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节 物质的量浓度(第三课时)

第三节 物质的量浓度(第三课时)

第三节  物质的量浓度(第三课时)
第三节  物质的量浓度(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

[引言]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浓度是用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而一定浓度的溶液往往是通过固体或液体配制而成。有关溶液的配制在初中我们就已学过,即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请大家回忆有关知识后,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投影]配制100 g 7%的NaCl溶液,其操作步骤有哪些?需要哪些实验用品或仪器?

[学生活动,教师板书]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三课时)

四、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1.步骤

2.仪器

[师]请一位同学说出配制上述溶液的基本步骤。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

[师]在考虑操作过程中应使用哪些用品和仪器的思路是:首先分析配制溶液所需药品,再考虑其取用方式,最后再根据配制步骤来决定需要哪些仪器。这样,可防止答案遗漏。

现在,请大家按以上思路回答本题第二问。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天平(含砝码,两张同样大小的纸)、药匙、玻璃棒、烧杯、量筒、胶头滴管

[师]很好,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具体地描述一下上述溶液的配制过程。

[请一位同学回答]

[生]首先通过计算求得配制溶液所需溶质氯化钠7 g,溶剂水为93 g;然后用天平准确称取7 g氯化钠固体,放入烧杯中,再用量筒量取93 mL水,倒入放氯化钠的烧杯中;最后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固体溶解即可。

[师]回答得很正确。请你再回答一下,计算时得到所需溶剂水为93 g,为什么量取时却用量筒量93 mL水,而不用天平称93 g水呢?

[生]因为水的密度近似等于1 g·cm-3,即93 mL水的质量近似等于93 g。另外,取用液体时,量取它的体积比称量它的质量要方便得多。

[问]仪器中的胶头滴管起什么作用?

[生]量筒量取水时使用。即量取93 mL水时,先是将水注入量筒,当液面接近刻度线时,要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刻度,以保证所量取液体体积的准确性。

[师]十分正确。谢谢,请坐。

[过渡]从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一样,也是用来表示溶液组成的。如果我们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需容器和步骤是否和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一样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五、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

[师]下面,我们以配制500 mL 0.1 mol·L-1的Na2CO3溶液为例来分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需仪器和步骤。

[板书]1.步骤

2.仪器

[问]配制上述溶液所需原料是什么?

[生]碳酸钠和水。

[问]所需溶质碳酸钠的质量应怎样得到?

[生]通过计算得到!

[师]请大家根据已知条件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

[学生计算,教师板书]

①计算

[生]需要碳酸钠的质量为5.3 g。

计算过程为:m(Na2CO3)=n(Na2CO3)·M(Na2CO3)=c(Na2CO3)·V[Na2CO3(aq)]·M(Na2CO3) =0.1 mol·L-1×0.5 L×106 g·mol-1=5.3 g

[问]我们用什么仪器来取用5.3 g的碳酸钠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天平(含砝码,两张同样大小的纸)、药匙

[问]所需溶质的质量有了,那么,所需溶剂即水的量呢?我们能否算出它的质量或体积呢?

[生]根据题中条件无法算出水的量。

[师]这也就是说,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我们不能像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一样,通过用一定量

...的水和碳酸钠混合来配出所需的碳酸钠溶液,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呢?

[教师展示500 mL的容量瓶]

[师]这种仪器可以帮助我们达到目的。

[问]这种仪器叫什么?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生]叫容量瓶。使用时,应首先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配制溶液时,不管是固体试剂还是液体试剂,都应先放在烧杯中用适量的蒸馏水溶解或稀释,然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若试剂与水混合有温度变化,则应把溶液放至室温才能转移。

另外,向容量瓶中加入至刻度线时,在液面到达刻度线1~2 cm处,应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水到刻度。

[师]很好!下面就请大家阅读课本P56有关“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的内容,并参阅图3—8总结出配制500 mL 0.1 mol·L-1 Na2CO3溶液所用仪器及步骤。

[学生看书]

[学生总结,教师板书]

②称量③溶解④转移⑤洗涤⑥振荡⑦定容⑧摇匀

容量瓶、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师]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来亲自配制500 mL 0.1 mol·L-1的碳酸钠溶液,请大家观察其配制步骤及基本操作是否正确。

[请一位同学上台操作]

[对该同学的操作进行指正和评价]

[师]在熟悉了配制步骤和所用仪器后,请大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1.为什么要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

2.为什么要将洗涤后的溶液注入到容量瓶中?

3.为什么不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固体?

4.转移溶液时,玻璃棒为何必须靠在容量瓶刻度线下?

5.为什么要轻轻振荡容量瓶,使容量瓶中的溶液充分混合?

[请不同的学生回答以上各问]

[答案]1.为了使烧杯壁上留有的溶质全部转移到溶液中去;2.因为洗涤液中含有溶质,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可使所配制溶液的浓度尽可能精确;3.因为大多数物质溶解时都会伴随着吸热或放热过程的发生,引起溶液温度升降,从而影响到溶液体积,导致定容不准确;

4.若玻璃棒在刻度线以上,将会使少量溶液滞留在刻度线以上而导致定容有偏差;

5.可以防止因溶液混合不均而造成的体积偏差。

[师]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时,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操作步骤及操作注意事项来进行操作,否则,将会对配制结果造成影响——偏高或偏低。

请大家思考以下行为会对配制结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说出理由。

[投影]1.称量5.3 g 的固体溶质时,物质与砝码的位置颠倒。

2.容量瓶内壁存有水珠。

3.定容时仰视读数。

4.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

5.溶质溶解后放热,没有恢复至室温转移。

6.天平的砝码沾有其他物质或已生锈。

[请不同的学生回答以上各问]

