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移动学习研究综述

移动学习研究综述

移动学习研究综述
移动学习研究综述

移动学习研究综述

叶成林1,徐福荫2,许 骏2

(1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广东深圳 518060)

(2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上个世纪末,利用移动通信设备开展学习活动的研究开始兴起,短短几年时间,移动学习已经成为远程教育与数字化学习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首先论述了移动学习的概念及其定义,然后介绍国际上该领域的一些研究现状,最后指出移动学习研究中几个关键性问题。

关键词:移动学习 研究现状 综述

追溯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是一部知识和智慧经验积累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学习的历史。学习技术和方式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决定学习技术与方式的主要因素,一是媒体技术,从口头语言、文字语言、印刷材料、广播电视到计算机;第二是通信与传播技术,从口耳相传、文字记录、大众传媒、无线电广播通信到计算机网络通信。这两种因素综合起来,使学习技术与方式从单一认知、学徒、班级集中学习、远程学习、计算机辅助学习发展为基于Internet的数字化学习。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学习技术与方式——移动学习。上个世纪末,利用移动通信设备开展学习活动的研究开始兴起,短短几年时间,移动学习已经成为远程教育与数字化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

一、移动学习及其定义

目前关于移动学习还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定义。挪威NKI远程教育公司Truls Fagerberg等人关于移动学习的概念作过分析与论述。并指出,学习是一种活动或过程,并表现为个人在感知、情感态度、认知技能或体能方面的变化。因此,学习不可能是电子的,也不可能是移动的;数字化学习或电子化学习(E-Learning)和移动学习(M-Learning)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如果移动学习中的移动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移动,那么最早的远程函授学习也应属于移动学习。Sariola等人也对此提出质疑,并指出,移动学习更像是一个商业炒作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严肃的教育专业术语。上述分析指出人们用媒体与传播技术来对学习进行分类的随意性与不尽科学性,但却忽视了概念与定义的功能在于表述与交流,并不在于构成概念或定义的语义。学习当然不可能是电子的,但是学习资源可以是数字化的,学习工具也可以是数字化的;移动学习当然不是仅仅指在移动中学习。

那么,什么是移动学习呢?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的概念均来自于实践,作为一个术语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了。移动学习由于出现的时间较短,现在进行的相关研究均从各自的研究兴趣去给出关于移动学习的界定。对于移动学习,目前明显存在三种不同的认识与理解取向。第一,是将移动学习理解为远程学习的一种形式,如远程教育学家戴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提出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是远程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的观点。第二,认为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学习内容与数字化学习相同,只是信息与知识获取的方式借助于移动通信网络和移动通信设备,如欧盟《数字化欧洲行动研究计划》中特别开展的一项名为“MOB Ilearn行动”的移动学习专项研究计划中对移动学习的界定。第三,从认知与学习的角度来开展研究,认为从内容与形式方面看,移动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网络学习没有本质区别,但是移动学习的移动性、情境相关的特点

使得其成为一种完全不同于数字化学习、网络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技术与方式,如英国伯明翰大学移动学习研究小组的观点。

下面是一些学者关于移动学习定义的表述:

在芬兰,由Ericsson、Insite、Telenor Mobil与IT Fornebu Knowation联合发起的名为“Telenor WAP移动学习”研究项目的研究报告中给出的移动学习的定义是:由于人们地理空间流动性和弹性学习需求的增加而使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Knowledge Planet公司认知系统部主任Clark Quinn在谈到移动学习时说:“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与数字化学习的结合,它包括随时、随地的学习资源,强大的搜索能力,丰富的交互性,对有效学习的强力支持和基于绩效的评价。它是通过诸如掌上电脑、个人数字助理或移动电话等信息设备所进行的数字化学习。”

Dye等人对移动学习的定义是: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Harris对移动学习的定义是: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和数字化学习的结合,它能够为学习者带来一种随时随地学习的体验。他又进一步对此作了解释,认为移动学习应该能够使学习者通过移动电话或PDA随时随地享受片断化的教学,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更多使用的是无线信息设备。

国内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移动教育实验室给移动教育作出如下定义:移动教育(Mobile Education),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等)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19]。

综合而言,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Pocket PC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与其他形式的学习比较,移动学习具有学习便捷性、教学个性化、交互丰富性、情境相关性等特点。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与数字化学习技术嫁接的产物,代表着学习的未来。大多数的移动学习研究人员都认为PDA和其他的移动设备应当被看做是现有数字化学习技术的扩展,而不是替代现有数字化学习技术与工具。另一方面,由于移动学习将诸如个性化、多媒体、情境智能(Ambient Intelligence)、触觉交互、移动设备等新技术融合到教育与培训领域,它又表现出区别于一般基于有线网络与固定桌面计算机的网络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的根本特点。移动学习的出现,本质上是教育与技术相互作用的结果,经历了一个教育需求与技术发展交互驱动的过程;它的出现不仅会带来人们观念的转变,还会促使整个人类学习环境的彻底改变。作为一种学习技术,移动学习与网络学习一样也可以应用于传统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而且,移动学习是网络学习(Web-Based Learning)和分布式学习(Distributed Learning)的一种延伸。

二、移动学习研究

1.From E-Learning to M-Learning

国际远程教育学家戴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在2000年庆祝上海电视大学建校40周年“新千年:教育技术与远程教育发展——中外专家学术报告会”上所作题为《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的学术报告中首次将移动学习的概念介绍到中国,并称移动学习代表着“学习的未来”。他主持了欧盟的利奥纳多·达·芬奇研究计划中(Leonardoda Vinci)一个名为“从数字化学习到移动学习”(From E-Learning to M-Learning)的移动学习研究项目,并于2002年11月22至23日在爱尔兰Dun Laoghaire 市,组织了一次移动学习学术研讨会,并在其出版的著作《学习的未来:从数字化学习到移动学习》中详细介绍了该项目的研究成果。

该项目由爱立信教育、挪威NKI远程教育机构、德国开放大学、爱尔兰国际远程教育机构和罗马第三开放大学合作研究,被誉为“未来学习的先驱者”。

该项目的研究注重选择基于WAP技术开发移动学习内容,重点研究移动学习技术的可行性问题、移动学习的优势与不足及移动学习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等。其通过各种不同移动终端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初步得出一些结论(见表1)。

表1 移动学习特点

移动学习的主要优点移动学习终端设备急

需改善的地方(增加)

移动学习终端设备急

需改善的地方(减少)

移动教育课程

的开发与认证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的便利性速度尺寸交互性

由于实时视频制作与传输技术而带来地理空间的消失带宽重量权威性

可携带性,专家口袋内存容量对电源的要求合作性

由网络通信而实现的教师指导的合作学习使用方便性维护学习者中心个性化的学习内容,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使用周期保养丰富媒体

与课堂学习、数字化学习的整合学习输入、输出质量价格课程认证

2.Mob ILearn

欧洲在全球移动通信技术领域一直居于前列,因此,对移动应用始终极为重视。2001年7月在瑞典哥德堡召开的“知识经济中的移动性”(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ity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国际会议上强调了移动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欧盟《数字化欧洲行动研究计划》(E-Europe Action Plan)中特别开展了一项名为“Mob ILearn行动”的移动学习专项研究计划,旨在将最新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于教育系统,特别是最新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

研究计划于2002年7月开始,计划历时30个月至2004年12月31日完成,资助经费750万欧元。参与合作研究的包括有用户基础的著名大学(如英国开放大学、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伯明翰大学等)、美国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机构(如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开放知识研究所等)和一些电信运营商,共同组织成立了一个“移动学习联盟”,系统规划整个研究。根据系统研究进程,整个研究计划又分为13个子课题:

(1)管理;

(2)用户要求与评估;

(3)学习对象的收集与制作;

(4)教育方法与学习范式;

(5)自适应人机界面子系统;

(6)情境感知子系统;

(7)学习内容管理子系统;

(8)移动媒体传输子系统;

(9)协作学习子系统;

(10)系统设计与集成;

(11)用户测试;

(12)商务模式与应用研究;

(13)推广与发行。

该项目的研究涉及到移动学习的各个方面,从新型学习范式到商务运营模式,从学习内容及资源开发到新型学习模式研究(情境感知、协作学习、自适应学习),从移动学习系统设计、集成到测试与发行,从系统评价到管理。系统、全面地研究移动学习及移动学习系统,其主要目的在于:

