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标准-龚-3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标准-龚-3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标准-龚-3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标准-龚-3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标准

1、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中草药栽培技术、药用植物栽培加工课程编号:202015

课程学时:142 课程学分:9

主用教材:章承林主编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前言

2.1.课程性质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是药用植物在选地、整地、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及加工等过程中有指导推广价值的实用技术(技能技巧)。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是“中草药栽培技术”、“药用植物栽培与加工”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培养服务于中药材生产、加工、鉴定、营销等岗位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植物生长与环境》、《植物学》、《植物生理学》、《中药学》、《中药化学》等,后续课程为《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2.2.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模式,培养高技能型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专门人才。

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行业、职业的资格标准,以工作过程选取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组织教学,教、学、做结合,课堂与现场、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培养具备考取高级工职业资格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以校园网络、实训基地、技术服务等平台,拓展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3.课程设计程序:

成立课程建设小组(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课程设计的理念→课程培养目标→工作任务与学习情境→筛选、序化课程内容→课程标准→选取编写教材。

3.课程目标

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服务于中药材生产、加工、鉴定、营销等岗位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具备考取高级中药材种植员、中药材生产管理员等职业资格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取中药材种植员、中药材生产管理员等资格证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熟练进行药用植物的种子品质检验、种子处理、选地整地、播种、生物学特性观察、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等岗位工种的操作,具有学好专业的思想、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达到以下知识、能力、素质教学目标。

3.1.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各类药用植物栽培的意义和特点。

掌握各类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掌握各类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掌握各类药用植物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措施。

掌握各类药用植物良种繁育技术。

熟悉药用植物规范化栽培的基本知识。

了解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3.2.能力培养目标

能正确识别不同类型药用植物。

能正确使用药用植物实验室的常用仪器设备。

能熟练对当地主要药用植物生育时期进行观察记载。

熟练操作当地主要药用植物的播种、育苗和移栽技术。

掌握当地主要药用植物的田间看苗诊断和管理技术。

能对当地主要药用植物进行产量预测和品质评定。

能进行良种生产和种子检验。

能对生产基地药用植物生产进行布局,制定种植计划。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相关资料,举一反三地进行其他药材的栽培。能对生产中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制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措施。

能进行中药材GAP生产。

3.3.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吃苦耐劳、敬业、创新的精神,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培养规范操作、严谨务实、安全生产的态度。

4、课程内容设计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标准由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与中药材生产企业技术人员一起,依据课程目标共设计了4个模块、15个项目,50个具体任务,总课时为142,具体见下表:

5、教学内容及要求

6、实施建议

为保证课程目标的有效实施,特对课程实施的教材编写、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环节提出如下建议:

(1)教材编写依据课程标准,从选地整地、繁殖方法、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等整个生产实际情况出发,编写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模块的技术教材,实现“教材与岗位操作规范一体化”。教学内容按完成工作任务的逻辑顺序由易到难编排,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反映新技术、新工艺。编写考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组织,先教学生做,再扩展相关知识,体现教学做一体。文字表述通俗易懂。

(2)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走出教室练,进入项目干;跟着企业走,随着季节转”的原则,理

论与实践、课堂与现场、校内与校外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基地现场、多媒体、录像资料等教学手段,组织理论与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为“三农”服务的意识,逐步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学习的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观察各种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规律,分析生产现象和问题,经常阅读专业论文、制作学习卡片、进行单元小结、练习生物绘图、写作实训报告,培养文字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3)教学评价

本课程的考核,突出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且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接轨,采用平时表现、任务完成、实训报告和技能训练成绩综合评定。

考核要求

知识部分:根据平时作业、课堂提问、理论考试等进行评价。

技能部分:根据学生技能训练的态度,平时观察记载情况,田间操作、科学实验等熟练程度和任务完成及实践成果等进行综合评价。

评分说明:理论成绩(平时40%;期末考试60%),实践技能成绩单列。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采用多媒体教学:主讲教师通过教学和实践,积累药用植物生产图像资料,制作内

容全面、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建设药用植物品种园和栽培园,提供教学现场和学生实践现场,

教学做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

◆网络教学:建立校园网,实现开放式教学,扩大学生知识领域。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中药材生产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提供教师和学生

学习的平台,了解企业经营和生产状况,参与顶岗实习,开阔学生视野,增强专业

信心。

7、说明

适用范围:高职高专院校“中草药物栽培技术”、“药用植物栽培加工”、“药学”等专业的学生学习.

参考教材

章承林、胡孔峰主编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杨继祥主编,药用植物栽培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参考书目

[1]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实施指南中国农业技术出版社 2003.9

[2]《药用植物栽培手册》,姚宗凡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1。

[3] 药用植物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1.8

[4]中国名贵药材规范化栽培与产业化开发新技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11

制定人:龚福保制定时间:2010年6月审核人;审核时间:

批准人:批准时间: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题组

2010年5月

简述药用植物栽培学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1.简述药用植物栽培学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药用植物栽培学是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 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 以达到稳产、优质、高效为目的的一门应用学科 1药用植物种类繁多,栽培技术涉及学科范围广 2多数药用植物栽培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 3 药用植物栽培对产品质量要求的特殊性 4 中药材的地道性 5药材市场的特殊性 4.概述中药材GAP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 中药材GAP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简称. 1.阐述植物生长的Logistic曲线的含义及其意义? 当植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后,由于内部和外部环境(包括空间、 水、肥、光、温等条件)的限制,使植物生长的基本的方式呈现“慢—快—慢”的“S”形变化曲线,这种曲线称为植物生长的Logistic曲线。这种生长速度呈周期性变化所经历的三个阶段过程称为生长大周期, 或称大生长周期(grand period of growth)。 利用这些关系,可以通过栽培措施控制产品器官(块茎、果实等)的生 长速度及生长量,以达到高产的目的。植物生长周期的规律表明,任何 需要促进或抑制生长的措施都必须在生长速度达到最高前实施用,否则 任何补救措施都将失去作用。 2.简要介绍碳氮比假说及其意义? 体内糖类与含氮化合物的比值(即C/N)高时,植株就开花;而比值 低时,植株就不开花即通过控制肥水的措施来调节植物体内的C/N, 从而适当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在果实类木本药用植物栽培管理中 ,可利用砍伤或环剥树皮等方法,使上部枝条累积较多糖分,提高C/N,促进花芽分化而提高产量。 3.概述植物个体发育过程? 植物从种子萌发开始到再收获种子为止的过程称为个体发育1.种子 时期指从种子的形成至开始萌发的阶段。2.营养生长时期指植株的根 、茎、叶等营养体生长旺盛期、休眠期。3.生殖生长时期指植物在营 养生长基础上,内部开始发生一系列质的变化,逐渐转向生殖生长, 孕蕾、开花、结实。这一时期可分为花芽分化期、开花期、结果期。

药用植物栽培种类

药用植物栽培种类 中国现有药用植物约250种,分属菊科、豆科等80余科。其中既有大量的草本植物,又有众多的木本植物、藤本植物、蕨类植物和低等植物菌藻类,而且种植方式和利用部位各不相同。因此,药用植物的种植分类方法亦多种多样。可依照植物科属、生态习性、自然分布分类,也可按照种植方式、利用部位或性能功效的不同来分类。一般常依照其药用部位或性能功效的不同进行分类。现简介如下:(一)药用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以及全株均可加工入药。按其不同入药部位,可分为8大类: 1.根与根茎类:其药用部位为地下根茎、鳞茎、球茎、块茎和块根等,如人参、三七、大黄、当归、地黄、川芎、甘草、附子、麦冬、云木香、黄芪、党参、白术、白芷、黄连、天麻、延胡索、贝母、丹参、牛膝、巴戟天、北沙参、板蓝根、西洋参、太子参、玄参、郁金、黄芩、柴胡、桔梗、半夏、紫菀、明党参、射干、百合、知母、玉竹、白芍、姜、泽泻和山药等。 2.全草类:其药用部位为植物的茎叶或全株,如穿心莲、细辛、广藿香、薄荷、荆芥、泽兰、肾茶、紫苏和紫花地丁等。 3.叶用类:其药用部位为植物的叶,如毛花洋地黄和古柯等。 4.花类:其药用部位为植物的花、花蕾或花柱,如金银花、款冬、番红花、红花、洋金花、菊花和辛夷等。 5.果实及种子类:其药用部位为成熟或未成熟的果皮、果肉或果

核、种仁,如栝楼、山茱萸、木瓜、五味子、酸橙、酸枣仁、枸杞、砂仁、使君子、罗汉果、补骨脂、水飞蓟和葫芦巴等。 6.皮类:其药用部位为树皮或根皮,如金鸡纳、杜仲、厚朴、肉桂、地骨皮、黄柏和牡丹皮等。 7.树脂和乳汁类:有安息香与罂粟等。 8.真菌类:为药用真菌,如灵芝、茯苓、银耳、猴头菌等。 (二)按中药性能功能不同分类:中药由于含有多种复杂的有机、无机化学成分,所以决定了每种中药材具有一种或多种性能和功效。按其不同的性能功效,可分如下11类: 1.解表药类: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中药材,称解表药。如麻黄、防风、细辛、薄荷、菊花、柴胡等。 2.泻下药类:凡能引起腹泻或利胃肠,促进排便的中药材,称泻下药。如大黄、番泻叶、火麻仁、郁李仁等。 3.清热药类: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中药材,称清热药。如知母、栀子、玄参、黄连、金银花、决明子、地骨皮等。 4.化痰止咳药类:凡能清除痰涎或减轻和制止咳嗽、气喘的中药材,称化痰止咳药。 如半夏、贝母、杏仁、桔梗、枇杷叶等。 5.利水渗湿药类:凡以通利水道、渗除水湿为主要功效的中药材,称利水渗湿药。如茯苓、泽泻、金钱草、海金沙、石苇等。 6.祛风湿药类:凡能祛除肌肉、经络、筋骨的风湿之邪,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中药材,称祛风湿药。如木瓜、秦艽、威灵仙、海风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案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案 1 / 1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案 课程名称: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Pharmaceutical Botany and Pharmakognosie) 课程性质:专业课 适用专业:药学 教材:《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郑汉臣蔡少青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ISBN7-117-05650-9/R·5651 学时:总学时204学时(理论116学时,实验88学时)周学时8学时(理论4,实验4) 绪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 1 / 1

熟悉学习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方法。 熟悉我国古代重要本草著作。 了解我国近代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发展史。 二、教学内容(2学时) 1、提要: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发展史(古代重要本草著作)。 2、要点: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几本重要本草。 3、难点: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 4、方法:讲述。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 2、古代重要本草著作简介。 第一篇药用植物学基础 第一章植物的细胞和组织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植物细胞的形态和构造,细胞壁的特化及其鉴别法,细胞后含物的种类、形态及鉴别法。掌握细胞的分化与组织的形成,各种组织的形态特征、存在部位和功能;维管束的类型。 二、教学内容(8学时) 1、提要: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壁特化,细胞后含物种类);植物的组织(类型、特征);维管束类 型及特征。 2、要点:植物细胞主要结构,包括特化的细胞壁,后含物;机械、分泌、输导、保护组织;维管束类 型结构。 1 / 1

