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湿敷疗法

中药湿敷疗法

中药湿敷法

山东枣庄中医院王燕鸣

摘要: 湿敷疗法,是指用纱布蘸药汤敷患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是根据病情配方,将配方的药物加工成药散,或水煎汤,或用95%的酒精浸泡5-7天,即可使用。使用时用消毒纱布蘸药液敷在患处,l-2小时换药1次,或3-5小时换药1次。有些疾病(如痈肿)可先熏洗,后湿敷,这样可增强疗效。..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8.湿敷法

一、何为湿敷法和文献记载

湿敷法是用纱布浸吸药液,敷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法。古称溻法。

从现有文献看,湿敷(溻)方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该书载:“又丹痈疽始发浸淫进长并少小丹擒方”。《刘涓子鬼遗方》称本方为“擒汤方”,并叙述有“令极冷,擒肿上”及温洗疮上”,“令恒湿”的冷敷和热敷两种方法。至唐•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已载有数种溻方,如“揄肿方”,“治痈疽始作,肿赤掀热长甚速方”,“升麻揄汤方”,“大黄擒洗方”等。对于具体应用方法也有论述:“故帛四重内汁中”,“故帛两重内汤中”,“擒肿上,干易之,日夜数百度”,“常令湿”。这和现在临床常用的湿敷法是完全一致的。

二、操作方法和标准

把所选药物浸泡、煎汤取汁,将5~6层纱布置于药液中浸透,挤去多余药液后,敷于患处。一般每1~2小时换1次即可,如渗液不多,可4-5小时换1次。

湿敷法操作评分标准

三、操作流程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8.1 评估

8.1.1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8.1.2 患者体质及湿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8.1.3 心理状况。

8.2 目标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8.3 禁忌证

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8.4 告知

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8.5 物品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

8.6 操作程序

8.6.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8.6.2 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8.6.3 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8.6.4 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8.6.5 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8.6.6 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8.7 护理及注意事项

8.7.1 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8.7.2 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8.7.3 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8.8 湿敷法操作流程图

湿敷法操作流程图见图15 (注:电子版从略)。

图15湿敷法操作流程图

三、中药湿敷疗法禁忌与注意事项

(一)禁忌证

1、一般内科疾病不宜使用。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二)注意事项

l. 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挤得不干不湿,恰到好处。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了药液漫流。

2.药液不要太烫,防止烫伤。

3.药物组成可根据不同的疾病,作适当的调整和化裁。

4.在应用湿敷疗法的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熏洗、药物内服和针灸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5.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四、主治病症简介

一、急性肠梗阻

葛根皂角汤(《俞穴敷药疗法》) 葛根、皂角各500g。上药加水4000ml,煮40分钟,去渣,取4块10层30cm见方的纱布,浸药液交替在腹部湿热敷,每次l小时,每日2~3次。功能理气通便。主治急性肠梗阻。

二、胁痛

麻菜汤(《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鲜麻菜1棵。草药切碎,煎汤,以毛巾或纱布浸药液,趁热湿敷痛处。每日3~4次。每次20分钟。药液不可内服。功能理气活血止痛。主治胁痛。

三、癫狂

礞石癫狂汤(经验方) 透骨草20g,礞石20g,艾叶、菖蒲、远志、郁金、胆南星、茯苓、法半夏各lOg。上方礞石先煎3D分钟,再加入其余药物煎煮30分钟,去渣,将一块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使之湿透。取出,温度适中后敷于患者神阙、气海、关元穴处15分钟。然后再浸泡于药汁中再敷于心俞15分钟,每日1次。功能清热化痰,重镇安神。主治各型癫狂。

四、失眠

刺五加安神汤(经验方) 刺五加、磁石各20g,茯神20g,五味子lOg。先煎煮磁石30分钟,然后加入其余药物再煎30分钟,去渣取汁。将一块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趁热敷于患者前额及太阳穴,每晚1次,每次20分钟。功能镇惊安神。主治各型失眠。