(1)建构一个有理论支持的、直观有效的模型,该模型能促进移动环境下的高效率的学习、教学与指导,也能为移动学习中的教学设计与移动学习内容开发提供参考意义。

(2)开发一个对于移动学习研究参与各方都具有吸引力的移动学习系统的参考体系,该体系应支持:能自适应所使用移动设备的用户界面和具有在所处环境中的环境智能的特点(如智能感知移动通信信道带宽、使用成本等),利用情境和获取学习者已有

学习经验所实现的情境感知工具,移动媒体传输与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集成,移动环境下协作学习的应用。

(3)开发一个在欧洲范围内部署移动学习的商务运营模式和相关的实施策略,主要是通过对现有商务运营模式和市场趋势的研究及外部环境的评价来开展研究。

(4)促进项目研究成果在欧洲的广泛应用。 3.E-Learning

由英国学习与技能发展处(The Learning and Skills Development Agency ,LSDA )、意大利理论与应用数学研究中心(Centre of Research in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CRPAM )、剑桥培训与发展部(Cambridge Training&Development ,CTAD )、英国Ultra lab 及瑞典的Lecando AB 两家数字化学习公司联合开展的“M-Learning ”研究项目,旨在利用移动技术促进学习。项目始于2001年10月,历时三年,作为阶段性研究成果发表了《运用移动通信技术,促进年轻成年人学习与技能发展》的研究报告。

该研究项目提出三个与欧共体各国的许多年轻

成年人有关的社会与教育问题:

(1)读写与计算能力较差;

(2)不能接受传统校园的教育与培训; (3)因没有掌握一定的信息通信技术所导致知识与信息获取机会的不平等。

项目研究的最终目标旨在开发一个原型产品,通过欧共体各国的许多年轻成年人已经拥有并乐于使用的PDA 、移动电话等并不昂贵的便携式技术为其提供信息与学习内容服务。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移动电话技术的应用研究,包括年轻成年用户的需求、特征、态度和使用习惯研究等;

(2)计算机游戏设计及其用户特征研究; (3)关于适当的知识呈现方式、学习者模型及标准的研究与开发。

作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他们提出了一个系统的移动学习体系框架(见图1),这对于我们理解移动学习形式的多样性、设备的多样性与技术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全角度的视野。

图1 移动学习的系统观

4.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研究

英国伯明翰大学教育技术研究小组,聚集了来自计算机、教育、心理学和电子工程方面的研究人员,致力于在深入研究人类是如何思考、学习和通信等问题的基础上,开发和评价新的交互技术。其目前研究

的主要问题分五个主题:

(1)以人为中心的系统设计(Human-Centred System Design );

(2)移动及情境学习(Mobile and Contextual Learning );

(3)技术支持的弹性学习(Technology-Mediated Flexible Learning);

(4)基于计算机的医疗培训及支持(Computer- Based Training and Support in Medicine);

(5)自适应学习环境(Adaptive Learning Enviro- nments)。

这些项目的研究都与移动学习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该小组还专门启动了一个名为“Hand LeR”(Handheld Learning Resource)的研究计划,旨在将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于学习。项目研究的内容包括手持式学习设备的交互设计和系统工程、可穿戴学习技术、移动学习者之间的知识分享和对话交流的支持技术等。他们还开发了一个运行于掌上电脑、基于Windows CE操作系统的移动学习软件“Map It”,提出“概念地图”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移动学习。

该研究小组还承担了欧盟“MOB Ilearn行动”移动学习专项研究计划中第六项子课题“情境感知子系统”的研制与开发。他们正在开发一个用于移动学习的情境感知模块CAM(Context Awareness Module),包括情境感知体系、情境感知算法设计、情境感知界面三种功能。

5.斯坦福大学学习实验室(Stanford Learning Lab)的研究

很久以来,斯坦福大学在美国的远程教育与数字化学习研究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学校的语言教学中使用移动电话,是该实验室一个极富创新意义的研究项目。在美国远程教育中,通过卫星与视频会议系统以实况演讲与教学的形式开展远程教育是其一贯的传统,而不像在欧洲采用印刷媒体的函授远程教育形式。蜂窝电话、掌上电脑、无线WEB——它们帮助我们收发电子邮件、进行股票交易并保持联系,但是,它们能帮助我们学习吗?我们可否(或者应当)让学习填满每一天的“碎片”时间呢?2001年的夏季,SLL(Stanford Learning Lab)开发了一个移动学习的初始模式。他们选择外语学习作为移动教育的课程内容,初步假定,移动设备能在一个安全、可信、个性化以及即时需求的环境中帮助提供复习、听说练习的迫切需要的学习机会。

所开发的模式让用户练习生词、做小测验、查阅单词和短语的译文、与现场教师实时交流并将单词存储到笔记本中——所有一切都发生在一个综合的语音/数据环境中。其目的不是支持一个实际的斯坦福课程,而是开始研究最新技术与学习中人类认知所面对的基本挑战。移动与分散注意高度相关,问题是哪一种学习可以在哪些时间“碎片”中进行。

研究人员进行了三项独立的技术研究,并对几个具有不同技能水平的语言学习者进行了非正式的试验。三项技术研究包括文本小测验、教师的实况讲授、交互式音频,结果赞成和反对者都提出自己的观点。尽管试验并没有获得明确的结果,但SLL仍然对交互式音频所提供的步进式、丰富而弹性的语言学习环境的潜在优势极感兴趣。

通过研究,其最终的结论是:

(1)移动学习是一种高度片状化的经历。

他们认为,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集中注意力和深入思考。而移动中(驾车、乘坐火车、泡酒吧、在街道行走)充满了分散注意力的事情。移动中对人们注意力的需求是断断续续的、不可预料的,但却是非常重要的。这将会给移动学习者留下极度心烦意乱又极为片段的体验。移动教育课程开发与设计中必须认识移动学习的这一特点。

(2)学习是一种个性化和情绪化的过程。

他们认为,学习是一个敏感的过程,而语言学习尤其需要在一个心理安全和积极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有鉴于此,SLL的课程界面是非常友好的,当正确答题或练习时,会祝贺你,而答题或练习出错时,则会鼓励你重新再试。

(3)用户的学习挫折会破坏其对系统的信任并减少其学习。

他们认为,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成熟(低带宽、不稳定)和环境噪音可能导致不正确的声音识别,因此造成菜单浏览功能失效及对学习交互活动不正确的反馈(如测试)。对用户的观测表明,重复的声音识别错误可能会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对学习者产生影响:表面上,学习者对继续学习感觉受挫和较为勉强;而同时也许在一种潜意识中,学习者会认为系统是愚蠢

的而或不予关注,因此认为,这不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而且,学生对系统的错误不是平等的。用户在面对自己尝试讲西班牙语时的系统的错误反馈就比按下简单的“倒退”浏览按钮时系统的错误反馈更能够宽容和接受。

最后,他们总结研究结论,指出移动学习中,声音界面设计和广播级音频的制作虽然并不容易,但这些问题还可以通过更专业的开发过程和增加预算经费来解决。而移动学习中,高度片状化的注意和不太成熟的移动通信技术可能会导致学习者对学习环境感到失望。因此,他们建议在移动学习内容开发中应坚持简单的原则,另外,应关注那些最适合音频的学习过程、最适合小块时间学习的学习过程以及最适合容易分散注意力的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从个性化到交互模式,允许学习者令其学习经验个性化以满足他们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实际境遇的需要。

6.爱立信等商业公司开展的“移动学习”项目

该项目由爱立信、Telenor、Insite、IT Fornebu Knowation等联合进行,旨在研究移动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整合的方式与方法。他们在爱立信教育提供的一门课程“3G应用入门”的教学中引入移动学习方式作为学习的辅助。他们提供爱立信的R380WAP 手机给Telenor移动公司的18名雇员,让其在传统课堂学习(PPT演示、讲授、小组工作、讨论)同时用WAP手机接收下述五种形式的服务:

(1)未来3G服务的展示;

(2)重复教学内容;

(3)小测试;

(4)思想盒;

(5)课程评价。

通过研究,他们指出:需要开发优秀的结合传统课堂学习、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和移动学习(E-Learning)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学习模式,移动学习作为其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这种由多种学习技术、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所构成的综合学习模式中,需要彻底、全面地进行规划。关键问题在于提供由不同的学习技术、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构成并互相支持的综合学习解决方案,为学生创建科学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获得美好的学习体验以及满意的学习效果。人际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移动技术是实现人们之间信息分享和通信交流的重要工具。充分挖掘移动终端设备作为通信交流的工具,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人际交流,提高弹性学习效果。

