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化学_第五章_物质结构基础

普通化学_第五章_物质结构基础

中职化学前五章习题(附答案)

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B)。 A.完全相同 B.有各自的特点 C.适用于所有的行业 D.适用于服务性行业 化学检验工的职业守则最重要的内涵是(B)。 A.爱岗敬业,工作热情主动 B.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坚持原则,一丝不苟地依据标准进行检验和判定C.遵守劳动纪律 D.遵守守操作规程,注意安全 下列有关爱岗敬业的论述中错误的是(D)。 A.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B.爱岗敬业是现代企业精神 C.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一条重要规范。 D.爱岗敬业与企业精神无关 下列有关爱岗敬业与职业选择的关系中正确的是(B)。 A.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式要求人们爱岗敬业 B.是否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与职业选择无关 C.是否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只与服务行业有关 D.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要求爱岗敬业 化学检验工必备的专业素质是(C)。 A.语言表达能力 B.社交能力 C.较强的颜色分辨能力 D.良好的嗅觉辨味能力 为了保证检验人员的技术素质,可从(A)。 A.学历、技术职务或技能等级、实施检验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控制B.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进行控制 C.学历或技术职务或技能等级两方面进行控制 D.实施有计划和针对性地培训来进行控制 下面有关遵纪守法是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的论述错误的是(D)。 A.遵纪守法是从业人员的基本义务 B.遵纪守法是从业的必要保证 C.遵纪守法是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 D.遵纪守法与从业人员无关 化学试剂根据()可分为一般化学试剂和特殊化学试剂。(A) A.用途

B.性质 C.规格 D.使用常识 一瓶标准物质封闭保存有效期为5年,但开封后最长使用期限应为(D)。A.半年 B.1年 C.2年 D.不能确定 打开浓盐酸、浓硝酸、浓氨水等试剂瓶塞时,应在()中进行。(C) A.冷水浴 B.走廊 C.通风橱 D.药品库 使用浓盐酸、浓硝酸,必须在()中进行。(D) A.大容器 B.玻璃器皿 C.耐腐蚀容器 D.通风橱 因吸入少量氯气、溴蒸气而中毒者,可用()漱口。(A) A.碳酸氢钠溶液 B.碳酸钠溶液 C.硫酸铜溶液 D.醋酸溶液 应该放在远离有机物及还原性物质的地方,使用时不能戴橡皮手套的是(D)。A.浓硫酸 B.浓盐酸 C.浓硝酸 D.浓高氯酸 进行有危险性的工作时,应(C)。 A.穿戴工作服 B.戴手套 C.有第二者陪伴 D.自己独立完成 一般分析实验和科学研究中适用(B)。 A.优级纯试剂 B.分析纯试剂 C.化学纯试剂

(完整版)苏教版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3知识点

第一单元 金属键 金属晶体 金 属 键 与 金 属 特 性 [基础·初探] 1.金属键 (1)概念: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称为金属键。 (2)特征:无饱和性也无方向性。 (3)金属键的强弱 ①主要影响因素: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单位体积内自由电子的数目等。 ②与金属键强弱有关的性质:金属的硬度、熔点、沸点等(至少列举三种物理性质)。 2.金属特性 特性 解释 导电性 在外电场作用下,自由电子在金属内部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导热性 通过自由电子的运动把能量从温度高的区域传 到温度低的区域,从而使整块金属达到同样的 温度 延展性 由于金属键无方向性,在外力作用下,金属原 子之间发生相对滑动时,各层金属原子之间仍 保持金属键的作用 [核心·突破] 1.金属键????? 成键粒子: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 成键本质: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间 的静电作用 成键特征: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存在于:金属和合金中

2.金属晶体的性质 3.金属键的强弱对金属物理性质的影响 (1)金属键的强弱比较:金属键的强度主要取决于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和外围电子数,原子半径越大,外围电子数越少,金属键越弱。 (2)金属键对金属性质的影响 ①金属键越强,金属熔、沸点越高。 ②金属键越强,金属硬度越大。 ③金属键越强,金属越难失电子。如Na的金属键强于K,则Na比K难失电子,金属性Na比K弱。 【温馨提醒】 1.并非所有金属的熔点都较高,如汞在常温下为液体,熔点很低,为-38.9 ℃;碱金属元素的熔点都较低,K-Na合金在常温下为液态。 2.合金的熔点低于其成分金属。 3.金属晶体中有阳离子,无阴离子。 4.主族金属元素原子单位体积内自由电子数多少,可通过价电子数的多少进行比较。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主要知识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基础化学第三版习题解答

