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同属β-内酰胺抗生素,不同的是头孢菌素类的母核是7-氨基头孢烷酸(7-ACA),而青霉素的母核则是6-氨基青霉烷酸(6-APA),这一结构上的差异使头孢菌素能耐受青霉素酶,这是头孢菌素的一大特点。

根据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及其开发年代可分为以下四代[1]。

第一代头孢菌素[2,3]较早开发,抗菌活性较强,抗菌谱较窄,抗革兰氏阳性菌作用优于革兰氏阴性菌。对金葡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对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不稳定,仍能被许多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所破坏。以头孢唑啉(原名先锋V号)为代表的第一代头孢菌素兼备青霉素、耐酶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的三重特点。它们对金葡菌、链球菌(肠球菌除外)等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强的活性,优于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由于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性较差,所以在抗革兰氏阴性杆菌方面不及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它们仅对沙门氏菌属和痢疾杆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大肠杆菌、克雷伯氏杆菌、枸橼酸杆菌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对吲哚阳性变形杆菌和产气杆菌的作用较差。对塞拉蒂(原译沙雷)氏菌、不动杆菌、绿脓杆菌和粪链球菌耐药或无抗菌作用。代表药有头孢唑林(cefazolin)、头孢乙腈(cefacetrile)、头胞噻啶(cefaloridine)、头孢氨苄(cefalexin)、头孢噻(cefalotin)、头孢拉定(cefradine)。

第二代头孢菌素[2,3]除保留了第一代的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外,由于它们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较第一代稳定,抗菌谱也较第一代广,所以显著地扩大和提高了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除对痢疾杆菌和沙门氏菌显示较强的抗菌活性外,对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的抗菌作用优于第

一代头孢菌素。它们对第一代头孢菌素抗菌作用较差的变形杆菌和产气杆菌亦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对不动杆菌的抗菌作用较差。对绿脓杆菌和粪链球菌均无抗菌活性。对金葡菌、脑膜炎球菌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与第一代头孢菌素相近。代表药物有头孢尼西(cefonicid)、头孢呋辛(cefuroxime)、头孢替坦(cefotetan)、头孢丙烯(cefprozi)、氯碳头孢(loracabef)。

第三代头孢菌[4]素对多种β-内酰胺酶稳定,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显著的抗菌活性。与第一、二代相比,其抗菌谱更广,抗菌活性更强。特别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有些品种对绿脓杆菌或脆弱拟杆菌亦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它们除对痢疾杆菌、沙门氏杆菌有高度抗菌活性外,对大肠杆菌、肺炎杆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等均有显著的抗菌作用。其抗菌活性均优于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它们对塞拉蒂氏菌也有很好的抗菌作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对产酶和不产酶金葡菌一般是敏感或中敏。对金葡菌的抗菌活性虽不及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为强,但仍属有效范围。它们对粪链球菌抗菌活性亦差。对脑膜炎球菌显示了极为突出的抗菌活性。目前常用品种:头孢噻肟(cefotaxime)、头孢哌酮(cefoperazone)、头孢曲松(ceftriaxone)、头孢他啶(ceftazidime)等[5]。

第四代头孢菌素[6]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初被开发,主要特点:对各种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对多数耐药菌株的活性普遍超过第三代头孢菌素。它们对青霉素结合蛋白有高度亲和力,可通过革兰阴性菌外膜孔道迅速扩散到细菌周围并维持高浓度;对染色体介导的和部分质粒介导的β-内酞胺酶稳定,故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显示了广谱抗菌活性,特别对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具有很强活性。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品种有:头孢匹罗(cefpirom)、头孢吡肟[7](cefepime)、头孢唑兰(cefozopran)、头孢噻(cefoselis)、ceftaroline[8]等。

二、头孢菌素的研究近况

目前,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大多集中在母核7-ACA 的7 位氨基和3 位侧链改造上,以期寻找到抗菌谱更广、作用更强的新化合物。比如,用氨基噻唑肟或氨基噻二唑肟基团替代7-ACA 的7 位氨基,在3 位侧链引入不同基团等[9,10]。Gerd 等[11]报道,在7-ACA的3 位侧链上引入亚胺基取代基的头孢菌素类化合物可在保持对其它细菌敏感的同时,增强抗绿脓杆菌的活性:Tomasz 等[12] 报道,3 位硫直接连有取代五元芳杂环、7位氨基被氯代氨噻肟基替代的头孢菌素类化合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有一定作用。

由于β- 内酰胺类药物对PBP 2a 的亲和力弱,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所有β- 内酰胺类药物对临床分离的MRSA 都无效。然而,在ICAAC 会议上介绍的不少头孢菌素类药物因对PBP 2a 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在MICS ≤ 4 μg/mL 就表现出对MRSA 的活性。最早获得的具有抗MRSA 活性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包括TOC-39、BMS-247243 以及美国Microcide 公司合成的系列化合物如

MC-02306 和RWJ-442831 等。另外,碳头孢烯类药物除显示出相似的抗MRSA 活性外,同时对典型呼吸道病原体也具有活性。ceftbiprole medocaril 和ceftaroline fosamil 是两个具有抗MRSA 活性的新型头孢菌素类药物。体内、外研究表明,这两个药物对G+、G- 菌及MRSA 均具有较好的活性,现已在部分国家上市销售。目前有不少学者将这两个药物描述为第五代头孢菌素类药物。

ceftbiprole medocaril 是由瑞士Basilea 制药公司开发的新型注射用头孢菌

素类药物,通过与PBP 2a 和PBP2x 结合而起杀菌作用。ceftbiprole medocaril 抗菌谱广,对G+ 及G- 菌均有抗菌作用,对MRSA 具杀菌活性,并能耐受多种

β- 内酰胺酶,极少引起菌株耐药。体内试验显示,ceftbiprole medocaril 给药后在血浆中很快裂解转化为ceftbiprole。ceftbiprole medocaril 在动物感染模型中表现出强效治疗作用,Ⅱ期临床试验显示治疗复杂性皮肤及皮肤组织感染(cSSSI)安全、有效。Ⅲ期临床试验表明,ceftbiprole medocaril 治疗cSSSI 的疗效不劣于万古霉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不劣于对照组(头孢曲松加或不加利奈唑胺),两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是87% 和88% ;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疗效不低于头孢他啶加利奈唑胺,两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7% 和76%[7]。ceftbiprole medocaril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Ⅲ期临床试验中的最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味觉障碍、呕吐和头痛。在治疗cSSSI 的Ⅲ期临床试验中,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万古霉素相似[13,14]。ceftobiprole medocaril 已于2008 年在加拿大和瑞士先后获得批准,商品名为Zeftera,用于包括MRSA 等引起的cSSSI 和糖尿病足感染。ceftobiprolemedocaril 也在等待美国FDA 的最终审批结果。

ceftaroline fosamil 是由美国Forest Laboratories 公司开发的新型注射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也是通过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 2a 的结合而起作用。研究表明,该药对G+菌、包括常见耐药菌如MRSA 等具有优良的杀菌活性,对G- 菌的活性与其它头孢菌素类药物相似;体内符合两室药代动力学模型,并具有药动学参数可预测性强等特点[15]。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证实,ceftaroline fosamil 治疗cSSSI 和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与金标准药物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与其它已上市头孢菌素类药物相似[16,17]。该药已于2010 年10 月获得美国FDA 批准,商品名为Teflaro,用于MRSA 等引起的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和急性细菌性皮肤及皮肤组织感染。需要指出的是,该药对ESBLs 和AmpC 酶不稳定,对一些肠杆菌的青霉素酶也敏感,但这些都可通过与克拉维酸或其它β- 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使用得以解决[18,19]。