爱立信教育的Bronagh McMullen在2002年11月爱尔兰都柏林市举办的移动学习学术交流会上以《无线的未来:网络学习发展趋势跟踪》(The Future is Wireless:Some Trends to Watch in the Development of Online Learning)为题的报告中,指出了网络教育培训在交互性、传输、课程结构、课程时间、媒体类型等五个方面的发展趋势(HT 5K)(见表2)。

表2 网络教育与培训的发展趋势

交互性对学生有更多的交互性和反馈及合理的内容传输多种传输选择方式,以获取所定制的以模块形式组织的教学内容

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的模块化以允许用户培训流的方便定制

课程时间培训的更短“字节”。课程时间缩减到1~2小时

媒体类型趋向慢/快制作相结合及同步/异步授课相融合

对于移动学习在交互性、传输、课程结构、课程时间、媒体类型等五个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他们也作了很细致的归纳。在移动学习中,交互性不仅表现在用户和学习内容之间,还表现在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之间,即:即时教育与培训;传输方面,将不仅限于单一方式,会有综合的多种传输方式出现;小模块化、结构化的学习内容与培训对象(内容)将使开发更易于组织和管理;短字节信息内容将更多,使得培训课程学习时间缩短;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需要的最佳媒体。

移动学习的优势如图2所示。

图2 移动学习的优势

他还根据Datacomm Research and Phoenician Ventures所作研究的结论指出,移动游戏将成为无线Internet应用的杀手锏(Killer Application),而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带彩屏显示功能的手持移动设备将成为移动游戏终端设备的杀手锏(Killer Device)。这些都表明,移动教育与移动学习是有其独特的优点的。

7.诺基亚公司开展的移动教育研究项目

移动教育研究项目由诺基亚、INSEAD和ICUS 等联合进行,旨在研究通过基于WEB与WAP相结合的方式传输教育内容及开展教育服务。他们选择“移动中的电子商务”这门课程作为教学内容,同时开发基于WEB和WAP的课程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具有WAP功能的诺基亚手机和接入Internet的计算机获取课程内容与教学服务。INSEAD主要提供教学内容,ICUS负责网络课程资源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组织与实施,诺基亚负责提供WAP技术专家及市场推广。两种传输模式(70%以上的课程内容可以分别通过两种方式传输到学生)和课程内容的紧密结合为参与项目试验的学生获得两种远程学习方式的体验并可以加以对比。跟踪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结果揭示:在教学支持方面,二者效果没有显著差异,而在技术支持方面,WAP技术明显比WEB技术做得更好。通过研究他们对WAP/WEB进行的对比,结果发现:(1)WAP的教学内容需要短文本、屏幕滚动技术及比WEB更多的标题,结果WAP网页内容需要更多的级联菜单。

(2)实验中10% 的课程内容仅能通过WAP获取,20%的课程内容仅能通过WEB获取,70%的课程内容两种方式都能获取。因此,80%的课程内容可以用WAP手机获取,如多项选择题、教师的即时提醒和警告,而90%的课程内容都可以用WEB的形式获取,如数字视频片段、电子公告讨论板、电子邮件等。

(3)大多数学习者能获取40%~50%的WAP资源和70%~80%的WEB资源,原因在于,WAP资源屏幕尺寸小、低速率连接和有限的图象。

(4)在课程开始前,绝大多数的学习者都认为他们将很少使用手机学习。实际上,在14个人中只有5人表示他们将乐于使用WAP手机学习。他们大多数人认为,手机屏幕太小不能用于学习。

(5)随着课程的进行,有学习者表示WAP传输的课程内容很有价值,如随时、随地获取学习内容为他们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人说,来自教师的即时提醒非常有用,尤其是忘交、迟交作业时。有人说,有即时反馈答题结果的多项测试功能对学习很有价值。

(6)几乎所有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是企业经理人且熟练使用Internet)对全部的课程质量和技术支持表示满意。学员的反馈包括,直接就课程内容问题和教师交流以及就技术支持问题和“技术帮助桌面”交流让人很放心,有人说,除了讨论中有时间限制外,

课程提供了最大的灵活性。

(7)所有学习者都表示,使用移动电话或计算机均能很容易浏览课程内容。大多数学习者发现在移动电话和计算机之间转换很少会发生问题,因为有参考手册流程图,其将WAP内容块和同样的WEB内容建立了链接。然而,如果没有WEB内容做备份支持,则仅一半的人认为WAP课程内容令人满意。

(8)大多数学习者发现WEB内容容易建立和获取。尽管所有学习者都发现WAP传输的内容容易获取,但还是有两名学员在设置移动电话参数时需要帮助(注:他们在开始上课讲述相关内容时缺席)。

最后他们认为,现在移动学习发展缓慢是因为大多数移动设备屏幕尺寸小、分辨率低、计算能力不强及有限的存储能力,联结各种各样的移动设备到同一个网络的难题也是一个真正的限制。看起来,移动学习比较适合诸如语言技巧、市场销售等专门的内容教学。当前,WAP技术使得移动学习最适合数字化学习课程的如下方面:

(1)即时提醒与警告;

(2)与同伴及教师交流;

(3)即时反馈的多项选择测试;

(4)每日提示;

(5)概要信息;

(6)浏览数字化学习的课程材料;

(7)搜索一个主题内的专门信息;

(8)联结WAP站点;

(9)课程注册。

随着移动计算与无线技术的融合,每一种设备都将不仅仅是传递消息或接入Internet,更多是为个人提供了获取信息的更多方式选择。不要认为移动接入可以替换有线设备,企业在规划其电子商务和数字化学习时应将移动接入技术看做是一个促进因素。因此,正如移动商务将成为电子商务的一个分支一样,移动学习也将成为数字化学习的一个分支。

8.其他一些相关研究

另外在加拿大北阿尔伯达技术学院和塞内卡应用艺术与技术学院也开展了在大学一年级会计学专业的大学生的课程中运用移动学习的研究,美国也进行了在K12教育中开展移动学习的研究。台湾“国立中央大学”也进行了类似研究。所有这些相关研究都表明,移动学习具有独特的优势,在诸如野外考察、参观展览、利用片段时间学习等方面均有无可替代的功能。而在随时、随地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方便性方面,也是基于桌面电脑的固定场所学习所难以企及的。但是,就目前而言,由于移动通信网络带宽、稳定性以及移动通信设备的屏幕、内存等技术问题的限制,移动学习在用户友好性方面还有待改进。

三、移动学习研究中的关键性问题

综合上述研究及其阶段性成果,移动学习已经成为全球移动通信运营商和移动设备供应商开拓市场的重要应用研究课题,一些教育机构也积极与著名移动通信运营商和移动设备供应商合作开展移动学习的研究。前者的研究注重移动学习技术实现的可行性问题,为将来基于成熟移动通信网络和移动通信设备的移动应用服务市场推广做准备;后者的研究注重教育性与科学性,重视从学习者的角度研究移动学习的优势与不足。这个阶段的研究揭开了移动学习研究序幕,解决了移动学习技术可行性问题,指出了移动学习的优势在于学习的灵活、便捷以及“随时随地”学习,而其不足在于设备屏幕尺寸小、网络带宽低、学习资源仅限于文本与简单图片等。下一个阶段的研究将关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移动学习系统相关技术研究

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移动计算是一个涉及无线通信、计算机网络、分布式计算、计算机软件等相关领域的交叉学科。移动计算技术主要包括无线网络技术、无线信息设备技术、移动设备系统软件与移动应用软件开发等。无线网络技术包括无线个人网络、无线局域网络、无线广域网络和卫星网络;无线信息设备包括笔记本电脑、PDA、移动电话等。无线信息设备多样,操作系统也是由各生产厂家设计与开发,这样阻碍了基于无线信息设备进行应用开发工作。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

2.移动学习终端的软件开发研究

当前,无线信息设备多样,如笔记本电脑、PDA、移动电话等。不同设备性能不同,需要设计不同的操作系统和中间件。所以,不同移动学习终端的软件由不同生产厂家设计与开发,涉及技术不同、开发平台迥异,这使得基于无线信息设备进行程序开发的相对困难。

