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生活史

社会生活史

社会生活史
社会生活史

导论

中国社会生活史,是中国历史流程中带有宽泛意义的社会生活运作事象作为研究系列,指历代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传承性、风俗性、地域性、交融性等诸多特色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活事象体系。

一、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状况

社会生活史作为一个学科是伴随着20世纪初社会学的兴起而出现于西方。

1、1911——1949年

成果丰硕,但研究手段粗疏,缺乏理论

2、20世纪50——80年代初

研究“停顿”时期

3、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二、如何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

1、明确研究社会生活史的指导思想

2、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

(2)参照比较法

(3)精准计量法

(4)相关学科交融法

3、研究历史文献

三、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意义

1、加强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是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需要

2、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发展能够带动中国式学研究范式的革新

3、社会生活史研究能够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

4、可以为清除现实生活中的陈规陋习及封建残余

四、近年国内社会生活史研究趋势

——以明清时期研究为例

1、家族史研究

走出以往家族族权是政权附庸的定位及定性研究,而向全

方位开展,特别是宗族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探讨。

2、人口史研究

人口数字的瞭望、人口行为(生育与婚姻

3、士人研究

4、商人研究

社会地位、商业经营、商业道德,徽商、晋商、海商研究

5、妇女史、性别史研究

6、民间社会研究

7、城市史研究8、灾荒史与生态环境史研究

9、身体史研究

第一章饮食生活

饮食生活是人类饮食实践所反映的社会多层次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和,是一种文明的标尺和民族特质的体现,从某个方面体现了本民族的创造精神和独特风格,标志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进程和美的神韵。

一、中国传统的食物

1、主食

“五谷”:麻、黍、稷、麦、豆《周礼》

稻、黍、稷、麦、菽(一说)

“六谷”:稻、梁、菽、稷、黍、麦《三字经》“九谷”:黍、稷、秫、稻、麻、大豆、小豆、

大麦、小麦

玉米、甘薯、薯类作物

秦以前,主要有干粮(糗、糒、糇)、蒸饭、粥

“糁食”汉代有了石磨,出现磨制的面粉,“麵”、“麺”开始了饼食历史

西晋时期掌握了发酵技术。面点之首是馒头

从两汉到隋唐五代,饼是所有面食的通称

2、副食

1)菜类和豆腐

豆腐是西汉发明,东汉普及,它开创了一条利用植物蛋白的新途径

(2)果品

(3)肉类

(4)调料

天然调味品

人工调味品:醋、酱、饧、柘浆

油:脂(牛、羊)膏(猪、犬)植物油(两汉

中国传统的美食烹饪

(1)伊尹、孔子的美食观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原则;色、香、味、形

(2)中华美食烹调方法

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

(3)古人崇尚的名贵食料

《吕氏春秋》记载:猩猩之唇、獾獾之炙、牛尾肉、象鼻肉等;山珍海味;

(4)中国菜系

菜系因地理、气候、习俗、特产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

地方风味。我国菜系大致划分为四川、广东、江苏、山东四大菜系。闽菜粤菜湘菜鲁菜

二、饮食方式

1、用餐方式先秦时,席地而坐,席地而食西周时食案

2、用餐制度两餐到三餐唐代分食制到合食制

3、饮食礼制尊卑有序,尊重长者忌十二筷

三、饮食器具

1、炊具

商代后母辛方鼎雷纹扁足鼎鬲汉代铜釜龟形鬶蟠虺纹甗汽柱甑饕餮纹甗

2、餐具

西周散氏盘夔纹簋几何纹敦四足簋簠3、饮具

鸟尊牺尊觥兽面纹斝卣壶

四、中国茶文化

1.茶的起源

陆羽《茶经》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以前是煮茶,放调料唐代煎茶

宋代“斗茶”、“点茶”斗茶评定茶叶质量好坏的方法,审查汤色(纯白色为上。其次清白灰白黄白)和汤花明炒茶冲泡饮用

2.茶的种类与功效

1)绿茶

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庐山云雾、碧螺春(2)黑茶全发酵,时间长普洱茶

(3)红茶(全发酵茶)

祁红、滇红、宁红

(4)乌龙茶(半发酵茶)

武夷岩茶、大红袍、安溪铁观音

(5)白茶

白毫银针、白牡丹

(6)花茶

3、茶水

泉水、江水、雪水、露水、井水

4、茶器

5、中国茶道精神

茶艺和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1)和谐与宁静

2)淡薄与旷达

3)礼仪与养生、清思

五、中国酒文化

1.酒的起源与发展

1)仪狄、少康造酒的传说杜康——“酒神”

(2)白酒的产生(唐代酱香型茅台浓香型五粮液清香型汾酒米香型山花(3)葡萄酒和啤酒

1892年,张振勋创办山东烟台张裕葡萄酒酿酒公司1904年,德国人在青岛投资建立啤酒公司

2.酒的作用

1)刺激人们的感情

(2)用于各种礼仪

(3)对文学艺术的催化作用

六、中国饮食文化的层次性宫廷层贵族层富家层小康层果腹层

七、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精美情礼

八陆羽《茶经》:

1人们尊称陆羽为“茶神”、“茶圣”、“茶仙”;

2把精神与物质融为一体,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3从茶文化学角度,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化领域

4首次把饮茶当做一种艺术过程,创造了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等一套中国茶艺

;5首次把“精神”二字贯穿于茶事之中

九唐代茶文化的正式形成:

1有了较丰富的茶叶物质、茶叶生产

2茶叶科学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3饮茶在精神领域有了较完美的体现

4有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诗茶画作品产生;

5作为上层建筑的茶政开始出现

思考题1,结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思考如何弘扬中国的茶文化

2从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谈谈中国人的饮食思想

第二章服饰风俗

一、人类服饰探源

旧石器时代,出现骨针;

新石器时代,掌握葛麻布的纺织技术;

