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四 4.12苏武传

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四 4.12苏武传

《苏武传》

一.学情分析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苏武传》节选近2000字,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文的基础仍是很薄弱因此要学习这么长的文言文,确实有一定得困难,好在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个别字词生僻,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学性、观赏性较强,课下注释很详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敢于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就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二、说教材

《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4第四单元编选的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文言文,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仍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把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作为本课教学难点,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三、说教法

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个别字词生僻,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

学性、观赏性较强,课下注释很详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敢于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就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我打算采用:

1.启发式教学,

2.学案式教学,为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3、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1、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内涵。

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评价其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新课标强调: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因此我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把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五、教法设计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我打算采

1、情景式教学。

2、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采用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及信息技术设备: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组成积极的学习活动,转变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的教学模式,

2.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

3.学生小组合作,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质疑,激发学习的兴趣,

4.教师对质疑辅导,课堂上师生互动,让课堂绽放出活力和生命力。

第二课时教学理念:

1、这节课是学生小组之间开展交流,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进程中来,实现资源、知识的共享,提高学生的讲解、交流能力,极大地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更突出他们是学习的主动者、主体者,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由讲师对各小组进行评价,鼓励。

3、结合背景材料,深入理解人物特征(学生展示自己了解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

4、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挖掘探究,培养独立的鉴赏能力,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5、以鉴赏为契机,培养民族精神,传成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个人素质.

第三课时教学理念:

1、加强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放课堂,让现代视角与历史视角融合;

2、学生在古典文本的解读中注入现代的意识,去体现出时代意识和创新精神;

3、让优秀的文化在新世纪绽放出光彩。

第一、二课时:学案式教学,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1.导入:展示年轻的苏武手拿符节准备出使匈奴的照片以及播放《苏武歌》,引导学生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节”字。“节”既表明了他是持符节出使匈奴的大汉的使者,也是指苏武在面对重大变故,对敌人的种种威逼利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民族气节。

(目的:为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式导入新课,能迅速地让同学们找出“节”是贯穿《苏武传》的一条主线,是苏武

伟大精神的核心所在。)

2.浏览全文,梳理情节。

《苏武传》是通过哪些内容展示苏武的崇高气节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总结:两次自杀――刚烈豪壮之节,三次拒降,十九年坚守―忠贞之节。(目的: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在研读文本中探究角色,在角色进入中体验情感,让枯燥无味的文言文鲜活起来,让同学们在角色品评中回归主旨。)

3.重点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方式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

师生互动:问题设置:

(1)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你认为苏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

①文章详写卫律和李陵的劝降的目的。

②苏武自杀的原因和自杀时周围人的反应。

③苏武被囚禁和北海牧羊时的表现。

4.师生共同总结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简洁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反衬的手法。)

(在重点探究环节中,1.我请每个小组推选出来的同学发言――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2.接下来在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

时,我依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启发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回点拨、指导。讨论结束后,教师抽查讨论结果,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目的:启发思考,培养学习主动性;倡导合作,利用集体智慧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5.学生披文入情,齐读苏武语录,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课件展示:苏武手拿已经掉完毡毛的符节屹立于旷野之中牧羊的背影。)

(目的:和前面苏武年轻时手拿毡毛的形象对比呼应,让苏武形象更加突出,为后面小结做铺垫。)

6.延伸探究,归纳形象。(苏武为什么会被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纪念和崇敬?)

排剧本

第三幕——李陵劝降、私情不动(7、8自然段)

演职员表

导演——

编剧——

监制——

顾问——可以请老师

造型——

道具——

音乐——

旁白——

演员表

苏武——

七、教学评价方案(设计理念、活动方案、设计目的)

设计一

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和成才的动机源和催化剂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方案:为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采用激情的语言和播放名曲的方式导入新课

目的: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计二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创造地使用教材”而喜欢表演是学生的天性鉴于此,我设计了重现历史环节,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大汉使者苏武》,让学生全员参与,通力合作这是促使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克服阅读困难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案:活动的具体方案是:课前在我的指导下和科代表的主持下:(1)、先从全班同学中推举五名评委,组成专家评审小组,再选举产生评审组长由组长负责制订评分细则,要求现场打分,现场点评,现场评奖(2)、把其他同学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就相当于一个影视公司,先推举导演,然后由导演负责,抽签决定表演内容,安排演职员表,每组表演时间不超过五分钟,课前将名单提供给老师,由老师制作成课件,在表演时配合播放需要强调的是,各小组的负责人一定要及时和老师沟通、交换意见,确保表演质量。

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高中必背古诗词名篇讲解(译文+注释+赏析):《长亭送别》

