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一、中国古代史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单元一: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

1、原始社会阶段(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

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1)政治上:夏朝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商朝强化了奴隶制国家机器;西周确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的分封制;春秋时期出现诸侯争霸战争。

(2)经济上: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典型的“青铜时代”;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加快了奴隶制经济基础(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3)民族关系上:通过春秋争霸战争,民族融合进程加快。

(4)文化上:突出表现为商文化的成熟、春秋时期老子和孔子两位思想家的卓越成就。

3、封建社会的形成阶段----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1)政治上:各国通过变法运动确立了封建制度;战国兼并战争加速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立。

(3)民族关系上: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逐步融合,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4)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单元二: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和封建国家的分裂与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

1、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政治上: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时建立,在西汉汉武帝时得到巩固。

(2)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对外贸易开始,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3)民族关系上:秦汉王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4)文化上: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儒家思想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外来文明(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融入中国文化;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且有气势恢弘的特点。

(5)对外关系上:随着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外交的范围得以扩展,中国对外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欧亚几个文明地区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

2、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1)政治上:国家长期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战乱频仍;南北政权并立、对峙;门阀士族政治特色鲜明,成为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2)经济上: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士族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3)民族关系上: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民族杂居,民族政权对峙;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

(4)文化上: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色;思想领域异常活跃,如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与反佛灭佛的斗争;科技成就较为突出。

(5)对外关系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单元三: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1、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

2、经济上: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施,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全面兴盛的局面,重要工商业城市遍布南北,长安和洛阳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民族关系上:中央王朝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以及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边疆的开发,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4、对外关系上: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对外政策开明,中外人员外来、经贸交往和文化交流频繁,推动了“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的形成。

5、文化上:全面繁荣,兼收并蓄(广泛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成果),世界领先,影响深远(“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

单元四: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

1、政治上:由分裂割据到几个民族政权并立对峙再到全国统一;北宋时的“强干弱枝”、元朝时的行省制等措施促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原封建王朝“积贫积弱”,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势力大大发展,并最终统一全国。

2、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完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进一步扩展;商业突破“市”“坊”界限,北宋时开始使用纸币,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

3、民族关系上: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依然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加快,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元朝时又一次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

4、对外关系上:北方地区对外陆路贸易受阻,到元朝时陆上丝绸之路重新繁荣;南方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外海外贸易比较发达。

5、文化上:以活字印刷术、指南针以及火药火器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科技又有新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以宋词的繁荣、理学的兴起和元曲的兴盛为代表,传统思想文化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

单元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的由盛而衰-----明清时期(1368----1840)

1、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并且日益僵化、腐朽、反动,对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反映出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2、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达到顶峰;在商品经济活跃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得以产生并有缓慢发展。

3、民族关系上:明清政府注意发展民族之间的往来,平定了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幅员辽阔的版图最终确定,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清朝基本定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4、对外关系上:由活跃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逐渐转向闭关锁国;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尖锐,出现了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

5、文化上:承古萌新是明清文化的总体特点,表现在: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官方编纂大型图书);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西学东渐”局面形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二、中国近代现代史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单元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年------19世纪60年代)

1、政治上:

(1)自鸦片战争起,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由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转变为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3)中国革命任务发生变化:由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转变为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

(4)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5)阶级关系发生变化: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外商开设的船坞和工厂里,第一批无产阶级诞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了一批为外国列强转卖商品、收购原料的中国人,称为买办商人;1851---1864年间,中国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

2、经济上:

(1)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涌入中国市场,促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3、对外关系上:

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清政府被迫由闭关锁国转为对外开放,由妄自尊大转为对外妥协,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清政府开始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和工具。

4、思想文化上: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等人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农民运动领袖洪仁玕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形成“西学东渐”局面。

单元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9世纪60年代--------1901年)

1、政治上:

(1)中国主权进一步沦丧,到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2)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出现暂时“和好”的局面。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

外反动势力又出现“对抗”,中国边疆出现新危机,还爆发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1901年的《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最终确立。

(3)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高涨:农民阶级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1898----1900);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在政治上的代表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运动;由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利益的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以1894年建立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为起点)。

(4)阶级关系发生变动: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随着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得到发展。

2、经济上:

(1)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地主阶级洋务派兴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经济近代化由此开端。(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有了初步发展。

(4)19世纪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逐步发展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3、对外关系上:

(1)清政府逐渐放弃了抵抗,最终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1861年,清政府设立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总理衙门,1901年改为外务部。

4、思想文化上:

(1)“向西方学习”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由“器物”到“制度”,也就是由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发展到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派的“君主立宪”。