商代,掌握丝织技术;

周代,服饰制度形成

二、中国的传统服饰

1、头衣:冠、弁、冕、巾

1)冠

贵族的一般头衣,主要功能是礼仪

冠是贵族身份和成年的标志

2)弁

比冠低一级的礼冠

(3)冕

是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一直到明代。

冕由延、旒、纩等组成,民间称“平天冠”、“太平冠”

延头顶的板旒珠子,天子头前12珠纩系在耳边的玉玄色,象征天

延前园后方,象征天圆地方纩象征告诫天子不要偏信谗言

(4)巾

帻、幅巾、儒巾绿色最低贱

5)幞头(官员有硬幞头,防止朝廷上交头接耳)、乌纱帽

2、上衣

(1)襦

长襦、短襦、深衣

(2)玄冕

古代天子、诸侯、大夫的礼服

(3)禅、复、裹衣、领、衽、裾、袂、祛

3、下衣

(1)裳、绔裳同“常”

(2)穷绔、纨绔

4、足衣

(1)鞋

先秦称“屦”、汉以后称“履”、南北朝隋唐时

木屐大行,谢灵运发明活齿屐,人称“谢公屐”

(2)袜

写作“襪”

三、中国历史上的服饰变革

1、秦汉冠服制的确立黑色是最尊贵的象征春绿夏红秋白冬黑

2、唐代的服饰新潮

1)标志官品高下的品色服;

唐太宗贞观四年,诏定品官服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色,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色。”

次年规定:“庶人以白。”形成了黄、紫、红、绿、青、白的等级。

(2)倾心胡服的风尚便于日常活动

3)妇女服饰新风尚

A、妇女“著丈夫靴衫”

B、妇女穿戎装

C、空前绝后的袒露装

D、姿态万千的裙式

思考题:形成宋代服饰儒雅化的原因?

1.宋代的基本国策:重文轻武,提高文臣的地位

2庞大的士大夫阶层,文人气质浓厚

(3l理学兴起,重建封建伦理秩序

3、明代恢复汉族衣冠

1)龙袍、蟒袍和补服五爪为龙,四爪为蟒

一品文官仙鹤补服二品文官锦鸡补服三品孔雀四品鸳鸯五品白鹏

文禽武兽是衣冠禽兽一词的来源

2)凤冠、霞帔水田衣(3)“分等级,定尊卑”的服饰界定

4、清初的服饰变革

1)薙发留辩、瓜皮帽、马褂、马蹄袖

(2)冠顶、旗袍和旗鞋

“两把头”大拉翅(旗头)

3)暖帽、凉帽、顶戴花翎

5、中山装的诞生五颗纽扣标志五权宪法4个口袋放钢笔三民主义

四、服饰的社会性

1.等级性

(1)等级森严的冠服制度;

(2)不可逾越的常服制度;

(3)服饰色彩的等级限制;

(4)副使用了得等级要求;

(5)服饰纹章的等级规定;

(6)服饰消费的等级差别;

2.地方性

(1)用料的不同(2)服装样式的不同

3.民族性

4.伦理性

5.功能性

思考题;近代服饰变革的意义是什么?

1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革命,标着着历经几千年的服饰等级制度在中国的彻底消亡,这是中国服装跨时代的巨变

2是对保守封闭的传统思想的一次革命,它标志着夷夏之防彻底消亡,西方服饰文化在中国的制度上确立了地位

3是对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变革,标志着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审美文化与世界的服饰审美文化接轨,实现古代近代现代一体化

4是对服装制作技术的一次革命,它催生了中国服饰史上的第一个制作服饰的流派红帮这是中国服饰史的一个创举

第三章建筑与居住生活

居住是人类生存的四大方式之一。主要包括居室、家具、宅院、树果、六畜等在建造、经营、使用、传承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观念。由于住宅是构成村落、城镇的基本建筑,它还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社会物质文明的外在标志

一、构木为巢的启示

1、天然岩洞(时间跨度100万年左右)

空间相对狭小、地势较高、临近水源、严实干燥

常年不见阳光,温度低,地面潮湿,难以抵抗寒冷2、巢居(穴居)

巢居是一种类似鸟巢的居住场所,是原始人将树干枝叶、杂草等搭建在树冠上的原始建筑。

1对付低洼地区的瘴气、毒虫及猛兽的侵害2 居住面积无法自由选择、稳定性差

穴居横穴居室(在向阳的山坡上挖成的拱型的洞)竖穴居室(在高原或高台上挖竖穴

气候寒冷干燥的北方,由穴居、半穴居,上升到地面房屋;

炎热潮湿的南方,由巢居、半巢居(干栏式房屋),下降为地面房屋。

到春秋战国为止,不仅传统住居的基本结构确立了,住房建设所用的木、石、砖、瓦,全部齐备了。

二、传统住居的基本结构

1、宫殿

宫殿是我国建筑中最高级、最豪华、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种类型。是历代帝王把大量的财富、最好的建筑材料、最高级的匠师、最精湛的技艺集中起来建造的,代表了当代建筑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在公元前20世纪,奴隶主开始为自己建造宫殿。现保存比较完好的帝王宫殿有北京的明清故宫、沈阳的清故宫。

2、民居

1)四合院

古人称住居为“第宅”,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自然条件不同,第宅的形式、结构、布局、材料也不同。

中原地区的住居结构基本相同,主体建筑坐南朝北,都有堂室、庭院、院墙等。从广义上讲,贫民和富人的第宅都是一个封闭的四合院,自秦汉后没有太大变化。其特点是院落四周都是房子,窗子开向院内,对外不开。大型的院落有多层,称“进”,可供四世、五世同堂的大家族居住。

(2)堂和室

秦汉以前是前堂后室,之后发展为一字形的一堂两室。天子、官府的大堂,既称堂也称朝

堂是家庭成员祭祀、饮食、议事、待客的地方。

3)门户、门楼、门匾、石狮

门户是用来封闭、保护第宅的

第宅的大门也称外户,它代房表一个家的门面,包括门楼、门匾、镇宅石狮等。

(4)墙和影壁

墙是构成房屋和院落的主要部分,又称作“垣”“堵”“序”等

墙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宅院,防止野兽和偷盗。

古人在门口内外,还要修一道短墙,正对着门口叫“影壁”、“照墙”。先秦时称“罘罳”、“萧墙”、“屏”

思考:居室建筑的文化内涵?

