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影像解剖学断层解剖 (主要层面)

医学影像解剖学断层解剖 (主要层面)

===========(1)鞍上池层面

鞍上池位于层面中央,呈星形。多数有六个角,呈六角星状。前角通大脑纵裂池,两侧的前外测角通大脑侧裂池,两后外角通大脑角池及环池,后角连大脑脚间池。

鞍上池内容纳重要结构。其前部为漏斗和视交叉,视交叉外侧可见颈内动脉,它发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并经后交通动脉与基底动脉发出的大脑后动脉吻合,形成WiLLis环。本层面可显示WiLLis环的大部分。

鞍上池前方为大脑半球额叶底部。两侧方为颞叶,外侧裂池为额叶和颞叶的分界。后方为中脑大脑脚,中脑背侧有一对隆起,为下丘。四叠体池环绕下丘的表面。

小脑幕呈“八”字向后张开,附于乙状窦。小脑幕的前方为颞叶,后方为小脑半球及蚓部。

小脑蚓与枕骨之间为枕大池。

==============(2)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中脑位于此层面中央,中脑腹侧见大脑脚。在MRT2加权像上可见位于大脑脚底的黑质和红核,左右各一并对称。黑质在前,呈卵圆形。红核在后,呈圆形。它们均呈低信号。中脑背侧可见中脑导水管及上丘。上丘后方为四叠体池。

下丘脑居中脑前方,其中间为裂隙状的第三脑室下部。第三脑室的前方为侧脑室前角下部及大脑半球额叶。两侧方见尾状核和豆状核。前连合在层面近中部横行,形似自行车车把,将前方的纵裂池和后方的第三脑室隔开。在MRT2加权像上观察前连合最佳。

大脑外侧裂呈横置的“T”型,颞叶与基底节核团之间为岛叶。覆盖岛叶的大脑组织称为岛盖;

侧脑室下角居颞叶内,呈弧性裂隙影。侧脑室下角内测为海马所在。

小脑幕呈“V”形向后附于窦汇,其间为小脑蚓部及小脑上池。

=============(3)松果体层面

第三脑室呈纵行裂隙状,位于层面中央。它与前方的室间孔、穹隆及室间隔构成中线结构。

室间孔居穹隆与背侧丘脑之间,它连接侧脑室与第三脑室相通。

自中线向外依次可见如下结构:侧脑室、尾状核头及背侧丘脑、内囊、豆状核、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岛叶、外侧裂、颞叶。

内囊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头及背侧丘脑之间,呈“﹤”形,尖端朝内侧。内囊分三部分,尾状核头部与背侧丘脑之间内囊膝部,尾状核头部与豆状核之间为内囊前脚,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为内囊后脚。豆状核由两个核团组成,分别是内测的苍白球和外侧的壳。基底节和内囊的解剖结构在MR图像尤其是T2加权像上显示最清楚。

侧脑室前角与大脑纵裂池之间为胼胝体膝部,它连接左右额叶。第三脑室后方为松果体,常因钙化而在CT图像上呈现高密度,故易于识别。松果体后方为大脑大静脉池及直窦。大脑大静脉及直窦在增强图像上显示尤为清楚。侧脑室三角区内富含静脉丛,并常发生钙化。三角区后方为枕叶。

==================(4)侧脑室体部层面

两侧侧脑室形态基本对称,呈现体部及前、后角。体部呈凹缘向外侧的镰刀状,居中线两旁,中间由室间隔相隔。室间隔为两侧膜状结构紧贴而成,之间可有潜在腔隙,如扩大则形成第五脑室,属正常变异。室间隔体部两旁为尾状核头部及背侧丘脑,豆状核在此层面上不显示。两侧侧脑室前角之间为胼胝体膝部,后角之间为胼胝体压部。

大脑外侧裂位于半球凸面中点处,向后向内延伸至侧脑室三角区平面。顶枕沟始于中线后1/3处,为顶叶和枕叶分界标志。此层面同时出现大脑半球的额、颞、顶、枕4个叶。

此层面显示胼胝体全貌,它位于层面中央区域,呈上吐下凹的弧性结构。它由前向后分嘴、膝、干和压四部分。扣带回环绕胼胝体上方,扣带沟位于扣带回的上方。大脑半球中部和后部分别可见较深且恒定的中央沟和顶枕沟。前者是额顶叶分界标示,后者则为顶枕叶分界标志。

胼胝体下方为侧脑室及穹隆,第三脑室借穹窿与前上方的侧脑室体部分开,背侧丘脑的内测面以及中脑顶盖分别为第三脑室的外侧壁和底。第三脑室向下经中脑导水管通第四脑室。脑干由中脑、桥脑和延髓组成,自第三脑室底向下后稍斜行,移行于颈髓。由上至下,脑干腹侧可见脚间池、桥前池和延髓池,脑干背侧可见大脑大动脉池、四叠体池和小脑延髓池。此外,在小脑幕和小脑上面之间可见小脑上池。

垂体位于蝶鞍内,其后上部分在MRT1加权像上呈高信号,为神经垂体所在。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垂体此高信号去常消失。垂体下缘为鞍底及蝶窦,上缘因鞍隔存在而平直,垂体借垂体柄向上连于丘脑下部。垂体的前上方见视交叉和视束。

小脑幕居枕叶和小脑之间,向后下连窦汇,向前至中脑后方游离,称小脑幕切迹。临床上小脑幕切迹疝就发生于此。小脑幕下方为小脑蚓部及小脑扁桃体。

================(6)视交叉层面

胼胝体干居层面中央,与大脑镰及其下方的室间隔和视交叉共同构成中线结构。自侧脑室向外依次为尾状核、内囊前脚、豆状核、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及岛叶。屏状核体积很小,在高场MRT2加权像上能够显示。大脑外侧裂较前一层面更清楚,呈横置的“T”型或“Y”型。颞叶外侧面从上到下为颞上回、颞中回和颞下回。大脑额叶结构配布基本同前一层面。

==========================(7)垂体层面

此层面中线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大脑镰、室间隔及两侧侧脑室、穹窿、第三脑室、视交叉、垂体柄和垂体。侧脑室向外依次为尾状核、丘脑、内囊、豆状核、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及岛叶。

垂体位于垂体窝内,正常人垂体高度小于8mm。其上缘多平坦,少数见轻度隆起。垂体两旁为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多对颅神经通过,颈内动脉断面呈圆形低信号影,在其外方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眼支和上颌支、外展神经。垂体下方为鞍底及蝶窦。

========================(8)喉声门裂层面

此层面两侧甲状软骨板前端相连,形成甲状软骨前角,男性约900,女性约1200。甲状软骨前角的软骨前突形成喉结。甲状软骨板外侧为舌骨下肌群,内测的软组织为声带。声带位于喉室下方,前端起自甲状软骨前角中段内面,后端止于杓状软骨的声带突,由声韧带、肌纤维和黏膜组成。成人声带厚约5mm,长度男性约2cm,女性约1.5cm。两侧声带间近似三角形的狭长裂隙称声门裂。两侧声带前端在甲状软骨前角内面的交汇处称为前联合。前联合黏膜的正常厚度约1~2mm。在声带后端的高密度影为杓状软骨基底部,其内侧与声带后端的校核处称为后联合。杓状软骨向前内方的小突起为声带突,是声带的附着处。在杓状软骨之间的弧性高密度影是环状软骨板的上部,其后外侧的腔隙为梨状隐窝。隐窝后的软组织影为咽下缩肌。甲状软骨后端的后外方为颈动脉鞘,前外侧为胸锁乳突肌。

=================(9)甲状腺层面(平环状软骨)

环状软骨位于喉的下部,呈印戒状,由高约2~3cm的后软骨与高约5~7mm的前弓构成。

此层面上,环状软骨所围绕的圆形透亮影为喉下腔(声门下腔),环状软骨弓的前方软组织为舌骨下肌群,外后方是甲状腺两侧叶。环状软骨板后方可见咽与食管移行部。甲状腺的后外侧为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胸锁乳突肌位于它们的外侧。颈长肌位于颈椎体前方,颈椎体的两侧是前、中、后斜角肌。

