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结构调整与美国工业化

产业结构调整与美国工业化

产业结构调整与美国工业化
产业结构调整与美国工业化

产业结构调整与美国工业化

蒲玉梅(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自1790年美国开始工业化以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开始展开,工业的加快发展以致占据主要地位已成为必然趋势。美国通过其农业商业化、制造业的发展、规模经济的形成和垄断组织的形成及扩张等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也为美国日后经济的强盛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关键词:美国;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学术界多有研究美国工业化的成果出现。其中有关于各国工业化发展模式的比较,有西部开发中的工业化发展情况,也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经济学分析。其中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但都很少具体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与美国工业化的关系。美国自1790年开始工业化以来,生产力突飞猛进地发展,旧的产业结构模式已经不足以支持经济的飞速发展,于是新的工业部门不断涌现,新的组织形式也随之产生,美国开始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本文通过对产业结构调整必要性、过程和影响的分析,进而揭示由工业化导致的产业结构调整怎样深刻地影响着美国工业化的进程,促进其经济的发展。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首先,工业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以旧代新的过程,当旧的工业部门所生产的主要产品不能满足工业化时期人产的生活需求时,新的工业部门就随之产生了,工业部门的结构调整也就开始了。1790年塞缪尔·施莱特从英国引进新式纺织机,并在罗得岛建立了第一座棉纺厂,美国工业化就开始了。“当时美国几乎没有制造业。在面积超过6.8万平方英里的华盛顿准州,只有52家制造业企业,佛罗里达州也只有185家企业。全国大约只有2万家锯木厂,平均每年每家生产价值4750美元的木材。类似的,全国有14000家面粉厂、7500家铁匠铺、以及超过3000家四轮马车和二轮马车制造厂。”[1](P456)当时的工人们都在这些小工业化地区工作。从铁匠铺到面粉厂,许多行业都是为农业部门服务的。而在棉花、木材、面粉、皮革、和毛料衣服这些增加值最高的行业里,都只对基本产品进行一次加工。其他行业主要生产工业化以前的家庭作坊生产的产品,如靴子和鞋子、纺织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量的新兴行业不断涌现:钢铁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采矿业等等。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在俾斯麦钢铁厂的头20年经营中,美国铁路公司购买了它的大部分铁轨。1840年后,美国的报纸、期刊需求飞速增长,对纸张的需求也日渐急迫,而造纸业中的亚硫酸盐工艺就标志着化学工业的兴起。硫酸又逐渐成为一系列正在迅速发展的产品的重要成分,于是化学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了。第二,工业化以前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已经不能适应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组织的变化、生产规模的扩大已经势在必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市场规模逐渐在扩大。它的扩大也诱发了组织变化。在经济组织的这一转变中,劳动工资变化了,投入和产出的检测手段急剧变化了,技术变化的激烈程度提高了。对此钱德勒作了如下述评:“因为新的大量生产工业成了资本密集型和管理密集型的工业。它引起了固定成本的增加和充分利用其机器、工厂和管理人员的迫切需要……资本—劳动比率以及经理—劳动比率的变化,也产生了一股压力,要求把大量生产和大量分配的作业结合于一家工业公司之内……公司都已成为多功能和多单位的企业了。他们介入了制成品的营销以及原料和半成品的采购(常常还涉及它们的生产)……他们所管理的是从原料供应者开始,经由所有的生产和分配过程,一

直到达零售商或最终消费者的整个流程。”[2](PP326-327)在19世纪早期,铁路公司最早创建了新的组织合作关系。“铁路是这个国家的第一个大买卖。它们是第一个使纽约和国外来的重要资金增值的私人企业。它们刺激了经济中介和经济法的发展,而这些都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起了重要作用。”[3](P419)接着,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晚期,许多行业都开始了工厂生产,其中包括:缝纫机、钟表业、农具制造业、成衣业、来福枪、民用手枪等行业。与此同时,大规模的冶铁业开始扩展,使用煤和焦炭作为燃料。1861年爆发的美国内战进一步刺激了这些行业的发展。战后,工厂开始扩展到其他行业。据统计,“到1880年,美国有300万使用机器的雇佣工人,其中4/5都在工厂工作。”[4](P40)第三,工厂这种组织形式更能充分利用机器、技术、管理人员等资源,更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美国的产业革命采用了工厂这种组织形式。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到南北战争以后,那些机械化程度更高、季节性更少的大企业占据了美国制造业产值中越来越多的份额。美国制造业也从工匠铺、血汗工厂和手工工厂等逐步过渡到依靠机器推动其生产日益专业化的工厂。

二、工业化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

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包括:农业商业化与农业革命、发展制造业、规模经济和企业合并。

第一、农业的商业化与农业革命。在南北战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农业部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逐步走向了商业化。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民不再生产他们所需要的大部分非农业产品,而是购买工厂生产的工具、物品等。同时,农民往往进行专业化生产,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最有利的产品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这样有利于因地制宜和充分利用资源。南北战争以后是美国农业巨大扩张的时期,从农产品产量统计来看:“1859年,玉米产量为8亿3800万蒲式耳,达到了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高水平。50年后,农民又把玉米产量翻了两番,1909年的产量高达25亿蒲式耳。……南北战争后,燕麦、大麦和其他粮食作物的产量也有大幅度增长。”[5](P20)但是,这一时期并非一直繁荣,战后物价跌落,农民处于不利地位,他们只能进入工业或沦为佃农。同时,在铁路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受到垄断的情况下,农业受到进一步冲击,常有牺牲农业地区的利益去迁就工业地区的情况。对于农业所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美国农民进行了回击,他们组织了“绿背纸币党”,试图用不兑现纸币的方法造成通货膨胀,但最终被国会压了下去。而对于铁路的舞弊和垄断行为,美国农民采取了通过农民组织和政党使用政治压力,以及通过商业合作的努力来自救。“1887年1月,路易斯安那州农民同盟和得克萨斯州农民大联盟联合起来,组成全国农民联盟。1882年,阿肯色州农业车轮社成立。1888年,南部这三大农民组织联合起来,组成了美国农工同盟。”[5](P546)这些组织的成立,在反垄断及反对铁路立法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农民也通过举办购销合作组织和农民保险公司,自己进入贸易市场来自救。

第二、发展制造业。一直到19世纪80年代,农业都是美国财富的主要来源。但是,“1890年制造业产值已是农业的3倍。工人问题———工人骚乱、垄断权、污染和职业性危害———渐渐占据了公众的注意,并成为公共政策的主要议题。在1810年并且甚至在1860年,美国工业产值落后于英国、法国并且可能也有德国。但是,到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富。一战前夕,美国工业产值是其他3个最大竞争对手———英、法、德———的总和。”[1](P457)制造业及构成其发展基础的采矿业及其他原料生产业的发展,使工业逐渐成为一个与农业相并行的独立产业部门,“工业部门形成独立的产业部门使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内容空前扩大了。构成了‘工业—农业’为序列的特征。”[6](P.3)19世纪后期是铁路发展特别迅速的时期。“从1865年到1873年,美国修筑了30000多英里的铁路。到1880年,铁路已达到了93000英里。同一时期,铁路公司开始用钢代替铁,并且采用了标准轨道,改善了

