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耳甲-迷走神经刺激对轻中度抑郁症干预机制研究-赵敬军

耳甲-迷走神经刺激对轻中度抑郁症干预机制研究-赵敬军

耳甲-迷走神经刺激对轻中度抑郁症干预机制研究-赵敬军
耳甲-迷走神经刺激对轻中度抑郁症干预机制研究-赵敬军

82

第18卷 第1期 2016 年 1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8 No. 1 Jan .,2016

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情志障碍性疾病,

常感情绪低落甚至悲观厌世,且伴有睡眠障碍,严重者常有自杀冲动。抑郁症目前在我国的发病率为3%~5%,估计有3600万人。据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发布的《世界卫生报告》,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的第二大疾病。因此,怎样有效控制抑郁症是摆在世界各国医疗研究者面前的共同难题。现代研究证实,轻中度抑郁症能够通过服用药物得到较好的控制,但是由于药物的禁忌症多、副作用大和患者的心里抗拒,很多患者的病情并没有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改善,在我国抑郁症患者接受正规药物治疗的不到10%。相反,传统中医学的针灸,疗效确切、费用低廉及安全无毒副作用[1],患者更乐于接受,特别是近年来,耳针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为临床的轻中度抑郁症维持期治疗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本文从基础和临床干预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轻中度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提供生理学证据支持。

1

耳针与耳甲-迷走神经刺激术

人体及哺乳动物的耳廓有一个特殊的解剖学结构,即在耳甲区(包括耳甲艇和耳甲腔)有迷走神经分支分布,自主神经系统,包括迷走神经,在神

经-内分泌的自我平衡方面起关键作用[2]

。针灸可以直接刺激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尤其是位于耳甲区的迷走神经纤维末梢[3-6]。迷走神经传入纤维,除了

内脏传入支,在体表还有一支分布于耳部,即迷走神经耳支。

针刺耳穴内脏代表区即是迷走神经耳支的分布区,即Nogier 耳廓倒置胎儿的内脏代表区,是迷走神经在体表投射的唯一分布区,这也许就是耳穴治疗内脏疾病的可能的结构学基础[6-7]。Fallgatter 等[8-9]通过电刺激外耳不同部位,只有在刺激耳甲部时记录到一个清晰的可重复出现的迷走体感诱发电位,并提出这个电位可能起源于脑干的迷走神经背核。传统耳穴治疗抑郁症一般选取心、神门等耳穴代表区,对比传统耳穴分布区与迷走神经分布图就很容易发现,传统耳针的选穴区都分布在耳甲区,耳甲区是迷走神经的分布密集区。

2

耳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耳廓由于有着丰富的神经分布,因此也与内脏

机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来,耳甲-迷走神经电刺激术,作为耳针疗法的一部分,对于调节人体机能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进展[10]。Shi X 等[11-12]通过电刺激人体迷走神经耳支,调节人体机能的研究方面,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众所周知,迷走神经耳支是可以到达大脑皮层的唯一的外周通路[13]。荣培晶等通过对高血压[14]、糖尿病[15]、癫痫[16-19]和抑郁[20-23]的研究证实,耳迷走神经刺激作用的机制,可能与颈部心迷走神经干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的治疗机制有通路上的参

耳甲-迷走神经刺激对轻中度抑郁症干预机制研究

赵敬军,贲卉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

摘 要:

抑郁症是一种情志障碍性疾病,为高致残性疾病之一。该文从经皮耳甲-迷走神经刺激的基础和临床两个方面并结合特异性耳穴的疗法,以抑郁症为切入点,确立耳穴-迷走神经联系途径理论,探讨耳穴刺激疗法对轻中度抑郁症的作用机制,为提高耳针治疗的临床效果提供有力的生理学证据支持。

关键词:抑郁症;耳甲-迷走神经;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6) 01- 0082- 03

收稿日期:2015-07-02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2CB518503);科技部科研条件领域科技计划专项项目(2012BAF14B10);北京 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11007)作者简介:赵敬军(1987-),男,安徽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效应机制。

Explore the Intervention Mild-to-moderate Depression Mechanism

via the 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ZHAO Jingjun,BEN Hui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Abstract:Depression is a modern disorder,as one of the highly disabling disease. This article from the

leather armor - two basic and clinical aspects of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therapy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points,with depress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establish contact way theory points - the vagus nerve,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ear stimulation therapy with mild-to-moderate depression,to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uricular needle treatment provide physiological evidence of strong support.

Keywords:depression;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mechanism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6.01.027

18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照性和可比性,因此可以预见,耳迷走神经刺激术的临床应用,将有广泛的前景。

荣培晶等[18]对轻、中度抑郁症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并观察疗效。试验共招募临床志愿者205名,由于各种原因剔除45例,实际临床试验共纳入160例。年龄在18~60岁之间,性别、民族不限,无严重器质性病变、语言或听力障碍、智力发育迟缓。随机分为耳甲迷走神经刺激组(Ta-VNS)91例,和非耳甲迷走神经刺激组(Tn-VNS)69例。Ta-VNS组患者,进行Ta-VNS治疗24周;Tn-VNS组患者,先进行8周Tn-VNS治疗,然后转Ta-VNS治疗16周,共24周。试验采用耳甲迷走神经电刺激方法,每日1次,每次30 min,持续治疗24周。疗效评价指标分别为:抑郁症中医证候量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HAMD)、14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HAMD)、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在治疗的第8、16和24周末,对纳入患者进行测量。部分患者(49例:Ta-VNS组27例,Tn-VNS组22例)在知情同意情况下,分别在第8、16、24周,接受fMRI 脑功能扫描。正常对照组只扫描一次。结果表明,Ta-VNS及Tn-VNS治疗,对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改善作用,而Ta-VNS治疗,对约60%患者的抑郁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耳甲迷走神经刺激部位的治疗效果,优于耳缘(非耳甲迷走神经)刺激部位的治疗,并且随着疗程的增加,疗效逐渐趋好。马迎歌等[24]对23例心脾两虚型患者施行耳穴电针治疗,治疗组选穴为耳甲区的心、脾,对照组为分布于耳缘的肩、肘两穴,结果发现,电针耳甲区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8.7%且未见副作用,患者的24项汉密尔顿与中医证候评分显著降低。

针刺对抑郁症的干预,可能也通过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起作用,可调节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有研究表明,针刺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干预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作用息息相关[25],如提高海马、下丘脑的NA、5-HT及DA含量;调节5-HT受体功能的不平衡状态,降低海马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含量,提高抑制性氨基酸GABA含量而发挥抗抑郁作用;周秀芳等对80例抑郁症患者的研究发现,针刺的效果要优于对照组的氟西汀,且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血清中的5-羟色胺都有显著提高[26-27]。针刺能有效抑制亢进的HPA轴,降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垂体-性腺轴,从而改善抑郁状态[28],研究发现,电针印堂、百会可明显降低慢性应激大鼠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并提高海马、垂体及下丘脑糖皮质激素基因的表达,而针刺干预模型小鼠血清中IL-2、IL-6及TNFα含量下降,从而改善小鼠抑郁症行为表现可能与白细胞介素(IL)及肿瘤坏死因子(TNF)可诱发情感淡漠、妄想、抑郁等精神症状有关[29]。