1高台帝王权威万人景仰2均衡之美对称3四合院封闭性格安全感

4园林儒家修齐治平

三、室内家具

1、由席地跪坐到垂足而坐长跪、箕踞主要因为服饰与室内陈设的原因席——莞、簟、筵、衽榻、箕股胡床——交椅、绳床,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椅櫈杌子、蒲墩盛唐五代以后,席地跪坐基本绝迹,垂足而坐成为起居方式的主流

2、几、案、桌、八仙桌、抽屉桌

(1)几与席配套使用,衰老者居则凭几,行则携杖。古代的几主要用于礼敬老人。肆筵、设席、授几是一整套礼仪。

(2)案包括无足的食案和有较高案足的条案、书案、大案等加高了的几案称“卓”,后改为“桌”,隋唐开始出现长桌、方桌

(3)八仙桌多置于堂中,两侧配太师椅

(4)宋以后,抽屉就安装在各种家具上

3、木军椸、箧笥、簏、橱、柜

木军椸——古代的衣架箧笥——盛衣服的箱子;簏——高竖的竹器

魏晋时,出现了木制的橱;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立柜躺柜,出现于南北朝隋唐时期

4、床、火炕、帐、屏风、户帘

五、居住、用具的社会性

1、中国古代宗法制度对于居住、用具在各方面的等级规定;

2、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3、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并受到相应的文化氛围的浸染

第五章婚姻生活

一、婚姻形态的演变和定型

杂交班辈婚族外群婚对偶婚专偶婚

血缘家庭普纳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多妻制或一夫一妻制家庭

杂婚——血缘群婚——族外婚——对偶婚——一夫多妻或一妻制

二、婚姻形式

1、掠夺婚

蒙古族抢婚土家族抢婚

2、服役婚台湾邹族

3、买卖婚(私有制婚姻的代表形式)

(1)以礼聘娶为名、金钱买卖为实的购买式婚姻

2)以钱买妾3)卖女抵债4)诱骗

4、表亲婚

5、交换婚(换亲

6、转房婚

7、招养婚(招女婿

8、典妻婚(承典婚)9、童养婚指腹婚(胎婚)、童养媳10、冥婚11、走访婚

三、古代婚姻制度

1、婚龄

汉代鼓励早婚

唐初法定年龄:男子二十而娶,女子十五而嫁

(1)早婚的影响:1降低了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婴儿的死亡率

2加速人口绝对过剩;3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早婚也有积极一面

2、婚姻的终极权威——父母之命

家长表达“父母之命”的标准:(1)年龄相配(2)门当户对3)才貌相当(4)财币相尚

3、婚姻合理合法的保障——媒妁之言

(1)弥补男女交往束缚的缺陷

(2)在二姓之间起着串联作用(3)合理而且合法;唐代正式写入明文规定

4思考:关于古代中国婚姻制度的反思

1中国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制度。女性受到歧视

2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传宗接代,传递香火,忽略了婚姻生活的感情。妾没有地位,作用是传宗接代,嫡长子继承制度,孩子出生地位低下

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只能顺从。没有感情,生育放在第一位,经济第二位,感情第三位,父母媒人包办婚姻,幸福指数不高,离婚率低,离婚的女子没有依靠

4要门当户对。经六礼娶进的是妻否者是妾,不是明媒正娶

四、传统婚嫁的仪式与程序

1、六礼——古代统一的婚姻仪式

(1)纳采(议婚)

先秦时代“采”均为大雁秦汉以后,“采”有变化(2)问名

问名内容:父母姓氏、女子名字、在姐妹兄弟中的排行、出生年月日

宋元之后,索“庚帖”(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

问名之后,进入“合婚”程序,主要禁忌为社会关系和年龄生肖

宗亲不婚——由同姓不婚沿袭衍生出来

理由:优生优育;避免灾祸;削弱“合二姓之好”的社会意义

年龄禁忌;生肖禁忌

(3)纳吉男方把合婚吉利的结论通过媒人通知女方。

算卦的主要目的看婚配的双方有无相克的征兆

纳吉是正式定约,即现代的订婚

(4)纳征

放小定:项圈(链)、耳环、手镯、戒指放大定(过大礼):订婚仪式(聘礼、交换婚书)

主要构成为专供女子穿戴的首饰衣料以及现金、酒食等,茶叶必不可少

女方回礼为笔、墨、纸、砚等(5)请期根据五行占卜吉日以确定娶亲的具体日期,择年、择月、择日、择时

(6)亲迎迎娶新娘新房陈设

四元代婚姻制度的独特性

1两种婚姻制度并存,即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2特别注重婚书内容和形式的撰写

3妇女不仅完全商品化,而且还对悔亲处罚的规定特别严格

五、婚姻观念透视

婚姻观念是人们对于婚姻目的、择偶标准等方面的基本认识,它是伴随着婚姻的产生而

逐渐形成的,体现了社会群体的生活面貌,以及审美观、伦理观、价值观、宗教观、性

意识的发展态势。

第六章生老礼俗

生老是人生的全程。包括从出世、孩提、成年壮年到老年各阶段的人生礼俗。与衣食住行、婚姻、丧葬、节日、信仰等风俗重叠沟通,集中反映了中国的人生价值观念。

一、诞生与生日礼俗

1、求子

2、胎教

因胎儿能受母亲言行的感化,因此孕妇必须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称作“胎教”

