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二轮:第12讲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文明——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专题卷)

2020届二轮:第12讲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文明——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专题卷)

2020届二轮:第12讲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文明——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专题卷)
2020届二轮:第12讲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文明——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专题卷)

第12讲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文明——两种

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满分85分,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济宁模拟)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所有沙皇制度的象征物都被销毁,镶有罗曼诺夫王朝的两头鹰的旗帜被撤下。冬宫上,象征着国际革命标志的红旗在飘扬着”。上述事件

A.促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标志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歧已经消失

C.使无产阶级全面掌握了国家政权

D.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解析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故选D项;和平法令促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排除A项;俄国沙皇退位,二月革命胜利标志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歧成为主要矛盾,排除B项;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二月革命胜利标志着资产阶级全面掌握了国家政权,排除C项。

答案 D

2.(2019·广州二模)1921年,苏俄政府通过法令规定,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如果因建立果圃、实验站等特殊用途需要占用农民土地,也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这一法令

A.扩大了农民的产品支配权

B.承认了农民土地私有制

C.促进了工农联盟的巩固

D.导致了苏俄实现工业化

解析“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是对农民利益的维护,故选C项;“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其产品支配权没有变化,排除A项;“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不是农民私有制,排除B项;“如果因建立果圃、实验站等特殊用途需要占用农民土地,也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这对工业化的阻力会很大,排除D项。

答案 C

3.(2019·福州模拟)1921年,苏俄私人资本积累为1.5亿金卢布,1923年初增至3.5亿金卢布。从1922年到192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786个。这说明苏俄

A.私有经济日趋占据主导B.新经济政策成果凸显

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D.轻工业成为发展重心

解析通过题干中所提及的几个时间点——1921年、1922年、1923年、1925年,可知该现象处于新经济政策时期,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适合了当时苏俄的国情,即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其成效比较明显,于是出现了题干中所述现象——私人资本和企业数量都有所增长,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经济政策之下,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公有制经济,排除A项;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但是题干中仅是提到了私有制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及农业和重工业的发展情况,不能推论出轻工业成为发展重心,排除D项。

答案 B

4.(2019·绵阳三模)据档案记载,1925年,苏联农民心中始终存在一种困惑。“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这主要说明当时

A.粮食税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B.农民对集体农庄心有余悸

C.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

D.工业化政策引发农民不满

解析新经济政策实行过程中,农民既渴望致富又担心成为革命的对象,说明当时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故选C项;“粮食税”提升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而不是挫伤了农民积极性,排除A项;苏联农业集体化是在1929年开始的,与材料中1925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苏联工业化是在1926年开始的,与材料中1925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 C

5.(2019·安徽“江淮十市”三模)1928年1月一个苏联农民给《农民报》写信诉说:“农民非常愿意帮助苏维埃政权,准备全力帮助国家,但是当局不让他们发展,因为当局对农民的粮食规定固定的价格,可是农民购买东西却无法按固定的价格。应当给农民自由,让他们发展,让他们发家致富。”材料主要反映出A.固定粮食税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B.集体农庄制打击了农民积极性

C.列宁新经济政策得到继续执行

D.苏维埃政权得到广大农民拥护

解析根据题干提及的时间点——1928年,可知处于斯大林统治时期,再结合“当局不让他们发展,因为当局对农民的粮食规定固定的价格,可是农民购买东西却无法按固定的价格”,可以判断出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体农庄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B项;固定粮食税属于新经济政策的措施,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1928年的时候,新经济政策已经被废除,排除C项;通过题干中“农民非常愿意帮助苏维埃政权,准备全力帮助国家”,可以推知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广大农民拥护,但这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D项。

答案 B

6.(2019·漳州模拟)1929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到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这表明苏联的工业化A.提升了苏联综合国力B.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C.借助了有利国际环境D.减少了社会制度对立

解析据材料“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到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并结合所学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大危机可知苏联的工业化借助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有利国际环境,故选C项;材料强调苏联引进工业设备的背景,提升苏联综合国力是苏联引进工业设备的影响,排除A项;据所学苏联引进工业设备并未改变世界格局,排除B项;材料所述苏联引进机器设备并不能说明减少了社会制度的对立,排除D项。

答案 C

7.(2019·宁德模拟)1929年自治领和殖民地在英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为44.4%,1938 年增加到49.9%;同期,自治领和殖民地在英国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也从29.4%增至40.4%。这一变化说明英国A.积极应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

B.极力保护帝国内部的经济往来

C.大力奉行自由主义的贸易政策

D.全面加强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

解析通过题干中英国与自治领之间“英国进口和出口比重都有很大提高”这一现象,再结合题干中提及的时间点“1929年”,可知英国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为防止其他国家对英国及其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采取了“帝国特惠制”政策,故选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帝国特惠制”政策加强了英国与其自治领之间的经济联系,但其根本目的在于防止其他国家对英国的经济渗透,排除B项;英国的“帝国特惠制”政策实质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是英国放弃自由主义政策之后的一种行为,排除C项;题干述及的是英国与其自治领之间的关系,不是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项。

