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热处理基本知识

热处理基本知识

热处理基本知识
热处理基本知识

二、TEMPER状态介绍

表示基本热处理

1

0不允许校正

W ——经固溶处理后,相对比较软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可以成型。

T3 ——固溶处理+冷作硬化+自然时效,只有供货商才提供这种材料状态。T3511 ——固溶处理+消除内应力+矫平拉伸+自然时效。

T4 ——固溶处理+自然时效。

T42 ——固溶处理+ 自然时效。

T6 ——固溶处理+人工时效。

T62 ——固溶处理+人工时效。

T73 ——固溶处理+ 过时效。

T6511 ——固溶处理+消除内应力+矫平拉伸+人工时效。

T73511 ——固溶处理+消除内应力+矫平拉伸+ 过时效。

三、PRECIPITATION TREATMENT (AGING) FOR FAMILIAR MATERIAL

常用材料的不同状态转换

NOTE : “A”指ANNEAL (退火)

“T6”与“T62”和“T4”与“T42”之间可以互替。

(完整版)金属热处理知识点概括

(一)淬火--将钢加热到Ac 3或Ac 1 以上,保温一段时间,使之奥氏体化后,以 大于临界冷速的速度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淬火目的:提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结构钢通过淬火和高温回火后,可以获得较好的强度和塑韧性的配合;弹簧钢通过淬火和中温回火后,可以获得很高的弹性极限;工具钢、轴承钢通过淬火和低温回火后,可以获得高硬度和高耐磨性;对某些特殊合金淬火还会显著提高某些物理性能(如高的铁磁性、热弹性即形状记忆特性等)。 表面淬火--表面淬火是将钢件的表面层淬透到一定的深度,而心部分仍保持未淬火状态的一种局部淬火的方法。分类——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电解液加热表面淬火、激光加热表面淬火、电子束加热表面淬火、离子束加热表面淬火、盐浴加热表面淬火、红外线聚焦加热表面淬火、高频脉冲电流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和太阳能加热表面淬火。 单液淬火——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投入一种淬火介质中,使之连续冷却至室温(图9-1a线)。淬火介质可以是水、油、空气(静止空气或风)或喷雾等。 双液淬火——双液淬火方法是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先投人水中快冷至接近M S 点,然后立即转移至油中较慢冷却(图9-1b线)。 分级淬火——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先投入温度约为M S 点的熔盐或熔碱中等温保持一定时间,待钢件内外温度一致后再移置于空气或油中冷却,这就是分级淬火等温淬火--奥氏体化后淬入温度稍高于Ms点的冷却介质中等温保持使钢发生下贝氏体相变的淬火硬化热处理工艺。 等温淬火与分级淬火的区别是:分级淬火的最后组织中没有贝氏体而等温淬火组织中有贝氏体。。。根据等温温度不同,等温淬火得到的组织是下贝氏体、下贝氏体+马氏体以及残余奥氏体等混合组织。 (二)回火--将淬火后的钢/铁,在AC1以下加热、保温后冷却下来的金属热处理 工艺。回火的目的:为了稳定组织,减小或消除淬火应力,提高钢的塑性和韧性,获得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的适当配合,以满足不同工件的性能要求。 第一类回火脆性:①淬火钢在250~400℃回火后出现韧性降低的现象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又称为低温回火脆性。几乎所有工业用钢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这类回火脆件,而且脆性的出现与回火时冷却速度的快慢无关。 第二类回火脆性:①指合金钢(含有Cr、Ni、Mn、Si等元素的合金钢)淬火并在450~650℃回火后产生低韧性的现象,也称为高温回火脆性。。。。。回火后缓冷促进回火脆性,而快冷抑制回火脆性。 (三)正火--是将工件加热至Ac3或Acm以上40~60℃,保温一段时间后,从 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目的:——如果终锻温度比较高和锻造后冷却速度比较慢,会出现网状碳化物的缺陷。这种网状碳化物在球化退火时不易被消除,需要在球化退火前用正火工艺进行消除。 (四)退火——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c1以上或以下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如 炉冷、坑冷、灰冷等)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退火 退火作用——退火过程使组织由非平衡向平衡过度,它可以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及组织,消除铸造偏析,细化晶粒;消除内应力,稳定工件尺寸,减小变形,防止开裂;降低硬度,提高切削加工性能,一般硬度的最佳切削范围为170~230HB;提高塑性,便于冷变形加工;消除淬火后的过热组织以便再进行重新淬火;脱氢,防止白点等。6.5.3 退火工艺的分类

金属热处理基础知识大全

金属热处理基础知识大全 金属热处理是将金属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中保持一定时间后,又以不同速度冷却的一种工艺。 1.金属组织 金属:具有不透明、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热和导电性并且其导电能力随温度的增高而减小,富有延性和展性等特性的物质。金属内部原子具有规律性排列的固体(即晶体)。 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组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相:合金中成份、结构、性能相同的组成部分。 固溶体:是一个(或几个)组元的原子(化合物)溶入另一个组元的晶格中,而仍保持另一组元的晶格类型的固态金属晶体,固溶体分间隙固溶体和置换固溶体两种。 固溶强化:由于溶质原子进入溶剂晶格的间隙或结点,使晶格发生畸变,使固溶体硬度和强度升高,这种现象叫固溶强化现象。 化合物:合金组元间发生化合作用,生成一种具有金属性能的新的晶体固态结构。 机械混合物:由两种晶体结构而组成的合金组成物,虽然是两面种晶体,却是一种组成成分,具有独立的机械性能。 铁素体:碳在a-Fe(体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奥氏体:碳在g-Fe(面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渗碳体:碳和铁形成的稳定化合物(Fe3c)。 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F+Fe3c 含碳0.8%) 莱氏体:渗碳体和奥氏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含碳4.3%)

