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绪论

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目的及对象

(一)研究目的:通过历代史家和史著的分析和研究,阐明史学的源流演变进程,揭示史学的发展规律。

(二)研究对象:①史官与修史机构②史家及其史学理论③史籍与史体演变。

二、中国史学发展概况

(一)中国古代史学

1、古代史学的萌芽创始-先秦时期史学

2、古代史学史的确立和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学

班固《汉书·艺文志》分:1、辑略(总序);2、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

3、诸子略(儒、道、法、阴阳等);

4、诗赋略;

5、兵书略(权谋、形势、技巧);

6、术数略(天文、五行、刑法);

7、方技略(医经、经方、神仙)

西晋荀勖《中经新簿》:甲部(六艺、小学),乙部(诸子、术数),丙部(史记、旧事、杂事),丁部(诗赋、图赞)。

东晋李充《四部书目》:甲部(五经)、乙部(史记)、丙部(诸子)、丁部(诗赋)。

3、古代史学繁荣兴盛-隋唐五代宋元史学

4、古代史学的缓慢发展-明清史学

(二)中国近代史学

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一部分具有爱国思想的地主阶级史学家,开始从脱离现实的繁琐考据转向经世致用,注意研究实际问题,封建史学的藩篱开始被冲破。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先后兴起,“西学”与“中学”、“新学”与“旧学”之争,对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梁启超于1902年发表《新史学》,明确提出了“史学革命”的口号,初步提出了资产阶级“新史学”理论。

(三)中国现代史学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和发展,是这三十年历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

李大钊《史学要论》是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的史学理论著作,对建立历史科学理论体系作了尝试性的探索。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最早提出建立中国史学史学科。

参考书目:

金毓黼《中国史学史》,魏应麒《中国史学史》,王玉璋《中国史学史概要》,刘节《中国史学史稿》,张孟伦《中国史学史》,尹达《中国史学发展史》,高国抗《中国古代史学史概要》,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瞿林东《中国史学史》

第一章夏商周春秋时期的史学

第一节历史意识与中国史学的起源

一、史学的源头-原始的历史意识

二、中国史学的起源

(一)文字、历法的出现-历史记载的重要条件

(二)史学意识

第二节巫瞽史官与史官制度

巫瞽是最初的史官。

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商代史官:作册、贞人、太史等。

周代史官: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史官还有左、右之分,左史记事,右史记言。

第三节史书编修的演变

一、史书编修在内容上的逐渐扩大

甲骨卜辞包括四部分:①序辞②命辞③占辞④验辞

《尚书》文体主要有:典、谟、训、诰、誓、命。

《春秋》以记事为主,但记事过于简略。

二、史书编修在记时方面的发展

甲骨文记事方法:干支记日,置于文首;记年、月用数字,置于文后,顺序是日、月、年。如“癸巳,卜贞,王□亡□?十二月,在齐□,隹王来征人方”。

金文记事也是干支记日,数字记年月。如《大盂鼎》铭开端只记月,最后才记年。如:“隹九月,王在宗周,命盂”,到了最后才记“隹王廿又三祀”。

《春秋》记时,时以鲁国隐公以后十二代国君的先后为次序,按年、时(季)、月、日排比史事。

第四节夏商周时期的史学思想

一、历史观的演变

1、商代的天命史观

2、西周信天命而重人事的观点

3、春秋时期对天命观的怀疑和对人事的重视

二、孔子的史学思想

1、畏天命重人事的天人观。

2、历史变化的损益论。

3、“惩恶劝善”的史学功用观。

4、详近略远、多闻阙疑的史学方法论。

第五节夏商周春秋时期的史著

一、《尚书》

《尚书》为孔子删定。它上起唐尧(《尧典》),下讫春秋前期秦穆公伐郑(《秦誓》),长达1300多年。共含《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58篇。

今文、古文《尚书》及其真伪问题。

体例:不是一部成熟的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学术价值:①史料价值极大。②编纂方法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尚书》每一篇都有一个标题,在标题之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件,它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全书按朝代先后进行编排,每一朝代又按帝王顺序进行排列,实际上又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禹贡》一篇,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开创了后世地理志的先例。

二、《春秋》

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讫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用鲁国纪元,“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史学价值:①开创了编年体史书的撰写方法。②为后世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最早可信的文献资料。③开创了私人著史与私人讲史的先例。

《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

三、《周礼》

《周礼》是一部记载西周政治制度的书,原名《周官》,也称《周官经》,西汉末年改称《周

礼》。

全书六篇,按六官分述。六官为: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冬官全亡,汉儒以《考工记》补之。

本章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春秋》三传

2、属辞比事

3、《尚书》

二、简答

1、简述中国史学的起源。

2、简述《春秋》的史学价值。

3、简述孔子的史学思想。

第二章战国时期的史学

第一节战国时期史学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一、战国时期史学发展的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是战国时期史学发展的根本原因。

2、社会大动荡,诸国争霸,为思想界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环境。

3、随着“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也为史学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战国时期史学的特点

1、在前代史学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战国时期史著如《铎氏微》、《春秋事语》、《虞氏春秋》、《纪年》、《世本》、《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大事记》等。

2、历史观有了新的发展,人们正逐渐摆脱天命史观,更注重人的作用。

3、总结前代经验教训为现实政治服务。

4、该时期重视史德,将“信”视为修史的准则,初步形成了“书法不隐”、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

第二节战国时期的史料构成

一、编年体史著;二、国别体史著;三、资料汇编著述;四、历史地理文献;五、诸子的著述;六、自然科学著作;七、出土的竹简、帛书等史料

第三节战国时期的史官

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史官设置概况

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史官的职责

1、记录、出纳王命,撰写本国国史。

2、参加盟会、掌管文书。

第四节战国时期的史学思想

一、天命论与阴阳五行思想

早期的五行思想可追溯到《尚书·洪范》,邹衍把自然观运用到社会历史观领域时,提出了“五德终始”循环相生的观点。

二、社会发展观

1、韩非子

2、墨子

3、荀子

4、风胡子。战国时期楚国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观方面,提出了一个奇特的划分历史阶段的方法,即以石、玉、铜、铁四种兵器为划分时代的标志,与现代考古学对人类文化发展分为旧石器、新石器、铜器、铁器四个时期相似。

三、法先王与法后王之争

1、墨子、孟子等人主张法先王

2、荀子、韩非子等人主张法后王

第五节战国时期的重要史著

一、《左传》

(一)《左传》的作者及成书时间问题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它按鲁国十二公的时间次第编年,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3年)。

《左传》的作者,传统的说法是左丘明,成书年代当在战国初,最后写定当在战国中叶。(二)《左传》的编纂特点

1、《左传》试图把分散于各个流传渠道的史事汇合起来,包容在一书之中,大体勾勒出春秋时期周王室及诸侯国兴亡之迹和当时社会的轮廓。

2、取材广泛,而善于运笔。

3、叙事分别主次轻重。

4、文字通俗清晰,简洁精练,准确明快,尤长于描写人物和战争,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名著。(三)《左传》的史学思想

1、社会历史进化观点。

2、惩恶劝善思想。

3、对世俗迷信的信任态度。

4、轻天命而重人事的思想。

5、提倡记载史事必须据事直书。

(四)《左传》在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为我们保存了大量春秋时期的史料。

2、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编年体史书。

3、开创文史结合的先例,为历史文学提供了一个范例。

二、《国语》

(一)作者及成书时间

《左传》称《春秋内传》,《国语》称《春秋外传》。

最初作者是左丘明,最后成书应在战国初期,最后写定者当为战国人。

(二)内容

记事上起秦穆王征犬戎(前967年),下讫智伯灭亡(前453年)。

全书共21卷,分国编排史料,《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记事196条,《周语》33条,《鲁语》37条,《齐语》6条,《晋语》92条,《郑语》1条,《楚语》18条,《吴语》7条,《越语》2条。

(三)体例特点

1、按照国别叙述史事,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以记言为主。

3、是史料汇编性质的史书,不是著述体的历史著作。

三、《战国策》

《战国策》原是一部战国时期策士游说言论的资料汇编,后经过西汉刘向系统的整理,又经过北宋名儒曾巩的编订、校补。记事上“继《春秋》之后,讫汉楚之起”。全书记述了12国,共33卷,东周1卷,西周1卷,秦5卷,齐6卷,楚4卷,赵4卷,魏4卷,韩3卷,燕3卷,宋、卫合为1卷,中山1卷。其内容是记载战国时期策士们游说各国诸侯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四、《逸周书》

《汉书·艺文志》称其为《周书》。许慎《说文解字》因其所记载乃《尚书·周书》所无,以为是孔子删《尚书》之余,所以称之为《逸周书》。

《逸周书》的成书时间,除了《世俘》、《克殷》、《商誓》等篇系西周初年的作品外,其余多出自战国时期人之手,也有少数篇章为秦汉学者所为。

《逸周书》在汉代有71篇,今存60篇,其余11篇有目无文。其内容包括西周、春秋时代约为六百年的事迹,上自周文、武王,下讫周景王,其中反映西周初年历史活动的篇幅最多,

占了全书的五分之四。

《逸周书》与《尚书》相类,也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史料价值极高,向来被认为是研究周代历史的珍贵资料。

五、《世本》

《世本》的作者与成书时间:书中称赵王迁(前135~前118)为“今王”,由此可知《世本》当为战国末年赵国人所编。

《世本》是一部档案资料汇编,记事上起黄帝,下至春秋。有《帝系》、《纪》、《王侯谱》、《世家》、《大夫谱》、《传》、《氏姓》、《居》、《作》、《谥法》等篇,可谓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的雏形。《世本》的史料价值很高。

六、《山海经》

旧传《山海经》为夏禹或伯益所作,据今人考证,《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经秦汉而有所增删。

今晋郭璞注本18卷,包括《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第一部分《山经》,有《东山经》、《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中山经》5篇。第二部分《海经》有《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8篇。第三部分《大荒经》,有《大荒东经》、《大荒西经》、《大荒南经》、《大荒北经》、《海内经》5篇。

七、《穆天子传》

《穆天子传》,出自晋代《汲冢书》的竹书,叙述周穆王西游之事,是我国第一部游记体地理著作,记载了周代与西北少数民族之间交往情况和有关地理的著作。

《穆天子传》有6卷,卷一至卷四,是记载周穆王西征昆仑山,在瑶池会见西王母的行程。卷五记载周穆王狩猎,留昆国,陖翟国致赂,及游行各地之事。卷六,则专记载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对哀悼、祭奠、营葬等情况。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左传》

2、《竹书纪年》

3、《国语》

4、《战国纵横家书》

5、《战国策》

6、《禹贡》

7、《逸周书》8、风胡子9、《穆天子传》

二、简答

1、简述战国时期史学的特点。

2、战国时代有哪些历史观念?

