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现代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现代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现代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绪论

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物质转化:植物对外界物质的同化及利用。

能量转化:植物对光能的吸收,转化,储存,释放与利用的过程。

信息传递:在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在整体水平上,从信息感受部位将信息传递到发生反应部位的过程。

信号转导:在单个细胞水平上信号与受体结合后,通过信号传递,放大与整合,产生生理反应的过程。

形态建成:植物在物质转化与能量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植物体大小,形态结构方面的变化,完全依赖于植物体内各种分生组织的活动。

细胞生理

原核细胞:无典型细胞核的细胞,核质外面缺少核膜,细胞质中没有复杂的细胞器与内膜系统。

真核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核,核质外有核膜包裹,细胞之中有复杂的内膜系统与细胞器。

生物膜:细胞中主要由脂类与蛋白质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生理功能的膜状组分,即细胞内所有膜的总称,包括质膜,核膜,各种细胞器被膜及其她内膜。

内质网:存在于真核细胞,由封闭的膜系统及其围成的腔形成互相沟通的网状结构。

胞间连丝:穿越细胞壁,连接相邻细胞原生质体的管状通道。

共质体:胞间连丝把原生质体连成一体。

质外体:细胞壁,质膜与细胞壁间的间隙以及细胞间隙等互相连接成的一个连续的整体。

原生质体:去掉细胞壁的植物细胞,由细胞质,细胞核与液泡组成。

细胞质:由细胞质膜,胞基质及细胞器等组成。

胞基质:在真核细胞中除去可分辨的细胞器以外的胶状物质,细胞浆。

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与特定生理功能的细微结构。

内膜系统:在结构,功能乃至发生上相关的由膜围绕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

细胞骨架: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广义的指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骨架与细胞壁。

微管: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由微管蛋白组装成的长管状细胞器结构。

微丝:真核细胞中由肌动蛋白组成,直径为7nm的骨架纤维,肌动蛋白纤维。

中间纤维:一类由丝状角蛋白亚基组成的中空管状蛋白质丝。

核糖体:由蛋白质与rRNA组成的微小颗粒,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

伸展蛋白:植物细胞初生壁富含羟脯氨酸的糖蛋白,作为细胞壁结构成分,防御,抗病。

细胞信号转导:偶联各种胞外刺激信号与其相应的生理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分子反应。

第二信使:次级信使,由胞外刺激信号激活或抑制的、具有生理调节活性的细胞内因子。

第一信使:初级信使,能诱发胞内信号的胞间信号与环境刺激信号。

基因组:细胞携带生命信息DNA及其蛋白质复合物的总称。

基因表达:基因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转录成前体RNA,再经加工产生mRNA,以及mRNA翻译成多肽并折叠成有活性的蛋白质分子的过程。

植物的水分代谢

水分代谢: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与散失的过程。

水势: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

渗透势:由于溶液中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

压力势:由于细胞壁压力的存在而增大的水势值。

衬质势:由于细胞胶体物质亲水性与毛细管队自由水的束缚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

重力势:由于重力的存在而使体系水势增加的数值。

自由水:距离胶粒较远而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分。

束缚水:靠近胶粒而被胶粒所束缚,不易自由流动的水分。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吸胀作用:亲水胶体吸水膨胀的现象。

集流:在有压力差存在的情况下,液体中大量水分子的集体运动。

水的偏摩尔体积:在温度、压强及其她组分不变的条件下,在无限大的体系中加入1mol 水时,对体系体积的增量。

化学势:一种物质每摩尔的自由能。

水通道蛋白:存在于生物膜上的一类具有选择性、高效转运水分功能的内在蛋白。

吐水:从未受伤的叶片尖端或边缘的水孔向外溢出液滴的现象。

伤流: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器官、组织伤口处溢出液体的现象。

根压:植物根部的生理活动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蒸腾拉力:由于蒸腾作用产生的一系列水势梯度使导管中水分上升的力量。

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表面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蒸腾速率:蒸腾强度,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通过蒸腾作用而散失的水分量。

蒸腾比率:植物每消耗1kg水时所形成的干物质质量。

蒸腾系数:植物制造1kg干物质所需消耗的水分量。

小孔扩散律:指气孔通过多孔表面的扩散速率不与其面积成正比,而与小孔的周长成正比。

永久萎蔫:萎蔫植物若在蒸腾速率降低以后仍不能恢复正常,这样的萎蔫即为永久萎蔫。

临界水势:气孔开始关闭的水势。

水分临界期:植物对水分缺乏最敏感的时期。(永久萎蔫)

生理干旱:盐土中栽培的作物,由于土壤溶液的水势低,吸收水分较困难,或者就是原产热带的作物遇低于10C的温度。

内聚力学说:蒸腾流-内聚力-张力学说,即以水分的内聚力来解释水分沿导管上升的原

因的学说。

初干:蒸腾失水过多或水分供应不足时,细胞间隙及气孔下腔不再为水蒸气所饱与,气孔即使张开蒸腾作用也受抑制。

节水农业:充分利用水资源,采取水利与农业措施提高水分利用率与生产效率,并创造出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的农业。

植物矿质与氮素营养

矿质营养: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与同化的过程。

灰分元素:矿质元素,干燥植物燃烧后剩余的不可挥发的物质。

必需元素:在植物完成生活史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直接生理作用的、不可缺少的元素。

大量元素:植物体内含量较多,占植物体干重达千分之一以上的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植物体内含量甚微,占植物体干重万分之一以下,稍多即会发生毒害的元

素,Fe,Mn,Cu,Zn,B,Mo,Cl,Ni、

有利元素:对植物生长表现有益作用,并能部分代替某一必需元素的作用,减缓缺素症的元素,Na,Si,Se、

水培法:在含有植物所需的全部或部分营养元素,并具有适宜PH的溶液中培养植物的方法。

砂培法:沙基培养法,在洗净的石英砂或玻璃球等惰性物质的支持中加入营养液培养植物的方法。

气栽法:将植物根系置于培养液雾气中培养植物的方法。

营养膜技术:一种营养液循环的液体栽培系统,通过让流动的薄层营养液流经栽培槽中的植物根系来栽培植物。

被动吸收:细胞通过扩散作用或其她物理过程而进行的矿物质吸收,非代谢吸收。

主动吸收:细胞利用呼吸释放的能量逆电化学势梯度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

单盐毒害:植物培养在单种盐溶液中所引起的毒害现象。

离子对抗:离子拮抗,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中加入少量价数不同的其她金属离子,即能减轻或消除,离子的这种作用。

平衡溶液:将植物必需的各种元素按一定比例、一定浓度配成混合溶液,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良好作用而无毒害的溶液。

生理酸性盐:植物根系从溶液中有选择地吸收离子后使溶液酸性增加的盐类。

生理碱性盐:植物根系从溶液中有选择地吸收离子后使溶液酸性降低的盐类。

生理中性盐:对某些盐类,植物吸收其阴离子与阳离子的量几乎相等,不改变周围的PH 值。

胞饮作用:吸附在质膜上的物质,通过膜的内折而转移到细胞内以攫取物质及液体的过程。

表观自由空间:植物体自由空间的体积占组织总体积的百分数。

叶片营养:根外营养,指植物地上部分,尤其就是叶片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诱导酶:适应酶,植物体本身没有,但在特定外来物质的诱导下诱导生成的酶。

可再利用元素:参与循环元素,某些植物进入植物地上部分后,仍呈离子状态或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可不断分解,释放出的离子又转移到其她器官中,可反复被利用,N、P、K、

还原氨基化作用:还原氨直接使酮酸氨基化而形成相应氨基酸的过程。

生物固氮:某些微生物把空气中游离氮固定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初级共转运:质子泵利用ATP能量把H+逆浓度梯度转运的过程,原初主动运输,化学能-渗透能。

次级共转运:次级主动运输,以质子动力作为驱动力的跨膜离子转运,使质膜两边的渗透能增加,该渗透能就是离子或者中性分子跨膜转运的动力。

易化扩散:协助扩散,小分子物质经膜转运蛋白顺着化学势梯度或电化学势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通道蛋白与载体蛋白。

通道蛋白:一类膜内在蛋白构成的孔道,通道蛋白可由化学/电化学方式激活,控制离子通过膜顺电化学势梯度流动。

载体蛋白:传递体,透过酶,运输酶,就是一种跨膜物质运输蛋白,属于膜整合蛋白,它有选择性地在膜一侧与分子或离子结合,形成载体-物质复合物,通过自身构象变化,透过膜把物质释放到膜的另一侧。

转运蛋白:具有物质转运功能的膜内在蛋白的统称。

膜片钳技术:PCT,使用微电极从一小片细胞膜上获取电子信息,测量通过膜的离子电流大小的技术。

植物营养临界期:需肥临界期,在作物生育期当中对矿质元素缺乏最敏感的时期。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最高生产效率期,在作物生育期中施肥的营养效果最佳时期。

