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字书法艺术

汉字书法艺术

汉字书法艺术
汉字书法艺术

汉字书法艺术

成绩评定:期末考试试卷成绩折扣为80分,平时成绩20分。

考试题型:a 、填空b 、简答c 、论述

二、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

1、中国四大国粹

中国的汉字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中国四大国粹。

2、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基本内容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第二部分)

1、中国的文武二圣

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关羽,与孔夫子并称为中国的“文武二圣”。

2、书法《兰亭集序》的诞生过程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溪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作完了诗,大家把诗收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被宋代书法家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

3、简答“一字千金”典故

李世民曾亲自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述了玄奘和尚西天取经的盛事。皇帝的文章当然应该流传千古,可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按照当时的办法只能是刻在石头上。可是又有谁的字能与天子的文章相匹配呢?只能是书圣。只有书圣的字才能与圣上的文章相得益彰。可是书圣王羲之作古已经250多年了,怎么办呢?由于取经是一件佛教盛世,于是长安诸寺院便委托弘福寺的怀仁和尚来办这件事。怀仁和尚从内府借得王羲之书迹,从中逐字寻找,然后描摹下来,以求丝毫不差。据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他奏请朝廷昭示天下,谁能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一千金。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典故。

4、魏晋时期的“二爨”碑是指

南朝《爨龙颜碑》与东晋《爨宝子碑》,为历代书家所重,世称“二爨碑”。

5、简答“退笔成冢”典故

南北朝书家僧智永,是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每天雄鸡报晓即起床,磨上一大盘墨,然后临摹王羲之的字帖,从未间断,智永还在屋内备了数支大筐子,练字时,笔头写秃了,就取下丢进筐子里。日子久了,破笔头竟积了十大筐。后来,智永便在永欣寺窗前的空地挖了一个深坑,把所有破笔头

都埋在土里,砌成坟冢,称之为──退笔冢。此乃后人所讲“退笔成冢”的典故。

6、简答中国书法“初唐四家”及其代表作

“初唐四家”指欧虞褚薛。即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等为最著名;虞世南,楷书《孔子庙堂碑》等为最著名;褚遂良,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为最著名;薛稷,楷书《杏冥君铭》、《信行禅师碑》等为最著名。

7、狂草的代表人物

唐代书法高峰是楷书,另一方面的表现在于狂草的成就。代表人物有张旭和怀素。

8、《祭侄文稿》的诞生过程

颜真卿中年的时候遇上了“安史之乱”,在河北二十四郡俱已沦陷,大唐江山岌岌可危之际,平原太守颜真卿率先起兵,举起讨逆大旗,在“安史之乱”中,颜真卿一家有三十多个亲属在战乱中殉国,其中他的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和堂侄颜季明的牺牲最为壮烈。安史之乱平定之后,颜真卿满怀悲伤地设酒祭奠死难的亲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颜真卿用喷涌而出的激情,把原本一篇普普通通的祭奠文字写得奇崛雄健、浩气充塞,达到了超神入圣的境界,这就是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震烁古今的《祭侄季明文稿》,简称《祭侄稿》。

9、颜真卿书法创作的三个阶段及代表作

颜真卿的一生活了七十七岁,后人按颜体楷书的发展变化和与之对应的年龄将颜真卿的书法创作划分为小颜、中颜和老颜三个阶段。《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44岁时的成名之作,直到他五十岁的颜氏书体,被后人称为“小颜”时期书法;“中颜”是指颜真卿五十岁至六十五岁之间。他63岁所书写的《麻姑仙坛记》这个碑,颜体楷书“中颜”已经完全成熟;“老颜”一般是指颜真卿六十五岁以后的书法创作,《颜勤礼碑》《颜家庙碑》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代表。

10、中国书法“宋四家”及代表作

“宋四家”是指宋代“苏黄米蔡”四位书法大家,即苏轼,其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蜀中诗》、《醉

翁亭记》等,其中《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之作。黄庭坚,其主要作品有:《松风阁》《花气熏人帖》、《黄州寒食诗卷跋》、《李白忆旧游诗卷》等;宋四家中以米芾行书成就为最高,其行书以《蜀素帖》、《苕溪诗卷》流传最广;“苏黄米蔡”之“蔡”,原指的是奸臣蔡京,因蔡京祸国殃民,而以蔡襄代之,他的传世书法有《澄心堂帖》、《自书诗卷》等。

11、《黄州寒食诗帖》的诞生过程

公元1079年,对苏轼早就心怀不满的一些人摘取苏轼诗词中的句子加以分析后上奏皇帝,说苏轼“衔怨怀怒”、“包藏祸心”,很快苏轼被捕,押解京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好在京城替苏轼说话的人很多,加之仁宗皇后也亲自出面求情,苏轼这才获赦出狱,发配黄州。在黄州3年后的暮春季节,面对连绵不断的淫雨,外面到处是一片泥泞,一片萧瑟,书家病后初愈,面对空灶湿柴,冷清之极,遥望家乡,云路隔断,看不到出路,看不到希望,苏轼便拿笔写下了两首诗,该作品因其第一句是“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后人称其为《黄州寒食诗帖》,这是苏轼存世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作,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12、近代书法的特色

近代书法最显著的特色是:书法不再象前朝一样,仅仅是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的专利,而是进一步“泛化”,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在政治界、军事界都有不少书法好手;书法教育也由过去师徒相授式渐渐向社会化教育转变;特别是建国以后,书法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开创了“百花齐放”的崭新局面。

13、“三希堂”中的三希是指谁所书的哪件作品

北京的紫禁城内的养心殿西暖阁,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匾额“三希堂”高悬在门楣之上。在这里,珍藏着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这就是有千多年历史的纸本书法作品“三希堂”中的三希。

(第三部分)

1、简答“文房四宝”的最有名代表分别是什么?