五、不育症

生精汤(经验方) 熟地、枸杞子、山药、楮实子、菟丝子各15g,淫羊藿12g,泽泻、山萸、丹皮、茯苓、透骨草各lOg,丁香9g。上药加水2000ml,煎至药液约1000ml时去渣,将毛巾浸泡于药液中,取出毛巾绞去多余药汁至不自然滴水为度,将其敷于丹田穴。敷3次后再同法热敷命门、肾俞共3次。此法可于先内服上述中药2次后进行。每日1次。功能补肾生精。主治阴阳两虚之精子缺乏症。

六、坐骨神经痛

干姜乌头汤(《中药贴敷疗法》) 干姜60g,乌头20g,干辣椒30g,木瓜25g。上药加水2000ml,煮30~40分钟,趁热熏患部,水温后以纱布浸药汁热敷患部,反复2~3次,每日2次,7天1疗程。功能散寒止痛。主治寒痹型坐骨神经痛。

七、失语

玉蝴蝶汤(经验方) 玉蝴蝶、桔梗、薄荷各lOg,白芷6g。上药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将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取出敷于神阙穴、肺俞穴,每日1次。功能宣利肺气。主治各型失语。

八、痈

一味消肿汤(《中药贴敷疗法》) 黄芩6g。将晒干的黄芩切碎,投入500ml水中,火煎20分钟过滤;然后放入无菌纱布浸泡3天,即得黄芩纱条敷料。将患处用双氧水消毒后,覆上黄芩纱条,再覆以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2次,2日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痈、疽、疔、疖。

九、颜面痈肿

三黄汤(湖北中医杂志1985;(1):20) 黄芩、黄柏、黄连各10g。上药煎沸5~20分钟,待冷却到40~C左右,视病灶大小,取敷料块或毛巾折4~5层,面积稍大于病灶范围,浸透药液敷于患部。每次1小时左右,每日3~4次,3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颜面部痈肿未溃者。

十、臁疮

蚯蚓水(中医杂志1957;(5):18) 大的活蚯蚓30~50条。以凉水洗净活蚯蚓,放入杯内任其吐出泥土,约2~3小时后,再经水洗放于洁净之玻璃杯内,然后撒白糖15g,放在冷暗处经15小时左右,蚯蚓体内水分即全部渗出与糖溶化,遂成一种淡黄色粘液,然后去蚯蚓,将溶液过滤消毒(煮沸或高压蒸气),即成蚯蚓水,放于冷暗处或冰箱内,以防腐臭。用时先用生理盐水拭净患部,然后按创面大小剪纱布放入蚯蚓水内浸透,以消毒镊子将其敷于疮面,同时外敷消毒纱布5~6层,用绷带固定,每日或隔日1次,疗程2ro~30天。功能清热利湿敛疮。主治臁疮,亦可治小儿腮腺炎。

十一、褥疮

蛋姜水(新中医1990;22(8):18) 干姜粉lOg,生姜汁40ml。上药经高压灭菌后,取蛋清60ml,生理盐水400ml,和好搅匀,用纱布敷料在配好的溶液里浸泡后,取出敷于疮面,隔2~4小时换药1次,或连续湿敷即可,10天1疗程。功能温经活血敛疮。主治褥疮。

十二、烧伤

黄连水(经验方) 黄连适量。将黄连煎水制成5~10%黄连水备用。用时注意痂下有无积脓,如有积脓,应剪除痂皮,予以引流;创面上用纱布浸药湿敷,每日2~3次,10日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烧伤已有感染者。

十三、虫咬螫伤

黄柏水(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4):248) 黄柏5g,元明粉3g。上药水煎,取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4~6次。功能清热解毒消肿。主治各型虫咬螫伤。

十四、带状疱疹

雄茶酊(福建医药杂志1986;8(3):63) 雄黄30g,儿茶60g,七叶一枝花30g,金银花lOg,蛇床子90g,白英90g,半边莲60g,白藓皮60g,75%酒精lOOml。将上述中药浸入酒精中,浸泡1周后,经过滤装瓶备用。用时,取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4次,一般连续敷药4~6天可愈。功能清热解毒燥湿。主治带状疱疹溃破糜烂渗出者。

十五、湿疹

马齿苋水(《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马齿苋60g(鲜品250g)。洗净加水2公斤煎煮20分钟(鲜品10分钟),弃渣。用时取净纱布6~7层浸药水湿敷患处。每日2~3次,每次20~40分钟。功能清热利湿。主治急性渗出性湿疹。

