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中的问题

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中的问题

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中的问题
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中的问题

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启发

一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

柯布西耶是上个世纪伟大的建筑大师,他的机械美学为人所津津乐道,但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师,他在当代城市规划建筑上也有伟大的贡献。他曾提出过关于城市规划的观点。我们可以把他总结成四点:

第一:他认为传统城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拥挤程度的加剧,已有功能老朽。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集聚功能。

第二:关于拥挤问题可用提高密度的方法解决。

第三: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

第四:他论证了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且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总之他就是认为城市应当集中发展,由此而带来的城市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二柯布西耶的伏埃森规划

1925年他做了巴黎中心区的改建设计,即伏埃森规划。他设计了16幢60层供国际总部大厦等使用的高塔。地面完全开放,可自由地布置高速道路和公园、咖啡馆等。这样使空间从四面八方展开去。

概括一下他对巴黎规划的总体思路,其内容为将城市分为三个区:中心区、商业区、行政区。在他看来,城市需要建高楼,高楼之间建绿地,这套建筑空间理论中带有一定的社会主义色彩。但这个巴黎方案并没有被采用。

现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了,为什么这个方案未被采纳?

我们先看这个规划,它还是提倡城市集中发展,我们知道那个时代分散主义思想盛行,尤其是霍华得的田园城市在欧洲影响很大,而且当时巴黎城市地区无限膨胀,中心城用地紧张,人口过度膨胀,为了解决这个困局,巴黎当局偏向分散的规划理念,认为城市应该一步一步分离,城市中心功能应被进行分担。此时,由田园城市理念发展而成的卫星城更符合这个思想。因为卫星城的作用就是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解决城市人口膨胀问题。所以不可避免的这个规划未被采纳。

三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发

要知道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就得从我国规划国情出发来探讨我国将来的规划怎么走。

我们知道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我国曾长期沦为不同宗主国的殖民地,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产业革命对我国城市发展的推动力很小。解放后,我国长期推行传统计划体制,其旧城仍不同程度地反映出计划分配、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城市结构特点。我国真正意义的产业革命(相当于英国18世纪的产业革命)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目前尚处于城市化的初步发展阶段。因此,中国城市更新具有其独特的历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更新有着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解放初期直至70年代,我国为摆脱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贫穷落后状况,依靠自力更生,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经济,城市建设在“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城市建设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方针指导下,一直以生产性建设为主,建设重点在于发展工业生产,项目集中于城市新区。由于当时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城市问题太多,而且能力十分有限,对旧城的政策只能是“充分利用,逐步改造”。所谓旧城改造主要是着眼于改造棚户和

危房简屋,同时增添一些最基本的市政设施,以解决居民的卫生、安全、合理分居等最基本的生活问题。交通方面限于拓宽打通少数道路。旧城区整体上维持现状,未进行实质性的更新改造。进入70年代后期,旧城改造的重点转向还清30年来生活设施的欠账,解决城市职工住房成为突出的问题,并开始重视修建住宅。那时建设用地大多仍选择在城市新区,旧城区主要实行填空补实。当时由于管理体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环境观念淡薄,建设项目存在各自为政、标准偏低、配套不全、绿地受侵占、历史文化环境遭破坏等问题。市中心地段由于人口密集,建筑密度较高,一般改造时都无力问津。因此,城市建设的形态出现外围建筑新、质量好、层数高,而中心区则普遍较为陈旧、建筑质量差,呈现出与城市正常发展规律相违背的反常状态。总观建国后30年内,我国旧城改造规划总的思想在于充分利用旧城,更新改造对象主要为旧城居住区和环境恶劣地区。旧城改造工作特点是依靠国家投资,资金匮乏,改造速度缓慢,标准较低。管理方面条块分割,设施配套不全。因此旧城改造一直处于一种起步维艰的状态,城市结构形态未出现大的质的变化。由于填空补实,见缝插针,市内兴办街道工厂,旧城建设量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旧城环境恶化,亦为以后的更新改造工作留下了许多隐患。这些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致使中国目前的旧城交织存在着结构性衰退、功能性衰退和物质性老化等严重问题,与目前中国城市发展呈现高速增长和高速变化的趋势形成强烈反差,出现严重的滞后。从某种程度上,中国城市更新面临的任务较之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更新要更为复杂和严竣。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城市更新改造以空前规模与速度展开,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种态势的出现,决非偶然,有其客观背景和条件。首先是旧城区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建筑质量和环境质量都十分低下,再加上人口密度的增加,旧城区基础设施潜力已经挖尽,难以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其次,许多城市新区可供开发的用地越来越少,迫使人们将眼光转向旧城区。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土地的有偿使用,房地产业的发展,住房的商品化,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及大量外资的引进,使得旧城区获得新的改造动力和契机,从而推动了城市更新的发展。但伴随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用地结构转换,人口结构变迁,传统的居住文化圈被冲破,而新居住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由此而来的则是文化心理失衡,社区结构衰落,原有社区秩序的稳定和安宁受到威胁。在市场经济中,城市再开发基于利益动机。

发展到现在我们从中不难发现我国城市发展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土地配置低效率日益突出、住宅拥挤和房屋破旧仍十分严重、基础设施滞后和不足与日俱增、历史风貌和景观特色丧失有所加重,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过高,带来新的城市环境恶化,兴建高层建筑,片面提高容积率等方面。于是迫使人们寻找根治城市脖的良方,疏散城市功能、降低城市密度,在很长时间成为多方认同的方向。

