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流程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流程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流程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流程

第一节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

一、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流程

1、活性污泥法的基本组成

①曝气池:反应主体

②二沉池: 1)进行泥水分离,保证出水水质;2)保证回流污泥,维持曝气池内的污泥浓度。

③回流系统: 1)维持曝气池的污泥浓度;2)改变回流比,改变曝气池的运行工况。

④剩余污泥排放系统: 1)是去除有机物的途径之一;2)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行。

⑤供氧系统:提供足够的溶解氧

2、活性污泥系统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是:

①废水中含有足够的可容性易降解有机物;

②混合液含有足够的溶解氧;

③活性污泥在池内呈悬浮状态;

④活性污泥连续回流、及时排除剩余污泥,使混合液保持一定浓度的活性污泥;

⑤无有毒有害的物质流入。

二、活性污泥的性质与性能指标

1、活性污泥的基本性质

①物理性能:“菌胶团”、“生物絮凝体”:

颜色:褐色、(土)黄色、铁红色;

气味:泥土味(城市污水);

比重:略大于1,(1.002~1.006);

粒径:0.02~0.2 mm;

比表面积:20~100cm2/ml。

②生化性能:

1) 活性污泥的含水率:99.2~99.8%;

固体物质的组成:活细胞(M a)、微生物内源代谢的残留物(M e)、吸附的原废水中难于生物降解的有机物(M i)、无机物质(M ii)。

2、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① 细菌: 是活性污泥净化功能最活跃的成分,

主要菌种有:动胶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黄杆菌属、芽胞杆菌属、产碱杆菌属、无色杆菌属等;

基本特征:1) 绝大多数都是好氧或兼性化能异养型原核细菌;

2) 在好氧条件下,具有很强的分解有机物的功能;

3) 具有较高的增殖速率,世代时间仅为20~30分钟;

4) 其中的动胶杆菌具有将大量细菌结合成为“菌胶团”的功能。

② 其它微生物------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在活性污泥中大约为103个/ml

3、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

①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s ):

MLSS = M a + M e + M i + M ii 单位: mg/l g/m 3

②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Mixed Volatile Liquor Suspended Solids ):

MLVSS = M a + M e + M i ;

在条件一定时,MLVSS/MLSS 是较稳定的,对城市污水,一般是0.75~0.85

③ 污泥沉降比(SV )(Sludge Volume ):

是指将曝气池中的混合液在量筒中静置30分钟,其沉淀污泥与原混合液的体积比,一般以%表示;

能相对地反映污泥数量以及污泥的凝聚、沉降性能,可用以控制排泥量和及时发现早期的污泥膨胀;

正常数值为20~30%。

④ 污泥体积指数(SVI )(Sludge Volume Index ):

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经30分钟静沉后,1g 干污泥所形成的污泥体积, 单位是 ml/g 。

)

/()/((%))/()/(l g MLSS l ml SV l g MLSS l ml SV SVI 10?== 能更准确地评价污泥的凝聚性能和沉降性能,其值过低,说明泥粒小,密实,无机成分多;其值过高,说明其沉降性能不好,将要或已经发生膨胀现象;

城市污水的SVI 一般为50~150 ml/g ;

三、活性污泥的增殖规律及其应用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增殖是活性污泥在曝气池内发生反应、有机物被降解的必然结果,而微生物增殖的结果则是活性污泥的增长。

1、活性污泥的增殖曲线

注意:1)间歇静态培养;2)底物是一次投加;3)图中同时还表示了有机底物降解和氧的消耗曲线。

①适应期:

是活性污泥微生物对于新的环境条件、污水中有机物污染物的种类等的一个短暂的适应过程;经过适应期后,微生物从数量上可能没有增殖,但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a.菌体体积有所增大;b.酶系统也已做了相应调整;c.产生了一些适应新环境的变异;等等。BOD5、COD等各项污染指标可能并无较大变化。

②对数增长期:

F/M值高(>2.2d

),所以有机底物非常丰富,营养物质不是微生物增殖的

/

kgVSS

kgBOD?

5

控制因素;微生物的增长速率与基质浓度无关,呈零级反应,它仅由微生物本身所特有的最小世代时间所控制,即只受微生物自身的生理机能的限制;微生物以最高速率对有机物进行摄取,也以最高速率增殖,而合成新细胞;此时的活性污泥具有很高的能量水平,其中的微生物活动能力很强,导致污泥质地松散,不能形成较好的絮凝体,污泥的沉淀性能不佳;活性污泥的代谢速率极高,需氧量大;一般不采用此阶段作为运行工况,但也有采用的,如高负荷活性污泥法。

③减速增长期:

F/M值下降到一定水平后,有机底物的浓度成为微生物增殖的控制因素;微生物的增殖速率与残存的有机底物呈正比,为一级反应;有机底物的降解速率也开始下降;微生物的增殖速率在逐渐下降,直至在本期的最后阶段下降为零,但微生物的量还在增长;活性污泥的能量水平已下降,絮凝体开始形成,活性污泥的凝聚、吸附以及沉淀性能均较好;由于残存的有机物浓度较低,出水水质有较大改善,并且整个系统运行稳定;一般来说,大多数活性污泥处理厂是将曝气池的运行工况控制在这一范围内的。

④内源呼吸期:

内源呼吸的速率在本期之初首次超过了合成速率,因此从整体上来说,活性污泥的量在减少,最终所有的活细胞将消亡,而仅残留下内源呼吸的残留物,而这些物质多是难于降解的细胞壁等;污泥的无机化程度较高,沉降性能良好,但凝聚性较差;有机物基本消耗殆尽,处理水质良好;一般不用这一阶段作为运行工况,但也有采用,如延时曝气法。

2、活性污泥增殖规律的应用:

①活性污泥的增殖状况,主要是由F/M值所控制;

②处于不同增值期的活性污泥,其性能不同,出水水质也不同;

③通过调整F/M值,可以调控曝气池的运行工况,达到不同的出水水质和不同性质的活性污泥;

④活性污泥法的运行方式不同,其在增值曲线上所处位置也不同。

3、有机物降解与微生物增殖:

活性污泥微生物增殖是微生物增殖和自身氧化(内源呼吸)两项作用的综合结果,

活性污泥微生物在曝气池内每日的净增长量为:

v r bVX aQS x -=?;

式中: =?x 每日污泥增长量(VSS ),d kg /;r w X Q ?= ;