[答案]1.称量时,若被称量物与砝码的位置颠倒,将会使实际称得物质的质量小于5.3 g (为4.7 g ),即n (溶质)减小,从而使结果偏低;2.因容量瓶的容积是固定的,故其内壁存有水时,不会对配制结果造成影响;3.定容时仰视读数,会使溶液的体积增大,致使溶液浓度偏低;4.若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将会使溶质留于烧杯内,致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

5.烧杯内溶液未冷却到室温就进行转移时,因热胀冷缩之故,将会造成所量取的溶液的体积小于容量瓶上所标注的液体的体积,致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高;

6.当天平的砝码沾有其他物质或已锈蚀时,将使砝码本身的质量大于所标注质量,导致所称溶质质量偏高,最终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高。

[师]由刚才这些同学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在分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

浓度的溶液的误差时,根据c =

V

n ,分析操作行为对n 与V 的影响即可。 [问]若在定容时,因不小心使液面超过了容量瓶的刻度线,应该怎么办?

[学生思考,疑惑……]

[有同学回答]重新配制!

[师]十分正确!因为液面超过刻度线时,就意味着所配溶液的浓度已不符合要求,因此,要知错就改....,而且是彻底地改....!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讲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其配制步骤与所需仪器与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是不同的。

[布置作业]习题:一、5 三、3

[参考练习]

1.在容量瓶上无须有标记的是( )

A.标线

B.温度

C.浓度

D.容量

答案:C

2.如何用密度为1.84 g ·cm -3、98%的H 2SO 4配制0.5 mol ·L -1的H 2SO 4溶液500 mL ?

简述配制步骤。

答案:①计算:设需浓H 2SO 4的体积为V

V ×1.84 g ·cm 3×98%=0.5 L ×0.5 mol ·L -1×98 g ·mol -1

V =13.6 mL ;

②量取:用20 mL 的量筒量取13.6 mL 的浓H 2SO 4;

③溶解:向250 mL 烧杯中注入约100 mL 蒸馏水,把量取的浓H 2SO 4慢慢沿烧杯壁注入蒸馏水中,同时用玻璃棒搅拌;

④静止冷却;

⑤转移:把烧杯中溶液沿玻璃棒注入500 mL .....的容量瓶....

中; ⑥洗涤: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及玻璃棒2~3次,将洗涤液移入容量瓶中;

⑦振荡容量瓶使溶液均一;

⑧定容:继续加水至离刻度线约2~3 cm时,再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凹液面与容量瓶刻度正好相平;

⑨摇匀:盖上瓶盖,上下颠倒摇匀。

最后转入洁净的试剂瓶中,贴好标鉴,注明溶液浓度及配制日期。

●板书设计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三课时)

四、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1.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

2.仪器:天平(含砝码、两张同样大小的纸)、药匙、玻璃棒、烧杯、量筒、胶头滴管

五、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

1.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转移⑤洗涤⑥振荡⑦定容⑧摇匀

2.仪器:天平(含砝码及两张同样大小的纸)药匙、容量瓶、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教学说明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实验之一,除了要掌握正确的配制步骤及仪器的使用方法外,还要能准确地分析实验误差。这样,可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第三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第三节 酶 第1课时 酶的发现、酶是生物催化剂及酶的催化效率 一系列酶制剂产品,以帮助食品生产厂商节能减排。该公司推出的PanamoreSpring 产品与其他乳化剂相比,能降低生产过程中近80%的碳排放量;微生物磷脂酶CakeZyme 产品能使食品厂商在生产蛋糕等食品中节省20%的鸡蛋用量,延长保质期;高性能酶制剂RapidaseFPSuper 能有效避免新鲜水果在经过机械或热处理加工后产生的不良副作用,改善口感。酶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那么酶具有什么作用?酶的化学本质又是什么呢? 方式二 我们知道,很多化学反应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时候会改变反应的速率,这在工业生产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生物体内也时刻发生着生化反应,这些反应也需要催化剂,生物体内的催化剂是酶。 一、酶的发现、酶是生物催化剂 1.酶的发现 (1)18世纪末:斯帕兰扎尼证明鹰胃液中有一种能消化肉的物质。 (2)19世纪????? 巴斯德认为酒精发酵是酵母菌代谢活动的 结果 李比希认为酒精发酵最多只需要酵母菌中 某种物质的参与而已 (3)1897年:毕希纳发现促使酒精发酵的是酶。 (4)1926年:萨母纳尔分离得到脲酶结晶,才弄明白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2.酶的本质 (1)合成场所:活细胞内。 (2)化学本质: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极少数是RNA 。 3.酶是生物催化剂 (1)特点:促使反应物发生化学变化,本身却不发生化学变化。 (2)底物:受酶催化而发生化学反应的分子叫底物。

(3)酶催化底物反应的机理 ①“钥匙与锁”的原理 ②酶促反应过程 底物+酶→酶-底物复合物→复合物形状发生一定变化→酶+产物。 4.酶的活性:酶作用的强弱可用酶活性表示。 归纳总结 1.酶的本质及生理功能 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合成原料氨基酸核糖核苷酸 合成场所核糖体细胞核(真核生物) 来源一般来说,活细胞都能产生酶 作用场所细胞内、外或生物体外均可 生理功能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作用原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 组别 证明酶是蛋白质证明酶是RNA 实验设计结果实验设计结果 实验组待测酶液+双缩脲试剂是否出现紫色待测酶液+派洛 宁试剂 是否出现红色 对照组已知蛋白质+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已知RNA液+派 洛宁试剂 出现红色 (1)共同点:可以促使反应物发生化学变化,加快反应速率,但酶本身并不发生化学变化。 (2)不同点:无机催化剂一般需要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才起催化作用,而酶在生物体内发生催化作用,是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例1(2019·嘉兴3月模拟)下图是某种酶催化底物发生反应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示反应过程还有水的产生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及有关计算

