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

第一组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的角度来学习生命系统的特征。讲述了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内容,为下一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即是本书前几章内容的升华,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已经接触到了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在种群和群落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重点:

1、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是研究种群的基本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迁出,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对于了解和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利于对种群特征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四、教学难点:

1、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结合学生的学情,对生态环境接触较少,对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的学习较为抽象,因此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学习的难点。

2、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的内容多而复杂,又比较难于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和举例判断,能理解和识记种群的概念。

2、通过阅读、自主学习、动脑计算、观看教学视频等,能了解样方法,并尝试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锻炼实验探究能力。

3、根据老师讲解、分析归纳,能列举种群的特征,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七、教学媒体:

多媒体ppt。

八、教学方法:

教授法、谈话法

九、教学程序

教学

环节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故事激趣,新课导入

首先看一则笑话:

疯子:“让所有的人都死光,就留我一个!”

旁人:“如果你自己种粮食,谁给你织布?”

疯子:“那就再留个织布的吧。”

旁人:“你会做木工吗?会打铁吗?”

疯子:“再留一个木工和一个铁匠吧。”

旁人:“你们会炼铁吗?会开矿吗?还有,会看病

吗?会制药吗?……”

疯子:“哎呀,那就全留下罢!”

从这则笑话你有什么启发?生物体能孤立生存

在自然界吗?

看来,世界上任何生物个体都是不能单独生活

的!每个生物个体都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生物

个体打交道——包括同种的和不同种的。

在前三章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生物体可通过自身

的调节维持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但是自然界中的

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组成一定的

群体,相互影响,共同生活。其中我们把一定自然

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阅读故事,联系

社会经验思考,

能得出生物体不

能孤立的生存在

自然界中。

以故事吸

引学生注

意力,激趣

导入。

引导学生

从生物个

体过渡到

整体认识。

种群概念

什么是种群呢?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

的总和。

举例:以下描述的是种群吗?

A、青衣江和大渡河的鲤鱼

B、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C、池塘里所有的雄性蟾蜍

D、峨眉山上全部的藏猕猴

引导学生分析A、B 、C不能描述为种群的原

因,归纳总结种群概念的要点:

1、一定自然区域

2、同种生物构成

3、全部个体的总和

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

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使种群表现出个体不具

有的特征。

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

理解种群的概

念,判断A、B 、

C、D是否能描

述为种群,思考

为什么,并归纳

总结出种群的概

念要点。

建构概念,

知识应用,

引导学生

归纳总结。

多媒体展示4张图片:分别为澳大利亚蝗灾,国

宝熊猫,滇池的水葫芦,珍稀植物桫椤。比较图片

中种群数量的不同。

观察图片,比较

图片中各种群数

量的不同,理解

有图片形

象感知,让

学生真正

种群密度的概念

要描述两个种群数量时我们引入种群密度的概

念。

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

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而

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与种群的特征分不开的。

种群密度的概

念。

理解种群

密度的概

念意义。

种群密度的测量

提问:如何测量种群的密度呢?

如大熊猫数量不是很多,我们可以逐个计数把它

数出来,若要判断滇池水葫芦物种入侵情况,测量它

的种群密度呢?像这种数量较大,难以逐个计数的

种群,我们该如何测量它的密度呢?

现以问题探讨为例,请同学们动手估算这块草地

中蒲公英的数量。

请同学说说自己的估算结果,并说明估算过程。

老师和同学共同分析和评价估算方法。

老师总结:处理此类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

之一是样方法。

思考

实际动手估算蒲

公英的数量,并

说说估算方法

引出样方法

引发学生

思考,动手

实际估算,

对比同学

们之间不

同的方法

和老师介

绍的方法。

样方法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样方法内容及探究实验。

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抽取

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

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

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视频观看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

种群密度。

引导学生回答:

1、你想要选择双子叶植物还是单子叶植物?为

什么?

2、探究的过程包括哪些?

3、样方的大小一般为多少?样方的多少会影响

调查结果吗?

4、取样的关键要注意什么?取样方法有哪些?

为什么要强调随机取样?

5、实地调查与本节课“问题探讨”活动中的模拟调

查有什么异同?

