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每日一题

(人教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每日一题

(人教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每日一题
(人教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每日一题

专题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2018年北京卷)读下图,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美国政府财政盈亏及其原因的是

A.“马歇尔计划”从欧洲吸引援助使美国财政盈余

B.古巴导弹危机的紧张局势给美国财政造成赤字

C.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给美国财政带来了盈余

D.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给政府造成了赤字

【参考答案】D

【解题必备】全面理解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1.形成过程

(1)初步形成

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确立。

(2)最终形成

1947年美国开始全面实施“冷战”政策,美苏同盟关系彻底破裂。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2.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情报局”的对立。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对立。

(3)军事上:“北约”与“华约”的对立。

3.影响

(1)消极影响

①美苏两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为美苏两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两强相争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长期不得安宁。

②导致国际关系不断恶化。美苏冷战促使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造成德国、朝鲜的分裂,形成西欧依赖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不利于国际经济的良性发展。

(2)积极影响

①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谁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对方的经验教训,并通过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为摆脱美苏的控制,一些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共体、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开始形成。

④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争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开始崛起。

20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政府组织一大批美国体育界知名人士到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交流访问,希望通过美国文化人士与当地民众的面对面的接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民众心中美国形象的构建。该做法

A.旨在与苏联争夺欧洲以外地区

B.主要目的是扩大美国文化影响

C.使得美国资本在当地迅速扩张

D.促进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二战后初期,美国人心中的全球责任意味着拯救饥饿和重建世界经济。通过与苏联的合作和改造德、日来确保持久的和平。但从40年代末开始,美国将其全球责任重新界定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这一变化

A.表明美国极力推行单边主义

B.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C.开始以意识形态来处理外交

D.受到了战后国际形势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著名外交家乔治?凯南说:“我们坚持采取欧洲联合的方式,是希望促使欧洲人以欧洲大家庭一员而非民族主义者的方式思考欧洲面临的经济问题。”乔治?凯南的这一观点

A.出于美国对苏冷战需要的考虑

B.对欧共体的作用估计过高

C.加剧了西欧社会的分裂与对抗

D.侵犯了欧洲民族国家的主权

1.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苏争霸的相关内容。根据材料时间“20世纪50年代”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美苏争霸时期,“到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交流访问”“影响民众心中美国形象的构建”的目的就在于与苏联争夺欧洲以外的亚非拉地区,A项正确;B项未考虑到美苏争霸的因素,排除;材料未涉及美国资本扩张问题,C项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3.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极格局的形成。根据材料中“希望促使欧洲人以欧洲大家庭一员而非民族主义者的方式思考欧洲面临的经济问题”得出乔治?凯南希望推动欧洲的联合,加强欧洲的一体化,从而增强与苏联的对峙,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对欧共体作用的估计,只是要求其联合起来,故B项错误;这一观点有利于加强西欧国家的联合,不是分裂,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是要求面对经济问题时以一个整体考虑,不是侵犯国家的主权,故D 项错误。

第20课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和发展

课题:第20课美苏冷战 科目:历史年级:九年级总课时数: 40 备课时间:12.3主备人:范鲜锋审核人: 教学重点:美、苏争霸的具体表现。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的发展。 难点:理解美、苏冷战的实质。美苏关系不断变化的表现。 课前预习: (要求:预习时可参考基训前面知识网络及以下题目,且必须在书本中圈划出来,标注上去。) 2、完成本节课的课前预习题目。 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平台运用 新课导入1、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在雅尔塔会议提出战败后的德 国实施分区占领,会议形成了战后新的世界格局,即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美苏冷战。板书课题 目标出示2、记住“杜鲁门主义”出台及其影响,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 实质。 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北约”和“华约”美苏两大 阵营对峙的形成,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的情况。 预习指导 小组合作展示1、冷战开始的时间、标志。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的时间、地点、标志。 3、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的时间、地点、标志。 4、美国冷战的表现。 5、两次柏林危机的时间、结果。 疑难点拨 重点讲解 什么是冷战(1947-1991底)? 定义:是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对立。 战后,为什么会出现“冷战”政策?原因:. 1、美国大发战争财,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增; 2、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 3、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 4、二战刚结束,人民厌战,和平成为时代潮流,美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称霸世界。 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结束,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高考数学文科集合习题大全完美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一、选择题 1 .设全集U={1,2,3,4,5,6} ,设集合P={1,2,3,4} ,Q{3,4,5},则P∩(C U Q)= ( ) A .{1,2,3,4,6} B .{1,2,3,4,5} C .{1,2,5} D .{1,2} 2 .设集合A ={x |1

