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标准

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标准

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标准是用于评估和测量特定物质是否存在或达到何种程度的一系列准则和规范。这些标准通常由政府机构、国际组织或行业协会制定,以确保产品、环境或工作场所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得到有效监测和控制。以下是一些可能涉及的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标准的常见方面:

1. **空气质量标准:** 国家和地区通常设立空气质量标准,规定大气中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最大容许浓度。这些物质可能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

2. **水质标准:** 对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物等)设立的标准,确保饮用水、水源和水域的质量达到安全标准。

3. **土壤质量标准:** 用于评估土壤中污染物质的浓度,确保土壤的质量符合农业、工业和居住等用途的标准。

4. **食品安全标准:** 针对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等,制定的标准以保障食品安全。

5. **职业卫生标准:** 针对工作场所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制定的标准以保护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

6. **产品质量标准:** 针对特定产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法规和安全标准。

这些标准通常是通过科学研究和风险评估来确定的,其目的是保护人类健康、环境和公共安全。各国的标准可能存在差异,但也有一些由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制定的国际性标准。

土壤有毒有害质量标准

土壤有毒有害质量标准 一、重金属含量 重金属是土壤中常见的污染物,包括汞、镉、铅、铬、铜、锌等。这些重金属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潜在危害,因此对其含量进行严格控制十分重要。在土壤质量标准中,重金属含量的限制通常根据其生物可利用性和土壤类型进行规定。 二、有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包括农药、多环芳烃、苯并芘等,这些物质对人类和环境具有毒性,并可能致癌。土壤质量标准通常对有机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严格限制。 三、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是土壤中常见的污染物,包括有机磷、有机氯、氨基甲酸酯等类农药。这些农药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危害,因此需要在土壤质量标准中进行限制。 四、放射性物质 放射性物质可能来自自然辐射源和人工放射性物质。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监测和管理。在土壤质量标准中,通常对放射性物质的含量进行限制。 五、病原菌 土壤中的病原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可能对人类和动物造成健康危害。在土壤质量标准中,通常对病原菌的数量进行限制。 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滴滴涕、六六六等物质,这些物质具有持久性和生物

累积性,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潜在危害。在土壤质量标准中,通常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含量进行限制。 七、难降解有机物 难降解有机物包括多氯联苯、二恶英等物质,这些物质具有高度稳定性和持久性,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潜在危害。在土壤质量标准中,通常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含量进行限制。 八、有害微生物 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可能对人类和动物造成健康危害。在土壤质量标准中,通常对有害微生物的数量进行限制。 九、腐蚀性物质 腐蚀性物质可能对土壤的理化性质造成影响,并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在土壤质量标准中,通常对腐蚀性物质的含量进行限制。 十、水溶性无机物 水溶性无机物包括硝酸盐、亚硝酸盐等物质,这些物质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在土壤质量标准中,通常对水溶性无机物的含量进行限制。 十一、气体污染物 土壤中的气体污染物可能来自工业排放和农业活动等,包括硫化氢、氨气等物质。这些气体污染物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因此需要在土壤质量标准中进行限制。

gbz159有害物质采样规范

gbz159有害物质采样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前言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与《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 002)相配套,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将《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采样规范》(WS 1-1996)和《作业场所空气中金属样品采集方法》(WS/T 16-1996)修改合并为一个规范;涵盖了有毒物质和粉尘监测的采样方法,适用于时刻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刻接触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的监测。 本标准的附录A、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从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同时代替WS1-1996和WS/T16-1996。 本标准首次公布于1996年,此次是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操纵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操纵所、湖北省疾病预防操纵中心。 工作场所空气中 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1范畴 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有毒物质和粉尘)监测的采样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有毒物质和粉尘)的空气样品采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