发动机,使用了空气制动装置。”[7](P48)“全国建成的铁路网的总里程从1870年53000英里上升到1914年的25.2万英里以上———超过当时欧洲铁路里程的总和,等于当时世界铁路总长的1/3。”[8](P170)而新的铁路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又具有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它刺激了拥有煤、铁资源的中西部重工业的发展,并使供给全国市场成为可能。

第三,发展规模经济。1865年以后,工商业向大型和集中企业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到1914年,产值100万美元以上的制造业企业仅占制造业企业总数的2.2%,所雇职工却超过全制造行业职工人数的1/3,产值则占制造业总产值的40%。再看标准石油公司,标准石油公司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组织来与国外抗衡,所以它们减少了最初形成联盟的公司的数目。“在1883年到1885年间,石油公司开始合并。1882年,有55家石油公司,到1886年,就只有22家了。其中3/4的石油产量都集中在三家巨型石油公司里面。结果,组织费用大幅度下降。到1884年,每桶油价已经是0.534美分了,而其他没有合并的公司所生产的油价仍是1.5美分。”

[4](P44)发展规模经济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各种规模的生产都需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在生产规模小时,这些管理人员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而生产规模扩大,可以在不增加管理人员的情况下增加生产,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

第四,企业合并与垄断组织的形成。19世纪后半叶,随着美国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它也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早在南北战争以前,美国工业中就已出现了生产规模扩大的趋势。南北战争期间和战后,资产阶级通过国债、土地投资和诈骗贸易获取暴利,产生了一批金融巨头。在这段时期里,财富和权力愈来愈集中到相对少数的人和组织手中。有权势的人们控制了经济的不同领域。比如:“石油工业中的约翰·洛克菲勒;钢铁工业中的安德鲁·卡内基;铁路工业中柯林斯·亨廷顿、科尼利厄斯·范德比特;金融业中的杰伊·库克和摩根。他们被称为强盗贵族或工业金融巨子。”[9](P7)再经过19世纪末工业的迅猛发展和剧烈竞争,到20世纪初,资本和生产集中的情况就更加突出了。“美国所有企业的全部产值,差不多有一半掌握在仅占企业总数1%的企业手里,而这3000个大型企业,包括了258个工业部门。”[10](P13)在生产集中的基础上,垄断组织产生了。其最初形式是普尔。“普尔就是生产同类产品的大公司之间达成协议,规定各公司生产量和共同的价格,分配营业额,划分销售市场,以保证参加者的垄断利益。”[11](P136)美国最早的一个普尔1868年出现于密歇根州的制盐业中,其后在铁路业、钢铁业—和威士忌酿酒制造业中也建立了普尔。不久,有些企业的联合发展成托拉斯的垄断形式。“托拉斯就是使同一工业部门的许多公司被迫将它们的股份转交给委员会来管理所有公司。”[11](P136)1879年,美国出现了第一个托拉斯,那就是洛克菲勒首创的美孚石油公司。“1882年改组后,标准石油公司已经吞并了17家公司。它的股份被9个巨头所掌握,这些公司占了美国石油炼油设备和输油管道的90%。”[7](P45)后来,洛克菲勒财团的势力侵入到世界各地。我们常用“集中率”来衡量集中的程度。这个比率由一个行业中国家最大的销售商的销售额占该行业总销售额的百分比来表示。“在巨大的合并浪潮达到顶点之前的1901年,集中率50%或更高的行业占全部制造业增加价值的近1/3。1901年一些行业的集中率指数分别为:钢铁工业是70.8%;纸张及其产品是71%;运输设备是57.3%。”

[8](PP120-121)从下表中可见:1895年,美国企业合并的资本数为40.8百万美元,到1901年就达到了2052.9百万美元,合并数目也从1895年的43个上升到了1899年的1208个。由此可见,美国垄断组织的发展是多么迅速。

表1 1895-1920年美国企业合并中所吞并的企业和合并的资本数[8](P120)

年份合并中所吞并的企业数合并的资本数(百万美元)

1895 43 40.8

1896 26 24.7

1897 69 19.7

1898 303 650.6

1899 1208 2262.7

1900 340 442.4

1901 423 2052.9

1902 379 910.8

1903 142 297.6

1904 79 110.5

1905 226 243.0

1906 128 377.8

1907 87 184.8

1908 50 187.6

1909 49 89.1

1910 142 257.0

1911 103 210.5

1912 82 322.4

1913 85 175.6

1914 3 159.6

三、产业结构调整对美国工业化的影响

从1860年以后,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的进程也日趋加快。在美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无疑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首先,制造业的扩张推动了美国工业化的迅速进步。“1890年的《国情调查》指出制造业已经跃居前列;而且,十年以后,制成品的价值比农产品的价值超出了一倍以上。”[12](P44)由于制造业的发展,美国人口越来越从农村集中到城市,“1920年的《国情调查》报道说,美国在历史上城市人口(有2500万人或更多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第一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它们的百分比是各为51.4%与48.6%。居住8000人以上的城市的人口比率,从1860年的16.1%增加到1920年的43.8%。同时,制造业的发展还使美国的工业化产生了经济独立性的相应发展。在南北战争以前,美国经济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欧洲的许多工业制成品,而出口大部分是过剩的原料和粮食。而工业化时期,美国大力发展制造业,提高关税壁垒,美国除了某些稀有金属之外,几乎拥有制造国内所需的任何物品的原料”[12](P245)从工业结构内部来说,虽然轻工业的比重仍大于重工业,但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轻工业。“1860~1913年,棉花消费量增长约6倍,而同一时期的钢产量、铁产量和煤产量却几十倍地增长。美国的煤产量在1860年是1400万吨,1884年就达到了1亿吨;烟煤产量从1880年的4300万吨增长到1900年的2.12亿吨;无烟煤产量从3000万吨增长到5700万吨;钢产量从1880年100万吨增长到1910年的2500万吨。”[13](P170)19世纪晚期,重工业在美国工业生产中起着主导作用,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美国每年发明数量从2000种上升到21000多种。这些发明改变了交通业、食品业和动力工业。”[14](P25)诸如香烟制造机、分馏、牲畜加工等技术进步革新了生产过程。工业革命给美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内战初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90亿美元,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了370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是以前的4倍,而人口增长仅为2倍。”