3、试举出战国时代的重要史著,并指出它们的史学价值。

4、《左传》对后世史学有怎样的影响?

5、简述《左传》的史学思想。

第三章秦汉时期的史学

第一节秦汉时期史学发展概况

一、秦代史学概况;二、两汉史学概况

第二节秦汉时期的史料构成

一、官修史书;二、私修纪传体与编年体史著;三、书目;四、史注、史评、史抄;五、史料汇编;六、其他史料;七、出土资料

特点

1、史料范围扩大,数量增多。

2、略古详今。

3、纪传体史著成为最主要的载体。

第三节秦汉时期的史官制度

一、秦朝的史官制度

太史令、御史、内史、小史等

二、西汉的史官制度

内史:汉景帝二年分内史为左内史与右内史;武帝时改右内史为京兆尹,改左内史为左冯翊,内史演变为京畿行政长官。

御史:隶属御史大夫,东汉初年,成为执法和检察机构的首脑,史官职能丧失。

太史:既掌天文,又要修史。汉昭帝时,太史执掌分解,仅主记瑞应、灾异、气象,史官职能丧失。

三、东汉的史官制度

1、兰台与兰台令史

兰台:初设于西汉,地处禁中未央宫,为图书秘籍收藏之处。东汉兰台收藏了国家的各种典章图籍等。

兰台令史:负责校定文字、书写记事、整理文书、撰写国史等,是天官、史官分立后最早的史官。

2、东观

东汉章帝章和六年后,宫廷图籍藏于东观,东观的著述活动主要是编撰了《东观汉记》。

第四节秦汉时期的史家及其史著

一、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撰写《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前一四五年),卒年不详。

家学渊源;博学;广泛游历;政治遭遇

(二)《史记》体例与内容

体例:纪传体通史

内容:记述了我国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七十列传:专传合传类传

十表:世表年表月表

八书:《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

编写特点:略古详今;实录;对史料详加考证;以“太史公曰”进行史评;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三)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历史变革观;朴素的唯物论;同情人民,承认人民的历史作用;揭露封建专制的残暴统治。(四)《史记》的注本

刘宋裴駰《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引》;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二、班固与《汉书》

(一)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咸阳东北)人。

(二)《汉书》的体例

《汉书》沿袭《史记》的体例,但稍作变更:改“本纪”为“纪”,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并将“世家”归于其中,仍有“表”。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汉书》的内容

《汉书》记事上起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下终于王莽被诛,包括西汉一代230年的史事。凡一百篇,120卷,约八十多万字。全书共分四部分:

十二帝纪:《高帝纪》、《惠帝纪》、《高后纪》、《文帝纪》、《景帝纪》、《武帝纪》、《昭帝纪》、《宣帝纪》、《元帝纪》、《成帝纪》、《哀帝纪》、《平帝纪》。

八表:《异姓诸侯王表》、《侯王表》、《王子侯表》、《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

成功臣表》、《外戚恩泽侯表》等六表是根据《史记》有关的表制成,新增《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

十志:《律历志》、《礼乐志》、《食货志》、《沟洫志》、《郊祀志》、《天文志》、《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与《艺文志》。

七十列传:基本仿照《史记》,分专传、合传、类传与民族传。最后一传《叙传》,与《史记·太史公自序》相同,叙述《汉书》作者的家世、成书经过、内容。

(四)《汉书》的成就

1、《汉书》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体例,对后世影响深远。

2、《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整齐了纪传体。

3、《汉书》的十志,虽然本于《史记》八书,但远比《史记》的八书丰富完备,特别是其《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乃开创性著作。

4、《汉书》的一个突出优点,“文赡而事详”。

5、《汉书》增传不少。

(五)《汉书》的注本

唐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采用颜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六)班固的史学思想

1、尊崇儒家的封建正统思想

2、浓厚的唯心主义神学天命论思想

3、历史变通、时势论

三、荀悦与《汉纪》

1、荀悦(148-209),东汉史学家,字仲豫,颍川颖阴人(今河南许昌)。

2、建安三年(198),汉献帝诏荀悦依《左传》体例改写《汉书》,遂改成编年体的《汉纪》30卷。《汉纪》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断代史,将类比材料的方法引进编年体中。

3、荀悦的史学思想:

宣扬神意天命史观;“夫事物之性,有自然而成者;有待人事而成,失人事而不成者;有虽加人事终不可成者,是谓三势。凡此三势,物无不然。”

鉴戒史观;“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表贤能。”

四、《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是由东汉政府组织几代史学家相继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始编于明帝,讫于献帝,经班固、刘珍、伏无忌、崔实、蔡邕等,历时160余年。《东观汉记》143卷,记事起于光武帝刘秀,讫于灵帝刘宏。

五、刘向、刘歆父子的文献整理与著述

刘向(前79-前8),字子政,西汉沛人。公元前27年,刘向奉命校书,撰写《别录》,另编撰《列女传》。

刘歆(?-23),字子骏,刘向第三子,在《别录》基础上,撰成《七略》,成为我国目录学史上最早的综合性提要目录,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刘氏父子的文献整理活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第一次由国家组织、由专长人才分工协作对古籍进行整理编目的规模宏大的学术活动,开启了编校整理国家藏书并编制目录的序幕。此外,在文献整理方法上,对后世也有着重大影响。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纪传体

2、“通古今之变”

3、“究天人之际”

4、《史记》三家注

5、《汉纪》

6、《东

观汉记》7、《七略》

二、简答

1、简述秦汉时期史料的特点。

2、简述《史记》的内容。

3、简述《汉书》的史学成就。

4、试比较《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5、简述刘向、刘歆父子在史学上的贡献。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发展与特色

一、史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东晋元帝太兴二年(319),后赵皇帝石勒以任播、崔浚为“史学祭酒”,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史学”一词。

西晋荀勖《中经新簿》,将文献典籍分为甲部(六艺小学)、乙部(诸子、术数)、丙部(史书)、丁部(诗赋)。史学独立于经学之外。

东晋李充《晋元帝书目》(《四部书目》),将文献典籍分为甲部(六艺小学)、乙部(史书)、丙部(诸子、术数)、丁部(诗赋)。史学取得仅次于经学的地位。

二、史著的迅速增加与体例的创新

修史的作者多。史书的数量多。史书的体例多。

三、史学打上门阀士族的烙印

谱系之书风起,是门阀制度在史学上的突出反映。

人物传记的极度兴盛,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在史学上的一种反映。

门阀制度在魏晋南北朝其它各类史学中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史学如何反映门阀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存在着激烈的尖锐矛盾。

四、佛道在史著中占有一席之地

魏收《魏书·释老志》、裴子野《众僧记》、释宝唱《法贤传》、慧皎《高僧传》。葛洪《神仙传》、陆修静《灵宝经目》。

五、各民族史学的繁盛和民族问题在史学中的反映

各民族政权都很重视修史。

民族问题在史学中有突出反映。

在南北对峙的形势下,各族史学都在为本族统治政权争正统。

随着民族融合,史学中的民族统一倾向有所发展。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官制度

一、魏蜀吴史官制度

(一)曹魏。设置著作郎,掌管国史修撰和宫中起居注。又设置著作佐郎,作为著作郎的助手。

(二)蜀汉。蜀汉未设专职史官,却有文书制度,图籍秘记由尚书省掌握,尚书令掌制诏诰文书。

(三)孙吴。太史令,掌天文历法,推占巫术和修撰国史。东观令,掌秘府图籍。左右国史。

二、两晋著作官制度

(一)著作机构的设置。置著作局,设著作郎、佐著作郎、著作令史。

(二)著作官的选任

(三)著作制度的形成

三、十六国的史官制度

(一)复汉型;(二)魏晋型(三)诸侯国型

四、南北朝史官制度

(一)南朝的史官制度

承袭东晋,但有所变革,如改两晋佐著作郎为著作佐郎,著作郎与著作佐郎修撰分工与两晋同。

(二)北朝的史官制度

北魏占据中原后,设置著作官,但无专门修史机构。和平元年(460)设置修史机构—著作局,此后常设。北魏还设立国史建修制度。北齐设置修史局。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思想

一、陈寿、裴松之的史学思想;二、常璩的史学思想;三、范晔的史学思想;四、刘勰的史学批评思想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而系统的文学评论著作。全书10卷,其中卷四中的《史传》是一篇史评专文,记述史官的建置、职守、史学源流、史学功用、撰史目的及态度。提倡直笔精神。评述史书体裁优劣。史学转受经旨的作用。师范于核要的史著语言。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家及其史著

一、陈寿与《三国志》

(一)陈寿及其撰写《三国志》

陈寿(233——297),字承祚,蜀汉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师于谯周(《古史考》)。《益部耆旧传》、《古国志》。

(二)《三国志》的体例、内容及其编撰特点

1、体例:纪传体的断代史,也是纪传体的国别史。

2、内容:起于东汉灵帝时的黄角起义(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三国志》65卷:《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

《魏志》30卷,有纪和志两部分。帝纪四卷,有:武帝纪(曹操)1卷,文帝纪(曹丕)1卷,明帝纪1卷,三少帝(齐王芳、高贵乡公髦、陈留王奂)1卷。列传26卷,大多数是一般的传,其中特殊标题的有《方技传》,记载了华佗等人。又有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了边疆少数民族及外族的历史地理。

《蜀志》15卷,只有传,没有纪,刘备称为先主,刘禅称为后主,而不称帝,被列入传里。但是,《先主传》和《后主传》是按照本纪的方法,即编年体的方法予以记载。此外,又有《二主妃子传》,记载了刘备的甘后、穆后,刘禅的张后,以及刘备的庶子刘永、刘理和刘禅太子刘璿等人的事迹。这就表明,陈寿在形式上虽然视蜀为地方割据政权,但实际上又把它当作与魏国同等地位的国家来处理。

《吴志》20卷,也只有传,称孙权为吴王,不称帝,其他各帝连吴王都不称,而直呼其名,但记述方法仍用本纪的方法。《嫔妃传》对帝后只称夫人,如称吴主权谢夫人、权徐夫人、权步夫人等。这些书法,表明陈寿视吴比蜀又次一等。