但我个人从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启发,决得城市还是紧凑发展较好,但和他提出的城市集聚有所不同。针对这个想法我们可以纵向比较。在上世纪中叶的美国,出现了因过度疏散而使城市郊区化的现象。其西部的洛杉矶、菲尼克斯、图桑等,整个城市如同一个大郊区,像撒哈拉沙漠般低密度蔓延,没有一个准确的市中心概念,汽车能开到哪里,城市就扩张到哪里,低密度的城市配上宽阔的道路,使得车辆飞驰,公共交通成为血本无归的营生。这样的城市需要超量的能耗维持,人们成为小汽车的奴隶,人性化的都市生活不复存在。而我们应将多样性视为城市活力之源,推动城市功能的混合使用;历史文化保护对增进社会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低租金的老建筑是城市多样性的孵化器;应建设宜人的适合步行的街区,唤醒人们对街道生活的感觉,多对“老都市”格外温存,辅以公共交通政策及

必要的市政改良。全面启动旧城更新改造,避免重蹈美国城市发展的覆辙。这可谓借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的壳,重塑其主要内涵来指导我国城市规划。

当然我不完全否定城市的有机疏散,只是要保证老城区足够的向心力与集聚度,以便在老城区开发宜人环境,发展节能型城市。

可是这样还不够,不管是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还是我的一点看法都停留于城市物质层面,我们还得挖掘,即我国城市产业结构将顺应世界趋向,逐步由原来的“二、三、一”模式转向“三、二、一”模式,处于城市中心的旧城区,作为黄金地段。

另外柯布西耶认为城市是机器的理念对我们更进一步发现我国城市问题也有启发。我们知道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认为机器有磨损,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种,那作为机器的城市是否也如此呢?我认为是的。通常情况,人们可以将城市更新理解为物质性改造和物质磨损的补偿,如房屋的修缮、改建与重建,道路的拓宽与修建等。实际上,城市更新有着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城市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城市更新与城市发展相伴而随,往往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其积极意义在于阻止城市衰退,促进城市发展。城市衰退不仅仅表现为物质性老化,在科学技术和物质文化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城市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衰退更多的则反映为功能性和结构性衰退,这是一种相对衰退,是无形磨损。城市结构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一般情况,常常有一种维持原来内部组织系统的秩序和相应关系的趋向。随着城市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变迁,要求城市功能、结构和布局随之变化,但由于城市发展惯性的作用,城市内部组织系统的变化调适往往滞后于发展变化,导致功能性和结构性衰退。因此,现代城市更新的动因首先不在于有形磨损,更多的主要在于无形磨损,有形磨损的速度往往落后于城市不断增长的需要,而后者恰恰直接决定着是否有必要对旧城进行更新改造。

总的来说,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对指导我国的城市规划有启发作用,但具体操作还得综合考虑去实施。也就是说从长远角度看,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基本不能适应我国国情。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城市规划思想史纲总结表格 时间背景城市生活形态规划思想 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荷马文化时期1.古希腊文化孕育成 长的阶段。 2.公元前六 世纪波斯 侵入亚欧, 造成名族 的迁徙和 融合。 1.城邦的社会基础是公民。 2.对城市的定义:是一个为着自身美好的生活而 保持很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 使其中的居民既有节制而又能自由自在的享受 轻松地生活。 3.许多希腊城市都以方格网划分街坊,贫富住户 混居在同一街区,仅在用地大小与住宅质量上 有所区别。

4.对于小规模的城市,基本上不可能存在具有很大政治权利的宗教。 5.雅典卫城不是膜拜的禁地,更是市民公共活动的中心。 6.广场最后变成了希腊城市中最重要的、最富活力的中心。 1.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原子论”、“宇宙数学结构”等。 2.人文主义的思想,从“自然哲学”的研究到 探求人的“社会哲学”是古希腊哲学思想路 线的自然引申。 3.理性思辨的逻辑思维。古希腊的哲学源于人们对自然的思考,努力去发现各种规律。 4.公正平等的政体意念。社会公正的意念被置于政体建设的中心位置。 5.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所设计的城市是按照“社会几何学家”的理想理念设计的,即圆 形加放射。 6.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平整,而是乐于顺应各