毛笔中最有名的是浙江省湖州市产的用山羊毛、野兔毛和黄鼠狼毛制成的“湖笔”;墨中最有名的是安徽省宣城市绩溪为中心的“徽墨”;安徽宣城所产“宣纸”最为优良,其中玉板宣为最名贵;最有名的砚是产于广东省肇庆市的“端砚”。

2、中国“四大名砚”

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其中尤以端砚和歙砚为佳。3、正确的坐姿标准

正确的坐姿应该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头正,指书写时头要摆正,不可偏侧;身直,指身体要平正、坐直,两肩齐平;臂开,指手臂要往前伸开些,同时两臂的肘关节也要向左右撑开,两边基本匀称;足安,是指两只脚自然地平稳着地,两腿左右略微分开,其位置与肩宽基本相等,肌肉放松。(第四部分)

1、甲骨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位置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

个写法;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2、小篆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小篆的特点概括为字形偏长,大致比例为三比二。上紧下松,重心上移。笔画横平竖直,粗细均匀,等距同斜。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左右上下对称。

4、隶书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隶书其特点一般归纳为:字形扁扁,左右伸展;左波右磔,蚕头燕尾;曲折方园,点画分明;提顿结合,粗细兼备;去繁就简, 字形变圆为方, 笔划改曲为直;由篆而来, 残余篆味。

5、“永字八法”的专用名称及其含义

永字八法,是以“永”字的八种笔画,研究笔法的规律。点为“侧”,是说写点时应欹侧不平。“勒”,是说写横时,首尾应带有收势,好比牵缰勒马。竖为“努”,亦作“弩”,是说竖不应写得太直,要直中寓曲势,像满弓待发的样子。钩为“趯”,是指钩的末笔出锋应写得像人跃起将足踢出,出笔快且有力。挑为“策”,是说写“挑”应像左手扬鞭策马的样子。撇为“掠”,是说撇画要像燕子掠水一样,起始用力稍大,未端力减而不飘。短撇为“啄”,短撇画如小鸟啄木,笔意快但行笔涩,力度较大。捺为“磔”,是指写“捺”就像握刀划肉,要涩而有力。“永字八法”未标明折画,这是不足之处,折画取势是方中带圆,骨力内藏。6、简答草书的三种类别历史上的草书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隶书的快写的“章草”,另一类是王羲之、王献之一路的“二王草”,后继者有孙过庭、智永等人;再一类是“今草”,也称“大草”,唐代张旭、怀素的“狂草”,它是的草书极端形式。

(第五部分)

1、临摹书法注意的三个方面

临摹结合, 临帖有对临、格临和背临三种方法, 临摹中思考,在临摹中创造。先入后出, 向古人学习, 入帖与出帖的关键问题, 入帖时“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时“不可无我在,无我便杂。”读帖善悟, 读帖从一点一画一字入手,然后再到全篇。仔细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笔、结字、章法及气势、韵味之妙处。通过阅读,眼观神会,潜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锻炼视觉记忆,丰富、积蓄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第六部分)

1、简答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

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主要表现为: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书法的空间结构协调统一;书法与文学交映生辉;书法作品整体气韵生动。

2、简答怎样欣赏书法

书法欣赏: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展开联想;从书法形象到具体形象,展开联想,正确领会作品意境;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

汉字与书法的关系

汉字与书法 一、汉字的起源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文字也是现今世界上唯一通行的活态文字,相对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而言,我国的汉字是活态的交流工具,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表意文字。经过漫长的岁月,虽然很多字形、字义发生了变化,但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更新、充实,以方便各个历史时期的沟通和交流。 对于我国汉字的起源,学术界一直都有讨论,主要有:结绳记事说、契刻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河图洛书说、起一成文说六种。 (一)结绳记事 结绳记事是汉字起源最早的说法。《易经·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意为上古时代没有文字,人们用结绳来帮助记忆,到了后世,圣人才用文字取代了结绳。结绳记事是原始先民用给绳子打结的方式来记录生产活动中的事情,打结的位置和不同形状,表达不同的意思,我国古书里有“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的记载。 结绳记事 可见,结绳记事的方法对于文字的产生是有影响的,但结绳是利用实物来记事,不能直接发展为文字。如图1-1所示表示“一”在结绳的时候就系一条绳子;表示“二”在在结绳的时候就系两条绳;而表示“五”的时候则有变化,即系两条交叉的绳子,这种简单的记事、记物的形式确实类似文字,但却为少数。 而结绳记事的方法在应用过程中会导致事件信息的丢失,系的结多了人们便不能很好地辨识“结”所代表的的事件,而且结绳记事有专门记录的人员,如果这个人死亡对整个氏族或者部落而言,其历史是缺失的。 (二)契刻说 契刻就是在木棒上或木板上刻上各种线条或插进各种东西用来记事、记数或用作信物。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来记录数目。契刻的载体多是竹、木,也有兽骨、石头等等。汉朝刘熙在《释名·释书契》中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清楚的说明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帮助记忆数目。汉字起源“契刻说”认为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作符号,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犯人常常在监牢的墙壁上刻上“横线”以记录在狱中度过的时间,与契刻的原理是一样的。而古代在契上

