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市常住人口人口估算

广州市常住人口人口估算

广州市常住人口人口估算

采用人口估算公式,预测2040年广州人口数

1、综合增长率法(估算广州市2040年常住人口数)

根据中国第五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到以下数据:

广州市从1990至2000年城市人口年均增长4.67%,总人口由6300000上升为9943000人。从2000至2010年城市人口年均增长2.48%,总人口由9943000上升为12700800人。

再由广州市统计年鉴中得到以下数据:

1990至2000年广州市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67%,所以可得机械增长率为4.003%。2000至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55%,所以机械增长率为2.125%。

由以上数据对未来30年即到2040年的城市人口预测计算如下:

高方案:如今政府对计划生育政策有逐渐放宽的趋势,今后30年人口将出现峰值,预计自然增长率将有所上升,参照第一个十年的自然增长率,取后30年的自然增长率为0.7%。而机械增长率将因广州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吸引更多外来人员进驻,机械增长人口还将保持4%的水平。所以得到:R高=0.7%+4%=4.7%

中方案:按照20年的平均年均综合增长率形成人口预测中方案:

R中=(4.67%+2.48%)/2=3.575%

低方案:由于当今物价渐高,房价高涨,大部分人的生育观念都发生了变化,生育率将进一步降低,预测将维持在0.355%较低水平上。而机械增长率由于广州市城镇化水平已经超高,人口接近饱和,劳动力日渐廉价,中西部城市发展潜力大,未来机械增长率很可能只能维持在2.215%。所以得到:R低=0.355%+2.125%=2.48%

因此根据曾和增长率法预测2040年广州市人口规模如下:

高方案:城市人口规模=12700800×(1+4.7%)30=50376910约为5037.69万人

中方案:城市人口规模=12700800×(1+3.575%)30=36431691约为3643.17万人

低方案:城市人口规模=12700800×(1+2.48%)30=26485280约为2648.53万人

广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广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广州市统计局2011年5月16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广州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为1270080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994300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757800人,增长27.74 %。年平均增长率为2.48%。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3684370户,家庭户人口为10068956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1人减少0.48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637247人,占52.26%;女性人口为6063553人,占47.7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70上升为109.46。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456396人,占11.47%;15-64岁人口为10403534人,占81.91%;65岁及以上人口为840870人,占6.6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4.9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3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2442075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2911417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588455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997102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关于广州市外来人口管理市的调查报告》

广州市外来人口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王桃香 (一)、个人资料 毕业院校:广播电视大学 专业:行政管理 学历:专科 据最新的权威统计,广州全市流动人员已接近600万,几乎与户籍人口773.48万人相当。外来人口的增多,城市人口的极大扩容,给广州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一系列隐患。(广州日报7月6日报道)如此,如何管理好、服务好流动人员,让他们融入广州,认同广州,进而建设和谐广州,的确是一个问题。[1] 一、广州市外来人口的基本情况 (一)外来人口分布 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将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叫外来人口,把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叫暂住人口,二者合称流动人口。 在我市,外来人口最多的是白云区,共79万人,其次为番禺区、天河区、海珠区,4区外来人口共有239万人,占外来人口总数的72.15%。外来人口较少的是东山区、荔湾区、越秀区三个老城区和从化市,四区(县级市)共有外来人口24万人人,占外来人口总数的7.5人口。剩下的4区(县级市)外来人口占总数的20.35%。外来人口占了流动人口的绝大多数,占全市流动人口的84%。暂住人口规模较小,以天河区、白云区、番禺区居多,共有暂住人口36万人,占暂住人口总数的57.58%。 流动人口最多的是白云区,其次为番禺区、天河区、海珠区,4区共有流动人口283万人,占全市流动人口总数的71.85%。