针刺对神经系统的干预机制也可能是通过调节神经营养因子、凋亡因子及其信号传导通路来实现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脑内分布最广的神经营养因子,环磷酸腺苷通路是介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生物效应的重要信号转导途径。针刺能有效提高海马组织的cAMP表达水平、调节cAMP 通路,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含量,从而促进神经元再生[30];另外,针灸能提高抗凋亡因子BCI-2的表达水平,抑制神经元凋亡而发挥抗抑郁作用[31]。

方继良等[32]通过fMRI脑功能成像发现,耳甲-迷走神经刺激,产生了与既往植入性迷走神经刺激相似的脑效应,即:产生了广泛的边缘叶-旁边缘叶系统调制作用,同时还观察到,耳甲-迷走神经刺激,对脑干多个核团,包括迷走神经核、三叉神经核及蓝斑核、网状结构、黑质等均产生积极效应。

3 耳针对抑郁症的干预机制研究

耳针对抑郁症的干预机制研究采用慢性应激性抑郁大鼠的动物模型,观察在生理学实验中,针刺大鼠耳甲区,对抑郁症模型大鼠脑电图、孤束核神经元的放电的影响。针刺正常大鼠耳甲,共记录69个孤束核细胞放电。在动物行为学实验中,观察针刺大鼠耳甲区,对模型大鼠的糖水摄入偏好、开野实验得分的影响。在生化学实验中,针刺大鼠耳甲区,观察其对血浆皮质醇(CORT)、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刺大鼠耳甲区,对抑郁症模型大鼠的孤束核神经元放电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耳甲区是耳部唯一有迷走神经分布的区域,其传入可直接投射到迷走神经感觉中枢孤束核,且耳甲-迷走神经通路与心迷走神经通路有共同的传入途径,而迷走神经耳支是可到达大脑皮层的唯一周围通路,与颈部迷走神经刺激,在治疗机制和传导通路上,有一定的参照性和可比性。此实验结果,从理论上确立了耳穴-迷走神经联系途径理论。针刺耳甲区对抑郁症模型大鼠的糖水消耗、开野实验得分、体重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此实验结果,从动物行为学层面证实,针刺耳甲区(迷走神经分布区),使抑郁大鼠的抑郁行为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也映射了其抑郁行为在心理层面的改善。针刺耳甲区对模型大鼠血浆皮质醇(CORT)含量的异常升高具有一定的、较为短暂的抑制作用。对模型大鼠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有较为长效的抑制作用(与非耳甲区相比)。针刺耳甲区对中枢(下丘脑、海马)ACTH、NE、DA的调控作用,没有显示出优势。表明针刺耳甲区对模型大鼠抑郁状态的调节作用机制,并不仅限于迷走神经通路,从而体现了耳针调节作用具有机体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作用特点,也印证了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机制牵连甚广这一事实,动物神经生化学研究,为耳甲-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有力依据[3-4]。

4 讨论

耳针在中轻度抑郁症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其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简单易行,易为广大病患接受,但其作用机制研究,目前处在神经科学水平,耳甲-迷走神经刺激只是其作用的一部分,也许今后能从免疫组化、组织形态、分子生物学等各方面得到深入研究与阐释;从基础实验的模型动物而言,目前抑郁症模型大鼠是使用最多的,但是如果采用灵长类动物会更加接近人类的实际情感变化,这样,实验的结果会更加具有应用价值。

在临床研究方面:(1)耳针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研究相对匮乏;(2)多数文献报道中提到随机

83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8卷

分组,但并未随机对随机分组的方法进行具体描述或者根本没有参照严格的RCT做临床研究;(3)耳针治疗抑郁症的相关研究设计比较粗略,在临床研究过程中的疗程设置随意性很强,疗效的统计时间也长短不一,有的临床研究甚至没有设置对照组,造成同样的治疗方法彼此间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很大,同时也使同样治疗方法散失了可对比性;(4)绝大多数只关注耳穴刺激对抑郁症的近期效果,很少有对于抑郁症远期效果的相关统计;(5)要与国际临床同行的研究接轨,不断扩大耳针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规范化耳针治疗抑郁症需在研究前完成试验注册,参考针灸临床试验注册中心(Acupuncture-Moxibustion Clinical Trial Registry,AMCTR)网站。

另外,我们需要探索更多的抑郁症耳穴刺激治疗方法。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将传统的耳针刺激方法相互融合,例如针药并用治疗抑郁症,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3-34],将传统的耳针和传统的拔罐、艾灸等方法融合同样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目前和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远远不够,而且和现代医学的协同治疗方法也没有实际开展,对耳针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远远没有开展,在耳穴刺激使用的介质方面,有必要进行统一,也需要开发更为简便高效的介质。国内的医务工作者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规范研究,将现代的高科技技术引入耳穴与耳针治疗抑郁症的研究。我们要清醒的看到,虽然现在耳针治疗抑郁症的总有效率很高,但是实际客观疗效却依然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

[ 1 ] 仲晨霞,倪光夏.不同针灸方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概况[ J ] .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 ( 5 ):110-112.

[ 2 ] Dantzer R,Konsman JP,Bluthe RM,et al. Neural and humoral pathways of communication from the immune system to the brain:

parallel or convergent[ J ] .Auton Neurosci,2000,85:60-65.

[ 3 ] Rong P,Fang J,Kong J,et al.Trancutanou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a study protocol for a

double blinded randomized clinical trails[ J ] .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2012,12:255.

[ 4 ] Rong P,Fang J,Liu R,et al.Study on regulation on depressive status of CUMS composite model rats by electrostimulation to

auricular concha[ J ]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2,2012:789674.

[ 5 ] La Marca R,Nedeljkovic M,Yuan L,et al. Effects of auri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vagal activity in healthy men:evidence

from a three-armed randomized trial[ J ] .Clin Sci(Lond),2010,

118:537-546.

[ 6 ] Regina R,Gerhard L,Frank B. Auricular Acupuncture with Laser[ J ]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3,2013 ( 3 ):

984763.

[ 7 ] Oleson T.Auriculotherapy stimulation for neuro-rehabilitation[ J ] .

NeuroRehabilitation,2002,17:49-62.

[ 8 ] Fallgatter AJ,Ehlis AC,Ringel TM,et al. Age effect on far field potentials from the brain stem after transcutaneou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J ] .Int J Psychophysiol,2005,56:37-43.

[ 9 ] Fallgatter AJ,Neuhauser B,Herrmann MJ,et al. Far field potentials from the brain stem after transcutaneou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J ] .J Neural Transm,2009,116 ( 10 ):1237-1242. [ 10 ] Peuker ET,Filler TJ. The nerve supply of the human auricle[ J ] .

