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是“构建小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其思想支撑离不开李怀源校长提到的“单元整体课程”的三个理论基础.

一、哲学观念――单元,单元整体课程以“单元”为基本的课程单位和教学单位.

二、思维特点――整体.单元整体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突出学习过程的整体性,突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这种课程设计,符合中国人思维的基本特征.三、学习方式――自我反思.整个单元整体课程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教学实践,同样作为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两年来,它借鉴了语文学科单元整体教学的一些想法,并结合自己学科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生成、发展.

这两年来,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经历了很大的困惑.作为一个系统性、连贯性极强的学科,如何将一个单元的内容整合?几个信息窗内容整合到一起,学生能否理解消化吸收.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编写成一本《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课程实施与评价》,这是来自一线学校和一线教师的课改经验总结.这本书,体现了课题提出者对教学对教育的深度思考,体现了一线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高度自觉,体现了一线教师对数学课程实施的创造性实践.

二、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正是经过这两年的实践,我们有了以下收获:

(一)整合思想的优势

1.数学思想的渗透,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有了整合这一思想,老师在教学时会深入考虑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它在这一册中,甚至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如何,对学生的数学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例如:青岛版五上《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数学转化的思想是整个单元的灵魂,所以老师无论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是“求三角形的面积”、“求梯形的面积”都会注重运用转化的思想来推导,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会在教学时仅仅停留在掌握计算公式这一浅层面.学生学到的也不仅仅是会求这些多边形的面积,他们会逐渐的利用这一思想解决其他的问题.

2.教学方法的整理,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以青岛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为例,整个单元的内容是: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几、比较分数的大小、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了整合的思想,会让老师们深入考虑几节课的共性.由于是初步认识分数,学生很难理解,所以直观教学是处理这一单元很好的方法.有了这一整合点,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对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起来就轻松很多,老师的教学方式也会明确起来.再比如,青岛版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单元,凑十法是这一单元的核心,整合点.所以老师在教学“九加几”这一课时,就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刻体验凑十法对计算带来的简洁,从而为后面的几节课做好铺垫.

3.数学内容的整合,节约了教学时间

整合的思想利于教师敢于打破教材的编写.例如: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统计》这一内容,本册是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放在了下册.这两个内容联系紧密,跨度不大.学完单式折线统计图后,引申一下学生就能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时老师可以把两个内容放在一起,不必留到下一学期.这样既利于学生理解,又节约了时间.

4.整合的思想,加强了老师对教材的把握

单元整体教学的提出,让老师在教学时要从整个单元、整个小学阶段、对学生的数学发展这一高度去考虑,那老师就要至少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把握到位,所以促进了老师平时的学习,加强了老师对教学的研究.

在这两年里,我们老师们在一起多次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翻看研究12册教科书的编排,将青岛版的12册书又按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进行了纵向的整理,排成表格供老师们随时学习.

(二)教科书教学、数学阅读、数学实践三大模块的优势

1.对数学课程范围的重新划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我们倡导的“单元整体课程”是把数学课程分为“教科书”“数学阅读”“数学实践活动”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统一在一个整体中,又体现了不同的功能.“教科书教学”让学生能够学习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阅读”给学生更大的涉猎空间,学习简洁、深刻的数学语言,拓展视野,提升思维;“数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在一次次活动中,体验探究,发展思维,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单元整体教学的思想,让我们教师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去看待教科书教学上的内容,而不是以往的孤立的一个一个信息窗内容.

(2)“数学阅读”这一板块的加入,是想对数学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拓展,比如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知识的起源与发展;通过对一些材料的探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通过阅读,增强学生提炼数学信息、分析数学信息的能力;增强问题意识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等.

为保证阅读材料,2011年底,我们利用寒假时间按年级编写了6本数学读本,供学生们平时阅读.

(3)“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形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也常体现.例如:学习公顷这一内容,老师们会利用测绳实际体验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实际面积,让学生建立表象.

