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下原文翻译

孟子下原文翻译

孟子下原文翻译
孟子下原文翻译

孟子下

第二十一课

治天下以仁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一一《孟子?离娄上》

译解: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的自力,公输子那样精巧的手艺,不靠圆规和直尺,也不能够画出标准的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的耳力,不靠六律的协调,也不能够校正

五音;即使有尧舜之道,如果不行仁政,也不能够治理好天下。”

身正天下归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译解:关爱别人,另从却不来亲近,就要反思自己为仁的程度;治理人民,却达不到治理的效果,就要反思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礼待人而得不到回敬,就要反思自己恭敬的方式。行为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都要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人自然会来归

附。

第二十二课

吾何为不豫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一一《孟子?公孙丑下》

译解:上天不想使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当今之世,除了我还有谁能够担当呢?我为什么不愉悦呢?

人各有所长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

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译解:有为官者的事务,有为民者的事务。况且一个人生活所需要的物品,有赖于百工

之制作,才能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亲自制作然后再使用,那是带领天下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有人从事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治理人,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人,治理人的人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第二十三课

仁德者无敌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一一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译解:孟子说:“仗恃实力而后假借仁义之名号召征伐的可以称霸诸侯,称霸一定要凭借国力的强大。依靠道德来实行仁义的可以使天下归服,这样做不必以强大国家为基础。商汤凭借纵横七十里的土地统一天下,周文王凭借纵横百里的土地统一天下。凭借武力使人服

从的,那些人并不是从心里服从你,只是因为他们的力量不足;凭借德行使人服从的,那些人是从心里归服你,就像七十多位弟子归服孔子一样。”

仁为君之本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一一《孟子?梁惠王上》

译解:大王您如果能对百姓实施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使百姓深耕细作,及时除掉田里的杂草;让年轻人在闲暇时学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能够孝敬父母、敬爱

兄长,在外面能做到尊长敬上,这样,即使让他们拿着棍棒也足以抵抗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的秦、楚军队了。

第二十四课

老吾老,幼吾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一一《孟子?梁惠王上》

译解:尊敬自己的父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父兄长辈;爱护自己的子弟晚辈,

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弟晚辈。那么,治理天下就像在手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诗经》说:“文王能修身给自己的妻子作为楷模,再推广到兄弟身上,更推广到治理国家。”这样是说把这样的仁心推广到其他人身上罢了。

亲民民亲之

孟子对曰:“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一一《孟子?梁惠王上》

译解:曾子曾经说:“警惕啊!警惕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另从就怎样对待你。”现在, 您的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您不要怪罪他们吧。您如果施行仁政,您的百姓自然就会爱

护他们的上级,情愿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

第二十五课

功不及百姓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孟子?梁惠王上》译解:孟子说:“假若有一个人向大王禀告说:’我的力量足以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

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能够把秋天鸟兽新生的细毛看得分明,却看不见整车的木柴’, 大王您能相信他的话吗?”齐宣王回答说:“不相信。”孟子说:“如今,大王您的恩德足以

普及禽兽,而功德却不能泽及百姓,这是什么原因呢?”

功倍宜乘势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

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一一《孟子?公孙丑上》译解:(当时)没有一寸土地不是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是纣王的子民。然而,文王还是凭借方圆百里的小国创立了基业,所以是很困难的。齐国有句俗语:“即使有智慧,还得趁形式;即使有锄头,还得待农时。”

第二十六课

权方知轻重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一一《孟子?梁惠王上》

译解: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这样,人心更需要这样。

缘木求鱼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

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一一《孟子?梁惠王

上》

译解:孟子说:那么,大王的最大心愿可以知道了,就是想扩张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拜,君临中原、安抚四周的民族。(不过,)凭您的做法去追求实现您的心愿,真好比是爬

上树去捉鱼一样。”宣王说:像这么严重吗?”孟子说:只怕比这还严重呢!上树捉鱼,

虽然捉不到鱼,不会有后患。按您的做法去实现您的心愿,费尽心力去做了,到头来必定有灾祸。”

第二十七课

择仁居者智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一一《孟子?公孙丑上》

译解:孟子说:造箭的人难道比造盔甲的人残忍吗?造箭的人唯恐自己造的箭不能够伤害人,造盔甲的人生怕他造的盔甲不能抵御弓箭。医生和棺材匠之间也是这样。所以,一

个人选择谋生职业不可以不谨慎。孔子说:邻里以仁相处是美好的事情。如果你选择没有

仁德的地方居住,哪能算得上明智呢?’仁,是上天给予的最尊贵的爵位,是人间最安逸的

住宅。没有人阻挡却不选择仁,是不明智。”