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研究成果

1硫酸头孢匹罗

硫酸头孢匹罗是一种最新型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该药由德国Hoechst(现称Aventis)最早研制成功,并于1992年首先在墨西哥、瑞典上市,商品名Ceform。头孢匹罗作为第四代头孢菌素,与以往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相比,抗菌作用更强,抗菌谱更广,并且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更长,是已知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中对革兰阳性细菌抗菌活性最强的抗生素。

2头孢喹诺

头孢喹诺(又名头孢喹肟、头孢喹咪),是德国H0echStRoussel、h动物保健品公司开发与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动物专用的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临床分离的各种G+菌、G-菌的MIC50、MIC90值均较小,而且对绿脓杆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其动力学特点优良,吸收快,达峰时间短,生物利用度较高,可以在肺、乳腺等组织达到较高的组织浓度;头孢喹诺毒性低.在动物的可食性组织中残留较少;国外已广泛应用于猪、牛的呼吸系统感染及奶牛乳房炎的临床治疗。因此,在我国兽医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盐酸头孢吡肟

头孢吡肟为最经典的头孢菌素,最早由Bristol-Myers Squibb公司研制开发,1993年首先在瑞典上市,其结构独特、高效、低毒,最重要的是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均具有良好的抑菌结果。它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临床上主要用于呼吸道感染,皮肤组织感染,外科感染,脑膜炎,阑尾炎以及脓毒症等细菌的

感染治疗[20]。

四、头孢菌素的应用

与青霉素相似,早期认为唯一的作用是抑制转肽酶而干扰细菌细胞壁质的合成。现已证明,β-内酰胺化合物还可与某些蛋白质(β-内酰胺结合蛋白)结合,这些蛋白质的本质可能是细胞膜上的一些酶。由此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蛋白质合成,并释放自溶素,因此有溶菌作用,或使之不分裂而成长纤维状。头孢菌素抗生素为广谱抗生素,抗菌谱较青霉素G广,对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肺炎杆菌、变形杆菌和流感杆菌等有效。临床上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及一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脑膜炎及心内膜炎等。头孢菌素一般不作首选药,因为对敏感细菌其抗菌活性常不及青霉素等。对于耐青霉素的细菌,由于本类抗生素价格昂贵,常可采用红霉素或氯霉素等代替。

五、结束语

近十年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发展进入稳定时期,发展速度较前二十年减缓.面对临床上日益出现的细菌耐药性问题,药物工作者正在努力寻找具有新的抗菌特点的头孢类抗生素.探索抗菌机理不同的新的化学结构的抗菌药物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例如,将头孢菌素母核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进行嫁接[21],以期发现新

的抗生素.随着药物化学、生物学和药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及人们对药物的化学结构、抗菌机理、耐药性和药毒性的深入认识,必将指导人们不断地研究开发头孢类抗生素新品种,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于海军.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及头孢菌素发展[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9,21(2):12-16.

[2] Jack J C, Theresa M B, Joseph T W, et al. Randomized,p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first-and second-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 as infection prophylaxis for cardiac surgery[J]. Am J Surg, 1993, 166(6): 734-737.

[3] Daniel F S, Clyde T, Ronald N J. β-Lactam antibiotics: The first-and second-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J].Antimicrobic Newsletter, 1985, 2(4): 25-28.

[4] Stuart M H. Pharmacokinetics of the third-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J]. Am J Med, 1985,

79(2): 21-24.

[5] Emirhan N, Sedef K, Doruk K, et al. Simultaneous multiresponse optimization of an HPLC method to separate seven cephalosporins in plasma and amniotic fluid:Application to valid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cefepime,cefi xime and cefoperazone[J]. Talanta, 2009, 80(1): 117-126. [6] Walter R Wilson. The role of fourth-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 in the treatment of serious infectious disease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J]. 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 1998, 31(3): 473-477.

[7] 王彦青. 盐酸头孢吡肟合成工艺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D]. 沈阳: 沈阳药科大学, 2007.

[8] Jose A B, Stanley I M, Kenneth M K. Newer beta-lactam antibiotics: doripenem, ceftobiprole, ceftaroline and cefepime[J]. Infect Dis Clin N Am, 2009, 23(4): 983-996.

[9] 程志刚,王荣先. 口服头孢菌素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03,15(6):52-56.

[10] 傅德才,狄蕊,李彬.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版),2006,30(6):693-697.

[11] Gerd A,Johannes L. Antibacterial cephalosporins[P].US2003/0191105A1,2003-10-09.

[12] Tomasz W,Glinka G. Cephalosporin antibiotics and prodrugs there of

[P].US6599893B2,2003-07-29.

[13] Noel GJ,Bush K,Baqchi P,et al . A randomized,doubleblind

trial comparing ceftobiprole medocaril with vancomycin plus ceftazidim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omplicated skin and skin-structure infections[J].Clin Infect

Dis,2008,46(5):656-658.

[14] Schmitt-Hoffmann A,Nyman L,Roos B,et al . Multipledose pharmacokinetics and safety of a novel broad spectrum cephalosporin (BAL5788) in healthy volunteers[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4,48(7):2576-2580.

[15] Parish D,Scheinfeld N. Ceftaroline fosamil,a cephalosporin derivative for the potential treatment of MRSA infection[J].Curr Opin Invest Drugs,2008,9(2):201-209.

[16] Talbot GH,Thye D,Das A,et al . Phase 2 study of ceftaroline versus standard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complicated skin and skin structure infections[J].Antimicrob AgentsChemother,2007,51(10):3612-3616.

[17] Sader HS,Fritsche TR,Jones RN.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ceftaroline and ME1036 tested against clinical strains of community-acquired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8,52(3):1153-1155.

[18] Mushtaq S,Warner M,Ge Y,et al . In vitro activity of ceftaroline (PPI-0903M,T-91825) against bacteria with defined resistance mechanisms and phenotypes[J].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7,60(2):300-311.

[19] Mushtaq S,Warner M,Williams G, et al . Activity of chequerboard combinations of ceftaroline and NXL104versus β-lactamase-producing Enterobacteriaceae [J].J Antimicrob Chemother,2010,65(7) :1428-1432.

[20]严阳.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合成进展[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9,1(21):78-79.

