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第3节 物质的量浓度(第3课时)导学案

高中化学-第3节 物质的量浓度(第3课时)导学案

高中化学-第3节   物质的量浓度(第3课时)导学案
高中化学-第3节   物质的量浓度(第3课时)导学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3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3.使学生掌握溶液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4.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二预习内容

1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

2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三提出疑惑

1 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和计算公式适用范围。

2 该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以及相关计算。

2掌握溶液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1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二学习过程:

1. 本节引入方法:复习初中化学有关溶液的知识,例如:有关溶液组成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指出这只

是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引出新课--另一种常用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物质的

量浓度。

2 阅读课本14页,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填写下列空白:

(一)、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物质的量浓度。2计算公式:

3符号:表示。

4单位:或

5注意:溶液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同。(二)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简单计算:

例1:配制500mL 0.1mol/L NaOH溶液,NaOH的质量是多少?

练习巩固:

1.用40gNaOH配成2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2.58.5gNaCl配成500m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3.标准状况下,22.4LHCl配成0.5L盐酸,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知识升华:

1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2 稀释公式:c (浓) V (浓) = c (稀) V(稀)

例2:配制250mL 1mol/LHCl溶液,需要12mol/L 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三)有关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例如2:配制100mL1mol/LNaCl溶液。

学生阅读课本15页,并结合图1-18,小结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一般步骤:

结论:1.计算2.称量3.溶解4.冷却5.转移6.洗涤7.定容8.摇匀9.装瓶贴签

学生计算,教师加以纠正。老师提出问题,前后桌为一大组,讨论探究:

提出问题

1知道了质量如果取固体?如果是液体呢?

2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3 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

4配制时,每一步骤所用的主要仪器有那些?

5注意容量瓶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其规格有哪些?,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

6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

7.转移时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

8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为什么?

9定容时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m时停止。改用什么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若水加多了,超过了刻度线,如何处理?定容后的溶液各处的浓度一样吗?

10小结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如果操作错误,会产生哪些误差?进行误差分析。

学生实验:前后桌为一组,分组实验,老师加以纠错:

实验完毕,整理仪器。

三反思总结:1 计算公式:

①②c =③c (浓) V (浓) = c (稀) V(稀)

2有关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的一般步骤:

1.计算

2.称量

3.溶解

4.冷却

5.转移

6.洗涤

7.定容

8.摇匀

9.装瓶贴签

四.当堂检测练习:

(一)选择题.

1. 0.12mol/L的NaCl、MgCl2、AlCl3三种溶液各500mL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

A.相同

B.无法比较

C.依次为0.12mol/L、0.24mol/L、0.36mol/L

D.依次为0.06mol/L、0.12mol/L、0.18mol/L

2.若20g密度为d g/cm3的Ca(NO3)2溶液里含有2g Ca2+则NO3-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mol/L

B.mol/L

C.5d mol/L

D.2.5d mol/L

3.用胆矾配制0.2mol/L的CuSO4溶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取50g胆矾溶于1L水中

B.取50g胆矾溶于水配成1L溶液

C. 取32g胆矾溶于水配成1L溶液

D.将胆矾加热除去结晶水,再取无水硫酸铜32g溶于1L水中

4.由NaCl、MgCl2和MgSO4三种盐配成的混合溶液中,若Na+的浓度为0.1mol/L,Mg2+的浓度为0.25mol/L,而Cl-为0.2mol/L,则SO42-的浓度是

A.0.2mol/L

B.0.4mol/L

C.0.3mol/L

D.0.1mol/L

5.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溶解700体积氨气,所得溶液密度为0.9g/cm3。此溶液的质量分数为(),物质的量浓度为()

A.32.1%

B.14.8mol/L

C.34.7%

D.18.4mol/L

6.已知98%的H2SO4物质的量浓度为18.4mol/L,则49% 的H2SO4物质的量浓度是

A.大于9.2mol/L

B.等于9.2mol/L

C.小于9.2mol/L

D.不能确定

7.300mL某浓度的NaOH溶液中含有60g溶质,现欲配制1mol/L NaOH溶液,应取原溶液与蒸馏水的体积比约为

A.1:4

B.1:5

C.2:1

D.2:3

8.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对0.3mol/L K2SO4溶液的正确说法是

A.1L溶液中含有0.4N A个钾离子

B.1L溶液中含有K+离子和SO42-离子总数为0.9N A

C.2L溶液中钾离子的浓度为1.2mol/L

D.2L溶液中含有0.6N A个SO42-离子

9.下列溶液中的NO3-离子浓度与500mL1mol/LNaNO3中的NO3-浓度相等的是

A.100mL 2mol/L NH4NO3溶液

B.20mL 1mol/L KNO3溶液和40mL 0.5mol/L Ca(NO3)2溶液混合

C.50mL 1.5mol/L Al(NO3)3溶液

D.150mL 0.5mol/L Mg(NO3)2溶液

10.相对分子质量为M的某物质在室温下的溶解度为Sg,此时测得饱和溶液的密度为g/cm3。则该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mol/L