颈部正中矢状位可清晰显示口咽、喉咽内的结构及其和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上部前方是舌根等口腔底壁结构,口咽位于其后,下界是会厌上部。会厌位于舌根后下方,呈叶片状由前下伸向后上方,其与舌根间间隙为会厌谿。会厌以下至环状软骨下缘(平第6颈椎下缘)为喉咽,下与气管相连。喉咽内以室带(假声带)和声带分隔,室带以上部分称喉前庭,声带以下称声门下腔,两者之间狭长的间隙称为喉室。

======================(11)主动脉弓层面

相当于第4胸椎水平。主动脉弓自气管前方沿气管左壁向左后斜行,弓部左缘微凸,右缘微凹。年长者主动脉壁可见点状或环状钙化,主动脉的前方呈尖朝胸骨的三角形间隙为血管前间隙。

30岁以下,尤其是小儿,血管前间隙内能见到胸腺,呈软组织密度,常呈簇状或双叶行,边缘光滑,可外凸或内凹,宽1~4cm,厚0.4~1.5cm。成人胸腺组织逐渐萎缩,并被脂肪组织取代。正常时,此间隙不应见到淋巴结。在主动脉弓的右侧、上腔静脉的后方、气管的前方三角形间隙为气管前腔静脉后间隙,此间隙内常见直径7mm左右的淋巴结,属正常支气管淋巴结。

=====================(12)主动脉窗层面

亦称气管分叉层面,相当于第4~5胸椎间隙水平。气管腔变宽阔,呈后缘稍扁平的横椭圆形。

气管右前方为升主动脉,气管左后方、椎体左缘为降主动脉,升、降主动脉之间间隙为主动脉窗。

窗内为脂肪组织,正常其中可见几枚小淋巴结。奇静脉弓自椎体前方绕气管右侧壁前行,汇入上腔静脉。气管右方为上腔静脉,后方为食管。

=========================(13)左肺动脉层面

亦称气管隆突层面,相当于第5胸椎下部水平。左、右主支气管的斜切面呈长椭圆形,右主支气管和右上叶支气管可呈水平方向自纵隔右缘进入右肺。右主支气管的后方为奇静脉食管隐窝。

左肺动脉的右前方是升主动脉。升主动脉后方偏右为上腔动脉。食管紧邻左主气管的后壁,因左主气管的轻度压迫而呈扁形。奇静脉靠近食管右侧缘,断面呈圆形,误认为淋巴结。食管左后方是降主动脉。

============================(14)右肺动脉层面

相当于右肺门上部平面。肺动脉干位于升主动脉的左前方,分出右肺动脉绕升主动脉的左后壁呈弧形向后、向右走行,穿行于上腔静脉和中间支气管之间,出纵隔至右肺门。中间支气管的后方为奇静脉食管隐窝。右肺动脉前外侧可见右上肺动脉。左主支气管前方为左上肺静脉断面,其后方为降主动脉,后外方为左肺动脉,后内方见食管断面。左右肺动脉分叉水平升、降主动脉直径分别为3.2c m±0.5cm、2.5cm±0.4cm,两者直径比为1.5:1。

========================(15)主动脉根部层面

亦称左心房层面。相当于心腰下部,范围从左心房上部到右房、右室上部水平。升主动脉根部位于纵隔中央,左前方为肺动脉干,构成纵隔左前缘。右心房构成纵隔右缘前部。主动脉根部的后方是左心房,食管紧贴左心房后部,食管右后侧方为奇静脉。降主动脉位于食管的左后方、椎体左缘。此外,在左心房上部平面的图像上,可见两侧上肺动脉,在右心房、右心室中部平面可见两侧下肺静脉。左心房的前后径4~5cm。

==========================(16)右上叶支气管层面

右肺门可见右主支气管、右上叶支气管及其分出的前、后段支气管。右上肺静脉位于前、后段支气管间。右上叶支气管前方为右肺动脉。左肺门可见尖后段支气管的断面,其前方为肺动脉分支,其后内方为左肺动脉。

====================(17)中间支气管层面

右肺门可见较粗的支气管断面为中间支气管,其前方为右肺动脉,右上肺静脉位于右上肺动脉前外方。左肺门可见左主支气管及左上叶支气管,其前方为左上肺静脉,后方为左下肺动脉。

==========================(18)中叶支气管口层面

在此层面为肺门下部,常可见中叶支气管与下叶支气管在同一平面,两支气管分叉处外侧壁呈三角形突,为中叶嵴。与中叶支气管口相对可见自下叶支气管向后分出的背段支气管。中叶支气管前内方为右上肺动脉,中叶嵴外侧为粗大的右下肺动脉。左肺门可见向前走行的舌段支气管及左下叶支气管起始部的断面,并可见自下叶支气管后壁开口向后走行的左下叶背段支气管。舌段支气管的前内方为肺静脉,外后方为左下肺动脉。

===============(19)主动脉窗层面

右肺前部为前段,中为后段,后为下叶背段,而尖段已无。左肺前为前段,中为尖后段,后为背段。

=================(20)右肺动脉层面

右肺野后方背段范围扩大,约占前后径的2/5。中部后段范围变小,而前段范围扩大。左肺野的中部为上舌段,前方为前段,后方为下叶背段。尖后段已无。

=================(21)左心房上部层面

右肺耶后方大部为背段,中部为中叶外侧段,前外部可见上叶前段,前内部为中叶内测段。

左肺后部为背段,前外侧为上舌段,前内部为前段,靠近肺门前方的为下舌段。

==================(22)第二肛门层面

第二肛门是该层面的重要特征,第二肛门是指肝腔静脉沟上肝左、中、右静脉出肝处。肝的断面中部有由前外向后内斜行的肝中间静脉,将肝分为左、右两叶。肝左静脉与下腔静脉相连的线大致为肝的左叶间裂,用以划分肝左叶的内、外叶。下腔静脉右缘与肝右静脉断面的连线,形成肝的右叶间裂,将肝右叶分为右前叶和右后叶。肝左叶左缘可见胃底。椎体前方可见奇静脉、胸主动脉及食管。椎体两侧可见两肺下叶。

=====================(23)第一肛门层面

第一肛门是此层面的重要特征,第一肛门位于下腔静脉前方的裂隙,肛门内以门静脉为基准,左前方为肝动脉,右方为胆总管。下腔静脉左缘与肝中间静脉连线构成了肝的正中裂,把肝分为左、右两叶。在肝左叶内,静脉韧带裂和肛门静脉左支矢状部连线为左叶间裂,用以划分肝左叶的内、外叶。在肝右叶内,下腔静脉右缘与肝右静脉连线为右叶间裂,将肝右叶分为右前叶和右后叶。门静脉主干与下腔静脉之间为肝脏尾叶。椎体前方可见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左右膈脚,椎体两侧可见肾上腺,右侧肾上腺位于下腔静脉后方。

=======================(24)胰腺体部层面

此层面显示胰腺颈部、体部及尾部。门静脉主干或肠系膜上静脉(未与脾静脉汇合前)的左壁为颈部和体部的分界标志,体部和尾部移行。胰腺体尾部后缘为一直伴行的脾静脉,可作为识别胰腺的标志。肝脏在此层面处于胆囊窝或其下水平,尾叶及肝左叶内段消失,仅见部分肝右叶下部及左外叶下部。肾脏开始出现,其前上方可见肾上腺,右侧位于下腔静脉后方,左侧位于脾静脉后方。

===========================(25)胰腺头部层面

此断面经胰腺头部,右侧紧邻十二指肠降部,后侧为下腔静脉,内测为肠系膜上静脉,大部分呈圆形或椭圆形。钩突为胰腺的最低部分,呈钩形、角形或圆形,位于肠系膜上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可依这些血管去寻找。肠系膜上动、静脉一般为平行走形,静脉位于右侧,粗于动脉,其前方为胰腺颈部,右侧为头部,后方为钩突。肾居脊柱的两侧,其内缘凹陷为肾门,可见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左肾静脉越过腹主动脉汇入下腔静脉。腹腔内可见肝右叶、横结肠及空肠。椎体两侧可见腰大肌。

================(26)经肾上腺层面

此冠状面膈下右上不为肝脏右叶,其右下方为右肾。肾窦内有肾动脉和肾静脉。右肾的上方见人字形或线形的肾上腺。左侧膈下为左肾上腺和左肾。左肾外侧为脾脏。中间椎体两侧为腰大肌。