这一课程实施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具体的划分,我们结合青岛版教科书,对课程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在我们编写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课程实施与评价》附录中,能够看到课程实施的步骤,每个单元是一个体系,体系内的各个单元又组成一个体系.这种体系的延续与承接,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在一个系统之中.我们每周拿出一节作为数学阅读课,每周有一次数学实践活动时间作为保障.

这样的课程划分,符合数学学习的基本规律,在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中,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2.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再次分化,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进行了描述,但是因为照顾到不同地域,不同水平的学校,所以给出了年段目标.课程标准给出目标,又给出一个目标实现的空间,在某个年段(三个学年)内能够达到相应的目标就算是符合标准的.

我们老师们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把目标分化到每个学期.这样的目标又是按照“教科书教学”“读整本书”“数学实践活动”的体系进行划分的,这样的目标丰富了目标体系.

这样的目标定位,目的是便教利学,教师心中有这样的目标,有利于在课堂上去实现.学生根据这样的目标,也可以判定自己的学习水平.目标的系统性,让不同教师对自己的所在年段的目标更加清晰,能够进行目标定位,避免了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随意性.

三、研究后的问题与思考及努力方向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这一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改进的地方,这也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

1.教科书教学中的某些单元我们还没有找到准确的整合点.

2.数学阅读的材料少,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搜集、积累.

3.数学实践的方式单一.

明确了方向,今后,在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将再接再厉,继续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为学生的发展、老师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尽我们的最大努力,为数学老师积累出课改经验.

浅谈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

在我国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国一线数学教师热衷于课时设计,很少考虑单元整体,仅仅关注孤立知识点,单纯强调记忆模仿,忽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育人价值的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多为纸上谈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当下的教育教学实践也证明,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单元整体教学受到了广大数学教师的普遍欢迎,其对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也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1.单元整体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与此同时还有许多零碎的知识点容易被遗落。部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只教授教材内容的重点,从而也忽略了一部分知识。通过采取单元整体的教学策略可以将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记忆。在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数学知识体系,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小学数学教师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2.1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进行单元分析。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时,必须要对整个单元的知识内容有一个精确地分析,这是教师得以顺利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单元分析的“点”很多,包括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环境分析、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等,教师要做到胸有成竹。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内容时,要明确单元目标,即明确这个单元需要师生“做什么”。让自身和学生都不至于处于慌乱之中,如在学习“认识钟表”这一单元时,教师要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了解钟表,自己能看懂钟表,教师还要清楚地让学生明确钟表的核心,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从而对整个单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提升。

2.2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开展单元设计。

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要对每一个单元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进而激发小学生对數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使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小学数学的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过程之中。另外,对每个单元开展科学合理的设计必须以提升学生学力为导向,根据单元目标、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制订学习目标、修订学习序列和拟订学习任务,以认清最有价值的教学着力点,策划学力培养方案,优化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教师就必须将整个单元的内容串联起来,让学生熟练个位数的加法,一步一步地进行学习,掌握知识,从而有效地利用单元整体教学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2.3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实施单元教学,提升学生学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要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必须提升学生的学力。以“整体视野”铺陈“学力提升”路径,用“教的逐步退出”换取“学的同步发展”,从而打破教学困局,落实深度学习,提升整体效益。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认知能力进行教学,如果内容过于复杂学生则难以全面吸收,甚至还会产生反效果,不利于小学数学课堂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的教要和学生的学进行充分的配合,这样才能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和进步,从而为双方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当下的教育教学体系内,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促使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它不仅对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要敢于迎接机遇和挑战,将单元整体教学作为一种理念和追求,开发单元整体教学的实际案例,在实际教学中探索和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我水平,实现课堂转型,确保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得到落实。