汉字书写发展为书法艺术的成因阅读附答案

汉字书写发展为书法艺术的成因阅读附答案 汉字书写发展为书法艺术的成因 在我们固有的观念中,汉字与书法艺术是绝对不能割裂的。“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世界上存在着数百个国家和民族,它们大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它们的文字书写没有成为一门艺术。而独有汉字在其衍变过程中成了艺术,或在汉字产生之初便具有某种艺术性。一些学者以“书画同源”说阐释汉字成为艺术的起因及性质,如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金学智《书法美学谈》等。由于文字起源于象形,并且由于“文字的点画书写能够造成各种同现实生活中的形体(或动态)有类似之处的形体”(刘纲纪语),所以文字书写成了能够描写现实生活的形象艺术。这种以为书法一定反映现实生活的观念,显然只是套用了一般的艺术原理。更多的人认为汉字成为艺术是由于汉字的结构这一事实,并由此认定书法是一门抽象艺术。汉字结构的繁简、点画的错落造就了许多美的因素,这是其成为艺术的一个先决条件。没有汉字结构的复杂性,其单纯的书写成为艺术似乎是不可想象的。 从“六书”造字原则看,我们似难以确信汉字产生的过程即是书法艺术产生的过程。“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形声、会意为造字方法,转注、假借为用字方法。四种造字方法的目的并非在于审美,而均在于实用。即使如象形,是根据物质形状描绘简化而成,其简化的过程多少含有某些抽象的因素,然其目的仍是致用为上。由此可见,汉字在一开始并无明显成为书法艺术的迹象。 我们似应再作如下的假设:如果说,作为书法艺术主要表现工具的毛笔至今仍没有发明,今天所说的书法是否能在历史上作为一种艺术而存在呢?也许人们会说,今天见到的许多历代名作并不全由毛笔表现,那些墓志砖铭、摩崖刻石、甲骨卜辞、青铜铭文等等,或由刀刻,或以模铸,而它们的艺术水平仿佛不在毛笔书法之下。但应当指出,这些非毛笔书写类的书法,在它们制作之前已经汲取了毛笔书法的意味(笔意),人们在刻或铸时潜意识地将笔意考虑在文字的运笔中,大多数碑刻则为毛笔书丹后刻石的,这是毛笔使用后给人们在书写时带来某种审美意义上的超越。比较一下笔画尖细的甲骨卜辞与血肉丰美的青铜器铭文,可以悟得毛笔等书写工具的使用对文字书写成为艺术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以断定,汉字书写成为书法艺术的成因,除了先天的汉字特质外,毛笔等工具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因素,它是文字书写发展为艺术的催化剂。而使毛笔等工具的功能发挥到极致的,则是 中国文化思想的渗入。古代大师们在挥运毛笔时感悟到了某种表达其审美理想的可能,这使文字书写跃过单纯的美而成为一门独立而蕴含极深的艺术。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汉字书写发展为书法艺术的成因的一项是 A.汉字结构的繁简、点画的错落造就了许多美的因素,这是汉字书写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前提。 B.笔画尖细的甲骨卜辞与血肉丰美的青铜器铭文,或由刀刻,或以模铸,它们的艺术水平也很高。 C.古代的大师们在用毛笔等工具书写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能借助书写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使文字书写蕴含极深。

《汉字书法艺术》期末考试复习提纲大全

1、中国四大国粹 中国的汉字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中国四大国粹。 2、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基本内容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 (第二部分) 1、中国的文武二圣 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关羽,与孔夫子并称为中国的“文武二圣”。 2、书法《兰亭集序》的诞生过程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作完了诗,大家把诗收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潇洒而成。这篇序文行书,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被宋代书法家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 3、简答“一字千金”典故 李世民曾亲自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述了玄奘和尚西天取经的盛事。皇帝的文章当然应该流传千古,可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按照当时的办法只能是刻在石头上。可是又有谁的字能与天子的文章相匹配呢?只能是书圣。只有书圣的字才能与圣上的文章相得益彰。可是书圣王羲之作古已经250多年了,怎么办呢?由于取经是一件佛教盛世,于是长安诸寺院便委托弘福寺的怀仁和尚来办这件事。怀仁和尚从内府借得王羲之书迹,从中逐字寻找,然后描摹下来,以求丝毫不差。据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他奏请朝廷昭示天下,谁能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一千金。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典故。 4、魏晋时期的“二爨”碑是指 南朝《爨龙颜碑》与东晋《爨宝子碑》,为历代书家所重,世称“二爨碑”。 5、简答“退笔成冢”典故 南北朝书家僧智永,是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每天雄鸡报晓即起床,磨上一大盘墨,然后临摹王羲之的字帖,从未间断,智永还在屋内备了数支大筐子,练字时,笔头写秃了,就取下丢进筐子里。日子久了,破笔头竟积了十大筐。后来,智永便在永欣寺窗前的空地挖了一个深坑,把所有破笔头都埋在土里,砌成坟冢,称之为──退笔冢。此乃后人所讲“退笔成冢”的典故。 6、简答中国书法“初唐四家”及其代表作 “初唐四家”指欧虞褚薛,即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等为最著名;虞世南,楷书《孔子庙堂碑》等为最著名;褚遂良,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为最著名;薛稷,楷书《杏冥君铭》、《信行禅师碑》等为最著名; 7、狂草的代表人物 唐代书法高峰是楷书,另一方面的表现在于狂草的成就。代表人物有张旭和怀素。 8、论述题:阐述《祭侄文稿》的诞生过程 颜真卿中年的时候遇上了“安史之乱”,在河北二十四郡俱已沦陷,大唐江山岌岌可危

汉字与书法完美版

第7课汉字与书法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汉字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两种特性,尤其是汉字构成的独具民族风格的书法篆刻艺术。要求学生掌握汉字起源和发展演变大体进程的事实;在欣赏异彩纷呈的篆刻书法作品的同时,将书法放在时代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分析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理解书法、篆刻作为艺术的特征、审美情趣和民族风格;通过欣赏书法和篆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汉字、书法和篆刻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书法艺术的特点与历史特征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假设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没有文字的社会,那么你觉得自己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无法清楚地知道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不能看书,无法与好友书信交流等)——文字的重要性便从我们这些小而重要的身边事情中体现出来。 一、文字的发展历程 文字以一定的可视符号系统,将人们的社会生活经验、情感、语言、思想等记录下来,并大大突破了口头语言的时间、空间限制,使人类文化得以在空间上传播交流和在时间上世代传承,对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有“仓颉造字”的传说,据说仓颉发明文字的时候,“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天下起了谷子,鬼在夜里哭泣,龙藏了起来)。指导学生阅读课后【解析与探究】——许慎认为是仓颉造字;康有为认为结绳记事精致细密,应为女子;丁山和鲁迅认为文字是古代劳动人们日常生活的创造。 中国古代长期流传的“仓颉造字”的传说,反映古人对文字发明的重大意义的认识和体验。但事实上文字决不是仓颉一个人所能独创,而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文字记事的时候,人们在集体生产劳动过程中经过观察自然的事物,并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而创制出来的。汉字是个庞大繁复的体系,不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改造是不能创制成功的。 请同学们浏览第一部分的内容思考一下: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四个阶段文字的发展情况。 1、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插图:《半坡遗址陶器上的符号》和《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符号》——初步具备了文字的雏形。 2、商周时期——甲骨文、金文、籀文(大篆) 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是甲骨文(教材插图:《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卜辞”或“殷墟文字”等,是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随着商朝的灭亡和商都变成废墟而长期埋没于地下,后世当地居民耕田于此,时有发现,并把它当作“龙骨”卖给药材商店。直到1899年才被王懿荣发现,得知是殷墟遗物。经过多次发掘,至今出土的甲骨已达十多万片。甲骨文中有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等(举例:日、河、明、十二生肖图)商周时期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金文始于商代,盛行于两周。西周晚期,一位史官对汉字进行系统地整理,形成了金文的标准字体——“籀文”即大篆。(教材插图:《西周散氏盘铭文》)籀文的特点:笔画匀称,行款整齐,有了较为固定的结构。 3、春秋战国时期——文字混乱