金属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它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为使金属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除合理选用材料和各种成形工艺外,热处理工艺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钢铁是机械工业中应用最广的材料,钢铁显微组织复杂,可以通过热处理予以控制,所以钢铁的热处理是金属热处理的主要内容。另外,铝、铜、镁、钛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过热处理改变其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以获得不同的使用性能。 在从石器时代进展到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过程中,热处理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早在公元前770~前222年,中国人在生产实践中就已发现,铜铁的性能会因温度和加压变形的影响而变化。白口铸铁的柔化处理就是制造农具的重要工艺。 公元前六世纪,钢铁兵器逐渐被采用,为了提高钢的硬度,淬火工艺遂得到迅速发展。中国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两把剑和一把戟,其显微组织中都有马氏体存在,说明是经过淬火的。 随着淬火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淬冷剂对淬火质量的影响。三国蜀人蒲元曾在今陕西斜谷为诸葛亮打制3000把刀,相传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的。这说明中国在古代就注意到不同水质的冷却能力了,同时也注意了油和尿的冷却能力。中国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中山靖王墓中的宝剑,心部含碳量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却达0.6%以上,说明已应用了渗碳工艺。但当时作为个人“手艺”的秘密,不肯外传,因而发展很慢。 1863年,英国金相学家和地质学家展示了钢铁在显微镜下的六种不同的金相组织,证明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内部会发生组织改变,钢中高温时的相在急冷时转变为一种较硬的相。法国人奥斯蒙德确立的铁的同素异构理论,以及英国人奥斯汀最早制定的铁碳相图,为现代热处理工艺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人们还研究了在金属热处理的加热过程中对金属的保护方法,以避免加热过程中金属的氧化和脱碳等。 1850~1880年,对于应用各种气体(诸如氢气、煤气、一氧化碳等)进行保护加热曾有一系列专利。1889~1890年英国人莱克获得多种金属光亮热处理的专利。

金属热处理知识点

1 热处理的目的、分类、条件; 定义: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方法,使金属的内部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从而获得所要求的性能的一种工艺方法。 目的:1、消除毛坯中的缺陷,改善工艺性能,为切削加工或热处理做组织和性能上的准备。2、提高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节约材料延长零件使用寿命。 分类: 特点:热处理区别于其他加工工艺如铸造、压力加工等的特点是只通过改变工件的组织来改变性能,而不改变其形状。 热处理条件: (1)有固态相变发生的金属或合金 (2)加热时溶解度有显著变化的合金 热处理过程中四个重要因素: (1)加热速度V;(2)最高加热温度T; (3)保温时间h; (4)冷却速度Vt. 2 什么是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其结构与性能; Ac1、Ar1、Ac3、Ar3、Accm、Arcm临界温度的意义;奥氏体的形成条件;奥氏体界面形核的原因/条件;以共析钢为例,详细分析奥氏体的形成机理;影响奥氏体转变速度的因素;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 铁素体:碳溶于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以F或α表示;

结构:体心立方结构;组织:多边形晶粒 性能:铁素体的塑性、韧性很好(δ=30~50%、aKU=160~200J/cm2),但强度、硬度较低(ζb=180~280MPa、ζs=100~170MPa、硬度为50~80HBS)。其力学性能几乎与纯铁相同。 奥氏体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用A或γ表示 结构:面心立方晶格 性能:奥氏体常存在于727℃以上,是铁碳合金中重要的高温相,强度和硬度不高,但塑性和韧性很好(ζb≈400 MPa、δ≈40~50%、硬度为160~200HBS),易锻压成形。钢材热加工都在γ区进行。 组织:多边形等轴晶粒,在晶粒内部往往存在孪晶亚结构渗碳体:铁与碳形成的金属化合物,是钢铁中的强化相,高温下可分解,Fe3C →3Fe+C(石墨) 。 结构:复杂斜方 性能:渗碳体中碳的质量分数为6.69%,熔点为1227℃,硬度很高(800HBW),塑性和韧性极低(δ≈0、aKU≈0),脆性大。渗碳体是钢中的主要强化相,其数量、形状、大小及分布状况对钢的性能影响很大。 由于碳在α-Fe中的溶解度很小,因而常温下碳在铁碳合金中主要以Fe3C或石墨的形式存在。

热处理基础知识考试试题

A . 单液淬火 B. 双液淬火 C. 分级淬火 D. 等温淬火 4、下列牌号中属于优质碳素结构钢的是() A、45 B、T8 C、Q235 D、9SiCr 5、奥氏体是()晶格。 A、体心立方 B、面心立方 C、密排六方 D、复杂斜方 6、铁碳合金相图中的A1线是()。 A、共析线 B、共晶线 C、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线 D、缓慢冷却时 7、在机械零件的加工过程中,往往将()作为控制零件性能的最后一道热处理工序。 A)退火B)回火C) 正火D)淬火 8、钢的淬透性由()决定。 A . 淬火冷却速度 B. 钢的临界冷却速度 C. 工件的形状 D. 工件的尺寸 9、亚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为()。 A . Ac3以上30~50 ℃ B. Ac1以上30~50 ℃ C. Accm以上30~50℃ D. Ac3以上50~80 ℃ 10、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为()。 A . Ac3以上30~50 ℃ B. Ac1以上30~50 ℃ C. Accm以上30~50℃ D. Ac3以上50~80 ℃ 11、钢淬火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 A . 马氏体 B. 珠光体 C. 索氏体 D. 托氏体