《药用植物栽培学》试卷A

药用植物栽培学》试题试卷A 一、名词解释(每题 2 分,共20 分) 1、植物的发育 2、顶端优势 3、连作 4、春化现象 5、临界日长度 6、生物产量 7、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8、休眠 9、生物防治 10、土壤肥力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20 分) 1、根据植物对水的适应能力和适应方式,可将植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四种类型。 2、药用植物的营养繁殖方法主要有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种。 3、药用植物种子生活力检测的主要指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打破种子休眠常用的方法有、

5、植物组织培养中,常用的生长素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常用的细胞分裂素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三、是非题(每题1分,共10分;对打“/”、错打“X”) 1 、长日性植物北移后会提前开花,南移后则发育推迟。()2、植物一般在幼苗期和花期抗寒能力较弱。() 3、南方植物温度三基点较北方植物高。() 4、密环菌是天麻的共生菌,它是一种好气性的兼性寄生菌。() 5、植物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的无限增加,而光合速度不断加快。() 6、影响药用植物需水量多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 7、不论那种类型的植物,给予光饱和点或高于光饱和点的光照强度,植物光合 积累多,生长发育健壮。()8、全草类药用植物的采收多在植物生长最旺盛行将开花前,或花蕾初放而未盛 开前。() 9、温度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是气温和地温两个方面。() 10、药用植物营养繁殖的繁殖系数较低,有的容易引起品种退化。() 四、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10 分) ) 1 、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人参是属于 _____ 植物。 A、阳生; B、阴生; C、中间型; D、中日性 )2、光同期现象中以 _____ 最有效。 A 、红光; B 、远红光; C 、蓝光; D 、绿光 )3、下列植物中属于短日性植物的是 _____ 。

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简介

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510110 专业名称中草药栽培技术 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药用植物栽培育种、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基本知识,具备中药材鉴定、中药材加工、中药材市场营销、中药材管理能力,从事药用植物栽培、良种繁育、应用性试验、新技术推广及中草药加工与销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面向 主要面向中草药生产和营销企业,在中草药栽培管理、中草药良种繁育、中草药包装加工、中药材销售、中草药种植园规划设计岗位群,从事中草药栽培管理、良种繁育、新技术推广和中草药加工与销售等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熟练掌握药用植物生长习性并能正确识别; 3.熟练掌握测土施肥的基本步骤,完成中草药栽培生产,并能识别当地常见野生药用植物及其他地域主要药用植物; 4.熟练掌握药用植物繁育的技术技能; 5.掌握辨别主要药用植物成药品相的技能; 6.掌握中草药常见病虫害的正确诊断和防治方法; 7.掌握中草药的加工炮制技术; 8.了解医药企业营销与管理的程序与方法; 9.了解中草药的引种驯化栽培技术。

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1.核心课程 植物生产环境、中草药栽培、中草药病虫害防治、植物组织培养、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商品养护技术、药用植物资源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中草药栽培、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实训。在中草药生产和科研机构进行实习。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中药材种植员中药材生产管理员中药炮制与配制工 衔接中职专业举例 中草药种植 接续本科专业举例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农学草业科学

药用植物栽培学——实习报告

药用植物栽培学——实习报告

药用植物栽培学实习报告 药用植物栽培学实习报告 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系部: 班级: 姓名: 学号: 实验地点: 指导老师:

题目:药用植物栽培学实习报告 正文: 一、目的与要求 1.通过药用植物栽培计划的制定、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和适时采收等一系列基本农事操作,了解不同类别药用植物的栽培措施;掌握药用植物栽培的基本农事操作过程。 2.了解药用植物栽培基本种植制度的含义和功能,掌握常见药用植物种的植制度。 3.了解药用植物栽培土壤耕作的基本原理,学习基本土壤耕作措施,掌握一定的土壤耕作技术。 4.了解药用植物繁殖的过程,掌握药用植物繁殖的方法。 5.了解药用植物田间管理的内容,掌握各类药用植物田间管理的基本措施和方法。 6.了解药用植物栽培种可能出现的病害和虫害,掌握基本的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7.了解各类药用植物的产量构成因素及调查方法,掌握各类药用植物田间测产技术及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的计算方法。

8.了解各类药用植物的最佳采收期,掌握常用药用植物的采收和加工方法。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 (一)材料 1.葫芦巴、大黄、板蓝根、白芷、决明子、荆芥、王不留行、牛膝、紫苏、黄芪和红花种子。 2.鸡粪、复合肥、多菌灵等各类常用肥料、抗菌剂和农药。 3.育苗盘、遮阳网、竹竿、绳子等。 (二)仪器 1.锄头、铲、锹、镐、耙等基本耕作农器具 2.水桶、喷雾器等灌溉用农器具。 三、操作步骤 (一)耕作和整地技术 1.土壤基本耕作 在药用植物种植以前,要对土壤进行疏松,包括翻耕、深松和上翻下松3种方法。 翻耕:对全田整个耕作层进行土层翻转。 深松:用铲子对耕作层进行上下层不翻转和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实验实训教学大纲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实验实训教学大纲 实验实训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英文名称:Medicinal plant cultivation technology.) 2.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3.适用专业: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及药学类专业公共必修课 4.课程地位:专业课、公共课 5.实验学时:24学时 6.开课单位:生化系 二、实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与实践课程的学习,培养高职生从业后有效利用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开展学科工作和研究的技术能力,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以栽培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为基础,培养学生综合化的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能力;技术的学习溶入任务的完成过程之中,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作品的创作过程。力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综合分析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尽可能利用试验与实践教学环境进行授课、答疑和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相关的学习资源,体会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实践与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 三、主要仪器设备: 土壤筛(18号、60号、100号)、天平、盛土盘、研钵、恒温干燥箱、 pH计、干燥器、水分测定仪、发芽箱、电炉、蒸煮锅、种子检验板、紫外光灯、育苗盘、移植铲、遮阳网、塑料薄膜、嫁接夹、营养钵、显微镜、搭架材料等。 四、实验目标要求: 1.实践教学设计思想。改变原来以培养学生理论技术掌握为主,向培养以学生综合化的技术掌握和技能为主;改革单一操作性实验为主,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溶技术的掌握于任务的完成过程之中,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任务驱动的创作过程。 2.实践能力的培养层次。(1)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2)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3)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 目标:通过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训练,培养学生的技能素养,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基