[21]张致平.抗菌药研究的新进展[M].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0,16(2):139-145.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 头孢菌类抗生素是以头孢菌培养得到的天然头孢菌素C为原料,在其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加接不同的侧链而制成的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头孢菌类药物以其菌谱广, 杀菌力强,耐酸,耐酶,毒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点而广泛于临床。但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 其不良反应也时有报道,其中又以包括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在内的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报道最为普遍,已引起了医药界的广泛关注。 1 不良反应 1.1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为头孢菌素类药物最主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0.5%~10%[1]。临床主 要表现为皮疹、药物热、哮喘,严重者可致药物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据调查,第三代头 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居头孢菌素之首。 1.2 消化、泌尿系统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为3.6%~10.8%,主要表现为腹泻。近年来,多有第三代头孢菌素引起消化道出血的报道, 尤以头孢哌酮发生率居高。这可能与头孢哌酮抑制或破坏肠道内合成维生素K的正常菌群而 使凝血酶原复合物生成减少有关。同时头孢菌素均有不同程度肾毒性。 1.3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白细胞(WBC)与血小板(PLT)下降、急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血小板凝集功能障碍等。1例60岁女性患者,因胆囊炎、多囊 肝合并感染静脉滴注头孢哌酮2g,bid,3天后查血常规示Hb 72g/L,BC 3.8×109/L,PLT 35×109/L。骨髓片提示巨核细胞系统增生低下,立即停用头孢哌酮,而改用其他抗生素并合 用利血生,5天后血常规升至正常。 1.4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绝大多数头孢菌素类药物,在常规剂量下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当大剂量应用时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孢菌素类药物可拮抗γ-氨基丁酸与其受体结合,从而引起神经毒性反应。头孢曲松可透过血脑屏障,在体内被代谢,当大剂量应用时, 可引起脉络丛变态反应,故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因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完善,故在 应用时尤应注意。 2 防治 2.1 严格使用指征 严格掌握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适应证,合理选择药物及用药的剂量和方法,防止 滥用、过量应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对有药物过敏史或高敏体质者慎用本类药物,用 药前应以该药原液做皮试,在应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并做好急救准备,以便及时抢救。 2.2 预防为主 由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均为广谱杀菌剂,经胆道排泄率高,易使肠道菌群失调,引起B族 维生素和维生素K的缺乏,在营养不良、肾功能不全、溃疡、血友病等有可能导致凝血功能 异常的患者及老年人中应避免大剂量、长疗程应用该类药物,并及时补充维生素K,以使延 长的凝血酶原时间恢复。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可抑制凝血过程,故不宜与第三代 头孢菌素类药物合用。由于本类药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绝大部分发生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因此,本类药物应慎用于儿童、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者,必要时应按内生肌酐清除率调整药 物剂量。在过程中一旦发生伪膜性肠炎应立即停药、卧床休息,轻者可以很快改善,重者应 给予补液、万古霉素和激素等治疗。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同属β-内酰胺抗生素,不同的是头孢菌素类的母核是7-氨基头孢烷酸(7-ACA),而青霉素的母核则是6-氨基青霉烷酸(6-APA),这一结构上的差异使头孢菌素能耐受青霉素酶,这是头孢菌素的一大特点。 根据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及其开发年代可分为以下四代[1]。 第一代头孢菌素[2,3]较早开发,抗菌活性较强,抗菌谱较窄,抗革兰氏阳性菌作用优于革兰氏阴性菌。对金葡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对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不稳定,仍能被许多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所破坏。以头孢唑啉(原名先锋V号)为代表的第一代头孢菌素兼备青霉素、耐酶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的三重特点。它们对金葡菌、链球菌(肠球菌除外)等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强的活性,优于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由于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性较差,所以在抗革兰氏阴性杆菌方面不及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它们仅对沙门氏菌属和痢疾杆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大肠杆菌、克雷伯氏杆菌、枸橼酸杆菌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对吲哚阳性变形杆菌和产气杆菌的作用较差。对塞拉蒂(原译沙雷)氏菌、不动杆菌、绿脓杆菌和粪链球菌耐药或无抗菌作用。代表药有头孢唑林(cefazolin)、头孢乙腈(cefacetrile)、头胞噻啶(cefaloridine)、头孢氨苄(cefalexin)、头孢噻(cefalotin)、头孢拉定(cefradine)。 第二代头孢菌素[2,3]除保留了第一代的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外,由于它们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较第一代稳定,抗菌谱也较第一代广,所以显著地扩大和提高了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除对痢疾杆菌和沙门氏菌显示较强的抗菌活性外,对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的抗菌作用优于第