自主学习,观看

视频,结合教材

和视频思考回答

问题。

思考并回答问

题。

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

能力,实验

探究以视

频教学,吸

引注意力,

学生更易

接受。

标记

提问:样方法适合调查哪些生物?有什么缺点?

如果现在需要估算一片草原上野兔的种群密度可

以用样方法吗?

过渡:如何来调查这片草原上野兔的种群密度

呢?

像这种动物生活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

方法来调查的,我们常用——标记重捕法。

请同学们阅读标记重捕法内容,并完成练习。

思考样方法能否

解决提出的问

题,阅读教材,

动脑完成练习,

并在老师的引导

下推出计算公

式,综合标记重

捕法内容解决实

以学生亲

自体验样

方法无法

解决问题,

引发兴趣,

推出标记

重捕法内

容。

重捕法

练习:对某草原一种鼠种群进行调查,先捕获39

只鼠并标记,一段时间后,再次捕获34只,其中

一标记的为15只,那么该地段原有总鼠数是多少?

请同学说说计算结果和过程。

根据同学计算过程予以评价并推出计算公式:

种群数量= 重捕个体数

标记个体数重捕标记数

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请一位同学来描述用标

记重捕法估算一片草原上野兔的种群密度。

教师总结:1、标志要牢固,不易脱落2、不要太

显眼,以防其被敌害捕食3、标志物本身无毒,不

要对其本身造成伤害。

际问题。

培养学生

自主阅读

学习能力。

出生率和死亡率

提问:在不同的时间、季节里来估算这片草原上

野兔的种群密度是恒定不变的吗?哪些因素会使

密度发生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总结:既然种群是所有个体的集合体,肯定

会不断的产生一些新个体,同时也会不断有个体死

亡,所以研究种群还必须了解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

率,它也是种群数量的一个特征。

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

群个体数目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

个体数目的比率

展示我国人口增长变化图,野生东北虎图片,

分析人口增长和东北虎濒临灭绝的原因。出生率和

死亡率是如何影响种群密度的呢?

教师总结: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

思考,联系生活

实际,理解出生

率与死亡率。

以我国人口增长

图,野生东北虎

图像为形象感

官,联系生活实

际理解出生率与

死亡率与种群密

度的关系。

让学生理

解出生率

与死亡率

也是种群

特征。

迁入率和迁出率

提问:我们知道冬天大雁为了避寒,会迁徙到南

方,那这种迁徙对北方和南方大雁的种群密度有什

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这种迁入与迁出都会改变种群的密

度。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

体占种群总个体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和迁出

率。

总结: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直

接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种群的一个特征。

思考并能回答,

大雁迁徙会减少

北方的种群密

度,增加南方的

种群密度。

理解迁入率和迁

出率的概念。

注重理论

联系实际,

让学生认

识到迁入

率与迁出

率对种群

密度的影

响。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要经过三个阶段,幼年、成

年和老年,同样,种群也具有这样的年龄阶段,我

们把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

观察年龄结构类

型,思考回答问

题,并在老师的

以自身为

例理解物

种的三个

年龄结构系称为种群的年龄结构。

提问:种群的年龄结构对种群密度有无影响呢?

给出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

A B C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A、B、C三种年龄组

成的种群,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哪种

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哪种类型的数量会

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引导学生完成下表:

图例年龄比例

出生率

与死亡

率大小

种群

密度

变化

年幼个体

大于年老

个体数

出生率

>死亡

增大

各年龄期

个体比例

适中

出生率

≈死亡

稳定

退

年幼个体

小于年老

个体数

出生率

<死亡

减小

老师总结:种群年龄结构是种群的一大特征,年

龄组成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引导下完成表

格。

年龄结构,

图文并茂,

有利于理

解,表格归

纳知识,有

利于记忆

和掌握。

性别比例

此外,性别比例也是种群的一大特征。性别比

例是指物种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一般来讲,人工控制的种群,雌性多于雄性。

想想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性别比例研究在农业

上的应用。

在农业上,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种群

的雄性个体,使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

种群的密度明显降低。

理解性别比例的

概念,了解性别

比例应用于生产

实践的实例。

联系理论

与生产实

践,拓展知

识。

种群分布的空

带领学生回忆种群的数量上的特征有:种群密

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

种群除了数量特征以外,还存在空间特征。组成

种群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位置或布局叫做种群的

空间特征。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三幅照片,说说这三个种

回忆总结,整理

种群的数量特

征。

观察图片,在老

师的引导下思考

回答。

带领学生

回忆总结,

引入空间

特征。

间特点群的空间特征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描述:

