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公害油用牡丹生产技术规程

无公害油用牡丹生产技术规程

无公害油用牡丹产品质量标准及生产技术规程

(一)无公害油用牡丹产品质量标准

1 卫生指标

卫生要求应符合表1.1-1的规定。

表1.1-1 无公害油用牡丹产品卫生指标

(二)无公害油用牡丹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无公害油用牡丹生产的栽培、水肥管理、病虫害、草害的防治及采收技术。

本规程适用于新安县及周边地区生产。

2 引用标准

下面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面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3096—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084—199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4285—19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CB/T8321.1—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5010 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NY/1390—2000 产品环境技术条件

NY/T393—2000 农药使用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

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口绿色行业标准

3 环境质量要求

3.1 生产基地环境选择按NY5010标准执行

3.2 示范区地势平坦,道路畅通,水肥条件好,提倡节水灌溉。

3.3 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销毁烂根、残枝、枯叶。

4 概述

4.1 植物学特性

牡丹为毛莨科多年生落叶小乔木。株高100—170cm,根粗壮,

圆柱形,皮厚肉质,具香气,外皮灰褐色至紫棕色。叶互生,为二回三出羽状复叶,表面深绿色,背面被白粉。花单生枝顶,花冠单瓣或重瓣,有白色、粉红、玫瑰红、黄色、紫色等。骨突果卵形,花期3月下旬至4月,果期5—8月。

4.2 生长习性

牡丹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均能种植。耐寒、耐旱、耐劳,忌连作。原产中国西北高原、陕西盆地、巴蜀山谷、秦岭以及燕山南坡一带,这些地区位于北温带的边缘,由北纬34o5"到38o,7月绝对最高温度39℃,年降雨量约为500mm,分布极不均匀,秋季最多,7—9月份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4%,夏季次之,占20%,冬季干旱,雨量最少,仅占16%。因而形成了这一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夏、秋季高温多雨,冬季少雨寒冷。牡丹个体在这种生态环境中长期生存,进行系统发育,年深月久便形成以下习性:

4.2.1 上胚轴休眠习性:牡丹种子收获后胚尚未完全成熟,故需先经18—22℃的温度处理30—40天,再经10—12℃的温度处理30天和0—5℃低温处理15—20天,即可打破胚轴休眠。打破上胚轴休眠后,其种子就可在10—20℃的温度下正常出苗。否则,只是下胚轴向下生长成根系,而上胚轴不向上伸长出土。种子千粒重198克左右,其寿命为一年。

4.2.2 牡丹夏季的暂时休眠习性:牡丹在夏季高温(26℃以上)季节,还会出现暂时休眠的现象,这种现象遇适宜生长温度后即可解除,恢复生长。

4.2.3 冬季的深休眠习性:牡丹花芽需要经过0—10℃的低温30—60天的深休眠后,遇春天适宜环境才能萌发、抽枝、长叶和开花。

4.2.4 枯稍退枝习性:俗话说“牡丹长一尺缩八寸”,即指此而言,由于当年枝上部分的各叶腋内无芽点的部分不能木质化,抗寒性差,所以冬天来临便自行枯死,仅剩下半部分越冬,这部分才是牡丹枝条当年的实际生物量。

4.2.5 牡丹的生活习性:受原产地生态条件的影响,牡丹“性宜寒畏热,喜燥悪湿,生于高畅向阳而性舒”的习性。

4.2.6 牡丹的生长习性:牡丹在其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始终顺着“春发枝,夏打盹、秋生根、冬休眠”这个生长习性和规律周而复始的。

4.3 油用牡丹发展前景:油用牡丹一方面可以干燥的根皮入药(被称为“丹皮”);另一方面又可以牡丹籽为原料萃取牡丹油,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且原料珍稀。牡丹油含有100多种活性物质,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亚麻酸的含量超过42%,大力发展油用牡丹产业,对于促进我国油料生产、保障粮油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 栽培技术

5.1品种选择油用牡丹的种子以选择结籽量大、出油率高、适应性广、生长势强的“凤丹”品种为主,也可以考虑选择紫斑牡丹。

凤丹牡丹属早花品种,又名铜陵凤丹,属江南品种群,因最初生长在安徽省铜陵市凤凰山一带而得名。

凤丹牡丹生长旺盛,1年生枝长可达50cm,野生植株可至1.5m 或更高。花朵瓣性低,以单瓣型为主,少数花瓣略有增多,形成荷花型。大多呈玉白色,间有粉红,少数植株的花瓣内面带有粉红色晕。

紫斑牡丹原产于我国陕西、甘肃和河南西部,属西北品种群。花瓣基部以具有黑紫斑、棕褐斑、紫红斑为其显著特征。紫斑牡丹株高可达1.8m。

5.2园地选择油用牡丹为深根性落叶灌木花卉,喜凉畏热,喜燥恶湿,喜向阳,较耐寒,开花时忌烈日,略耐半阴,并具发达的肉质根,可耐-30℃的低温,在年平均相对湿度45%左右的地区可正常生长。