最新药用植物学教案――第二章 植

第二章植物的组织 单细胞的低等生物,在一个细胞中可行使各种不同功能,无组织的分化。 高等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变异,逐渐由单cell到多细胞个体,导致细胞分工。产生了组织——器官。 植物界的大类群 组织:来源相同,形态结构相似,机能相同而又紧密联系的细胞群。 中药材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及内含物特征,是鉴定一种常用和可靠的方法,称为显微鉴定。 第一节植物组织的类型 一、分生组织 分生组织:植物体内凡能持续保持细胞分裂的机能,不断产生新细胞的细胞群。存在位于植物生长的部位,使植物生长。 1、按来源的性质分类 1)原分生组织:来源于种子的胚,位于根茎的最先端,是由没有任何分化的、最幼嫩的,终生保持分裂能力的胚性细胞组成。 2)初生分生组织:来源于原分生组织衍生出来的细胞所组成。一方面仍保持分裂能力,但次于原分生组织,一方面开始分化。可看作是原分生组织到分化完成的成熟组织之间过渡形式。 3)次生分生组织:由已成熟的薄壁组织(如表皮、皮层、髓射线等)经过生理上和结构上的变化,重新恢复分生能力,转变过程中,原生质变浓,液泡缩小。如木栓形成层,根的形成层,茎的束间形成层及单子叶植物茎内特殊的增粗活动环。 2、按位置分类

1)顶端分生组织:位于根、茎顶端,细胞能长期保持旺盛的分裂机能,进行长度和高度生长。 2)侧生分组织:种子植物(除单子叶)根、茎内的侧方周围部分,形成环状。包括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使根、茎增粗,并使增粗破坏的表皮形成新的保护组织木栓层,并不断更新。 3)居间分生组织:存在于茎的节间基部,叶的基部,总花柄的顶端,子房柄处,是顶端分生组织细胞遗留下来的或已分化的薄壁组织重新恢复分生能力,只保持一段时间,以后即转成成熟组织使植物进行居间生长。分布于裸子植物、蕨类、单子叶植物(禾本科);双子叶植物(豆科) 二、薄壁组织(基本组织) 分布:是植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布广、体积大,如根、茎的皮层,髓部,叶肉细胞,花的各部分,果实的果肉,种子的胚乳全部或主要由薄壁组织构成。机械、输导等组织则常包括在薄壁组织之中。具有同化,贮藏,吸收,通气等营养功能,故又称营养组织。 1、基本薄壁组织(一般薄壁组织):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各处。常呈球形,圆柱形,多面体形等,质稀薄,液泡较大,细胞排列疏松,富有细胞间隙。起填充,联系其他组织的作用,并具有转化为次生分生组织的机能。 2、同化薄壁组织:分布于植物体表面易受光照部分,如叶、萼(绿)、果实、幼茎。含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 3、贮藏薄壁组织:分布于根-根状茎,果实,种子中。主要储藏淀粉、蛋白质、脂肪、糖类,还有贮水薄壁组织等。 4、吸收薄壁组织主要分布在根尖,可以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并运送到输导组织中。 5、通气薄壁组织:分布与水生或沼泽植物体内,如莲叶柄和灯心草髓部,具贮藏气体、漂浮和支柱作用,组织间具相当发达的细胞间隙、间隙互相联结,形成大气腔。 6、输导薄壁组织:如髓射线,在木质部和髓部输送水分和养料。薄壁组织对中药鉴定意义不大。

最新2018药用植物栽培学课堂练习(参考答案)教案资料

药用植物栽培学课堂练习一 名词解释 1 中药材GAP:中药材GAP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 2 SOP:标准操作规程 3 生育期:从播种到收获的时间 4 生育时期:生产上,把田间管理和伴随着药用植物不同器官的分化、形成,达到田间植株50%的时期 5 营养生长阶段:植物种子萌发、生根并形成茎叶,植物的体积和质量增加,是植物的营养生长过程,称为营养生长阶段 6 生殖生长阶段:营养器官生长停止,并达到最大量,进入生殖器官的充实、晚熟阶段,是植物的生殖生长过程,称为生殖生长阶段 7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伴随着营养器官的生长到一定阶段,植物开始生殖器官的分化、开花并形成果实和种子等,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 ——若收获营养器官(增施氮肥);收获生殖器官(后期增施磷钾肥)(钾肥是品质元素) 8 植物发育理论的四种假说:成花素假说,开花抑制物假说,碳氮比率假说,阶段发育学说 9 叶片功能期:单叶片自叶片定型至1/2叶片发黄的时期。 10 LAI:叶面积指数,药用植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其所对应的土地面积之比。 11 最适叶面积指数:干物质产量最高时的叶面积指数。