头孢类抗菌素的分类及特点

头孢类抗菌素的分类及特点 笫一代头孢菌素 ①对革兰阳性菌(包括对青霉素敏感或耐药的金葡菌)的抗菌作用较第二、三代强,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较差; ②对青霉素酶稳定,但仍可为革兰阴性菌的β-内酰胺酶所破坏; ③对肾脏有一定毒性。 第一代头孢菌素对吲哚阳性变形杆菌、枸橼酸杆菌、产气杆菌、假单胞菌、沙雷杆菌、拟杆菌、粪链球菌(头孢硫脒除外)等微生物无效。 本代抗生素中常用品种有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克罗等。其中除头孢唑林只能供注射外,其他的均可用于口服,也称口服头孢。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来星、头孢乙腈、头孢匹林等均已少用或不用。 第一代头孢抗革兰阳性需氧菌活性强(MSSA、PSSP、链球菌组、草绿色链球菌),抗少数革兰阴性需氧杆菌活性(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 肾毒性较第二、三代大。对β-内酰胺酶较稳定,不及第二、三代。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感染及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泌尿道感染等。 头孢噻吩(先锋霉素1号) 头孢噻啶(先锋2号) 头孢氨苄(先锋4号) 头孢拉定(先锋6号) 头孢来星(先锋霉素3、头孢甘酸) 头孢唑啉钠(先锋5号)其特点是耐酶、高效、低毒,对革兰阳性菌及阴性菌一般均有效,临床适应证非常广泛。 头孢乙腈(头孢氰甲,头孢赛曲,头孢菌素7) 头孢匹林(头孢吡硫、头孢菌素8、吡硫头孢菌素、头孢吡硫钠) 头孢硫脒(先锋霉素18、头孢菌素18)本品为第一代头孢菌素,为我国首先创用于临床。 头孢羟氨苄(头孢氯氨苄、希刻芳、单水头孢氯氨苄) 笫二代头孢菌素 ①对革兰阳性菌作用与第一代头孢菌素相仿或略差,对多数革兰阴性菌作用明显增强,部分对厌氧菌有高效,但对绿脓杆菌无效; ②对多种β-内酰胺酶比较稳定; ③对肾脏的毒性较第一代有所降低。 (l)抗酶性能强一些革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等)易对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第二代头孢菌素对这些耐药菌株常可有效。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发表时间:2014-05-08T14:53:44.7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3期供稿作者:郑荣霞[导读] 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种半合成的广谱抗菌药物,具有杀菌力强、疗效显著等优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头孢菌素属于B-内酰胺类抗生素。 郑荣霞(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肇源镇医院 166500)【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的症状及原因,探讨预防不良反应的措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关键词】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3-0278-01 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种半合成的广谱抗菌药物,具有杀菌力强、疗效显著等优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头孢菌素属于B-内酰胺类抗生素。它是从头孢菌素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接上不同侧链而制成的半合成抗生素。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加速细胞壁破坏而起杀菌作用[1]。然而,由于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以及各类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产生也同步引起了医疗界的极大关 注。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在我院报告的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探讨预防措施,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1.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共报告了112例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其中男68例,女44例,年龄3岁~74岁。应用药物主要是头孢呋辛钠、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钠、头孢噻啶等。 2.不良反应2.1变态反应一般为皮疹、荨麻疹、药物热、血清病样反应,严重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常见者为皮肤变态反应,约为1%~3%,变态反应发生率较青霉素为低。头孢类药物由于与青霉素化学结构相同或类似,存在一定的交叉过敏性,临床上有8%~10%对青霉素类有过敏史者对头孢菌素也过敏[2]。 2.2胃肠道反应胃肠道反应是本院头孢菌素类很常见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腹泻、食欲不振。对肠道菌群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会导致菌群失调,同时使肠道菌群合成减少,导致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K缺乏-凝血酶原合成减少,个别可以引起消化道出血。 2.3泌尿系统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中绝大多数品种均通过肾进行排泄,其可显著抑制和干扰肾小管细胞酶的活性,从而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而形成血尿,故具有一定的肾毒性。 2.4血液与造血系统反应头孢哌酮从胆道排泄对肠道主要合成维生素K的细菌明显抑制导致维生素K反应性低凝血酶原血症。 2.5神经系统反应多见于伴有易患因素患者(如癫痫病变、缺氧或脑损伤等)使用后,主要表现为头部疼痛、头晕、失眠、癫痫发作及某些精神症状。 2.6双硫仑样反应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使人体内乙醇蓄积而呈醉酒状,表现为面红、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血压下降、心跳加快、胸闷及呼吸困难,严重者出现呼吸衰竭、心肌梗死,甚至死亡。 3.不良反应原因根据数据显示,头孢菌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与患者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及患者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有过过敏史的患者其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远远高于无过敏史患者,这是个体差异的表现,而患者如果属于过敏体质,其过敏反应往往也高于正常体质的患者。如果患者在使用药物之后12h饮酒,则其不良反应症状出现的概率也要高于没有饮酒的患者。 4.预防措施严格掌握头抱菌素类抗生家的适应证,合理选择药物及用药剂量和方法,防止滥用、过量应用。头抱菌素类与青霉素类药物在结构中均含有p-内酞胺环,因此,两类药物之间可致不完全的交叉过敏反应。对青霉素过敏者约有10%-30%对头袍菌素类药物也过敏,故用药前应详细询间过敏史,做皮试。在应用过程中密切观察并做好急救准备。如遇特殊情况,可合理选用类似于青霉素G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尽管头孢菌素类药物经皮试为阴性,但仍要在运用过程中对患者临床表现进行严密观察,以及时采取急救措施。为了避免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过程中发生凝血障碍情况,应高度重视药物使用情况,特别是老年患者、缺乏肝肾功能患者以及过度衰弱患者,每个星期予以维生素10mg实施静脉注射,以纠正凝血时间。对于有心血管系统反应的患者,应予以适量三磷酸腺苷和维生素C,以缓解不适症状。对于缺乏肾功能患者,应根据内生肌酐的实际清除率对药物剂量进行适当调整。使用药物过程中,一定要按时复查肝肾功能,并禁止患者饮酒或是服用含有乙醇成分的食物与药物。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药,及时给予对症治疗。发生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等症状,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必要时可酌情给予利血生辅助治疗。发生假膜性肠炎应立即停药,及时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给予激素等进行抗炎治疗。出现出血倾向时应及时补充维生素K;出现舌炎、口角炎、神经炎等并发症时应及时补充B族维生素。 5.合理用药措施 ①坚持抗生素用药原则。头孢类药物只具有杀菌作用,对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无效。用药前,先了解药物的抗菌谱,尽量做药敏试验。第一代头孢类药物适合于治疗较重的革兰阳性菌感染,而第三代、第四代头孢则适于较重的革兰阴性菌感染,一般感染不宜使用。原则是严格控制用药适应症和禁忌症,能用窄谱不用广谱,能用低代不用高代,能用口服不用注射,合理联合用药,两种头孢类药物不应联合使用。②坚持个体化用药。对过敏体质、有头孢类过敏史者禁用;有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应严格监测患者用药过程中的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肌酐清除率等水平,根据感染程度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和给药间歇;对有凝血机制障碍、溃疡发生和血友病患者,应严密监测凝血酶原时间等,不与华法令和肝素等联用。③监测用药反应。对于发生过敏反应或过敏性休克患者,应立即停药,积极抢救;对于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高度重视监测指标出现的异常,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对于用药期间出现腹泻等难辨梭菌或金葡菌性肠炎及伪膜性肠炎患者应及时停药,积极给予补液等对症处理;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出现神经症的,应适当行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等治疗。总之,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案例值得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医师应结合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以及患者的个体特征,正确、合理、规范地应用头孢类药物,经验性地选用一些合适的头孢菌素药物。参考文献

国内头孢菌素类药物分析方法概述

国内头孢菌素类药物分析方法概述 (2008-07-31 21:24:05) 转载 标 分类:资料引用 签: 杂谈 国内头孢菌素类药物分析方法概述 头孢菌素是一类发展迅速、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半合成广谱抗感染药物,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目前国内对此类药物的分析方法有容量分析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薄层色谱法、荧光光度法、毛细管电泳法、电化学分析法等。本文主要对紫外分光光度、高效液相分析等方法进行概述。 1 分析内容 1.1 有关物质头孢菌素类药物同青霉素类药物相比,虽不易发生β-内 酰胺环开环反应,对青霉素酶和稀酸比较稳定,但在碱性条件下易产生降解产物。刘浩等[1]采用HPLC法对头孢他啶合成过程的原辅料及其降解产物-吡啶进行含量测定和限度控制,由于吡啶等胺类化合物常见色谱峰拖尾情况,在流动相中加入三乙胺醋酸液,收到预期的结果。曹晓云等[2]用HPLC法对头孢哌酮钠制剂进行纯度检查,根据含氮碱性化合物流动相中适当添加有机胺和醋酸盐,可抑制固定相表面残余硅羟基与有机碱相互作用所致的色谱峰的展宽与拖尾,在流动相中增加二乙胺和醋酸的量,使分离度提高,同时控制了头孢哌酮R型、S型、副产物Ⅰ及Ⅱ的量,有利于产品质量控制。

