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率。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资本和股息。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土地价格。

2.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利润。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要点讲解: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沦为工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

1、资本的概念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和一般表现形式,但货币并不就是资本,货币与资本的区别从静止状态看,是无法区分的,即从货币本身,无法判断它是不是资本,要想判断,必须从运动的过程看,即从货币流通与资本流通来看,才可以判断两者的区别。资本包含以下含义:

(1)、资本是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价值。可以是物,可以是货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必须有价值。

(2)、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资本具有增殖的能力是资本最根本的特征。

(3)、必须是在运行中不断增殖的价值。准备增殖的最终源泉是劳动。

对资本的本质必须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自然属性看,资本是一个属于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是通过在连续不断的运动中占有和支配剩余劳动,以取得价值增殖的价值,它属于社会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要素,资本本身不反映社会关系;

从社会属性看,资本与一定社会制度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相联系,就必然反映该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

资本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增殖性、返还性、运动性、风险性、社会性(资本具有生产关系的社会属性)。这五个特征是密切联系的。对资本所有者来说,返还性是前提,增殖是目的,风险是压力和动力,运动是实现增殖的条件;但任何资本形式,都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体现。

怎样认识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节选自《论

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对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的分析,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和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原理来说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现实经济问题,包括如何全面地历史地认识和分析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如何借鉴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管理和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做法,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如何正确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和发展趋势,等等。下面就这几个问题谈一点个人的学习体会。第一,要辩证地、历史地认识和把握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的论述,联系资本主义国家的现状考察和分析这些经济特征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首

先应肯定,20世纪初叶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著作中关于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和实质的分析,是科学的正确的。列宁在分析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深刻地指出:“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帝国主义的实质。”(《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704页)这不仅在当时一般垄断资本主义(或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是如此,而且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阶段的当代,仍然是如此。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诸多社会经济问题,都可追溯到垄断的形成和它的统治及其对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例如,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来看,资本主义社会中不断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到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后期日益突出和尖锐起来,如何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缓解这一矛盾,就成为资本主义制度能否继续存在和发展的首要问题。由于垄断组织具有比中小资本更强的驾驭大生产的能力,它的产生就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1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矛盾,使得资本主义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并进入同自由竞争时期不同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后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样也是如此。垄断及其具体形式的变化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本质特征。再如,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经济中普遍存在的诸如市场、就业、通货膨胀、收入调节、公共产品的生产等具体的社会经济问题,无一不同垄断紧密相关。由此可见,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和经济实质的论述,在当代仍然适用,并未过时。其次,对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特征近百年来的发展变化,要历史地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考察。从垄断资本在其国内的统治来看,垄断形成后,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及其他上层建筑领域的统治,是一脉相承的。今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统治者仍然是那些掌握了大量金融资本、控制了国民经济命脉的金融寡头们。如果说在这方面有什么变化的话,就在于其经济实力的不断扩大和增强,统治势力的不断强化以及统治手法的多样化等等。当然,在有些国家内部也出现了诸如“福利国家”待遇和“工人参加管理”等。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干预、控制和调节,其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也有所缓和。但从本质上说,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统治的特征,仍然是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控制着国家。从垄断资本在国外的统治,或资本主义的对外经济关系方面来看,百年来世界风云变幻,垄断资本在国外的统治方式有了很大变化,老殖民主义解体,赤裸裸地对他国进行军事侵略、武装干涉、经济奴役的现象有所减少,但新殖民主义却以各种新形式出现,用另外的方式实现垄断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对于这方面的问题,不应仅从现象出发,认为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在国外的统治及其特征的分析已经过时,再简单地列举一些当代世界经济和国际中的现象作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和说明,而是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轨迹中,分析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本质关系。正因为有了早期的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帝国主义国家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并不断重新瓜分和争夺,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之间的对立和斗争,经过百年的发展演变后,才形成了现在这样一边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另一边是发展中国家对峙的“南北关系”。在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势力范围已瓜分完毕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就再也不可能走上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样的发展道路,这是当今世界的现实。它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世界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和进程。最近的事例,可以举出东南亚金融危机和资本主义国家对某些主权国家的武装干涉来说明这个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垄断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第二,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要揭示其本质经济关系,又要研究其经济运行规律,特别是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益的经验教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这后一方面的内容不多,这同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的科学著作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相互联系的。例如,马克思曾设想,社会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将消亡,因此他也就没有探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发展市场经济的问题。列宁则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写作帝国主义论的,这与我们今天所处的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时代,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的世界格局,也是大不相同的。对此不应期望从前人的著作中直接找到现成的答案,而是要创造性地