与齐王言乐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一一《孟子?梁惠王下》

译解:孟子说:“自己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哪一种比较快乐?” 齐宣王说:“不如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孟子说:“与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齐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第二十八课

贼仁义者可诛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译解:齐宣王问孟子:“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齐宣王说:“做臣子的杀害他的君主,这可以吗?”孟子说:

“破坏仁爱的人叫作‘贼’,破坏道义的叫作‘残’,残贼俱全的人叫作’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伐纣‘独夫’商纣,没有听说以臣弑君这回事。”

山河不足恃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

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

译解:使百姓安定下来,不能靠国家的疆界,保护国家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威震天下不

能靠兵器铠甲的锐利坚固。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

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要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天下人都会顺从他。凭借全天下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要背叛了他的人,所以除非君子不作战,一旦作战必获胜利。

第二十九课

王道由此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解:在农忙的时节,如果不去征兵抽丁妨碍生产,那么粮食就吃不完;如果不用细密

的渔网到水池扑鱼,那鱼鳖就吃不尽了;如果在合适的时候去山林砍伐,那木材就用不尽了。粮食与鱼鳖吃不尽,木材用不完,百姓对奉养生者、安葬死者就没有什么不满的了。百姓对养生丧死没有不满的,这就是实现王道的开端。

率兽食人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一一《孟子?梁惠王上》译解:孟子说:“用木棍杀人和用刀杀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不同。”

“用刀子杀人与用政治杀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不同。”孟子又说:“厨房

里有肥肉,马厩里有健壮的马,人民却面有饥饿之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禽兽

来吃人!禽兽相互残食,人们尚且厌恶它。做百姓的父母官,推行政事,却不能避免禽兽来吃人,那又怎能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第三十课

养足驱善易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

译解:因此,贤明的君主要制定百姓的产业政策,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

以抚育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即使坏年成也不致饿死。然后,再引导他们一心向善,这样, 百姓也就容易听从了。

罔民不可为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 罔民而可为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解: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就会违法乱纪、为非作歹,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出来的。等他们犯了罪,然后便对他们施加刑法,这就像布下落网来陷害百姓。哪里会有仁爱的君主在位却做出张网陷害百姓的事呢?

第三十一课

民贵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译解: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次之,君主最轻。所以得到百姓拥护就可以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够做到诸侯,得到诸侯赏识就可以做到大夫。

逆天道者亡

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一一《孟子?离娄上》

译解:天下有道的时候,道德低的受道德高的役使,才能小的受才能大的役使;天下无道的时候,力量小的受力量大的役使,势力弱的受势力强的役使。这两种情况都符合天理,顺从

天理的能生存,违逆天理的要灭亡。

得民本有道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

译解:得到天下是有方法的:得到人民的拥护,这样就得到天下了。得到人民的拥护是有方法的:赢得民心,就得到人民的拥护了。赢得民心是有方法的:他们想要的,帮他们聚集起来;他们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他们,如此而已。

第三十二课

乐天者保天下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一一

《孟子?梁惠王下》

译解:以大国身份侍奉小国的,是乐天行道的仁者行为;以小国身份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道的智者行为。乐行天道的,能够保有天下;敬畏天道的,能够保有国家。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译解:孟子对齐宣王说:“您有一个大臣,把自己的妻儿

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游离。等他回来,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那么,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和他绝交!”孟子说:“司法长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级,那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罢免他的官职!”孟子又说:“国家的治理不好,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左右张望,

把话题扯到一边去了。

第三十三课

治玉听玉人

孟子曰:“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

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

教玉人雕琢玉哉?” 一一《孟子?梁惠王上》译解:孟子说:“一个人从小学习本领,等到长大后要用的时候,大王你却说:’把你所学的本领暂时放下,按我的要求去做。’这回怎么样呢?现在这里有一块璞玉,即使价值万金,也一定要请雕玉的工匠来雕琢它,至于治理国家,您说:’把你所学的本领暂时放下,按我

的要求去做,’那么,这和非要玉匠按您要求去雕琢玉石有什么不同呢?”