高中语文必备古诗词讲解:《长亭送别》 《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 1原文 长亭送别 元代:王实甫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课文,是现代散文的名篇。这个单元选的是写景状物的散文,文章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课标要求学生能通过鉴赏品味语言,赏析作者的情感。 此文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根据文章特点,教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有感情的朗读和通过景物分析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和落寞之情上。教学的难点定位在对作者对故都秋的“悲凉”感受上。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散文阅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是对散文景中蕴涵的情难以把握。面对秋景,不同的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学生一般认为“清”、“静”的景物往往和“喜爱”等积极感情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身际遭遇感到陌生,因此对故都秋景中表现出的“悲凉”特点难以理解。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进而体会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因此,要引导学生探讨作者产生悲凉之情的原因。(提示: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正因为他有如此生活经历,因此在《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中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他整个的人生感受。)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2.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特点。 3.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整体性理解。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三)、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给人以艳丽;夏天是热情的,给人以昂扬;冬天是寒冷的,给人以萧索。那么,秋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请同学们归纳一些有关秋的诗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苏轼《赤壁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 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这些诗词的作者借秋景尽情抒发了他们的情感,有的惆怅落寞,有的乐观旷达。比如,《天净沙·秋思》抒发的是天涯游子惆怅落寞的思归情感,秋味是悲凉的;《赤壁赋》表现的是被贬文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秋味是淡雅的;《沁园春长沙》体现的是一代伟人昂扬向上的政治理想,秋味是豪迈的。这些写秋的诗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都是情景交融、情景浑然一体的佳作。面对秋景,郁达夫先生又是如何描摹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先生的《故都的秋》,体味文中的情味。 文本解读 (一)学习第一部分(合作探究) 学生齐读1、2自然段,思考:这段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故都的秋的?请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 “清”“静”“悲凉”的特点,并用江南之秋的慢、湿、淡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学习第二部分(信息筛选、合作探究) 研习描绘故都秋的五幅图画,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 年初中数学几何辅助线技巧

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年初中数学几何辅助线技巧

三、倍长中线: 如图,已知ΔABC中,AB=5,AC=3,连BC上的中线AD=2,求BC的长。 分析:倍长中线得到全等易得。 四、RTΔ斜边中线: 如图,已知梯形ABCD中,AB//DC,AC⊥BC,AD⊥BD,求证:AC=BD。 分析:取AB中点得RTΔ斜边中线得到等量关系。由全等三角形想到的辅助线 一、倍长过中点得线段: 已知,如图△ABC中,AB=5,AC=3,则中线AD 的取值范围是。 分析:利用倍长中线做。 二、截长补短: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C>BA,AD=CD,BD 平分,求证:∠A+∠C=180 分析:在角上截取相同的线段得到全等。 三、平移变换: 如图,在△ABC的边上取两点D、E,且BD=CE,求证:AB+AC>AD+AE 分析:将△ACE平移使EC与BD重合。 四、旋转:

正方形ABCD中,E为BC上的一点,F为CD上的一点,BE+DF=EF,求∠EAF的度数 分析:将△ADF旋转使AD与AB重合。全等得证。由梯形想到的辅助线 一、平移一腰: 所示,在直角梯形ABCD中,∠A=90°,AB∥DC,AD=15,AB=16,BC=17. 求CD的长。 分析:利用平移一腰把梯形分割成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二、平移两腰: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C=90°,AD=1,BC=3,E、F分别是AD、BC的中点,连接EF,求EF的长。 分析:利用平移两腰把梯形底角放在一个三角形内。 三、平移对角线: 已知:梯形ABCD中,AD//BC,AD=1,BC=4,BD=3,AC=4,求梯形ABCD的面积。 分析:通过平移梯形一对角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求解。 四、作双高: 在梯形ABCD中,AD为上底,AB>CD,求证:BD>AC。