[9](P23)由于运输成本急剧下降,铁路系统采用了标准铁轨,并向几乎所有社区扩张,促使地方和区域市场融入全国市场。并且伴随着新产品的出现,全新行业也逐渐产生了。

第二,规模生产的广泛应用,使美国的工业化更加迅猛地发展。规模生产使美国制成品产量的增长几乎超过了原料产量增长的一倍。制造业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福特说:“大量生产,就是把动力性、准确性、经济性、制度化、连续性和高速度等原理集中地应用在制造某一种产品上面……其结果就会有这样一个生产组织:用最低限度的成本,大量地出产用标准材料、人工和设计所造成的有用商品。”[12](PP51-52)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引起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所谓内在经济是指:一个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那么这种内在经济对美国工业化的促进体现在:(1)可以使用更先进的机器设备。当生产规模小时,无法购置先进的大型设备,即使购买了也无法充分发挥效用。只有在大规模生产中,大型的先进设备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使产量更大幅度地增加。(2)可以实行专业化生产。大规模的生产中,专业可以分得很细,分工也会更细,这样就会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在19世纪,技术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1850年到1870年间,平均每单位的资金投入从4300美元上升到8400美元,而到1890年又上升到了18400美元。”[3](PP423-424)(3)可以对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小规模生产中,许多副产品往往被作为废物处理,而在大规模生产中,就可以对这些副产品进行再加工,做到变废为宝。“在世纪之交,肉类加工厂已把毛发运到装潢和刷子市场;油脂用于制造肥皂、蜡烛、润滑油、皮革的防水剂、猪油、人造黄油,以及制药厂的各种腺。”[1](PP464-465)

第三,美国垄断组织的形成促进了美国的工业化的扩张并走进了国际市场。美国垄断组织广泛参加国际卡特尔,与别国垄断组织达成分割世界市场的国际协议。“很多情况下,合并对于物价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几乎在所有的情况下,它增加了原料与制成品之间的‘赚头’,既然没有理由相信生产成本在一个很多年的时期内会减少,就可以明显地得出合并增加了他们的利润这一结论。”[12](P37)

随着向帝国主义的过渡,美国垄断资本一方面残酷剥削本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另一方面利用一切手段对外进行经济扩张和殖民侵略。商品输出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重要手段。从19世纪70年代起,美国大大增加了商品出口。“到20世纪20年代,半制成或全部制成的食品,供进一步制造用的半制成品和可供消费的工业品占美国出口贸易的3/5以上。这就意味着美国已经不再是欧洲市场的主要原料供应地,而是自己正向世界寻求原料和为制成品寻找新的市场。”[12](P94)

工业化时期的美国通过对农业调整、制造业的发展、形成规模经济以及合并企业等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制造业、规模经济、企业合并和垄断组织的发展,也加速了美国工业化的进程,为美国日后经济的强盛奠定了强大的基础。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也存在着结构调整的问题。在“十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我国的工业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再度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何在改革、开放和开发中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希望通过对美国工业化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为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寻找一定的历史依据,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杰里米·阿塔克,彼得·帕塞尔.新美国经济史[M].罗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StanlleyL·Engerman,Robert E·Gallman,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VⅡ.,The Lo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4]Perman,Michael,Perspectives on the American Past:VⅡ:1865 to the present London:Scott,Foresman and Company Press,1989

[5]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美国经济史[M].司徒淳,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6]张蕴岭.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7]John A·Krout and Arnclds·Rice:United States Since1865,New York:Barnes and Noble Bcoks Press, 1977.

[8]H·N·沙伊贝,H·G·瓦特,H·U·福克纳.近百年美国经济史[M].彭松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9]Clark,Judith Freeman,America’s Gilded Age:An Eyewithess History,New York:Facts on File Press,1992.

[10]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1]金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近现代经济发展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12]福克纳.美国经济史[M].王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3]Philip Jenkins,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London:Macmillan Press,1997.

[14]Robert A·Civine,T·H·Breen,George M·Fredrikson,R·Hal Williams,Studing America:Past and Present.,London:Scott,Foresman and Company Press,1987.

(发表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启示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启示 金融危机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欧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为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带来的挑战,我国应提高工业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加大科研投入,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去。 一、"再工业化"提出的背景 要想知晓何谓“再工业化”,应先了解“工业化”、“去工业化”的概念。"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以及工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去工业化"则可以理解为与"工业化"相反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变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发达国家经历了个“去工业化”过程,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持续降低,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制造业快速崛起,发达国家汽车、钢铁、消费类电子等以往具有优势的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 世界制造业增加值从1980年的27900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02000亿美元。期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从5840亿美元增加到1856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93%降低到18.20%。德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490亿美元增加到614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8.91%降低到6.02%。法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400亿美元增加到268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5.02%降低到2.63%。英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260亿美元增加到231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4.52%降低到2.26%。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330亿美元增加到1923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4.78%增加到 18.85%。中国制造业经历了一个在规模上赶超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过程,198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远远低于美国和德国,与法国、英国相当。但199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增长较快,制造业增加值先后超过德国、美国等世界制造业强国201年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去工业化"不仅削弱了一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对国内就业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1980年至2010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1.1%降低到11.7%,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从21.6%降低到8.9%。最近几年,虽然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大体稳定在11%以上,但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仍然呈现下降趋势。截至2010年,美国总就业人数为12982万人,制造业就业人数仅为1152万人。由于欧盟大部分成员国或多或少存在"去工业化"现象,主要涉及纺织与服装业、汽车等行业,欧盟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从1996年到2007年,工业占欧盟GDP的比重从21%降至18%,工业部门吸收的就业人数从 20.9%降至17.9%,这意味着欧洲人因为"去工业化"失去了28万个就业岗位。 过度依赖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使美欧等发达国家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市场大幅萎缩。2009年我参观了英国诺丁汉大学一个新校区,据介绍这个新校区以前是一个自行车厂房,现在牌子还是英国的,但是生产环节全部在中国。英国"去工业化"后剩下来的支柱产业是什么呢?是金融、教育、文化产业。但金融危机爆发,财富就缩水了。现在它们重新提出“再工业化”,说明它们确实感受到了危机,觉得在这特殊时期,没有实体经济还是很危险的,容易受到很大的冲击。美国的情况也类似,所以同样提