(2)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还派人出国留学,中国教育近代化由此起步。

单元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1901年----1919年)

1、政治上:

(1)帝国主义推行“以华治华”策略,先后扶植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加深。(2)中国近代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人民大众同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之间的矛盾。

(3)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在政治上的代表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和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北洋军阀集团的黑暗统治时期。革命派为了反对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张勋复辟斗争、护法运动。

(4)辛亥革命以后,无产阶级成长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2、经济上: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社会经济领域的主要思潮。但是,其发展仍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3、对外关系上:

(1)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扶植中国反动势力作为其统治中国的代理人。

(2)“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日美加紧侵略中国,特别是日本,形成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4、思想文化上:

(1)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民国成立后,政府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和完善学制,摆脱了封建教育制度。(2)20世纪初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两大思潮。

(3)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促使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即激进派)发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把斗争矛头指向封建儒家传统思想道德,十月革命以后的1918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单元四: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大革命(1919年-----1927年)

1、政治上:

(1)中国处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军阀混战,“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在1922年的二大上,制定了适合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

(3)1924年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民大革命运动由此开始,经过几年的斗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集团的反动统治,但由于党内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等因素而最终归于失败。

2、经济上:

一战结束以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又走向萧条。

3、对外关系上:

(1)一战结束以后,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2)中共在民主革命纲领中明确提出反帝的主张;孙中山先生在晚年实现了伟大的转变,国民党在新三民主义中也明确提出反帝的主张。

(3)国民大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1925年,在中共的领导下,掀起反帝爱国运动五卅运动;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

4、思想文化上:

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共领导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在国民大革命中,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共同指导中国革命,其中,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大革命的主要指导思想。

单元五: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年-----1937年)

1、政治上:

(1)1927年秋,宁汉合流,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1928年底,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蒋介石采取各项措施,加强了专制独裁统治。

(2)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标志,中共逐渐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即实行工农武

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国共对峙局面正式形成。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中共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对国民党的政策,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2、经济上:

(1)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逐步建立起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控制,民族资本主义也有了显著发展,但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2)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着手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为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中共开展经济建设,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还兴办了一些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

3、军事上:

(1)国民党各派新军阀为争夺势力范围而展开军阀混战,如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

(2)国民党集团对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反革命围剿,前四次中共均取得反围剿的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因王明左倾错误的推行而失败,红军因此被迫长征。

(3)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起,中国爱国力量开始抗击日本侵略,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4、对外关系上:

(1)国民政府实行反苏亲帝的外交政策,发起改订新约运动,部分丧失的主权得到恢复,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2)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局部抗战,中共倡导并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先后实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民族危机加深。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破产。

单元六: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

1、政治上:

(1)1937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2)国民政府坚持以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为特征的独裁统治。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蒋介石集团抗战意志发生动摇,并屡次制造反共高潮。

(3)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中共在抗日根据地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高潮实行坚决回击的方针。

(4)日本在沦陷区实行“以华治华”策略,扶植建立汪精卫伪政权,对沦陷区人民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2、经济上:

(1)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严重受挫。

(2)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并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日本对沦陷区经济实行“以战养战”的方针,在农业、工矿交通运输业、金融、劳动力等方面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3、军事上:

(1)抗日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1937年7月----1938年10月)、战略相持(1938年10月----1945年8月)、战略反攻(1945年8月)三个阶段,中华民族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2)国民党在抗战初期比较积极地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会战,正面战场成为抗战初期的主战场。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集团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由于国民党推行片面抗战路线,抗战期间正面战场丧师失地。

(3)抗战初期,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推行全面抗战路线,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相持阶段到来以后,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4)日军在抗战初期实行全面进攻、速战速决的方针。相持阶段到来后,日军把进攻重点转向敌后战场,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4、对外关系上:

(1)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中国与美苏英等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国抗战得到国际援助,中国因抗日战争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2)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约,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即领事裁判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这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

单元七:人民解放战争(1945年------1949年)

1、政治上: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政治斗争为主发展到军事斗争为主,其结果是在中共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以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为标志)。

2、经济上:

(1)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国民党的野蛮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国统区经济陷入崩溃。

(2)中共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军事上:

在全面内战爆发以前,解放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发动的局部进攻。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成功进行了战略反攻(以1947年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为标志)、战略决战(即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北平和平谈判破裂后开始)、追歼残敌等军事行动,最终取得胜利。

4、对外关系上:

(1)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2)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国民党集团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3)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中国人民由此赢得了民族独立。

单元八: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49年------1956年)

1、政治上:

(1)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以后,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初步确立。

(3)建国初期,党和政府为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完成大陆统一;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取缔旧社会遗留恶习;三反五反运动。