反向传递体:顺着化学势梯度将H+转移到膜的另一侧的同时,将另一种物质逆化学势梯度转移到相反一侧而进行物质跨膜转运的载体蛋白。

同向传递体:协同转运体,顺化学势梯度将H+转移到膜另一侧同时,将另一种分子,离子跨膜转运到同一侧的载体蛋白。

单向传递体:载体蛋白在膜的一侧与物质有特异性结合,并通过载体蛋白的构象变化顺化学势梯度将物质转移到膜另一侧,载体蛋白构象变化依靠膜电位的过极化或ATP分解产生的能量。

硝化作用:亚硝酸细菌与硝酸细菌使土壤中的氨或铵盐氧化成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过程。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在土壤氧气不足时,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并进一步把亚硝酸盐还原为氨基游离氮的过程,其结果使土壤中可利用氮消失。

交换吸附:植物细胞通过H+与HCO3-分别与溶液中的阳离子与阴离子交换吸附在细胞表面的过程。

外连丝:表皮细胞细胞壁的通道,它从角质层的内表面延伸到表皮细胞的质膜,可将胞外营养物质传送至细胞内部。

缺素症:植物缺乏某些营养元素时表现出的特征性病症。

植物的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生活细胞内的有机物质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逐步氧化降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有氧呼吸:生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体内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与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无氧呼吸:无氧条件下,生活细胞把体内的有机物质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呼吸速率:单位鲜重,干重的植物组织在单位时间内释放二氧化碳或吸收氧气的量,又叫呼吸强度。

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植物组织释放二氧化碳的摩尔数与吸收氧气的摩尔数之比,呼吸系数。

呼吸链:呼吸代谢中间产物的电子与质子,沿着一系列有顺序的电子传递体传递到分子氧的总轨道。

糖酵解:细胞质内发生的,由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EMP、

三羧酸循环: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通过一个包括三羧酸与二羧酸的循环逐步分解脱氢并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

戊糖磷酸途径:在细胞质内进行的葡萄糖直接氧化降解为二氧化碳的酶促反应过程,也叫己糖磷酸途径,HMP,PPP、

巴斯德效应:氧气抑制发酵作用的现象,由巴斯德发现。

抗氰呼吸:某些植物的组织或器官在氰化物存在的情况下仍能进行的呼吸。参与抗氰呼吸的末端氧化酶为交替氧化酶。能荷:对细胞内腺甘酸ATP-ADP-ATP体系中可利用的高能磷酸键的一种度量,(ATP+0、5ADP)/(ATP+ADP+AMP)、

P/O:每吸收一个氧原子所酯化的无机磷分子数或形成ATP的分子数。

无氧呼吸消失点:使无氧呼吸完全停止时环境中最低的氧浓度,无氧呼吸熄灭点。

氧化磷酸化:呼吸链上的氧化过程偶联ADP与无机磷酸形成ATP的作用。

末端氧化酶:处于生物氧化一系列反应的最末端,将底物脱下的氢或电子传递给分子氧,形成水或过氧化氢的氧化酶。

温度系数:温度每升高10度呼吸速率所增加的倍数。

生长呼吸:呼吸作用所产生的能量与中间产物主要用来合成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物质,这种呼吸即为生长呼吸。

维持呼吸:呼吸作用所产生的能量除部分用于维持细胞存活外,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硝酸盐呼吸:发生硝酸盐还原时,以硝酸盐代替分子氧作为氧化剂,细胞耗氧量减少。

伤呼吸:植物受到伤害增强的呼吸。修复伤口需要合成大量细胞结构物质,通过增加呼吸作用为其提供中间产物与能量,为了防止病菌侵染,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增强,导致细胞耗氧

量增加。

盐呼吸:将植物幼苗从蒸馏水转移到稀盐溶液时,其根系呼吸速率增加。

反馈调节:整个反应体系中某些中间产物或终产物对其前面某一步反应塑料厂所产生

的影响。速率加快,正反馈。

生物氧化:有机物质在生物体内发生的氧化作用,包括消耗氧,生成二氧化碳与水并放出能量的过程。

呼吸作用氧饱与点:一定条件下,氧浓度升高到某一值,呼吸速率不再增加,这时环境的氧浓度称为呼吸作用氧饱与点。

呼吸跃变:果实成熟过程中,呼吸速率突然上升然后又很快下降的现象。

细胞色素氧化酶:植物体内最重要的末端氧化酶,包括Cyta与Cyta3,含有两个铁卟啉与两个铜原子,作用就是将Cyta的电子传给氧,生成水。

酒精发酵:植物进行无氧呼吸的方式,反应产物就是酒精与二氧化碳。

抗氰氧化酶:交替氧化酶。酶活性中心含有铁,功能就是将经泛醌与FP传来的电子交给氧,生成水。

安全含水量:能使种子安全储藏的种子的含水量,安全水。

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反应与暗反应:光反应就是光合作用中需要光的反应过程,就是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过程,包括水的光解、电子传递与同化力的形成;暗反应就是不需要光的,就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包括CO2固定、还原与碳水化合物的形成。

C3途径与C4途径:以RuBP为CO2受体,CO2固定后的最初产物为PGA的光合途径(C3);以PEG为CO2受体,CO2固定后的最初产物为四碳双羧酸的光合途径(C4)。

光系统:由不同的中心色素与一些天线色素、电子供体与电子受体组成的蛋白色素复合体,其中PSⅠ的中心色素为叶绿素aP700,PSⅡ的中心色素为叶绿素aP680。

反应中心:由中心色素,原初电子供体与原初电子受体组成的具有电荷分离功能的色素

蛋白复合体结构。

光合“午休”作用:光合作用在中午时下降的现象。

原初反应: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以及光能向电能的转变,即由光所引起的氧化还原过程。

磷光现象:去掉光源后,叶绿素溶液还能继续辐射出极微弱的红光,它就是由三线态回到基态时所产生的光。

荧光现象: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在反射光下呈红色。

红降现象:光波大于685nm时,虽然仍被叶绿素大量吸收,但量子效率急剧下降的现象。

量子效率:量子产额或光合效率,指吸收一个光量子后放出的氧分子数目或固定CO2的分子数目。

量子需要量:同化1分子的CO2或释放1分子的O2所需要的光量子数目。

爱默生增益效应:在长波红光(大于685nm)照射时加上波长较短的红光(650nm),则量子产额大增,比单独光照与高。

PQ循环:伴随PQ的氧化还原,可使2H+从间质转移至类囊体膜内空间,即质子横渡类囊体膜,在搬运2H+同时也传递2e至Fe-S,PQ的这种氧化还原往复变化称PQ循环或PQ穿梭。

光合色素:植物体内含有的具有吸收光能并将其用于光合作用的色素,包括叶绿色、类胡萝卜素、藻胆素等。

光合作用的光抑制:当植物吸收的光能超过其所需时,过剩的激发能会降低光合效率。

光合作用单位:结合在类囊体膜上,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最小结构单位。

反应中心色素与聚光色素:具有光化学活性的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聚光色素就是指没有光化学活性,只能吸收光能并将其传递给作用中心色素分子。

光合作用的气孔限制与非气孔限制:若光合作用的减弱就是因为气孔开度的变小影响

了CO2向羧化部位的扩散造成的,则这种限制称为光合作用的气孔限制;若外界环境影响到叶肉细胞的同化能力,即使细胞间隙中,光合作用仍然很弱,这种限制即为非气孔限制。

激子传递:通常指非金属晶体中由电子激发的量子,在相同分子内部依靠激子传递来转

移能量的方式。

共振传递:在光合色素系统中,依靠高能电子振动在分子内传递能量的方式。

解偶联剂:能消除类囊体膜(或线粒体内膜)内外质子梯度,解除电子传递与磷酸化反应之间偶联的试剂。

水氧化钟:Kok等根据一系列瞬闪光处理叶绿素与放出O2关系提出的解释水氧化机制的一种模型。每吸收一个光量子推动氧化钟前进一步。

希尔反应:离体叶绿体在光下加入氢受体所进行的分解水并放出氧气的反应。

光合磷酸化:叶绿体(或载色体)在光下把无机磷与ADP转化为ATP的过程。

光呼吸:植物的绿色细胞在照光下放出CO2与吸收O2的过程。

光补偿点:光合过程中吸收的CO2与呼吸过程中放出的CO2等量时的光照强度。

CO2补偿点:光合吸收的CO2量与呼吸释放的CO2量相等时外界的CO2浓度。

光饱与点: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强度。

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植物光合作用所累积的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占照射在相同面积地面上的日光能量的百分比。

光合链与“Z”方案:光合电子传递链,定位在光合膜上,由多个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的总轨道。其作用就是将水在光氧化时产生的电子,最终送至NADP+。“Z”方案就是指光合电子传递途径由两个光系统串联起来的方案。按氧化还原电位高低排列由两个光系统串联起来的光合电子传递途径呈侧写的Z字形。

C3-C4中间植物:形态解剖结构与生理生化特性介于C3,C4植物中间的植物。

光合滞后期:置于暗中或弱光中的植物转入合适的光照条件下,其光合速率上升至稳态值所经历的时间。

叶面积系数:LAI,绿叶面积与土地面积之比。

放氧复合体:OEC,一种含锰的蛋白,在位于光系统Ⅱ靠近类囊体腔的一侧,参与水的裂解与氧的释放。

压力流动学说:基本论点就是有机物在筛管中随着液体流动而移动,动力就是由输导系统两端压力势差引起。

细胞质泵动学说:该学说认为,筛管分子内腔的细胞质呈几条长丝,形成胞纵连束,纵贯筛管分子,在束内呈环状的蛋白质反复地、有节奏地收缩与舒张,把细胞质长距离泵走,糖分随之流动。