B.mol/L

C.mol/L

D.mol/L

二、填空题

1.实验室欲配制100mL 1.4mol/L的NaNO3溶液,试回答:

(1)用不到的仪器是:

A.烧杯

B.500mL容量瓶

C.量筒

D.胶头滴管

E.玻璃棒

F.100mL容量瓶

(2)配制时应称取NaNO3 g

(3)实验开始时,需检查容量瓶

(4)下列操作的顺序是(用字母表示)

A.冷却

B.称量

C.洗涤

D.定容

E.溶解

F.摇匀

G.转移

(5)若用1.4 mol/L的NaNO3溶液润洗容量瓶,实验结果将。

2.某温度下22% KCl溶液150mL,加100g水稀释后浓度为14%,则原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3.10g NaOH溶解在 g水中,才能使每10个水分子中溶有1个Na+,此时溶液(密度为1g/cm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4.(1)配制500mL浓度为0.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NaOH固体_________g,称量该固体时,应先在天平左盘放一___________,称出其质量,再将NaOH固体置于其中称量。然后再_____里加适量水,将上述固体溶解,待________后,再转移到容量瓶定容,使溶液体积达到500mL。

(2)在(1)实验中若其他操作均正确,但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则所得溶液浓度_______0.2mol/L(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在(1)实验中若NaOH溶液在转移至容量瓶时,洒落了少许,则所得溶液浓度_______0.2mol/L(大于、等于或小于)

(4)将正确配制的上述溶液取出10mL,其浓度为__________,所含Na+离子个数为__________,将此10mL 溶液稀释至1L,则Na+离子浓度为_________,Na+离子数目为__________

(5)标准状况下,将一充满HCl气体的试管迅速倒扣在水槽中,设进入试管中形成的溶液不扩散,则试管中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

1. 将Wg胆矾(CuSO4·5H2O)溶解在VmL水中,测得溶液的密度为g/cm3,则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mol/L?

2.某温度下22%NaNO3溶液150mL,加水100g稀释后,质量分数变成14%,求原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3.现有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15mol/L(ρ1=0.9g/cm3)和4mol/L(ρ2=0.98g/cm3)的两种不同的氨水,现欲配制6mol/L(ρ3=0.96g/cm3)的氨水溶液需要上述两种氨水的体积比是多少?

课后练课习与提高:

1.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中溶解了336体积的HCl气体,得到密度为1.17g/cm3的盐酸,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

度。

提示:假设水的体积是1L,HCl气体的体积是336L。

2. 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中,下列操作对所配得溶液无影响的是(写序

号);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的是;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的是。

(1)在烧杯中溶解溶质,搅拌时不慎溅出少量溶液;

(2)未将洗涤烧杯内壁的溶液转移入容量瓶;

(3)容量瓶中所配的溶液液面未到刻度线便停止加水;

(4)将配得的溶液从容量瓶转移到干燥、洁净的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5)将烧杯中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之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6)将容量瓶中液面将达到刻度线时,俯视刻度线和液面。

(5)

(三)1.mol/L

解析:根据定义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的比。

首先求出溶质的物质的量。设硫酸铜的物质的量为x

根据关系式CuSO4·5H2O ~ CuSO4

250 g 1mol

W g x

再求溶液体积。通过公式求得。

下方文件为赠送,方便学习参考

第三节酯化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酯化反应的原理、实验操作及相关问题,进一步理解可逆反应、催化作用。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用已知条件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科学品质: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探索、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介绍同位素示踪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使用,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方法:研究探索式,辅以多媒体动画演示。

课时安排:第1课时:乙酸的性质及酯化反应实验(本文略去乙酸的其它性质部分)

第2课时:酯化反应问题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过渡】我国是一个酒的国度,五粮液享誉海内外,国酒茅台香飘万里。“酒是越陈越香”。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乙酸的酯化反应

【学生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学生分三组做如下实验,实验结束后,互相比较所获得产物的量。

第一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 mL乙醇和2 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二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 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 mL浓硫酸和2 mL乙酸,按教材P71,图

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水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三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 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 mL浓硫酸和2 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强调:①试剂的添加顺序;

②导管末端不要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③加热开始要缓慢。

【师】问题①:为什么要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

【生】此操作相当于浓硫酸的稀释,乙醇和浓硫酸相混会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浓硫酸小,如果把乙醇加入浓硫酸中,热量会使得容器中的液体沸腾飞溅,可能烫伤操作者。

【师】问题②:导管末端为什么不能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生】防止加热不均匀,使溶液倒吸。

【追问】除了采用这样一种方法防止倒吸外,此装置还有哪些其它改进方法?