十六、剥脱性皮炎

生甘草煎液(《实用中医皮肤病学》) 生甘草60g。上药加水煎成药液,然后以毛巾或纱布蘸取药液湿敷患处,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各型剥脱性皮炎。

十七、阴道炎

大蒜汁(《民间中草药验方选》) 大蒜头。去皮洗净,捣汁,浸湿消毒纱布,睡前塞入阴道深处,放置15~30分钟后取出。连用7天为1疗程。功能解毒杀虫。主治滴虫性阴道炎。

十八、小儿麻疹

透疹汤(赤脚医生杂志1974;(2):29) 生麻黄、桂枝各9g、浮萍、西河柳、樱桃核、芫荽子各15g。上药煎汤1000ml,煎好后去渣乘热用毛巾或纱布蘸湿,轻轻擦熨头面、心胸部皮肤,稍冷即换,如此反复5~10分钟,每日4~5次,每剂药使用2~3次后更换,2~3天为1疗程。功能发表透疹。主治麻疹透出不畅。

十九、天行赤眼

黄柏菊花液(新中医1975;(4):8) 黄柏30g,菊花15g。上药加开水500ml浸泡2小时,用纱布滤过,以此药汁用纱布湿敷,每次10分钟,每日2次,连用1~2天或至病愈。功能清热解毒。主治急性结膜炎。

二十、麦粒肿

食盐水(《中国民间疗法》) 食盐15g。将食盐用开水溶化,待温,以消毒纱布蘸盐水湿敷患处,轻者3~5小时换1次,重者1~2小时换1次,3天为1疗程。功能消肿散结。主治麦粒肿。

参考文献略

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结合了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本文将从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定义、历史渊源、操作方法、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定义 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将中药煎汤后,用纱布或毛巾浸湿,敷于患者皮肤表面,通过热力作用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渗透到患者皮肤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中医外治法。 二、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历史渊源 中药湿热敷技术源于中国古代中医外治法,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熨”的记载,即指用发热的物体在人体表面进行热敷。到了明清时期,中药湿热敷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 三、中药湿热敷技术的操作方法 1、准备材料:中药煎汤、纱布或毛巾、热水袋或毛巾、浴巾等。

2、操作步骤:将中药煎汤后,将纱布或毛巾浸湿,拧干至不滴水为止。将纱布或毛巾敷于患者皮肤表面,再将其用热水袋或毛巾包裹,保持一定温度。一般每次敷药时间约为15-30分钟,每日1-2次。 3、注意事项: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纱布或毛巾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热或过冷。同时,在敷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敷药。 四、中药湿热敷技术的适应症 中药湿热敷技术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软组织损伤等。通过中药湿热敷技术,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五、中药湿热敷技术的注意事项 1、对于皮肤破损或感染的部位,应避免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 2、对于患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 3、在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时,应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以免造成不适或损伤皮肤。

中药湿敷xin

中药湿敷 一、定义:湿敷法是将敷布用药液浸透,敷于患处,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二、适应症:丹毒、脱疽、关节炎、手足癣等外科肿疡及皮肤病。 三、禁忌症:疮疡脓肿迅速蔓延、大疱性皮肤病、表皮剥脱松懈症及对湿敷药物过 敏者禁用。 四、注意事项: 1.药液温度常规38-41℃。敷药前要辩证:热证凉敷,低于体温,以病人可耐受为 宜。寒证热敷,但不超过50℃,老人孩子注意避免烫伤。 2.湿敷时间为30min-1h,每日1-2次。 3.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红疹、水泡、破溃等应及时停止治疗。 4.所用器具应清洁消毒,每人一份,避免交叉感染。

中药湿敷

中药熏洗 一、定义: 熏洗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等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临床常用的有全身熏洗、四肢熏洗、眼部熏洗和坐浴法。 二、适应症: 1、化脓性骨髓炎,风湿、痹症等骨关节病。 2、疮疡、痈疖、丹毒、湿疹等皮肤病。 3、结膜炎、麦粒肿、目赤肿痛等眼部疾患。 4、外痔肿痛、肛旁脓肿、痔切除、瘘管术后、妇女阴部瘙痒、带下过多等外阴、肛门部的疾患:。 四、禁忌症:发热、炎症、昏迷、恶性肿瘤、出学倾向者,妇女月经期及孕期禁用坐浴。 五、注意事项: 1、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 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熏蒸时为50-70℃,淋洗浸泡时为40-45℃,防烫伤。 3、熏洗可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 4、颜面部熏洗者,半小时后才能外出,以防感冒。 5、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6、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 7、所用物品需清洗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中药湿敷

