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述评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述评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述评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述评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述评

摘要:文章介绍了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描述、高等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方面的研究状况。由研究现状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有待向微观层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有待向高等教育系统中内部方面扩展研究,有待发展高等教育公平的保障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并且要注重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公平;研究成果

一、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现状

1.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研究

我国许多学者对高等教育公平内涵的把握多是借鉴国外学者的现代教育公平理论的观点,在教育公平内涵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分析最后得到各自对高教公平内涵的看法。他们的观点之间存在很多共同点。既有平行的观点、包容的观点,又有交叉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高等教育公平是指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机会的均等,包括高等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也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高等教育过程的均等和高等教育学业成功机会均等。国内学者们普遍认同这一观点。[1]主要代表人物有杨东平、陈志忠、杨德广、张兴等。

(2)高等教育公平是高等教育资源(高等教育产品)分配的合

理公正。一是社会公平,它以“平等”为内核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实行均等无差别的分配,主要表现在公共教育领域;二是市场公平,它“以不平等”为内核,体现市场价值规律的要求,是对教育资源实行不均等、有差别的分配,主要表现在非公共领域或半公共领域。

[2]这种观点允许个人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而形成的教育资源分配的差异,这就承认了高等教育公平的相对性。

(3)高等教育公平是对高等教育现象的评价或价值判断的合情合理,代表人物有张应强。[3]该观点认为教育公平是教育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与准则,追求高等教育公平应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基本的价值选择。

2.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现状分析情况

在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的描述中,有的学者认为从纵向比较,我国高等教育更加公平了。但从横向比较,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许多不公之处。[4]另外,还有学者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的描述为,城乡差距有所改善,阶层差距正在凸现,少数民族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加,高校资源分配和分布的两极分化,高中教育成为教育公平新的瓶颈。[5]张珏认为从就学机会增加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的公平状况是有所改善的,而资源的不足又衍生高等教育新的不公平问题。[6]

总之,学者们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的判断,大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即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

机会,使分享高等教育资源及其服务的人群比例不断扩大,有效推动了教育公平化进程。但从横向比较方面看,高等教育仍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社会经济和区域差异下的入学机会不公平,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获得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学业成功机会的不公平等。

3.高等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分析情况

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公平的根本原因,资源配置与现行制度是影响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公平的直接原因,[7]代表人物有王毅、李聪明、李菁、康爱荣和孙宝庆等;刘复兴等学者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主观方面主要包括教育决策失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客观方面包括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个体差异、技术水平等因素;[8]贾朝霞将主观因素概括为高教政策公平和效率价值取向失衡、高考录取制度、高教收费制度和资助制度的不合理,客观原因是家庭经济状况的差距、阶层差距的凸现、高校地区间分布失衡等。[9]王宁宁认为,造成高等教育中出现不公平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原因、教育系统内部原因和文化原因。[10]此外,还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主要是由制度缺失造成的,解决的根本途径是进行制度创新。

总体看来,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原因分析可以概括为:不公平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产生高等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多是源于经济社会的因

素、国家政策、制度性障碍等高等教育外部的原因。

4.解决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措施研究情况

学者们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建立弱势群体的补偿机制,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加大对薄弱高校的投入,完善高等教育资助制度,健全高考录取制度,改革高等教育收费制度;[11]转变政府调节社会公平职能的机制,通过制度和政策规范高等教育公平运行;[12]在高等教育收费上,对贫困学生实行补偿政策,建立行之有效的奖学金、助学金和学生贷款制度。在高等教育区域发展问题上,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高等教育水平较低的省份的高等教育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结论,要改善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差异就需要多方面筹措资金,加大对这些省份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在这些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尤其要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等。[13]

总体来看,学者们提出应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措施主要包括:在经济上,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较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在制度上,改革高考和招生制度,实现教育的入学机会公平;在政策上,加大对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扶持政策等。

二、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评价

1.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特点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成果的数量呈稳步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06年以来,高等教育公平研究成果数量迅速增加,

并且研究成果的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研究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呈现出较明显的特点。

从研究的层次来看,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逐渐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发展。学者们从社会学、法学、伦理学、哲学、经济学以及教育学等学科的角度来界定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呈现了多学科、多角度对高等教育公平审视的局面。在研究的初期,学者主要从宏观的国家层面或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公平现状来探讨,如大众化阶段高校的教育公平使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探析等。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进一步将视角转向微观层面,研究高等教育如何实现每个人更好的发展。从社会的纵向结构来看,多元文化观的建立使得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地方化的特色。

从研究的视角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主题总是随着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最初有的研究是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论述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或是运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决教育成本补偿问题;有的研究是以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来寻求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以解决高等教育公平问题;还有的研究是采用哲学的视角对公平和效率问题进行探讨等等。随着学者们对该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的视角也发生了变化,有相当数量的研究采用社会学的视角,利用社会分层的理论来处理高教公平问题;还增加了以法学的视角来思考高等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法制建

设的研究。[14]总体上,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多采用教育学和社会

学的视角,并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处理公平与效率、资源配置、学费标准等方面的研究,此外有少部分的研究采用管理学和哲学的视角。