12、正火后的组织比退火的()。 A . 细 B. 粗 C. 相等 D. 几乎一样 2、淬火的目的是什么? 13、属于淬火缺陷的是()。 A . 偏析 B. 气泡 C. 白点 D. 硬度不足 三、判断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HV表示材料的布氏硬度。() 2、去应力退火组织无变化。() 3、Q235属于碳素结构钢。 ( ) 4、钢件淬火后发现裂纹,如裂纹两侧有氧化脱碳现象,则淬火前裂纹就已存在。 () 5、碳素钢随含碳量的增加,其塑性、韧性将升高。() 6、硬度愈低,金属的切削加工性能愈好。() 7、高速钢由于具有极高的硬度而可以进行高速切削。() 8、由于铸铁含碳量比钢高,所以硬度都比钢高。() 9、表面热处理都是通过改变钢材表面的化学成分而改变表面性能的。() 10、低碳钢为了改善组织结构和机械性能,改善切削加工性,常用正火代替退 火。() 四、问答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将同一棒料上切割下来的4块45#试样,同时加热到850°,然后分别在水、油、 炉和空气中冷却,说明:各是何种热处理工艺?排列一下硬度大小。

热处理基础理论知识

热处理基础理论知识 一.热处理基本原理 1.碳合金的基本知识 钢和铁常通称为铁碳合金,其基体金属是铁,合金中除铁而外的其他组元如碳等,通称为合金元素。 我们通常在实际使用中只分析铁碳二元合金系,合金系中基本相有铁素体(F、α)、滲碳体(Fe C)、奥氏体(γ)三种。 3

图1.铁碳相图 根据Fe-Fe3C相图,我们把钢分三类: 亚共析钢(含碳量<0.77%C) 共析钢(0.77%C) 过共析钢(0.77~2.11%C) 铁碳合金的组织与它的含碳量关系极大,所以它的性能也随含碳量的多少而变。合金的室温组织是铁素体和滲碳体构成的机械混合物,随合金含碳量增加,合金中的滲碳体量愈来愈多,滲碳体的分布也随之发生变化。 2.奥氏体 铁-滲碳体相图是研究铁碳合金热处理的基础。例如,钢加热到A1温度以上时,将发生组织转变,形成奥氏体,而随后进行冷却时,会因冷却速度值不同而获得稳定组织、不稳定组织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所谓亚稳定组织。这就说明,经过加热和冷却这样的处理之后,可使钢材表现出不同的性能。 奥氏体的形成当把钢加热到Ac1温度时,组织中的珠光体即开始转变为奥氏体,一般将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分为生核、长大、剩余滲碳体溶解和奥氏体成分均匀化四个阶段。 2.1奥氏体形核,奥氏体的晶核通常优先地产生于珠光体中铁素 体与渗碳体的相界面上。 因为在相界面上空位密度较高,原子排列较不规整,容易获得形成奥氏体所需要的能量和浓度的条件。 2.2奥氏体长大奥氏体晶核形成后,一面与渗碳体相接,另一面与铁素体相接。在靠近铁素体处的碳含量较低,因此在奥氏体中出现了碳浓度梯度,引起了碳在奥氏体中不断地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扩散。随着碳扩散的影响,奥氏体与铁素体接触处的碳浓度增高,而使奥氏体与渗碳体接触处碳浓度降低,因此失去平衡。为了恢复平衡,渗碳体势必不断地溶解,又有碳原子溶入奥氏体,使其含碳量升高而恢复到奥氏体碳的最大溶解量,与此同时发生奥氏体的碳原子又向铁素体扩散,促使这部分铁素体转变为奥氏体,并使其自身的碳含量又下降,回复到奥氏体碳的最低溶解量。这样碳浓度再一次失去平衡和恢复平衡这种反复循环过程,就使奥氏体一方

热处理基本知识

第二节钢在热处理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在热处理过程中,由于加热、保温和冷却方式的不同,可以使钢发生不同的组织转变,从而可根据实际需要获得不同的性能。 一、钢在热处理加热与保温时的组织转变 ——钢热处理加热的目的是获得部分或全部奥氏体,组织向奥氏体转变的过程称奥氏体化。 加热至Ac1以上时:首先由珠光体转变成奥氏体(P→A); 加热至Ac3以上时:亚共析钢中的铁素体将转变为奥体(F→A); 加热至Ac cm以上时:过共析钢中的二次渗碳体将转变成奥氏体(Fe3C I→A) 1、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共析钢奥氏体化:热处理加热至Ac1以上时,将全部奥氏体化,过程如下图。 亚共析钢奥氏体化:原始组织为F+P,加热至Ac1以上时,P先奥氏体化,组织部分奥氏体化;加热至Ac3以上时,F奥氏体化,组织全部奥氏体化 过共析钢奥氏体化:原始组织为P+Fe3C,加热至Ac1以上时,P先奥氏体化,组织部分奥氏体化;加热至Ac m以上时,Fe3C奥氏体化,组织全部奥氏体化 2、奥氏体的晶粒大小

奥氏体晶粒对性能影响:奥氏体的晶粒越细小、均匀,冷却后的室温组织越细密,其强度、塑性和韧性比较高。 [奥氏体的晶粒度]:晶粒度是指多晶体内晶粒的大小,可以用晶粒号、晶粒平均直径、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晶粒的数目来表示。GB/T8493-1987将奥氏体晶粒分为8个等级,其中1~4级为粗晶粒;5~8级为细晶粒。 4级5级6级7级 [本质粗晶粒钢]:热处理时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奥氏体晶粒迅速长大的钢。 [本质细晶粒钢]:热处理时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奥氏体晶粒不易长大的钢。一般完全脱氧的镇静钢、含碳化物元素和氮化物元素的合金钢为本质细晶粒钢。 3、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的主要因素 热处理工艺参数:加热速度、加热温度越、保温时间,其中加热温度对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影响最为显著。 钢的化学成分:大多数合金元素(锰和磷除外)均能不同程度地阻止奥氏体晶粒的长大,特别是与碳结合能力较强的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铬、钼、钨、钒等)及氮化物元素(如铌、钒、钛等),会形成难熔的碳化物和氮化物颗粒,弥散分布于奥氏体晶界上,阻碍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因此,大多数合金钢、本质细晶粒钢加热时奥氏体的晶粒一般较细。 原始组织:钢的原始晶粒越细,热处理加热后的奥氏体的晶粒越细。

