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寺庙设计寺庙规划总平面说明

寺庙设计寺庙规划总平面说明

寺庙设计寺庙规划总平面说明
寺庙设计寺庙规划总平面说明

寺庙设计寺庙规划总平面说明

一、项目概况:寺庙设计

二、设计单位:湖北中柱古建园林有限公司

三、项目背景:场地概况 1、该项目位于河南

省云台山。 2、本项目总规划面积40亩。

寺庙建筑3000平方米。

四、

五、整体布局:本寺庙设计总体思路顺应山地

地形特点,坐南向北朝向为主要走向;沿大

门为轴线,依次布置山门,前殿,大雄宝殿,藏经阁,观音殿,左右分别书本焕殿和伽蓝

殿。

六、平地寺院的典型化布局 |寺庙设计图集,寺庙

规划设计,寺庙建筑施工图设计,寺庙规划鸟

瞰设计图寺庙布局单院式:这是我国佛寺

早期的一种布局形式,院落由回廊围成方形,

有的在院外也有建筑。这种布局,是受当时印

度佛寺样式的影响,与中国传统宫署建筑相结

合而形成的形制。

七、寺院设计布局纵轴式:这种布局将各主要殿

堂井然有序的布置在一条轴线上,每个殿堂前

后左右各置一座配殿,形成三合或四合院落。

一些大型寺院还可以并列两条或三条轴线。

八、寺庙规划三院式:这是比较特殊的形制。有

两种方式:一种是横列三院互不连接各自独

立成单院;中院最大,东西二院较小,方向各

朝向中院。另一种方式是三院接连,中院最大,

左右二院的南北向宽度小于中院的进深,三院

全部由回廊围绕。

九、设计思路:本项目是以古建筑仿古寺庙定

位,设计中采用了古建筑风格水,飞檐斗拱,以雕刻莲花灯图案体现佛教文化思路。本项

目是继承佛教建筑的诸多长处,突出时代特

色,实现智能化、实用化、多功能化,建筑

风貌达到与山与树和谐,实行房让树,保护

树为原则,成为树包寺院的一大建筑特色。

整个寺院在规划中注重环境绿化设计,力求

使整个寺院花木葱绿,生机盎然,整洁安全、清净庄严、彰显人与众生和谐美景,为香客、游客提供了舒适、清静的活动环境。

十、古建设计,寺庙设计寺院建设的基本原则,

大略有两条:一是继承传统,二是应机弘法。

传统必先继承,名山祖庭,应基本依旧制修

复,在建筑风格、园林规划、佛像塑画等方

面,宜古香古色,保护佛寺的文物价值,造

成一种古而常新、清净脱俗的梵刹气氛,现

代化的建筑、商业性的设施,应尽量置于正

院之外。旅游观光的寺院,须努力维持秩序,严禁男喧女闹、喝酒抽烟、播放靡靡之音,

保持庄严清净。还须从应机弘法的需要出发,对传统寺院格局巧作取舍,增加必要的新设

施。一所能适应新时代弘法需要的寺院,应

具备四个中心的设施和功能。

论古代中国寺庙建筑

论古代中国寺庙建筑 引言: 寺庙建筑是我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寺庙建筑集思想、文化和时事各种元素而成, 通过对寺庙建筑的风格及设计特点的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其所属宗派、思想理念等等,更 重要的是透过此可以观察到建筑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动态。所以可以说:寺庙是中国古代 建筑的博物馆。对于古寺庙的建筑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及 社会历史的变革。 正文: 对于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学术界尚未有定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佛教的传入及之后的广泛传播,迅速发展了中国古代建筑事业,特别是开辟了寺庙建筑这一特殊的具有巨 大价值的艺术道路。寺庙建筑起源于古印度,从北魏时期开始在我国出现,到了唐宋时期 到达了顶峰,而往后的明清时期则有着大量的修建。相比于很多的皇家建筑因为朝代的更 迭和战争而被破坏甚至消失的惨状,寺庙建筑被大量的保存下来。而且由于寺庙建筑的大 量涌现,使得其艺术和工艺都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达到了顶峰。 一、中国寺庙建筑观念 总的来说,中国的寺庙建筑讲求的是“天人合一”宇宙观,它的总体设计风格有意识的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 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中国的寺庙建筑常选址于名山幽林之中, 这是因为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在中国寺庙建筑群中有很多的室外空间,它们并不把自然排除在外,而是包容在其中,正所谓“深山藏古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古代寺庙建筑讲究内敛含蓄,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寺在深