从研究的方法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多是运用思辨研究方法,在理论层面上对高等教育公平各种类型问题进行探讨,大多数更倾向于提出应然的政策性的措施和建议。也有少数学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运用数据统计分析、调查法等方法,有的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一些实践层面的、实然层面的、政策实施层面的研究,如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影响的实证研究,[15]高等学校中贫困学生教育公平问题研究,[16]公立高校收费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研究[17]等。

2.高等教育公平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纵观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成果,尽管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成果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较快的增长与提高,但是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

(1)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学者们在对高等教育公平内涵的表述上,多引用教育公平的内涵,有的学者将教育公平与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相等同。尽管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高等教育与教育相比有其特殊性,相应的高等教

育公平的内涵理应与教育公平内涵有所区别,忽视其差异性和特殊性就会使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内容与教育公平内容相混杂,体现不出高等教育的特点。

(2)缺乏真正源于本土的公平理论基础,没有深入挖掘国学理论体系中的公平思想。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多源自西方理论,学者对高等教育公平的理解是建立在教育公平基础上的,而教育公平的理论大多来自于西方。国内学者在认识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价值属性等问题的时候,一般引用西方学者的观点,这些理论与其所在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如果国内学者们对西方理论观点不加以批判地引用就容易忽视我国的具体情况,而缺乏实际应用的效果。

(3)对高等教育内部环境和主体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学者们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较多的是从高等教育外部进行分析。高等教育自身要受到外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外部的各种因素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所以,多数学者缺乏对高等教育内部环境和教育主体的研究。

(4)对高等教育公平保障体系和高等教育公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方向从宏观向微观层面转变,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在扩大,但对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与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却很少,文献中有少量的对高等教育公平保障体系和高等教育公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这两方面的研究处

于萌芽状态,这就需要学者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此外,理论研究缺乏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缺少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这些都是研究者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结束语

我国对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关注和探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而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中诸多不公平现象日渐凸显,引发了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并且学术观点多从现实的高等教育问题出发,从不同层面、不同学科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了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从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笔者将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各种学术观点加以概括、比较和分析,希望对加深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科学系统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志忠.关于高等教育公平的理论思考[j].江苏高

教,2006,(4).

[2]邹强,吴楚光.对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6,(4).

[3][12]张应强,马庭奇.高等教育公平与高等教育制度创新[j].教育研究,2002,(12).

[4]何岸.简析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

报,2004,(2).

[5]顾艳梅.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浅析[j].科技资

讯,2006,(19).

[6]张珏.也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及其公平[j].教育发展研

究,2004,(9).

[7]王毅,李聪明,李菁,等.对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探析[j].唐山学院学报,2009,(3).

[8]刘复兴.我国教育政策的公平性与公平机制[j].教育研

究,2002,(10).

[9]贾朝霞.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d].福州:福州大

学,2006.

[10]王宁宁.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现状[d].北京:首都师

范大学,2008.

[11]芮光正.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d].成都:电子

科技大学,2006.

[13]米红,王德林.20世纪90年代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变化的实证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3,(6).

[14]易崇英,赵美珍.高等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法制建设

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9).

[15]钟云华,沈红.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影响的实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9,(5).

[16]陈立鹏,刘燕.高等学校中贫困学生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

大学教育科学,2009,(4).

[17]肖洁.公立高校收费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doc

《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近日公布研究结果后,“高等教育公平”成为热点话题。记者就此采访了课题主持人杨东平教授——— 五大差距影响高等教育公平高中机会不均等延伸至高等教育 记者:什么是教育公平?目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十五”计划中有关教育指导思想第一次提出教育公平这一概念。《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这一课题采用的数据主要为历年国家公布的统计资料,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10个省市高中抽样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部分高校问卷调查的结果。 研究发现,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中,按重要性程度依次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民族差距、性别差距。同时,阶层差距正在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课题的主要结论有三:一是城乡差距正在改善,二是阶层差距正在凸现,三是大学教育机会是高中教育的扩展和延续。 虽然城市学生高考入学机会仍然大大高于农村学生,但这一恶化的趋势在减小,同时从总量的、宏观的不均衡,转为隐性的、更深的层面。它主要体现为城乡学生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分布。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相对薄弱的地方院校,主要分布于农林、军事、教育等收费较低的学科,他们中许多人处于贫困状态。 阶层差距正在凸现。随着在近年来的社会转型中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中的阶层差距逐渐扩大,成为显著的问题。具有更多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机会,较多地分布在重点学校和优势学科。他们的录取分数低于低阶层家庭的学生。 大学教育机会是高中教育的扩展和延续。现实存在的各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距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整个教育体系结构性不均等的一部分,在相当程度上是高中教育阶段机会不均等的一种累积和延续。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不是建立在基础教育的相应发展之上,而是单向突进的。1998年至2002年,高等教育的升学率从46.1%上升到83.5%,共上升了37.4个百分点,而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却仅仅增长了7.6个百分点。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高中教育的发展滞后,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最为狭窄的瓶颈。 有了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才可能有结果的公平 记者:哪些措施有利于使高等教育机会更趋均衡? 杨:一是改变高中教育状况。目前高中主要设在城市,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较少,而且城市生均经费比农村高出很多。有些地方在尝试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教育,打破城乡二元的传统格局。如浙江义乌统一城市农村教师工资标准,农村教师还有额外补贴。北京市正在修订《普通教育事业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和《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纲要》,将首次取消