材料热处理基础知识

材料热处理基础知识 1、回火注意事项 回火必须及时,淬火后零件在4h内进行回火。常用回火方法有自行回火、炉中回火和感应回火。 2、感应加热电参数的调整 目的是使高、中频电源的工作处于谐振状态,使设备发挥较高的效率。 1)高频加热电参数的调整,(在7-8kv的低电压负载条件下,调整耦合,反馈手轮位置使栅极电流与阳极电流之比1:5-1:10,然后再将阳极电压升到使用电压,进一步调整电参数,使槽路电压调整到所需值,匹配最佳。) 2)中频加热电参数调整,根据零件大小、形状硬化区长短及感应器结构选择合适的淬火变压器匝数比和适当电容量,使其处于谐振状态下工作。 3、常用冷却介质有哪些 水、盐水、碱水、机械油、硝盐、聚乙烯醇、三硝水溶液、水溶性淬火剂、专用淬火油等。 4、试分析影响钢淬透性的因素? ①含碳量的影响:亚共析钢随含碳量的增加A的稳定性增加C曲线右移;过共析钢随含碳量的增加,未熔碳化物的增加,A的稳定性降低,C曲线右移 ②合金元素的影响:除Co外固溶态的金属元素均是C曲线右移 ③A化温度和保温时间:A化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碳化物溶解越完全A晶粒越粗大,C曲线右移 ④原始组织的影响:原始组织越细,越容易得到均匀A,使C曲线右移,并使Ms下移

⑤应力应变的影响:使C曲线左移。 5、量具为什么要进行稳定化处理?常规的量具稳定化处理工艺是怎样的? 通过处理可以减少M的正方度,成为较稳定的M,使为转变的A’陈化;降低淬火和深冷处理后的残余应力,对尺寸稳定有良好的作用。 6、轴承超细化处理有哪二种方法,目的是什么? ①锻热淬火预处理目的:可使A’11.9%~12.1%残留K为7.11%,A晶粒度9~10级 ②轴承双细化处理目的:处理后可比原始晶粒细化1.5~2.0级碳化物颗粒尺寸小于 0.6μm有利于提高淬火后获得细小针状的M组织,并可以提高韧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 7、在制定热处理加热工艺时应考虑哪些问题? ①工艺的先进性充分采用新的工艺方法及热处理新技术及新型工艺材料 ②工艺的可靠、合理可行采用工艺要十分可靠、稳定 ③工艺的经济性工艺应合理利用能源,采用节能工艺设备要充分利用现有设备采用辅助工装的方法,满足不同零件的工艺要求 ④工艺的安全性工艺要安全可靠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 ⑤尽量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工艺装备,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有利于工艺过程的控制,保证热处理的质量可靠。 8、何谓球化退火?其工艺特点是什么? 所谓钢的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的碳化物球化而进行的退火工艺。

金属热处理基础知识

金属热处理基础知识

金属热处理基础知识一 金属热处理是将金属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中保持一定时间后,又以不同速度冷却的一种工艺。 1.金属组织 金属:具有不透明、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热和导电性并且其导电能力随温度的增高而减小,富有延性和展性等特性的物质。金属内部原子具有规律性排列的固体(即晶体)。 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组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相:合金中成份、结构、性能相同的组成部分。 固溶体:是一个(或几个)组元的原子(化合物)溶入另一个组元的晶格中,而仍保持另一组元的晶格类型的固态金属晶体,固溶体分间隙固溶体和置换固溶体两种。 固溶强化:由于溶质原子进入溶剂晶格的间隙或结点,使晶格发生畸变,使固溶体硬度和强度升高,这种现象叫固溶强化现象。 化合物:合金组元间发生化合作用,生成一种具有金属性能的新的晶体固态结构。 机械混合物:由两种晶体结构而组成的合金组成物,虽然是两面种晶体,却是一种组成成分,具有独立的机械性能。 铁素体:碳在a-Fe(体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奥氏体:碳在g-Fe(面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渗碳体:碳和铁形成的稳定化合物(Fe3c)。 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F+Fe3c 含碳0.8%)

莱氏体:渗碳体和奥氏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含碳4.3%) 金属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它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为使金属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除合理选用材料和各种成形工艺外,热处理工艺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钢铁是机械工业中应用最广的材料,钢铁显微组织复杂,可以通过热处理予以控制,所以钢铁的热处理是金属热处理的主要内容。另外,铝、铜、镁、钛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过热处理改变其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以获得不同的使用性能。 在从石器时代进展到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过程中,热处理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早在公元前770~前222年,中国人在生产实践中就已发现,铜铁的性能会因温度和加压变形的影响而变化。白口铸铁的柔化处理就是制造农具的重要工艺。 公元前六世纪,钢铁兵器逐渐被采用,为了提高钢的硬度,淬火工艺遂得到迅速发展。中国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两把剑和一把戟,其显微组织中都有马氏体存在,说明是经过淬火的。 随着淬火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淬冷剂对淬火质量的影响。三国蜀人蒲元曾在今陕西斜谷为诸葛亮打制3000把刀,相传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的。这说明中国在古代就注意到不同水质的冷却能力了,同时也注意了油和尿的冷却能力。中国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中山靖王墓中的宝剑,心部含碳量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却达0.6%以上,说明已应用了渗碳工艺。但当时作为个人“手艺”的秘密,不肯外传,因而发展很慢。 1863年,英国金相学家和地质学家展示了钢铁在显微镜下的六种不同的金相组织,证明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内部会发生组织改变,钢中高温时的相在急冷时转变为一种较硬的相。法国人奥斯蒙德确立的铁的同素异构理论,以及英国人奥斯汀最早制定的铁碳相图,为现代热处理工艺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人们还研究了在金属热处理的加热过程中对金属的保护方法,以避免加热过程中金属的氧化和脱碳等。 1850~1880年,对于应用各种气体(诸如氢气、煤气、一氧化碳等)进行保护加热曾有一系列专利。1889~