【生】可以将吸收装置改为导管连接干燥管,干燥管下端插入液面以下防止倒吸(或其它合理方法)。

【师】问题③:为什么刚开始加热时要缓慢?

【生】防止反应物还未来得及反应即被加热蒸馏出来,造成反应物的损失。

【师】所以此装置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简易的蒸馏装置,那么,装置的哪一部分相当于蒸馏烧瓶?哪一部分相当于冷凝管?

【生】作为反应容器的试管相当于蒸馏烧瓶,导管相当于冷凝管,不是用水冷却而是用空气冷却。

【追问】开始时缓慢加热是不是在产物中就不会混入乙酸和乙醇了?如何验证?

【生】用蓝色石蕊试纸来检验,如果变红,说明有乙酸;乙醇可以用红热的铜丝与之反应后显红色来检验。

【师】①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不能用石蕊来检验是否含有乙酸,其实只要将试管振荡一下,看是否有气泡逸出就可以了;

②接受试管中有大量的水,其中溶解的少量乙醇可能无法通过CuO与乙醇的反应来验证,但可根据有乙酸挥发出来,推知也会有乙醇挥发出来。

【师】接受试管中有什么现象?所获得产物的量多少如何?

【总结】第一组接受试管内无明显现象,第二、三组实验中接受试管内有分层现象,并有浓厚的果香气味。从对比结果来看,第一组做法几乎没有收集到产物;第二组做法得到一定量的产物;第三组做法收集到的产物的量最多。

【布置课后讨论题】

①为什么第一组做法几乎没有得到乙酸乙酯?

②第二组做法比第三组做法得到的乙酸乙酯的量明显少,试分析原因,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分析是正确的(欢迎大家到实验室进行实验)。

③你对酯化反应有哪些方面的认识?请查阅相关资料后回答。

第二课时

【引入】回忆上节课的实验和课后讨论题。

问题①:为什么第一组做法几乎没有得到乙酸乙酯?

【答】CH3COOH跟C2H5OH发生酯化反应是有机物分子间的反应,在不加浓硫酸时,即使在加热条件下,反应速率仍很慢,所以当混合物加热时,蒸气成分是CH3COOH和C2H5OH的蒸气,乙酸乙酯的蒸气极少甚至可以说没有,当然在Na2CO3溶液的液面上不会收集到乙酸乙酯。由此可见,浓硫酸主要起催化作用,其次,因为制取乙酸乙酯的反应是可逆的,所以浓硫酸也能除去生成物中的水,有利于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

【板书】1、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除去生成物中的水,使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

【师】在该反应中,为什么要强调加冰醋酸和无水乙醇,而不用他们的水溶液?

【生】因为冰醋酸与无水乙醇基本不含水,可以促使反应向生成酯的方向进行。

【师】在上一节的实验中,为了获取更多的乙酸乙酯,我们除了利用浓硫酸除去生成物中的水,促使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外,还用到了其它什么方法促使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

【生】制取乙酸乙酯的实验同时还是一个简易的蒸馏装置,边反应边蒸馏,使生成物及时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去,也有利于试管内的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

问题②:第二组做法比第三组做法得到的乙酸乙酯的量明显少,试分析原因,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分析是正确的。

【答】由于加入了催化剂浓硫酸,反应速率大大加快了。加热时,蒸馏出的蒸气的成分是乙酸乙酯、乙醇和乙酸,冷凝成液体后收集在盛水的试管中,但乙酸和乙醇是溶于水的,乙酸乙酯作为有机物,又易溶于乙酸和乙醇这样的有机溶剂中,所以必然有部分乙酸乙酯溶在乙酸和乙醇的水溶液中,因而收集量减少;但试管中如果盛放Na2CO3溶液,可以除去乙酸,溶解乙醇,减少乙酸乙酯在溶液中的溶解量,提高收集效率,并提高乙酸乙酯的纯度,因而收集量要多。

【板书】2、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除去乙酸,溶解乙醇,减少乙酸乙酯在溶液中的溶解量。

【实验证明】取等浓度、等体积的乙酸(或乙醇)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分别盛放于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等体积乙酸乙酯,振荡后静置,结果是盛乙酸(或乙醇)溶液的试管中的乙酸乙酯变少,另一个几乎无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学生往往会提出乙醇没有与Na2CO3反应的问题,更进一步的解释应是“冷凝液中的乙酸被Na2CO3中和生成CH3COONa,CH3COONa和溶液中大量的Na2CO3都属于离子化合物,增强了溶剂的极性,降低了乙酸乙酯在溶液中的溶解量”。但考虑到分子的极性和相似相溶原理在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中才学习到,因此暂不宜引申)

问题③:你对酯化反应有哪些方面的认识?