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在这方面,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领导苏联进行初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给我们作出榜样。革命胜利之初,他曾按原来的设想希望尽快消灭商品经济,但很快发现,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的,于是转而采取新经济政策,学习发展商品经济的知识和办法,领导新生的苏联战胜了暂时的困难,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如果说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内部的一次生产关系调整的部分质变的话,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则是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又一次意义更加重大和影响更加深远的生产关系调整与部分质变。从经济关系的本质上讲,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资本主义,是理想的总体的资本家代替个别的分散的私人资本家,去驾驭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生长起来的的日益社会化的生产力,去协调私人资本所无法协调的经济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的调节控制和干预,归根到底是为资产阶级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它不可能从根本上顺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从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的愿望和利益出发,去组织、计划、协调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即使是一些调节各阶层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的国家干预措施,有利于劳动者的让步,乃至搞福利国家等,其实质也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长治久安、资产阶级的总体利益服务的。当然,这些经济关系的调整也说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不断发展变化,在不断进行着适应性的调整,而且事实说明,资本主义制度还有在其内部进行调整的空间。通过这些调整,生产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总体水平能在生产发展的前提下有所提高,各种经济和社会矛盾可以得到缓和。更重要的是,这种内部调整和部分质变,预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某种方向,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总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有关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干预和调节,特别是其中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客观规律的一些做法,也要予以关注。例如,关于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有所谓市场失灵的解释及其由此提出的对策,这些虽不是对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但对认识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加强国家必要的经济调控的自觉性,还是有直接帮助的。特别是国家主要应在哪些领域起作用,市场失灵理论的分析对我们确定国家的经济职能,确定国有经济的发展方向等现实问题,都有参考价值。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有制度上的区别,我们不能一切照搬照抄,但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还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丰富我们对市场经济原本不深不全的认识,在有些方面还能纠正一些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观念。例如,关于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家的作用和职能,我们以往的认识大多仅限于宏观调控方面,在仔细地研究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和调节后会发现,其实国家在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规范和管制,也称微观规制的方面,也是有相应任务的。也就是说,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家的作用,一方面是宏观管理、总量调控,以及在社会范围内对收入分配等进行再调节;另一方面是微观规制,即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比如通过立法来规范市场行为,保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等等。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在这方面的许多做法,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非常重要和迫切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所谓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更多地体现在这个方面。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上,这方面内容的讲授,不能喧宾夺主,不能不加分析地把西方国家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直接作为正面的东西讲授。在分析其中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同时,还应指出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特性和局限性。第三,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作用,要给予全面、客观的评价。要从人类历史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总趋势上,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在如何评价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方面,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以来,社会生产力发展虽有曲折、波动,甚至在某些时期还出现停滞、下降,但迄今为止,总的说来还是不断增长和向前发展的。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曾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77页)如今又是150年过去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以来,伴随着第三次工业和科技革命,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又有了很大的提高。这里有社会生产自身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所起的作用,也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优越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部的不断调整和局部质变的深刻影响。例如,从自由竞争到一般垄断,再由一般垄断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中的这些内部调整和变化,都促使生产力的发展上了一个台阶,提高了一个层次。即使是一些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曾造成一定负面作用的经济现象,今天看来也应更全面地分析,辩证地予以再认识。比如垄断问题,除了其负面作用外,还应对其产生的必然性,以及它还是否存在某些正面的积极的作用进行分析。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更大规模更大范围地组织计划协调生产时,垄断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垄断也有其适应大生产的要求,从规模经济角度讲有合理的一面。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此多有讨论,有些政治经济学教材和著作在分析垄断与生产发展的关系时,较为全面地指出,垄断除了限制竞争、引起生产相对停滞的一面外,它也还存在对生产促进的一面。有些论著把垄断这方面的作用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来分析,并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相关问题上加以借鉴。例如,一些大型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公共设施和公共产品的生产、基础科学研究乃至环境治理、资源保护等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只有垄断资本、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才有能力投资建设和运营,私人资本、特别是中小资本或者不愿或者没有足够的能力去从事这方面事务。资本主义社会中,只有垄断和国家垄断产生的条件下,这些事业才可能有所发展,并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些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可供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参考借鉴。对于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较为一致的观点是,资本主义终将被比它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但这又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并存。资本主义经济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化大生产日益发展完善和壮大,而它又恰恰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物质技术基础。因为归根到底,社会化大生产的本性是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相一致,而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不相适应的。发展到垄断阶段,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种发展趋势更为明显。列宁说:“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向更高级的结构的过渡。”(《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683页)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具有过渡性,这个论断为我们认识垄断资本主义、包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指明了方向。但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3页)现实的资本主义还在生存和发展着,这说明它还有一定的生命力,特别是其内部还在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虽然如此,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会不断成功地在其内部进行调整,并永远这样发展下去,资本主义内部有其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终将导致它为社会主义所取代。事实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始终存在的,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它的运动不是直线上升、日益尖锐化,而是同任何事物一样,是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本质关系,包括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等,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都依然存在,只是其具体表现有所变化。不能因为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的消费水平较高,而否认剩余价值仍然是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事实;不能因为垄断有促进生产发展的一面,而否定因垄断失去发展动力、从而引起生产停滞的另一面,以及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腐朽和寄生的性质。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都还在发展中,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都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学习运用这些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读《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有感

