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峡》比较阅读与答案

《三峡》比较阅读与答案

《三峡》比较阅读与答案
《三峡》比较阅读与答案

三峡比较阅读

(一)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三峡》节选

(乙)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

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1. 解释加点的词语。

沿溯阻绝______________ 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面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

3. 用原文句子填空。

甲文中第一段描写三峡夏季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_”以船行之快烘托水流之急。乙文选段说明的对象

是人滩,说明其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介绍人滩得名原因的句子是

4. 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高地厚华夏情。

5. 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异同。

【甲】(《三峡》全文)

【乙】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②,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③,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

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注释】①迳:取道,经过。②纡曲:迂回曲折。③形容:形态。④践跻:登临。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闻峡中水疾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至晴初霜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泠泠不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3?阅读下列【甲】文中的语句,并从【乙】文中找出与其内容相近的句子来。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 请简要概括【甲】文中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

5. 请用恰当的成语或俗语,概括乙文“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一句的含义。

一.阅读《三峡》和《小石潭记》的选段,回答问题。(10分)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

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

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1. 《三峡》的作者,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是代文学家。(1分)

1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分)

(1)不见曦月(2)素湍绿潭()

(3)蒙络摇缀(4)斗折蛇行()

13. 分别从《三峡》和《小石潭记》的选文中找出描写江水或潭水十分清澈的语句。(2分)

14?选文运用骈散结合的语句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选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并做简单的分析,语言表达力求简洁。

句子:

分析:

15?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2分)

小石潭凄寒幽静,

上句:

下句:

19、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不见曦月(x 1 )

B .素湍绿潭(tu a n)

c .其岸势犬牙差互(ch a) D .怡然不动(y i )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略无阙处②良多趣味③亻叔而远逝④斗折蛇行

2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2、甲段中描写春冬之水的句子是:

乙段中对潭中鱼作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衬托潭水的特点。乙段中体现溪流曲折这一特点

的句子是:。(5分)

(三)

【甲】(《三峡》)

【乙】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①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②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③,滹滹干干④,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鸷⑤,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背。(节选自

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注释:①结约:盘曲。②堮堮:山崖高峻的样子。③汗汗田田:水势浩大的样子④滹滹干干:水流迅疾的样子。⑤ 怒狞健鸷:凶猛刚强。

10.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①不见曦月▲②属引凄异▲③皆不敢与之争▲④当之辄靡▲

11. 下面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而/乡邻之生日/蹙

B. 自/三峡七百里中

C. 广/故数言欲亡

D.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②势常结约不舒。

13?甲、乙两文的写作内容各是什么?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4分)

(四)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

鸣三声泪沾裳。”

(乙)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1)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2 )指攀草根而登。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②,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③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④(3)石,然后

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选自《徐霞客游记》)①【削】陡峭。②【陨】坠落。③【帖】同“贴”。④【摧】崩裂。

1、甲文出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北魏)时期地理学家。

2、下列句中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B)A以指攀草根而登B皆以美于徐公C不以物喜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3、句子翻译: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4、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它们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

甲乙两段文字均为山水游记,甲文中(重岩叠嶂)一词可以概括乙文中所写山势的特点。两文在描写山势上分别

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写法。

5、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你能说出它和甲文之间的联系吗?

都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风光,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和诗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印证,突出了三峡水流迅疾,水势汹涌。甲文“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与“两岸猿声啼不住”相照应,都写猿啼。甲文中“重岩叠嶂”与诗中“万重山”相应,都写出了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五)

(一)关于西陵峡的一段文字,仔细阅读,然后答题。

江水又东,径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纤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来,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

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已于千古矣。”

1?选段中说西陵峡“山水纤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来,不见日月。”在课文《三峡》中也有类似描述,是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良多趣味(良:确实,实在)(2)林寒涧肃(肃:清冷)(3)属引凄异(属:接连)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疾:快)(5)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一样)

