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国资本主义的起源

英国资本主义的起源

英国资本主义的起源
英国资本主义的起源

《英国资本主义的起源》观后感

摘要

新航路的开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自此之后,欧洲、美洲、非洲等地的交通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而处于主导地位的欧洲各国,无疑是这个新时代开端的最大赢家。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自此空前繁荣,这直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地处于大西洋沿岸的英国,利用其有力的地理位置,大力拓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为英国迅速积累了巨额资本,从而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因果迅速成长为一个世界性的超级大国。

关键词: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引言

三十分钟的短片,想我们展示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萌芽,而在这之后,英国这样一个被欧洲大陆所孤立的岛国,紧紧握住时代的脉搏,利用新航路开辟的机遇,大力发展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的先驱者。从贫穷到富足,从被欺压到被仰视,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称为时代浪潮中的胜者,踏上了一条走向崛起的康庄大道,最终成长为“日不落”帝国。

正文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丑恶的,小到个人,大到国家,莫不如是。而英国——这个资本主义的先驱,他的原始资本的积累,其中的丑恶无疑更甚。资本主义,是

用无数英国失地农民,非洲的黑人以及无数其他被殖民地的人民的血肉所浇灌出来的。

善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曾痛心疾首地诅咒着私人牧场:你们的羊,平常多么驯良,所欲不多,而今天,据说已变为这样地贪婪和倔强,甚至吃人了。它们破坏了田地,住宅和城镇,使之成为一片荒凉。莫尔诅咒的这种“羊吃人”现象在历史上叫做“圈地运动”,就是一部分人用暴力、欺诈、不平等协议、个人购买等方式将原来在公地制度下。属于集体耕种、集体放牧的叫做敞地的土地变成自己的私有土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唯一凭证,只能选择流亡。然而在当时,流亡是违反法律的。当时的法律,并不是农民的保护者,而是剥削者剥削被剥削者的工具。等待这些失地农民的,是一条黑暗的不归路,这条路的终点是死亡。

以剥削自耕农生产资料为前提的圈地运动,为建立英国近代资本主义大农业、大牧业奠定了基础。而片中未提及的海外殖民掠夺,则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当然,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不能仅仅只归结于剥削者所进行的资本积累,还因为有其他原因。

一、人口的增加

疯狂的圈地运动固然使许多失地农民开始流亡,同时也为资本家带来了庞大且廉价的劳动力。从片中约翰温契康伯的暴发户的传记中,我们可以管中窥豹,想象一下当时手工业发展的繁荣景象。

二、君主立宪制的产生

当王权不断衰危,而新兴的资本家不断强大,使得当时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封建主义在英国走到了尽头,。而光荣革命使封建主义正式走入资本主义的时代,为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发生,使得生产力大幅提高。从瓦特的蒸汽机问世,到珍妮纺纱机的应用,原有的封闭不流动的社会迅速流通起来,工商业的结合,极大地巩固和加强了资本主义文明。

正是由于这些各方面的条件的满足,才使得资本主义在英国萌芽,并在此之后,快速发展壮大。

马克思曾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片中有力的揭示了这一切,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资本的丑恶。资本主义的兴起,其代价是无数生命的消逝,包括欧洲殖民国家的人,还包括亚非拉所有被殖民地的人;是无数被剥削者的苦难,他们的财产被剥夺,家园被侵占,权利被侵犯,用极其繁重的劳动来换取极其微薄的报酬;是良知的泯灭,道德的沦丧。资本主义是公开的、彻底的一种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资本主义固然是丑恶的,但也有其好的一面。对英国,资本主义给予了他发展的机会。在此之前,英国只是偏安于欧洲西北角的一个岛国。当时的经济贸易中心在地中海沿岸,英国远远落后于欧洲主要国家。资本主义的萌芽,无疑给予了这个贫穷落后国家崛起的契机。随之而来的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经济贸易中心

由地中海沿岸转移至大西洋沿岸。位于欧洲西北角的英国,在这一场竞赛之中,无疑占据了有利位置,从而开始了他在之后的几百年间领跑世界之路,为其崛起成为“日不落”帝国铺平了道路。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影响同样深远,它代表着人类历史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人类生产力被大幅提高;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人类由之前的区域化逐渐走向世界化;经济、文化的交流超越了之前的任何时代;改变了世界的政治面貌,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结语