山中,亦是深山的一部分。 中国人讲究“气”,寺庙更是融合了天地之灵气,所以寺庙的选址往往是集天气、地气、水气、人气等综合因素为一体的好地方。所以在造屋建庙的时候都会考虑山川形势以及方 位,以寻求气之所在而且能够藏得住气的地点,集万物之灵。由此再决定建筑的坐落和朝 向。 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的五台山,与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为“中国 佛教四大名山”。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稀世宝库。特别是其中的寺庙建筑,彰显了佛教寺 庙的特色,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有这样一种说法“ 台山归来不看庙,庙里乾坤贯古今”,由 此可以看出寺庙建筑是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的。五台山佛教寺庙建筑群中的显通寺是我国砖 砌结构中的杰作,而从建筑布局上来看,它的特点就是和五台山的地形地貌珠联璧合。寺庙和 自然山水融合在了一起,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这不仅仅是中国的优秀艺术作 品,同时在世界建筑文化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二、佛教寺庙的布局特色 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秉承了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因 此佛教寺庙仍都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 例如,承德避暑山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而在其周围还有十二座风格各异的皇家寺庙。这组 寺庙群是对藏族建筑艺术精华的充分融合的体现,联合一些后来的官建寺庙和民建寺庙, 它们集体反映出了承德历史上的辉煌。寺庙建筑虽然星罗棋布,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 是他们都以避暑山庄为中心,与山庄建设遥相呼应。这些寺庙建筑的坐落和方位与避暑山

中国寺院布局

中国佛教寺院布局杂说 2011-02-28 18:27:58来自: 广志(talkbox: ratmickey) 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 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三门向南开,但也有说法,寺院不能太正对南向,有点偏 东或偏西的那种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是天王殿,中间供奉弥勒菩萨,以布袋笑弥勒见多.四天王左东南、右西北(以弥勒为准,左即东方)。 弥勒菩萨的背后是供奉韦驮菩萨。以天王殿作为主线,纵线对正,接下来就是主殿——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当然也有寺院供奉法身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一般供奉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或者禅宗道场就干脆供奉释迦牟尼佛粘花像,左右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大雄宝殿的左右两旁一般是十八罗汉,左9尊右9尊。 释迦牟尼佛的背后,一定是供奉观音菩萨见多,称海岛观音,左右善财童子和东海龙女。观音大士身后配有罗汉或者三十二应身图。 接下来是法堂和藏经阁,两者可以上下两楼,或者相互连接都可以。上述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都在一条纵线上。 横线主要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设立左右钟鼓楼,左钟楼(东边),右鼓楼(西边),一般钟楼下或供奉地藏菩萨,鼓楼下或供奉伽蓝菩萨(现关公像)。也有的寺院将钟鼓直接设立在大雄宝殿之中。但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 以“寺”为名 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

中国寺庙的基本结构 中国佛寺建筑

中国寺庙的基本结构中国佛寺建筑,原与印度相同,没有殿堂,建塔藏舍利。为表示敬重,塔位于寺的中央,作为寺的主体,四周围以增房。 后来佛像供奉于殿堂,殿堂与塔并重,塔一般仍在殿堂之前。唐宋时期,禅宗已不再风行建塔,佛寺发展以殿堂为主的布局。完整的寺院一般皆为伽蓝七堂。以禅宗为例,七堂指山门、佛殿、法堂、僧堂、厨库、浴室、西净(厕所)。一般常见的殿堂有(一)山门(或三门)因为寺院大多居于山林之处,故又称山门殿。现已成为专门名词,即使在平原也称山门。因有空门(中)、无相门(东)、无作门(西),象征三解脱,所以又称三门。通常空门两侧立有哼哈二将(二)钟楼位于天王殿左(东)前侧,悬有洪钟。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闻公为其右胁侍。(三)鼓楼位于天王殿有(西)前侧,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四)天王殿正中供奉大肚弥勒,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其背后供韦驮。(五)大雄宝殿为佛寺正殿,又称“大殿”。有供奉一佛、三佛、五佛、七佛等情况。以三佛同殿居多。供一佛常见的为“释家三尊”或释迦及其两大弟子迦叶、阿难,也有的大殿供奉“西方三圣”或“华严三圣”。三佛同殿,常见的有“三方佛”、“三世佛”和“三身佛”,也有的供奉“弥勒佛-释迎牟尼佛-阿弥陀佛”。供五佛(密宗的五方五佛)和七佛(释迹牟尼佛以前的六佛加上释迎牟尼)的较少,多为历史久远的寺院。释迎牟尼像背面一般为海岛观音壁塑图。大殿东西两侧,常供奉十六罗汉或十八罗汉。(六)东西配殿大雄宝殿两侧常有东西配殿,其供奉对象随教派不同而有变化,有设“三圣殿”(供奉西方三圣)的,有设“祖师殿”的(多为禅宗),有设“伽蓝殿”的,等等。(七)法堂(亦称讲堂)一般在大殿之后。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法堂内除一般性安置佛像外,另设法座、讲台、钟鼓。(八)罗汉堂自唐代开始,一些大型寺院就修建五百罗汉堂。全国现存具有成组五百罗汉像的寺院在30以上,其中著名的有:北京碧云寺罗汉堂,苏州西园罗汉堂,苏州寒山寺左右配殿(存有宋代樟木雕刻五百罗汉,为雕塑中佳品),五台山殊像寺文殊阁(为悬塑五百罗汉),成都宝光寺罗汉堂,武汉归元寺罗汉堂,昆明筇竹寺天台来阁(为清民间雕塑艺术佳作),北京雍和宫法轮殿(系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铸造),四川乌龙寺五百罗汉堂。(九)方丈室佛寺住持(方丈)居住、说法与接客之处,有的叫华林丈室(净土宗佛寺),有的叫般若丈室(禅宗寺院)。