基础化学(第3版) 思考题和练习题解析 第一章 绪 论 1. 为什么说化学和医学的关系密切,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学好化学? 答:(略) 2. “1 mol 硫酸的质量是98.0g ”,对吗? 答:错误!未指明基本单元,正确说法是1 mol H 2SO 4的质量是98.0g 或1 mol [(1/2) (H 2SO 4)]的质量是49.0g 。 3. 0.4 mol H 2SO 4溶解于水,配成500 m L 溶液,其浓度表示正确的是 A. c (H 2SO 4) = 0.8 mol ·L -1 B. c [2 1(H 2SO 4)] = 0.8 mol ·L -1 C. c [ 2 1 (H 2SO 4) ]= 0.4 mol ·L -1 D. 硫酸的浓度为0.8 mol ·L -1 答;正确的是A 。根据定义,1L 溶液中含有0.8 mol H 2SO 4,c (H 2SO 4) = 0.8 mol ·L -1 。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 mol O ”可以说成“1 mol 原子O ” B. 1摩尔碳C 原子等于12g C. 1 L 溶液中含有H 2SO 4 98 g ,该溶液的摩尔浓度是1 mol ·L -1 D. 基本单元不仅可以是构成物质的任何自然存在的粒子或粒子的组合,也可以是想象的或根据需要假设的种种粒子或其分割与组合 答:正确的是D 。 A 应说成“1 mol 氧原子”; B 应为“1摩尔碳 C 原子的质量等于12g ”; C 不应该使用“摩尔浓度”,此术语已被废除。 5. 求0.100kg (2 1Ca 2+ )的物质的量。 解:M (2 1Ca 2+) =(40.08 / 2)= 20.04 (g · mol -1 ), n ( 21Ca 2+) = [ m / M (2 1Ca 2+) ] = (0.100×103 )/20.04 = 4.99 (mol) 6. 每100m L 血浆含K + 为20mg ,计算K + 的物质的量浓度,单位用mmol ·L -1 表示。 解:M (K + )= 39.10 g · mol -1 , n (K +)= [ m / M (K +) ] = 20 / 39.10 = 0.51 (mmol)

有机化学基础第五章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梳理 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 第一节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一、加成聚合反应 1、定义与特点 (1)定义:是由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体结合成高聚物的反应。 (2)特点: ①单体必须是含双键、三键等不饱和键的化合物。 ②没有副产物生成,聚合物链节的化学组成与单体的化学组成相同。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单体相对分子质量的整数倍。 2、类型 (1)均聚反应:仅由一种单体发生的加聚反应。 (2)共聚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发生的加聚反应。 链节:指高分子化合物中化学组成相同、可重复的最小单位。 单体:能够进行聚合反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低分子化合物。 聚合度:高分子链中含有链节的数目,用n表示。 3、加成聚合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书写聚合物时,要把单键上的原子或原子团“折向一边”写在垂直位置。 注:链节内的氢原子不需折向一边,直接写在链节里。 4、加聚反应单体的判断 链节主链:“单键变双键,双键变单键,哪里过饱和,哪里断开”。 (1)凡链节的主键中只有两个碳原子的聚合物,其单体必为一种。将两个半键闭合成双键即可形成单体。 (2)链节主链中有四个碳原子,且链节中无双键的聚合物,其单体必为两种。在正中央断开,将半键闭合即可还原成两个单体。 (3)凡链节主链中只有碳原子(除H外无其他原子)并存在碳碳双键结构的高聚物,其规律是“见双键,四个碳,无双键,两个碳”。按此规律断开,将半键闭合即可得到相应单体。 二、缩合聚合反应 1、定义 由(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体,通过分子间相互缩合而生成聚合物,同时有小分子生成的反应。 反应机理:发生在不同的官能团之间。 2、特点: (1)单体往往是具有双官能团或多官能团的小分子。 (2)有小分子副产物(如H2O、HCl、NH3等)生成。 (3)所得聚合物链节的化学组成与单体的化学组成不同。 (4)含有两个官能团的单体缩聚后生成的聚合物呈线型结构。 3、缩聚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书写时,要在方括号外侧写出链节余下的端基原子或端基原子团。 一般而言,同一种单体进行缩聚反应,生成小分子的化学计量数为n-1;由两种单体进行缩聚反应,生成小分子的化学计量数为2n-1。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总结 一.原子结构与性质. 1、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 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 层.原子由里向 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 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 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 .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 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Ar]3d54s1、29Cu[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ns<(n-2)f<(n-1)d

