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详析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详析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详析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一、主干知识解析:

1.陆地自然带的存在是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体现,其形成是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自然带的形成,如下思维简图:

3.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分布对照图,如下图:

①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荒漠带,温带大陆气候内部是温带荒漠带;

②热带草原带带又叫萨瓦纳带;

③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热带季雨林带;

④同一气候类型对两种自然带,该种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气候,两个自然带分别是温带荒漠带(内部)、温带草原带(外部);

⑤两种气候类型对应同一个自然带,这两种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同一自然带指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⑥亚欧大陆的中纬度自然带呈现阔叶林、草原和荒漠的对称分布;

⑦亚欧大陆同为亚热带,东西两岸的自然带植被叶面存在差异:一个是常绿阔叶林、一个是常绿硬叶林;

4.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如下结构图:

5.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地区差异

①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在低纬和高纬表现明显,自然带南北更替,东西方向沿伸;

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在中纬度表现明显,自然带东西更替,南北方向沿伸;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中低纬的高山表现明显。山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与山地所处的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坡向等因素有关。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带相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该地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6.地理环境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表现

①某些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例如:南半球大陆上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缺失,是因为,南半球同一纬度(56°S~65°S)的地方是海洋(影响因素是海陆分布);

②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例如:南美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处于西风的背风处,成为温带荒漠带(影响因素是地形起伏)。

③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分布,其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的自然带割断,这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

④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例如,荒漠中呈现斑块状分布的绿洲,这是由于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所形成的。我国天山麓地带众多绿洲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形成了与周围温带荒漠截然不同的景观,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二、高考考查方式

1.对世界陆地自然带进行空间识别,根据其分布特点说明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2.以自然带为切入点,考查气候类型、土壤及植被的有关知识;

3.通过自然带特征进行空间定位,考查所在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4.考查自然带的影响因素,对自然带的分布规律进行成因分析;

5.结合气温、降水因素考查其雪线的影响;

6.考查自然带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的相关性。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

(一)、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在地球表面,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2)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臵、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我国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2)西部由于地处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我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取决于温度和湿度条件,但由于青藏高原、北部寒潮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使得主要植被分布的方向,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三个基本植被地带。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 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 在这里具体描述一下东南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在东南半部森林区,自北而南,随着热量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比较明显,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带、赤道雨林带。除上述植被的纬度变化外,由于受夏季东南季风的作用,从东南向西北,植被出现近乎经度方向的更替。而且北部的温带及暖温带地区较南部的亚热带、热带地区表现的更加明显。 2.经度地带性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

2021高考地理自然地理地域分异规律专题复习含答案

地域分异规律 一、我爱做选择 1.北纬40°-60°的亚欧大陆地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 C.非地带性D.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 2.下图是东非高原某地景观图,高大粗壮的猴面包树能储存水分,适应环境变化,维持生命活动。完成下题。 猴面包树反映当地具有的环境特征是 A.全年干旱少雨B.夏季炎热干燥 C.干季湿季分明D.终年高温多雨 3.互花米草是一种原产于北美的海滩植物,种子可随海浪传播,其根茎密集粗壮发达,固碳固氮,耐盐耐淹、抗风浪,能够促进泥沙沉降和淤积。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崇明东滩等地互花米草开始引进种植,并在沿海迅速繁殖扩张成为入侵物种。其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②滩涂大量减少 ③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④提高滩涂养殖能力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4.在理想大陆和非洲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中,影响赤道沿线自然带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距海远近B.沿岸洋流C.海陆分布D.海拔高度 5.由于全球变暖,格陵兰岛西南部的一条河流河口三角洲的面积在逐年增长,且速度越来越快。这种现象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B.地方性C.整体性D.普遍性 6.2019年9月,持续数日的亚马孙森林大火引发各国的关注,“地球之肺”的损毁必将加速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量珍稀物种消失,甚至带来更多的灾害。这一现象表明自然环境具有 A.整体性B.差异性C.稳定性D.脆弱性 7.下图为某山脉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山麓自然带沿图中M方向更替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纬度地带性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 8.下图为我国某山地自然带分布图,影响东西两坡自然带谱数目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选对点训练: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1.关于以下山地雪线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珠穆朗玛峰北坡纬度比南坡高,对应的雪线高度是北坡低于南坡 B.天山北坡降水多于南坡,雪线高度是北低南高 C.阿尔卑斯山南坡降水多于北坡,雪线南低北高 D.安第斯山南端东西坡纬度一样,对应的雪线东低西高 2.多年积雪区和季节性积雪区之间的界限称为雪线,山岳冰川分布的高度受雪线高度的制约。有关冰川与雪线,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雪线的高度是变化的,冰川分布的高度是不变的 B.雪线的高度是不变的,冰川分布的高度是变化的 C.雪线高度以上,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 D.一个地区假如地表高度没有高出雪线,就不可能形成冰川 以下图示意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完成下面两题。 3.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是() A.自北向南增高 B.自西向东增高 C.自东北向西南增高 D.自东南向西北增高 4.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A.海拔 B.降水 C.热量 D.坡向 以下图是一座相对高度为3 000米的山体,山体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5.假设图中的虚线表示雪线,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a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B. a坡是向阳坡,b坡是迎风坡 C. b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D. b坡是向阳坡,a坡是迎风坡