⑹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书中记载)(7)目所履历,未尝有也。(全部)

3?“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在课文《三峡》中有着同样的描述,请写出来。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及余来践跻此境”中的“余”是指谁?“我”(作者)

5 ?翻译: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哪里)大多数是些古怪的柏树,悬挂的泉水和瀑布(在哪里),飞流直下。险峻的上风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

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注意将每个词语的意思进行直译,再组合成句子,切勿出现漏译的情况)

6?填空:原文中用“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来,不见日月”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猿鸣至清,山谷传

响,泠泠不绝”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注意看题目啊)“每至……久绝”

(六)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选自《三峡》)【乙】六里,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c峡中西望重峰掩映

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独高垂,如匹练界②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从其后西二里,蹑⑤峻凌崖。其崖高穹⑥溪上,与对崖骈⑦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选自《游大理日记》)

【注释】①派:量词。②界:隔断。③清碧:溪水名。④下流:河流的下游。⑤蹑:踩、踏。⑥穹:隆起。⑦骈:并列。

9?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1)隐天蔽日:___ (2)或王命急宣:___ (3)有峰东环而下: _____ 10.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渡一溪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B.即清

碧之下流也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谚》)C.与对崖骈突如门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D.上耸下削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11.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12.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

13. 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答案】9.(1)遮藏⑵ 宣布,传达⑶ 环绕10.B11.(1)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一点没有断缺的地方。(2)(我)于是向西寻找小路走入峡谷。12.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峰当其后13.甲?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或全句。乙?溪破其中出。

(一)参考答案:

译文:江水又向东流,经过狼尾滩,又经过人滩。袁山松(晋朝著名文人)说:“这两个岸滩相距二里远。人滩,

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许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没冬天露出来,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远,都是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纹络清晰的,头发胡子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叫做“人滩”。

1. 阻断,隔断;有的

2. (1)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长风,也不认为有那样快。(2)有好几十步远,都是人

脸的形状。3.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4.山险水急三峡景;5.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

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或语言风格不同:渔歌更口语化、更通俗。(同异各答出一方面即

可)

(二)【参考答案】1.(1)阙:通“缺”,缺口;(2)疾:快;(3)旦:早晨;(4)绝:消失。

2. (1)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

3. (1)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2)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4. 夏天:水流湍急;春冬之时:水清山绿;秋天:猿鸣凄异

5. 答案示例:①耳听为虚,眼见为实。②百闻不如一见

江水又向东,经过西陵峡。《宜都记》里说:“从黄牛滩向东进入西陵峡,至西陵峡的出口一百里左右,山水曲曲折

折,两岸山脉高峻、重重叠叠,不是日中或夜半,看不见日月,绝壁有的有千丈左右,那石头是彩色的,形状大多像一些东西。树木高大茂密,大略。猿鸣特别清越,在山谷中传响,清脆的声音传送不绝。”所说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山松说:“常听说峡中水流湍急,记录下来的或口口相传的都是拿恐惧相警戒,不曾有人称

赞山水的美丽。等到我来到这个地方,并感到欣喜以后,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那重重叠叠秀丽的山峰,奇特的构造怪异的形状,本来就难以用语言来描绘。林木阴森肃穆,郁郁葱葱,

答案:一。

11 .郦道元唐(共1分,每空0.5分)

12. (1)阳光或日光(2)急流或急流的水(3)连结(4)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共2分,每小题0.5分,出

现错别字不得分)

13?《三峡》:“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小石潭记》:“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或“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或“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

台然不动”。(共2分,两文中分别找出一句各1分)

14?理解文意,谈出语句特点即可。(共3分,选句1分,分析2分)

15. 可摘引原文,可自行创作。(共2分,内容与篇章不符或有错别字各扣1分)

例(1)琅琊(王牙)山蔚然深秀例(2)岳阳楼壮美雄奇例(3)桃花源和平宁静

19、(2 分)C

20、①缺②很③消失④像北斗一样

21、(意思正确即可)①(2分)即使乘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比乘船顺流而下快。