再工业化是一个持续创新过程

经济参考报/2010年/4月/15日/第005版 视野 再工业化是一个持续创新过程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 “再工业化”不是一个新概念,多年前在对传统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中被广泛应用。20世纪70年代,“再工业化”是针对德国鲁尔地区、法国洛林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和日本九州地区等重工业基地改造问题提出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再工业化”的概念和内涵不断丰富和变动。韦伯斯特词典对“再工业化”的解释是“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特别是通过政府的帮助来实现旧工业部门的复兴的现代化并鼓励新兴工业部门的增长”;RoyRothwell和WaiterZegveld把“再工业化”定义为产业的结构转型面向高附加值、知识密集要素和产品以及服务于新市场以新技术创新为主的产业等;RandomHouseUna-bridgedDictionary对“再工业化”的解释:通过政府帮助、税收激励、工厂和机器现代化等途径实现的工业和工业社会的复兴。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这一概念再次盛行,反映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去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反思,表达了重归实体经济的愿望。因此,目前美国所要进行的“再工业化”,绝不仅仅是恢复传统的制造业,而是超出了这个范畴,是在一次工业化基础上的二次工业化,实质上是推动产业升级,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先进制造业,从而重新拥有强大竞争力的工业,并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成果引领和改造其他产业,尤其是新能源、信息、生物、医疗、环保、海洋和空间等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是未来工业发展的一个趋势。由于围绕新兴产业所形成的产业群可能成为下一轮全球经济繁荣的支撑点,因此是“再工业化”的主攻方向。从长期看,为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各国需要加大在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推动新技术在传统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从短期看,对新兴产业的投资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 实行“再工业化”需要持续不断的创新推动。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认识到,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注重发挥创新在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中的重要作用,许多国家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增加研发投入,通过增强创新能力保持和提高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美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摆脱经济衰退、创造就业机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产业。欧盟的经济复苏计划提出,要实施“绿色汽车伙伴行动”、“能效建筑伙伴行动”和“未来工厂伙伴行动”等。俄罗斯经济的重点也转向知识产业和新技术产业,鼓励利用科技创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将重点发展纳米、能源和环境技术产业。 可以认为,依靠创新推动“再工业化”,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通过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引领,重新回归实体经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带来新的就业岗位,已成为当前很多国家摆脱危机、实现增长的根本出路。 第1页共1页

全球工业化模式

全球工业化模式(资料) 英美模式 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内生型模式 世界各国由于经济发展的背景和起始条件不同,因此工业化特点各不相同,并形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综观世界各国工业化的道路可以发现,英国、美国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内生型工业可以归结为一种模式;其后,有德国、日本模式,特点是以较完善的市场机制为前提,通过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和军事力量实现工业化;此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东亚模式的工业化道路自成体系,具有明显的特点。 虽然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并不一致(英国是在19世纪上半叶以工业革命为开端掀起工业化浪潮,美国则在19世纪末开始工业化),但是,两者的工业化的动力机制具有类似性,都是依靠市场方式自发推进工业发展,是在经济系统内生地实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转变的。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自由放任”一直指引着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可以将英国的工业化路径总结为:“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市场经济完善,出口扩大———部门利润率变化(以毛纺工业为代表的工业利益大于传统农业部门利益)———生产结构转变的需求———圈地运动(土地 产权和农业经营方式、生产组织的变化;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廉价劳动力)———资本积累———工业革命(技术革新)———以纺织为先导的工业部门的扩张———工业化向其他行业的进一步扩散———经济结构的变化———实现工业化。美国的工业化可以看作是英国工业化模式的延伸。不过,美国作为稍后工业化的国家,在吸收英国的市场经验基础上,政府强有力的指导政策也具有一定作用。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工业化不但建立在市场基础上,而且是以工厂体制和生产组织的内部创新为起点和动力的,形成了“股份有限公司”、“通用制”等适合企业发展的大型生产组织,从而在较短时间内聚集资源,实现社会化大生产,以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劳动的生产方式,从而完成了工业化。 德日模式 在不利的国内外环境下,通过政府主导的赶超政策实现工业化 德国、日本的工业化道路被认为具有类似性,都是在强调一系列政策重点的基础上,通过政府主导型模式推进工业化。 1871年德国统一后,仅仅用了30年时间,就完成了工业化,并成为工业强国,居欧洲之首,世界第二,重要原因就是德国政府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中起了巨大作用。为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德国在社会军事组织基础上建立了强有力的政府官僚体系,成为实现产业保护、统一市场、投资科技的有效组织基础。在英、美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压力下,德国通过强有力政府干预、通过适当的保护政策很快实现了经济赶超。 日本的工业化也是在政府强制基础上实现的。明治维新后,政府一方面通过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加速本国工业发展,实行出口导向型政策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发展教育科技,并在政府干预下迅速改革

【管理4.0】世界近代工业化:英国与美国工业化

【管理4.0】世界近代工业化:英国与美国工业化 作者:解光伟,《管理4.0》 2006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名为《大国崛起》的历史题材电视纪录片,回顾了英国、美国和日本等九个世界级大国的崛起过程与历史规律。这部纪录片以弘大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欧美强国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走上了各自的工业化道路。让人感叹让人唏嘘,感叹先辈们伟大的创造和不懈的奋斗,而唏嘘他们的艰难困苦和无数的失败。21世纪前几十年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总结世界大国的兴衰历程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警示意义。 英国的工业化 1685年,约克公爵詹姆斯继位英国国王,即詹姆斯二世。詹姆斯二世是一位天主教徒。而早在1534年《至尊法案》获得通过后,英国就完全舍弃了天主教,成为一个以新教和英国国教为主的国家。詹姆斯二世继位后,却独断专行,不顾各方的反对,大力保护和推行天主教。偏执的国王遭到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强力抵制。英国国内的宗教矛盾很快发展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 1688年,辉格党与托利党决定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并邀请玛丽公主和其丈夫荷兰执政奥兰治亲王威廉率军入驻英国。11月,奥兰治亲王率军数万人在托儿湾登陆英国。而拥有数倍兵力的国王詹姆斯二世消极应战,致使战力全失。12月,奥兰治亲王的军队兵不血刃地进驻英国伦敦。詹姆斯二世战败后逃亡法国。1689年,英国议会在伦敦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废黜詹姆斯二世,由玛丽公主和威廉共同担任国王,统治英国。同时,会议还提出了限制国王权利的“权利法案”。