中药湿敷 概念: 中药湿敷是指用纱布蘸药汤敷患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此法有抑制渗出、收敛止痒、消肿止痛、控制感染、促进皮肤愈合等作用。本法是根据病情配方,将配方的药物加工成药散,或水煎汤,或用95%的酒精浸泡5-7天,即可使用。古称溻法。 操作方法: 把所选药物浸泡、煎汤取汁,将5~6层纱布置于药液中浸透,挤去多余药液后,敷于患处。一般每1~2小时换1次即可,如渗液不多,可4-5小时换1次。 一、急性肠梗阻葛根皂角汤葛根、皂角各500g。上药加水4000ml,煮40分钟,去渣,取4块10层30cm见方的纱布,浸药液交替在腹部湿热敷,每次l小时,每日2~3次。功能理气通便。主治急性肠梗阻。 二、胁痛麻菜汤鲜麻菜1棵。草药切碎,煎汤,以毛巾或纱布浸药液,趁热湿敷痛处。每日3~4次。每次20分钟。药液不可内服。功能理气活血止痛。主治胁痛。 三、痈一味消肿汤( 黄芩6g。将晒干的黄芩切碎,投入500ml水中,火煎20分钟过滤;然后放入无菌纱布浸泡3天,即得黄芩纱条敷料。将患处用双氧水消毒后,覆上黄芩纱条,再覆以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2次,2日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痈、疽、疔、疖。 四、带状疱疹雄茶酊雄黄30g,儿茶60g,七叶一枝花30g,金银花lOg,蛇床子90g,白英90g,半边莲60g,白藓皮60g,75%酒精lOOml。将上述中药浸入酒精中,浸泡1周后,经过滤装瓶备用。用时,取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4次,一般连续敷药4~6天可愈。功能清热解毒燥湿。主治带状疱疹溃破糜烂渗出者。 注意事项: 1.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中药湿敷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中药湿敷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中药湿敷是一种应用于中医治疗中的辅助手段,通过将药物煎煮后,利用其热量和药性,以湿敷的形式施加在患处,达到渗透、促进血液循环、散结止痛等治疗目的。中药湿敷技术是中医理疗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适用于各种疾病的辅助治疗。下面将介绍中药湿敷的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 一、操作流程 1. 确定治疗部位:首先医生需要明确患者的病情和所需治疗的部位,确定需要进行中药湿敷的具体区域。 2. 准备药材和器具:医生需要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和器具,包括中药材、煎药锅、纱布或棉布等。 3. 煎药:将所需的中药材放入煎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水,进行煎药处理。在煎药的过程中,医生需要掌握好火候,控制好煎药的时间和温度,确保煎出的药液有效成分充分释放。 4. 敷药:待药液煎煮完成后,将药液倒入适当容器中,稍微冷却一会以适宜贴敷温度,然后将纱布或棉布完全浸透于药液中捞出,敷贴在患处,保持温度。需要注意的是敷贴药物的浸渍均匀与保证敷贴过程中不滴漏药液。 5. 观察疗效:敷贴药物后观察病人的情况,包括患处的温度变化、颜色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调整,增减敷贴时间。 6. 清洁收拾:等治疗完成后,及时清洁患处,整理好医疗器械,保持医疗环境的整洁和消毒。 以上就是中药湿敷的操作流程,需要医生们掌握这些步骤,随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二、评分标准 1. 药物煎制的质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所需治疗的部位,医生需要选择合适的中药材,并掌握好药物煎制的时间和温度,确保药液有效成分充分释放,这是中药湿敷有效性的关键之一。 2. 敷贴的均匀性:医生在进行中药湿敷时,需要确保药物敷贴的均匀性,避免出现局部过热或过冷的情况,保证药物的渗透效果。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9分钟)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9分钟)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 在进行中药湿热敷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和操作流程,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1.仪表 在操作前,需要保持端庄,并佩戴表。 2.核对 在操作开始前,需要核对医嘱以确保准确性。例如,对于XXX女士,30岁,住院号为,诊断为湿疹(湿热内蕴型),医嘱为三黄洗剂中药湿热敷30分钟日一次。核对无误后,可以开始操作。 3.评估