(4)1954年秋,第一届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形成,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过渡状态结束。

(5)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2、经济上:

(1)建国初期,党和政府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接着在企业中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农村进行土地改革,接着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

(2)1953年颁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由此制定一五计划,开始进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规定优先发展重工业。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为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3、对外关系上:

(1)废除旧中国一切不平等条约,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取得战争胜利,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

(3)同苏联等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以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4)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5)1954年出席日内瓦会议,在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单元九: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年-------1976年)

1、政治上:

八大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规定了发展生产力的总任务。但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标志着党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此后,阶级斗争扩大化逐步升级,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酿成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泛滥给我国各项事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2、经济上:

(1)1958年,党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出现了1959----1961年严重困难的局面。1960年冬,党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

(2)十年文革时期,政治上的动乱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但由于广大干群自觉抵制左倾错误,以及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的努力,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

3、对外关系上:

(1)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苏关系走向恶化,中美关系依然紧张,中国外交环境恶化。

(2)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内的合法权利,美日等国在联合国内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破产。

(3)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此后,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

(4)70年代,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

单元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1976年--------)

1、政治上:

在经历了两年徘徊中前进的局面之后,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我国逐步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并先后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2、经济上: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对外开放的实践使我国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了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各地区的共同富裕。

3、对外关系上:

(1)在外交方针上,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作为我国的一项国策;实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重视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2)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通过与英国、葡萄牙的外交谈判,我国终于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3)我国积极参加各种国际组织,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如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创建上海合作组织等。

三、世界近代现代史各阶段的阶段特征

单元一: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时代(1500年前后----19世纪初)

阶段特征:14---16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并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17---19世纪初,世界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制度的衰亡和资本主义的成长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中心内容。

(1)经济领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于14、15世纪在意大利和西北欧产生;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虽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18世纪60年代),但资本主义占主流的生产组织形式仍然是工场手工业。

(2)政治领域:荷英法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和拉丁美洲通过民族独立性质的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和亚洲封建国家没落,欧洲和亚非的大多数国家,还处于封建社会或更早的社会阶段。(3)思想文化领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发起了反封建斗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以天文学革命为开端的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并得到发展。

(4)国际关系领域:英、法、荷等国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大肆殖民扩张,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殖民霸权的斗

争,到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单元二:资本主义的蒸汽时代(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

阶段特征: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1)经济领域: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转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确立起对世界经济的统治地位,使人类社会开始进入蒸汽时代;随着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的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政治领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风起云涌,资产阶级最后战胜封建势力,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反抗资产阶级的剥削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和发展。

(3)思想领域: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多种思想并存,自由主义是这一时期的主流。

(4)国际关系领域: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加紧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随之初步形成;欧洲新式民族解放运动将民族独立与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而亚洲革命风暴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属于旧式民族解放运动。

单元三:资本主义的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

阶段特征: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特征,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进入成熟、稳定和繁荣时期。

(1)政治领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健全民主政治和加强专制统治两重趋势:英法美等国政党政治、公民参与、自由竞选、胜者执政的现代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基本定型;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俄德日等国的专制色彩较为浓厚。

(2)经济领域: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基本定型;由于垄断的程度不同,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3)思想领域:自由主义思想逐渐衰微,反映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时期资产阶级要求和愿望的新思想占据上风;社会主义思潮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分歧,帝国主义时代产生了列宁主义。

(4)国际关系领域: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随之最终形成;亚非拉新型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各国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斗争日趋激烈,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单元四:十月革命到经济大危机前的世界(1917----1929)

阶段特征: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并存;资本主义世界由动荡到相对稳定。

(1)一战中,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沙俄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2)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解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出现和平共处的局面。帝国主义国家和苏联也维持着和平共处的状态,国际局势相对稳定。一些资本主义

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恢复了经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政局相对稳定的局面。但稳定是相对的,稳定中潜伏着危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矛盾必然会冲破这种相对稳定的局面。

单元五:20世纪30年代的动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29---1945)

阶段特征:20世纪30年代,由大危机、大动荡到走向局部战争;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世界历史的主要矛盾是法西斯国家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之间的矛盾。

(1)“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成为二战前十年的基本特点。在三十年代大危机影响下,德、日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逐步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英、法、美等国凭借经济实力和相对完善的资本主义制度,靠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渡过了危机,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德、意、日法西斯疯狂扩张,结成三国轴心。英、法、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局部反法西斯的斗争未能遏制法西斯的进攻。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局部战争逐步演变为世界大战。