这一场由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起的政变被称为没有流血冲突的“光荣革命”。它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重要标志,议会彻底从国王手里夺取了国家权利。英国从此建立起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国家。随后,一系列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得以发布,资本主义发展得到了充分的制度保障。 “光荣革命”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英国的国内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英国海外殖民贸易的不断扩张,其与欧洲强国法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冲突越来越激烈。1756年开始,英国与法国展开了七年的全球霸主争夺战,史称英法七年战争。在欧洲大陆,英国使用“大陆均势政策”,与普鲁士结盟,利用普鲁士制约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力量。在海外,英国利用其强大的海军实力先后在大西洋、美洲和印度等地战胜法国。1763年,英法签订《巴黎和约》,英法七年战争结束,英国成为最大的赢家,夺取了包括加拿大、美国东部、西非海岸和印度等法国大部分海外殖民地。至此,英国在两百年的时间里先后战胜了西班牙无敌舰队、海上马车夫荷兰和欧洲强国法国后,确立了海洋霸权,奠定了“日不落帝国”的基础。 在取得广阔的殖民地后,英国开始疯狂的资源掠夺和不平等贸易,这其中就包括对中国的鸦片贸易。大量的财富从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流向英国,为英国的全国性大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英国资产阶级追逐财富的积极性。 不断增长的海外贸易对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难以满足贸易需求。资本家和工场主为增加生产量绞尽了脑汁。此时只要能生产出来产品就一定能够卖得出去,卖出去就意味着财富的增长。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财富的吸引下,蒸汽机和新型纺织机等一系列技术和机器被发明出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1712年,英国人托马斯·纽卡门发明了第一台可广泛应用的蒸汽机,有效地解决了煤矿的排水问题。但纽卡门蒸汽机具有天生的缺陷,其对燃料的消耗量太大。为了改变蒸汽机的能效问题,詹姆斯·瓦特发明了分离式冷凝器。这使得蒸汽机的应用范围得到的巨大的延展。1764年,哈格里夫斯设计出一种新式纺

美国现代化进程

美国现代化进程 美国的现代化进程主要可分为经济的现代化和政治的现代化。政治的现代化的源动力是经济的发展,经济的现代化是以政治民主的不断完善发展为保障的。因此,美国经济的现代化和政治的现代化是共同促进和相互伴随的,每一时期经济的大发展都有力地推动政治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政治制度的不断发展健全又无形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美国政治的现代化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可以放在一起讨论。 美国的现代化进程主要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8世纪中后期,即美国建国的时期 18世纪,随着美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美利坚民族逐步形成,英国的殖民统治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越来越不符合。1776年,《独立宣言》的颁布终于使美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之路,经济的发展不再受英国的控制。《1787年》宪法的颁布,是美国政治走向成熟的标志,它使美国成为一个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国家,确立了民主共和、人民的自由权力等制度制度,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自由宽松的环境。 第二阶段: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的西进运动 美国独立后,废除了英国殖民时期的禁止移民向西进的禁令,在1810年至1890年间,大批的移民翻越阿巴拉契亚山脉涌向西部,以19世纪初至中叶移民最多,产生的影响最大。1810年,阿巴拉契亚山以西的人口占美国的十分之一,1820年便升至四分之一,大批移民的西进为美国发现了大量的自然资源,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时,西进运动也是美国领土的扩张史,美国领土从此从大西洋向西延伸到太平洋,使美国领土得到了极大地扩张。这些都为日后美国的现代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三阶段:19世纪中后期,即美国的工业革命时期 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在美国的不断发展,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不断激化,终于爆发了南北战争,主张发展工业的北方打败主张发展奴隶制的南方,结束了奴隶制度,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也是黑人奴隶不断解放的开始,促进了美国政治民主的发展。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交叉进行,在充分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后,工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力发展也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为美国在一战后的崛起和二战后的称霸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即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1894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首位;1913年,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1920年,美国初步实现了城市化。美国的经济现代化得到了极大地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大企业为了争夺原料和市场,不断挤压小企业,使大量的小企业破产,被兼并,大企业则发展成为垄断组织。20世纪初,垄断成为美国经济的基础。在这一时期,垄断大力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但也产生了极大地消极影响。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的先例,对垄断资本进行整治,使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使美国经济的现代化得到了健康发展。 第五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后,即二战以后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出路和方向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出路和方向 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的难题。目前农村大多数劳动力仍然从事农业,收入的源泉也主要是农业活动;而我们的农业又受人多地少之困,难以开展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技术落后,人均劳动收入也非常低;扩大农业产量,市场容量又有限,价格下降使农民收入不能提高;遇到天灾,价格上升,产量却下降,收入也不能提高。结果,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拉大;收入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成为今后发展的一个潜在隐患。 要想改变农业或者说农村的落后现状,关键问题就是解决“三农”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关键中的关键就是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但产业结构调整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里面的制约因素很多。归根结底概括为:观念问题、创新问题、政府政策因素、自然条件因素、人口素质因素、产业结构组合问题。先说观念问题:由于历史和生产力等诸多原因,农民普遍存在“以粮为纲”的落后农耕思想,粮食生产始终摆在农业生产的首要位臵,多年来以粮为纲、农民就是种地、尤其是种夏粮的农耕思想影响较深,而发展经济作物,从事多种经营,农民怕风险、怕赔钱,这就导致了在经营理念上,存在许多束缚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这些观念制约着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创新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当然

也是农业发展的动力。长期以来,由于农民长期沿用老的生产模式,即“农户(生产)+公司”,这种模式在现在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农户提供了较高的经济收入,但农户仅仅限于初级原料的生产,更多的农产品生产附加值被生产公司赚走,这也无法从根本上使农民富起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农民应当发扬创新意识,从思想上打破原有的生产模式,参与农产品深加工,获得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过程增值部分的分配权利,使公司让利于民,与农户形成有利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合作关系,带动农户整体进入市场,实现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政府政策问题: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慢的地区,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工作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策主导的方式上,或者局限于宣传、参观、考察;或者采取行政指令,强行推广,过多的参与到农业发展当中,而忽视了市场规律的自发调节,这样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是市场情况一变,产品销售不畅,导致农业和农民受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日益需要经营的自主权,所以应当改变传统管理方式,逐步把“政府+农户”模式转变成为政府引导下的“企业+农户”模式,来适应市场的要求。农业作为特殊行业,是受自然禀赋和市场需求双重制约的,面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压力,要减少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风险损失,降低结构调整和经济优化的成本,必须强化政府引导职能和服务角色。自然

美国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问题研究--对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些启示

美国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问题研究--对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些启示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也跃居世界第三,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过度依赖外需、政府投资主导、环境问题严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陷入困境。很多学者提出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走出这一困境,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这些深藏在中国经济内部的很多问题暴露无疑,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迫切需要转变,产业结构迫切需要调整。与此同时, 低碳时代的到来,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在经历长时间的去工业化过程之后,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经济早已陷入疲软状态,为保持强势状态, 只得通过泡沫来掩盖。终究这一状态难以维持,这次的金融危机便是明证。针对这种经济失衡状态,美国政府和不少学者纷纷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提倡美国经济"再工业化。且不管这是美国经济的长期策略导向还是政治作秀或贸易保护主义的外衣,这一回归策略都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严重依赖外资、外需的中国来说,这种影响更是不可小觑。在面临内外部环境转换的双重压力之下,中国经济急需找到出路。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首先对美国的去工业化过程及再工业化趋势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其将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威胁,并结合中国经济自身存在的缺陷,对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工业的发展路径提出了一些看法。跟工业化有关的问题一直是专家学者