②(2分)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浮在空中无所依傍。

22、(1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2分)清澈(2分)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

可见。(出现“斗折蛇行”一句即可得2分)

参考答案:10. (1)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2)连续(3 )都(4 )就11.A (2分)

12. (1)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2)水势常常因此而

盘曲不能舒展。(4分,如关键词漏译或错译,酌情扣分)

13. 甲文描写了长江三峡的雄伟地貌和壮丽景色,乙文描写的是石首绣林山奔腾数百里的江水忽与眼前之石撞击的

奇景。(2分意对即可)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2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 —4题

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

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其虫旧曾有之。旧()之()

(2)土人谓之“傍不肯” 。土人()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选用文中的原句填空。

(1)点明“傍不肯”外貌特征的句子:

(2)表现“傍不肯”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的句子:

4.结合下面对“生物防治”的注释,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生物防治包括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其主要措施是保护和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繁殖优势天敌、发展性激素防治虫害等。是人类依靠科技进步向病虫草害做斗争的重要措施之一。这种技术成本低、效果好、节省农药、保护环境。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8.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庆州界生子方虫(1)界:_________ (2)悉为两段⑵ 悉:__________ ( 3)岁以大穰⑶ 大穰:____________ 1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为秋田之害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旬日子方皆尽

20. 结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明傍不肯能够消灭子方虫,使秋田免受虫害的原因。(3分)____________________ 21. _____________ 从文中一句(用原文回答),可以看出害虫天敌不是第一次出现;这篇文章所写的神奇的自然现象,启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生物间天敌相克的特性,发挥中草药的功效,防治病虫害,治病救人,造福人类。

阅读《以虫治虫》,完成15 —19题(10分)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①,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 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②。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注释:①子方虫:今称粘虫,危害麦类、玉米、高梁、水稻等多种植物。②穰:丰熟。

15、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1分)

庆州界生子方虫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方为秋田之害()(2)千万蔽地()(3)悉为两段()

17、翻译句子(2分)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译:

18、庆州的灾害是如何被解除的?(2分)

19、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悟出一个什么道理?(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①飞船一般为多舱体结构,舱体之间要能分离,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极高。“神舟号”载人飞船为三舱段复合结构。

最前端的一个舱体称为轨道舱,它具备可独立运行卫星的一切功能,与飞船分离后可在太空独立进行各种飞行试验;

位于最后端的推进舱也称为设备舱(或资源舱),完成既定任务后,再入大气层自毁。居中的返回舱完成任务后,承载着航天员安全返回预定的着陆场。“神舟号”飞船从发射升空至返回地面,要成功地进行9次分离操作。

②与俄罗斯正在使用的“联盟TM飞船相比,“神舟号”比“联盟TM尺寸大、重量重,航天员的活动空间大,携

带有效载荷的能力强。“神舟号”还采用了一些先进技术,其设计方案在某些方面优于国外的第二代载人飞船,“神舟号”飞船载人发射成功后,其技术水平将达到或优于前苏联第二代载人飞船的水平。

1第①段首句中加点的词“一般”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2 ?这段文字的说明重点是:。(2分)

3?“神舟号”载人飞船的舱体自前往后依次是舱、舱和舱。(3分)

4 ?第②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1分)

三,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8----12题。(14分)

“平台”,书面语中新热点

时下,“平台” 一词成了人们书面用语中的新热点,日渐流行开来。“信息平台” “交易平台” “技术平台” “政

务平台”等举不胜举,似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感。

“平台”一词并非新造词,古已有之。唐李白诗《梁园吟》:“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杜甫诗《玉

台观》之二:“浩劫因王造,平台访古游。”这里的“平台”指的是供休憩、眺望等用的露天台榭。这种用法现今也有,如“记者现场看到,经过修复,绿阴中的苏州河亲水平台重新焕发出了风采”。但这并非本文要说明的时下

流行的“平台”。

流行的新“平台”是什么意思呢?