先秦时期形成了胎教的风俗“孟母胎教”

《博物志》中胎教的内容:遵守礼仪;避丑恶异物、异味和凶险事物;不食禁忌食物

目的;培养贤明、端正的孩子;

3、诞生礼

(1)催生祈祝孕妇及时顺利产下胎儿

(2)报喜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设帨于右(3)三朝礼“洗三”:清除秽气;祝福孩子健康成长,前途光明

(4)满月礼满月又称“弥月”、“足月”

5)百日礼又称“百岁”、“百晬”

4.生日礼

周岁礼是一系列诞生礼仪的总结,成长中一系列礼仪的开始,具有承前启后的功能

周岁的主要礼俗是“抓周”(南北朝出现)

二、成年礼俗

1、成长的礼俗

(1)童蒙之礼

童蒙教材:《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增广贤文》

童蒙之地:家塾、私塾、义塾

童蒙礼仪:束脩礼、释菜礼唐代发展为固定的制度

(2)家教礼俗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岳麓版(200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课标内容】 ①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②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③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火车、轮船、汽车、飞机逐渐成为时尚的交通工具;近代邮政的开办,电 报和电话的使用;照相、电影、交际舞等成为娱乐新时尚;大众传媒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 成在了解信息、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了解产生这 些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 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 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影响的结果,是历 史发展的要求。 ②树立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媒等变革的背景、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西方生活习俗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导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领先世界水平,但是,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随着列强的入侵,紧闭的国门被迫打开,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二、学习新课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1、显示幻灯片杜牧《过华清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引导学生思考。 中国古代最快捷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是什么?请你估算一下当时用这种工具 从广州到西安最快要多久才能把荔枝或者军情送到。 学生体验后,教师指出:到了清末,这种状况有了改观,新的交通工具、通讯 工具开始出现。 2、自学课文,说说近代出现了那些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 3、学生讨论归纳:新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比传统交通、通讯工具的优势。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讲解:中国古代自古以来就使用驿站和民信局作为传递信息的机构。这种 传递方式就普及程度而言都远不如西方邮政。工业革命后,交通工具的变革带 来邮运工具的革命,使得近代邮政发展更为迅速。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电报和电话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新型通讯工具能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容量和范围,因此,对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幻灯片明确:新的交通、通讯工具更快捷,也更能为大众服务。它的出现,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联系,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 国近代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4、新的娱乐方式 ①设置问题,比较分析。你知道中国传统的娱乐方式有哪些?近代又出现了那些新的娱乐方式?这些变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②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娱乐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今天的绝大多数娱乐方式在近代中国已经出现,并逐步成为新的时尚。 (二)大众传媒

日本人的国民性

日本人的国民性 摘要:所谓国民性就是由于一个民族在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生存而演化培养出来的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民族心理习惯,并以一种文化形态加以定格,成为民族行为方式的具有道德约束的异化同时又内在化的力量。 双面日本人_________矛盾的性格 关键字:日本人国民性间人主义自我意识羞耻 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民族特点。美国社会重视自我,所以美国人大都个性较强,有点 儿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英国社会也很崇尚礼仪道德,所以有英国绅士之说。德国社会最 讲规则,所以德国人循规蹈矩世界著名。日本社会重视协调一致,讲究团队精神,所以日 本人随大流者居多,人为己为,人云亦云,这是日本人的天生秉性。 从日本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民族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的显著特点,具体如下: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R.Benedict于1946年发表了著名的『菊と刀』一书,1948 年由长古川松治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一度成为畅销书。书中与美国的“罪恶文化”相对比,提出了日本文化为“羞耻文化”。所谓“罪恶文化”,是说美国人用罪恶感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行事之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是犯罪。所谓“羞耻文化”,是指日本人很重视羞耻二字,在意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所以自身的言行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左右,甚至会丧失自我,根据他人的标准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和日本人接触过的人都有感觉,觉得日本人说话吞吞吐吐,办事思前想后,顾虑重重,不痛快,其实都是源于顾虑羞耻。羞耻之心限定了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具体表现在自我意识薄弱,不突出表现自己,喜欢随声附和、随波逐流,保持一团和气。当然,日本人也有自我意识很强、不顾羞耻的时候。我有一个朋友是大连某高级宾馆的总经理,他曾向我咨询说:“日本应该是礼仪之邦,可是外国游客中最属日本人挑剔多,不好接待,是何道理?”我告诉他:“日本人对内和对外的意识不同,对内讲协调配合,对外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所以也就顾不了什么礼仪和羞耻了,这是日本人的两面性吧?”这个事例说明,日本人的羞耻心只表现在日本人之间,对外国人的行为应该是另当别论。《菊花和刀》说的就是日本人的这种双重性格。 1948年,川岛武宣发表了『日本社会の家族的構成』(日本评论社)一书。主要内容讲述了日本社会是家族式的集团,其原理与民主主义相对立,来源于日本的家族制度的家长制,主要规范有以下几点: ①权威主义:日本人相信、惧怕权威,对权威无条件服从。在人际交往中,重视对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②集团主义:日本人喜于集体行动,不愿脱离集体单独行动。在集体里营造一种家长和子孙的家庭气氛,集团内部保持和谐,树立维护集体利益和一致对外的意识。 ③封闭意识: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重视内外有别,一般只和同集团内的人交往。