3.移动学习课程开发研究

移动学习有学习便捷性、教学个性化、交互丰富性、情境相关性等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开发出适合移动学习的课程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如小屏幕尺寸对课程内容呈现的界面设计的限制,语音输入与识别技术的实现对语言教学课程评价设计的影响等。

4.移动学习教学模式研究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如何与传统学习方式结合,提高学习绩效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移动学习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学习方式用于系统的课程学习,它需要与其他(如课堂学习、网络学习、野外考察等)学习方式进行组合,以应用于传统学校教育和远程教育之中。

5.移动学习系统的标准化研究

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一种延伸,因此,移动学习系统是数字化学习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研制工作正在进行并已经陆续颁布了一些标准,但都没有将移动学习系统的标准化研究纳入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之内,这无疑将影响移动学习的发展。

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是当前影响移动学习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幸正如上个世纪70年代桌面电脑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一样,微软已经开始将PDA操作系统设计作为一个新的产品进行推广,而它推出的NET开发平台也已经把移动应用开发纳入其中;SUN 公司也推出了基于J2ME的移动应用开发解决方案。随着上述五个方面问题的解决,移动学习将成为人们在信息社会进行数字化学习的普遍形式。

------------------------------

参考文献:

[1]The dawn of a new era for mobile and Ambient Learning:

MOB Ilearn.

[2]Truls Fagerberg. Torstein Rekkedal and John Russell Designing and Trying Out a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Mobile Learners and Teachers[Z].

[3]Keegan D. The future of learning: From elearning to m learning [DB/OL]. https://www.doczj.com/doc/3314093920.html,/Leonardo

/book.html.

[4]Bates,A. The changing faces of virtual learning in The changing faces of virtual education. Vancouver: COL. 2001.

[5]Boshier,R et al. Best and worst dressed courses: strutting into the 21st century in comfort and style[J].Distance Education,1997.

[6]Boshier, Retal. World wide America? Think globally, click locally[J]. Distance Education, 1998.

[7]Collis, B. Telelearning in a digital world: the future of distance learning [M]. London: International Thomson Publications,1996.

[8]Dichanz, H. e-Learning, a linguistic, psychological and pedagogical analysis of a m isleading term [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th ICDE World Conference in Dtisseldorf, 2001.

[9]Fagerberg, T. Designing for the PDA Environment. Paper to the Conference “m-Learning: The Cutting edge”, final conference of the EUL eonardo Project “From e-Learning to m-Learning”.

[10]Fagerberg, T. & Bredal, S. 2002: Technical working paper 2002, NKI Distance Education.

[11]Nyíri K.: Towards a Philosophy of m-L earning, Proc. of IEEE International Work 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WM TE2002), (p.121~124), Sweden, August 2002.

[12]Taylor J. Pedagogy in the mobile learning environment [DB/OL].https://www.doczj.com/doc/3314093920.html,/public/getfile.cfm?documentf ileid=2684.

[13]Mitchell, A. Translating Mobile Technologies into Learning Technologies: creating a microportal layer for the m-Learning project. Online Educa Berlin, 2002.

[14]M-Learning Forum Meeting[DB/OL].

https://www.doczj.com/doc/3314093920.html,/m-learning/helsinki.htm.

[15]European Work shop on Mobile and Contextual learning[DB/OL]. https://www.doczj.com/doc/3314093920.html,/m learn. [16]IEEE International Work 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WM TE 2002)[DB/OL].

http://lttf.ieee. org/wm te2002.

[17]From e-learning to m-learning[DB/OL].

https://www.doczj.com/doc/3314093920.html,/leonardo.

[18]乔纳森主编,郑太年,任友群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9]崔光佐等.移动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新方向[DB/OL].https://www.doczj.com/doc/3314093920.html,/jjzx/MET/journal/article digest12/meeting-8.htm.

[20]孙贤和,何晓珊等.普及计算——让信息服务像空气一样

无所不在[DB/OL]. https://www.doczj.com/doc/3314093920.html,/~scs/psfiles/ Sun-X-pervasive-final.pdf.

[21]叶成林.WAP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

究,2002,(5).

4G5G移动通信中的网络技术综述论文

《通信网》课程综述论文 4G移动通信中的核心网技术与 5G移动通信技术展望 摘要:本论文是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四第一个长学期的研讨课《通信网》的期末专题研讨的综述论文。通过一个学期的研讨学习,我们认识了各种网络技术和协议,并对部分协议的细节做了细致的探究,通过抓包软件分析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网络产生的协议数据包,加深了我们对于网络相关知识的理解。期末专题研讨,我所在的小组选择了“4G5G 移动通信中的网络技术”的课题,通过前期调研,提出了“4G移动通信中的核心网技术与5G移动通信技术展望”的题目,希望通过文献检索和归纳了解移动通信网络的技术变迁、现行移动通信网络的总体结构尤其是核心网的构成,并对5G移动通信的标志性技术做一个展望。 关键词:核心网 LTE EPS EPC 4G 5G 报告时间:2015年1月10日

2 / 13 图1.0 大量资料检索后总结出的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框图ITU GSM GPRS/EDGE 3GPP (6个标准化组织)UMTS R99R4R5R6R7EPS R8R9 5GPPP (欧盟)无线/光通信物联网安全智能终端 软件 政府+民间 IT+CT=ICT

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国际电信联盟,联合国专门机构,管理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轨道资源,制定全球电信标准。 3GPP: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标准化机构,3GPP主要是制订以GSM核心网为基础,UTRA(FDD为W-CDMA技术,TDD为TD-CDMA技术)为无线接口的第三代技术规范。3GPP的组织伙伴包括欧洲的ETSI、日本的ARIB、日本的TTC、韩国的TTA美国的T1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六个标准化组织。 5GPPP: 5rd Generatio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欧盟为维持其在移动通信方面的领先优势(欧洲ETSI是3GPP的主导)率先在其Horizon 2020计划中成立了5G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5G政府民间合作计划)。5GPPP由政府出资管理项目吸引民间企业和组织参加,计划在2014-2020年期间投资7亿欧元,拉动5-10倍企业投资,其机制类似我国的重大科技专项。5G PPP计划发展800个成员,包括ICT的各个领域:无线/光通讯、物联网、IT(虚拟化、SDN、云计算、大数据)、软件、安全、终端和智能卡等。 UMTS: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通用移动通信系统,3GPP制定的全球3G标准之一,主体包括CDMA接入网络和分组化的核心网络等一系列技术规范和接口协议。3GPP的UMTS标准的4个版本:R99、R4、R5、R6。 UTRAN: 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UMTS 陆地无线接入网,由NODE B(3G移动基站)和RNC(无线网络控制器)构成。 RNC: Radio Network Controller 无线网络控制器,关键网元,接入网的组成部分,提供移动性管理,管理用于传输数据的无线接入载波。 IMS: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P多媒体子系统,本质上说是一种网络结构。该项技术植根于移动领域,最初是3GPP为移动网络定义的,而在NGN的框架下,IMS应同时支持固定接入和移动接入。 EPS: Evolved Packet System 演进的分组域系统,EPS=SAE核心网(EPC)+LTE接入网(E-UTRAN)+用户设备UE。 LTE: Long Time Evolution 项目名称,研究的是无线接入网络的长期演进,新的无线接入系统称为演进的UTRAN (E-UTRAN)。 SAE: 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 项目名称,研究的是3GPP核心网络的长期演进,目的是定义一个新的全IP 分组核心网,称为演进的分组核心网EPC(Evolved Packet Core)。2004年12月,3GPP在希腊雅典会议上启动了面向全IP的分组域核心网的演进项目SAE,其核