(2)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战争初期,由于西方大国的纵容,法西斯势力占据上风。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改变了双方力量对比。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胜利,使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和欧洲战场先后发生转折。1943年,意大利投降。1945年,德、日相继投降,二战以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单元六: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1991)

阶段特征:二战后,两极格局确立;20世纪70年代,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1)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同美国相抗衡的国家。由于美苏双方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苏争霸局面形成,造成国际局势长期动荡不安。20世纪70年代以后,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2)①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各国经济出现高速发展的局面。20世纪70年代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入滞胀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逐渐转入复苏阶段。在经济格局方面,由战后初期的美国独霸转变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②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各国通过社会改革,实行社会福利制度,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但阶级矛盾依然存在,社会危机加深,极右势力沉渣泛起。在政治格局方面,战后初期,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西欧、日本唯美国马首是瞻,后来,美国同西欧、日本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激烈,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各国逐渐形成一种战略伙伴关系,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趋势加强。

(3)二战后,欧亚出现了许多新兴的人民民主国家,它们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社会主义阵营,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苏联与东欧国家相继进行改革,探索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道路,但多有失误,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陷入困境。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起,实行改革开放,逐渐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在20世纪60年代走向解体。(4)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趋于崩溃。广大发展中国家形成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长,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亚洲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5)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信息、航天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形成了第三

次科技革命。它给各国经济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单元七:世界格局的变化(1991------)

阶段特征: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1)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目前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是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从长远观点看,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2)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世界贸易组织的运转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典型表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的三足鼎立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典型表现,也标志着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经济兴起,可持续发展观念得以形成和发展。

(3)国际关系的变化: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是,天下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仍然存在,世界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历史时期可以按照各种不同的分期方法进行划分,例如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变化等。以下我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对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进行介绍。 1.古代时期(公元前3500年-公元476年) 政治特征:古代时期以城邦制度为主,多个独立国家相互斗争、征战。例如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等国家的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古代 文明发展为强大的帝国,如古罗马帝国。 经济特征:以农业经济为主导,人们主要依靠种植谷物、养殖动物为生。此外,各地还发展了一些贸易和手工业,网络的鴨货易物也逐渐形成。 文化特征:出现了些许有影响力的宗教,例如埃及的太阳神教和希腊 的泛神论。此时期表现出了一些哲学和历史著作,如古埃及墓地中的书写 和希腊的哲学思想。 社会特征:社会结构分化明显,出现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阶层分化。此外,此时期也出现了奴隶制度,而人口稀少且城市化较不发达。 2.中世纪时期(公元476年-1453年) 政治特征:中世纪时期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封建国家逐渐出现。国王、贵族和教会的组织架构成为当时政治的主要体系,势力固化。 经济特征:封建经济成为经济的核心,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紧密。 此后,渐渐出现了城市经济,贸易和手工业建立起来,城市发展迅速。

文化特征:中世纪的主导宗教是基督教,教会在文化和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在宗教建筑、文学和艺术方面也有了许多开创性的成就,如哥特式建筑和文艺复兴运动。 社会特征:社会结构相当分化,上层为教士、贵族和国王,中层为农民和手工业人口,下层为奴隶和低下阶层。父权制家庭模式也十分普遍。 3.近代时期(1453年-1789年) 政治特征:此时期出现了绝对君主制国家,国王或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此外,一些民主制度也在此时期被提出,如英国的议会制度。 经济特征:工业革命的出现在这一时期十分重要,机械化和工厂化的进程迅速发展。农业革命也在经济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文化特征:启蒙运动的出现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标志,强调理性和科学思维。文学、艺术和音乐等方面也出现了重要的变革,如巴洛克艺术和古典音乐等。 社会特征:在这一时期,社会结构更加复杂,中产阶级在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团体和社会运动如工会和民权运动也开始兴起。 4.现代时期(1789年-今) 政治特征:现代时期的政治特征是民主制度的兴起,民主国家和宪法的建立成为主流。近代最重要的事件是法国大革命,其影响范围广泛。 文化特征:现代时期的文化变化非常多元化,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并存。现代主义运动和后现代主义思想在文化领域带来了革新。