读《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有感 鉴于本书写的比较高深,而自己的专业知识比较浅薄,所以读本书时略感艰难,所以在此发表一下自己关于本书的一些读后感,其中会包含比较多作者所提到过的东西。 本书接连罗列出一大批不成熟的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观点,并且说明了有关经济制度的一系列问题,并提拱了有关公共政策的一隅之见。 在第一章中,作者用交易成本经济学来研究经济组织问题提出的基本轮廓,让我们相信交易成本经济学确实大有用武之地。与研究经济组织的其他方法比较而言,交易成本经济学有以下特点:(1)更注重微观分析(2)在作出行为假定时更为慎重(3)首次提出资产专用性对经济的重要意义并用以解释实际问题(4)更加依靠对制度的比较分析(5)把工商企业看做一种治理结构而不是一个生产函数(6)特别强调私下解决问题的作用,重点是研究合同签订以后的制度问题。作者在剖析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特点后,先为我们论述了交易成本的性质,然后在研究合同示意图中交代了哪些方式能替代经济组织起作用,即垄断式合同,还有效率式合同,并且对利用这些方式要付出哪些交易成本作出分析。之后作者又分析了各种行为假定和代替合同的那些方式的关系,概括的介绍了合同入门知识,考察了在企业生活区的建设中会产生哪些问题,并简略地说明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其他用途,即对市场的纵向限制、价格歧视、政府管制和放松管制,然后进行总结。 其中,关于价格歧视,我想发表下看法。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就同一种商品或者服务,对条件相同的若干买主实行不同的售价,则构成价格歧视行为。价格歧视是一种重要的垄断定价行为,是垄断企业通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它不仅有利于垄断企业获取更多垄断利润,而且使条件相同的若干买主处于不公平的地位,妨碍了它们之间的正当竞争,具有限制竞争的危害。因而,世界各国的反垄断法规基本上都对它作出了限制。西方经济学中将价格歧视定义为:在同一时间对同一种商品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不同的价格。实行价格歧视是厂商为了获取超额利润的手段,要使价格歧视得以实行,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市场存在不完善性。当市场不存在竞争,信息不畅通,或者由于种种原因被分割时,垄断者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实行价格歧视。第二,各个市场对同种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这时垄断者可以对需求弹性小的市场实行高价格,以获得垄断利润。第三,有效地把不同市场之间或市场的各部分之间分开。地区封锁和限制贸易自由的各种障碍往往有利于垄断者实行其价格歧视。经济分析表明,一旦产品的卖方形成了垄断,就非常容易形成价格歧视。价格歧视通常有三种形式: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价格歧视是一种类似于完全竞争市场的模型,它可以使得社会福利达到最大,有效的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佳,无剩余生产力。二级价格歧视可以看成是一种数量歧视,它主要是强调达到一定数量后的歧视,这在商场超市中是非常普遍的,也是很接近消费者生活的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和二级价格歧视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三级价格歧视主要是一种需求弹性的歧视,它强调由于细分市场的各个消费者的需求弹性的不同,而产生的一种价格歧视。价格歧视是一个中性的经济术语,我们在分析价格歧视可能造成的种种弊端的同时也要看到价格歧视的优势,价格歧视不仅可以提高消费者的福利,而且也是一些企业生存下去的一种手段,但是价格歧视的不正当使用,也会损害市场的公平,影响服务质量,造成交易成本的增加。当我们发现价格歧视会造成市场经济的紊乱时,政府就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强制性的法律来打压不正当价格歧视的行为,来维护一个健康和谐的市场经济,只要企业采取价格歧视不削弱竞争,不损害社会福利,不造成资源浪费,那么法律就应允许其存在。 在本书的剩余部分中,作者大幅的论述了纵向一体化的理论与政策。作者从其基本假设:资产专用性假设、人的有限理性假设和机会主义假设出发,证明了在动态的市场中契约是不可能完备的,然后在比较了短期契约、长期契约与纵向一体化三者的优劣的基础上,得出纵向一体化可以有效避免市场交易由大数目条件向小数目条件转变而产生的双边依赖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风险,从而获得内部组织的如下优势:改善激励、增强控制手段以及保证信息流程的畅通。在这篇论文里,威廉姆森着重从市场失效因素入手,分别结合谈判环境和企业的结构优势,分析了为什么会形成生产的纵向一体化。 首先,他考察了静态市场,为全文以后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参照系。在静态市场条件下,当存在双边垄断或双边寡头垄断的情况时,为避免在交易的价格条件方面出现无休止的争论,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实现纵向一体化使这种交易内部化,二是订立永久性的契约。此时,可以发生纵向一体化,但是并非必然出现的结果。 接着他一步步放松其假设,进行越来越合乎现实的推演。第一,由于存在契约的不完备性,对交易关系的不同安排会带来不同的结果。(1)订立永久契约会陷入两难困境:在所订立的契约不够详尽的情况下,各个独立的当事人为了对自己有利,会对有关条款采取机会主义的解释方式;巨细无遗地订约即使并非不可能,成本也是高昂的。这两方面都将使适应性、连续性的决策过程受到扭曲。(2)订立一系列短期契约会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是针对专用性资产的投资所需的最优投资方式是订立长期契约,而这