结构化学-第五章习题及答案

习 题 1. 用VSEPR 理论简要说明下列分子和离子中价电子空间分布情况以及分子和离子的几何构型。 (1) AsH 3; (2)ClF 3; (3) SO 3; (4) SO 32-; (5) CH 3+; (6) CH 3- 2. 用VSEPR 理论推测下列分子或离子的形状。 (1) AlF 63-; (2) TaI 4-; (3) CaBr 4; (4) NO 3-; (5) NCO -; (6) ClNO 3. 指出下列每种分子的中心原子价轨道的杂化类型和分子构型。 (1) CS 2; (2) NO 2+; (3) SO 3; (4) BF 3; (5) CBr 4; (6) SiH 4; (7) MnO 4-; (8) SeF 6; (9) AlF 63-; (10) PF 4+; (11) IF 6+; (12) (CH 3)2SnF 2 4. 根据图示的各轨道的位向关系,遵循杂化原则求出dsp 2 等性杂化轨道的表达式。 5. 写出下列分子的休克尔行列式: CH CH 2 123 4 56781 2 34 6. 某富烯的久期行列式如下,试画出分子骨架,并给碳原子编号。 0100001100101100001100 001101001 x x x x x x 7. 用HMO 法计算烯丙基自由基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的π能级和π分子轨道,讨论它们的稳定

性,并与烯丙基自由基相比较。 8. 用HMO法讨论环丙烯基自由基C3H3·的离域π分子轨道并画出图形,观察轨道节面数目和分布特点;计算各碳原子的π电荷密度,键级和自由价,画出分子图。 9. 判断下列分子中的离域π键类型: (1) CO2(2) BF3(3) C6H6(4) CH2=CH-CH=O (5) NO3-(6) C6H5COO-(7) O3(8) C6H5NO2 (9) CH2=CH-O-CH=CH2(10) CH2=C=CH2 10. 比较CO2, CO和丙酮中C—O键的相对长度,并说明理由。 11. 试分析下列分子中的成键情况,比较氯的活泼性并说明理由: CH3CH2Cl, CH2=CHCl, CH2=CH-CH2Cl, C6H5Cl, C6H5CH2Cl, (C6H5)2CHCl, (C6H5)3CCl 12. 苯胺的紫外可见光谱和苯差别很大,但其盐酸盐的光谱却和苯很接近,试解释此现象。 13. 试分析下列分子中的成键情况,比较其碱性的强弱,说明理由。 NH3, N(CH3)2, C6H5NH2, CH3CONH2 14. 用前线分子轨道理论乙烯环加成变为环丁烷的反应条件及轨道叠加情况。 15. 分别用前线分子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对称性守恒原理讨论己三烯衍生物的电环化反应 在加热或者光照的条件下的环合方式,以及产物的立体构型。 参考文献: 1. 周公度,段连运. 结构化学基础(第三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季爽,申成. 基础结构化学(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李炳瑞.结构化学(多媒体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林梦海,林银中. 结构化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 邓存,刘怡春. 结构化学基础(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6.王荣顺. 结构化学(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 夏少武. 简明结构化学教程(第二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8. 麦松威,周公度,李伟基. 高等无机结构化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 潘道皑. 物质结构(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10. 谢有畅,邵美成. 结构化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11. 周公度,段连运. 结构化学基础习题解析(第三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2. 倪行,高剑南. 物质结构学习指导.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3. 夏树伟,夏少武. 简明结构化学学习指导.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4. 徐光宪,王祥云. 物质结构(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15. 周公度. 结构和物性:化学原理的应用(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立体化学基础