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舞按照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 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T 17061 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 3术语 本标准采纳下列术语: 3.1 工作场所(Workplace)指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全部地点。 3.2工作地点(Work Site)指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或进行生产治理过程中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3.3采样点(Sampled site)指按照监测需要和工作场所状况,选定具有代表性的、用于空气样品采集的工作地点。 3.4空气收集器(Air collector)指用于采集空气中气态、蒸气态和气溶胶态有害物质的器具,如大注射器、采气袋、各类气体吸取管及吸取液、固体吸附剂管、无泵型采样器、滤料及采样夹和采样头等。 3.5空气采样器(Air sampler)指以一定的流量采集空气样品的仪器,通常由抽气动力和流量调剂装置等组成。 3.6无泵型采样器(Passive sampler)指利用有毒物质分子扩散、渗透作用为原理设计制作的、不需要抽气动力的空气采样器。 3.7个体采样(Personal sampling)指将空气收集器佩带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其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所进行的采样。 3.8采样对象(Monitored person )指选定为具有代表性的、进行个体采样的劳动者。 3.9定点采样(Area sampling)指将空气收集器放置在选定的采样点、劳动者的呼吸带进行采样。 3.10采样时段(Sampling period)指在一个监测周期(如工作日、周或年)中,选定的采样时刻。 3.11采样时刻(Sampling duration)指每次采样从开始到终止所连续的时刻。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及检测标准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及检测标准 GBZ 1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T160.1—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锑及其化合物 GBZ/T160.2—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钡及其化合物 GBZ/T160.3—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铍及其化合物 GBZ/T160.4—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铋及其化合物 GBZ/T160.5—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镉及其化合物 GBZ/T160.6—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钙及其化合物 GBZ/T160.7—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铬及其化合物 GBZ/T160.8—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钴及其化合物 GBZ/T160.9—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铜及其化合物 GBZ/T160.10—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铅及其化合物 GBZ/T160.11—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锂及其化合物 GBZ/T160.12—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镁及其化合物 GBZ/T160.13—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锰及其化合物 GBZ/T160.14—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汞及其化合物 GBZ/T160.15—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钼及其化合物 GBZ/T160.16—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镍及其化合物 GBZ/T160.17—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钾及其化合物 GBZ/T160.18—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钠及其化合物 GBZ/T160.19—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锶及其化合物 GBZ/T160.20—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钽及其化合物 GBZ/T160.21—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铊及其化合物 GBZ/T160.22—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锡及其化合物 GBZ/T160.23—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钨及其化合物 GBZ/T160.24—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钒及其化合物

有限空间有害物质检测标准

有限空间有害物质检测标准 简介 有限空间作为一种特殊的工作环境,可能存在潜在的有害物质。为了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制定有关有限空间有害物质检测 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目的 本文档的目的是规定有限空间有害物质的检测标准,旨在确保 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并提供一致的指导原则。 检测标准 有限空间有害物质的检测应遵循以下标准: 1.氧气浓度:空气中的氧气浓度应保持在19.5%至23.5%的范 围内,以确保作业人员的正常呼吸和防止火灾或爆炸的风险。 2.有害气体浓度:针对特定的有害气体,应根据相关法规和研 究确定合理的浓度限制。常见的有害气体包括一氧化碳、硫化氢、

氨气等。作业现场应使用适当的气体检测设备进行监测,确保气体浓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3.粉尘浓度:针对可燃粉尘或有害粉尘,应根据行业标准和相关法规确定浓度限制。作业现场应进行粉尘浓度监测,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如通风或防尘装置。 4.VOCs浓度: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常见的有害物质之一,可能对作业人员健康产生影响。应根据相关法规和研究确定VOCs的浓度限制,并在作业现场进行监测和控制。 5.其他参数:除上述参数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其他有害物质的检测标准,如气味、可燃性等。 检测方法 有限空间有害物质的检测应采用合适的检测方法和设备,如气体检测仪、粉尘计数器、VOCs检测仪等。检测应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论

有限空间有害物质的检测标准对于维护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通过遵循规定的检测标准和方法,能够及时发现和控制有害物质的存在,降低相关风险。