语法知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的知识点总复习有答案

一、选择题 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指出:到了宋朝“由唐朝中叶以前的门阀士族和均田户、部曲、奴客、贱民、番匠、奴婢等旧的社会阶级结构,转变为宋朝的官僚地主和佃客、乡村上户、乡村下户、差雇匠、和雇匠、人力、女使等新的社会阶级结构”。这一变化说明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B.社会生产关系出现了调整 C.租佃生产关系开始形成D.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质变 2.人类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是()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 B.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C.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 3.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捧热”了马克思的《资本论》。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资本论》第一卷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该书重新在一些西方国家成为畅销书,并进入了大学课堂。2017年4月13日,德国《商报》发表了<《资本论〉及其剩余价值》一文,其中写道:“直到今天,如果谁想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一再地产生危机,那么他就绕不过《资本论》这部著作。”这说明() A.资本主义国家可通过学习《资本论》克服经济危机 B.《资本论》没有过时,仍具有科学的真理性 C.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接受《资本论》的理论指导 D.《资本论》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4.有学者说:“资本家发财致富是由于节约和对于劳役所得作出的牺牲的储蓄,再加上大胆的、富于想象力的聪明狡黠的投资”,“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人的工资不是越来越高了吗?工人的待遇不是越来越好了吗?”上述观点() ①力图美化资本主义制度 ②企图掩盖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③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④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推翻封建的君主专制 ②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资本 ③出现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新兴资产阶级 ④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在历史上,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形成。这两个基本条件是 ①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②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 质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浅谈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姓名:张瑶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名称: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学期:2011年春 内容提要: 资产阶级建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商品生产高度发达的产物。在人类社 会发展史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虽然有其不足之处,但也创造了很强的社会 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 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由私人垄断阶段进入到了国家垄断阶 段,其产业结构和国际经济的联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目前正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当而且必须借鉴 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成功经验。但是也应该明确一点就是:资本主义经 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永远不能得到纠正的。 关键词: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严重缺点 罗斯福曾经说过:“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的纠正 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对于他所说的永远 纠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缺点,我认为是不可能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在资本 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 的完全的人身自由。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 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它是 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 具有显着功绩。 第一,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是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产生的。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有了剩余产品, 商品交换才成为可能。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了出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社会上出现了只从事商品交换的社会 阶层——商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到最高程度。一切劳动产品都成了商品,甚至连人的劳动力也成了商品。当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时,就业工人身上的压力增大,迫 使他们不得不从事过度劳动和听从资本家的摆布。这时资本家的剥削就开始了。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剥夺广大农民是资本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上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它的建立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第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4、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5、货币和资本的区别,首先通过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表现出来。 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商品一货币一商品(W—G—W)。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货币一商品一货币(G—W一G)。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6、商品流通形式和资本流通形式这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在于: (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 (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起点和终点是货币。 (3)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4)流通的内容不同。前者是不同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后者是流通终点的货币数量大于起点的货币数量。 (5)流通的目的不同。前者是取得特定商品以满足商品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后者是获得更多的货币。 7、资本流通的完整流通形式是:G—W—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从流通中取得的货币在数量上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这里G’=G+△G。△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 8、资本流通的根本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值。G—W—G’这个公式,对一切形式的资本都适用。这一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所以,它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9、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从形式上看,(掌握)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这个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过程中,商品价值量不能变化,不能发生价值增值。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却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0、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价值增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也就是要说明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是怎样实现的。首先,价值增值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值。其次,价值增值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这里商品的价值是已定的,也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价值增值。最后,价值增值必然是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特殊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它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并在进行生产劳动时发挥出来。 12、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资本主义的实质总结