【答】酯化反应是指酸跟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与将来在选修5中要讲到的醇跟氢卤酸的反应相区别)。

【板书】3、酯化反应:酸跟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设疑】在上述反应中,生成水的氧原子由乙酸的羟基提供,还是由乙醇的羟基提供?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呢?

【分析】脱水有两种情况,(1)酸脱羟基醇脱氢;(2)醇脱羟基酸脱氢。在化学上为了辨明反应历程,常用同位素示踪法。即把某些分不清的原子做上记号,类似于侦察上的跟踪追击。事实上,科学家把乙醇分子中的氧原子换成放射性同位素18O,结果检测到只有生成的乙酸乙酯中才有18O,说明脱水情况为第一种,即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的机理是“酸脱羟基醇脱氢”。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可用于研究化学反应机理,是匈牙利科学家海维西(G.Hevesy)首先使用的,他因此获得1943年诺贝尔化学奖。

【板书】反应机理:酸脱羟基醇脱氢

【动画演示】用3D动画演示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对反应机理的认识。

【师】还记得我们在讲酯化反应的开始提到的问题吗?为什么“酒是越陈越香”?请大家结合所学过的醇和酸的知识做出解释。

【生】酒在放置过程中,其中的乙醇有部分逐渐转化为乙酸,乙酸和乙醇缓慢反应生成了具有香味的乙酸乙酯。

【师】很多鲜花和水果的香味都来自酯的混合物。现在还可能通过人工方法合成各种酯,用作各种饮料、糖果、香水、化妆品等的香料。

【小结】略

【作业布置】略

【板书设计】乙酸的酯化反应

1. 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除去生成物中的水,使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

2. 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除去乙酸,溶解乙醇,减少乙酸乙酯在溶液中的溶解量。

3. 酯化反应:酸跟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反应机理:酸脱羟基醇脱氢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第三节金属晶体 第四节离子晶体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全部教学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九年级物理比热容导学案

九年级物理比热容导学 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九年级物理导学案 第三节比热容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会查比热容表,知道水的比热容 3、尝试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重点:了解比热容的概念能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难点: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自主学习】 一、物体吸热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生活中,烧一壶水所用的时间比烧半壶水所用的时间要长,说明物体所吸收的热量与_质量____有关。? 2.把一壶水烧成开水比烧成温水所用的时间长,说明了物体所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__升高的温度___有关。? 3.同在太阳光照射下的海水和沙滩,沙滩热得烫脚,海水却很凉爽,这说明什么? 答案:物体吸热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阅读课本P11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多个因素有关,在探究时,需利用控制变量法。 2.该实验用温度计测水和食用油的温度,用停表测加热时间。 3.控制水和食用油质量、升高的温度相同,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且保证玻璃杯和电加热器的规格相 同。 4.某组同学按照课本组装器材,并进行实验,实验中发现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水比食用油升温__慢______,要想使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加热更长的时间,即水比食用油吸热__能力强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三、比热容 1.阅读课本P11-12,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为了描述这一不同,引入了物理量比热容。它是如何定义的?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 2.读课本P12小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高一化学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原子结构与性质】 1能级与能层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是指将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符合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部分(原子实)或主族元素、0族元素的内层电子排布省略后剩下的式子。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2n2。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 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方法 ?若已知元素序数Z,找出与之相近上一周期的惰性气体的原子序数R,先确定其周期数。再根究Z—R的值,确定元素所在的列,依照周期表的结构数出所在列对应的族序数。 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某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s24p4,由此可知,该元素位于p区,为第四周期ⅥA族元素。即能层为其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族序数,但应注意过渡元素(副族与第Ⅷ族)的能层为其周期数,外围电子数应为其纵列数而不是其族序数(镧系、锕系除外)。 (2)主族元素价电子数=族序数,副族元素IIIB--VIII族价电子数=族序数IB,IIB价电子的最外层数=族序数 (3)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S区ns1-2p区ns2np1-6、d区(n-1)d1-9ns1-2、ds区(n-1)d10ns1-2 三.元素周期律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13.3 比热容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II)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13.3 比热容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II)

