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操作规范

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操作规范

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操作规范
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操作规范

腕管综合征患者的案例护理

腕管综合征患者的案例护理 案例介绍: 基本情况:患者吴秀芬,女,62岁,诊断:1左侧腕管综合征。入院日期:2016-06-21。主诉:左手拇指、食中环指疼痛五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五个多月前在干活后出现在手拇指及食中环指胀痛,开始未重视,后疼痛逐渐加重,以夜间明显,伴拇指及食中环指无力,屈伸患指时出现弹响伴疼痛明显,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院。患者无头昏,头晕、头痛等不适,饮食好,大注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否认“肝炎、伤寒、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病史,14年前摔伤致右腕部骨折,无输血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生于原籍,居住及生活环境良好,无酗酒、吸烟、吸毒等不良嗜好。否认有工业毒物、粉尘、放射性物质接触史。 家族史:家族成员中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否认有家族性遗传性疾病。 体格检查:T 36.3℃P78次/分R20次/分BP 150/96mmHg 患者神志清,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胸廓无畸形,呼吸运动两侧对称双肺呼吸音清。心前区无异常隆起,心音正常,心率78次/分,律齐。腹部平软,无压痛,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及神经查体无特殊。 专科检查: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及环指桡侧半皮肤感觉迟钝,大鱼际肌萎缩,左拇指对指功能减退,肌力减弱,左腕部压痛,屈腕后左拇指及食中环指疼痛加重;左拇指、食中环指远侧掌横纹处可扪及黄豆大小的痛性结节,屈伸患指有弹拨感。 实验室及器械检查:肌电图提示:左侧正中神经腕部受压之电生理表现。 情景一:入院时患者的护理: 患者步行入院,由责任护士陪同进入病房,监测生命体征,做好入院评估,收集病史,抽血检验血型、血常规、PCG、血生化,做好入院宣教。 护理问题: 1.焦虑、恐惧:与疼痛、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2.疼痛:与疾病有关 3..知识缺乏:与缺乏腕管综合征相关知识有关

探讨掌心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方法

探讨掌心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方法 发表时间:2019-04-09T10:04:57.17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24期作者:俞俊兴李向荣杜翚贾学峰秦军周翔胡刚 [导读] 通过掌心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具有出血量少,安全方便,创伤小,恢复速度快等优点,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江苏省东南大学附属江阴市人民医院;江苏江阴214400) 【摘要】目的:探究掌心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应用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为了进行本次研究,我院对相关患者进行了疾病确诊,并且确保所有患者都是患有腕管综合征的病人,并且都通过相关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一共选择了12例患有腕管综合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且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主要包括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通过常规传统手术方式治疗,而观察组通过掌心小切口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由此可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术前术后握力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要远远高于对照组,而且术前术后的握力变化情况也要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结论:掌心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应用过程中的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研究。 【关键词】掌心小切口;腕管综合征;手术方式;治疗效果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4-0215-01 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患有腕管综合征疾病的患者也不断增多[1]。在临床上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哪种方式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手术治疗,但是手术治疗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2]。因此不断减少并发症,简化手术方式,是相关人员研究的重点。其中通过纵向长心小切口治疗,能够有效的减手术复杂程度,并且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3],本次研究针对掌心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应用过程中的效果进行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我院一共选择了12例患有腕管综合征的患者,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并且还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分别为6人。其中单侧9例9腕,双侧3例6腕,双侧均为女性。 1.2 方法 针对不同情况的患者,采取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对照组主要采用常规的传统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而观察组主要采用纵向掌心小切口手术方式进行治疗。针对单侧患者来说,主要在臂丛麻醉,部分局麻下进行组织麻醉,针对双侧患者来说,要进行分次手术,不同的手术间隔时间为一个月,主要是将患者的拇指进行充分外展之后,在腕横纹处2cm,大鱼际纹旁开0.3cm的位置进行接口,并且保证切口长度在2.0-3.0cm之内[4]。在对患者的皮肤以及皮下组织切开之后,要队长建模进行中形切开将腕横韧带充分暴露出来,并且要对患者手掌的正中神经以及返支保护好,对患处神经进行治疗,并且将腕横韧带偏向尺侧进行切断,避免损伤正中神经返支。最后通过自动气囊止血带帮助患者进行彻底止血,最后放入引流条,缝合切口,患者术后三天之后要对患者进行第三美松药物治疗,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每日一次能够减少患者水肿的情况,同时给予基础的营养神经药物进行治疗,通过石膏或者支具进行外部固定,在两天后可以将引流条拔出,并且等患者情况好转,可以进行一定的功能训练。 1.3 观察指标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术前术后握力情况进行观察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或是SPSS19.0软件进行检验本次涉及数据,计量相关的资料所使用的工具为(),并且进行t检验,应用(%)表示计数,行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差异。 2.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比较 可以发现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要高于对照组,差异较为显著,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 3.讨论 通过纵向掌心小切口的方式治疗腕管综合征具有十分有效的临床效果,其中通过该种手术方式,能够保证切口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并且要顺着掌纹的方向进行切开,切口一般在腕横纹2cm处,长度一般在2.0-3.0cm之间。主要的手术部位是在正中神经及其分支之间的区