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一、中国古代史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单元一: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 1、原始社会阶段(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 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1)政治上:夏朝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商朝强化了奴隶制国家机器;西周确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的分封制;春秋时期出现诸侯争霸战争。 (2)经济上: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典型的“青铜时代”;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加快了奴隶制经济基础(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3)民族关系上:通过春秋争霸战争,民族融合进程加快。 (4)文化上:突出表现为商文化的成熟、春秋时期老子和孔子两位思想家的卓越成就。 3、封建社会的形成阶段----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1)政治上:各国通过变法运动确立了封建制度;战国兼并战争加速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立。 (3)民族关系上: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逐步融合,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4)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单元二: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和封建国家的分裂与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 1、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政治上: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时建立,在西汉汉武帝时得到巩固。 (2)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对外贸易开始,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3)民族关系上:秦汉王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4)文化上: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儒家思想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外来文明(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融入中国文化;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且有气势恢弘的特点。 (5)对外关系上:随着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外交的范围得以扩展,中国对外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欧亚几个文明地区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 2、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1)政治上:国家长期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战乱频仍;南北政权并立、对峙;门阀士族政治特色鲜明,成为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2)经济上: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士族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 年—前221年))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 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总特征】:政治: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170万年前—前221年)【阶段特征】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一)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 经济: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农业上,夏、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火耕、耜耕;工商业,青铜时代,商朝出现职业商人,以贝为币,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政治: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思想文化:礼乐制度、甲骨文、傩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经济:铁犁牛耕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促使了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和小农经济的形成。私营工商业兴起。 政治: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各国纷纷改革推动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和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思想:百家争鸣推动思想的大解放。 科技:取得很高成就。(司南、《甘石星经》、九九乘法口诀、筹算法、《黄帝内经》)文艺:帛画、《诗经》、楚辞、宫廷宴乐、 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前221-220年) 【阶段特征】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初步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工商业得到发展。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思想:文化专制,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造纸术、张衡、《九章算术》、医学(《黄帝内经》、张仲景、华佗)等领先世界的成就。文艺:秦篆汉隶、帛画、汉赋 第三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 政治: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政治上虽有短暂统一,但以政权并立对峙为主,北方混战;少数民族内迁以及民族领袖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经济: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南方经济政策的调整。 思想:带有分裂割据烙印和体现民族融合的特点,三教鼎立,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科技:圆周率(祖冲之)、《齐民要术》 文艺:书法成为自觉艺术(王羲之)、文人画出现(顾恺之)第四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隋唐时期(581-907年) 【阶段特征】繁荣、开放、文化多元,是古代中华文明鼎盛时期。 政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中央集权制机构完善,是封建国家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重要发展时期。 经济:繁荣发展。生产工具改进,内外交通的发达,农业和工商业的繁荣,南北经济趋平衡。 思想:三教合一,文化多元,兼收并蓄。 科技:雕版印刷、火药、僧一行、孙思邈(药王)。 文艺:草楷并荣,书法理论成熟;吴道子创制法度;唐诗;梨园的歌舞戏 第五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时期 【阶段特征】封建经济发展、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一)宋代(960-1271年) 政治: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经济: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城市繁荣,市井生活丰富,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经济重心南移。 思想:重文轻武、理学形成 科技:活字印刷、火药广泛应用、指南针 文艺: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文人山水画注重意境,民间风情画出现;宋词;南戏 (二)元代(1276—1368) 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空前加强;民族分化,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经济: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思想: 科技:郭守敬的简仪和《授时历》;王祯的《农书》。 文艺:文人山水画、元曲、元杂剧(中国古代戏曲成熟) 第六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时期(14—19世纪中期)(1368-1840)【阶段特征】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时期,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经济:重农抑商,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并已孕育了新的经济因素,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带有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趋势;市民阶层崛起。 政治:国家统一,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对外方面闭关锁国 思想: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理学仍占据主流地位。 科技: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文艺:书法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文人画风格奇特,风俗画发展;小说;昆曲与京剧

历史阶段特征大全

历史阶段特征大全 1.原始社会阶段(约公元前500万年-公元前3000年):人类最早的 社会组织形式,人类还处于采集、狩猎和简单农耕阶段,社会形式简单, 个体生产和自然经济为主。此阶段人类社会没有私有财产,人类的社会关 系主要是基于血缘关系和直接的互助关系。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3000年-公元476年):奴隶制度的确立, 劳动力的剥削和奴隶制度的存在是此阶段的特征之一、特点是劳动者与生 产资料的断裂,劳动者没有私有财产,被奴役。奴隶制社会存在强大而稳 定的国家权力,有明确的等级制度。 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476年-公元1789年):封建制度的确立,土 地是农民唯一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封建社会有明确的等级制度,地主 有绝对的政治和经济支配,农民受地主剥削。基督教在整个封建时期起重 要作用。 4.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公元1789年-20世纪中叶):以私人占有和 市场交换为特征,市场决定了经济活动。资产阶级作为社会的主导阶级, 市场经济和利润追逐成为社会运行的主要动力。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 产生的根本动力之一 5.社会主义社会阶段(20世纪中叶-21世纪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深远。国家成为工业化进程的主导者,公有制在生产资 料中占主导地位。计划经济和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 6.当代阶段(21世纪初至今):全球化是当代阶段的显著特征之一,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各地变得更加紧密相连。经济全球化和