物质的量浓度及有关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涵义,掌握有关计算的基本题型。 能力培养: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在溶液计算中,贯彻守恒的思想。 科学方法:演绎推理法,比较分析法。 重点、难点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6种基本类型是重点;电荷守恒、建立参比的基本解题方法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引入】今天我们复习物质的量浓度。 【提问】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是什么?请写出它的计算公式。 学生活动 回答:1L溶液中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 板书:c=n(mol)/V(L) 【再问】溶液的组成还常用什么来表示? 回答:也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 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单位质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板书:a%=m(溶质)/m(溶液)×100%

【提问】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公式c=n/V,我们能够联想起哪些有关的计算思想?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 思考,讨论,回答: (1)在公式计算中,已知任何两个量,可以求得第三个量。 (2)还可以根据物质的量联系溶质的质量、气体溶质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及微粒数目等。 (3)当溶质的量一定时,浓度和体积成反比;当体积一定时,浓度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4)根据n=cV,当取出一定浓度的溶液时,溶液的浓度不变,但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所取溶液的体积成正比。 【评价】同学们说的都很正确,不过,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取出一定浓度的溶液时,溶液的浓度不变? 回答:溶液是均匀稳定的体系。 【板书】类型1 代入公式的计算 【投影】填空: 思考,完成练习。

【强调】体积必须以升(L)为单位进行计算。如果题目给的体积为mL,则必须进行换算。 【提问】为什么醋酸的[H+]小于其酸的浓度? 回答:醋酸为弱酸,[H+]=ca, 因此,[H+]小于酸的浓度。 【板书】类型2 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 【提问】在进行换算时,根据那个不变的量来推导计算公式?请写出计算公式? 回答:溶液中溶质的量是不变的,分别用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于是得到如下方程: m=cVM=1000Vρa % 【强调】在此公式中,物质的量浓度(c)、溶质的质量分数(a%)、溶质的摩尔质量(M)和溶液密度(ρ),已知任何三个量,可计算第四个量。 【投影】练习:63%硝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4 mol· L-1,溶液的密度为______。 思考,完成练习。 答案:1.4 g·mL-1 【板书】类型3 稀释问题 【提问】溶液在加水稀释过程中,不变的量和变化的量是什么?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高中-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三节 乙醇 第1课时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1课时乙醇 一、基本概念 1.烃的衍生物 烃分子中的________被其他______或________所______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称为烃的 衍生物。如:乙醇可看成是______的衍生物、一氯甲烷可看成是______的衍生物。 2.官能团 决定有机化合物的__________的______或________叫做官能团。如: 物质CH3Cl CH3CH2OH CH2===CH2 所含官 能团 —Cl —OH —NO2 官能团 的名称 氯原子羟基硝基碳碳双键 二、乙醇 1.物理性质 俗称气味状态 密度 (与水 相比) 挥发 性 溶解 性(在 水中) 2.分子结构 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分子模型

3.化学性质 (1)与钠的反应 ①实验步骤:在盛有少量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一小块新切的、用滤纸擦干表面煤油的金属钠,在试管口迅速塞上配有医用注射针头的单孔塞,用小试管倒扣在针头之上,收集并验纯气体;然后点燃,并把一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片刻在烧杯壁上出现液滴后,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 ②实验现象:钠粒开始沉于无水乙醇______,不熔成闪亮的小球,也不发出响声,反应缓慢。产生的气体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火焰呈______色,倒扣在火焰上方的干燥烧杯内壁有______产生。 ③检验产物: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______。向烧杯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 ④结论:有______物质及______生成,无______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化反应 ①燃烧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发出________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应用:是一种优良的______。 ②催化氧化

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引入:溶质微粒数目的计算 1、0.5mol/L的NaCl溶液250mL,所含的溶质的质量是多少克?物质的量是多少?溶质的微粒数分别是多少? 2、在1000mLMgBr2溶液中含有24g的Mg2+,求Mg2+、MgBr2、Br-的物质的量浓度? 一、配制溶液的计算 【例1】20克NaOH固体溶于水中配成250mL溶液,求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练习】在200mL稀盐酸里溶有0.73g HCl ,计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例2.在标准状况下,11.2LNH3溶于水,配成400mL溶液,此氨水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练习】将11.2LHCl(标准状况下)气体溶解在水中配成250mL溶液,求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练习】标准状况下的246.4LHCl(g)溶于1000ml水中,得到的盐酸密度为1.1g/cm3,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2、溶液稀释的计算 【例3】要配制500mL 0.6mol/L 的NaOH溶液,需6 mol/L 的NaOH溶液多少毫升?

分析: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和物质的量不变,故有: C1V1 = C2V2( 体积单位不一定用升,相同则可) 3、混合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例4】50 mL 0.5 mol/L BaCl2 溶液和200 mL 0.5mol/L NaCl溶液混合后,求溶液中Cl- 的物质的量浓度(设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练习1.2 mol/L的盐酸溶液200mL和5 mol/L的盐酸溶液100mL混合,求:混合后溶液中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设混合后溶液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 练习2.2 mol/L的盐酸200L和4 mol/L的硫酸100L混合,则混合后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设混合后溶液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 4、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 【例5】某市售浓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计算该市售浓硫酸中的溶质的物质的量的浓度。 练习1 、已知75ml2mol/LNaOH溶液的质量为80g。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练习2、36.5%的盐酸,密度为1.19g/cm3,求其物质的量浓度?