两极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设计前置作业让学生自学。 2.注意做到师生互动交流;运用多角度视角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关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推移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外交背后是实力和利益的较量。 2. 认识冷战背景下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抗衡既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又在很大程度上互相制衡,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状态。 二、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美苏两极对峙形成背景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国际局势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虽然经过初中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总体历史知识还是比较薄弱,尤其对抽象的事物较难理解,所以讲课时我比较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建议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阅读课本,完成“我是小记者”的前置作业(左半组扮演苏联记者,右半组美国记者)(二)新课导入——时事链接 据朝鲜中央通讯社3月27日报道,目前美国人为挑起朝鲜半岛紧张局势,朝鲜半岛笼罩在核战争的乌云。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26日发表声明称,包括战略导弹部队、远程炮兵部队在内的所有野战炮兵部队进入“一号战斗执勤状态”——国际在线 学生回答: 教师过渡:朝鲜核危机是冷战遗留问题。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冷战格局的形成了解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 (二)梳理两极格局形成背景 1 介绍政治格局概念,并呈现材料“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 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丘吉尔 2.教师设问“探究一从丘吉尔这段话说明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怎样的变化,推动这一变化的原 因是什么?(阅读P118 第一子目)” 3.学生回答: 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系,它奠定战后世界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新思想的萌发 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鸦片战争以前,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危机的日益加深,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 之士,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 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 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点,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 道。 二、新思想的萌发:(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 一人。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他设立了译馆,编译的《各国律例》和《四洲志》受到人们的重视。鸦片战争期间,积极仿制西方战舰,提 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2)魏源编写出《海国图志》,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即主张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来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道路。“师夷长技”仅 仅手段,御侮图强才是主要目的)”的思想。(3)鸦片战争后,出现了 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其中重要的有姚莹的《康车酋纪行》和徐 继畲的《瀛环志略》。 三、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 篇》。《资政新篇》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和外交等方面,具 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 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因为它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所以根本没有实行。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文化 明清科技发展特点:传统科技世界,集大成科学巨著相继问世; 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文学兴起(戏剧、小说);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西学东渐。

关于历年成人高考数学真题分类汇总文

2011-15成考数学真题题型分类汇总(文) 一、 集合与简易逻辑 (2011) 已知集合A={1,2,3,4}, B={x|—1- B {}1x x > D {}12x x ≤≤ (2014)若,,a b c 设甲:2 40b ac -≥ 乙:20ax bx c ++=有实数根。 则( ) A 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乙的充分条件 B 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C 甲既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D 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2015)设集合M={2,5,8},N={6,8},则M U N= (A){8} (B){6} (C){2,5,6,8} (D){2,5,6} (2015)设甲:函数Y=kx+b 的图像过点(1,1), 乙:k+b=1,则 (A)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乙的充分条件 (B)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C)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D)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精练习题高效作业:第十五单元 第1讲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Wo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1945年9月,美、英、苏、法等国外交部部长在伦敦会晤。法国主张肢解德国,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否决了把鲁尔和莱茵从德国分离的提议,美、英代表比苏联的态度稍微缓和一些,但是,对于肢解德国的方案却坚决反对。这表明() A.意识形态的差异起决定作用 B.国家利益的分歧影响国际关系 C.西欧国家希望摆脱美国控制 D.美苏两国逐渐从合作走向对抗 解析:选B。据材料“法国主张肢解德国,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否决了把鲁尔和莱茵从德国分离的提议,美、英代表比苏联的态度稍微缓和一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德两国是世仇,因此法国主张肢解德国,而苏联出于维护自身安全的考虑,反对这一提议,因此国家利益的分歧影响着国际关系,故B项正确。 2.(2020·江苏盐城模拟)杜鲁门总统在其回忆录中指出,没有德国,“欧洲的防御不过是大西洋岸边的一场后卫战”,有了德国,欧洲“就能有一个纵深的防御”。因此,在美国的支持下,联邦德国作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加入北约。美国此举() A.加强了对德国的政治控制 B.促进西欧一体化的进程 C.有利于遏制共产主义扩张 D.标志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解析:选C。“北约”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是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表现,与材料中“就能有一个纵深的防御”相符,故选C项;“加强了对德国的政治控制”,与材料中“北约”“欧洲的防御”的整体层面不符,排除A项;美苏两极格局的