资本主义的兴起,一方面,是罪恶与血泪;一方面,是发展与进步;好与坏,对与错,从来都是相伴相生,相辅相成的。我们应当站在客观的角度上,用辨证的眼光看待其利与弊。

英国福利制度改革

英國福利制度改革 關鍵字: 學習時報 改革福利制度的直接原因 1.政府在社會保障方面的財政負擔越來越重,支出結構越來越不合理。1949年,社會保障支出在英國政府財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僅為13.5,到1997年已經上升到32,成為英國財政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項,幾乎等於教育支出的三倍。從1978年到l997年,英國社會保障的實際支出水準平均每年增長4,其增長速度高於其他任何一項政府支出。 英國的社會保障支出主要分為三種:一是根據經濟狀況調查支出的福利金,它是為收入和儲蓄低於某一最低限度的人提供的救助,主要包括收入補助金和住房福利金。二是繳費性福利金,主要包括退休養老金和工傷保險金。三是既不需要接受經濟狀況調查也不需要繳費就可申請的福利金,主要是殘疾福利金和兒童福利金。到了1990年代末,原有的福利制度使得不需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福利項目的支出比重越來越大,而這顯然會使政府的財政負擔越來越重。不僅如此,由於這種支出結構還在客觀上打擊了繳納社會保險費的那些人的積極性,同時對公民的儲蓄動機產生了負激勵,其長期結果將是進一步惡化政府財政狀況。 2.“福利陷阱”導致社會保障制度成為一種消極的收入補償制度,而沒有起到鼓勵公民通過工作和儲蓄來實現自立的積極作用。“福利陷阱”是指由於非工作狀態時的福利水準較高,領取的資格條件要求較松以及工作時的收入過低所引起的一種對福利的過度依賴現象。由於對一部分人來說,他們從領取福利狀態轉變到工作狀態時收入增加幅度很小甚至為負值,因此,這些福利享受者就沒有足夠的動力擺脫對福利的依賴。福利制度本身缺乏強制性激勵也是導致福利陷阱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英國福利專案基本上都沒有要求適齡福利申請者積極地接觸勞動力市場,接受培訓或者從事志願性工作。另外,英國傷殘鑒定制度的不合理也導致一批人落入福利陷阱。由於傷殘鑒定的結果只有全部殘疾和無殘疾兩種,所以只要是通過了全殘鑒定,那些即使還能夠從事一定工作的勞動者也不用再去尋找任何工作,從而可以心安理得地靠福利度日。 3.欺詐現象普遍,福利基金損失嚴重。根據英國政府的估計,英國每年的福利支出中大約有40億英鎊因欺詐而白白損失。參與福利欺詐活動的不僅有一些福利金領取者,而且還包括一些不誠實的雇主和房東,有時還涉及政府官員,更為嚴重的是存在有組織的犯罪活動。這種情況無疑既不符合福利制度本身的宗旨,也會對納稅人支援社會福利系統的積極性產生不利的影響。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精)

考点1 人是万物的尺度 (1) 考点2、人性的复苏 (7) 一、文艺复兴 (8) 四、宗教改革: (13) 考点3 启蒙运动 (18) ▲易错知识点 (30) 【高考题】 (32)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考点1 人是万物的尺度 I、考点和要求 一、考点 (1)智者学派 普罗塔哥拉的思想主张 (2)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二、要求 知道智者学派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了解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主张;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II、基础知识梳理 一、智者运动(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 1、出现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

(此时中国为战国时期) 2、出现原因(背景): (1)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和平民地位的提高; (2)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3)个人主义的成长; (4)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3、内容: (1)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 (2)关心与人类自身更加密切相关的问题。 4、特点:(1)-(4)P90 5、主要代表:普罗塔哥拉 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表现出人文主义倾向),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6、评价: (1)智者运动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表明希腊人已清楚地意识到人才是社会舞台的主角.) (2)是在原始宗教…… (3)智者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智者运动是西方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4)普罗塔哥拉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积极:智者学派强调人是客观事物的主题,否定神或命运等超自然对社会产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具有高度的自信,从而成为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局限:(1)把人的感觉看成是真理的标准,含有主观唯心主义成分; (2)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同文艺复兴有相似之处) 二、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1、地位:是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被马克思成为“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 2、主张:(1)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知识点)