Clin Anat,2002,15 ( 1 ):35-37.

[ 11 ] Shi X,Litscher G,Wang H,et al. Continuous auricular electroacupunctur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clinical scores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first results from

a transcontinental study[ J ]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3:894096.[ 12 ] Széles JC,Litscher G. Objectivation of cerebral effects with

a new continuous electrical auricular stimulation technique for

pain management[ J ] .Neurol Res,2004,26 ( 7 ):797-800.

[ 13 ] 刘儒鹏. 经耳甲电刺激干预抑郁状态模型大鼠的机制研究[ D ]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76.

[ 14 ] Gao XY,Li YH,Zhu B,et 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of auricular concha area on blood pressure in spontaneous hypertension and

normal rats and analysis on its mechanism[ J ] .Acupuncture

Research,2006,31 ( 2 ):90-95.

[ 15 ] Zhai X,Rong PJ,Wang HC,et al. Electroacupuncture intervention improved changes of skin barrier and color in type 2

diabetes rat[ J ] .Acupuncture Research,2013,38 ( 2 ):7-14. [ 16 ] He W,Rong PJ,Li L,et al,Litscher G. Auricular acupuncture may suppress epileptic seizures via activating

the 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A hypothesis based on

innovative methods[ J ]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2,2012 ( 2 ):415-427.

[ 17 ] 何伟,李艳华,荣培晶,等.不同部位耳针对大鼠癫痫发作的抑制效应[ J ] .针刺研究,2011,36 ( 6 ):414-418.

[ 18 ] Rong PJ,Liu AH,Zhang JG,et al. An alternative therapy for drug resistant epilepsy: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J ] .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14,127 ( 2 ):

300-304.

[ 19 ] Rong PJ,Liu AH,Zhang JG,et al. Transcutaneou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for refractory epileps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 J ] .Clin Sci,2014:10.

[ 20 ] Liu RP,Fang JL,Rong PJ,et al.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 auricular concha region on the depressive status of unpredictable

chronic mild stress rat models[ J ]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3:789674.

[ 21 ] Rong PJ,Fang JL,Wang LP,et al. Transcutaneou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a study protocol for a

double blinde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 ] .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2012,12:255.

[ 22 ] 刘儒鹏,荣培晶,黄占霞,等.电针耳甲区不同介入时间对抑郁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J ] .针刺研究,2012,37 ( 2 ):131-135. [ 23 ] Yu LL,Liu RP,Gao XY,et al. Development of studies on neurochemical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underlying

improvement of depression[ J ] .Acupuncture Research,2011,36

( 5 ):383-387.

[ 24 ] 马迎歌,赵敬军,李少源,等.耳穴电针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症患者23例随机单盲试验[ J ] .中医杂志,2014,55 ( 17 ):

1484-1486.

[ 25 ] 陈乐乐,岳增辉,朱小姗.针刺对单胺类神经递质及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 J ]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 ( 12 ):

83-85.

[ 26 ] 刘海静,何新芳,陈兴华,等.针刺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J ] .医学研究杂志,2010,39

( 3 ):79-81.

[ 27 ] 张瑜,王亚军,田永萍,等.针药结合治疗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害怕轴的影响[ J ] .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18 ( 3 ):

179-180.

[ 28 ] 周秀芳,李燕,周振华,等.针刺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及对血清5-羟色胺的影响[ J ] .中国针灸,2015,35 ( 2 ):123-126. [ 29 ] 李丽萍,华金双,兰敬昀,等.针刺百会和太冲穴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 J ] .针灸临床杂志,2006,22

( 9 ):49-50,58.

[ 30 ] 李卫东,杨秀岩,王远征,等.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与海马组织环磷酸腺苷水平的影响[ J ] .中国行为医学

科学,2007,16 ( 12 ):1060-1063.

[ 31 ] 梁佳,李卫东,吴元坪,等.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与再生的影响[ J ]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

( 4 ):947-950.

[ 32 ] 方继良.电针耳迷走神经治疗抑郁临床观察及其机理的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 D ]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

115.

[ 33 ] 林汉芳,周少林,朱志高.针药并用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 J ] .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 ( 2 ):187-188.

[ 34 ] 张振锋,徐江红.耳针与中药并用对2 型糖尿病抑郁症临床观察[ J ]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 ( 1 ):114-116.

84

耳甲-迷走神经刺激对轻中度抑郁症干预机制研究-赵敬军

82 第18卷 第1期 2016 年 1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8 No. 1 Jan .,2016 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情志障碍性疾病, 常感情绪低落甚至悲观厌世,且伴有睡眠障碍,严重者常有自杀冲动。抑郁症目前在我国的发病率为3%~5%,估计有3600万人。据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发布的《世界卫生报告》,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的第二大疾病。因此,怎样有效控制抑郁症是摆在世界各国医疗研究者面前的共同难题。现代研究证实,轻中度抑郁症能够通过服用药物得到较好的控制,但是由于药物的禁忌症多、副作用大和患者的心里抗拒,很多患者的病情并没有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改善,在我国抑郁症患者接受正规药物治疗的不到10%。相反,传统中医学的针灸,疗效确切、费用低廉及安全无毒副作用[1],患者更乐于接受,特别是近年来,耳针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为临床的轻中度抑郁症维持期治疗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本文从基础和临床干预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轻中度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提供生理学证据支持。 1 耳针与耳甲-迷走神经刺激术 人体及哺乳动物的耳廓有一个特殊的解剖学结构,即在耳甲区(包括耳甲艇和耳甲腔)有迷走神经分支分布,自主神经系统,包括迷走神经,在神 经-内分泌的自我平衡方面起关键作用[2] 。针灸可以直接刺激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尤其是位于耳甲区的迷走神经纤维末梢[3-6]。迷走神经传入纤维,除了 内脏传入支,在体表还有一支分布于耳部,即迷走神经耳支。 针刺耳穴内脏代表区即是迷走神经耳支的分布区,即Nogier 耳廓倒置胎儿的内脏代表区,是迷走神经在体表投射的唯一分布区,这也许就是耳穴治疗内脏疾病的可能的结构学基础[6-7]。Fallgatter 等[8-9]通过电刺激外耳不同部位,只有在刺激耳甲部时记录到一个清晰的可重复出现的迷走体感诱发电位,并提出这个电位可能起源于脑干的迷走神经背核。传统耳穴治疗抑郁症一般选取心、神门等耳穴代表区,对比传统耳穴分布区与迷走神经分布图就很容易发现,传统耳针的选穴区都分布在耳甲区,耳甲区是迷走神经的分布密集区。 2 耳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耳廓由于有着丰富的神经分布,因此也与内脏 机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来,耳甲-迷走神经电刺激术,作为耳针疗法的一部分,对于调节人体机能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进展[10]。Shi X 等[11-12]通过电刺激人体迷走神经耳支,调节人体机能的研究方面,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众所周知,迷走神经耳支是可以到达大脑皮层的唯一的外周通路[13]。荣培晶等通过对高血压[14]、糖尿病[15]、癫痫[16-19]和抑郁[20-23]的研究证实,耳迷走神经刺激作用的机制,可能与颈部心迷走神经干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的治疗机制有通路上的参 耳甲-迷走神经刺激对轻中度抑郁症干预机制研究 赵敬军,贲卉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 摘 要: 抑郁症是一种情志障碍性疾病,为高致残性疾病之一。该文从经皮耳甲-迷走神经刺激的基础和临床两个方面并结合特异性耳穴的疗法,以抑郁症为切入点,确立耳穴-迷走神经联系途径理论,探讨耳穴刺激疗法对轻中度抑郁症的作用机制,为提高耳针治疗的临床效果提供有力的生理学证据支持。 关键词:抑郁症;耳甲-迷走神经;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6) 01- 0082- 03 收稿日期:2015-07-02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2CB518503);科技部科研条件领域科技计划专项项目(2012BAF14B10);北京 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11007)作者简介:赵敬军(1987-),男,安徽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效应机制。 Explore the Intervention Mild-to-moderate Depression Mechanism via the 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ZHAO Jingjun,BEN Hui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Abstract:Depression is a modern disorder,as one of the highly disabling disease. This article from the leather armor - two basic and clinical aspects of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therapy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points,with depress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establish contact way theory points - the vagus nerve,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ear stimulation therapy with mild-to-moderate depression,to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uricular needle treatment provide physiological evidence of strong support. Keywords:depression;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mechanism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6.01.027