手机移动支付文献综述

手机移动支付的研究 1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移动支付已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继上个世纪互联网技术引发“信息革命”之后,如今物联网又将再一次改变我们的生活。顾名思义,物联网即把一切物品都通过传感器接入互联网,实现监控、跟踪、信息交互等功能。通过手机等数码随身物品把银行卡与商家POS机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新的领于:移动支付。移动支付也称手机支付,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1] 整个移动支付价值链包括移动运营商、支付服务商、应用提供商、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商家和终端用户。移动支付主要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近场支付就是用手机刷卡的方式坐车、买东西等,很便捷。远程支付是指通过发送支付指令或借助支付工具进行的支付方式。而在这两种支付方式中手机支付存在着很重要的地位。2010年4月工信部科技司在“2010第二届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论坛”上透露,工信部有关部门正在着手小额手机支付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继卡类支付、网络支付后,手机支付俨然成为新宠。因此,我从手机支付方面着手,了解其支付方式、发展影响因素等,并对其作出以下总结与建议。 2手机支付方式 手机支付是一项跨行业的业务,是电子货币与移动通信业务相结合的产物。移动支付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手机钱包,又称为“小额移动支付”。该方式实施较容易,是目前国外较普遍采用的方式。手机钱包的特点是以客户的话费账户或是关联客户的银行卡账户进行消费购物。 (2)手机银行,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客户的手机连接至银行,通过手机界面直接完成各种金融理财业务。 (3)第三方手机支付,是在移动运营商和商业银行间加入了第三方,例如中国银联。它可以实施“一点接入,多点服务”的功能。由于有第三方的介入,银行和电信运营商间在技术、业务等方面更易协调。因此,第三方手机支付被认为更具有发展前途。[2]

移动学习在我国校内外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https://www.doczj.com/doc/3314093920.html,/p-72383087.html# 移动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概览 移动学习在我国校内外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个人日记2010-02-23 17:50:42 阅读1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移动学习理论以及国内学者的研究 Desmond Keegan 丁兴富译《从远程学习到电子学习再到移动学习》开放教育研究 2000年第五期: 移动学习的发展将使学生在远程学习上更加自由,只要能够实现其电话装置的无线通信连接,无论在飞机场、在床上或在他们选择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学习。 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移动实验室给移动学习的定义: 移动教育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等来更方便灵活的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崔光佐,2001)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移动教育—全球化学习的新方式》中国远程教育 2003: 移动教育是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等)通过移动教学服务器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一个实用的移动教学系统必须同时兼顾学生,教师和教育资源这三个方面,将他们有机结合起来。 提出了基于短信和浏览、连接的移动教育方案,分析了SMS\EMS\MMS以及WAP以及3G时代的三种标准等实现技术。 刘豫钧鬲淑芳《移动学习—国外研究现状之综述》现代教育技术2004,3 引述了国外不同专家从技术、远程教育思想等视角出发给定的移动学习的定义,并从数字化基础、学习方式的自由自在、随时随地、学习环境的可移动、学习的技术实现基础移动计算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等方面来把握移动学习。 并分五个方面,通过大量国外研究移动学习的事实介绍了国外移动学习研究的现状和成果: (1)移动设备应用于教育的可行性研究(2)移动学习资源开发(3)短信息服务(4)WAP教育网站的建设(5)与终身学习、PBL和协作学习等的结合。 叶成林,徐福荫等,移动学习研究综述,电化教育研究 2004年第三期定义: 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网线移动通信设备(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Podket PC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移动学习具有学习便捷性、教学个性化、交互丰富性、情景相关性等特点。移动学习是网络学习和分布式学习的一种延伸。并指出移动学习研究的五个关键性问题是:移动学习系统相关技术研究、移动学习终端软件开发研究、移动学习课程开发研究、移动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移动学习系统的标准化研究。 叶成林,徐福荫,开放教育研究,2004年第三期: 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 1.非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是一种隐含式学习,源于直接的交互活动以及来自伙伴和教师的丰富的信息暗示,这些暗示的信息远远超过了明确教授的内容。非正式学习强调学习的泛在性,认为人际通信交流的本质就是学习。 2.情景认知与学习,学习是学习者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景,在与学习环境的互动中自我建构意义、身份

移动学习方式探究文献综述

移动学习方式探究 作者:沈迅而指导老师:马志强 江南大学教育技术系2010级 [摘要]:近20年来,利用移动通信设备开展学习活动的研究开始兴起,短短几年时间,移动学习已经成为远程教育与数字化学习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首先论述了移动学习的概念及其定义,然后着重介绍移 动学习的方式、现状,最后针对此现状指出移动学习研究中几个关键性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改善策略。[关键词]:移动学习、数字化、校园无线网络 一:引言 谈到我们人类的学习方式,从古至今,可以罗列成这样一种趋势:口耳学习、文字学习、书面材料学习、大众传媒学习、网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进化与转变,恰好是现代科技、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而近十年来,随着移动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与融合,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应运而生,并且对移动学习的研究也成为远程教育和数字化学习领域的一个热点。 二:移动学习的定义 移动学习概念的形成经历过一些发展,曾有很多远程教育专家及公司对“移动学习”做过相应的研究,给出过相应的解释。 ①远程教育家戴斯蒙德.基更在《学习的未来:从数字化到移动学习》中介绍了一个项目“从 数字化学习到移动学习”,并提出了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三个发展阶段的观点,将移动学习理解为远程学习的一种形式; 英国伯明翰大学移动学习研究小组从认知和学习的角度来开展研究:认为从内容与形式方面看,移动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网络学习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移动学习的移动性、情境相关的特点使得移动学习成为一种完全不同于数字化学习、网络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技术与方式。[1] ②朱小兵和焦中明(2008)指出,移动学习就是以Pad、手机等移动设备为终端,以3G、 Wifi等通讯协议为技术支持,以情境感知、自适应推送、交互支持等为特征,通过网络课件、短信、手机电视等形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活动。[2] ③AlexzanderDye等人对M-Learning作了一个较具体的定义: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 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3] 综合以上观点,结合现代教育发展的现实,我们可以给移动学习下这样一个定义:移动学习是使用移动终端,呈现微型学习内容,并利用片段化时间,随时随地进行的一种新型个性化学习方式。 三:移动学习方式 基于无线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我国目前实施可见的移动学习方式有: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基于校园无线网络的移动学习。 1、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这种方式除了提供面向字符的短消息服务之外,还提供话音服 务:当下热门的触屏手机(安卓系统)就带有这种语音服务。学习者通过短消息(手机

有关微课程的文献综述

有关“微课程”的文献综述 随着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变得越来越快速、高效。微博、微信、微电影、微杂志等的“微软件”似乎向人们宣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微时代”。然而,纵观中国的“微市场”众多的“微”软件、“微”网站都只是单纯的满足于人们休闲娱乐等方面的生活,而随着推出的“微课程”就很好的填补了中国微时代中教育领域的空白。 一、“微课程”的发展 其实“微课程”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早在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案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就提出了“微课程”的理念,他将建构主义方法转化为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案内容,并在此后将“微课程”理念在该学院得以应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培训机构或网上学习资源里推出“提分微课程”该课程采用“题型精讲;方法传授;考点归纳”三位一体的教案模式,以重点常考题型为出发点,精讲解题方法及过程,将重点考点进行归纳,是一套真正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特点的“学习时间短、学习见效快”的高清视频系列课程。微课程的出炉一般经过个过程:先寻找故事中的价值点,接着是梳理价值点,然后是提升价值点,最后是形成脚本,课程化开发。 二、国内外对于“微课程”的相关研究分析 在国内,微课程的概念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率先提出来的。在他看来,“‘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案实践要求,以教案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案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案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案资源有机组合”;“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案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案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案模式和学习方式”。 在国外,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有一位课程设计师如是说:利用这些连续的微课程进行网上教案,并配上任务和讨论,可以达到和传统课程一样的学习效果。圣胡安学院是在“职业安全”这门新的在线学位课程里开始利用微课程进行教案的,现在已经在很多科目中使用它,如阅读,部落管理和兽医等科目的学习。由于“职业安全”这门课使用微课程教案,所以在第二学期招生时,学生迅速的激增到人,这给圣湖安学院的管理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管理者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在线班级可以使用微课程。 微课程的长度一般是—分钟,主要介绍关键词和概念。比如一个阅读教师迈克尔介绍说:学生通过听一个秒的微课程来学习单词构造,这个课程介绍了单词的组成并解释它们代表什么意思。然后同学们利用在线词典去找出个前缀,后缀和字根,并写下他们的查找的结果再通过留言板进行讨论。 圣胡安学院的延伸教育学院的院长桑德拉特雷西最初很怀疑微课程的有效性——这些课程似乎没有足够长的时间。而且有些人认为像文学分析和求解复杂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研究的写作意义 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新型模式,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改造着传统金融业。一方面,互联网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和信息数据等优势大举进军金融领域;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加速互联网业务创新,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互联网金融日新月异的创新与变革使我们面临着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新的金融风险。认识互联网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对于健全和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机制,发挥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良性促进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国内研究现状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现状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是在互联网时代,实现资金快速配置与融通的新金融模式。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除了传统的网上银行功能外,主要形式有金融理财产品的网上销售、网络保险产品销售、网络证券买卖、第三方电子支付和网络小额信贷等。以余额宝为例,自2013年6月13日支付宝推出新产品余额宝以来,余额宝的业务量已经发展到较大规模,而且显现出强劲高速的发展势头,其他互联网金融也呈现突飞猛进发展趋势。 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没有,也很难改变金融行业高风险的属性,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金融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风险。从2013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开始暴露出来,案件频发,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2013年10月到11月末,就有39家P2P借贷平台陷入困境和倒闭。(二)专家、学者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乔玉梅(2014)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沿袭多年的经营范围、运作模式、管理理念和竞争格局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问题,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健康运行、避免各种风险带来的损失,对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 朱治豪(2014)指出,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的如火如荼,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边界和市场。但是互联网金融业有相应的信用风险、市场选择风险、技术风险和法律风险,这些风险都加大了金融市场不稳定的可能性。故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加强安全体系、风险控制体系建设,政府加大立法力度,共同防范互联网金融