业革命后的失望和不满,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艺思潮。 4、科学方面:进化论兴起。 【知识整合】 一、经济领域 (一)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背景:①较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社会稳定。②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殖民贸易和掠夺提供了资金。③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④18世纪中期,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 2、概况: (1)开始标志:最先开始于棉纺织业, 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开始标志; (2)影响最深远的成就:英国工程师瓦特改进的“万能蒸汽机”,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美国采用通用部件标准化生产,有利于机械的普及。(3)交通运输业的革命:A.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发明了汽轮,对加强洲际之间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B.1814年英国的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铁路的出现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人类进入“铁路时代”。 (4)扩展:19世纪开始向欧美大陆扩散,铁路业和纺织业成为两个领先的部门;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主要有: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5)完成标志:19世纪中期,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3、工业革命的影响 (1)对世界:①世界格局:使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英国成为世界霸主。②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①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铁路时代,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②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工业生产主要的组织形式。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新兴资产阶级参与到政权中来,有利于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19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确立下来,英国议会制进一步完善。 2、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原因: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沉重打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 (2)内容:颁布“二一九法令”;实行政治体制、司法、军事、教育的改革。 (3)评价:农奴在法律上获得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变;但是改革不彻底性,具有掠夺性和欺骗性。 3、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1)背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和发展;幕府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佩里叩关使日本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2)政治前提: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成立明治政府,为明治维新奠定基础。 (3)内容: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建立新军队 (4)影响:实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建立现代化军队,军事实力不断加强,走上了侵略压迫其它国家的道路。 4、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 (1)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①过程:1864—1870年,在普鲁士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1864年普丹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完成民族统一。 ②意义:结束了德意志的分裂割据状态,为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2)遏制了法国和奥地利,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③局限:保留了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传统,成为欧洲最具有侵略性的国家。 (2)德意志帝国宪法:①德国为联邦制国家;②帝国元首为德意志皇帝,拥有任命帝国宰相和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签署和公布法律,统率军队等巨大权力;③宰相为内阁首脑,对皇帝负责而不向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 1、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 (1)古希腊经济的繁荣 (2)人的地位的提高 (3)民主政治的发展 2、“智者学派”的概念 (1)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公元前五世纪,雅典成为人文荟萃的中心,人们崇尚公开的精神。在公开的讨论或辩论中,必须具有雄辩、修辞、哲学及数学等知识,于是“智者学派”应运而生。 (2)智者以教授文法、逻辑、数学、天文、修辞、雄辩等科目为业。是一些在哲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讲演术和其他一系列知识领域内深刻而大胆的改革家。他们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也没有统一的学说,只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遂被称为一派。由于智者的观点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相对立,被后者贬称为诡辩家。 (3)智者的哲学研究的中心是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换句话说,他们注意的是社会政治和伦理方面的问题。他们之所以注意社会政治和伦理方面的问题,是和他们本身出现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 3、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作除少数片断外,均已失传。他的思想,只能从柏拉图的对话《泰阿泰德篇》、《普罗泰戈拉篇》中见到。 4、思想主张 ①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5、影响 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他们很少有系统著作传世,但他们在当时和对后世(尤其是西方)仍有相当影响。 (1)智者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的萌芽(14世纪——16世纪) (1)思想上:14—16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提倡人文主义思想,反对封建教会的控制,发起了一场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含义)——文艺复兴运动,(作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思想上的巨变) (2)经济上:14世纪前后,意大利手工工场发展起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作用:)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使世界开始连成为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繁荣起,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经济上的巨变) 相关链接: 1、新航路地开辟,使世界贸易的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北大西洋的东岸。 2、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地开辟的共同影响是: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往东走的航海家:迪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达。迦马(到达印度) 往西走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印第安人),麦哲伦

(环球航行) 横渡大西洋的:哥伦布,麦哲伦 麦哲伦经过的大洋顺序: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17世纪——18世纪)(政治上的巨变:英法美三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1)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2)思想上:①17世纪,人文主义思想指导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②18世纪,法国“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伏尔泰)作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利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指导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 相关链接:联系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政治上: ①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革命的作用见课本P69) ②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和1787年宪法,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革命的作用见课本P76) ③1789年法国大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欧洲福利国家现状以及启示讲解

