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第四节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一、技术决定论

A、媒介偏向论

媒介决定论:媒介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

多伦多学派

加拿大的Harold Innis的媒介偏向论:媒介的时空偏向

B、媒介即讯息

加拿大的麦克卢汉(Mcluhan):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①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地球村

②改变人们的感官比率全感官传播方式

③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肯尼迪(电视)VS尼克松(广播)

④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忽视亲近的、面对面的交流,倾向媒介化的交流方式

C、传播时代论

麦克卢汉:传播定代论/传播时代论

通过媒介,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称之为传播时代论。

人类历史的传播分期

口语传播时代(采集、渔猎)→书面传播时代(农业)→电力传播时代(工业生产)

二、社会决定论

A、技术决定论的反思

技术决定论的缺陷:

①简化论/单因论:技术是导致社会变迁的唯一因素。

②单向论: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是单向的,只有从技术到社会,而没有从社会到技术。

③机械论:技术的发展就像机械一样,是自治的,是可以自己运行的,而不受外来影响的,且停不下来

④中立论:技术是中立的,没有价值偏向,其本身无所谓对错。

在强技术决定论(strong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的基础上,提出了弱技术决定论(weak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认为,技术并不是所有的原因,会和其他社会力量一起产生交互影响。

不论是强技术决定论,还是弱技术决定论,它们的一个共同点便是,技术一定是最重要

的、最核心的推动社会发展变迁的一种力量。

B、社会决定论的提出

背景:技术决定论的难题

社会决定论者认为,在讨论媒介技术和社会关系时,除了从技术角度,还有从社会思考的角度。正是一种社会力量,决定了一项技术原型,是否会被人们广为采纳。技术的产生、发展和使用,完全是被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因素所决定,社会的特征在决定何种技术被采纳的过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

例:彩色电视、传真都是在技术出现几十年后,才广泛使用。

C、油门——刹车模式

对于社会因素,如何决定媒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英国学者布里恩·温斯顿(Brian Winston)在其力作《媒介技术与社会》中提出了一个颇为重要的“加速器”——“制动器”模式(油门——刹车模式)。该模式认为,进步的实现就像站在向上的电扶梯里往下走,或者如乐观主义者所谓的站在向下的电扶梯里往上走。这种急动的、抽搐式的进步在传播史上不断重复,正好体现了媒介技术与社会的权力互动过程。在这一模式中,加速器就是社会需要,它将“原型”(prototype)转化为“发明”(invention),并将发明推向世界——导致发明的扩散。温斯顿将这种社会需要称为“并发的社会必然性”(supervening social necessity);同时,这里也存在制动器,就是社会压制,即一般的社会制约因素联合起来对发明装置所具有的从根本上瓦解既存社会形态的潜力进行限制。温斯顿将社会决定因素的这种特定集合称为“激进潜力的压制定律”(the‘law of the suppression of radical potential)。这种矛盾互动体现在技术进步上便是,“先加速,后刹车。技术史似乎包含这两种过程,有时处于快速的连续状态:它将人类的生活向前推进,逐渐在一个比以前更高的层次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三、技术社会互动论

A、互动演进模式

互动论的提出:认为技术与社会文化,或者技术与社会和人之间,客观上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单一的,谁决定谁的关系。

三个时期

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在某种特定技术的纵向发展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诞生期、成熟期和过时期。不同的阶段,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不同的强弱关系,表现为不同的决定形式。三个阶段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互动过程。

1诞生期

在诞生期,社会需要作用于技术原型,决定了原型向发明的转化。在这一阶段,社会因素对技术的影响(用粗箭头表示)大于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用细箭头表示),二者的关系主要体现为社会决定。技术由于还处于实验阶段未经采用和扩散,因而对社会的影响处于隐性状态。

政治经济学派代表学者之一,英国的雷蒙特·威廉斯,提出了技术研究和发展过程中的意图问题,他认为,人们先在心中有了意图和期望,才去寻找和发展出电视这种科技。同时,有些社会需求,取决于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而并不取决于社会需求。同样,一种需求,符合决策群体的利益,它将被摆在优先地位.

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马尔库塞也曾指出,技术本身就是预先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和需要设计出来的,设计本身就包含了一种统治的先验性和控制的欲望

2.成熟期

当原型转化为发明并在社会扩散之后,这一技术便进入成熟期。尽管进入成熟期之后,媒介技术仍然要受到社会权力因素的制约,但此时,媒介技术的内在能量得到了大幅度的释放,其对社会的作用也从隐性转为显性,并逐渐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阶段,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大于社会对技术的影响,二者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技术决定社会。此时,社会对技术的影响仍然存在,只不过相对于技术的主导作用而言,社会的影响成为一种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社会压制因素对技术的激进潜力进行限制。

这一阶段,技术成为社会变迁的主要推动力,在两个层面上导致社会变迁。

在社会结构的宏观层面上,技术是社会历史变化的主要原因,如贝尔、增田米二等学者提出的“信息社会”(information society)的理论,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使社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使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卡斯特尔进一步提出,信息社会和网络社会的概念,他认为,社会当中,信息生产、处理和传送成为生产力和权力的根本来源,信息传播技术使得网络化成为不断变化的、自我扩展的人类活动形式,并使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发生变化。

在特定工具的日常应用的微观层面上,技术是细微而又深刻的社会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如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认为媒介技术是对人类心理和感官的塑造和延伸。

同样,技术对社会的决定作用,还表现在技术与社会需求的关系的转变上,当人类某方面的基本需求通过某种技术得以满足之后,技术将反过来成为刺激人类欲望和需求的动力之一。例:磁带录像机