第五章 立体化学基础(手性分子)  一、选择题 1.下列化合物具有旋光性的是( )。 CH 2OH HO H 2OH 3 H A . B . C . D . 3 3COOH H 2.3-氯-2,5-二溴己烷可能有的对映体的个数是( )。 A .3对 B .1对 C .4对 D .2对 3.下列羧酸最稳定的构象是( )。 COOH CH 3H 3C H 3C COOH CH 3A .B . C . D . 4.下列化合物构型为S 型的是( )。 A . B . C . D .CH 3 Br H 2 CH 3 HO H 2CH 3 CH 2OH Cl H COOH HO H 2OH 5.具有手性碳原子,但无旋光活性的是( )。 A.E-1,2-二甲基环丁烷 B.Z-1,2-二甲基环丁烷 C.1,2-二氯丁烷 D.1,3-二氯丁烷 E.1,4-二氯丁烷 6.下列化合物的绝对构型为( )。 COOH H OH 2CH 3 A . B . C . D .D-L-R-S-型 型型型 7.下列化合物构型为S 型的是( )。 A . B . C . D .CH 3 Br H 2 CH 3 HO H 2CH 3 CH 2OH Cl H COOH HO H 2OH 8.下列互为对映体的是( )。 H HO COOH H OH COOH H OH H COOH H HOOC OH H HO COOH OH H COOH HO COOH (1)(3) (4) (2)(1)(3)(4)(2)(1)(3)(2)和和和和(3)A . B . C . D . 9.3R ,4R-3,4-二苯基戊酸的最稳定构象是( )。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五章-常考知识点强化总结

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 第一节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一、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反应类型 1.加成聚合反应(简称加聚反应) (1)特点 ①单体分子含不饱和键(双键或三键); ②单体和生成的聚合物组成相同; ③反应只生成聚合物。 — (2)加聚物结构简式的书写 将链节写在方括号内,聚合度n在方括号的右下角。由于加聚物的端基不确定,通常用“—” 表示。如聚丙烯的结构式。 (3)加聚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①均聚反应:发生加聚反应的单体只有一种。如 ②共聚反应:发生加聚反应的单体有两种或多种。如 2.缩合聚合反应(简称缩聚反应) ? (1)特点 ①缩聚反应的单体至少含有两个官能团; ②单体和聚合物的组成不同; ③反应除了生成聚合物外,还生成小分子; ④含有两个官能团的单体缩聚后生成的聚合物呈线型结构。 (2)缩合聚合物(简称缩聚物)结构简式的书写 要在方括号外侧写出链节余下的端基原子或原子团。如 ' (3)缩聚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单体的物质的量与缩聚物结构式的下角标要一致;要注意小分子的物质的量:一般由一种单体进行缩聚反应,生成小分子的物质的量为(n-1);由两种单体进行缩聚反应,生成小分子的物质的量为(2n-1)。 ①以某分子中碳氧双键中的氧原子与另一个基团中的活泼氢原子结合成水而进行的缩聚反应。 ②以醇羟基中的氢原子和酸分子中的羟基结合成水的方式而进行的缩聚反应。 ③以羧基中的羟基与氨基中的氢原子结合成H2O的方式而进行的缩聚反应。 ^ 特别提醒单体与链节不同,如单体是CH2===CH2,链节为—CH2—CH2—,加聚物与单体结构上不相似,性质不同,不为同系物。如分子中无。 加聚反应缩聚反应不同点反应物单体必须是不饱和的! 单体不一定是不饱和的,但必须要含有

(完整版)华东师范大学2011期末物质结构试卷附答案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 2011年《物质结构》试卷(A 卷)附答案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若干公式和参数: Js h 341063.6-?= kg m e 311011.9-?= C e 191060.1-?= 18109989.2-?=ms c eV mol kJ 210036.1/1-?= 1581.109677-=cm R H 12310381.1--?=JK K J cm 23110986.11--?= 12194701-=cm Hartree 231002.6?=A N λν/hc h E == v m h λ= h p x ≥?? h t E ≥?? π 2h n M = ??? ? ??-=2221H n 1n 1R 1 λ φθcos sin r x = φθsin sin r y = θcos r z = φθθθθ θ2 2 22 2222 sin 1sin sin 11??+????+????=?r r r r r r φθθd drd r dxdydz sin 2= 2n 2E 2 Z -=(原子单位) l x n l x πψsin 2)(= 2 2 28ml h n E n = ()ν h v E v 2/1+= μ πωk 21= μωπ2 2 4=k )1(82 2+= J J I h E J π %() 21ν=+B J ()()1*=?μμαμαd ()()1 *=?μμβμβd ()()()()0**==??μμαμβμμβμαd d 22 222221c l b k a h d ++= λθn dsin =2 j i j i ij ααααθ--- =11cos