欧洲福利国家现状以及启示 福利国家的定义:福利国家是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在施瓦茨的《美国法律史》一书中,福利国家是指从罗斯福新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的历史阶段。 欧洲福利国家产生:欧洲福利制度的起源,如果从社会政策立法来看,最早可以上溯到上世纪中期英国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1960,该法将对穷人的救济制度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下来。但一般而言,学界认为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是以19世纪80年代德国稗斯麦政府颁布的《劳工疾病保险法》(1883),《事故保险法》(1884),《养老金保险法》(1889)为标志的。20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快速发展,当时单一的社会救济和保险已经不能够平衡日益增长和激化的社会矛盾,欧洲很多国家开始重新定位政府所扮演的角色、)1945年英国工党经过大选上台执政,采用了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William Beveridge)勋爵的《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即《贝弗里奇报告》),这份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得以用法律的形式正式固定下来,1948年,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该国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福利国家因此而正式得名。在此之后,几乎所有的欧洲发达国家相继通过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立法,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套完整的以高福利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体系。 福利国家模式在欧洲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有学者将福利国家的产生归结为经济权力、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权力和军事权力四个方而交互作用的结果:首先,工业化初期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福利国家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政党政治为讨好选民,使得国家福利成为必需的手段;再次,福利思想的发展为福利国家的产生提供了意识形态环境;最后,军事斗一争作为所有变化因素中的强大者,加速推进了福利国家的产生进程。 欧洲福利国家的类型:1。保守/团体型福利国家(conservative), 这个种类的国家有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 2。自由型福利国家(liberal),国家如下美国、英国、加拿大。 3。社会民主型福利国家(social democratic),瑞典、丹麦。 这三种类型的国家福利形态各有差异,简单来说,第三种social democratic是福利最好的,而第一种conservative次之,最后也就是最差的就是Liberal的国家了。 社会学家艾斯平·安德森(Esping Andersen)开创性地把福利国家分为以下三个类型⑤: (1)“自由主义”福利国家体制(以美国为代表)。在这种福利体制中,居支配地位的是 不同程度的经济调查和家计调查式的社会救助,辅以少量的普惠式转移支付或作用有限的社会保险计划。对于一个基于市场的社会服务制度而言,履行普遍性标准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充分就业。在公民离开学校之后和退休之前,必须保证所有公民有充分的可能得到报酬优厚的工作。 第二,高水平的工资。最低工资的水平必须足够高,以使得所有公民有能力私人购买能够保护他们免受疾病、残疾、临时失业和养老重负的必要的退休金和保险计划。 (2)“保守主义”福利国家体制(以德国和奥地利为代表)。该制度类型的特点是,只有 当家庭保障的功能被严重削弱时,国家才开始提供相关的社会福利服务。 (3)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体制。该种类型的福利国家旨在“寻求相当水平的平等标准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知识点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背景:(1)希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民主政治的发展。 (3)人的地位的提高 2出现: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出现了智者学派。 3 主张:(1)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 (2)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 (3)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 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4)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自由,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 (2)主张: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 (3)意义: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人文精神的起源在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思想中的体现。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柏拉图 (1)主张①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 ②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 (2)评价: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士多德的主要主张 (1)主张: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2)评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四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同 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把研究的领域由神和自然转向了人类 异对道德 的认识 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人是 万物的尺度,而各种知识是提高人 的能力的基础 强调知识的作用,道德和知识 合二为一,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 为基础 民主政 治 主张民主政治,有些激进学者还提 出城邦公民应该人人平等 主张有知识、有德识的少数人 治国,对民主政体特别是雅典后 期的激进民主政治表示强烈反 对 文艺复兴 1.背景:(1)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14、15世纪,意大利的城市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的形成: 手工工场主,商人,金融资本家 2.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4.成就 (1)文学:薄伽丘的《十日谈》;但丁的《神曲》;彼特拉克被称为是“人文主义之父”。 (2)艺术:达·芬奇的绘画一扫中世纪拘谨的宗教气息。难点突破莎士比亚比薄伽丘人文精神体现的 5进步性: (1)薄伽丘对教会和封建贵族进行讽刺和批判,并提出了人类平等的思想,但他讴歌的人性主要集中在人性中的本能方面。 (2)莎士比亚更注重人的理性,刻画了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歌颂了人间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3)从薄伽丘到莎士比亚,文艺复兴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体现了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二章单元总结 一、主要线索: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 二.方法点拨 1.复习本讲注意纵向把握历史事件的整体发展过程,明确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如人文主义的演变历程及其特征:(1)随着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其核心是人文主义。(2)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德意志掀起宗教改革运动,诞生了脱离天主教的新教派组织。(3)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启蒙运动在法国掀起高潮,其核心是理性。 2.要注意横向把握归纳同一历史阶段各方面的社会变化。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科技方面,英国掀起工业革命,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政治方面,欧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同时期的中国涌现进步思想家。 3.应注意全面认识同一历史时期的许多历史事件的特征,理解彼此的相互关系。对14—18世纪人文主义历史阶段特征的概括及其理解是本讲的重点和难点。 第1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课标考点1】 了解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重点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解析考点1】 简述泰勒斯、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观点及评价。 (1)泰勒斯: 观点:认为万物皆由水生成,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评价: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希腊早期的哲学是自然哲学,即对自然界本身的探讨和解释,与人生没有关系。自然哲学家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自然的奥秘,而不是依赖传统宗教解释,这是古希腊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着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2)智者学派: 公元前5世纪出现在希腊,代表人物是普罗塔哥拉。 思想主张 ①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古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因此约束力是相对的,其兴废都要以人为尺度。 ③在社会道德上,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评价: ①积极: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某些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②消极: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否定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 (3)苏格拉底: 观点:①他的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 ②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 (2)评价: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这些思想对后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 观点:“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表明在他看来真理高于一切。