血液透析特色介绍

血液透析特色介绍: 血液净化是救治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支持生命重要器官功能及调整机体内环境平衡的有效治疗方式之一,治疗对象已从单纯的肾脏病领域扩展到临床各科。世界范围内需肾脏替代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显著增加,我国终末期肾病的发病率约为568人/100万。血液净化技术日益发展成熟,透析机及透析器也在技术不断改进,透析疗法多样化,不仅维持了患者的基本生存、延长了生命,并有效的治疗了近期及远期并发症,提高了血液净化患者的生命及生活质量水平,促进了社会复归率。治疗不及时、不规律、不充分,透析用水等都直接影响患者长期存活率及生活质量。重症监护病房中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高达20-30%,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达10-63%。 各种原因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水负荷过多(急性肺水肿、严重肾病综合征等)、电解质紊乱、某些药物或毒物中毒、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患者病情危重,病死率高,救治难度大,重症监护病房中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死率达35-50%,连续性血液净化系列技术的开展大大的提高了这些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迄今已有16年历史,拥有国际先进的现代化设备20多台,能开展各种血液净化治疗,年常规透析达10000人次,已成功开展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已治疗患者1000余例,在蓝文主任的带领下,已形成以常规透析为基础,各种最新血液净化技术快速发展的格局,是常德地区规模大、透析质量好的中心。 血液净化中心透析质量高,采用纯净透析液、高效透析器、精确机器给患者最好的透析。透析中患者不良反应少,舒适度高。患者平均透析龄维持较高水平,部分患者维持透析生活达20年。患者透析后生活质量高,绝大多数接近正常人,部分仍坚持正常工作,我们的目标是“还尿毒症患者一个新的生命”。中心技术先进,全面解决患者透析中碰到的各种难题,减少各种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包括:血管通路技术,中心具有显著优势,除常规开展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外,还进行临时、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术,有效地维护了透析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对透析中顽固低血压、高血压、心血管并发症、肾性骨病、继发性甲旁亢、透析相关淀粉样变、腕管综合征的处理有独到的见解及方法。 血液净化中心率先开展采用血液净化新技术,治疗内科顽症及抢救危重病患者的研究及治疗,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技术,成功救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重症急性肾衰、低钠血症、重症急性胰腺炎、创伤、中毒等危重病人,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救治水平及存活率。 血液净化中心具有先进服务理念:不是为病人服务一阵子,而是为病人服务一辈子。不是简单地为病人完成透析治疗,还指导病人建立健康的日常生活习惯及护理,为病人完全解除后顾之忧,全力提高透析患者生活质量。 特色治疗方法 1.精心为患者制定透析方案:为患者选择合适透析治疗方案,包括高通量透 析,血液透析滤过,对患者透析充分性进行评估。 2.血管通路:解决透析患者“生命线”问题-血管通路的难题,手术成功率 高,术后护理方法先进,并发症低,。如动静脉自体内瘘成形术,中心静脉带cuff长期导管及临时导管留置术。