移动学习资源与应用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移动学习资源与应用模式研究 文献综述 一、前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进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也加快了教育迈向现代化、信息化的步伐。远程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得到了快 速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有线通信技术的成熟,使得远程教育的手段有了质的 飞跃,促使远程教育在近些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成功。随着移动学习终端的普及和 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移动学习逐渐成为了远程教育中研究和应用的趋势和热点。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简称M一Leaming)是数字化学习(E一leaming)和无线通信技术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手机、PDA等移动终端为学习工具,通过无线通信技术来传 递教学信息,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l2]。它具有灵活性、高效性、 交互性、广泛性、个性化等特点,可以给学习者带来随时随地随身进行学习的全新感受。智 能手机移动学习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它的研究还非常有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现具体、理想的广域或区域的移动学习系统的应用。因此,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和系统设计 开发,对移动学习的发展、学习社会的建立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题 (一)关于移动学习的界定及内涵 通过对移动学习相关文献的调研,了解到目前有很多专家学者对移动学习的概念及其内 涵进行了研究。移动学习起源于200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项目,近年来其发展速度出人意料。国际远程教育学家戴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 )在2000年庆祝上海电视大学建校40周年的学术报告中首次将移动学习的概念介绍到中国。移动学习,在今天的教育技术领域已经成为一个激动人心的话题,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进入这个领域。【1】目前,关于目前关于移动学习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众多定义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移动学习。 国内外较权威的定义有: (1)芬兰的TelenorWAP移动学习研究项目的报告中给移动学习定义是:由于人们地理空间流动性和弹性学习需求的增加而使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2)Alexzander Dye等人在它们的题为《Mobile Education-aglanceat the future》的文章中对作了一个较具体的定义: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 时间任何地点开展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有效呈现学习内容并提供教 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3)PaulHarris对移动学习的定义是: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和E-learning的交点,它能够为学习者带来一种随时随地学习的体验。 (4)Chabra和Figueiredo 的定义:移动学习就是能够使用任何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 (5)ClarkQuinn从技术的角度对移动学习作了这样的定义:移动学习是通过IA (Information Applications)设备实现的数字化学习。 (6)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移动教育实验室给移动教育的定义是:移动教育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等)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2】【3】【4】 正确理解移动学习的内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移动学习现状分析

随着3G无线通讯技术的推广运用,利用无线通讯技术高速传输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变成现实。同时移动终端的处理能力及显示能力的提高也为移动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一、移动学习的定义及在我国发展现状 虽然国内外远程教育领域对于移动学习的研究已有几年的历史,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关于移动学习的定义主要有: Alexzander Dye等人: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呈现学习内容并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1] Chabra和Figueiredo:移动学习就是能够使用任何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2] Paul Harris: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和E-learning的交点,它能够为学习者带来一种随时随地学习的体验。[3] 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移动教育实验室:移动教育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等)来更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移动学习可概括为:使用移动设备,利用无线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并为师生提供双向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我国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教育机构进行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基于短信息平台和GPRS平台向广大师生提供信息服务;(2)基于

GPRS技术建立移动教育平台,开发适合多种设备的教育资源,解决资源共享问题;(3)基于本体的教育资源制作、发布和浏览平台,提高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开发规范、动态扩充和可定制性,并为教育语义Web打下基础;(4)教育语义网络平台,它主要利用语义Web技术提高教育服务平台的智能性;(5)基于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多媒体移动教学系统,实现在校园中利用笔记本电脑随时随地的教学。第二类是由教育企业进行的移动教育产品的应用研究,这类产品主要是电子词典类,学习资源通过下载的方式存入到词典中以便进行移动学习。第三类是硕士论文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移动技术及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上,涉及实际移动学习方面的应用则比较少。 在现有的实际运用研究中,移动学习基本上有以下几种方式:(1)基于短信息、多媒体信息、移动邮箱的方式,教师通过短信息、多媒体信息服务或邮件将学习资源或作业发送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同样的方式学习、提交作业或与教师交流。校方通过短信息服务为师生提供公告、通知信息;(2)师生间通过手机移动QQ或移动MSN工具进行实时交流;(3)搭建WAP学习站点,为学生提供通知公告、学习资源等信息,并通过论坛实现师生间的异步交流。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尽管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了移动学习的功能,但存在以下缺点:(1)教学模式单一;(2)频繁使用短信息或多媒体信息服务,增加了教学成本;(3)尽管移动QQ或移动MSN可以实现师生间的实时互动,但容易受到其他朋友的干扰,从而影响学习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容易受到安全威胁;(4)受到通讯速率、手机性能的影响,WAP(无线应用协议)学习站点的功能较简单。可以看到还没有一个真正的移动学习平台投入到实际运用中。 目前,基于3G技术的高性能手机已经投入市场,为移动学习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由于手机方便随身携带的特点,使得其必将成为移动学习的首选工具,

4G通信技术综述讲解

网络。 应用更广泛。 4G 手机智能化程度更高,通话只是最最基本的功能 之一,更多的功能体现在多媒体应用方面。 二、4G 通信的关键技术 4G 通信技术综述 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每一代的发展都是技术的突破和观念的创新。第一代起源于 20 世纪80年代,主要采用模拟和频分多址 (FDMA 技术。第二代(2G )起源于90年代初期,主要采用时分多址 仃DMA )和码分多址(CDMA 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可以提供更宽的频带,不仅传输话音,还能传输 高速数据,从而提供快捷方便的无线应用。然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仍是基于地面标准不一的区域性通 信系统,尽管其传输速率可高达 2 Mb/s ,但仍无法满足多媒体通信的要求, 因此,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 ) 的研究随之应运而生。 一、 4G 通信技术的概念 4G 的定义到目前为止依然有待明确,它的技术参数、国际标准、网络结构、乃至业务内容均未有明确说法。 在2002年底Wi-Fi 热潮中,Wi-Fi 被视作4G 技术。但4G 技术的提倡者认为,4G 与Wi-Fi 不同。 2004年6月,市场研究公司 Forrester 的分析师预测,4G 移动服务将是3G 与WiMax 结合在一起的技术。 4G 将提供以太网的接入速度(如 10Mb/s ),并且通过在一部手机中把 3G 和WiMax 技术结合在一起,提供集 成无线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服务。 WiMax (或者说是802.16标准)能够提供无线宽带网服务,最远距离可达 30英里,速率大约是10 Mb/s 。在2004年富士通发布的白皮书中,将 WiMAX 旨为“ 4G'无线技术。 另外,也有很多专家对 LAS-CDMA 十分看好,认为LAS-CDMA 弋表着4G 水平。 4G 到底是什么样的技术呢?目前普遍描述如下: 4G 是集3G 与WLAf 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它的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 4G 系统能够以100Mb/s 的速率下载,比目前的拨号上网快 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 20Mb/s ,并能够满 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而在用户最为关注的价格方面, 4G 与固定宽带网络在价格方面不相 上下,而且计费方式更加灵活机动,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所需的服务。此外, 4G 可以在DSL 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 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很明显,4G 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4G 与3G 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终端设备的类型、网络拓扑的结构以及构成网络的技术类型。终端设备除了 手机之外应当包括头戴式话机、 PDA 终端、膝上机、手表式话机、电视机、游戏机、 DVD 零售机,甚至宠 物机等等,凡是人所能构想的和能够识别 IP 地址的无线电收发信机。其次, 4G 是由多种技术组成的,包 括彼此似乎不相干的技术,如 Wi-Fi 、 超宽带无线电、便携式电脑、软件无线电等技术构成的高速全球通 与3G 手机相比,4G 手机的功能更强大,