12 植物生命周期:从合子经种子发芽,进入幼年期、成熟期,形成新合子的过程。 13 植物生长Logistic曲线:植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后,由于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限制,使植物生长的基本的方式呈现“慢—快—慢”的“S”形变化曲线。 14 根冠比(R/T):植物的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质量(鲜重或干重)之比。 15 再生能力:植物体离体的部分具有恢复植物体其他部分的能力。 16 三基点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 17 光饱和点:光合作用达到最强时所需的最低的光强度。 18 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和呼吸放出的CO2相等时的光强度。19光周期现象:植物对昼夜光暗循环格局(昼夜长短)的反应。 20 临界日长:指昼夜周期中诱导短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长日照时数或诱导长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日照时数。 21 蒸腾系数:指每形成1 g干物质所消耗的蒸腾水分克数。 22 需水临界期:药用植物在一生中(1、2年生植物)或年生育期内(多年生植物)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 23 土壤肥力:土壤供给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水、肥、气、热的能力。 24 有效肥力: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在栽培植物当季产量上的综合表现。 25 生物产量:指药用植物在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药用植物栽培试题资料

药用植物栽培试题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春化作用:指由低温诱导而促使植物开花的现象。 2、嫁接:也称接木。将一种植物的枝或芽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之愈合生长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新个体,称嫁接繁殖。供嫁接用的枝或芽叫接穗,承受接穗的植株叫砧木。 3、种子的寿命:种子从发育成熟到丧失生活力所经历的时间。 4、播种量:单位面积内所用种子的数量称为播种量。通常用kg/667㎡表示。 5、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 6、连作:由若干部分组成,内容有连续性的作品。常指连环画。也指一年内或连年在同一块田地上连续种植同一种的种植方式。 7、栽培制度:各种栽培植物在农田上的部署和相互结合方式的总称;8、根冠比:是指植物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鲜重或干重的比值。 9、引种驯化含义:指将药用植物从外地引到本地种植,药用植物能适应本地环境,并能生长发育、开花结实、繁衍后代的过程。 10、GAP:中药材生产质量规范.11、化感作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分泌物对环境中其他植物或微生物的有利或不利的作用。 12、生长:植物体积和重量的量变过程。 13、发育:植物一生中形态、结构和机能的质变过程。

14、叶面积指数:指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和该群体所占的土地面积的比值。即,叶面积指数=总叶面积/土地面积。 15、经济产量:单位面积上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收获量。16、套种:在前茬作物收获之前,于其行间播种或栽植下茬作物的方式。 17、道地药材:是指具有特定种质、特定产区和特定栽培技术及加工方法所生产的中药材,其产品质量优良、稳定,疗效可靠。 18、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19、产地加工:凡在产地对药材的初步处理和干燥,称之为“产地加工”或“初加工”。20、泛油:指含油药材的油质泛于药材表面以及某些药材受潮、变色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二、填空或判断 1、灌溉的方式有地面灌溉,喷灌,滴灌;排水的方式有明沟排水,暗管排水。 2、个体发育:指多细胞生物体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形成,直到性成熟等过程。 3、耕作内容包括:耕翻、耙地、耢地、镇压、起垄、做畦、中耕。 4、播种方法:撒播、条播、穴(点)播。 5、常规田间管理有间苗、补苗(含定苗);中耕除草和培土;施肥;灌水和排水等。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标准-龚-3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标准 1、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中草药栽培技术、药用植物栽培加工课程编号:202015 课程学时:142 课程学分:9 主用教材:章承林主编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前言 2.1.课程性质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是药用植物在选地、整地、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及加工等过程中有指导推广价值的实用技术(技能技巧)。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是“中草药栽培技术”、“药用植物栽培与加工”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培养服务于中药材生产、加工、鉴定、营销等岗位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植物生长与环境》、《植物学》、《植物生理学》、《中药学》、《中药化学》等,后续课程为《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2.2.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模式,培养高技能型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专门人才。 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行业、职业的资格标准,以工作过程选取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组织教学,教、学、做结合,课堂与现场、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培养具备考取高级工职业资格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以校园网络、实训基地、技术服务等平台,拓展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3.课程设计程序: 成立课程建设小组(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课程设计的理念→课程培养目标→工作任务与学习情境→筛选、序化课程内容→课程标准→选取编写教材。 3.课程目标 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服务于中药材生产、加工、鉴定、营销等岗位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具备考取高级中药材种植员、中药材生产管理员等职业资格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取中药材种植员、中药材生产管理员等资格证书。

药用植物栽培学试题库.doc

药用植物栽培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中药材道地性:传统意义上的道地药材是指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 特定的产区和特定的栽培技术及加工方法所生产的中药材,其产品质优,质量稳定,疗效可靠。 2.“斯巴达”式锻炼:指在忍耐极限范围内进行锻炼,幼苗在锻炼过程中按 " 顺应自然、改造本性 " 的原则,给以适当的顺应性培育,使锻炼与顺应相结合,既使苗木能基本生长又能得到锻炼。 3.中药材产地加工:药用植物采收后,除少数鲜用,绝大多数均需在产地及时 进行产地初步处理与干燥。 4.中药材指纹图谱:指某些中药材或中药制剂经适当处理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得到的能够标示其化学特征的色谱图或光谱图。 5.无公害中药材: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药材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 要求,并经有资格的认证机构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的未加工或者初加工的中药 材产品。 6.药用植物 DNA分子鉴定:运用 DNA分子标记技术对生药和含有生药的中成 药及其基源进行真伪的鉴定。 7.(中药材初加工过程中)“发汗”:鲜药材加热或半干燥后,停止加温,密闭 堆积使之发热,内部水分就向外蒸发,当堆内空气含水气达到饱和,遇堆外低温,水气就凝结成水珠附于药材的表面,如人出汗,称这个过程 " 发汗 " 。 8.中药材GAP: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试行 ) 》(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for Chinese Crude Drugs)此过程的简称。 9.SOP:各生产基地应根据各自的生产品种、环境特点、技术状态、经济实力和科研实力,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达到 GAP要求的方法和措施,这就是标准操作规 程(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SOP)。 10.生物碱(alkaloids ):是一类存在于天然生物界中含氮原子的碱性有机化合物。 11.中药材炮制:药材从采收到病人服用前,中间需经过若干不同的处理,药房、药店、饮片厂、制药厂或病人对药材进行的再处理,则称为 " 炮制 " 。 12.分离繁殖:是将植物的营养器官,如根、茎或匍匐枝切割而培育成独立新 个体的一种繁殖方法,此法简便,成活率高。 13:药用植物病虫害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就是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利用和改进跟作栽培技术,调节病原物虫 害和寄生及环境之间的关系,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控制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方法。 14:堆土压条:堆土压条又称直立压条或壅土压条,用于母株具有丛生多干性能的植株在其平茬截干后覆土堆盖,待覆土部分萌发枝条,并于生根后分离。每一枝条均可成为一新植株,这一方法所得苗比其它方法多 15.春三七:三七收获的年龄以 3 年生三七最为适宜,收获分两次进行,在10 月,由于没有留种,块根养分丰富,产量高,主根折干率一般为 1∶ 3~ 1∶ 4,加工后的三七饱满,表皮光滑。此次采挖的三七称 " 春三七 " 。 16.冬三七:在 12 月至次年 1 月,由于要留种,养分主要供给花和种子,养分消 耗大,产量低,主根折干率一般为 1∶4~1∶5,加工后的三七皱纹多,质轻,