3、编撰特点

一,取材谨慎,不苟下笔,叙事简洁。二,浓厚的正统思想。三,多品评人物,评论基本准确。四,存在许多曲笔,为魏晋统治者隐恶溢美。五,记事过于简略。

(三)陈寿的史学思想

一,浓厚的神学史观。二,一定的重人事思想。三,强烈的正统观念。

二、裴松之与《三国志注》

(一)生平简介

裴松之(372-451)

(二)《三国志注》

1、关于文字的解释。

2、补充记载简略之处。

3、补充记载遗漏之处。

4、考辨记载的讹误。

5、对于各家不同记载的意见。

6、对于史事及人物的评价。

7、对陈寿的批评。

8、对于其他

史家的批评。

三、范晔与《后汉书》

(一)作者简介和成书经过

范晔(398——445)字蔚宗,今河南淅川人。于刘宋朝担任过彭城王刘义康参军、尚书外兵郎、尚书吏部郎等职。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被人告发参加拥立刘义康为帝,被处以死刑,时年48岁。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有刘珍等《东观汉记》、晋司马彪《续汉书》、晋华峤《后汉书》、晋谢沈《后汉书》、晋薛莹《后汉书》、晋袁宏《后汉纪》等十余部关于东汉的史著。范晔根据以上诸家《后汉书》所提供的丰富史料,加以斟酌,订讹考异,删繁补略,仿照《汉书》体例,而写成《后汉书》。

(二)《后汉书》的体例与内容

体例:纪传体的断代史,属于前四史。

内容:记载了自刘秀建立东汉止东汉灭亡有关东汉一朝的历史。《后汉书》原定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共百篇,与《汉书》相应,可是十志尚未写成就被杀了,现在书中的八志是萧梁刘昭作注时从西晋司马彪的《续汉书》里取出来补进去的。全书130卷,有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而无表。

帝纪十,共分十二卷。《光武帝纪》(分上下卷)、《明帝纪》、《章帝纪》、《和帝纪》(附殇帝)、《安帝纪》、《顺帝纪》(附冲帝、质帝)、《桓帝纪》、《灵帝纪》(附少帝)、《献帝纪》、《皇后纪》(分上下卷)。

八十列传,八十八卷。除了专传、合传以外,有类传十一种:党锢、循吏、酷吏、宦者、儒林、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东夷等少数民族传。其中,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七篇,是《后汉书》独创,这与东汉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

《后汉书》合传最多,类传次之,专传较少。

《后汉书》八志,共三十卷,是刘昭为之作注时从司马彪《续汉书》中抽出补入的,多因袭《史记》与《汉书》,有《律历》、《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志》、《百官》、《舆服志》等八志,而缺少《食货志》、《刑法志》、《沟洫志》、《艺文志》等重要内容。(三)《后汉书》的成就

1、是研究东汉历史的最重要的史料。有关东汉史的史著,只留有袁宏的《后汉纪》、司马彪《续汉书》的补入范晔《后汉书》中的八志和范晔的《后汉书》,其余皆失传了。《后汉书》同班固的《汉书》一样,将有关治道的论文及重要的词赋,都收入在每个作者的传中,这些都是探讨东汉一代政治得失的名作,是重要的史料。

2、《后汉书》在编撰方法与思想性方面都有一些优点。

3、在思想性方面,《后汉书》有值得肯定之处。

(四)《后汉书》的注本

《后汉书》唐章怀太子注(李贤,武则天第二子),内志三十卷,西晋司马彪撰,梁刘昭注。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清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

四、袁宏与《后汉纪》

(一)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

袁宏(328——376)字彦伯,东晋陈留阳夏(河南太康)人。袁宏不满当时流行的各种《后汉书》,于是仿照荀悦《前汉纪》的体例,编成一部简明的东汉编年史。

(二)《后汉纪》的体例与内容

体例:编年体断代史。

内容:《后汉纪》的内容与范晔的《后汉书》基本相同,上起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公元25年),下止于曹丕代汉建魏(公元220)。全书30卷,《光武帝纪》8卷、《明帝纪》2卷、

《章帝纪》2卷、《和帝纪》2卷、《殇帝纪》1卷、《安帝纪》2卷、《顺帝纪》2卷、《质帝纪》1卷、《桓帝纪》2卷、《灵帝纪》3卷、《献帝纪》5卷。

(三)《后汉纪》的特点

1、《后汉纪》取材广泛,博取众家之长。

2、《后汉纪》是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资料。留传至今的有关东汉的史书只有范晔的《后汉书》与袁宏的《后汉纪》,二书记载基本一致,但也有出入,二者可以互相参照。

五、沈约与《宋书》

(一)作者与成书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武康)人。沈约年十二,父亲沈璞被杀,靠母亲抚养成人。早年笃志好学,博读经史。成年后,历仕宋、齐、梁三朝。其著作有《晋书》110卷、《齐纪》20卷、《高祖(梁武帝)纪》14卷,代表作《宋书》。487年春,沈约奉齐武帝之命而编撰《宋书》,于是,沈约在徐爰《宋书》原稿基础上进行删削、整理,到次年二月,便编撰完。

(二)体例与内容

体例:纪传体的断代史,属于二十四史之一。

内容:《宋书》记事上起宋武帝永初元年(420),下止于宋顺帝升明三年(479)。全书共100卷:帝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缺少表,清代万斯同为之补表三种:《宋诸王世表》、《宋将相大臣年表》、《宋方镇年表》。

帝纪十卷

《武帝纪》(上、中、下三卷)、《少帝纪》(1卷)、《文帝纪》(1卷)、《孝武帝纪》(1卷)、《前废帝纪》(1卷)、《明帝纪》(1卷)、《后废帝纪》(1卷、《顺帝纪》(1卷)。在帝纪中,有很多回护曲笔的地方。

有八志共三十卷:《律历志》三卷、《礼志》五卷、《乐志》四卷、《天文志》四卷、《符瑞志》三卷、《五行志》五卷、《州郡志》四卷、《百官志》二卷。

八志不仅记载刘宋一朝的典章制度,而且上溯到汉魏,中间包括晋代,使魏晋到刘宋的典章制度源流分明。《宋书》缺少《食货》、《艺文》等重要内容,这是它的缺陷。

列传六十卷,其中有八种“类传”:后妃、宗室、孝义、良吏、隐逸、恩倖(记载出身寒微而登显位的事迹,沈约立此传以反对对出身寒微者的信任,反对出身寒微者掌握机要)、民族、二凶(记载刘劭、刘浚兄弟杀死其父宋文帝的事迹)。

《宋书》重视对少数民族历史的记载,如立有《索虏传》以记载拓跋氏的历史。

(三)《宋书》的成就

1、八志材料丰富。

2、《宋书》的纪传收载了皇帝、大臣的重要诏令、奏疏,保存料很多重要材料。如《武帝纪》中载有其《禁淫祠诏》等等。

3、《宋书》创立带叙法。所谓带叙法就是在某一个人的传中将有关人物的事迹附带叙述出来,而不用立专篇叙述。这既可避免多立传,又可使读者对所牵涉的人物能详其生平。带叙与附传不同:附传是附载在传后面,带叙是将带叙人物简要的生平事迹插入传的叙事中,因而文省。

六、萧子显与《南齐书》

(一)作者与成书

萧子显(489——537)字景阳,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常州市)人,历经齐、梁两朝,是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作为萧齐的皇族,由他编撰齐史,情况熟悉,比较便利。《南齐书》原名《齐书》,宋代为了区别李百药的《北齐书》而改名为《南齐书》。

(二)体例与内容

体例:纪传体的断代史,属于二十四史之一。

内容:《南齐书》记事上起齐高帝建元元年(479),下止于齐和帝中兴二年(520),共24年南齐的历史。全书共59卷:帝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缺少表,清代万斯同为之补表三种:《齐诸王世表》、《齐将相大臣年表》、《齐方镇年表》。

帝纪八卷:《高帝纪》(萧道成,上下卷)、《武帝纪》、《郁林王》、《海陵王》、《明帝》、《东昏侯》、《和帝》。由于萧子显是萧齐的皇族,所以在帝纪部分有回护溢美之处。

八志共十一卷:《礼》(上下)、《乐》(1卷)、《天文》(上下)、《州郡》(上下)、《百官》(1卷)、《舆服》(1卷)、《祥瑞》(1卷)、《五行》(1卷),缺少《食货》、《刑法》、《艺文》三志。《天文志》仅记灾祥,《州郡志》仅述建置而不著户口,《祥瑞志》多记图谶,只有《百官志》简要而有条理。

列传四十卷,其中有类传七:皇后、宗室、文学、良政(即良吏)、高逸、孝义、幸臣。《南齐书》重视对少数民族历史的记载,改《宋书·索虏传》为《魏虏传》。

(三)成就

1、叙事简洁。

2、各志和“类传”,除少数外,一般都有序文,概括全篇内容,说明作者旨意。

3、研究萧齐的重要史料。

七、魏收与《魏书》

(一)作者与成书

魏收(506——572)字伯起,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历经北魏、东魏、北齐三朝。北齐文宣帝天保二年(551年),诏魏收撰《魏书》,至天保五年完成,历时四年多。虽有监修官和参与撰修的人,但主要执笔者是魏收。因此,虽然《魏书》是奉诏设立修史局编修,但与私修无异,后世史家都没有把《魏书》当作官修史书看待。

(二)体例与内容

体例:纪传体的断代史,属于二十四史之一。

内容:《魏书》记事上起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国元年(386)建立北魏,下止于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八年(550)东魏灭,共165年的历史。全书共130卷:帝纪12篇,志十篇,列传九十二篇,缺少表,清代万斯同为之补表六种:《魏诸王世表》、《异姓诸王世表》、《外戚诸王世表》、《魏将相大臣年表》、《西魏将相大臣年表》、《东魏将相大臣年表》。

在帝纪之前,立《序纪》,记载拓跋珪建立魏国以前的世系状况,远溯至二十七代以前。帝纪12篇:太武帝拓跋焘和孝文帝元宏有两篇,分上下两卷,其余1卷。《太祖纪》、《太宗纪》、《世祖纪》(上下)、《高宗纪》、《显祖纪》、《高祖纪》(上下)、《世宗纪》、《肃宗纪》、《孝庄纪》《前废帝广陵王、后废帝安定王、出帝平阳王纪》、《孝静纪》。