第三章第三节第1课时课后达标检测

课后达标检测[学生用书P111(独立成册)] [基础巩固] 1.决定乙醇主要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是() A.羟基B.乙基(—CH2CH3) C.氢氧根离子D.氢离子 解析:选A。乙醇的官能团为羟基(—OH)。 2.下列有关乙醇的物理性质的应用中不正确的是() A.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水小,所以乙醇中的水可以通过分液的方法除去 B.由于乙醇能够溶解很多有机物和无机物,所以可用乙醇提取中草药的有效成分 C.由于乙醇能够以任意比与水互溶,所以酒厂可以勾兑各种浓度的酒 D.由于乙醇容易挥发,所以才有俗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 解析:选A。乙醇的密度比水小,但可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故除去乙醇中的水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应加入生石灰,然后蒸馏。 3.向装有乙醇的烧杯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下列对该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钠块沉在乙醇液面的下面 B.钠熔化成小球 C.钠块在乙醇的液面上游动 D.向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变红色 解析:选A。ρ钠>ρ乙醇,故钠沉在乙醇液面的下面;钠与乙醇反应放热少,故钠不熔化;烧杯中无OH-产生,故酚酞不变红色。 4.下列方法中可以证明乙醇分子中羟基上的氢原子与其他氢原子不同的是() A.1 mol乙醇完全燃烧生成3 mol水 B.乙醇可以制饮料 C.1 mol乙醇跟足量的Na作用得0.5 mol H2 D.1 mol乙醇可生成1 mol乙醛 解析:选C。乙醇分子中共有6个氢原子,其中羟基上的氢原子比较特殊,A项中所有的氢原子参与反应,B项无法证明,D项中有C—H键参与了反应,只有C项表明羟基上的氢原子与另外5个氢原子不同。

5. 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 A .加成反应 B .氧化反应 C .与Na 反应 D .与Na 2CO 3溶液反应放出CO 2 解析:选D 。该分子中含苯环,能发生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含有醇羟基,能发生氧化反应、与钠反应,但不具有酸性,不能与Na 2CO 3溶液反应放出CO 2。 6.已知分子中含有羟基的物质都能与钠反应产生氢气。乙醇、乙二醇()、丙三醇( )分别与足量金属钠作用,产生等量的氢气。则这三种醇的物质的量之 比为( ) A .6∶3∶2 B .1∶2∶3 C .3∶2∶1 D .4∶3∶2 解析:选A 。羟基个数与被置换的氢原子个数之比为1∶1。三种醇与钠反应放出等量 的氢气,则三种醇提供的羟基个数相同,因此三种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2∶13 =6∶3∶2。 7.分子式为C 4H 10O 的同分异构体有( ) A .8种 B .7种 C .6种 D .4种 解析:选B 。分子式为C 4H 10O 的同分异构体有

第三章 第四节 第1课时

第四节 细胞呼吸 第1课时 细胞呼吸的概念和类型 燃烧,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同时产生大量的能量推动发动机运转。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也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来自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也就是细胞呼吸。细胞呼吸和燃烧有什么区别呢?它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方式二 19世纪中期,欧洲许多陈年的葡萄酒在空气中因自然变酸而不能被饮用。为了研究酒变酸的真正原因,巴斯德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终于发现,酒变酸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叫醋酸杆菌的微生物,醋酸杆菌从空气中落进酒里,使葡萄酒变成了醋,后来他提出微温加热在酿制业消灭微生物的方法,即巴斯德消毒法。由此说明细胞呼吸是生物体具有的基本的生命活动,细胞呼吸提供了各类生物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一、细胞呼吸与糖的氧化 1.细胞呼吸 (1)概念???? ? 场所:细胞内底物:糖类等有机物 产物:无机物或小分子有机物 (2)方式? ???? 需氧呼吸(主要方式) 厌氧呼吸 (3)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需氧呼吸 (1)条件:有氧参与。 (2)场所:细胞溶胶和线粒体,主要是线粒体。 (3)反应式:C 6H 12O 6+6O 2――→酶 6CO 2+6H 2O +能量。 (4)反应过程(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糖酵解) a .场所:细胞溶胶。

b.过程:1个葡萄糖分子被分解成2个含3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分子(即丙酮酸),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②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 a.场所:线粒体基质或嵴。 b.过程:2个丙酮酸被分解,形成6个CO2,释放出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③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 a.场所:线粒体内膜。 b.过程:特殊的分子所携带的氢和电子传递给氧,形成水,产生大量的ATP。 (5)特点:在常温下发生,所产生的能量中有相当一部分储存在ATP中,能量利用率很高。 (6)实质:葡萄糖中的碳氧化为二氧化碳,其中的氢被氧化成水。 3.需氧呼吸中各元素的来源及去路 (1)CO2是在第二阶段由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的,CO2中的O来自葡萄糖和水。这个过程在线粒体基质和嵴上进行。 (2)O2在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反应)与[H]结合生成水,所以需氧呼吸产生的H2O中的O全部来自O2。 (3)水在柠檬酸循环阶段参与反应,电子传递链反应会产生水。 归纳总结需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 项目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名称糖酵解柠檬酸循环电子传递链 场所细胞溶胶线粒体基质、嵴线粒体内膜 反应物葡萄糖(C6H12O6)丙酮酸(CH3COCOOH)+H2O[H]+O2 生成物丙酮酸+[H]CO2+[H]H O 2 产生ATP的 少量少量大量 数量 例1(2019·浙江10月学考)真核细胞需氧呼吸的基本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阶段A为糖酵解,该阶段的产物是丙酮酸和物质① B.阶段B为柠檬酸循环,该过程产生大量ATP C.阶段A和阶段B为阶段C提供[H]和ATP D.阶段C为电子传递链,有关酶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 答案D