箪食迎王师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译解:以齐国这样的万乘之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万乘大国,燕国的百姓却用箪盛着饭,用

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还会有别缘故吗?只不过是想逃离他们那水深火热的

苦日子罢了。如果他们的灾难更加深重了,那也不过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了。

第三十四课

任免须谨慎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孟子?梁惠王下》

译解:左右亲近之人都说某人贤能,不可轻信;各位大夫都说某人贤能,不可轻信;全国之人都说某人贤能,要去考察,确认它确实贤能,再任用他。左右亲近之人都说某人不贤能,不要轻信;各位大夫都说某人不贤能,不要轻信;全国之人都说某人不贤能,要去考察,确认它确实不好,再罢免他。

观行可知人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 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一一《孟子?离娄上》译解:孟子说:“观察一个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观察他的眼睛。眼睛不能掩藏他的邪恶。心胸正直,则眼睛就明亮;心胸不正,则眼睛昏暗。听他说话,同时观察他的眼晴,这个人的善恶还能掩藏到哪里去呢?”

第三十五课

贤臣不可召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以

有为也。《孟子?公孙丑下》

译解:因此,将要有大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怠慢的臣子;若有什么事情要商量,就亲自到他那里去。这就是尊尚道德,乐行仁政,如果不是这样,便不足以有所作为。

听言需谨慎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恒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

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一一《孟子?公孙丑下》

译解:所以,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所以没有费太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齐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所以没有费大力气就称霸于诸侯。现在,天下土地差不多,行为作风也相类,彼此谁也不比谁更强。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因为他们以听他话的臣子为臣,不喜欢以教导他

的臣子为臣。

第三十六课

德才要兼备

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 《孟子?万章下》

译解:智,好比技巧;圣德,好比气力。犹如在百步之外射箭,射出那个距离,是靠你的力量;射中那个目标,去卩不是单靠你的力量。

柳下惠之风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

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孟子?万章下》

译解:柳下惠不以侍奉坏君为羞耻,也不以官小而辞职,立于朝廷,不隐藏自己的才能,但一定按其原则办事。自己被遗弃,也不怨恨;穷困,也不忧愁,同无知的乡下人相处,高高兴兴地不忍离开。(他说,)“你是你,我是我,你纵然在我旁边赤身露体,哪能就沾染着我呢? 所以听到柳下惠高风亮节的人,连胸襟狭小的人也开阔了,刻薄的人也厚道了。

第三十七课

举荐最为难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

得人难。《孟子?滕文公上》

译解:把钱财送给别人叫做惠,把善良教给别人叫做忠,为天下找到人才叫做仁。所以把天

下让给别人是容易,为天下寻找到出色的人才却是困难的。

物性皆不齐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一一《孟子?滕文公上》

译解:物品千差万别,这是物品的自然属性。(它们的价值)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

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你把它们放在一起等同看待,这是扰乱天下罢了。做工粗糙的鞋与做工精细的鞋同一个价钱,人们难道还肯做(做工好的鞋)吗?

第三十八课

君子不言利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译解: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那么这样的人)不把国君的家产全部夺为己有,就

不满足。没有一个有仁德的人会遗弃他的父母,没有一个讲道义的人会不尊重其国君,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一定谈论利益呢?

取财当有道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孟子?万章上》

译解:如果不符合礼义,不符合道理,即使把天下当作俸禄给他,他也不理睬。即使有四千匹马拴在那里,

他也不看一眼。如果不合乎道义,即便是一丝一毫也不会拿去送人,一丝一毫也不会拿别人的。

第三十九课

取止当守道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

死;死伤勇。” 一一《孟子?离娄下》

译解:可以拿,可以不拿,(如果)拿了,就伤害了廉洁;可以给,可以不给,(如果)给了,就伤害了恩惠;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了就伤害了勇气。

收受要合理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一一《孟子?滕文公下》

译解:孟子说:“如果不合乎道理,那么即使一小竹筐饭食也不应该接受;如果合乎道理,那么就是舜接受了尧的天下,也不应该认为过分一一你认为过分吗?”