一、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下面来看看2003年真题:G-W-G′之所以被称为资本的总公式,是因为它_________. A、既包括买的过程,又包括卖的过程 B、既包括商品运动,又包括货币运动 C、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 D、概括了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共同特征 E、体现了资本运动的根本目的 分析:G-W-G′之所以被称为资本的总公式,是因为它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资本家使自己的资本处于不断运动状态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资本发生价值增殖,得到剩余价值。所以选项C、E为正确答案。 选项A和B是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的运动过程的内容,不是作为资本的货币的特征,所以不正确。选项D本身叙述就是错误的。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但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价值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为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而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一般商品在使用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其价值也消失或转移到其他商品中。而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假制,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部分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 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恩格斯曾经指出: 1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理论:2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正是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3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形成,在资本的原始积累中,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掌握,而工人一无所有,只有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持基本生活,实质上就形成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力的关系,劳动力也由此成为商品)P155 (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的价值: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养家、糊口、学习)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消费它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新的更大更多的价值(资本家就是利用这个特点,用货币购

买到劳动力之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收回自己原来付出的价值,而且还可以得到一部分额外的价值,这部分额外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而资本家一旦得到了剩余价值,那么他之前付出的货币也就转化成了资本) 案例:现在很多农民在外面打工,因为一名农民工在工厂里打工一年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在家里正常务农的价值,付出的是同样的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却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如果把在家正常务农一年创造的价值作为劳动力的真正价值,那么在位打工一年创造的价值比它多出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p156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1、所有制:又称经济上的所有制,就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该生产资料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价值。2、所有权:就是法律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相关的法律原则决定的。 3、二者关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它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为所有制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p157 三种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奴隶社会:以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人身为基础。(中国秦朝以前是奴隶社会,奴隶像牲畜一样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毫无人生自由。直到秦商鞅变法,废除了隶农制。)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作为劳动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物质产品的活动,这是人类社会劳动的共性的一面。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更是作为价值增殖过程而彰显其本色。资本家的投入,一部分购买了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另一部分购买了劳动力。这两部分在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的产品,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而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远高于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使得一般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 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由此可见: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这就是资本家发财的秘密。 在揭示资本价值增值秘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透过现象认识资本的本质。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质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劳动的关系。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专题七“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教学目的] 通过本专题内容的学习,认识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积累的作用及后果。 [教学重点]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与本质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积累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采取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绝大多数的人们说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时候几乎都爱引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句话“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然而,少有人知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曾说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在两部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的不同描述抑或是一种认识上的自相矛盾?还是其实都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种正确分析?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在马克思描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图景中“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特别是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变越来越成为生产力的发展障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