种复杂的地形已构成活泼多变的城市。 7.希波丹姆式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 的和谐,强调棋盘式路网,城市公共中心明 确规整,代表城市:米利都城。但是这种模 式也给城市生活的活力以及城市的进一步发 展带来了桎梏。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古风文化时期 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古典文化时期1.雅典联合各个城邦 与波斯军 队展开决 战,在希波 战争中获 胜。 2.建造了雅 典卫城。 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2世纪:希腊化时期1.伯罗奔尼撒战争造 成希腊城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工业革命至二战前城市规划发展史纲 空想社会主义的探索 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乌托邦”: 19世纪初,欧文和傅里叶 欧文:把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范畴和生产生活环境进行研究,l817年提出了“新协和村” 方案。人口为300—2000人(以800~1200人为最好),耕地每人0.4公顷。中间设公用厨房、食堂、幼儿园、小学会场、图书馆等,周围为住宅,附近有用机器生产的工场与手工作坊。村外有耕地、牧场及果林。全村的产品集小于公共仓库,统一分配,财产公布。 傅立叶:1829年发表了《工业与社会的新世界》。主张以法朗吉为单位,由1500—2000人组成公社,以社会大生产替代家庭小生产,。通过组织公共生活,以减少家务劳动。他把400个家庭(1620人)集小在一座巨大的建筑中,名为法兰斯泰尔,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基层组织。 --------------------------------------------------------------------------- 近代人文主义规划思想 1.霍华德与社会(田园)城市思想 1898年十月,《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 1902年,《明日的田园城市》,三个基本方面:社会、经济地理和城市建设。 城乡结合体,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a.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提出关心人民利益的宗旨,这是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的根本转换。 b.针对工业社会中城市出现的严峻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摆脱乐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 c.设想乐一种先驱性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发展都起到了重要启蒙作用。 d.首先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导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3.盖迪斯的综合规划思想 1904年发表《城市学:社会学的具体运用》的演讲 1919年《生物学和它的社会意义:一个植物学家对世界的看法》 观点: 重视人对城市的多样化要求,强调公众参与和必需把城市变成一个活的有机体。他还创造了“城市科学” 这一术语,力求在实际的和可能的适用和美的意义上发挥每个地方的最大作用。 《进化中的城市》: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构架。 历史贡献: 1.城市研究的综合馆: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这使他成为西方城市科学走向综合的奠基人。 2.深切的人文关怀观:提出以人文地理学提供规划的基础。 3. 勤奋务实的实践观:工业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已经造成一些地区的城市发展

勒.柯布西耶:思想与形式

根据William J.R. Curtis《勒.柯布西耶:思想与形式》整理) Curtis, William J.R., “Le Corbusier: Ideas and Forms”, Oxford: Phaidon Press Limited, c.1986. La Chaux-de-Fonds:柯布西耶(1887年)的出生地,家乡,位于瑞士汝拉(Jura),是个生产手表的小镇。拉绍德封(La Chaux-de-Fonds)的海拔有1000米,处在群山环绕的谷地,而今天,属地上,La Chaux-de-Fonds已经靠近了法国边境。在柯布西耶出生的时候,这座小镇的人口在27000人左右,镇上原来的旧中心区在1794年的大火中全部烧掉,所以,镇上的房子多是后来建造的;而缺少明显的历史遗迹,也让这个小镇上的精英阶层在建筑上和艺术上总在向别处的传统寻找源头,甚至发明地方的历史。 Charles Edouard Jeanneret:夏尔.爱德华德.让纳雷是柯布西耶的原名。家里人多叫他“爱德华德”。他的父亲叫Edouard Jeanneret-Gris, 在当地的表厂里负责为手表上釉,母亲叫Marie Charlotte Amelie,是当地的音乐教师。Albert是柯布西耶的哥哥,比他大19个月。柯布西耶的母亲是位虔诚的基督教的新教教徒,而父亲这一边,则属于法国朗格多克(Languedoc)大区天主教中主张“苦行冥想”卡塔尔教派Catharism 的“异端教派”【此教派,也认为创造物质世界的上帝是邪恶的,而创造精神世界的上帝才是正义的】。晚年,柯布为天主教的多米尼格派设计修道院时,还真是具有一定的讽刺意义;越是接近晚年,柯布对于父辈的这一支宗教教派的学说越感兴趣——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话题,因为这就会解密柯布在晚年对待宗教组织、教会建筑、仪式空间的态度和手法。 Charles L’Eplattenier(1874-1946):夏尔.勒.波拉特尼埃。柯布西耶在La Chaux-de-Fonds的Ecole d’Arts(工艺美术学院)上学(1902年)时的导师,对年轻的柯布有着很大的影响。勒.波拉特尼埃在布达佩斯特和巴黎的布扎美术学院、装饰艺术学院接受的教育和训练,崇尚拉斯金和莫里斯的手工工艺理念,喜欢Owen Jones琼斯的《装饰的语法》。Curtis指出,柯布西耶从拉斯金那里学到了仔细观察自然的态度(P19);从老师勒.波拉特尼埃身上,柯布西耶学到了提炼所见事物结构的本领。柯布读书时,很多的绘画主题都是树木、岩石和风景。而且,逐渐演变成为抽象的图案。柯布在1905到1907年期间,和同学们一道,曾经参与当地的the Union Chretienne de Jeunes Gens的设计,老师的邻居Matthey-Doret的琴房设计;还为附近的一座礼拜堂做过室内的改造装修设计;以及工艺学院的校监会成员Louis Fallet设计和装饰的一栋房子。1907年9月,拿了Fallet住宅的报酬,柯布身上揣着丹纳(Hippolyte Taine)的《意大利的旅行》和拉斯金的《佛罗伦萨的早晨》,按照老师指定的路线,开始前往意大利旅行学习。一口气走完了意大利北部的16座城市。此时,柯布的兴趣有些拉斯金式,对古典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不那么感兴趣,初次意大利之行,留下了许多彩色的关于装饰的细部绘画。不过,有一栋建筑,在柯布的建筑生涯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就是在靠近佛罗伦萨的艾玛(Ema)山谷靠近Galluzzo的卡尔特会僧侣修道院(Carthusian monastery)。Curtis认为,柯布每当面对建筑中如何解决私人与社群关系的问题时,就会回到艾玛修道院的这个原型上来。在意大利之后,柯布和Perrin还经停布达佩斯、参观了维也纳。初访维也纳,柯布并没有觉得这个代表着当时欧洲现代建筑中心的都市怎么了不起,他在给老师的信上抱怨这里缺少自然、建造上不诚实、细部处理过于装饰化。到了1908年的年初,柯布仍然在旅行的路上,并开始盘算是到奥地利还是到德国读书,或是先到一家建筑师的事务所里工作。柯布在维也纳的时候,见到过Josef Hoffman,后者看到柯布画得不错,答应给他一个工作的机会。柯布没有接纳,而是和Perrin一起去了慕尼黑、Nuremberg,然后去了巴黎,在那里待上了14个月(柯布是在1909年11月返回汝拉的)。 Auguste Perret:在柯布边旅行边打工的生涯中,柯布机缘巧合地在Perret Freres事务所那里,找到份工作。而佩雷正在研究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不仅是在技术上,从佩雷那里,柯布才开始从拉斯金的浪漫主义那里挣脱出来,学习到了建筑设计中的理性主义态度,尤其是通过佩雷,柯布接触到了法国建筑理论家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城市规划由物质空间而始,最终是服务于人的。西方在百年城镇化进程中,规划理论也同样经过了百年思考与创新;中国的城镇化用三十年走过了西方百年的路,所做的甚多,沉心静思则相对较少。 在中国城市缓速、提质、增效的背景下,不妨回顾一下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道路,以史为鉴,集思以助远行。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 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提出两大战略思想: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发展理念和政策目标,也是不断实践的过程,与现代城市规划所秉承的理想主义、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1](仇保兴,2005)完全吻合。“五个统筹”的核心在城市[2](仇保兴,2006),和谐城市是落实这两大战略思想的重要载体,也为当前和今后的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注入“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的美好城市愿景、科学理性的新精神以及规划实践的新方式。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与实践,西方城市规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正处