==============(27)髋臼上缘层面

A男性此层面通过膀胱体部,膀胱仍呈卵圆形,后临精囊腺,两侧为髋臼。髋臼呈半球形,前部为耻骨体,后部为坐骨体,容纳股骨头,髋臼与股骨头构成髋关节。

B女性此层面通过子宫体部,子宫呈卵圆形或三角形,宫腔呈横行裂隙。子宫前方可见附件(卵巢、输卵管),后方为直肠,两者之间的间隙为直肠子宫陷凹(女性腹膜腔最低处),两侧输尿管仍居子宫外侧及膀胱外后方。

===================(28)髋臼中部层面

A男性此层面接近膀胱颈部,膀胱呈三角形,后方的尾骨为三角形小骨。髂腰肌前内方为精索,精索的后外侧及股静脉的前外侧为股动脉,精索后方及股动脉后内侧为股静脉,三者呈三角形排列。髂腰肌的前外侧为缝匠肌,外侧为股直肌。

B女性膀胱后方为子宫颈的阴道部,直肠位于子宫颈后方,两侧为髋关节,两侧髋臼内股骨头中央小窝为股骨头圆韧带凹。

============================(29)髋臼下部层面

A男性此层面出现前列腺,其前方为膀胱颈部。在MR T2WI上,可清晰显示前列腺的4个分区:1.尿道周围区(移行带):图示为前列腺前1/3内的高信号小环状区域;2.周缘区(周围带):图示为前列腺后、外侧新月形高信号区域;3.中央区(中央带):图示为尿道周围区和周缘区之间的等信号区域;4.前纤维肌肉质区:图示位于前列腺的最前部,呈很低的信号。骨盆壁前方是耻骨上支,由髋臼前下部的耻骨体水平伸向前下方形成,两侧为闭孔内肌和坐骨体,最外侧为股骨颈和大转子。会阴横肌后方为直肠,直肠周围有肛提肌,纤维呈“V”形,向后达尾骨尖。耻骨肌在耻骨支外侧。股骨颈前方为股动静脉、缝匠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股外侧肌和髂腰肌,后方为股方肌。

B女性此层面子宫消失,阴道位于膀胱与直肠之间,呈“一”字形。阴道两侧为阴道静脉丛。======================(30)膀胱体部层面

A男性膀胱呈卵圆形,上方为部分肠管,下方为前列腺。两侧为髂骨翼、髋臼、股骨头,其下方有股骨颈、大转子、股骨干,内测有髂肌,外侧有臀中肌和臀小肌。腰大肌位于脊柱两旁和髂肌内测。

B女性此断面可见髂骨翼、髋臼、股骨头、大转子和耻骨下支剖面。盆腔内仍可见膀胱、小肠和乙状结肠剖面。下方为阴道前臂、阴道和大阴唇。

=======================(31)正中层面

A男性此断面前界为腹前臂及其下方的耻骨联合。腹前臂之后可见小肠及其系膜,耻骨联合后方有膀胱,膀胱后方有精囊和输精管壶腹,膀胱下方为前列腺,内有尿道通过。下方及前方可见尿道海绵体、尿道、阴茎海绵体、阴囊和睾丸。下腔静脉位于第3~5腰椎体前面。脊柱前乙状结肠移行为直肠,直肠下段膨大为直肠壶腹部,与肛管相接。膀胱与直肠间为膀胱直肠凹。

B女性断面上半部与男性相同。断面下半部可见膀胱、子宫和直肠。耻骨联合后方有膀胱、尿道自膀胱颈部尿道内口向下开口于阴道前庭。子宫位于膀胱上方,子宫颈向下伸入阴道。阴道上端包绕子宫颈阴道部,两者间形成阴道穹。直肠位于后方。

========================(32)寰枢关节层面

寰椎呈环状,分为前弓、后弓和两侧的侧块。前弓的后方有枢锥的齿状突,齿状突呈圆柱形,其前缘稍平,与前弓后面的关节面构成寰枢正中关节;齿状突后方为寰椎横韧带,两侧为翼状韧带。正常人寰齿间隙不超过3mm,齿状突直径为10mm,齿状突至两侧寰椎侧块间距离相等。侧块上下方的关节面分别与枕骨和枢锥相关节,侧块外侧方的骨结构为横突。第1颈椎的横突较其他颈椎横突长且粗。

成人颈1平面骨性椎管的前后径平均为18~30mm,横断面呈椭圆形。颈1脊髓前后径为6~9mm,横径8~11mm,脊髓腹侧面略平,可见一由前正中裂形成的凹陷,后缘略圆,中线也可见由后中间沟形成的一微凹。硬脑膜与蛛网膜连在一起,无法区分,统统称为硬脊膜囊。硬脊膜囊与骨性椎管之间为硬膜外间隙。蛛网膜下腔内含脑脊液,颈1平面蛛网膜下腔前后径平均为

15.8mm。脊髓前后的蛛网膜下腔的宽度基本相等。

========================(33)颈5椎弓根层面

该层面可显示颈5完整的椎管,椎管由前方的椎体、侧方的椎弓和后方的椎板围成,呈尖端向后的三角形。颈5椎体呈卵圆形,后缘平直或稍凹陷,椎体的横径大于矢状径。椎弓根较短,从椎体向后方伸出并连向关节块,与矢状面呈450角。关节块由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构成,连接椎弓根与椎板。两侧椎板在中线出呈钝角相连接,从连接处可见颈5棘突斜向后下方,呈分叉状,椎体与关节块的外侧为横突,其根部有横突孔,内有椎动、静脉通过。

颈5平面椎管的前后径平均为15~17mm.。脊髓横断面呈椭圆形,该段脊髓膨大,横径12~15mm,前后径平均为6~7mm。蛛网膜下腔前后径平均为12mm左右。硬膜外间隙内富含脂肪,内有椎内静脉丛。

============================(34)颈5~6椎间盘层面

椎间盘的前后方可见第5颈椎椎体的前下缘,后方可见第6颈椎椎体的后上缘;由于椎间盘不伸至椎体的两边,所以椎间盘的两侧可见第6颈椎的钩突。钩突的后外方为椎间孔,椎间孔的后缘是第5、第6颈椎的关节突关节,该关节间隙表现为相邻关节突骨皮质之间的狭窄间隙,正常宽度为2~4mm,包括其间的关节软骨和真正的关节间隙。关节间隙的前方为第6颈椎的上关节突,后方为第5颈椎的下关节突。该层面椎板较细小,在中线不相连,椎板内面有较薄的黄韧带附着。

椎间孔内充填有脂肪,其中有神经根影。在椎间孔的前外方、椎间盘及钩突的两侧可见椎动、静脉。椎管、硬膜囊及脊髓的大小、形态均与上一层一致。

=========================(35)胸8椎弓根层面

该层面可显示第8胸椎完整的椎管。椎体呈心形,椎体横径与前后径相近,椎体内可见“Y”

行的椎基静脉影。椎弓根自椎体上部垂直向后伸出,与椎体相连。椎板短而宽,向内后方斜行,于中线处汇合。汇合后向后伸出第8胸椎棘突,其后方有时可见第7胸椎棘突的末端。横突的关节块向后外方伸出,与第8肋骨并行,横突末端的钱外侧面有肋凹,与肋骨的肋结节形成肋横突关节。

胸椎椎管近似圆形,胸髓断面呈圆形,位于蛛网膜下腔正中稍偏前。脊髓两侧可见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脊髓的前后径平均为7.5~8.5mm。蛛网膜下腔的前后径平均为12~13mm。

==

===========================(36)腰1椎体中部层面

该层面通过腰1椎体的中部及椎弓根。椎管呈完整的环状骨结构。椎体外形较大,前缘圆隆,后缘平滑微凹,椎体内见“Y”形椎基静脉影,椎体侧后方与椎弓根相连,在椎弓根与椎板相连处见横突伸出外方,两椎板汇合处见棘突伸向后方。