寺庙设计寺庙规划总平面说明

寺庙设计寺庙规划总平面说明 一、项目概况:寺庙设计 二、设计单位:湖北中柱古建园林有限公司 三、项目背景:场地概况 1、该项目位于河南 省云台山。 2、本项目总规划面积40亩。 寺庙建筑3000平方米。 四、

五、整体布局:本寺庙设计总体思路顺应山地 地形特点,坐南向北朝向为主要走向;沿大 门为轴线,依次布置山门,前殿,大雄宝殿,藏经阁,观音殿,左右分别书本焕殿和伽蓝 殿。 六、平地寺院的典型化布局 |寺庙设计图集,寺庙 规划设计,寺庙建筑施工图设计,寺庙规划鸟 瞰设计图寺庙布局单院式:这是我国佛寺 早期的一种布局形式,院落由回廊围成方形, 有的在院外也有建筑。这种布局,是受当时印 度佛寺样式的影响,与中国传统宫署建筑相结 合而形成的形制。 七、寺院设计布局纵轴式:这种布局将各主要殿 堂井然有序的布置在一条轴线上,每个殿堂前 后左右各置一座配殿,形成三合或四合院落。 一些大型寺院还可以并列两条或三条轴线。 八、寺庙规划三院式:这是比较特殊的形制。有 两种方式:一种是横列三院互不连接各自独 立成单院;中院最大,东西二院较小,方向各 朝向中院。另一种方式是三院接连,中院最大, 左右二院的南北向宽度小于中院的进深,三院 全部由回廊围绕。 九、设计思路:本项目是以古建筑仿古寺庙定 位,设计中采用了古建筑风格水,飞檐斗拱,以雕刻莲花灯图案体现佛教文化思路。本项 目是继承佛教建筑的诸多长处,突出时代特 色,实现智能化、实用化、多功能化,建筑 风貌达到与山与树和谐,实行房让树,保护

树为原则,成为树包寺院的一大建筑特色。 整个寺院在规划中注重环境绿化设计,力求 使整个寺院花木葱绿,生机盎然,整洁安全、清净庄严、彰显人与众生和谐美景,为香客、游客提供了舒适、清静的活动环境。 十、古建设计,寺庙设计寺院建设的基本原则, 大略有两条:一是继承传统,二是应机弘法。 传统必先继承,名山祖庭,应基本依旧制修 复,在建筑风格、园林规划、佛像塑画等方 面,宜古香古色,保护佛寺的文物价值,造 成一种古而常新、清净脱俗的梵刹气氛,现 代化的建筑、商业性的设施,应尽量置于正 院之外。旅游观光的寺院,须努力维持秩序,严禁男喧女闹、喝酒抽烟、播放靡靡之音, 保持庄严清净。还须从应机弘法的需要出发,对传统寺院格局巧作取舍,增加必要的新设 施。一所能适应新时代弘法需要的寺院,应 具备四个中心的设施和功能。