第四章 金属材料和热处理基本知识(答案)

第四章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和热处理的基本知识 第一部分:学习内容 1、钢的分类:|(1)-碳钢:含碳量低于2%的铁碳合金;-合金钢:在钢中特意加入一种或几种其它合金元素组成的钢;-生铁:含碳量高于2%的铁碳合金.,可通过铸造方法制造零件,所以又称铸铁. (2)按化学成分分类: 碳钢-低碳钢:含碳量小于0.25%;-中碳钢:含碳量为0.25~0.55%;-高碳钢:含碳量大于0.55%. 合金钢-低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含量小于3.5%;-中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含量3.5~10%;-高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含量大于10%; 2、洛氏硬度与布氏硬度值近似关系: HRC≈1/10HB 3、热处理及其常用工艺方法 热处理的定义-利用钢在固态下的组织转变,通过加热和冷却获得不同组织结构,从而得到所需性能的工艺方法统称热处理. 常用热处理工艺方法:退火-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随炉一起缓慢冷却下来,以期得到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一种热处理方法. 4、完全退火:AC3以上30~50℃,用于消除钢的某些组织缺陷和应力,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等温退火:加热到AC3,以上30~50℃,较快的冷却到略低于Ar1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下等温到奥氏体全部分解为止,然后出炉空冷.适用于亚共析钢、共析钢,尤其广泛用于合金钢的退火。优点是周期短,组织和硬度均匀。 5、正火-正火和退火加热方法相似,只是冷却速度比退火稍快(空冷),得到的是细片状珠光体(索氏体),强度、硬度比退火的高,与退火相比,工艺周期短,设备利用率高。主要用于低碳钢获得满意的机械性能和切削性能、过共析工具钢消除网状渗碳体、中碳钢代替退火或作为淬火前的预先热处理。 6、淬火-将钢加热到AC1以上30~50℃(共析钢、过共析钢)或AC3以上30~50℃(亚共析钢),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快冷得到高硬度的马氏体组织的工艺方法。用以提高工件的耐磨性。 7、回火-将淬火后的工件加热到A1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以一定的方式冷却(炉冷、空冷、油冷、水冷等) -目的:1)降低淬火工件的脆性,消除内应力(热应力和组织应力),使淬火组织趋于稳定,同时也使工件尺寸趋于稳定;2)获得所需的硬度和综合机械性能。 8、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PWHT、ISR):目的是消除应力、降低硬度、改善组织、稳定尺寸,避免制造和使用过程产生裂纹; 9、试述T8A的含义:含碳量为8‰的高级优质碳素工具钢。 10、怎样区别无螺纹的黑铁管与直径相似的无缝钢管? 答:无缝钢管是用优质碳钢、普通低合金钢、高强耐热钢、不锈钢等制成。不镀锌的瓦斯管习惯上称为黑铁管,从管子内壁有无焊缝和管子直径来判断。 11、何谓钢的热处理? 答:所谓钢的热处理就是在规定范围内将钢加热到预定的温度,并在这个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预定的速度和方法冷下来的一种生产工艺。 12、试述T7的含义。 答:T7的含义为:含碳量为7‰的碳素工具钢。 13,退火:将钢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保温一段时间,随后由炉中缓慢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序。其作用是:消除内应力,提高强度和韧性,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应用:高碳钢

金属热处理基础知识

金属热处理基本知识 金属热处理是将金属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中保持一定时间后,又以不同速度冷却的一种工艺。 1.金属组织 ●金属:具有不透明、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热和导电性并且其导电能力随温度的增高而 减小,富有延性和展性等特性的物质。金属内部原子具有规律性排列的固体(即晶 体)。 ●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组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相:合金中成份、结构、性能相同的组成部分。 ●固溶体:是一个(或几个)组元的原子(化合物)溶入另一个组元的晶格中,而仍 保持另一组元的晶格类型的固态金属晶体,固溶体分间隙固溶体和置换固溶体两 种。 ●固溶强化:由于溶质原子进入溶剂晶格的间隙或结点,使晶格发生畸变,使固溶体 硬度和强度升高,这种现象叫固溶强化现象。 ●化合物:合金组元间发生化合作用,生成一种具有金属性能的新的晶体固态结构。 ●机械混合物:由两种晶体结构而组成的合金组成物,虽然是两面种晶体,却是一种 组成成分,具有独立的机械性能。 ●铁素体:碳在a-Fe(体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奥氏体:碳在g-Fe(面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渗碳体:碳和铁形成的稳定化合物(Fe3c)。 ●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F+Fe3c 含碳0.8%) ●莱氏体:渗碳体和奥氏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含碳4.3%) 金属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它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为使金属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除合理选用材料和各种成形工艺外,热处理工艺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钢铁是机械工业中应用最广的材料,钢铁显微组织复杂,可以通过热处理予以控制,所以钢铁的热处理是金属热处理的主要内容。另外,铝、铜、镁、钛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过热处理改变其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以获得不同的使用性能。 在从石器时代进展到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过程中,热处理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早在公元前770~前222年,中国人在生产实践中就已发现,铜铁的性能会因温度和加压变形的影响而变化。白口铸铁的柔化处理就是制造农具的重要工艺。 公元前六世纪,钢铁兵器逐渐被采用,为了提高钢的硬度,淬火工艺遂得到迅速发展。中国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两把剑和一把戟,其显微组织中都有马氏体存在,说明是经过淬火的。 随着淬火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淬冷剂对淬火质量的影响。三国蜀人蒲元曾在今陕西斜谷为诸葛亮打制3000把刀,相传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的。这说明中国在古代就注意到不同水质的冷却能力了,同时也注意了油和尿的冷却能力。中国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中山靖王墓中的宝剑,心部含碳量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却达0.6%以上,说明已应用了渗碳工艺。但当时作为个人“手艺”的秘密,不肯外传,因而发展很慢。 1863年,英国金相学家和地质学家展示了钢铁在显微镜下的六种不同的金相组织,证明了