混凝土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规程

混凝土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规程 一、前言 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材料,但其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可能会对工人的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威胁。因此,进行混凝土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十分必要。本技术规程旨在介绍混凝土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技术。 二、检测项目 混凝土中可能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铅:铅是一种有毒重金属,常见于某些建筑材料中,比如涂料、水泥等。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的损害。 2. 氟化物:混凝土中的氟化物主要来源于水泥。氟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牙齿和骨骼的疾病。 3. 氨氮:混凝土中的氨氮主要来自一些混凝土添加剂和防水剂。高浓度的氨氮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刺激和损害。

4. 甲醛:甲醛是一种有毒有害的气体,常见于建筑材料中。长期接触甲醛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混凝土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检测项目主要包括铅、氟化物、氨氮和甲醛的检测。 三、检测方法 1. 铅的检测: (1)取样:在混凝土表面剥去一层混凝土,取下方混凝土的样品,将样品放入密封袋中。 (2)样品处理:将样品加入去离子水中,使用搅拌器搅拌均匀,离心后取上清液进行测试。 (3)检测方法:使用铅离子选择性电极进行检测。 2. 氟化物的检测: (1)取样:在混凝土表面剥去一层混凝土,取下方混凝土的样品,将样品放入密封袋中。

(2)样品处理:将样品加入去离子水中,使用搅拌器搅拌均匀,离心后取上清液进行测试。 (3)检测方法:使用氟离子选择性电极进行检测。 3. 氨氮的检测: (1)取样:在混凝土表面剥去一层混凝土,取下方混凝土的样品,将样品放入密封袋中。 (2)样品处理:将样品加入磷酸盐缓冲液中,使用搅拌器搅拌均匀,离心后取上清液进行测试。 (3)检测方法:使用氨氮试剂盒进行检测。 4. 甲醛的检测: (1)取样:在混凝土表面剥去一层混凝土,取下方混凝土的样品,将样品放入密封袋中。 (2)样品处理:将样品加入甲醛试剂盒中,使用搅拌器搅拌均匀,待试剂反应完毕后进行测试。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系列标准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系列标准 工作场所的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员工的身体健康和企业的生产效率。为了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对空气中的有毒物质进行准确、及时的测定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制定并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系列标准至关重要。 一、标准制定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各种化学物质和有毒物质在工作场所中的存在已不容忽视。长时间暴露在这些有害物质中,员工的身体健康将受到严重威胁,如呼吸系统疾病、癌症等。因此,制定一套统一、科学的有毒物质测定标准,不仅有助于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还能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竞争力。 二、标准的主要内容 有毒物质清单:明确列出常见的有毒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溶剂、放射性物质等,并对其进行分类和编号,方便后续的检测和管理。 采样与监测方法:详细规定采样点的选择、采样频次、采样容器的选择等,以及监测仪器的校准、使用方法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分析方法与限值:针对不同的有毒物质,明确分析方法,如气相色谱法、质谱法等,并设定相应的限值标准,即允许的最大暴露浓度。 记录与报告:要求企业建立详细的监测记录,包括采样时间、地点、分析结果等,并定期向相关部门提交监测报告,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标准的实施与监管 为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首先,政府应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负责标准的宣传、培训、监督和检查。其次,

企业应建立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后,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监督,如发现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四、标准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系列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使得有毒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标准。此外,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对有毒物质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对标准的要求也会更加严格。 总之,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系列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员工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标准,提高监测水平,为员工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固体废物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标准

固体废物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标准 固体废物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标准 一、引言 固体废物是在生产、生活和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一定坚硬度、稳定性和固定形态的废弃物质。固体废物中存在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有毒有害物质是指对人体或环境有潜在危害的化学物质,其主要属性包括毒性、生物积累性、生物降解性、生物增生性和生物蓄积性等。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和污染环境等。 为了保护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需要制定固体废物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标准,以确保固体废物的处置不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二、固体废物有毒有害物质的分类和检测方法 1. 有毒有害物质的分类 固体废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根据其毒性和物理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 有机物主要包括挥发性有机物(VOCs)、氯化烃、苯系物、 多环芳烃等。这些有机物具有挥发性、可燃性和蓄积性等特点,