答案 A

8.(2019·济宁模拟)从1930年至1933年,美国联邦政府对各州在公路修筑方面的年底补贴,从8600万美元一跃而增加到1.72亿美元。一座名为“胡佛水坝”的工程也于1930年在科罗多河动工。美国政府的上述举措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表明仍在固守自由放任政策

C.有利于彻底根除经济危机

D.赢得民众对政府的普遍支持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联邦政府对各州在公路修筑方面的年底补贴”以及“胡佛水坝”的工程,属于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选A项;根据材料“美国联邦政府对各州在公路修筑方面的年底补贴”以及“胡佛水坝”的工程,属于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表明打破自由放任政策,排除B项;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能根除,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以工代赈,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未涉及所有民众的态度,排除D项。

答案 A

9.1934年,美国总统成立全国紧急状态委员会,所有行政机构的提案都必须经过它的批准。1937年这个功能转移到预算局,由它决定行政部门的提案是否符合总统计划;如不符合提案必须作出修改,否则即告取消。这表明当时美国

A.国会政府的衰落B.总统权力的扩大

C.国会权力的复苏D.大众政党的兴起

解析题干中全国紧急状态委员会是总统成立的,且对提案具有批准权,后来预算局的提案须符合总统计划,说明总统对提案通过与否有决定作用,故选B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都得到了国会的批准,都是以立法的形式实施的,排除A项;美国国会权力一直在三权中权力巨大,不存在复苏的情况,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新政党的产生,且美国是两党制国家,排除D项。

答案 B

10.(2019·江西重点中学盟校联考)下图是某国1927~1936年的一项数据统计。根据此图变化趋势判断该统

计是

A.美国社会的失业人口B.苏联工业的产值增长

C.中国大豆的外销总额D.日本侵华事件的次数

解析由材料可知1927~1931年数据不断攀升,而1931年后迅速下降可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抗日战争的爆发影响了中国大豆出口,故选C项;1929~1933年经济危机使美国失业人口急剧增加,排除A项;20世纪30年代苏联模式使得苏联工业持续发展,排除B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速侵华步伐,排除D项。

答案 C

11.(2019·太原模拟)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每20个成年人当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

A.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藉

B.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

C.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D.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经济危机使民众通过阅读寻求精神慰藉,故选A项;1929~1933年美国未能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排除B项;材料信息,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但“大幅提升”表述欠妥,排除C项;材料与科技革命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答案 A

12.(2019·淮南二模)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二十年代)兴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由此可见,这类文学流派

A.缘起于对“理性王国”极度失望

B.关注现实、再现现实、批判现实

C.表现反殖民压迫的民族主义思想

D.反映了西方社会精神和信仰危机

解析由材料中意识流小说的特点与创作方法可判断其为现代主义文学,联系史实可知现代主义文学反传统的写作特点反映了西方社会精神和信仰危机,故选D项;浪漫主义文学缘于对启蒙运动后“理性王国”的极度失望,这不符合材料中现代主义文学,排除A项;关注现实、再现现实、批判现实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这不符合材料中现代主义文学,排除B项;亚非拉民族主义文学表现了反殖民压迫的民族主义思想,这不符合材料中现代主义文学,排除C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2019·乐山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78年后,农村逐渐确立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趋向市场化。农民对工业品的需求速增,冲击着停留在传统体制内的城市。80年代,国企流行“包”字发展,放权让利。通过明晰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形成“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欠收自补”的承包经营责任制。1992年以后国企改革朝股份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方向迈进。国企改革保证了经济稳定运行,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但存在配套改革滞后、约束激励机制尚未健全等问题。

——摘编自何成刚主编《史料阅读

与微课设计·中国现代史》材料二1933年,罗斯福上任伊始采取经济应急措施,推行“百日新政”,但本身的诸多不足,使经济难以真正复兴。1935年,“新政”进入第二阶段,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系统改革,以解决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些措施造就了中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保障,创造了走出危机的条件。新政一改此前政府的有限权力,从制度上实现了国家职能与政府角色的重大转变——政府有权介入经济体,直接干预民众生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摘编自吴海山《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反

危机实践:以美国三次大危机为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企改革的背景和主要进展。(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百日新政”作用有限的原因。(7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美国20世纪三十年代经济改革的异同。(10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1978年后,农村逐渐确立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趋向市场化”,得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根据材料“农民对工业品的需求速增,冲击着停留在传统体制内的城市”,得出国有企业传统体制的束缚。第二小问进展,根据材料“80年代,国企流行‘包’字发展,放权让利通过,明晰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可知将企业推向市场;根据材料“1992年以后国企改革朝股份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方向迈进”得出实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2)问,根据材料“但本身的诸多不足,使经