如何进行初中数学学科单元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初中数学学科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学设计是我们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大家都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做一个设计,有一个设计就会使我们做的更加主动。 单元设计,首先什么是单元,比如说一章,比如说一个模块,比如一个模块里的一块面,比如说一元二次方程这章,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完整的内容来进行设计。当然,也可以做跨章节的内容的教学设计。比如说一次函数,我们可以把一次函数这章分为三块,一块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知识初步,一块是一次函数的知识,第三块是反比例函数的内容。函数知识是初中的一个重点,怎么样对这些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有一个整体的思考非常重要。 另外,老师应该能够关注关于方法和能力方面的单元教学设计。比如计算,我们就可以考虑一下,作为一个计算能力,在初一、二年级里,怎么样进行设计。使得我们的学生从小学的水平,能够有一个明显的提升。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支持计算能力的,在课程中有哪些载体。然后在这些载体中,应该如何帮助学生提升他的计算能力。所以我想这样的一些思考,都是单元教学的设计的很重要的内容,与我们传统单元的教学设计的内容,需要开拓一点,视野开拓一点。在单元教学设计,有一个,或者有两个核心的主题词,第一个是整体,第二个是效率。 我觉得做好单元教学设计,会使你知道在什么时候,我讲到什么程度,我后面还会对这件事情有所解释的。当然现在对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范围还是更

三.单元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1)以单元或章为单位,体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2)体现单元学习的完整性 (3)体现单元学习的层次性 (4)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教师主导、学生探究相结合 (5)注重单元内容的综合运用 (6)提供评价方法及模板…… 四.如何进行单元教学设计 (1)基本结构框架

(完整)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有人这样比喻“情境”,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只有溶于可口的汤中,才会让人在享受美味汤的同时,把盐全部吸收。教学亦如此,教学内容也须要融入情境之中,方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情境是情与境的融合,情由“境”生,“境”因“情”活。情境相融,既能激发兴趣,引发求知欲,又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可见,情境教学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到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还强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计算、推理等数学活动。” 从《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们能够看出数

学教学要借助学生认知特点和已有经验,要让学生体验到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些课标的精神都在呼唤着一种注入情感的课堂,呼唤着一种情境与内容交融的课堂模式。于是,在十余年的课改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数学课上丰富的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活动情境、直观情境教学策略。这些情境教学策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了“有营养又好吃”的数学内容。无论历史发展的需要,还是基于儿童与新课标的需求,情境教学都是一种新时代教育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都将是永不过时的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当下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因教师对“情境教学”理解不到位以及对“形式”的过度追求,情境创设出现了“变味”“走调”“低效”的现象。下面列举教学中的几个片段,阐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为了“情境”而“情境”,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学“锐角和钝角”一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营造喜羊羊救慢羊羊的情境,为了救她,需要找到三把钥匙,然后引出教学的几个环节,“找一找角”“给角分分类”“画一画

(完整版)单元整体教学学习心得

单元整体教学学习心得 对于“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教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其实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词,分别是:小学,英语,整体,单元,教学。 就整体而言,单元教学须关注:1)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的联系;2)有较明确的整体教学目标;3)将小学五年教学视为整体。就教学而言:单元教学应关注:1)单元教学是一种教学的形式;2)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核心;3)以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为宗旨;4)英语学习的系统化、循环化和递进化;5)语言活动的系统化、循环化和递进化;6)让学生在过程中充分感知,体验英语。就单元而言:单元教学须关注教材的整合,把“教科书”、“英语课文活动资源和小学生的一切英语学习资源”整合在一起。就英语而言:单元教学须关注1)教学中突出英语能力系统;2)适当阶段培养适切的能力;3)小学五年教学是一个整体;4)教学中遵循英语学习规律。就小学而言,单元教学必须把握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特征,认识到培养学横、发展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归宿。 所以,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不是一条线”,而是在编织“一张网”。这张网不一定“泾渭分明”,但是有这样几条线:教材的文本,主题和话题,教材的结构,英语能力,英语特点,年段特点,教学方式。这些共同编织一张英语学习的网,而师生共同舞在网中央。 在实施“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应该考虑到学习内容(的整合)和学习过程(的建构)。从认知学习理论出发,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认知的“整体”是单元整体教学整合教学内容的心理学基础,把单元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明确了单元内各模块、各项训练的关系。让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各种关系,理解主题意义,在话题的语境中体验、感知和实践有意义的交际活动,重新建构和思考。 可以说单元整体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情况来整合,可以把一个单元设计多篇彼此相关甚至于是彼此衔接的语篇,也可以由某一语篇推广延伸,将相应内容拉进来整合学习,甚至可以是一篇语篇反复呈现,不断提升教学要求,逐步实现教学目标。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首先是可以实现知识的有效整合,为实现我们的英语语言的文化目标奠基。