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与材料中“北约”“美国”不符,排除B项;1955年,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排除D项。 3.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规定“马歇尔计划”的金额应逐年审批,不确定4年的总金额,拨款53亿美元作为头15个月的援欧资金,但只是最大限额,并规定受援国须承担某些具体义务。据此可知,马歇尔计划() A.依靠的是民间和私人资本 B.有利于加强美国控制西欧 C.美国和西欧处于平等地位 D.国会负责该计划具体实施 解析:选B。材料“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说明是国家行为而不是民间行为,故A项错误;据材料“金额应逐年审批……并规定受援国须承担某些具体义务”可知,金额控制和承担某些具体义务有利于美国加强对西欧的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逐年审批……并规定受援国须承担某些具体义务”说明美国处于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美国国会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说明国会只是负责立法而不是具体实施,故D项错误。 4.1948年4月至1952年2月,美国向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员提供了129.9亿美元援助,同时约定:这些美元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且受援国要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限制和开放国内市场方面做出让步。由此推知,美国此举() A.遏制了苏联势力的扩张B.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地位C.推动了欧美之间的合作D.有利于扩大美国的出口 解析:选D。根据材料“这些美元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且受援国要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限制和开放国内市场方面做出让步”可知,西欧各国大规模进口美国商品以及降低税率有利于美国对外商品和资本输出,故D项正确。 5.下图是1952年苏联报刊上的一幅漫画,漫画左下角的美国人在呼吁“和平、防卫、裁军”,而美国将军正在欧洲地图上标注美国的军事基地,右上角的CCCP是苏联国名的俄文缩写。据此可知()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汇总.doc

2018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汇总2018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 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 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 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 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 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的前提和基础,君主****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四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 学习目标 1.掌握战后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美苏“冷战”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了解德国的分裂、朝鲜半岛的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基本史实,正确分析“冷战”的影响。 2.通过对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了解和分析,明确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该国的综合国力决定的,以此激发为国奋斗的热情。 自学案 一、从盟友到对手 1.美苏关系恶化:(1)二战后,在①等国际会议上,形成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②的框架。(2)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敌视。美苏在③和④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2.“冷战”开始: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⑤”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就是“⑥”,它成为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 二、美苏“冷战” 1.马歇尔计划 (1)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阵营以对抗苏联。(2)内容:对西欧进行经济援助。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3.苏联的措施: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等国成立⑦,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1955年,苏联、波兰、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国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⑧”,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导致一些国家的分裂:(1)1949年,在美苏支持下,德国分裂,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⑨。柏林墙成为德国分裂的象征。(2)在美苏影响下,朝鲜半岛南、北部分别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2.导致国际局势的紧张: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1962年,出现“⑩”事件。 3.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世界在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间交替,但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 探究学习 材料一、因反导问题,莫斯科与华盛顿近来龃龉不断。在双方关系日益下滑的背景下,俄罗斯准备恢复与古巴的军事技术合作,而11月29日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则在俄“飞地”加里宁格勒宣布导弹预警雷达系统进入紧急战备状态。……一系列事件致使西方媒体惊呼俄美“新冷战”的到来。 ——2011年12月1日《第一财经日报》 (1)相对于当今俄美“新冷战”,二战后美苏“冷战”政策的含义是什么? (2)美国在“冷战”中采取了哪些措施?苏联又采取了哪些相应的措施? 材料二、二战期间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以及战后美苏开始“冷战”形成的两极格局,对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局势有很大的影响,对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理解清楚。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与“冷战”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1.美国采取“冷战”政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有何特点?两极格局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高中历史导学案第2页(共2页)