改革开放后,电脑大量涌入中国。20世纪90年代,它与人们工作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甚至进入了寻常百姓

家。许多电脑中的专业术语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也频频出现,如“菜单”“因特网” “点击”等。“平台”原先也是

电脑中的专业术语。《电脑常用英语》中有个词语“ sysLemplado>胍”,解释为“系统平台”,意思是系统为应用软件所提供的基础的支持。这样的“平台”在许多电脑科技书中都可以看到。可见从英语“ ph廿onn”翻译过来的“平

台”,意思是电脑操作系统。由于电脑的普及与广泛运用,普普通通的“平台”摇身一变成为人们热衷的一个“新词”,一个与高新信息技术相关的时髦词语。

这个“平台”在电脑行业中运用最广泛,如:“构筑这数字化的多彩生活平台,需要一种强有力的介质来实

现和高科技生活接入的方式,那就是网络接入和支持平台。”

如今,“平台”的运用范围日益宽泛,扩展到电脑业以外的许多行业。同时它的意义也从“电脑操作系统”扩大到“一切虚拟的为某项工作提供支持的系统或层面”。在物流业,“上海构建国际物流运输平台”;在科技界,“西

门子运用Javs技术平台为手机用户开发多种无线服务”;在文化艺术界,“上海、巴黎架起交流平台卫星双向传送

音乐会将举行”,‘阳光新浪’并购共建国内最大跨媒体平台”;在工商界,“共建企业电子商务智能平台”;在

卫生、教育界,“国内外中医药共建平台”,“为孩子们提供平台”。

电脑的普及促使了“平台”在许多领域中的流行。由于它简洁又形象,渐渐成了书面语中的新热点。

8 ?快速浏览全文,写出“平台”一词的本义和在电脑业、其他行业中的不同含义。(3分)

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脑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行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文章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说明顺序,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说明方法。(3分)

10 ?出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原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本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11 ?由于“平台”一词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又有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促使其流行的条件,因而成为

《三峡》历年中考比较阅读及答案

三峡比较阅读 (一) (乙)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译文:江水又向东流,经过狼尾滩,又经过人滩。袁山松(晋朝著名文人)说:“这两个岸滩相距二里远。人滩,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许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没冬天露出来,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远,都是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纹络清晰的,头发胡子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叫做“人滩”。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沿溯阻绝 ..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 阻断,隔断;有的 2.翻译下面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 (1)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长风,也不认为有那样快。(2)有好几十步远,都是人脸的形状。 3.用原文句子填空。 甲文中第一段描写三峡夏季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以船行之快烘托水流之急。乙文选段说明的对象是人滩,说明其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介绍人滩得名原因的句子是“”。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 4.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高地厚华夏情。 山险水急三峡景 5.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异同。

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 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 语言风格不同:渔歌更口语化、更通俗。 (二) 【乙】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②,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③,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译文:江水又向东,经过西陵峡。《宜都记》里说:“从黄牛滩向东进入西陵峡,至西陵峡的出口一百里左右,山水曲曲折折,两岸山脉高峻、重重叠叠,不是日中或夜半,看不见日月,绝壁有的有千丈左右,那石头是彩色的,形状大多像一些东西。树木高大茂密,带有春冬的气息。猿鸣特别清越,在山谷中传响,清脆的声音传送不绝。”所说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山松说:“常听说峡中水流湍急,记录下来的或口口相传的都是拿恐惧相警戒,不曾有人称赞山水的美丽。等到我来到这个地方,并感到欣喜以后,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那重重叠叠秀丽的山峰,奇特的构造怪异的形状,本来就难以用语言来描绘。林木阴森肃穆,郁郁葱葱, 【注释】①迳: 取道,经过。②纡曲:迂回曲折。③形容:形态。④践跻:登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略无阙.处(2)常闻峡中水疾.(3)每至晴初霜旦.(4)泠泠不绝. (1)阙:通“缺”,缺口;(2)疾:快;(3)旦:早晨;(4)绝:消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1)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