技术扩散的前提,只有当某种技术扩散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技术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出来。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在其创新的扩散理论当中,描绘了一条扩散的S型曲线,指出当一种创新,只有在其潜在的市场当中,大概扩散到16%时,扩散率才会急速加升,进入到一个起飞点(take-off point),与技术的扩散相一致,技术对于社会的决定作用,也要在这一起飞点之后方能显现。而一旦技术进入成熟期,社会对技术的作用就显得相对弱化与滞后,使得技术在特定情况下,会凭借自身固有的属性,暂时挣脱社会的控制,而产生人们难以预料的结果。

3过时期

当某种技术逐渐过时,无法满足新的社会需要的时候,社会的力量又一次超过技术的力量,迫使过时技术做出改进,否则便将其淘汰。这一阶段,社会对技术的影响又占据上风,二者的关系又回归到社会决定。某项技术因为逐渐过时而转向社会边缘,对社会的影响也大大减弱。同时,新的社会需要则又促使新的技术原型浮出水面,被社会采纳、接受并广为扩散,于是开始了新一轮的技术演变。

社会的决定力量,在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喜新:一是新的社会需要对新技术的刺激。恋旧:但同时,与旧技术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社会,对潜在新技术的利用,会产生一种延缓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技术是在社会力量的制衡中以一种逐渐的方式被淘汰或蜕变的。

例:微软的操作系统“进化”而非“革命”

过时技术的淘汰或蜕变并非一夜之间的事情。尽管新的社会需要已经开始对旧技术施加压力,然而经过成熟期后的旧技术通过与社会诸因素的充分互动,已经深植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与社会融为一体,而社会系统自身的惯性和发展的连续性,使得过时技术的蜕变和新技术的引入要以保存现有商业实体和其他机构的基本社会形态为前提,因而新旧技术的交替更多地表现为“进化”(evolution),而远非疾风突进式的“革命”(revolution)。

因此,任何单方向的决定论,无论是技术决定论,还是社会或文化决定论,都无法全面或合理地解释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新媒体传播如何对社会产生影响

新媒体传播如何对社会产生影响 一、何谓“新媒体” (1)什么是新媒体,我们且看各方定义(第一页)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2)新媒体释义 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第二页此处可插入手机、电脑等传播工具图片) 二、新媒体的特点 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最显著特征 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 “非线性”传播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 即时性和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 “个性化”服务实现“小众化”传播 多媒体传播推动媒介融合 三、新媒体传播特点分析: (1)、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比如北京的交通广播电台,这两年发展非常好,原因就是在于通过短信这种方式加强和受众的互动,使得信息变得更有价值,同时,听众也强烈地体会到一种参与感,主动性和积极性被空前的调动起来。信息的互动性也使得受众实现被动到主动的改变。 (2)、传播行为更为个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发布信息,影响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端,为管理带来困难,也为受众的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接受方式从固定到移动的转变

谈新媒体的社会教育功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87701323.html, 谈新媒体的社会教育功能 作者:刘雨霏王珂菲 来源:《采写编》2016年第03期 摘要: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更多的人置身于新媒体环境中,如何发挥新媒体的社会教育功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点及科学选择媒体内容应注意的事项,指出应全面提升公众媒介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教育功能;媒介素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发展,新媒体受到了更多人的喜欢,得到了较广泛的运用。尤其是时下的青年人,他们接收或传播信息主要依赖于网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新媒体的社会教育功能。 一、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点 要想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社会教育功能,就必须准确了解和把握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点。 (一)信息覆盖的广泛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6年1月22日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比2014年底增加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占比达到90.1%。通过这些数据我们看出,数以亿计的人们正成为新媒体信息的接收者,新媒体的影响范围呈不断扩大和发展的趋势。 (二)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在现阶段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通过网页和强大的软件呈现信息内容,在非常短暂的瞬间将信息发送给受众,突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空间和速度上的局限,体现出了超强的即时性,一条微博在一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就可能会被点击数千次。这就使得任何一件事都可能在一瞬间变成透明的。正因如此,网络信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三)信息交流的交互性。互联网技术“一改昔日大众文化传播中信息传播与接受的单向性和被动性,开始走向全面的双向交流与适时互动。”新媒体传播中,接收者不再是单一的、被动的客体接收信息,而是可以转换身份,成为信息传播主体的一员,主动发布和传播信息。这一功能使每个主体都可以是信息的掌控者,能够自主接收他人的反馈及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信息内容的复杂性。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越来越创面,越来越复杂,既可以发送文本、图像信息,又能发送视频或音频信息。这些信息既包括商业信息、体育信息、时政信息,又包括生活领域、工作领域等方面的信息。花样繁多、林林总总的信息均能借助新媒体平