Q ——每日处理废水量(d m /3);

e i r S S S -=;

i S ——进水5BOD 浓度(35

/m kgBOD 或l mgBOD /5); e S ——出水5BOD 浓度(35/m kgBOD 或l mgBOD

/5)。 a , b ——经验值:对于生活污水活与之性质相近的工业废水,

65.0~5.0=a ,1.0~05.0=b ;

——或试验值:通过试验获得。

4、有机物降解与需氧量:

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在进行代谢活动时需要氧的供应,氧的主要作用有:① 将一部分有机物氧化分解;② 对自身细胞的一部分物质进行自身氧化。

因此,活性污泥法中的需氧量:

v r X V b S Q a O ?+?=''2

式中: 2O ——曝气池混合液的需氧量,d kgO /2;

'a ——代谢每5kgBOD 所需的氧量,d kgBOD kgO ?52/;

'b ——每kgVSS 每天进行自身氧化所需的氧量,d kgVSS kgO ?/2。

二者的取值同样可以根据经验或试验来获得。

5、活性污泥净化废水的实际过程:

在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有机污染物物从废水中被去除的实质就是有机底物作为营养物质被活性污泥微生物摄取、代谢与利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是污水得到了净化,微生物获得了能量而合成新的细胞,活性污泥得到了增长。一般将这整个净化反应过程分为三个阶段:① 初期吸附;② 微生物代谢;③ 活性污泥的凝聚、沉淀与浓缩。

BOD

曝气过程

所谓“初期吸附”是指:在活性污泥系统内,在污水开始与活性污泥接触后的较短时间(10~30min)内,由于活性污泥具有很大的表面积因而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因此在这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去除废水中大量的呈悬浮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使废水的BOD 5值(或COD 值)大幅度下降。但这并不是真正的降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合液的BOD 5值会回升,再之后,BOD 5值才会逐渐下降。

活性污泥吸附能力的大小与很多因素有关:

① 废水的性质、特性:对于含有较高浓度呈悬浮或胶体状有机污染物的废水,具有较好的效果;

② 活性污泥的状态:在吸附饱和后应给以充分的再生曝气,使其吸附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一般应使活性污泥微生物进入内源代谢期。

四、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参数

1、容积负荷(Volumetric Organic Loading Rate ):

V C Q L i vCOD ?= )(3d m kgCOD ?; V B Q L i vBOD ?=5

)(35d m kgBOD ?

2、污泥负荷(Sludge Organic Loading Rate ):

V MLSS C Q L i

sCOD ??= d kgMLSS kgCOD ?; V MLSS B Q L i sBOD ??=

5 d kgMLSS kgBOD ?5

3、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 V HRT = (h )

4、污泥龄或污泥停留时间(Sludge Retention Time ):r w X Q X V S R T

??=(h 或 d )

5、回流比:r Q Q R =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 一、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流程 1、活性污泥法的基本组成 ①曝气池:反应主体 ②二沉池:1)进行泥水分离,保证出水水质;2)保证回流污泥,维持曝气池内的污泥浓度。 ③回流系统:1)维持曝气池的污泥浓度;2)改变回流比,改变曝气池的运行工况。 ④剩余污泥排放系统:1)是去除有机物的途径之一;2)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行。 ⑤供氧系统:提供足够的溶解氧 2、活性污泥系统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是: ①废水中含有足够的可容性易降解有机物; ②混合液含有足够的溶解氧; ③活性污泥在池内呈悬浮状态; ④活性污泥连续回流、及时排除剩余污泥,使混合液保持一定浓度的活性污泥; ⑤无有毒有害的物质流入。 二、活性污泥的性质与性能指标 1、活性污泥的基本性质 ①物理性能:“菌胶团”、“生物絮凝体”: 颜色:褐色、(土)黄色、铁红色; 气味:泥土味(城市污水); 比重:略大于1,(1.002~1.006); 粒径:0.02~0.2mm; 比表面积:20~100cm2/ml。 ②生化性能: 1) 活性污泥的含水率:99.2~99.8%; 固体物质的组成:活细胞(M a)、微生物内源代谢的残留物(M e)、吸附的原废水中难于生物降解的有机物(M i)、无机物质(M ii)。 2、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① 细菌: 是活性污泥净化功能最活跃的成分, 主要菌种有:动胶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黄杆菌属、芽胞杆菌属、产碱杆菌属、无色杆菌属等; 基本特征:1) 绝大多数都是好氧或兼性化能异养型原核细菌; 2) 在好氧条件下,具有很强的分解有机物的功能; 3) 具有较高的增殖速率,世代时间仅为20~30分钟; 4) 其中的动胶杆菌具有将大量细菌结合成为“菌胶团”的功能。 ② 其它微生物------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在活性污泥中大约为103个/ml 3、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 ①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s ): MLSS = M a + M e + M i + M ii 单位: mg/l g/m 3 ②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Mixed VolatileLiquor Suspended Solids ): MLVSS = M a + M e + M i ; 在条件一定时,MLVSS/MLSS 是较稳定的,对城市污水,一般是0.75~0.85 ③ 污泥沉降比(SV )(Sludge Volume ): 是指将曝气池中的混合液在量筒中静置30分钟,其沉淀污泥与原混合液的体积比,一般以%表示; 能相对地反映污泥数量以及污泥的凝聚、沉降性能,可用以控制排泥量和及时发现早期的污泥膨胀; 正常数值为20~30%。 ④ 污泥体积指数(SVI )(Sludge Volume Index ): 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经30分钟静沉后,1g 干污泥所形成的污泥体积, 单位是 ml/g 。 ) /()/((%))/()/(l g MLSS l ml SV l g MLSS l ml SV SVI 10?== 能更准确地评价污泥的凝聚性能和沉降性能,其值过低,说明泥粒小,密实,无机成分多;其值过高,说明其沉降性能不好,将要或已经发生膨胀现象; 城市污水的SVI 一般为50~150 ml/g ; 三、活性污泥的增殖规律及其应用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增殖是活性污泥在曝气池内发生反应、有机物被降解的必然结果,而微生物增殖的结果则是活性污泥的增长。 1、活性污泥的增殖曲线