高等教育的公平竞争问题

高等教育的公平竞争问题 ——“985工程”“211工程”资源分配竞争的通常含义就是努力超越对方,在经济领域,竞争是具有性对独立的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为获取有利的市场条件和增进自己的利益而相互争夺、各尽其能的过程。 高等教育的竞争把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培养合格的、适合需要的高级人才作为最终目的,属于一种非经济竞争。高等教育竞争的一般概念是: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的高等教育主体,为获得有利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增进办学效率与效益,在一定的资源条件和社会关系约束下而各尽其能、努力超越对方的过程。其实质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根本利益一致的竞争;是高等学校之间及其内部教职工为追求自身的利益和学校的发展,而比教育质量、比科研成果、比学术水平、比师资力量和学生质量、比管理水平、比学校综合实力的过程,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分期分批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共有112所高校纳入211工程。在“211工程”的基础上,教育部分批将39所国内知名高校列入国家跨世纪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名单,即“985工程”。2011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当前“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规模已稳定,将不再新设学校。正是从这一年起,两个工程没再扩大规模。 根据2013年数据,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中,政府与非政府经费的比例是1:0.71。而OECD国家的平均值为1:1.1,美国、日本、韩国

分别是1:1.8、1:2、1:2.7,并且,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民间投入主要体现在以学费为主体的事业收入上,民间捐资、学校投资收入的比例非常低。 而“985”和“211”最大的任务,就是给其中的高校以资金支持。中国大学的资金来源中最重要的就是财政下拨,超过整个高校资金来源的一半(2013年数据)。在财政下拨中,有个专项补助经费,指211工程专项资金、985工程专项资金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16项重大专项资金等。其中,211工程专项资金和985工程专项资金等专项资金数额较大,211工程所需建设资金,由国家、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大学共同筹集;985工程专项资金来源包括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地方人民政府共建资金、项目学校主管部门共建资金以及项目学校自筹资金。 211工程和985工程“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投入的方式,最大的不公平正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一所高校有多个学科,学科之下又分为多个专业,很明显的一个事实是,全国660多所国立本科高校中,最优秀的专业并不全部集中在某个或少数几十所学校。许多高校虽然没有进入211工程或者985工程,但这些高校的某些学科或某些专业却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由于该校其他专业没有达到211工程或985工程所要求的水平,他们就不可能得到211工程或985工程的倾斜投入,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资源配置不公,有人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资源配置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国家和地方政府在高校投入中,经费主要倾向于211985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研究价值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纵观目前国内外本课题研究现状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一是研究信息化教学的多,研究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少;二是研究高校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多,研究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少;三是研究城镇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多,研究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少。这种现状不利于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加强,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这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这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施,要想更进一步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农村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开展本课题研究,加强农村中小学的班级管理。 2.选题意义: 本课题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的空白,贯彻落实了马列主义全面发展的观点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关注了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小学,关注了处于弱势的农村中小学生,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这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正像农民不富农村不活一样,如果农村广大的中小学不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那么它将永远薄弱,教育公平永难实现,素质教育仍将是一句空话。因而本课题的研究和推广有利于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有利于农村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因而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的研究和推广,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武装了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小学班主任,为农村中小学的班级管理提供了现代化的科技平台,这将大大提高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有利于农村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公平的实现。因而有着重大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①通过本课题研究把信息技术引入和推广到农村中小学的班级管理之中。 ②提高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③改善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薄弱的现状。 ④促进教育的公平。 ⑤促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2.研究的内容 ①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中信息化的程度。 ②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中信息化现状的原因 ③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内容。 ④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途径。 ⑤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方法。 ⑥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推广。 3.主要观点 ①目前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程度偏低。 ②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有利于班级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③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④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4.创新之处 ①瞄准了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这个薄弱环节。

浅析教育公平问题

浅析教育公平问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程度对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存亡都至关重要。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 教育的不公平发展破坏了社会公平,也有可能危及社会的安定和可持续发展,以致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的文明进步。因而,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教育公平的缺失有很多表现形式,从宏观地来看,我将这种缺失分为以下几种: 城乡公平缺失。在一些农村、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适龄孩子没能力和机会入学,辍学率相当高;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基础的几门课。反观,在城市中的学生,却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在家长的安排下上着各种课外辅导班,接受素质教育。这种公平缺失严重挫伤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地区公平缺失。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这些高校的经费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在招生政策上表现为向本地区倾斜,划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额给当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当地招生。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很多高校较少的省市、自治区的学生的升学,为了考上大学,只有拼努力、毅力、体力、精力,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正常发展。此外,在长期倾斜性的经济政策支撑下,造成了我国较大的地区发展差异,地区间居民的收入差异很大,而我们看到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按照收入来进行的,你要享受高等教育,你必须支付高额的费用(而且这个费用依然在上升),这种状况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 阶层公平缺失。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我国的一个现实是消灭了剥削阶级,阶级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但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后,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现实是劳动人民内部出现了分化,很多阶层分化出来。阶层除了所从事工作性质的差异外,另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收入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收入差异逐渐演变为身份差异。收入越高的人,如私营企业主、民营