新媒体语境下城市形象传播的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

第35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月 Vol.35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13 ────────── 基金项目:唐山师范学院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项目(GD2012-14),唐山师范学院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013C02) 收稿日期:2012-09-02 作者简介:郭泽德(1982-),男,河北沧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传播。 -33- 新媒体语境下城市形象传播的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 郭泽德,徐永泉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印象。现代社会的巨大而复杂的环境远远超出了感性经验范围,人们越来越依赖以大众传播为主的媒介系统来对城市进行认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促使传统媒体格局发生着巨大变化,但是,大量的城市形象传播实践仍是在传统媒体思维下进行的,面临着很多现实困境。通过探索观念更新、平台建设、全媒体战略等提升路径,城市形象传播更好地适应新媒体语境下信息传播的要求。 关键词:新媒体;城市形象;全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3)03-0033-04 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3.03.009 The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City Image Communication under New Media Context GUO Ze-de, XU Yong-qu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City image is the subjective impression to the city. In modern society, the huge and complicated environment far beyond the range of perceptual experience, people rely more and more on 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system to get the cognition of the cit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to traditional media pattern produces tremendous change; however, large numbers of city image communication practice is still under the traditional media thinking, facing a lot of difficulties. By exploring the idea renewal, platform construction, the media strategy of path, city image communication can better adapt to the new media under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requirements. Key Words: new media; city image; all media 一个城市的完整形象不仅是城市实质空间的真实反映,而且还指涉一个具有象征性和想象力的城市空间。Foot [1]认为,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印象,它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现代社会的巨大而复杂的环境远远超出了感性经验范围,人们越来越依赖以大众传播为主的媒介系统来进行环境认知。城市形象作为认知的客体,在现代媒介化生存的环境中,已无法脱离媒介系统的塑造和建构。 近年来,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传媒技术日新月异,传统媒体所构建的传播格局面临解体。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云计算技术、光纤 通信及卫星通信技术等传播方式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按照麦克卢汉的观点,这些媒介技术的影响超越了它所传递的具体内容,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才是最有意义的信息。伊尼斯[2]也提出“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的观点。在全新的媒体语境下,所有的传播系统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城市传播系统也不例外。 一、新媒体语境下传播环境的嬗变 (一)传播主体与客体变化 传播主体和客体界线的消弭是新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在传统媒体时期,媒介组织拥有最先进的传播设备、

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第四节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一、技术决定论 A、媒介偏向论 媒介决定论:媒介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 多伦多学派 加拿大的Harold Innis的媒介偏向论:媒介的时空偏向 B、媒介即讯息 加拿大的麦克卢汉(Mcluhan):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①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地球村 ②改变人们的感官比率全感官传播方式 ③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肯尼迪(电视)VS尼克松(广播) ④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忽视亲近的、面对面的交流,倾向媒介化的交流方式 C、传播时代论 麦克卢汉:传播定代论/传播时代论 通过媒介,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称之为传播时代论。 人类历史的传播分期 口语传播时代(采集、渔猎)→书面传播时代(农业)→电力传播时代(工业生产) 二、社会决定论 A、技术决定论的反思 技术决定论的缺陷: ①简化论/单因论:技术是导致社会变迁的唯一因素。 ②单向论: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是单向的,只有从技术到社会,而没有从社会到技术。 ③机械论:技术的发展就像机械一样,是自治的,是可以自己运行的,而不受外来影响的,且停不下来 ④中立论:技术是中立的,没有价值偏向,其本身无所谓对错。 在强技术决定论(strong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的基础上,提出了弱技术决定论(weak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认为,技术并不是所有的原因,会和其他社会力量一起产生交互影响。 不论是强技术决定论,还是弱技术决定论,它们的一个共同点便是,技术一定是最重要

的、最核心的推动社会发展变迁的一种力量。 B、社会决定论的提出 背景:技术决定论的难题 社会决定论者认为,在讨论媒介技术和社会关系时,除了从技术角度,还有从社会思考的角度。正是一种社会力量,决定了一项技术原型,是否会被人们广为采纳。技术的产生、发展和使用,完全是被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因素所决定,社会的特征在决定何种技术被采纳的过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 例:彩色电视、传真都是在技术出现几十年后,才广泛使用。 C、油门——刹车模式 对于社会因素,如何决定媒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英国学者布里恩·温斯顿(Brian Winston)在其力作《媒介技术与社会》中提出了一个颇为重要的“加速器”——“制动器”模式(油门——刹车模式)。该模式认为,进步的实现就像站在向上的电扶梯里往下走,或者如乐观主义者所谓的站在向下的电扶梯里往上走。这种急动的、抽搐式的进步在传播史上不断重复,正好体现了媒介技术与社会的权力互动过程。在这一模式中,加速器就是社会需要,它将“原型”(prototype)转化为“发明”(invention),并将发明推向世界——导致发明的扩散。温斯顿将这种社会需要称为“并发的社会必然性”(supervening social necessity);同时,这里也存在制动器,就是社会压制,即一般的社会制约因素联合起来对发明装置所具有的从根本上瓦解既存社会形态的潜力进行限制。温斯顿将社会决定因素的这种特定集合称为“激进潜力的压制定律”(the‘law of the suppression of radical potential)。这种矛盾互动体现在技术进步上便是,“先加速,后刹车。技术史似乎包含这两种过程,有时处于快速的连续状态:它将人类的生活向前推进,逐渐在一个比以前更高的层次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三、技术社会互动论 A、互动演进模式 互动论的提出:认为技术与社会文化,或者技术与社会和人之间,客观上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单一的,谁决定谁的关系。 三个时期 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在某种特定技术的纵向发展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诞生期、成熟期和过时期。不同的阶段,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不同的强弱关系,表现为不同的决定形式。三个阶段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互动过程。 1诞生期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 1.表现虽然对新媒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市场蛋糕的大小是不变的,新媒体的出现必然与传统媒体产生竞争,分流一部分受众。 美国去年5月公布的一项针对2600位网络使用者所进行的媒体消费行为调查显示,有 60.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比起前一年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更多了,而减少时间看电视的人有 35.5%、看杂志的有 34.1%、听收音机的有 27.1%、看报纸的有 30.3%。 2.原因虽然新媒体并没有形成对传统媒体的大规模替代之势,但新媒体的种种优势确实使传统媒体正在失去一些传统优势。 (1)新媒体提升新闻时效性以报纸为例,报纸的内容一向被要求具有时效性强的性质,报业竞争也主要表现为时效性的比拼。 以南京地区的报纸为例,为了增强时效性,许多原本应该在傍晚发行的晚报都赶在了清晨发行。 而新媒体的出现,使报纸的这一优势明显削弱。 电子媒体在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使其时效性远远胜过报纸的时效性。 如今,许多受众已经习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通过这种途径得知的新闻往往比随后浏览报纸、观看电视所获知的要新鲜很多。