①② (2)实验中小明猜想;沙子吸热升温比水快。如果他的猜想是正确的,则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 2.、一太阳能热水器水箱内装有质量为80kg的水,经太阳晒2h后,温度从20℃升高到50℃所吸收的热量是J,这是用的方式增加了水的内能. 3.由Q=cm(t- to)可得。c=,关于同一种物质的比热容c,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吸收的热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 B.若质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减至一半 C.若加热前后的温度差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 D.无论质量多大,比热容都一样 4.我国许多城市中建有大型绿地,绿地中的人工湖具有“吸热”功能,盛夏时能大大减弱周围地区的“热岛效应”。若某一人工湖湖水吸收一定热量,水温升高2℃。若这些热量被同等质量的砂石吸收(c砂石

第三节比热容导学案

第三节比热容 【学习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4、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学习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学习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预习检测】 1.根据生活经验,我们会发现烧一壶水所用的时间比烧半壶水所用的时间要长,说明物体所吸收的热量与_________有关。 2.把一壶水烧成开水比烧成温水所用的时间长,说明了物体所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_________有关。 3、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当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 4.热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是通过什么知道水吸收热量多少的呢? 【共同探究】 ★学生活动一: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方法: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已经知道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和有关, 我们要探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需要控制、 相同,这种方法叫。 2、器材:你认为要验证你的猜想,需要哪些器材,思考并交流以下几个问题: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器材?并说出你的理由 (2)热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你通过什么知道它的多少?。 (3)数据记录表格中的加热时间代表哪个物理量? 3、进行试验:某组同学按照课本组装器材,并进行实验,后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格中, 请根据表中的实验记录回答: ⑴比较1、2记录,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比较3、4记录,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届高中化学必修三知识点大全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注:①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②通过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可用来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稳定性。 如C(石墨,s) C(金刚石,s)△H3= +1.9kJ/mol,该反应为吸热反应,金刚石的能量高,石墨比金属石稳定。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山东省潍坊市教研室九年级物理 16.3《比热容》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十六章第三节比热容导学案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会使用比热容表,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生产。生活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过程,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了解引入比热容概念的重要性。通过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探究实验的设计实施,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等物理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日常生产生活中有过比热容现象的了解,激发热爱生活的热情,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了解比热容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及其应用,增强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服务人类的责任感。 重点:比热容概念的引入过程,以及利用比热容解释自然现象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 学习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大屏幕投影一幅漫画: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小胖子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以小组为单位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学们有这么多猜想,到底谁的想法正确呢?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 二、进行新课 一. 物质的吸收热的能力 问题1: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 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 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讨论结果: 结论: 问题2: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说明:吸收热量多少、或温度变化多少,都反映了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请你参看桌上的实验器材,边讨论边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并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①:用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温度升高越小,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②: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温度升高相同时,比较它们加热时间的长短。加热时间越长,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水和沙子到底谁的吸热能力更强呢? 实验方案:取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装在相同的容器中,放在同一加热板上用酒精灯加热,如图所示。加热相同的时间(提供给它们相同的热量),比较升高的温度。 设置问题:1.怎样获得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或水和煤油) 2.怎样测出它们的温度? 3.怎样确定它们吸收了相同的热量 把观察到现象记录到表格中: ①等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相同的热量) 结论: 问题:如果让水也升高和沙子同样的温度,改如何做? 把实验数据记在下面的表格里。 ②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 结论: 可见,物体吸收热量得多少,不仅与物体的质量, 和升高的温度有关,海与物体的种类有关。

九年级物理 第十六章第三节比热容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十六章第三节比热容导学案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会使用比热容表,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生产。生活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过程,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了解引入比热容概念的重要性。通过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探究实验的设计实施,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等物理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日常生产生活中有过比热容现象的了解,激发热爱生活的热情,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了解比热容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及其应用,增强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服务人类的责任感。 重点:比热容概念的引入过程,以及利用比热容解释自然现象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 学习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大屏幕投影一幅漫画: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小胖子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以小组为单位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学们有这么多猜想,到底谁的想法正确呢?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 二、进行新课 一. 物质的吸收热的能力 问题1: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 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 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讨论结果: 结论: 问题2: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说明:吸收热量多少、或温度变化多少,都反映了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请你参看桌上的实验器材,边讨论边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并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①:用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温度升高越小,说