【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地落实这一数学理念。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坐在教室里,硬性的把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他们,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能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实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进行“生活中的数----可爱的校园”教学时,让学生观察他们熟悉的教室,要求他们说一说我们的教室有什么,有多少?学生通过观察,说出了教室里有6盏灯、2扇门等数学问题。再比如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根据开放性的原则,选取的生活情境容量要大,要让学生从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有关“8”的加减法时,让8个同学上台模拟买电影票的生活场景,选取的8个学生有不同特征,性别上有男有女,穿戴上有戴帽子的,有戴眼镜的,有戴红领巾的。这样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台下的学生通过观察提出了“共有几个小朋友?”、“需要买几张票?”、“有几个男生?”、“有几个女生?”、“戴眼镜的同学有几个?”等好几个数学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毫无倦意,不时闪出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 思维自疑问和好奇开始,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心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能被2和5整除数的特征。接着写出一个数36,问“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再出示31497问学生能被3整除吗?怎样看出来?由于受知识迁移的影响,学生认为个位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然后就让学生报个位是3、6、9的数字……,通过口算学生发现有的数能被3整除,有的不能被3整除,这样

小学数学常用的几种创设教学情境方式

小学数学常用的几种创设教学情境方式 发布者:孟庆民发布时间: 2012-6-19 17:26:03 一、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如“分类”、“确定位置”、“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等。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教学“分类”时,我巧妙地利用教室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组织教学: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再将这些物品打乱,将卫生用品放在讲台边,黑板擦、粉笔随处放,接着我再邀请学生来帮忙整理,恢复教室原本的整洁。通过简单的对比,学生立即明白了“分类”的好处以及分类的要求,之后实施分组教学,给每一组一定数量的文具和学具,让学生们动手分,教师只负责巡回检查,分完学生交流自己分类的方法,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利用分类的知识来解决常见的问题:如整理书包,考虑怎样分类比较合适;回家后整理衣柜等。 情境的创设使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体会到数学如此贴近生活,如此有趣. 二、问题设疑,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创设问题情境,它是数学再发现的源泉,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我总是精心设置悬念、冲突、矛盾,里面包含着种种实际问题,而且为学生感兴趣,但是学生现在还不知如何去解决它,从而把学生想要解决或解释某个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课的认知兴趣上来。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请同学们量一量自己准备好的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告诉我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我迅速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同学们都感到很惊讶!“为什么老师能很快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学习了今天的新课,你们就明白了。”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三、运用媒体,创设多维情境。 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如利用多媒体演示,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变成一个长方形,不但能清楚地揭示平面图形的内在关系,而且还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奥秘。 新教材每册都编排了“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够丰富,如果