椎管及硬膜囊呈圆形,硬膜囊内含脊髓圆锥及断面呈密集点状的马尾神经根。硬膜外腔内含脂肪和椎内静脉丛。

腰1椎体的侧方见腰大肌的起始部,前方有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腹主动脉位于左侧,下腔静脉位于右侧。腹主动脉的两侧见膈肌脚断面。膈肌脚断面有时呈结节状,勿误认为淋巴结。椎体的背面,棘突与横突之间有横突棘肌和竖脊肌。

=====================(37)腰4~5椎间盘层面

椎间盘的形态与相邻椎体一致,后缘微凹。椎间盘侧后为椎间孔,孔内见硬膜外静脉和脂肪,孔的外侧见第4神经斜向前外侧行走。椎间孔后方可见腰4~5椎间关节,关节面呈弧形,从前内斜向后外方,关节间隙为2~4mm。关节腔的前方为腰5上关节突,后方为腰4下关节突。下关节突与椎板相延续,椎板前方见条状的黄韧带附着,其厚度正常为3~5mm。

硬脊膜囊形态及囊内、外结构与上一层相仿。在硬膜囊的钱外侧可见圆形的腰5神经根断面。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试题及答案(八)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试题及答案 四、腹部 1.第二肝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E) A.右肺下叶 B.左肺下叶 C.左肺上叶 D.胸主动脉 E.腹主动脉 2. 第二肝门横断层面上的肝段不出现(E) A.尾状叶 B.左内叶 C.左外叶上段 D.右前叶上段 E.右后叶下段 3. 镰状韧带附着缘以上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D) A. 右肺中叶 B.左肺上叶 C.右心室 D.肝左外叶 E.肝右前叶 4. 三大肝静脉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C) A.食管 B.胸导管 C.肝圆韧带裂 D.静脉韧带裂 E.网膜囊上隐窝 5. 第三肝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B) A.腔静脉沟 B.胆囊窝 C.尾状叶静脉 D.副肝右静脉 E.肋膈隐窝 6.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横断层面上的肝段不出现(B) A.右后叶上段 B.右后叶下段 C.右前叶上段 D.左外叶上段 E.左外叶下段 7.肝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D) A.静脉韧带裂 B.肝圆韧带裂 C.弓状切迹 D.门腔间隙 E.肝圆韧带 8.肝门横断层面上的肝段不出现(A) A.左外叶上段 B.左外叶下段 C.尾状叶 D.左内叶 E.右前叶 9.肝胰壶腹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E) A.十二指肠降部 B.钩突 C.肾皮质 D.肝右叶 E.右前叶 10.门腔间隙的结构不出现(C) A. 肝尾状叶 B.网膜孔 C. 网膜囊 D.门腔淋巴结 E.钩突 11.横断层面上不能作为肝正中裂划分的标志结构(B) A.下腔静脉 B.腔静脉沟 C.胆囊 D.胆囊窝 E.肝中间静脉 12.横断层面上不能作为左叶间裂划分的标志结构(D) A.左叶间静脉 B.肝门静脉左支 C.镰状韧带 D.肝圆韧带 E. 肝圆韧带裂 13.胆囊横断层面上的肝段不出现(D) A.左内叶 B.尾状叶 C.右前叶下段 D.右前叶上段 E.右后叶下段 14.胰头、颈、体分界的标志结构(B) A. 下腔静脉 B.肠系膜上静脉 C.肠系膜上动脉 D.脾静脉 E.脾动脉 15.左肾上极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C)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分支之一,是以断层影像为导向,以人体断层结构为学习研究内容,分解剖析断层中人体组织、器官、结构的位置、形态、毗邻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岛叶位于外侧沟的深面,以岛环状沟与额叶、顶叶、颞叶相分界,此三叶掩盖岛叶的部分称为岛盖。岛盖分为额盖、顶盖和颞盖。 扣带回向后延伸,位于距状沟前部前方的缩窄部分称为扣带回峡。 嗅三角由内侧嗅纹、外侧嗅纹和嗅结节围成,与视束之间为前穿质。 基底核: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髓质中,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旧纹状体:豆状核的内侧部,即苍白球。 新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壳称为新纹状体。 屏状核位于豆状核的外侧,其内侧面平坦,与豆状核之间的髓质称为外囊。 屏状核与岛叶皮质之间的髓质称为最外囊。 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底部,分为胼胝体嘴、膝、干和压部。 两侧穹窿经胼胝体的下方行向前并相互靠近,其中一部分纤维越至对侧,连接两侧穹窿,呈三角形的薄白质板称为穹窿连合。 投射纤维通过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聚集成宽阔致密的白质带,称为内囊。 透明隔腔:两侧透明隔之间的腔隙,又叫第五脑室。 背侧丘脑:呈卵圆形的灰质团块,其外侧面被大脑半球所覆盖,且与内囊相邻;内侧面形成第三脑室侧壁,上(背侧)、后面各有一部分暴露于侧脑室底。 在枕的下外侧有隆起的内、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是听觉的皮质下中枢,外侧膝状体是视觉的皮质下中枢。 内囊后支后部两个重要的传导束:视辐射投射到距状沟上下皮质,听辐射投射到颞横回。脑室系统: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以及连通脑室的室间孔和中脑水管,部分人还可见到发育变异的第五脑室和第六脑室。 侧脑室:侧脑室前角为室间孔以前的部分,深入额叶;侧脑室中央部位于室间孔与胼胝体压部之间;侧脑室后角伸入枕叶;侧脑室下角最大,进入颞叶。 侧脑室后角内侧壁上有两个纵行隆起,背侧者称为后角球,由胼胝体枕(后)钳形成;腹侧者较大称为禽距,由距状沟前部的皮质陷入而形成的隆起。 侧脑室下角的底壁上有两个隆起,内侧部的隆起称为海马,由海马沟底的皮质陷入脑室而形成。 侧脑室下角外侧部的隆起称为侧副隆起,由侧副沟深陷入侧脑室下角形成,其后端呈三角形膨大,称为侧副三角。 侧脑室中央部、下角和后角三者汇合处呈三角形的腔隙称为侧脑室三角区。 终板:前连合和视交叉之间的薄层灰质。 穹窿室:又称第六脑室,与穹窿连合与胼胝体干呈水平位的腔隙。 大脑镰:呈正中矢状位,前窄后宽,似镰刀状,分隔左、右侧大脑半球。大脑镰的上、下缘分别有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 小脑幕:呈帐篷状架于颅后窝上方,分隔端脑与小脑。小脑幕的后部附着于横窦,前外侧附着于颞骨岩部上缘,前端连于前床突和后床突;前内侧缘游离,呈U形称为小脑幕切迹。硬脑膜窦:硬脑膜窦为颅内静脉的一部分,由分开的两层硬脑膜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损伤时难于止血,主要由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窦汇、枕窦、海绵窦及其他颅底诸窦组成。 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的上缘,向后注入窦汇。 下矢状窦:位于大脑镰的下缘,向后至小脑幕前缘与大脑大静脉汇合形成直窦。

断层影像解剖学的教学体会

断层影像解剖学的教学体会 断层影像解剖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是现代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在医学教育中,断层影像解剖学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将分享我的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体会。 知识基础 断层影像解剖学的教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解剖学基础知识。作为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解剖学基础进行检测,明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和薄弱环节,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有力支持。在授课之前,我会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对知识点做一个整体性的梳理,消除学生存在的一些模糊的概念。 资源准备 在进行断层影像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具备媒体设备,并配备优质的解剖学图谱、解剖模型等教具,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视觉化支持。在课堂上,我常常使用3D立体解剖模型,和丰富的影像解剖学资源,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人体结构。 此外,也需要为学生配备相应的软件,让其能够进行一定的实践操作。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中,我使用Jupyter Notebooks和Python等开源软件,为学生提供基于图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解决方案。 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演示、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模式。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我尽量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阐述。在授课的过程中,也会定时给学生留下时间进行思考和提问交流。我会发现,让学生能够自主提问,自主思考,会使得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同样也会更加地深入。 课堂反馈 课堂反馈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必须重视的环节,通过学生的反馈,我们可以更加准确的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在我的教学中,我常会进行“一问一答”的互动环节,启发学生思考,并即时反馈问题的解答。在考试之外,我也会在课后设置一些作业和习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影像学技术中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影像学技术中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影像解剖学研究是医学影像学中的重要方向,其通过使用各种影像学技术,对人体内部的结构进行详细解剖分析。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增进对人体解剖结构的认识,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影像学解剖学知识,并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支持。 首先,影像解剖学主要专注于利用各种成像技术获取人体内部的解剖信息。这些成像技术包括X射线摄影、超声成像、计 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和正电子发射 断层扫描(PET-CT)等。这些技术可以准确地显示人体内部 的器官、骨骼、血管以及其他解剖结构,并提供多个角度的观察,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人体结构。 其次,影像解剖学研究对于临床医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人体内部结构的细致解剖,医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方式。例如,在肿瘤学中,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医生可以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血供和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这些信息对于制定肿瘤治疗方案和判断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此外,在外科手术前,医生可以使用影像学技术制作三维模型,为手术做好充分准备,具体规划手术路径,减少手术风险。 至于其他成像技术,例如超声成像在妇科、儿科和心脏病学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超声成像可以实时地获取图像,并进行动态观察,对于观察孕妇子宫内胎儿发展情况、检测儿童器官畸形、评估心脏功能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此外,核磁共振成像则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图像,对于观察软组织的解剖结构非常有帮助。