高考专题复习《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考点

《物质结构与性质》精华知识点 课本:1、熟记1-36号元素电子排布 1、核电荷数从1到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2、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和外围电子(价电子)排布式(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时,先排4s 后排3d ,形成离子时先失去最外层电子) 核外电子排布式 外围电子排布式 核外电子排布式 外围电子排布式 26 Fe :[Ar]3d 64s 2 3d 64s 2 26Fe 2+:[Ar]3d 6 3d 6 26 Fe 3+:[Ar]3d 5 3d 5 29Cu :[Ar]3d 104s 1 3d 104s 1 29 Cu +:[Ar]3d 10 3d 10 29Cu 2+:[Ar]3d 9 3d 9 24 Cr : [Ar]3d 54s 1 3d 54s 1 24Cr 3+[Ar] 3d 3 3d 3 30Zn : [Ar]3d 104s 2 3d 104s 2 30Zn 2+ [Ar]3d 10 3d 10 22Ti 2+ [Ar]3d 2 3d 2 25Mn [Ar]3d 54s 2 3d 5 4s 2 31Ga[Ar]3d 104s 24P 1 4s 24P 1 32Ge[Ar]3d 104s 24P 2 4s 24P 2 33As: [Ar]3d 104s 24P 3 4s 24P 3 24Se : [Ar]3d 104s 24P 3 4s 24P 3 3、元素周期表(对应选择第11题) (1)同周期,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原子半径增加;对于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来说,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Al 3+<Mg 2+<Na +<F -<O 2- Ca 2+<K +<Cl -<S 2- (2)p 轨道有2个未成对电子,有P 2和P 4。C:2S 22P 2 、Si:3S 23P 2、O :2S 22P 4、S :3S 23P 4 (3)(3S 23P 6 3d 10)第三周期内层电子全充满,Cu 和Zn

第5章物质结构基础(精)

第5章 物质结构基础 本章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9学时。 1-2学时: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薛定谔方程和波函数、4个量子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云和角度分布图,2学时 重点:4个量子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之角度分布图 难点:波函数的概念、4个量子数的由来、角度分布图的意义 授课方式:讲解、全程多媒体教案、动画演示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的描述、薛定谔方程和四个量子数等概念抽象,难于理解,教材直接从波粒二象性开始,教学中回顾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逐渐引入量子化学内容,并可与中学的原子概念相衔接。 1、Democritus 哲学原子→Thomson 的电子→Millikan 油滴实验(动画,引发学生从宏观现象测定微观数据)→ Rutherford 太阳系模型→引出原子稳定性问题→氢原子光谱与Bohr 理论:①稳定轨道假设;②能量量子化假设;③能级差与原子光谱。指出局限性引出波粒二象性。 2、从一副图画出发指出事物的双面性,回顾光的波粒二象性,de Broglie 的物质波延伸与实验证实。实际计算一下氢原子基态电子的de Broglie 波长,并与经典物体对比。结果表明微观粒子的波长远大于其自身尺度,甚至大于电子的运动空间——原子的尺度。是什么在波动呢?引出几率波的解释及波函数的表示:几率密度和几率。介绍几个著名科学家对量子力学——主要是量子几率的看法:Einstein 、Bohr 、Feymann 、Schrodinger 、多宇宙论。 3、引出Schrodinger 方程: 补充数学概念——从方程、函数方程、微分方程到偏微分方程,举例即可。介绍球极坐标和转换,从而方程的解被分解为径向和角度部分。举例说明量子化的根源,引出4个量子数:主量子数n 、角量子数l 、磁量子数m 、自旋量子数m s ,四个量子数的含义、取值范围,电子层小结,指出2n 2的由来,享受一个规律被另一个更基本更深层的规律所阐释的快乐。 4、波函数的表示——空间图像:电子云图。径向不要求,重点在于角度部分图像,包括波函数的(带正负号)和电子云的(不带正负号)。以p z 轨道为例说明角度部分图像的画法,表明空间图像的数学依据,这种联系的细节不要求,但要知道图像来源于Schrodinger 方程,来源于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破除学生头脑里根深蒂固的轨道概念,对于量子力学只谈状态(测量到的),不问过程。s 、p 、d 轨道的动画演示,要求学生把轨道的形状和正负号刻在脑子里。 0)(822222222=-+??+??+??ψπψψψV E h m z y x