代谢源与代谢库:代谢源就是指产生与供应有机物质的部位与器官。代谢库指储藏与消耗有机物质的部位与器官。

比集转运速率(SMTR):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韧皮部横截面积的有机物质的量。

运输速度:单位时间内有机物质运输的距离。

溢泌现象:韧皮部筛管被刺穿后,从伤口处有汁液分泌出来的现象。

P-蛋白:韧皮蛋白,位于筛管内壁的蛋白质,它就是空心的、管状的微纤丝(毛),可以收缩与伸展,推动集流作用,需要消耗代谢能量,其本身具有分解ATP的功能。

有机物质装载:同化物从筛管周围的叶源细胞装载到筛管中的过程。

有机物质卸出:同化物从筛管卸出到库细胞的过程。

收缩蛋白学说:筛管分子的内腔有一种由微纤丝相连接的网状结构,微纤丝由收缩蛋白的收缩丝组成。收缩蛋白分解ATP,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通过收缩与舒张进行同化物的长距离运输。

协同转运:质子促进糖穿过膜进入韧皮细胞的过程,即在同化物的装载过程中,质子与糖一同进入韧皮部细胞。

磷酸运转器:位于叶绿体内膜上、承担输出磷酸丙糖与输入Pi的运转器。

界面扩散:物质在两个互不相容的液体或液体与气体之间的界面上进行的扩散。

可运库与非运库:叶内蔗糖的输出率与蔗糖的浓度有关,当蔗糖浓度低于某一阈值时,对其输出有限制作用,这种低于阈值的糖称为非运库;高于阈值的糖称为可运库。

转移细胞:共质体与质外体的交替运输过程中,有一种特化的细胞起转运过渡作用。这种细胞的细胞壁与质膜向内延伸,形成许多褶皱,扩大了物质转移的表面,有利于物质在细胞间

的转移。这种细胞即为转移细胞。

出胞现象:转移细胞的皱褶有时形成小囊泡,囊泡的运动还可以挤压物质向外分泌到输导系统的现象。

生长中心:指生长旺盛、代谢强的部位。(茎生长点)

库-源单位:源的同化产物主要供给相应的库。相应的源与库以及二者之间的输导系统,共同构成一个源-库单位。

供应能力:指源内有机物质能否输出以及输出多少的能力。

竞争能力:库中能否输入同化物以及输入多少的能力。

运输能力:有机物质输出与输入部分之间的网络分布、畅通程度及距离远近。

植物生长物质

植物生长物质:一些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包括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合成,并从产生之处运送到别处,对生长发育起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一些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人工合成的物质。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在植物体内合成,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非激素类的生理活性物质。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不能反之。

激素受体:能与激素特异性结合,并引起特殊生理效应的蛋白质类物质。

自由生长素:具有活性,易于提取出来的生长素。

束缚生长素:无活性,需要通过酶解、水解或自溶作用从束缚物释放出来的生长素。

生长素结合蛋白:位于质膜上的生长素受体,可使质子泵将膜内的质子泵到膜外,引起质膜超极化,胞壁松弛;也有的位于胞基质与核质中,促进mRNA的合成。

自由赤霉素:易被有机溶剂提取出来的赤霉素。

束缚赤霉素:没有活性,需要通过酶解、水解从束缚物释放出来的赤霉素。

燕麦单位:使燕麦胚芽鞘弯曲10度(22~23C度的温度与92%的相对湿度下)的2mm3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

乙烯“三重反应”:乙烯使黄化豌豆下胚轴变矮变粗与横向生长。

生长抑制剂:抑制植物顶端分生组织生长、破坏顶端优势的生长调节剂,如整形素、马来酰肼、就是抗生长素。

生长延缓剂:抑制植物亚顶端分生组织生长、抑制节间伸长的生长调节剂,如矮壮素、烯效唑,就是抗赤霉素。

多胺:一类脂肪族含氮碱。高等植物中的多胺主要有5种,腐胺,尸胺,亚精胺,精胺,鲱精胺。

偏上生长:器官的上部生长速度快于下部的现象,导致叶片下垂。

靶细胞:与激素结合并呈现激素效应部位的细胞。GA作用的靶细胞——大麦糊粉层。

植物的生长与分化生理

植物生长:植物在体积与质量上的不可逆增加,就是由细胞分裂,细胞伸长以及原生质体、细胞壁的增长而引起的。

分化:从一种同质的细胞类型转变为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不同的异质细胞类型的过程。

脱分化:植物已经分化的细胞在切割损伤或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诱导形成失去分化状态的、结构均一的愈伤组织过程。

再分化:离体培养中形成的处于脱分化状态的细胞团再度分化形成另一种或几种类型

的细胞、组织、器官,甚至最终再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发育:植物生命周期过程中,植物发生大小、形态、结构、功能上的变化。

极性:细胞、器官与植株内的一端与另一端在形态结构与生理生化上存在差异的现象。

种子寿命:种子从发育成熟到丧失生活力所经历的时间。

种子生活力:种子能够萌发的潜在能力或种胚具有的生命力。

种子活力:种子在非理想条件下萌发的速度,整齐度及幼苗健壮生长的潜在能力,包括种子萌发成苗与对不良环境的忍受力两方面。与种子大小,成熟度,储藏条件与时间有关。

顽拗性种子:一些植物种子既不耐脱水干燥,也不耐零上低温,寿命很短。芒果,可可。

需光种子:需要光照才能萌发的种子。烟草,莴苣,杂草种子。

细胞全能性:植物体的每一个生活细胞携带着一套完整的基因组,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植物组织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将外植体接种到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中培育离体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以及培育成植株的技术。

胚状体:在特定条件下,由植物体细胞分化形成的类似于合子胚的结构。体外胚,体胚,具有根茎两个极性结构。

人工种子:将植物组织培养产生的胚状体、芽体及小鳞茎等包裹在含有养分的胶囊内。

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昼夜温度周期性变化的反应。

协调最适温度:能使植株生长最健壮的温度。通常比生长最适温度低。

顶端优势:植物顶端在生长上占有优势并抑制侧枝或侧根生长的现象。

生长的相关性:植物各部分在生长上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现象。主要包括地下部与地上部,主茎与侧枝,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

向光性:植物根据光照的方向而弯曲生长的现象。

偏下性:叶片、花瓣或其她器官的下部生长比上部生长快,而出现向上弯曲生长的现象。

生长大周期:植物在不同生育时期的生长速率表现出慢快慢的变化规律,呈现S型生长曲线,此过程即为~

根冠比:R/T,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干重或鲜重的比值。可以反映植物的生长状况以及环境条件对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的不同影响。

黄化现象:植物黑暗中生长产生黄化苗的现象。

光形态建成:光控制植物生长、发育、分化的过程。

光敏色素:在植物体内存在一种吸收红光与远红光并且可以互相转化的光受体蛋白。具有红光吸收型Pr与远红光吸收型Pfr两种形式,Pfr型具有生理活性,参与光形态建成、调节植物生长发育。

光受体:植物体内存在的一些微量色素,能够感受到外界的光信号,并把光信号放大,使植物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影响植物的光形态建成。

向性运动:外界对植物单向刺激所引起的定向生长运动。

感性运动:外界对植物不定向刺激所引起的运动。

生物钟:生理钟,生物对昼夜适应而产生生理上周期性波动的内在节奏。

近似昼夜节奏:植物内生节奏调节的近似24h的周期性变化节律。

细胞周期:从母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到下次再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所需要的时间。

程序性细胞死亡:植物单个细胞内在的衰老程序被激活而产生的细胞衰老过程。

植物的生殖生理

幼年期:植物达到花熟状态之前的营养生长时期,处于该阶段,即使满足成花条件也不能成花。

花熟状态:植物开花之前必须达到的能感受环境条件诱导而开花的生理状态。

春化作用: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冬小麦、胡萝卜、白菜、甜菜。

春化处理:对萌动的种子或幼苗进行人为的低温处理,使之完成春化作用,促进成花的措施。

去春化作用:植物春化过程结束之前,将其放到高温条件下生长,低温的效果会被减弱或消除。高温解除春化作用。

再春化作用:去春化的植物再度被低温恢复春化的现象。

春化素:春化过程中植株中形成的某种开花刺激物质。

光周期:自然界一周夜间的光暗交替,即白天与黑夜的相对长度。

光周期现象:昼夜的相对长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长日植物:在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长于某一临界值时才能成花的植物。适当延长光照或缩短暗期可促进或提早开花。天仙子、小麦。

短日植物:在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短于某一临界值时才能成花的植物。适当延长黑暗,缩短光照可促进或提早开花。菊花、苍耳、晚稻。

日中性植物:成花对日照长度不敏感,只要其她条件满足,任何日照长度下都可以开花的植物。月季、黄瓜。

中日性植物:只有在某一中等长度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而在较长或较短日照下均保持营养生长状态的植物。甘蔗要求11、5-12、5小时日照。