(2)新媒体增强受众主动性报纸新闻的阅读受报纸发行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电视新闻的收看受播出时间段的限制,传统媒体的受众不可能在自己所希望的任何一个时间段随心所欲地接受信息。 新媒体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这样的格局,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段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动态,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接收所希望获知的资讯。 新媒体无形中改变了人们与生活对话的方式。 (3)新媒体降低信息成本报纸真正成为大众传播媒体,不仅因为它是新闻纸(newspaper),还因为它是廉价纸(cheappaper)。 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大量的信息曾经是报纸的极大优势。 现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成本大幅度下降,无论是在获得信息的量上,还是在获得信息的价格上,报纸都在失去其传统优势。 特别是,报纸的低价格还依赖于发行网络的低成本,而新媒体传输技术和终端设备技术的长足进步导致其价格大幅度下降,而且基本不受传输距离、范围和信息量的影响。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依存两种媒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如何体现,两种媒体在相互依赖中各自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这要从内容传播的共享性和传播技术的互补性两方面来分析。 1.信息内容共享要从内容信息的共享性上回答这些问题,就有必要引入西方传播学中的共鸣效果(reso鄄nanceeffect)和溢散效果(spill-overeffect)两个概念。 (1)共鸣效果“共鸣效果”(resonanceeffect)的提出,是学者诺尔纽曼等人(Noelle-Neumann&Mathes,1987)在研究1968年伦敦反越战示威时,发现媒体之间也有意见领袖媒介(opinion-leadingmedia)的现象存在,即一些主流媒体最先报道相关新闻后,其他媒体才相继跟进,且意见领袖的内容为其他报纸所采纳,形成一股连锁反应。 诺尔纽曼称这一现象为“共鸣现象”。

新媒体环境下榆林城市形象传播渠道及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榆林城市形象传播渠道及策略 发表时间:2018-09-18T10:05:32.650Z 来源:《知识-力量》1月中作者:栾帆帆 [导读] 在新媒体环境下榆林城市形象建构的渠道众多。微信平台、微博平台、微视频传播、官方媒体网站、门户网站、自媒体、网络电视剧等新媒体平台对于城市形象传播具有重大作用。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及困境,我们需要根据本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西安雁塔 710063) 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下榆林城市形象建构的渠道众多。微信平台、微博平台、微视频传播、官方媒体网站、门户网站、自媒体、网络电视剧等新媒体平台对于城市形象传播具有重大作用。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及困境,我们需要根据本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传播策略。本文主要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从新媒体、城市形象、传播渠道、传播策略等相关方面进行探讨,并以陕西榆林为例,结合内容文本分析、案例分析,具体研究榆林城市形象传播的渠道及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城市形象;榆林 一、新媒体平台下榆林城市形象的传播渠道 形象化是现下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新媒体环境下榆林城市形象传播的渠道颇多,如微信平台、微博平台、微视频、政府网站平台、媒体网站平台、商业网站平台、网络论坛平台、网络自媒体平台都是榆林城市形象传播的渠道。这些平台如果单打独斗则传播效果不佳,因此需要各渠道相互融合发展。 (一)微信是榆林城市形象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平台 以榆林微信公众号为例分析微信对榆林城市形象的传播。据2017年3月5日至3月11日陕西微信公众号数据排行榜第109期数据汇总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前100名中与榆林的微信公众号有关的有榆林生活通、榆林热门事件、榆林百事通、神木论坛等5个。我们可以发现,榆林地区的微信公众号在陕西微信公众号排名中位于中间位置,如榆林生活通排名第42位,是榆林微信公众号排行第一的公众号。从这些微信公众号中我们可以发现微信公众号排在前面的大多数是服务类的公众号。其兼具新闻、部落发帖、求职信息、本地交友、本地拼车、二手物品、房屋租赁、商家入驻、电影、酒店、美食、旅游、休闲,商城于一体。这些微信公众号对于传播榆林的城市形象建设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微博是榆林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 以微博“榆林小凡”为例分析微博对榆林城市形象的传播。微博在扩大城市形象宣传,吸引受众等方面都有许多有益之处。以榆林微博中的自媒体,本地资讯博主为例,分析新媒体环境下自媒体通过微博这一平台对促进榆林城市形象塑造起到的作用。 我们以微博自媒体榆林小凡为例,榆林小凡:微博粉丝76414,微博认证为本地资讯博主,微博美食点评团成员,微博资讯视频自媒体。这个微博自媒体平台主要以自己发布信息、转发等手段来发布信息,其中信息发送的手段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直播等,此外该微博还有一些会议活动、新闻事实、诈骗举报电话、交通违规、榆林自己的婚恋APP。从这些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类似的微博自媒体平台不仅为本地的居民服务,提供消息,同时也对外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些微博平台了解榆林,了解陕北。 (三)微视频是榆林城市形象传播的渠道之一 以榆林微视频传播内容为例分析其对榆林城市形象的传播。微视频作为榆林城市形象传播的无形力量,在新媒体环境下发挥着其持久的特点。微视频传播内容主要有《大陕北——榆林美》:旅游景点、榆林小曲、陕北民歌、人文;王二妮《榆林美》:榆林旅游景点、榆林民歌;《寻找窑洞--佳县乌镇》:图片组接视频,窑洞文化;《百鸟朝凤》:米脂民间唢呐演奏;子洲、绥德、榆林版《成都》:唢呐、风土人情、文化;陕北说书:随手拍,榆林小曲,陕北民歌 我们可以看出微视频传播内容主要有:对比较有名的歌曲电影的改编版,陕北民歌,榆林小曲、米脂唢呐,榆林方言、榆林的旅游景点风土人情、民生百态、美食文化、窑洞文化等等。如2014年榆林版小苹果《大陕北——榆林美》由榆林市微电影协会出品,其在各大视频网站的播放,特别是在腾讯视频中播放11.1万次。这个微视频通过榆林塞上明珠网播放,随后各商业网站转发、自媒体微博微信转发、其播放量可观。其视频内容将榆林的城市形象真实的展现在大众的眼前,通过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榆林的本土文化、人文地理、民歌民俗弘扬出去,为榆林城市形象传播开放化、自由化提供了空间。 二、新媒体环境下榆林城市形象的传播策略 (一)政府大力支持并加强传播主动性是形象建设的策略之一 在榆林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榆林城市形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陆续召开的新媒体行业发展座谈会,开设新媒体专项资金,发展扶持资金、加大对民间组织,个人团体的帮扶力度,集中采纳一些有利于新媒体发展的策略,大力促进新媒体对城市形象的传播,传递正能量。此外一些平台如榆林微电影协会、私人企业微电影制作等个人传播组织在新媒体环境下应积极利用平台优势,加强传播的主动,共享资源,更好的提高城市形象。 (二)实施能源与文化双重特色的榆林城市形象建设策略 榆林市的城市形象传播中,榆林各网站,论坛,微博自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对于榆林城市形象传播定位不够精准,有些网站将其定义为能源航母之城,有些则定义为驼城、文化古城等。这些都是单一的认知,我们需要打造的是具有双重品牌标识的榆林城市形象。一方面将榆林打造成为中国的能源之都,另一方面主打文化之都。如陕西榆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该企业发展煤炭过程中注重打造能源品牌企业,同时注重文化传播,致力于将煤炭产业与文化产业相联系起来有助于提高榆林城市形象传播的软硬实力。 (三)跨平台传播策略构建榆林城市形象 榆林城市形象传播的策略中,我们需要进行跨平台的合作,进行线上线下的交流。如微博榆林旅游频道,是新浪陕西榆林频道旅游官方微博,以旅游的名义走遍榆林,进行线上线下的活动,这个平台的粉丝达到9万多。网络平台带动旅游业发展极其重要,但是这一平台举办的线下的活动颇少,没有与当地旅游业进行充分合作,没有与当地文化产品进行开发交流,没有与广告市场进行合作,这个单一的产业