有机化学基础第五章常考知识点强化总结

第五章 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 第一节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一、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反应类型 1.加成聚合反应(简称加聚反应) (1)特点 ①单体分子含不饱和键(双键或三键); ②单体和生成的聚合物组成相同; ③反应只生成聚合物。 (2)加聚物结构简式的书写 将链节写在方括号内,聚合度n 在方括号的右下角。由于加聚物的端基不确定,通常用“—” 表示。如聚丙烯的结构式。 (3)加聚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①均聚反应:发生加聚反应的单体只有一种。如 ②共聚反应:发生加聚反应的单体有两种或多种。如 2.缩合聚合反应(简称缩聚反应) (1)特点 ①缩聚反应的单体至少含有两个官能团; ②单体和聚合物的组成不同; ③反应除了生成聚合物外,还生成小分子; ④含有两个官能团的单体缩聚后生成的聚合物呈线型结构。 (2)缩合聚合物(简称缩聚物)结构简式的书写 要在方括号外侧写出链节余下的端基原子或原子团。如 (3)缩聚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单体的物质的量与缩聚物结构式的下角标要一致;要注意小分子的物质的量:一般由一种单体进行缩聚反应,生成小分子的物质的量为(n -1);由两种单体进行缩聚反应,生成小分子的物质的量为(2n -1)。 ①以某分子中碳氧双键中的氧原子与另一个基团中的活泼氢原子结合成水而进行的缩聚反应。 ②以醇羟基中的氢原子和酸分子中的羟基结合成水的方式而进行的缩聚反应。 ③以羧基中的羟基与氨基中的氢原子结合成H 2O 的方式而进行的缩聚反应。 特别提醒 单体与链节不同,如 单体是CH 2===CH 2,链节为—CH 2—CH 2—, 加聚物与单体结构上不相似,性质不同,不为同系物。如 分子中无。 3.加聚反应与缩聚反应的比较

高中化学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提纲,

【高中化学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提纲】 一.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 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说明: 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电子亚层结构为全满、半满时较相邻元素要大即第ⅡA 族、第Ⅴ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Be、N、Mg、P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 选修3知识点总结 主要知识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 、p 、d 、f ,能 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 、p 、d 、f 。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 、p 、d 、f ……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能层的序数)。 n (22n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 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 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 (3d )>E (4s )、E (4d )>E (5s )、E (5d )>E (6s )、E (6d )>E (7s )、E (4f )>E (5p )、E (4f )>E (6s )等。原 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 <(n-2)f <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 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最 2 n 2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 最低能量状态 的原子称为 基态原子 。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 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 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化学竞赛-第十七章立体化学基础

第十七章 立体化学基础 【竞赛要求】 有机立体化学基本概念。构型与构象。顺反异构(trans -、cis -和Z -、E -构型)。手性异构。endo -和exo -。D,L 构型。 【知识梳理】 从三维空间结构研究分子的立体结构,及其立体结构对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影响的科学叫立体化学。 一、异构体的分类 按结构不同,同分异构现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的连接次序不同而产生的异构,称为构造异构。构造异构包括碳链异构、官能团异构、位置异构及互变异构等。另一类是由于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的排列位置不同而引起的异构,称为立体异构。立体异构包括顺反异构、对映异构和构象异构。 二、立体异构 (一)顺反异构 分子中存在双键或环等限制旋转的因素,使分子中某些原子或基团在空间位置不同,产生顺反异构现象。双键可以是C=C 、C=N 、N=N 。双键产生顺反异构体的条件是双键两端每个原子所连二基团或原子不同。 如: 顺反异构的构型以前用顺– 和反– 表示。如: 但顺反异构体的两个双键碳原子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取代基用这种命名法就无能为力。如: 系统命名法规定将双键碳链上连接的取代基按次序规则的顺序比较,高序位基在双键同侧的称Z 型,反之称E 型。如上化合物按此规定应为E 型。命名为E – 4 – 甲基 – 3 – 已基 – 2 – 戊烯。 所谓“次序规则”,就是把各种取代基按先后次序排列的规则。 (1)原子序数大的优先,如I >Br >Cl >S >P >F >O >N >C >H ,未共用电子对为最小; a b c a b c a b c a d c a b c c d c H H C = CH 3 CH 3 C 顺 – 2 – 丁烯 H CH 3 C = CH 3 H C 反 – 2 – 丁烯 H 3C CH 2CH 3 C = H CH(CH 3)2 C