济难以真正复兴”,得出新政的措施存在缺陷;根据材料“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系统改革,以解决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得出美国社会问题丛生,积重难返;根据材料“新政一改此前政府的有限权力,从制度上实现了国家职能与政府角色的重大转变——政府有权介入经济体”,得出政府没有能够有效干预经济。第(3)问,第一小问相同,根据材料一“农村逐渐确立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流行‘包’字发展,放权让利……明晰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材料二“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系统改革,以解决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创造了走出危机的条件”得出改革均不改变国家的性质;根据材料一“80年代,国企流行‘包’字发展,放权让利……1992年以后国企改革朝股份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方向迈进”、材料二“一改此前政府的有限权力,从制度上实现了国家职能与政府角色的重大转变——政府有权介入经济体”得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宏观调控,转变政府职能;根据材料一“1978年后……80年代……1992年……”、根据材料二“1933年……1935年……”可得出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第二小问不同,中国:根据材料一“1978年后,农村逐渐确立了联产承包责任制……80年代,国企流行‘包’字发展,放权让利”得出先农村后城市;根据材料一“经济趋向市场化……国企流行‘包’字发展,放权让利”得出注重下放权力,加强市场调节作用;根据材料一“国企改革朝股份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方向迈进”,结合所学可知以公有制为主导,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美国:结合所学可知以调解工业生产为主;加强国家干预,防止无序竞争;根本上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1)背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或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冲击);国企传统体制走向僵化。(4分)

主要进展:企业推向市场;实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推进所有制改革。(任2点4分)

(2)新政措施存在缺陷;美国经济积重难返(或弊端丛生);世界经济秩序混乱;社会矛盾复杂交织;美国国内抵制国家干预。(任3点7分)

(3)同:社会制度不变,经济体制转型;利用宏观调控,转变政府职能;注重法制配套,理论影响深远;逐步探索推进,取得巨大成就。(任3点6分)

异:中国:农村率先突破,然后转向城市;注重下放权力,加强市场调节;坚持社会主义,鼓励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美国:金融领域开端,工业改革为主;加强政府干预,防止无序竞争;维护资本主义,坚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和私有制。(任2点4分)

14.(12分)(2019·南宁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纷纷推出贸易保护政策,导致美国产品价格下跌显著。美国贸易顺差从1920年的近30多亿美元一路下降到1923年的几乎为0,虽然之后有所回升,但是基本在10亿美元以下。1929年美国股市大跌,经济陷入萧条。在此背景下,美国签署《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使平均总体税率从之前的15%左右提升至接近20%的水平。但美国进出口跌幅进一步扩大,并且出口跌得更多,基本都保持在-20%左右。1934年在国务卿赫尔的努力下,美国颁布了《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案》。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美国企业进口,并且赋予了总统协定关税的权利。之后,美国的平均关税税率和平均总体税率开始逐步下降,贸易保护程度在

世界范围内才得到缓和。

——整理自姜超《历史上美国如何打贸易战》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2分)

解析本题以美国贸易政策为例,考查影响贸易政策的因素。根据材料“欧洲国家纷纷推出贸易保护政策,导致美国产品价格下跌显著”“在此背景下,美国签署《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使平均总体税率从之前的15%左右提升至接近20%的水平。但美国进出口跌幅进一步扩大,并且出口跌得更多”可以从贸易政策与经济全球化、关税政策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来归纳出观点,并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等相关知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答案示例一:论题:贸易政策与经济全球化

阐述:在工业革命中,首先崛起的英国逐步放宽对关税的限制,逐步走向自由贸易,一度实行零关税,并且与许多国家进行关税谈判,世界各国的关税有所降低。此后,世界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全球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当全球经济出现困难,特别是大型战争或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严重破坏经济时,世界各国又竞相推行贸易保护,这就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鉴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教训,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但经济全球化中,各国贸易摩擦不断,各国的贸易政策影响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合理的贸易政策和制度推动着经济全球化,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合理的贸易政策和制度的建立和推行。(12分)

示例二:论题:关税政策极大地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阐述:一战后,欧洲国家推行贸易保护政策,抵制了美国的商品,推动了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势必导致美国商品出口困难加大,经济发展受阻,而出口贸易恶化激起了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情绪。经济大危机爆发后,美国极力增加关税,保护本国经济。但由此开始的贸易战,进一步恶化了世界经济环境,各国出口下跌,经济严重下滑。罗斯福新政中,一度调整了关税政策,改善了美国的贸易环境,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世界经济的恢复。

综上所述,关税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应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作出一定的调整。(12分)

九年级物理全册16.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课后训练(新版)北师大版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课后训练 基础巩固 1.自从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20世纪上半叶,由卢瑟福提出的、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模型与下列哪个图最相似( )。 2.依据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理论,在原子中绕核高速旋转的是( )。 A.核子B.电子C.质子D.中子 3.原子核是由下列哪组粒子组成的( )。 A.质子和电子B.质子和中子 C.中子和电子D.质子、中子和电子 4.下列氢原子的各种模型图中,正确的是( )。 5.我们知道,银河系很大,一般用长度单位______表示最方便;而分子直径很小,一般用长度单位______表示最方便。 6.如图是用来说明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由图可知:原子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________组成。