物理:16.3《比热容》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比热容导学案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会使用比热容表,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生产。生活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过程,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了解引入比热容概念的重要性。通过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探究实验的设计实施,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等物理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日常生产生活中有过比热容现象的了解,激发热爱生活的热情,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了解比热容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及其应用,增强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服务人类的责任感。 重点:比热容概念的引入过程,以及利用比热容解释自然现象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 学习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大屏幕投影一幅漫画: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小胖子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学们有这么多猜想,到底谁的想法正确呢?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 二、进行新课 一. 物质的吸收热的能力 问题1: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 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 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讨论结果: 结论: 问题2: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说明:吸收热量多少、或温度变化多少,都反映了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请你参看桌上的实验器材,边讨论边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并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①:用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温度升高越小,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②: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温度升高相同时,比较它们加热时间的长短。加热时间越长,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水和沙子到底谁的吸热能力更强呢? 实验方案:取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装在相同的容器中,放在同一加热板上用酒精灯加热,如图所示。加热相同的时间(提供给它们相同的热量),比较升高的温度。 设置问题:1.怎样获得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或水和煤油) 2.怎样测出它们的温度? 3.怎样确定它们吸收了相同的热量 把观察到现象记录到表格中: ①等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相同的热量) 结论: 问题:如果让水也升高和沙子同样的温度,改如何做? 把实验数据记在下面的表格里。 ②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 结论: 可见,物体吸收热量得多少,不仅与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海与物体的种类有关。为描述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物理上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做比热容。 二.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来描述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叫做比热容。 2.符号:C 3.单位: J/(kg. ℃)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六章第三节导学案

第十六章第三节《比热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4、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5、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课前预习学案 [温故知新]: 1、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高温物体热,温度,低温物体热,温度,热量的单位是。 2、同温度的一壶水和半壶水,要加热到沸腾,吸收的热量多,说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有关。 3把同一杯水加热到50℃比加热到100℃需要吸收的热量,说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有关。 4热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是通过什么知道水吸收热量多少的呢? 5、取相同质量的沙和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使他们升高相同的温度,谁的时间长,需要吸收的热量一样多吗? [自主预习]: 预习目标: 1、大体了解课本中探究实验的思路和器材。 2、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3、能简单地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一、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实验方法: 2、器材: 4、思考:怎样得到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 怎样确定水和食用油是否吸收了相同的热量? 5、结论: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相同、不同),这说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有关。 二、比热容

1、定义: 2、国际单位:。 3、符号:。 4、意义:看常见物质比热容表,了解各物质的比热容,可知 (1)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相同、不同) (2)水的比热容最大,是,它的意义是。 沙石的比热容是,它的意义是,如果让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温(快、慢) 5水比热容大的应用: (1)人们常用冷水冷却发动机,冬天用热水来取暖,是因为相同情况下水与其他的物质相比吸收的热量,放出的热量。 (2)我国新疆地区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你能解释这种昼夜温差较大的原因么? 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何疑问?课前组内进行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将问题展示 出来。 课内探究学案: 一、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 (组内交流“课前预习”中的问题,小组长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 二、合作探究: 1、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提出问题:物体温度升高,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以水为例:水吸热的多少,与水的质量,水的温度升高有关,不同物质,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相同吸热是否相同呢? 总结,物体吸热多少与物质种类,物体的质量,温度的量有关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温馨提示: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取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看吸热是否相同,(以加热时间的多少来看吸热的多少) 教师简单介绍器材(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三节比热容导学案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图像题 例题. 例1 :用两个相同的电热器给质量相同的物质甲和水加热,它们的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判断物质甲的比热容为() A.2.1×103J/(kg·℃) B.4.2×103J/(kg·℃) C.1.2×103J/(kg·℃) 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 练习: 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满了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关系如图所示( ) A.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B.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C.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液 体吸收的热量 D.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温度升高的比乙液体 温度升高的多 二.比例题 例2:甲、乙两物体质量相等, 各自吸收的热量之比为1:2, 而温度升高之比为2:3, 则甲、乙两物质的比热容之比为()A、3:4 B、4:3 C、3:1 D、1:3 练习: (1):甲、乙两种不同物质做成的实心体,质量之比为3:1,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之比为2:3,则甲乙两种物质的比热容之比为 (2):两个铁块的质量之比为4∶1,升高的温度之比是1∶2,则两铁块的比热之比为_________,吸收的热量之比为_________. 三:课后作业 1.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酒精,分别用两个相同的加热器加热(不计热量损失),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线如图15-6所示,关于a、b两种液体的鉴别结论正确的是()