6.假设山顶有永久性冰川,那么山麓的气温T(T冬表示冬季最低气温,T夏表示夏季最高气温)应是() A. T冬<0℃ B. T夏>18℃ C. T冬<18℃ D. T夏<18℃ 安第斯山脉纵贯南美大陆西部,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整个山脉的平均海拔3 660米,有许多顶峰海拔超过6 000米,终年积雪。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安第斯山脉不同纬度地段雪线示意图 7.图中能分别表示安第斯山脉在10°S和45°S雪线分布的是() A.甲、丙 B.乙、丁 C.乙、丙 D.甲、丁 8.关于安第斯山在10°S和45°S雪线东、西差异原因的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A. 10°S山脉西侧受海洋影响强,降水多,雪线低 B. 45°S山脉东侧受巴西暖流影响,降水多,雪线低 C. 10°S山脉东侧为东南信风,枯燥,降水少,雪线高 D. 45°S山脉西侧迎西北风,降水多,雪线低 假设甲乙丙为55°N沿线的三座高度相近的山地,且山顶都有冰川分布。读图答复以下两题。9.三地雪线高度的分布比拟,正确的选项是()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甲>丙 D.乙>丙>甲 10.三地雪线高度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 B.太阳辐射 C.植被 D.地形坡度 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如图表示南半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 一、专题讲解 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 (1)分析自然带的垂直变化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是山麓到山顶水分和热量状况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山麓到山顶水热的变化与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类似,但并不完全一致。如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 (2)分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 影响因素有三个: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②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③山顶与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如下图所示: 2.雪线高低的判断方法 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主要取决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山地雪线高低的判断方法如下: (1)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一般来说低纬地区气温高,雪线高,高纬地区气温低,雪线低;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2)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呈负相关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山地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降水减少,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 (3)地形对雪线高度的影响 表现在坡向和坡度两方面,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阳坡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线高,阴坡雪线较低。 (4)同一山地不同坡向的雪线高低主要看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由降水量大小决定,南坡的雪线比北坡低。 (5)全球山地雪线的纬度变化 受降水和气温两方面影响,全球山地雪线由副热带地区向南北两侧递减。向低纬度地区递减是因为赤道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降水增多;向高纬度地区递减是因为随纬度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如下图所示: 二、同步训练 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1~2题。 1.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 A.山地针叶林带B.高山草甸带 C.高山苔原带D.冰川带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可知,教授身后为森林,所处之地花草相映,再往前方看是冰雪。根据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可判断,教授此时位于高山草甸带。

自然带的分布规律知识讲解

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一、主干知识解析: 1.陆地自然带的存在是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体现,其形成是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自然带的形成,如下思维简图: 3.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分布对照图,如下图: ①一种气候类型形成一种自然带: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带、苔原气候----苔原带、 冰原气候----冰原带