日本社会风俗禁忌盘点.doc

日本社会风俗禁忌盘点 日本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之一,吸引了不少人,那么日本旅游要知道哪些风俗禁忌呢?的我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日本社会风俗禁忌盘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去日本人家中作客,必须在门厅前换鞋;无论是在公共场合或者是居所内,都不要发出太大的声响,以免影响他人,尤其是在夜间;平时注意节约用水。 ·日本人对守时的要求很严格,人们都认为不该因为迟到而浪费别人的时间,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不可避免地迟到时,必须要打电话告诉对方。日本人对不守时的人是没有信赖感的。 ·日本人之间打招呼:基本上是以鞠躬来表示的。从一般性行礼到上身至90度的鞠躬。在铺着“榻榻咪”的房间里,必须要坐着行礼。以“正座”的姿势上身弯下,两手放在前面着地然后低头。一般日本人行礼致意是互不接触身体的,传统上也没有握手的习惯。日本人有时候也握手,但大多在日本人和外国人、竞选人和选民、明星和影迷等特殊场合。 ·坐的姿势:在学校、公司一般都坐椅子的。但在家庭里,日本人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坐在“榻榻咪”上的生活。 ·招手:把手掌朝下轻轻地放开,手腕从前方朝自己一边来回摆动几次。这种方法没有性别、年龄的限制,都能使用。但对地位、辈份高的人这样招手是失礼的,要尽量避免。 ·自己:表示“那是我”、“我吗?”等意思时,用食指指着自己的鼻子。 ·万岁:这是在比赛中获胜或碰上好运时,举手表示高兴的动作。多数情况是,大家一起同时欢呼“万岁”,以表示庆贺幸运和祝愿幸福的心情。 ·日本人大多数信奉神道和佛教,他们不喜欢紫色,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最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

·日本人忌讳3人一起“合影”,他们认为中间被左右两人夹着,这是不幸的预兆。 ·日本人忌讳荷花,认为荷花是丧花。在探望病人时忌用山茶花及淡黄色、白色的花,不愿接受有菊花或菊花图案的东西或礼物,因为它是皇室家族的标志。日本人喜欢的图案是松、竹、梅、鸭子、乌龟等。 ·不吉利的数字:日本人忌讳“4”和“9”。因为“4”的读音和“死”相同;“9”和“苦”的读音相同,“9”意味着苦。有的旅馆房间号没有13、4、9这几个数。 ·不收小费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部分旅馆和交通机构有收小费的习惯,最近基本上没有了。 ·日本人认为在人前接吻是难为情的事。 ·接触他人的身体,在日本被认为是失礼的行为。男女之间除恋爱关系的双方外,一般不握手。 ·允许抽烟,但嚼口香糖不行。别人没吃,自己独自吃东西,也被视为失礼。 ·进入日本住宅,必须脱鞋。 ·在日本,访问别人家庭时,窥视厨房是不礼貌的行为。 ·在饭店,酒店或其他公共场所要保持轻声絮语,不得大声喧哗。 ·进日本人的住宅时必须脱鞋。 ·吃饭或喝汤时,不可以将饭碗或汤碗放在桌上,要用手拿起碗进食。 ·不能把筷子插在盛满饭的碗上。 ·吃鱼时不要将鱼刺直接放在桌子上,请放在盘子里。 ·去日本的公共浴池(日语写“銭湯”)时要在浴池外清洗身体,冲去污垢。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2020.9.23 重要概念:断发易服到20世纪初随着清王朝的倒台,形成自发的群众运动。是 在反封建思想指导下的风俗改良,不同于历代改元易服之举。历史上的变衣冠所变的 是形制,不变的是伦理性和等级性,即使起自下层的农民起义也不例外,太平天国的 “蓄发易服”,从衣冠上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之别,与清政府并无二致。 补充价值:近代“断发易服”不仅仅是一场社会风俗改良运动,更是一场社会革命运动。 票证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商品供应匿乏,国家为了保持供 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生活必需品实行凭证凭票凭券的计划供应,即票证制度。这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殊产物,对稳定市场和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必需品供应,曾发挥过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各种票证逐渐走出了人们的生活。到1993年,彻底告别了实行近40年的票证制度,步入了商品丰富、市场繁荣的新时代。 高考与模拟 1.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 A .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B .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C .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 D .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2.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 .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C .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D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 A .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 B .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 C .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 D .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 4.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左图和右图是 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 形式。下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A 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 趋于多样B .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 .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 民众的冷落D 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6.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 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 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 .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 .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 .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7.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A .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 .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 .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 .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史料实证 8.材料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分析材料,论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特点”。 谜面 谜底 生涯在镜中 照相处 海军 浜 成汤国旗 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 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 立宪

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中国社会史研究再出发

常建华: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中国社会史研究 再出发 作者:常建华文章来源:南开新闻网更新时间:2011年09月24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在生活史、地域史、专题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生活史研究多采用“社会生活”的概念,这是新时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特色。但时至今日,有关生活史的研究也面临如何深化与拓展的问题。当前,在生活史研究中强调“日常生活”的概念,从“社会生活”转向“日常生活”,对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史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生活史的研究历程 在我国,生活史作为现代史学出现于20世纪20—40年代。当时,一些学者从风俗的角度关注民众生活。1928年瞿宣颖在燕京大学历史学系开设“历代风俗制度”一课,讲述“平民生活状况”。在《汉代风俗制度史前编》的“序例”中,他批评旧史学“忽以人民日用之常”。同年,陈东原撰著《中国妇女生活史》一书,则直接采用“生活史”作为书名。当时,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一些学者尝试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把握历史,发表了不少论文,如郭沫若的《〈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1928)、全汉升的《宋代都市的夜生活》(1934)、傅安华的《唐代社会生活一斑》(1937)。吕思勉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有关先秦、秦汉、两晋南北朝的断代史论著中,也设有人民生计、人民生活等专章。当然,这一时期社会史研究中真正关注生活史的学者还是极少数,更多学者的兴趣在“中国社会史大论战”方面。 20世纪50—70年代,社会史研究主要讨论社会形态发展史,只有个别学者涉及生活史。如陈直在50年代发表了《汉代人民的日常生活》、《汉代戍卒的日常生活》等文章。吴晗在50—60年代发表过一些有关古人服饰、称谓方面的普及性短文。60年代韩国磐发表《唐天宝时农民生活之一瞥》,分析了唐代农民家庭的收入与支出并判断其生活状况。谢国桢在70年代撰写了《两汉社会生活概述》。 改革开放后,史学界开始反思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文革”时期的历史研究。1985年,《历史研究》杂志社和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在天津召开“中外封建社会劳动者生产生活状况比较研究讨论会”,将“生活状况”纳入史学研究视野。当时就有学者提出,应从流行半个世纪的经济、政治、文化三足鼎立的史著框架中解脱出来,从事各式各样的专史和专题研究,比如撰写一部尽收衣食住行、冠婚丧祭、饮射朝聘等风俗礼仪于笔端的著作。 此后,生活史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重视,成为新时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标志,涌现出不少成果。断代性的如宋德金的《金代的社会生活》(1988)、冯尔康、常建华的《清人社会生活》(1990)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断代史丛书10卷,1994年以来陆续出版了6卷。近现代方面,有严昌洪的《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2007)、李长莉的《中国人的