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流动人口已超过户籍人口,海珠区、芳村区、番禺区占半数以上,花都区、增城市再次之,东山区、荔湾区、越秀区和从化市的比率最低,仅占户籍人口的百分之十几。与常住人口比较,全市40%的人口来自流动人口。[2] (二)流动人口的构成 1.性别构成 流动人口中男性比例略高,性别比(男性/女性)为1.20。省内男性比例高于省外男性比例。三个旧城区、芳村区、花都区,省外男性相对较多,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增城市、从化市,省内男性相对较多,天河区省内、省外流动人口性比例较均衡。除芳村区、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市外,暂住人口中的男性比例更高,说明男性的工作更不稳定。 2.年龄构成 根据年龄分组,外来人口中15—34岁年龄组占人口的74.86%,户籍人口这一比例为33.66%。说明外来人口的年龄几乎高度集中在15—34岁年龄组,年龄跨度仅为20岁,是一个青春、朝气蓬勃的年龄组。而户籍经济活动人口则呈正态分布,经济活动年龄从15—54岁,跨度有40岁,两者比较足足相差一倍。 3.文化程度 外来人口以初中为主体,文化程度低的和文化程度高的均少于户籍人口。省外的外来人口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体,省内的外来人口以小学文化程度居多。 4.职行业构成 从行业分布来看,外来人口以制造业为主,占51.96%,另有接近半数的外来人口从事一般的商业活动和其它第三产业。省外的外来人口从事制造业的多,省内的外来人口从事批发一零售贸易、餐饮业居多。[3] (三)流动人口流动模式

广州市常住人口人口估算

采用人口估算公式,预测2040年广州人口数 1、综合增长率法(估算广州市2040年常住人口数) 根据中国第五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到以下数据: 广州市从1990至2000年城市人口年均增长4.67%,总人口由6300000上升为9943000人。从2000至2010年城市人口年均增长2.48%,总人口由9943000上升为12700800人。 再由广州市统计年鉴中得到以下数据: 1990至2000年广州市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67%,所以可得机械增长率为4.003%。2000至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55%,所以机械增长率为2.125%。 由以上数据对未来30年即到2040年的城市人口预测计算如下: 高方案:如今政府对计划生育政策有逐渐放宽的趋势,今后30年人口将出现峰值,预计自然增长率将有所上升,参照第一个十年的自然增长率,取后30年的自然增长率为0.7%。而机械增长率将因广州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吸引更多外来人员进驻,机械增长人口还将保持4%的水平。所以得到:R高=0.7%+4%=4.7% 中方案:按照20年的平均年均综合增长率形成人口预测中方案: R中=(4.67%+2.48%)/2=3.575% 低方案:由于当今物价渐高,房价高涨,大部分人的生育观念都发生了变化,生育率将进一步降低,预测将维持在0.355%较低水平上。而机械增长率由于广州市城镇化水平已经超高,人口接近饱和,劳动力日渐廉价,中西部城市发展潜力大,未来机械增长率很可能只能维持在2.215%。所以得到:R低=0.355%+2.125%=2.48% 因此根据曾和增长率法预测2040年广州市人口规模如下: 高方案:城市人口规模=12700800×(1+4.7%)30=50376910约为5037.69万人 中方案:城市人口规模=12700800×(1+3.575%)30=36431691约为3643.17万人 低方案:城市人口规模=12700800×(1+2.48%)30=26485280约为2648.53万人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1949 13,913,927 1950 14,711,260 1951 14,413,123 1952 17,236,621 1953 16,745,695 1954 18,513,434 1955 18,612,172 1956 17,364,027 1957 18,998,424 1958 17,135,981 1959 13,059,787 1960 14,684,726 1961 11,414,017 1962 20,923,112 1963 27,866,189 1964 24,144,848 1965 24,799,129 1966 24,828,470 1967 21,736,582 1968 27,718,516 1969 25,018,386 1970 28,012,344 1971 25,160,381 1972 24,800,391 1973 23,630,435 1974 22,874,423 1975 21,136,635 1976 20,491,797 1977 17,931,155 1978 18,831,591 1979 18,924,822 1980 18,393,809 1981 19,122,938 1982 23,100,427 1983 20,065,048 1984 20,313,426 1985 20,429,326 1986 23,190,076 1987 25,282,644 1988 24,576,191 1989 25,137,678 1990 26,210,044