双重日长植物:在花诱导与花形成的两个过程中对日照长度要求有所不同的一类植物。风铃草、夜香树。

长短日植物:这类植物的花诱导要求长日照,花形成要求短日照的双重日照条件。大叶落地生根、芦荟、夜香树。

短长日植物:花诱导要求短日照,花形成要求长日照。风铃草、鸭茅、瓦松、白三叶草。

临界日长:昼夜周期中,引起长日植物成花的最短日照长度或引起短日植物成花的最长日照长度。

临界暗期:昼夜周期中,引起短日植物成花的最短暗期长度或引起长日植物成花的最长暗期长度。

光周期诱导:植物在一定生理年龄时,经过数天适宜光周期处理,以后即处于不适宜的光周期下,仍能保持这种刺激的效果而开花,这种诱导效应即为光周期诱导。

成花素:经过适宜光周期诱导,植物体内产生了可传递的成花刺激物质,这种刺激物质即为成花素。

育性转化:有些植物的育性可随光照长度、环境湿度等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现象。

同源异型:分生组织系列产物中一类成员转变为该系列中形态或性质不同的另一类成员。

同源异型突变与同源异型基因:有时花的某一重要器官位置发生了被另一器官替代的

突变,如花瓣被雄蕊替代,这种遗传变异现象称为花发育的同源异型突变。控制同源异型化的基因称为同源异型基因。

受精作用:开花后经过花粉在柱头上萌发、花粉管伸长进入胚囊,完成雄性生殖细胞(精子)与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融合的过程。

双受精:花粉管顶端释放出个两精细胞,分别与卵细胞与中央细胞的两个极核相融合的现象。被子植物特有。

识别反应:花粉粒与柱头间的相互作用,即花粉外壁蛋白与柱头乳突细胞壁表层蛋白薄膜之间的认别反应,其结果表现为“亲与”或“不亲与”。

集体效应或群体效应:一定面积内,花粉数量越多,花粉萌发与花粉管的生长越好。

蒙导花粉:亲与的花粉可使柱头不能识别不亲与的花粉。以克服杂交不亲与性,实现受精。

受精的不亲与性:有正常功能的雌雄配体在特定组合下不能受精的现象。发生在同一物种内称为种内的/自交不亲与性。

配子体型不亲与性:受花粉本身基因控制的自交不亲与性。

孢子体型不亲与性:受花粉亲本基因控制的自交不亲与性。

无融合生殖:配子体不经过配子融合而产生孢子体的生殖过程。减数囊胚中与未减数囊胚中的无融合生殖。

单倍体孤雌生殖:由单倍体的卵细胞直接产生胚的无融合生殖现象。

单倍体孤雄生殖:由雄配子单独分裂产生单倍体植物的无融合生殖现象。单倍体单雄生殖。

单倍体无配子生殖:由配囊中卵细胞以外的细胞(助细胞、反足细胞)不经受精发育成胚的无融合生殖现象。

半融合:在未减数胚囊中雄配子核进入卵细胞,但并不与卵融合而独自分裂的一种特殊的无融合生殖现象。形成的胚包含有雌核与精核不同来源的部分,为二倍体、单倍体嵌合体,胚乳为五倍体。

植物的成熟与衰老生理

单性结实:有些植物的胚珠不经受精,子房仍能继续发育成没有种子的果实。

天然单性结实:不经授粉、受精作用或其她任何外界刺激而形成无籽果实。

刺激性单性结实:在外界环境条件刺激下而引起的单性结实。

假单性结实:有些植物授粉受精后由于某种原因而使胚败育,但子房与花托仍继续发育成无籽果实。

休眠:指植物生长极为缓慢或暂时停顿的现象。就是植物抵抗与适应不练环境的一种保护性的生物学特性。种子休眠就是指成熟种子在适宜的萌发条件下仍然不萌发的现象。

强迫休眠:由于环境条件不适而引起的休眠。

生理性休眠: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因为植物本身的原因而引起的休眠称为~或深沉休眠。刚收获的小麦种子的休眠。

硬实:有些豆科植物种子的种皮厚而坚实,不透水不透气,称为“硬实”。

后熟:成熟植物种子离开母体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后才能完成生理成熟而具备发芽的能力。

层积处理:解除种子休眠的方法,将种子埋于湿沙中置于5C左右环境中1~3个月处理,可使一些木本植物种子中抑制发芽的物质含量下降,而促进发芽的GA与CTK等物质含量升高,萌发率提高,并有促进胚后熟的作用。

呼吸跃变:果实成熟到一定程度,呼吸速率先降低,然后突然增高,然后又下降。又称呼吸高峰。

跃变型果实:成熟期出现呼吸跃变的果实。香蕉,苹果等。

非跃变型果实:柑橘,柠檬等。

反义转基因果实:用反义RNA技术将ACC合成酶或ACC氧化酶cDNA的反义系统导入番茄而获得的耐储藏的转基因果实。

非丁:成熟种子中,植酸与Ca,Mg等结合形成植酸钙镁盐,称为非丁。

衰老:植物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成熟的细胞,组织,器官与整个植株自然地终止生命活动的一系列机能衰败过程。

老化:有机体发育过程中,在结构与生理功能方面出现性的衰退变化,特点就是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减弱但不立即死亡。

脱落: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自然离开母体的现象。(花,叶,果实,种子,枝条等)

离区与离层:离区就是指分布在叶柄、花柄、果柄等基部一段区域中经横向分裂而形成的几层细胞。离层就是离区中发生脱落的部位。

自由基:带有未配对电子的离子、原子、分子以及基因的总称。根据自由基中就是否含有氧,可分为氧自由基与非~

程序性细胞死亡:指胚胎发育、细胞分化及许多病理过程中,细胞遵循其自身的“程序”,主动结束其生命的生理性死亡过程。

植物的逆境生理

逆境(胁迫):对植物生长生存不利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低温、高温、干旱、涝害、病虫害、有毒气体等。

抗逆性:植物对逆境的抵抗与忍耐能力,抗性。就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抗性锻炼:在生活周期中,植物的抗逆遗传特性需要特定环境因子的诱导才能表现出来,这种诱导过程即为~

抗寒锻炼:植物在冬季来临之前,随着气温降低,体内发生一系列适应低温的生理生化变化,抗寒能力逐渐增强,这种抗寒能力逐渐提高的过程即为~

抗旱锻炼:种子萌发期或幼苗期进行适度的干旱处理,使植物的生理代谢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增强对干旱的抵抗力。