于向城市社会快速转变的中国,要自我完善、后发超越,就需要对之进行了解。 1890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y),这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奠定了现代城市规划100多年来建设美好城市的发展基调与奋斗目标[3](吴志强,1999)。国内已有不同学者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了整理、引荐与分析(吴志强,2000;周岚,2001;方澜等,2002;仇保兴,2003;王凯,2003;李强等,2004;张京祥,2005;曹康顾朝林,2005;曹康吴丽娅,2005;丁宇,2005;左慧敏,2005;李健宁越敏,2006)[4-15],以求为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建设与工作实践等提供借鉴与启迪,在此不予细数。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是一次“新的升华”,本文冀望从城市规划的功能取向这一视角切入,在和谐城市的目标导引与政策语境下,通过对西方百年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梳理,探寻中国城市规划当前和今后可以有何作为、如何才能有所作为。 城市规划功能取向:为人?为地? 为人?为地?是张庭伟教授在其《21世纪的城市规划:从美国看中国》[16]一文提出的一对问题。文中,他将规划师在过去一百年中的实践,归纳为两个基本方向:第一,改善城市的用地布局和物质环境,即改善对“地”的使用。第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社会的素质,即改善“人”的状况。 他以美国城市规划发展的例证分析。最后指出,这场为“人”还是为“地”的争论,仍在继续,并将被带入21世纪,这关乎规划师的社会职责和社会使命的讨论。 城市规划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城市,城市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17]。在此,笔者将张庭伟教授所提的“人”,界定为具有自主意识的社会群体, 具有社会与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城市规划设计之比较分析 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中西方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本文从文化方面比较了中西古代规划思想和当代城市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形态 比较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 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 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 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 本轮廓(图1)。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 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 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 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 学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 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儒家思想 强调重礼、崇孝、尚文。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 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 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在崇 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 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 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图2)等),并成为我 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 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乃至村 镇、城市的布局等。 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 图1 明代北京城复原图 图2 中国传统四合院

最新柯布西耶的思想及作品

柯布西耶的思想及作品 摘要: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年),是对当代生活影响最大的建筑师,是20世纪文艺复兴式的巨人,是毕生充满活力,永无休止进行创造的设计大师、建筑大师和艺术大师,在现代建筑运动中,他最有效地充当了前后两大阶级的旗手:20年代的功能理性主义和后来更广泛的有机建筑阶段。论文主要从勒·柯布西耶的生平简介、建筑规划理论、杰出作品分析来对勒·柯布西耶的思想进行归纳,最后阐述了勒·柯布西耶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勒·柯布西耶机器现代建筑矛盾 引言: 不谈及勒·柯布西耶,就无法理解20世纪的建筑。他不仅仅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个人建筑作品,而且赋予我们许多形、思想、城市发展的构想和对历史的思考。没有其他的建筑师能在那个时代掌握如此多层面的问题。勒·柯布西耶是建筑师、画家、雕刻家、城市主义者和作家,甚至是一位反思人类现代生存状况的哲学家。他给形于思想并反映时代精神,用一种普遍性的论调来阐述他的发现和智慧。不管我们喜欢与否,这些伟大的发现已经成为我们传统的一部分。二十世纪的建筑师很少有人不参考他的例子,而且有许多人只是简单地模仿他的一些发现便获得荣誉。沃特·格罗皮斯说的也许是正确的:“勒·柯布西耶创造了新的价值尺度,这足够丰富后代的建筑师了。” 勒·柯布西耶反对表面的复兴和物质性的功能主义,他以崇高的精神对待建筑。他抓住了古老人类关于艺术的本质,唤起了莱特所宣称的:“所有伟大建筑所具有的内在法则和规律。”勒·柯布西耶认为新事物最好同时应与历史相联系。他既是一个传统主义者,又是一个现代主义者,他感到在他的时代,建筑的纯化必须源于它的根源。在勒·柯布西耶的整个建筑生涯里,坚持不懈地把象征赋予他的时代和技术,在“基本”的秩序中感受自然和传统。勒·柯布西耶认为:历史是他“仅有的真正的大师”。他在历史上不同风格的建筑中寻求共同的主题,把它们综合在一起,通过变形以适合自己的需求。他不断地对宏伟的和谦逊的建筑勾勒草图,目的是从中得出一些本质的、显著的特征,然后使这些印象浸入他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相互影响