小学数学单元结构教学及其评价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单元结构教学及其评价的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摘要】本课题通过对本校教师单元结构教学的调查和分析,立足于课堂,开展课例研究、专题教研、学生知识结构绘制等,使学生在老师的研究下,学有所成,教师教有所得。通过一年的研究,此项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教师、学生两方面。在总结经验的同时,还形成初步的研究结论,并就研究中的困惑进行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评价 一、研究背景 1、教学现状的需要。 目前,教师的教学设计通常只是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的制定局限于一课时,就存在这样的问题:1、缺少了对数学知识系统整体上的把握,不利于帮助学生系统地建立知识;2、对三维目标的落实缺乏有效性、合理性;3、对打造高效的课堂带来一定难度,不利于“减负增效”。 从教学时间安排来看,有时一学期长,有时短,而教学内容是固定不变的,这对于教师以及学生来说,都存在着不适应,令老师们倍感困惑,有时不得不赶课,学生学的累,效果差;有时教学节奏过慢,学生学得无趣。 从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来看,同一单元内,有时课程内容较简单,一课时时间较富余,而有时一课时内容很难,一课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需要进行重组,合理安排教学乡优秀教研组称号,但做此课题研究,这是第一次,由于初探及为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我们全体成员普遍认为不能遍地开花,把研究的重点侧重某一内容,小学数学计算单元结构教学设计及其评价就是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数与代数”是小学数学教材的最基本内容,“数与计算”是小学“数与代数”的最主要内容,每个学年段都有,计算教学占据着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地位。 2、预计的突破: 通过单元结构教学设及其评价,意在让教师在繁杂的低效的单课时教学设计中解脱出来,让教师的教学设计视野从单课时的微观范畴转向更为宽阔的单元宏观范畴,能从整体思考把握教学内容间前后联系,科学准确制定教学目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又能使单元内的课时教学变得更加富有弹性;合理分配时间,既避免了在基础知识(学生自主探究就能解决的知识)的处理上浪费时间,又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也防止了单一知识点呈现的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各个环节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没有对教材的整合就不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的艺术性。只有整合教材才能实现由“教教材”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汇编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适用年 七年级 级 所需时 课内共5课时,每周5课时;课外2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从《标准》看,“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概率的初步知识,本章是统计部分的第一章,内容包括: 1.利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以抽样调查为重点)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利用统计图表(以直方图为重点)描述数据; 3.展现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调查的基本过程。据此,本单元设立“统计调查”“直方图”两个专题。 专题一: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是统计调查的常用方法。教科书以调查人们对几种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为背景,设计了三个问题,通过统计调查问题1回顾了全面调查;通过统计调查问题2和问题3介绍了抽样调查。 专题二:对于直方图,学生在前两个学段没有接触,这是本学段学习的一种新统计图。基础。 主要学习方式: 通过调查、讨论、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

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收集、整理、描述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做出决策。 2、认识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的特点和现实意义,了解组数、组距和频数布表的概念,能够读出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中所包含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统计调查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对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特征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读图能力,树立正确的统计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精神。 2.能积极参与调查活动,从中感受数据的作用及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爱数学的热情,体会数据分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初探 杨春秀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初探杨春秀 发表时间:2018-06-20T10:43:44.680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7月总第277期作者:杨春秀[导读] 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西山乡中心小学校616650 摘要:一直以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都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繁重的作业也降低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特别是理论性很强的数学学科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情境教学受到广泛应用,并且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去活跃课堂氛围。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景教学生活化 一、要有“吸引力”,从“外在化”到“内在化”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培养。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 二、要有“数学味”,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要有“真实性”,从“虚拟化”到“逻辑化”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但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 四、设置竞赛,增强趣味 竞赛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仅便于应用,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斗志,使他们更快地融入到课堂之中。数学教学也应采用竞赛的方法,可采用简单的口算竞赛或小组规划设计竞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锻炼思维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为了活跃课堂氛围而刻意设置竞赛,不适当的竞赛反而会适得其反,要结合知识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设置。合适的竞赛往往能在增强学生团队意识的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吸收知识,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具体说明。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一课主要涉及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这些知识讲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是让学生深刻地掌握并且熟练地运用并不容易,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总结归纳、寻找规律。然而,大量的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他们不愿重复性地做太多的计算题,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竞赛的方法来激励他们寻找运算方法做出题目:教师准备三组简便运算的题目,将学生分成六到七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发给各个小组同样的题目,比一比在规定时间内哪个小组的正确率最高。比赛进行三轮,综合成绩最高的小组获胜。这样的竞赛能促使学生更快、更准确地算出题目,一方面要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认真细心,这样才能保证计算正确。这个过程正是锻炼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而且在三轮竞赛结束后,学生也找到了计算规律,教师再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善找到的规律,从而轻松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的应用能够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给予学生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创设各种情境也需要根据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徐兰英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思路探究[J].求知导刊,2015,22:110。 [2]刘玉环浅谈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学周刊,2015,06:125。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同行 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同行 摘要:《数学课程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 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就是在快乐中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巩固新知、应用新知 一、创设情境,让问题引入生活实际中。 “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它可以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体悟、学习新知。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了表象,同时也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操作,并感悟其中的问题,激起的学生的思维,,放射出欲罢不能的情感元素,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从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找寻现实生活素材,练习、巩固新知。