53种 中 草 药 栽 培 技 术

53种中草药栽培技术 摘自广西民族出版社《名贵中草药栽培技术》徐.岑编著 本书按各种药材的生长周期及其收获年限进行分类编排,本书收栽的53种药材,均是当前国内外需要量较大的紧缺畅销名贵药材或中草药。书中既总了传统的种植经验,同时还收进了近年来这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内容丰富,技术可靠,且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适合广大农民、药材种植专业户、中草药培训班学员、庭院养花育药爱好者以及各类药材生产管理部门和人员及收购人员学习使用,并可供有关农林、医药院校师生和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十分适宜栽培各种中草药。许多药材紧缺名贵,中草药栽培专家、科技研究人员向广大群众推广药材高产栽培先进技术,本书分别详细介绍了五倍子、鸡骨草、青天葵、苦草、西红花等53种药材品种的发展趋势、药用功效、形态特征、生态习性、高产种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产品质量贮藏等科学技术知识。 欢迎广大医药爱好者、种植户等阅读,以促进我国药材生产发展。

目录 一、半年收获的药材 1.西红花 9. 金钱草 2.红花 10.青天葵 3.苦草 11.地黄 4.甜菊 12.泽泻 5.半枝莲 13.板蓝根 6.猫须草 14.急性子 7.穿心莲 15.补骨脂 8.半边莲 二、一年收获的药材 16.鸡骨草 22.郁金 17.柴胡23.浙贝母 18.石斛24.半夏 19.防风 25.水半夏 20.白芷 26.蔓荆子 21.山药 27.茯苓

三、二年或几年收获的药材 28.西洋参 37.桔梗 29.巴戟天 38.金银花 30.三七 39.罗汉果 31.射千 40.瓜蒌 32.天冬 41.枙子 33.千年健 42.草果 34.黄莲 43.砂仁 35.黄芪 44.益智 36.猫爪草 45.五倍子 四、林木果树类药材 46.佛手 50.杜仲 47.山茱萸 51.黄柏 48.乌梅 52.厚朴 49.肉桂 53.苏木

药用植物栽培学

药用植物栽培学:就是研究药用植物栽培的学科,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药用植物部位的品质、产量形成的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实现优质、高产、稳产、高效的规范化栽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药用植物栽培:从种植环境选择开始,导播种、田间管理、采收、产地加工等整各生产过程。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1栽培种类多,学科范围宽2多数药材的生产、研究处于开发利用的初级阶段3药材生产对产品质量性状要求严格4药材生产地道性强5药材生产计划的特殊性。地道药材:就是传统中药材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或特定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所生产的中药材: 地上茎的变态:1叶状茎和叶状枝(仙人掌、天门冬);2刺状茎(山楂、皂荚);3茎卷须(恬楼、丝瓜)。 药用植物茎的生长,其生长习性:1立直生长;2缠绕生长;3攀援生长;4匍匐生长。 温度、光照、水分等生态条件常可影响根冠比值。 生态因子可划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和生物因子。 生态因子和生活因子的区别:其中日光、热量、水分、养分、空气等是药用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药用植物就无法生存,这些不可缺少的因子又称为药用植物的生活因子或生态因子。 三基点: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 药用植物对温度的要求,可分为:1耐寒的药用植物;2半耐寒的药用植物;3喜温的药用植物4耐热的药用植物。 药用植物种类不同,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也不同,通常分为阳生、阴生,和中间型植物。 药用植物兑水的适应性及方式:1旱生植物;2湿生植物;3中生植物;4水生植物。 *土壤处在正常含水量的条件下,根系入土较深;在潮湿土壤中,药用植物根系不发达,多分布于浅层土壤中,而且生长缓慢。在干旱条件下,药用植物根系下扎,入土较深。 药材品质的内涵:药材的品质包括内在质量和外观形状。内在质量是指药用成分或有效成分的多少,有无农药残留;外观性状指药材的色泽、质地、大小和形状。 目前已明确的药用成分有:糖类、苷类、木脂素类、萜类、挥发油、鞣质类、生物碱类、氨基酸类、多肽、蛋白质和酶、脂类、有机酸类、木之泪、植物色素类、无机成分等。 生长和发育的区别联系:区别:生长:是植物体积和重量的量变过程。它是通过细胞分裂、细胞延长,一级原生质体、细胞壁的增长而引起的,这种体积和重量的增长是不可逆的。发育:是植物一生中形态、结构、技能的质变过程。有顺序的营养体向生殖体转变,直到死亡的全部过程。它是通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来体现的。联系:1发育包含生长和分化2生长分化是发育的基础3生长和分化是受发育的制约 细胞分化:由受精卵或遗传上同质的细胞、转变出形态、机能及化学构成上异质细胞的现象。生长特性:向地性、向湿性、背光性、向阳性、顶端优势、向温性、向氧性、趋肥性。 根的主要功能:吸收、输到、固持、支持、贮藏及繁殖等功能 其形态分为:定根、不定根、直根系(双子叶植物)、须根系(单子叶植物)。 常见变态根的类型:1贮藏根2气生根3支持根4寄生根5攀缘根6水生根 茎的功能:输到、支持、贮藏、繁殖。 常见变态茎有:1根茎2块茎3球茎4鳞茎 叶的生理功能:1光合作用2气体交换3蒸腾作用4贮藏5繁殖 叶片的功能期:叶片完全展开到1/2叶片变黄时,称为叶的功能期。 与叶片有关的几个生理指标: 叶面积指数(LAI):是指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的土地面积总值。 叶面积指数(LAI)=总叶面积/土地面积>1.