②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荒漠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内部是温带荒漠带,其外侧是温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带又叫萨瓦纳带; ③气候相同但因地势高低和降水量的不同而不同。 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热带季雨林带,但地势低、降水多的地区为热带雨林带(如:恒河平原、印度半岛西海岸等);地势高、降水少的地区为热带草原带(如:德干高原等)。 ④同一气候类型对多种自然带, 该种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两个自然带分别是温带荒漠带(内部)、温带草原带(外部);亚寒带针叶林带(中高纬) ⑤两种气候类型对应同一个自然带,温带季风气候(大陆东岸)和温带海洋气候(大陆西岸),对应的是同一自然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⑥亚欧大陆的中纬度自然带东西方向呈现阔叶林、草原和荒漠的对称分布; ⑦亚欧大陆同为亚热带,东西两岸的自然带植被叶面存在差异:东岸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西岸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4.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如下结构图: 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地区差异 ①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也叫纬度地带性),在低纬和高纬表现明显,自然带南北更替,东西方向沿伸。如:

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自然带的分布符合一定的分布规律,具有地带性的特点,但是地表自然带并不是都符合地带性的分布规律,自然带的分布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起伏、洋流等,任何自然带的分布都具有所在地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形成局部的、特殊的非地带性的分布特点。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对比] (一)简析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区别。地带性分布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即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例如,赤道穿过非洲的中部,非洲南北半球部分获得太阳的能量,从赤道向高纬依次递减,出现了南北对称分布的自然带。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2.经度地带性即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例如,我国由东北—西北,自然带从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植被类型的变化明显地符合经度地带性规律。 3.垂直地带性即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形成不同的自然带,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的分布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地形起伏影响,因而属非地带性现象,这是学习的难点。我们所说的水平地带性是没有考虑地形起伏的,是基于“理想大陆”的基础上来进

行考虑的,因此山地的存在是对水平地带性的干扰和破坏,是一种相对于水平地带性的非地带性因素,又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是一种连续而有规律的分布,因此垂直地带性属于地带性现象即山地的垂直分布自然带是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的地带性现象。 4.非地带性即处在一定位置的地理环境由于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完整、不鲜明。 (二)明确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关系。地带性分布主要是受地带性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非地带性分布的形成主要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之间存在着几个方面的关系: 1.由于非地带性因素是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的,从而使得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不鲜明。 2.从宏观上来看,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而非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3.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不是割裂的,这两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正因为如此,使得地理环境和自然带的分布既有规律性,又有复杂性。 [非地带性因素拓展分析] (一)非地带性因素分析。 1.地形状况。地势的高低、山脉的走向等都会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

地域分布规律有哪几种

地域分布规律有哪几种 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此发生更替的规律。 四种地域分异规律的详细解释1.纬度地带性。各自然带大概沿纬线方向延伸,呈一定宽度的带状分布,并沿经线方向做南北更替的规律变化。纬度地带性的产生,主要是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的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不一样纬度的地带,热量和水分都有差异,因此形成了不一样的植被和自然景观。 2.经度地带性。自然带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逐渐更替,大体上与经线相平行,伸展成条带状。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了有规律的地域分布,它的产生主要受水分条件影响。因为受海洋水汽的影响程度不一样,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差异很大,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变化。当然,经度地带性的

产生同时也需具备一定的热量条件。 3.垂直地带性。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水热条件的变化也很大,这种垂直的气候变化使生物、土壤也相应发生垂直变化,因此形成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赤道附近的最高山岭,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布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布规律有些相似。此外,山体的高度、走向、坡向以及海陆位置等也对垂直地带性变化有重要影响。 4.非地带性。在地球外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不具备地带性规律,称之为非地带性因素。在它的影响下,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遭到破坏,变得很不完好或很不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多样。如在北纬50°-70°的大陆上是东西延伸的针叶林,而南纬50°-70°因为大局部是海洋,因此没有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