对人体和环境都具有毒性。 无机物主要包括重金属、有害无机盐等。这些物质具有稳定性和生物积累性,对生物体具有慢性毒性和致癌作用。 2. 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 固体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包括实验室分析和现场快速检测两种。 实验室分析主要包括物质的提取、分离、测定和定量等步骤。这种方法准确可靠,但需要较长的操作时间和专业的实验设备和技术。 现场快速检测主要采用便携式仪器和试纸等方法。这种方法操作简便、迅速,但只能进行定性检测,无法进行定量分析。 三、固体废物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标准的制定与应用 1. 国家和地方标准 我国目前已制定了一系列固体废物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标准,包括《固体废物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规范》、《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理立法规定》等。 这些标准主要规定了固体废物中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和限值要求,以及固体废物的处置和利用要求。

rohs六种有害物质标准

rohs六种有害物质标准 ROHS(Restric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指令是欧盟针对电气和电子设备制造业所制定的一项法规标准,旨在限制和减少电子产品中的有害物质,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ROHS指令将六种有害物质认定为禁止或限制使用的物质,这其中包括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联苯醚。下面将对这六种有害物质进行详细介绍。 1. 铅(Lead) 铅是一种常见的有毒金属,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具有较高的危害。它广泛应用在电线和电缆、电池、电子电路板、焊接材料等电子产品中。铅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肾脏、肌肉和生殖系统的损伤,并且对发育中的儿童和胎儿有特别的影响。ROHS指令对电子产品中的铅含量限制为0.1%。 2. 汞(Mercury) 汞是一种高度有毒且易挥发的重金属,对环境和生物体具有强烈的生物累积性。汞可出现在电子产品的荧光灯、电池、开关等部件中。摄入汞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并对肺、肾脏和免疫系统造成危害。ROHS指令对电子产品中汞含量的限制为0.1%。 3. 镉(Cadmium) 镉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具有强烈的毒性和致癌性。它广泛存在于镀铬制品、电池、半导体、电子电路板和螺栓等电子产品中。摄入镉可以严重危害肾脏、骨骼和呼吸系统,甚至导致癌症。ROHS指令对电子产品中镉含量的限制为0.01%。 4. 六价铬(Hexavalent Chromium)

六价铬是一种有害物质,主要存在于金属表面处理的过程中。它广泛 应用于电子设备、电池、印刷电路板和其他涂饰物中,可导致呼吸系统损害、皮肤过敏和肺癌等疾病。ROHS指令对电子产品中六价铬含量的限制 为0.1%。 5. 多溴联苯(Polybrominated Biphenyls 多溴联苯是一种阻燃剂,常被用作电子产品中的塑料添加剂。PBBs 对环境和生物体都具有较高的毒性,可以累积在食物链中,对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和生殖系统造成危害。ROHS指令对电子产品中多溴联苯的限制为 0.1%。 6. 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 多溴联苯醚是一种常用的阻燃剂,存在于电子产品中的塑料和电路板上。PBDEs具有强烈的毒性和生物累积性,可影响肝脏、甲状腺、内分泌 系统和神经发育。ROHS指令对电子产品中多溴联苯醚的限制为0.1%。 通过限制电子产品中这六种有害物质的使用,ROHS指令旨在减少电 子废物产生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这对制造商和消费者都提供了一个 可持续发展的电子产品选择,促进了环保和可循环利用的理念的普及。