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外,教育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因而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国情,我国的教育公平虽然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和一些突出的问题。在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之时,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凸显。这主要表现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差别;由于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城乡差别;由于贫富差距和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造成的男女性之间在教育上的性别差别;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民族差别等等。 一、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 1.地区差别:教育差距加大 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据胡鞍钢等的研究,90年代中国的地区差异比发达国家历史上出现过的最大值还要大。而且,“八五”期间出现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同时呈扩大的趋势:各地人均GDP 相对差距呈扩大趋势、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 相对差距出现扩大趋势、各地区人均GDP 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 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1〕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1988年为2.2∶1,1997年为2.5∶1.以地区差距论,199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以中部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1.45∶1∶1.04;以农村居民收入论,以东部为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1∶0.75∶0.63.〔2〕这是认识我国社会公平问题的一个基本背景。 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的教育差距仍然十分明显,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仍在加大。以1998年我国“普九”的人口覆盖率为例,一片地区(东部)达到96.47%;二片地区(中部)达到81.87%,三片地区(西部)仅达到42.26%.〔3〕当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基本普及初中教育时,西部地区则仍有2/3的县未达到85%的普及初中标准,西部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则尚未普及初等教育。 据XX教科院智力所的研究,我XX务教育的差异度,全国可分为五类地区,最发达的A 类地区为、XX、XX;B 类地区为XX、XX、XX、XX;最差的E 类地区包括XX、XX、XX、XX、XX、XX。1994年,A 、B 、E 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 )之比5.6∶2.9∶1.0;当年小学生生均教育经费之比为3.0∶2.0∶1.0,与1988年(这一比率为2.8∶1.5∶1.0)相比,呈加大趋势。〔4〕我国地区差距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仅各省区之间差距明显,在同一省内,以及地区之内县际差异同样很大。据XX教科院智力所对县际差距变化的研究,Gini系数由1994年的0.238下降为1997年的0.235,县际差距在总体上得到控制;但最低10%县的不利状况更加突出。 据对1782个县的统计分析,小学生和初中生生均经常性支出,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地区内县际差距大于地区间差距。比较而言,小学入学机会平等较令人满意;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初中入学率差距比较突出,少数民族自治县与非少数民族县的初中入学率组间差距也较明显。由于初中教育的急剧发展,初中教育投资增长滞后的矛盾突出。〔5〕

教育不公平的解决办法

一、增加政府教育投入 增加政府教育投入,是缩小地区间、学校间教育差距的重要前提,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长远来看,如果教育投入不增加,仅靠改变现有教育资源的分配模式,以牺牲局部学校的教育质量来实现教育公平;或者以产业化的方式,政府负责薄弱学校、市场负责优质学校来发展教育,都难以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 在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的前提下,政府增加对一些地区、一些学校的投入,往往会对另一些地区、另一些学校的投入产生"挤出效应"。举例来说,我国制订了"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中西部教育、农村教育的政策,计划对中西部教育、农村教育未来五年增加2000亿元投入,在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的前提下,这就意味着,将缩减对其他地区、阶段教育的投入。 二、改革资源配置模式 改革政府教育资源投入配置模式,是与增加教育投入相对应的。国家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应改变当前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模式,做到义务教育经费的统筹配置,避免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制造教育差距。 从受教育机会问题看来:政府应给受教育者同等质量的义务教育机会,这是毫无疑问的。目前,在义务教育并非均衡发展的情况下,推出的禁择校令,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而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则应在注重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体现个人平等的基础上,进行高考录取制度综合改革。 三、改变教育评价体系 推进教育公平,必须建立新的教育评价体系,要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以及政府、学校在发展教育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职责。 多年来,教育被异化为"竞技舞台"和"竞争工具",接受教育"成功"的人,都是考场的高手,而人格的健全发展却被忽视。 实现教育公平,就在于让大家不用从小就挤上"五好通途"(好幼儿园、好小学、好初学、好高中、好大学)--所有幼儿园、小学、初中,教育质量应是一样的,只有教学特色的差异,那么,就不会再让孩子为了上好一点的学校而起早奔波,也不会为了升一个好小学、好初中,就从小陷入题海战术。 教育公平下的学校评价、老师评价、学生评价,显然不能采用升学率指标与各类统考指标、竞赛指标,而是将目光转向教师创造性的教育过程、教师本身的从教素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以及学校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方面的作用。 当然,教育评价体系的改变,还要依托社会对教育功能定位的改变,如果教育一直扮演着进行社会基本分工的功能,而且各分工有"高低贵贱",那么受教育者就将摆脱不了对学历、对学校的追逐,教育也无法摆脱一元成才模式中的"生存竞争工具"的角色,只有整个社会形成理性的人力资源理念,重视人本身的能力,才可能让大家把教育作为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会关注本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不在乎学历的高低。 四、打破"小公平意识" 小公平意识"包括两方面,一是狭隘的"地区意识"。几乎所有既得利益者都不愿改革,怕影响自己的利益。然而从长远看,教育作为千秋万代的事业,每个人的后代都会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因此,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是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二是狭隘的"分数公平"观。不少反对招生改革的人,都提出刚性的卷