物质结构基础

第一章物质结构基础 【知识导航】 “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英语:Higgs boson)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所预言的最后一种基本粒子(模型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已发现61种,包括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等),以物理学者彼得·希格斯命名,是一种具有质量的玻色子,没有自旋,不带电荷,非常不稳定,在生成后会立刻衰变。 2012年7月4日,CERN(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宣布LHC(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紧凑渺子线圈探测到两种新粒子,这两个粒子极像希格斯玻色子,但还有待物理学者进一步分析确定。 ——维基中文百科 【重难点】 1.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又一同构成了原子。由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因此,在化学中研究原子结构主要在于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规律。(如图1-1) 图1-1 原子的结构图1-2 核外电子运动2.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性 核外电子运动无法用牛顿力学来描述,具有测不准性。(如图1-2) (1)核外电子运动规律的描述 电子云: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如图1-3)是p电子云的形状。 离核越近,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云密度越小。(如图1-4)

图1-3 p亚层结构图1-4 核外电子概率分布(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四个量子数(n、l、m、m s) 多电子原子中,决定能量的量子数是n、l。 (3)核外电子的排布 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及洪特规则。 根据n+0.7l的整数部分相同,近似分成若干近似的能级组。 3.原子结构与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金属性等)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一般而言,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电离能和电负性逐渐增大,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电离能和电负性逐渐减小,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16个族(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1个第Ⅷ族)。 基态的气态原子或气态离子失去一个电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称为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1(SI单位为J· mol-1)。它可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影响电离能大小的因素是:有效核电荷、原子半径、和原子的电子构型。如果I2>>I1,则原子易形成+1价阳离子而不易形成+2价阳离子;如果I3>>I2>I1,即I在I2和I3之间突然增大,则元素R可以形成R+或R2+而难于形成R3+。 4.化学键 是指相邻的原子(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一般可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离子键本质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力,离子键没有方向性,没有饱和性。(如图1-5)

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一.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

第五章 立体化学基础

第五章立体化学基础:手性分子 1.将1.5g的旋光物质溶解在乙醇中,配成50ml溶液:(1)假如该溶液在10 cm 旋光仪管中观察旋光度为+2.79°时,求出20℃时的钠光(D线)下的比旋光度;(2)假如上述溶液在5 cm 旋光管中测定,那么测得的旋光度是多少?(3)若将此溶液由50ml稀释到150ml 且在10cm管中进行测定,旋光度又是多少? 2.比旋光度是+40°的某物质,在1分米的旋光管中测得的旋光值为+10°。试问此物质溶液的百分浓度为多少? 3.判断下列分子是否具有对称中心、对称轴或对称面? (1)反1,2-二甲基环丙烷(2)环己烷的船式构象(3)乙烷的交叉式构象(4)丁烷的对位交叉式构象(5)乙烷的重叠式构象 4.(S)-(-)-1-氯-2-甲基丁烷二氯代后所得产物的分子式为C5H10Cl12 。试预测能有几种馏分,画出各馏分化合物的结构,各馏分有无旋光性? 5.分别列举一对互为构造异构体,构象异构体和顺反异构体的实例(用结构式表示)。构象异构体通常能分离吗? 6.下列分子哪些是手性分子? 7.将(—)、(+)和内消旋酒石酸三者等量的混合物进行分步结晶,可得到两部分均无旋光性的结晶。哪两部分? 8.解释下列概念 ⑴手性分子;⑵手性碳原子;⑶对映体;⑷非对映体; ⑸内消旋化合物;⑹外消旋体;⑺旋光性;⑻旋光性化合物。 9.化合物(+)-丙氨酸和(-)-丙氨酸在下述性质方面有哪些异同? ⑴熔点;⑵密度;⑶折光率;⑷旋光性能;⑸水中溶解度。 10.若测得一蔗糖溶液,旋光度为+90°,怎么能确知它的旋光度不是-270°? 11.下列化合物,各有几个手性碳原子? 12.下列化合物中,哪些存在内消旋化合物? ⑵,3-二溴戊烷 2 ⑶,4-二溴戊烷 ⑴,3-二溴丁烷 2 2 13.用R/S构型命名法标记下列分子构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