影像解剖学研究的进展离不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复杂结构的分割、三维重建和虚拟导航成为可能。医学影像学中的分割技术可以将图像中的不同组织和器官进行定量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而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将二维图像转化为三维模型,更直观地观察和理解人体结构。此外,虚拟导航技术的应用可以模拟手术操作过程,帮助医生在手术中准确操作,减少手术风险。 总结来说,影像解剖学研究利用各种影像学技术对人体内部结构进行详细解剖分析,并为临床医学提供准确的解剖学知识。通过这项研究,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支持。同时,影像解剖学研究也依赖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为医学影像学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便利。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解剖学研究必将进一步提升对人体结构的认识,为临床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深刻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首先,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使得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而如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设计多媒体教具、教学软件等,将学习内容以图像、声音和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的趣味性。通过互动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断层影像解剖学的教学体会

断层影像解剖学的教学体会 作为一名医学生,学习解剖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解剖学是医学基础学科 之一,但又是最具挑战性的一门学科。在学习解剖学的过程中,我们与最新的技术和设备有了接触,其中一种是断层影像解剖学。在我学习断层影像解剖学的过程中,我领悟到了许多东西。 断层影像解剖学的意义 断层影像解剖学是借助计算机处理成像技术来形成人体内部结构的三维影像。 它可以直观地展现我们日常所学到的骨骼、肌肉和神经组织的解剖结构。与传统的解剖学教学相比,断层影像可以更加准确、详细地展现人体内部解剖结构。 断层影像解剖学还可以配合3D打印技术来制作仿真模型,这使得学生能够更 加深入地了解解剖学知识,提高其解剖学的实践操作能力。 断层影像解剖学的学习体会 在我接触断层影像解剖学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兴奋。我突然发现,以前学习解 剖学时,我只是被告诉肌肉、骨骼和组织的组成部分,而现在我能够真正地看到它们的形态和所处位置。 通过断层影像解剖学,我学习到了更多的解剖学知识。通过学习解剖学,我不 仅能够对身体部位进行分类,还能够对它们的作用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断层影像解剖学的学习还提高了我的空间想象力。在处理断层影像的过程中, 我必须识别各种解剖结构,并将它们彼此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这需要我具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这个技能对于医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学习断层影像解剖学也存在一些挑战。断层影像展示的虽然是真实的人 体结构,但是它的形式有时很难理解。在我刚接触这门科目时,我时常会被一些迷惑的投影和视角所困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不断地练习,终于掌握了这种技术。 断层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断层影像解剖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应用于教学中。在我的学校,断层影像解剖 学主要用于影像解剖学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操作中。我们用计算机软件在课堂上演示影像,通过三维展示不同部位的人体解剖结构,并且能够在不同切面进行切片。 此外,我们还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解剖人体部位模型,以模拟人体解剖结构。这些实物模型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实践和掌握解剖学知识。

医学影像学的影像解剖学

医学影像学的影像解剖学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学科,通过使用不同 的成像技术,如X射线、超声波、核磁共振等,来获取影像信息。这 些影像信息在临床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等。 而影像解剖学则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人体内 部结构在影像上的表现和特征,以及这些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像 解剖学的研究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医生准确 理解影像结果,从而更好地进行临床判断。 在影像解剖学中,常用的成像技术包括X射线摄影、计算机断层扫 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这些成像技术能够提供不同角度 和层面的影像信息,帮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变情况。 在进行影像解剖学研究时,医生和研究人员需要对正常人体解剖结 构有详细的了解。他们需要掌握骨骼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 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各个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以人体骨骼系统为例,医学影像学的影像解剖学可以通过X射线、CT和MRI等不同的成像技术来展示骨骼的内部结构。医生可以观察到骨骼的外形、骨骼之间的连接方式、骨头的发育情况、关节的运动范 围等。

对于其他器官系统,影像解剖学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呼吸 系统的研究中,医生可以通过CT扫描了解肺的形态和结构,进一步辅 助诊断和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在进行影像解剖学研究时,医生和研究人员还需要了解正常解剖结 构与异常结构之间的差异。他们需要观察和分析病变的特征,在影像 上寻找异常信号,以便准确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比如,在肿瘤的诊断中,医生可以通过影像解剖学研究来判断肿瘤 的位置、大小、形态等特征,进而制定患者的治疗计划。 除了临床医学方面的应用外,影像解剖学还在医学教育中扮演重要 角色。医学生在学习解剖学知识时,通常会结合影像解剖学进行学习,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体结构。 总而言之,医学影像学的影像解剖学在临床医学和医学教育中都发 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不同的成像技术,医生可以获取到详细的影像 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对疾病进行准确诊断和 治疗。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影像解剖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人体解剖学知识。通过持续的研究 和创新,医学影像学的影像解剖学将为医学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断层解剖学第三版

断层解剖学第三版 《断层解剖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由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兼断层影像解剖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大学刘树伟教授主编,全国19所著名高校的20位教师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包括绪论、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男性盆部和会阴、女性盆部和会阴、脊柱区、上肢和下肢十章,约80万字,其中插图600余幅(包括套色线条图和CT、MRI图像等)。 《断层解剖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有以下特点:①重点突出,系统介绍了人体的横状、矢状和冠状断层解剖,重点讲授了全身各部的横断层解剖,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断层解剖学的精髓和内在规律;②断层与整体相结合,为帮助学生理解断层解剖,增加了部分整体解剖的内容;③解剖标本与断层影像相融合,力图使学生完成从解剖到影像的转化;④启发性,鼓励学生用断层解剖学知识去思考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⑤前沿性,尽量吸收和采纳国内外的优秀研究成果和新进展;⑥可扩展性。 《断层解剖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主要供临床、基础、预防、护理、口腔、检验、药学等专业本科生用,亦可供长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及研究生选修,还是解剖学教师及临床各科医师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目录:绪论

一、断层解剖学的定义、特点和学习目的 二、断层解剖学的发展历史 三、断层解剖学的研究现状和前景展望 四、断层解剖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五、断层解剖学的常用术语 六、断层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第1章头部 第一节概述 一、境界与分区 二、标志性结构 三、头部断层解剖学常用基线 第二节大脑沟、回应用解剖 一、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沟和回 二、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沟和回 三、大脑半球下面的沟和回 第三节颅脑连续横断层解剖 一、矢状缝层面(断层一) 二、上矢状窦和大脑上静脉层面(断层二) 三、中央旁小叶层面(断层三) 四、中央沟上部层面(断层四)