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

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 发表时间:2012-12-21T14:56:51.3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5期供稿作者:云鸿王小青[导读] 腕管综合征也称腕正中神经挤压征,系指骨、肌肉、韧带、筋膜等形成管道或间隙受压使正中神经在腕管内缺血 云鸿王小青(包头市蒙中医院外三科内蒙古包头 014040)【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5-0112-02 【摘要】目的腕管综合征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我院近年来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病例,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56例通过1年随访治愈率100%。【关键词】腕管综合征病因症状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也称腕正中神经挤压征,系指骨、肌肉、韧带、筋膜等形成管道或间隙受压使正中神经在腕管内缺血,而产生的以手指感觉异常为特殊的一种征候群。本征群临床上并非少见,多发生于经掌用手抓握、揉搓劳动的中年妇女,以右侧多见,也可有双侧同时发病。腕管是腕部的一个骨纤维管道,由掌侧的腕横韧带和背侧八块腕骨9条肌腱。1条正中神经排列紧密构成,正中神经及屈指肌腱都通过此管道。正中神经出腕管后发出分支,支配大鱼际肌,拇对掌肌,拇收肌和1.2蚓状肌还发出分支支配掌桡侧拇、食、中三指半掌面。以及这些手指运侧指关节指尖背侧。如此,腕管由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狭窄时则可使正中神经受压并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腕管综合征的发生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以女性多见,为男性4-6倍、30-60岁其中有些可能因腕关节病,关节炎或屈指肌腱腱鞘炎,腕横韧带肥厚桡骨下腱鞘囊肿,脂肪瘤等局部病变所致。另一些则可由于更年期、妊娠、哺乳肢端肥大症或甲状腺机能障碍等内分泌改变,如糖尿病以及慢性劳损而致腕横韧带、腕骨等正中神经周围的纤维骨组织退变增生的结果。减少腕管的容积引起正中神经受压。上述这些改变可造成腕管相对狭窄而至正中神经受压。 临床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56例多为女性,占男性的6倍,平均年龄48岁,其中骨性关节炎8例,创伤性关节炎15例,腕横韧带肥厚12例,更年期10例,甲状腺机能障碍6例,慢性劳损5例。 1.2治疗方法 1. 2.1非手术治疗:本组对甲状腺机能障碍及糖尿病病例均采取保守治疗,给以外固位制动休息,口服神经营养药物,以及局部封闭治疗。随访半年内缓解率25%、复发率90%以上。 1.2.2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病人仰卧位,臀丛麻醉后,上止血带,于大鱼际尺侧5-6cm做平行于鱼际纹的切口,向近端做“S”形延伸过腕关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掌侧韧带及其下的掌长肌腱,切开腕掌侧韧带,牵开掌长肌腱,正中神经及指屈肌腱。正中神经稍偏向桡侧,紧贴于腕横韧带,沿腕横韧带尺侧缘将其切开。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回返支。向远侧直切至掌浅弓周围脂肪,向近侧切际前臂筋膜的远侧部,仔细钝性分离正中神经,检查正中神经受压情况,神经是否与周围组织粘连、屈肌腱鞘增厚的情况,有无软组织肿物及骨性凸起,有无迷走神经肌腱等。 正中神经受压后,近端常菱形膨大,受压段苍白细硬,周围有瘢痕,应松解粘连,切除增厚滑膜,切除肿物。一般不做神经内松解术。如果伴有肌腱萎缩,感觉异常,可在显微镜下做神经松解术。用纤维手术刀或剪刀纵形切开病变神经断的神经外膜,潜行分离,牵开外膜显露神经束,沿神经束分离束间瘢痕,使神经束完全得以松解。切口部加压包扎,三角巾悬吊。允许病人早期活动手指和腕关节,12-14天切口拆线。 手术中注意事项:1.皮肤切开切口时,切口不应成直角或一走腕掌侧皮纹。2.不要损伤正中神经掌浅支。万一切断、不要缝合修补、只需在起点切断即可。 正中神经运动支支配鱼际肌其走行变异较大,常见有: 1.约50%的近支于腕管远端桡侧起于正中神经桡侧掌面,弯向桡侧并向上在拇短屈肌和拇短展肌之间进入鱼际肌群。 2.约30%的运动支在腕管内起于正中神经前面,它于正中神经一起通过腕管钩绕屈肌支持带的远端,在拇短屈肌和拇短展肌之间进入鱼际肌群。 3.约20%的运动支起向腕管内正中神经前面,向桡侧穿过屈肌支持带在拇屈肌和拇短展肌之间进入鱼际肌群。 4.少见的变异:运动支起自正中神经尺侧缘,在腕管内横过正中神经然后钩屈肌支持带的远端进入鱼际肌群,有的则穿过屈肌支持带并位于其浅表面,罕见多个运动支,正中神经高位分支。当手术需要显露正中神经运动支时,上述所有的变异都应考虑到,如果正中神经的尺侧打开腕管,除运动支也位于正中神经尺侧的情况外,运动支应受到保护,非常罕见运动支变异的患者,通常都有较大的掌短肌,手术时要特别注意。 【结果】本组对46例手术患者通过1年随访,治愈率达百分之百, 手指功能活动自如, 伸屈腕功能正常, 末稍血运及感觉正常,部分肌肉萎缩病例肌张力明显增加。 【讨论】腕管综合征主要症状为患手桡侧手掌和三个半手指疼痛、麻木手指运动无力及血管神经营养障碍的表现。轻者仅在夜间或持续用手劳动后出现手指感觉异常、麻木、疼痛。用手挤压按摩时症状减轻,但运动障碍不明显,或者个别只在劳动时有手指精细动作不灵活的感觉。重例则手指刺痛麻木较持续而剧烈,有时疼痛且可向前臂乃至上臂、肩部放射症状明显时,注意保持腕关节及手指功能的休息,减少运动,症状减轻时,可练习腕伸屈及前臂翻转活动,防止废用性萎缩粘连。夜间或用手工作时尤重,甚而影响睡眠及劳动。体检时常可见患手的示指,中指感觉过敏或减退,皮肤发凉、苍白或发绀、拇指外展和对掌运动无力等、某些病程较长者尚可显示大鱼际肌萎缩。拇短展肌、拇对掌肌肌力减弱。本病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作以下几种试验如出现或加剧患例手指刺痛及麻木等异感时都为阳性,对本病诊断提供帮助。

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和治 疗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腕管综合征是手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拇、示、中、环指麻木和拇指活动障碍。它是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为正中神经在腕部受压引起的一系列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在一些文献中它也被形容为“肢端感觉异常”、“正中神经压迫性神经病变”、“正中神经炎”,以及“延迟性正中神经麻痹”。 诊断 中年妇女出现桡侧三个半指疼痛、麻木、感觉减退和鱼际肌萎缩三大症状中的1个或2个症状时要考虑该病,尤其伴有夜间麻醒史者更应高度怀疑该病。 该病的主要症状为正中神经所支配的拇、示、中指及环指桡侧半出现疼痛和麻木感,常以中指明显。此种麻痛感在夜间或清晨出现较多,甚至有的病例仅在夜间发作或加剧,经活动后缓解,影响睡眠,这是本病一大特征。另一特征为神经感觉异常现象(如麻木感、烧灼感等)只限于腕部以下正中神经分布区。 有些病例可于疼痛发生后数周或数月出现运动障碍,主要为拇指无力或动作不灵活等。病程较长的病例,常有大鱼际肌萎缩,其中以拇短展肌及拇对掌肌最为明显,所以拇短展肌肌力减退,是本病最常见体征。 个别晚期病例可见手指发白、发绀,皮肤发亮,指甲增厚,局部出现水疱或溃疡及少汗等植物神经系统的营养改变。 腕关节极度屈曲试验当腕关节掌屈或背屈至90°,并持续1分钟后,手的正中神经分布区有感觉异常者为阳性,其阳性率为70%。掌屈试验(Phalen试验)时,不仅是腕管内屈指肌腱向掌侧移位,压迫正中神经,还可由于腕管内压力增高,挤压正中神经,使症状加重。而腕背屈90°时,虽屈肌腱移向腕管背侧,但腕管内压力升高可达腕掌屈时的2~3倍,同样可加重症状。 神经叩击试验(TineI征) 检查者轻轻叩击掌侧腕横韧带正中神经走行处时,如手指有放电感者为阳性,阳性率约为61%。