第四十课

孔子言大勇

昔者曾子谓子让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

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一一《孟子?公孙丑上》

译解: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经在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道理: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吓;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

人,我也勇往直前。”

匹夫之勇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孟子?梁惠王下》

译解:宣王说:“讲得太好了!(不过)我有个毛病,我喜欢勇武? ”

孟子答道:“大王请不要喜欢小勇?按着剑、瞪着眼说:’他哪敢对抗我!’这是平常之人的小勇,只能对付一个人罢了?大王请把它扩大开去。

养勇以胜敌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一一《孟子?公孙丑上》

译解:孟施舍这样培养勇气,他说:“对待不能战胜的敌人,跟对待足以战胜的敌人一样无

所畏惧。如果先估量了势力相当才前进,考虑到能够取胜再交战,这种人碰到数量众多的军

队一定会害怕。我哪能做到每战必胜呢?不过是能无所畏惧罢了。”

第三十六课

德才要兼备

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 《孟子?万章下》

译解:智,好比技巧;圣德,好比气力。犹如在百步之外射箭,射出那个距离,是靠你的力量;射中那个目

孟子(三则)原文与翻译

精心整理《孟子》三则? 春秋 孟子? 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1)得兼:同时获得。(2)苟得:苟且取得。(3)患:祸患,灾难。(4)辟:通“避”,躲避。(5)如使:假如,假使。(6)不为:不愿意这样做。(7)

勿丧:不丢掉。(8)蹴:用脚踢。(9)何加:有什么益处。(10)奉:侍奉。(11)本心:天性,天良。 导读:作者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进而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要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走在路上的人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如果见了高位厚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走投无路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豆羹,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不合礼仪的高位厚禄;先前有

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不合礼仪的高位厚禄;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不合礼仪的高位厚禄。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做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天性。 (一)富贵不能淫 ? 力。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数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 目录: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富贵不能淫》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三里之城】 ②【环】 ③【池】 ④【兵革】【兵】,【革】, ⑤【委而去之】【委】,【去】,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⑨【得道】 ⑩【至】 ?【亲戚】 ?【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3、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4、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6、“战必胜”的条件是:。 四、课内简答题: 1、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孟子(约前372一前289),

名,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时期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 等人共同编著的。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3、“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5、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 7、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 8、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启示? 9、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孟子》全文翻译

《孟子》全文翻译 《孟子》全文翻译《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 289) ,离孔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 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住岸现钡裙适拢昧τ谀盖椎慕逃簧佟,荨读信泛驼葬睹献犹獯恰匪担献釉芙逃诳鬃拥乃镒幼铀肌,幽甏扑悖坪醪豢尚拧~妒芳敲献榆髑淞写匪邓笆芤底铀贾湃恕保獾故怯锌赡艿摹,蘼凼鞘芤涤谧铀家舶眨献拥难刀际艿搅俗铀嫉挠跋臁,裕髯影炎铀己兔献恿形慌桑饩褪呛笫浪迫寮抑械乃济涎伞?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

日知录文言文三则翻译

日知录文言文三则翻译 《日知录》是古代汉族政治学术论著。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日知录文言文三则翻译,我们来看看。 日知录文言文三则翻译 《日知录》三则翻译(译文)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著书之难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

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文人之多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孟子三则》)《明史·张居正传》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16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则》)【乙】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往之女家(2)或败奔 (3)同敞危坐不去(4)适同敞自灵川至 【答案】(1)通“汝”,你,你的(2)有时(3)离开(4)恰逢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答案】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1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 分)() A.行天下之大道录毕,走送 之(《送东阳马生序》)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C.乃幽之民舍乃不知有 汉(《桃花源记》) D.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案】D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军中以是服同敞。(2分) (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3分)

孟子下原文翻译

孟子下 第二十一课 治天下以仁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一一《孟子?离娄上》 译解: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的自力,公输子那样精巧的手艺,不靠圆规和直尺,也不能够画出标准的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的耳力,不靠六律的协调,也不能够校正 五音;即使有尧舜之道,如果不行仁政,也不能够治理好天下。” 身正天下归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译解:关爱别人,另从却不来亲近,就要反思自己为仁的程度;治理人民,却达不到治理的效果,就要反思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礼待人而得不到回敬,就要反思自己恭敬的方式。行为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都要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人自然会来归 附。 第二十二课 吾何为不豫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一一《孟子?公孙丑下》 译解:上天不想使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当今之世,除了我还有谁能够担当呢?我为什么不愉悦呢? 人各有所长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 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译解:有为官者的事务,有为民者的事务。况且一个人生活所需要的物品,有赖于百工 之制作,才能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亲自制作然后再使用,那是带领天下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有人从事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治理人,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人,治理人的人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第二十三课 仁德者无敌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一一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译解:孟子说:“仗恃实力而后假借仁义之名号召征伐的可以称霸诸侯,称霸一定要凭借国力的强大。依靠道德来实行仁义的可以使天下归服,这样做不必以强大国家为基础。商汤凭借纵横七十里的土地统一天下,周文王凭借纵横百里的土地统一天下。凭借武力使人服 从的,那些人并不是从心里服从你,只是因为他们的力量不足;凭借德行使人服从的,那些人是从心里归服你,就像七十多位弟子归服孔子一样。” 仁为君之本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一一《孟子?梁惠王上》 译解:大王您如果能对百姓实施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使百姓深耕细作,及时除掉田里的杂草;让年轻人在闲暇时学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能够孝敬父母、敬爱 兄长,在外面能做到尊长敬上,这样,即使让他们拿着棍棒也足以抵抗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孟子三则原文与翻译修订稿