1、均匀分布

2、随机分布

3、集群分布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以上我们学习了种群的几个特征。直接

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

和迁出率;而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控制出生率

和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的未来变化。那么在这些

综合因素的影响下种群数量会怎样变化呢?下节

课我们继续学习。

总结种群的特

征,回顾所学知

识。

培养学生

的知识总

结能力。

评价通过达标测试题检测练习培养学生

知识的英

语能力十、板书设计: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总和。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决定大小样方法

种群数量

直接影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影响预测变化方向标记重捕法

增长型

性别比例年龄组成衰退型

稳定型

三、种群分布的空间特点:

1、均匀分布

2、随机分布

3、集群分布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故事激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以大量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素材为教学材料,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方式,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

不足: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教学方法没有能够全面地发展,设问的技巧性尚待进一步探讨。

人教版人教版种群的特征教案

种群的特征 一、知识结构 种群密度 种群的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 3、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 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2、教学难点:示范样方法的正确操作,证实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 主要采用直观教具、多媒体教学和学生讨论等教学手段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展示蚂蚁一起找食物、狼追羊、豹追鹿等图片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引出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分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 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2.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 3.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 4.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 明确概念的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内 ②同种生物构成 ③全部个体 学生活动:分析思考回答:1不是一种。2不是自然区域。3一定区域内全部个体。4、是教学意图:师生归纳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 课件展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呢?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学生活动:思考总结,任何生物都不能单独生活,他的生存既会受到同种生物的影响,又会受到异种生物的影响。 教学意图:通过个体和种群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种群不是个体的部分叠加。种群有它的特征,引入下面内容。 2、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辽宁省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种群的特征(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一) 种群的特征 (建议用时:45分钟) [基础达标练] 1.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甲、乙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B[甲属于物种个体特征,乙描述的为种群的特征。] 2.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 A[年龄组成中的衰退型,其年龄组成的种群密度将越来越小,对应于选项A所示图例。]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 B.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集中分布 D.某种原因导致某害虫种群死亡率升高 C[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属于对性别比例的描述,A正确。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属于对年龄组成的描述,B正确。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集中分布,属于对种群的空间特征的描述,C错误。某种原因导致某害虫种群死亡率升高,属于对死亡率的描述,D正确。] 4. 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D[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项错误。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

种群的特征优秀教案

种群的特征优秀教案 本节讲述了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等内容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种群的特征优秀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一、情境导入播放相关图片。 设疑:草原的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该放养多少牛羊,经济效益才最好? 沿海的渔民该捕捞多少鱼虾,才能获得最好的收益又能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中怎样控制害虫的数量,才能获得大丰收?观看并思考。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入手,通过的图片,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 二、展示课题讲述:要科学地解决以上问题就要学习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有关知识 要求:希望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看、思考、记忆 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三、新授知识 (一)种群概念设疑:根据已有知识你能判断以下哪些是对种群的正确描述吗? 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2.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鳍豚。 3.一个蜂巢中所有的蜂。 邀请:你愿意提炼一下种群概念的要点吗?请你再列举一些种群好吗? 设疑: 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结成了什么关系?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回答: 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鳍豚和一个蜂巢中所有的蜂属于一个种群。 概念要点:①一定地域内②同种生物③全部个体的总和 思考,回答问题,纠错。 种群内部的生物关系: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回顾旧知并应用强化,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相互评价纠错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二)种群的特征 讲述:种群是一个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起作用下的活的有机统一体,它有其发生、发展、繁荣、衰退和灭亡的过程。 展示资料:澳大利亚野兔成灾。 讲述: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而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合作课堂”小组合作教学 横岗高级中学赵盼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种群密度的概念; (2)分析种群密度的几种调查方法; (3)概述影响种群密度的几个重要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尝试进行某种群密度的调查,能对生活中的各类种群进行描述,并利用种群的各项特征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关注我国目前濒危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关注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对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一定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必修三)第四章“种群的特征”一节,主要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这两个方面对种群的特征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本节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是前三章有关生物个体知识的延续,也是以后学习群落、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等知识的基础。本节教学中应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型教学思想,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描绘样方、设计模拟实验、画脉络图等活动来学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重点:种群的特征。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2.学生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基础。因此,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的现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在必修1和必修2生物的学习,已经对种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有关种群的概念已经掌握。而且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有关性别决定、计划生育、数学上比例的知识等内容,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本节种群特征内容中的有关问题及用来进行标志重捕法的有关计算;同时利用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性别比例失调等内容,迫切地想用专业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探究的心理,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建构主义的最好诠释,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良好工具。本节课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探究活动、资料分析等问题,很明显,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对本节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三)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 种群的特征教案(高二生物)