活性污泥法需氧量计算方法的比较

活性污泥法需氧量计算方法的比较 作者:吴华明, 涂敏, WU Hua-ming, TU Min 作者单位:江苏东华市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08 刊名: 中国给水排水 英文刊名:CHINA WATER & WASTEWATER 年,卷(期):2007,23(10)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4条) 1.ATV DK628.356:628.32001.2(083).5 000人口当量以上的单级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厂的设计 2.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给水排水设计手册 2004 3.CECS 149-2003.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处理设计规程 4.GB 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朱伟小城镇污水经CEPT工艺处理后的脱氮初探[学位论文]2005 2.肖绍斌.XIAO Shao-bin活性污泥工艺曝气量计算方法探讨[期刊论文]-中外建筑2007(7) 3.彭书郁.Peng Shu-yu含铁地下水深度处理工程实践[期刊论文]-给水排水2005,31(6) 4.熊向阳重力跌水滴滤曝气法处理山区铁路站区生活污水溶解氧变化的试验研究[学位论文]2007 5.余泽胜.陈文托盘式跌水曝气塔的应用实例研究[期刊论文]-科技经济市场2006(11) 6.方春玉.周健.张会展.Fang Chun-yu.ZhouJian.Zhang Hui-zhan AFB反应器处理啤酒废水中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期刊论文]-啤酒科技2006(10) 7.吴兆锋活性污泥法生物池需氧量研究[期刊论文]-环境2010(z1) 8.石炼复合生物膜反应器污泥需氧消化试验研究[学位论文]2004 9.付强.胡春玲.魏东洋.邱熔处.王利.FU Qiang.HU Chun-ling.WEI Dong-yang.QIU Rong-chu.WANG Li高负荷活性污泥法处理城市污水系统需氧量的确定[期刊论文]-河北工业科技2009,26(3) 10.廖志民.钟卫群.邹静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小城镇污水[会议论文]-2003 引证文献(2条) 1.胡坚.蔡兰.刘孟离心风机在污水处理中的喘振机理[期刊论文]-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11(2) 2.许光泞.周林荣.文欣秀污水处理厂的优化节能控制措施与应用[期刊论文]-中国给水排水 2010(18)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2c18174092.html,/Periodical_zgjsps200710025.aspx

活性污泥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活性污泥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学号:1111603112 __________ 班级:环境1111 ________ 姓名:_______ 宣锴____________

活性污泥法工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引言 活性污泥法是利用好氧微生物(包括兼性微生物)处理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有效方法,其能够从废水中去除溶解和胶体类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质,以及能被活性污泥吸附的悬浮物质和其他一些无机盐类也能够去除,例如氮磷等化合物,在处理工业废水过程中,好氧活性污泥法主要用于处理厌氧出水,是一种非常广泛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主要的机理是通过好氧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代谢反应,分解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质,过程中涉及到活性污泥的吸附、凝聚和沉淀,能够有效的去除废水中的胶体和溶解性物质,从而净化废水。 该方法于 1913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市试验成功。 80多年来,随着生产上的应用和不断改进及对生化反应和净化机理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活性污泥法取得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多种运行方式,并正在改变那种用经验数据进行工艺设计和运行管理的现象。本文对各种活性污泥的组成、运行方式及其特点作简要的综述,同时谈谈活性污泥法的发展趋势。 2活性污泥构成简介 活性污泥是由活性微生物、微生物残留物、附着的不能降解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所组成的褐色絮凝体,由大量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组成,以细菌为主,由不同大小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具有良好的沉降性和传质性能的菌胶团以结构丝状菌为骨架、胶团菌附着其上,并且具有不断生长的特性,增长过程和老化过程中脱落的碎片及其他游离细菌被附着或游离生长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捕食。少量以无机颗粒为核心形成的致密颗粒也可能存在于系统之中,并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也就是说,具有良好结构的活性污泥是以丝状菌为骨架,胶团菌附着于其上而形成的,结构丝状菌喜低氧状态,在胶团菌的附着下,不断生长伸长,形成条状和网状污泥;没有丝状菌为骨架的絮体颗粒很小,附着于累枝虫等原生动物尸体上的絮体易产生反硝化作用,它们都易随二沉池出水流出。胶团菌与结构丝状菌之间相互依存,丝状微生物形成了絮体骨架,为絮体形成较大颗粒同时保持一定的松散度提供了必要条件。而胶团菌的附着使絮体具有一定的沉降性而不易被出水带走,并且由于胶团菌的包裹使得结构丝状菌获得更加稳定、良

活性污泥法基本原理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 一.基本概念和工艺流程 (一)基本概念 1.活性污泥法: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污水生物处理。 2.活性污泥:颜色呈黄褐色,有大量微生物组成,易于与水分离,能使污水得到净化,澄清的絮凝体 (二)工艺原理 1.曝气池:作用:降解有机物(BOD5) 2.二沉池:作用:泥水分离。 3.曝气装置:作用于①充氧化②搅拌混合 4.回流装置:作用:接种污泥 5.剩余污泥排放装置:作用:排除增长的污泥量,使曝气池内的微生物量平衡。 混合液:污水回流污泥和空气相互混合而形成的液体。 二.活性污泥形态和活性污泥微生物 (一)形态: 1、外观形态:颜色黄褐色,絮绒状 2.特点:①颗粒大小:0.02-0.2mm ②具有很大的表面积。③含水率>99%,C<1%固体物质。④比重1.002-1.006,比水略大,可以泥水分离。 3.组成:

有机物:{具有代谢功能,活性的微生物群体Ma {微生物内源代谢,自身氧化残留物Me {源污水挟入的难生物降解惰性有机物Mi 无机物:全部有原污水挟入Mii (二)活性污泥微生物及其在活性污泥反应中作用 1.细菌:占大多数,生殖速率高,世代时间性20-30分钟; 2.真菌:丝状菌→污泥膨胀。 3.原生动物 鞭毛虫,肉足虫和纤毛虫。 作用:捕食游离细菌,使水进一步净化。 活性污泥培养初期:水质较差,游离细菌较多,鞭毛虫和肉足虫出现,其中肉足虫占优势,接着游泳型纤毛虫到活到活性污泥成熟,出现带柄固着纤毛虫。 ☆原生动物作为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指示性生物。 4.后生动物:(主要指轮虫) 在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很少出现。 作用:吞食原生动物,使水进一步净化。 存在完全氧化型的延时曝气补充中,后生动物是不质非常稳定的标志。 (三)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增殖和活性污泥增长 四个阶段: 1.适应期(延迟期,调整期)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 指导教师刘军坛 学号 130909221 姓名秦琪宁