颈椎病诊疗规范-(1)

颈椎病康复诊疗规范 【概念】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分型】 1 颈型颈椎病 1.1 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做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1.2 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 1.3 临床检查: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向活动范围近于零度。 颈椎旁肌、胸1 ~胸7 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头肌有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如有继发性前斜角肌痉挛,可在胸锁乳头肌内侧,相当于颈3 ~颈6 横突水平,扪到痉挛的肌肉,稍用力压迫,即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2 神经根型颈椎病 2.1 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

2.2 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具有特征性,因此称为根型疼痛。疼痛或麻木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2.3 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晚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 2.4 临床检查: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 交感型颈椎病 3.1 头部症状:如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偶有因头晕而跌倒者。3.2 眼耳鼻喉部症状: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眼前好象有雾等;耳鸣、耳堵、听力下降;鼻塞、“过敏性鼻炎”,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 3.3 胃肠道症状: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以及咽部异物感等。 3.4 心血管症状: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 3.5 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或发热,有时感觉疼痛、麻

慢性肾脏病骨代谢及其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_指南10_2_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

不建议进行? 2 -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的筛查, 包括血浆? 2 -微球蛋白水平的测定。(观点) ① 目前没有任何治疗(除肾脏移植外)可以阻止 ? 2- 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的进展或提供全面的缓解。(证据) ② 在发生? 2 -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的患者,应考虑肾移植以阻止疾病进展或提供全面缓解。(证据) ③ 确诊? 2 -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的或高危患者应使用非铜仿膜(证据)及高流量透析器。(观点) 1 背景 ? 2 -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或称为透析相关淀 粉样变性,A? 2 M)是影响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一种 严重并发症,可使患者进行性衰弱。这种病变以? 2 -微球蛋白纤维为主的沉积为特征,首先累及关节和关节周围的结构。临床表现包括腕管综合征、脊柱关节病、关节积血、关节疼痛和活动障碍。到疾病晚期,可出现系统性沉积,主要在胃肠道和心脏。 A? 2 M的死亡率很低,但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并且是长期透析患者关节疼痛以及运动受限的主要原因。这种疾病在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中最常被报道,但也可出现在CAPD患者或尚未开始透析治疗的患者。 ? 2 -微球蛋白是分子质量11.8KD的非糖蛋白多 肽,其主要代谢部位为肾脏。正常人血清? 2 -微球蛋 白的浓度小于2mg/L,但在透析患者中? 2 -微球蛋白水平常达正常的15到30倍。此种疾病的病生理机 制并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 2 -微球蛋白的长期积聚是致病的重要机制。大部分患者在开始透析2~10 年内逐渐出现A? 2 M的表现。一项研究显示,在透 析开始第5年时,90%的患者出现A? 2 M的病理证据。由于很多患者在病理上已经罹患该种疾病但在临床上并未出现症状,并且即使出现症状也常是非特异 性的,容易与其它关节疾病相混淆,因此A? 2 M的临床诊断非常困难。 2 理论依据 由于? 2 -微球蛋白对终末期肾病患者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因此工作组将重点放在对3个问题的探讨上。2.1 什么是最好的诊断手段? 2.2 那些方法可能延缓疾病的进展、预防疾病生或症状性治疗? 2.3 对该病的筛查是否具有实用性?如果是,应该在疾病的哪个阶段开始进行? 诊断的金标准是在活检标本中出现刚果红染色阳性以及? 2 -微球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为回答第一个问题,有研究将不同的诊断技术分别与组织活检这一金标准进行比较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 评估。针对第二个问题,许多研究致力于A? 2 M各种 治疗措施的评价上,包括降低血清? 2 -微球蛋白的水平、移除淀粉样物质沉积以及减轻可能导致疾病进展的炎症反应。这些研究在寻找有效治疗方法时,常常采用多个临床终点,包括骨折、腕管综合征、骨痛、活动性以及脊椎关节病变。尽管透析并非如先 前所想是A? 2 M的唯一病因,不同的透析膜确实可能 影响A? 2 M的病程:或者增加? 2 -微球蛋白的清除因而成为很有希望的治疗措施;或者加重炎症反应、使 ? 2 微球蛋白产生增加从而导致病情加重。因此,在 评价透析膜对A? 2 M的影响时,应该对多个终点进行 评估,包括血清? 2 -微球蛋白水平以及临床终点。至 于对A? 2 M进行筛查是否具有实用性,应结合前两个问题的研究结果以及疾病的自然病程加以判断。 3 证据的力度 由于很多患者虽然在病理上已经出现A? 2 M, 但并没有表现临床症状,而且疾病的进展也是经年 累月的,因此对A? 2 M进行诊断和研究特别困难。理 想的临床研究应该是大样本和多年的随访观察。不幸的是,目前很少有前瞻性的研究。虽然有很多回顾性或病例对照研究符合证据报告的入选标准,但是由于透析过程和药物治疗的不断改变,应用上述试验设计评价此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就显得力不从心。此外,由于队列研究的分组标准不同(如病理学证据、长期透析患者或那些具有临床症状的患者)使得研究结果可能出现很大偏差。因此,总体来说现有证据的力度比较弱。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循证的指导原则是在那些符合工作组制订的入选标准的文献基础 ?继续医学教育? 慢性肾脏病骨代谢及其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 --指南10 β2-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