第一章第三节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2011·银川模拟)右图所示的是北半球的一段纬线,M、N分别是某 日的晨线、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该日两点的经度差为90°,一年中M、 N两点有重合于O点的现象。读图回答1~2题。 1.该日后,若M点位置向东接近O点,则太阳直射点() A.位于北半球,且正向北移动 B.位于北半球,且正向南移动 C.位于南半球,且正向北移动 D.位于南半球,且正向南移动 2.一年中,O点的太阳高度最大值约为() A.23°B.43° C.47°D.57° 解析:第1题,北半球的一段纬线,O点应为晨昏线和纬线的切点,MN为昼弧,当M 向东接近O点时,表示北半球昼越来越短,故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正向南移动。第2题,若一年中O点太阳高度最大,应该MN纬度最低,太阳直射点纬度最北,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MN为北极圈,O点正午太阳高度用公式求出为47°。 答案:1.D 2.C (2011·东城模拟)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下图),回答3~5题。 3.图中a、b、c、d四地,位于北半球的是() A.a B.b C.c D.d 4.图中a、b、c、d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

A.a、c、b、d B.a、b、c、d C.d、c、b、a D.c、d、a、b 5.当c地昼最长时() A.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 B.北京昼长夜短 C.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D.北极出现极昼现象 解析:第3题,a一年四季昼长不变,恒为12小时,这一定是赤道地区;b和c都是北半球冬至日时昼长最长,夏至日时昼长最短,这一定是南半球;d在春秋分日时昼长为12小时,在冬半年昼长为0小时(极夜),夏半年为24小时(极昼),这点一定是北极点。第4题,由上题知a为赤道,自转线速度应为最大,d为极点,自转线速度应为最小,排除C、D选项。b的昼长一年中变化幅度小于c,可判断c的纬度(位置)比b高,自转线速度b大于c。第5题,c为南半球南极圈上的点,昼最长时,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昼长应为一年中最短,正午太阳高度应为一年中最小,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地球运行到近日点附近。 答案:3.D 4.B 5.C 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人们把黄昏的余晖与黎明的曙光相 接的现象叫“白夜”,白夜线是指白夜现象发生的最低纬度。 右图中弧线BAC为晨昏线。当北半球发生白夜现象范围 最大时,读图回答6~8题。 6.图示时刻,下列各地理现象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A.在法国南部的海滩“沐浴”午后阳光 B.在几内亚湾上的游轮欣赏落日余晖 C.在西湖感受“二月春风似剪刀” D.在鄱阳湖观“落霞与孤鹜齐飞” 7.图示时刻,下列有关图中各地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此时太阳位于A点正南方位 B.漠河还没开始出现白夜现象 C.D点比漠河先迎接日出 D.阿勒泰地区太阳高度角接近一天中最大值 8.若黄赤交角变大到25°,白夜线最低纬度将()

常见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题型

常见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题型 一、公式归纳与解题巧法 n=N/N A =m/M=V/V m =cV, ,n 1/n 2=N 1/N 2=V 1/V 2(同T,P)=m 1/m 2(M 同)=c 1/c 2 (同溶液中,V 同), PV=nRT,PM=ρRT,ρ1/ρ2=M 1/M 2=D ;M =m 总/n 总=ρ标=MD=M 1a%+M 2b%+M 3c%+… c=1000ρω/M 或c=ρω/M(SI 制),ω=S/(100+S), 稀释公式c 1V 1=c 2V 2 ,平均值法与十字交叉法, 差量法,同大同小规律与大小小大规律,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元素守恒等。 二、物质的量浓度的几种常见计算 (1).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计算(化合物电离离子) 例1.求L 的Fe 2(SO 4)3溶液中c(Fe 3+)、c(SO 42-) 例2. V mL Al 2(SO 4)3溶液中含Al 3+ a g ,取4 V mL 溶液稀释到4V mL ,稀释后溶液中SO 4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 .L /mol V 9a 100 B. L /mol V 18a 125 C.L /mol V 36a 125 D. L /mol V 54a 100 。 例3.跟500 mL mol/L Na 2SO 4溶液所含Na +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是( ) mL 1 mol/L NaNO 3溶液 B. 500 mL mol/L NaCl 溶液 C .1000 mL mol/L NaCl 溶液 D. 250 mL 2 mol/L NaNO 3溶液 例4.下列溶液中的c (Cl -)与50 mL 1 mol/L AlCl 3溶液中的c (Cl -)相等的是( ) A .150 mL 1 mol/L NaCl 溶液 B. 75 mL 2 mol/L NH 4Cl 溶液 C .150 mL 3 mol/L BaCl 2溶液 mL 1 mol/L AlCl 3溶液 例5.下列溶液中,Cl -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小的是( ) A .100 mL mol/L NaCl 溶液 B. 500 mL mol/L AlCl 3溶液 C .250 mL 2 mol/L MgCl 2溶液 mL 5 mol/L KClO 3溶液 例6.将7.45g 氯化钾和11.1g 氯化钙组成的混合物溶于水配成200mL 溶液,此溶液中Cl -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 . mol/L B. mol/L mol/L D. 3 mol/L 例7.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Cl 、MgCl 2、AlCl 3三种溶液,当它们的体积比为3∶2∶1时, 三种溶液中Cl -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 A .1∶1∶1 ∶2∶3 C. 3∶2∶1 D. 6∶3∶2 (2).溶液混合的计算(体积可以直接相加的四种情况——浓度很稀、相近、注明忽略V 变化或要求粗略计算;其他溶液混合总体积都减小.①ω1、ω2同溶质溶液等体积混合求ω混——同大同小规律②c 1、c 2同溶质溶液等质量混合求c 混——大小小大规律) 例8.将200 mL mol/L KCl 溶液与100 mL mol/L KCl 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设混合后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 ) A . mol/L B. mol/L mol/L D. mol/L 例9.将标况下448LNH 3溶于1L 水中,得到密度为cm 3的氨水,则该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 为 。 例10.将标况下VL 相对分子质量为M 的某气体B 溶于1L 水中,得到密度为 g/cm 3的B 溶 液,则该溶液的c B = 。 例11.将10%KCl 与70%KCl 溶液混合后得到30%KCl 溶液,则两溶液混合的质量比为 。 例12.将30%的HCl 加水稀释至20%,所加水的质量与浓盐酸的质量比为 。 例13. 将10mol/LKOH 与3mol/LKOH 溶液混合后得到5mol/LKOH 溶液,则两溶液混合的体积比约为 。 例14.将L 的KNO 3加水稀释至L ,则浓KNO 3与所加水的体积比约为 。 例15.将30%的KOH 与70%的KOH 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混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 A.大于50% B. 小于50% C. 等于50% D. 无法确定