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案

第七课《汉字与书法》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课文核心知识】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本组把课文的核心知识理解为:一、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和它的书写特点。二、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及它和时代风貌的关系。 【课文知识要点】 一、汉字的演变和发展: 1、发展历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2、认识小篆和隶书的书写特点: (1) 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富于图案美,多用于章刻; (2) 隶书雄放洒脱,浑厚深沉,横笔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一) 书法艺术发展的条件 1、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 2、士人阶层的逐渐形成; 3、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二)书法的发展历程 1、秦汉为自发阶段(实用性为主),魏晋南北朝进入自觉阶段。 2、不同时期的书法大家和他们的艺术特点 3、行书、草书、楷书的特点 (1) 行书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 (2) 草书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狂放。 (3)楷书笔画祥备、结构严整,注重规范法度。 4、印章篆刻 【教学方法】提问、实践体验 【教学过程】

<课文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两个古代壁画遗址,并提问:“当你站在这些壁画面前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感想?” <知识点学习> 一、汉字的演变和发展: (让学生归纳课文) 1、发展历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把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引导学生辨别各种汉文字的形体及特点?”并用“马”字的演变过程来突破知识点。) 2、小篆、隶书的书写特点。(教师介绍,多媒体展示,甲骨文、金文的书写特点不做具体介绍。) (1) 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富于图案美,多用于章刻。 (2)隶书雄放洒脱,浑厚深沉,横笔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一) 书法艺术发展的条件 1、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 2、士人阶层的逐渐形成; 3、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二)书法的发展历程 1、不同时期的书法大家,及其影响他们的时代风貌:(表格由学生共同完成) (1) 行书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

《汉字的书法艺术》阅读答案

《汉字的书法艺术》阅读答案 ①汉字书法艺术不但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而且以它特有的才蕴影响了左右芳邻。 ②它首先影响的是中国画。国画骨子里其实也是一种线的艺术。所谓“衣带当风”,非线而何?所谓白描手法,又非线而何?中国传统画不以形取胜,而以意取胜;不以美骄人,而以境争先。内有其意,外有其形;心有其源,画有其境。然而,它的具体操作与表达方式则是线式的。 ③汉字书法又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古建筑必有题字,必有匾额,必有楹联,必有中堂,必有山名、水名、堂名、亭名,没有这些,就仿佛美人头上缺簪,公子额前少玉,就会觉得心不明,眼不亮,意未到,情未尽。 ④汉字书法又是与武术相通相连的。武与字通,自古而然。君不见电影《英雄》与《卧虎藏龙》中都有武家书法的镜头在,虽然不免有些艺术的夸张,但绝非凭空臆断。别的且不言,只说书法与武术两者的境界与追求,就有绝大的相似之处。两者都非常讲究功、法、气、韵、美。 ⑤汉字书法也影响到中国古典小说。中国古典小说以线式结构为主,虽然它的空间感十分自由,甚至自由到了无所不至其极的程度,一时天上,一时地下,一时鬼域,一时神宫,且不但神怪小说如此,即使写实性小说也常常如此,如《红楼梦》的太虚幻境,如《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玉泉山显圣,如《水浒传》中的神女天书,如《三侠五义》中的游仙枕、探阴山,但以时间而论,它的结构形态依然是线式的。它不喜欢甚至拒绝时空颠倒,而坚持依时而作,依时而行,依时而叙,依时而言。小说的结构固然有繁有简,基本形态却万变不离其宗。 ⑥简单成一线的,如《西游记》就属于单一型线式结构。孙悟空就是引线的金针,猴子出世,便是金针出现,此后孙悟空“走”到哪里,那故事便“跟”到哪里,猴子成了斗战胜佛,这故事便随之戛然而止。复杂一点的如《水浒传》,则呈水脉系结构,但本质上也属于线式结构,不过不是一个线端而已,而是百水千河归于一系。更复杂的则是《红楼梦》。《红楼梦》的结构形态是网状的,千头万绪,网络天成。但那线的构思与价值,依然宛在。无线何以有网,网成愈见线功。 ⑦可以这样说,汉字书法是一切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虽然它对其他种种艺术形式的影响大小有差,彰隐有别,多少有异,但那基础性作用则是毋庸置疑的。 17.从全文看,第①段中“芳邻”指什么?(2分) 18.结合第③段,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及作用。(3分) 思路点拨:1.此题考查根据文意理解词语的是。一般的方法是,先解释这个词语本来的意义,然后再根据文意推测其在文中的意思即可。这个“芳邻”应该指受汉字书法艺术影响的一些其他的艺术,即文章后面依次介绍的中国画、中国传统建筑、武术和中国古典小说等。2.此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特色。本题比上一题难度提升了一些,需要先认真阅读,综合分析,再根据具体的例子来概括主要特点及其作用。 答案要点:1. 中国画、中国传统建筑、武术和中国古典小说。2.整句与散句相结合,并运用了排比、对偶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既简洁又生动。

汉字书法结构的五要素

汉字书法结构的五要素 汉字书法的风格因字、因体、因人而异,探究其奥妙,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不过从艺术观点上看,也还是有其大致标准的。合乎这些标准的则为美,不合乎的则为丑。这样的标准可以说是有共同性的,即书法的结构五要素。 其一、匀称。我国文字的点画有宽窄、偏正、疏密、肥瘦等不同。不过书法上一般是力求结构上的匀称。 其二、平正。书法要美,结构首先必须平正。不过因为书体不同,动静平正也是有差别的。 其三、连贯。即一个字间的点画,或者一行、一幅字之间的各个气势连接而不松散、不间断。集数个点画构成一字,集多字构成一行,集多行组成一幅。如果不连贯,就像乱草一堆,散乱无章,气势全无。汉字书法中点画间的连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连贯,有的有形,有的无形。篆书、隶书、楷书三种字体点画虽自为起止不过也互相照应,连成一体,这就是无形的连贯。而草书、行书、草书三种字体,点画之间勾搭缠绕,似断还连,这边是有形的连贯。 其四、参差。书法的结构虽然讲究匀称、平正、连贯,不过如果过于平正、匀称则显得呆板;过于连贯便显得凝滞而缺乏生气。 其五、飞动。书法本来就是取象于自然,讲究的是生气,即使是匀称、平正、连贯、参差四中要素都已齐备,可是如果缺乏飞动之势就成了死框框,没有动人的生气。那生气是如何而来呢?必须用生动的点画表现出来。一定要做到“心存造化,意在笔前”;久而久之, 1