中国寺庙建筑设计布局

中国寺庙建筑设计布局 曲阜市中源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 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三门向南开,但也有说法,寺院不能太正对南向,有点偏东或偏西的那种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是天王殿,中间供奉弥勒菩萨,以布袋笑弥勒 见多.四天王左东南、右西北(以弥勒为准,左即东方)。 弥勒菩萨的背后是供奉韦驮菩萨。以天王殿作为主线,纵线对正,接下来就是主殿——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当然也有寺院供奉法身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一般供奉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或者禅宗道场就干脆供奉释迦牟尼佛粘花像,左右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大雄宝殿的左右两旁一般是十八罗汉,左9尊右9尊。 释迦牟尼佛的背后,一定是供奉观音菩萨见多,称海岛观音,左右善财童子和东海龙女。观音大士身后配有罗汉或者三十二应身图。 接下来是法堂和藏经阁,两者可以上下两楼,或者相互连接都可以。上述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都在一条纵线上。 横线主要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设立左右钟鼓楼,左钟楼(东边),右鼓楼(西边),一般钟楼下或供奉地藏菩萨,鼓楼下或供奉伽蓝菩萨(现关公像)。也有的寺院将钟鼓直接设立在大雄宝殿之中。但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以“寺”为名 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下面将就普通常见寺庙的格局作些介绍。 布局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是法堂或藏经楼(阁)或毗卢阁、观音殿。大雄宝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蓝殿、祖师堂(或观音殿、药师殿等)相对。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主轴线东侧,包括僧房(居室)、香积厨(厨房)、斋堂(饭堂)、职事堂(库房)、荣堂(接待室)等。接待四方之来者的客房特设在中轴线西侧。 山门 佛寺的大门称为“山门”。由于“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在山林之处,所以得名。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中间一

(整理)寺庙布局.

寺庙布局.txt如果青春的时光在闲散中度过,那么回忆岁月将是一场凄凉的悲剧。杂草多的地方庄稼少,空话多的地方智慧少。即使路上没有花朵,我仍可以欣赏荒芜。以“寺”为名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下面将就普通常见寺庙的格局作些介绍。 布局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是法堂或藏经楼(阁)或毗卢阁、观音殿。大雄宝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蓝殿、祖师堂(或观音殿、药师殿等)相对。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主轴线东侧,包括僧房(居室)、香积厨(厨房)、斋堂(饭堂)、职事堂(库房)、荣堂(接待室)等。接待四方之来者的客房特设在中轴线西侧。 山门 佛寺的大门称为“山门”。由于“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在山林之处,所以得名。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中间一座常建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如同两个门卫护持寺院。 天王殿 进了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在天王殿前两侧有钟楼和鼓楼。天王殿中间供坐北面南的大肚弥勒佛。东西两旁分塑四大天王像,弥勒佛背后神龛内供韦驮菩萨像。 大殿 天王再往北是“大雄宝殿”,俗称“大殿”,为寺庙的主殿、正殿。“大雄”是梵文筏那摩那的汉译,是对佛祖释迹牟尼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伏“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 常见的供奉释迦牟尼佛有三种姿势:一种称“成道像”,结跏趺坐(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成道前,为了众生而牺牲自己,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再一种为“说法像”,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还有一种立像,左手下垂,名“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右手屈臂向上伸,名“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 还有的是“三佛同殿”。一种是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种佛身。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指体现了佛法的佛本身。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指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右尊为“应身佛”,即是释迦牟尼佛,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特指释迦的生身。 又一种为供“横三世佛”。这里的“世”指三个空间世界,以其同时存在,所以叫“横三世”。正中为本尊释迦牟尼佛;左侧为左手持钵(表示盛甘露),右手持药丸的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 另一种为供“竖三世佛”。这里的“世”、指因果轮回迁流不断的个体一生中存在的时间。三世指过去(前世、前生)、现生(现世、现生)、未来(来世、来生)三世。在佛像中的位置是: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佛,即燃灯佛。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什么 类型:根据已知的历史文献、考古发掘和实物材斜,大体可将流行于我国中土的佛寺划分为以佛塔为主和以佛教为主的两大类型。 特点:从构造的角度,中国古代寺院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7项: ①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②保持构架制原则。③创造斗栱结构形式。④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⑤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⑥灵活安排空间布局。⑦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①很少真正的建筑学理论。。②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是指导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而以风水堪舆之说作为补充。③充满了中国人现实主义的处世态度。。④标准化的建筑个体要通过建筑空间的组合来表达个性,建筑群体的布置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处处反映着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⑤以象征主义手法表现特定的主题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章节答案