英国文化研究的起源述略

2000年9月2000年 第5期 外国文学 Foreig n Literatures Sep.,2000 N o.5,2000英国文化研究的起源述略 赵国新 摘要:本文主要从论述英国文化研究的4部奠基之作入手,分别探讨了它们对英国文化研究发展的初期阶段,即“文化论”阶段的重要贡献。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在继承和批判英国文化批评传统的基础上,扩大了文化的定义,规定了文化分析的任务;《漫长的革命》具体提出了文化分析的手段;理查·霍加特的《读书识字的用途》为具有英国特色的阶级文化研究提供了范例; E.P.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发掘出底层民众的政治文化,它对工人阶级主体经验的重视和正视社会现实给予早期文化研究以重要启发。 关键词:文化研究;全部生活方式;情感结构;工人阶级文化;文化论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_5529(2000)05_0055_06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英国人文学科当中就一直存在着文化批评的传统,即雷蒙·威廉斯所揭示的“文化与社会”的传统。它的核心思想是,工业革命之前还存在的和谐、有机的文化受到了人为的工业文明的侵蚀,导致当代精神和文化的危机,摆脱危机的出路在于发现和扩大有机的社群(community)和文化价值。这种文化危机感绝非英国一家独有,只不过它并没有像面临相同困境的德国和法国那样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经典社会学,以解释现代社会中萌生的崩溃感,提出恢复社会和谐的对策;思想贫瘠的经验主义和功利主义土壤是养育不出强劲有力、气度恢宏、具有总体性特征的哲学和社会学传统的,于是,这项艰巨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诸如马修·阿诺德、塞缪尔·科尔律治、T.S.艾略特、F.R.利维斯等文学批评家的肩上。而没有清晰的学科界限、没有固定的方法论、以一切当代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的英国文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些批评家所苦心经营的文化与社会传统的继续,只不过它是在战后新的社会背景下探讨新出现的文化现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认真的、批判的学术工作中,既没有绝对的开端,也很少有不间断的连续性。”①英国文化研究没有确定的开始日期,但是,诸多论述文化研究的著述一般都认为它成形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1958)、《漫长的革命》(1961)、理查·霍加特的《读书识字的用途》(1958)和E.P.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1963)的出版为标志。它直接脱胎于艾略特和利维斯的文化观念和文学批评,就其早期实践而言,它既是对他们的保守的文化观念的反拨,又是对他们宣扬的细读式文学分析方法的秉承。 ①Stuart Hall,“Cultu ral Studies:Tw o Paradigms”,见Jessica M unns&Cita Raj an(eds.),A Cu ltural Studies Reader:History,Theory,Practice(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1995).