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家兔呼吸运动的影响

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家兔呼吸运动的影响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动物在整体情况下,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呼吸功能的适应性改变,加深对迷走神经对呼吸运动的影响;方法: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呼吸频率及呼吸流量曲线;结果:刺激迷走神经使呼吸幅度变小,频率加快,几乎成一条直线;结论:刺激迷走神经可使呼吸运动加快。 【关键词】呼吸运动;迷走神经 【abstract 】objective: the whole situation in observing animal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causes respiratory function of adaptability to change,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vagus nerve, the influence of the movement of breath; Methods: using biological signal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system records breathing frequency and breathing flow curve; Results: the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to speed up the frequency, amplitude becomes breathing, almost into a straight line; Conclusion: the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can make breathing movement speed up. 【key words 】breathing exercise; Vagus nerve 【引言】呼吸运动是呼吸中枢节律性活动的反映。在不同生理状态下,呼吸运动所发生的适应性变化有赖于神经系统的反射性调节,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呼吸中枢、肺牵张反射以及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反射性调节,体内外各种刺激,可以直接作用于中枢部位或通过不同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影响呼吸运动。迷走神经支配呼吸、消化两个系统的绝大部分器官,本实验通过刺激迷走神经观察家兔的呼吸流量曲线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家兔;生理盐水,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呼吸换能器。 1.2 方法 1 系统连接与参数设置将呼吸换能器与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2、3通道相连。系统参数: (1)RM6240系统;打开“实验”菜单,选择“呼吸流量”,2通道模式为血压,时间常数为直流,滤波频率100Hz,灵敏度12 kPa;3通道模式为流量,时间常数为直流,滤波频率30Hz,灵敏度50 ml/s(10cmH2O ),采样频率800Hz,扫描速度500ms/div。连续单激刺激方式。 2 手术准备 1.2.1 麻醉固定按5ml/kg体重剂量耳缘静脉注射200g/L氨基甲酸乙酯溶液,麻醉后仰卧固定于手术台。 1.2.2 手术剪去颈部被毛,切开颈部皮肤5~7cm,钝性分离颈部肌肉,暴露颈部气管和血管神经鞘,用玻璃分针仔细分离右侧迷走神经,穿细线备用。分离气管,在环状软骨下约1cm处做倒“T”字剪口,气管插管由剪口处向肺端插入,插时应动作轻巧,避免损伤气管黏膜引起出血,用一粗棉线将插口管结扎固定,另一棉线在切口在头端结扎止血。1.3 实验观察 1.3.1 记录正常的呼吸曲线 1.3.2 电刺激迷走神经,将保护电极与刺激输出线(通道)连接,待血压恢复后,将右侧迷走神经轻轻搭在保护电极上,选择刺激强度5V,刺激频率5HZ次.S-1,刺激10s,观察呼吸曲线变化。 1.4统计方法结果以 x±s表示,统计采用Student t test 2 实验结果

抑郁症自我心理调节方法

许多种心理治疗都能够有效地治疗抑郁症。心理治疗能够帮助病人分析他们的问题的来源,教会他们如果去应付生活中的各种诱发抑郁症的事件,教会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增加强化生活满意度,减少导致抑郁的行为。有两种心理治疗-认知治疗(由贝克首创)和人际治疗-被发现对抑郁症有良好的疗效。在认知治疗中,医生帮助病人改变导致抑郁的行为和思维方法。在人际治疗中,医生帮助病人改变人际交往中导致抑郁的行为方式。 治疗抑郁症的自我及时强化法: 对忧郁症的治疗,有药物治疗,有心理治疗,而心理治疗是最重要的。心理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自我及时强化法”。这种心理治疗方法是在吸取东西方的心理咨询的理论和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理论基础是:有些人之所以患了忧郁症,主要是他们本人对自己的消极情绪和行为不断强化的结果,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不断地及时地强化自己的积极情绪和行为,忧郁的成分就会越来越少,最后消失。 “自我及时强化法”的具体实施如下: 第一、坚持正常活动。 有的患者本来可以正常上班、可以正常做家务,却不去上班、甚至连家务都不做。这是很有害的。越这样越感到自己没用。实际上患者有能力完成工作任务,有能力搞好家务。只要该干的坚持干,自己的情绪就不会日益低落。第二、定计划留有余地。 每天晚上睡觉以前,考虑明天干什么。计划不能定的太高,也不要太低,充分留有余地。这样每天都可以顺利完成计划。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跳一跳就可以摘下果实来”。 第三、及时肯定自己。 每天晚上睡觉以前,要充分肯定自己这即将过去的一天的成绩和进步,不讲消极的东西。能写日记最好,把好的体验、进步、成绩记到日记上。天天都这样记日记,觉得生活会越来越有意思。 第四、不向亲友谈消极的东西,亲友也不听患者的消极的言谈。这并不是不同情患者,主要的是亲友听患者谈消极的东西,会强化他们好谈消极的东西。 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绝大多数的抑郁症病人病前有一定的诱因(如挫折、遭受不幸等),同时在出现情绪抑郁、低落过程中产生悲观。失望和孤独、无助感。这些情况,一般来说可以用心理治疗——即所谓的“心药”来处理。因为根据国外近20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的抑郁症病人经过心理治疗或多种治疗方法(合并药物)的处理或帮助可以得到治愈或缓解。如美国曾作过一项大样本的随访研究,发现人际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门诊病人的疗效与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味酸)相似,有效率为60%-80%。 心理治疗对抑郁症病人来说是比较合适的,首先,因为它不会产生像药物治疗和电休克治疗所致的生理副反应,因此对那些药物副反应明显或害怕微电休克治疗的病人来说比较适用。第二,临床上约有10%-30%的难治性病人,即对药物没有疗效的抑郁症可以合并心理治疗以取得效果。第三。药物可以治疗抑郁症状,但停药后相当一部分病人仍会复发或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挫折又会出现抑郁,而心理治疗可以教会病人如何去面对和适应挫折,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即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提高病人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技能。另外,临市上药物和电休克的治疗效果在4~6周内便出现,而心理治疗的效果则是在6~8周后出现,即它的疗效出现时间较慢,但疗效较稳定。不要因为2~4周未见疗效而放弃心理治疗。 根据不同的抑郁表现和临床医生的擅长,可以选用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这就像溃疡病的治疗,可以用西药,也可以用中药或外科手术治疗一样。如果病人一直是郁郁寡欢、悲悲切切,像《红楼梦》中所述的林黛玉式的抑郁性性格的话,可以采用支持、安慰或心理动力学的治疗,着重消除自卑心理。提高自信。如果病人表现为不善交际,与领导和同事关系相处不好,孤僻、退缩和与社会隔离,可以采用社交技巧训练、人际关系指导,帮助其学会如何与人交谈和交往,同时认识到人是社会性的,不可能孤立于社会而生活,每日要与人打交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抑郁症)