三峡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作6-9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 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 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 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 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沿溯阻绝。绝:②或王命急宣。或: ③不以疾也。疾: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 7.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4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8.[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4分)9.[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甲】(《三峡》) 【乙】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①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②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③,滹滹干干④,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鸷⑤,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背。(节选自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注释:①结约:盘曲。②堮堮:山崖高峻的样子。③汗汗田田:水势浩大的样子④滹滹干干:水流迅疾的样子。⑤怒狞健鸷:凶猛刚强。 10.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三峡》比较阅读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三峡比较阅读 (一)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ft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 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沿溯阻绝或大或小 2.翻译下面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 3.用原文句子填空。 甲文中第一段描写三峡夏季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 ”以船行之快烘托水流之急。乙文选段说明的对象是人滩,说明其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介绍人滩得名原因的句子是“ ”。 4.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天高地厚华夏情。 5.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ft。这是诗人李 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 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异同。 (二) 【甲】(《三峡》全文) 【乙】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ft水纡曲②,而两岸高ft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 色形容③,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ft谷传响,泠泠不绝。”所

谓三峡,此其一也。ft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ft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

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注释】①迳: 取道,经过。②纡曲:迂回曲折。③形容:形态。④践跻:登临。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略无阙处(2)常闻峡中水疾 (3)每至晴初霜旦(4)泠泠不绝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8.阅读下列【甲】文中的语句,并从【乙】文中找出与其内容相近的句子来。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9.请简要概括【甲】文中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 10.请用恰当的成语或俗语,概括乙文“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一句的含义。 (三)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ft,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ft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ft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

《三峡》比较阅读与答案

三峡比较阅读 (一)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三峡》节选 (乙)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 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1. 解释加点的词语。 沿溯阻绝______________ 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面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 3. 用原文句子填空。 甲文中第一段描写三峡夏季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_”以船行之快烘托水流之急。乙文选段说明的对象 是人滩,说明其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介绍人滩得名原因的句子是 。 4. 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高地厚华夏情。 5. 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异同。 【甲】(《三峡》全文) 【乙】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②,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③,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 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注释】①迳:取道,经过。②纡曲:迂回曲折。③形容:形态。④践跻:登临。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闻峡中水疾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至晴初霜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泠泠不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3?阅读下列【甲】文中的语句,并从【乙】文中找出与其内容相近的句子来。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 请简要概括【甲】文中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 5. 请用恰当的成语或俗语,概括乙文“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一句的含义。 一.阅读《三峡》和《小石潭记》的选段,回答问题。(10分)

古诗文阅读《三峡》课内外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

[古诗文阅读]《三峡》课内外对比阅读及 参考答案 [古诗文阅读]《三峡》课内外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三峡》课内外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 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 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 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 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 泪沾裳!”(《三峡》) 【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面加线词的含义。 ①虽乘奔御风()②其间千二百里() ③是日更定()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2、下面各组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 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 C、余拏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上下一白长烟一空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 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 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2011年湖北省咸宁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升学考试 语文试题