1.2 溶媒残留量由于头孢哌酮与异丙醇分子之间存在氢键等相互作用,使异丙醇分子容易以分散相形式混入头孢哌酮结晶体,难以除尽。为保证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需要控制成品中溶媒残留量。郭国玲等[3]采用GC法对头孢哌酮粉针剂中残留溶媒异丙醇进行测定,用无水乙醇提取样品,以正丙醇为内标物,用GOX-102填充柱分离,色谱图显示,乙醇溶剂与异丙醇、正丙醇组分有较好的分离度,异丙醇浓度范围在3.19×10-4g/ml~ 1.28×10-3g/ml,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结果满意。 1.3 溶出度溶出度的测定能有效地控制药品质量,保证临床疗效,是药物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 1.4 假冒产品的鉴定朱旭江等[4]采用薄层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氟哌酸假冒头孢氨苄胶囊进行鉴别。氟哌酸在273.0,323.8及336.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而头孢氨苄在23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照薄层色谱法试验,采用硅胶G薄层板,以0.1mol/L枸橼酸-0.2mol/L磷酸氢二钠-丙酮(120:80:3)为展开剂,用0.1%茚三酮显色,样品与头孢氨苄对照品所显斑点的位置和颜色不一致,而与氟哌酸对照品相同。通过薄层色谱、紫外吸收光谱可以看出,氟哌酸与头孢氨苄对照品的实验结果完全不同,对及时发现假药,加强药品监督,提高临床药品质量具有很好的作用。 2 分析方法 2.1 分光光度法头孢菌素类药物由于环状部分具有O=C-N-C=C结构,

头孢类抗生素的分类及特点

头孢类抗生素的分类及特点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cephalosporins )是分子中含有头孢烯的半合成抗生素,属于β- 根据其抗菌作用的特点,一般将头孢菌素分为一、二、三,四代(见1表)。 头孢菌素抗菌作用比较(表1) 项 目 常用品种 抗 菌 谱 及 作 用 特 点 备注 第一代 头孢氨苄、头孢拉啶、头孢羟氨苄、头孢唑林(注射) 抗革兰氏阳性菌, 尤其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感染。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阴性杆菌所致的感染较弱。 可口服, 注射 第二代 甲氧头孢噻吩、头孢美唑、头孢孟多、头孢尼西钠等。 抗菌范围较第一代广,对球菌感染的抗菌作用与第一代相仿或略弱。对革兰氏阴性菌所致的感染的抗菌作用比第一代强。 较少用 应 第三代 头孢噻呋钠(动物专用),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钠、头孢曲松钠等。 抗菌范围较第一、二代更广,对所有致病菌都有抗菌作用,但对革兰阳性菌的球菌的抗菌作用不如第一、二代,其特点是对绝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有强大抗菌作用,。 临床广泛用应 第四代 头孢匹罗,头孢奎诺(动物专用) 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强大的作用,且能用于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同时具有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优良性能。 价格昂 贵 1第一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范围及作用与青霉素相同,常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尤其是球菌所致的感染,也可用于青霉素耐药的球菌。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阴性杆菌所致的烧伤及其他部位的感染较弱。对绿脓杆菌所致的烧伤及其他部位的感染无效。常用的第一代头孢菌素品种有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等。其中除头孢唑林只能供注射外,其他的均可用于口服,也称为口服头孢.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应用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治疗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常需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应用。 2 第二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范围较第一代广,对球菌的抗菌作用与第一代相仿或略弱。对流感嗜血杆菌、淋球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抗菌作用比第一代强。对青霉素或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的抗菌作用比第一代好。常用的品种有头孢夫辛钠、头孢替安、甲氧头孢噻吩、头孢美唑、头孢孟多、头孢尼西钠等。 3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范围较第一、二代更广,几乎对所有致病菌都有抗菌作用,但对革兰阳性菌的球菌尤其是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不如第一、二代,其特点是对绝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有强大抗菌作用,包括对绿脓杆菌、沙门氏菌和脆弱拟杆菌等也具有抗菌作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常用于革兰氏阴性菌所致的肠道感染,肺炎、胸膜炎以及皮肤和软组织等部位的感染。常用的品种有:头孢噻呋钠(动物专用),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钠、头孢曲松钠、头孢他定、头孢克肟、头孢唑肟等。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简介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因有共同的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而得名,不同种类的头孢菌素所带侧链不同,而侧链是人工接上的,所以头孢菌素是一种半合成抗生素。之所以又叫“先锋”,那是从“头孢”的原文Ceph=.cefo译音而来。可见头孢、先锋是一回事。 特点 先锋霉素之所以应用很广,是和它的特点分不开的。它抗菌谱广(能对付不同特性的细菌),杀菌能力强,对胃酸稳定(有利于口服应用),对β-内酰胺酶(一种破坏抗生素的酶)稳定,副作用较小。先锋霉素杀菌的主要机制是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细菌的躯壳被破坏了,必死无疑。 区别 先锋霉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按发现年代以及抗菌性质可分为一、二、三、四代。1962~1970年发现生产的为第一代,如头孢噻吩(先锋霉素1号)、头孢噻啶(先锋霉素2号)、头孢氨苄(先锋霉素4号)。头孢脞啉(先锋霉素5号)、头孢拉啶(先锋霉素6号)。1970~1976年生产的为第二代,如头孢盂多、头孢替定、头孢呋新等。1976~1983年发现生产的为第三代,如头孢隆胎、头抱哌酮(先锋必),头抱三臻(菌必治),头孢他啶(复达欣)等。第四代是80年代中期开发的,大多数品种尚在试验中,目前主要的有头孢脞喃等。 第一、二、三代头孢的主要差别在于: 1.开发年代有先后1962-1969年间开发的为第一代;第二、三代开发时间分别为1970-1976年和1976年以后,新近已有第四代面市。不要把先锋几号(常以罗马字标出)误为几代先锋,列如先锋VI(六号,即头孢拉定)不是“第六代”而属第一代先锋。 2.抗菌谱不同第一代对格兰阳性菌(列如引起疖肿、脓包的葡萄球菌,引起风湿的链球菌)较敏感;第三代对格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沙门菌、痢疾杆菌等)较敏感;而第二代对二者虽都敏感,但对阳性菌不如一代,对阴性菌明显逊色于第三代,可谓居中。 3.对B-内酰胺酶的稳定性第三代>第二代>第一代。 4.进入血脑屏障容易程度第三代多可进入,第二代少数大剂量时可入,一般都不进入。这一点对脑膜炎、颅内脓肿的选药至关重要,不能进入,怎起作用? 5.肾毒性第三代<第二代<第一代,其中第三代基本无肾毒性。与肾毒性较大的药物合用时要注意这一特点,肾功能不好的患者更要注意。 6.对绿脓杆菌(常为烧伤致死原因,极易抗药)、厌氧菌等特殊感染,第二代无效,第三代作用较强。 7.价格一般第三代>第二代>第一代。 【药理作用】抗菌谱主要包括葡萄糖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消化链球菌、卡他球菌、淋球菌、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变形杆菌、流感嗜血杆菌以及拟杆菌等。 【适应症】应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皮肤和软组织、胆道、泌尿生殖系统的感染和胸膜炎、败血症,严重葡萄球菌感染的心内膜炎等。 【用量用法】 1.肌注:用于一般感染,每次0.5g,以注射用水2.5~3ml溶解,深部肌注,1日4次。2.静注:每次1g,溶于等渗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缓缓推注,1日4~6次。 3.静滴:每次1~2g,以等渗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100ml溶解,在1小时内滴完,1日4次。小儿剂量:每日每千克体重40~80mg,分次给予。4.重症感染,可每4小时用2g。【注意事项】1.青霉素过敏者部分对本品过敏,可