1 .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诊断抑郁症的病程标准为(): ? A.2年以上 ? B.3个月 ? C.2周以上 ? D.1个月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2 . 抑郁症的核心症状表现不包括(): ? A.反复出现自杀的想法 ? B.兴趣性减退 ? C.情绪低落 ? D.精力减退易疲劳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3 . 关于抑郁症的认知三联征错误的是(): ? A.过去无用 ? B.现在无助 ? C.将来无望 ? D.现在无用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4 . 抑郁症的生物学特征是(): ? A.早醒 ? B.睡眠过多 ? C.入睡困难 ? D.性欲减退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5 . 抑郁发作躯体综合征的症状包括(): ? A.心境低落 ? B.体重减轻 ? C.精神运动性激越 ? D.自杀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6 . 抑郁症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 A.抑郁症是想不开,不坚强,自我调理即可;

? B.抑郁症是心理疾病,心理疏导就行; ? C.抑郁症是一种疾病,需要抗抑郁药物治疗; ? D.中药治疗可以除根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7 . 治疗抑郁症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 ? A.改善营养 ? B.改善睡眠 ? C.防止自杀自伤 ? D.预防感染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8 . 关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目前经典假说是(): ? A.单胺递质假说 ? B.受刺激所致; ? C.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异常; ? D.神经内分泌异常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9 . 在精神疾病的自杀最常见的是(): ? A.神经衰弱 ? B.抑郁症 ? C.精神分裂症 ? D.焦虑症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10 . 患者某某,32岁,已婚,近3周无原因的出现心情不好,爱哭泣,对什么也不感兴趣, 整天就想躺在床上,朋友也不联系,世界看上去犹如灰色一片,睡眠不好,醒得早,食欲差,体重减轻约10斤,觉得活着没意思。既往体健,家族史阴性。你认为该患者可能的诊断是(): ? A.强迫症 ? B.恐怖症 ? C.抑郁症 ? D.神经衰弱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癫痫的中国专家共识

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癫痫的中国专家共识 迷走神经刺激术(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是通过刺激一侧颈部迷走神经而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一种手段。早在1937年Schweitzer与Wright发现,刺激猫的迷走神经可抑制其活动,经过对狗、猴等的一系列动物实验后,对4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了治疗。1996年5月在法国里昂召开了首届国际VNS研讨会,1997年7月VNS作为治疗癫痫的辅助手段通过了美国FDA认证。目前全球已有约10万多例患者应用了VNS。我国亦有近300多例患者接受了VNS治疗。2013年美国AAN发表了有关VNS治疗癫痫的指南。现参考国内外文献,撰写VNS治疗癫痫的中国专家共识,以便同行参考。 1 VNS的抗癫痫机制 迷走神经是一个混合神经,约80%为感觉纤维,将头、颈和胸腹脏器的感受传至大脑。右侧迷走神经向腹后方移行,传导来自肝脏和十二指肠的神经分支的冲动。相反左侧迷走神经向前移行,仅支配胃底部。右侧迷走神经司窦房结功能,与心房的关系更为密切,而左侧迷走神经司房室结功能,主要与心室有关,而且心室的迷走神经支配没有心房那样密集,所以左侧迷走神经刺激一般不会对心脏产生影响。

VNS治疗癫痫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主要有两种假说:(1)直接联系学说:VNS经其传入的电刺激信号通过蓝斑、孤束核及其它相关结构,如丘脑杏仁核、海马、丘脑、岛叶皮质等,使癫痫发作的阈值升高; (2)递质学说:VNS通过增加抑制性神经递质和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发挥抗癫痫作用。这两种假设仍缺乏足够的实验依据,尚需进一步研究。 2 VNS装置与安放 VNS装置由一个脉冲发生器和植入电极组成。电极末端分为3个螺旋形的线圈绕在颈动脉鞘内迷走神经上。刺激装置安在左侧锁骨下区。术后2-4周,VNS装置可以通过电脑和遥控器激活。另外,患者自感有发作前先兆或有频繁癫痫发作时,可以由患者或家属启用外部磁铁,从而抑制癫痫发作、降低发作的严重性或缩短发作持续时间。 一般在全麻下安放VNS装置,选择左侧迷走神经手术。沿左胸锁乳头肌前缘下2/3向下切开约8-10cm切口,暴露颈动脉鞘,分离左侧迷走神经,将导线的双极电极固定于迷走神经干上。左锁骨中线下10cm胸壁处横切10cm,切去皮下组织,掏一个袋以植入脉冲发生器。将导线另一端从颈部切口沿皮下穿到胸部切口与脉冲发生器相连。