由于魏收历官东魏、北齐,所以在《魏书》中视东魏、北齐直接继承魏之正统,而不承认西魏政权,故《魏书》是北魏、东魏之史。

列传九十二篇,分为九十六卷。《魏书》类传有十三篇:皇后、外戚、儒林、文苑、孝感、节义、良吏、酷吏、逸士、术艺(即方术)、列女、恩幸、阉官。记载少数民族的各篇,冠以种族名,含鄙视之意,如匈奴刘聪,羯胡石勒。沈约的《宋书》称魏为“索虏”,而魏收的《魏书》称南朝为“岛夷”,如“岛夷刘裕”。《魏书》的列传多采用附见法,即在某人传后,把有关亲族需要记载而又不必立传者,附记于后。

十志共二十卷:《天象》、《地形》、《律历》、《礼》、《乐》、《食货》(其中有对均田制的记载)、《刑罚》、《灵征》(即祥瑞)、《官氏》(即百官)、《释老》。其中,《释老》为新创,记载佛、道状况。

(三)对《魏书》的评价

《魏书》写成后,深受时人批评,后来,《魏书》经过三次修改,仍然不尽人意。从客观上,

尽管魏收过多掺入自己的主观东西,借修史以泄私愤,“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但是,它仍然是研究北魏历史最原始的著作,史料价值较高,而且在编纂体例上也有一些可取之处。

八、郦道元与《水经注》

(一)作者简介和成书经过

郦道元(?—527)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郦道元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郦嵩,为天水太守,父亲郦范,为青州刺史。郦道元作为御史中尉,被朝廷派去调查雍州刺史萧备夤是否反叛时,被萧的部下杀死。郦道元年少时就爱好地理,《山海经》、《禹贡》等古代地理著作,他都读过。对于《水经》,郦道元感觉它太简略,所以决心为之作注。

郦道元为《水经》作注的材料来源:一是博采群书,网罗百家。二是亲自实地调查、游历,以取得第一手资料。

关于《水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种观点:

一:《新唐书·艺文志》、《通志·艺文略》等认为《水经》为东汉桑钦撰。

二:《旧唐书·经籍志》认为《水经》是西晋郭璞撰。

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根据其内容则认为三国时人撰。现在一般认为《水经》是三国时魏人所作,无姓名可考。

自晋以来,为《水经》作注的主要有西晋的郭璞和北魏的郦道元。

(二)《水经注》的内容及成就

《水经注》四十卷,约三十万字(《水经》一万多字),记载河流1252条(《水经》记137条),虽为《水经》作注,但它的内容远远比《水经》丰富,实际上是一部全面系统介绍我国古代河流分布的水文地理著作。

成就:

记载的河流北起黄河,南至江淮。详北略南。详载各河流经的地方历史、地理风俗等

广记各种文物及山川险要。

记录了很多古代人工运河和水利工程

不仅是一部历史地理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第五章隋唐史学

第一节隋唐五代时期史学的重要转变及发展

一、修史机构的设置

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禁止私人修史。隋代的修史机构有著作曹,隶属秘书省,主要撰修前代史、国史和采集民间歌谣。著作曹设有著作郎、著作佐郎、校书郎、正字等14人。隋初,记注由著作曹撰写起居注、实录。开皇十三年后,由门下省的员外散骑侍郎职掌,大业元年后归起居舍人。

唐朝设有专官撰起居注、日历、实录、国史。贞观三年,于禁中设置史馆,隶属门下省,后改隶属中书省,取代著作局成为国史修撰机构。贞观三年底,确立了宰相监修国史的制度。

二、不断完善史料搜集工作

隋朝开始由著作曹纂修起居注,搜集史料,撰修国史,后改由员外散骑侍郎编撰起居注。隋炀帝大业元年,设置起居舍人,专职修撰起居注。

唐朝将起居注、日历、实录等诸项工作分工进行。后来武则天时,又有宰相撰修时政记,专记军国大事,以补起居注的不足。为了全面掌握修史资料,唐政府还规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部门按时向史馆报送各种资料。

三、官修了大量的前代史

隋朝只存在了37年,修成和未修成的竟有数部。魏澹修《后魏书》,牛弘修《梁书》,杨素《魏书》,等等。

唐代官修的前代史有:姚思廉《梁书》与《陈书》,李百药的《北齐书》,令狐德棻的《周书》,魏征的《隋书》,房玄龄的《晋书》。李延寿的《南史》与《北史》虽然私修,但得到令狐德棻的帮助,唐高宗亲自为其作序。

四、私修史书迅速发展

隋朝私修史书,如王劭《齐志》、于仲文《汉书刊繁》、王通《元经》,等等。

唐代私修史书,如李延寿的《北史》与《南史》,刘知几的《史通》,杜佑的《通典》,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等等。

第二节史料构成

一、官修史料;二、纪传体著述;三、编年体、国别体;四、典志体著述;五、地理著述;

六、谱牒与官牒;七、类书;八、史评、史论、史注与史考;九、史料摘编、笔记、轶闻、故事;十、出土史料

第三节隋唐史官及官修史书制度

一、唐代史官制度的确立

北齐曾设置修史局来编撰《魏书》,这是设馆修史的先声。

隋代不准私家撰史,国史的修撰由封建政府包办下来,为唐代确立设馆修史定下了方向。贞观三年底,唐于禁内置史馆,不设专职史官。原来的著作局仍由著作郎、佐郎组成,他们只能“掌修撰碑志、祝文、祭文”。著作郎与佐郎只有被诏准修国史,才能兼职,到史馆修史。

二、宰相监修与史馆的编修程式

(一)宰相监修

大臣监修国史始于北魏,至北齐形成制度,贞观三年又确立了由宰相监修史书的制度。唐代宰相监修,其职责主要有:第一,领衔接受修史任务。第二,组建修撰班子,分工撰写。第三,确立体例断限,删断史事,或亲自参与撰写。第四,定书稿,撰写论赞。第五,史书修竣后,表上朝廷。

(二)史馆编修程式

第一,史官必须在史馆修史。第二,史官编修国史所运用的材料必须是由记注官每季报送史馆的起居注,还有诸司报送史馆的事例,不得取材于私家著述和传闻。而且,官方对史书的体例也作了规定。第三,监修官专掌序赞总论,甚至皇帝亲自作论赞。

史馆编修所需资料来源:①起居注②时政记(武则天长寿二年以后,由宰相汇编)③中央及地方各官署,均有录报大事于史馆的责任,这就使史馆的资料更加广泛。

三、如何评价史馆修史制度?

设馆修史制度的确立,是封建政治统一的必然要求,又促进了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设馆修史,封建政府加强了对修史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史家的创造精神。

第四节隋唐五代的著名史家及其史著

一、唐修前朝史书

(一)姚思廉《梁书》与《陈书》

姚思廉(557-637)

《梁书》记事上起梁武帝天监元年(502),下迄梁敬帝太平二年(556),全书56卷,本纪6卷,列传50卷。

《陈书》记事上起陈武帝永定元年(557),下迄陈灭亡(589)。全书36卷,本纪6卷,列传30卷。

(二)李百药《北齐书》

李百药(565-648),山东益都人。《北齐书》50卷,本纪8卷,列传42卷。记事上起高欢执政之时(496),下迄幼主承光元年(577)。

(三)令狐德棻《周书》

令狐德棻(583-666)。《周书》50卷,本纪8卷,列传42卷。记事上起宇文泰兴起,下迄周静帝大宝元年(550)。

(四)房玄龄《晋书》

房玄龄(579-648),山东淄博人。《晋书》130卷,本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记事上起晋武帝泰始元年(265),下迄晋恭帝元熙二年(420)。载记是《晋书》在正史中首创,专记北方五胡十六国的历史,比较成功地解决了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宣扬了四海一家的思想。《晋书》中的《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文后的“论”为唐太宗所作。

(五)魏征《隋书》

魏征(580-643)。《隋书》55卷,本纪5卷,列传50卷。记事上起隋文帝开皇元年(581),下迄隋恭帝义宁二年(618),是有隋一代的纪传体正史。体例严整,文字严谨。

(六)李延寿《南史》与《北史》

《南史》80卷,本纪10卷,列传70卷。记事上起宋武帝永初元年(420),下迄陈后主祯明三年(589),载宋、齐、梁、陈四朝历史。

《北史》100卷,本纪12卷,列传88卷。上起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下迄隋恭帝义宁二年(618)。记载了北魏、北齐、北周、隋四朝历史。

《南史》、《北史》与原来的南北朝各正史相比较,

特点:一,消除偏见,适应了南北大一统的客观需要。二,增加了历史的连续性。三、删削史料基本得当。四,秉笔直书。

二、刘知几与《史通》

(一)刘知几简介

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徐州彭城人。祖父刘胤之,父亲刘藏器,兄刘知柔。

(二)《史通》的内容

《史通》20卷,分内篇与外篇两部分。内篇39篇,外篇13篇。内篇中,《体统》、《纰缪》、《弛张》三篇早已亡佚,仅存题目而无正文。内篇主要阐述史书的体例和编撰,外篇主要论述史官建置沿革和史籍源流,兼评古人得失。

内篇

“六家二体说”。刘知几根据史体形成和源流派别,归纳为“六家”,即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通过对“六家”源流的考察,认为“时移世异,《尚书》等四家,其体久废,所可祖述者,唯《左氏》及《汉书》二家而已。”六家的发展逐渐归于“二体”,即编年体和纪传体。刘知几进一步剖析了“二体”的短长,“互有得失,各有其美”,应“并行于世”,不可偏执而“唯守一家”。

纪传体各部分的关系。

关于“书志”记述社会典章制度。

外篇

主要评论史官建置沿革和史籍源流。《史官建置》主要探讨了史官建置沿革。《古今正史》从史书编纂方面考察和阐明史学发展的历史。

(三)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第一,提出“史才三长论”。

第二,提出“书法直笔论”。

第三,反对天命论,强调人事的作用。

第四,强调变革,但又持史学退化论。

第五,主张对史学遗产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不盲从圣贤及其经典,敢于对传统观念提出批评。

“史才三长论”:

“史才”,包括选择、组织史料的能力和书写记事的技巧,它要求做到“善择”、“辨疑”、“考伪”。《史通》中有《因习》、《言语》、《浮词》、《叙事》、《烦省》等篇对此进行论述。

“史学”,包括考察问题时所征引的史料以及历史知识,它强调“采摭群言”,主张把所有的历史著述都作为取材的对象。《史通》中有《采撰》、《补注》、《杂述》等篇论述史学。