新媒体与社会文化

《新闻爱好者》杂志供稿 【摘要】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就是作为现代科技文明高度集合的电视的出现和发展。电视媒体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和魅力,赢得了庞大的收视群体,并逐渐营造出一种新的媒体语境——电视媒体语境。新媒体语境下的社会文化也相应发生了嬗变。本文分析了当前社会文化的硬伤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其自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现代文化形态,正如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教授田本相所说:“电视的兴起,在人类文化史上也是一次革命,它以强大的传播威力,高度的逼真性和即时性等方面,形成电视时代的一种文化情势和氛围。”[1]同时社会文化又是电视生存的背景,对其产生影响的同时又为电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文化养分。社会文化的现状,用一句话形容即表面繁荣、实际贫乏。其特点表现在社会文化的多元并存。文化的多元性导致价值观取向的多元化,与传统不同的行为方式、思想模式日渐凸显,人们在道德观念上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多元化的价值观虽然呈现的是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却滋生出一些“扭曲的价值理论”和风尚。看似坚持着的是一种自由的姿态,实质上却冲决了人们在长久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主流价值观念,比如人们的价值观、诚信意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等。其后果直接导致整个社会人们心理的失衡和内心的躁动不安。 当前社会文化的硬伤 中国的社会文化,是中国文化自身的投影。作为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道家、佛家文化等为辅助的复合型文化结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始终是贯穿中国人心灵的主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一大半是儒家史,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作用于世人,便形成了一种整体向好的普遍价值观。儒家文化在人际关系、社会伦理、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内容,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现实的筛选,或多或少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端,中国文化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1919年五四运动,旗帜鲜明地提出“打倒孔家店”,其实质就是要推翻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思想理论体系,“打倒孔家店”其实就是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所发起的文化体制改革。由于革命的需要,当时的文化改革不能采取渐进式的、改良式的方法进行,只能搬用西方文化快刀斩乱麻地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改革,于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热血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向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思想猛烈开火,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矫枉过正的现象,儒家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也在知识分子阶层不断边缘化。儒家文化承受了整个时代的罪与罚,在社会文

浅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

浅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 摘要: 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同样刺激着新媒体的前进之路。在全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只是面临着挑战和困难,还会有新的机会在等待。当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需要两者积极地将好处相互融合在一起,将各自的不足不断地改进,从真正意义上的做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融合。 本文在分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的同时,还详细的论证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的特点、优势和不足;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现状;以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策略和融合对传统媒体的启示。本文还以传统媒体的向新媒体转型的典范——《澎湃新闻》作出了举例,来论证传统媒体在向新媒体的转型的原因和做法。最后,以媒体融合给传统媒体的启示来影响传统媒体的发展,最终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能够完美的做到媒体融合。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媒体融合;全媒体时代;互联网+ 目录 目录内容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界定 (一)传统媒体及其特点 (二)新媒体及其特点 (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媒体发展现状 (一)现状分析 (二)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优势 (三)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不足 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策略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对策 (二)媒体融合下传统媒体的做法和变化 1.移动手机端时代下纸媒的做法和变化 2.移动手机端时代下电视台的做法和变化 四、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典范——《澎湃新闻》 (一)澎湃新闻的定位及基本概况 (二)澎湃新闻改革的原因 (三)澎湃新闻向新媒体转化的策略 五、媒体融合对于传统媒体发展的启示 六、结语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界定 (一)传统媒体及其特点 传统媒体即就是与新媒体的对立的概念,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目前兴起的自媒体以外的网络,等比较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传统媒体有自己的传播方式和方法,主要是通过固有的媒介和机械装置,向社会受众定期的发送一些信息和提供各种平台。传统媒体的主要特点: 1.传播而快速性。广播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主要是以光速进行传播,是现如今除了新媒体之外传播速度最快的媒介。传统媒体当中的广播电视利用该优势,可将一些重大