抑郁症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2006

?综述与讲座? 抑郁症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李晓晶 马欣欣 李素琴 作者单位:050021 石家庄市,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化研究室 抑郁症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 征的精神疾病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言语动作减少,对工作失去兴趣等。抑郁症迄今已成为全球性的主要精神卫生问题,是危害全人类的常见病、多发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药物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侧重对抑郁症发病机制及各种抗抑郁药物的进展进行综述。1 发病机制 抑郁症或抑郁障碍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学者们认为可能是心理社会因素和各种生物学改变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对抑郁症的心理因素研究,精神分析理论、行为学理论、认知理论和自控理论均有不同的解释。社会学研究也表明,重大应激性生活事件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原因,其次为遗传学因素[1]。调查发现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一级亲属同病率为14%,血缘关系愈近,患病机率愈高,具有遗传倾向。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本病易患基因与11号染色体连锁。 。(1)单胺假说:研究认为抑郁症是由于脑中单胺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 )和52羟色胺(52HT )功能不足所致。Bunney 等首先提出了抑郁症NE 功能降低的假说,1965年C oppen ,Shaw 等发现,中枢缺乏52HT 能引起抑郁,后来不少学者证实了这一结论。1975年Randrup 首先提出,多巴胺(DA )可能参与抑郁症的发病。后来Maj 等证明,几乎所有的长期抗抑郁治疗的患者都会增加DA 诱导的奖赏反应。(2)受体假说:在单胺假说的基础上,人们对突触后受体敏感性的改变引起重视,提出抑郁症是脑中NE/52HT 受体敏感性增高的缘故(即超敏)。临床研究证明一些抗抑郁药物有下调β2肾上腺素受体和52HT 2受体敏感性的作用。对神经递质受体的研究,如52HT 受体。与抑郁症密切相关的52HT 受体有7个:即52HT 1~7,在抑郁症中发挥不同作用[2]。(3) 肾上腺素已知与抑郁症关系密切的肾上腺素受体有α1、α2、β1、β2 4种亚型。抗抑郁药通过使肾上腺素受体发生适应性调节产生 治疗作用。DA 受体,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证实DA 受体有D1~5 五种亚型。Oss owska 等研究发现,长期应激处理后的大鼠,边缘系统的D1受体密度增加29%,而长期抗抑郁药物治疗产生相反的作用,证明D1受体参与抑郁症的病理机制。除上述机制外,免疫和神经内分泌及胆固醇(CH O )和甘油三酯(TG )在发病中的作用也有不少研究,这里不再多作叙述。2 药物治疗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抑郁症患者目前已占世界人口的3%~5%。临床研究结果证明,心理及物理治疗可以用来预防抑郁症的复发[3]。电针治疗也在积极探索中[4],但要达到满意的疗效,药物治疗仍是不可或缺,约2/3的患者可通过药物治疗取得不同疗效。目前使用的药物有如下几类。 211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 AOI ) 是较早应用于临床的一类抗 抑郁药,主要有异丙肼、苯乙肼等药。但不良反映较多,如中毒 性肝损伤、高血压危象等,且疗效远不如后来出现的三环类药物,故现已成为治疗抑郁症的次选药物,一般不应与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近几年研制出新型选择性的单胺氧化酶A 抑制剂,代表药物为吗氯贝胺。其药理作用是选择性抑制M AO 2A ,且抑制是可逆性的,没有胆碱能受体阻滞作用。因此它保留了抗抑郁作用,摒弃了传统M AOI 的不良反应和T C A 的抗胆碱能不良反应。王树阳等[5]认为吗氯贝胺抗抑郁作用起效快,其疗效与氯丙咪嗪相近,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低于氯丙咪嗪。因此,吗氯贝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剂。212 三环类抗抑郁药(T C A ) 属于第一代单胺再摄取抑制剂,不仅可以抑制52HT 和NE 突出前膜再摄取,而且具有抗胆碱作用。适用于各类型的抑郁症,且疗效优于M AOI [6,7]。临床用药有氯米帕明、阿米替林、多虑平等。但三环类药物对其他神经递质(如胆碱能、组胺能系统)的作用却引起了各种临床相关副作用,如口干、便秘、尿潴留、视力模糊及眼内压升高等,最严重的是心脏毒性。目前不主张推荐首选该类药物[5]。213 选择性52HT 再摄取抑制剂(SSRI ) SSRI 的作用机制是选择性地抑制突触前膜吸收突触间隙的52HT ,从而使52HT 在突触间隙处的浓度增加,达到抗抑郁目的。SSRI 因具有对52HT 高度的选择性,对NE 、DA 、组胺及胆碱能神经影响较小,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较高等特点,其不良反应较少,耐受性好,是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的抗抑郁药[8,9]。目前在临床应用的主要有5种:盐酸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氟伏沙明。实验证实从阻断52HT 作用强度看,舍曲林、帕罗西汀最强,其次为氟西汀、氟伏沙明[10]。214 选择性NE 再摄取抑制剂(NRI ) NRI 对NE 再摄取泵的抑制作用既直接与抗抑郁作用有关,同时也与其不良反应密不可分。从蓝斑投射至额叶皮层的NE 能神经元的作用与其治疗作用有关,突触后β1受体为调节抗抑郁作用的关键受体。NRI 在认知方面的作用可能与由蓝斑投射至额叶皮层其他区域的NE 能神经元调节有关,可能通过α2受体而作用,而NRI 对情感淡漠、疲乏、精神运动迟滞的作用可能与蓝斑至边缘系统的通路调节有关。NRI 所致不良反应可能与NE 受体4种亚型有关[3],包括突触后α1、突触前α2、突触后α2及突触后β1受体,也与其他的NE 受体有关(例如心脏、胃肠道、膀胱等),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口干、失眠、出汗、便秘等。NRI 代表药,瑞波西汀(re 2boxetine )是一种新型的抗抑郁药。该药通过抑制神经元突触前膜NE 再摄取,增强中枢神经系统NE 功能,从而发挥抗抑制作用。Versiani 等[11]的研究证实,瑞波西汀对抑郁症的长期治疗有效,复发率低,耐受性也较好。215 52HT 及NE 再摄取抑制剂(S NRI ) 此类药通过阻滞神经突触前膜对52HT 和NE 两种递质的再摄取,增强中枢52HT 和NE 神经递质的功能,而发挥抗抑郁作用[8]。无低血压、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起效快,对重症抑郁症或难活性抑郁症有明显疗效,复发率低。代表药物有文拉法辛(venlafaxine ),主要用于

迷走神经反射

输尿管肿瘤 迷走神经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并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反射弧的形式完成各种生理活动。在各种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刺激下,迷走神经兴奋,引起所支配的各脏器发生反应,这些反应在临床上被称为迷走神经反射。 在一定程度的刺激下,迷走神经反射常表现为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甚至心脏停搏等,患者常感觉突然发生心慌、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不适,而这些刺激在各种手术中尤为突出,上述状况若不及时处理,将很容易导致悲剧的发生。在手术过程中.手术医生与麻醉医生必须密切配合,严密监测。及时正确的处理,方能使患者安全的度过围手术期。常见的迷走神经反射有:眼心反射、胆心反射、胃肠道、膀胱及宫颈等内脏器官的牵拉反射等。 胃肠道手术中,若术者动作粗暴,牵拉胃肠过于激烈,导致网膜及肠系膜等处迷走神经兴奋。引起心动过缓、恶心、呕吐等症状,另外,在盆腔内操作的手术,尤其涉及到宫颈等处,亦会引起迷走神经刺激症状,导致心动过缓和血压下降。 现代医学,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基本理念,为了将手术与麻醉风险将到最低,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及时采取应急诊疗方案程中。为了防止迷走神经反射带来的不良后果,应从如下几方面人 1.术前选用足量的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以抑制迷走神经张力过高 和对抗术中的牵拉反射所致的心动过缓和心雒失常。 2.术中术者操作应轻柔,减轻牵拉反射刺激.应用局麻药物行手术部位的浸润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以阻断迷走神经反射。 3.当术中发生严重的迷走神经反射,使心率下降、血流动力学改变,此 时应立即通知术者停止手术.并应用阿托品、麻黄碱、多巴胺等维持生命体 征平稳,并同时加深麻醉,对抗迷走神经反射。 4.当手术中发生恶心、呕吐时,应立即置病人于头低足高位,头偏向一 侧。并停止手术操作,避免刺激引发和加重迷走神经反射,并按吸人性肺处理。 5.若出现心脏骤停,则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总之,迷走神经反射是各科手术中经常遇到的突发事件,或轻或重,都应引起高度重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降低手术与麻醉风险。