文化多元化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此阶段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从民主制度到专制制度不一而足。 总之,历史阶段特征的演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各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特征。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进程以及现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各时代的历史阶段特征(精华版)

各时代的历史阶段特征(精华版)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 3、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 4、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 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体现民族融合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数、农、医药学地理学) 四、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阶段总特征: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对外交流频繁; 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完善时期。 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 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

历史各个时期的阶段特征

历史各个时期的阶段特征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其间经历了许多不同的时期与阶段。每 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征与特点,下面将就历史各个时期的阶段特征进行 概要描述。 1.原始社会时期(公元前8000年之前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的最早时期,其特点是人类社会刚刚形成,经济 主要以采集、打猎与渔猎为主,人们生活在小范围的部落社会中。社会组 织以血缘和部落亲缘关系为纽带,社会生产力极为落后。 2.奴隶社会时期(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476年) 奴隶社会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人类开始驯养动植物,发展了农业,出现了专业的生产劳动和国家。社会分工细化,等级分明, 奴隶被剥夺自由,成为统治者的财产。此时社会地位由出身和财富决定。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是典型的奴隶社会。 3.封建社会时期(公元476年至公元15世纪) 封建社会是欧洲中世纪的主要社会形态。其特点是社会阶级关系严重 封闭,农民成为封建领主的附庸,生产方式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由 于外部威胁的存在,城堡和城市逐渐兴起,商业活动也有所发展。这个时 期的代表性国家有法兰西王国。 4.资本主义社会时期(公元15世纪至19世纪) 资本主义社会是工业革命后的产物,以私人所有制、市场经济和商品 经济形式为特征。资本家通过劳动者的剥削获取利润,社会地位以财富和

劳动分工为基础。此时期的特点是技术革新、工厂系统的建立、大规模的生产和贸易。英国、美国等是代表性国家。 5.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公元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 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劳动者通过国家统一管理的方式参与生产,并享受相对平等的福利。苏联和中国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代表。 6.当代资本主义社会(20世纪末至今)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发展方向。通过了解历史各个时期的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与评估当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趋势。

历史各阶段特征

历史各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社会大变革时期 1、政治:分封制逐渐瓦解,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 2、经济: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小农经济产生 3、民族:华夷之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百家争鸣局面; 5.、阶级(阶层):士阶层的崛起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奠基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 3、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 4、文化:秦汉思想大一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5、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社会转型期 1、政治:分裂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儒学危机 四、隋唐时期(581~907年):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时期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时期。 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 3、民族: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三教合流 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巩固时期

1、政治: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2、民族: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 3、文化:理学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 4、经济:城市经济、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5、阶层:市民阶层兴起 六,明清时期(1368~1840年):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巩固时期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2、经济: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社会阶层出现变动、士商相混。 3、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4、对外:由较为开放走向闭关锁国;朝贡制度 5、文化:程朱理学僵化,儒家思想承上启下,产生早期启蒙思想;西学东渐一度出现;文化专制进一步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 一、19世纪40、5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政治: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 3、思想: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4、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二、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于19世纪末登上政治舞台。 2、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运动走出近代化(经济工业

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

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古代时期 古代时期是中国历史的早期阶段,主要包括夏、商、周、春秋 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等时期。 1. 社会体制:在古代时期,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并发展。夏、商、周时期都是以王权为核心,的封建社会,贵族阶级占据主导地位。 2. 社会经济:古代时期的经济基础以农业为主,农业发展水平 逐渐提高。同时,城市和商业也在逐渐兴起,商品交换逐渐增多。 3. 文化传统:在古代时期,儒家思想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中 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强调礼仪、秩序、忠诚等价值观,对社会 起到了稳定作用。 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主要包括唐、宋、元、明、 清等时期。 1. 政治制度:在中世纪时期,中国出现了多个朝代的更替。政 治制度逐渐由封建制向中央集权制度转变,国家权力逐渐集中于皇 帝手中。 2. 社会经济:中世纪时期,农业继续是经济的主体,但手工业 和商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宋代,出现了繁荣的市场经济,商业活动 兴盛。 3. 文化风貌:中世纪时期,文化艺术繁荣,绘画、文学、音乐 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宋代的文人雅士成为社会的主要精英群体, 儒家思想继续发展。 近代时期 近代时期是中国历史的现代化阶段,主要包括清朝末期、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