目录 摘要 (3) 第一章引言 (4) 1.1设计依据的数据参数 (4) 1.2设计原则 (5) 1.3设计依据 (5) 第二章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的比较及选择 (6) 2.1 选择活性污泥法的原因 (6) 第三章工艺流程的设计计算 (7) 3.1设计流量的计算 (7) 3.2格栅 (9) 3.3提升泵房 (9) 3.4沉砂池 (10) 3.5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 (11) 3.6曝气池 (15) 第四章平面布置和高程计算 (25) 4.1污水处理厂的平面布置 (25) 4.2污水处理厂的高程布置 (26) 第五章成本估算 (27) 5.1建设投资 (27) 5.2直接投资费用 (28) 5.3运行成本核算 (29) 结论 (29) 参考文献: (30) 致谢 (30)

摘要 本设计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处理城市生活污水,设计规模是200000m3/d。该生活污水氨氮磷含量均符合出水水质,不需脱氮除磷,只考虑除掉污水中的SS、BOD、COD。传统活性污泥法是经验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一种生活污水处理方法。污泥处理工艺为污泥浓缩脱水工艺。污水处理流程为:污水从泵房到沉砂池,经过初沉池,曝气池,二沉池,接触消毒池最后出水;污泥的流程为:从二沉池排出的剩余污泥首先进入浓缩池,进行污泥浓缩,然后进入贮泥池,经过浓缩的污泥再送至带式压滤机,进一步脱水后,运至垃圾填埋场。本设计的优势是:设计流程简单明了,无脱氮除磷的设计,节省了成本,该方法是早期开始使用的一种比较成熟的运行方式,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BOD 去除率可达90%以上,适用于对处理效果和稳定程度要求较高的污水,城市污水多采用这种运行方式。 关键词:城市污水传统活性污泥法污泥浓缩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 指导教师刘军坛 姓名秦琪宁 目录 摘要 (3) 第一章引言...................................... 1.1设计依据的数据参数........................................................................................ 1.2设计原则............................................................................................................ 1.3设计依据............................................................................................................ 第二章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的比较及选择错误!未定义书 签。 2.1 选择活性污泥法的原因................................................................................... 第三章工艺流程的设计计算.. (7) 3.1设计流量的计算 (7) 3.2格栅 (9) 3.3提升泵房............................................................................................................ 3.4沉砂池 (10) 3.5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 (11) 3.6曝气池 (15) 第四章平面布置和高程计算 (25) 4.1污水处理厂的平面布置 (25) 4.2污水处理厂的高程布置 (26) 第五章成本估算 (27) 5.1建设投资 (27) 5.2直接投资费用 (28) 5.3运行成本核算 (29) 结论 (29) 参考文献: (30) 致谢 (30)

活性污泥系统的工艺计算与设计

活性污泥系统的工艺计算与设计 一、设计应掌握的基础资料与工艺流程的选定 活性污泥系统由曝气池、二次沉淀池及污泥回流设备等组成。其工艺计算与设计主要包括5方面内容,即 ①工艺流程的选择; ②曝气池的计算与设计; ②曝气系统的计算与设计; ④二次沉淀池的计算与设计; ⑤陌泥回流系统的计算与设计。 进行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工艺计算和设计时,首先应比较充分地掌握与废水、污泥有关的原始资料并确定设计的基础数据。主要是下列各项: ①废水的水量、水质及变化规律; ②对处理后出水的水质要求; ③对处理中所产生污泥的处理要求; ④污泥负荷率与BOD5去除率: ⑤混合液浓度与污泥回流比。 对生活污水和城市废水以及性质与其相类似的工业废水,人们已经总结出一套较为成熟和完整的设计数据可直接应用。而对于一些性质与生活污水相差较大的工业废水或城市废水,则需要通过试验来确定有关的设计数据, 选定废水和污泥处理工艺流程的主要依据就是的前述的①、②、③各项内容和据此所确定的废水和污泥的处理程度。 在选定时,还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地理位置、地区条件、气候条件以及施工水平等因素,综合分析本工艺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先进性及经济上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等。特别是对工程量大、建设费用高的工程,需要进行多种工艺流程比较之后才能确定,以期使工程系统达到优化。 二、曝气池的计算与设计 曝气他的计算与设计主要包括:①曝气池(区)容积的计算;②需氧量和供气量的计算; ③池体设计等几项。 1.曝气池(区)容积的计算 (1)计算方法与计算公式 计算曝气区容积,常用的是有机负荷计算法。也称BOD5负荷计算法。负荷有两种表示方法,即污泥负荷和容积负荷。曝气池(区)容积计算公式列于表3—17—19中。

03-第三章活性污泥法030916

第三章废水好氧生物处理工艺(1)——活性 污泥法 第一节、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 一、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流程 1、活性污泥法的基本组成 ①曝气池:反应主体 ②二沉池:1)进行泥水分离,保证出水水质;2)保证回流污泥,维持曝气池的污泥浓度。 ③回流系统:1)维持曝气池的污泥浓度;2)改变回流比,改变曝气池的运行工况。 ④剩余污泥排放系统:1)是去除有机物的途径之一;2)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行。 ⑤供氧系统:提供足够的溶解氧 2、活性污泥系统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是: ①废水中含有足够的可容性易降解有机物; ②混合液含有足够的溶解氧; ③活性污泥在池呈悬浮状态; ④活性污泥连续回流、及时排除剩余污泥,使混合液保持一定浓度的活性污泥; ⑤无有毒有害的物质流入。 二、活性污泥的性质与性能指标 1、活性污泥的基本性质 ①物理性能:“菌胶团”、“生物絮凝体”: 颜色:褐色、(土)黄色、铁红色; 气味:泥土味(城市污水); 比重:略大于1,(1.002 1.006);