主题10 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含答案)高中地理全册必背章节知识清单(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主题10 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知识结构 ◆ 对应的课标点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 主要知识点 一.地带性分异规律分异规律 类型 由低纬向高纬的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主要表现 示意简图 显著地区 低纬地区,北半球高纬地区 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典型地区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 赤道地区的高山: 形成原因 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盛行风从沿海吹向内陆,导致 湿度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海拔越高,热量越低,水分、 土壤、植被等随海拔高度有 规律地变化

【补充】垂直地带性的地区差异 1.山地垂直自然带数量与山地所处的纬度位置和相对高度相关。 (1)一般情况下,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高的山地,其自然景观垂直变化层次越多。而山麓自然带和当地水平地带性的自然带一致,如下图中①山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 (2)珠穆朗玛峰南坡自然带垂直变化层次比北坡多的原因是南坡的相对高度比北坡大。

2. 湿润地区的垂直地带性主要表现为森林对温度变化的适应,如珠穆朗玛峰的垂直地带性变化规律,与纬度地带性类似;干旱地区的垂直地带性除受温度变化影响外,受水分影响也很明显,如天山垂直自然带(见下图),山麓是荒漠石山,海拔1000米以上却出现草原、森林等景观,这就和水分状况的垂直差异有关。因有丰富的地下水出露,干旱地区出现了绿洲,也是非地带性的体现,下图中的乌鲁木齐、库尔勒,都位于绿洲。 3.某山峰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坡向分布高度的差异:如新疆天山自然带图所示,阳坡比阴坡高,雪线在迎风坡比背风坡低。 4.典型例题: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读甲、乙两座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布图,回答问题。 (1).比较甲图和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2022高考地理专题十七 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含答案解析)

微专题十七: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 【点拨高考】该考点为高频考点,形式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有;高考以示意图的形式考查自然带的分布及地域分异规律、非地带性现象,比拟注重考查自然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2020年江苏卷、浙江卷、全国【卷、全国II卷、全国III卷、山东卷均有涉及,纵观历年试题均为重点考查内容。 【知识梳理】植被垂直地带性是指植被类型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而交替地变化。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气候,一个高度足够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更替的植被带系列类似于该山所处的水平地带植被到北极的水平地带植被。 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从山麓到山顶年平均气温逐渐降低,生长季节逐渐缩短,同时在一定海拔范围内随着降水量的增加,风速加大,辐射增强,土壤条件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植被表现为与等高线大致平行的条带状更替,称为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替的顺序形成一定的体系,称为植被垂直带谱。 一、垂直自然带的影响因素 (一)受纬度影响,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山地中分布高度不一样。同一自然带在高纬分布低,低纬地区分布高,低纬地区热量充足,有利于植被的生长,能分布到更高的海拔。 (二)受坡向影响,同一自然带在同一山地中不同坡向分布高度不一样。 1 .阳坡与阴坡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由于太阳直射点的来网移动,山脉的不同坡向热量区别不明显,阳坡与阴坡的差异较小,实际分析时较少考虑。一般来说,东西走向的山脉分为南坡和北坡,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回归线以南地区相反。阳坡接收太阳辐射量多,气温较高,自然带分布高;阴坡接收太阳辐射量少,气温低,自然带分布低。比方阿尔卑斯山,南坡为阳坡,气温高,同•自然带分布高。 在气候偏干旱地区,也可能出现阴坡某些自然带分布较高的情况,这是由于阳坡气温高,蒸发大,水分更缺乏,自然带分布低,而阴坡气温相对更低,蒸发更弱,水分更充足,反而自然带分布更高。比方阴山,北坡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水分更充足,某些自然带分布反而更高。 2.迎风坡与背风坡

地带性分布规律

地带性分布规律 ①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根底;②由宇宙-行星因素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③带和地带只在理想情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①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根底;②由宇宙-行星因素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③带和地带只在理想情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④客观上应存在除地带性规律以外的另一种规律。 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 自然地理现象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沿着纬线方向〔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条带状规律性,叫做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的平原上表现最为明显。纬度地带性是由于地球的形态、自转、及黄赤交角导致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匀,在地表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成带状递减,使气温、降水、蒸发、风向、风化作用、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和植被等一系列自然地理要素有规律地变化。 经度地带性 在同一纬度带中,自然地理现象显示呈东西方向更替的规律性。这种自然带的分布大体上与经线平行,并伸展成条带状,称为经度地