腕管综合征护理课件

幻灯片1 腕管综合征相关知识的学习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骨科王彩云 幻灯片2 什么是腕管综合症? ●腕管综合征又称腕管狭窄症,我们平时所说的“鼠标手”通俗而狭义的讲就是“腕管综 合症”,系指腕部外伤、骨折、脱位、扭伤或腕部劳损等原因引起腕横韧带增厚,管内肌健肿胀,瘀血机化使组织变性,或腕骨退变增生,使管腔内周径缩小,从而压迫正中神经,引起手指麻木无力为主的一种病症。 幻灯片3 什么是腕管综合症? 幻灯片4 腕管的解剖结构 ●正中神经和手指的屈肌腱走行在腕关节掌侧的管状的狭小间隙内,这个通道称为腕管。 ●正常腕管的前壁为腕横韧带,后壁为一层覆盖桡腕关节光滑韧带的筋膜组织。桡侧为舟 骨结节,尺侧为豌豆骨、钩骨钩。腕管内浅层有前壁屈指浅肌腱及正中神经,深层为屈指深肌腱及拇长屈肌腱通过。 幻灯片5

幻灯片6 腕管的解剖结构 所以正中神经容易受到挤压,而产生神经症状。正中神经控制拇指、示指、中指和部分环指的感觉,并支配一些小手肌肉,这些肌肉负责使手指和拇指移动。有时,腱周组织增厚或其他肿物挤占了隧道的空间,造成正中神经被压迫。引起疼痛,无力,或手麻木,向手臂辐射。虽然这种症状也可能见于其他疾病,但腕管综合症是最常见的病因。 幻灯片7 腕管综合症有什么症状?

●症状通常是逐渐发生的,手指灼热,刺痛,或发痒,特别是拇指和食指和中指掌侧麻木。 患者手腕很少或根本没有明显肿胀。这些症状通常首先出现在夜间,可以是单侧或双侧,可能疼醒来,“摇手”可以缓解些。加重时,会觉得白天刺痛。握力下降,可能难以形成拳头,抓住小物体。如果未经治疗,拇指肌肉可能会萎缩,失去判断冷热的能力 幻灯片8 腕管综合症的病因? ●腕管综合症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使腕管内压力增加,从而出现神经症状。而不 是神经本身的问题。最有可能的病因是由于先天的腕管比另一些人更小。其他因素包括:创伤导致的手腕肿胀,如扭伤或骨折;脑垂体过度活跃,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类风湿关节炎;腕关节劳损,受压,反复振动手工具的使用;在怀孕期间或绝经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造成腕管内液体潴留。腕管内囊肿或肿瘤。和其他未知的原因。 幻灯片9 那些人容易患腕管综合症? ●女性患腕管综合症的几率是男性的3倍,也许是因为女性腕管比男性小的原因。常常首 先发生在优势手(最常使用的手),产生严重的疼痛。糖尿病或其他疾病直接影响神经营养,这样的患者更容易患腕管综合征。腕管综合症通常只发生在成年人。 幻灯片10 哪些人容易患腕管综合症? ●哪个行业的人都可能患腕管综合症,但特别常见于手工劳动频繁的岗位,例如组装线工 作的人-制造,缝制,整理,清洁,肉类,家禽或鱼的包装。这些人患病率是正常人的3倍。 幻灯片11 如何诊断腕管综合征? ●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以避免造成正中神经的永久损害。需要仔细检查手,臂,肩, 颈,了解日常活动的障碍,排除其他与腕管综合症症状相似的疾病。检查手腕有无压痛,肿胀,发热,和变色。检查每个手指的感觉,检查大鱼际肌肉的力量和萎缩迹象。常规实验室检查和X射线可以揭示有无糖尿病,关节炎和骨折。 幻灯片12 如何诊断腕管综合征? ●医生可以使用特定的测试,诱发产生腕管综合症的症状。1、神经干叩击(Tinel)试验: 医生按在病人的手腕掌侧,正中神经处。产生手指刺痛或异常感觉。2、屈腕(Phalen)试验:屈曲手腕,在1分钟内产生一个或多个症状,如麻木刺痛或增加,证明存在腕管综合症。 幻灯片13 如何诊断腕管综合征? ●往往需要肌电图确诊。电极放置在手和手腕,施加小量的电刺激,测量神经传导速度。 一细针插入肌肉,了解肌肉的电活动,可以确定正中神经损害的严重性。B超成像可以显示损害了的正中神经。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显示手腕的解剖。