粒径:0.02~0.2 mm ; 比表面积:20~100cm 2/ml 。 ② 生化性能: 1) 活性污泥的含水率:99.2~99.8%; 固体物质的组成:活细胞(M a )、微生物源代的残留物(M e )、吸附的原废水中难于生物降 解的有机物(M i )、无机物质(M ii )。 2、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① 细菌: 是活性污泥净化功能最活跃的成分, 主要菌种有:动胶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黄杆菌属、芽胞杆菌属、产碱杆菌属、无色杆菌属等; 基本特征:1) 绝大多数都是好氧或兼性化能异养型原核细菌; 2) 在好氧条件下,具有很强的分解有机物的功能; 3) 具有较高的增殖速率,世代时间仅为20~30分钟; 4) 其中的动胶杆菌具有将大量细菌结合成为“菌胶团”的功能。 ② 其它微生物------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在活性污泥约为103个/ml 3、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 ①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s ): MLSS = M a + M e + M i + M ii 单位: mg/l g/m 3 ②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Mixed V olatile Liquor Suspended Solids ): MLVSS = M a + M e + M i ; 在条件一定时,MLVSS/MLSS 是较稳定的,对城市污水,一般是0.75~0.85 ③ 污泥沉降比(SV )(Sludge V olume ): 是指将曝气池中的混合液在量筒中静置30分钟,其沉淀污泥与原混合液的体积比,一般以%表示; 能相对地反映污泥数量以及污泥的凝聚、沉降性能,可用以控制排泥量和及时发现早期的污泥膨胀; 正常数值为20~30%。 ④ 污泥体积指数(SVI )(Sludge V olume Index ): 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经30分钟静沉后,1g 干污泥所形成的污泥体积, 单位是 ml/g 。 )/() /((%))/()/(l g MLSS l ml SV l g MLSS l ml SV SVI 10?= = 能更准确地评价污泥的凝聚性能和沉降性能,其值过低,说明泥粒小,密实,无机成分多;其值过 高,说明其沉降性能不好,将要或已经发生膨胀现象; 城市污水的SVI 一般为50~150 ml/g ; 三、活性污泥的增殖规律及其应用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增殖是活性污泥在曝气池发生反应、有机物被降解的必然结果,而微生物增殖的结果则是活性污泥的增长。

活性污泥法工艺参数控制方面问题

活性污泥法工艺参数控制方面问题 问:污泥回流比是回流污泥量与进水量之比,相关专业书认为活性污泥工艺中污泥回流比应该相对稳定,如果这样的话,回流污泥量就要根据进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实际运行中是否应该这样控制? 答:不能这样做,在运行管理中,污泥回流比只能起参考作用,我们说的回流污泥量也不含有浓度的概念,实际上回流污泥量是不可任意调节的,它受限于污泥性质和二沉池运行状态等因素。 问:为什么你说回流污泥量不含浓度的概念? 答:这就要说到二沉池的作用,二沉池的作用主要是泥水分离和回流污泥浓缩,如要增加回流污泥量,必须增加二沉池的出泥量,这样二沉池的污泥层会下降,使污泥在二沉池的浓缩时间减少,此时,进曝气池的回流污泥量虽增加,但回流污泥的浓度却下降,回流至曝气池的污泥绝对量并不会增加。 问:按你这样说,如果进水水量增加了,为了使污泥负荷相对稳定,又如何来增加曝气池污泥浓度呢? 答:增加曝气池污泥浓度的办法就是停止剩余污泥排放或少排泥。 问:不少专业书上都介绍了回流污泥量的估算式,如:用污泥沉降体积、污泥指数等方法来估算回流污泥量,按你前面所说的,难道这些估算方法都不对吗? 答:也不能这样说,书上的这些估算式中不可能都考虑到污泥性质和二沉池的运行状况等诸多因素的,是纯理论性的,它可使我们了解主要参数的相互间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错,如果在日常运行中完全按估算式来控制,那就错了,有时甚至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和后果。 问:能解释一下“有时甚至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和后果”这话的意思吗? 答:由于活性污泥系统的污泥是在曝气池和二沉池之间循环流动的,按前面的计算法,污泥沉降性能差是就要增加污泥回流比,这样的话,由于回流量增加,废水在曝气池的实际停留时间相对减少,而进二沉池混合液量又增加,使二沉池进水水能增大,严重影响泥水分离,更易造成漂泥,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问:以你之见,在日常运行中回流污泥量应该如何控制呢? 答:尽可能稳定回流污泥量,污泥回流比可以变化,当然回流污泥量的稳定也是相对而言的,可根据二沉池污泥层的高度来小范围调节,而不是有些专业书说的根据进水量来调节。 如前所述,二沉池的作用主要是泥水分离和回流污泥浓缩。故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在不影响泥水分离的前提下,二沉池的污泥层应该适当高一些,这样回流污泥量虽然减少,但其浓度会提高,进入曝气的污泥量并不会减少。

8.1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

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 (活性污泥法、微孔曝气器、管式曝气器、污水厂、水处理工艺)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废水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活性污泥法是向废水中连续通入空气,经一定时间后因好氧性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污泥状絮凝物。其上栖息着以菌胶团为主的微生物群,具有很强的吸附与氧化有机物的能力。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以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然后使污泥与水分离,大部分污泥再回流到曝气池,多余部分则排出活性污泥系统。 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图: 一、活性污泥法由五部份组成: ①曝气池:反应主体;②二沉池: 1)进行泥水分离,保证出水水质;2)保证回流污泥,维持曝气池内的污泥浓度;③回流系统: 1)维持曝气池的污泥浓度;2)改变回流比,改变曝气池的运行工况;④剩余污泥排放系统: 1)是去除有机物的途径之一;2)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行;⑤供氧系统:提供足够的溶解氧。 污水和回流的活性污泥一起进入曝气池形成混合液。从空气压缩机站送来的压缩空气,通过铺设在曝气池底部的空气扩散装置,以细小气泡的形式进入污水中,目的是增加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还使混合液处于剧烈搅动的状态,呈悬浮状态。溶解氧、活性污泥与污水互相混合、充分接触,使活性污泥反应得以正常进行。 第一阶段,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被活性污泥颗粒吸附在菌胶团的表面上,这是由于其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多糖类黏性物质。同时一些大分子有机物在细菌胞外酶作用下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 第二阶段,微生物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吸收这些有机物,并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一部分供给自身的增殖繁衍。活性污泥反应进行的结果,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得到降解而去除,活性污泥本身得以繁衍增长,污水则得以净化处理。 经过活性污泥净化作用后的混合液进入二次沉淀池,混合液中悬浮的活性污泥和其他固体物质在这里沉淀下来与水分离,澄清后的污水作为处理水排出系统。经过沉淀浓缩的污泥从沉淀池底部排出,其中大部分作为接种污泥回流至曝气池,以保证曝气池内的悬浮固体浓度和微生物浓度;增殖的微生物从系统中排出,称为“剩余污泥”。事实上,污染物很大程度上从污水中转移到了这些剩余污泥中。