带性。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海陆分布和山脉的南北走向控制,而在大气湿度、降水等水的因素所引起的自然地理特征方面表现的东西差异最为明显。 山地垂直地带性 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温度、湿度和降水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这就形成了山地垂直气候带。生物、土壤等受气候影响也相应地有垂直分布的规律性。自然带的这种垂直地带分布,称为山地垂直自然带。如我国秦岭山地,长白山和西南部横断山等山地垂直自然非常明显。在世界各大山脉都分布着山地垂直自然带,又称垂直带。

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不同地区的自然带类型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有的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叫做地域分异规律或地带性;有的没有规律,叫做非地带性。我们学习两个水平方向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一个垂直方向的地域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分异规律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也就是主要因水分条件的变化所致,又称“干湿度地带性”。其变化规律常表现为大致沿经度方向变化,故名。以中纬地区较明显。因在一般情况下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也就是主要因水分条件的变化所致,又称“干湿度地带性”。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也叫经度地带性、经度分异规律,是指随着经度的变化(东西变化)自然带表现出有规律的递变。自然带产生递变的原因是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主要是中纬度地区),因此自然带由沿海地区的森林依次过渡到内陆地区的草原和荒漠。低纬地区陆地面积小,海洋占比大,因此基本没有降水很少的地区,水分变化不明显,体现不出经度地带性。高纬地区气候寒冷,只能发育亚寒带针叶林、苔原和冰原,而且高纬地区蒸发弱,植物生长慢、需水少,即便是内陆地区水分也是够植物生长的,因此经度分异规律也不明显。

1、经度地带分异规律也称为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2、全球陆地降水量的89%来自海洋湿润气团,而海陆间的水交换强度越深入内陆越弱,因此导致了大部分大陆上的干湿度,由海岸线附近向大陆内部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沿海地带比较湿润,向内陆逐渐变干燥。由于海陆分布导致的干湿度由海向陆的带状分布规律,就称为干湿度分带性。 3、干湿度分带往往平行于海岸线分布。由于大陆东西两侧海岸线比较长也比较完整,导致干湿度分带近似呈南北延伸、东西演替,故干湿度分带性曾经被称为经度地带性。 4、由于降水的分带性,导致了植被、土壤也呈现出类似的分带性。植被由沿海地区的森林向陆地逐渐变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自然带(natural belt)通常指主要受地带性分异因素】自然带和自然地带

【自然带(natural belt)通常指主要受地带性分异 因素】自然带和自然地带 自然带。自然带通常指主要受地带性分异因素影响。 在地表大致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延伸分布。并具有一定宽度的地带性自然区划单位。广义的自然带是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等一系列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统称。甚至包括垂直带。狭义的自然带仅指最高一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 中文名,自然带。地表大致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延伸分布。全球共,15种自然带…nbsp;。 概述。大陆水平自然带是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两种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前者占优势的地区。自然带沿纬线方向伸展;后者占优势的地区。自然带沿经线方向伸展;两者作用相近的地区。自然带与经纬线交叉。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随高度而变化。自然带的形成主要与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在各纬度分布不均有关。在各大陆和大洋都形成一系列自然带。由于大陆自然带的形成不仅受纬度热力分带的影响。而且受到海陆分布。地势起伏的干扰。 所以大陆自然带比大洋表层的自然带复杂得多。就全球范围来说。自然带的划分。早期主要是根据不同纬度所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差异。把地球表面划分为5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后来又根据各地气候。生物等差异进行了细分。在大洋主要是根据海洋的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把大洋表层划分为7个带:赤道带。南热带。北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极带。北极带。由于大陆的情况复杂。地带性分异也较大洋明显。 因此对大陆上自然带的划分比大洋细。不同学者的分带也不同。以气候特点为标志划分大陆自然带。南半球和北半球从赤道向两极可分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全球共15个自然带。由于大陆自然带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复杂化。每一自然带的典型特征在植被类型上具有较鲜明的表现。因此陆地自然带又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荒漠草原带。亚热带森林带。温带荒漠带。 温带草原带。温带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极地冰原带。 山地垂直。气候。生物和土壤等相互联系形成的自然带。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地壳物质的循环 沉积岩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边界类型地区交界处板块生长边界(板块张裂)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红海印度洋-非洲大西洋亚欧、非洲-美洲冰岛(属大西洋海岭)亚欧-美洲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亚欧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非洲-亚欧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太平洋-亚欧落基山脉太平洋-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极洲-美洲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岩层形态未侵蚀的地表形态(一般状况)地形倒置现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与人类生产关系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成为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储油气构造建隧道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成为谷地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储存地下水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地垒: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等;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等。工程建设遇断层须加固或避开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沉积流水作用冲刷地表,使谷地加深加宽,形成沟谷纵横的流水侵蚀地貌泥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风力作用风