常用西药之头孢菌素类

头孢菌素类 1.头孢氨苄胶囊 【适应症】适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流感杆菌、痢疾杆菌等敏感菌株引起的下列部位的轻、中度感染:1.扁桃体炎、扁桃体周炎、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肺炎、哮喘和支气管扩张感染以及手术后胸腔感染;2.急性及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及泌尿生殖系感染;3.中耳炎、外耳炎、鼻窦炎。4.上颌骨周炎、上颌骨骨膜炎、上颌骨骨髓炎、急性腭炎、牙槽脓肿、根尖性牙周炎、智齿周围炎、拔牙后感染; 5.睑腺炎、睑炎、急性泪囊炎。 6.毛囊炎、疖、丹毒、蜂窝组织炎、脓疱、痈、痤疮感染、皮下脓肿、创伤感染、乳腺炎、淋巴管炎等。 【用法】1.成人及体重20Kg以上儿童,常用量每日1~2g,分2次于早、晚餐后口服。2.20Kg体重以下儿童,一日每公斤体重40~60mg,分2次于早、晚餐后口服,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偶见恶心、呕吐、腹泻、软便、腹痛、食欲不振、胃部不适感等症状。 【禁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对青霉素过敏者慎用。2.肾功能严重损害者应酌情减量。

2.头孢羟氨苄片 【适应症】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以及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中耳炎和肺部感染等。本品为口服制剂,不宜用于重症感染。 【用法用量】1.成人常用量:口服,一次0.5-1.0g(0.25g:2-4片;0.5g:1-2片),一日2次。2.儿童常用量:一次按体重15-20mg/kg,一日2次。A组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及扁桃体炎每12小时15mg/kg,疗程至少10天;3.成人肾功能减退者首次剂量为1g饱和量,然后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予以延长给药间期。肌酐清除率为25-50ml/min、10-25ml/min和0-10ml/min时,分别每12小时、24小时和36小时服药500mg。 【不良反应】1.本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5%,以恶心、上腹部不适等胃肠道反应为主,少数患者尚可发生皮疹等过敏反应。2.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也可出现尿素氮、血清氨基转移酶、血清碱性磷酸酶一过性升高。 【禁忌】对有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史者和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史者或即刻反应史者禁用。 【注意事项】1.在应用本品前须详细询问患者对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及其他药物过敏史,有青霉素类药物过敏性休克史者不可应用本品。2.有胃肠道疾病史的患者,尤其有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或抗菌药物相关性结肠炎(头孢菌素很

最新抗菌药物分类(精品收藏)

抗菌药物分类主要分为八大类,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及单环酰胺类等;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叶酸途径抑制剂类;氯霉素;糖肽类:包括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应用需根据不同的感染性疾病进行合理选择。 青霉素类 常用的有青霉素G、青霉素V、甲氧西林(新青I)、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替卡西林(羧噻吩青霉素)、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等。适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道感染等。青霉素类药物的主要优点为杀菌作用强,毒副作用少,孕妇及儿童使用较为安全,不影响肝功能。但应注意的是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皮炎。血清病、皮疹、接触性皮炎等.严重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头孢菌素类

可分为四代.第一代头孢菌素注射用的有头孢唑啉(先锋5号)、头孢拉定(先锋6号)等,口服的有头孢氨苄(先锋4号)、头孢拉定(先锋6号)、头孢羟氨苄等.适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道感染等。 第二代头孢菌素较第一代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肾脏毒性低。注射用的有头孢呋辛(头孢呋肟)、头孢孟多、头孢西丁、头孢美唑等,口服的有头孢呋辛酯、头孢克洛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体内分布广、对人体毒性低等特点.注射用的有头孢噻肟、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唑肟、头孢地嗪等,口服的有头孢克肟。头孢泊肟脂、头孢特仑酯、头孢他美酯等。可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系、胃肠道感染和败血症等。 第四代头孢菌素以其特殊的作用方式、广泛的抗菌谱而优于前三代。因与青霉素发生交叉过敏的可能性很小,可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人.目前已上市的有注射用的头孢吡肟、头抱匹罗.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最新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最新研究进展 作者:lizz 国际药业来源:文献点击数: 42 更新时间:2011-6-27 [关键字]:抗生素头孢菌素礼来ADM Basilea Abraham Ceftaroline头孢噻吩 健康网讯: 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简介 1948年意大利的Bronyzn发现头孢菌素,1956 年Abraham等从头孢菌素的培养液中分离出头孢菌素C和头孢菌素N,并于1961年确定了头孢菌素C的结构。美国礼来公司于19 62年成功地采用化学裂解头孢菌素C制造出头孢菌素母核7-ACA后,其发展相当迅速,到目前为止已开发了50多个品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疗效高、耐酸、耐碱、低致敏、耐β-内酰胺酶、副作用小等特点,品种数量居各类抗生素首位。 根据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及其开发年代可分为以下四代: 第一代头孢菌素是上世纪60年代及70年代初开发的,多为半广谱抗生素,耐青霉素酶,对革兰阳性菌(包括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当有效,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较差,仅对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菌、流感菌、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有一定活性。因此,主要用于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革兰阳性菌感染。代表药有头孢唑林(cefa zolin)、头孢乙腈(cefacetrile)、头胞噻啶(cefaloridine)、头孢氨苄(cefalexin)、头孢噻吩(cefalotin)、头孢拉定(cefradine)。 第二代头孢菌素为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发,其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效能与第一代相近或较低,其特点是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效能较强,主要表现在抗β-内酰胺酶性能强和抗菌谱广,如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菌等) 易对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而第二代头孢菌素对这些耐药菌株较有效;且对奈瑟菌、部分吲哚阳性变形菌、部分柠檬酸杆菌、部

一 二 三 四代头孢类抗生素的分类

第一代 第一代头孢菌素是较温和的抗生素,能抵抗包括能生产青霉素酶及敏感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属及链球菌等细菌,纵然它们不是这种细菌感染的首选治疗药物。它们另外亦会抵抗一些大肠杆菌、克雷白氏肺炎杆菌及奇异变型杆菌,但对脆弱拟杆菌、肠球菌、抗药性葡萄球菌、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肠杆菌属、引朵阳性变型杆菌或沙雷氏菌没有功效。第一代头孢菌素包括: ? 头孢氰甲 ? 头孢羟氨苄 ? 头孢氨苄 ? 头孢来星 ? 头孢洛宁 ? 头孢噻啶 ? 头孢噻吩 ? 头孢匹林 ? 头孢曲秦 ? 头孢氮氟

? 头孢唑林 ? 头孢拉定 ? 头孢沙定 ? 头孢替唑 作用于特点临床应用。 1.肾毒性较第二、三代大。 2.对B-内先胺酶较稳定,不及第二、三代。 3.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感染及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泌尿道感染等 第二代 第二代头孢菌素有较大的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性,且保留一些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性。它们对β内醘胺酶有更大的抵抗力。 ? 头孢克洛 ? 头孢尼西 ? 头孢丙烯