活性污泥法工艺的原理

活性污泥法工艺的原理 一、活性污泥的形态、组成与性能指标 1.活性污泥法工艺 活性污泥法工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废水好氧生化处理技术,其主要由曝气池、二次沉淀池、曝气系统以及污泥回流系统等组成(图2-5-1)。废水经初次沉淀池后与二次沉淀池底部回流的活性污泥同时进入曝气池,通过曝气,活性污泥呈悬浮状态,并与废水充分接触。废水中的悬浮固体和胶状物质被活性污泥吸附,而废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被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用作自身繁殖的营养,代谢转化为生物细胞,并氧化成为最终产物(主要是CO2)。非溶解性有机物需先转化成溶解性有机物,而后才被代谢和利用。废水由此得到净化。净化后废水与活性污泥在二次沉淀池内进行分离,上层出水排放;分离浓缩后的污泥一部分返回曝气池,以保证曝气池内保持一定浓度的活性污泥,其余为剩余污泥,由系统排出。 2.活性污泥的形态和组成 活性污泥通常为黄褐色(有时呈铁红色)絮绒状颗粒,也称为“菌胶团”或“生物絮凝体”,其直径一般为0.02~2mm;含水率一般为99.2%~99.8%,密度因含水率不同而异,一般为1.002~1.006g/m3;活性污泥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一般为20~100cm2/mL。 活性污泥由有机物及无机物两部分组成,组成比例因污泥性质的不同而异。例如,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活性污泥,其有机成分占75%~85%,无机成分仅占15%~25%。活性污泥中有机成分主要由生长在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组成,这些微生物群体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如图2-5-2所示),其中以各种细菌及原生动物为主,也存在着真菌、放线菌、酵母菌以及轮虫等后生动物。在活性污泥上还吸附着被处理的废水中所含有的有机和无机固体物质,在有机固体物质中包括某些惰性的难以被细菌降解的物质。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流程

第一节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 一、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流程 1、活性污泥法的基本组成 ①曝气池:反应主体 ②二沉池: 1)进行泥水分离,保证出水水质;2)保证回流污泥,维持曝气池内的污泥浓度。 ③回流系统: 1)维持曝气池的污泥浓度;2)改变回流比,改变曝气池的运行工况。 ④剩余污泥排放系统: 1)是去除有机物的途径之一;2)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行。 ⑤供氧系统:提供足够的溶解氧 2、活性污泥系统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是: ①废水中含有足够的可容性易降解有机物; ②混合液含有足够的溶解氧; ③活性污泥在池内呈悬浮状态; ④活性污泥连续回流、及时排除剩余污泥,使混合液保持一定浓度的活性污泥; ⑤无有毒有害的物质流入。 二、活性污泥的性质与性能指标 1、活性污泥的基本性质 ①物理性能:“菌胶团”、“生物絮凝体”: 颜色:褐色、(土)黄色、铁红色; 气味:泥土味(城市污水); 比重:略大于1,(1.002~1.006); 粒径:0.02~0.2 mm; 比表面积:20~100cm2/ml。 ②生化性能: 1) 活性污泥的含水率:99.2~99.8%; 固体物质的组成:活细胞(M a)、微生物内源代谢的残留物(M e)、吸附的原废水中难于生物降解的有机物(M i)、无机物质(M ii)。 2、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① 细菌: 是活性污泥净化功能最活跃的成分, 主要菌种有:动胶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黄杆菌属、芽胞杆菌属、产碱杆菌属、无色杆菌属等; 基本特征:1) 绝大多数都是好氧或兼性化能异养型原核细菌; 2) 在好氧条件下,具有很强的分解有机物的功能; 3) 具有较高的增殖速率,世代时间仅为20~30分钟; 4) 其中的动胶杆菌具有将大量细菌结合成为“菌胶团”的功能。 ② 其它微生物------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在活性污泥中大约为103个/ml 3、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 ①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s ): MLSS = M a + M e + M i + M ii 单位: mg/l g/m 3 ②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Mixed Volatile Liquor Suspended Solids ): MLVSS = M a + M e + M i ; 在条件一定时,MLVSS/MLSS 是较稳定的,对城市污水,一般是0.75~0.85 ③ 污泥沉降比(SV )(Sludge Volume ): 是指将曝气池中的混合液在量筒中静置30分钟,其沉淀污泥与原混合液的体积比,一般以%表示; 能相对地反映污泥数量以及污泥的凝聚、沉降性能,可用以控制排泥量和及时发现早期的污泥膨胀; 正常数值为20~30%。 ④ 污泥体积指数(SVI )(Sludge Volume Index ): 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经30分钟静沉后,1g 干污泥所形成的污泥体积, 单位是 ml/g 。 ) /()/((%))/()/(l g MLSS l ml SV l g MLSS l ml SV SVI 10?== 能更准确地评价污泥的凝聚性能和沉降性能,其值过低,说明泥粒小,密实,无机成分多;其值过高,说明其沉降性能不好,将要或已经发生膨胀现象; 城市污水的SVI 一般为50~150 ml/g ; 三、活性污泥的增殖规律及其应用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增殖是活性污泥在曝气池内发生反应、有机物被降解的必然结果,而微生物增殖的结果则是活性污泥的增长。 1、活性污泥的增殖曲线

采用活性污泥法工艺处理造纸废水

采用活性污泥法工艺处理造纸废水 hc360慧聪网水工业行业频道2004-12-17 10:56:25 1 概述 我市某造纸厂属台商独资企业,该厂以本地丰富的簧竹、旺竹为原料生产金银纸,1991年建成投产,1998年产量达8000吨。该厂的主要产品是土纸,与一般的造纸工艺有所不同,无蒸煮漂白工艺,同时,每池碱液重复使用三次,碱液浸泡采用喷淋方式,减少了碱液使用量。因此,废水排放量较少,每吨纸的废水排放量约20~25吨,其生产工艺如图1所示。 该厂在建设初期原设计了一套造纸废水处理设施,其方法是先将废水用酸中和同时加入混凝剂,在酸及混凝剂的作用下,木质素以污泥形式沉淀下来,?污泥浓缩晒干后运弃,上清液进入厌氧发酵池处理后排放。由于建筑施工质量差、废水处理工艺选取不当等原因致使原处理系统无法运行。目前决定对该厂废水设施全面改造,以解决废水污染问题。 2 废水排放现状 2.1污染物与排放量 由于原废水处理设施无法启用,使得该厂废水排放浓度居高不下(见表1) 表1 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与排放量 污染物名称COD cr BOD5SS pH 酚色度 排放量(吨/年)675 360 270 排放浓度(毫克/升)1500 800 600 11.52 10.3 200倍 据调查,该厂目前每日排放黑液50~75吨,?造纸白水650~750吨,两股废水合并后未做处理直接排入贡江。上述表1中的指标是混合废水的排放水质指标。 3 设计原则与依据 3.1设计原则 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在企业资金投入能够承受的情况下,本着节约的原则,用较简便的