腕管综合征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腕管综合征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本文主要观察比较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所收治的腕管综合征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36.7%,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腕管综合征患者而言,采用手术进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治疗优势,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标签:腕管综合征;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治疗效果;复方倍他米松 本次研究选取6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比较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所收治的腕管综合征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符合腕管综合征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方式,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5.21±8.54)岁;患病时间3个月~2年,平均患病时间(10.56± 2.37)个月;临床分型:重度8例,中度13例,轻度9例;5例患者双手发病,15例患者右手发病,10例患者左手发病;肌电图结果:7例患者潜伏期超过10 ms,14例患者潜伏期超过4.5 ms,9例患者潜伏期在1~2 ms;2例患者不能完成拇指对掌动作,11例患者大鱼际肌萎缩,17例患者大鱼际肌力减退;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手术进行治疗,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4.46±9.74)岁;患病时间2个月~2年,平均患病时间(10.17±2.58)个月;临床分型:重度9例,中度10例,轻度11例;6例患者双手发病,10例患者右手发病,14例患者左手发病;肌电图结果:5例患者潜伏期超过10 ms,17例患者潜伏期超过4.5 ms,8例患者潜伏期在1~2 ms;1例患者不能完成拇指对掌动作,15例患者大鱼际肌萎缩,14例患者大鱼际肌力减退。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病时间、临床分型等一般情况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3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方式:口服10 mg/d的地巴唑、维生素B6、维生素B1以及0.5 mg的甲钴胺,3次/d。在1.5 ml 的0.5%布比卡因中加入7mg的复方倍他米松,调成2.5 ml的混合液,在腕管内注射,1次/月,连续治疗3个月。对于麻痛症状非常严重的患者可以同时使用非甾体类镇痛药物[1]。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腕管综合征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腕管综合征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腕管综合征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推拿科、康复科、针灸科、中医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腕管综合征是由于腕管内容积减少或压力增高,使正中神经在管内受压,以桡侧3-4个手指麻木、疼痛,夜间或清晨较明显,疼痛有时放射到肘,有时以拇指外展、对掌无力、动作不灵活为主要表现而形成的综合征[1]。 3 诊断 3.1诊断要点 3.1.1病史 本病好发于女性,常见年龄为30-60岁,一般为单侧发病,也可双侧发病[2],优势手更易受累且程度较重[1]。 3.1.2症状及体征 本病特征性症状为拇指、食指、中指麻木、疼痛,开始为间歇性,渐呈持续性、进展性,常在夜间或清晨及劳累时加重,甩手、局部按摩或上肢悬垂于床边时症状缓解。严重者表现为鱼际肌萎缩,不能做抓、握、搓捻等动作,桡侧三指皮肤发干、发凉、色泽改变,甚至溃疡形成等[1]。 3.1.3特殊检查[3] 3.1.3.1腕叩诊试验(Tinel征) 在腕横韧带近侧缘处,用手指叩击正中神经部位,手部的正中神经支配区出现放射性疼痛或感觉异常,即为阳性。 3.1.3.2屈腕试验(Phalen试验)

患者肘部置于检查台,前臂与地面保持垂直,自由垂腕,40秒后症状加重者,即为阳性。 3.1.3.3前臂正中神经加压试验 屈腕后再强力屈拇指、食指、中指或屈腕时拇指用力压食、中指尖,症状加重即为阳性。 3.1.4辅助检查 3.1. 4.1影像检查 (1)超声检查可以从形态上反映病变的正中神经,且操作简便,价格便宜,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大;(2)常规X线摄片可对腕管的外伤骨折提供诊断依据;(3)MRI检查可作为辅助手段反映正中神经受压变性的程度。 3.1. 4.2电生理检查 神经-肌电图检查可发现正中神经在腕部的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对于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手术适应证的确定,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价均有重要价值,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1]。 3.2 鉴别诊断[1] 3.2.1神经根型颈椎病 由于神经根受压引起的麻木区不单在手指,前臂也有感觉减退区;运动、腱反射也出现某一神经根受压的变化,但屈腕试验与腕叩诊试验(Tinel征)为阴性;颈椎CT或MRI检查示存在神经根受压表现可资鉴别。 3.2.2胸廓出口综合征 可有手部发麻或疼痛症状,但以尺神经支配的前臂和手的内侧、第4、5手指的侧面为主;患者往往伴有血管症状,如手指发冷、紫绀,桡动脉搏动较另一侧减弱;Adson试验阳性;胸部和颈椎X线摄片和尺神经传导速度等可资鉴别。 3.2.3多发性神经炎 常是双侧发病,不限于正中神经,尺、桡神经也受累,呈手套状之感觉麻木区。 4.分期[1] 4.1早期 气血瘀滞,经脉不畅。表现为拇、食、中指麻木,刺痛,感觉异常。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4.2中期 气血不足,肢体筋肉失养。表现为鱼际肌萎缩,不能做抓、握、搓、捻等动作。舌淡而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规范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规范 概述 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十分常见的一类慢性疼痛,与许多影响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有关,除了熟知的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糖尿病痛性神经病(DPN)、酒精性神经痛外,也可见于脑卒中后、各类脊髓病变、各类周围神经病、帕金森病(PD)及多发性硬化(MS)等疾病。法国2008 年对 23 000 余例普通人群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约31.70% 存在慢性疼痛,6.90% 具有符合神经病理性疼痛特点的慢性疼痛 1994年国际疼痛学会定义神经源性疼痛为“起源于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或功能障碍或短暂的脏器损伤所致的疼痛”,而其中去除“短暂的脏器损伤”一条即为神经病理性疼痛这一亚型。2001年,神经病理性疼痛重新简化定义为“来自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或功能紊乱所引起的疼痛”。 最近,国际疼痛学会(IASP)神经病理性疼痛学组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疾病进行了重新定义:“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和疾病而直接造成的疼痛。” 一、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因 神经病理性疼痛原因众多,包括从物理损伤到代谢性的复合性神经病变。它与临床症状之间关系复杂,大多数患者存在神经损伤时并无病理性疼痛,少部分患者却会在发生中枢或者外周神经损伤后出现极为严重的疼痛,并且长期存在。神经