“史识”,包括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观点、态度。它注重辨善恶、明是非、寓褒贬。《史通》中的《品藻》、《直书》、《曲笔》、《鉴识》、《人物》等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史识。“书法直笔”:指史家要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记录历史,不可歪曲历史真实。直书是史家古来的优良传统,至刘知几撰写《史通》,立《直书》与《曲笔》两个专篇,阐发历史上的直书精神。

三、杜佑与《通典》

(一)杜佑简介

杜佑(735-812),字君卿,京兆万年(西安)人。出生于官宦之家,青年时代以恩荫步入仕途,初为县丞之类的小官,历任江西青苗使、江淮水陆转运使、户部侍郎判度支、御史中丞、御史大夫、抚州刺史、饶州刺史、岭南节度使,等等,最后官至宰相。

(二)《通典》内容及其价值

1、内容

共九门200卷,是一部专门记载历代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沿革变迁的史书。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天宝末年。《食货》部分又述及唐肃宗、代宗、德宗时期的情况。全书分《食货典》、《选举典》、《职官典》、《礼典》、《乐典》、《兵典》、《刑典》、《州郡典》、《边防典》等九门,每门下又分若干子目,每门有总序一篇冠其首。

2、价值

一,创立了典志体通史的体例。二,发展了史书自注的方法。三,保存了许多古代的珍贵史料。四,重视经济,以食货为首。五,载史实,重议论。

(三)杜佑的史学思想

一,历史进化的思想。二,浓厚的经世致用思想。三,批判天命,重视人事。

四、李吉甫与《元和郡县图志》

李吉甫(758-814)两度为相,在改革朝廷弊政与平定藩镇上功不可没。

《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理志书,40卷,又目录2卷,着重反映了唐元和年间藩镇割据状况。《图志》涉及内容很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疆域政区地理②自然地理(记载河流550条,湖泊陂池130多个)③经济地理(人口、贡赋、农田水利)。

五、吴兢《贞观政要》

吴兢(670-749)。《贞观政要》是一部摘载贞观年间君臣为政方面的史料汇编。全书10卷40篇,主要记载了四个方面:①为君之道(以民为本,虚心纳谏)。②要处理好君臣关系。

③治国方针政策(重教化,重农慎刑,对外政策)。④教育和辅佐太子。

六、长孙无忌、于志宁等《唐律疏议》

对《唐律》所作的解释,不仅是研究唐代法律的依据,也是研究唐史的重要资料。

七、玄奘《大唐西域记》

玄奘(602-664),俗姓陈,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隋末出家为僧,创立法相宗。贞观元年(627)八月从长安出发西行,贞观五年底到达印度摩揭陀,进入印度最著名的那烂

陀寺,学法5年。学成后,巡游印度半岛。贞观十九年(645)正月,玄奘结束了历时19年、跋涉50000余里的伟大行程,回到长安。

《大唐西域记》12卷,记述了玄奘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和从传闻中所知的28个国家、地区和城邦的山川地形、城邑关防、交通道路、风土人情、气候物产、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内容,对研究今天河西走廊、新疆地区、中亚、南亚地区的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本章习题

一、名词

1、杜佑

2、《通典》

3、《隋书》

4、《贞观政要》

5、“史才三长论”

6、著作曹

二、简答

1、隋唐五代时期史学发生了那些变化?

2、《史通》的内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3、如何评价史馆修史制度。

4、简述《通典》的内容和体例。

5、唐代史馆中宰相监修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三、论述

1、试论杜佑的史学成就及其史学思想。

2、试论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第六章宋元史学

第一节宋元史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理学对史学的影响

胡瑗、孙复、石介、周敦颐、程颐、程灏、朱熹

一,理学对历史哲学的影响。

二,对历史编纂学的影响。①正统论。欧阳修的《正统论》、苏轼的《后正统论》、毕仲游的《正统论》以及司马光、朱熹、叶适等人对正统问题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②《春秋》笔法。

二、史论、史考的大量出现

北宋石介著《怪说》,孙甫《唐史记》,范祖禹《唐鉴》。南宋时期又出现了朱熹、吕祖谦、陈亮、叶适等人的史论。元代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赵明诚《金石录》,刘敞《先秦古器图》,司马光撰《资治通鉴》,特意撰成《考异》一书,对所用的材料的考证过程、说明所引用材料的出处和去留的理由等记录下来。

三、史书体裁的创新

1、会要体。苏冕《会要》和崔铉《续会要》。王溥在前二人《会要》的基础上,补撰了唐宣宗-唐末的内容,修成贯通有唐一代的《唐会要》。王溥还撰有《五代会要》。

2、纪事本末体与纲目体。南宋《通鉴纪事本末》,朱熹《资治通鉴纲目》。

四、史家辈出,史著数量巨大

辽:除日历、实录、国史外,著名的有萧韩家奴《礼典》、王鼎的《焚椒录》等。

金:除了国史、日历、实录外,主要的有完颜勖《女真郡望姓氏谱》、完颜孛迭的《中兴事迹》、王若虚《史记辨惑》。金朝还翻译辽《史记》、《汉书》、《尚书》、《新唐书》等。

元:除实录、国史之外,官修了《宋史》、《金史》、《辽史》。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叶隆礼《契丹国志》、王应麟的《玉海》等。

第二节宋元时期的史料构成

一、官修基本史料与国史

起居注、时政记(皇帝与大臣商讨国家大事的记录)。两宋皇帝基本都有日历。两宋先后修成《三朝国史》(太祖、太宗、真宗)、《两朝国史》(仁宗、英宗)、《四朝国史》(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共625卷。辽朝曾编修过日历、实录与国史。

二、纪传体、编年体、纲目体、纪事本末体史著

纪传体:欧阳修《新唐书》、《新五代史》,刘昫《旧唐书》,薛居正《旧五代史》以及《宋史》、《辽史》、《金史》。

编年体:司马光《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纲目体:朱熹《资治通鉴纲目》、金履祥《资治通鉴前编》。

纪事本末体: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三、地理志及方志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北宋王存《元丰九域志》、沈括《天下郡县图》、元朝官修《大元一统志》、范成大《吴门志》、于钦《齐乘》

四、史论、史考与笔记

史论:范祖禹《唐鉴》、李焘《六朝通鉴博议》、吕祖谦《左氏博议》、叶适《学习记言序目》。史考:吴缜《新唐书纠谬》、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及《通鉴地理通释》、刘攽《东汉刊误》。

笔记:洪迈《容斋随笔》、司马光《涑水记闻》、沈括《梦溪笔谈》、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五、金石、谱学、书目与史料汇编

金石: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

谱学:徐筠《姓氏源流考》、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苏洵《苏氏族谱》。

书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尤袤《遂初堂书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史料汇编:宋绶、宋敏求父子的《唐大诏令集》、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

六、官制、礼仪、律令

官制:王益之《汉官总录》、徐筠《汉官考》、李焘《历代宰相年表》。

律令:《宋刑统》、《吏部条法》、《庆元条法事类》、《元典章》、《通制条格》

礼仪:欧阳修《太常因革礼》、王安石的《南郊式》、朱熹《二十家古今祭礼》。

第三节宋元时期的史官制度

一、两宋修史机构与史官制度的变化

第一,沿袭前朝,如史馆、起居院。

第二,在前朝基础上因事设官,如实录院、国史院、玉牒所、会要所。这些机构都为临时机构,有撰写任务则成立,没有任务则罢。

第三,新置机构,如日历所。

二、辽、金、元的修史机构与史官制度

辽:设置国史院、著作局和起居舍人院。国史院有监修国史、史馆学士、史馆修撰、修国史等职。著作局有著作郎、著作佐郎,隶属秘书省。起居舍人院,隶属门下省,有起居舍人、知起居注和起居郎。

金:国史院(史馆)设置有:监修国史、修国史和同修国史,还有编修官、检阅官与刊修官。著作局隶属秘书监,设置著作郎1人,著作佐朗1人,掌修撰日历。记注院,掌修起居注。元:翰林国史院,设有监修大臣(宰相领任)、翰林修撰、编修、检阅等官,史官多为兼官。秘书监置有著作郎2人,著作佐郎2人。但是,元朝无著作局机构。还有修起居注的官员。

第四节宋元时期重要的史家及其史著

一、欧阳修与《新唐书》、《新五代史》

(一)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1072)生于北宋真宗景德四年,死于宋神宗熙宁五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吉水人(今江西吉安)。幼孤贫,其母以荻画地而教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及第。范仲淹在庆历年间实行新政,欧阳修积极赞助。庆历新政失败后,欧阳修

被贬出京,历任滁州、扬州、颖州知州、南京(商丘)留守。至和初,入朝为翰林学士。嘉祐三年(1058年)加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唐宋八大家”之一,官修了《新唐书》,私修《新五代史》。

(二)《新唐书》

1、成书经过

《新唐书》是宋朝史馆编修的一部官修史书,题名为欧阳修、宋祁。宋祁撰写列传部分,欧阳修撰纪、志、表,并审定了全书。《新唐书》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开始编修,至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完成,前后历时17年。

编修者还有范缜、宋敏求、吕夏卿等。

2、内容

《新唐书》共225卷,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

本纪10卷,除高祖、太宗、高宗三纪各为一卷外,其余均两帝或两帝以上合为一卷,特别是卷八多至五帝一卷,这就比《旧唐书》简省得多。

志50卷,共有13种志,其中《仪卫》与《兵志》是《新唐书》首创。

表有四种,即《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

列传150卷,大多数是合传,专传只有《陆贽》、《刘蕡》二传,新创了《奸臣》、《藩镇》、《藩将》、《公主》四传,更全面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现象。

3、《新唐书》与《旧唐书》之比较

第一,史料价值方面,《旧唐书》编于乱世后晋,《新唐书》则成于治世,又后出,故新书采辑的资料比旧书丰富。

第二,文字方面,旧书用骈体文(讲求对仗和押韵)约190万字,文字冗赘,而欧阳修、宋祁都是文学家,善于运用流畅、简洁的散文语言表达,文字精炼,174万字。

第三,内容方面,新书废旧书61人,增331传,首创《兵志》、《仪卫志》,又编制《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内容比旧书更加丰富。

但是,新书苛意文省,有时难免流于晦涩。删去了奏疏、公文等重要史料,以致于史实失真。加之新书由不同人修撰而成,缺乏有计划的分工,造成纪、传之间矛盾、脱节现象频频出现。(三)《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欧阳私修。