达到心精手熟的地步,自然会生出气势飞动之态,书法便显得生气涌出了。 篆书的结构首要的是平正,其次为匀称;再次为连贯、参差,最后才是飞动。草书的结构首要是飞动,其次是参差,再次是连贯、匀称,最后是平正。楷书、行书的结构,这五种要素要等量齐观。不过楷书稍微偏于静,行书偏于动;隶书介乎篆书、楷书之间;而章草则介乎于行书、草书之间。

(完整版)硬笔书法汉字基本笔画

钢笔楷书笔画书写规则(特点与写法) (一)横 横要写平稳,因为横在一个字中起平衡作用,横不平,则字不稳。横有长横、短横。 长横的写法,下笔稍顿笔、行笔向右较轻,收笔略向右下方按一下,整个笔画呈左低右高。横不能写成水平,而应写成左低右高,收笔时稍按一下笔,这样看起来才显得平稳。人们常说的“横平竖直”,不是指横水平书写,而是要求看上去平稳的意思。如下图1: 短横的写法,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行笔大约写到长横的一半时停笔即收。 笔画稍向右上仰。如下图2: (二)竖 竖要写垂直,因为竖在一个字中往往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竖不垂直,则字不正。竖有垂露竖、悬针竖和短竖。 垂露竖的写法,下笔稍顿笔,行笔垂直向下较轻,收笔稍重。如下图1: 悬针竖的写法同垂露竖,只是收笔时由重到轻,收笔提笔出锋,笔画出尖。 如上图2: 短竖的写法同垂露竖,只是笔画较短,短竖要写得短粗有力。如下图: (三)撇

撇在一个字中很有装饰性,如能写得自然舒展,会增加字的美感,有时还与捺相对称,起着平衡和稳定重心的作用。撇有斜撇、竖撇、短撇。 斜撇的写法,下笔稍顿笔,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收笔时出尖。如下图1:竖撇的写法,下笔稍顿笔,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提笔出尖,如下图2: 短撇的写法同斜撇,只是笔画较短。短撇在字头出现时,笔画形态较平, 如“干、反、禾、后、丢”等字;短撇在字的左上部位出现时,笔画形态较斜,如“生、失、朱”等字。如图: (四)捺 捺有斜捺和平捺之分。 斜捺下笔较轻(轻落笔),向右下由轻到重行笔,行至捺脚处重按笔,然后向右水平方向由重到轻提笔拖出,收笔要出尖。如下图1: 平捺写法同斜捺,但下笔时先要写一小短横,然后再向右下(略平一些)方向行笔。如下图2: (五)点 点在一个字中就如同人的眼睛一样重要,能起到画龙点睛的神韵作用,是字的精神体现。因其所处的位置不同形态各异,写法变化较多。点有右点、左点和长点之分。 右点的写法,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下行笔,稍按后即收笔,不能重描。写点关键要有行笔过程,万不可笔尖一着纸就收笔。如下图1:

汉字与书画艺术

汉字与书画艺术 [摘要]由汉字发展而来的中国书法,和汉字的组成、字型及书写的内容是密不可分的。了解了书法与汉字的关系,就可以更好的掌握书法艺术的审美创作规律,书法艺术才有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书法艺术的博大宏深和价值所在。 [关键词]汉字书法艺术线条字型内容情感 汉字是一种古老的文字,而由汉字发展来的中国书法,更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艺术,它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简单最典雅而又最富有内涵的艺术,它是汉民族思想的载体,蕴藏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识、伦理思想、哲学思想。人们欣赏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陶醉。但是,一般的用毛笔将汉字书写出来并不是书法,只有当毛笔书写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也就是要具有独特的风格,气韵生动的点画,优美的字形,充满艺术美的内涵,才能称为书法。当然,书写与书法之间,并没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界线。不过可以说:书写是学习书法的基础,而书法则是书写的提高和发展。书法艺术将汉字的美无时无刻不表现的淋漓尽致,一个草书的“舞”字,就把那舞蹈者轻盈的舞步,飘舞的衣裙以及动态的舞姿表现的淋漓尽致。然而为什么以汉字为基础的

书法能给人带来如此的审美愉悦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汉 字本身不但具有独特的形态美,进而还含有深层的文化意蕴。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我认为与汉字的组成、字型及书写的内容是密不可分的。 1汉字 汉字是一种以线条为基本组成部分的文字。线条组合的丰富性和稳定性决定了汉字造型的灵活和稳定,不同的线条,不同的结合,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字。灵活之中显得稳重,对称之中表现和谐,汉字线条的这种独特的特征带给汉字的就是一种“骨”,这是一种从汉字本源所散发出来的“气”。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就是由线条来完成的,而体现线条美的基本要素,则是要求线条富于变化。而书法使用的书写工具是毛笔,以笔锋来说,柔软而富有弹性。书写的轻重、疾快、强弱、顿挫、提按、正偏在纸上留下浓谈、干湿、刚柔、动静、方圆等各种千变万化的线条、它是具有生命力的线条、能够充分体现线条的和谐美和动态美。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线为生命之本的,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而“点”是线的浓缩,“线”亦是点的延长,“点”和“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因而中国的书法艺术,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古人曾说“学书贵能通变”,运笔中掌握提按、顿挫、徐疾和某些过渡性技巧,使线条呈现变化的主要方法,通过按笔可以达到“重若