重金属检测限值要求 有毒有害物质测试 环保检测

重金属检测: 1、 ROHS 四项:铅、镉、汞、六价铬 铅≦1000PPM 镉≦100PPM 汞≦1000PPM 六价铬≦1000PPM 2、 EN1122、91/338/EEC ,镉含量测试 镉≦100PPM=0.01% 3、 美国CPSIA (H.R.4040),总铅含量测试 基材≦300ppm ,表面涂层或喷漆≦90ppm CPSC-CH-E1001-08儿童金属产品总铅含量测试 CPSC-CH-E1003-09涂层铅含量测试 CPSC-CH-E1002-08 测试非金属儿童产品的铅含量之标准 CPSC 16 CFR 1303总铅测试(ASTM F963-3中总铅含量测试) 4、 包装材料测试,94/62/EC 或CONEG 铅+镉+汞+六价铬≦100PPM 5、 金属件无镍,镍含量,镍释放94/27/EC 指令,测试标准EN 1811,EN 12472 6、 欧盟玩具EN71-3(EN71 part 3)8大重金属检测: 7、 美国玩具指令ASTM F963中重金属检测 总铅含量≦600ppm ,根据最新法规CPSIA ,铅含量限值为90PPM 。 8、 澳洲/新西兰玩具安全测试AS/NZS ISO 8124-3特定元素迁移 9、 荷兰,镉含量(危害环境物质条例) Cadmium Decree 1999,No.149 and amendment in Sept 2000 No.186-Chemical substandard Act) 10、 加拿大CHPA 认证/玩具安全测试条例(C.R.C.,C.931 )

11、GB6675中国玩具安全测试,GB 6675 part 3:特定元素迁移 12、加州65测试(铅、镉) 玻璃器皿 所有儿童产品: 外部装饰,包括边缘区,只能使用含有少于0.06的铅和 0.48镉的装饰材料。 食品/饮料产品(边缘装饰过的) 外部装饰,包括边缘区,只能使用含有少于0.06的铅和 0.48镉的装饰材料。 所有延伸至边缘区的外部装饰只能使用无可检测的铅或镉的装饰材料(≤ 0.02%铅, ≤ 0.08%镉)。 非食品/饮料产品: 在进行擦拭试验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测试方法第9100号),外部装饰的铅必须少于1.0μg或镉少于8.0μg。或者 外部装饰,包括边缘区,只能使用含有少于0.06的铅和 0.48镉的装饰材料。或者 在进行擦拭试验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测试方法第9100号),所有表面的装饰部分都必须只含有低于4.0μg的铅或是32.0μg的镉。

室内有害气体检测标准

室内有害气体检测标准 室内有害气体是指在关闭的室内环境中,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污染物质,长期暴露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为了保障人们的健康和 生活安全,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治理已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任务之一。以下是关于室内有害气体检测标准的详细介绍: 一、室内空气总流通量 室内空气总流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室内空气的总体积,通常以每 小时立方米数(m³/h)为单位。室内空气总流通量是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应根据房间面积、使用人数、建筑结构等因素进行 科学计算。 二、甲醛 甲醛是一种常见的有害气体,它是一种无色有毒气体,具有致癌和损 害呼吸道等严重危害。因此,甲醛的检测与治理受到广泛关注。国内 相关法规规定,室内甲醛浓度不应超过0.10mg/m³。 三、有害气体监测 室内有害气体监测是指通过专业的监测设备对室内空气的质量进行监

测,以评估和控制污染物质的浓度。监测数据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空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对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四、室内空气净化 室内空气净化是指通过安装空气净化器等设备,在室内净化空气以降低有害气体浓度,保障室内空气的质量。不同的净化器有不同的净化效果,选择合适的净化器对室内空气的净化效果有很大影响。 五、多氯联苯 多氯联苯是一种致癌有害物质,长期暴露会引发人体健康问题,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其监测标准与甲醛类似,国内法规规定,室内多氯联苯浓度不应超过0.005mg/m³。 综上所述,室内有害气体的检测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保障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认真掌握相关标准和规定,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室内空气污染,提高室内环境的质量,共同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五项有害元素标准

五项有害元素标准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控制五项有害元素的标准含量,以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以下是五项有害元素的标准内容: 1.重金属含量 重金属元素如铅、汞、镉等在许多行业的产品中都被严格限制,如电子产品、玩具、涂料等。这些重金属元素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应采取措施将它们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企业应严格控制原材料和生产过程中的重金属含量,确保最终产品的重金属含量符合标准要求。 2.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许多产品中都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如甲醛、苯等。长期接触这些物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甚至可能导致癌症等疾病。因此,企业应当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并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对产品进行检测和评估,确保产品中不含或仅含有微量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3.有害微生物 有害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可能会对人类和动物造成感染和疾病,因此在其控制上需要制定相关标准。在食品、医疗器械等领域,应采取措施对原料、生产过程和产品进行有效的消毒和灭菌,确保最终产品不含有害微生物。同时,相关检测机构应对产品进行定期检测和评估,确保产品的卫生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4.有害放射性物质 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和环境都具有潜在的危害。在某些产品中,如电子设备、医疗器械等可能会含有放射性物质,因此应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企业采取措施降低产品的放射性水平,并按照规定进行检测和评估,确保产品的放射性水平符合标准要求。 5.有害环境污染物 许多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有害的环境污染物,如废气、废水等。这些污染物会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企