热处理必备基础知识整理

热处理知识: 一、强化 1、细晶强化:细小等轴晶的晶界长,杂质分布较分散,各方向的力学性能差异小,晶粒越细小,强度、硬 度、塑性、韧性都好。 2、固溶强化:由于溶质原子进入溶剂晶格的间隙或结点,使晶格发生畸变,使固溶体硬度和强度升高,这 种现象叫固溶强化现象。 3、第二相强化:当合金中有第二相金属化合物质点存在时,使质点周围基体(固溶体)金属产生晶格畸变, 同时增加了基体与第二相的界面,两者都使位错运动阻力增大,故使合金的强度、硬度提 高。 合金硬度、强度优于纯金属,因为2、3、 4、热处理强化(相变强化):利用重结晶的方法使相或组织发生变化。 二、相和组织 1、铁素体:碳在α-Fe(体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2、奥氏体:碳在γ-Fe(面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3、渗碳体:碳和铁形成的稳定化合物(Fe3c)。 4、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F+Fe3c 含碳0.8%) 5、莱氏体:渗碳体和奥氏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含碳4.3%) 三、热处理知识 1、热处理:把金属材料在固态范围内通过一定的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其组织和性能的一种工艺。 2、退火:将金属或合金的材料或制件加热到相变或部分相变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一 种热处理工艺。 3、正火:将钢加热到完全相变以上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的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4、淬火:将钢加热到相变或部分相变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快速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5、回火:将经过淬火的钢,重新加热到一定温度(相变温度以下),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冷却的热处理工 艺。 6、调质处理:将钢件淬火,随之进行高温回火,这种复合工艺称调质处理。 7、表面热处理:改变钢件表面组织或化学成分,以其改面表面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热处理基础知识考试试题

精品文档 . A . 单液淬火 B. 双液淬火 C. 分级淬火 D. 等温淬火 4、下列牌号中属于优质碳素结构钢的是() A 、45 B 、T8 C 、Q235 D 、9SiCr 5、奥氏体是( )晶格。 A 、体心立方 B 、面心立方 C 、密排六方 D 、复杂斜方 6、铁碳合金相图中的A1线是( )。 A 、共析线 B 、共晶线 C 、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线 D 、缓慢冷却时 7、在机械零件的加工过程中,往往将( )作为控制零件性能的最后一道热处理工序。 A)退火 B)回火 C) 正火 D)淬火 8、钢的淬透性由( )决定。 A . 淬火冷却速度 B. 钢的临界冷却速度 C. 工件的形状 D. 工件的尺寸 9、亚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为( )。 A . Ac3以上30~50 ℃ B. Ac1以上30~50 ℃ C. Accm 以上30~50℃ D. Ac3以上50~80 ℃ 10、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为( )。 A . Ac3以上30~50 ℃ B. Ac1以上30~50 ℃ C. Accm 以上30~50℃ D. Ac3以上50~80 ℃ 11、钢淬火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 )。 A . 马氏体 B. 珠光体 C. 索氏体 D. 托氏体

精品文档 . 12、正火后的组织比退火的( )。 A . 细 B. 粗 C. 相等 D. 几乎一样 13、属于淬火缺陷的是( )。 A . 偏析 B. 气泡 C. 白点 D. 硬度不足 三 、判断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HV 表示材料的布氏硬度。 ( ) 2、去应力退火组织无变化。 ( ) 3、Q235属于碳素结构钢。 ( ) 4、钢件淬火后发现裂纹,如裂纹两侧有氧化脱碳现象,则淬火前裂纹就已存在。 ( ) 5、碳素钢随含碳量的增加,其塑性、韧性将升高。 ( ) 6、硬度愈低,金属的切削加工性能愈好。 ( ) 7、高速钢由于具有极高的硬度而可以进行高速切削。 ( ) 8、由于铸铁含碳量比钢高,所以硬度都比钢高。 ( ) 9、表面热处理都是通过改变钢材表面的化学成分而改变表面性能的。( ) 10、低碳钢为了改善组织结构和机械性能,改善切削加工性,常用正火代替退火。 ( ) 四、问答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将同一棒料上切割下来的4块45#试样,同时加热到850°,然后分别在水、油、炉和空气中冷却,说明:各是何种热处理工艺?排列一下硬度大小。 2、淬火的目的是什么?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教学计划

金属热处理工培训计划 1.培训目标 1.1总体目标 培养中级技术工人所必须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其内容包括金属的机械性能、金属学的基础知识及金属材料等部分。并达到一定熟练程度。 1.2理论知识培训目标 (1)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金属材料和热处理的基础知 识,为学习各门专业工艺学课及今后从事生产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2)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①基本掌握常用金属材料的牌号,成分,性能及应用范围。 ②了解金属材料的内部结构,以及成分,组织和性能三者之间的一般关系。 ③懂得金属材料热处理的一般原理。 ④明确热处理的目的,了解热处理的方法及实际应用。 1.3操作技能培训目标 ①会评价工程材料力学性能指标。 ②运用Fe-Fe3C平衡相图解决工程问题; ③能为工程零件及结构正确选材; ④能为工件制定的热处理工艺参数。 2.教学要求 2.1理论知识要求