病理性疼痛可因神经系统受无伤害的或有伤害的刺激及许多疾病所诱发,包括:①末梢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神经受压,截肢,碾碎伤及脊髓损伤;②带状疱疹感染后或有关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人免疫缺陷病毒)的神经疼痛;③神经受压,如肿瘤压迫,腕管综合征;④代谢紊乱,如糖尿病性神经痛或尿毒症所致;⑤缺血,如血管梗死,脑卒中。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一组病因和表现不尽相同的疾病混合形成。表1-1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见原因;表1-2为常见的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些病症。目前对于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个体敏感性的认识还不够,很难预测何种神经损伤的患者会发生异常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因此也无法清楚解释为何临床症状相似的患者,其疼痛程度和性质却各有差异。 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分类 不论病因和病灶局部解剖如何,许多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主要的特征有:①继续存在的自发性疼痛;②疼痛出现于感觉神经病灶所破坏的区域;③阈下(温柔)刺激引起疼痛;④呈高兴奋性,对超阈刺激反应增强;⑤可有牵涉痛和刺激停止后持久

相关量表评分标准

2017.0111,F2.0 四川省科技厅项目(课题编号:2016JQ0013) 基于“以痛为腧”研究疼痛记忆电针干预的 消退机制 临 床 研 究 方 案 课题承担单位: 成都中医药大学

目录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1) 二、设计类型与原则 (2) 三、研究人群 (4) 四、治疗方案和对照措施 (5) 五、观察指标 (9) 六、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11) 七、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12) 八、量表评价相关说明 (12) 九、fMRI扫描及注意事项 (27) 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28) 十一、数据管理 (30) 十二、统计分析 (31) 十三、伦理学原则 (34) 十四、总结与资料保存 (36)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在WHO公布的《全球十大顽疾》中,颈椎病位居第二,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以40~60岁为高发年龄,而70岁以后患病率则会达到90%。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颈椎病的患病率逐渐呈年轻化趋势,预计即将成为本世纪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全球金融服务、大众传媒、电子资讯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伏案工作人群比例大大增加,导致人们体育锻炼、户外活动时间锐减,从而造成颈椎病的高发病率。本病给患者及家属带来身体及精神上的痛苦,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效率甚至生存质量,同时造成了社会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已经成为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中国颈椎病的发病率约为3.8%-17.6%,且每年新增颈椎病患者约一百万人。神经根型颈椎病和颈型颈椎病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且最常见的类型,颈部的疼痛不适或僵硬感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 近年研究发现,慢性疼痛患者在认知、情绪、人际交往、及躯体活动方面往往伴有不良体验,例如因慢性疼痛,患者普遍存在对记忆减退的抱怨,以及长时记忆功能损伤。尽管通过对慢性疼痛患者的自传体记忆研究(对于经历的事件通常受疼痛强度、负面情绪及注意偏向的影响)证明疼痛和记忆存在共同的中枢神经通路,却不足以揭示疼痛与工作记忆、长时记忆、自传体记忆相互作用的特异性神经心理机制。本研究以慢性颈痛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电针干预状态对受试者疼痛记忆及疼痛症状缓解的影响,并研究电针对疼痛记忆影响的中枢机制。 目前颈椎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了现代医学疗法和替代医学疗法(如中医药、针灸、太极拳等)两大类别。现代医学治疗颈椎病以口服非甾体止痛药物(NSAIDS)、疼痛部位局部注射肌肉松弛药、镇痛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药物等方法为主,在暂时缓解局部疼痛方面往往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但仍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且以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为主的消炎镇痛药,常可导致胃肠道出血、胃溃疡、脑血管意外、皮损等不良反应。在替代医学疗法中,针灸疗法具有一定的优势,治疗上具有短期和中长期止痛效果好、操作安全、不良反应少、无毒副作用等优点,而且大量的RCT研究证明针灸治疗慢性颈痛有独特的疗效,是治疗颈椎病最常用也是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已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 本课题以颈椎病颈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观察电针干预敏化穴位、常规穴位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股骨骨折 【病史采集】 1. 24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史采集。 2. 内容必须包括外伤发生的时间、致伤因素、创伤机制、有无合并症、疼痛性质及程度、功能活动障碍情况、曾经经历的治疗经过及效果,过去有无类似病史。 【检查】 1. 必须及时完成体格检查(按照望、触、动、量程序)。 2. 辅助检查: (1)摄伤侧X线片。 (2)血常规、血型及凝血四项检查。老年病人查心电图、血糖。 【诊断】 1. 具有外伤史。 2. 肢体疼痛,功能障碍。 3. 骨折专有体征: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 4. 合并症体征。 5. X线片骨折征象。 【治疗原则】 1. 手法复位、外固定:选择石膏,滑动型骨牵引。 适应证: (1)儿童。 (2)病人体质差,不能耐受手术。 (3)骨折可疑,复查X线片前宜外固定。 2. 急症手术适应证: (1) 开放性骨折。 (2) 伴有重要神经、血管、肌肉损伤。 (3) 合并其它重要脏器损伤,病人一般情况尚可,手术后有利于搬动。 3. 择期手术适应证: (1) 合并失代偿休克等极度衰竭的病人。 (2) 没有急症手术客观条件。 (3) 手法复位不能达到功能性复位或不能维持功能性复位。 (4) 关节内骨折。 (5) 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6) 对儿童慎重考虑。 4. 手术方法选择: (1) 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选用DHS、“γ”钉、锁定板等。 (2) 股骨干中段以上骨折:选用髓内针、钢板等。 (3) 股骨干中段以下骨折:可选用钢板、交锁钉、锁定板等器械。 (4) 股骨髁及髁上骨折:可选用“L”型钢板、“T”型钢板、DCS等。 5. 辅助性治疗: (1) 抗生素。 (2) 抗休克:止痛、输血、补液。