7.10 nm的铁粉比铁粉末的熔点降低33 ℃,即从1 526.5 ℃降为1 493.5 ℃,纳米金粉则比金粉末熔点降低了27 ℃。金属粒子越小熔点下降越显著。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知道纳米金属粒子具有__________特性。 综合应用 8.在探索微观世界的过程中,科学家对原子的结构进行猜想和实验,并提出了多种模型。在如图所示的两种模型中,________是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模型。 9.(福建厦门中考)20世纪初,科学家在探索物质结构的历程中,相继发现原子核可以放出质子和中子,这一发现说明( )。 A.分子是可分的B.原子是可分的 C.原子核是可分的D.质子和中子是可分的 10.下列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中子和质子都是由夸克构成的 B.石墨很软,金刚石很硬,是因为碳原子构成的物质结构不同造成的 C.要减轻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应减少SO2的排放 D.物质不全是由分子构成的 11.下列物理学家与其贡献相对应的是( )。 A.阿伏加德罗——分子 B.道尔顿——中子 C.汤姆孙——分子 D.卢瑟福——原子 12.天晴扫地后,阳光照射进屋子,形成光柱,我们可观察到光柱中有许多很小的微粒在飘动,这些微粒是分子、原子还是其他? 13.三峡水库蓄水线到100 m时,总库容量近4×109m3。已知1 g食盐含有1.03×1022个盐分子,若1 g食盐均匀分散到蓄水线到100 m时的三峡水库中,则1 cm3的水中含有多少个盐分子? 14.我们经常见到池塘中的荷叶上滚动着水珠。这些水珠有什么作用呢?原来当雨水或雾水在荷叶上时,由于水受自身表面张力作用而形成水珠在叶面上滚来滚去,把落在上面的尘土污泥粘吸就滚出叶面。使叶面始终保持干净这就是“荷叶的自洁效应”。为什么荷叶会有这种“自洁效应”呢?这要用纳米技术去解释,原来荷叶叶面上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纳米和微米级的超微结构。

高三阶段特征复习: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填空+高考真题)

工业文明的转型与探索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20世纪初——1945年)整体阶段特征: 政治:俄国十月革命将__________________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求重新__________________,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经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__________________的政策,开创了__________________发展的新模式。 思想: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兴起,突出表现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__________________的一面;以__________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诞生,预示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即将到来,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一、20世纪前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一)政治:美国_______________总统宣布实行新政,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______________制度;德国、日本建立______________专政,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二)经济: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__________________,即生产_______________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和销售的矛盾。 ③具体原因:__________________扩大导致市场萎缩,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2)爆发:1929年10月,从美国纽约开始,然后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表现为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下跌,失业人数猛增。 (3)特点:______________特别广、_____________特别长、__________________特别大。 (4)影响:国际上,各国纷纷__________________,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国内局势上,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__________________在一些国家泛滥。 2.挽救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改革——罗斯福新政 (1)背景:胡佛“__________________”政策的失败 ①措施:由__________________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__________________以摆脱危机。 ②结果:经济危机愈演愈烈,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动荡不已。 (2)措施:整顿金融、调整工业、调节农业、社会保障。 (3)特点:在确保资本主义__________________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4)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____________的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_____________统治。 ②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__________________势力,巩固了民主政治。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及结果doc资料

第?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及结果 闫r.,探求新知 (对应学生用书第16页) 一、三条战线 1. 一战主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进行。 2. 战线:欧洲战场主要有西、东、南三条战线,其中最关键、最有决定意义的是西线战场。3?作战方式:除陆地作战外,双方还展开了海战和空战。 二、凡尔登战役 1. 背景:1915年,西线战局呈现胶着状态。德军为打破僵局,发动凡尔登战役。 2. 时间:1916年2月开始,历时10个月。 3. 特点:典型的阵地战和消耗战,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宰场”和“地狱”。 4. 影响:战略主动权开始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战争的结束和影响 1.1917年战略态势的转变 (1)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协约国的力量由此大增。 ⑵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大战。 ⑶同盟国集团反战运动风起云涌。 2. 结束:1918年11月,奥匈帝国无条件投降;11月11日,德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一战以同盟国失败而告终。 3. 性质:总体上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4. 影响:战争给人类造成深重的灾难和破坏,但从客观上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住俺鮎跻快乐学月 (对应学生用书第16~17页) 探究一战争与科学技术、和平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问题导学】 1. 一战中最残酷的战役是什么?在战役中列强使用了哪些新式武器?答案:略。 2.1917年哪三件大事加速了一战的结束?一战的结局如何? 答案:略。 【记忆方法】利用口诀记忆这段历史一一一战主战在西线,凡尔登是转折点,美弃中立来参战,俄国革命链条断,同盟反战大爆发,协约大胜战争完。 【小贴士】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结果。因此大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同时,还要注意到塞尔维亚抗击奥匈帝国侵略是民族自卫战争,是正义的战争,但从整个战 争看,它只有从属意义,不能改变战争的总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的性质。 【备课札记】

2018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16.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练习 (新版)北师大版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图16-1-1 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探索历程1.古希腊学者德谟克里特提出物质是由______构成的。 2.17世纪下半叶和18世纪,玻意耳和道尔顿确立了____________。 3.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897年汤姆孙发现________,把人类带入了原子的内部世界。 5.1909年至1911年,卢瑟福等人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 ???? (正电) (负电) 6.1919年至1932年,卢瑟福和他的学生查德威克发现了________和________,确定了原子核的结构: 原子核????? (正电) (不带电) 7.从1949年开始,费米和杨振宁等人先后提出了质子、中子等粒子的内部结构的一些模型。 8.1964年,盖尔曼提出了________模型。 二 纳米科技:从幻想到现实 1.纳米:长度单位,1 nm =10-9 m 。 2.纳米材料的特点 当物质加工到纳米尺度时,在力、热、声、光、电、磁等方面表现出许多特殊的性能。如材料的颜色、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磁性都会发生很大变化。 [注意]不是所有特殊材料都是纳米材料,只有当达到纳米尺度时性能发生突变的材料,才能称为纳米材料。 类型一 原子结构模型 例1 自从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20世纪上半叶,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与图16-1-2中哪个图最相似[导学号:62512088]( ) 图16-1-2 类型二 纳米材料 例2 下列关于纳米材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导学号:62512089]( )