《新五代史》74卷,记载了唐乾符二年(875)-后周显德七年(960)的历史。本纪12卷,列传45卷,考3卷,世家及世家年谱11卷(记十国),附录四夷3卷。

本纪12卷,《梁本纪》3卷,《唐本纪》4卷,《晋本纪》2卷,《汉本纪》1卷,《周本纪》2卷。列传45卷,均为“类传”。考3卷,《司天考》(天文志)2卷,《职方考》(地理志)1卷。世家10卷,分记十国之事,一国一卷。《四夷附录》3卷,重点是记载契丹的事迹,其余记国内外民族。

(四)欧阳修的史学思想

1、怀疑天命,重人事。

2、注重变通与势,把三纲五常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力。

3、“三绝三续”的正统论。

4、强调以《春秋》笔法为修史的义例。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一)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父亲司马池。司马光二十岁考中进士,被任命为苏州签书判官厅公事,为州官佐制。后经过一系列的升迁,宋英宗时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即位,擢升为翰林学士,又兼侍读学士,是皇帝的顾问兼秘书。元祐元年(1086)九月病逝,终年68岁。宋朝追赠为太师、温国公。(二)《资治通鉴》编撰过程

第一,司马光是在皇帝支持下,“自选辟官属”设局修史。刘攽、刘恕、范祖禹

第二,这个修史班子制定了一套良好的编纂方法,分工明确,人尽其长。

第三,与史馆中一般监修者往往徒挂虚名不同,司马光在修史局中充分发挥了主编者、定稿人的重要作用。

(三)《资治通鉴》的内容及其特点

1、内容

全书上起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凡1362年历史。全书正文294卷,《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8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另有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合计354卷。

《资治通鉴》是一部以政治为中心,比较全面地反映历史内容的通史。

2、特点

一,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二,记事略古详今,繁简适宜,考证精详,取舍慎重。三,《资治通鉴》记史事,既写其盛,又写其衰。四,在编年体写作上有重要发展。五,在编纂上,通过《考异》建立了优良的史考方法。后,司马光特意编写了《通鉴目录》,便于读者检阅。

(四)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1、重视历史的鉴戒作用。

2、反对谶纬神学与鬼神迷信,主张“治人不治天”。

3、强烈的保守意识。

4、正统的史学思想。

三、胡三省与《资治通鉴音注》

胡三省(1230-1302),字身之,浙江海宁人。他生于南宋绍宁三年,二十七岁时与文天祥、陆秀夫等同中宝祐四年科进士,历任宋朝县尉、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参加抗元斗争。南宋灭亡后,他不做元朝的官,隐居山林,闭门著书,是一位很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史学家。《音注》的字数几乎与原文相等,在注文中,每遇一难字,就注出音义;对名物制度、草木虫鱼、地理沿革,解释都很精详;对正文不完备之处进行补充;遇有谬误,则加以纠正。四、郑樵与《通志》

(一)郑樵撰写《通志》

郑樵(1104-1162)字渔仲,北宋福建路兴化军莆田人。十六岁,结茅夹漈山,专心读书,后来学者称他为“夹漈先生”。

郑樵把“上自羲皇,下逮五代,集天下之书为一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即综合古今各种古籍,编成一部当时的百科全书,这个志愿可以说实现了,编成了《通志》。

(二)《通志》内容与体例

《通志》是记述社会全面情况的纪传体通史,共200卷,本纪18卷,年谱4卷,略52卷,世家3卷,列传115卷,载记8卷。

纪传部分:本纪自三皇五帝到隋。列传自周至隋(但其中《后妃传》是自汉至唐)。《载记》是取《晋书》的《载记》。年谱,起于三皇,到唐高祖武德元年。

《略》,就是正史的志。二十略即:《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音韵学)、《天文略》、《地理略》、《都邑略》、《礼略》、《谥略》、《器服略》、《乐略》、《职官略》、《选举略》、《刑法略》、《食货略》、《艺文略》、《校雠略》、《图谱略》、《金石略》、《灾祥略》、《昆虫草木略》。(三)郑樵的史学思想

1、认为“会通”是治史的基本原则。

2、批判精神是他的进步史学思想的一个表现。

3、反对神学迷信、天命论。

4、主张据史直书,反对“褒贬之说”。

5、既主张“自成一家之言”,又“惟圣人是从”。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任课教师:考试科目:《中国史学史》姓名: 一、名词解释:12% 1.纪事本末体 2.《日知录》 3.史德 二、简答题:16% 1.简述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内容。(8分) 2.为什么说《左传》是完备的编年体史著?(8分) 三、史料分析:27% 1.试就下列史料分析论述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各自有何优缺点?(7分) 夫《春秋》者,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此其所以为长也。至于贤士贞女,高才隽德,事当冲要者,必盱衡而备言;迹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详说。如绛县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晋卿而获记,或以对齐君而见录。其有贤如柳惠,仁若颜回,终不得彰其名氏、显其言行。故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粗也,则丘山是弃:此其所以为短也。 《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夜。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率出;于《高纪》则云语在《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据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此其所以为短也。(《史通·二体》) 2.试分析下列史料所蕴含的思想内容。(7分) “夫史官者,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百官众职,咸所贰焉。是故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内掌八柄,以诏王治;外执六典,以逆官政。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范围神化,昭明令德,穷圣人之至赜,详一

代之斖斖()。”(《隋书·经籍志·史部序》)。 3.试就下列史料分析马端临《文献通考》的编纂特点。(6分)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其载诸史传之纪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辨而未当者,研精覃思,悠然自得,则窃著己意,附其后焉。”(《文献通考·总序》) 4.下面一段史料说明了什么样的观点和价值取向。(7分) “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乃《春秋》成而贼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史通·史官建置》)。 四、论述题(1、2题必做;3、4题选做一题):45% 1.试论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和治史特点。(15分) 2.试论刘知几及其《史通》在史学史和史学理论上的贡献。(15分) 3.《通典》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就其作者、内容、编纂、史学思想等等加以论述。(15分) 4.试分析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的基本内容和史学理论贡献。(15分)参考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12% 1.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来记事的史书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2.《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是一部包含其学术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3.史德:是指治史者的品德修养。治史者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对史学研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史学除受才、学、识的影响外,还受史德的影响。章学诚认为,刘知几所谓“史才”、“史学”和“史识”,

《中国史学史》期末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史学史 “史学史”概念是20 世纪20 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 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 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 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 年历史。其内容以鲁国历史 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 (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 《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 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礼记·经解》)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 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 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 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 (243 年—306 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晋高阳王司马睦长子,司马懿六弟, 自小好学不倦,然好色薄行,所以不得为嗣,实为废除他的继承权。司马彪因此折节改志,闭门读书。晋 武帝时,任秘书郎、秘书丞等职。其代表作为《续汉书》,其内容大多失传,惟有《律历志》等八志并入《后汉书》而得以保留。它的特点为:(1)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以及与前史的联系;(2)强调以“君威” “臣仪”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3)推崇“务从节约”政治作风,把对历史的考察和现实的需要结合起来。 4.《史记》三家注 (1)南朝宋裴骃作《史记集解》,广引前人成果,随文作注,不驳《史记》原文。 (2)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既为《史记》的原文作注,同时又为裴骃的《集解》作注。不仅攻驳裴骃旧注, 亦且攻驳司马迁《史记》原文,提出辨正。

中国史学史参考书目供参考学习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中国史学史》教学参考书目 教材: 1、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刘节:《中国史学史稿》 3、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1册) 4、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教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版。 6、张孟伦:《中国史学史》(第1、2、3册) 7、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华书局,1997年9月版。 8、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9月版。 9、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10、曹家齐《顿挫中的嬗变——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北苑出版社2000年。 11、周文玖,《史学史导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12、张越编,《史学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专著: 新史学九十年,许冠三,岳麓书社,2003年。 新中国史学五十年,张剑平,学苑出版社,2003年。 马金科等:《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 二十世纪后半期史学主潮,王学典,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王学典,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14、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巴勒克拉夫,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5、后现代与历史学,王晴佳、古伟瀛,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16、当代中国史学,顾颉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7、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周文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罗志田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史学史考试内容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 第二节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和产生的时代 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 (1)文字的发明: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书。 A、结绳记事法; B、刀刻记事法; C、图画表示法。 (2)历法的产生 历法大体可分为三类: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叫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的变化制定的。月亮又叫太阴。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53059日,近似于29.5天,为计算方便,把大月、小月交替为30天和29天。 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叫阳历,也称太阳历。即把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一年365.24220天,平年365年,闰年366天,一年十二月,每月的日数为31天、30天、29天、28天不等。 阴阳合历:俗称“阴历”、“农历”“夏历”。历法年平均长度为365天,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年、节气是阳历成份。一个朔望月为29.5天,符合阴历的月的天数。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分为六个大月,各30天,六个小月,各29天,全年共354天。 ﹙3﹚史学意识的产生 二、史学产生的年代 中国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内在的因素: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需要史学为它的统治服务。第三节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 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 传说中黄帝时有史官仓颉、沮诵,舜时有伯夷,夏有终古。始于商朝的先公示壬、示癸的时期,距今约3700多年。 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 第四节孔子以前的史学和孔子修《春秋》 一、孔子以前的史学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 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 《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是根据鲁国史官所撰《鲁春秋》编纂而成。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记事的原则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三、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 (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原指遣词造句,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比事: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第五节战国时期的史学成就 战国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 一、完备的编年体巨著《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的范围亦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善于描写战争《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左传》可贵的“民本”思想。 《左传》的局限性:作者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把历史的创造归功于王侯将相的创造,归之于天命。 二、多种史著的撰述

中国史学史考试资料(1)

中国史学史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又称太史公,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司马光并称“世界两司马”。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主要记诸侯之事,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实”,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壁”之一,前“四史”之首。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 《后汉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包括十纪,八十列传及八志,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史实。其中,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朝的司马彪。 《后汉书》虽然只有本纪、列传和志,而没有表,但范晔文笔较好,善于剪裁,叙事连贯而不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表的缺陷。另外,因为记载东汉史实的其他史书多数已不存在,所以,《后汉书》的史料价值就更为珍贵。 《后汉书》的最大局限就是丢掉了《史记》重视农民起义的传统,对黄巾起义持否定态度。黄巾起义为东汉末的大事,其中的主要人物如张角弟兄,竟不为立传。他们的事迹,只附在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官僚皇甫嵩的传中。《后汉书》原来通行的注本,纪传部分是唐高宗的儿子章怀太子李贤注的,重点是解释文字,但也参考其他东汉史书;对史实有所补正,为各志作注的是南朝梁刘昭,他的注侧重说明或补订史实。此外,清惠栋的《后汉书补注》、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这两家注,也颇受人们重视。