1991 20,082,026 1992 18,752,106 1993 17,914,756 1994 16,470,140 1995 16,933,559 1996 15,224,282 1997 14,454,335 1998 14,010,711 1999 11,495,247 2000 13,793,799 2001 17,020,000 2002 16,470,000 2003 15,990,000 2004 15,930,000 2005 16,170,000 2006 15,840,000 2007 15,940,000 2008 16,080,000 2009 16,150,000 2010 15,740,000 2011 16,040,000 2012 16,350,000 2013 16,400,000 2014 16,870,000 2015 16,550,000 2016 17,860,000

广州人口结构

广州人口结构 广州市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城镇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 广州近年来已持续稳定在低生育水平上,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已基本达到发达国家的人口再生产水平。近10 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州市人口增长已逐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口结构得到优化。 据悉,广州年内将取消“农转非”人口控制计划,全市只确定一个广州市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建成区与城市发展区居住、工作的总量指标,并通过制定综合性政策措施,指导农工商系统解决全民农业户口人口的城市化问题和指导区解决“城中村”农民城市化问题。 与此同时,广州还将继续实施“控制人口、不控制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创造条件,实现各类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直接实行核准制的政策;改革接收非广州生源大专、中专、中技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入户管理办法,规范管理行为,制定统一、规范、科学的人口准入条件。 广州市统计局公布《广州市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根据该局抽样调查,截至2005年11月1日,广州市12个区、县级市的常住总人口(户籍和居住半年以上)为948.75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总人口减少了45.45万人。 根据国务院决定,广州市于2005年11月1日进行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以全市为总体,以各区、县级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全市调查样本量为26.3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8%。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常住总人口比2000年少了45.45万人,城镇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比重则上升了10.13个百分点。常住人口中男性为477.87万人,女性为470.88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1.48:100。

广州市(全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广州市(全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 2019版

前言 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广州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及趋势。广州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广州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深度解读广州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核心指标从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广州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广州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广州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 (1) 第二节广州市出生人口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3) 一、广州市出生人口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出生人口现状统计 (3) 三、广州市出生人口占全国出生人口比重统计 (3) 四、广州市出生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广州市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出生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广州市出生人口同全国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广州市死亡人口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7) 一、广州市死亡人口现状统计 (7) 二、全国死亡人口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广州市死亡人口占全国死亡人口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广州市死亡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广州市死亡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死亡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9)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一)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1949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179.56亿美元(50年国家外汇储备:1.57亿美元)人口5.42亿 195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276亿美元[679亿](外汇储备:1.08亿美元)人口5.75亿 196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467亿美元[1149.3亿](外汇储备:0.81亿美元)人口6.73亿 197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3位:916亿美元[2252.7亿](外汇储备:0.88亿美元)人口8.30亿 1978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5位:268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7亿美元)人口9.63亿 198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333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2.96亿美元)人口9.87亿 199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0位:363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10.93亿美元)人口11.43亿 199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691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735.97亿美元)人口12.11亿 200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080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55.74亿美元)人口12.67亿

2001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159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121.65亿美元)人口12.76亿 200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237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864.07亿美元)人口12.85亿 2003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14099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4032.51亿美元)人口12.92亿 2004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9787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6099.32亿美元)人口12.99亿 200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5位:22564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人口13.09亿 2006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4位:2644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人口13.10亿 2007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3位:29330亿美元/预测(汇率按7.8计算)(国家外汇储备:12020亿 (二)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1970——2009世界GDP排名197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1,0255亿美元 02----日本----------2068亿美元 03----西德----------2037亿美元