在进入病室前,需要敲门并口述身份。在进入病房后,需要核对床头卡,并询问患者的身份信息和症状。根据患者的症状,可以开始进行中药湿热敷操作。在操作前,需要检查患者的皮肤情况,并保护患者的隐私。 4.告知 在操作前,需要告知患者中药湿热敷的操作流程和目的。中药湿热敷是将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利湿的目的。在操作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觉到温热感,操作时间为20-30分钟。 5.用物准备 在操作前,需要检查手消毒液和其他操作用品,确保其在有效期内并符合要求。需要准备的物品包括:医嘱执行单、治疗盘、记录单、手消毒液、中药液、湿敷垫(6-8层纱布)、 剪刀、水温计、治疗巾、治疗碗、镊子、弯盘、纱布。同时,需要准备好医疗垃圾桶、生活垃圾桶和回收桶。

6.环境与患者准备 在操作前,需要评估病室环境,确保其整洁、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并遮挡必要的部分。同时,需要为患者取舒适体位,并暴露操作部位。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暖和保护患者隐私。 7.操作过程 在操作开始前,需要再次核对医嘱。药液需要测量温度,并浸湿纱布,拧至不滴水为宜。在操作过程中,需要询问患者的感觉,并使用镊子将纱布放入回收桶。操作时间为30分钟,需要定时过来淋药。 六)我倒入药液并测量了温度,口述温度为40度。 七)我将弯盘放在患者手臂下方,药碗放在旁边。然后我告诉XXX我要为她淋药,询问她是否有任何不适。在淋药的 过程中,我观察了局部皮肤,并询问她是否感觉痒痛。因为使用的是中药,可能会导致皮肤色素沉着,但这会在数日内自行消退,她不需要担心。

皮肤科中药湿敷技术

皮肤科中药湿敷技术 【目的】 疏通媵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 【适应证】 丹毒、皮肤溃疡、手足癣等外科疮疡、脓肿及湿疹、过敏性皮炎等皮肤病。 【禁忌证】 外用中药过敏者禁用;皮肤急性传染病禁用。 【操作前准备】 ①评估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和合作程度。 ②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治 1评估患者并解释疗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2.患者准备了解中药湿敷技术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掌握放松和配合的方法,嘱患者排尿。 3.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4.用物准备治疗盘、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液、保温杯、温度计、敷料罐、镶子2把、换药碗、弯盘、纱布、治疗巾、毛巾、屏风等,必要时备生理盐水500m1。 5.环境准备温湿度适宜,光线充足。 【操作要点】

1素质要求着装整洁,仪表大方,举止端庄;语言柔和恰当,态度和蔼可亲。 2.操作前准备备齐用物,放置合理;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和注意事项;环境准备良好。 3.操作过程遵医嘱将中药汤剂或药液原液或稀释液加热至40〜42(,放于保温杯中,携至病床旁。将药液倒入换药碗中,把4〜8层纱布浸于药液中,将纱布拧至不滴水即可,敷于患处;频淋药液于纱布上,以保持湿度、温度,湿敷时间为15〜20分钟。湿敷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询问患者有无灼热、刺痛、瘙痒加重等不适主诉。 4.操作后清洁皮肤,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衣着,及时记录,项目齐全;清理用物,按要求处理各类物品。 【护理】 (1)中药湿敷前,需评估患者主要病史、既往史、过敏史及湿敷部位皮肤情况。 (2)中药湿敷时,注意药液温湿度、浓度适宜,防止烫伤、药物过敏。观察询问患者有无不适主诉,并告知患者如果感觉局部刺痛、灼热、瘙痒加剧,请立即告知护士,可能为药物过敏,将予立即停止操作。 (3)中药湿敷后,再次观察局部皮肤情况,有无不良反应;嘱患者不可立即用水清洗局部皮肤或疮面,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中药可致皮肤着色,数天后可自行消退。