新媒体的一般特征及其角色和功能

简述新媒体的一般特征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和功能 2006年被称为“中国新媒体的起飞年”,2006年7月,我国第一份科技类的手机报纸——北京科技报问世;2007年,从一篇出自个人之手的网贴引出的“华南虎”事件,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两会报道中,网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除了互联网之外,手机报、手机广播电视、电子杂志等新兴媒体积极参与,为百姓参政议政提供了新的平台;在08年汶川地震、7.23动车事故等危机事件的报道中,新媒体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今年,一条关于老酸奶的微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网友们关于食品药品安全的又一轮新讨论;受到70多万用户关注的新浪微博女王姚晨曾说过:“曾经和朋友聊天时我一下悟到,这个数字几乎超过了一份成熟的都市报的日发行量。就是说,我每每发布的消息竟然可以达到一份报纸的传阅范围,而且速度还要快N倍,我突然觉得我得对这70多万脖子(博友)负责。” 当今时代,新媒体这一新兴传播工具已逐渐被认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对当今传媒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新媒体”(New Media)一词,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 一、什么是新媒体 人们印象当中的新媒体大多数是指网络、手机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之类的“旧媒体”而言的新兴传播工具。科技的发展推动着社会中方方面面的进步,新媒体与旧媒体相比较,呈现出更全面、更方便、更完美的创新形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提出,所谓新媒体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在《新媒体导论》一书中,同样对新媒体的定义进行了探讨:20 世纪后期

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就外延而言,新媒体主要包括光纤电缆通信网、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图文电视、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电视系统、高清晰度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和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以及利用数字播放的广播网等等。 二、新媒体特征 1、全民参与传播 从传播者而言,新媒体传播不再是机构、媒体单位的事情,每一个公民都可以参与其中,谁都可能是记者、编辑,全民参与。同时,每一个人不但是信息的接受者,也能成为新闻的采集者和传播者。 2、即时、实时、全时传播 从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方面来说,新媒体信息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定时传播的规律,表现出即时、实时、全时的特征,信息随时都可以发布。 3、信息传播的互动性 新闻的线索搜集、采访、发行等一系列活动中,所有的用户都有机会参与进去,并且能发表自己的评论。受众能够强烈地体会到一种参与感,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信息的互动性也使得受众实现被动到主动的改变。 4、传播内容的丰富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不仅支持用户传播文字、图片,还支持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新媒体在传播内容方面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

新媒体传播与受众参与式文化的发展

新媒体传播与受众参与式文化的发展■蔡骐黄瑶瑛 【本文提要】在新媒体时代,以网络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体构建起一套全新的参与式文化体系。新媒体传播全力推动了参与式文化的发展,这一助推力主要来自技术与社会这两者的综合作用。受众参与式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总体表现主要有四个方面:传播模式与传受关系的改变、共享性文化的发展、社会变革的推进、个体交往与互动的重建。受众应培养辩证与批判的思维,因此需从认知和实践两个维度同时推进,提高受众的新媒介素养,以应对这一全新的媒介文化。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不断改变着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和传播方式,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作为“新媒体”无疑将人类社会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然而,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个时间的概念,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网络技术的升级和社会文化的变迁,网络媒体自身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告别了以门户网站为主体的第一代互联网时代,如今的互联网新媒体更强调信息的去中心化以及受众的参与性,无论是风靡一时的微博、SNS,还是广受好评的各类UGC (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所创造的内容”)网站都高举“用户参与”的大旗,它们以积极的姿态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构建起一套全新的参与式文化体系。那么新媒体传播到底给受众参与式文化带来了怎样的发展契机,参与式文化在新媒体时代有哪些主要表现,以及人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应对这一全新的媒介文化,这些问题显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新媒体与参与式文化 面对20世纪汹涌的媒介技术革新浪潮,麻省理工学院比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亨利·詹金斯在其名著《文本盗猎者》中提出了“参与式文化(participatory culutre)”这一概念,他还颇具建设性地指出:当今不断发展的媒介技术使普通公民也能参与到媒介内容的存档、评论、挪用、转换和再传播中来,媒介消费者通过对媒介内容的积极参与而一跃成为了媒介生产者。"时至今日,随着新一代互联网覆盖范围的不断拓展,参与式文化已成为一股正在崛起的全球性文化潮流。可以说,参与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新媒体的全力推动,而这一助推力主要来自技术与社会两个维度的综合作用。 首先,媒介先知麦克卢汉曾创造性地指出,媒介最重要的方面,并不是根植于与文化内容有关的各种问题,而是在于传播的技术。#同样,参与式文化在某