广州各区人口统计数据2005-2015

广州市常住人口及环比变化 950 997 1,053 1,115 1,187 1,271 1,275 1,284 1,293 1,308 1,350 4.95% 5.65% 5.92% 6.42% 7.08% 0.33% 0.69% 0.68% 1.19% 3.22% 0.010.02 0.030.040.050.060.070.08 200400 600800100012001400160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全市 环比

广州市2005-2015常住人口变化 92 116 161 155 240 90 154 102 66 112 50 100 150 200 250 300 荔湾区 越秀区 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花都区南沙区 增城市 从化市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789.393 800.376 810.358 818.438 827.303 837.363 848.304 7.648 9.978 8.702 10.178 11.581 11.393 15.040 2 4 6 8 10 12 14 16 100200300400 500600 7008009002009 2010 20112012 20132014 2015 求和项:总人数 求和项:出生率Brith Rate 求和项:新生儿数

73.098 75.796 77.786 79.074 80.291 81.690 83.446 0.756 1.055 0.875 1.024 0.987 1.028 1.255 0.20.4 0.60.811.2 1.40 102030405060708090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求和项:总人数 求和项:出生率Brith Rate 求和项:新生儿数

广州人口分析

题目:查阅广州人口统计资料,分析1978年以后人口增长(自然、社会)的特点和人口构成的特点,并绘制人口转变过程图和人口年龄金字塔。 表1-1.广州1978年至2010年总人口自然变动情况(户籍统计) 根据上表,绘制出以下折线图:

1、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持续下降低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三十年由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战略卓有成效,广州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平稳下降。1978年至20010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从15.4‰下降到12.47‰,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0.14‰下降到6.78‰,分别下降了2.93个千分点和3.36个千分点,虽然中间有所波动,但总体呈逐年平稳下降趋势。目前,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使广州人口快速增长的模式趋于平稳。 2、人口总量还将继续增长 改革开放三十年,虽然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有所下降,但由于人口出生率大于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呈递增趋势,1978年至2004年人口数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但2004年之后出生人数剧增,人口快速增长趋势有所抬头。总之,目前广州市人口再生产已经是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类型。 3、人口死亡率呈平稳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安定、卫生条件改善使得全市人口寿命得到较大的提高,但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存在,使得死亡率一直处于一定的水平,1978年死亡率5.32‰,2005年死亡率5.64‰,2007 年死亡率5.69‰。 表2-1广州第五次人口普查性别年龄结构状况 年龄段男女 0岁4963740507 1~4岁218189180691 5~9岁289107255852 10~14岁312393286766 15~19岁494899547850 20~24岁652569616553 25~29岁703565610948 30~34岁594390490152 35~39岁487673394339 40~44岁341551291463 45~49岁292098268408 50~54岁200092187842 55~59岁133532131074 60~64岁133069130654 65~69岁113789121105 70~74岁8219390283 75~79岁4582961270 80~84岁2111835235 85~89岁790917412 90~94岁17856142 95~99岁3341518 100岁及以上21216 由左表,绘出右图:

广州市人口准入基本条件

附件2 非广州市常住户口应聘人员及非广州生源应届毕业生应符合下表所列《广州

穗府〔2003〕72号 印发关于改革我市常住人口调控管理制度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驻穗各单位: 《关于改革我市常住人口调控管理制度的若干意见》及其附件《广州市人口准入基本条件》业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迳向市计委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 二○○三年十二月六日关于改革我市常住人口调控管理制度的若干意见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化战略的实施,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国家、省人口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精神,现就改革我市常住人口调控管理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常住人口调控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 (一)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常住人口总量控制与结构优化相结合的人口综合调控体制,实行人口准入条件与年度人口计划安排相结合的调控常住人口管理办法,确保完成市人口发展规划确定的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总量与结构调控目标。 (二)建立有利于提高人口质量和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的人口质量目标监控评价体系。 (三)规范常住人口的调控和管理行为。 二、常住人口调控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导原则 (一)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坚持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以人口发展规划与年度人口计划统筹和指导人口调控管理工作。 (二)继续实行合理调控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和促进人口合理分布的人口政策。 (三)实行按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口和人口、就业与社会保障相协调发展的原则。 三、常住人口调控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 (一)改革我市农业户口人口就地“农转非”的管理办法。 1取消“农转非”人口控制计划,全市只确定农业户口人口转为非农业户口人口的指导性总量指标。 2将我市农业户口人口“农转非”管理权从市下放到区,由区各有关部门按市统一的规定办理。 3将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内和“城中村”内的我市农业户口人口,全部转为非农业户口(即城镇居民户口,下同),按城市居民进行管理。 4对不属于街道办事处和“城中村”范围内的农业户口人口,其土地被征用后,区有关部门应当为他们办理征地“农转非”手续。土地已被征用,当时未办理征地“农转非”手续,现仍为我市农业户口的人口,应当为他们补办征地“农转非”手续。 5加快我市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和非农产业转移。对从事非农产业或与非农业户口家庭成员在城镇共同居住生活的我市农业户口人口,在就业(创业)、缴纳社会保险(纳税)、学历、技能、居住、生活等方面达到一定条件的,根据自愿的原则,准予办理就地“农转非”

广 东 省各市人口面积

【导航】 广东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广东省概况广东省1949年以后县级以上行政区划沿革2005年乡镇调整情况 广州市: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花都区南沙区萝岗区增城市从化市 深圳市: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盐田区深圳单位面积gdp强珠海市:香洲区斗门区金湾区就三个 汕头市:金平区龙湖区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澄海区南澳县 韶关市:浈江区武江区曲江区乐昌市南雄市始兴县仁化县翁源县新丰县乳源瑶族自治县 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高明区 江门市:江海区蓬江区新会区台山市开平市鹤山市恩平市 湛江市:赤坎区霞山区坡头区麻章区廉江市雷州市吴川市遂溪县徐闻县 茂名市:茂南区茂港区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电白县 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市四会市广宁县怀集县封开县德庆县 惠州市:惠城区惠阳区博罗县惠东县龙门县 梅州市:梅江区兴宁市梅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 汕尾市:城区陆丰市海丰县陆河县 河源市:源城区紫金县龙川县连平县和平县东源县 阳江市:江城区阳春市阳西县阳东县 清远市:清城区英德市连州市佛冈县阳山县清新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 东莞市

潮州市:湘桥区潮安县饶平县 揭阳市:榕城区普宁市揭东县揭西县惠来县 云浮市:云城区罗定市新兴县郁南县云安县 广州市总面积7263平方千米。总人口725万人(2003年)。 市人民政府驻越秀区,邮编:510130。行政区划代码:440100。区号:020。拼音:Guangzhou Shi。 深圳市总面积2050平方千米。总人口151万人(2003年)。 市人民政府驻福田区,邮编:518027。行政区划代码:440300。区号:0755。拼音:Shenzhen Shi 珠海市总面积1653平方千米。总人口82万人(2003年)。 市人民政府驻香洲区,邮编:519000。行政区划代码:440400。区号:0756。拼音:Zhuhai Shi。 汕头市总2064.4面积。总人口485万人(2003年)。 市人民政府驻金平区,邮编:515031。行政区划代码:440500。区号:0754。拼音:Shantou Shi。 韶关市总面积18380平方千米。总人口315万人(2004年)。 市人民政府驻浈江区,邮编:512000。行政区划代码:440200。区号:0751。拼音:Shaoguan Shi。 佛山市总面积3868平方千米。总人口345万人(2003年)。