第4章种群和群落 4.1 种群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 《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而种群的特征又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通过具体生物现象与事例的列举、问题的设计用比较法进行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种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等特征的教学。通过分析与讨论,理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通过设问:对于蝗灾,采取相应措施时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可提示学生蝗虫的分布有季节性、区域性)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和种群的存活曲线。本部分的有些内容侧重于阐述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要把握好深广度。比如,对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可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对抽样统计(样方法是其中的一种)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避免单纯讲述概念。 二、教学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种群的特征。 [解决方法] ⑴首先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展开讨论,说明种群的概念。 ⑵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教师结合生活、生产中的具体事例讲解。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解决方法] ⑴教师首先讲清楚选择样方的原则: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取样过程没有主观偏见等;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⑵完成探究活动。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探究法。教具准备:模拟材料,探究材料。 六、学生活动 1、学生完成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操作。 2、思考、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第1课时 [问题探讨]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50个红色圆形和50个绿色三角形随机排列的图案纸,发放给学生,先不告知学生图形和三角形的具体数目,提问:估算一下数量是多少?学生回答之,教师总结: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中都要运用;估算存在着误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缩小误差,最大限度地保证得到的结果符合客观事实。怎样才能既简便又准确地获得统计数据呢?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学生阅读教材P60、62相关内容,设置下列问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种群? 2、一个鱼塘中的全部鱼是一个种群吗? 3、一片森林中全部的蛇是一个种群吗? 4、什么是样方? 5、如何确定样方?要选取几个样方? 6、多取几个样方结果会不会准确些? 7、为什么要研究种群密度?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合作课堂”小组合作教学 横岗高级中学赵盼盼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种群密度的概念; (2) 分析种群密度的几种调查方法; (3) 概述影响种群密度的几个重要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 尝试进行某种群密度的调查,能对生活中的各类种群进行描述,并利用种群的各项 特征解决生产中的实际 问题。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关注我国目前濒危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关注我国目前 的人口问题,对计划生 育的基本国策有一定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 1.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这两个方面对种群的特征进行了全面的 阐述。本节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是前三章有关生物个体知识的延 续,也是以后学习群落、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等知识的基础。本节教学中应用“以学生为 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型教学思想,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描绘样方、设计模拟实验、 画脉络图等活动来学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重点:种群的特征。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2. 学生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生获得 新知识的基础。因此, 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的现有知 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 在必修1和必修2生物的学习,已经对种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 识,有关种群的概念已经 掌握。而且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有关性别决定、计划生育、数学上比例的知 识等内容,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本节种群特征内容中的有关问题及用来进行标志重捕法的有 关计算;同时利用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 ,性别比例失调等内 ”一节,主要从 “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种群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种群 【篇一: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一、教学目标及课标、考纲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 (二)难点: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知识结构 (学生活动)研读课本,小组讨论并展示所绘关系图。(总结归纳)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1、特征描述: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直接决定种群数 量变化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够预测种群 变化趋势的特征是年龄组成,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 征是性别比例。 2、关系图: 【篇二:高中生物教案种群的特征】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列举种群的特征。 能力目标: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述和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 六、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 〖板书〗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 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 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 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 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 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板书〗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 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探究〗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师提示。 〖讲述1〗样方法(quadrat method)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 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内容,本节课围绕种群这一关键词重点介绍了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之间的内在联系,着重介绍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本节内容是学习“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模型”的基础,也是学习“生物群落的演替”的基础;同时也是前面学习生物个体知识的迁移。因此要求学生学会从群体与个体两个水平理解生物,达到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已经接触到了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在种群和群落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资源与策略 充分利用教材及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每一小节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让问题链条逐步形成,层层深入,综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本节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一块总结出样方的注意事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掌握种群密度的“标志重捕法”调查方法