断层影像解剖学的教学体会

断层影像解剖学的教学体会 1. 前言 断层影像解剖学是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课程,通过解析和识别断层图像,可以有效地对人体的内在结构和组织进行研究和探究。在我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很多关于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本文将分享我个人对于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的体会和心得,希望与同学们共勉。 2. 优点 2.1 生动形象 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内容涵盖了人体各个部位的结构和组织。与传统的讲解方式不同的是,教师可以通过轻松地展示断层图像、CT图像和MRI图像,从而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人体内部组织。这种方法不但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形象,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内容。 2.2 知识丰富 断层影像解剖学是一门包含多方面知识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广泛的医学和解剖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会给我们讲解每一个结构或组织部位的内容,让我们逐渐了解内部结构和组织的相关知识。这种方法有助于教学过程向着深入细致的方向发展,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3 灵活多样 断层影像解剖学的教学方法非常灵活,往往能够根据学生们的程度来调整教学内容。同时,老师也会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支持,有些学生需要更多的练习和较为详细的解释,而有些学生则需要少一些的解释和更多的关注点指引等。这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每个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 3. 不足 3.1 缺乏互动 断层影像解剖学的教学往往是基于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式,这种方法缺乏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虽然老师在课堂上会询问部分问题,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们听完老师的讲解会很少提出问题。这种教学的主导地位过分倾向于教师,会使得学生们的知识获取过程相对被动。 3.2 学习困难 学生在学习断层影像解剖学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大量的医学和解剖学知识,其中部分内容比较抽象、繁琐。这样的难度会带来对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大。虽然教师会尽力解释每个结构和组织的内容,但是由于教学内容本身的复杂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依然会面临较大的困难。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名词解释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名词解释 1.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以人体断层影像为导向,以断层影像中的人体结构为学习研究对象,分解剖析断层影像中人体组织、器官、结构的位置、形态、毗邻关系、组织特性及 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 断层:是根据研究目的的某一方向所作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标本或图像。 3. 断面: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与研究中所观察的断层标本的剖面。 4. 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处的连线,颅脑横断层多以此线为基线,是临床影像头部的轴位扫描基线。 5. 禽距:位于侧脑室后角内侧壁的腹侧,有距状沟前部皮质陷入侧脑室后角内所形成的隆起结构。 6. 半卵圆中心:颅脑部横断层上大脑半球内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有胼胝体体的辐射纤维和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 7. Meckel 腔:又称为三叉神经腔,位于颞骨岩部尖端,是颅后窝伸向颅中窝后内侧部的一个硬脑膜隐窝,其开口处恰位于小脑幕切迹的下方,内耳门和鞍背的中点处。 8. 辐射冠:大部分投射纤维呈辐射状,投射至大脑皮质,此部分投射纤维在冠状、矢状断层上所形成的宽阔白质区。 9. 肌腱袖:又称为肩袖,由止于肱骨大、小结节的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彼此连接成腱板,包绕肩关节的上、后和前方,并于关节囊相愈着,对肩关节起稳 固作用。 10. 腋窝:位于肩关节下方,臂部与胸上部之间。当上肢外展时,腋此区呈底在下,顶向上的四棱锥形腔隙,称为腋窝。 11. 髌下脂体:骨下、骨上方和髌韧带之间的脂肪组织,并可向两侧延伸,超出髌骨外侧缘 1.0cm 左右。 12.肺门:内侧面向内凹陷处,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神经进出之处。 13.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支气管、肺动静脉、淋巴、神经)将肺与纵隔连接在一起并有结缔组织包绕称为肺根。 14. 肋膈隐窝:又称肋膈窦,由肋胸膜下缘与膈胸膜折返形成,呈半环形,容量最大,位置最深, 胸膜腔内的积液常先蓄积此第二肝门:腔静脉沟的上端处,肝左、中间、右静脉出肝后立即注入下腔静脉,临床上称 此沟上端为第二肝门。

(完整word版)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 1.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器官和尸体不同方位的断面标本及其对应的影像图的一门科学。 2.断层:是根据研究目的的某一方向所作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标本或图像。 3.断面:是指断层标本的表面。 4.横断面:又称水平面,是指平行于水平面的断面,断层标本和CT、MRI等图像观察其下表面。 5.矢状断面:是按人体的矢状轴沿上下方向移动切割所制成的左右侧断面。通过人体正中线的断面为正中矢状面。断层标本和MRI等图像观察其左侧面,但超声一般观察其右侧面。 6.眶耳线(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部横断层扫描多以此为基线,亦即临床影像上轴位扫描的基线。 7.Reid基线(下眶耳线):眼眶下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头部横断层标本制作的常用基线,冠状面标本的常以该线的垂线为基线。 8.上眶耳线:眶上缘中点与外耳门重点的连线,以此为基线的断面与颅底平面相一致,临床影像按此基线扫描,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的结构和减少颅骨伪影。 9.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底部,在正中矢状面上呈弓形的白质带,自前向后分为胼胝体嘴、膝、干和压部,胼胝体嘴向下连于终板。 10.穹窿:是自海马至乳头体的弓状纤维束,分为穹窿脚、体柱三个部分。 11.内囊: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和背侧丘脑之间的宽阔致密的白质带,自前向后分为内囊前肢、膝和后肢三个部分。 12,外囊:屏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髓质称为外囊。 13.最外囊:评传和外侧的波纹状的突起与岛叶皮质之间的的髓质称为最外囊。 14.新纹状体:尾状核和壳称为新纹状体。 15.旧纹状体:苍白球称为旧纹状体。 16. 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合称纹状体。维持骨骼肌的张力,协调集群运动。 17.基底核:位于大脑半球髓质中,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18.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形状不规则,可分为侧脑室前角、中央部、后角和下角四个部分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19.侧脑室三角区:侧脑室中央部、下角和后角三者汇合处呈三角形的腔隙称为侧脑室三角区。 20.第三脑室:是两侧背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狭窄的腔隙,有顶、底前壁、后壁和左、右侧壁。 21.第四脑室: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形似帐篷。 22.硬脑膜窦:为颅内静脉的一部分,由分开的两层硬脑膜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损伤时难于止血易形成颅内血肿。 23.脑蛛网膜下隙:位于蛛网膜和软脑膜之间,内充满脑脊液,此间隙向下与脊髓蛛网膜下隙相连通。 24.脑池: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又称脑池。 25.小脑延髓池:又称枕大池,位于颅后窝下部的小脑与延髓之间,被小脑镰分为左、右侧部,向前连同第四脑室,向下连通脊髓蛛网膜下隙,内有小脑后动脉经过。 26.桥池:又称脑桥前池,位于脑桥腹侧面与枕骨之间,扁且宽阔,向上连通脚间池,向后连通小脑延髓池,内有基底动脉通过。 27.脑桥小脑角池:又称桥池侧突,为桥池向外侧的延续。 28.脚尖池:为桥池向上的延续,位于鞍背与中脑的脚间窝之间,两侧经环池与中脑后方的

【结构】膝关节矢状断层影像解剖学

【关键字】结构 [摘要] 目的为膝关节疾患的影像学诊断提供矢状断层解剖学基础。方法用成年男尸右膝部标本5例(新鲜3,福尔马林固定2),按解剖骨性标志画线,其中1 例标本先行矢状位MRI扫描,所有标本冻硬后,切制矢状断层解剖标本,每例切5 个断层,皆观察其内侧面。结果观察了构成膝关节的主要结构,交叉韧带、半月板及其周围软组织的形态特征、位置、毗邻及其在连续断层的变化规律,并匹配同一断层之MRI。测量股骨内、外侧髁关节软骨厚为2.3 mm和2.4 mm,胫骨内、外侧髁关节软骨厚为2.5 mm和2.6 mm,髌骨关节软骨厚为5.3 mm,前交叉韧带长36.1 mm,前、后交叉韧带中部矢状径为6.32 mm和6.51 mm,内、外侧半月板矢状径为42.4 mm和33.2 mm,内侧半月板前、后部厚度为5.1 mm 和5.8 mm,外侧半月板为6.5 mm和7.1 mm。结论膝关节的矢状断层解剖各结构形态、位置及变化规律,对骨科及影像学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膝关节;断层解剖;磁共振扫描成像 Sagittal sectional and imaging anatomy of the human knee joint GUO Zhao-long, ZHANG Xiao-wei, YANG Guang-fu, LIU Guo-qiang, ZHANG Feng-chang (Department of Anatomy, , , 710061, )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sagittal sectional anatomical basis for imaging diagnosis of human knee joint disorders. Methods A total of 5 specimens of the right knees of male adult cadavers (3 fresh, 2 fixed by formalin) were used. After 1 case was scanned by MRI, all specimens were frozen, and then each one was cut into 5 sagittal sections.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 law of variation of the articular surface, articular cartilage, capsule cavity, ligament of cruciate and meniscu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thickness of the articular cartilage of the medial and the lateral condyle of femur was and , and that of the tibia was and . The thickness of the articular cartilage of patella was . The length and width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were and , respectively, and the width of the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 The sagittal length of the medial and the lateral meniscus was and . The thickness of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parts of the medial meniscus was and , and that of the lateral meniscus and . Conclusion The findings of the sagittal sectional anatomy of the knee joint, including the structures,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and the measurement data, have laid the anatomical foundation for medical imaging diagnosis and arthroscopy. Key words: knee joint; sectional anatomy; MRI 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因受力重,故创伤及劳损多见,居所有关节之首[1]。MRI 及膝关节镜已广泛用于膝关节伤病的诊断与治疗,但有关膝关节的断层影像解剖学,近期文献仅见到其横及冠状断层解剖[2-4],本文报道其矢状断层解剖,并匹配同一断层MRI作对照,旨在积累国人断层解剖学资料,以期为膝关节病变的MRI诊断及关节镜技术提供详细的解剖学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选用国人中等身材无明显关节病变的成年男尸右膝部标本5例(新鲜冷藏3例,福尔马林固定2例),依影像学需要,按解剖学骨性标志画线,其中1 例新鲜标本先作矢状位MRI 扫描,所有标本冻硬后,切制与MRI一致的矢状断层标本,每例切5 个断层,皆观察其内侧面,用游标卡尺对主要结构进行测量[5]。 2 结果 2.1 膝关节矢状断层解剖 经髌骨内侧缘内处(断层1)