广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广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广州市统计局5月16日在广州日报发布了《广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公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为1270080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994300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757800人,增长27.74 %。年平均增长率为2.48%。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3684370户,家庭户人口为10068956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1人减少0.48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637247人,占52.26%;女性人口为6063553人,占47.7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70上升为109.46。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456396人,占11.47%;15-65岁(不含65岁,下同)人口为10403534人,占81.91%;65岁及以上人口为840870人,占6.6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4.97个百分点,15-65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37 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2442075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2911417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588455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997102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9309人上升为19228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20443人上升为22923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7068人下降为36127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23968人下降为15724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20660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09740人,文盲率由2.32%下降为0.95%,下降1.37个百分点。 全市常住人口中,中心城区为7727163人,占60.84%,新城区为3343491人,占26.33%,县级市为1630146人,占12.83%。 分地区的常住人口分布: 地区人口数(人)比重(%)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全市合计12700800100.001708 荔湾区8982047.0715198 越秀区11572779.1134239 海珠区155866312.2717242 天河区143243111.2814870 白云区222265817.502793 黄埔区457930 3.615035 番禺区176486913.902245 花都区9450537.44974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一)? 1949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179.56亿美元(50年国家外汇储备:1.57亿美元)人口5.42亿 195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276亿美元[679亿](外汇储备:1.08亿美元)人口5.75亿 196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467亿美元[1149.3亿](外汇储备:0.81亿美元)人口6.73亿 197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3位:916亿美元[2252.7亿](外汇储备:0.88亿美元)人口8.30亿 1978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5位:268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7亿美元)人口9.63亿 198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333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2.96亿美元)人口9.87亿 199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0位:363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10.93亿美元)人口11.43亿 199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691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735.97亿美元)人口12.11亿 200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080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55.74亿美元)人口12.67亿

2001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159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121.65亿美元)人口12.76亿 200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237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864.07亿美元)人口12.85亿 2003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14099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4032.51亿美元)人口12.92亿 2004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9787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6099.32亿美元)人口12.99亿 200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5位:22564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人口13.09亿 2006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4位:2644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人口13.10亿 2007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3位:29330亿美元/预测(汇率按7.8计算)(国家外汇储备:12020亿 (二)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1970——2009世界GDP排名197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1,0255亿美元 02----日本----------2068亿美元 03----西德----------2037亿美元 04----法国----------1470亿美元 05----英国----------1236亿美元

广东省21个地级市常住人口分布如下

截至2013年年末,广东省21个地级市常住人口分布如下: 广州市 1292.68 万人 深圳市 1062.89 万人 东莞市 831.66 万人 佛山市 729.57 万人 湛江市 716.71 万人 茂名市 601.30 万人 揭阳市 599.47 万人 汕头市 548.01 万人 惠州市 470.01 万人 江门市 449.76 万人 梅州市 430.70 万人 肇庆市 402.21 万人 清远市 379.50 万人 中山市 317.39 万人 河源市 303.76 万人 汕尾市 298.62 万人 韶关市 289.27 万人 潮州市 270.54 万人 阳江市 248.50 万人 云浮市 242.84 万人 珠海市 159.03 万人 2013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为10644万人,其中男性5548.72万人、女性5095.28万人,性别比(女性为100)108.90,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93人,常住人口总量比上年末增长0.47%,增幅比上年回落0.38个百分点。 从广东常住人口的城乡居住分布看,2013年末,城镇人口7212.37万人、乡村人口3431.63万人,分别占人口总量的67.76%和32 .24%。其中,粤东西北地 区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59.22%、40 .34%和45.85%,比上年分别提高0 .17、 0 .62和0 .55个百分点。截至2013年底,全省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比上年净增72.01万人,增长1.01%,比同期常住人口增幅高0 .54个百分点。 区域人口发展不均衡状况没有明显改善。2013年末,居住在珠三角地区9个地级市的人口5715.19万人,比上年增长0 .45%;占广东省常住人口总量的53.69%,比上年微降0 .02个百分点,处于基本持平状态。全省常住人口集聚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格局没有发生改变。在人口城镇化发展方面,不同区域的差异仍然十分明显,2013年珠三角9市城镇人口比重达到83.80%,分别比粤东西北高出24.58、43.46和37.95 个百分点。