(3)利用种群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有关概念,培养学生提高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2)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研究标志重捕法,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问题,培养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种群概念,使学生树立发展观、统一整体观,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2)通过学习种群密度、性别特征,使学生认同进行计划生育的生物学和社会意义。 五、教学重点: 1、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是研究种群的基本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迁出,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对于了解和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利于对种群特征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六、教学难点: 1、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结合学生的学情,对生态环境接触较少,对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的学习较为抽象,因此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学习的难点。 2、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的内容多而复杂,又比较难于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七、教学媒体: 多媒体ppt。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种群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一些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在“第1节种群的特征”中,我们认识到种群主要有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这也是我们的教学重点,本身概念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课文中介绍了两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主要是用来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在用样方法作调查时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比较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动物。种群的这四个特征也不是没有联系的,其实都是围绕种群数量这个核心来讲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际调查种群密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 第2课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三维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通过学生野外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掌握样方法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4.通过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理解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密度的决定作用。 5.通过图表分析,了解我国人口各阶段的增长情况及各阶段形成的原因。 6.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种群调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7.通过了解种群的概念,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通过了解种群特征,对学生进行适应、整体等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并注意联系人类种群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264100)都文广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5个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要求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种群并体会群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必修2生物的进化部分对种群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2)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2 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2)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 (2)体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4.教学策略 充分利用教材及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小节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让问题链条逐步形成,层层深入,综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一块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标志重捕法的教学可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高中生物浙科版高二必修三教学案:第四章_第一节_种群的特征_word版有答案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1.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它由不同性别 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通常一个物种包含很多种群,种群和种群之间存在 地理隔离,只有同一种群内的个体才能互配繁殖。种群长期隔离会导致亚种 和新种的形成。可见,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2.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种群 分布型、存活曲线等,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 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等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而密度和分布型则是种群 所特有的。 3.出生率、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 群的自然增长率。 4.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根据年龄结构可以预 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种群分布型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存活曲线包括凸形、 对角线形和凹形。 对应学生用书 P41 种群的数量特征 1.出生率、死亡率 (1)概念:出生率一般用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死亡率一般用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 (2)决定出生率的因素:不同种类的动物,出生率相差很大,主要是由动物性成熟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的。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4)作用: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2.年龄结构 (1)概念: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并常用年龄金字塔图形

来表示。 (2)年龄结构的类型[连线]: (3)作用:可带给我们关于种群未来数量动态的信息。 3.性比率 (1)概念: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2)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4.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2)作用:是决定生物的益或害、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1.试判断下列各项所述是否是种群。为什么? (1)某池塘中所有的鱼。 (2)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 (3)一个班级中的所有同学。 提示:(1)不是;(2)不是;(3)不是。因为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必须保证“同种”和“总和”,必须由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 2.种群m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如下图所示,试预测该种群未来的数量动态趋势。 提示:该种群未来数量动态趋势为增多。因为种群m的生殖前期个体数多,生殖后期个体数少,即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3.根据种群密度的概念判断“一块麦田中所有蝗虫的数量”是对种群密度的描述吗? 提示:不是。因为种群密度的概念强调的是“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种群的个体数”,而一块麦田不是对“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描述,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 4.某种群在一年时间里新增个体数为356个,则该种群的出生率为356,对吗?

种群的特征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列举种群的特征。 能力目标: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 六、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 〖板书〗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 〖板书〗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探究〗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师提示。 〖讲述1〗样方法(quadrat method)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