八年级历史下册《近代社会生活》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近代社会生活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1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 (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 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 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学习和探究 1 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A. 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 B. 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C. 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 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 3 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4 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 5 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 A. 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 B.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C.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 6 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申报》) 7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8 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 A.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C.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教师过渡:随着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9 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习俗得到改变?(留辫、缠足、翎顶补服、跪拜礼、称呼等) 10 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平等博爱、互尊自重) ,巩固小结: 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劝学:标准要求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 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合作:学习要点提炼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 1、物质生活的变迁包括“变化中的男女服饰”、“并行于世的中西餐”、“居室建筑的演进”。社会习俗的变迁指的是“习俗风尚的变革”。 2、变迁的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原本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逐步过渡,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与此同时,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它的影响下发生改变。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 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伴随着这一场拉锯战,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

3、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5、特别注意,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 ①第一次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②第二次变化: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③第三次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④第四次变化: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6、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又有一定的稳定性,虽然时代变了,但是有些东西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比如说风俗习惯方面,有些落后的风俗虽然经过了中华民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涤荡,但还顽固地存在,特别是在偏僻的地区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另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7、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饮食文化中,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居室建筑方面,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其中。 8、服饰的作用:服饰除了防寒保暖的作用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还与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是身份的标志。 9、服饰变化三阶段: ①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②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知识梳理 (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肉类食品、各种新鲜的水产品、新鲜蔬菜、饮料到处都能买到。 (3)住:在住宅建设方面,民国时期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在沿海城市,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使供了方便。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4)行:民国时期的交通较前有了一定的改善。轿子、马车逐渐减少,人力车、自行车成了常见的代步工具。城市里有了柏油马路,有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公路和铁路交通也有所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交通方面变化很大。新修建了许多铁路,城市交通除公共汽车、电车以外,还有出租汽车,少数大城市开始拥有地铁。城乡人民个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中国因此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民用航空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很快,现在所有的公民都可以乘坐飞机。利用假日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人生活内容的一大变化。人们逐渐打破了过去封闭式的生活环境,走出家庭,走出本乡本县,出外旅游了。 (二)近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 交通: (1)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如俄、德、英、法分别修筑了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滇越铁路等。列强通过修路获得了高额利润,控制铁路沿线的大片土地和资源以及运输军队等。列强控制的铁路延伸到哪里,他们的势力就扩展到那里。 (2)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由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

中国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

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一些变化。本课内容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占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是一种进步,但这些变化又是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二、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在社会的转型期,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特别是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产物,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有

力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大众传播媒体的变化主要是精神文明进步的产物,与物质文明相辅相成,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2、教学难点: 从文明史观来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原因和评价,需要对历史的基本知识准确掌握,对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本课的难点确定为: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特点、原因、评价。 三、教法、学法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情境教学法,创设新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为了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电影”为话题导入新课。导语为:“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在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之后,我进一步提问:“你知道为了拍出一部高质量的影片,需要哪些人的努力工作吗?”问题提出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可能会想到导演、演员、编剧等等。这样学生的精力立即集中到了课堂上。 2、讲授新课: 在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之后,我紧接着提出本节课的设想:“我们班准备拍摄一部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电影。今天,就由同学们来担当导演和剧组人员。全班分成4组,分别从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等四个方面来为本片的拍摄作一些准备工作。”

日本人与日本社会题库

一、单选题(题数:40,共 50.0 分) 1 假名是日本人根据汉字的()来革新创造的文字。(1.2分)1.2分 ?A、 形状 ?B、 发音 ?C、 意义 ?D、 偏旁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 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远航”实现时间段是()。(1.2分)1.2分 ?A、 1954年——1971年 ?B、 1956年——1973年 ?C、 1958年——1975年

1956年——1976年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3 日本发展科技事业的特征之一是以()为主导的多方大协作。(1.2分)1.2分 ?A、 研究所 ?B、 高校 ?C、 政府 ?D、 企业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4 日本人的协调精神主要表现在()。(1.2分) 1.2分 ?A、 财产继承 ?B、 商业融资

科技创新 ?D、 决策过程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 下列日本图书中最初完全是由汉字记载的为()。(1.2分) 1.2分 ?A、 《丰臣家族》 ?B、 《日本史》 ?C、 《十七条宪法》 ?D、 《室町幕府》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日本实行锁国政策间只与几个国家有少量贸易关系,其中包括()。(1.2分)1.2分 ?A、 英国

印度 ?C、 俄罗斯 ?D、 朝鲜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 加强交流沟通,知己知彼是搞好中日两国关系的()。(3.2分)3.2分 ?A、 前提 ?B、 基础 ?C、 条件 ?D、 要求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8 日本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比较重视()。(1.2分) 1.2分

理工科 ?B、 工科 ?C、 理科 ?D、 文科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9 日本人保守观念的产生,客观原因是()。(1.2分)1.2分 ?A、 世袭制度 ?B、 锁国政策 ?C、 岛多 ?D、 灾害多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0