中药湿热敷疗法简介

中药湿热敷疗法 热疗法是一种采用温热(de)方式来改善局部经络气血(de)运行,消除风寒湿邪、气血郁滞、痰湿凝滞等病邪,达到邪去正安目(de)(de)治疗方法,古代称为熨法.厘正按摩要术.熨法曰:“每遇病者食积痰滞,结于胃脘,宜辛开苦降以治之.设误服攻下大剂,正气已伤,积滞未去,此时邪实正虚,无论攻下不可,即消导破耗之剂,并不敢施,惟有用熨法外治.”热敷可以分为湿热敷与干热敷.中药湿热敷疗法,有温热肌肤、行气活血、舒筋通络、解表散寒、祛瘀止痛、调和脏腑等功效.中药热敷疗法具有较好(de)中医特色治疗特色手段之一,它在高血压病、糖尿病并末梢神经病变、中风、颈腰椎骨关节病、软织损伤疾病及各种痛证(de)治疗中占有重要(de)位置. 一、中药湿热敷(de)原理及其适应症 中药湿热敷法是利用药物及纱布(或者热敷导子)中药热敷透过皮肤,通过经络血脉信息传递,并利用不同药物(de)性味作用,由经脉入脏腑,输布全身,直达病所,并利用适宜温度刺激,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药物(de)强度,改善周围组织(de)营养,从而起到行活血化瘀、运行气血、清营凉血、消肿止痛、促进血管新生(de)功效.中药湿热敷疗法适合于各种闭合性损伤、肢体经络病、各种痛症. 二、中药湿热敷方法 操作时可直接将草药放入热敷装置容器内煎煮,也可以将药物包入口袋内再放入盆中煎煮,煮好后,可配合先用热蒸汽熏蒸患处,待药液温度下降适中时,取出热敷装置容器内(de)热敷导子(袋)敷于患处,或直接将装药(de)口袋敷于患处,每次治疗时间为20~30分钟,每日1~2次. 三、中药湿热敷(de)注意事项 中药湿热敷疗法在应用中首先应注意温度(de)掌握,以免烫伤.其次热敷所用中药,一般用量大,药物毒性大,千万叮嘱病人不得误服,以免药物中毒,务必遵医嘱使用.还应注意中药热敷疗法虽然使用广泛,疗效卓着,但也有不宜中药热敷(de)疾病,如皮肤破损、开放性损伤等疾病不适宜采用热敷疗法.重点询问有无糖尿病史,有无药物过敏史,重点注意有无糖尿病史,因为正常湿敷(de)温度为50-60°,糖尿病病人皮肤耐受性差,要适当降低湿敷温.

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

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 中药湿敷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它通过将药物直接敷于患处,利用药物的渗透作用和温热作用,达到治疗疾病和缓解症状的目的。中药湿敷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特别是对于一些皮肤疾病、肌肉骨骼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 1. 选择合适的中药材。 中药湿敷的效果和选择的中药材息息相关,一般来说,应选择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的中药材。比如黄连、黄芩、板蓝根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材,川芎、当归、红花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材,川芎、延胡索、没药等具有消肿止痛作用的药材。根据不同病症和患者的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材进行湿敷。 2. 研磨中药材。 选择好中药材后,需要将其研磨成粉末状。可以使用研钵和研杵进行研磨,也可以使用研磨机进行研磨。研磨时要注意力度均匀,研磨成细腻的粉末,以便于后续的湿敷操作。 3. 调制中药糊。 将研磨好的中药材粉末加入适量的温水中,搅拌均匀至成糊状。调制中药糊时要注意水温,一般以40-50摄氏度为宜,过热或过凉都会影响中药湿敷的效果。 4. 敷贴患处。 将调制好的中药糊敷贴在患处,一般每次敷贴时间为20-30分钟。敷贴时要注意中药糊的厚度,不宜过薄也不宜过厚,以免影响中药的渗透作用。 5. 注意事项。

在进行中药湿敷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首先,患者在进行湿敷时要保持安静,避免剧烈活动;其次,患者在湿敷时要保持温暖,避免受凉;最后,患者在湿敷后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中药湿敷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中医疗法,但在进行中药湿敷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材,并严格按照操作方法进行。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从而更好地利用这一古老而有效的疗法来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