两个:一个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而来,二十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反映这个时期地中海地区商业活动以及商人与高利贷者本性的文学著作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商品生产者手握有大量的资本,即大量的货币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愿意并有可能购买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来经营资本主义企业,第二,有大量的劳动者失去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他们除了身上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无产者)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成为被雇佣的工人 。这两个条件,最初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形成的。其主要途径如下: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主要是城市小商品生产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两极分化一部分赚钱发财,开始雇工生产,变成资本家,一部分赔钱破产,沦为无产者。与此同时传统的的手工业者行会制度逐渐瓦解,多数作坊主在破产后最终同其帮工和学徒一起沦为雇工,以前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虽然商人和高利贷者早在奴隶社会就已有之,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财富大量积聚并渐渐地控制了小商品生产者,当小生产者逐渐沦为商人或高利贷者的债务人,乃至无力还债成为其雇工,而此时,商人则逐摆脱单纯的商人身份摇身一变成为工业资本家。 2、资本的原始积累 但是,不难发现,这样的资本主义发展方式无论是在速度上还是在幅度上都是比较缓慢的,“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需要。15世纪末美洲和通往印度航道的新发现,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这一任务只能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来实现。于是,新兴资产阶级们为了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始采用暴力的手段来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这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 所谓的资本的原始积累,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引论 关于资本主义的实质,许多人谈过。例如西方有马克思,韦伯,桑巴特(Werner Sombart),陶普(Maurice Dobb),……中国有梁漱溟,余英时,黄仁宇……最后,哈耶克在1988年发表了一本书《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算是给这场“主义”之争盖棺论定。我要在这篇小文章里叙述的,大致就是这些大学者们说过的话。但是我把这些话分做两段说,一段是人们在哈耶克那本书发表之前的认识,我称为“传统的看法”。一段是哈耶克的看法,我称为“最后的看法”。一提到“最后”之类,就难免有质疑说“僵硬”或“教条”。不过我这里的“最后的看法”确实是哈耶克最后的看法,这位从本世纪初即参与了人类认识“资本主义”的思想运动的学者已经于1993年3月辞世而去了。 一、传统的看法 黄仁宇先生在与李约瑟共同撰写《中国科技史》的十几年里曾对研究资本主义的诸多作者有过一个综述:“……写资本主义的文章大略有三类。一类注重生产关系的转变……。一类注重资本主义精神……。还有一类注重自然经济之蜕变为金融经济。”马克思自然被归入第一类。韦伯是第二类。诺斯(Douglass North)应属于第三类。也许这种把作者简单归类的办法会误导读者。事实上,韦伯和桑巴特以后,黄仁宇,余英时,以及三十年代的梁漱溟,都持一种整体演变的看法。即“资本主义”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是由许多原因生成的。所以余英时先生又称韦伯和他的立场为“历史多元论”,以别于”一元论史观”。极而言之,从西欧历史中挖去任何一段(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时代,古希腊,……)都会使现在西欧北美的社会不成其为“资本主义”。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和后来的《中国文化要义》中一直认为中国即便再独自发展五千年也出不了“资本主义”。他的观点后来由余英时先生再度提出。 黄仁宇提到,形成“资本主义”的三个主要条件:(1)信贷关系的拓展。(2)专业经理人员的使用。(3)各种有利于资本主义管理的技术的社会共享。我们也可以认为这里的第一个条件包括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或资本的自由流动。第二个条件其实是要求“企业家的自由进出”(隐含着“企业家与资本家职能的分离”)。第三个条件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可计算性”(隐含着“信息的自由流动”)。“企业家的自由进出”被新奥地利学派的领袖克兹涅尔(Is-real Kirtzner)认做“资本主义”的定义。如果我们把“信贷关系的拓展”扩充理解为“一般的合作信任关系的扩展”,那么资本主义形成的三个条件实际上就可以涵盖在“一般信任关系的扩展”这一个条件里。不仅专业经理人员的任用依赖于“代理人关系”中的相互信任,而且技术的分享和法律,会计,契约等等的可计算性,都是职务于“信贷关系的扩展”这一目的的。这就要说到哈耶克后来的看法,留待稍后再述。 说一个封闭的中国再有几千年也产生不了资本主义,梁漱溟是有极扎实的根据的。他的根据首先是,中国社会自秦汉始已经用伦理道德代替了宗教,用礼俗代替了法律,用家族关系调和了西方社会固有的“个人与社会”和“社会与国家”的冲突。所以自“战国”以后中国社会“废封建,建郡县”,两千年以来徘徊于一个既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具体说来,这里有三个要点。 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 第三,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 (2)这是一种采取商品经济形式、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通过拥有资本而占有他人劳动获取剩余价值的剥削方式。 (3)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与以往的剥削制度的区别在于,历史上一切剥削制度共同特征是:剥削者无偿占有被剥削者的剩余劳动,而资本主义剥削则表现为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其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从理论体系上讲,本节阐述剩余价值理论,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形成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劳动者拥有劳动力所有权但丧失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其最大的特殊性在于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过程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2)劳资关系的形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在一般意义上,所有制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并表现为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从社会再生产的三个主要环节入手阐释该观点。 第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从直接生产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说,资本的所有部分都能发生增殖。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变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重要的物质条件,只有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才带来剩余价值。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恩格斯曾经指出: 1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理论: 2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正是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3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 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 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形成,在资本的原始积累中,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掌握,而工人一无所有,只有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持基本生活,实质上就形成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力的关系,劳动力也由此成为商品)P155(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的价值: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养家、糊口、学习) 2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消费它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新的更大更多的价值(资本家就是利用这个特点,用货币购买到劳动力之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收回自己原来付出的价值,而且还可以得到一部分额外的价值,这部分额外的价值就是剩余价