A.a的比热大,是水 B.a的比热大,是酒精 C.b的比热大,是水 D.b的比热大,是酒精 2.如图所示是王浩同学用相同的加热器给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加热时,根据测量结果描绘的图象, 根据图可知(甲、乙两物质的比热容分别为c 甲、c乙)() A.c甲>c乙,其中甲是晶体 B.c甲>c乙,其中乙是晶体 C.c甲<c乙,其中甲是晶体 D.c甲<c乙,其中乙是晶体 3.铜的比热是铅的比热的3倍,则使20 g铅升高24 ℃时需要的热量,可使20 g铜温度升高() A.24 ℃ B.72 ℃ C.8 ℃ D.12 ℃ 4.两个铁块的质量之比为4∶1,升高的温度之比是1∶2,则两铁块的比热之比为_________,吸收的热量之比为_________. 5.甲、乙两种物质的比热容之比是2∶1,质量之比是3∶1,若它们吸收的热量相等,则甲、乙升高的温度之比为________;若它们升高相等的温度,则它们吸收的热量之比是 __________________。若甲、乙两种物质质量之比变成1∶1,则它们比热容之比是________。 6.初温相同的铁块,甲的质量是乙的2倍,使它们分别放出相同的热量后立即接触,则() A、热从甲传到乙 B、热从乙传到甲 C、甲乙间无热传递发生 D、温度由甲传到乙 7.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石或干泥土的比热容大,所以在沿海地区陆地表面的气温比海面的气温昼夜变化显著。因此()A.白天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夜晚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 B.白天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夜晚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 C.白天和夜晚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 D.白天和夜晚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

人教社高中化学必修三晶体的类型与性质

第一单元晶体的类型与性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和使用到许多固态物质,在这些固态物质中,有许多是晶体。例如,自然界中纷飞的雪花、晶莹透亮的水晶,调味用的食盐、味精,以及常作甜味剂的冰糖,等等。这些物质虽然都以晶体形式存在,但它们的晶体类型和性质却并不相同。在晶体里,构成晶体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等)是有规则排列的,根据构成晶体的粒子种类及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可将晶体分为若干类型,如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等。 研究晶体的类型与性质的关系,对于我们认识物质,以及制造新物质都很有意义。在这一单元我们将介绍一些有关晶体的知识。 第一节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

一、离子晶体 我们知道,NaCl是离子化合物,在NaCl中,Na+和Cl-是以离子键相结合的。在化合物中,像NaCl这样以离子键相结合的离子化合物还有很多,如CaF2、KNO3、CsCl、Na2O等,它们在室温下都以晶体形式存在。像这样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叫做离子晶体。 在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是按一定规律在空间排列的。下面,我们就以NaCl和CsCl晶体为例来探讨在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是怎样排列的。 在NaCl晶体中,每个Na+同时吸引着6个Cl-,每个Cl-也同时吸引着6个Na+,Na+和Cl-以离子键相结合(如图1-2)。在CsCl晶体中,每个Cs+同时吸引着8个Cl-,每个Cl-也同时吸引着8个Cs+,Cs+和Cl-以离子键相结合(如图1-3)。可以看出,在离子晶体中,构成晶体的粒子是离子。 在NaCl晶体或CsCl晶体中,都不存在单个的NaCl分子或单个的CsCl分子,但是,在这两种晶体里阴、阳离子的个数比都是1∶1。所以,NaCl和CsCl是表示离子晶体中离子个数比的化学式,而不是表示分子组成的分子式。 在离子晶体中,离子间存在着较强的离子键,使离子晶体的硬度较大、难于压缩;而且,要使离子晶体由固态变成液态或气态,需要较多的能量破坏这些较强的离子键,因此,一般地说,离子晶体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如 NaCl的熔点为801℃,沸点为1413℃;CsCl的熔点为645℃,沸点为1290℃。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选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记忆方法有哪些?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 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 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 0、d 0、f 0、p3、d 5、f 7、p 6、d 10、f 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 22p 0、12Mg 3s 23p 0、20Ca 4s 23d 0;半充满状态的有: 7N 2s 22p 3、15P 3s 23p 3、24Cr 3d 54s 1、25Mn 3d 54s 2、33As 4s 24p 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 22p 6 、18Ar 3s 23p 6、29Cu 3d 104s 1、30Zn 3d 104s 2、36Kr 4s 24p 6 。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 :1s 22s 22p 63s 23p 64s 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 :[Ar]4s 1。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是指将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符合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部分(原子实)或主族元素、0族元素的内层电子排布省略后剩下的式子。 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举例: ↑↓ ↑ ↓ ↓ ↓ ↑ ↑ ↑