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相互影响 【摘要】: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体系。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方面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的互相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影响 现代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主要城市规划思想多受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城市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及现代工业技术的推波助澜,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是建筑师与社会学家寻找理想的城市形态以医治“城市病”的乌托邦和物质形象等思想。 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重要的社会改良学说,田园城市理论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市政改革运动普遍开展,大量吸收西方最新的市政体制和城市规划建设思想,成为这一改革运动的重要理论来源。田园城市理论引入中国,希冀改善每况愈下的城市生活环境,防止中国的城市建设重蹈西方城市过去因“激进进展”而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覆辙,打破城市与乡村两者发展相互隔离的状态,实现二者的平衡发展,此外,还可应对新的战争形势下城市防空的需要。中国提出了详细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实施计划。然而,他们的实施计划只是在片断式解读和简单套用霍华德田园城市模式的

基础之上,对其物质技术形态和西方其他一些市政改革潮流成果进行拼筹的结果。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霍华德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社会城市”的社会改革思想。中国为保证城市发展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进行,强调分散主义原则和对城市进行功能的分区规划,开始注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反对城市繁荣发达、乡村破败落后的畸形发展状态,注重城市里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等等。 在欧美先进的市政理论对中国市政改革运动的“合力”作用下,田园城市理论在民国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局部片段式的“田园城市”印迹,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主要城市的规划建设方案的制定、新村建设、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开辟等方面。就总体影响而言,一是城市新区的规划,这与霍华德避开日益膨胀的伦敦市区,在郊区进行莱切沃斯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的建设做法如出一辙;二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多主张分散主义,这又显然与田园城市理论及源于田园城市理论的卫星城市、有机疏散、邻里单位等分散主义的规划理论密切相关。而民国时期各地所进行的“新村建设”和城市“模范住宅区”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的详细规划和布置及其取得的一定成效,则是时人对田园城市模式进行了局部解读和仿效的结果。 当前,人类社会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发展”之后,开始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果作总结和反思,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据弃自然、毁坏自然,将人与自然本应和谐的关系推向了反面,并尝到了由此而带来的种种“恶果”,如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缺乏自然情调等等。然而,人毕竟是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自我调控自己,世界各国围绕“人与环境”这一命题采取了种种对策。19世纪末,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英国“田园城市”的思潮,所有的这一切都反

柯布西耶的思想

柯布西耶的思想

柯布西耶的思想 [ 摘要 ] 柯布西耶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他所提倡的反对纯装饰,强调建筑本身的功能与形式的结合,建立新的机械与技术的美感,提倡预制和装配等观念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快速大量的建成大规模住宅的重要方法。本文试图从他的规划思想产生的背景,基础入手,谈了他的功能理性主义和形式理性主义思想,然后与莱特,霍华德的思想进行比较 [关键词 ] 功能理性形式理性光明城 背景概述 在整个欧洲大陆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之后,技术已经被提到一个很重要的层面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欧洲大陆一片破败,百废待兴,新的建筑思潮有了发挥作用的大背景。柯布西耶所提倡的建筑观在这个时代有了他最适合发挥的场所。他所提倡的反对纯装饰,强调建筑本身的功能与形式的结合,建立新的机械与技术的美感,提倡预制和装配等观念是在当时

的情况下能够快速大量的建成大规模住宅的重要方法。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也是新兴的工业战胜传统工业的重要标志。战争对传统城市的破坏以及新旧城市的交替和对人文的关怀是柯布西耶提出明日之城的最大前提。 思想基础 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运动与城市规划的激进分子与主将,是现代城市运动的狂飙式人物,毫无疑问,它也是影响现代建筑运动、现代城市规划的最重要的巨人,对于西方建筑与城市规划中“机械美学”思想体系和“功能主义”思想体系的形成、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柯布西耶出生于瑞士的一个平民家庭,后来长期生活、工作在法国,他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建筑、规划大师,从小就在瑞士从事指标的生涯对他后来机械主义建筑、规划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随着柯布西耶设计思想的逐步成熟,1923年他出版了论文集走向新建筑,明确地提出了机械美学的观点和相应的理论体系。与霍华德、赖特等人的思想截然不同,柯布西耶主张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要向前看,他否定传统的装饰和含情脉