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综述近几年来相关学者对教育的研究实况,进一步了解教育发展现状,为更好地进行教育公平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教育;公平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日益深入,社会大众对教育的发展尤为关注。如何实现教育公平,进而通过教育公平改善和促进社会公平是当前重要的政策目标。 一、相关实证研究综述 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是决定义务教育是否公平的主要因素,更是许多学者研究的核心问题。王善迈等学者认为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等,主要体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居民之间的不均等上。[1]区域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研究在早期比较受关注,杜育红以省为分析单位,系统地分析了各级教育经费的地区性差异如何随时间而变化。这一研究指出,在1988年至1996年期间,小学和初中的生均经费省区间的差距都在不断加大。[2]曾满超和丁**利用1997年和1999年县级数据研究了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结果发现小学和初中的生均总支出的地区不均衡有所扩大,其间城乡差距有所扩大,且省内差距大于省际差距。[3]近年来,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研究逐渐增多,沈百福的研究显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城乡差异远远大于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分析中心研究人员的研究显示,城乡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但这些差距正在逐步缩小。[5]翟博的研究也指出, 1993年-2003年我国小学和初中生均经费城乡差异在拉大,而生均预算内经费城乡和教师合格率差异均正在逐步减小。[6]义务教育阶段校际间资源配置公平研究比较薄弱,袁连生指出,即使在同一城市或同一财政负担区内,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在办学条件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7]王蓉用多水平的回归分析方法,以学校组群为分析单位,也发现一县之内的各种类型学校之间存在严重的资源分配差异。[8] 与义务教育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公平问题研究相比,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对义务教育结果公平问题的实证研究比较薄弱,探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对结果公平影响的实证研究非常缺乏。蒋鸣和发现教师学历、校舍及设备条件均与教育质量显著相关,但生均经费和公用经费与教育质量之间相关关系较弱。[9]薛海平和闵维方采用三层线性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初中教育质量在个体、班级和学校三个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教师资源配置对教育质量差异有重要影响,班级规模对教育质量有显著负影响,但生均公用经费与教育质量相关关系较弱。 [10]胡咏梅和杜育红利用两层线性模型对西部五省农村初中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质量关系的分析表明,校际间的教育质量存在显著差异,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配置对教育质量有重要影响,财力资源配置对教育质量影响不显著。[11] 基于以上研究,薛海平、王蓉在对义务教育质量公平分析时得出结论:由于学生个体和家庭社会背景、教师背景以及学校背景差异的存在,我国中、东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学教学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分析中结果表明:我国中、东部义务教育阶段校际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程度在新机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有较明显的减轻。[12] 程红艳在2006年-2007年**市某城区(W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非均衡发展状况的调研中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存在差距,首要原因是教育投入的问题。[13] 胡映兰以湖南省**市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全面落实后的几个年份(2005-2008)作为考察点,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一方面,两免一补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育费用负担明显

浅议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措施

浅议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措施 [摘要]在任何社会,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和途径,教育公平是检验社会公平的重要尺度,高等教育公平是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环节。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等协同努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公平措施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虽然有更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但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后,“教育产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增加的高等教育机会并不是所有人群都相同,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得到的高等教育机会少之又少,阶层差距反而有扩大的趋势。 一、教育公平的界定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适龄儿童、青少年享有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享有同等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并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它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其内涵主要包括:第一,教育起点公平,即每位公民都能平等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第二,教育过程公平,即在教育资源和教育经费的投放、教学课程的设置、师生关系等方面,相应的制度、政策继续体现和维护教育公平;第三,教育结果公平,指人的发展公平,即每个人都能有效利用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取得符合其特征、才智的学业上的成功。为了深刻地理解教育公平的特定内涵,有必要探讨一下教育公平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一)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历史性 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革命方面观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现。公平的状态,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性质。因此,公平在任何时代都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发展变化的。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普遍存在的双轨制学校就是典型代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把现实的物质利益和迫切的政治要求上升为普遍理性化的“自由”、“平等”、“人权”,倡导“人人生而平等”,这种公等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人人获得了形式上的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不过这种教育却受着金钱的限制。那些