? 头孢唑南 第二代头孢菌素有着抗厌氧性生物性的包括: ? 头孢孟多 ? 头孢雷特 ? 头孢替安 以下的头孢烯有时亦被分类为第二代头孢菌素: ? 碳头孢烯:氯碳头孢 ? 头霉素:头孢拉宗、头孢美唑 ? 头孢米诺、头孢替坦、头孢西丁 作用特点应用。 1.对革阳菌较弟一代略差,对革阴菌做用明显增强,,部分厌氧菌高效。 2.对B-内先胺酶较稳定。 3.对肾毒素较第一代小。 4.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胆道及泌尿感染等

第三代 第三代的头孢菌素有广泛的抗菌性,且增加了抵抗革兰氏阴性菌的能力。某些头孢菌素,尤其是口服的及具抗假单胞菌属能力的,对革兰氏阳性菌有减少了的抗菌性。虽然扩展了的药性,β内醘胺酶使得它们在临床的用途减少,但它们仍特别适用于治疗院内感染。 ? 头孢卡品 ? 头孢达肟 ? 头孢地尼 ? 头孢托仑 ? 头孢他美 ? 头孢克肟 ? 头孢甲肟 ? 头孢地秦 ? 头孢哌酮 ? 头孢噻肟 ? 头孢咪唑 ? 头孢泊肟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目的分析临床上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情况,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门诊处的处方800张作为研究资料,对其中含有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处方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800张处方中,共有150张含有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总使用率为18.75%,在各科室中,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应用较为广泛,几乎在每个年龄段的患者中都有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抗生素的联合应用主要为二联和三联,二联的现象多于三联。结论从分析结果来看,我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比较合理,但还需进一步加大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监督,以进一步提高临床抗生素药物应用的合理性,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标签:临床用药;头孢菌素类药物;药物应用 头孢类菌素类药物具有较广的抗菌谱、较强的抗菌作用,给药后,患者能够快速吸收,用药方式也比较方便,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已被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尤其是在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外科感染等疾病的治疗中[1]。但在应用此种药物对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用药的地方,不但无法保证治疗效果,而且还可能导致副作用出现。为了进一步分析临床上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次研究选取我院门诊处的处方800张作为研究资料,对其中含有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处方进行统计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门诊处的处方800张作为研究资料,其中,内科170张,口腔科130张,妇产科180张,儿科110张,急诊科120张,耳鼻喉科90张,对用药的具体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 1.2 方法 应用相应的统计学软件对处方中患者的性别、年龄、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情况(头孢素类名称、使用剂量、总用药量、联合用药情况、规格等)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800张处方中,共有150张含有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总使用率为18.75%。 2.1 分析各科室中使用头孢类菌素类药物的情况

抗菌药物分类90282

抗菌药物分类90282

抗菌药物(Antimicrobial agents) 能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用于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物。抗生素(antibiotics): 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它微生物作用的代谢产物。 抗菌药的分类: 第I类: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类、头孢菌素类 第II类: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 第Ⅲ类:速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 第Ⅳ类:慢效抑菌药:如磺胺类 I+II:协同(增强) I+Ⅲ:拮抗(可能) II+Ⅲ:协同(增强或相加) I+Ⅳ:协同 β-内酰胺类抗生素(Beta-lactam antibiotics) 包括:1、青霉素类抗生素 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3、非典型的b-内酰胺类抗生素 抗菌机制: 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造成细菌细胞壁缺损;激活细菌自溶酶。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Penicillins) (一)天然青霉素类(窄谱青霉素)Natural Penicillin 青霉素G 抗菌谱: ★大多数G+球菌:溶血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双球菌。 ★G+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杆菌。 ★G-球菌:脑膜炎奈瑟菌、不耐药的淋病奈瑟菌。 ★少数G-杆菌:流感杆菌、百日咳鲍特菌。 ★螺旋体: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 ★放线菌。 临床应用 首选: ★溶血链球菌A组、B组感染:蜂窝组织炎、丹毒、猩红热、扁桃体炎等。 ★敏感葡萄球菌感染、鼠咬热。 ★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与链霉素联用)。 ★淋病。 ★梅毒、回归热。 ★流行性脑膜炎(首选SD,SD无效时才首选)。 ★破伤风、白喉(与抗毒素合用)。 ★钩瑞螺旋体病、放线菌病。 (二)半合成青霉素Semisynthetic Penicillins 1.耐酶类青霉素(异恶唑类青霉素) 药物:氟氯西林 抗菌特点:①耐酶,耐酸;对G-菌无效。 ②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该类药可产生耐药性。 应用: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不良反应:与青霉素G有交叉过敏反应。 2.广谱青霉素类 代表药物: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羟氨苄西林)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头孢唑肟、头孢特仑酯、氟氧头孢、头孢泊肟酯、头孢甲肟、头孢地嗪、头孢他美酯、头孢地尼、头孢妥仑匹酯来源:上海市医师协会资料提供,版权所有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比阿培南、厄他培南、法罗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来源:上海市医师协会资料提供,版权所有 喹诺酮类抗生素(包括氟喹诺酮类)是杀菌剂,它对DNA的螺旋酶有抑制作用.较老的喹诺酮类,萘啶酸和西诺沙星,仅对肠杆菌属有作用,而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绿脓杆菌或厌氧菌无作用.而且细菌能很快产生耐药;仅用在尿路感染中.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包括环丙沙星、诺氟沙星、依诺沙星、氧氟沙星、格帕沙星、司帕沙星、左旋氧氟沙星、托法沙星、洛美沙星等。此类抗生素严重的不良反应少见.约5%的患者有胃肠道副反应,如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腹泻,白细胞减少,贫血,皮疹和光敏感少见.有些影响到腱鞘炎,包括跟腱断裂,与氟喹诺酮的应用有关.肾毒性少见.少于5%的患者有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通常表现为轻度头痛,睡眠障碍,眩晕或情绪改变.癫痫少见,但这些药物在有抽搐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患者中应避免使用.目前氟喹诺酮对于儿童和孕妇是禁忌 使用的,但进一步的研究正在进行.伊诺沙星(程度较轻),环丙沙星和其他氟喹诺酮类可提高茶碱水平.洛美沙星是氟喹诺酮类中最易引起光敏感者.含有镁或铝的抗酸药在服用喹诺酮类4小时内使用,会干扰其吸收.司帕沙星和格帕沙星不能与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合用。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每种药日剂量的规定,按规定服用一次药就是1个DDD,DDD越高,说明用药的合理性就越差。我国40DDD的要求是指每百人每天的抗菌药物使用频度,这也是WHO的标准。据了解,现在我国医院抗菌药物平均使用频度达到81DDD,要达到目标尚有很大的差距。

抗菌药物分类(新)