高中历史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师)精编版

高三班姓名学号专题十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1918—1939)(一)总体形势: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二)社会主义 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第一次胜利 1、历史背景 ①经济:20世纪时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仍是落后的农业国; ②政治:腐朽的沙皇制度占统治地位,社会矛盾尖锐,反沙皇专制统治斗争 不断爆发; ③军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各种矛盾; ④新力量:工人阶级的布尔什维克党成立 总结:在以上因素的作用下,俄国成为了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 2、革命进程: ①二月革命倒沙皇:推翻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 (资产阶级性质革命), 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形成苏维埃和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四月提纲》指方向: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③“七月事件”抛幻想:临时政府大肆逮捕和杀害布尔什维克党人。 ④十月革命现曙光:列宁亲自领导工人、士兵在彼得格勒起义,攻占资产阶临时 政府的据点(冬宫)。莫斯科等城市的武装起义相继取得成功。 3、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①《告工人、士兵和农民》:正式宣布推翻临时政府,全国政权归苏维埃。 ②《和平法令》:向交战国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 和平”。 ③《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消灭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 和地主阶级。 4、历史意义: 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启示:资本主义可以被社会主义取代 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 斗争,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④保持了苏维埃俄国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及结果

第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及结果 (对应学生用书第16页) 一、三条战线 1.一战主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进行。 2.战线:欧洲战场主要有西、东、南三条战线,其中最关键、最有决定意义的是西线战场。 3.作战方式:除陆地作战外,双方还展开了海战和空战。 二、凡尔登战役 1.背景:1915年,西线战局呈现胶着状态。德军为打破僵局,发动凡尔登战役。 2.时间:1916年2月开始,历时10个月。 3.特点:典型的阵地战和消耗战,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宰场”和“地狱”。 4.影响:战略主动权开始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战争的结束和影响 年战略态势的转变 (1)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协约国的力量由此大增。 (2)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大战。 (3)同盟国集团反战运动风起云涌。 2.结束:1918年11月,奥匈帝国无条件投降;11月11日,德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一战以同盟国失败而告终。 3.性质:总体上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4.影响:战争给人类造成深重的灾难和破坏,但从客观上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对应学生用书第16~17页) 探究一战争与科学技术、和平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问题导学】 1.一战中最残酷的战役是什么在战役中列强使用了哪些新式武器 答案:略。 年哪三件大事加速了一战的结束一战的结局如何 答案:略。 【记忆方法】利用口诀记忆这段历史——一战主战在西线,凡尔登是转折点,美弃中立来参战,俄国革命链条断,同盟反战大爆发,协约大胜战争完。 【小贴士】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结果。因此大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同时,还要注意到塞尔维亚抗击奥匈帝国侵略是民族自卫战争,是正义的战争,但从整个战争看,它只有从属意义,不能改变战争的总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的性质。 【备课札记】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孙世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教学重难点:;1、本课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2、本课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教具准备:《三国同盟和三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孙世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及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风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及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的矛盾与冲实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本课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本课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与评价。 教具准备:《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图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式:讲解法,提问探究法,比较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如何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导入新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只需一粒火花就能点燃世界,萨拉热窝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知识点-精选教育文档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知识点多阅读和积累,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在此查字典物理网为您提供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知识点,希望给您学习带来帮助,使您学习更上一层楼! (1)整体感知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经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分子组成的。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而气体具有流动性。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高速运动。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深入的。人类对纳米科学技术和纳米材料的研究,说明了微观物质世界又影响了宏观物质世界的研究和开展。 (2)四边互动 互动1