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湿敷法

湿敷法 一、目的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评估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既往史、过敏史、外伤史。 (2)评估湿敷部位的皮肤情况及皮肤感知情况。 (3)评估年龄、心理状况、文化程度及配合程度。 2、操作要点。 (1)双向核查患者信息。 (2)协助患者取体位,暴露湿敷部位并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3)用无菌换药镊夹住纱布的两端拧至不滴液为度,敷于患处。 (4)操作中询问患者感觉,观察湿敷部位皮肤情况及敷料的湿度。 (5)取无菌纱布擦干皮肤上药液。 3、指导患者。 (1)介绍操作目的、方法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取得患者的配合。治疗前须排空二便。 (2)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新发皮疹或原有皮疹面积增大、颜色加深等症状,或出现红、痒、刺痛等不适症状,勿自行处理,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禁辛辣、油、腻、煎炸之品;注意休息,防寒保暖,以免影响疗效。

三、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2、充分暴露湿敷部位的皮肤,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 3、保持敷料潮湿,敷料的湿度以不滴液为宜。 4、湿敷时间一般为每次15-20min,1-2次/d,药液温度适宜,以防烫伤或受凉。 5、保持创面清洁,湿敷前先清洗创面上的脓液或渗液。面部湿敷时,用棉球塞住外耳道,防止药液进入耳道引起中耳炎。 6、操作中严密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及时询问患者感受,以免发生冻伤或烫伤。若湿敷部位出现红斑、苍白、水泡、瘙痒或破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7、婴幼儿、老年人,感觉障碍,昏迷、意识不清,表皮剥脱,疮疡肿胀迅速扩散期,大疱性皮肤病等患者,不宜用湿敷。 四、操作程序 1、准备。 (1)着装整齐,仪表大方,举止端庄。 (2)双人核对医嘱,转抄执行单。 (3)评估: 1)环境:清洁、安静、明亮,30min内无扬尘操作。 2)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过敏史、湿敷部位皮肤情况及有无知觉障碍、心理状况、二便情况。 3)洗手,戴口罩。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湿热敷技术是将中药加工成药散,或水煎汤,或用95%的乙醇浸泡5~7天,然后用纱布蘸药汤敷患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抑制渗出、收敛止痒、消肿止痛、控制感染、促进皮肤愈合等作用,适用于软组织损伤,以及骨折临床愈合后肢体功能障碍者,也适用于疖、痈等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还未溃破者。 一、基本操作技术 1.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用消毒纱布7~8层或干净软布数层蘸药汤乘热摊放患处,另用1块消毒纱布不断地蘸药汤淋渍患处,使摊敷在患处的纱布层得以保持一定的湿热度,持续淋渍湿敷,根据病情,每次湿敷20~30分钟。 2.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在盆内,用消毒纱布7~8层或软布蘸药汤,浸湿药液,轻轻绞干,以不滴水为度,再折叠数层,乘热敷在患处,两手轻轻旋按片刻,稍凉再换,如此连续操作。根据病情,每次湿敷20~30分钟。 特别提示:中药湿敷技术使用时应注意消毒灭菌。

二、常见疾病的中药湿热敷治疗 (一)唇风(慢性唇炎) 以唇粘膜肿胀,色暗红,干燥,有广泛灰白色秕糠状鳞屑,或有皲裂,局部发痒、发干、灼痛、肿胀、液体渗出、结痴为常见症状。其发病与寒冷、干燥、日光照射、烟酒刺激以及舔唇、咬唇、乐器吹奏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本病或因风火毒邪搏结于唇;或因过食辛辣厚味,脾胃湿热,熏灼唇部;或因皮经血燥生风所致。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清热解毒,祛风利湿。 【组方】白鲜皮15g,蛇床子10g、川槿皮10g,地肤子30g、苦参30g。 【操作步骤】将中药置砂锅内煎煮,煮沸约10分钟,离火之后,去除药渣待温后,将药液倒出,用消毒纱布7~8层或软布蘸药汤,浸湿药液,轻轻绞干,以不滴水为度,再折叠数层,乘热敷在患处,两手轻轻旋按片刻,稍凉再换,如此连续操作。每次30~60分钟。每日3次。5天左右为一疗程。 (二)漆疮(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粘膜由于接触外界物质,其临床特点为在接触部位发生边缘鲜明的损害,轻者为水肿性红斑,较重者有丘疹、水疙甚至大疤,更严重者则可有表皮松解,甚