教育公平综述

教育公平文献综述 教育公平是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不仅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而且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关于教育公平问题,欧美各国谈及很早也很多,尤其在二战以后,美国兴起了教育机会均等运动,教育公平问题迅速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理论和教育决策的一个核心问题。在我国,有关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民主化的一个主要方面才逐渐成为社会与学界关注的焦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教育不公不仅危及社会公平和社会效率,而且危及社会稳定,进而危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笔者试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有关教育公平研究文献的粗略梳理,以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新形势下的教育公平问题。 1、教育公平的历史发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教育公平是一个古老的理念。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体现了古代朴素的教育公平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最早提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亚里士多德则最早提出通过法律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并提出要“平等地对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教育者追求教育公平的理想信念和良好愿望。教育公平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是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在宣言中,“受教育权”被确认为一项人权,它规定:“教育,至少初等教育以及基础教育应是免费的”,“初等教育是义务的”,“而高等教育的入学,应该根据才能对所有人完全平等地开放”。 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规模大为扩展,人们的受教育机会也进一步增加。为了了解教育机会平等在教育领域达到了什么程度,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的社会科学学者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证调查。随着英国的《普洛登报告》(1966)、美国的《科尔曼报告》(196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各国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系列研究报告》的发表等,他们发现,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规模虽然扩大了,但教育的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社会促进教育平等观由争取教育权利的平等向教学过程中受教育机会的平等甚至向教育结果即学业功机会平等演变。 2、国内外学者的教育公平观 关于教育公平,国外学者作过大量的论述,诸多观点之间存在着平行、包容、交叉以及相悖的现象,笔者就各种观点进行了粗浅的梳理,认为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第一,个人国家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公平教育的含义。首先,公平的教育应该使每个人特有的能力得到发展,为了使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获得发展,必须提供相同的教育机会,这种机会不应该受种族、地域、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其次,个人的能力应该以有益于整个国家的方式而发展,也就是说个人的发展不能以妨碍他人或整个社会的发展为代价。 第二,动态论。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对教育公平作了动态的、较为全面的界说。他认为教育公平有三层涵义:“教育起点的公平;中间性阶段即教育过程的公平;最后目标即教育结果的公平。”① 第三,社会发展论。J·科尔曼把“教育机会均等”这一概念归纳出四种涵义:(1)在前工业社会中,家长制盛行,还没有教育机会均等目标出现;(2)在工业社会中,教育机会均等发展到创办面向人民群众子女的、基础的、义务的和公款资助的教育;(3)在欧洲的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那里,教育机会均等被界定为“为所有儿童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即不论其社会出身,人人都能不受限制地接受教育;(4)在自由主义的理论中,教育机会均等观念被解释为受教育结果或学业成绩的均等。科尔曼还指出,教育机会的均等,“只可能是一种接近,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实现。” 第四,相对论。哈佛大学哲学大师罗尔斯把公平分为两类,一是“均等性”的公平,其

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对策

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教育公平的现实情况入手,阐述当前我国教育现状中出现的不公平问题,如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公平,不同地区入学机会的不公平,以及农村和城市学生入学机会的不平等。试图通过剖析现状,提出一些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教育不公平对策 一、公平的界定 公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有人将其界定在经济领域,有人将其界定在法律领域,有人将其界定在道德领域,而有人又将其界定在政治领域等等。不管将公平界定在何种领域,公平的含义无外乎两个方面,其一是作为手段的公平,其二是作为目标的公平。作为手段意义上的公平是从具体的操作层面出发解决如何公平的问题;作为目标意义上的公平是从人的理性出发解决如何确立一个理想的公平的社会秩序的问题。公平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之一。教育公平是公平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关于教育公平很多人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笔者认为,教育公平是每一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包括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等。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关注。教育公平逐渐成为我国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运行中(主要从入学机会是否均等、受教育者受教育过程是否公平、受教育者教育结果是否公平等三个方面)的是否公平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考察。 二、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 (一)教育起点不公平 教育起点的公平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权利公平,二是教育机会公平。我国于 1986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以确保每一个儿童都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教育起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姓名:李丞浩学号:133160235 摘要:公平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而教育公平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公平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公平是我国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反映,也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 关键字:教育公平;对策;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关于教育公平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教育不公平问题在我国当前社会中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全面理解教育公平有重大的意义。 一、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研究 (一)伦理学视角。从伦理学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伦理学上,公平更多地被理解为公正、正义。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层次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层次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伦理学来看,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因为教育的不公平不仅影响人的一生,而且影响世代人的平等发展。 (二)经济学视角。我国近十年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是从经济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命题切人的。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与教育效率相关的概念。从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看,教育公平本质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平衡,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是平等与效率。 (三)法学视角。从法学角度看,教育公平就是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问题,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受教育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又趋于平等的演变过程,由一种少数人的特权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目前,受教育已经从自然权利发展为法律权利从不平等的特权发展为普遍的乎权从义务性规范发展成为以权利为本位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规范从个人权利发展成为民族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权利。 (四)社会学视角。基于这一视角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探讨社会分层(包括经济分层与文化分层)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认为阶层差距也成为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性别差距之外影响教育公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除了进行教育改革,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从根源上来改变产生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本身。 (五)法理学视角。 当我们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待教育公平问题时,教育公平不仅指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象评价的公平,它还是一种在“比例平等”原则支配下的有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法律制度。 二、关于教育公平特点的研究 (一)原则性。从教育公平的实现过程看,教育公平要体现平等原则、补偿原则和差异原则。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该原则强调教育起点