中国史学史

《以史解经——章学诚与现代诠释学》 读书笔记摘录 历史文学院2006级本科函授班张运鹏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一说,在近代中国的学术史上,影响极其深远。这一理论为我们掌握中国思想学术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从康有为开始,中国近代学人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诠释和改造,都或多或少地与章学诚的史学、经学研究以及章所继承和归纳的清乾嘉以来的学术精神,产生一种紧密的联系。当然,根据钱钟书等人的考证,章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六经皆史”的人,但章学诚毫无疑问是将这一观点加以深入阐发和系统整理的集大成者。[1]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不但要求对六经作一历史的解读,而且希望通过这一历史的理解,对经典本身的含义及其所阐述的“道”作出一种诠释。 对章学诚的“六经皆史”理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六经皆史”的提出代表了一个将史学与经学加以结合的企图。这一企图虽然在以前曾经出现过,但却是在清代的乾嘉学术中,得到了充分的强调。章学诚的说法与乾嘉学派的传统有关,因此有人将章视为清代学术的“殿军”。[2] 在章以后,中国的近代学人如清末国粹学派的代表人物章太炎等人和民初五四的领导者胡适等人,都希望通过对古代经典的历史的解读,重新认识中国的文化传统。如此看来,章学诚又是现代中国思 想史上的一个先启者。 其次,除了上面的思想史的观察,我们还可以就章“六经皆史”说本身及其对古代文化的理解与诠释,作个别的专题研究。比如美国学者倪文孙(David Nivison)的《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The Life and Thouhgt of Chang Hsueh cheng)一书,就是一例。这种专题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章对中国思想传统认识和诠释的独特性。本文的写作,就是想从经典诠释的角度出发,将章学诚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与西方现 代诠释学理论的发展,作一个比较研究的尝试。 这一比较的基础在于两个方面。第一,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从本质上是对古代经典的一种解释,与西方诠释学的起源,有明显的相似之处。第二,章学诚解读经典的方法,也与西方诠释学家如海德格和伽德默提出的诠释学理论,有思想一致的地方。这一相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希图将经典的含义,加以历史的理解和处理。这里

中国史学史

史学史绪言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是关于中国史学产生、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的规律。当然这是一个广义的研究对象,而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对于其中的某一个段落、某一个专题,甚至是某一个史家、某一部史书的研究,也可视为中国史学史研究。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国史学史研究范围: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学趋势。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范围较具体的表述:中国史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包括史学的时代 特点和史学自身的阶段性特点; 各种有代表性的特色及其社会影响; 史学与社会的互动作用; 史学发展与相关学术领域的关系; 史学家的历史认识(历史理论)的发展; 史学家的史学认识(史学理论)的发展; 史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历史的进步及社会生活的日 趋复杂与史学内容的逐渐丰富的一致性,不同的历 史观点、史学观点的矛盾、辩难促进着史学的进步, 求真与致用的辩证统一,史学家作为一个整体总是 在历史进步和史学发展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等。学习中国史学史的基本目的:史学本是历史的重要产物之一,因为它反应并记录着人类创造文明的足迹和业绩,而世世代代的人们又通过史学去认识历史的伟大创造,从而得以接受历史的种种赐予:知识,经验,智慧和精神。史学史的学习和研究,就是帮助我们去认识历史和史学的这种关系,进而从中受到这种种赐予的熏陶和启示。 这一基本目的表现在:认识中国史学的特点(连续性和丰富性) 认识史学同社会的密切关系,提高我们对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 从价值观上把史学置于科学和社会中应有的重要地位; 认识求真与致用是史学之学术品格的两个方面,他们是辩证统一 的关系,既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 认识史学遗产的现代价值,以其优秀成果为养料,滋补当今史学 的发展; 认识并继承、发扬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使其成为历史学界学风 建设的助力之一; 认识史学发展的规律,使史学史的研究成为自觉的创造性的学术 活动; 认识中国史学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等民族特色,使其 进一步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学习中国史学史的方法:首先,要以中国通史的知识为基础。 其次,要有辩证的思想和方法。 再次,要适当接触一些史学史上的名篇、名著,以加深对它们的认 识和理解,并举一反三。 最后,要学以致用,联系实际,尤其是古今优秀历史学家对史学的 神圣使命感和对社会的崇高责任感,以及对自身修养的严格要 求,都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中国史学史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56分) 《汉纪》六家二体《新五代史》《资治通鉴纲目》 《廿二史札记》《宋书》袁枢 二、简答题:(每题22分,共44分) 1、列举十部有关少数民族的史著。 2、简述黄遵宪史学。 三、简答题(任选一题,50分) 1、司马迁、班固史学之比较。 2、试论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一、简答题 1.试析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的特点与联系 二、论述题 1.试比较《史记》与《汉书》在编纂特点与著述宗旨上的异同。 2.试述魏南北朝史学思想与其时代间的关系 3.说明唐朝设官修史书的历史背景 4.说明《春秋》《左传》《史记》《汉书》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传承与演变 考试科目:中国史学史 科目代码:489 一,名词(50) “属辞比事”、《三国志》、马端临、赵翼、《新史学》 二,问答题(60) 1,简述郑谯的史学思想 2,试析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的特点与联系 三,论述题(40)

试比较《史记》与《汉书》在编纂特点与著述宗旨上的异同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0分) 1.《牧誓》篇选自_________,是周武王伐纣的誓师词,因誓师在 _______ ,所以题目名《牧誓》。 2、__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编年史。3.《左传》,原名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 。 4.《国语》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 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_______ 所作。 5.《山海经》是中国一部古代________ 书。《山海经》的“经”是_____ 的意思。 6.《秦始皇本纪》篇选自______ 卷六,是______ 为古代封建帝王个人写的一个专纪。 7.《三国志》作者_____ ,此书的体例属于_____________- 。8.《宋书》全书上起_______________,下讫__________ ,共_____ 卷。 9.《梁书》的作者是________ ,由_________ 监修。 10。《隋书》包括帝纪_____卷,列传_____卷,志______ 卷,共_____ 卷。 11。《新五代史》原名_________ ,由宋代__________ 所撰。12。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全国地理部志是 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 。 13。《明史》共三三二卷,其中包括本纪_____ 卷,志____ 卷,表____ 卷,列传______ 卷。 二、解释字、词或句子(每问1分,共10分) 宋人使门尹般(1)如晋告急。公曰:“(2)宋人告急,舍之则绝;(3)告楚,不许。我欲战矣,(4)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5)使宋舍我而赂齐、秦,(6)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7)爱曹、卫,必不许也。(8)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9)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10)畀宋人。 ―――选自《左传》 (1)如: (2)宋人告急,舍之则绝: (3)告: (4)齐、秦未可: (5)使宋舍我而赂齐秦: (6)藉: (7)爱: (8)喜赂,怒顽: (9)说: (10)畀: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请考生将本题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表格内对应的题号下,否则不给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下列()史书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是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 A、《世本》 B、《尚书》 C、《诗经》 D、《竹书纪年》 2、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 A、周公 B、孔子 C、左丘明 D、司马迁 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是() A、孔子 B、司马迁 C、刘向 D、班固 4、()史书发展了《春秋经》和《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最早的断代规模具备的编年体。 A、《国语》 B、《战国策》 C、《七略》 D、《汉纪》 5、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五代是指() A、宋、齐、梁、陈、隋 B、梁、陈、齐、周、隋 C、梁、陈、北齐、北周、隋 D、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 6、下列()史书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进了关于君王的认识。 A、《人物志》 B、《帝王略论》 C、《贞观政要》 D、《帝范》 7、下列()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A、《七志》B、《七录》C、《七林》D、《隋书·经籍志》8、欧阳修私修的一部正史是() A、《旧五代史》B、《新五代史》C、《旧唐书》D、《新唐书》 9、()的史学,是明清史学也是封建史学的殿军。 A、章学诚B、惠栋C、戴震D、龚自珍 10、明末清初第一大儒黄宗羲的()是政论和史论结合的杰作。 A、《明夷待访录》B、《思旧录》C、《宋元学案》D、《明儒学案》 11、在中国史学上,顾祖禹的()特别注意政治、军事地理的研究,故它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参考。 A、《九边图说》B、《读史方舆纪要》 C、《寰宇通志》D、《天下郡国利病书》 12、下列()是一部综合体史书。 A、《资治通鉴纲目》B、《文史通义》C、《绎史》D、《纲鉴易知录》13、到清代,辑佚工作有显著的成就,下列()正史主要辑自《永乐大典》。 A、《旧五代史》B、《旧唐书》C、《后汉书》D、《南齐书》

中国史学史 笔记

一,什么是史学史: 历史:广义地说,指一切事物以往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 狭义地说,仅指人类社会发展史。(客观) 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对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概括。(主观) 史学史:研究历史学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并揭示其规律的历史。 二,学习中国史学史的意义:1,帮助我们有选择的阅读古书。 2,帮助我们收集史料。 3,指导我们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 三,中国史学史的内容: 史学思想史学著作史书体裁和史学方法修史制度 第一章:先秦史学第一节原始的历史意识和商周史官 一,原始的历史意识 文字产生以前:口耳相传,辅以结绳刻木等手段传述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原始历史意识。文字产生以后:形成文字记载的传说。 传说分类:自然环境,与自然界作斗争,部落间进行战争 1,对英雄的崇拜 2,对生产的重视 3,对自然的神化 二,商周史官:“为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掌管史料,记载史事,撰写史书1,商史特殊性:1,史书名称特殊“史”,“尹”,“册” 2史官带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负责沟通人神之间的鸿沟。 3,史官掌握天文历法,记载商王世系。 2,商周以来史官对中国的启示: 1,史官掌管天文历法,按年次叙史事,为编年体播下种子。 2,史官记载天子言行,后代起居注应是收源于此。 3,记载天子世系,为后来的谱牒之学奠定基础。 第二节商周以来的记述与孔子史学 一,商周以来的记述 1,甲骨文;1899年,王懿荣发现于北京,出土地点河南安阳商代王室贵族占卜的遗物,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内容涉及气象,城市,建筑,田猎,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验证了商朝的存在。(特点:个片没有联系,不是有意识的记载。) 2,金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西周以后居多)。主要为记功,庆赏等。是有意识的记载。字数百字以上,五百字以内。(能完整记载事件) 3,诗经:最早称“经”,相传由孔子删定,分“风(民风)雅(朝会)颂(祭祀)”三部分。是一部史诗集,文学造诣极高。 4书(尚书):汉以后叫尚书,书经。是我国上古时代的文献汇编,分为虞夏商周四部分,主要为统治者之间的谈话,记载重大史实。语言质朴,最难诵读,又不易理解。分“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中国古代最为流行,但古代社会将结束时被判为伪书。 5,逸周书(61篇)相传为孔子删定尚书时排除的部分。 二,孔子史书: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撰史的人。鲁《春秋》:当时各国编史书的范本。 1,孔子作《春秋》的动机:1,针对国内秩序的混乱—尊王2,针对外患的胁迫—攘夷2,《春秋》的特点:记载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14年(前481),全书16572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教学文稿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 题A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请考生将本题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表格内对应的题号下,否则不给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下列()史书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是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 A、《世本》 B、《尚书》 C、《诗经》 D、《竹书纪年》 2、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 A、周公 B、孔子 C、左丘明 D、司马迁 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是() A、孔子 B、司马迁 C、刘向 D、班固 4、()史书发展了《春秋经》和《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最早的断代规模具备的编年体。 A、《国语》 B、《战国策》 C、《七略》 D、《汉纪》 5、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五代是指() A、宋、齐、梁、陈、隋 B、梁、陈、齐、周、隋 C、梁、陈、北齐、北周、隋 D、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