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家兔呼吸运动的影响

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家兔呼 吸运动的影响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家兔呼吸运动的影响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动物在整体情况下,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呼吸功能的适应性改变,加深对迷走神经对呼吸运动的影响;方法: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呼吸频率及呼吸流量曲线;结果:刺激迷走神经使呼吸幅度变小,频率加快,几乎成一条直线;结论:刺激迷走神经可使呼吸运动加快。 【关键词】呼吸运动;迷走神经 【 abstract 】 objective: the whole situation in observing animal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causes respiratory function of adaptability to change,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vagus nerve, the influence of the movement of breath; Methods: using biological signal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system records breathing frequency and breathing flow curve; Results: the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to speed up the frequency, amplitude becomes breathing, almost into a straight line; Conclusion: the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can make breathing movement speed up. 【 key words 】 breathing exercise; Vagus nerve 【引言】呼吸运动是呼吸中枢节律性活动的反映。在不同生理状态下,呼吸运动所发生的适应性变化有赖于神经系统的反射性调节,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呼吸中枢、肺牵张反射以及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反射性调节,体内外各种刺激,可以直接作用于中枢部位或通过不同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影响呼吸运动。迷走神经支配呼吸、消化两个系统的绝大部分器官,本实验通过刺激迷走神经观察家兔的呼吸流量曲线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材料家兔;生理盐水,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呼吸换能器。 方法 1 系统连接与参数设置将呼吸换能器与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2、3通道相连。系统参数: (1)RM6240系统;打开“实验”菜单,选择“呼吸流量”,2通道模式为血压,时间常数为直流,滤波频率100Hz,灵敏度12 kPa;3通道模式为流 O ),采样频量,时间常数为直流,滤波频率30Hz,灵敏度50 ml/s(10cmH 2 率800Hz,扫描速度500ms/div。连续单激刺激方式。 2 手术准备 麻醉固定按5ml/kg体重剂量耳缘静脉注射200g/L氨基甲酸乙酯溶液,麻醉后仰卧固定于手术台。 手术剪去颈部被毛,切开颈部皮肤5~7cm,钝性分离颈部肌肉,暴 露颈部气管和血管神经鞘,用玻璃分针仔细分离右侧迷走神经,穿细线备用。分离气管,在环状软骨下约1cm处做倒“T”字剪口,气管插管由剪口处向肺端插入,插时应动作轻巧,避免损伤气管黏膜引起出血,用一粗棉线将插口管结扎固定,另一棉线在切口在头端结扎止血。 实验观察 记录正常的呼吸曲线

抑郁症心理治疗方法

抑郁症心理治疗方法 谈到抑郁症心理治疗方法,我们首先要了解抑郁症的病因,目前医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遗传因素导致抑郁症,只是一少部分人群有这样的引发因素,但并不是绝对的,这种说法并没有做过科学论证,只是一些数据推论而已。其实绝大多数抑郁症的起因都是和个人的成长经历、家庭教育有着直接关系。 从心理发展学的角度来说,不只抑郁 症是这样,像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 等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都是如此,简单 来说,都是性格因素所造成的。性格决 定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一个人看 待事物的方式,体现了他的性格,在心 理学中有这样一句至理名言:“任何事 物都不会对人产生压力,令人产生压力的一定是人们对这个事物所持有的看法”,这句话的意思是,令我们内心产生心理对抗的不是外部因素,而是来自我们的思想。 重塑心灵心理康复中心的李宏夫教授指出,很多人认为性格是有遗传因素的,事实上,性格的形成是受是成长经历、教育环境、社会因素等方面所制约的。性格没有好与坏之分,内向或外向性格并不是抑郁症产生的真正起因,而是性格发展中存在的缺憾部分,它具体表

现在人的思想模式上,可以说人的性格不外乎在于人的思想模式,当思想改变了性格也就改变了,所以说彻底的根治抑郁症,重塑人格(性格)才是根本。 李宏夫教授说,要真正走出抑郁症或其他心理问题,心理上的调整至关重要。太多的抑郁症患者吃过多年药物,特别是强迫症患者,不仅问题没有解决,有的反而症状更加严重,对患者及其家庭都造成严重影响。合理利用各种心理治疗技术相互结合,可稳定有效的帮助患者。可以采用认知疗法,帮助患者分析及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包括促成心情抑郁的可能心理因素,正确协调现实自我与“理想化自我”的矛盾,从根本上扭转错误认知思想。再利用心灵重塑疗法,逐步消除内心负面情绪,净化掉消极思想,循序渐进将问题挖掘和剔除,最终让患者走上康复的道路,恢复健康的身心状态。 目前,我国很多抑郁症患者都还处于采用药物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因为国内对心理健康和抑郁症相关知识的不普及,加之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又很少,所以很多患有抑郁症的朋友通常会到医院去看,这就迫使他们不得不接受药物的治疗。一般来说,大多到医院去看病的患者相对来说已比较严重,由于长期负面情绪的累积导致了脑内化学物质的不平衡,进而伴有躯体症状的出现,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时,才会到医院去看。抗抑郁的药物对一些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来说,可以比较快的补充脑内的化学物质,使他们恢复到正常,但从根本上来说,吃药是治标不治本,如果不通过心理调节改变性格中导致抑郁的缺憾

迷走神经刺激术的护理

迷走神经刺激术的护理 WHO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即使最有效的保守治疗,仍有30%~40%的癫痫发作难以控制,变为药物难治性癫痫。部分患者致病灶定位困难,或者存在多个致病灶,切除手术难以奏效。迷走神经刺激术(VNS)无需对致痫灶进行精确定位且无需开颅,通过刺激迷走神经可使癫痫发作次数减少,对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完全控制,为不能进行切除术或切除术后复发的顽固性癫痫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插入手术讲解图文! 伤口护理:术后早期禁止进行术肢大幅度动作,尤其是术肢外展动作,极易导致伤口撕裂,后期注意观察切口有无出血、红肿情况,以及发热,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迷走神经刺激反应:一般术后2周开机程控,在开机时可能会有一过性声音嘶哑、咳嗽、咽部疼痛等症状,这些不良反应通常可以通过降低电流程度来控制,并且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适应,不必过度焦虑。