第33集 英国资本主义的起源

第33集英国资本主义的起源 公元十五、十六世纪,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引发的社会、经济、思想大变革中,在欧洲人海外探险攫取了美洲、非洲、亚洲大量财富、使西欧积累了大量资本的条件下,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英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是今日英格兰乡村的一个私人牧场,它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田园诗式的牧歌式的诗意。而五百年前,就在这片牧场所在的国土上,却有一位善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在痛心疾首地诅咒着这样的私人牧场:你们的羊,平常多么驯良,所欲不多,而今天,据说已变为这样地贪婪和倔强,甚至吃人了,它们破坏了田地、住宅和城市,使之成为一片荒凉,这个人就是托马斯·莫尔。自从贪得无厌而残暴的人民公敌以一条篱笆圈围了几千亩地来消灭田界那个时候起,他们逐出了佃农、或者以欺骗恫吓的手段、或者以暴力压迫方法剥夺了他们的土地,连他们私有的财产也不得幸免,要不然,以欺凌来折磨他们,使他们不得不出售他们的财产。莫尔诅咒的这种“羊吃人”的现象在历史上叫做圈地运动,就是一部分人用暴力、欺诈、不平等协议、个人购买等方式将原来在公地制度下、属于集体耕种、集体放牧的叫做敞地的土地变成自己的私有土地,在上面办起了私人牧场,饲养成群的绵羊。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农业和经济现象?它与中世纪晚期欧洲资本主义的出现又有什么必然联系? 圈地运动在英国开始于十五世纪后期,结束于十九世纪初。英国的养羊业从十三世纪后期迅速发展,羊毛主要供出口。十五世纪呢绒出口大增、羊毛工业的大幅度发展成为刺激圈地的最直接因素。十五世纪七十年代,英国40个郡中有35个发生了圈地,可见波及之广。大规模的圈地给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可想而知,其影响延续了几个世纪。圈地运动迅速发展,将成千上万的农民驱赶出了他们自己的土地和家园,把他们变成一无所有的流浪者、乞讨者、雇佣劳动者。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使直接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 莫尔说:男人、女人、丈夫、妻子、孤儿、寡妇、父母抱着婴儿四处流浪,当他们在流浪中把有限的钱财用光后,那么,他们除了去盗窃而遭受应得的绞刑惩罚或者去挨户讨饭以外,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可是,即使他们去流浪讨饭,他们也会马上被送进监牢里,因为他们游手好闲,可是谁也不愿意接受他们做工,虽然他们诚恳地请求。然而,对牧羊来说,即使是大规模的放牧所需的劳动力也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大牧场和羊毛业导致小羊毛生产者的消亡。 由有产者、富人把持的英国政府,用了一系列血腥立法来压制和剥削被剥夺者,以保障社会稳定和有产者的既得利益。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24章曾对此作了深刻的分析批判。 1530年和1536年法令规定:对有劳动能力的游民一律逮捕鞭挞或系在马车后部鞭打至流血为止,再令其起誓劳动、遣送回乡;二次违抗法令者,则遭鞭打并要削去半只耳朵;第三次违法者处死。 1547年法令规定,凡流浪者在一个月之内找不到工作的,一旦有人告发就将其判为告发者的奴隶。主人有权用锁链和皮鞭强迫其劳动,此类奴隶逃亡14天以上,则被判为终身奴隶,并要在其额头上或者背上烙上S标志,这是英文“奴隶”(Slave)一词的第一个字母。主人有权出卖或者转让他,逃亡3次的奴隶要被处死。若一流浪者连续3天不干活,则[被遣送回乡,在胸前烙以V标志,这是英文“流浪人”(Vagran)一词的第一个字母,并以锁链系之服役。 1563年英国政府《关于各业工匠、工人、农业仆人和徒工的立法》规定,以上各色人等,根据本立法都必须强制去受雇于任何农民,从事农业劳动一年,凡仆役没有此项证明擅自离去者,即逮捕入狱或鞭笞。这一血腥立法被很多君主残酷地沿用着。据说仅英国国王享利八世统治时代,被处死的失地农民就有七万多人,而这个时候,英国的总人口也才400来万人。这是英国历史上耻辱的一页,它反映了资本在英国国内原始积累最丑恶的一面,它同英国及欧洲资本主义在国外的积累即资产阶级在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掠夺一样,是一场血雨腥风。 以剥夺自耕农生产资料为前提的圈地运动,为建立近代资本主义大农业、大牧业奠定了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赵文洪)“关于资本主义,有很多定义。我可以把它分成两类定义:一类是西方学者的,一类是中国学者的。西方学者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当成一种经济制度,它主要是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个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第二就是经济资源主要是通过市场来配置的,这个定义有点接近于关于市场经济的定义。而我们中国学者的定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就是把资本主义定义为一种生产方式,但是我们中国的学者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学说,把资本主义做这样的一个基本定义,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生产方式,它的物质基础就是社会化的大机器生产,它的生产关系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所有制,这个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我们认为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种人剥削人的生产方式。” 所谓资本主义大农业、大牧业就是农业资本家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进行面向市场的大规模的企业化的农业、牧业经营。在这里,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同传统社会迥然不同的新型的阶级关系,即资本家同雇佣工人早期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十六世纪,英国已经出现了大批大的农场和牧场。 著名学者陶内认为,到十六世纪中叶,英国的大农场制已有很大程度的发展。在部分地区约有一半土地已转入农场主手中,约相当于佃农所占的全部土地。另外,著名学者斯金斯在这方面也有很多记载。比如,1547年在南莱斯特郡的一个庄园,一千亩牧场被围成两片。1494年东莱斯特郡,有人围圈了400多英亩的牧场。 在十六世纪后半叶,某地有一牧场年租金竟达1400镑,其面积之大可想而知。马克思进一步阐述说,一方面使农业合理化,从而第一次使农业有可能按社会化的方式经营;另一方面,把土地所有权弄成荒谬的东西,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巨大功绩。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据估算,

英国福利制度改革

英国福利制度改革 改革福利制度的直接原因 1.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支出结构越来越不合理。1949年,社会保障支出在英国政府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仅为13.5%,到1997年已经上升到32%,成为英国财政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项,几乎等于教育支出的三倍。从1978年到1997年,英国社会保障的实际支出水平平均每年增长4%,其增长速度高于其他任何一项政府支出。 英国的社会保障支出主要分为三种:一是根据经济状况调查支出的福利金,它是为收入和储蓄低于某一最低限度的人提供的救助,主要包括收入补助金和住房福利金。二是缴费性福利金,主要包括退休养老金和工伤保险金。三是既不需要接受经济状况调查也不需要缴费就可申请的福利金,主要是残疾福利金和儿童福利金。到了1990年代末,原有的福利制度使得不需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福利项目的支出比重越来越大,而这显然会使政府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不仅如此,由于这种支出结构还在客观上打击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那些人的积极性,同时对公民的储蓄动机产生了负激励,其长期结果将是进一步恶化政府财政状况。 2.“福利陷阱”导致社会保障制度成为一种消极的收入补偿制度,而没有起到鼓励公民通过工作和储蓄来实现自立的积极作用。“福利陷阱”是指由于非工作状态时的福利水平较高,领取的资格条件要求较松以及工作时的收入过低所引起的一种对福利的过度依赖现象。由于对一部分人来说,他们从领取福利状态转变到工作状态时收入增加幅度很小甚至为负值,因此,这些福利享受者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摆脱对福利的依赖。福利制度本身缺乏强制性激励也是导致福利陷阱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英国福利项目基本上都没有要求适龄福利申请者积极地接触劳动力市场,接受培训或者从事志愿性工作。另外,英国伤残鉴定制度的不合理也导致一批人落入福利陷阱。由于伤残鉴定的结果只有全部残疾和无残疾两种,所以只要是通过了全残鉴定,那些即使还能够从事一定工作的劳动者也不用再去寻找任何工作,从而可以心安理得地靠福利度日。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13天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2016—2017学年广东佛山高二上学期质检)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而柏拉图则提出“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其共同点是 A.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B.突出了理性主义的观念 C.动摇神学统治树立人的尊严 D.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觉醒 【参考答案】D 【解题必备】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背景 (1)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3)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出现了所谓的智者学派。 2.研究领域: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3.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4.主要观点 (1)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2)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3)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 二、“美德即知识” 1.背景 (1)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2)当时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2.目的: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3.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4)指出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4.历史意义: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柏拉图 (1)关注焦点:人类社会。 (2)代表作:《理想国》。 (3)主张: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则负责生产。 (4)评价:柏拉图的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士多德 (1)地位: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2)主张: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世界历史与资本主义