广东省广州市年末户籍迁移人口数量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广东省广州市年末户籍迁移人口数量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序言 广州市年末户籍迁移人口数量数据分析报告对广州市年末户籍迁移人口数 量做出全面梳理,从户籍省内迁入,户籍省外迁入,户籍迁往省内,户籍迁往省外,户籍省内净迁移,户籍省外净迁移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广州市年末户籍迁移人口数量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 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广州市年末户籍迁移人口数量的理解,洞悉广州市年末户籍迁移人口数量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广州市年末户籍迁移人口数量现状概况 (1) 第二节广州市户籍省内迁入指标分析 (3) 一、广州市户籍省内迁入现状统计 (3) 二、全省户籍省内迁入现状统计 (3) 三、广州市户籍省内迁入占全省户籍省内迁入比重统计 (3) 四、广州市户籍省内迁入(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广州市户籍省内迁入(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户籍省内迁入(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户籍省内迁入(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广州市户籍省内迁入同全省户籍省内迁入(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广州市户籍省外迁入指标分析 (7) 一、广州市户籍省外迁入现状统计 (7) 二、全省户籍省外迁入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广州市户籍省外迁入占全省户籍省外迁入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广州市户籍省外迁入(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广州市户籍省外迁入(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户籍省外迁入(2016-2018)统计分析 (9)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1950 14,711,260 1951 14,413,123 1952 17,236,621 1953 16,745,695 1954 18,513,434 1955 18,612,172 1956 17,364,027 1957 18,998,424 1958 17,135,981 1959 13,059,787 1960 14,684,726 1961 11,414,017 1962 20,923,112 1963 27,866,189 1964 24,144,848 1965 24,799,129 1966 24,828,470 1967 21,736,582 1968 27,718,516 1969 25,018,386 1970 28,012,344 1971 25,160,381 1972 24,800,391 1973 23,630,435 1974 22,874,423 1975 21,136,635

1977 17,931,155 1978 18,831,591 1979 18,924,822 1980 18,393,809 1981 19,122,938 1982 23,100,427 1983 20,065,048 1984 20,313,426 1985 20,429,326 1986 23,190,076 1987 25,282,644 1988 24,576,191 1989 25,137,678 1990 26,210,044 1991 20,082,026 1992 18,752,106 1993 17,914,756 1994 16,470,140 1995 16,933,559 1996 15,224,282 1997 14,454,335 1998 14,010,711 1999 11,495,247 2000 13,793,799 2001 17,020,000 2002 16,470,000

2011年广州市人口状况

广州已处于人口红利末期 常住人口达1270.08万人,3个广州人有1个过江龙 南方报业新闻时间: 2011年05月17日来源: 南方都市报 十年来,广州常住人口规模相当于多了一个越秀区和一个海珠区的人口;家庭户人口规模缩小,总人口性别比上升,人口素质明显提高。昨日,广州市统计局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普查结果显示,广州市在2010年11月1日0时(普查标准时点)的常住人口为1270.08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2.17%。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0时的994.30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75.78万人,增长27.74%,年平均增长率为2.48%,快于全国(0.57%)、全省(1.90%)的平均水平,但低于上一个十年(1990-2000年)的4.67%。 6万 没有户口 在此次普查登记中,广州市登记到的户口待定人口有6万多人。《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自然人,不管有没有户口都要登记。 据悉,这6万多人多数是政策外出生、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登记常住户口,他们既有广州户籍人口生育的小孩,也有外来人口生育的小孩。此外,还包括了一部分手持户口迁移证、出生证、退伍证、劳改劳教释放证等情况的人员,同样被登记为户口待定。 222万