方法,尽可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提高周围环境水体水质。 3.2设计依据 本设计处理废水量为:黑液100吨/天,造纸白水1000吨/天。其废水水处理量、废水浓度及处理指标见表2所示。 表2设计造纸污水处理量、污水处理浓度及处理指标 项目黑液白水治理 目标 处理率批文 指标 国家排放标准 黑液白水一级二级三级 污水量(吨/日) 100 1000 排放量(m3/吨 浆) 190 230 270 COD cr(mg/L) 10000~ 20000 1500~ 1800 500 96% 70% 300 100 150 350 BOD5(mg/L) 6000 600 200 96% 66% 80 30 60 150 SS(mg/L) 500~600 300~400 200 60% 40% 200 70 120 200 pH 12~13 6~8 6~9 6~9 6~9 6~9 6~9 4 废水治理工艺 4.1废水治理方案 造纸工业对环境污染严重,以制浆过程中产生的黑液污染负荷最大,国内外大型厂家多采用碱回收法,但此方法投资额大,工艺复杂,只适应于大型制浆纸厂。纸废水主要为黑液的污染,黑液中COD cr含量较高约2万左右,主要为木质素,木质素做为一种良好的化工原料有广泛的用途。考虑该厂生规模不大,一次性根治污染经济上难以承受。因此我们拟采用酸中和回收木质素的治理方案。该方案投资省、收效大,并且回收的木质素销售收入一般可满足环保治理的运行。 4.2工艺流程 黑液进入储液池中,经过滤其中的纤维后,加入废酸进行中和处理,使其废水中的木质素析出,然后采用压滤机压滤回收木质素,压滤液用于清洗竹片或者进入曝气池中进行生化处理。 白水用滤网滤去其中的纤维后,直接进入曝气池内曝气处理,最后经沉淀池沉淀出污泥后排放,沉淀的污泥经浓缩后晒干运走。其废水处理工艺如图2所示。

活性污泥法污泥产量计算

活性污泥工艺的设计计算方法活性污泥工艺是城市污水处理的主要工艺,它的设计计算有三种方法:污泥负荷法、泥龄法和数学模型法。三种方法在操作上难易程度不同,计算结果的精确度不同,直接关系到设计水平、基建投资和处理可靠性。正因为如此,国内外专家都在进行大量细致的研究,力求找出一种精确度更高而又便于操作的计算方法。 1污泥负荷法 这是目前国内外最流行的设计方法,几十年来,运用该法设计了成千上万座污水处理厂,充分说明它的正确性和适用性。但另一方面,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甚至是比较严重的缺陷,影响了设计的精确性和可操作性。 污泥负荷法的计算式为[1] V=24LjQ/1000FwNw=24LjQ/1000Fr(1) 污泥负荷法是一种经验计算法,它的最基本参数Fw(曝气池污泥负荷)和Fr(曝气池容积负荷)是根据曝气的类别按照以往的经验设定,由于水质千差万别和处理要求不同,这两个基本参数的设定只能给出一个较大的范围,例如我国的规范对普通曝气推荐的数值为Fw=0.2~0.4 kgBOD/(kgMLSS·d) Fr=0.4~0.9 kgBOD/(m3池容·d) 可以看出,最大值比最小值大一倍以上,幅度很宽,如果其他条件不变,选用最小值算出的曝气池容积比选用最大值时的容积大一倍或一倍以上,基建投资也就相差很多,在这个范围内取值完全凭经验,对于经验较少的设计人来说很难操作,这是污泥负荷法的一个主要缺陷。

污泥负荷法的另一个问题是单位容易混淆,譬如我国设计规范中Fw的单位是kgBOD/ (kgMLSS·d),但设计手册中则是kgBOD/(kgMLVSS·d),这两种单位相差很大。MLSS是包括无机悬浮物在内的污泥浓度,MLVSS则只是有机悬浮固体的浓度,对于生活污水,一般MLVSS=0.7MLSS,如果单位用错,算出的曝气池容积将差30%。这种混淆并非不可能,例如我国设计手册中推荐的普通曝气的Fw为0.2~0.4kgBOD/(kgMLVSS·d)[2],其数值和设计规范完全一样,但单位却不同了。设计中经常遇到不知究竟用哪个单位好的问题,特别是设计经验不足时更是无所适从,加上近年来污水脱氮提上了日程,当污水要求硝化、反硝化时,Fw、Fr取多少合适呢? 污泥负荷法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考虑到污水水质的差异。对于生活污水来说,SS和B OD浓度大致有数,MLSS与MLVSS的比值也大致差不多,但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污水一般包含50%甚至更多的工业废水,因而污水水质差别很大,有的SS、BOD值高达300~400 mg/L,有的则低到不足100 mg/L,有的污水SS/BOD值高达2以上,有的SS值比BOD值还低。污泥负荷是以MLSS为基础的,其中有多大比例的有机物反映不出来,对于相同规模、相同工艺、相同进水BOD浓度的两个厂,按污泥负荷法计算曝气池容积是相同的,但当SS/BOD值差异很大时,MLVSS也相差很大,实际的生物环境就大不相同,处理效果也就明显不同了。 综上所述,污泥负荷法有待改进。因此,国际水质污染与控制协会(IAWQ)组织各国专家,于1986年首次推出活性污泥一号模型(简称ASM1)[3],1995年又推出了活性污泥二号模型(简称ASM2)[4、5]。 2数学模型法 数学模型法在理论上是比较完美的,但在具体应用上则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污水和污水处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即使是简化了的数学模式,应用起来也相当困难,从而阻碍了它的推广和应用。到目前为止,数学模型法在国外尚未成为普遍采用的设计方法,而在我国还没有实际应用于工程,仍停留在研究阶段。