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如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与知识的更新瞬息万变,新闻、网络、媒体、传播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随着物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等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意识形态中的社会结构正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虚拟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存在与传播渠道,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那么,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研究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和其对社会的影响便成为了我们的重要学习和思考目标。 作为自媒体的头牌,微博对社会的影响尤为明显:微博赋权和公民意识的觉醒,促使网民“发声”。同时,随着500条司法解释的出台,网络公司的自律以及网民素质的提高使微博舆论场的公共性和正义性都随之提升。而且,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网络问政、网络商业化以及网络文化发展等方面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新媒体既是信息的传递者,又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舆论空间。 现在的互联网已经远远不止是简单的一个新闻、信息传播渠道,更多的人则是深深地受到了网络文学、网络游戏以及网络营销的影响。随着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的推广和发展,初步并且有效地解决了我们此前动漫游戏产业在融资、维权、管理、创作等方面的困难,成功带动了动漫、网游的发展。除了娱乐网络还把大众文化普及开来,以其传播的优势前所未有地打开了文学创作的大门。另外网络网络营销已经把它的优势无限放大,让网络购物成为了大势所趋,甚至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新媒体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早在19世纪末,日本一个著名新闻学者松本君平所著的《新闻学》中就提到:传媒人如预言者,讴国民之运命;如裁判官,断国民之疑狱;如大哲学家,教育国民;如大圣贤,弹劾国民之罪恶;如救世主,察国民之无告苦痛而以救济之途。诚然,新媒体也有他的负面作用,但我个人认为它的正面作用要远大于负面作用,今天,新媒体给新闻工作者提供了非常大的运作空间,也给民众提供了更大的发声空间。 当下,一提到新媒体便想到和报纸、广播等传播上的旧媒体相对,提供一种新颖,前卫的传播媒介。其实,新媒体的作用不仅仅信息传播,将旧媒体取而代之,它更多是走进我们的生活,通过信号、网络等方面带我们迈向新的时代。我相信新媒体将在社会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说说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说说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①新媒体(网络媒体)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网民到2010年,预计绝对数字将达到全球第一(当然相对数字还是小)。 ②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存在的关系。近年来,受网络冲击最大的是电视。当然,电视的娱乐功能,服务功能不全受网络影响。我这儿有5月10日美国一家公司的调查:2000人中,23%的人少看电视了,20%少看杂志了,9%少听广播了,11%少看报纸了。电视观众的减少量最多。但是,我认为任何媒体是相互不可替代的,“网络媒体会替代传统媒体”的说法是不成立的。报纸、广播、电视,三者能和平共处,现在也会是这样。以前电视刚出现后,有人预言它会替代广播,事实是和平共处。各种媒体有它的优势,有它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报纸不要任何电子设备就能阅读;广播,可以边干其他事边接收。受众在选择媒体上不存在排他性、应有多种选择。以后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新媒体还可以刺激传统媒体的发展,相互融合,出现网络广播、网上视频等。 一个新媒体要超越一个传统媒体,成为一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媒体,至少要经过一代人。2250万,这是中国的网民数。这样一个相对比例很小的数字,完全能说明:今天在中国,互联网对传统媒体远不足以构成冲击。 说说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差异: ①市场的差异。传统媒体目前是国家垄断性的,要有“准运证”。垄断带有保护性,能赚钱,能带来高利润。而互联网却是没有垄断保护的,互联网一产生,它就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②受众的区别。传统媒体是“主导受众型”,而网络媒体是“受众主导型”的。在网络媒体那里,受众有更大的选择权。 ③管理的不同。传统媒体发展至今已经有非常清晰的管理机制和结构。编辑至上,轻视市场。而网络媒体的管理机制相对模糊。网站的老大是总经理而不是总编。对技术的重视也有区别。在网站决策层中技术人员的份量重,而传统媒体则不然。 ④内容的不同。传统媒体分级管理,网络媒体的编辑职权相对大于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编辑—总编辑,这样一种“三审制”,没办法在网站上实行。总编把关的模式很难在网站实现,一天滚动发2000条新闻,你总编辑一个人哪里看得过来。所以网站编辑的职权大,也要求他有更强的把关意识。 ⑤时效的不同。传统媒体有明确的发布时效、时段。定时定量。这种传播时效,决定了受众的关注也有了时段性:每天有一次性的关注。而网络媒体24小时在滚动,每天必须N 次关注,才不会漏掉重要新闻。滚动新闻这种形式,对于习惯了每天一次性关注的受众来说,很可能会漏掉重要新闻。 ⑥版面不同。报纸有版面的规律,报纸版面的轻重、主次,标题的处理、版面区域的安排,在网站上不存在。网络媒体是以时间流分配信息的。没有平面布局的概念。网络媒体还没有形成像报纸一样成熟的版面语言。 ⑦写作的不同。网络新闻文稿关注的是速度快,文章要短。一弄就几千字的新闻稿,在网上是行不通的。网络标题的制作是大白话,直接了当,突出重点。什么标题的对仗、平仄、工整、文乎,做得再好也没人看的。 ⑧采访。网络媒体基本是编辑为主,少量的采访新闻,少量的原创。而传统媒体是以自采为主。一个特派记者,花多少多少费用写回来的稿子,如果到网上一发,全给人抄走了。