《汉字与书法》教学案例设计陈爱民莆田一中

《汉字与书法》教学案例 设计:陈爱民 莆田一中 点评:郑兰 福州教育学院 章节名称第7课 汉字与书法学科历史授课班级高二授课时数1课时设计者陈爱民所属学校莆田一中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汉字与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第一目"从汉字的起源到"书同文",讲述汉字的演变及对组字方法与规律的理论总结,重点交代了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第二目"书艺历程",讲述了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的条件及时代风貌对书法艺术的影响。第三目"印宗秦汉",讲述了秦印汉印的特点、地位及明清篆刻艺术的成就。篆刻艺术相对本课主题属于次要内容。 贯穿本课的主题线索是:汉字是一种独特的表意文字,并衍生出独特的东方书法、篆刻艺术。 依据标准课程标准: 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教育技术标准:本节(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字发明的作用及其发展历程;掌握汉字发展为书法的条件和书艺的发展历程;掌握篆刻艺术的发展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欣赏汉字的独特的特征,能辨认中国各种书体,识别中国名家的主要作品,,并说出中国书艺的主要历程,从历史角度赏析名人作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底蕴,体会祖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点评:《汉字与书法》(岳麓版必修三)中的一节文化课,从知识层面看,与语文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教学设计关键不要变成语文、历史学科"你我不分",要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以我为主,即发挥学科的主体性,突显学科特色,史味充足,如结合时代背景谈书法的基本特征。这节课做到了这一点。学习者特征分析 中国的汉字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既熟悉又陌生的汉字的历史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学生对书法作品有所了解,但对汉字书法与篆刻之美的领略还较停留表面,对于其精髓却未能把握,也很难将书法篆刻作品与历史发展的时代背景相结合来思考。 一般特征: 1、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 2、他们对知识体系的构建上还有欠缺,缺乏深度与广度。 3、通过高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具有初步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 初始能力: 1、学生对历史现象分析的层次还未能更一步。高一学年必修一、二治文明、经济文明)的学习使学生对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特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思考。 2、经过课前的预,学生对本课内容(汉字、书法、篆刻艺术)有了初步印象,但把这些内容与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特征相关联是他们要面对的问题。 信息素养: 1、高一的信息技术课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上网查资料的基本能力,但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还较低,在分析整理信息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的指导。 2、学生上网的兴趣还比较集中于娱乐部分,学生良好的网络习惯有待形成,故在课外材料的查收过程中给学生明确的任务,并对学生所得的信息进行评估反馈。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点 编 号学习

汉字与书法文化。。

《汉字与书法文化》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汉字与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书法艺术利用单纯形式来表现丰富多变的审美意趣,具有明显的抽象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习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书法在技巧原则上的严格性和表现情感上的丰富性,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核心。了解、学习书法艺术,传承中华文明,我们责无旁贷。本课从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产生、书法的实用价值与艺术特征、书法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使学生对中国书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为学习、欣赏书法艺术打下良好的基础。贯穿本课的主题线索是:汉字是一种独特的表意文字,并衍生出独特的东方书法、篆刻艺术。 二、学情分析: 1、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 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 2、他们对知识体系的构建上还有欠缺,缺乏深度与广度。 3、通过高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具有初步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熟悉汉字起源和书法产生的过程及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讲述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步形成热爱书法艺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四、教学重点: 认识和了解汉字起源和书法产生的过程。 五、教学难点: 大部分学生对书法艺术比较陌生,缺少感性认识,给教学带来难度。 解决难点的方法:结合实践操作、观摩作品等活动创造学习氛围,让学生感悟书法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汉字的起源》 激发学生兴趣,对汉字的起源有所了解。 课堂新授: 展示鲁迅鲁迅《门外文谈》中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结合课后习题,提出探究问题:如何认识汉字的起源及其作用?在学生表达后及时评价并加以总结。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文字演变历程的内容,并以表格按顺序列出其过程。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汉字发展成为书法的原因并加以归纳。 除了教材中所列出的原因外,书法出现的原因还有什么?并对此加以指导与总结、评价。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书法发展的历程,并以表格按顺序列出其过程。 以图片、视频方式呈现不同时期书法的代表作品,与时代风貌相结合讲述。 播放视频《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并设下列问题:视频展示的是我国的什么艺术?有何特点?并对学生的答案加以评价及总结。 展示秦、汉印章图片并依据教材归纳篆刻艺术的发展历史特点。 以表格方式再次展示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 让学生先完成课后作业,并加以总结与评价。 设置问题:你认为计算机的普及会对汉字与书法及篆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汉字书法艺术

汉字书法艺术 成绩评定:期末考试试卷成绩折扣为80分,平时成绩20分。 考试题型:a 、填空b 、简答c 、论述 二、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 1、中国四大国粹 中国的汉字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中国四大国粹。 2、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基本内容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第二部分) 1、中国的文武二圣 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关羽,与孔夫子并称为中国的“文武二圣”。 2、书法《兰亭集序》的诞生过程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溪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作完了诗,大家把诗收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被宋代书法家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 3、简答“一字千金”典故 李世民曾亲自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述了玄奘和尚西天取经的盛事。皇帝的文章当然应该流传千古,可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按照当时的办法只能是刻在石头上。可是又有谁的字能与天子的文章相匹配呢?只能是书圣。只有书圣的字才能与圣上的文章相得益彰。可是书圣王羲之作古已经250多年了,怎么办呢?由于取经是一件佛教盛世,于是长安诸寺院便委托弘福寺的怀仁和尚来办这件事。怀仁和尚从内府借得王羲之书迹,从中逐字寻找,然后描摹下来,以求丝毫不差。据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他奏请朝廷昭示天下,谁能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一千金。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典故。 4、魏晋时期的“二爨”碑是指 南朝《爨龙颜碑》与东晋《爨宝子碑》,为历代书家所重,世称“二爨碑”。 5、简答“退笔成冢”典故 南北朝书家僧智永,是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每天雄鸡报晓即起床,磨上一大盘墨,然后临摹王羲之的字帖,从未间断,智永还在屋内备了数支大筐子,练字时,笔头写秃了,就取下丢进筐子里。日子久了,破笔头竟积了十大筐。后来,智永便在永欣寺窗前的空地挖了一个深坑,把所有破笔头