备战2021年高考地理考点微专题-考点16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性(考点详解)

考点16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纲定位】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核心素养】 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理解气候分布与自然带之间的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理解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综合思维) 3.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和判断地理问题。(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考情分析】 1.以区域图、地理事物分布图或示意图为背景,考查自然带、植被类型及地域分异规律。 2.考查频度较高。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也有考查。 【考点整合】 一、陆地自然带 1.成因 2.特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3.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自然带,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形成 基础 影响 因素 典型地区图示 由赤道到两极的 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热量 太阳 辐射 低纬度和高纬度 地区及中纬度一 定范围内 从沿海向内陆的 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水分 海陆 分布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规律水热 状况 地形 低纬度、海拔较 高的山地 注意:陆地植被水平地域分异与纬度、湿度的关系 (1)沿海地区纬度增加,温度降低,植被类型由热带雨林到针叶林和苔原。 (2)同一纬度,随湿度减小,植被从森林到草原、荒漠。

三、非地带性现象 1.非地带性的含义:陆地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影响使地带性分异规律发生变化的现象。 2.马达加斯加岛上的非地带性分布(地形、洋流影响) 马达加斯加岛西半部为热带草原带,而东半部由于地处山地迎风坡,以及沿岸有暖流经过的影响,却是热带雨林带。 【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与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地区差异 典型例题1: 以下地理现象属于地带性现象的是( ) ①尼罗河绿色走廊 ②—山有四季 ③南岭山区有色金属矿产丰富 ④我国江南地区的红壤 非洲没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 A .①② B .④ C .③⑤ D .②④ 答案:D 解析:“—山有四季”的原因在于随海拔的上升,水热条件发生相应的改变,属于垂直地域分异;“我国江南地区的红壤”是在湿热条件下发育的酸性土壤,属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非地带性规律 受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 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 自 然带分 布规 律 地带性规律 水平地带性规律 垂直地带性规律 水热状况随海拔而变化

高二地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试题答案及解析 1.澳大利亚由东向西植被的分布规律是() A.草原带—森林带—荒漠带B.荒漠带—草原带—森林带 C.森林带—荒漠带—草原带D.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澳大利亚降水量是东部多,西部少,故澳大利亚由东向西植被的分布规律是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考点】该题考查植被分布规律。 2.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从地理学角度看,古诗描述的是() 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D.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 【答案】B 【解析】古诗中有明显的“塞北”与“江南”的对比,有“冰雪”与“杏花”的对照,说明反映的是因为纬度不同而产生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对。 【2】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A.水分B.光照C.热量D.土壤 【答案】C 【解析】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反映的是因纬度不同而产生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产生的基础是热量的不同,C对。 【考点】该题考查自然带的分异规律。 3.下图中,甲、乙两图分别代表安第斯山脉东西两坡上的植被分布,①~⑦代表不同的植被。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植被⑥所在的自然带是 A.热带荒漠带B.热带草原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答案】D 【解析】安第斯山脉东西坡自然带差异显著,东坡自然带种类少,西坡自然带种类多,所以甲坡为东坡,乙坡为西坡。植被⑥所在的自然带主要分布在南纬30°到37°之间安第斯山西坡,该地