移动支付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例数世界经济变革,每一次都伴随着货币的改革与支付形式的变更。如今科技的进步使得经济愈来愈趋于全球化、科技化,在以往最为基础的货币支付形式上衍生出了与科技紧密相关的移动支付,并且,移动支付这种支付方式逐渐跻身于主流支付方式中。移动支付的出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使人们的支付渠道更加多变,支付方式更加快捷。 一、外国文献综述 Black Clifford (1995)的《网络付款的要求》以及Upkar Varshney(2002)的《移动支付》,这两篇文章均简单讲述了移动支付的定义以及基本概念,同时向读者介绍了非接触式付费方式的技术研究,以及移动支付的有关科学技术的解释。Terri Bradford(2007)在《复杂现状:日本、韩国和美国的移动支付产业》一文中,分别从日本、韩国和美国三国在发展移动支付产业方面不同的社会环境背景入手,详细的讲述了三个国家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现状,并且从资金、科技以及市场营运三个方面分析了三个国家分别具有不同的移动支付产业发展态势的原因。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的研究更切合中国的实际,比如,刘婧雯(2014)在《移动支付的现状及发展探析》一文中,通过分析我国移动支付产业现在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国刚开始移动支付产业的起步,条理清晰的总结了目前中国移动支付产业的现状,同时通过分析现状,对中国移动支付产业未来的发展作出预测。在《浅谈移动支付的现状与发展》中,李琪(2008)指出了中国目前的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现状,通过与国际上各国横向比较,简单明了的分析了几国之间的优势与劣势,同时以中国目前的发展走向为分析主线,简明扼要的从中国接触世界贸易,引入非接触式支付概念为契机,阐述了中国自主发展移动支付产业的情况。 三、中国移动支付产业的技术发展 吴霞(2013)通过在《基于J2ME的移动支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指出,2011年与2012年是中国移动支付行业无法忽略的两年,在这两年里,中国

移动学习研究综述

移动学习研究综述 叶成林1,徐福荫2,许 骏2 (1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广东深圳 518060) (2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上个世纪末,利用移动通信设备开展学习活动的研究开始兴起,短短几年时间,移动学习已经成为远程教育与数字化学习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首先论述了移动学习的概念及其定义,然后介绍国际上该领域的一些研究现状,最后指出移动学习研究中几个关键性问题。 关键词:移动学习 研究现状 综述 追溯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是一部知识和智慧经验积累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学习的历史。学习技术和方式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决定学习技术与方式的主要因素,一是媒体技术,从口头语言、文字语言、印刷材料、广播电视到计算机;第二是通信与传播技术,从口耳相传、文字记录、大众传媒、无线电广播通信到计算机网络通信。这两种因素综合起来,使学习技术与方式从单一认知、学徒、班级集中学习、远程学习、计算机辅助学习发展为基于Internet的数字化学习。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学习技术与方式——移动学习。上个世纪末,利用移动通信设备开展学习活动的研究开始兴起,短短几年时间,移动学习已经成为远程教育与数字化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 一、移动学习及其定义 目前关于移动学习还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定义。挪威NKI远程教育公司Truls Fagerberg等人关于移动学习的概念作过分析与论述。并指出,学习是一种活动或过程,并表现为个人在感知、情感态度、认知技能或体能方面的变化。因此,学习不可能是电子的,也不可能是移动的;数字化学习或电子化学习(E-Learning)和移动学习(M-Learning)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如果移动学习中的移动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移动,那么最早的远程函授学习也应属于移动学习。Sariola等人也对此提出质疑,并指出,移动学习更像是一个商业炒作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严肃的教育专业术语。上述分析指出人们用媒体与传播技术来对学习进行分类的随意性与不尽科学性,但却忽视了概念与定义的功能在于表述与交流,并不在于构成概念或定义的语义。学习当然不可能是电子的,但是学习资源可以是数字化的,学习工具也可以是数字化的;移动学习当然不是仅仅指在移动中学习。 那么,什么是移动学习呢?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的概念均来自于实践,作为一个术语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了。移动学习由于出现的时间较短,现在进行的相关研究均从各自的研究兴趣去给出关于移动学习的界定。对于移动学习,目前明显存在三种不同的认识与理解取向。第一,是将移动学习理解为远程学习的一种形式,如远程教育学家戴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提出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是远程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的观点。第二,认为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学习内容与数字化学习相同,只是信息与知识获取的方式借助于移动通信网络和移动通信设备,如欧盟《数字化欧洲行动研究计划》中特别开展的一项名为“MOB Ilearn行动”的移动学习专项研究计划中对移动学习的界定。第三,从认知与学习的角度来开展研究,认为从内容与形式方面看,移动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网络学习没有本质区别,但是移动学习的移动性、情境相关的特点

安卓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安卓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的引用应当实事求是、科学合理,不可以为了凑数随便引用,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安卓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供大家阅读查看。 论文参考文献一: [1]沈丽云,尹孟征,郭凤仙,严佳玲,刘鹏.基于Android的康复医疗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J].装备机械,2016,01:37-41. [2]李赫,赵晋睿.基于Android系统的地籍调查平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6,09:30-31. [3]陈红梅.基于Android的科目三模拟考试系统[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6,02:55-57. [4]胡伟峰,辛向阳.智能手机iOS&Android系统功能交互行为对比研究[J].装饰,2016,04:82-83. [5]徐昕军,袁媛,苏剑臣,杨峰.基于Android平台的行为分析系统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6,04:223-226. [6]李永宝,崔广章,陈琛,李岱英.基于Android的校园订餐系统[J].物联网技术,2016,04:71-75+78. [7]王慧兰.基于Android平台的图书管理系统手机客户端开发[J].中外企业家,2016,11:204. [8]祁洋,曹红根,朱长水,陈佳鑫.基于Android平台家校通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工程,2016,04:33-35. [9]徐雪丽.基于Android平台的虚拟试衣关键技术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47-51. [10]牛嘉祥,张红雨.基于Android平台的GPS防盗器软件设计[J].电子质量,2016,04:30-35+39. [11]韦江华,李福章,林川.基于Android平台定位系统的客户端设计[J].信息系统工程,2016,04:102-103. [122]吴成玉,吴飞青,章丽姣.Android系统上基于图像颜色特征的检索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1-4.

移动通信G技术概述

移动通信3G技术概述 2004-3-14 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在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领域从原先的话音业务发展到增值业务。伴随着移动增值业务的不断发展,迈向3G(3rd Gener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则是两大移动运营商的必然选择。与前两代系统相比,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征是可提供丰富多彩的移动多媒体业务,其传输速率在高速移动环境中支持144kb/s,步行慢速移动环境中支持384kb/s,静止状态下支持2Mb/s。其设计目标是为了提供比第二代系统更大的系统容量、更好的通信质量,而且要能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及为用户提供包括话音、数据及多媒体等在内的多种业务,同时也要考虑与已有第二代系统的良好兼容性。 目前国际电联接受的3G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WCDMA、CDMA2000与TD-SCDMA。CDMA是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的缩写,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基础。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频分多址(FDMA)的模拟调制方式,这种系统的主要缺点是频谱利用率低,信令干扰话音业务。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采用时分多址(TDMA)的数字调制方式,提高了系统容量,并采用独立信道传送信令,使系统性能大为改善,但TDMA 的系统容量仍然有限,越区切换性能仍不完善。CDMA系统以其频率规划简单、系统容量大、频率复用系数高、抗多径能力强、通信质量好、软容量、软切换等特点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1、WCDMA 全称为Wideband CDMA,这是基于GSM网发展出来的3G技术规范,是欧洲提出的宽带CDMA技术,它与日本提出的宽带CDMA技术基本相同,目前正在进一步融合。该标准提出了GSM(2G)—GPRS—EDGE—WCDMA(3G)的演进策略。GPRS是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的简称,EDGE是Enhanced Data rate for GSM Evolution (增强数据速率的GSM演进)的简称,这两种技术被称为代移动通信技术。目前中国移动正在采用这一方案向3G过渡,并已将原有的GSM网络升级为GPRS网络。 2、CDMA2000 CDMA2000是由窄带CDMA(CDMA IS95)技术发展而来的宽带CDMA技术,由美国主推,该标准提出了从CDMA IS95(2G)—CDMA20001x—CDMA20003x(3G)的演进策略。CDMA20001x被称为代移动通信技术。CDMA20003x与CDMA20001x的主要区别在于应用了多路载波技术,通过采用三载波使带宽提高。目前中国联通正在采用这一方案向3G过渡,并已建成了CDMA IS95网络。 3、TD-SCDMA 全称为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DMA(时分同步CDMA),是由我国大唐电信公司提出的3G标准,该标准提出不经过代的中间环节,直接向3G过渡,非常适用于GSM系统向3G升级。但目前大唐电信公司还没有基于这一标准的可供商用的产品推出。 三个技术标准的比较