腕管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腕管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对患病早期、症状较轻者,可用小夹板等固定腕关节于中立位1~2周,这种方法对于多数患者有效果。封闭方法为:在远侧腕横纹紧靠掌长肌腱(如掌长肌腱缺如就在环指的延长线)尺侧进针,针尖指向中指,针管与皮肤成30°角,缓缓进入腕管约2.5cm。如果引起感觉异常,则需退出针头重新定位。有人调查,封闭3次后,81%的患者有缓解,持续1天至40个月不等,但通常2~4个月后复发。如果第一次封闭后无效,则不能再次封闭。还有人发现,局部封闭的效果和手术疗效密切相关,局部封闭效果好则手术治疗的效果好。须要注意的是,若是患者患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类风湿关节炎,则必须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病。 西医治疗 关于腕管综合征的治疗,目前仍处争论之中。主要争论在二方面:一是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选择;二是开放手术与内窥镜视下手术的适应证与并发症尚无统一的认识。 可在腕管内注射醋酸泼尼松龙,通常可收到较好效果。但切忌不能将药物注入正中神经内,否则可能因类固醇结晶体积累而产生化学性炎症,反而加重症状。对腕管内腱鞘囊肿、病程长的慢性滑膜炎等可手术切除。如果腕管壁增厚、腕管狭窄可行腕横韧带切开减压术。 按摩方法 按揉大陵100次,其余经穴和经外奇穴每次选用2-3个,每穴按揉30-50次;推按各反射区1OO次;点按各反射点200次;掐按各全息穴300次。每天按摩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以上述穴位为重点,采用按揉拿捏等手法,以腕关节为中心进行治疗。运用手法时可配合冬青油膏或解痉镇痛配等活血化瘀药物,既能加强按摩的治疗效果,又可保护患者的皮肤。治疗结束时要做适当的拔伸牵引,以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患者配合下方熏洗,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方药组成:伸筋草、透骨草、红花、防风、荆芥、桂枝、川芎各30克,煎水熏洗患部,每天早晚各正次,每次30分钟。 对于急性期病情较重患者,应将患臂用硬纸板托住,呈功能位。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松弛压迫,减少运动。患者每天可自行活动手部数次,以促进血液循环。急性期后,疼痛缓解。嘱患者练习腕伸屈、臂旋转、伸指握拳等,促使肌肉及肌腱的活动,防止废用性萎缩和粘连。患者应注意局部保暖,防止受凉,避免用冷水,可经常自行擦热患部。 按摩选穴 经穴和经外奇穴:大陵、内关、外关、阳溪、阳池、列缺、鱼际、劳宫、合谷等。 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肺、颈肩区等。

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腕管综合征是手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拇、示、中、环指麻木和拇指活动障碍。 它是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为正中神经在腕部受压引起的一系列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在一些文献中它也被形容为肢端感觉异常、正中神经压迫性神经病变、正中神经炎,以及延迟性正中神经麻痹。 诊断中年妇女出现桡侧三个半指疼痛、麻木、感觉减退和鱼际肌萎缩三大症状中的 1 个或 2 个症状时要考虑该病,尤其伴有夜间麻醒史者更应高度怀疑该病。 该病的主要症状为正中神经所支配的拇、示、中指及环指桡侧半出现疼痛和麻木感,常以中指明显。 此种麻痛感在夜间或清晨出现较多,甚至有的病例仅在夜间发作或加剧,经活动后缓解,影响睡眠,这是本病一大特征。 另一特征为神经感觉异常现象(如麻木感、烧灼感等) 只限于腕部以下正中神经分布区。 有些病例可于疼痛发生后数周或数月出现运动障碍,主要为拇指无力或动作不灵活等。 病程较长的病例,常有大鱼际肌萎缩,其中以拇短展肌及拇对掌肌最为明显,所以拇短展肌肌力减退,是本病最常见体征。 1 / 5

个别晚期病例可见手指发白、发绀,皮肤发亮,指甲增厚,局部出现水疱或溃疡及少汗等植物神经系统的营养改变。 腕关节极度屈曲试验当腕关节掌屈或背屈至 90 ,并持续1 分钟后,手的正中神经分布区有感觉异常者为阳性,其阳性率为70%。 掌屈试验(Phalen 试验) 时,不仅是腕管内屈指肌腱向掌侧移位,压迫正中神经,还可由于腕管内压力增高,挤压正中神经,使症状加重。 而腕背屈 90 时,虽屈肌腱移向腕管背侧,但腕管内压力升高可达腕掌屈时的 2~3 倍,同样可加重症状。 神经叩击试验(TineI 征) 检查者轻轻叩击掌侧腕横韧带正中神经走行处时,如手指有放电感者为阳性,阳性率约为 61%。 手指的 Weber 两点辨别觉检查此为神经支配密度试验,检查时用钝头的两脚规,按纵轴方向接触手指,以不使皮肤变白为度,并按二点辨别感的分类标准进行评定。 即两点辨别觉为6mm属正常, 7~10mm为尚可, L1~15mm 为差。 在腕管综合征患者中,有改变者40%。 因此仅供参考。 气囊止血带试验将测血压的套袖置肘部近心端,然后充气,加压至收缩压以上,并持续 1 分钟。 感到拇指、示指或中指麻木者为阳性。 阳性率占 7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