(完整word版)人体断层解剖学

- 1 - 断层解剖学 解剖学教研部 实用断层影像解剖学 人体断层解剖学是解剖学的重要分支。目 前,人体断层解剖学已成为识别多种现代医学

- 2 - 影像的重要基础科学。断层影像解剖学是研究机体正常形态结构及其相关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是解剖学与医学影像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边缘科学,属于应用解剖学范畴。本世纪70年代以来B 超、CT 、MRI 和ECT 等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应用及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给断层解剖学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要想提高医学影像的分析能力和诊断准确率,应具有扎实的断层解剖学基础,否则将无法胜任用现代化医学影像仪器装备的临床工作。因此,学习和研究断层解剖学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基于医学教育和临床工作需要,我们利用自制的实物标本和CT 图像、MRI 图像,制作了断层解剖学和影像解剖学视听教材。由于本学科正处于飞速发展之中,再加上编者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行和读者不吝赐教,以求改进和进一步完善。 (一)颅脑部断层影像解剖 (1)颅脑正中矢状断面(图1):脑位于颅腔内由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及小脑六个部分组成,通常,中脑、脑桥、延髓合称脑干。胼胝体分为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干和胼胝体压部,透明隔,第三脑室,前下方有视交叉,乳头体,交叉池是视交叉周围的蛛网膜下池。脚间池是大脑脚之间的蛛网膜下池,交叉池和脚间池合称鞍上池,鞍上池向下与脑桥池相续,内有基底动脉。第三脑室后方分别有中间帆腔、松果体、大脑大静脉池、中脑四叠体,背侧有四叠体池,向上与大脑大静脉池相续。小脑幕位于小脑与端脑枕叶之间,第四脑室位于脑桥、延髓和小脑之间,向上经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枕大池也称为小脑延髓池。 颅脑正中矢状层面MRI 图像: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及小脑,胼胝体,胼胝 体膝,胼胝体干,胼胝体压部,第三脑室,视交叉,乳头体,交叉池,脚间池,脑桥池,中间帆腔,大脑大静脉池,四叠体,四叠体池,第四脑室,经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小脑幕,枕大池,位于延髓、小脑与枕鳞之间。 (2)眶耳基线断面(图2):是以眶下缘与外耳道连线为基线的断面,可分为前部、中部、 后部三个部分。前部的正中有矢状位的鼻中隔,两侧是筛窦,再外侧是眶部,中部中央的腔洞为蝶窦。枕骨基底部,两侧有颈内动脉、乙状窦,后部是颅后窝内结构,主要有延髓和小脑,延髓,椎动脉位于延髓与基底部之间,小脑下部正中线两侧有小脑扁桃体,小脑膝是两侧小脑扁桃体之间的蛛网膜下池,向后与枕大池相通。 眶耳基线层面MRI 图像:鼻中隔,筛窦,眶部,蝶骨小翼,蝶窦,枕骨基底部,延髓,第四脑室,小脑扁桃体,小脑膝,枕大池 (3)第四脑室下部断面(图3):筛窦在前部的中心部,眶内有眼球,视神经,眶脂体,眼外肌。蝶窦位于断面中心,蝶窦的后外侧有颈内动脉。颞叶下部断面,颞骨岩部,脑桥,斜坡。脑桥池内有基底动脉、展神经,脑桥小脑脚处有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第四脑室,小脑蚓,小脑半球,乙状窦。 第四脑室下部层面MRI 图像:鼻中隔,筛窦,眼球,眶脂体,视神经,蝶窦,颞叶下 部,脑桥,第四脑室,小脑蚓,小脑半球,枕大池 (4)第四脑室中部断面(图4):额窦在断面的最前方,直回在大脑纵裂的两侧,外侧为眶 回、眶内物,中央的前方有视神经、眼动脉,后方有鞍背,其正前方有下丘脑漏斗。鞍背两侧有颈内动脉、动眼神经,颞叶呈三角形,颞叶髓突发出三个髓突,分别为颞上回髓突向前,颞上回,颞中回髓突向外,颞中回,颞下回髓突向后外,颞下回、枕颞回。侧脑室下角,前内侧灰质为杏仁核,后内侧灰质是海马,海马旁回、脑桥、脑桥池、基底动脉、三叉神经、第四脑室、小脑蚓、小脑中脚、小脑半球、小脑幕、乙状窦。 第四脑室中部层面MRI 图像:额窦,直回,眶回,眶内物,蝶窦,鞍背,颞叶,颞上 回髓突,颞上回,颞中回髓突,颞中回,颞下回髓突,颞下回,侧脑室下角,杏仁核,海马,海马回沟,海马旁回,脑桥,脑桥池,基底动脉,第四脑室,小脑蚓,小脑半球,枕大池,乙状窦。

医学影像解剖学断层解剖 (主要层面)