1. 政治变革:近代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中国逐渐转向共和制度,并开始探索现代化的道路。 2. 社会经济:近代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农业规模扩大,农业机械化和工业化的兴起,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商业活动迅猛增长。 3. 思想进步:近代时期,中国的思想进步异常迅速,各类学术 思潮涌现。例如,科学、民主、自由等新思想深入人心,国人的思 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变革。 现代时期 现代时期是中国历史的最新阶段,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以后。 1. 社会主义建设:现代时期,中国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 义社会的转型。中国共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国家现代化。

历史各个时期的阶段特征

历史阶段特征 重要提示: 1、中国古代史通常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大部分来梳理,且之间互为因果。以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为例,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有:(1)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2)统治者推行重视经济发展的政策;/民族交流频繁的原因 (3)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4)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5)文化科技发达; (6)人民的辛勤劳动; (7)前代良好的经济基础。(这是中古史归纳原因的一般公式,务请牢记) 2、使用时注意结合课本,“阶段特征全录”只起梳理和归纳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将相关课本的知识充实进来。 第一单元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基本线索】 1、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 (1)原始民主制。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公社分 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等生活。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 (2)分封制和井田制。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世袭制代替了“禅让” 制。西周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使周王朝加速了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日益崩溃,封 建制逐步形成,社会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韩非子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地需要。 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石器为主的简单劳动工具。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逐渐发展起来,人们过着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在奴隶社会,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夏朝开始了原始的水利灌溉农业;商朝青铜器制造业发达,金属工具用于农业生产;春秋后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 3、思想文化方面:半坡氏族的彩陶文化是原始社会的文化代表,它蕴藏着中国原始文字的起源。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中国历史悠久而丰富多样,经历了许多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每个时 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特征,这些特征反映出了中国社会的演变和发展。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探讨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历史特征。 一、古代时期 1. 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在这一时期,中国进入了王朝制度的早期阶段。社会组织逐渐从 部落联盟向以宗族为基础的封建国家转变。典型的历史特征是世袭制 度的确立,君主集权的形成,以及礼仪制度的兴起。 2.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封制度衰落和诸侯国崛起的时期。 各个诸侯国相互争霸,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潮。这个时期的主要 历史特征是分裂割据、兵戎相见、哲学思想繁荣。 二、帝制时期 1.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严格的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统一国家 的基础。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并进一步发展了官僚制度、科举制度和农业经济。这个时期的历史特征是中央集权、国力强盛、 道德经济的兴盛。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三国鼎立后,魏晋 南北朝相继兴起。这个时期的典型历史特征是政权分裂、民族大迁徙、佛教传入中国。 三、封建社会时期 1. 隋唐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建立了庞大的官僚体制,实行科举制度,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繁荣。这个时期的历史特征 是政治稳定、社会繁荣、外交交往广泛。 2. 宋朝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和衰退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典型 历史特征是科技、商业的繁荣,但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四、近代时期 1.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1912年)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对中国历 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进一步巩固,社会经济发展 和科学技术进步,但政治制度僵化,社会矛盾激化。这个时期的历史 特征是政权更迭、农业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变革。 2. 近现代时期(1912年至今)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随着中国 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特点: 先秦历史的主要特点 1、生产力水平低下,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金(铜)石并用时代、再到铁器和牛耕时代的进步历程。 2、生产活动日益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生产关系不断变化,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氏族公社、传说时期几个阶段)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漫长历程,是中国古代史上经历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 4、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在天文历法、文字、医学、建筑、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成就突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奠定了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 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的确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方面的发展上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6、先秦历史的发展过程明显的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唯物史观的原理。 7、井田制的兴废成为奴隶制和奴隶社会兴衰的纽带和标志。 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 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以及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基础。 1、政治上: 第一,封建国家由战国分争走向统一,并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统一,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国家统一的基础。 第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巩固发展起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制逐渐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巩固、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主阶级内部主张继续推行井田制和主张实行郡县制的两大势力进行了反复的争论和数次的斗争。 第三,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由崇尚法家思想演变到推崇儒家学说,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四,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 第五,地主阶级在不同的阶段,针对具体问题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政策调整。 第六,奴隶制的残余势力还大量存在,表明社会制度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 第七,先后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其斗争方式和策略以及他们的反抗精神大都为以后历代农民阶级所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第八,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弊端开始暴露,导致封建王朝和封建国家灭亡的主要因素在这一时期已大都出现。 第九,地主阶级内部开始分化,形成特权阶层。 第十,对外交往初步发展起来。 第十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初步发展。 2、经济上: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劳动人民的劳动,这一时期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并呈现出以下时代特色。 第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和巩固。 第二,各种经济制度由参差不齐实现了全国统一。 第三,在经济思想上确立了“重农抑商”,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的观念。