“世界历史”与资本主义 ——《资本论》语境中的“世界历史”思想 丰子义 【作者简介】丰子义,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1)【关键词】《资本论》/世界历史/资本主义/唯物史观 马克思早期对世界历史的研究主要是同唯物史观的创立交织在一起的,而从19世纪50年代起,则是同资本主义社会的解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观点出发深刻阐明了资本主义的起源、兴起和发展的动力、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国际矛盾、对外贸易政策以及资本主义的危机与极限等;另一方面又具体揭示了资本主义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即对世界历史关联程度,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趋势的巨大作用。世界历史与资本主义就是在这种同生共长、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向前推进的。 历史理论 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谈论较多的一个话题。在这一问题上,不论众多学者持何种观点,都不同程度地涉及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这一思想也由此受到高度关注。但是,目前的研究大多关注的是马克思早期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而对马克思19世纪50年代后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过程中所阐发的世界历史思想虽有所涉及,但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要深化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研究,应当充分注意马克思这一时期有关世界历史新的阐述。 一 马克思终其一身,始终没有停止对世界历史的探索和研究。在19世纪40 年代,马克思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要跟以前的哲学划清界限,因而对世界历史的研究是和新的哲学探索尤其是唯物史观的科学制定交织在一起的。可以说,离开了他的世界史观,不可能真正理解唯物史观;反过来,离开了唯物史观,也很

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整理归纳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复习提示 掌握:一条线索:人文精神的发展与弘扬。 二大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个重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二.人文精神 狭义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张扬人的理性;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现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①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②理性,对真理的追求,强调人的思考和判断 三.梳理 专题一:各阶段对人文主义的不同阐述 时间★对人文主义的阐述地位 智者学派前5C ①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②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 “美德 即知识”,强调道德,尊崇人的理性。 起源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14--17 C ①文艺复兴,核心是人文主义,批判神权统治,揭露教会的腐朽与黑暗, 倡导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主张把人和人性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 出来。 ②宗教改革宣扬主权高于教权,否定了教皇权威,打破了罗马教会的 迷信,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主张信仰自由,使人民获得了精神上的自 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人文主义色彩 复兴与 发展 启蒙运动17、 18C 启蒙运动,核心是理性,思想家反对神权、王权、特权,追求自由、 民主、平等;用理性勾画了资本主义国家理想蓝图,并希望建立一个 合理的社会,保护个人的利益和各种权利.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和发展。可见启蒙运动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 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 的高度。 成熟 专题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对天主教会的态度 文艺复兴:由于资本主义尚处在萌芽时期,所以人文主义着只能借助于古希腊罗马的人文主义思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宗教题材揭露教会的腐朽与黑暗,反对神学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但是,他们没有放弃宗教信仰,对教会势力持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之路。 宗教改革:由于文艺复兴动摇了天主教会的权威,资本主义萌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宗教改革由批判天主教神学转向反对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解放,宣扬王权高于神权,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这一时期反对天主教会的斗争仍然披着宗教的外衣,并没有完全抛弃宗教神学的思想。 启蒙运动: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众多成果,教会的权威越来越受到质疑。启蒙思想家抛开了宗教外衣,公开向宗教神学宣战。他们否定教权,倡导建立一个符合理性人性的社会,天主教遭到沉重打击。 (教会是欧洲封建势力的代表)

2017届人教版 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起源、确立与发展 单元测试

2017届人教版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起源、确立与发展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共48分) [固基题组] 1.[2016·银川一中月考]钱乘旦的《英国通史》载:“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材料中“合适的政治环境”主要指当时英国() A.王权受到一定限制B.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D.工业资产阶级控制议会 答案 B 解析本题问的是工业革命的政治条件,根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政治条件是英国代议制的确立。故B项为正确答案。 2.[2015·南京模拟]英国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往往是一件事已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一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国王任命首相控制内阁 C.内阁所有的成员对国王负责 D.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答案 D 解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体现了“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故D项正确。 3.[2015·郑州调研]辉格党领袖格雷曾这样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把社会的中间阶层联合到上层中来,共同热爱并支持国家的制度和政府,这件事具有头等重要性。”材料中的“社会的中间阶