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章节答案历史上在长安建都的朝代不包括()C、宋朝 曾在北京建都的朝代有()个A、3 在中国古建筑中同样有门当户对的说法。(错) 雨果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对) 长沙天心阁的古城墙是()时期修筑的。D、清朝 长沙新挖掘的宋代城墙上有()的明文。C、飞虎军 中山大礼堂是在()年被拆的。D、1996年 长沙新挖掘的宋代城墙大约有120多米。(对) 梁思成是解放前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错) 日本历史上最有名的两座古城是()。D、镰仓、大阪 第一部中国建筑史是由()写的C、伊东忠太 古建筑的价值是唯一的,不可再生的。(对) 《营造法式》是一部宋代的着作。(对) 常被用在园林建筑中间的屋顶是()。B、悬山 中国古建筑艺术形象的特点是由()决定。B、屋顶式样 世界六大文明地不包括()。D、古代南美洲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以()为主的建筑的特点。C、木结构 庑殿顶的式样通常会见于皇帝住的宫殿。(对) 猫弓背的风火墙造型是()特有的。C、湖南 封火墙造型属于下列屋顶式样的()。D、硬山 南方封火墙造型较多的主要原因是()。B、房屋密集 北方的封火墙造型多是成人字形。(对) 岳阳县张谷英村的建筑平面是()字形的。A、丰 中国古建筑的概念“进”是以()来说的。C、建筑数 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古代庭院组成建筑群的最典型的代表是()。D、张谷英村的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相比,中世纪的建筑多是属于单栋建筑。(错) 北京的城市规划平面是成()字形。D、凸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发达的第一个时代是()。C、宋朝 在北京城的规划平面中位于东边的是()。D、日坛 在北京天安门的右边是皇帝祭祖的太庙。(对) 中国古代的城市管理施行的是里坊制。(对) 中国古代的工官制度是()。B、世袭制

佛教寺庙布局常识

佛教寺庙布局常识 一、寺庙朝向: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②西藏(zàn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或藏(zàng)(zà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 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钟楼悬有洪种。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à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é)侍(shì)。鼓楼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qié)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天王殿: 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①、弥勒佛 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竖三世”里的“未来佛”,正确的应该叫“弥勒菩萨”才对。因为他还没有接班,所以还没有成“佛”)。 ②、四大天王 弥勒佛的两侧有四大天王护卫(注:不是四大金刚啊,)佛教里的四大天王和《封神榜》里的不一样,佛教的四大天王不叫魔礼青,魔礼海,魔礼红,魔礼寿。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身青色,名提多罗吒(zhā),手拿宝珠,有的说拿大刀,有的说拿琵琶。统率毗(pí)舍阇(dū)(癫狂鬼)。西方增长天王:身紫色,有的说青色,名毗(pí)流驮(tuó)迦(jiā),手拿金刚杵(chǔ),有的说拿剑,统率鸠(jiū)盘荼(tú)和饿鬼。南方广目天王:身肉色,名毗(pí)流博叉,手持龙(好像也有持蛇的),统率臭饿鬼。北方多闻天王:身青黑色,名毗

中国寺庙建筑赏析

中国寺庙建筑赏析 摘要:中国寺庙建筑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给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寺庙建筑不仅分布广泛,样式各异,而且洋溢着深邃的文化意蕴与厚重的宗教氛围,因此它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寺庙建筑佛教文化建筑布局 1 寺庙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1.1寺庙建筑的起源 寺庙是中国经典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盛行起来。这些经典的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我国在南北朝时代大规模兴建寺庙成风,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首都洛阳内外有一千多座寺庙。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待中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南朝寺庙之多。由于深受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宇宙观的影响,中国寺庙建筑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我国现存的古建筑物中,百分之七十是宗教建筑,而在宗教建筑中又以寺庙建筑居多,所以寺庙建筑在中国的建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如此,寺庙建筑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神秘的宗教氛围,吸引着人们的广泛关注。如(图1,图2) 图1寺院建筑Ⅰ图2寺院建筑Ⅱ