6、下列()史书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进了关于君王的认识。 A、《人物志》 B、《帝王略论》 C、《贞观政要》 D、《帝范》 7、下列()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A、《七志》B、《七录》C、《七林》D、《隋书·经籍志》 8、欧阳修私修的一部正史是() A、《旧五代史》B、《新五代史》C、《旧唐书》D、《新唐书》 9、()的史学,是明清史学也是封建史学的殿军。 A、章学诚B、惠栋C、戴震D、龚自珍10、明末清初第一大儒黄宗羲的()是政论和史论结合的杰作。A、《明夷待访录》B、《思旧录》C、《宋元学案》 D、《明儒学案》 11、在中国史学上,顾祖禹的()特别注意政治、军事地理的研究,故它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参考。 A、《九边图说》B、《读史方舆纪要》 C、《寰宇通志》D、《天下郡国利病书》 12、下列()是一部综合体史书。 A、《资治通鉴纲目》B、《文史通义》C、《绎史》 D、《纲鉴易知录》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导论 史学史概念的提出: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东汉班彪《史记后传〉、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唐刘知几《史通》、宋《册府元龟》“国史部总序”、南宋郑樵《通志.总序〉、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史学史研究的任务:(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关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①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中华书局1994年) ②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③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④仓修良《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⑤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 (6)李炳泉等主编《中国史学史纲》,(辽宁师大出版社1997年)。 第一章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生 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 一、远古的传说:有巢氏、燧人氏、大禹治水、黄帝战蚩尤等。 居住的情况:《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以避之。”“暮栖木上”。 饮食情况:《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生产工具:《易·系辞》记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 婚姻状况:《商君书·开塞》“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吕氏春秋·恃君览》“无亲戚夫妻男女之别、上下长幼之道”。 人类征服自然的情况:大禹治水,女娲补天(见《淮南子·览冥训》)、羿射九日(见《淮南子·本经训》)等。 二、原始的历史意识:(1)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产生两种思想:人定胜天、对自然的迷信。(2)衡量英雄人物的主要标准,看其能否献身公共利益。(3)重视生产斗争知识。 第二节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和年代 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文字的发明、历法的产生、史实的发生、统治阶级的需要。 二、史学产生的年代:始于夏朝。《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件的汇编。《尚书.甘誓〉是夏启讨伐有扈氏的誓师词。据专家考证,该篇成于商代。 第三节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 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史的含义;商朝的史官:“作册”、“史”、“尹”、“太史”、“内史”等及其职掌。 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奠世系,辨昭穆”、“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之冢宰”。 第四节孔子以前的史学和孔子修《春秋〉 一、孔子以前的史学:传说中的《三坟》、《五典》、《八索》的不可信。 可信的史书:晋《乘》、郑《志》、楚《梼杌〉、鲁《春秋》、秦《秦记》等大多数亡佚。 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记事的原则“据鲁”、“亲周”。 三、孔子删定《春秋》对史学贡献:(1)开创了私家修史的先河;(2)创立了编年史的雏形;(3)属词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纂方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第五节战国时期的史学成就 一、完备的编年体巨著——《左传》:关于《左传》的作者;《左传》与《春秋》的关系;《左传》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左传》记事的特点;《左传》的局限性。 二、多种史著的撰述:编年体:《竹书纪年〉、《穆天子传〉;谱牒类:《世本〉;语类:《国语》、《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其它史著:《逸周书》、《仪礼〉、《周礼》、《山海经》等。 思考题: ①史学产生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②《春秋》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 ③孔子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④《左传》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战国时期主要还有哪些史著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 1、简述远古传说的史学价值. 远古传说不仅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保存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内容;经过后人整理加工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远古传说成为历史学家们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风貌的重要资料;远古传说中反映的人对于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互相关系的原始意识,影响了后世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 2、简述宗周、春秋时期国史的主要特点.(找书) ①取证于史,以佐政见 ②内容广泛,包括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范畴 ③“天人”关系上的神人并举而又重民轻神 ④历史兴亡上的道德决定论 3、简述《春秋》的编纂体例和社会思想,如何评价《春秋》? 编纂体例:编年体史书 社会思想:尊王道重人事(核心是遵周礼)P17 特点: ①以编年记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②“属辞比事而不乱,约其文辞而指博”。重视文辞,慎字酌句,善于用较少的文字表达出较多的历史情况和论断 ③尊王道重人事 缺陷: ①记事简略,缺乏对史事具体过程和情节的记述。每条最多者四十余字,最少者仅一字。 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不是依据事实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评价: 《春秋》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第一,孔子既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又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第二,严格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方式逐条叙述记载历史。第三,确立了“属辞比事”的修史方法。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第四,《春秋》重人事而轻鬼神 存在的问题: 第一,具有明显的复古保守思想。 第二,春秋为后世“曲笔”写史开了先例。 第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 简述《春秋》的史学价值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著作;《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带有鲜明政治目的的写作的史书,称为“春秋笔法”;《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由私人独力编撰而成的史书,开创了我国私人修史的先例;《春秋》重视近现代史思想成为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春秋》记载了许多宝贵的自然科学内容。 4、请谈谈《左传》、《国语》的编纂特点和思想倾向。 《左传》:编纂特点 (1)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 记事详细,首尾完整 记事范围扩大: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 (2)善于描写战争、辞令 (3)重视民族关系的记载 (4)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开创了“史论"之先河 思想倾向: ①承继《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史评 ②天人关系上的天(神)人感应论和天命控制论 ③假借天道来维护周礼的历史兴亡道德决定论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综合修订版)

中国史学史 一、名词解释: (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

《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裴氏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此注。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料的补缺与纠谬,引用的书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裴注被誉为南北朝三大名注之一。 (6)《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所著,共12卷。卷1至卷4,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的历史,详述各地的山川、交通、风土、特产、民俗、文化等;卷5至卷7记叙公孙述、刘焉、刘璋、刘备、刘禅事迹;卷8记载晋平蜀以后的蜀事。卷9记李氏成汉政权的历史;卷10至卷11,记载西汉以来贤人的生平事迹。卷12为本书的序言。是一部著名的地方史志。

中国史学史问题集

中国史学史问题集 1、建设中国史学体系的作用和意义 作用 第一为建立和丰富史学理论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二有助于历史研究的全面和深入 第三有助于其他学术史,专门史研究的全面与准确 第四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应在端正历史学学风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意义 中国史学史的社会意义与历史研究一样,具备转播真实、准确、深刻的知识,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作用,也能够直接提供历史的鉴戒。通过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批判地汲取这种勤奋精神、刚正风范、社会责任感与历史责任感,对于各种共则岗位的人们都有正面的激励作用。 2、在中外史学的比较中探究史学的发展机制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西史学具有基本理念的相同之处,其一是都具有记史求真的史学价值,其二是都具有对于历史学社会功能的重视。 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与历史撰述的社会功用之间的矛盾,是传统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将古代中国与日本和西方的史学进行异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史学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制度化、组织化、纳入政治机制并且连续发展的官方史学,从而形成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的双轨发展。 中国传统史学和西方古典史学在发展进程中,内在矛盾的运行方式是不尽相同的。中国史学中经世致用的观念就上方,而西方历史著述的社会功效比较看重。 史学发展内在的求真与致用的矛盾,终究会使史学逐步强化其学术性,走向史学的专业化,最终会形成相对独立的历史学社会系统,在学术层面,史学的宗旨应当是求真、求是与求新。 3、殷鉴——中国上古理性思维的曙光 主演表现 第一天命转移的观念。达成了两点重要的认识:其一是上天成了制约王权的力量,君主不能为所欲为;其二是承认改朝换代的合理性,说明了天命的归宿。 第二“敬德”以修人事的观念,是表达中国上古哲理性政治观念的主演标志之一。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要点详解

《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所著,共12卷。卷1至卷4,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的历史,详述各地的山川、交通、风土、特产、民俗、文化等;卷5至卷7记叙公孙述、刘焉、刘璋、刘备、刘禅事迹;卷8记载晋平蜀以后的蜀事。卷9记李氏成汉政权的历史;卷10至卷11,记载西汉以来贤人的生平事迹。卷12为本书的序言。是一部著名的地方史志。 《洛阳伽蓝记》:作者杨(阳)衒之,北魏北平人。该书共5卷,以记洛阳伽蓝(梵语佛寺)兴废沿革为线索,记载了洛阳城内外55所寺庙的情况、内容涉及到洛阳城市规模、外商来京贸易及各国风土人情,道里远近等情况。可算作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其中记载了高祖迁洛、女主临朝、胡太后佞佛、王公贪暴、官吏枉法、沙门侵渔民财以及外国商人的活动等,可补《魏书》、《北史》之缺。 “五代史志”:唐贞观年间,梁、陈、北齐、周、隋五朝的史书修成后,均没设“志”,贞观十五年,诏令于志宁、李淳风等修撰“五代史志”,历时十五年,到高宗显庆元年(656)完成。“五代史志”共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十志,原为单行本,后合入《隋书》。十志所述的典章制度,并不限于梁、陈、北齐、北周、隋,如魏及南朝宋、齐都涉及到了。因此可以弥补“五代史”无志之缺憾。 “史才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他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间以“史识”最为重要。 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