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有多大? 明确:通过挂图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展示宇宙空间各星系团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感知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十万年的时间,显示了银河系之广,宇宙之大;让学生知道太阳系置于银河系中,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于太阳系中,进一步说明了宇宙巨大无边。 互动2 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明确教师可通过地球是由什么组成推广到一切天体逐步启发学生,最后得出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结论。在地球上,有空气、高山、大海、树木、花草、鱼虫鸟兽,有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生活用品,这些都是物质。其他一切天体也是由一定的物质组成的,所以广阔无垠的宇宙是由组成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物质组成的。 互动3 广阔无限的宇宙大得难以想像,它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明确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学生能摸得着、看得到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概念。 例如:把玻璃杯打碎了,碎片还是玻璃。经过多次分割,甚至碾成粉末,颗粒越分越小,直至微小颗粒不再是玻璃。再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国文学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时期。20年代,各种流派相继出现,表现了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和精神世界方面的问题。30年代基本上是左翼文学占主导地位,从30年代后期起,文学界分化成各个流派,又出现了纷坛多样的局面。总的来说,现代派文学与左翼文学是这个时期两股最大的文学思潮。从这个时期起,美国文学开始发生世界性的影响。1930年后,美国作家陆续得到诺贝尔文学奖金。 现代派文学的兴起 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垄断资本进一步集中,大城市人口密集,工农运动规模越来越大。社会面貌与人的精神面貌,已非19世纪传统现实主义手法与惠特曼式的风格所能准确反映。大战前的最初10年为孕育新的风格、新的流派作了准备。欧洲的现代派文艺不断介绍到美国。 19世纪下半期美国的诗歌处于过渡阶段,继惠特曼后只出现了一个重要诗人艾米莉·狄更生。她一反浮夸的浪漫主义诗风,以不规则的韵律、奇特的对照和自由的联想,打开了通向美国现代诗的道路。 1912年,《诗刊》在芝加哥创办,标志着现代派文艺的开始。《诗刊》的头3卷里,出现了庞德(1885-1973)、韦·林赛(1879- 1931)、艾·洛威尔(1874-1925)、威·卡·威廉斯(1883-1963)、桑德堡(1878-1967)、沃·斯蒂文斯(1879-1955)、艾·李·马斯特斯(1868-1950)、玛·莫尔(1887-1972)等人的作品。这些人后来都成为美国有成就的诗人。其中有意象主义者,有接近劳动人民的芝加哥诗派,有20世纪的田园诗人,有新的乡土主义者,有抽象哲理派诗人。他们的共同点是表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越来越突出的人的异化,并或多或少流露出仿惶和悲观的情绪。即使是田园诗,弗罗斯特笔下的新英格兰风光也笼罩着疏远、陌生与死亡的阴影。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作是艾略特的《荒原》(1922)。这首诗为西方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象征性的比喻。 现代主义在戏剧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奥尼尔,他的剧作受到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他对美国社会的合理性表示怀疑,创造了美国现代的悲剧。在小说方面,格。斯泰因(1874-1946)与舍。安德森(1876-1941)开创了美国现代派小说的道路。 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几年之后,对这次战争的厌恶情绪开始在文学上有所反映。“迷惘的一代”的作家大多参加过这次战争,他们普遍有一种被欺骗、被出卖的感受。他 “迷惘的一代”们不再相信虚伪的道德说教,而以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来表示自己的消极抗议。 的代表作是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1926)。有些作家没有赶上参加战争,如“爵士时代的歌手”菲茨杰拉尔德,他的情绪是和“迷惘的一代”相通的。海明威、菲茨杰拉尔德等作家唱出了幻灭的哀歌。稍晚的托马斯·沃尔夫(1900-1938)在短短的10年间写出了好几百万字小说,其中的主人公都是他自己,主题是不断寻求连作者自己也不甚清楚的目标。 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这个时期传统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仍然不断出现,并且有所发展。德莱塞这个时期的作品,包括《欲望三部曲》(1912,1914,1947)和《美国的悲剧》(1925),对现实的反映和批判越来越深刻。辛·刘易斯的《大街》(1920)粉碎了“村镇是美好的世外桃源”的神话。他后来的作品对商业、科技、宗教界的问题都作了揭露,他所塑造的巴比特成了庸俗、浮夸、讲求实利的中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女作家蔽拉·凯瑟(1873-1947)以歌颂拓荒者开始,进而批判金钱势力,后来又从历史中去发掘现代美国所缺乏的精神美。

第一次世界大战(1)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 ②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③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充分发挥历史地图、图画、资料的作用,培养学生多动手查资料,勤用脑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②坚持“论从史出”的科学历史观,运用史实分析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②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帝国主义战争的罪恶,树立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进步的现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1、简介萨拉热窝事件 有人认为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会发生。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归纳大战爆发的原因。 评价普林西比的行动。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概况 ①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对自己的盟友开战说明了什么?请同学们讨论。 ②简介三条战线,四大战役 ③(视频显示)凡尔登战役,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学生看书讨论:促使大战结束的因素有哪些? 4、大战的影响 ①]想一想,大战为什么会爆发?主要参战国家都是些怎样的国家?各国参战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大战产生怎样的后果?从这些方面出发,分析一下这次大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②大战的影响:带来了巨大灾难;改变了国际格局 5、及时练习 三、小结 1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 教学过程: 知识与技能: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组成特点。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4、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感受科学发展过程中蕴藏着浓郁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操,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客观世界和人类的生活空间、生存环境。 教学重难点: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及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重点。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和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是难点和疑点。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让学生观察教科书第4页图10-1-1和图10-1-2的挂图,启发学生:我们人类观测到宇宙中隐藏着无穷的奥秘。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引入题:今天我们共同讨论学习宇宙和微观世界。 2、前热身 让学生说一说宇宙是如何构成的,如何探索广袤的宇宙。 3、解读探究 整体感知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经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分子组成的。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而气体具有流动性。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高速运动。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随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教案