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习题1

文言文阅读习题1 田锡,字表圣,嘉州洪雅人。幼聪悟,好读书属文。杨徽之宰峨眉,厚遇之,为之延誉。太平兴国三年,进士高等,释褐将作监丞,改左拾遗。锡好言时务,既居谏官,即上疏献军国要机者一、朝廷大体者四。疏奏,优诏褒答,赐钱五十万。僚友谓锡曰:“今日之事鲜矣,宜少晦以远谗忌。”锡曰:“事君之诚,惟恐不竭,况天植其性,岂为一赏夺邪?”时赵普为相,令有司受群臣章奏,必先白锡。锡贻书于普,以为失至公之体,普引咎谢之。 六年,为河北转运副使,驿书言边事曰: 书奏,上嘉之。七年,徙知相州。明年,移睦州。睦州人旧阻礼教,锡建孔子庙,表请以经籍给诸生,诏赐《九经》,自是人知向学。转起居舍人,还判登闻鼓院,上书请封禅。以本官知制诰,寻加兵部员外郎。 端拱二年,京畿大旱,锡上章,有“调变倒置”语,忤宰相,罢为户部郎中,出知陈州。坐稽留杀人狱,责授海州团练副使,后徙单州。召为工部员外郎,复论时政阙失,俄诏直集贤院。至道中,复旧官。 咸平三年,诏近臣举贤良方正,翰林学士承旨宋白以锡应诏。还朝,屡召对言事。 五年,再掌银台,览天下奏章,有言民饥盗起及诏敕不便者,悉条奏其事。上对宰相称锡“得争臣之体”,即日以本官兼侍御史知杂事,擢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连上八疏,皆直言时政得失。六年冬,病卒,年六十四。遗表劝上以慈俭守位,居安思危,在治思乱。上览之恻然,谓宰相李沆曰:“田锡,直臣也。朝廷少有阙失,方在思虑,锡之章奏已至矣。若此谏官,亦不可得。”嗟惜久之,特赠工部侍郎。 (节选自《宋史·田锡传》,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绿色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动静之机/不可妄举者/动谓用兵/静谓持重/应动而静/则养寇以生奸/应静而动/则失时以败事/动静中节/乃得其宜 B. 夫动静之机/不可妄举者/动谓用兵/静谓持重/应动而静/则养寇以生奸/应静而动/则失时以败事/动静/中节乃得其宜 C. 夫动静之机不可妄/举者/动谓用兵/静谓持重/应动而静/则养寇以生奸/应静而动/则失时以败事/动静中节/乃得其宜 D. 夫动静之机不可妄/举者/动谓用兵/静谓持重/应动而静/则养寇以生奸/应静而动/则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七上数学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 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B .对顶角相等 C .两个直角一定互补 D .同位角相等 2.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数字是2,个位上数字是a ,则这个两位数表示正确的是________. A .2a B .20a C .20a + D .102a + 3.如图,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每个面上都标有一个汉字,与“中”字相对的面上的字为( ) A .宜 B .居 C .城 D .市 4.甲、乙两人练习赛跑,甲每秒跑7m ,乙每秒跑5m ,甲让乙先跑8m ,设甲出发x 秒可追上乙,则可列方程为( ) A .758x x -= B .785x x += C .758x x =- D .875 x x =- 5.已知a =2b ﹣1,下列式子:①a +2=2b +1;② 12a +=b ;③3a =6b ﹣1;④a ﹣2b ﹣1=0,其中一定成立的有( )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6.如图,用一个平面去截下列立体图形,截面可以得到三角形的立体图形有(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7.已知无理数52x = 的小数部分是y ,则xy 的值是( ) A .1 B .1- C .2 D .2- 8.已知3x =是关于x 的方程21x a -=的解,则a 的值是( ) A .5- B .5 C .7 D .2

2023届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中考语文适应性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2-2023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有的人对昆曲只有一知半解,却在昆曲名家面前妄加评论,简直是贻笑大方 ....。 B.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优美的景色真是巧妙绝伦 ....。 C.陈景润在数学家华罗庚关怀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D.“海阔凭鱼跃 .....”,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天高任鸟飞 2.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恰”在诗中竟然这样的传神。真正的好文字也是恰好。 ①我最喜欢的是后两句,“恰恰”多有意思的词语,生动鲜活,惟妙惟肖,有音律之美。 ②小时候读杜甫的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③原来“恰恰”是形容黄莺的鸣叫声,见蝴蝶在花丛中蹁跹起舞,枝头的黄莺忍不住唱起歌来。 ④春天的气息一瞬间扑来,莺歌燕舞,花开陌上,内心充满无限的喜悦。 A.④③②①B.④②①③C.②③①④D.②①③④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抒情类文章的总称;“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或记述功德的文字;“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B.《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被统治者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名《资治通鉴》。 C.凡尔纳被公认为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他的《格列佛游记》《海底两方里》《神秘岛》这三部曲小说之所以拥有广大的读者,原因不仅在于构思巧妙,情节惊险,还在于它们是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 D.鲁迅的《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记叙了他童年的生活和求学的历程,追述那些难以忘怀的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思念之情,同时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讽刺。 4.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成语“教学相长”“宁静致远”“三顾茅庐”分别出自《礼记》、诸葛亮的《诫子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B.《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儒家经典《论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