交叉适应:植物经历了某种逆境之后,能提高对另一逆境的抵抗能力。对不同逆境间的相互适应作用。

避逆性:植物通过设置物理屏障或某些特殊的代谢反应与生长发育变化,从而避免或减小逆境对植物组织施加的影响,使其仍保持较正常的生理活动,这种抵抗即为~

耐逆性:逆境忍耐。植物组织虽然经受逆境的影响,但可通过生理代谢反应阻止、降低或修复逆境造成的损伤,从而保持其生存能力。

逆境逃避:植物通过生育期的调整避开逆境。

渗透调节:植物细胞通过主动增加溶质降低渗透势,增强吸水与保水能力,以维持正常细胞膨压的作用。

寒害:低温导致的植物受伤或死亡。

冻害:温度下降到零度以下,植物体内发生冰冻,因而受伤甚至死亡。

冷害:零上低温,无结冰现象,但就是引起喜温植物的生理障碍,使植物受伤甚至死亡。

涝害:土壤水分过多对植物产生的伤害。

植保素:寄主被病原菌侵入后产生的一类对病菌有毒的物质。

抗病性:植物对病原微生物侵染的抵抗能力。

活性氧:性质活泼、氧化能力很强的含氧物质的总称,包括含氧自由基、过氧化氢、单线态分子氧等。

生物自由基:泛指生物体自身代谢产生的带有未配对电子的基团或分子,包括含氧/非含氧自由基,化性活泼不稳定。

逆境蛋白:由逆境因素(干旱、水涝、高温、低温、病虫害、有毒气体、紫外线等)诱导植物体内形成的新蛋白质。

大气干旱:空气极度干燥,相对湿度极低,根系吸水赶不上蒸腾失水,发生水分亏缺现象。

土壤干旱:因土壤中缺少可利用的水,导致植物体内水分亏缺,发生永久萎蔫的现象。

干旱与干旱生理:过度水分亏缺的现象称为干旱。由于土壤中盐分过多,引起土壤水势降低,植物根系吸收水分困难,甚至发生体内水分外渗的受旱现象称为生理干旱。

水分胁迫:对植物产生有害效应的环境水分过多或过少。

盐害:土壤盐分过多对植物造成的危害。盐胁迫。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自由水:据离胶体颗粒或渗透调节物质远,不被吸附或受到别的吸附力很小而自由移动的水分。 束缚水:在细胞中被蛋白质等亲水大分子组成的胶体颗粒或渗透物质所吸附的不易自由移动的水分。 水分临界期:植物在生活周期中对水分缺乏最敏感、最易受害的时期。 三羧酸循环: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进入线粒体,经过三羧酸循环等一系列物质转化,彻底氧化为水和CO2的循环过程。 氧化磷酸化:在生物氧化中,电子经过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链传递到氧,伴随ATP合成酶催化,使ADP和磷酸合成A TP的过程。P/O:是指氧化磷酸化中每消耗1mol氧时所消耗的无机磷酸摩尔数之比,是代表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活力的重要指标。 末端氧化酶:处于生物氧化一系列反应的最末端,把电子传递给O2的酶。 代谢源:是制造或输出同化物质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代谢库:是消耗或贮藏同化物质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合成,通常从合成部位运往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生长素IAA、赤霉素GA、脱落酸ABA、乙烯ETH、细胞分裂素CTK. 植物生长物质: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微量化学物质。 乙烯的三重反应:是指含微量乙烯的气体中,豌豆黄化幼苗上胚轴伸长生长受到抑制,增粗生长受到促进和上胚轴进行横向生长、抑制伸长生长,促进横向生长,促进增粗生长。 偏向生长:上部生长>下部生长 春化作用:低温诱导植物开花的过程。 光周期现象:植物感受白天和黑夜相对长度的变化,而控制开花的现象。 临界夜长:短日照植物开花所需的最小暗期长度或长日照植物开花所需的最大暗器长度。 呼吸骤变:当呼吸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呼吸速率首先降低,然后突然升高,最后又下降现象。 休眠:成熟种子在合适的萌发条件下仍不萌发的现象。 衰老:细胞器官或整个植物生理功能衰退,最终自然死亡的过程。 脱落: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与植物体分离的过程。 抗逆性:植物的逆境的抵抗和忍耐能力。 避逆性:植物通过物理障碍或生理生化途径完全排除或部分排除逆境对植物体产生直接有害效应。 耐逆性:植物在不良环境中,通过代谢变化来阻止、降低甚至修复由逆境造成的伤害,从而保证生理活动。 逆境:对植物生存和发育不利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 渗透调节:在胁迫条件下,植物通过积累物质,降低渗透势,而保持细胞压力势的作用。活性氧:化学物质活泼,氧化能力强的氧化代谢产物及含氧衍生物的总称。 交叉适应:植物处于一种逆境下,能提高植物对另外一些逆境的抵抗能力,这种与不良环境反应之间的相互适应作用叫做~ 单性结实:有些植物的胚珠不经受精子房仍能继续发育成没有种子的果实。 幼年期:任何处理都不能诱导开花的植物早期生长阶段。 花熟状态:植物能感受环境条件的刺激而诱导开花的生理状态。 脱春化作用:在春化作用完成前,把植物转移到较高温度下,春化被解除。 临界日长:长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日长或短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长日长。 长日植物:日照长度必须长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 日中性植物:在任何日照条件下都可以开花的植物。 花发育ABC模型:典型的花器官从外到内氛围花萼、花瓣、雄蕊和心皮4轮基本结构,控制其发育的同源异型基因划分为A、B、C三大组。 光形态建成:这种依赖光调节和控制的植物生长、分化和发育过程,称为植物的~ 光敏色素:是一种易溶于水的浅蓝色的色素

广告学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广告 2.广告学 1.广告包括狭义与广义两种定义,狭义的广告指商业广告,是营销主体支付一定的费用,借助具有一定传达能力的媒介,向大众广泛传播营销信息,以达成其营销目的一种营销传播活动。广义广告是指任何个人和社会组织支付一定的费用,借助具有一定传达能力的媒介,向大众广泛传播商业或非商业性信息,以达成影响并促进商品或服务的销售,或单纯告知,或改变强化人们观念和行为的一种传播活动。 2.广告学是研究广告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三、名词解释 1.广告市场 2.广告市场的传播环境 1.广告市场,是指广告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交换关系的总和,即把广告活动始终看作一种商品交换活动,看作一种市场行为和市场过程,特别注重这种交换活动、市场行为和市场过程的交换关系、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一般所说的广告活动的场所,应视为广告市场的环境要素。 2.传播环境也是宏观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构成。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传播形态,社会的传播环境对其影响特别重大而直接,有必要特别予以关注。 所谓传播环境,主要是指大众媒介传播环境。传播环境涉及两个主要环境因素,一是媒介因素,一是受众因素。 三、名词解释 2.定量分析 3.定性分析 1.定量分析以精确数理统计为依据,所显示的是大量抽样和统计的效力,故又称数理统计法。它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不仅客观而且精密,能避免定性分析的主观倾向性,故又称客观判断法。 2.定性分析以经验分析为主,带有一定主观成份的判断,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往往不如定量分析那么具体精密,但对抽象问题和宏观问题的判断和预测,却往往为定量分析所不及。 供科学的依据。广告调查虽说不能确保广告运动的绝对成功,却能减少失败。 第五章广告策划 三、名词解释 4.广告策划 5.广告讯息策略 6.广告表现策略 7.广告媒体策略 1.广告策划准确地说应是广告运动策划,它是指广告人围绕一定的广告目标所进行的广告战略决策和对各种广告传播手段及各个具体步骤的统筹安排,以达到有效控制整个广告运动的方向和进程的目的。具体来说,广告策划包括建立广告目标、确定目标市场与目标视听众、确立为达成广告目标之策略手段,以及建立一整套事中检测与事后评估方案在内的所有工作。 2.也就是确定在此次广告运动中应该提供那些讯息,又该重点突出那些讯

华师大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声调:指的是依附在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 2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构词单位,是构词的备用单位。 3兼类:指在词义上有联系,并在不同的场合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的的词类的语 法功能的词。 4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法成分的分句加上贯通全句的句调构成的。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划分,复句可分为联合复句、偏正复句两大类。 5零声母:有一些音节的开头不是辅音而是元音,这就是说,它们的声母是“零”,所以把不用辅音充当声母的字称为“零声母字”。 6离合词:现代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拆开来使用,如“洗澡”、“理发”合起来算一个词,分开用时“我洗了个澡”,“我这个月理了两次发”,算两个词。这类词称之为离合词。 7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划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结构规律和各类词的用法,分类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三方面。 8紧缩句:是由复句紧缩而成,紧是紧凑,指语气上紧,隔开分句的语音停顿没有了,缩是缩减,指结构上有些词语被压缩掉了。是分句间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 9辅音的发音部位:指发辅音时发音器官形成阻碍的部分,例如发辅音【p】时,上下唇形成对气流的阻碍,因此,双唇就是【p】的发音部位。 10成词语素:能够独立成词的语素叫成词语素,能够单独成词,也能够跟其他语素组合成词。 11活用:在特定的条件下为适应某种修辞上的需要,将甲类词偶尔或临时用在乙类词 上,这就是词的活用。 12句型:是句子的结构类,即根据句法成分的配置格局分出来的类。共分成两个大类:单句和复句。 13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14语义场:若干具有共同核心义素的词语(以义项为单位)构成的聚合体,就是语义场,又叫词汇场,有时简称义场或词场。 15语法功能:词与词相结合的能力和词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16语义指向:是句子中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主要指非连续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绪论 1、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2、现代汉语:广义的包括各种方言,狭义的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标 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3、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 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4、方言:是语言内部的地方变体。 5、共同语:人类社会统一体所通用的语言。 6、能记:是能为人们以某种方式(如视觉、听觉)感知得到的外在形式; 7、所记:是符号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或内容; 8、语系:依据共同历史来源划分出来的类别,同一语系的语言还可以依据亲疏关系划分出若干语族和语支; 语音 1、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就是语音。 2、音高: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颤动次数的多少。 3、音强:声音的强弱,也叫音势或音量,决定于一定时间内音波振动幅度的大小。 4、音长: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音波持续时间的长短。 5、音色:又叫“音质”,指的是声音的个性、特色,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振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黄本) 6、音节: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音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 7、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或最小的语音片断,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的。 8、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的音类。 9、塞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完全闭合,从肺部出来的气流积聚在受阻碍部分,阻塞部分突然打开,气流迸裂而出,造成爆发色彩的音。 10、擦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靠近,形成缝隙,气流从缝隙挤出,造成摩擦音。 11、塞擦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完全闭合,阻住气流,然后逐步放开,形成一条窄缝,让气流从窄缝挤出,造成塞擦音。 12、鼻音:发音时软腭下垂,鼻腔通路打开,口腔里形成阻碍的两部分完全闭合,气流不能从口腔通过,转道鼻腔流出,发出鼻音。 13、边音:发音时舌尖和上腭的某一点接触,形成阻碍,舌的两边松弛、自然,气流沿舌的两边(或一边)流出,造成边音。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1)