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中的问题

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启发 一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 柯布西耶是上个世纪伟大的建筑大师,他的机械美学为人所津津乐道,但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师,他在当代城市规划建筑上也有伟大的贡献。他曾提出过关于城市规划的观点。我们可以把他总结成四点: 第一:他认为传统城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拥挤程度的加剧,已有功能老朽。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集聚功能。 第二:关于拥挤问题可用提高密度的方法解决。 第三: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 第四:他论证了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且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总之他就是认为城市应当集中发展,由此而带来的城市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二柯布西耶的伏埃森规划 1925年他做了巴黎中心区的改建设计,即伏埃森规划。他设计了16幢60层供国际总部大厦等使用的高塔。地面完全开放,可自由地布置高速道路和公园、咖啡馆等。这样使空间从四面八方展开去。 概括一下他对巴黎规划的总体思路,其内容为将城市分为三个区:中心区、商业区、行政区。在他看来,城市需要建高楼,高楼之间建绿地,这套建筑空间理论中带有一定的社会主义色彩。但这个巴黎方案并没有被采用。 现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了,为什么这个方案未被采纳? 我们先看这个规划,它还是提倡城市集中发展,我们知道那个时代分散主义思想盛行,尤其是霍华得的田园城市在欧洲影响很大,而且当时巴黎城市地区无限膨胀,中心城用地紧张,人口过度膨胀,为了解决这个困局,巴黎当局偏向分散的规划理念,认为城市应该一步一步分离,城市中心功能应被进行分担。此时,由田园城市理念发展而成的卫星城更符合这个思想。因为卫星城的作用就是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解决城市人口膨胀问题。所以不可避免的这个规划未被采纳。 三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发 要知道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就得从我国规划国情出发来探讨我国将来的规划怎么走。 我们知道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我国曾长期沦为不同宗主国的殖民地,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产业革命对我国城市发展的推动力很小。解放后,我国长期推行传统计划体制,其旧城仍不同程度地反映出计划分配、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城市结构特点。我国真正意义的产业革命(相当于英国18世纪的产业革命)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目前尚处于城市化的初步发展阶段。因此,中国城市更新具有其独特的历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更新有着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解放初期直至70年代,我国为摆脱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贫穷落后状况,依靠自力更生,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经济,城市建设在“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城市建设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方针指导下,一直以生产性建设为主,建设重点在于发展工业生产,项目集中于城市新区。由于当时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城市问题太多,而且能力十分有限,对旧城的政策只能是“充分利用,逐步改造”。所谓旧城改造主要是着眼于改造棚户和

二战后城市规划

二战后城市规划 理论解读 园林81001 刘晔 100013121

——目录—— 前言- 3 系统规划理论- 3理性规划理论- 3 规划师作为倡导者理论- 4政治经济规划理论- 5新自由主义规划理论- 5 后现代主义规划理论- 5 实用主义规划理论- 6 协作式规划理论- 6 城市规划从战前到战后的转变: 从精英规划到公众参与- 6 从物质规划到综合规划- 7 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 9 集中与分散- 10 结语- 13

二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及解读 前言:西方的城市规划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公共事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影响着社会。同时,城市规划也在逐步为社会所改造,其中城市规划思想理论转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一、系统规划理论 系统规划理论由布瑞·麦克劳林(Brain Mcloughlin)和乔治·查德威克(George Chadwoick)于1960年代提出;该理论将城市与区域看作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而规划作为系统分析、控制的一种形式,必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变化性,规划师的任务就是找到办法,并分类、预测这些变化,以便控制它们。在具体实践中,系统方法通过大量的模型来工作,模型的建构是基于城市是一个“封闭系统”。系统方法对规划的评价通常有三种:投资-效益分析(cost-benefit)、规划平衡表(a planning balance sheet)和目标实现程度分析(goals-achievement matrix)。 系统规划理论在后来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首先,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次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科学的”规划是一个海市蜃楼,科学和规划是非常不同的事业,科学家寻求对事物的观察、描述和解释,规划师正相反,他们的意图是改变他们面对的一切。 二、理性规划理论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各种思想的变化和改革。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一家。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的方面发展,促进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关系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在这一阶段奴隶社会发展历程中。城市作为王权与神权相统一的代表在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同时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辩证观。规划中的原始生态主义开始萌芽。城市规划也体现了这样一种哲学思想朴素的“天圆地方”人地观,引导规划中的方格网城市形态的形成,而“王城居中”、“中轴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权力至上的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此时最有代表性的规划思想是《周礼·考工记》中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提倡的礼制思想强烈的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思想理论,随着历代礼制的不断强化,皇帝尊崇地位升高,祭祀仪式繁复,统治管理机构增加,起在城市规划上必须按主次就位布局;礼制的序列在空间布局上更趋复杂化,这样在客观上必须要有相应的诸如对称、规整、轴线等布局手法才能适应。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提倡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的儒家思想,明确的指出了以天子为中心的统治思想,正符合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统一的意图。显见《周礼》推崇根据宗法血缘和政治要求,行宗法分区,不仅在等级分区、规模大小的划分方面有着严谨的礼制制度,还用明确的尺度操作方法来加以实施,用宗法与政治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王权的尊严。实际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主轴就是遵循礼制的思想。中国的封建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稳定的王权主义时代,儒家稳固的文化统治维持着城市规划“天人合一”理念的恒定。城市的各项建设主要为统治者及其权力集团服务,城市格局表现为中轴对称、王城居中都城具有极高的首位度。在此同时传统的城市商贸业随着手工业日渐繁荣城市中的集市开始兴起。从唐长安的“东市”、“西市”至北宋汴梁繁荣的街市的形成与发展都说明了城市规划在潜意识中开始关注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的需求,潜在地体现了规划的“人本主义”思想。 到了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礼制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正是礼制思想的体现。从此,封建礼制思想开始了对中国长达3000年左右的统治。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完整的体现。与此同时,以管子和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城市形制的影响也是长期并存的。许多古代城市格局表现出利用自然而不完全循规蹈矩。特别是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位于通航交会处、水早路交通交会点的城市的布局开始冲破礼制约束,如汴梁、临安等。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 1、唐长安城