根据这些特性,栽植园地应选择地势高燥、宽阔通风、向阳并有侧方遮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疏松肥沃、pH6.5~8.0,近中性的壤土或沙壤土。栽培油用牡丹最忌选用瘠薄地、黏土地、盐碱地以及低洼积水地块。

油用牡丹宜轮作,忌重茬,已栽植过牡丹的重茬地应经过3年以上的轮作才可种植。

5.3整地选定栽培地后最好进行深翻整地,在栽植前的2~3个月进行翻耕,翻深30~40cm,清理杂草、石块,并结合整地,施足底肥。底肥选经过腐熟的粪肥或饼肥,忌用生肥,每亩(667m2 ,下同)施粪肥1500~2500kg或饼肥200~250kg,同时亩施10~15kg

辛硫磷颗粒剂和4~5kg多菌灵等作为土壤杀虫杀菌剂。耕作深度为60~100m,深耕耙平后休闲,等待秋季种植。

5.4 繁殖方法:油用牡丹花单瓣,结籽多,繁殖快,根部发达,根皮厚产量高,质量好,多采用种子繁殖和分株繁殖。

5.4.1种子繁殖

5.4.1.1采种及种子处理:7月底8月初种子陆续成熟,分批采收,当果实显深黄色时摘下,放室内阴凉潮湿的地方,使种子在壳内后熟,经常翻动,以免发热,待大部分果实干裂,种子脱出即可播种,或在湿沙中储藏,晒干的种子不易发芽。新鲜种子播前用50℃温水浸种24小时,使种皮变软脱胶,吸水膨胀易易于发芽。

5.4.1.2育苗:处理好的种子于9月中下旬播种,过晚当年发根少而短,第二年出苗率低,生长差,播种前施足底肥,每667m2苗木施基肥5000kg以上,将土地深耕细耙之后,做成宽1.2m,高15cm,长10m的畦,畦间距30cm。用当年采收的新种子,再用湿草木灰拌后播下,条播或撒播。条播:行距6—9cm,沟深3cm,将种子每隔1.5cm均匀播于沟内,然后覆土盖平,稍加镇压,每667m2播种量25—35kg,撒播时先将畦面表土扒去3cm左右,再将种子均匀地撒入畦面,然后用湿土覆盖3cm左右,稍加镇压,苗木播种量月约为50kg。为保湿防寒盖1cm草后再加覆土6cm,或加盖3cm厚有机肥。来年春天,扒去保墒防寒的土或茅草,幼苗出土前浇水一次,以后若遇干旱亦需浇水,雨季排除积水,并经常松土除草,松土宜浅,出苗后春季及夏季各追一次肥,每667m2追腐熟的有机肥1000kg,并注意防

治苗期病虫害。

5.4.2 分株繁殖: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收获丹皮时,讲刨出的根,大的切下做药,选留部分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小根,根据其生长情况,从根状茎处劈开,分成数棵,每棵留芽2—3个。在整好的土地上按株行距60cm刨坑,坑深45cm左右,坑经18—24cm左右,栽法同小苗移栽,最后封土成堆,高15cm左右,栽后半个月浇水,不宜立即浇水。

5.5 栽植时间及苗木处理油用牡丹栽植时间,洛阳地区以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为佳,使入冬前根系有一段恢复时间,并长出新根。一般选择2~3年生“凤丹”牡丹实生苗,用800倍液福美双浸泡5~10分钟,晾干后栽植。

5.6 栽植密度油用牡丹定植株、行距一般为40cm×50cm,即每亩栽植3300株。如果是1~2年生种苗,为有效利用土地,栽植密度可以暂定为每亩6600株,株、行距为20cm×50cm。1~2年后,可以隔1株挖1株,挖出的苗可用作新建油用牡丹园,也可用作观赏牡丹嫁接用砧木,剩余部分作为油用牡丹继续管理。

5.7 栽植种植穴直径一般为30~40cm,深度在40cm左右。挖穴时,表土与底土应分开放置,以便栽植时将表土填在下部,底土填在上部。先将经过腐熟的有机肥与表土混合均匀放入穴中堆成圆形土丘,再撒一层无肥的表土,将苗木放在土丘上,使根系均匀分布四周自然垂下,然后回填土至穴深度一半时,用手轻轻向上提苗,使根颈处原土印与地面相平或略高,并用脚踏实,再填土,再踏实。留