中草药栽培技术教学计划

西宁卫校《中草药栽培技术》授课计划表 科目: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班主任:

周次授课 日期 章节内容摘要详述章节掌握、熟悉、了解内容 主讲 教师 学时 教学 活动 评 价 理论实践 第一周3.1 至 3.9 第一章绪论 掌握: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特点 熟悉:药用植物栽培种类的区域分布 了解:药用植物栽培的历史和现状 4 讲 授 提 问 作 业 第二周3.10 至 3.16 第二章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和环 境条件 掌握:中药道地药材的含义 熟悉:植物药材受季节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 般采收原则 了解: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常用或特殊的炮 制方法 4 讲 授 提 问 作 业 第三周3.17 至 3.23 第三章中药的性能 第四章中药的应用 掌握:1、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的含 义 2、毒性的含义 3、中药配伍“七情”的含义 熟悉:1、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中药治病的基 本原理 2、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3、中药配伍的目的及对临床用药的指 导意义 4 讲 授 提 问 作 业 第四周3.23 至 3.30 各论 第五章解表药 掌握:1、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 使用注意事项 2、常用解表药的药性、功效与应用 了解:解表药类常用中药饮片调剂、养护 4 讲 授 提 问 作 业 第五周3.31 至 3.6 第五章解表药 掌握:1、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 使用注意事项 2、常用解表药的药性、功效与应用 3 讲 授 提 问 作 业

了解:解表药类常用中药饮片调剂、养护 第六周3.7 至 3.13 第六章清热药 掌握:1、清热药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 使用注意事项 2、常用清热药的药性、功效与应用 熟悉:饮片的性状特点 了解:清热药类常用中药饮片调剂、养护 3 讲 授 提 问 作 业 第七周3.13 至 3.20 第六章清热药掌握:1、清热药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 使用注意事项 2、常用清热药的药性、功效与应用 熟悉:饮片的性状特点 了解:清热药类常用中药饮片调剂、养护 3 讲 授 提 问 作 业 第八周3.21 至 3.27 第七章泻下药 掌握:1、泻下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 使用注意事项 2、常用泻下药的药性、功效与应用 熟悉:饮片的性状特点 了解:泻下药类常用中药饮片调剂、养护 3 讲 授 提 问 作 业 第九周3.28 至 5.3 第八章祛风湿药 掌握:1、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 使用注意事项 2、常用祛风湿药的药性、功效与应用 熟悉:饮片的性状特点 了解:祛风湿药类常用中药饮片调剂、养护 3 讲 授提 问 作 业 第十周期中考试(2013、5、5-----2013、5、11) 第十一周5.12 至 5.18 第九章化湿药 第十章利水渗湿药 掌握:1、化湿药和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 适应范围、使用注意事项 2、常用化湿药和利水渗湿药的药性、 功效与应用 3 讲 授 提 问 作 业

药科大学药用植物学教案精典整理版

药用植物学教案 绪论 药用植物学:利用植物学的有关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和应用药用植物的一门学科。是中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学习《药用植物学》的目的:正本清源 1、植物药在中药中的地位: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植物,另外还有动物、矿物。 历代著作: 1.《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 2.《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 3.《新修本草》载药844种 4.《证类本草》载药1558种 5.《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 6.《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 7.《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8.《全国中草药汇编》(1996年)载药2202种 9.《中药大辞典》载药5767种,其中植物药4773种 10.《中华本草》载药8980种,其中植物药4773种 11.中国中药资源志要(1994年)11118种 12.全国中草药名鉴(1996年)11471种 13.中华本草(1999年)7815味 《药用植物学》包括植物形态学、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 2、中药品种的复杂性 ①中药的多源性:亲缘关系相近,形色气味合格,具相同和较高含量的有效成分,极为相似的临床疗效是中药多源性的原因。 ②同名异物的复杂性,形成名实不符。 ③同物异名 ④古今品种变化的复杂性