1.2 寺庙建筑的发展 寺庙建筑经过东晋、南北朝的广泛传布,到唐代已经达到鼎盛时期。中国古代最早接待西域高僧的寓所是鸿卢寺,“寺”这一官署的名称由此被保留下来,而后逐渐成为佛教庙宇的专称,因此佛寺的形成受到宫室府邸的影响很大。隋唐以来,王公贵族多有将旧宅赠给寺庙的风习,使神秘而严肃的佛寺宗教文化融入了人间的生活气息,当时汉族地区的佛寺多以传统的四合院为基本单位。起初,多建于繁华的城市大邑,许多文人雅士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深谷幽林成为他们心中理想的净土,佛寺开始进入高山密林,“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这一事实。 2 寺庙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寺院建筑融会了中国宫殿建筑的美学特征,在时间进程和空间的形式上都具有共同的特征。中国古建筑通常以木结构为主,房屋先由木梁枋和立柱组成框架,再配以木框门窗,可以说除了砖瓦础石之外,地面以上部分都由木料构成。屋顶的形状和装饰占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和微 翘的飞檐呈现着向上、向外的张力。配以宽厚的正身、廓大的台基,主次 分明,升降有致,加上严谨对称的结构布局使整个建筑群显得庄严浑厚,行观其间,不难体验到强烈的节奏感和鲜明的流动美。 基座,是为了显示建筑寺庙的等级和风格。基座一般用在天王殿,随着院落的进深,基座逐渐升高。大雄宝殿的基座,人们常称为须弥座,须 弥是佛教中“位于世界中心的最高之山”,把大雄宝殿置于须弥座上,借 助于台基高隆的地势,周围建筑群体的烘托,以显示佛殿的宏伟庄严。 开间,平面组合中的佛寺院落大多数开间都是单数,这也是中国古代以单数为吉祥。开间越多,等级越高,如大雄宝殿用九、五开间,以象征“帝王之尊”。其余大殿一般为三间。间的纵深为进深,开间与进深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使整体建筑取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屋顶,寺院建筑的体身部分,体型都显得庞大笨拙,但在屋顶上却利用木结构的特点把屋顶做成曲面形。寺院屋顶造型有底殿顶、歇山顶、悬 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庑殿、歇山屋顶又有单据和重檐两种。如(图3)

论古代中国寺庙建筑

论古代中国寺庙建筑 引言: 寺庙建筑是我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寺庙建筑集思想、文化和时事各种元素而成, 通过对寺庙建筑的风格及设计特点的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其所属宗派、思想理念等等,更 重要的是透过此可以观察到建筑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动态。所以可以说:寺庙是中国古代 建筑的博物馆。对于古寺庙的建筑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及 社会历史的变革。 正文: 对于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学术界尚未有定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佛教的传入及之后的广泛传播,迅速发展了中国古代建筑事业,特别是开辟了寺庙建筑这一特殊的具有巨 大价值的艺术道路。寺庙建筑起源于古印度,从北魏时期开始在我国出现,到了唐宋时期 到达了顶峰,而往后的明清时期则有着大量的修建。相比于很多的皇家建筑因为朝代的更 迭和战争而被破坏甚至消失的惨状,寺庙建筑被大量的保存下来。而且由于寺庙建筑的大 量涌现,使得其艺术和工艺都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达到了顶峰。 一、中国寺庙建筑观念 总的来说,中国的寺庙建筑讲求的是“天人合一”宇宙观,它的总体设计风格有意识的将 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 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中国的寺庙建筑常选址于名山幽林之中, 这是因为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在中国寺庙建筑群中有很

多的室外空间,它们并不把自然排除在外,而是包容在其中,正所谓“深山藏古寺”讲的 就是这个道理。中国古代寺庙建筑讲究内敛含蓄,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寺在深 山中,亦是深山的一部分。 中国人讲究“气”,寺庙更是融合了天地之灵气,所以寺庙的选址往往是集天气、地气、水气、人气等综合因素为一体的好地方。所以在造屋建庙的时候都会考虑山川形势以及方 位,以寻求气之所在而且能够藏得住气的地点,集万物之灵。由此再决定建筑的坐落和朝 向。 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的五台山,与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为“中国 佛教四大名山”。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稀世宝库。特别是其中的寺庙建筑,彰显了佛教寺 庙的特色,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有这样一种说法“ 台山归来不看庙,庙里乾坤贯古今”,由 此可以看出寺庙建筑是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的。五台山佛教寺庙建筑群中的显通寺是我国砖 砌结构中的杰作,而从建筑布局上来看,它的特点就是和五台山的地形地貌珠联璧合。寺庙和 自然山水融合在了一起,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这不仅仅是中国的优秀艺术作 品,同时在世界建筑文化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二、佛教寺庙的布局特色 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秉承了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因 此佛教寺庙仍都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 例如,承德避暑山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而在其周围还有十二座风格各异的皇家寺庙。这组 寺庙群是对藏族建筑艺术精华的充分融合的体现,联合一些后来的官建寺庙和民建寺庙,