浙江省宁波市高三历史上学期二轮专题检测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专题训练 新课标

一、选择题 1.(2012年10月江西省南昌市高三联考24题)旗袍源于满族女装。20世纪20年代初有人撰文,“近来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妻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此理解正确的() 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②体现了民主共和的思想 ③说明当时文明开化之风盛行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A.①②③B.①③C.①③④D.②④ 2.(2012年3月聊城市一模16题)伊朗门事件、克林顿丑闻事件、美军虐俘事件、西方其他国家高级官员的丑闻屡屡被曝光。这突出反映了() A.西方国家民主政治进程出现曲折 B.政府完全处于公民的监督之下 C.第三次科技革命负面影响增大 D.报刊、网络和电视等媒介监督作用增强3.1903年,山东第一份(济南汇报》创刊,以后,《山东官报》、《济南日报》等多种报纸在南陆续出现,读报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它对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 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启迪民众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4.(2011年10月广东六校高三联考17题)假如某爱国实业家在20世纪初需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 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 B.通过无线电报输送讯息 C.通过互联网 D.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 5.“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鸦片战争前 B.鸦片战争后 C.民国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 6.小林同学对“清末民初西方文明对我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影响”这一课题很感兴趣,下列他所搜集的四张图片中,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南靖四中高丽芬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人民版)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本节课是专题四的教学重点。通过具体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分析其变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设计思想 1.这节课内容贴近生活,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学设计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感受历史,联系自身情况及周围生活体验历史,最终认识历史。在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适当引导,深入探讨,归纳特征、分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为确保课标的实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取舍。物质生活方面以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文化作为切入点和重点,弱化饮食和建筑方面。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情况的比较,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原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文字和影像资料,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再现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场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逐步树立历史唯物史观。认识到民主、自由、平等和法制等思想观念对近现代中国陋习的改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树立民主平等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做一个遵纪守法的模范公民。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及原因。 (二)难点:分析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五、教学过程 导入:图片导入法(旗袍),除了服饰方面的变化,还有哪些方面的变迁 引导学生迅速浏览课本62页的课前提示,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 答: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讲授新课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板书) (一)服饰的变迁:(图片展示) (1)近代(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板书) 近代的服饰除了改良以后的服饰外,传统服饰依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 ①代表性服饰:男装:西装、中山装、长袍马褂(板书) 女装:旗袍、上衣下裙 ②服饰特征: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新旧并存(板书)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原因:A、从服饰中我们看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子。从什么时候开

日本人的“土足厳禁”

日本人的“土足厳禁” 张国强 日本留学生宿舍的门上贴着一张写有“土足厳禁!!(どそく げんきん)”的A4大小的纸。 “土足厳禁”翻译成中文的话,则是“严禁穿鞋进入房间”的 意思,也可以说“来访者进入本人房间时请脱鞋”。当然,“土足厳 禁”译成“请勿穿鞋入内”“禁止穿鞋入内”也是可以的。从“严 禁穿鞋入内”中的“严禁”二字来看,房间的主人对“穿鞋入内”的来访者很有意见,愤怒的情感一目了然。客气一点说“请勿~”,不满时说“禁止~”,恼火时说“严禁~”,语感渐渐变得强烈了。 可以肯定地说,有人违反了规矩,穿鞋进入室内,也许不是一次, 这才有“厳禁”的吧。 我参观过上海日本人学校,教学楼的一层大厅一排排鞋柜整齐 地排列着,全体教师和学生都要在这里脱鞋,换上拖鞋后才能进入 办公室、教室。所有的走廊干干净净,因为是穿着 拖鞋,几乎听不到咚咚响的脚步声。 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上海度过的,居住在龙华,我家房间的地面是木板的。上个世纪的70年代,弟弟常常用拖布把地板拖得干干净净,并提出“土足厳禁”的要求,开始时大家都不习惯,邻居也不满,进去要脱鞋,出来时要穿鞋,太麻烦了。现在回忆起这件事,觉得当时的弟弟是一个“逆潮流而动”的勇士,因为四周的邻居没有一家是“土足厳禁”的。 日本专家真木胜文先生对我说过这样一件事。他住在学校的外教宿舍里,为了学生的日语学习,办了一个日语能力考试辅导班,他的宿舍就是教室。刚开始时,10多个学生全都穿鞋进入他的房间,令他大吃一惊。后来,他买来了10多双拖鞋,每人都要换鞋,这才有上课的资格。 在中国也好,在日本也好,去日本人的家里时,一定要在进屋前 脱鞋,这是现代城市生活的规矩。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已经养成了进 屋脱鞋的习惯,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讲究生活的质量和 健康了。 一本日语教科书中有一个中国学生访问日本人家庭的内容,文章中配了一张插图。这一插图的画面是中国学生和日本学生及其母亲在房间里交流的内容。由于职业的习惯,我发现插图中的中国学生是穿着鞋进入房间的,日本人穿着拖鞋,中国学生却是“靴のまま”,违反了日本人家庭生活中的规矩。插图的作者也许不了解日本人的“土足厳禁”的生活习惯吧。 在“玄関(げんかん)”脱鞋后,要用手(用脚是不美的行为)把鞋整齐地放好,鞋尖朝着门的方向,走的时候穿鞋就很方便了。这是日本人养成的生活习惯,从小培养会整理、整顿的习惯,对将来走上社会极有好处,因为这是优秀素质的具体的表现。 上个世纪的60年代,我在上海外大学习,重要节日时系里组织部分出身好的学生(贫下中农、工人、干部等子弟),去上海大厦访问居住在那儿的日本专家(外教)。去前,对学生讲了纪律要求,但是忽略了某些问题。那个年代,家庭生活并不宽裕,大学生的穿着十分朴素,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没有常换袜子的习惯。到了日本专家的家里,脱鞋入内了,但袜子发出的各种异味让领队老师眉头紧锁。以后,凡再有这样的活动,系领导反复地讲鞋子和袜子的事情,并强调说这是关系到中国人的形象的问题。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测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专题训练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突破测试卷(含解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1年11月德州期中7题)“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中国共产党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2.说明当今社会正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是() A.现代化邮政的建成 B.电话、电报等新式高效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 C.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D.互联网兴起 3.(2012年11月杭州市萧山区高三期中)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从上述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①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②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主要依赖外国③中国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④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4.康有为等人在宣传其进步思想时不可能使用的形式是( ) A.创办报刊 B.广播宣传 C.放映电影 D.演讲集会 5.(2011年12月襄阳调研31题)《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 A.鸦片战争之后B.洋务运动之后C.戊戌变法之后D.辛亥革命之后6.1877年福建巡抚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最早的电报线架设于( ) A.江苏 B.上海 C.台湾 D.福建 7.右图是《取缔编结发辫告示》,依据图片中的信息,与当时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是()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 一、单选题选择 1.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思想,魏源在下图所示著作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师夷长技以制夷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D师夷长技以自强 2.上图是某校八年级3班陈平同学作的一幅名为“艰苦挣扎”的漫画。漫画想要表达的是A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艰难发展 B中国革命的曲折发展经历 C民主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D清朝由关闭到开放的历程 4.《申报》曾刊登如下公告:“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减除净尽,有不尊者以法论”。该公告颁布的时代背景是 A维新派倡导改革社会习俗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车成立 C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 D洋务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5.右图中的老者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曾被誉为“中国轻纺工业第一人”,又被称为“状元资本家”。此人是 A张謇 B李鸿章 C陈启元 D张之洞 6.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礼节、称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共和思想的传播 B科学精神的深化 C等级制度的强化 D平等观念的践行 7.1926年,中国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与这一成就有关的科学家是 A詹天佑B侯德榜C钱学森D邓稼先 8.凭着“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这一信念,在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的情况下,他带领他的团队,经过六年的潜心研究,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他是 A钱学森B杨振宇C王金昌D邓稼先 9.下列图片直接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A外交成就B国防建设C航天事业D医疗技术 10.从无人飞船到宅人飞船升入太空,现代中国人变传说为现实。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是 A“东方红1号”B“神舟一号”C“神舟五号”D“神舟六号”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厂矿,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力和原料,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在此情况下,1899年5月,坐落在江苏南通的大生纱厂建成投产了,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因为纱厂的主人。,是五年前夺魁的状元张謇。一个状元竟然“舍本逐末“,在这历史上还未曾有过,在张謇的经营下,大生纱厂不断发展,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纱厂发展更加迅速。但好景不长,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倾销棉花