汉字与书法 课程教学大纲

《汉字与书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22013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characters and calligraphy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12 实践:12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汉字与书法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的一门以中国书法教学为主,以汉字教学为辅,同时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的中国文化选修课。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汉字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门课程将汉字与中国书法紧密结合起来,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也能学习汉字。课程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主要是因为学生已对汉字的基本部件、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书法教学,学生能够对学习汉语更有兴趣。通过一个学期的中国书法的教学,学生不仅学到更多的汉字,也能基本掌握中国书法的知识和书写的技巧和方法。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掌握汉字的基本知识,掌握中国书法楷书的基本写法,了解中国书法家及其代表作品,逐步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了解。 (三)实施说明 1.大纲适用于汉语言专业(留学生)三年级上学期使用。本门课程总计24学时。 2.本门课程属于选修课,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汉字知识主要以教师介绍为主,书法教学主要以教师介绍、示范,学生练习为主。中国书法教学要与汉语综合科、口语课等必修课区分开,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了解中国书法。 3.由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本科二年级的学生,所以尽量使用汉语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无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采取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练习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书法作品定期进行展览,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留学生了解中国文房四宝、楷书的基本知识并可以独立完成书法作品。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汉字文化图说》,韩鉴堂编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简明书法教程》,徐鹏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 二、中文摘要 汉字与书法是汉语言专业(留学生)本科三年级的一门选修课程。中国书法作为一门中国独有的艺术文化具有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文化特征。同时,留学生对这门艺术非常感兴趣,因此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其文化特点。在学习过程中,汉字教学作为基础,本课程将汉字教

汉字书写的要求

汉字书写各方面要求 汉字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它以其特有的造形方式和表现力独树一帜,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一朵艳丽的奇葩。继承和发扬书法艺术的优良传统,是每个中国人特别是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笔顺正确,笔画清楚,字形规范,字体美观,以及行款格式正确,卷面整洁”等。这些要求是侧重于汉字书写的实用方面提出来的,而从实用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来说,要求学生不仅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同时还应了解汉字与书法的关系及其历史渊源,掌握汉字造形规律,懂得书法创作与欣赏的一般原理。作为人民教师,还要求掌握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方法,从而为养书法事业的接班人打下基础,让书法艺术世代绵延,长盛不衰。 一、汉字与书法最早出现的汉字,大多为近似图画的象形字。汉字的象形为其演变为书法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内在条件,而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无论是作为观照对象或书写实践,汉字与书法都是密切相关的。但前者毕竟属于文字范畴,而书法既然是一门艺术,它的首要任务是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情感,所以它们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界线。 (一)、不同的社会功能。汉字作为社会应用工具,需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帮助语言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进行思想交流,因此必须得到相应社会范围内的全体成员共同认可,还可翻译成其他民族的语言在整个人类社会流通。书法是对汉字固有艺术因素的升华,与其他艺术一样,它只能在社会分工规律制约下由一部分人掌握,而且是通过视觉让人直接“意会”的。(二)、不同的容量和含义汉字的含义和点画结构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能靠约定俗成,一个字还可以有几个意义。字的含义不是它的形体所固有的,但一经约定,又是相对稳定、明确的,为保证其适用性,还可通过词典之类工具书使之规范化,但它的任何一点细微变化都要经历较长的历史演变。书法虽然也以汉字为载体,但它的涵义是一定的艺术趣味、由具体的点画形态、间架结构等因素传达出来的,其中包括字与字之间的呼应联络,以及点画、字行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分布关系。一定的艺术趣味作为书法的内涵,可以和所书写的文词相关,也可以毫不相干,而且可以通过不同水平的“再创作”,从多侧面、多角度作不同的理解,因此无法规范,甚至欣赏者本人对同一书作的理解和评价前后也不一定相同。 (三)、不同的规范要求 汉字的规范性是单一的,一个字在一定历史时期只容许一种标准写法。而书法的规范性是多样的,书法创作普遍遵循的原则是:不脱离汉字、不任意杜撰笔形、字形,能在传世名碑法帖中找到根据就行了。与汉字单一的规范性相反,在书法作品中,相同的字容许出现异体或“同形异构”,使其异形纷呈,各具风姿。如王羲之《兰亭序》有十九个“之”字,虽然写法各不相同,但合乎书法原理。(四)、不同的象形性 汉字“象形”是描摹自然景物,即“画成其物”,具再现性。书法“象形”重在表现,即通过具体笔画表现出特定的感受或情感,这些感受或情感即使和书

汉字书法电脑输入法

汉字书法电脑输入法——传统文化的再发展 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它本身既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又是传统文化信息的工具。世界最古老的文字有三种,即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图画文字和中国的方块字。这三种文字虽然都从图画发展而来,但中国文字的发展却是特殊的,在世界上许多民族都用拼音文字的时候,中国却独立应用了注音文字,表现了中国人与众不同的认知世界的方式。 先秦是中国书法的初期阶段,先秦书法可分为商、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商、西周时期书法已初步形成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 秦汉时代,汉字的变迁最为剧烈,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书法家也随之大量产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是各种书体交相发展的时期。这时隶书已走东汉末年程式化的末路,楷书趋向成熟,草书经章草阶段发展成今草,行书在隶楷递变过程中从产生经过发展到成熟,涌现出了众多著名书法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 隋、唐是中国书法史上最繁盛的时期。隋代书法因隋代立国时间较短,未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仅为唐代书法起了先导作用。唐代书法唐代书法可分三个时期:初唐、盛唐、晚唐。书法在这时达到颠峰! 五代、宋、辽、金,是中国书法史上继晋、唐之后的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战乱和政局不稳,呈现出复杂局面。 明代书法继宋、元帖学而发展,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是摹刻法帖比较兴盛的时期。 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诗在唐之后的又一个颠峰! 信息时代的到来,更加突出了汉字的优越性,21世纪新的电脑将采用声控系统,它将摒弃由字母编制的键盘,由于英语的音节多达1万个以上,而汉语只有400多音节,每个音节最多4个音素,因此美国语言学家盖利·吉宁斯在《世界语言》一书中对汉语的简洁性、准确性、严密性和先进性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正是中国人几千年的努力,才把“西文语法书里的种种麻烦抛个精光”,最后“只留下几千个单字和若干条效率极高的排字规则”。英国《新科技杂志》原主编迈克·克鲁斯断言,不久的将来,汉语将充分发挥威力,到那时世界关于语言文字结构的研究中心有可能转移到中国。总之,是电脑接受了汉字,而不是电脑改变了汉字,因此有人称它为电脑文字,表明它是最佳信息交换应用程序的语种。 我认为汉字会越来越简洁,因为汉字字形演变的总趋势是简化,这个结论是以汉字发展史上的无数事实为依据的。汉字现代化就是要寻求提高汉字应用效率的途径,而简化汉字正是为了使汉字成为一套比较好学便用的书写工具,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推行简化字对于扫除文盲、普及教育、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中国汉字成为书法的原因剖析