2、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通过胞膜或胞内受体感受信息分子的刺激,经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转换,从而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过程 。 3、代谢源(metabolic source ): 是指能够制造并输出同化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如绿色植物的功能叶,种子萌发期间的胚乳或子叶,春季萌发时二年生或多年生植物的块根、块茎、种子等。 4、代谢库:接纳消耗或贮藏有机物质的组织或部位。又称代谢池 。 5、光合性能:是指植物光合系统的生产性能或生产能力。光合生产性能与作物产量的关系是:光合产量的多少取决于光合面积、光合性能与光合时间三项因素。农作物经济产量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经济产量=[(光合面积 X 光合能力 X 光合时间)— 消耗] X 经济系数 6、光合速率(photosynthetic rate ):是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CO2的量或放出O2的量。常用单位12--??h m mol μ,1 2--??s m mol μ 7、光和生产率(photosynthetic produce rate ):又称净同化率(NAR ),是指植物在较长时间(一昼夜或一周)内,单位叶面积产生的干物质质量。常用单位1 2--??d m g 8、氧化磷酸化:生物化学过程,是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供给ADP 与无机磷合成ATP 的偶联反应。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9、质子泵:能逆浓度梯度转运氢离子通过膜的膜整合糖蛋白。质子泵的驱动依赖于ATP 水解释放的能量,质子泵在泵出氢离子时造成膜两侧的pH 梯度和电位梯度。 10、水分临界期:作物对水分最敏感时期,即水分过多或缺乏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 。 11、呼吸跃变(climacteric ):当果实成熟到一定时期,其呼吸速率突然增高,最后又突然下降的现象。 12、种子活力:即种子的健壮度,是种子发芽和出苗率、幼苗生长的潜势、植株抗逆能力和生产潜力的总和,是种子品质的重要指标。 13、种子生活力(viability ):是指种子的发芽潜在能力和种胚所具有的生命力,通常是指一批种子中具有生命力(即活的)种子数占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14、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15、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照度值。在光补偿点以上,植物的光合作用超过呼吸作用,可以积累有机物质。 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低于阳生植物,C3植物低于C4植物。 16、同化力:ATP 和NADPH 是光合作用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一方面这两者都能暂时将能量贮藏,将来向下传递;另一方面,NADPH 的H+又能进一步还原CO2并形成中间产物。这样就把光反应和碳反应联系起来了。由于ATP 和NADPH 用于碳反应中的CO2同化,所以把这两种物质合成为同化力(assimilatory power ). 17、极性运输:极性运输就是物质只能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往下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比如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茎尖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再由根基向根尖运输。生长素是唯一具有极性运输特点的植物激素,其他类似物并无此特性 。 18、生理酸性盐:选择性吸收不仅表现在对不同的盐分吸收量不同,而且对同一盐的阳

《现代广告学》试题3

《现代广告学》试题三 院(系)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年级_____、姓名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题2分,20分) 1.我国1984年成立了( D)。它的宗旨是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指导广大群众的消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A、广告管理协会B、广告自律协会C、广告行业协会D、中国消费者协会2.广告媒体是指(A )。 A、能借以实现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之间信息传播的物质或工具或能刊载广告作品,并实现广 告主与广告对象之间信息沟通的物质。 B、报纸、杂志 C、广播、电视 D、国际互联网 3.美国罗瑟·瑞夫斯(Rosser Reeves)所提出的广告要把注意力集中于产品的特点及消费者利益上,也就是USP 主张。USP是指(D )。 A、品牌定位 B、品牌形象战略 C、市场细分 D、独具特点的销售说辞 4.( A)指企业有意识的、自我设计和期望树立的形象。这是作为一个比较完美和理想的形象,作为一个追求的目标而存在。 A、企业自我设计的理想的形象 B、人们所认识的企业形象 C、企业的实际情况 D、 CIS 5.附加价值是指创造性地附加对广告作用发挥有一定“价值”的人物或事物。下列属于附加价值的是(A )。 A、名人和歌星 B、文字 C、构图 D、色彩 6.根据记忆的目的性,记忆可分为( D)。 A、瞬间记忆和短时记忆 B、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C、瞬间记忆和永久记忆 D、无 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7.下列不属于逻辑记忆主要特征的是(D )。 A、准确而相对持久B、一定时间内所记忆的信息量较小C、速度较慢D、信息量大且被记速度极快 8.我国广告界提出的“以(A )为先导,以()为中心”的方针,体现我国广告界对广告表现的重视。 A、策划创意B、创意表现C、表现主题D、主题策划 9.注意原理的运用是广告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广告中所谓注意是指(B )。 A、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在每一时间指向某一特定对象,而同时离开其它对象。 B、人的心理或意识活动对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C、根据广告对象的需要、兴趣、偏好促使其感受器官集中于某一事物。 D、人们的心理活动离开了其它与被注意事物无关的一切事物,集中精力使心理活动深入下去。 10.以下不属于广告文案要素的是( D)。 A、标题B、正文和随文C、广告语D、广告计划 11.关于不同市场情况下的广告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纯粹垄断市场模式下,广告的可替代性比较强。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题第一章: 绪论 1.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2.语言: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形式),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3.文学语言: 文学语言,又称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规范化的语 言。 4.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 代xx著作为语法规范。 5.方言: 方言俗称地方话,它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是局部地区的 人民使用的语言。 6.基础方言: 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就叫做基础方言。 第二章: 语音

从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负载一定意义的声音叫语音。 2.音高: 音高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颤动的快慢。 3.音强: 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它与发音体颤动的幅度的大小有关。 4.音长: 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的颤动的时间的久暂。 5.音色: 音色又叫“音质”,指的是声音的特色。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颤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 6.音素: 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7.辅音: 辅音是气流在口腔或喉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 8.元音: 元音是气流颤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 9.音节: 音节由音素构成,是交谈时自然感觉到的最小语音单位。 10.声母: 声母,位于音节前段,主要由辅音构成。

韵母,位于音节的后段,由元音或元音加辅音构成。 12.声调: 声调,指的是依附在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13.音位: 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的音类。 14.发音部位: 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的位置叫做发音部位。 15.声母的发音方法: 指的是,发音时喉头,口腔和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况。 16.调值: 调值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音值或读法。 17.相对音高: 相对音高就是用比较的方法确定的同一基调的音高变化形式和幅度。 18.调类: 调类是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19.儿化: “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 20.辅音音位: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总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有民族共同语。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切语言共同的属性。即从结构上说,它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从功能上说,它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2.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的、一致的标准,并用这种标准消除语音、词汇和 语法方面存在的一些分歧 3.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4.-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 汉民族共同语。 5.文学语言:是经过加工、规范的书面语,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不仅包括文 艺作品语言,也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的语言。文学语言主要在书面上,也在口头上为民族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各方面服务,它对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6.方言:是语言内部的地方变体,是语言的地域分支。 7.次方言:由于在同一方言内部仍存有语言分歧现象,常常把一种大方言再分列若干方言片,又称次方 言。 8.地点方言:次方言下再分成一些小的方言点称作“土语”,即地点方言。 9.共同语:人类社会统一体所通用的语言。 6 能记:是能为人们以某种方式(如视觉、听觉)感知得到的外在形式 7 所记:是符号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或内容; 的交际职能能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借语音这个物质载体才能表达出来。一切语音都具有三方面的性质,即物理性质、生理性质和社会性质。 2. 出的声音就高;反之,声音就低。汉语的音调有高低升降的变化,主要是音高的变化。 3. 的幅度大,声音就强;反之,声音就弱。普通话语音的轻声和非轻声音节的主要区别就是音强的不同。 4. 反之,声音就短。在普通话中,轻声音节的音长要比非轻声音节短一些。 5.,指的是声音的个性、本质、特色,是一种声音区别于另一种声音的本质特征, 是用来区别意义的最重要的要素。音色是由发音体振动的不同形式(包括发音体的不同、发音方法的不同、发音时共鸣器形状的不同)决定的,只要其中有一项因素改变,就可以形成不同的音。 6. 出的就是音素。音素可以分为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两大类,普通话语音共有32个音素。 7.塞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完全闭合,从肺部出来的气流积聚在受阻碍部分,阻塞部分突然 打开,气流迸裂而出,造成爆发色彩的音。 8.擦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靠近,形成缝隙,气流从缝隙挤出,造成摩擦音。 9.07/05塞擦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完全闭合,阻住气流,然后逐步放开,形成一条窄缝, 让气流从窄缝挤出,造成塞擦音。汉语里的塞擦音有j q zh ch z c 10.鼻音:发音时软腭下垂,鼻腔通路打开,口腔里形成阻碍的两部分完全闭合,气流不能从口腔通过,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水分代谢 1.内聚力 同类分子间的吸引力 2.粘附力 液相与固相间不同类分子间的吸引力 3.表面张力 处于界面的水分子受着垂直向内的拉力,这种作用于单位长度表面上的力,称为表面张力 4.毛细作用 具有细微缝隙的物体或内径很小的细管(≤1mm),称为毛细管。液体沿缝隙或毛细管上升(或下降)的现象,称为毛细作用 5.相对含水量(RWC) 6.水的化学势 当温度、压力及物质数量(除水以外的)一定时,体系中1mol水所具有的自由能,用μw表示 7.水势 在植物生理学中,水势是指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