活性污泥法实验

活性污泥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观察完全混合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掌握活性污泥处理法中控制参数(如污泥负荷、泥龄、溶解氧浓度)对系统的影响; 2、加深对活性污泥生化反应动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3、掌握生化反应动力学系数K 、Ks 、Vmax 、Y 、Kd 、a 、b 等的测定。 二、 实验原理 活性污泥好氧生物处理是指在有氧参与的条件下,微生物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整个过程包括微生物的生长、有机底物降解和氧的消耗,整个过程变化规律如何正是活性污泥生化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内容,活性污泥生化反应动力学内容包括: (1)底物的降解速度与有机底物浓度、活性污泥微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2)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增殖速度与有机底物浓度、活性污泥微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3)有机底物降解与氧需。 1、底物降解动力学方程 Monod 方程: S Ks S V dt dS +=- max (1) Vmax-------有机底物最大比降解速度, Ks-----------饱和常数, 在稳定条件下,对完全混合活性污泥系统中的有机底物进行物料平衡: 0)(=++-+dt dS V Se Q R Q Se Q R Q So (2) 整理后,得

dt dS V Se So Q - =-)( (3) 于是有 S Ks S V Xt Se So XV Se So Q +=-=-max )( (4) 而M F Xt Se So XV Se So Q /)(=-=-,F/M 为污泥负荷。 完全混合曝气池中S=Se ,所以(4)式整理后可得 max 11max V Se V Ks Se So t X +=- (5) (5)式为一条直线方程,以Se 1 为横坐标,Xt Se So -(污泥负荷)为纵坐标,直 线的斜率为 max V Ks ,截距为max 1 V ,可分别求得max V 、Ks 。 又因为在低底物浓度条件下,Se<

活性污泥法

(1)、生物固体停留时间(solid retention time,SRT ) 活性污泥在曝气池、二沉池和污泥回流系统内的停留时间称为生物固体停留时间。可用下式表示: SRT=) //(/d kg kg 污泥量每天从系统排出的活性系统内活性污泥量 (2)有机物负荷 有机物(BOD 5)负荷分为污泥负荷(Ls)和容积负荷(Lv),用公式表示如下: Ls= XV Q O S Lv=V QS 0×103 式中:Ls ——BOD-SS 负荷,kgBOD/(kgMLSS.d); Lv ——BOD 容积负荷,kgBOD/(m 3.d); S 0——反应器进水BOD 浓度,mg/L ; X ——污泥浓度,mg/L 。 (3)水力停留时间 水力停留时间(HRT )表示污水在反应池内的反应时间,用下式表示: t=Q V 式中:t ——曝气池水力停留时间,h ; V ——曝气池有效容积,m 3; Q ——进水流量,m 3/h BOD-SS 负荷和生物固体停留时间都是活性污泥法设计和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的重要参数。 (4)污泥浓度 污泥浓度是指曝气池中1L 混合液内所含的悬浮固体(常表示为MLSS ,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s )或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 )的浓度,单位是g/L 或mg/L 。污泥浓度的大小可间接地反映曝气池中所含微生物的浓度。对于普通活性污泥法而言,曝气池中污泥浓度一般在1.5~3g/L 之间。 (5)污泥沉降比和污泥容积指数 污泥沉降比(settling velocity,SV)指曝气池混合液在量筒中静置30min 后,所得的沉淀污泥体积与混合液总体积的比(用百分数表示),即: 污泥沉降比=混合液经30min 静置沉淀后的污泥体积/混合液体积 污泥容积指数(sludge volume index ,SVI)指曝气池的污泥浓度与污泥沉降比的比值。即1g 干污泥所相当的沉淀污泥体积数,单位为mL/g ,但一般不标注。SVI 计算式为: SVI=SV 的百分数×10/MLSS SVI 通常反应了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好坏。如果SVI 较高,表示SV 值较大,则表明沉降性较差;如果SVI 较小,污泥颗粒密实,则表明沉降性较好。但是,如果SVI 过低,则可能反映出污泥中泥的成分过多,微生物量太少。通常,当SVI>100时,污泥的沉降性能良好;当SVI=100~200时,沉降性一般;而当SVI>200时,沉降性较差,污泥可能处在膨胀状态。 二、活性污泥法工艺的运行与管理 活性污泥法工艺 的运行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系统运行状态的监察与相关检测、异常现象的预防及处理等。

简述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新工艺详细说明

简述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新工艺详细说明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后果缺乏认识,致使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用污泥处理设备处理造纸厂白液,可回收白液中的纸浆,提高造纸厂回收率。若都用振动脱水机对酿酒厂的酒槽和造纸厂的白液进行脱水处理,对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和消除污染公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机械设备的设计 活性污泥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物处理技术。活性污泥就是生物絮凝体,上面栖息、生活着大量的好氧微生物,这种微生物在氧分充足的环境下,以溶解型有机物为食料获得能量、不断生长,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该方法主要用来处理城市污水和低浓度的有机工业污水。所用设备一般由曝气池、二沉池、污泥回流和剩余污泥排出系统构成,曝气池是其中最主要的系统。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 由初沉池、曝气池、二沉池、供氧装置以及回流设备组成。由初沉池流出的污水与二沉池底部流出的回流污泥混合后进入 曝气池,并在曝气池充分曝气,使活性污泥处于悬浮状态,并与

污水充分接触,同时保持曝气池好氧条件,保证好氧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繁殖。污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在曝气池内被活性污泥吸附、吸收和氧化分解,使污水得到净化。二次沉淀的作用:一是将活性污泥与已被净化的水分离;二是浓缩活性污泥,使其以较 高的浓度回流到曝气池。二沉池的污泥也可以部分回流至初沉池,以提高初沉效果。 活性污泥法的工艺 曝气池实际上是一种生化反应器,是活性污泥系统的核心设备,活性污泥系统的净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曝气池的功能是否能够正常发挥。混合液的流态曝气池可分为推流式、完全混合式和二池结合型三类。严格来说,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只具理论上的意义,工程实践中曝气池的构造和曝气方式密切相关。根据曝气方式的不同,曝气池又可分为鼓风曝气式曝气池和机械曝气式曝气池。 污水处理的主要任务就是用各种方法将生活污水和生产废 水中所含的污染物分离出来,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从而使污水得以净化。按其作用原理可将污水处理方法分为不溶态污染物的分离技术(简称为物理法)、污染物的化学转换技术(简称化 学法)、溶解态污染物的物理化学转换技术(简称物化法)、污染 物的生物化学转换技术(简称生化法)等4大类。而按照处理程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