第一章 第三节 课时3

课时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提高判读光照图的能力。2.学会运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通过日常地理现象探究地理原理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 2.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1)夏半年?????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2)冬半年????? 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小于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四周有极夜现象 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 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3)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都是12小时。 判断 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大于夜长。( √ ) 2.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一定昼最长、夜最短。( × ) 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 )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1)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春、秋分日: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2.随季节变化 (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 (2)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

(3)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直射时最大,一年有两次直射。 判断 1.同一纬线上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 ) 2.极昼现象出现时,极点的太阳高度无日变化,其太阳高度的大小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 ) 三、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更替 (1)成因 (2)划分(北温带地区) 类型 范围 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天文四季过渡季节白昼最长太阳最 高的季节 过渡季节 白昼最短太阳 最低的季节 气候四季3、4、5月6、7、8月9、10、11月12、1、2月 2.五带 (1)划分依据: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递减。 (2)五带的划分 探究点一昼夜长短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但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生活在极地地区,要面对极昼或极夜的困扰。极昼期,人的生物钟紊乱;极夜期,长时间的黑暗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1.在下列图中画出太阳光线及晨昏线,用阴影标注夜半球。(提示: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答案

第三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乙酸 [目标导航] 1.掌握乙酸的组成、结构及主要用途。2.掌握乙酸的物理、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3.认识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4.学会分析官能团与物质性质关系的方法。 一、乙酸 1.组成和结构 2.物理性质 俗名颜色状态 — 气味 溶解性挥发性 醋酸无色液体强烈刺激性易溶于水和乙醇易挥发 3.化学性质 " (1)弱酸性 ①弱酸性:乙酸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CH3COOH CH3COO-+H+,是一元弱酸,具有酸的通性。 ②醋酸与碳酸酸性强弱的比较实验

(2)酯化反应 ①概念:酸与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②反应特点: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且比较缓慢。 ③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 & 实验现象 (1)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有透明的油状液体生 成; (2)能闻到香味 化学方程式CH3COOH+CH3CH2OH浓硫酸 △CH3COOC2H5+H2O 点拨①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②酯化反应中酸脱羟基,醇脱羟基氢,生成酯和水。 【议一议】 1.判断正误: (1)乙酸的官能团是羟基。() (2)可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乙醇和乙酸。() 。 (3)可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以CaCO3为主)。() (4)制取乙酸乙酯时,适当增大乙醇的浓度,可使乙酸完全反应。() 答案(1)×(2)√(3)√(4)× 2.乙酸、碳酸、水和乙醇中分别加入少量金属钠,反应最剧烈的是哪种为什么 答案反应最剧烈的是乙酸,因为乙酸中羟基氢最活泼。 二、酯

1.酯 羧酸分子羧基中的—OH被—OR′取代后的产物称为酯,简写为RCOOR′,结构 简式为,官能团为。 警示乙酸中羧基上碳氧双键和酯基中碳氧双键均不能发生加成反应。2.物理性质 { 低级酯(如乙酸乙酯)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具有芳香气味。3.用途 (1)用作香料,如作饮料、香水等中的香料。 (2)用作溶剂,如作指甲油、胶水的溶剂。 【议一议】 3.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或乙醇能否用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不能,因为此时乙酸乙酯会转化为乙酸钠和乙醇而将乙酸乙酯反应掉。 一、乙醇、水、乙酸分子中羟基的活泼性 【例1】下列物质都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H2,产生H2的速率排序正确的是() ①C2H5OH②NaOH溶液③醋酸溶液 < A.①>②>③B.②>①>③ C.③>②>①D.③>①>② 答案C 解析金属钠与NaOH溶液反应,实质上是与其中的水反应。已知钠与水反应的速率比乙醇快;醋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更大,与钠反应速率更快。 归纳总结 羧基、醇羟基及水中氢原子活泼性比较