区为地中海气候,故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形成东坡植被⑤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大气环流B.地形C.洋流D.人类活动 【答案】B 【解析】植被⑤主要分布在安第斯山东坡南纬30°到50°,为荒漠。该地由于位于安第斯山的背 风坡,受西风影响小,水汽少,故形成了荒漠带。形成东坡植被⑤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 【考点】该题考查安第斯自然带的分布及原因。 4.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为 A.草原B.荒漠C.针叶林D.针阔混交林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差异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从图中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来看,从③到②再到①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受降水逐渐减少的影响,形成了从森林到 草原再到荒漠的景观特征,故为草原。 【2】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A.纬度B.洋流C.地形D.季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植被分布的自然因素。读图可以看出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越往北 越窄,主要原因是越往北夏季风向西影响范围越小,降水减少,影响的区域范围变小造成的,所 以影响我国东部森林植被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季风,故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5.读A、B、C三幅图回答题。 【1】能够观察到图A所示自然景观变化现象的考察线路是 A.甲线B.乙线C.丙线D.丁线 【答案】A 【解析】根据图A的自然景观变化可知,沿考察线路的自然景观自荒漠逐渐向草原、森林过渡; 结合非洲气候、植被的变化可知,甲线路的北部位于撒哈拉沙漠、南部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中 部经过热带草原气候区;故沿甲线可见图A的景观变化。 【2】图A四地中,气候特征与图C相符的是 A.(1)地B.(2)地C.(3)地D.(4)地 【答案】B 【解析】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为750毫米~1000毫米。如果是750毫米~1000毫米,C地降水 远远不如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丰富。根据图C可知,该地应该处于荒漠草原的过渡地带,如(2)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湖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湖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1(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下图为天山北坡自然带分布状况。完成下面小题。 1. 影响天山北坡自然带出现垂直分异的主要原因是随着高度增加() A. 土壤增厚,湿度变化 B. 温度上升,降水减少 C. 温度降低,降水变化 D. 光照增强,植被减少 2. 天山北坡山腰出现针叶林,体现的自然地理环境地() A. 垂直分异规律 B. 全球性地域差异 C. 沿海到内陆差异 D. 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1. C 2. D 〖解析〗 〖1题详析〗 自然带的垂直分布主要是受气温和降水影响,与土壤关系不大,A选项错误。随着高度增加,温度降低,降水先增加后减少,B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光照增强,植被会增加,D选项错误。故选C。 〖2题详析〗 森林生长需水量大,北坡在海拔2500m处出现了针叶林,主要原因是北坡是盛行西风的迎风坡,且是阴坡,气温低,蒸发弱,这个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D正确,ABC 错误。故选D。

2019年8月,水手在汤加群岛附近先是发现海上上升蒸汽柱,然后看到海面覆盖了大片“浮石筏”(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推断组成“浮石筏”的物质是() A. 海洋污染物组成的陆地 B. 鱼类、水藻组成的群落 C. 海底岩浆喷出快速冷却 D. 海水上升导致岩石上浮 4. 此处两侧板块运动方向和地形是() A. 相向运动海岭 B. 相向运动海沟 C. 彼此分离裂谷 D. 彼此分离岛弧 〖答案〗3. C 4. B 〖解析〗 〖3题详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浮石多气孔构造,为喷出型岩浆岩,当岩浆喷出地表之后,其中的气体就顺着岩浆未凝固的缝隙释放出来,形成了气孔,故组成“浮石筏”的物质是由海底岩浆喷出快速冷却形成,C正确;海洋污染物种类主要有石油及其产品,金属和酸、碱,农药、放射性物质、有机废液和生活污水,热污染和固体废物,由其组成的陆地不会出现大量的浮石,A错误;鱼类、水藻组成的群落应以鱼类、水藻为主体,而不是以浮石为主体,B错误;地壳抬升会导致岩石上浮,海水上升不会引起岩石上浮,D错误。故选C。 〖4题详析〗 由图可以看出,汤加群岛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板块发生相向运动,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升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此处位于汤加群岛东侧,应该是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海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位于新西兰南端倾斜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该树及附近的距离牌(离赤道和极点的直线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