第八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历城中学顾利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知道“史里芬计划”、三条战线(西线决定性意义)、三大战役及影响。 B、了解凡尔登战役是一战转折点及战役的残酷性。 C、了解美国参战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讲述史里芬计划说明西线对战争的决定作用。 B、把电影《西线无战事》的故事穿插进课堂,通过主人公保尔在战场上的经历,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战争的残酷以及对全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使学生牢固树立避免战争、珍惜和平的观念。 二、教学难点重点: 重点:战争三个阶段主要的大事及通过保尔的经历感受战争的残酷。 难点:“如果你是保尔,你是否会参战?”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引导。 导入新课: 一九一四年的夏天,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夏天从来没有这么美过,一位种 葡萄的老农对我们说:“象今年这样好的夏天,我们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过了。…… 人们将来还会想到今年的夏天!” ——茨威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 问:为什么说1914年的夏天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问: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讲授新课 每位学生拿到一张地图,地图右上角有一战三个阶段的表格,请同学在上课时把重要战役标在地图上,并完成表格的填写。 一、第一阶段(1914) (出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 问:德国的地理位置对其在军事上有何影响?(介绍三条战线,指出西线是战略重点。) 介绍史里芬计划。 分别展示德国、法国总动员图片,指出战前双方都认为战争是短暂的,没有预计到战争的残酷和持久。 (出示图片)介绍一位普通的德国青年保尔,他和全班同学在一位老年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案新部编本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7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课程标准】: 简述“同盟国”“协约国”的成员国,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课文介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起的帝国主义列强(美、德)与老牌的帝国主义列强(英、法)争霸世界的矛盾日益尖锐,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并疯狂地扩军备战,最终导致大战爆发。这场帝国主义战争规模空前,给各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还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世界近代历史上影响深远。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望,理解抽象的历史与社会问题心力与智力相对初一年级

学生有了提高;辨证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在电影电视以及其他媒体已经了解一战的情况,九年级学生尤其是男孩子对战争历史比较感兴趣,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本课程,对于概念化与系统知识的认识比七年级学生也大有提高。 【设计思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大事。本课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因后果的发展为线索展开,首先从2013年11月11日的一则纪念“一战”的新闻报道开始,引导学生追根溯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接着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最后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影响。以此为主线,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一战”的原因和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影响是上好本课的关键。教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结合,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重点】: 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难点】: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我们观看一段2013年11月11日的新闻视频。 刚才我们观看了今年11月11日世界各国纪念一战95周年的新闻视频。世界各国都在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说明一战是重大的,是世界范围的。那么一战是怎样发生的?给世界历史造成了什么影响?今天,我们就乘坐时光列车回到95年前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去重温那段历史,去寻找我们的答案。 展示: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本课的结构图。 学习新课: 1、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展示: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和影响。 美国参议院漫画说明什么问题?垄断组织干预和控制国家政治,积极对外侵略扩张。 2、帝国主义国家争霸世界的矛盾十分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美、德)要求重新分割

一、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一、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图16-1-1 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探索历程 1.古希腊学者德谟克里特提出物质是由______构成的。 2.17世纪下半叶和18世纪,玻意耳和道尔顿确立了____________。 3.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897年汤姆孙发现________,把人类带入了原子的内部世界。 5.1909年至1911年,卢瑟福等人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 ???? (正电) (负电) 6.1919年至1932年,卢瑟福和他的学生查德威克发现了________和________,确定了原子核的结构: 原子核? ???? (正电) (不带电) 7.从1949年开始,费米和杨振宁等人先后提出了质子、中子等粒子的内部结构的一些模型。 8.1964年,盖尔曼提出了________模型。 纳米科技:从幻想到现实 1.纳米:长度单位,1 nm =10- 9 m 。 2.纳米材料的特点 当物质加工到纳米尺度时,在力、热、声、光、电、磁等方面表现出许多特殊的性能。如材料的颜色、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磁性都会发生很大变化。 [注意]不是所有特殊材料都是纳米材料,只有当达到纳米尺度时性能发生突变的材料,才能称为纳米材料。

类型一原子结构模型 例1 自从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20世纪上半叶,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与图16-1-2中哪个图最相似[导学号:62512088]() 图16-1-2 类型二纳米材料 例2 下列关于纳米材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导学号:62512089]() A.由纳米材料制成的计算机芯片的体积将更小 B.纳米是一种非常小的微粒 C.纳米材料可以大大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D.纳米材料还不能广泛地应用于实际生活 [易错辨析]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 nm=10-9m,纳米材料是指把物质的尺度加工到纳米尺度,让物质的物理特性或化学性能与大尺度相比发生变异而获得的材料。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1.在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质子、中子和电子中,汤姆孙最先发现了_______,卢瑟福接着发现了________,查德威克发现了__________。 2.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原子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________和不带电的________组成。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小的粒子________组成的。 3.2019年以来灰蒙蒙的天气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公众注意到PM2.5。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以下按空间尺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PM2.5原子质子原子核 B.PM2.5原子原子核质子 C.原子原子核质子PM2.5 D.原子质子原子核PM2.5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子的发现使人们确信原子是可再分的

第十二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文明 学生

第十二讲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文明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20世纪上半期(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及两种现代化模式探索调整是这一时期典型的特点。 政治: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局面,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由盛转衰。 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探索并建立,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出现了大危机、大动荡,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初步调整,并行发展,相互借鉴。 文化:现代主义艺术兴起,反映人类精神空虚和迷茫,电影电视艺术发展进步 整合一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 ①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落后,社会矛盾尖锐,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俄国社会的矛盾,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2)过程: ①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 ②“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③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巩固政权: ①颁布《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②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4)历史意义: 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②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③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国内外敌人的严重威胁。 ②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③特点: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点。 (2)新经济政策: ①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内容:向农民征收粮食税;运用商品交换,促进市场的繁荣;部分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废除实物分配制。 ③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3.“斯大林模式” (1)形成的原因: ①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②内部: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内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③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详细过程范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详细过程范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 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 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 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