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 例如,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X1,X2,X3,…X n,则样方的平均数X=∑X n/n。 〖探讨的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2.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3.提示: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4.提示: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应当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同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例如5%以内。如果超出了此范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造成不一样的原因应当首先归结为采取不同的样方法所致。所以,要针对实际情况,讨论取样方法是否存在问题。 〖讲述2〗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 method) 标志重捕法: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生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和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绝对估计。 假定在调查区域中,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根据总数N中标记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原则,即N∶M=n∶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N=M×n/m。 〖板书〗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 第一组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的角度来学习生命系统的特征。讲述了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内容,为下一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即是本书前几章内容的升华,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已经接触到了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在种群和群落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重点: 1、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是研究种群的基本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迁出,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对于了解和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利于对种群特征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四、教学难点: 1、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结合学生的学情,对生态环境接触较少,对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的学习较为抽象,因此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学习的难点。 2、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的内容多而复杂,又比较难于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和举例判断,能理解和识记种群的概念。 2、通过阅读、自主学习、动脑计算、观看教学视频等,能了解样方法,并尝试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锻炼实验探究能力。 3、根据老师讲解、分析归纳,能列举种群的特征,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七、教学媒体: 多媒体ppt。 八、教学方法: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一、导入:展示孤雁的图片,同学们共同朗读杜甫的《孤雁》。这首诗描述的是孤雁在思念追逐它的同伴,孤雁和雁群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哪一结构层次?学生回答。种群是个体简单的累加吗?种群有哪些区分于个体的特征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种群的特征。 二、学习目标:同学们快速浏览明确学习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3.学会观察自然界生物,热爱大自然。 三、精讲点拨 复习回顾什么是种群?找同学起来回答。巩固选出哪个选项描述的是种群并给出判断理由。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展示图片说明控制害虫数量防止虫灾发生、牧民如何确认放牧量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都需要研究调查估算种群密度。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到种群密度的概念并标下来。然后让学生判断三幅图片的种群密度。 展示樱花、草场上蒲公英、牧场上的绵羊图片,问春天到了校园内的樱花开了,如何计算校园内樱花的数量?学生共同回答。追问校园内的樱花可以逐个计数,草场上蒲公英、牧场上的绵羊也可以逐个

计数吗?那应该用什么方法呢?同学们回答。总结:分布范围小,个 体较大的种群逐个计数;分布范围大,个体较小的种群估算(取样 调查)。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仅靠种群密度还不能 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所以还要学习其他数量特征。同学们自己 从课本上找到什么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并标划下来。课本上给了一个例子总结出生率的计算方法。展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意义。 3、年龄组成 除了上边的数量特征还有哪些数量特征?学生齐声回答。展示三 种类型的年龄组成,增长型的年龄组成中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未 来一段时间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会增大,大家思考研究 年龄组成有什么意义?同学起来回答。 4、性别比例 同学们自己在课本上找到什么是性别比例,并通过课本例子总结 性别比例的例子。学生起来回答。 (二)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观察下列三幅图片,分别是什么样的空间分布? 四、探究活动 (一)探究一:如何用样方法调查操场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必修) 【学习目标】 1.了解种群的概念 2.列举种群的几个特征 3.知道测定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重点、难点】 1.种群的概念 2.种群的几个特征 【教学过程】 一、种群的概念 1.一定时间内占据的生物的个体。 例1: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东海中所有的鱼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蝌蚪 C、卧龙自然保护区中全部的大熊猫 D、两个池塘中的鲤鱼 二、种群的特征 1.内容: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等 2.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种群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①概念:或体积内某一种群的数量。 ②测定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模拟活动1: 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①适用对象:或移动能力较低的动物。 ②过程 确定调查对象 ↓ 选取样方取样方法:和___________ 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 计数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 位于样方边线上的,只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 ↓ 计算种群密度: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练一练: 例2:某同学在一草地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得出6个样方(样方面积为1hm 2)的种群数量分别为1、14、16、18、16、99株。那么,该同学给怎样计算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单位:株/hm2)?

模拟活动2: 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活动范围的动物。 ②过程 确定调查对象 ↓ 捕获并个体,计数为M ↓ ,计数为n,其中被标志个体为m ↓ 密度估算公式如下: N() N(种群个体数)= × M(标志个体数) m() 例3: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请运用数学方法估算这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只/公顷) 易错提醒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4个关键点 (1)关键点1: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 ①随机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 ②大小适中:乔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1 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 ③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 (2)关键点2: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3)关键点3:标志重捕法中标志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4)关键点4: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知识延伸