2.1.1职业道德 2.1.2会评价工程材料力学性能指标。 2.1.3运用Fe-Fe3C平衡相图解决工程问题; 2.1.4能为工程零件及结构正确选材; 2.1.5能为工件制定的热处理工艺参数。 2.1.6热处理工艺管理知识。 2.1.7热处理各种淬火介质的冷却性能知识。 2.1.8热处理辅助设备、控温仪表知识。 2.1.9.热处理质量检验及校正知识。 2.2操作技能要求工装制作基础知识 (1)识图及绘图。 (2)钳工操作一般知识。 电工知识 (1)通用设备常用电器的种类及用途。 (2)电气传动及控制原理基础知识。 (3)安全用电知识。 安全文明生产与环境保护知识 (1)现场文明生产要求。 (2)安全操作与劳动保护知识。 (3)环境保护知识。 质量管理知识

热处理变形基础知识

热处理变形 工件的热处理变形—主要是由于热处理应力造成的。工件的结构形状、原材料质量、热处理前的加工状态、工件的自重以及工件在炉中加热和和冷却时的支承或夹持不当等因素也能引起变形。 凡是牵涉到加热和冷却的热处理过程,都可能造成工件变形。但是,淬火变形对热处理质量的影响最大。严重的淬火变形往往很难通过最后的精加工加以修正,即使对淬火变形的工件能够进行校正和机加工修整,也会因而增加生产成本。工件热处理后的不稳定组织和不稳定的应力状态,在常温和零下温度,长时间放置或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生转变而趋于稳定,也会伴随引起工件的变形,这种变形称为时效变形。时效变形虽然不大,但是对于精密零件和标准量具也是不允许的。 工件的热处理变形分为尺寸变化(体积变形)和形状畸变两种形式。尺寸变形归因可相变前后比体积差引起工件的体积改变,形状畸变则是由于热处理过程中,在各种复杂应力综合作用下,不均匀的塑性变形造成的。这两种形式的变形很少单独存在,但是对具体工件和热处理工艺,可能以一种形式的变形为主。 1>工件热处理的尺寸变化 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体积。常见组织的比体积表如下; 组织wc(%) 室温下的比体积/ (cm3/g) 奥氏体0—2 0.1212+0.0033(C%) 马氏体0---2 0.1271+0.0025(C%) 铁素体0---0.02 0.1271 渗碳体 6.7+-0.2 0.130+-0.001 ∈-碳化物8.5+-0.7 0.140+-0.002 石墨100 0.451 铁素体+渗碳体0---2 0.1271+0.0005(C%) 低碳马氏体+∈-碳化物0---2 0.1277+0.0015(C%-0.25) 铁素体+∈-碳化物0---2 0.1271+0.0015(C%) 工件在热处理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由于相变引起的体积差造成的体积变形。 碳钢组织转变引起的尺寸变化 组织转变体积变化(%) 尺寸变化(%) 球状珠光体->奥氏体- 4.64+2.21(wc) - 0.015+0.0074(wc) 奥氏体->马氏体 4.64 – 0.53 (wc) - 0.0155+0.0018(wc) 球状珠光体->马氏体 1.68 (wc) 0.0056(wc%) 奥氏体->下贝氏体 4.64 – 1.43 (wc) 0.0156 – 0.0048(wc) 球状珠光体->下贝氏体0.78 (wc) 0.0026(wc) 奥氏体->铁素体->渗碳体 4.64 – 2.21(wc) 0.0155 – 0.0074(wc) 球状珠光体->铁素体->渗碳体0 0

金属热处理基本知识

金属热处理基本知识 金属热处理是为了使金属工件获得需要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将金属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中保持一定时间后,又以不同速度冷却的一种工艺。钢铁、铝、铜、镁、钛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热处理。 金属材料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它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1.金属组织 金属:具有不透明、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热和导电性并且其导电能力随温度的增高而减小,富有延性和展性等特性的物质。金属内部原子具有规律性排列的固体(即晶体)。 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组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相:合金中成份、结构、性能相同的组成部分。 固溶体:是一个(或几个)组元的原子(化合物)溶入另一个组元的晶格中,而仍保持另一组元的晶格类型的固态金属晶体,固溶体分间隙固溶体和置换固溶体两种。 固溶强化:由于溶质原子进入溶剂晶格的间隙或结点,使晶格发生畸变,使固溶体硬度和强度升高,这种现象叫固溶强化现象。 化合物:合金组元间发生化合作用,生成一种具有金属性能的新的晶体固态结构。机械混合物:由两种晶体结构而组成的合金组成物,虽然是两面种晶体,却是一种组成成分,具有独立的机械性能。 铁素体:碳在a-Fe(体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奥氏体:碳在g-Fe(面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渗碳体:碳和铁形成的稳定化合物(Fe3c)。 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F+Fe3c 含碳0.8%) 莱氏体:渗碳体和奥氏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含碳4.3%) 金属热处理的工艺 热处理工艺一般包括加热、保温、冷却三个过程,有时只有加热和冷却两个过程。这些过程互相衔接,不可间断。