三峡文言文比较阅读

文言文比较阅读:《三峡》【甲乙文】 【甲文】《三峡》原文略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江流的范围以内,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空缺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了天空,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不能通行。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像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清凉和寂静,常有在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接连不断,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歌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自:从,此处有“在”之意。: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长193公里。 略无:毫无。阙(que):通“缺”,空缺。 嶂(zhàng):屏障似的高峻山峰。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夏天大水涨上了之上。襄,上。陵,大的,这里是丘陵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或:有。王命:朝廷的。宣:宣布,传达。 朝发白帝:早上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市。 江陵:今湖北省。 奔:奔驰的快马。:驾风。 以:认为 素湍:湍:急流的水。白色的急流。绿潭:绿色的潭水。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巘,凹陷的山顶。 飞漱:急流冲荡。漱,喷射。 悬泉: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泉水。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峻,高而陡峭 良:实在,的确 晴初:秋雨初晴。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zhǔ):动词,连接。引:延长。 凄异:凄凉怪异。 哀转(zhuàn)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能消失。绝,停止,消失 巴东:汉郡名,在现在重庆、奉节一带。 沾:打湿。 : 1、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哀转久绝(转同啭婉转) : 1、或王命急宣(:有时;今义:常用于的) 2、至于(: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 1、虽,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传响(,在空荡的山谷里) 一词多义: 1绝 *(隔绝) *哀转久绝(消失) 2、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由)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乙文1.)(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三峡》《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及答案

《三峡》《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4~28题。(12分)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24、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①虽乘奔御风()②其间千二百里()③是日更定()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25、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 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 C、余拏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上下一白长烟一空 26、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2分) 27、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28、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

2019整理《三峡》历年中考阅读试题集锦(包括对比阅读)

《三峡》历年中考阅读试题集锦 一、阅读《三峡》,完成7—10题。 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沿溯阻绝溯:___ _____(2)属引凄异属:__ ______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翻译:_____ 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翻译:_____ ___ 9.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脑海中呈现出的是怎样 一幅画面。(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l~15题。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略无阙处阙:②虽乘奔御风奔: 1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4.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B.第①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第②段则只用正面描写突出江流的汹 涌。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 妙。 D.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 15.你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还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请说说 理由。(3分) 三、【福州市】(一)阅读【甲】【乙】文言文选段,完成7-11题。(18分)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三峡对比阅读题大全

三峡比较阅读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节选(乙)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沿溯阻绝 ..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 2.翻译下面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 3.用原文句子填空。 甲文中第一段描写三峡夏季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以船行之快烘托水流之急。乙文选段说明的对象是人滩,说明其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介绍人滩得名原因的句子是“”。 4.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高地厚华夏情。 5.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异同。 (二) 【甲】(《三峡》全文) 【乙】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 水纡曲②,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③,多 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 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注释】①迳: 取道,经过。②纡曲:迂回曲折。③形容:形态。④践跻:登临。

《三峡》阅读练习及答案(广西南宁市2017年中考题)(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三峡》阅读练习及答案 (广西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2017年中考题)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3.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隐天蔽日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 沿溯阻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 良多趣味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D. 属引凄异属予作文以记之 14. 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至于夏水襄陵皆以美于徐公 B. 春冬之时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 飞漱其间其如土石何 D. 故渔者歌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5.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描绘三峡的奇异景象,动静结合。写山,以动为主,文势舒缓;写水,跌宕多变,夏水激荡奔放,春冬之水静中有动,秋水枯瘦凄清。 B. 第③段中,“清荣峻茂”这极为精准的四个字,着重状写了水、木、山、草四种景物的特点,由此引发作者“良多趣味”的感慨。 C. 第④段写三峡的秋景,以其代表性的动物“猿”来表现,先直述其声凄异,再引渔歌为证,情景交融,渲染了秋天的凄凉萧瑟。 D. 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巧妙,语言凝练生动,行文富于变化,多采用四字句,又兼用散句,收放有致,节奏鲜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16.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案: 13. (2分)B 【解析】A项中两个“日”,前者是“太阳”的意思,后者是“日子”的意思;B项中两个“绝”都是“隔绝”的意思;C项中两个“良”,前者是“实在,的确”的意思,后者是“忠良”的意思;D项中两个“属”,前者是“连接”的意思,后者通“嘱”,“嘱托”的意思。故答案选B。 14. (2分)D 【解析】A项中“于”,前者与“至”连用,译为“到”;后者表比较,译为“比”;B项中“之”,前者是助词,可译为“的”;后者是代词,他,代指“曹刿”;