树盘浇透水,待水下渗后用土填平。一周后视土壤的干湿程度再灌水。稍干后用细土封堆,春季扒开。

5.8 田间管理

5.8.1追肥“清牡丹,浊芍药”,牡丹栽植一般强调基肥施用,油用牡丹为了取得较高的产量,通常要追好3次肥,第1次在土壤解冻后至春季抽芽前,称为“花肥”,以速效性氮肥为主,亦可加施腐熟的人粪尿或牛粪,主要是补充养分以利于开花;第2次在开花后半月内进行,大约在立夏和小满之间,称为“芽肥”,是花芽分化和叶片生长的时期,以复合肥为主;第3次在秋冬季落叶时,称为“冬肥”,以饼肥、腐熟粪肥为主。小苗可不施“芽肥”。结籽期也可在开花前半个月喷洒一次以磷肥为主的肥水。

5.8.2浇水牡丹喜燥恶湿,浇水要以既保持土壤湿润,又不可过湿,更不能积水为原则,宁干勿湿。一年内有3次水要保证:一是春季萌动后;二是开花前后;三是越冬前。每次追肥后如土壤过干也要浇一次水。最好用河水或坑塘水,严禁用含盐碱量高和被污染的水浇灌,以免土地碱化,伤根死亡。

5.8.3光照与温度管理充足的阳光对其生长较为有利,但牡丹不耐夏季烈日暴晒,温度在25℃以上则会使植株呈休眠状态,栽植园地零星种植一些乔木利于避开暑天烈日;牡丹开花适温为17~20℃,但花前必须经过1~10℃的低温处理2~3个月才可。牡丹最低能耐-30℃的低温,但北方寒冷地带冬季需采取适当的防寒措施,以免受到冻害。南方的高温高湿天气对牡丹生长极为不利。

5.8.4整形修剪主要目的是使牡丹植株枝干分布均匀,株形完美,通风透光,通过调控花量,减轻大小年的现象,并延长植株寿命。一般定植后第2年,当基部萌蘖伸长到5~10cm时开始先定主枝,第1次留不够时,下一年再留。主枝确定后,去掉多余的枝条。植株基部的萌蘖枝,在选定主枝后,一般应当除去;在植株衰老后需要进行更新复壮时,可用以代替老枝。当树冠不匀称时,可以在空缺部位加以弥补。苗期应在现蕾后及时剪去花蕾,使养分集中供应根系和枝条生长。秋冬季节牡丹休眠后,应及时剪除枯梢、残叶、交叉枝和病害枝,减少病害传染源。根据树形自然长势结合自己希望的树形进行修剪。壮龄植株应注意花芽及花蕾的选留。树冠上部花枝最好每枝留一个花芽,不饱满的花芽应除去。

5.8.5锄地油用牡丹生长期内,需要勤锄地,一是灭除杂草;二是增温保墒。开花前需深锄,深度可达3~5cm;开花后要浅锄,深度控制在1~3cm。

5.8.6病虫草害防治病虫害防治是保证牡丹栽培质量、提高商品价值的重要措施。综合防治是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据调查,牡丹病害总计20多种、虫害50多种,在防治时应抓住重点防治对象,掌握其发生规律,制定有计划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达到防治效果好、防治成本低的目的。病虫害化学防治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见附录A)

5.8.

6.1中耕除草,秋后清园牡丹栽培地应经常保持疏松、无草状态,雨后应及时锄地松土、除草,每年锄地次数应在5次以上。10

月下旬至11月上旬,应及时摘除枯叶和病枝,彻底清园,清完后,应将枯枝叶和病枝烧毁或深埋。

5.8.

6.21月下旬至2月上旬,喷洒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多菌灵500倍液,喷洒时要覆盖整个地面和植株。

5.8.

6.33月初,土壤施入辛硫磷杀虫剂,也可在每株牡丹周围打2~3个孔,孔深15~20cm,每孔施入1~2片磷化铝片,防治地下害虫。

5.8.

6.44月上中旬,于花期前喷施多菌灵1000倍液,防治红斑病等叶部病害。

5.8.

6.55月中、下旬,喷施多菌灵和菊酯类杀虫剂,防治叶部病害和金龟子成虫,以后每隔15~20天喷1次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等量式波尔多液、百菌清等杀菌剂,这些杀菌剂可以交替使用,可单混入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效果更佳。

5.8.

6.68月中、下旬,杀菌剂应混入氯氰菊酯、辛硫磷、水胺硫磷等杀虫剂,以消灭虫害,避免蛀食花芽和枝条,药剂防治一直持续到9月中、下旬结束,可视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整喷药次数,但整个生长季节喷药不应少于3次。在整个防治过程中,要作到以防为主,群防群治。油用牡丹以种子产高品质食用油为主要目的,更要重视无公害农药的应用,避免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另据观察,在牡丹地块中适当间作一部分国槐、杏等乔木树种,可有效减少叶部病害的发生。

附录A:(规范性附录)

无公害油用牡丹

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名单

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农药: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苯线磷,地虫硫磷,甲基硫环磷,磷化钙,磷化镁,磷化锌,硫线磷,蝇毒磷,治螟磷,特丁硫磷。

禁止在中草药材上使用的农药:甲拌磷,甲基异柳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氯唑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