中国传统寺庙布局

中国传统寺庙布局 综述=700) window.open('https://www.doczj.com/doc/2f8675516.html,/DownloadImg/2 013/01/0717/29448034_1.jpg');" border="0" alt="中国传统 寺庙布局" src="https://www.doczj.com/doc/2f8675516.html,/DownloadImg/2013/01/0 717/29448034_1.jpg"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寺庙 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说它特殊并不在建筑本身的结构与形态上,而是指的特有的整体布局的要求。从汉、唐以塔为中心的初期布局过渡到明清时期的我们大家常见的布局,也是随着佛教的汉化而逐渐改变成中国建筑形式的。最小的山庙基本和我们的四合院的形式差不多。一个小山门,一个简单的照壁,一个主要的神堂(大多供奉佛祖和观音之外的小一些的神),两侧为附属供奉神明。后进院基本为僧侣生活区。大的寺院布局就多了很多的层次。山门在迎客的位置 雄居着,一般山门为两到三重。中间多安置四大天王,其后是左右龟驮碑刻,详细记录寺院的历史和著名事件以及重修、善款施主之类的内容。紧接着是左钟(楼)右鼓(楼)。山门后为三重大殿,一般中轴线上的大殿供奉次序的是观世音菩萨、佛祖、弥勒。有一种解释是说,佛祖有三世。前世佛

是观世音,现世佛为本身,未来佛是弥勒。寺庙主要供奉 的佛神是不一致的,这和道观完全不同。全国的道观都有三清殿供奉三位老祖。而佛教由于显宗和大乘佛教教义的影响,所膜拜的各路神佛都有各自的道场。只要你信佛有佛性,供奉哪个主神是可以有变化的。所以我们就会看到菩陀山的观音殿,灵岩寺的罗汉堂,其它寺院的天王殿等等。一般的 中轴线两侧陪衬着其他各路神仙或观音的其他变身相,甚至有的还衬着鲁班庙、神医阁等。再往后还有做功课的经堂、戒堂、僧房等等。藏经阁都在稍微偏点的位置,处于幽静 之中。方丈室也在这样的位置,便于会客说法。寺庙大都 背山,山中树塔。早期的塔都在地宫中藏有佛骨舍利或其它镇寺之宝。后来塔的形式保留下来,但是位置放在了寺后,即可用做纪念高僧的建筑又起到了整体错落有致美观的效果。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寺庙建筑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空间与时间的无限,即为宇宙。“宇”字本意为房檐,无 限之宇,当然则以天地为庐。这个宇宙观,把天地拉近人心,人与自然融合相亲。“以天地为庐”的观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易·乾卦·文言》)、“天

中国庙宇建筑的特点赏析

中国庙宇建筑的特点赏析 ——以普陀山为例 寺庙建筑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现在我就以普陀山为例对中国庙宇建筑的特点进行简单的赏析。 寺庙建筑格局优美独特,中国的寺院建筑样式与宫殿相似 ,更多地融合了中国宫殿建筑的美学特征 ,在时间进程和空间的形式上都具有共同的特征 ,寺庙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 ,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 ,正面是天王殿 ,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 ,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 ,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 ,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 ,隋唐以后 ,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 ,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 ,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 ,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 ,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沿着这条中轴线 ,前后建筑起承转合 ,宛若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的乐章。 普陀山在建筑格局上 ,既有中国传统寺庙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 ,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 ,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此外 ,又结合着园林式建筑格局 ,与自然相结合依景而建 ,响应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 ,含蓄温蕴 ,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这两种艺术格局相结合使普陀山的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 ,又极富自然情趣 ,且意境深远。在佛国里 ,寺庙依景而建 ,以景托佛 ,最大程度上保留自然的原色 ,给人以原汁原味的清净感。普陀山的景观 ,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现象 ,即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协调和融合是其布局的关键所在。在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处理艺术上 ,普陀山的建筑具有浓郁的佛教特色和海岛特色 ,就是以海为主 ,海山结合的手法 ,既