【文献综述】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影响因素研究

文献综述 电子商务 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影响因素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成果 李林和陈吉慧(2010)在《移动支付需建立全新的商业模式》中认为移动支付在日本、韩国发展比较成熟,日本移动支付业务商业模式是以运营商为核心商业模式,而韩国主要使用以银行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文献中概况了移动支付在各个地区的发展状况。 师群昌和帅青红(2009)在《移动支付及其在中国发展探析》中认为目前,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情况来看,移动支付主要集中在电子产品的购买、公共事业费用的缴纳等小额交易方而,具有的形式主要有通过电话费进行扣除缴纳和手机号码与银行绑定或第三方支付账号绑定的方式缴纳。分析了国内移动支付的主要形式。 兰静(2010)在《移动电子商务支付模式及应用探析》中认为移动支付的业务范因包括公共交通、乎机购票、乎机银行激费和POS机支付等,此项应用在口韩、欧关等国家已得到广泛应用。中国现今仍处十移动支付应用的初级阶段。指出了三种支付的方式:1、手机钱包,在可识别的读卡器上刷乎机即可减掉相应消费费用。2、WAP支付,可运行十各种无线网络之上。3、手机客户端支付,一般是提供某种服务,象订票系统、订餐系统、手机线上游戏、酒店订房等。文章从技术的角度指出了移动支付的发展状况,以及移动支付现有的几种方式。 胡君(2009)在《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商业模式研究》指出了移动支付的几种的技术1、SMS:SMS分上行、下行两种通道,用户使用短信发送到指定特服号完成支付。 2、WAP:这种方式是通过手机内嵌的WAP浏览器访问网站,来实现移动支付的流程。 3、STK:这种模式是使用银行提供的STK(SIMToolKit,用户识别应用开发工具)卡替换客户的SIM卡事先在STK卡中存储银行的应用前端程序和客户的基本信息客户使用该卡完成银行交易业务 4、红外/射频 5、基于GSM用SSD的实现方式 6、Java/BREW。文章的中间部分介绍了那些新的形式的支付,让读者明白支付方式的各种不同。 袁琦(2010)在《移动支付业务的应用与发展分析》分类出了支付的几种形式银行卡账户支付、话费账户小额支付、中间账户支付、离线移动支付:离线移动支付可以通过近距离通信(NFC)技术完成NFC是基于RFID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近距离无线通信技。

国内移动学习应用文献综述

国内移动学习应用文献综述 个人日记2010-02-23 17:04:53 阅读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王小根移动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教学与管理2005.11 移动教育的主要特点:探索性,即探索不同德教育方式,教育系统以及不同的教育内容在提高教学灵活性提高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技术相关性,与技术密切相关。教学灵活性,任务驱动性。 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的实践:通过提供学习网站,开通学生宿舍、图书馆等场所的网络链接,使用手机短信,移动邮件以及QQ群进行沟通和交流,开展了移动学习的教学实践,效果良好。 黄德群移动学习研究对远程教育的影响中国远程教育2005.12 国外移动学习的研究方向有:移动学习系统的体系结构,最新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普适计算技术和学习环境,无线移动技术在学习中的创新使用,移动学习代理。 王伟等大学生移动学习实证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009.4 采用移动学习系统“大学英语精读掌中宝”通过受访者亲身体验移动学习,填写体验问卷以及接受深度访谈,深入了解受访者对移动学习的需求和认可程度,期望的移动学习实施方式,应用移动学习的主要情境,移动学习的课程需求以及限制大学生实施移动学习的因素等并据此取得切实可信的数据。 在东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进行,受访者是软件工程专业在校学生(1,2年级) 沈娅芳丁革建移动学习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远程教育杂志 提出了一个基于移动学习的远程自主学习模型 周济等引入移动学习技术满足学生随时之需中国远程教育 2007.8 深圳电大移动学习网的构建于应用,通过实现教务信息查询服务,搭建课程平台两期工程的建设,采用WAP PUSH技术,实现手机SMS短信与WAP方式的结合,加强与银行合作开通手机支付功能探索了移动学习。 国内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研究文献综述 个人日记2010-02-23 17:36:45 阅读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鲁萍移动教育及其资源的构建研究中小学电教 2006.10 从人才资源,技术资源,知识资源和评价资源四个方面建设移动学习资源库。 李瑞等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策略探讨现代教育科学 2007.6 从制定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和规范,以及移动学习的特点(学习的移动性,时间的片段性,环境的复杂性,呈现终端的特性等)建设移动学习资源两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策略。 张合斌等移动学习资源的建设模式教育信息化 2006.8 提出了校校联合,校企联合以及校企政联合开发移动学习资源的思路。

移动通信技术演进综述

移动通信技术演进综述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通信1002班丁秋林u201013043 ) 【摘要】本文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对3G与4G进行了比较,分析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向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演化的原因和主要体现方面,并详细介绍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向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演进中主要要完成的技术突破。论述了5G的概念和新技术,同时对5G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的分析。 【关键词】3G;4G;5G;移动通信; 一.引言 随着移动用户的增多,以及人们对移动通信业务的追求已从单纯的语音业务扩展到多媒体业务,因此,移动通信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加的需求,这使得人们努力改进和发展一些新的技术。现在移动通信技术的热点是3G、4G和5G技术。4G不仅是对3G的困难和局限的突破和演进,而且增强了服务质量、增加了带宽和降低了成本,而5G是一种完美的无线通信系统。 二.基本术语 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rd Generation Mobile System,3G),最早由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于1985年提出的。1996年,ITU将其更名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IMT-2000),后缀指其工作在2000MHZ频段,且预计于2000年商用。

2.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4G的概念可称为广带(Broad-band)接入和分布网络.具有超过2Mbps的非对称数据传输能力。对全速移动用户能提供150Mbps的高质量的影像服务,并首次实现三维图像的高质量传输,无线用户之间可以进行三维虚拟现实通信。它包括广带无线固定接人、W-LAN、移动广带系统和互操作的广播网络。在不同的固定无线平台和跨越不同频带的网络中,4G可提供无线服务,并在任何地方宽带接入互联网(包括卫星通信和平流层通信),提供信息通信以外的定位定时、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综合功能。同时,4G系统还是多功能集成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是宽带接入IP系统。 三.3G向4G的演进 1.3G向4G演化的原因 经ITU认可的3G标准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虽然3G和2G 相比,有很多优点,但是3G还是存在着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3G缺乏全球统的标准;3G所采用的语音交换架构仍承袭了2G系统的电路交换,而不是纯IP 的方式;3G的业务提供和业务管理不够灵活;流媒体(视频)的应用不尽如人意;3G的高速数据传输不成熟,接入速率有限;安全方面存在算法过多、认证协议容易被攻击等安全缺陷。 伴随着无线技术的种类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将这些无线技术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网络环境中去,这就是正在形成的超三代移动通信系统(B3G)通信系统和未来的4G通信系统。B3G和4G通信系统将是未来提供宽带接入,全球无缝漫游和无处不在的数据,语音业务等方面的最合适和最好的技术。 2.3G与4G的比较 (1)核心技术: 3G系统以码分多址(CDMA)为技术基础。码分多址是将相互正交的不同的码分配给不同用户调制信号,实现多用户同时使用同一频率接入系统。由于利用相互正交(或尽可能正交)的码去调制信号,会将原用户信号频谱带宽扩展,因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