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及氧气的检测技术

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及氧气的检测技术正常作业环境中以及检修时的有害气体、氧含量的监测对石油及化工生产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作业环境中,经常会由于泄漏、挥发或其他多种缘由产生可燃气体(蒸气)、有毒气体(蒸气),它们统称为有害气体;因此,对作业环境中的有害气体浓度进展监测,是预防火灾、爆炸、中毒事故的重要措施。 在生产装置的检修、维护过程中,有时需要动火或进展产生火花的作业;有时需要作业人员进入设备内部工作。在诸如此类状况下,进展设备内外害气体的监测以及进展氧含量的监测更为重要。 一、作业环境气体检测内容 (一)可燃气体的检测 对环境空气中可燃气的监测,经常直接给出可燃气环境危急度,即该可燃气在空气中的含量与其爆炸下限的百分比来表示:[%LEL];所以,这种监测有时也被称作“测爆”,所用的监测仪器也称“测爆仪”。 空气中可燃气体浓度到达其爆炸下限值时,我们称这个场所可燃气环境爆炸危急度为百分之百,即100%LEL。假如可燃气体含量只到达其爆炸下限的百分之十,我们称这个场所此时的可燃气环境爆炸危急度为10%LEL。 (二)有毒气体的检测

毒性危急较大的地方要进展有毒气体自动监测,在到达目标规定的最大容许浓度(致人中毒的浓度前)即可发出警报,以便实行相应对策。另外,进入设备检修,或进入隔离生产间、地沟、地下室、贮存室等简单产生有毒气体的地方操作,对有毒气体进展监测是必不行少的安全措施。 (三)氧气含量的检测 空气中缺氧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到肯定程度还可能发生死亡事故;当可燃气或易燃液体的蒸汽中氧含量过高,易引起爆炸。因此应对以下状况检测氧含量。 (1)空气中缺氧监测。在一些可能产生缺氧的场所,特殊是设备中需要进入工作人员时,必需进展氧含量的监测,氧含量低于18%时,严禁入内,以免造成缺氧窒息事故。 (2)可燃气中氧含量的监测。由于密闭失效或掌握失误,会使可燃气或易燃液体的蒸气中空气(氧气)含量过高,当到达肯定浓度时,就可能发生爆炸,所以对可燃气中的氧含量进展监测报警,是重要的安全措施。 二、石油、化工作业中几种常见危急化学品的检测技术 石油化工企业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种类繁多,对作业环境的有害物质进展精确、准时的检测、检验,是预防和掌握石油化工企业中毒及火灾爆炸事故的有效手段。下面仅对石油化工企业常见的几种危急化学品的检测技术进展介绍。 (一)苯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

C52 GB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 159 -2004 ------------------------------------------------------------------------------------------------- 工作场所空气中 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Specifications of air sampling for hazardous substances monitoring in the workplace

发布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GBZ 159-2004 前言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与《工业企业设计卫 生标准》(GBZ 1—2002)和《工作 3

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相配套,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将《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 监测采样规范》(WS 1-1996)和《作业场所空气中金属样品采集方法》(WS/T 16-1996)修改合并为 一个规范;涵盖了有毒物质和粉尘监 测的采样方法,适用于时间加权平均 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最 高容许浓度的监测。 本标准的附录A、B是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从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 同时代替WS1-1996和WS/T16-1996。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6年,本次是 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 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湖北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伯洪、闫慧 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