中西方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业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在城市网络中的分工和主要职能。 城市规模:指城市人口、用地、建筑、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规模的综合。 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用地规模: 用地性质:是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类用地所规定的使用用途。用地性质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土地的实际使用用途,如绿地、广场等;而是附属于土地上的构筑物的使用用途,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大部分用地的使用性质需要通过土地上的附属建构筑物的用途来体现。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予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的所需要的土地。 城市化S型曲线: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力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的时候,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以及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国内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中国城市规划理论】 1.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2.战国时期:各国都城开始向多种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如吴国国都阖闾城被规划成水乡城市,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齐国临淄城根据自然地形布局,南北向取直,东西向沿河道蜿蜒曲折,防洪排涝设施精巧实用,并与防御功能完美结合;赵国的国都充分考虑北方的特点,高台建设,壮丽的视觉效果与城市的防御功能相得彰益。 3.三国时期: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已经采用了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邺城的规划布局对以后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隋初:大兴城(长安)汲取了曹魏邺城的经验并有所发展,除了城市空间规划的严谨外,还规划了城市建设的时序:先建城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的坊里。 5.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宋代开始,中国城市建设中延绵了千年的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在北宋中叶的开封城中开始出现了开放的街巷制度。 6.元朝:元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全部按照城市规划修建的都城——大都。其城市布局更强调中轴线对称,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上记载的王城的空间布局制度。 【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理论】 1.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2.古罗马时期:古罗马营寨城的规划思想深受军事控制目的影响,平面呈方形或者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向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 【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1.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包括1)由托马斯?莫尔提出的空想主义的乌托邦;2)康帕内拉提出的“太阳城”方案;3)罗伯特?欧文提出的“新协和村”;4)傅立叶提出的理想社会。 2.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希望彻底改良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他认为,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式由于城市吸引人口的“磁性”所致,如果把这些磁性进行有意识的移植和控制,城市就不会盲目膨胀。一个田园城市的人口有30000人,占地404.7公顷。城市外围有202 3.4公顷的土地为永久性绿地,供农牧产业用。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有6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中央是一个占地20公顷的公园,沿公园可建公共建筑物,公建的外围是一圈占地58公顷的公园,公园外圈是一些商店和商品展览馆,再外一圈为住宅,再外面为宽128m的林荫道,大道当中为学校、儿童游戏场及教堂,大道另一面又是一圈花园住宅。 3.卫星城镇的理论:20世纪初,大城市的额恶性膨胀,使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的问题。昂温与1922年以“田园城市”为基础,提出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同时期美国的惠依顿也提出在大城市周围用绿地包围以限制其发展,在绿地之外建立卫星城镇,设有工业企业,和大城市保持一定联系。1912-1920年,巴黎意图在距离16km的范围内建立28座居住城市,这些城市除居住建筑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一般称这种城镇为“卧城”。1918年伊利尔?沙里宁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立一些半独立城镇,这些城镇除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得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二战后英国人在伦敦外围建立了多个独立的卫星城镇,这些卫星城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和一定的工业。 4.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法国人勒?柯布西耶认为大城市主要的问题是城市中心人口密度过大,现有道路系统无法满足机动交通的要求,城市中绿地空地太少,日照通风、游憩运动条件太差。他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增加街道宽度及建筑的间距,增加空地、绿地,增加居民与绿地的直接联系。同时期,美国人赖特却呼吁城市回到过去的年代,依靠电话和小汽车的力量,将大城市分散,使得家庭与家庭之间有足够的距离,通过减少接触来保持家庭内部的稳定。与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城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笔记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笔记 要想了解历史和理解历史,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取得并且认识这种过渡里所包含的思想。”——黑格尔 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发展演变的脉络,它是理解现在、把握未来的钥匙。我们想借鉴国外城市规划史的先进经验,却不了解其理论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整体精神,仅仅注意了形似,汲取的也只是历史的种种片段,这样导致我们的指导极少成功。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背景及思想,以便于正确地吸取教训、学习经验、去之糟粕、取之精华。这本书对西方两千五百多年来的城市规划形成、发展演替中的庞杂离理念、思想和主流精神,按十个阶段进行系统地梳理,从总体上理清了西方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第一章文明基石—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在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共和政治制度,使人文(人本)主义、公正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善于理性思辨、交流争论的人们更重视公共空间的建设。于是,公共建筑及建筑群成为公共活动的中心,它们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代表的是雅典卫城,其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在规划史上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随着古希腊美学观念的逐步确立及自然科学、理性思维的发展,一种典型的城市规划模式产生了——希波丹姆模式。该模式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道路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和美。该模式后来被用于希波战争后城市重建及罗马的营寨城。这种模式为城市专制主义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和现代建筑运动所推行的机械城市的“秩序美”异曲同工,19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城市机械理性缺陷的批判就在于此。 第二章帝国理想—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在罗马由共和制转变为帝制的漫长过程里,国家扩张、财富积累,人们挥霍奢华、物质生活腐朽,此时形成了享乐主义、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风气及信仰。罗马的城市建设也世俗化(大规模奢华的公共浴池、斗兽场、宫殿、剧场等)、军事化(坚固的城墙、大跨度桥梁、远程输水道等)、君权化(帝王宣扬政绩的铜像、凯旋门、纪功柱、广场等),重要公共建筑的布局、城市中心的广场群乃至整个城市的轴线体系,投射出王权至上的理性与绝对的等级、秩序感。继而古罗马城市规划思想有三个特点:①强烈的实用主义;②凸显永恒的秩序思想; ③彰显繁荣与力量的大比例模数手法。 第三章文明涅槃—中世纪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世纪时期,西欧战争频繁、封建割据严重,导致生产力衰退、城镇败落,社会生活的中心由城市转入了的农村。整个社会的凋敝,使人们将精神寄托于宣传“博爱”“禁欲主义”“自律”的基督教上,于是,基督教及教堂成为中世纪的上层核心,凌驾于王权之上。此时,教堂成为人们的公共生活中心,是最重要最中心的建筑。而无规划使得城市中建筑尺度亲切宜人,道路蜿蜒曲折、收放有序,各城市主色调不同,空间视线连续自然,形成了有机的肌理。这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特点为:①凸显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②实行自然主义的非干预规划;③力显丰富多变的景观与亲和宜人的特质;④追求有机平和背后的内在秩序。11世纪开始,西欧手工业及商业开始复苏,新兴自资产阶级保护“公共利益”,商店、行会、仓库、码头等公共建筑多了起来,并逐渐变得重要。但教堂仍是城市中的中心