们较热衷的话题,因此关于这方面的文献数不胜数,本文第 一部分主要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观点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论文思路。文章第二部分对危机前美国的去工业化状况进行了分析。我们首先对去工业化的含义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对美国去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回顾,然后利用数据说话,说明美国之前确实存在去工业化,而正是这种去工业化,导致美国工人失业和贸易赤字,从而成为 导致这次危机的元凶之一,在此基础上提出再工业化是实现再平衡的路径,这部分内容为第三部分再工业化的探索奠定基础。文章第三部分描述了危机后美国对再工业化的探索。通过对再工业化进行定义和衡量,说明美国最近几个月确实存在再工业化倾向,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美国近几个月 来的失衡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究竟这种倾向是不是长期的呢又或者这只是政治家们用来拉选票的手段美国再 工业化将给中国带来哪些挑战呢第四部分首先分析了中国工业发展的现状,说明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 对美国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问题的研究,得出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几点启示。文章最后部分对相关课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结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特色及不足,展望部 ?1?7?1?7则阐述了这方面内容还有哪些问题尚需解决,哪些理论尚需完善,以使其能更好的指导实践。关键词:工业化去工业化再工业化 2 Abstracts During the tllin)r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讲解

[案例04-1]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及启示工业化一般是指,由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工业化是人类社会通向现代文明的必经之路。 200多年来,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实践不仅彻底改变了国家和社会的面貌,而且也为发展中国家完成自身的工业化过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从世界范围来看,按照进入工业化的时间顺序及其所表现的阶段性特征,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分为三种模式。 英国的早期工业化模式。1782年,以蒸汽机为动力驱动纺织机械开始了英国的工业革命,随着蒸汽机的普遍使用,同时带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蒸汽动力的生产促进了煤炭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铁路的延伸。 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以铁路为主体的交通体系的建立,使英国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进入空前的高速工业化阶段,到70年代基本完成国民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以英国为代表的早期工业化模式的特点表现为:(1)工业化具有开拓性,但进程缓慢。从1782年开始工业化到1880年基本完成传统工业化,用了将近100年的时间。GDP从1820年的348亿美元增长到1880年的1150亿美元,60年间仅增长了2.3倍。(2)以纺织工业为开始主导产业的轻型工业化特征。(3)技术水平低。 英国的工业化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为技术支撑的机械化特点。19世纪60 70年代开始以电的发明、石油开采、化学、汽车工业等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成为其后期工业化改造的内容。 美国的中期工业化模式。美国的工业革命始于1812~1814年的英美战争,工业化的高潮从1860年的南北战争后开始。伴随着战后重建和西部大开发,尤其是19世纪60和70年代以电的发明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包括电器、化学(石油开采)、汽车、农机的出现和大规模利用,把美国的工业革命由机械化推向了电气化。与英国工业化相比较,美国中期工业化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工业化过程是以重工业为主;以同时实现机械化和电气化为特点;具有明显的加速特征。 日本的晚期快速工业化模式。日本的工业革命始于1868年,1868年至1884年为准备阶段,之后开始加速,而真正的工业化起飞发生于二战之后的50年代。1910年至1940年,GDP从621亿美元增长到2018亿美元,30年间增长了2.3倍;而1953年到1983年,GDP从2169亿美元增加到17064亿美元,30年间增加了7倍。与英国、美国相比,日本的工业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及对策和建议 2014年以来,水城县立足“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四个最大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形成了产业布局日趋合理、比重日趋协调的农业生产新格局。预计到2016年初,全县“核桃、猕猴桃、茶叶、蔬菜、刺梨、中药材、红豆杉、特色经果、烤烟”等八大经济作物将突破76万亩,全县粮经比将从40:60调整到20:80。 一、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水城县辖30个乡(镇、街道),境内喀斯特地貌突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种植以玉米、土豆、水稻为主,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按照人均年收入3028元的国家新扶贫标准,水城县至今仍有22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25.58%。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 (一)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或一乡一特”要求,对具备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基础条件的地区,现行发展了一批规模适度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形成了猕猴桃、刺

梨、核桃、茶业、特色经果、蔬菜、红豆杉、烤烟等8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在推动了全县扶贫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目前,正形成加工、冷链、物流、研发、旅游、电子商务等基础功能齐全、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的综合性高效发展平台,实现农业产业发展“接二连三”。 (二)全面推进“三变”工作。如何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让农村封闭式经济向开放型经济提升。 三、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集约化水平偏低。当前,制约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弱、相关政策短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弱,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科技成果推广难等方面。具体表示如下: 受传统农业思维定势的影响,部分地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小打小闹”的特色农业推进模式比较突出,基地零碎分散而不集中,管理粗放而不精细,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制约了农业效益的提升。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优。经过多年来的结构调整,尽管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以往的结构调整,还只是一种适应性调整,

19世纪上半叶美国进入了工业化时代

19世纪上半叶美国进入了工业化时代,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市场垄断、环境污染严重、移民和穷人的住房问题等等。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的确给当时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困扰。美国政府和许多公众积极推动并参与了针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政策制定和实践,并在20世纪初形成了影响巨大的“进步运动”。百年前美国的社会政策以及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或许能为当今中国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某种借鉴。 凤凰视点专家访谈独家评论百年前美国与当下中国存在诸多相似问题 1893年,美国已跃居为世界头号强国,而随着整个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美国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流动到城市,这使得城市人口每10年增加40%—50%。与此同时,又有大量的移民从欧洲来到美国。由于劳动力的增加,雇主大幅度地降低工人工资。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城市变得拥挤,犯罪和失业急剧增加,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镀金时代”的美国人普遍感到失望和沮丧,深陷迷茫和困惑。 腐败横行,特权和托拉斯掠夺资源、垄断市场 美国经历了19世纪特别是南北战争以后的迅速的工业化时期,美国工业迅速增长,190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约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0%,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最大的工业国。在充满着淘金热的19世纪后半期,垄断企业、资本家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金钱成为在美国获得社会承认的最重要的手段,财富的多寡是能否进入上流社会的唯一标准。 这样的社会风尚使美国的资产阶级在攫取财富时更加肆无忌惮,更加疯狂。到19世纪末大企业组织、大财阀已经称霸美国的经济领域。他们凭借其经济上的强大实力,控制市场、规定市场价格、划分经营范围,不择手段地排挤和打击竞争者,对工人则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对公众进行各种无耻的欺骗。 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人缺少保障,环境污染严重 在垄断企业高速发展的背后,底层工人的工作条件却极其恶劣,使用童工的现象更是十分普遍。工人们在血汗工厂流血流汗,童工、女工超时干活;工人没有组织工会和罢工的权利,妇女没有选举权,黑人更是一无所有。 工人工时长,条件差,报酬少。到1900年,全美国产业工人有70%每天劳动l0小时以上。10年后每天劳动时间为8小时的工人也只占8%大部分工厂通风差,空气污染严重,工人住宿条件差。职业病流行,工伤事故频发,新旧世纪之交。美国工厂中因工业事故而丧生者每年达35000人,致残者为500000人。工人的工资满足不了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开支。工人极端贫困,1880—1910年产业工人的家庭收入不足650美元,农业工人则低于400美元。 除了工作环境恶劣,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工业社会的弊病开始逐步显现出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水污染、化学污染,以及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空气和噪音污染等,随之