最新三峡对比阅读

[甲]、[乙>两个文言选段,作6-9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沿溯阻绝。绝: ②或王命急宣。或: ③不以疾也。疾: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 7.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4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8.[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4分) 9.[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6. ①断②有时③快④全,都(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 7. 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②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意思正确,无语病即可) 8.[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4分,各2分) 9.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3分,只答出“热爱”或只答出“赞美”一方面内容的得2分) 二十三日,经过巫山凝真观时,参拜了妙用真人祠。妙用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庙正对着巫山,峰峦高耸冲上云霄,山脚径直插入江水中。人们议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里奇妙。但是巫山十二峰并不能全部看到。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峻峭,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祠中主持祭祀的人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朗照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音乐,在峰顶上往返行走,能听到山上的猿猴啼叫,到天明才渐渐停止。”庙的后边的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传说:“夏禹碰到神女,神女在这个地方把神符送给夏禹。”在石坛上看有十二座山峰,就像屏障一样。这天,天空晴朗,四周天空无云,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几片

《三峡》比较阅读两篇带答案

三峡比较阅读两篇带答案 一、《三峡》《与顾章书》比较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四时俱备前人之述备矣 B.遂葺宇其上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仆去月谢病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邑人奇之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2分) 4.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 二、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1-15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闽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故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蒙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李士衡①为馆职,使高丽②,一武人为副,与之俱使高丽。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以士衡所得缣帛藉③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敏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难免倾覆。副使仓皇,悉取船中之物投入海中,曼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捡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注释]①李士衡:北采人,当时在昭工馆为官。②高丽:古国名,位于今朝鲜半岛。③藉: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沿溯阻绝沿: (2)清荣峻茂荣: (3)与之俱使高丽俱: (4)船欲倾覆欲:

《三峡》《水经注》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三峡》《水经注》阅读练习,完成10~14题。(15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注释】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 B.不以疾也疾:快 C.迳黄牛山迳:经过 D.犹望见此物犹:好像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B.绝巘多生怪柏既人迹所绝 C.虽乘奔御风虽途迳信宿 D.故渔者歌曰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色如人负刀牵牛 13.【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这在写法上都属于描写。(3分) 14.【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15分) 10.D评分:共3分 11.C评分:共3分 2.(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2)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 评分:共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湍急纡回(深)侧面评分:共3分。每空1分,第一空意思对即可。 14.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评分:共2分。只答出“热爱”或“赞美”一方面内容的得1分

三峡对比阅读(整理)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作6-9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 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 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 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 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 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沿溯阻绝。绝:②或王命急宣。或:

③不以疾也。疾: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 7.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4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8.[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4分)9.[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甲】(《三峡》) 【乙】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①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②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③,滹滹干干④,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鸷⑤,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背。(节选自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注释:①结约:盘曲。②堮堮:山崖高峻的样子。③汗汗田田:水势浩大的样子④滹滹干干:水流迅疾的样子。⑤怒狞健鸷:凶猛刚强。