中国历史9大阶段特征详解

中国历史9大阶段特征详解 中国历史可以被分为九个重要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影响。以下是对这九个阶段特征的详细解析: 第一阶段:古代初期(约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221年) 在这个阶段,中国历史上首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央政权,以初代皇帝为首的王朝,并建立了衍生的帝制体制。农耕文明开始发展,人们通过农业和手工艺品的生产实现了初步的经济繁荣。社会等级逐渐形成,开始出现贵族和平民的区别。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件是周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 第二阶段:帝国中期(公元前221年-公元618年) 在此阶段,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个帝国的兴起和崩溃。首先,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统一了整个中国。随后,汉朝承袭了秦朝的帝位,并且延续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体制,使其得以继续繁荣。然而,汉朝后期出现了独裁统治和腐败,导致了民族起义和分裂。在这个阶段的最后几个世纪,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几个短暂的王朝和帝国,如魏晋南北朝,直到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第三阶段:中古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 在这个阶段,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几个重要的王朝和帝国。隋朝和唐朝是中古时期最强大的两个帝国,它们分别恢复了中央集权的帝制体制,并且实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唐朝的开放政策促进了与外界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使得中国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然而,唐朝后期的分裂和战乱导致了五代十国的局面。最后,在这个阶段,宋朝成功地恢复

了中央集权,但由于北方的入侵和内部的腐败而丧失了对外界的控制。最终,元朝建立了一个外族皇朝来统治中国。 第四阶段:帝国晚期(公元1279年-公元1644年) 在这个阶段,元朝的外族统治导致了大规模的族群起义和社会动荡,最终导致了明朝的建立和统治。明朝恢复了汉族统治,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重建国家。明朝的繁荣时期带来了文化和艺术的辉煌,并且成为一个重要的海洋国家。然而,由于内部腐败和外部威胁的增加,明朝渐渐的衰落了。最终,明朝的统治被满洲人建立的清朝取代。 第五阶段:帝国末期(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在这个阶段,清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朝。清朝统治者的满洲人身份和儒家思想的推行导致了政治和社会的保守化。尽管如此,清朝在文化和艺术方面依然有所成就,并且扩大了中国的领土至今日的边界。然而,19世纪中叶以后,清朝面临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内部革命力量的崛起,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六阶段:现代早期(1912年-1949年) 在这个阶段,中华民国的建立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的新变革。民国政府试图实施一系列的现代化,但由于内部的分裂和国内外的冲突,这些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中国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国内动荡和外国干预,包括北洋政府的统治和抗日战争。 第七阶段:社会主义建设(1949年-1978年) 第八阶段:开放(1978年-现在) 第九阶段:现代时期(现在-未来)

历史年代阶段特征

古代中国 1、先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 阶段特征:先是指我国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阶段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汉文化作为先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特征: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流,出现融合的局面。江南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阶段特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建树。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5、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成熟阶段特征: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6、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转型 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因素产生。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近代中国 1、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爆发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2、甲午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阶段特征: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3、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新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阶段特征: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的新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现代中国 1、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曲折的道路,成功的探索阶段特征:从三大改造到改革开放前(1956~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中国历史可以分为多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特征。以下是对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历史特征的简要概括。 1.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56年):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初期王朝时期。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而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制度逐渐稳定,农业生产开始发展,青铜文化繁荣。 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持续了数百年。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社会分裂,思想文化繁荣。各个诸侯国之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墨子、老子、荀子等。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统一的时期,有时也被称为中国的“封建时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并经过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健全、农业繁盛、科技文化发达。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是东汉末年官僚制度 瓦解后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裂,经济衰退,社会动荡, 民族大迁徙。受到外族入侵和内部政治斗争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 发展相对较为落后,但文化繁荣,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人墨客,如曹操、 诸葛亮、陆机等。 5.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特别是唐朝被誉为中国历史 上的“盛世”。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政权统一,社会繁荣,农业经济发达,对外交往频繁。唐朝是中国古代最强大的王朝之一,以其政治稳定、 经济繁荣、文化繁荣而闻名于世。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对于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6.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公元979年):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 政权分裂,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农业经济相对衰退,社会秩序混乱。这 一时期的政权更替频繁,形成了多个独立的政权,也为中国历史上宋朝的 建立奠定了基础。 7.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912年):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 政权相对稳定,社会制度封建,农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尤其是宋朝和 明朝,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文化繁荣,科技进步。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有 所限制,但仍然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成就,如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先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开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拟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总特征】 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开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开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底;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开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 二、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开展的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开展时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