孟子三则原文与翻译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孟子》三则 春秋 孟子 (一)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1)得兼:同时获得。(2)苟得:苟且取得。(3)患:祸患,灾难。(4)辟:通“避”,躲避。(5)如使:假如,假使。(6)不为:不愿意这样做。(7)勿丧:不丢掉。(8)蹴:用脚踢。(9)何加:有什么益处。(10)奉:侍奉。(11)本心:天性,天良。 导读:作者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进而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要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所以有的祸患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的原因。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的原因。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两章原文翻译_古文欣赏本文选自《孟子》,记录战国时

孟子两章原文翻译_古文欣赏本文选自《孟子》,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传为他与弟子所做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二章 孟子两章注释 2. 熊掌:熊的掌,熊掌比鱼更珍贵、味道更美。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 3.兼:同时 4.苟: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5.患:灾难。 6. 辟:通假字,同“避”,躲避。 7. 如使:假如 8. 凡可以得生者: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 9.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能用的呢 10.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1.非独:不只是 12.勿丧:不丢掉 13.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14.豆: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高足,上呈圆盘形。

2019年部编新版《孟子三章》注释翻译及答案

《孟子三章》注释 〔三里之城〕 〔环〕 〔池〕 〔兵革〕兵, 〔委而去之〕委, 去, 〔固国〕 〔威天下〕 〔得道〕 〔至〕 〔亲戚〕 〔畔〕 〔故君子有不战〕君子, 〔郭〕 〔诚〕 〔大丈夫〕 〔天下熄〕 〔焉〕 〔丈夫之冠〕冠, 〔父命之〕命, 〔戒之曰〕戒, 〔必敬必戒〕戒, 〔女家〕女, 〔夫子〕〔正〕 〔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 〔与民由之〕由, 〔独行其道〕 〔淫〕 〔移〕 〔屈〕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畎亩,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筑, 〔管夷吾举于士〕士, 〔百里奚举于市〕市,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空乏, 〔行拂乱其所为〕拂, 乱, 〔曾益〕曾, 〔恒过〕 〔衡于虑〕衡, 〔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 发, 喻, 〔入〕〔出〕 〔法家拂士〕法家, 拂士, 拂, 〔敌国〕敌,

《孟子三章》注释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 〔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 〔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震慑天下。 〔得道〕行仁政。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君子,指能行仁政的君主。〔郭〕外城。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冠,行冠礼。 〔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戒之曰〕戒,告诫。 〔必敬必戒〕戒,谨慎。 〔女家〕女,同“汝”,你。 〔夫子〕这里指丈夫。〔正〕准则,标准。 〔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与民由之〕由,遵从。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使……迷惑。 〔移〕使……动摇。 〔屈〕使……屈服。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筑,捣土用的杵。 〔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 〔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其身〕空乏,财资缺乏。 〔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乱,扰乱。 〔曾益〕增加。曾,同“增”。 〔恒过〕常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入〕在国内。〔出〕在国外。 〔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孟子》三篇原文译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孟子三章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磨练其人心志,以饥饿和困乏考验其人身形,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目的就是要用上述这些艰难困苦来触动其人之心灵,坚韧其人之性格,增加其人原本没有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心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孟子(三则)原文与翻译

《孟子》三则 春秋 孟子 (一)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1)得兼:同时获得。(2)苟得:苟且取得。(3)患:祸患,灾难。(4)辟:通“避”,躲避。(5)如使:假如,假使。(6)不为:不愿意这样做。(7)勿丧:不丢掉。(8)蹴:用脚踢。(9)何加:有什么益处。(10)奉:侍奉。(11)本心:天性,天良。 导读:作者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进而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要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所以有的祸患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 情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

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

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 1、【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

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③池:即护城河。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5)委:弃。(6)域民:限制人民。域,界限.(8)畔:同“叛”。(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