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 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 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 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 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半岛和 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从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 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 主义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都加紧扩充军备。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

探索工作世界的方法与途径

探索工作世界的方法与途径 1.形成自己预期的职业库 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工作世界的探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工作世界的信息浩如烟海,根本搞不清应该从哪儿入手,更谈不上如何进行了。如果有一个探索范围,则会容易很多。通过前面单元的自我探索可以帮助个人初步形成一个探索的范围。自我探索中的兴趣、性格探索,每一部分最后有相应适合的职业出现。此外,每个人还有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职业,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把它们也列出来。这样就获得了一个职业清单,看看这些职业有什么共同点,就可能启发你想到更多值得探索的职业。结合你的能力和价值观再次从职业清单中进行筛选,最终就得到你预期的职业库。简单举例说,一位大家小A 期待做商业方面的工作,但是具体选择什么工作因其对社会还不太了解,就难以决定。性格探索的结果是他适合做人力资源管理者、咨询顾问、教师等,兴趣探索的结果是他应该做社工、教师、培训人员等,能力探索的结果是他可以做教育、销售、客户服务等工作,价值观探索的结果是他期待做服务、自由职业、护理等工作。从小A职业探索得出的各种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职业、教育工作出现的频次最高;社工、客户服务、服务、护理等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明显体现了帮助他人的特点。所以最适合小A的职业首先具有与人打交道、帮助他人的特点,其次还有沟通性、商业性等特点,由此他可以列出或搜索一些符合这些特点的职业,比如培训、咨询顾问、客户服务等,进行详细调查。 研究表明:在做决策时,太多的信息容易让人迷失,反而拿不定主意;而过少的信息又起不到让当事人了解客观事实的作用。所以,在形成预期职业库的时候,库的大小根据自己的情况要有适当的平衡,通常4-6个职业的调查是比较适中的。在信息探索过程中,抛开自己固有的想法,保持开放的心态,就容易获得客观的信息。 2.探索工作世界的方法 工作信息探索的方法有很多,依据一定的规律可以提高效率,例如从近至远的探索。所谓近和远,是指信息与探索者的距离。通常近的信息比较丰富,远的信息更为深入;近的信息较易获得,远的信息则需要更多的投人和与环境的互动才能了解。所以,从近至远的探索是一个范围逐渐缩小、了解逐渐加深的过程。图1列举了从近到远获取信息的一些方式。 非正式评估是探索者有意无意得到的对某个信息的最初评估。正式评估是指各种正式的职业测评,如兴趣测评等。通常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会提供给大家免费的相关测评,社会上的职业测评机构也提供收费的服务,大家在选择测评时应注意该测评的信效度是否合格。印刷或视听媒体的范围比较广泛,报纸、杂志、电视、书籍都有可能提供职业信息,比如《21世纪》、《中国教育报》、《中国大学生就业》、中央二台《劳动·就业》栏目以及一些传记文学等。电脑资讯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第3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了解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谐的威胁,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历史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发挥历史地图,图画,资料的作用,培养学生动手查资料,积极动脑的良好习惯。坚持论从史出的科学历史观,运用史实分析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情感培养目标: 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教具】 课件、多媒体、展示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 播放:两伊战争科索沃战争美国入侵伊拉克国家的视频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局部战争的激烈与残酷,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灾难,那么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局部战争相比,又会带来多大灾难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一世界大战! 【落实课标】【解读课标】 (屏幕展示内容标准)学生自读,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应用、落实课标】 1、探究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

探究目标:(1)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局势发生的变化。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 情景与问题:观看图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相关片段。 (1)英法美德经济实力对比 (2)各国殖民地占有量对比 请思考:(1)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发生什么变化?(2)经济实力的变化,促使德国的对外扩张政策有什么新要求? (3)一战前,这些国家在对外政策上有何共同追求?在斗争与勾结中这些国家开成了哪两大军事集团?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资料,使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背景过程,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老师要巡回指导学生如何分组合作、互动交流、引导、激发调动他们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初步形成学习成果,然后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展示得出的结论,最后通过师生合作,完善答案,形成以下结论: (1)美德两国实力强,后来居上;英法两国实力变弱;经济实力发生不平衡。 (2)强烈要求对外扩张,抢夺殖民地。 (3)共同追求;重新分割世界,抢夺更多的殖民地。两大集团,三国同盟,三国协约。2、探究二:大战的爆发 探究目标:导火线、爆发时间、标志、参战国。 情景与问题:播放“斐迪南大公被刺”的资料片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尔干半岛”地图。请思考:(1)素有“火药桶”之称的地方在哪里?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标志是什么? (4)想一想:在哪些参战国家?望风使舵的国家是谁? 过程与方法: (1)老师通过展示“萨拉热窝事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尔干半岛”图片,结合学生阅读的教材知识,提取有效地历史信息,使学生置身于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的最前沿,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