(完整word)最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分析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一、教学内容包括: 四则运算,观察物体(二),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营养午餐,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难点。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 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情景教学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浅谈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情景教学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浅谈 数学教学要反对传统,更新形式,让创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其中情景教学就是课堂教学创新的一种。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设情境,在铺垫中激发学习动机;可以优化情境,在新知中发挥主体作用;可以依靠情境,在反馈中加强联系实际。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谈谈。 标签:新课改小学数学情景教学小学数学 新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实践也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呢? 一、巧设情境,在铺垫中激发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心理不稳定,较脆弱,缺乏学习动机,需要在铺垫引新时设置一定的情境,形成学生感知的刺激物。只有当所设置的情境具备新异、变化的特点,才能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刺激,成为学生注意的对象,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动机得到激发。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所谓故事情境,就是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一种由生活、童话或神话中选出的有浓郁趣味性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受到强烈刺激,各种感官得以调动,激发学习动机。比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在新知的导入中讲了一个“猪八戒分桃”的故事:悟空摘桃回来,只给了猪八戒1个,给了唐僧8个,沙僧5个,自己留下了6個。猪八戒一下子就急了,嚷着说自己1个不够吃,唐僧叫悟空重分一下,悟空不愿意。唐僧只好叫猪八戒分,要求每人一样多,可猪八戒一时想不出来怎样分……这时我问学生:“谁能帮助猪八戒分一下桃子呢?”至此课堂静了下来,大家都感到新奇而陷入沉思。我及时出示课题并说明:“等大家学习了今天的新知识后就能帮猪八戒很快算出了。”这样就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动机。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一种有新意、有趣味、有一定具体物象的“疑”境,造成一种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的“不协调”,从而激发了学习动机。比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拿出一块面包,向学生强调,这是一块面包,并说:“有2 个学生没吃早餐,我要平均分给他们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F o r p e s n a u s e o n y s u d y a n d r e s a c h n o f r c m me r c a u s e 一、用“爱心”创设人际和谐的情境,是激趣乐学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露珠是可爱的、美丽的,却又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应善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待那些后进生,就如同对待露珠一样需要教师百倍地加以呵护。用爱心去呵护他们敏感而易受伤的心灵,做好他们转变途中的护卫者和导航灯,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情绪,学生对你就会望而生畏,在噤若寒蝉的同时,向你关上了心灵的大门,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无从谈起。如果你能对他们多一些温暖和关爱,他们心灵的“高山回音”是会令你满意的。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安全感。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使学生感觉到如迎春风,如沐春雨。“教学之无小事”,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在意的话,一个不在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自尊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15÷5=3 150÷50=3 1500÷500=3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交流后,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上从不发言的张猛把手举了起来。我高兴的把他叫起来,但他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他,学习好的孩子也埋怨她耽误时间。柳名脸涨的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他胆怯的目光中我感觉到他想退却了。