===========(1)鞍上池层面 鞍上池位于层面中央,呈星形。多数有六个角,呈六角星状。前角通大脑纵裂池,两侧的前外测角通大脑侧裂池,两后外角通大脑角池及环池,后角连大脑脚间池。 鞍上池内容纳重要结构。其前部为漏斗和视交叉,视交叉外侧可见颈内动脉,它发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并经后交通动脉与基底动脉发出的大脑后动脉吻合,形成WiLLis环。本层面可显示WiLLis环的大部分。 鞍上池前方为大脑半球额叶底部。两侧方为颞叶,外侧裂池为额叶和颞叶的分界。后方为中脑大脑脚,中脑背侧有一对隆起,为下丘。四叠体池环绕下丘的表面。 小脑幕呈“八”字向后张开,附于乙状窦。小脑幕的前方为颞叶,后方为小脑半球及蚓部。 小脑蚓与枕骨之间为枕大池。 ==============(2)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中脑位于此层面中央,中脑腹侧见大脑脚。在MRT2加权像上可见位于大脑脚底的黑质和红核,左右各一并对称。黑质在前,呈卵圆形。红核在后,呈圆形。它们均呈低信号。中脑背侧可见中脑导水管及上丘。上丘后方为四叠体池。 下丘脑居中脑前方,其中间为裂隙状的第三脑室下部。第三脑室的前方为侧脑室前角下部及大脑半球额叶。两侧方见尾状核和豆状核。前连合在层面近中部横行,形似自行车车把,将前方的纵裂池和后方的第三脑室隔开。在MRT2加权像上观察前连合最佳。 大脑外侧裂呈横置的“T”型,颞叶与基底节核团之间为岛叶。覆盖岛叶的大脑组织称为岛盖; 侧脑室下角居颞叶内,呈弧性裂隙影。侧脑室下角内测为海马所在。 小脑幕呈“V”形向后附于窦汇,其间为小脑蚓部及小脑上池。 =============(3)松果体层面 第三脑室呈纵行裂隙状,位于层面中央。它与前方的室间孔、穹隆及室间隔构成中线结构。 室间孔居穹隆与背侧丘脑之间,它连接侧脑室与第三脑室相通。 自中线向外依次可见如下结构:侧脑室、尾状核头及背侧丘脑、内囊、豆状核、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岛叶、外侧裂、颞叶。 内囊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头及背侧丘脑之间,呈“﹤”形,尖端朝内侧。内囊分三部分,尾状核头部与背侧丘脑之间内囊膝部,尾状核头部与豆状核之间为内囊前脚,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为内囊后脚。豆状核由两个核团组成,分别是内测的苍白球和外侧的壳。基底节和内囊的解剖结构在MR图像尤其是T2加权像上显示最清楚。 侧脑室前角与大脑纵裂池之间为胼胝体膝部,它连接左右额叶。第三脑室后方为松果体,常因钙化而在CT图像上呈现高密度,故易于识别。松果体后方为大脑大静脉池及直窦。大脑大静脉及直窦在增强图像上显示尤为清楚。侧脑室三角区内富含静脉丛,并常发生钙化。三角区后方为枕叶。 ==================(4)侧脑室体部层面 两侧侧脑室形态基本对称,呈现体部及前、后角。体部呈凹缘向外侧的镰刀状,居中线两旁,中间由室间隔相隔。室间隔为两侧膜状结构紧贴而成,之间可有潜在腔隙,如扩大则形成第五脑室,属正常变异。室间隔体部两旁为尾状核头部及背侧丘脑,豆状核在此层面上不显示。两侧侧脑室前角之间为胼胝体膝部,后角之间为胼胝体压部。 大脑外侧裂位于半球凸面中点处,向后向内延伸至侧脑室三角区平面。顶枕沟始于中线后1/3处,为顶叶和枕叶分界标志。此层面同时出现大脑半球的额、颞、顶、枕4个叶。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试题及答案(六)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1 眶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 2 Reid基线:眶下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 3 岛盖:额叶,顶叶,颞叶掩盖岛叶的部分称为岛盖 2 基底核的位置: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髓质内,有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体 4 纹状体:尾状核与豆状核合称纹状体,苍白球为旧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壳为新纹状体 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底部在正中矢状面上呈弓形宽厚的白质带,自前向后分为嘴,膝,干,压部胼胝体嘴向下连于终板,胼胝体纤维呈辐射状向前后及两侧分别形成额釬,枕gan,半卵圆中心的主要纤维联系左右侧大脑半球的额叶,枕叶,顶叶,颞叶 5 前连合:位于穹窿柱前方的终板内,呈“X”形,构成第三脑室前臂的一部分 6 穹窿:自海马至乳头体的弓状纤维束,分为脚,体柱三部分 内囊:投射纤维通过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聚集成宽阔致密的白质带,为。 7 辐射冠:投射纤维中大部分纤维呈辐射状投射至大脑皮质,此部分称为辐射冠 8 半卵圆中心:横断面上大脑半球内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由胼胝体的辐射线和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组成 3 间脑分布:位于大脑半球与中脑之间,外侧临内囊,内侧面形成第三脑室的侧壁,分为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后丘脑 1 松果体位置:位于胼胝体压部的下方,以柄附着于第三脑室后部 临床意义:松果体偏离正中线是颅内占位性病变的信号 9 侧脑室三角区:侧脑室中央部,下角,后角三者汇合处呈三角形的腔隙称-- 10 小脑延髓池:又称枕大池,位于颅后窝后下部的小脑与延髓之间,被小脑镰分为左右侧部,向前连通第四脑室,向下连通脊髓蛛网膜下隙,内有小脑下后动脉经过

《断层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断层解剖学 Sectional Anatomy 课程代码:26410109 学分:2.5 学时:40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40)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 适用专业:医学影像专业 教材:《人体断面解剖学》姜树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年第2版; 《局部解剖学》、彭裕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第6版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断层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断面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为适应X线断层(CT)、超声和磁共振扫描(MRI)等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而兴起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由于人体断层解剖学,是以研究人体正常断面结构为目的,它不仅可通过其断层原位显示人体各部结构的断面形态、位置及其相互关系,而且可通过其连续断层观察或借助计算机重建整体形态及空间配布。所以.学习人体断层解剖学,掌握其正常断面形态,对于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学习医学影像学的必修课及其它后续课程的先修课,因断层解剖学是以局部解剖学为基础的,因此该门课程包括局部解剖学课程。局部解剖学和断层解剖学是并列的两门课程。 断层解剖学由于其研究方法和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尸体的断层解剖学和活体的断层解剖学。前者是以通过切制尸体断层标本的方法,显示正常人体各部器官结构的断面形态,通常称为断层解剖学;后者是以通过超声、CT和MRI等影像学手段,显示活体正常器官结构的断层形态,通常称为影像解剖学。两者均是以原位显示或表达人体正常断层结构的形态、位置及其毗邻关系,为学习医学影像学、正确地辨认或识别临床各种影像学检查奠定形态学基础。因此,断层解剖学(包括断层解剖学和影像解剖学),属于临床应用解剖学范畴,是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学之间的桥梁科学。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

断层影像解剖学

断层影像解剖学 断层影像解剖学(human sectional anatomy)是用断层方法研究和表达人体正常形态结构及其基本功能的科学。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相比,断层影像解剖学有以下特点:①能在保持机体结构于原位的状态下,准确地显示其断面形态变化及位置关系;②可通过追踪连续断层或借助计算机进行结构的三维重建和定量分析;③密切结合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是断层影像技术对疾病作出诊断并进行介入性治疗的形态学基础。 发展历史 断层解剖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早在16世纪初就被用于人体解剖的研究。当时,意大利画家Leonardo da Vinci(达·芬奇)绘制了男、女躯干部的正中矢状断面图;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人Vesalé研究了脑的横断层解剖。17世纪,一些学者分别展示了脑、眼和生殖器等的断面。18世纪,Haller、S.Soemmering和Vicq d’Azgr绘制了脑的各种断面图;Camper镌印了盆部的纵断面图;Scarpa则用盆部的断面来表达取石手术途径。16~18世纪,阻碍断层解剖发展的重要原因是缺乏使尸体变硬以维持结构于原位的方法。从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是人体断层解剖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是完善了断层解剖方法,再一个是出版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人体断层解剖学图谱。 实用文档

荷兰解剖学家Riemer(1818)率先使用冰冻法制备断层标本并出版了图谱。Gerota(1895)将5%的福尔马林溶液灌注尸体再冰冻切片,从而完善了冰冻切片法。目前,仍沿用这个原则制备人体断层标本。Huschke(1844)利用18个月的女孩尸体发表了10幅颈、胸、腹、盆的横断面图,这些精美而有用的断面令他兴奋不已。伟大的俄国解剖学家和外科医生Pirogoff于1852年至1859年间以天然冰冻法制备断层标本,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断层解剖学著作。这部巨著包括五卷:一卷八开本的描述资料共796页和四卷包括213幅断面图的特大对折本,其断面含有头部横断面、胸部横、矢状断面、男女腹部的横、矢、冠状断面和四肢的横断面。法国人Gendre(1858)用石膏包埋尸体,制备了含有25个断面、自然大小的全身各部的横、矢和斜状断层解剖学图谱,每个断面伴有简要的文字说明。德国人Braune(1872)完成了人体各部三种基本断面的解剖学图谱,并仔细描述了器官的毗邻和评述了前人的工作。他的著作再版两次,并被译成英文。Henke在读到其第二版时便注意到了通过断面来进行结构重建的问题,他重建了心脏并将其轮廓投影至胸壁。Rudinger(1873)、Dwight(1881)和Symington(1887)分别研究了儿童的断层解剖。Dalton(1885)出版了三卷脑断层解剖学图谱,横、矢、冠状断面各1卷,图片由离体脑断层标本黑白照片与相应线条图组成,文字部分包括图注和断面特点的简要说明。Hart(1885)编绘了女性盆部的局部和断层解剖图谱,但断面较少,切片甚厚。Macewen(1893)出版了《头部断层解剖图谱》一书,由7套头部的连续断面图组成。 由于冰冻切片法日趋完善,故在20世纪早期,断层解剖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1903年,Sellheim研究了不同年龄女性盆部的三种断面。1911年,美国的实用文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