值,而资本家一旦得到了剩余价值,那么他之前付出的货币也就转化成了资本) 案例:现在很多农民在外面打工,因为一名农民工在工厂 里打工一年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在家里正常务农的价值,付出的是同样的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却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如果把在家正常务农一年创造的价值作为劳动力的真正价值,那么在位打工一年创造的价值比它多出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p156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1、所有制:又称经济上的所有制,就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该 生产资料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价值。2、所有权:就是法律 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相关的法律原则决定的。 3、二者关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它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为所有制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p157 三种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奴隶社会:以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人身为基础。(中国秦朝以前是奴隶社会,奴隶像牲畜一样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毫无人生自由。直到秦商鞅变法,废除了隶农制。) 封建社会:以农民对地主的依附为基础。(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土地全 部被地主阶级掌握,农民没有赖以生存的土地,只能租用地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教案资料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其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形成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劳动者拥有劳动力所有权但丧失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前提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其最大的特殊性在于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过程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劳资关系的形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在一般意义上,所有制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并表现为经济利益的体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可以从社会在生产的三个主要环节说明。 第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从直接生产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这不等于说,资本的所有部分都能发生增值。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重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变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重要物质条件,只有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才带来剩余价值。从再生产来看,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应对竞争的压力,单个资本的规模通过积累和集中两种形式而不断的膨胀,资本有机构成随之提高,其结果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产生,终将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 第二,剩余价值的实现。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增值。产业资本要连续不断的回圈,就不能处在某一种职能资本形式上,必须按一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一次转化。 第三,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则及其结果。从两个方面看,其一,劳资之间对新价值的分配决定了剩余价值总量。其二,资本家各利益集团间对剩余价值的瓜分。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必须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轮回。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就使得经济危机有可能发生,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在剩余价值和竞争规律作用下,再生产的比例并不能被自觉遵守,周期性的经济位居在所难免,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新的特点。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具体说来有三个要点。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第三,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这是一种采取商品经济形式、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通过拥有资本而占有他人劳动获取剩余价值的剥削方式。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与以往的剥削制度的区别在于,历史上一切剥削制度共同特征是:剥削者无偿占有被剥削者的剩余劳动,而资本主义剥削则表现为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 它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 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 具有显著功绩。 第一, 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资本主义的本质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剥削 资本主义的基础是私有制,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资本家就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剥削的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获取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家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相反,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过程的前提是以资本家所占有的生产资料作为资本,通过这种资本的周期运作而实现的。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不仅掌握了生存权,而且还掌握了发展权。同时,资本家通过缩短资本运作的周期,加速资本流动,更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所有创造的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所占有,不仅使资本家扩大了生存空间,而且还获得了发展空间,所以,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的本质,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本质。 2、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更大地榨取劳动成果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的阶级和社会制度,为了获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都必须发展生产力,所以,生产力是不分阶级的。资本主义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发展生产力,规模化机器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机器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生产方式,也替代了原有的工具,“工具是简单的机器,机器是复杂的工具。大工业把