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导读: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的君主不战则已,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孟子三章》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节令比不上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地形,有利的地势、地形比不上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节令比不上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地形啊。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 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的地势、地形比不上人心归向、上下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公孙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就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诚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译文1 10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译文(1-10)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翻译(1-10) 孟子 原文: 离娄上?第一章 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②,不能成方圆;师旷③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④;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⑤,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⑥,率⑦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榘准绳⑧;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⑨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⑩,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云:『天之方蹶11,无然泄泄12。』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13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离娄上?第二章 孟子曰:「规榘,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①,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②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第三章?离娄上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①;卿大夫不仁,不保完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②。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③酒。」 离娄上?第四章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翻译(1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翻译(1 孟子 原文:离娄上·第一章 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②,不能成方圆;师旷③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④;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⑤,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⑥,率⑦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榘准绳⑧;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⑨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⑩,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云:『天之方蹶11,无然泄泄12。』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

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13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离娄上·第二章 孟子曰:「规榘,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①,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②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离娄上·第三章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①;卿大夫不仁,不保完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②。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③酒。」 离娄上·第四章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

孟子下原文翻译

孟子下原文翻译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孟子下 第二十一课 治天下以仁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 译解: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的自力,公输子那样精巧的手艺,不靠圆规和直尺,也不能够画出标准的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的耳力,不靠六律的协调,也不能够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之道,如果不行仁政,也不能够治理好天下。” 身正天下归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译解:关爱别人,别人却不来亲近,就要反思自己为仁的程度;治理人民,却达不到治理的效果,就要反思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礼待人而得不到回敬,就要反思自己恭敬的方式。行为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人自然会来归附。 第二十二课 吾何为不豫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译解:上天不想使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当今之世,除了我还有谁能够担当呢我为什么不愉悦呢 人各有所长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译解:有为官者的事务,有为民者的事务。况且一个人生活所需要的物品,有赖于百工之制作,才能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亲自制作然后再使用,那是带领天下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有人从事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治理人,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人,治理人的人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第二十三课 仁德者无敌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译解:孟子说:“仗恃实力而后假借仁义之名号召征伐的可以称霸诸侯,称霸一定要凭借国力的强大。依靠道德来实行仁义的可以使天下归服,这样做不必以强大国家为基础。商汤凭借纵横七十里的土地统一天下,周文王凭借纵横百里的土地统一天下。凭借武力使人服从的,那些人并不是从心里服从你,只是因为他们的力量不足;凭借德行使人服从的,那些人是从心里归服你,就像七十多位弟子归服孔子一样。” 仁为君之本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译文(21-30)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译文(21-30)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翻译(21-30) 孟子 原文 离娄上?第二十一章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上?第二十二章 孟子曰:「人之易①其言也,无责②耳矣。」 离娄上?第二十三章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离娄上?第二十四章 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①。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曰:「子来几日矣?」曰:「昔者②。」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馆③未定。」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曰:「克有罪。」 离娄上?第二十五章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哺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哺啜也。」 离娄上?第二十六章

孟子曰:「不孝有三①,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离娄上?第二十七章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①斯二者是也。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②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上?第二十八章 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豫瞽瞍豫;瞽瞍豫而天下化,瞽瞍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1] 译文 21 孟子说:“有意想不到的赞誉,也有苛求完美的诽谤。” 22 孟子说:“一个人出言很轻率,这是因为他不必负说话的责任。” 23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他人的老师。” 24乐正子跟随王子敖来到齐国。

乐正子去见孟子。孟子说:“你是来见我的吗?” 乐正子说:“先生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孟子说:“你来了有几天了?” 乐正子说:“昨天到的。” 孟子说:“既是昨天,那么我说这样的话,不应该吗?” 乐正子说:“因为之前住处没有安定下来。” 孟子说:“你听说过,住所安定了然后才去拜见长者的吗?” 乐正子说:“我错了。” 25 孟子对乐正子说:“你这次跟随王子敖前来,只是为了吃吃喝喝。我不希望你学习古人之道只是为了吃和喝。” 26 孟子说:“不孝顺的事有三种,没有子孙后代是最为严重的。舜不先禀告父母就娶妻,就因为担心没有子孙,因此君子认为他没有禀告如同禀告过了一样。 27 孟子说:“仁的实质就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就是顺从兄长;智的实质就是懂得这两者的道理而不离弃;礼的实质,就是调节、修饰这两者;乐的实质,就是高兴地做到这两者,这样的话快乐就产生了。只要快乐一产生,那就遏止不住,也停不下来了,于是就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2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