抗菌药物分类 主要分为八大类,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及单环酰胺类等;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叶酸途径抑制剂类;氯霉素;糖肽类:包括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应用需根据不同的感染性疾病进行合理选择。 青霉素类 常用的有青霉素G、青霉素V、甲氧西林(新青I)、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替卡西林(羧噻吩青霉素)、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等。适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道感染等。青霉素类药物的主要优点为杀菌作用强,毒副作用少,孕妇及儿童使用较为安全,不影响肝功能。但应注意的是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皮炎。血清病、皮疹、接触性皮炎等。严重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头孢菌素类 可分为四代。第一代头孢菌素注射用的有头孢唑啉(先锋5号)、头孢拉定(先锋6号)等,口服的有头孢氨苄(先锋4号)、头孢拉定(先锋6号)、头孢羟氨苄等。适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道感染等。

第二代头孢菌素较第一代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肾脏毒性低。注射用的有头孢呋辛(头孢呋肟)、头孢孟多、头孢西丁、头孢美唑等,口服的有头孢呋辛酯、头孢克洛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体内分布广、对人体毒性低等特点。注射用的有头孢噻肟、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唑肟、头孢地嗪等,口服的有头孢克肟。头孢泊肟脂、头孢特仑酯、头孢他美酯等。可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系、胃肠道感染和败血症等。 第四代头孢菌素以其特殊的作用方式、广泛的抗菌谱而优于前三代。因与青霉素发生交叉过敏的可能性很小,可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人。目前已上市的有注射用的头孢吡肟、头抱匹罗。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少等优点,但价格较为昂贵。有可能发生青霉素交叉过敏反应,有青霉素过敏史者慎用。应用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后因其可将体内正常有益细菌杀死,易发生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等,应引起重视。 另外有多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克拉维酸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组成的复方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舒巴坦等,联合使用时有增强抗菌作用和扩大抗菌谱的作用。

抗菌药物分类

抗菌药物分类 主要分为八大类,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含酶抑制剂得β-内酰胺类及单环酰胺类等;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叶酸途径抑制剂类;氯霉素;糖肽类:包括万古霉素与替考拉宁;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得应用需根据不同得感染性疾病进行合理选择。 青霉素类 常用得有青霉素G、青霉素V、甲氧西林(新青I)、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替卡西林(羧噻吩青霉素)、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等。适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道感染等。青霉素类药物得主要优点为杀菌作用强,毒副作用少,孕妇及儿童使用较为安全,不影响肝功能。但应注意得就是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皮炎。血清病、皮疹、接触性皮炎等。严重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头孢菌素类 可分为四代。第一代头孢菌素注射用得有头孢唑啉(先锋5号)、头孢拉定(先锋6号)等,口服得有头孢氨苄(先锋4号)、头孢拉定(先锋6号)、头孢羟氨苄等。适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道感染等。

第二代头孢菌素较第一代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肾脏毒性低。注射用得有头孢呋辛(头孢呋肟)、头孢孟多、头孢西丁、头孢美唑等,口服得有头孢呋辛酯、头孢克洛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体内分布广、对人体毒性低等特点。注射用得有头孢噻肟、头孢她定、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唑肟、头孢地嗪等,口服得有头孢克肟。头孢泊肟脂、头孢特仑酯、头孢她美酯等。可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系、胃肠道感染与败血症等。 第四代头孢菌素以其特殊得作用方式、广泛得抗菌谱而优于前三代。因与青霉素发生交叉过敏得可能性很小,可用于对青霉素过敏得病人。目前已上市得有注射用得头孢吡肟、头抱匹罗。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少等优点,但价格较为昂贵。有可能发生青霉素交叉过敏反应,有青霉素过敏史者慎用。应用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后因其可将体内正常有益细菌杀死,易发生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等,应引起重视。 另外有多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克拉维酸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组成得复方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舒巴坦等,联合使用时有增强抗菌作用与扩大抗菌谱得作用。 新型β-内酰胺类

抗生素类药物分析

您的位置:在线学习->第十一章抗生素类药物分析(1) 第十一章抗生素类药物分析 基本要求 学习要点 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特点:化学纯度较低, 同系物多,异构体多,降解物多,稳定性差。 二、鉴别方法:生物学法,理化方法。 三、特殊检查项目:异常毒性、热源或细菌内毒素、降压物质、无菌,组分分析,聚合物等。 四、含量测定或效价测定 (一)、微生物学法——通过比较标准品与供试品产生抑菌圈的大小来测定供试品的效价。 其原理恰好与临床应用要求一致,更能确定抗生素的医疗价值。 1、对于分子结构复杂、多组分的抗生素,生物学法是首选的效价测定方法。 2、本法的优点: 灵敏、用量小,结果直观 适用范围广:纯度好的、差的制品,已知或新发现的抗生素均适用,同一类型的抗 生素不需分离,可一次测定其总效价。 3、缺点: 操作步骤多,测定时间长,误差大等。 (二)、理化方法——适用于提纯的产品以及化学结构已确定的抗生素。 1、本法的优点: 迅速、准确、有较高的专属性。 2、缺点: 对含有具同样官能团杂质的供试品不适用,或需采取适当方法加以校正。而且当该法是利用某一类型抗生素的共同结构部分的反应时,所测得的结果,往往只能代表药物的总的含量,并不一定能代表抗生素的生物效价。 第二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化学结构与性质 (一)、青霉素族

(二)、头孢菌素族 二、鉴别试验 (一)、呈色反应 1、羟肟酸铁反应青霉素及头孢菌素在碱性中与羟胺作用,β-内酰胺环破裂生成羟肟酸;在稀酸中与高铁离子呈色。 2、茚三酮反应 3、与重氮苯磺酸的偶合反应 4、硫酸-甲醛试验 第1页/共8页 您的位置:在线学习->第十一章抗生素类药物分析(2) (二)、各种盐的反应 1、钾、钠离子的火焰反应 2、有机胺盐的特殊反应(如普鲁卡因青霉素的重氮化-偶合反应) (三)、色谱法 1、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2、薄层色谱法(TLC) 3、中国药典收载的头孢菌素族药物和大多数青霉素族药物采用HPLC法进行鉴别。 (四)、光谱法 1、IR——各国药典对收载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几乎均采用了本法进行鉴别。 2、该类抗生素共有的特征峰: 1)、β-内酰胺环羰基的伸缩振动(1750~1800) 2)、仲酰胺的氨基、羰基的伸缩振动(3300cm-1±,1525 cm-1±,1680 cm-1±) 3)、羧酸离子的伸缩振动(1600 cm-1±、1410 cm-1±) 3、UV——利用最大吸收波长鉴定法或利用水解产物的最大吸收波长鉴定法。 三、特殊杂质的检查 本类抗生素的特殊杂质主要有高分子聚合物,有关物质,异构体等,一般采用HPLC法控制其量,也有采用测定杂质的吸收度来控制杂质量的。 (一)、聚合物——HPLC法 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葡聚糖凝胶G-10(40~120?m)为填充剂,玻璃柱内 径1.3~1.5cm,床体积50~60mL;流动相A为含3.5%硫酸铵的0.01mol/L磷酸盐缓冲液(取磷 酸氢二钠 2.19g和磷酸二氢钠0.54g,加水1000mL使溶解,调节pH值至7.0),流动相B为0.01%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流速为每分钟1mL;检测波长为254nm。以流动相A为流动相,用1mg/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