3、在工作中的应用:只要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和在日常生活中,《药用植物学》知识是必备的知识。 4、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为《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学》奠定专业基础知识,和《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学》关系密切。另外《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学》、《方剂学》、《中药炮制学》与《药用植物学》也有一定关系。 二、怎样学好《药用植物学》 1、融会贯通地掌握基本知识。 2、熟悉地掌握基本技能:重视实验课,平时多接触实践。 3、认识常用药用植物300种。 4、背诵拉丁学名 5、独立鉴定植物:学会使用参考书,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剖花,鉴定未知植物。 6、充分利用实验室、图书馆查阅资料,到标本室辨认各种标本,利用闲暇到大自然中加强实践。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专业兴趣,随时留心,辨认植物,多采集标本,制作标本,勤学勤问。 7、掌握学习方法:课前预习所学内容;学习中抓住重点;学习后归纳总结,多看参考书。 植物的细胞 概述: 植物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植物细胞形状:多样,随植物种类,存在植物体的部位和执行机能不同而异。 ①游离或排列疏松——呈类圆形、椭园形和球形。 ②排列紧密——多面体形或其他形状 ③支持作用——壁常增厚,纺锤形、圆柱形等 ④输导——长管状 2、植物细胞大小及显微镜的观察范围 植物细胞一般直径在10—100μm之间。 光学显微镜有效放大倍数一般不超过1200倍——显微结构

药用植物栽培学名词解释

药用植物栽培学 第一章绪论 药用植物:是指含有生物活性成分,用于防病、治病的植物。 药用植物栽培学:是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稳产、优质、高效为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道地药材:指大家公认的、生长于某特定地区的、质量优良和疗效好的正品药材。GAP的概念:中药材GAP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for Chinese Crude Drugs)此过程的简称。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并负责组织实施的行业管理法规。 标准操作规程(SOP):各生产基地应根据各自的生产品种、环境特点、技术状态、经济实力和科研实力,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达到GAP要求的方法和措施,这就是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SOP)。 中药区划的概念:研究中药资源与中药生产地域系统,通过分析中药资源区域分布与中药生产规律,从自然、经济和技术角度,进行生态环境、地理分布、区域特征、历史成因、时空变化、区域变异,以及与中药数量、质量等相关因素的综合研究,按区域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将全国划分成不同级别的中药资源保护和中药生产区域。 第一章药用植物栽培学理论基础 生长:是植物植物体积和重量的量变过程。生长可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发育:是植物一生中形态、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经过一系列的质变以后,产生与其相似个体的现象。发育的结果,产生新的器官—花、种子、果实。 定根:是由种子的胚根直接发育来的。 不定根:是由茎、叶或其他部位生长出来的,其产生没有一定的位置。 直根系:主根发达,垂直向下生长,侧根小而少。如:桔梗,党参等。 须根系:主根不发达或早期死亡,侧根发达,根系簇生。如:龙胆,麦冬等。 根的变态:药用植物的根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为适应外界环境条件,其形态、构造和生理功能等方面产生了许多异常的变化,形成了变态根。 贮藏根:指根的一部分或全部肥大肉质,其内贮藏营养物质。依形态不同可以分为圆锥形根(白芷、桔梗)、圆柱形根(丹参、菘蓝)、块根(麦冬、乌头)等。 气生根:生长在空气中的根,如石斛等。 支持根:自地上茎节处产生一些不定根深入土中,并含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增强支持作用,如薏苡等。 寄生根:插入寄主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如菟丝子、列当、桑寄生等。 攀缘根:不定根具有攀附作用,如常春藤等。

药用植物无公害栽培技术

药用植物无公害栽培技术 1 药用植物无公害栽培发展动态 1.1 无公害中药材的概念 药用植物无公害栽培,目的是采用栽培手段调节药用植物与产地环境关系,生产无公害的优质中药材。无公害中药材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药材品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并经有资格的认证机构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的未加工或者初加工的中药材产品。 中药材产品中农药、重金属残留等外源性有害物质的污染是当前生产中的一个问题。如何在中药材生产环节中有效地防止有害物质污染,开发无公害优质生产技术,保证中药材的品质和安全性,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分析中药材生产过程中外源性有害物质污染的来源和环节主要有:①药用植物生境的污染,包括土壤、地质背景和水源中有害重金属、农药残留和放射性物质及大气有害气体污染等。②药用植物栽培和中药材仓储过程中的农药或驱虫剂的残留。③中药材加工炮制过程中辅料的污染。④中药材包装材料的有害物质污染。因此,为了中药材生产优质、高产、高效和无公害化、绿色化,应从生产基地布局、生产技术等各个环节对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污染加以防范和控制。特别是在栽培过程中,针对各种病虫害的危害,控制化学农药防治对中药材的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研究并实施以农业综合防治为主的无公害优质药材栽培技术是无公害药材生产、研究与开发的重要

内容。 1.2 无公害中药材产品法规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人类回归大自然的需求,传统的草药治病在世界上重新得到了重视,但在其生产和品质控制方面,各国目前尚没有一套统一的、完整的标准体系,基本上尚处在研究和完善过程中。药用植物栽培种类多,规模小,生产者缺乏按质量标准要求进行生产的主动性,随意性强;市场流通中,大多数中药材散装上市,既无包装,也无标识,更无商标,一旦出现用药安全问题,很难跟踪溯源,追究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责任;管理方面,涉及中药材用药安全的法规内容不完整,执法主体不明确,更缺少对中药材安全监管方面的法规。 为了从生产源头抓起,以保证药材品质的稳定,美国FDA对天然药物生产制剂和原料特别强调原产地的概念。1998年,欧共体出台了有关药用和芳香植物GAP草案,以保证常用药材和种苗的质量稳定。1992年,日本厚生省编撰了《药用植物栽培和品质评价》等类似于药用植物GAP的操作规程。 面对世界各国对天然药物质量的要求和中药走向世界的需要,2002年4月17日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我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它是对中药材生产的基地选定、品种、栽培技术、采收与加工、质量标准等作出的相应规定,亦是现代中药材生产基地的评定依据。通过一年多的实施,于2003年9月19日制定并颁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试行)》和《中药材GA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对中药材生产过程有关的种植基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