你怎样看新媒体在当代社会应发挥的作用知识讲解

学习资料 新媒体在当代社会应发挥的作用、地位。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传统的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通信。现在对于新媒体的界定还不是很清晰,我认为,只要是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的就属于新媒体,诸如:手机媒体、移动电视、IPTV、层出不穷的网络媒体。在新媒体中可能网络传媒的影响力最大,各种新的传播方式不断涌现。论坛、微博、博客、播客、微信等等。 现在人们越来越依赖新媒体,生活中处处有新媒体的影响。高端智能手机的应用使得微博的发展空前迅速,在平时的生活中发微博已经植入许多人的思维模式,通过微博来分享自己的生活,进行多向的交流。新媒体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微博只是其中一角而已。播客,一种新式的广播,有人说博客是一种新式的报纸,那么播客可谓是新式的广播。播客实现了音影同步,极具及时性。同样是高端智能手机使这种传播方式更加兴盛,而更有拍客,时时带着相机,专事此项工作。 新媒体在当今社会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我认为脱离不了一下四个原因。 1. 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新媒体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而生的。 2.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代媒体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对于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而言,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 3.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 4.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导致市场细分更加充分。 新媒体可以满足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分享信息的要求。新媒体给普通群众带来了一种新的与信息的关系。人们不再是单纯的接受信息,同时每个人可以使信息的发布者,工作生活之余或者正在工作生活,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发布信息,这个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想要受关注的心里,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 新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利弊相当,必须好好引导,是新媒体在现代生活中发挥更重的作用。 新媒体在政治生活应发挥应有的作用,新媒体应当日益成为监督政府的有效工具,在政府做一项决定时,应当充分理由网络来征询人民的意见,网络应当成为政府和网民经常交流的地方。新媒体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新媒体应当是信息的迅速传播者,如今新媒体已经做到这一点,但是同时出现的还有一仅供学习与参考

新媒体下城市形象传播的现状和创新途径

新媒体下城市形象传播的现状和创新途径 摘要:城市形象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新媒体语境下,城市形象的建设与传播呈现出的新的特点,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借助新媒体技术及其带来的传播变革,推动城市形象传播创新,提升城市形象的传播力,是城市形象建设与传播发展的新要求。 关键词:新媒体; 城市形象; 路径; 创新性;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开放性与交流性,城市形象的传播也呈现出城市形象内容碎片化展示、城市居民线上式沟通等特征,新媒体对城市形象的建设和传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说,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精神内核的集中体现,不仅能够彰显城市的魅力,也能够提高社会大众对城市的了解与认同。在新媒体时代下,城市形象的建设与传播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社会大众等各类主体的作用,释放它们在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的活力。 城市形象的定义和内涵 城市形象是国家形象的子系统,是社会大众对城市客观存在的主观认识,是基于城市客观存在的一种主客观交融的、因客观存在的固定性而形成共性的映象,是主观与客观兼具的一种投射。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精神内涵与外貌特色的集中展示,它的构成与内容多元而丰富,既包括城市治理形象、文化科技形象、产业经济形象等,也包括城市精神、城市文化等意识形态层面的构成。城市形象的建设和宣传不仅能够带动城市旅游的发展,同时也能彰显城市的文化底蕴,拉动城市的投资消费,推动城市的对外沟通与联络,挖掘和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因此在整个城市的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新媒体语境下,城市形象传播与建设的实践效果显着,很多城市借助“两微一端”、各类短视频平台取得了良好的城市形象传播效果。但从系统传播的视角看,城市形象的构建需要具备全方位、综合性和主题性兼备的文本内容,需要在系统的传播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价值。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发展与并存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发展与并存 科技推动着现代化的步伐,经济浪潮日益席卷着整个社会,在多元化的今天,人们已离不开相互交流,互通有无的共同圈。信息时代的到来,快节奏的生活使现代人的生活更加的快餐化。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媒体的影响正在逐渐缩小被日益增强的数字化媒体所取代,这是必然趋势。在我国,目前超过10%的国民养成网上阅读的习惯,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的市场受到网络世界的强力挤压,传统的纸质媒体是被新媒体完全取代还是二者并存?媒体的发展将会如何?经过对新旧媒体的对比,作者认为二者应该会在长时间内相互弥补并存。 想要讨论新旧媒体的孰强孰弱就必须要了解媒体、媒质、媒介的概念。在现今社会中,信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表象形式就是我们所说的媒体。媒体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储存信息的实体,即媒介,如纸张、磁盘、光盘等;二是指传递信息的载体。即媒介,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像等。媒介和媒质是不可分离的。 媒介研究专家表示:传统媒体的发展已经进入微利时代,而来自美国的消息更悲观,北卡来罗纳州的一位大学教授更大胆语言:美国的报纸将在本世纪40年代消亡。如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与20世纪90年代广播之与电视的关系非常相象,当时人们都认为广播媒体会在强大的电视媒体挤压下消亡,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加,广播摇身而为人们旅途中不可缺少的娱乐方式。那么传统媒体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媒体,是否也会有幸运的发展契机出现,而不至于令自己的广告市场份额一跌再跌呢?想要解答这个问题,还需要从传统媒体及新媒体本身所具备的特点说起,看看他们都在哪些方面具备无可替代的优势,又存在哪些缺点 纸质媒体的缺点 1、即时性低 报纸等出版物从出版到购买者手中需要经历运输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2小时,也可以是1-2天。而在传输的过程中可能有新的新闻出现,但是这些新的新闻必须要再等到一个传输周期才能到达购买者手中。而互联网上的信息却是以光速传播的,即使要将信息发往全球,也只需几秒钟。 2、搜索性低 某天当你突然想起一年前你看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你想找出来,如果你之前没有将报纸整理好,你几乎很难找出刊登那篇文章的那份报纸。而基于数据库的互联网却可以很方便地搜索出你需要的文章。 3、储藏、携带不方便 我们可以用一张4.7G的DVD光盘和一堆报纸做比较,一张光盘携带是很方便的,而这张光盘可以携带几万份报纸的信息,你认为储藏DVD会比储藏几万份报纸更占空间吗?更不用说将所需要的资料存在网络硬盘上或发到邮箱里,需要时只要有一台连接到互联网上的电脑就可以随时调用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