探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构建

探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构建 摘要:新课标数学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获得高效,必须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用有效教学情境构建高效课堂也是新课改推进中人们的一大发现。因为它不仅能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使新授知识以更合理方式呈现给学生,达到启迪学生思维、促其质疑问难、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但近年来,有些教师对情境认识出现偏激,课堂追求“花哨”,学生活动之后虽“娱乐四起”,但实效甚微,达不到应有效果。我结合教学实践,主要探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构建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情境;构建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教学方面积极去创新,使教学情境更加有趣,且生动,让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引导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挖掘小学生的潜力,发挥小学生自身的能动作用,进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目的明确 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尽可能做到小而具体、新而有趣,既有适当的难度,又富有启发性。这样学生才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去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创设的情境中及时提炼出数学问题,切记在情境中“流连忘返”“东来西扯”,游离于目标之外;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情境的作用,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一种“摆设”,以至“穿新鞋走老路” 二、创设生活情景 教育学家说:“如果老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震动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如何因课制宜,创设学生成熟或喜爱或惊喜的具体“情境”,是数学课堂设计的“切入点”。如在教《统计》一课,教材上创设的情境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兴趣可能不高,教师可以结合班级情况,出示小干部选举数来进行统计。这一改变学生不仅觉得数学离自己生活更进了,而且也能切身体会,这样更能提高课堂的气氛。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了学生平常无意识的观察、感受以外,有意识的生活体验的积累也很必要。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多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情景,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感受中学习数学。 三、构建富有生活味的教学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高度概括,数学的产生决定了数学学习的途径。新课标也要求数学教学回归本原,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数学、做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必须创设具有“生活味”的教学情境,让数学知识在生活的外衣下回归到学生生活经验中,使学生在“似曾相识”中增强学习兴趣,增强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比如:五角星、方桌等物体上的角。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完整版)构建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体系

构建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体系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是在2010年暑假继《小学课程改革与实施方案》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雏形。这也是学校提出“单元整体课程”中的一个领域,隶属于文化课程。而小学数学的单元整体教学在这之前还是一个空白,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与此同时李怀源校长的三个理论,即:一、哲学观念——单元,单元整体课程以“单元”为基本的课程单位和教学单位。二、思维特点——整体。单元整体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突出学习过程的整体性,突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这种课程设计,符合中国人思维的基本特征。三、学习方式——自我反思。整个单元整体课程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教学实践,同样作为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有了这三个理论作基础,再次借鉴小学语文逐步成型的单元整体教学,有了初步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雏形。 2010年暑假,我们初步探究出了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模式。探究初期,我们力图通过小学语文的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寻找符合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模式。于是,我们对教材的单元作以分析研究,提出了初期的五步教学模式:初步感知、合作探究、巩固应用、回顾整理、单元检测。 初步感知模块是对整个单元教学内容较为基础的部分,也是思想的出发点和基本点。合作探究模块是对本单元中所重点探究的内容模块,通过前期我们一直所研究的探究方式,提升和培养学生的能力点。巩固应用模块是对所学内容和能力点做一个及时的巩固拓展。回顾整理模块则是发挥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个人(低年级段的学生或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整个单元做一个整体的梳理、回顾。单元检测模块则是以现场检测或是卷面检测为主,以检测学生本单元的能力点为主做一个检测。 二、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历经我们一个团队的艰辛努力,我们初步完成了以上对教科书教学的五个模式的探究。与此同时,我们对读整本书阅读以及数学实践活动的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内容摘要: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之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策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用教材的丰富内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当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积极性,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 : 教学策略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之一。现代社会,知识不是单一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识和能力来源于自身的学习活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具备各方面能力的需要。试想一下:课堂上如果没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哪来思维碰撞火花,谈何发展和创新呢?只有顺应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导其志趣,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年的教学探讨,我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去做的。 一、用“爱心”创设人际和谐的情境,是激趣乐学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露珠是可爱的、美丽的,却又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应善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待那些后进生,就如同对待露珠一样需要教师百倍地加以呵护。用爱心去呵护他们敏感而易受伤的心灵,做好他们转变途中的护卫者和导航灯,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情绪,学生对你就会望而生畏,在噤若寒蝉的同时,向你关上了心灵的大门,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无从谈起。如果你能对他们多一些温暖和关爱,他们心灵的“高山回音”是会令你满意的。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安全感。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使学生感觉到如迎春风,如沐春雨。“教学之无小事”,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在意的话,一个不在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自尊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15÷5=3 150÷50=3 1500÷500=3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交流后,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上从不发言的张猛把手举了起来。我高兴的把他叫起来,但他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他,学习好的孩子也埋怨她耽误时间。柳名脸涨的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他胆怯的目光中我感觉到他想退却了。我走过去,抚摸她的头,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大胆发言,老师很高兴,这说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第一次当着大家发言,难免紧张,慢慢的把你想到的说出来,就是说错的了,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当时,他流下了眼泪,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的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居然是对的!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也禁不住心潮澎湃。如果我们多给学生关爱、鼓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怯步呢?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感情基础。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模块教学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模块教学的实践研究 【摘要】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是以单元结构形式呈现的。数学中的学习单元,是将有内在联系的、具有共同主题的内容构成一个整体,并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编排。本研究提出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模块教学”,采用了“单元整体解读——聚点模块研究——整理回顾提升”的单元块状结构进行教学,融入教师的智慧,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将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合理运用,做好单元教学内容间的起、承、转、合各模块的聚点探究,对提升教师的教材解读能力和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都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模块教学 一、研究缘起 (一)现状 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是以单元结构形式呈现的。数学中的学习单元,是将有内在联系的、具有共同主题的内容构成一个整体,并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编排。就内容而言,整体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都致力于共同说明某方面的问题。就学生而言,在学完某个单元后,应对单元的共同目标有清晰而全面的整体把握。 数学教材秉承“螺旋上升”的原则编排教学内容的。在新课程背景下,以整体性的视野来整合资源、设计教学,进行教学过程的实践与研究是非常重要,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利于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沟通,为基础性、结构性的教学内容与生发性内容的联结提供可能,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自觉的、有意义的生活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