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四节 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 第1课时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第1课时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 一、基本营养物质 人体必需六大营养物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物质。 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有相同的________,但它们的__________不同,是不同的物质,它们互为____________。淀粉与纤维素分子式中的n值______,二者__________ 同分异构体。 二、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特征反应 试管中有__________生成 葡萄糖在____、____条件下,能与 ________反应析出银;在加热条件 下,也可与______氢氧化铜悬浊液 反应产生__________。应用上述反 应可检验葡萄糖 马铃薯切片变____色常温下,淀粉遇碘变____色 试管中鸡蛋白变____ 硝酸可使蛋白质变____,称为蛋白 质的________,常用此鉴别部分蛋 白质。蛋白质也可通过其烧焦时的 特殊气味进行鉴别 加热3~5 min后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双糖、多糖的水解反应 C12H22O11+H2O――→ 催化剂 ________+________ 蔗糖葡萄糖果糖 (C6H10O5)n+n H2O――→ 催化剂 n________ 淀粉(或纤维素) ________ (2)油脂的水解反应 ①酸性条件 油脂+水――→ 硫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碱性条件——皂化反应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课时3解析

课时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学习目标定位] 1.能够运用图示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2.理解四季的更替规律和地球五带的划分。 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春分日至秋分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①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②长,夜越③短,北极四周出现④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 (2)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⑤小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⑥短,夜越⑦长,北极四周有⑧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 (3)春、秋分日:全球各地⑨昼夜等长,都是12小时。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⑩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思维活动 1.自9月1日开学到本年末,观察你所在的城市昼夜长短情况及其变化,注意期间是否经过二分二至中的某个节气。其变化是否有明显改变? 答案北半球各地区 时间9.1 →秋分→冬至→年末 昼夜 状况 昼长夜 短 昼变短 夜变长 昼夜 平分 昼变短 夜变长 昼最短 夜最长 昼变长 夜变短 昼短 夜长 二、四季更替和五带 1.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 3.五带 (1)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五带的划分:包括?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思维活动 2.全球哪些纬度地区会有明显的“四季”特征,哪些地区没有?

答案中纬度地区有,低纬度和高纬度没有。 探究点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探究活动阅读教材P 19图1.23“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完成下列问题。 (1)由图a、图b分析,夏(冬)至日时全球的昼夜长短具有怎样的分布规律?哪个范围的昼夜长短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哪个范围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2)结合图c,分析春、秋分日时全球的昼夜长短具有怎样的分布规律? (3)昼夜长短的变化与纬度有何关系? (4)太阳直射点与所在半球的昼夜长短有什么关系? (5)探究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答案(1)夏(冬)至日时,南(北)极圈及其以南(北)地区出现极夜,北(南)极圈及其以北(南)地区出现极昼,从南(北)极圈向北(南)到北(南)极圈昼渐长,北(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南)半球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夜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南(北)半球相反。 (2)春、秋分时全球各个纬度昼夜等分。 (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赤道地区,全年昼夜长短无变化。 (4)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其昼长大于夜长。 (5)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90°-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 反思归纳 1.昼夜长短状况规律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高纬,白昼时间越长。由此可见,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无关。如下图所示: 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由此可见,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变化情况,与直射点位置无关。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章第四节第1课时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第1课时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目标要求] 1.学会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进行的方向及反应进行的程度。2.了解溶度积和离子积的关系,并由此学会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一、Ag + 和Cl - 的反应真能进行到底吗? 1.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之所以能够发生的原因 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之所以能够发生,在于生成物的溶解度小。 尽管生成物的溶解度很小,但不会等于0。 2.溶解平衡的建立 以AgCl 溶解为例: 从固体溶解平衡的角度,AgCl 在溶液中存在下述两个过程:一方面,在水分子作用下,少量Ag +和Cl -脱离AgCl 的表面溶于水中;另一方面,溶液中的Ag +和Cl - 受AgCl 表面正、负离子的吸引,回到AgCl 的表面析出——沉淀。 溶解平衡: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时,即得到AgCl 的饱和溶液,如AgCl 沉淀体系中的溶解平衡可表示为AgCl(s) Cl -(aq)+Ag +(aq)。由于沉淀、溶解 之间的这种动态平衡的存在,决定了Ag + 和Cl - 的反应不能进行到底。 3.生成难溶电解质的离子反应的限度 不同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差别很大,例如AgCl 和AgNO 3;但难溶电解质与易溶电解质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习惯上将溶解度小于0.01 g 的电解质称为难溶电解质。对于常量的化学反应来说,0.01 g 是很小的,因此一般情况下,相当量的离子互相反应生成难溶电解 质,可以认为反应完全了。 化学上通常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10-5 mol·L - 1时,沉淀就达完全。 二、溶度积 1.表达式 对于下列沉淀溶解平衡: M m A n (s) m M n +(aq)+n A m -(aq) K sp =[c (M n + )]m ·[c (A m - )]n 。 2.意义 K sp 表示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的溶解能力。 3.规则 溶解 沉淀

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及其计算

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及其计算的学案设计老师:化学备课组班级:姓名: 一、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内涵; 2.学生能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 二、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 三、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 四、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例法等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引入】: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我们在一杯水中加入两药匙的白糖肯定比加入一药匙的白糖要甜一些,这一事实用一句化学术语来描述:“浓度越大,糖水越甜”。 【问】:什么叫浓度? 【学生讨论并回答】: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液的量叫溶液的浓度。 其表达式为:浓度==溶质的量/溶液的量 浓度有多种表达方式,初中学过的质量分数就是其中的一种,其表达式为: 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本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种表示浓度的方式:物质的量浓度 【板书】: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的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符号:C(B) 单位:mol/L或 mol.L-1和mol/m3或mol.m-3 表达式及其变形式: V[B(aq)] = n(B)/C(B) C(B) = n(B)/V[B(aq)] n(B) = C(B). V[B(aq)] 【师】:在理解该表达式时,要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1).B表示任意溶质,其不但可以表示溶液中所含的溶质分子,还可以表示溶液中所含的溶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Eg: HCl 、H+、 Cl- (2).V[B(aq)]表示溶液的体积,它不等于溶剂的体积,也不等于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因为不同的物质的体积是没有加合性的(尤其是不同状态的物质);