转 金属学及热处理的基本知识

转金属学及热处理的基本知识 一、金属晶体结构的一般知识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这些化学元素按性质可分成两大类: 第一大类是金属,化学元素中有83种是金属元素。固态金属具有不透明、有光泽、有延展性、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特性,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金属的导电性降低,电阻率增大,这是金属独具的一个特点。常见的金属元素有铁、铝、铜、铬、镍、钨等。 第二大类是非金属,化学元素中有22种,非金属元素不具备金属元素的特征。而且与金属相反,随着温度的升高,非金属的电阻率减小,导电性提高。常见的非金属元素有碳、氧、氢、氮、硫、磷等。 我们所焊接的材料主要是金属,尤其是钢材,钢材的性能不仅取决于钢材的化学成分,而且取决于钢材的组织,为了了解钢材的组织及对性能的影响,我们必须先从晶体结构讲起。 (一)晶体的特点 对于晶体,大家并不生疏。食盐、水结成的冰,都是晶体。一般的固态金属及合金也都是晶体。并非所有固态物质都是晶体。如玻璃、松香之类就不是晶体,而属于非晶体。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不在外形,而在内部的原子排列。在晶体中,原子按一定规律排列得很整齐。而在非晶体中,原子则是散乱分布着,至多有些局部的短程规则排列。 由于晶体与非晶体中原子排列不同,因此性能也不相同。 (二)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

金属的原子按一定方式有规则地排列成一定空间几何形状的结晶格子,称 为晶格。金属的晶格常见的有体心立方晶格和面心立方晶格,如图1-4所示。 体心立方晶格的立方体的中心和八个顶点各有一个铁原子,而面心立方晶格的 立方体的八个顶点和六个面的中心各有一个铁原子。 图1-4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 (a)体心立方晶格(b)面心立方晶格 铁属于立方晶格,随着温度的变化,铁可以由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这种晶格的转变,称为同素异晶转变。纯铁在常温下是体心立方晶格(称为α-Fe);当温度升高到910℃时,纯铁的晶格由体心立方晶格转变为面心立方晶格(称为γ-Fe);再升温到1390℃时,面心立方晶格又重新转变为体心立方晶格 (称为δ-Fe),然后一直保持到纯铁的熔化温度。纯铁的这种特性非常重要,是钢材所以能通过各种热处理方法来改变其内部组织,从而改善性能的内在因素 之一,也是焊接热影响区中各个区域与母材相比,具有不同组织和性能的原因 之一。 二、合金的组织、结构及铁碳合金的基本知识 (一)合金的组织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其中至少一种是金属元素),组合成的金属,叫做 合金。根据两种元素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形成晶体结构和显微组织的特点可 将合金的组织分为三类: (1)固溶体固溶体是一种物质的原子均匀地溶解在另一种物质的晶格内,形成单相晶体结构。根据原子在晶格上分布的形式,固溶体可分为置换固溶体和 间隙固溶体。某一元素晶格上的原子部分地被另一元素的原子所取代,称为置 换固溶体;如果另一元素的原子挤入某元素晶格原子之间的空隙中,称为间隙固溶体,见图1-5所示。 图1-5固溶体示意图 (a)置换固溶体;(b)间隙固溶体

感应热处理基础知识

感应热处理基础知识 1 频率分段 高频(电流)频率:100~500KHZ,常用200~300KHZ; 超音频(电流)频率:30~80KHZ,常用30~40KHZ; 中频(电流)频率:500~20000HZ,常用2500与8000HZ; 工频感应加热:不需变频机,直接取用于50HZ工业电网。 2 高频感应加热装置 高频感应加热装置又称高频炉或高频机,它实质上就是一个大功率变频器,通过电子管振荡器将工频交流电变为大功率高频交流电,故又称为电子管式高频发生器。 目前,国产高频感应加热装置按其振荡功率有8、30、60、100、200KW等品种。 2、1 可控整流器 可控整流器得作用就是将高压变压器输出得三相高压电整流成高压直流电,并且要求直流电压在一定范围内可控,以便在加热不同尺寸得工件时能相应改变振荡器得输出功率。 闸流管因具有功率大、能承受高压、管压降小、整流效率较高等优点,故20~200KW大功率高频加热装置一般都采用它作为可控整流器得整流元件。 闸流管可控整流器常用得栅极电压控制方法有交直流叠加控制与移相控制两种。 2、2 三相可控整流电路三种典型工作状态 (1)可控闸流管全部受控状态(α=180°) (2)可控闸流管全不受控状态(α=30°) (3)可控闸流管部分受控状态(30~180°) 2、3 高压硅整流器

高压硅整流器就是在高压变压器高压侧用硅组作整流元件制作得整流器,就是一种新型得大功率整流器。 2、4 电子管振荡器 振荡管又叫发射管,就是高频振荡器得核心元件。大功率高频振荡管都采用真空三极管形式。 2、5 电子管主要参数 (1)内阻R i :在栅压一定时,阳极电压增量△U a 与阳极电流增量△I a 之比,称为电子管内阻,即:R i =Ia ΔVa ?∣U g =常数 (2)放大系数μ:保持阳极电流不变,阳极电压增量△U a 与栅极电压增量之比,称为振荡管得放大系数,即:μ=Vg ΔVa ?∣I a =常数 放大系数表明了栅压对阳极电流得控制能力比阳极电压对阳极电流得控制作用要强μ(3~100)倍。 (3)跨导S:在恒定得阳极电压下,阳极电流增量△I a 与栅极电压增量△U g 之比称为三极管得跨导,即S=Vg ΔIa ?∣U a =常数 跨导即为栅极特性曲线直线部分得斜率。它表示栅极电压对阳极电流得控制能力。S 愈大,控制能力愈强。 以上三个参数R i 、μ、S 互相关联,即μ=S ·R i 2、6 三极电子管得放大工作状态 (1)甲类工作状态:栅负偏压E g 小于截止栅负偏压E g0放大器静态工作点为A 1点,阳流导通角2θ=360°此状态在特性曲线直线部分,非线性失真小,直流功率耗损很大,放大效率很低; (2)乙类工作状态:栅负偏压E g2=E go ,静态工作点为A 2点,阳流导通角2θ=180°,此状态非线性失真大,直流损耗小,效率较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