教育平等与教育公平

从教育平等到教育公平 ——谈教育政策的历史进步性 教育平等与教育公平是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界讨论较多的问题之一。这是两个不同内涵的概念,就这一点而言相信大多数理论同仁还是可以认同的。但是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却是众说纷纭。澄清两者的关系,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内的教育公平问题是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因为教育公平问题不仅直接涉及教育领域内的公平与正义,教育政策的科学与民主,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国家的安全与繁荣。笔者认为教育平等与教育公平这两个概念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既教育政策作为具体表现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反映的教育平等观不同。教育政策从教育平等到教育公平是教育平等观的进步,也是教育政策自身的历史性进步。 一、教育平等 1、平等:平等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地位、权利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相同状态,主要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是人们对于一种事实关系的描述,具有客观性。平等是与不平等相对的,“平等观念是不平等发展的产物”,『1』是针对特权提出的。法国思想家卢梭指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私有制的产生。为了消除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状态,他在《社会契约论》中寻找一种在进入社会状态的时候不至于丧失自由和平等的社会契约。这种政治上的平等理念体现在“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口号上,在法国大革命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扬。但是,“卢梭幻想的是将立法与守法统一起来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的政治理想是不能成为现实的,我们最好把它当成一种道德理想。”『2』可见,这里所说的平等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一种价值标准,一种政策法规的价值取向,卢梭也意识到,人类是不可能再回到自然平等的状态之中去的。『3』针对不平等的存在和特权的泛滥,人们自然渴望能够拥有一种自由平等的状态。但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不平等在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于是,“平等”一词多出现在口号中,尤其是政治口号和思想理论中。所以,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才发现我们所追求的“平等”还是停留在理论中而不能实现时,现实中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转而追求可以在现实中实现的“公平”。王海明先生认为,平等是人们相互间与利益获得相关的相同性,而不平等则是人们相互间与利益获得有关的差别。平等与不平等,一方面起因于自然,是自然造成的,因而是不可选择的,不能进行道德评价,无所谓善恶、应该不应该的,如性别、肤色、人种、相貌、身体、天赋、能力等方面的平等于不平等。另一方面则起因于人的自觉活动,是人的自觉活动造成的,因而是可以选择、进行道德评价,有善恶、应该不应该之别的,如贫与富以及均贫富、贵与贱以及等贵贱、按贡献分配以及收入均等化等等。这就是社会平等与不平等。社会平等不仅是个利益问题,而且根本来说,是个应该不应该的权利问题:社会平等正如无数先哲所说,实乃权利平等。『4』作为应该如何的道德规范,社会平等也就是公平、公正。这是因为,“当对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配没有在个人之间做出任何任意的区分时,当规范使各种对社会生活利益的冲突之间有一恰当的平衡时,这些制度就是正义的。”『5』罗尔斯还补充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种正义观比另一种正义观更可取是因为它的更广泛的结果更可取。”『6』 2、教育平等:《教育大辞典》对教育平等的界定是: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地位和民族、种族、信仰及性别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夸美纽斯和人文主义

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

教育研究 育平等不能象有些学者理解的那样:教育平等 ? 1994-2012 Chi na A cademi c Journal El e<— 2^ —?li shing H ouse. All ri ght s r eserved. htt p://www . 2000年第3期 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 ?郭元祥 平等问题一直被学者们视为迷宫”?教 育公平问题也是教育理论界聚诉不已的理论难 题。我国教育理论界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 大多是从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 关系等角度来展开的,认为教育公平与教育效 率是一对矛盾范畴、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起点 的平等。我认为仅从教育机会层面上考察教育 公平问题,并把教育机会均等作为教育起点的 平等,忽视教育活动内部的教育公平问题,是 无助于形成科学的教育公平观和解决我们当前 面临的教育公平问题的。 一、教育公平究竟是什么 我国已有的同类研究仅仅从教育机会均等 的层面上来探讨教育公平问题,并把教育公平 与教育效率作为一对矛盾范畴来研究,未能认 识到教育公平作为一种社会平等不同层次的实 质。教育公平究竟是什么?教育公平与教育效 率究竟是否是一对矛盾范畴?从范畴论(即概 念论)、本体论等角度分析教育公平的实质,有 助于把握教育公平的实质。 从范畴意义上看,教育公平是一个反映相 对性的范畴,而不是反映绝对性或确定性的范 畴,是反映教育质的范畴,而不是反映教育量 的范畴。教育公平与非教育公平是一对范畴,教 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只是一对相关范畴而非对应 的矛盾范畴。教育效率的高低,并不取决于教 育是否公平,而取决于教育活动的质量。已有 的相关研究把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作为一对范 畴来加以研究,是不符合范畴逻辑的。 从教育本体的角度来看,教育公平是指教 育活动中对待每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 象评价的公平。如果我们仅仅把教育看成一种 社会福利事业,那么,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平等 地享有这种社会福利事业。但教育本身是一种 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活动,教育影响着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从教育对人的个性化的 作用来看,教育对每个对象都不应一视同 仁”而应有区别地对待每个对象。从教育的结 果来看,教育本身就是生产不均等的(即应是 有个性的)人的手段。由此来看,教育公平是 教育对待对象和评价对象的合情合理。认为教 育公平就是教育起点的一致、教育过程的平等 和教育结果的相同,是值得商榷的。 从本质意义上看,教育公平包含教育平等 及其合理性两重质的规定,其观念基础是平等 理念。何谓平等?萨托利说:平等表达了相同 性概念……两个或更多的人或客体,只要在某 些或所有方面处于同样的、相同的或相似的状 态,那就可以说他们是平等的。”更明确地说, 平等是与人们之间的利益获得有关的相同性, 或是所获得的利益本身相同,或是所获得的利 益的来源相同。不平等则是与利益获得有关的 差别。平等就是人人能够享有相同的权利。平 等‘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政治上经济上处于同等 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⑨由此可知,教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述评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述评 摘要:文章介绍了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描述、高等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方面的研究状况。由研究现状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有待向微观层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有待向高等教育系统中内部方面扩展研究,有待发展高等教育公平的保障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并且要注重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公平;研究成果 一、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现状 1.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研究 我国许多学者对高等教育公平内涵的把握多是借鉴国外学者的现代教育公平理论的观点,在教育公平内涵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分析最后得到各自对高教公平内涵的看法。他们的观点之间存在很多共同点。既有平行的观点、包容的观点,又有交叉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高等教育公平是指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机会的均等,包括高等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也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高等教育过程的均等和高等教育学业成功机会均等。国内学者们普遍认同这一观点。[1]主要代表人物有杨东平、陈志忠、杨德广、张兴等。 (2)高等教育公平是高等教育资源(高等教育产品)分配的合