白云区人口最多 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十区两个县级市常住人口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白云区(222.27万人)、番禺区(176.49万人)、海珠区(155.86万人)、天河区(143.24万人)、越秀区(115.73万人),增城市也突破了百万人口,为103.67万人,逼近百万的有花都区,为94.51万人。南沙和萝岗两个新区的人口最少,分别有25.99 万人和37.37万人。 据统计,中心城区集中全市六成的常住人口,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城市发展新区。荔湾、越秀、海珠、天河、白云和黄埔6个中心城区的总人口为772.72万人,占60.84%。其中,越秀区人口最密,达34239人/平方公里。全市人口密度为1708人/平方公里,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337人增加了371人。 476万 外来人口比重提升 广州市1270万常住人口中,常住的户籍人口有794万人,同十年前相比,增长19.76%,常住的非广州户籍人口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外来人口有476万人,增长43.81%。 目前,广州外来人口的增速高于户籍人口,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33.29%提高到37.48%,这成为广州人口总规模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 广州市统计局局长王旭东表示,2000年以来的十年间,广州常住人口增加了275万人,其中外来人口增加了145万人,外来人口的增量超过了全市常住人口增量的一半。增加的户籍人口中有1/3是自然增长,2/3是迁移增长。现在,广州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外来人口。 据悉,常住广州的外来人口中,来自省外的有300万人,其中,来自湖南的最多,有80多万,其次是广西,有40多万,来自湖北的超过35万,四川的有30多万,江西的超过26万,河南的超过22万。 1525万 广州实际管理人口

中国历年国民总收入分析报告及相关大数据

中国历年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大致可把6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①1949-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顺利恢复和发展;②1957-1966 年:开始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国民经济曲折前进;③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但仍取得进展;④1977-1992年: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稳步、迅速而健康发展;⑤1993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国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即将跃居世界第二位。 1949-1952年,是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比过去最好年份,工业总产值下降50%,农业总产值下降20%,原煤下降48%,原油下降62%,钢下降83%,电力下降28%,棉布下降32%,粮食下降24.5%,棉花下降48%。1949年农业总产值为326亿元,1952 年达到461亿元,高于解放前最高年份的1936年(408亿元);1949年工业总产值为140亿元,1952年达到349亿元,超过了解放前最高年份的1936年(281亿元)。1952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为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解放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在三年中年平均增长率为21.1%。 1952年现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1952年中国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而且也落后于印度,如钢产量中国为2.37公斤,印度为4公斤(为1950年数字,下同),美国为538.3公斤;发电量中国为2.76度,印度为10.9度,美国为2949度。因此,为了改变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状况,第一个五年计划极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与此相适应,在投资方面也突出了重工业。计划规定,五年中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是427.4亿元,其中工业投资为248.5亿元,占58.2%,在工业投资中重工业又占88.8%。 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相应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运输邮电业、商业和文化教育等事业。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农林水利部门的投资占7.6%,运输邮电部门的投资占19.2%,银行贸易部门的投资占3%,文化教育部门的投资为7.2%。在五年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到493亿元,超过计划的15.3%,加上企业和地方自筹资金,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投资总额达到588.47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92亿元,相当于1952年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 一五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9%,其中工业增长18%,农业增长4.5%;轻工业增长12.9%,重工业增长25.4%。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43.1%提高到1957年的56.7%。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上升到45%。1957年钢产量达到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296%,为建国前最高年产量的5.8倍;发电量达到193.4亿度,比1952年增长166%,为建国前最高年发电量的3.2倍。“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100年。 1958至1960年是中国“大跃进”时期。“大跃进”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力图在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开辟一个新的局面。然而,实践已证明,这个努力是不成功的,而且造成严重的后果。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指标,比八大一次会议建议的指标,工业方面普遍提高一倍,如钢从1200万吨提高到3000万吨;农业方面普遍提高20-50%,如粮从5000亿斤提高到7000亿斤。从此后,第二个五年计划转入了“大跃进”的轨道。 三年“大跃进”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影响以后两年经济的发展。1958-1962年,社会总产值年平均下降0.4%,农业净产值年平均下降5.9%,轻工业年均下降2%,国民收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