评述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价值追求

评述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价值追求 摘要: 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宏伟的蓝图,城市文化如同一条暗线,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从古希腊向往自由与美好的社区生活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城市规划一步步向前发展无不渗透着文化这一精神力量的推动与沉淀。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化给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城市的发展之路。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再到1933年《雅典宪章》的发表,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真正的将“文化”提上了议程,经过《北京宪章》的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发展的全过程,而城市规划本身也向着以人为本,可持续的道路前进。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功能城市文化城市 引言: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城市的理想模式。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留居于城市。”正是这个被西方视为最为古老的城市定义,揭示了城市最基本的内涵,也体现出城市的终极目标。 1.人类的童年——自由美好的社区 古希腊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和欧洲文明的摇篮。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是西方世界诞生的第一个乌托邦。他希望通过提倡一系列公共美德建立起社会正义和公正。古希腊 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而保 持较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 既有节制,又能自由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古希腊早期诸多 城市的突出特征是符合人的尺度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城 市并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规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 复杂地形,构成生动活泼的城市景观。城市中大量公共活 动场所的设立,促进了市民平等、自由和荣誉意识的增长。 在这一时期人们所注重的是文化精神的发扬。雅典卫城公元前5世纪,希波达姆斯所作的米利都城规划,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网格,建筑物布置在网格内,这种城市建设系统被公认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这种几何化、程序化的规划方法,虽然确立了一种新的城 市秩序和城市理想,却由于过于严谨而显得呆板,甚至为 了构图的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的多样化。 2.强大的帝国——彰显永恒的秩序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那时候已 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素:选址、分区 规划布局、街道和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美国著名 城市史专家芒福德曾指出,“罗马人从希腊城镇学到了基 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城规划形式中的各 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还有剧场——罗马人都依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了特有的转换,比原来的形式更华丽更雄伟。”

柯布西耶光辉城市案例分析

柯布西耶“光辉城市”案例分析 9/4/2016

成员介绍 指导老师:祁丽艳 小组成员:项凯潮 201203212 张怿譞 201203209 郑鲁飞 201203211 班级:城规122班

目录1 理论分析 1.1大师简介 1.2光辉城市理论 2案例分析 2.1 昌迪加尔城市规划 2.2 巴西利亚城市设计 3总结

1.1大师简介——柯布西耶 PICTURE 勒·柯布西耶(法文: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又译柯布西埃,原名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Gris),法国建 筑师、都市计划家、作家、画家,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路德维格·密斯凡特罗以及弗兰克·洛依德·赖 特并称为四大现代建筑大师,是现代建筑派或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

1887 出生于瑞士拉绍德封,钟表工人家庭1905~1908 在家乡的一所艺术学校学习,游历欧洲。 1908~1909 在法国建筑师贝瑞的事务所工作。1910 加入贝伦斯的设计事务所。 1917 定居巴黎,与Ozenfant创始Purism。 1920 创办《新精神》杂志,宣扬抽象艺术 1923 发表《走向新建筑》,宣扬现代主义是一种几何精神,一种构筑精神与综合精神,提出“房屋是居住的机器”.“现代社会已经达成这样一个结论,即,为人类建造一个新的家园将成为判定一个文明特性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一种新的住宅形式的诞生,机器时代将迈入第二阶段。1927 日内瓦联合国总部设计竞赛一等奖。1929 在普瓦西设计萨伏伊别墅。 1929~1933 设计巴黎救世军收容所和巴黎大学瑞士学生宿舍 。年代不详佛莱别墅(Villa Fallet)1927年国际联盟总部设计方案 1928年萨伏伊别墅(Villa Savoy)1930-1932年巴黎瑞士学生宿舍(Pavillion Suisse La Cite Universitaire A Paris) 1936年巴西里约热内卢教育卫生部大楼 1946-1957年马赛公寓大楼(L’unite d’Habitation ,Marseille) 1950-1953年郎香教堂(La Chapelle de Ronchamp) 50年代初印度昌迪加尔城市规划 1.1.2 大师生平 1.1.3 柯布西耶主要作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