《三峡》历年中考比较阅读及答案

三峡比较阅读卷 (一) (乙)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译文:江水又向东流,经过狼尾滩,又经过人滩。袁山松(晋朝著名文人)说:“这两个岸滩相距二里远。人滩,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许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没冬天露出来,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远,都是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纹络清晰的,头发胡子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叫做“人滩”。 1.解释沿溯阻绝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阻断,隔断;有的 2.翻译(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 (1)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长风,也不认为有那样快。(2)有好几十步远,都是人脸的形状。 3.用原文句子填空。甲文中第一段描写三峡夏季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 ”以船行之快烘托水流之急。乙文选段说明的对象是人滩,说明其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介绍人滩得名原因的句子是“ ”。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 4.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_____________,天高地厚华夏情。山险水急三峡景 5.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异同。 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 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 语言风格不同:渔歌更口语化、更通俗。 (二) 【乙】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②,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③,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译文:江水又向东,经过西陵峡。《宜都记》里说:“从黄牛滩向东进入西陵峡,至西陵峡的出口一百里左右,山水曲曲折折,两岸山脉高峻、重重叠叠,不是日中或夜半,看不见日月,绝壁有的有千丈左右,那石头是彩色的,形状大多像一些东西。树木高大茂密,带有春冬的气息。猿鸣特别清越,在山谷中传响,清脆的声音传送不绝。”所说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山松说:“常听说峡中水流湍急,记录下来的或口口相传的都是拿恐惧相警戒,不曾有人称赞山水的美丽。等到我来到这个地方,并感到欣喜以后,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那重重叠叠秀丽的山峰,奇特的构造怪异的形状,本来就难以用语言来描绘。林木阴森肃穆,郁郁葱葱, 【注释】①迳: 取道,经过。②纡曲:迂回曲折。③形容:形态。④践跻:登临。 1.解释(1)略无阙处(2)常闻峡中水疾(3)每至晴初霜旦(4)泠泠不绝 (1)阙:通“缺”,缺口;(2)疾:快;(3)旦:早晨;(4)绝:消失。 2.翻译(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1)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 3.阅读下列【甲】文中的语句,并从【乙】文中找出与其内容相近的句子来。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2)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4.请简要概括【甲】文中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 夏天:水流湍急;春冬之时:水清山绿;秋天:猿鸣凄异 5.请用恰当的成语或俗语,概括乙文“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一句的含义。 ①耳听为虚,眼见为实。②百闻不如一见 1.选段中说西陵峡“山水纤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来,不见日月。”在课文《三峡》中也有类似描述,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良多趣味(良:确实,实在) (2)林寒涧肃(肃:清冷) (3)属引凄异(属:接连)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疾:快) (5)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一样) (6)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书中记载) (7)目所履历,未尝有也。(全部) 3.“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在课文《三峡》中有着同样的描述,请写出来。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及余来践跻此境”中的“余”是指谁? “我”(作者) 5.翻译: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译文: 6.填空:原文中用“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来,不见日月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注意看题目啊)“每至……久绝” 三: 【乙】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①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②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③,滹滹干干④,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鸷⑤,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背。(节选自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译文:大江从三峡流出,沿途所遇到的无非就是石头,水势常常因此而盘曲不能舒展。到了西陵峡以下,两岸大多都是沙石泥土,挡在水的面前就显得没有多大用处,水自此才得以显出其剽悍的性情。像这样的情况持续了数百里,都不敢和它进行争夺,但是在这个地方忽然遇到了石头。水势汹涌而下,激射到石头上,山崖高峻,

《三峡》中考课内外中考比较阅读精选

编辑整理:谯城区十河中心中学刘兵舰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15分)(2018年滨州市)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注释】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 B.不以疾.也疾:快 C.迳.黄牛山迳:经过 D.犹.望见此物犹:好像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B.绝.巘多生怪柏既人迹所绝. C.虽.乘奔御风虽.途迳信宿 D.故.渔者歌曰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色如人负刀牵牛

,侧重写水的; 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这在写法上都属于描写。(3分)5.【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1.D评分:共3分 2.C评分:共3分 3.(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2)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 评分:共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4.湍急纡回(深)侧面评分:共3分。每空1分,第一空意思对即可。 5.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评分:共2分。只答出“热爱”或“赞美”一方面内容的得1分 参考译文: 江水又东经黄牛山,山下有石滩,名叫“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面的高崖间,有一山石很像人的样子,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已经很高了,又加上江流湍急,纡回曲折,即使沿途经过,住上两夜,还是能够望见此物。所以在这里行走的人有歌谣唱道:“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这样说正是因为江水纡回幽深,回望山崖就像没有前行一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6分)(2017年福建省)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