8.偏摩尔体积 偏摩尔体积是指在恒温、恒压,其他组分浓度不变情况下,混合体系中加入1摩尔物质(水)使体系的体积发生的变化 9.溶质势(ψs) 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体系水势降低的值,为溶质势(ψs) 10.衬质势(ψm) 由于衬质的存在而引起体系水势降低的数值,称为衬质势(ψm),为负值 11.压力势(ψp) 由于压力的存在而使体系水势改变是数值,为压力势(ψp) 12.重力势(ψg) 由于重力的存在而使体系水势改变是数值,为重力势(ψg) 13.集流 指液体中成群的原子或分子在压力梯度作用下共同移动的现象 14.扩散 物质分子由高化学势区域向低化学势区域转移,直到均匀分布的现象。扩散的动力均来自物质的化学势差(浓度差) 15.渗透作用 渗透是扩散的特殊形式,即溶液中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选择透性膜)的扩散 16.渗透吸水 由于溶质势ψs下降而引起的细胞吸水,是含有液泡的细胞吸水的主要方式(以渗透作用为动力) 17.吸胀吸水

依赖于低的衬质势ψm而引起的细胞吸水,是无液泡的分生组织和干种子细胞的主要吸水方式。(以吸胀作用为动力) 18.降压吸水 因压力势ψp的降低而引起的细胞吸水。当蒸腾作用过于旺盛时,可能导致的吸水方式 19.主动吸水 由根系的生理活动而引起的吸水过程。动力是内皮层内外的水势差(产生根压) 20.被动吸水 由枝叶蒸腾作用所引起的吸水过程。动力是蒸腾拉力 21.根压 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动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称为根压 22.伤流 如果从植物的茎基部靠近地面的部位切断,不久可看到有液滴从伤口流出。这种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组织中溢出液体的现象,叫做伤流(bleeding) 23.吐水 没有受伤的植物如处于土壤水分充足、天气潮湿的环境中,从叶片尖端或边缘向外溢出液滴的现象 24.萎蔫(wilting) 植物吸水速度跟不上失水速度,叶片细胞失水,失去紧张度,气孔关闭,叶柄弯曲,叶片下垂,即萎蔫 25.暂时萎蔫(temporary wilting) 是由于蒸腾大于吸水造成的萎蔫。发生萎蔫后,转移到阴湿处或到傍晚,降低蒸腾即可恢复。这种萎蔫称为暂时萎蔫。 26.永久萎蔫(permanent wilting)

广告学试题附答案

江西中医学院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现代广告学教程》试卷 答卷说明:1、本试卷共7页,五个大题,满分100分,120分钟完卷。 2、闭卷考试。 3、适用班级:08营销班 评阅人:_____________ 总分人: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 10分) 1、广告调查: 2、USP 理论: 3、广告产品定位策略: 4、广告媒介策略: 5、感性诉求广告: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中国广告开始进入现代阶段的标志是( ) A. 报纸广告的广泛出现 B. 杂志广告的广泛出现 C. 广播广告的广泛出现 D. 电视广告的广泛出现 2. 划分产品生命周期的标准是产品的( ) ________________ __ 院(系) ___________ 班级 姓名_____________ 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__ ___ ___ __ ___ __ __ _院(系)_____ ___ __ _班 级 姓名__ ___ __ __ __ ___ _ 学号 __ ___ ___ __ ___ __ ………………………………(密)………………………………(封)………………………………(线)………………………………

现代汉语2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语法: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大小音译结合体的聚合组合规律(高更生) 2.语法单位:构成语法体系的大小不同的音译结合体 3.语法体系:一是指语法系统,即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性。 二是指语法学体系,即语法学说的系统性。它是研究和解释语法事实时所用 的分析方法、分类术语的系统性。 4.句法结构:由词构成的组合体 5.句法成分:句法结构的组成成分 6.词类: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 7.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意义实在的词。 8.虚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词 9.短语:意义上和语法上能搭配而又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是介于词和句子之间的语言单位。 10.主语是被陈述的对象;谓语是陈述主语的;动语是支配涉及后面的宾语的成分;宾语是 动作所支配、所关涉的对象;定语是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状语是谓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补语是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后面的补充成分。 11.中心语:偏正短语、中补短语里的中心成分。 12.独立语: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跟前后别的词语或句法成分没有结构关系即不互为 句法成分,但又是表达上有作用的成分,这种没有配对的特殊成分叫独立语。 13.单句:由短语或词充当的,有特定的语调,能独立表达一定意思的语言单位。 14.句型:按句子结构类型划分出来的类;句类是根据全句语气分出来的类。 15.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做句法成分得分句加上贯通全句的句法 成分 填空题 1.语法的性质:抽象性、稳固性、民族性、层级性。 2.词类划分的三个依据:意义、形态、功能。 3.虚词的三个特点:一是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二是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 独做句法成分;三是不能重叠 4.短语的五种基本类型: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中补短语、联合短语 5.短语的两大功能:做句法成分,独立成句 6.句法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动语、中心语 7.句型: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主谓句又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又分 为: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叹词句、拟声词句。 8.句式:主谓谓语句、主谓作宾句、把字句、被字句、连谓句、兼语句、双宾句。 9.句子的变换方法:移位、增添、删减、替换。 10.语法研究的三个层面:句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 11.复句类型:联合复句、偏正复句 12.联合复句:并列复句、顺承复句、解说复句、选择复句、递进复句 13.偏正复句:条件复句、假设复句、因果复句、目的复句、转折复句。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归纳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归纳 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六书: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六书”理论进行了阐述。“六书”指的是: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这是六种不同的造字方法。 3.假借:本无其字而根据被记录的词的读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已有汉字表示新词的一种方法。这种由于音同或音近而被借来表示另外意义的字叫假借字。 4.转注:部首相同,声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可以互相训释的字。 5.隶书:隶书是秦汉时期所用的字体,分为秦隶和汉隶,秦隶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 6.部首:部首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部件,是字书中各部的首字。 7.部件:部件又称偏旁,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 8.浊声母:声带颤动而产生的声母。 9.零声母:有的声母不以辅音开头,元音前头那部分是零,习惯上叫零声母。 10.鼻化元音:发音时,软腭下降,口腔和鼻腔同时打开,元音就会带上鼻音色彩,这种元音叫做鼻化元音。 11.鼻韵母:由一个或两个元音音素后面带上一个鼻辅音作韵尾的韵母叫鼻韵母。 12.四呼:四呼是我国传统音韵学上按有无韵头及韵头的不同对韵母所作的分类,即把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简称“四呼”。 13.押韵:把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声音和谐悦耳。 14.声调:贯穿整个音节的语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是整个汉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取决于音高,又叫字调。 15.调值:是声音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16.调类: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17.儿化:儿化指的是后缀“儿”与它前一个音节的韵母合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音节带上卷舌的音色的一种特殊的音变规律。 18.轻声:轻声是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一定条件下读得又短又轻的句子。 19.离合词:某些合成词在使用中往往可以扩展,变成了词组。这种结合在一起时是词,扩展后是词组的合成词,叫离合词。 20.派生词: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合成的词,称为派生词。 21.复合词:由词根语素和词根语素合成的词,叫复合词。 22.真词缀:位置完全固定,意义基本虚化,读音大都弱化的词缀。 23.类词缀:类词缀指位置基本固定,意义正在类化、读音保持不变的词缀。类词缀是由词根向词缀转化的过渡形式。 24.区别词:不能直接做谓语的形容词是非谓形容词,又叫区别词。 25.偏义复词:凡是由一个表义语素和一个别义语素构成的联合型复合词,就是偏义复词。 26.文言词:文言词是现代汉语词取代了的古语词,它所表示的事物、现象或概念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但已为新产生的词所取代。 27.历史词:历史词是表示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而如今已经消亡了的事物的词。 28.方言词:方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方言词指各种方言里的词,狭义的方言词指从方言里吸收进普通话的词。 29.外来词:外来词是从外族的语言词汇中吸收进普通话词汇中的词,也叫借词。 30.新造词:利用原有的语言材料,按照原有的构词方式构成的,采用新的形式,表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19814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与细胞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研究植物环境刺激的信号转导、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 水分代谢: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过程。 水势:相同温度下一个含水的系统中一摩尔体积的水与一摩尔体积纯水之间的化学势差称为水势。把纯水的水势定义为零,溶液的水势值则是负值。 压力势:植物细胞中由于静水质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增加的值。 渗透势:溶液中固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降低的值。 根压: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伤流和吐水现象是根压存在的证据。 自由水:与细胞组分之间吸附力较弱,可以自由移动的水。 渗透作用:溶液中的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扩散的现象。对于水溶液而言,是指水分子从水势高处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处扩散的现象。束缚水:与细胞组分紧密结合不能自由移动、不易蒸发散失的水。 衬质势:由于衬质(表面能吸附水分的物质,如纤维素、蛋白质、淀粉等)的存在而使体系水势降低的数值。 吐水:从未受伤的叶片尖端或边缘的水孔向外溢出液滴的现象。(水,温,湿) 伤流: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组织伤口处溢出液体的现象。 蒸腾拉力:由于蒸腾作用产生的一系列水势梯度使导管中水分上升的力量。蒸腾作用:水分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片)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蒸腾效率:植物在一定生育期内所积累干物质量与蒸腾失水量之比,常用g·kg-l表示。蒸腾系数:植物每制造1g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g数,它是蒸腾效率的倒数,又称需水量。抗蒸腾剂:能降低蒸腾作用的物质,它们具有保持植物体中水分平衡,维持植株正常代谢的作用。抗蒸腾剂的种类很多,如有的可促进气孔关闭。 吸胀作用:亲水胶体物质吸水膨胀的现象称为吸胀作用。胶体物质吸引水分子的力量称为吸胀。 永久萎蔫:降低蒸腾仍不能消除水分亏缺恢复原状的萎蔫 永久萎蔫系数:将叶片刚刚显示萎蔫的植物,转移至阴湿处仍不能恢复原状,此时土壤中水分重量与土壤干重的百分比叫做永久萎蔫系数。水分临界期:植物在生命周期中,对缺水最敏感、最易受害的时期。一般而言,植物的水分临界期多处于花粉母细胞四分体形成期,这个时期一旦缺水,就使性器官发育不正常。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可作为合理灌溉的一种依据。内聚力学说: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足以抵抗张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 植物的最大需水期:指植物生活周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 小孔扩散律:指气体通过多孔表面扩散的速率,不与小孔的面积成正比,而与小孔的周长或