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机器不创造价值,但它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它所生产的产品上。就机器具有价值,从而把价值转给产品来说,它是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机器不是使产品变便宜,而是使产品随着机器的价值相应地变贵3、资本炒作过程就是财富的掠夺过程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充当了社会的流通职能,它在交换过程中完成一种社会的物质变换。商品的价格本应反映商品的价值,但在货币作为资本的过程中,“先是商品价格同货币价值成反比例地变化,然后是流通手段量同商品价格成正比例地变化”。 4、资本主义人权的虚伪性 资本主义一贯鼓吹人权、民主、平等、自由,但这恰恰是资本主义虚伪的一面。最基本的人权是生存权,谁掌握生产资料,谁就掌握生存权,无产阶级失去生产资料,无产阶级不能掌握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就不能掌握自己的生存权。民主的基本要素是话语权,没有生存权,也就没有话语权 资本主义保障劳动者是为了获取生产力,劳动者是劳动力的主体,没有劳动力也就没有生产力。资本主义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劳动者的需要,而是为了获取劳动效率。资产阶级要维持一定的失业率,一是为了储备劳动力,另一是为了压低劳动力成本。政治稳定是任何社会发展的前提,资本主义国家也重视民生,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采取的“怀柔”的政策,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从而能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又是劳动过程与资本增殖过程的统一? 首先,我们来看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1、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与支配下劳动。2.由于工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都已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也就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的形成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表现为一般的商品生产过程,任何商品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过程。这两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即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所以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殖过程:作为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表现为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价值形成过程。而这个一定点就是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而持续下去,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就是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就是使整个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从而使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表现为价值的增殖过程,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综上可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又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试谈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上) 第一章成本价格与利润 商品价值中由剩余价值构成的要素越大,这些中间价格的实际活动余地也就越大。 这不仅能够讲明日常的竞争现象,例如某些低价出售的情形,某些产业部门的商品价格异常低廉的现象等等。我们下面将会看到,政治经济学迄今没有理解的关于资本主义竞争的差不多规律,即调节一般利润率和由它决定的所谓生产价格的规律,也是建立在商品价值和商品成本价格之间的这种差不之上的,建立

在由此引起的商品低于价值出售也能获得利润如此一种可能性之上的。 第二章利润率 资本家究竟是为了从可变资本取得利润才预付不变资本,依旧为了使不变资本增殖才预付可变资本;他究竟是为了使机器和原料有更大的价值才把货币用在工资上,依旧为了对劳动进行剥削才把货币预付在机器和原料上;不管人们如何样看,对资本家来讲,差不多上无关紧要的。尽管只有可变资本部分才能制造剩余价值,但它只有在另一些部分,即劳动的生产条件也被预付的情况下,才会制造出剩余价值。因为资本家只有预付不变资本才能对劳动进行剥削,因为他只有预付可变资本才能使不变资本增殖,因此在他的心目中,这两种资本就完全混同在一起了。而且,因为他实际获利的程度不是决定于利润和可变资本的比率,而是决定于利润和总资本的比率,即不是决定于剩余价值率,而是决定于利润率,因此情形就更是如此。我们将会看到,利润率能够不变,然而它能够表示不同的剩余价值率。 商品包含的价值,等于制造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刻,那个劳

动的总和则由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构成。而对资本家来讲,商品成本只由他所支付的物化在商品中的那部分劳动构成。商品包含的剩余劳动不需要资本家耗费什么东西,尽管它同有酬劳动一样,需要工人付出劳动,同时它同有酬劳动一样制造价值,作为价值形成要素加入商品。资本家的利润是如此来的:他能够出售他没有支付分文的某种东西。剩余价值或利润,恰恰确实是商品价值超过商品成本价格的余额,或者讲,确实是商品包含的劳动总额超过它包含的有酬劳动额的余额。因此,不管剩余价值来自何处,它总是一个超过全部预付资本的余额。因此,那个余额和总资本会保持一个比率,那个比率能够用分数m/C来表示,其中C表示总资本。如此,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与剩余价值率m/v不同的利润率m/C=m/(c+v)。 用可变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作剩余价值率;用总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做利润率。这是同一个量的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由于计算的标准不同,它们表示同一个量的不同的比率或关系。 应当从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引出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而不是相反。实际上,利润率从历史上讲也是动身点。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相对地讲是看不见的东西,是要通过研究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率。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资本和股息。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土地价格。 2.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利润。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要点讲解: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沦为工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 1、资本的概念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和一般表现形式,但货币并不就是资本,货币与资本的区别从静止状态看,是无法区分的,即从货币本身,无法判断它是不是资本,要想判断,必须从运动的过程看,即从货币流通与资本流通来看,才可以判断两者的区别。资本包含以下含义: (1)、资本是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价值。可以是物,可以是货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必须有价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