新中式、北美风格、中国寺庙建造风格特点

新中式建筑风格特点: 中国传统的建筑主张“天人合一、浑然一体”,居住讲究“静”和“净”,环境的平和与建筑的含蓄。无论是写意的江南庭院,还是独立组团的四合院,都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讲究居住环境的稳定、安全和归属感。 新中式建筑在沿袭中国传统建筑精粹的同时,更注重对现代生活价值的精雕细刻。同单纯的仿古建筑不同,新中式建筑着力提高居住的舒适度,比如在设计中更多考虑私密性,增强采光通风,更有效地提高卫生间、厨房在居室中的地位,更好地使老人、孩子、夫妇间的居室环境合理分隔与有机协调等。另外,在庭院、地下室的处理中,也吸纳了更多现代生活流线的创新之笔,如外庭院、下沉庭院、内游廊等,让中式建筑以一种更自然、更现代、更具生命力的品相出现。 新中式建筑通过现代材料和手法修改了传统建筑中的各个元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演化和抽象化,外貌上看不到传统建筑的原来模样,但在整体风格上,仍然保留着中式住宅的神韵和精髓。空间结构上有意遵循了传统住宅的布局格式,延续的传统住宅一贯采用的覆瓦坡屋顶,但不循章守旧,根据各地特色吸收了当地的建筑色彩及建筑风格,能自成特色。 新中式建筑总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两大派系:北方的合院派和南方的园林派。北方的合院派建筑在外观上采用了北京四合院的灰色坡屋顶、筒子瓦及一定高度的墙院围合方式;材质上多选用地域色彩浓厚的灰砖,形成雄浑、宏大的气势;空间结构上则是尽可能多地设计庭院空间,以追求四合院的全包围形式。南方园林派则以其“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精致的景观和空间处理手法独步天下。该派建筑多以苏州园林为主要传承对象,亭、台、楼、阁、轩等也多仿造苏州园林样式。景观营造手法借鉴园林中常见的景观处理方法,如借景、漏景、对景、隔景等。白墙青瓦、高大的马头墙、飞檐是建筑中的突出特点。整体建筑形象可用“粉墙黛瓦”来形容,如同中国水墨画,淡丽清雅,诗意油然而生。

寺院建筑特点与布局形式研究初探

寺院建筑特点与布局形式研究初探 —以广仁寺、瞿昙寺、西宁东关清 真大寺为例 摘要:宗教寺院建筑是我国建筑组成中的重要一部分,也是体现中国古典建筑风格最为突出的建筑。国内藏传佛教寺院和清真寺的建筑与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中国古典传统建筑风格与特色,同时兼容藏地建筑风格与国外建筑特色。藏传佛教寺院大都按一定规制修建,以满足各种宗教礼仪的要求,从建筑群的选址到整体布局,都渗透着藏民族传统的审美理想,贯穿着佛陀世界的精神追求。而清真寺,则是伊斯兰教的象征。清真寺的群体建筑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最高体现,它是伊斯兰精神最集中的物质凝结。它们就有独特的建筑特色,很高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研究重视该类建筑,对于城市的改造与保护,继承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宗教寺院藏传佛教寺院清真寺建筑风格与特色建筑文化 正文:宗教寺院都是一个膜拜的场所,是人们通过行使宗教礼仪表达宗教信仰的地方。不同的宗教信仰,具有不同的膜拜方式,那么不同的宗教建筑就会有建筑氛围、建筑布局形式。下面就以广仁寺、瞿昙寺、西宁清真寺为例,分别说明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与清真寺建筑风格与特点。 广仁寺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占地面积三千六百平方米,有殿堂房舍五十余间。全寺有院落三重。第一进院落中有钟楼、

鼓楼,主殿为天王殿;第 二进院落的主殿为文殊 殿,又叫宗喀巴大师殿; 第三进院落的主殿叫大 佛殿,又叫弥勒殿。这三 重院落的两旁是二层楼 房,为接待四方信徒之处 所。所以,广仁寺规模虽不大,布局却很严谨,中轴线分明,左右配房对称,秩序井然。院内苍松翠柏,花草葱茏,十分清幽宜人。寺内供奉的佛像、所藏经典、僧众修持都依承藏传佛教,是一座具有汉族地区寺院建筑特色的喇嘛教寺庙。院内建筑建筑形式风格形似唐风,装饰华丽。 瞿昙寺是青海乐都南山地区最大的寺院,瞿昙寺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全寺共有三个院落,建筑布局为前、中、后三进院落,是一座明代汉 式宫廷建筑风格的古寺,整个寺 院依山傍水,高低错落,气势宏 伟。瞿昙寺的汉式建筑风格十分 典型,在类型众多的藏传佛教寺 院中独树一帜,实际也是清代北 京和承德等地大量兴建的汉式藏传佛教寺院的先声。从山门起的中轴线上依次为金刚殿、瞿昙寺殿、宝光殿和隆国殿。各殿依山就势逐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