产业结构调整与美国工业化

产业结构调整与美国工业化 蒲玉梅(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自1790年美国开始工业化以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开始展开,工业的加快发展以致占据主要地位已成为必然趋势。美国通过其农业商业化、制造业的发展、规模经济的形成和垄断组织的形成及扩张等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也为美国日后经济的强盛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关键词:美国;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学术界多有研究美国工业化的成果出现。其中有关于各国工业化发展模式的比较,有西部开发中的工业化发展情况,也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经济学分析。其中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但都很少具体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与美国工业化的关系。美国自1790年开始工业化以来,生产力突飞猛进地发展,旧的产业结构模式已经不足以支持经济的飞速发展,于是新的工业部门不断涌现,新的组织形式也随之产生,美国开始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本文通过对产业结构调整必要性、过程和影响的分析,进而揭示由工业化导致的产业结构调整怎样深刻地影响着美国工业化的进程,促进其经济的发展。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首先,工业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以旧代新的过程,当旧的工业部门所生产的主要产品不能满足工业化时期人产的生活需求时,新的工业部门就随之产生了,工业部门的结构调整也就开始了。1790年塞缪尔·施莱特从英国引进新式纺织机,并在罗得岛建立了第一座棉纺厂,美国工业化就开始了。“当时美国几乎没有制造业。在面积超过6.8万平方英里的华盛顿准州,只有52家制造业企业,佛罗里达州也只有185家企业。全国大约只有2万家锯木厂,平均每年每家生产价值4750美元的木材。类似的,全国有14000家面粉厂、7500家铁匠铺、以及超过3000家四轮马车和二轮马车制造厂。”[1](P456)当时的工人们都在这些小工业化地区工作。从铁匠铺到面粉厂,许多行业都是为农业部门服务的。而在棉花、木材、面粉、皮革、和毛料衣服这些增加值最高的行业里,都只对基本产品进行一次加工。其他行业主要生产工业化以前的家庭作坊生产的产品,如靴子和鞋子、纺织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量的新兴行业不断涌现:钢铁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采矿业等等。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在俾斯麦钢铁厂的头20年经营中,美国铁路公司购买了它的大部分铁轨。1840年后,美国的报纸、期刊需求飞速增长,对纸张的需求也日渐急迫,而造纸业中的亚硫酸盐工艺就标志着化学工业的兴起。硫酸又逐渐成为一系列正在迅速发展的产品的重要成分,于是化学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了。第二,工业化以前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已经不能适应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组织的变化、生产规模的扩大已经势在必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市场规模逐渐在扩大。它的扩大也诱发了组织变化。在经济组织的这一转变中,劳动工资变化了,投入和产出的检测手段急剧变化了,技术变化的激烈程度提高了。对此钱德勒作了如下述评:“因为新的大量生产工业成了资本密集型和管理密集型的工业。它引起了固定成本的增加和充分利用其机器、工厂和管理人员的迫切需要……资本—劳动比率以及经理—劳动比率的变化,也产生了一股压力,要求把大量生产和大量分配的作业结合于一家工业公司之内……公司都已成为多功能和多单位的企业了。他们介入了制成品的营销以及原料和半成品的采购(常常还涉及它们的生产)……他们所管理的是从原料供应者开始,经由所有的生产和分配过程,一

美国全力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精)

美国全力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冯鹏程 2012-10-31 16:35:22 来源:《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30日 08 版 美国去年6月正式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旨在加快抢占21世纪先进制造业制高点。随后,美国还将在税收、外贸以及投资等政策方面向制造业倾斜。同时,随着海外劳工成本的上涨,以及超长供应链等多种因素带来的挑战,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正在考虑或已经将原先位于海外的生产基地搬回美国本土,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产品正在摇身变为“美国制造”,其中包括消费品巨头佳顿、工程机械制造商卡特彼勒、汽车巨头福特公司等。一些美企已经采取了一些小措施把制造业工作岗位转回到美国本土,如星巴克、GE等公司。美国商务部一季度报告显示,美国制造业出现 了对外投资下降和税收利润上升趋势,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正在生效,美国的实体经济正显示振兴迹象。尽管在报告中并没有明确提及制造业回流趋势,但是它暗示,美国的比较优势正在回升。 就在前两年,美国国内外有关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的论调还甚嚣尘上,甚至有人认为“美国制造”已不敌“中国制造”。无论是在美国常规的商场比如梅西百货等,还 是工厂直销的奥特莱斯店,里面出售的商品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外国生产的,而且不少国际名牌的全线产品都是在中国制造。 自工业化以来,制造业一直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二战后,美国制造业在与日、德等国的竞争中,经历了“绝对强大——渐次衰落——重塑优势”的过程。其间,美国各界对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达成了共识,即无论什么时代,制造业都是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创新的重要生产部门。但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却走了一段制造业日趋“空心化”的弯路。以发达的资本市场为主体的虚拟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实体经济不断萎缩,直至重要制造业日趋“空心化”,失业 率上升。直到4年前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才惊醒了美国政府和有识之士,美国政府开始重振制造业。