《种群的特征》教学案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学案 【新课自主学习】 (一)种群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种群。 (二)种群的特征 正因为种群是同种个体通过特定的关系构成的群体,所以种群与个体相比具有数量特征。而种群的种群数量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1.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概念:种群密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不一样;同一物种不同环境条件下也不一样。 调查方法: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法。 (1)如下图如果要调查面积为100m2草地中播娘蒿这种杂草的种群密度,可用_________法,根据样方法步骤算出该杂草的种群密度: (2)如果要调查某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应用___________法。 计算公式:N/a=b/c 例:在1公顷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被标记的鼠15只,那么该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___只/公顷。 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原则 ①随机取样。 ②计算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2)适用范围: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同时调查某种昆虫卵、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用样方法。 (3)常用的取样方法

高三生物教案:第四章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 1 节种群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 列举种群的特征。 2. 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2. 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课时安排 2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 〖板书〗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 〖板书〗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探究〗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师提示。 〖讲述 1 〗样方法(quadrat method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 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 例如,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X i, X2, X3,…X n,则样方的平均数 X=EX血。 〖探讨的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 提示:“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 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 调查对象 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 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而在实地调查中, 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 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 因此, 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2. 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 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使通过样方统计的 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3. 提示: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一 轮 复 习 教 学 设 计 王乐增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一、课程分析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这个专题是人教版必修三生物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在一轮复习中本专题是在复习了个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从群体水平来研究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在知识上比较基础,使学生由简入难的复习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本专题主要包含两个考点:种群的特征涉及的主要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需要理解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种群的数量变化内容比较重要,主要是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形成的原因,特点,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判断,特别是J型曲线中倍数的应用,S型曲线中K值,K/2值的应用以及曲线分析。本专题是高考常考的考点,考查的角度侧重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取样调查,种群数量增长类型的曲线分析,准确记忆各特征具体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并把握种群密度调查的两种常用方法,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本专题的重点是:1.种群的特征。2.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由于本专题是学生在高一学习的,与现在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对过去学习的知识大部分已经遗忘了。对于基础好的学生,通过自己看笔记和书,可以回忆起绝大多数的知识点,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就需要参与到小组中,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自己复习总结的任务。 能力基础:大部分学生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还是欠缺自我总结知识与规律的能力,不能把零散的知识点汇总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复习了个体水平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定义在必修一就已经学习掌握了,但是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稳态的维持与个体稳态的维持有什么区别?这是本专题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 三、设计思路 本节的引入思路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复习本专题知识,先通过学生自己的复习回顾基础知识,尤其是一些易混的概念的比较,将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再利用典型实例,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总结规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利用典型例题,迁移应用,当堂消化吸收,真正做到先学后教。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资料,引导学生复习课本,逐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评价以及让其他学生指正补充,真正的理解基础知识。 四、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种群的概念,学会分析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通过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曲线,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以及建立数学模型的观念。 3、通过对种群动态规律的研究,使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五、教学流程

新授课教案模板(种群的特征)

课题 4.1 种群的特征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主备人潘伟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学会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来调查种群的密度。 3.说明种群的四个数量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探究与自主性相结合 情感与态度通过探究与自主性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列举种群的特征。 说明种群的四个数量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和内容二次备课 引入新课: 问题1生物个体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稳态,完成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而自然界中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生物间怎样形成种群?从 种群这一生命系统来看,它具有什么特征?又是怎样发展的? 问题 2 如果我们去野外考察,发现一块田地里有数量众多的多种草本植 物,你怎样才能既简便又准确地对这些植物数量进行统计? 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 (投影)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也可以将 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探究: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教师提示。 1.什么是样方法? 即在被调查的范围内,选取若干,通过计数每个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2.样方是什么?随机取样方的方法是,。 不同种类植物的样方大小一样吗?在调查的范围内样方的数量有限吗?每个样 方内个体计数时有要求吗? 3.知道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量后,怎样求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4.这种方法是不是只适合植物吗?如不是,那么还可以适合什么生物种群 密度的调查? 5.标志重捕法概念?这种方法适合什么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讲述1:样方法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 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 理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 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 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 计。 例如,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X1、X2、X3、…Xn,则样方的平均数X=∑X n/n。 探讨的讨论: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 实情况比较接近(误差小)。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 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 此,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调查统 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提示2: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 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关键做到随机取样。 提示3: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 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提示4: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应当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同小组对同一 种群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例如5%以内。如果超出了此范围,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造成不一样的原因应当首先归结为采取不同的样方法 所致。所以,要针对实际情况,讨论取样方法是否存在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