中国汉字成为书法的原因剖析 ——崔利斌中国书法这门艺术,历史悠久,辉煌灿烂,是典型的东方艺术;是“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是“一种善于表现人类高尚品质和时代精神的特种艺术”。“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 千百年来,中国书法的艺术地位和艺术价值经久不衰。她的高雅和精湛、优美和深邃,不仅是历代文人墨客必有的修养,也吸引和感染着无数的官员和普通百姓。她拥有极其广泛的使用领域和众多的“向往者”、“倾心者”。那么,汉字的书写为什么能够成为伟大的艺术奇葩,又是哪些因素在起主导作用呢? 当我们对汉字的创造与演变过程,对汉字书写中艺术思想的渗透以及对文房工具的特殊功能等进行了一翻分析和研究之后发现:汉字特质的艺术“基因”、书家的意象书写和文房工具的可为性是最根本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一、汉字的艺术“基因”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础 我们知道,中国书法是关于汉字的书写艺术。从表面形式上看,中国书法就是表现汉字。所以,汉字的形象如何将直接影响着中国书法艺术的形象。汉字到底有没有可塑之像,又有哪些美的艺术“基因”,试作如下分析: (一)基于自然物像的天生丽质,使得汉字可塑 1、汉字的特质有像

在世界上5600种语言中,一半是有文字的。这些文字大致可以分为表形、表音和表意三种类型。以音素为主的表音文字,如英文、俄文和德文,形单数少(如英文只有26个字母),无像(相对汉字)可言,也无意义,只可感知其音。汉字就不同了。它是“音节〃表意文字”(孙钧锡),其特质是以形表音表意,是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体。也就是说,汉字,可以使人感知其读音,领会其意义和内观其形象三个方面。 2、汉字的形基于自然物像,具有天生丽质 “六书”告诉我们,汉字的初创基于自然物像。我们的祖先利用象形、象事和象意等手段进行造字,巧妙地写生自然,反映物像,把汉字与客观存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汉字具有了大自然一样的天生丽质。这些天生的美的因素,正是书法艺术的胚芽。 3、汉字的改革与抽象发展,没有失去有像的特点 虽然,汉字经过“隶变”和“形声”造字法的大量运用,使许多汉字的具象特点明显减弱以至消失,但象形的成份依然存在,只是更有隐蔽性了。至今,中国汉字还一直停留在它的初级(象形特点)阶段,只是在后来作了些简化和规范化的工作。还要说明,古来的汉字并不落后,因为它一直适应着中华民族的语言需求。当前,汉字的使用,进入电脑和计算机,又一次标明了它的先进性和优越性的特质。汉字的发展,有着光辉的前景。 (二)千变万化的形象,丰富了汉字的表现

中国书法:汉字的演变

中国书法:汉字的演变 中国书法:汉字的演变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1、结绳记事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2、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

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二、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

第7课 汉字与书法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汉字、书法和篆刻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书法艺术的特点与历史特征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假设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没有文字的社会,那么你觉得自己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无法清楚地知道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不能看书,无法与好友书信交流等)——文字的重要性便从我们这些小而重要的身边事情中体现出来。 一、文字的发展历程 文字以一定的可视符号系统,将人们的社会生活经验、情感、语言、思想等记录下来,并大大突破了口头语言的时间、空间限制,使人类文化得以在空间上传播交流和在时间上世代传承,对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有“仓颉造字”的传说,据说仓颉发明文字的时候,“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天下起了谷子,鬼在夜里哭泣,龙藏了起来)。指导学生阅读课后【解析与探究】——许慎认为是仓颉造字;康有为认为结绳记事精致细密,应为女子;丁山和鲁迅认为文字是古代劳动人们日常生活的创造。 中国古代长期流传的“仓颉造字”的传说,反映古人对文字发明的重大意义的认识和体验。但事实上文字决不是仓颉一个人所能独创,而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文字记事的时候,人们在集体生产劳动过程中经过观察自然的事物,并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而创制出来的。汉字是个庞大繁复的体系,不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改造是不能创制成功的。 请同学们浏览第一部分的内容思考一下: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四个阶段文字的发展情况。 1、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插图:《半坡遗址陶器上的符号》和《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符号》——初步具备了文字的雏形。 2、商周时期——甲骨文、金文、籀文(大篆) 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是甲骨文(教材插图:《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卜辞”或“殷墟文字”等,是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随着商朝的灭亡和商都变成废墟而长期埋没于地下,后世当地居民耕田于此,时有发现,并把它当作“龙骨”卖给药材商店。直到1899年才被王懿荣发现,得知是殷墟遗物。经过多次发掘,至今出土的甲骨已达十多万片。甲骨文中有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等(举例:日、河、明、十二生肖图) 商周时期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金文始于商代,盛行于两周。西周晚期,一位史官对汉字进行系统地整理,形成了金文的标准字体——“籀文”即大篆。(教材插图:《西周散氏盘铭文》)籀文的特点:笔画匀称,行款整齐,有了较为固定的结构。 3、春秋战国时期——文字混乱 指导阅读《马和安》图:战国七雄的“马”、“安”字有七种写法。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文字的混乱状况,文字的混乱削弱了汉字的交流功能,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生产的进步。基于这样的原因,到秦统一时,秦始皇实行统一文字的政策。 4、秦朝——小篆、隶书 阅读“书同文字”的内容。秦始皇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又推广书写简便的隶书。据载,隶书是程邈改造的,因程邈当时获罪入狱,而秦时称罪徒为“隶”,所以便将程邈改造后的文字称为隶书。 秦朝以后,文字继续发展,出现了楷书、行书、草书等汉字形体。其演变总趋势由繁到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