然而分析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不难发现数学教学由于缺乏整体性思考而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处理上,重独立课研究,轻通盘考虑、整体设计 笔者两年来听课200余节,发现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特别注重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练习设计和思想方法的渗透。特别是在一些展示课堂上,教师把大量的教学内容、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其中,为“求全”“求出彩”忙赶课的现象不绝,匆匆忙忙总是上不完。对于同一主题不同层次的知识教学缺乏有效沟通和衔接,或知识点重复,或前后知识断层、衔接不当,跨度极大。 2.教学实施上,教学环节雷同、应用模式单一,缺乏多样化和综合性 单元数学知识在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在形式上是简单、现成的结论及事实的论证。以书本形式出现的数学知识,它的思维和智力价值是潜在的。同一主题或单元的内容教材编排往往结构相似。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照搬教材上课,没有自己的创新和处理,造成课堂教学流程相似、模式雷同的现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收效不大。 3.作业布置上,作业形式单一,内容选择随意,缺少系统性和层次性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重要补充,是学生独立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参与课程内容建构的重要途径。但在一线教学中,教师被大量繁杂的教学任务所影响,或随意购买课外辅导资料练习或照抄书本练习。内容选择较随意,重复、机械操练多于有思维层次训练的现象较严重。 4.课堂总结、单元整理可有可无,或用习题代替整理,缺乏反思性 不少老师认为,只要新课教学环节讲清楚了,练习到位了,教学目标就达成了。课堂总结可有可无。所以,课堂总结或教师三言两语匆匆了结,或被作业时间无情的挤掉的想象不再少数。更有一些教师,单元教学后的《整理与复习》课干脆以练习作业代替。新课程理论认为:学生能回顾学习的过程,养成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而单元知识或模块知识的整理和学习过程的回顾,是促进学生完成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