层”指的是() A.无产阶级B.贫民 C.工业资产阶级D.农业贵族 答案 C 解析工业革命之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为了获得更多的参政席位,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改革。无产阶级是在工业革命中产生的,属于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所以不属于“中间阶层”,故A项错误;材料中“社会的中间阶层联合到上层中来”的中间阶层当然不包括贫民,故B项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主要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故C项正确;农业贵族在议会改革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4.[2016·河北武邑调研]1912年,宋教仁以国民党代理事长身份参与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时说:“我们要在国会里头获得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地监督政府……”宋教仁试图成立的“内阁”在组织形式上与下列哪个国家相似()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答案 A 解析本题以中华民国切入,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结合材料信息“在国会里头获得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可知,首先要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进而由首相进行组阁,与英国责任制内阁的组织形式相似,故选A项。法国总统经过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德国宰相主持内阁,由皇帝任命;美国总统领导联邦政府,人员任命由总统决定,故B、C、D三项与材料不符。 [提能题组] 5.[2016·陕西安康高三月考]1762年,约翰·威尔克斯开始发行《苏格兰人》报,其中第45期刊出一篇文章,激烈谴责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对乔治三世本人进行攻击……这使乔治三世大为光火,授意

英国的福利制度

英国的福利制度 英国的福利制度,大致分为七类:儿童和孕妇福利, 伤残或者疾病福利, 退休福利, 寡妇福利, 失业福利,低收入人士福利和社会基金。 1、儿童和孕妇福利 1)儿童福利金:无论你收入多少或者交多少保险金,只要你有照顾儿童的责任,你便有资格领取儿童福利金。福利金为16岁以下的儿童而设,如果16岁到18的儿童仍在非高等教育机构就读,也有资格领取。申请办法:医院或者社会保障部办事处均有表格索取。 2)家庭津贴:假如你每星期至少工作16小时,收入低微,又需要照顾至少一名儿童的话(16岁以下,或者19岁以下,全日制学生),便有资格申请。津贴视家庭的收入和儿童的数目而定。申请办法:邮局或者社会保障办事处均有表格索取。 3)监护人津贴:负责照顾双亲去世儿童的监护人,便有资格申请监护人津贴及儿童福利金。申请办法:社会保障办事处索取表格,填报申请。 4)法定怀孕雇员工资:当雇员怀孕,雇主每星期要缴付工资,数目视雇员的收入和金额定。 5)单亲津贴:单亲又要独自照顾子女的人士可以领取单亲津贴。除儿童福利金外,这个津贴只支付给首名子女。 6)孕妇津贴:为没有资格领取法定怀孕雇员工资的人士设定。每周44英镑55便士。 7)社会基金孕妇补贴金:为那些接受收入补助金,家庭津贴,伤残工作津贴的,存款低于500英镑的人设。金额为100英镑。 8)子女赡养费:为你向已经分开居住的伴侣索取适当的赡养费,以照顾子女的生活。 2、伤残和患病福利 1)照料津贴:65岁以上,需要经常照料的伤残人士。如果申请人患有绝症,可以特别安排迅速获得津贴。 2)工作意外伤残福利:为因工伤或工业性疾病不能工作的人士设立。 3)伤残生活津贴:因患病和需要人照料的人士,如果申请人需要协助才能行走也有资格申请。 4)伤残工作津贴:为每星期可至少工作16小时的人设定。他们可能因为患病或者伤残使就业机会受到影响,申请人必须要超过16周岁。 5)严重伤残津贴:必须超过16岁,不能工作达到28个星期。 6)伤残照料着津贴:16岁至65岁。每星期花至少35个小时照料一名严重伤残人士,该名人士有资格接受伤残生活津贴的中等或者最高等款项或者照料津贴。申请人每周除去合理开支后,收入不能超过50英镑或者正在全职就业。 7)不宜工作福利:没有资格从他们雇主处领取法定患病工资的员工,从事自雇工作,失业人士。申请人必须缴付足够的国民保险金。 8)法定患病工资:患病一连4天或者以上。为期不超过28个星期。申请雇员每周收入必须超过58英镑。可以获得的法定患病工资为每周52英镑50便士。 3、退休福利 基本退休福利,为超过退休年龄,(女60以上,男65以上)及符合国民保险金条件的人士设定。要照顾未成年子女的人可以获得其它福利。 4、寡妇福利 1)寡妇金,丈夫去世时没有资格领取退休金的寡妇,寡妇的年龄低过60岁,金额为100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