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与日本社会现代化

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与日本社会现代化 集团意识,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熏陶,社会关系中处于集团内部的人们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素质。作为一个社会存在,集团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作为集团内部的人们的集团意识则依据其组织结构、功能及规范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许多研究日本人“国民性”的学者都承认,日本人有一种“集团意识”。所谓“集团意识”,大概就是说日本人总是意识到自己是某个整体的一部分,这个整体是利益共同体,甚至是命运共同体,自己与这个整体息息相关,同命相连。[1 ] (P10)所以,日本人常以“我家”来称自己的工作单位、所属的组织、办公处或学校,而以“你家”、“府上”来称对方的工作单位、组织等,这种情形就反映出了他们的集团意识。日本人把公司或企业叫做“会社”,“会社”这个词,就是集团意识的表征。“会社”并不意味着许多个人被契约关系约束在一个共同企业里,而在思想感情上各不相干;相反,会社是指“我的”或“我们的”公司,是指一个人主要隶属的社会集团,因而也是其生活中占首要地位的事物。可以看出,在日本人的观念中,公司似乎是自己的生命所在,自己的一切都系于公司一身了。所以,一般日本人是“以社为家”的,在他们之间有一种类似家庭感情的纽带把他们联结在一起。在这里,日语“家”一词的含义,要远胜过英语中的household 或family 的含义。因而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就表现为“家”的观念形态,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某个组合中的一分子,而这种浓厚的集团意识,使他们把个

人的命运与集团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忠诚于集团成为每一个集团成员的最高准则。从历史学的角度分析,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接受汉民族的习俗与儒学的忠、信、义思想熏陶的结果。 *日本的集团意识产生于11 、12 世纪武士兴起的时期,后经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战国时期,及至江户幕府,一步步深化,凝结成为日本人的普遍的心态。在武士兴起时期,源赖朝为吸引众多的武士对自己的忠诚,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实行“御家人制”。成为御家人的武士,必须宣誓对源赖朝的忠诚,源赖朝则保证武士原有的土地财产不受侵犯,有功者还要依功劳大小授予“新恩地”。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后,“御家人制”进一步完善,成为幕府的阶级基础。御家人与幕府将军之间的主从关系,起初只是彼此经济、政治利益的一时需用的结合,而镰仓幕府以后,则引入了儒学的“忠”、“信”思想,即御家人对将军要忠,将军对御家人要信。这种“忠”、“信”为基础的封建道德,后来贯彻到1232 年制定的第一部武士法———《贞永式目》之中。镰仓幕府的执权北条泰时曾明确地说,他主持制定《贞永式目》,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仆忠主,子孝父,妻从夫。”室町幕府制定的《建武式目》,继续遵循这一中心思想。随着幕府势力的衰弱,15 世纪中叶地方武士纷纷割地自据,出现了战国争乱。战国大名们为了战胜强敌,相继实行领国内的整顿和改革。他们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建立“家臣团”,使领国内的大大小小的领主与自己结成主从关系,纳入自己的统治体制。家臣团的组织按照与战国大名的关系的亲疏,分设上层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