中医护理之中药湿敷法应用详述

中医护理之中药湿敷法应用详述 湿敷法(古称溻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尽头,敷于局部,通过药液的渗透及冷、热原理,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解以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的一种外治方法。 历史源流 湿敷(溻)方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该书载:“又丹痈疽始发浸淫进长并少小丹擒方”《刘涓子鬼遗方》称本方为“擒汤方”,并叙述有“令极冷,擒肿上”及“温洗疮上,令恒湿”的冷敷和热敷两种方法。至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已载有数种溻方,如“揄肿方”,“治痈疽始作,肿赤掀热长甚速方”,“升麻揄汤方”,“大黄擒洗方”等,对于具体应用方法也有论述:“故帛四重内汁中”,“故帛两重内汤中”,“擒肿上,干易之,日夜数百度”,“常令湿”。这和现在临床常用的湿敷法是完全一致的。 作用机理: 热湿敷法通过热气和湿气作用于皮肤,扩张血管和汗孔,增加血液向皮肤的流量,有利于清除尘垢、分泌物和死亡的皮肤肌细胞;冷湿敷则对皮肤有滋补作用,通过冷的刺激,可使血管收缩,缩小汗孔,减少皮肤油脂和汗的分泌,还可抑制末梢神经活动,减少局部不适感,起到消炎、消肿、止疼、减少渗出的作用;若冷、热交替湿敷,可使肌肉和血管通过收缩、扩张的交替作用而增加弹性,排泄尘垢,提高皮肤的张力,从而使局部皮肤光洁,润泽。 湿敷方法: 湿敷法分为热湿敷和冷湿敷两种方法。二者均可将6~8层无菌纱布折叠为长条形状,一般湿热敷药液温度未50~60℃,冷湿敷药液温度为4~15℃,每次15~20分钟,将无菌纱布放在热、冷药液中完全浸泡,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纱布的两端拧至不滴水为度,敷于患处或所需施术部位,每3~5分钟更换一次纱布(必要时频频将药液淋于敷布上或用塑料薄膜包裹,以保持温、湿度)。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操作前准备: 1、仔细检查患者,根据当前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以确定适应症,了解有 无禁忌。根据病情,确定处方; 2、评估患者体质、湿敷部位皮肤及心理状况; 3、检查应用的药品、物品是否齐备,并依次有序摆好; 4、向患者说明操作目的、方法及操作过程中需要配合的事项,以解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 治疗信心; 携用物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关闭门窗,嘱患者取合适体位,使患者舒适,铺一次性中单,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治疗碗中,测量药液温度,达到合适温度后将无菌纱布在药液中充分浸湿,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纱布两端拧至不滴水为度,再次核对无误后,敷于患处,询问患者湿敷部位感觉,是否过热或有其他不适,并向患者讲明在湿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定时更换一次纱布或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合适的温度。操作完毕,擦干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核对医嘱,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整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名。 实例应用:

中药湿敷法操作流程图

中药湿敷操作规范 一、概述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二、适应症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三、操作方法 物品准备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 操作程序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四、注意事项 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五、禁忌证 1、一般内科疾病不宜使用。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六、注意事项 l. 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挤得不干不湿,恰到好处。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了药液漫流。 2.药液不要太烫,防止烫伤。 3.药物组成可根据不同的疾病,作适当的调整和化裁。 4.在应用湿敷疗法的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熏洗、药物内服和针灸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5.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中药湿敷法操作流程图 素质要求 记 录 评 估 评 价 整 理 物品准备 敷 毕 患者准备 定 位 湿 敷 观 察 评估患者发病部位、症状、相关因素、既往 史及心理状态等 体位及皮肤情况;药液温度、患者感受等 擦干局部药液 核对姓名,诊断,部位方法,做好解释,关闭门窗,屏风遮挡,取适宜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将药液温度适宜后倒入容器,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记录并签名 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卧位,整理床单,用物清洗整理好,归还原处,洗手。 患者体质及湿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再次核对,确定湿敷部位,并根据不同疾病准备同药物。 治疗盘、药液、无菌纱布、镊子、橡胶单等 仪表端庄,衣帽整洁, 洗手,戴口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