高中化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有很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小编为大 家整理了高中化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助你们更好的学习,更多 高中化学知识请关注。 1高中化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原子结构与性质1能级与能层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 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 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说明:构造原 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 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 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 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 叫洪特(Hund)规则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 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 方法(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

比热容学案

比热容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 2.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3.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4.记住水的比热容. 5.了解生活中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实例. 6.会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学重点] 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归纳理解比热容的概念,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并能理解有关现象,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自主学习】 一、思考问题,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空白处. 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吸收的热量与水升高的温度之间的关系 是:______ ____________. 结论:对于同一种物质,质量越大,升高的温度越多,则它吸收的热量越 ________. 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沙子,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的度数也相同,那么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你认为下列哪个猜想正确( ) A.水吸收的热量多 B.沙子吸收的热量多 C.水和沙子吸收的热量一样多 二、探究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如果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同,吸收的热量也相同,那么它们升高的温度哪个多( ) A 水 B 食用油 C 一样多 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猜想:_______(填“水”或“食用油”)的吸热能力较强. 需要的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前需考虑的问题: (1)怎样得到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是不是还需要其它的器材? (2)怎样保证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导学案:1.3 比热容

第三节比热容导学案 课前回顾 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和。 2、请下列现象哪种途径改变物体的内能? (1)钻木取火;(2)冰块熔化;(3)打气时,气筒壁会发热;(4)很冷时,我们会对手呵气;(5)感觉手很冷时,我们会搓搓手。3、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高温物体热,温度,低温物体热,温度,热量的单位是。 思考:“想想议议”,回答下列问题。 1、同温度的一壶水和半壶水,要加热到沸腾,哪一个吸收的热量多?说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与什么有关? 2、把同一杯水分别加热到50℃和100℃,哪一次需要吸收的热量多?说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什么有关? 3、热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是通过什么知道水吸收热量多少的呢? 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沙子,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的度数也相同,那么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知识点一课内探究 探究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目的: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两种探究方法: ①等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 ②等质量的不同物质,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升高温度的多少。 猜想:(填“水”或“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强。需要的器材:。 实验前需考虑的问题: (1)要得到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可以用(填仪器名称)来获取。 (2)要保证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测量温度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________的。(填“相同”或“不同”) 例题: 同学们在做“比较水和沙子的吸热能力”实验的场景如图所示,他们说该实验有两种探究方法。 (1)实验方法一的设计如图中所示: ①在实验中,加热相同的时间目的是; ②请你指出该同学的设计思路和实验装置中的错误和不足。 (2)请你设计出第二种实验方法: ①写出该实验方法所需要的测量仪器; ②请写出设计思路。

高二化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化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 -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

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1-20号,K最强;总体Cs最强最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 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33比热容导学案(第2课时)

13.3比热容导学案(第2课时) 班级姓名 导学目标知识点 1.根据物质比热容的物理意义推导出物质温度升高吸收和温度降低热量的计算公式; 2.会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导学过程 一、复习比热容的概念及物理意义、单位 自主评价1:回忆所学的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1. 叫做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是。 3.水的比热容是,它的物理意义是。 4.相同物态下,同种物质比热容,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 二、根据物质比热容的物理意义推导出物质温度升高吸收和温度降低热量的计算公式; 学生活动2:阅读课本P14的“热量计算”部分 自主评价2:完成下列练习 1.铝的比热容是0.88×103J/(kg·℃),它的物理意义是。 2.根据铝的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完成下列填空 1)1kg铝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J 2)2kg铝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J 3)2kg铝温度升高70℃吸收的热量是J 3.若用Q吸表示吸收的热量,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m表示物体的质量,t0和t分别表示加热前后物体的温度,t-t0表示升高的温度,则物体吸收热量的公式: Q吸= 4.同理可得物体温度降低时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是: Q放= 学生活动3:观摩老师的计算题计算格式,并将例题的解答过程写下来。 例:使4千克的水温度从15℃升高到65℃,求需吸收多少热量? 自主评价3:独立完成下列练习 1. .质量为2kg的某种物质温度从20℃升高到40℃时,吸收的热量是1.84×104J,该物质的比热容是多少?可能是哪种物质?

2.有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800℃,质量是1.5g,它的温度降低到20℃,要放出多少热量? 课后练习 1. 夏天,半天内一台太阳能热水器的晒水箱受到的太阳光的辐射热可达1.05×107J,如果这些热量被箱内质量为50kg的水吸收,这些水的温度可升高多少度? 2.在常温常压下,6.3×107J热量被100 kg20℃的水完全吸收后,其水温升高到多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