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1课时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1课时 环 5 2 5 5

(提问)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 (板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学生活动)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 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 (根据学生写的比例尺的形式归纳出比例的三种表示形式) (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提问)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 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 换时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 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学生活动)1)写出下列表格中的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 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1:500000 2)读“台湾岛”图,此图的比例尺是什么形式?从台北到高雄大致有多远能不 能知道?从高雄到台北往哪边走?(小组同学可以一起做) (提问)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 不仅会读比例尺,还要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二、地图上的方向 (演示)“日本图”指导学生读图、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

(1)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2)标出图中X、Y、Z三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3)图中的X点在Y点的什么方向,Z点在Y点的什么方向? 学生: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X点在Y点的西南方向,Z点在Y点的东北方向 (提问)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板书)1.经纬网定方向 (提问)同学们打开书,看图“某地区平面图”,谁发现了这张图与“日本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这张图没有经纬网,有一个标志。 (讲解)这个标志叫指向标,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要注意:指向标指向北方。 (板书)2.指向标定方向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 2)1、2、3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 ,4、5、6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

第三章 第三节 第课时

第2课时乙酸 [目标导航]1、掌握乙酸得组成、结构及主要用途。2、掌握乙酸得物理、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得概念。3、认识乙酸在日常生活中得应用及与人体健康得关系。4、学会分析官能团与物质性质关系得方法。 一、乙酸 1.组成与结构 2.物理性质 俗名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挥发性 醋酸无色液体强烈刺激性易溶于水与乙醇易挥发 3、化学性质 (1)弱酸性 ①弱酸性:乙酸在水中得电离方程式为CH3COOH CH3COO-+H+,就是一元弱酸,具有酸得通性。 ②醋酸与碳酸酸性强弱得比较实验 (2)酯化反应 ①概念:酸与醇反应生成酯与水得反应。 ②反应特点:酯化反应就是可逆反应且比较缓慢。 ③乙酸与乙醇得酯化反应 实验现象(1)饱与Na2CO3溶液得液面上有透明得油状液体生成; (2)能闻到香味

化学方程式CH3COOH+CH3CH2OH 浓硫酸 △CH3COOC2H5+H2O 点拨①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②酯化反应中酸脱羟基,醇脱羟基氢,生成酯与水。 【议一议】 1.判断正误: (1)乙酸得官能团就是羟基。() (2)可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乙醇与乙酸。() (3)可用食醋除去水壶中得水垢(以CaCO3为主)。() (4)制取乙酸乙酯时,适当增大乙醇得浓度,可使乙酸完全反应。() 答案(1)×(2)√(3)√(4)× 2.乙酸、碳酸、水与乙醇中分别加入少量金属钠,反应最剧烈得就是哪种?为什么? 答案反应最剧烈得就是乙酸,因为乙酸中羟基氢最活泼。 二、酯 1.酯 羧酸分子羧基中得—OH被—OR′取代后得产物称为酯,简写为RCOOR′,结构简式为,官能团为。 警示乙酸中羧基上碳氧双键与酯基中碳氧双键均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2.物理性质 低级酯(如乙酸乙酯)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具有芳香气味。 3.用途 (1)用作香料,如作饮料、香水等中得香料。 (2)用作溶剂,如作指甲油、胶水得溶剂。 【议一议】 3.除去乙酸乙酯中得乙酸或乙醇能否用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不能,因为此时乙酸乙酯会转化为乙酸钠与乙醇而将乙酸乙酯反应掉。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归类解析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是两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题型较多。现归类如下: 一、应用类 1. 概念的直接应用 表达式: 例1. 3.22 g 溶于水,配成500 mL溶液,求。 解析:根据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表达式直接求出,即 因是强电解质,根据电离方程式:,得出 。 点评:(1)根据定义直接计算是基本思想和常见方法,计算时必须找准分子是溶质的物质的量,分母是溶液的体积,不是溶剂的体积。 (2)因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离子物质的量浓度还与电离方程式有关,如物质的量浓度为 型强电解质溶液,,。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又存在离子,物质的量浓度与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有关,一般离子物质的量浓度小于溶质分子物质的量浓度。绝大多数非电解质,如蔗糖、酒精等,溶质分子物质的量浓度通过上述表达式可以直接求出。 二、换算类 1. 与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 关系式:为溶液的密度(g/mL),ω为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2. 已知某盐酸溶液中HCl的质量分数为36.5%,溶液的密度为1.19 g/mL,求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析:直接利用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换算关系式,代入数据后解得: 点评:(1)物质的量浓度常用单位是mol/L,如果溶液密度的单位是g/L,此时换算公式应为:。 (2)该求解过程与溶液的体积无关。 2. 与溶解度之间的换算 关系式:,为溶液的密度(g/mL),S为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g)。 例3. 的溶解度很小,25℃时为0.836g。 (1)25℃时,在烧杯中放入6.24 g 固体,加20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饱和溶液的体积仍为200mL,计算溶液中。 (2)若在上述烧杯中加入50 mL 0.0268 mol/L的溶液,充分搅拌后,则溶液中是多少? 解析:(1)由于的溶解度较小,溶液的质量即为水的质量,溶液的密度约为水的密度,根据关系式,得出 是强电解质,由电离方程式:,得出: (2)设与反应消耗掉的为x g。 列式解得:,说明是过量的,此时仍是的饱和溶液,溶质的浓度 与(1)相同,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