理公正。一是社会公平,它以“平等”为内核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实行均等无差别的分配,主要表现在公共教育领域;二是市场公平,它“以不平等”为内核,体现市场价值规律的要求,是对教育资源实行不均等、有差别的分配,主要表现在非公共领域或半公共领域。 [2]这种观点允许个人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而形成的教育资源分配的差异,这就承认了高等教育公平的相对性。 (3)高等教育公平是对高等教育现象的评价或价值判断的合情合理,代表人物有张应强。[3]该观点认为教育公平是教育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与准则,追求高等教育公平应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基本的价值选择。 2.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现状分析情况 在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的描述中,有的学者认为从纵向比较,我国高等教育更加公平了。但从横向比较,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许多不公之处。[4]另外,还有学者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的描述为,城乡差距有所改善,阶层差距正在凸现,少数民族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加,高校资源分配和分布的两极分化,高中教育成为教育公平新的瓶颈。[5]张珏认为从就学机会增加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的公平状况是有所改善的,而资源的不足又衍生高等教育新的不公平问题。[6] 总之,学者们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的判断,大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即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探析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探析 p Li Yanfang1.2 (1.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2.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Zhengzhou University Henan, 450015,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fairness has become increasing severe. The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fairness, conclud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fairness in China,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t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positive countermeasures to the problem.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 fairness; positive countermeasures 1 教育公平的含义 作为人类的一种教育理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全民素质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创建具有积极的意义。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尤其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产生了一些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公平的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作为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的管理者及教育工作者应该认清形势,客观的看待问题,正确分析原因,采取积极的对策,最大限度的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 2 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高等教育公平的范围似乎比从前扩大了;但过去的一些隐性问题却在高等教育领域日益突显。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公平现状并不乐观。首先,从教育起点的公平来看,不同区域,社会不同阶层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不均等;从教育过程的公平来看,地域间、各等级高校之间以及受教育个体间由于经济差异影响,受教育条件相差悬殊;从教育结果看,教育投资回报低,教育结果的公平受到质疑。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着教育公平问题,但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则不尽相同,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公平问题

阅读资料八教育公平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2011-03-08 14:01:47 阅读39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1.近年来,高考报名人数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教育部有关数据显示,2002-2008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由527万人增长到1050万人。但到2009年,除广东、江苏、重庆等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比去年稍有增长之外,大多数省份的高考人数出现了减少状况,个别省份的下降幅度甚至超过了10%。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表示,今年山东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为70万余人,比2008年减少了约8万人,减少幅度超过10%。河南省教育部门称,该省今年高考考生总数预计为96万人,比去年减少2.9万人,出现连年考生人数高涨后的首次下降;其中,洛阳市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今年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首次下降。上海市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约为8.3万人,比去年减少了两万人左右。河北省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约55.9万人,比去年减少了1.63万人;这是1995年以来该省高考报名人数首次下降。 对此,北京理工大学一名招生工作人员向记者分析说,各地高考人数普降有许多深层的原因,一是现在报名参加高考的应届考生大多数是“90后”,他们出生在中国第三个生育高峰(1985-1990年)之后,绝对人数少了;二是不少地方正在推进课改,这使得一些非应届考生担心课改后高考变化较大,放弃复读,考生相应地比往年有所减少。“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自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的就业神话破灭,高中毕业生通过上大学找个好工作的想法受到动摇,部分学生就转变观念,甚至不参加高考。” “高考人数减少,社会的成才观也将逐渐从‘高考一元论’转变成‘多元并存’。”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陈女士认为,高考决定命运的观念淡化后,人们可以更多地从孩子的自身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成才之路,而不必“唯高考、大学是从”。 2.近年来,农村学生在重点高校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大量通过高考的农村学生进入高职、大专院校读书。在就业寒冬中,研究生挤占本科生就业岗位,本科生挤占高职专科生岗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倒逼高职专科生岗位的现象,使得缺少社会关系和创业资金的农村高职、大专毕业生难以求职就业。 这一现象,刺激着即将参加高考的农村学生。重庆市涪陵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告诉记者,面对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不少农村学生自认考不进名牌大学,读高职或高专可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还不如早打工,早挣钱。一名弃考考生告诉记者,有的职业院校每学年收费8000元,相当于父母一年的收入。假如自己把钱用了,弟弟读书怎么办?当记者吿诉她进入大学可申请助学贷款时,她反问说:“如果毕业就不了业,拿什么还?” 在采访中,不少学生家长跟记者算起“教育账”:培养一名大学生,一般要14年,义务教育阶段以外的教育投入至少5万元。现在大学生就业难,起薪按照2000元计算,除去生活费,每月存款500元,至少8年才能将教育投入“挣回”。即使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收回成本也要5年。而教育投入最多的是大学阶段,孩子考不上好大学,真不如早点就业。 记者采访的一些农村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农村学生弃考暴露了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诸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