抗癫痫药物管理:VNS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要求患者术后坚持口服抗癫痫药物。等到开机以后,寻找到最佳刺激参数,患儿症状有所缓解,再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药物的调整。 癫痫发作的控制:由于迷走神经刺激器的调节参数调节需要一段周期,而且术后2周再开始刺激,因此患者术后仍会有不同程度的癫痫发作,癫痫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发作程度,随着刺激参数的调节而逐渐减轻。发作时除了保证患儿的人身安全,还要注意保护术侧颈部至胸壁范围切口,防止切口裂开。 VNS的日常维护:护理人员要教导患儿家属遥控磁铁开关的操作方法,要向患者讲解胸部切口位置要尽可能减少撞击,避免电池损坏的情况,电池一般可使用5-10年。 日常生活中要禁止剧烈活动,降低局部皮肤与电池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在磁场环境生活过久,比如微波炉、冰箱以及音箱等;出门活动时候应当携带植入识别卡,雷雨季节尽可能减少外出,安检时亦可出示该证明。 VNS预后:VNS具有手术创伤小,不良反应少的特点。随着VNS治疗效果的逐渐显现,在癫痫发作减少的同时,部分患者记忆力增强、心情好转和思维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也随之改善。

【CN109925599A】耳部迷走神经电刺激装置及其电刺激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229086.8 (22)申请日 2019.03.25 (71)申请人 李君 地址 100044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 11号人民医院疼痛科门诊 申请人 冯艺 (72)发明人 李君 冯艺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展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52 代理人 屠长存 (51)Int.Cl. A61N 1/36(2006.01) (54)发明名称 耳部迷走神经电刺激装置及其电刺激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耳部迷走神经电刺激装置 及其电刺激方法。 其装置包括刺激模块、电池、交互接口以及用于刺激耳部迷走神经投射区的至 少一对刺激电极;交互接口,用于检测并识别输 入的控制信号,并根据控制信号确定治疗参数; 电池分别与交互接口和刺激模块电连接,为交互 接口和刺激模块供电;刺激模块分别与交互接口 和各对刺激电极电连接,用于按照治疗参数,控 制各对刺激电极对耳部迷走神经投射区进行电 刺激。本发明的耳部迷走神经电刺激装置,可以 在家使用而不需受过训练的健康护理专业人士 监管, 使用非常方便。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11页 附图4页CN 109925599 A 2019.06.25 C N 109925599 A

权 利 要 求 书1/3页CN 109925599 A 1.一种耳部迷走神经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刺激模块、电池、交互接口以及用于刺激耳部迷走神经投射区的至少一对刺激电极;所述交互接口,用于检测并识别输入的控制信号,并根据所述控制信号确定治疗参数;所述电池分别与所述交互接口和所述刺激模块电连接,为所述交互接口和所述刺激模块供电;所述刺激模块分别与所述交互接口和各对所述刺激电极电连接,用于按照所述治疗参数,控制各对所述刺激电极对耳部迷走神经投射区进行电刺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互接口采用机械按钮来实现,所述交互接口中包括开关按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互接口中还包括状态提示灯、治疗时长调节按钮、强度调节按钮、和/或暂停/继续按钮; 所述交互接口中还包括检测模块,分别与所述开关按钮、所述治疗时长调节按钮和所述强度调节按钮电连接,用于检测并识别所述开关按钮、所述治疗时长调节按钮和/或所述强度调节按钮触发的所述控制信号,并基于所述控制信号确定所述治疗参数; 所述检测模块,还用于检测开始治疗的时间长度是否达到配置好的治疗时长,若达到,触发所述开关按钮关闭; 所述暂停/继续按钮,用于在治疗中被按下时,触发暂停治疗;在暂停中被按下时,触发继续治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互接口采用带有触摸显示屏的交互装置来实现,所述交互装置中设置有开关模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互装置中还设置有参数设置模块和/或模式选择模块; 所述交互接口中还包括检测模块,分别与所述开关模块、所述参数设置模块和所述模式选择模块电连接,用于检测并识别所述开关模块、所述参数设置模块和/或所述模式选择模块触发的所述控制信号,并基于所述控制信号确定所述治疗参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参数设置模块包括频率设置单元、电压设置单元、电流设置单元、波宽设置单元、波形设置单元以及治疗时长设置单元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检测模块,还用于检测开始治疗的时间长度是否达到配置好的治疗时长,若达到,触发所述开关模块关闭。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选择模块中包括至少两种疾病模式选择模块,每种所述疾病模式选择模块对应一组预设的频率、电压、电流、波宽、波形以及治疗时长的参数值。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对刺激电极设置在一块基底上,且所述至少一对刺激电极用于刺激耳部迷走神经的第一投射区和/或第二投射区。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对刺激电极设置在两块基底上,且其中一块所述基底上的刺激电极对用于刺激耳部迷走神经的第一投射区,另一块所述基底上的刺激电极对用于刺激耳部迷走神经的第二投射区。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为干电池、充电电池或者锂电池; 2

抑郁症患者及家属的家庭心理干预效果评价

抑郁症患者及家属的家庭心理干预效果 评价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冒才英张旭兰合浩赵淑媛全映波 【摘要】目的探讨家庭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抑郁症患者及家属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研究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与家属同时接受集体与个别心理干预;对照组仅对患者进行常规抗抑郁治疗。观察1 a。家庭心理干预前及干预1 a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两组焦虑抑郁状况,家庭负担量表评定家属的护理负担,自编家属认知状况调查表评定家属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护理技能,功能失调性状况评定量表评定社会功能,统计患者的服药依从率、复发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家庭心理干预后,研究组家属焦虑自评量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家庭负担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均<0.01),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研究组家属中94.05%认为家庭心理干预效果好,对抑郁症相关知识、药物治疗、护理技能等方面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患者的服药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年复发率及功能失调性状况量表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0.01)。结论家庭心理干预能显著提高家庭支持系统水平,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发率,促进心理和社会功能康复。 【关键词】抑郁症家属家庭心理干预治疗依从性复发率【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family mental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depression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Methods 200 depression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were equally divided in two groups radomly. The study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antidepressive treatment combiding with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mental nursing internen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only routine antideprssive treatment. All the participants were tested with SAS, CES D,FIS,DAS and self designed cognitive questionnaire for families before and at the end of 1a of family mental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compliance and relapse rate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scores of SAS,CES D and FIS in the families of study group descreased obviously post intervention and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all P<0.01).The compliance in study group was signifficant high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annual relapse rate and scores of DAS in study goup were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P<0.01). Conclusion Family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 has good effect on the depression patients.It i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