13春《现代广告学》作业4 答案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50 分。) V 1. 不属于心理效果的事后测定方法的是 A. 仪器测定法 B. 认知测定法 C. 视听率测定法 D. 回忆测定法 满分:5 分 2. 广告调查中最复杂的阶段是 A. 明确调查目标 B. 制定实施方案 C. 整理分析资料 D. 编写调查报告 满分:5 分 3. 广告效果测定的原则不包括 A. 目标性原则 B. 可靠性原则 C. 经济性原则 D. 及时性原则 满分:5 分 4. 与传统媒体相比,国际互联网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作为媒体它突破了()的限制。 A. 广告主题和表现形式 B. 广告内容和诉求 C. 广告时间和空间距离 D. 广告表现和功效 满分:5 分 5. 广告效果测定的主要内容包括广告的经济效果、广告的心理效果、广告的社会效果,三者是 紧密相连的,其中()是衡量广告活动的中心环节。

A. 广告的社会效果的测定 B. 广告经济效果的测定 C. 广告的心理效果的测定 D. 广告对销售影响效果的测定 满分:5 分 6. 调查报告的基本内容不包括 A. 前言 B. 报告主题 C. 报告主体 D. 附件 满分:5 分 7. 问卷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是 A. 被调查者的情况 B. 调查内容 C. 填写说明 D. 编号 满分:5 分 8. 广告效果按照产品市场生命周期划分,不包括 A. 导入期 B. 成长期 C. 成熟期 D. 导出期 满分:5 分 9. 哪一种抽样方法是研究者根据经验判断从调查对象中选取最适合调查目的的样本的方法 A. 任意抽样 B. 判断抽样

C. 配额抽样 D. 滚雪球抽样 满分:5 分 10. 目前网络广告的最主要形式是 A. 按钮广告 B. 标题广告 C. 聊天室广告 D. 情景广告 满分:5 分 二、多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25 分。) V 1. 媒体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A. 媒体的传播范围与对象 B. 媒体的威信和传真程度 C. 媒体的适用性和使用条件 D. 媒体被收听、收看状况 E. 媒体的费用和效果性 满分:5 分 2. 广告对象的基本特征包括广告对象的 A. 年龄 B. 婚否 C. 生活方式 D. 文化程度 E. 审美意识 满分:5 分 3. 非概率抽样包括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版)重点名词解释和部 第一章:绪论 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 第二章语音 1.语音表达时声音的高低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取决于发音体声带的质地。第二,取决于对喉部肌肉的控制。第三,取决于呼出的气流的强弱。 2.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音强取决于发音体的振动幅度。 3.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时间的久暂。 4.音色又称音质,指的是声音的特色。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振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 5.语音的三大属性:生理属性,物理属性,社会属性(根本属性)。 6.音素:最小的语音单位。这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7.辅音: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到阻碍而形成的音叫辅音。 8.元音: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元音。 9.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 10.声母:指音节中元音前头那部分,大多是音节开头的辅音。 11.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12.声调:指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13.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的音类。 14.汉语拼音方案用途:给汉字注音;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各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帮助外国人学汉语;音译人名、地名和科学术语;编制索引和代号。 15.押韵又叫压韵,指的是韵文中某些句子的末尾用上同“韵”的字。 16.调值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17.音节结构有如下特点:一个音节最多可以用四个音素符号拼写;音节可以没有辅音;汉语音节不能没有声调,不能没有韵腹,可以没有辅音声母、韵头和韵尾。 18.音变是指语音在语流中的变化,人们说话、朗读时,连续发出一连串的音节,被称之为“语流”。在语流中,音素与音素之间,音节与音节之间,往往会互相影响,从而产生一些变化,这种语音的变化现象就叫做音变。 19.在语流中,有些音节的声调起了一定的变化,与单读时调值不同,这种变化叫做变调。 20.轻声:在一定的条件下读得又短又轻的调子。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具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 21.儿化:是指后缀“儿”与它前一音节的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韵母带上卷舌音色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可以区别词义,区分词性,表示细小、亲切或喜爱的感情色彩。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2)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根压——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动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2. 蒸腾作用——水分通过植物体表面(如叶片等),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3. 水分临界期——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缺水最为敏感,最易受害的阶段 4. 内聚力学说——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 5. 矿质营养——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以及矿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通称为矿质营养 6. 必需元素——指在植物营养生理上表现为直接的效果、如果缺乏时则植物生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以及去除时植物表现出专一的、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症状的一类元素 7. 单盐毒害——溶液中只有一种金属离子对植物起有害作用的现象 8. 离子对抗——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中,如加入少量其他金属离子来减弱或消除单盐毒害的作用叫离子对抗 9. 平衡溶液——含有适当比例的多盐溶液,对植物生长有良好作用的溶液 10. 还原氨基化——还原氨直接使酮酸氨基化而形成相应氨基酸的过程 11. 胞饮作用——物质吸附在质膜上,然后通过膜的内折而转移到细胞内的攫取物质及液体的过程 12. 通道蛋白——在细胞质膜上构成圆形孔道的内在蛋白 13. 植物营养临界期——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某种养分的需要虽然绝对数量不一定很多;但有很迫切的时期,如供应量不能满足植物的要求,会使生长发育受到很大影响,以后很难弥补损失 14. C3途径——以RUBP为CO2受体,CO2固定后最初产物为PGA三碳化合物的光合途径16. C4途径——以PEP为CO2受体,CO2固定后最的初产物是四碳双羧酸的光合途径15. 交换吸附——根部细胞在吸收离子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离子的吸附与解吸附的过程,总有一部分离子被其它离子所置换,所以细胞吸附离子具有交换性质 17. 光系统——能吸收光能并将吸收的光能转化成电能的机构。由不同的中心色素和一些天线色素、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组成的蛋白色素复合体。 18. 反应中心——进行光化学反应的机构。由中心色素、原初电子供体及原初电子受体组成的具有电荷分离功能的色素蛋白复合体结构。 19. 荧光现象——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在反射光下呈红色的现象,由第一线态回到基态时所产生的光。 20. 磷光现象——当去掉光源后,叶绿素溶液和能继续辐射出极微弱的红光,它是由三线态回到基态时所产生的光。这种发光现象称为磷光现象。

《现代广告学》试题总结

《现代广告学》试题二 院(系)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年级_____、姓名_________ 一、选择填空题(每题2分,20分) 1、1995年2月我国正式颁布和开始实施1994年10月2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 C ,标志我国广告步入法制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A、《广告管理条例》 B、《广告管理暂行条例》 C、《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D、《(广告管理条例)施行细则》 2、 C 是指由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在广告活动中所发生的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A、广告艺术 B、广告协会 C、广告道德 D、《广告法》 3、广告并不改变商品本身,因为它不是生产过程。即:它既不会改变商品的 B ,也不会改变商品的。 A、优点观念 B、价值使用价值 C、品牌概念 D、形象特点 4、 A 是广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广告创意的主要题材。 A、广告主题 B、广告艺术 C、广告策划 D、广告标题 5、D是广告创作与广告制作形成的,最终与广告对象见面,并说服或影响其购买行为的形式,其具体形式就是广告作品。 A、广告艺术 B、广告创意 C、广告主题 D、广告表现 6、根据记忆对象的性质分类,记忆包括:B 、、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A、形象记忆瞬间记忆 B、形象记忆逻辑记忆 C、逻辑记忆永久记忆 D、永久记忆瞬间记忆 7、广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 D ,为了创出名牌商品。 A、传播信息 B、表现广告主题 C、促进商品销售 D、寻找卖点 8、附加价值是指创造性地附加对广告作用发挥有一定“价值”的人物或事物。下列不是附加价值的是: C 。 A、名人和歌星 B、美女与动物 C、构图、文字 D、天空、海洋、高山等背景 9、 A 是广告经营业的基本组织形态。它是指受广告主委托专门提供广告设计、制作、代理服务,具备相应的专业人员、设备、并依法办理公司登记,依法从事广告活动的法人组织。 A、广告公司 B、调查公司 C、广告协会 D、企业广告部 10、传统广告作业程序里广告创意是核心,而现代广告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这种要求表现在重视广告活动的事先调查,事后的效果反馈和以 D 为核心开展广告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