发达国家工业化、去工业化、再工业化的启示

发达国家工业化、去工业化、再工业化的启示1782年,以蒸汽机为动力驱动纺织机械开始了英国的工业革命,随着蒸汽机的普遍使用,同时带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蒸汽动力的生产促进了煤炭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铁路的延伸。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以铁路为主体的交通体系的建立,使英国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进入空前的高速工业化阶段,到70年代基本完成国民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这是工业化的开端,也奠定了西方国家称霸世界的基础。 所谓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特征主要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这种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生产活动向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狭小的地方市场提出挑战,老的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容量的需求。同时,资本积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工业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工业化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其初期,一些先行的工业化国家为实现人口自由流动和提供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迫切要求打破原有的社会劳动组织系统。为此花费约100年时间。20世纪以来,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工业生产的空间活动范围在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具有较明显的趋向性。初期时,工业生产活动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点状分布),随交通条件的改善而呈线或带状向外扩散。最终达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的均衡分布状态。工业化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伴随大规模工业化而产生的日益严重的大气、海洋和陆地水体等环境污染,大量土地被占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剧等,对社会、自然、生态造成巨大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生存,迫使各国对工业化的发展进行某种限制和改造。 现在世界上比较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他们的工业化大都是在十九世纪完成的。他们走的是殖民掠夺、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严重破坏环境的工业化路子,对自然界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长期难以医治,给后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教训。 由于大城市地区土地和工资等生产成本较高,劳动和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加上市中心区生活和环境质量的下降,导致企业家把制造工厂由发达国家大城市迁移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甚至迁移到国外; 二是由于资源的枯竭和生产成本的上升,工业发达国家的一些传统产业如钢铁、造船、工程机械和纺织等,逐步走向衰退。这些衰退产业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工业基地,由此导致这些地区制造业出现严重的下降;三是,随着技术发展,企业可以把生产过程的某些部分,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分散到国外工资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而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又加剧了这种趋势,所以发达国家产生了去工业化的现象。去工业化是指制造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 去工业化现象最早始于美国,其制造业劳动力占总劳动者的比例,从1965年最高值的28%下降至1994年的16%。在日本,其制造业就业比重的最高值是27%(1973年,比美国迟8年),而到1994年则下降到23%。在欧盟15个国家中,制造业就业比例的最高值是30%(1970年),到1994年则迅速地下降到20%。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均在上升。美国服务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劳动者总数的比重,则从1960年的56%上升至1994年的73%。从1960年开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4年本)》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新修订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4年本)》,并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是政府引导投资方向,管理投资项目,制定和实施财税、金融、土地、进出口等政策的重要依据。原有的目录系2005年本,颁布至今已有5年时间,其中相当数量的条目已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 新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4年本)》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力求全面反映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主要内容;二是更加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三是更加注重对服务业大发展的支持;四是更加注重对产能过剩行业的限制和引导;五是更加注重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4年本)》的颁布实施,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完善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今日本报9版至14版全文刊登《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4年本)》,以飨读者。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4年本)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新修订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4年本)》。《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4年本)》是政府 引导投资方向,管理投资项目,制定和实施财税、金融、土地、进出口等政策的重要依据。此次修订对旧版目录中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条目进行了修订。新目录全面反映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内容,更加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自主创新以及对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支持,更加注重对产能过剩行业的限制和引导以及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完善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今日本报全文刊登《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4年本)》。 第一类鼓励类 一、农林业 1、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与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 2、农产品基地建设 3、蔬菜、瓜果、花卉设施栽培(含无土栽培)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 4、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开发与应用 5、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 6、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治

美国再工业化

浅谈美国再工业化 国贸116 张洪振 2011124625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体陷入高债务、高失业、低增长、低投资的所谓“新常态”,且由于新增长点不明,复苏进程长期缓慢。为了提振经济增长、探索解决结构性问题的“治本”之策,美国提出“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当前市场对“再工业化”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制造业回归”,事实上这并非该战略的核心部分,“再工业化”也不是传统制造业的简单回流。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结合,将使“再工业化”所能到达的高度和实现的目标远不止于应对危机和恢复增长,而是将对全球经济发展及产业分工格局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也将面临诸多新机遇与新挑战。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再工业化”引发的全球经济金融新动向,把握发展机遇,统筹兼顾风险管理与市场拓展的关系,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一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一)“再工业化”战略的现实背景:危机背后的多重困境 1美国经济危机以来经济陷入低增长的困境 2抗周期政策将美国经济体推入“高债务”的困境 3“高失业”困境是美国经济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4 经济结构的失衡,虚拟经济的脆弱 (二)“再工业化”战略的本质原因:纠正“实虚脱节” 全球经济危机以来,美国经济陷入高债务,高失业,低增长,低投资的所谓“新常态”,奥巴马政府认为美国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是和小布什总统任有市场自行其是的经济理念高度相关,具体在奥巴马看来,美国之所以爆发金融危机,和小布什总统任由市场自行其是的经济理念高度相关,是美国经济在小布什执政期间所形成的发展模式存在根本性失衡的必然结果具体来说,包括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对外贸易中进口与出口的失衡,以及消费与储蓄的失衡在很大程度上,这三大失衡均和美国制造业衰落有关因此,再工业化指向了美国经济深层结构的根本症结。 (三)“再工业化”战略的直接原因:对制造业的重要性再认识 首先,制造业对提升增长的潜力与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发达市场经验表明,制造业是研究与开发的主要驱动力,有利于新思想、新发明及专利的产生,促进高新科技的更新与推广,使经济体在既有资源基础上能够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在美国,研究部门超过2/3 的资金用在了制造业上,一个有活力的制造业部门是研发活动的重要基础。历史经验也表明,制造业生产率的增长较其他行业有明显优势。随着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制造业生产率将持续提升,有利于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 二“再工业化”战略的内涵及目标

标准化工作自我评价

标准化工作自我评价 篇一:标准体系自我评价报告 企业标准体系自我评价报告 企业名称(公章)评价组长联系电话评价日期年月日 企业自我评价报告 编号:QR076 日期:20XX年 11 月 18 日 企业自我评价评分表 标准化体系建设自我评价报告 ——用标准规范生产,提高企业竞争力 ****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生产和研发炼奶、婴幼儿配方食品的企业,始建于一九九五年,注册资本达到人民币5000万元。公司一贯以质量取胜,强化规范化管理,注重品牌的提升和塑造,科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致力于对炼奶和婴幼儿配方食品进行功能化的新产品的研发,使传统的炼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保健功效,为消费者提供全新的保健食品,为行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经过十五年的发展,公司已发展成为全国乳制品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年产销量居全国同行业同类产品前二名。得到省政府和行业协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等部门认定为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诚信单位、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质量管理先进企

业、改革开放三十年广东省乳制品产业最具影响力品牌、广东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产品。 ****有限公司公司自开业以来就以‘质量第一、诚信为先’为企业的经营宗旨,实施‘名牌’发展战略,重合同守信用;致力打造国内乳制品行业中炼奶产品的龙头企业,与国际一流水平接轨,投巨资从瑞士引进三套完善的自动灌装生产设备和日本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检验设备,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端生产和检验设备,保证了企业产品质量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公司进行全面质量规范化管理,严格按照ISO9001和HACCP国际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组织生产,强调规范化管理,所有生产车间均采用30万级空气净化系统。同时引进广东欧博企业管理研究所战略合作伙伴,推行曾伟教授“中国式精益管理”,以“三九控制法”为实操指导,致力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降低成本,保证质量、提高效率。 ****有限公司一贯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公司研发中心现有博士1人,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20人;科研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1%,质量管理人员占职工人数的11%。所有关键岗位均按照有关规定持证上岗。研发团队运用生物技术对传统的产品进行功能化方面的新产品开发,新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先后开发出人参炼奶、金银花营养米粉等多种系列产品, 也为国内名优骨干企业配套产品;对传统的食品进行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