天津高考历史复习——天津地方史知识点整理以及练习题

高考历史综合复习之天津地方史复习知识点及练习题 本节重点:与天津有关的历史知识考查。 重点部分: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重要人物的考查) 1重要条约的内容以及影响 2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在天津的表现 3天津的历史文化风貌 4历史人物如李鸿章与天津的关系,冯国璋,袁世凯,梁启超(维新变法以及梁启超的文化成就——在新文化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梁启超前后思想的变化反应中国政局怎样的变化?) 考察方法: 1 选择题部分——重要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洋务运动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2 分析题部分——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表现以及在天津的影响 3 分析题部分——世界历史进程在天津的表现,中西文化,经济和政治对比。 知识点汇总 天津是一座滨海大都市,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积淀。天津建城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一、具有特殊地位的古代史(属于农业文明城市) 1、地名演变 天津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现在的金钢桥三岔河口地方,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在直沽设“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又称:直沽,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明初,朱棣“靖难之役”时,赐名“天津”; 1404年,天津建卫。 2、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及原因 经济:在较短时间内成为北方商贸中心。(从元到清,一直是大运河北端的漕粮转运中心;是漕运和海运的交汇处;有鱼、盐之利;是北方商业和贸易的中心。) 军事:有较高的军事地位。(拱卫京师) 二、历经沧桑的近代史(1840---1949) 1、屈辱篇 发动两次鸦片战争(1840---1842、1856---1860)(攻打白河口、攻陷天津、《天津条约》、大沽口保卫战、《北京条约》、开天津为商埠) 西方宗教势力活动猖狂(19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

美苏对峙——冷战局面的形成 (导案)

第二节美苏对峙——冷战局面的形成第1课时 主编教师:李世界审核:张支利 使用教师:使用时间: 【当堂检测】一. 【课标要求】 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知道“铁幕演说”;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出台经过及具体内容;记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时间及影响;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概括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初步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实质的探讨,增强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对《马歇尔计划的宣传画》和《二战后形成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片、地图,提取有效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对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表现,原因,影响的总结,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二战后两大阵营形成过程的整体和初步认识,使学生初步懂得从整体、全局的视角观察历史,从而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通过对两极格局的国际经济政治影响的学习,认识少数大国控制世界,争夺霸权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进一步树立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的意识。 【重点难点】 一、重点: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二、难点:什么是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过程 一、杜鲁门主义 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2)铁幕学演说。丘吉尔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呼吁英美结成同同盟,共同对付来自苏联的危胁,这是冷战的信号,由此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3)希、土危机。希腊、土耳其发生政治危机,英国要求美国立即向希腊提供援助。美国从自身利益考虑,把援助希、土当做是一个打开更广阔局面的机会。冷战由此开始。 (4)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需要。二战后,急剧膨胀的实力使美国力图充当世界的领导者。把苏联看成是它称霸的妨碍,于是开始向“遏制苏联”转变。 2、主要内容: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发表以“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极权政体”,“遏制共产主义”、“确保美国的安全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国情咨文。 3、后果:(1)在欧洲,1947年5月22日,正式签署《援助希、土法案》;美国控制了希腊、土耳其,同时加紧筹划建立联邦德国。 (2)在亚洲,继续大力资助蒋介石在中国扩大内战,逐步放宽对日占领政策,扶持日本成为在远东遏制“极权主义”的重要阵地。 4、影响: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标志着美苏同盟关系彻底破裂。也标志着长达40多年的冷战全面展开。 二、马歇尔计划: 1、背景:1)战后欧洲遭到严重破坏,西欧呈现一片衰落破败的景象。2)社会矛盾激化,工人运动此起彼伏。3)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欧洲的影响扩大。4)美国担心整个欧洲出现大规模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经共产党造成在动乱中夺取政权的机会。

2018年春季高考数学真题

2018春季高考真题 一、选择题 1、已知集合,,则等于 A、? B、 C、 D、 2、函数的定义域是 A、(∞) B、()(,∞) C、∞) D、)(,∞) 3、奇函数的布局如图所示,则 A、B、 C、D、 4、已知不等式的解集是 A、()(,) B、(,) C、()(,) D、(,) 5、在数列中,=-1 ,=0,=+,则等于 A、B、C、D、 6、在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向量的坐标是 A、() B、() C、() D、(,) 7、圆的圆心在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8、已知、,则“ ”是“ ”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9、关于直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直线l的倾斜角为。 B、向量是直线l的一个方向向量 C、直线l经过点(,) D、向量是直线l的一个法向量 10、景区中有一座山,山的南面有2条道路,山的北面有3条道路,均可用于游客上山或下山,假设没有其他道路,某游客计划从山的一面走到山顶后,接着从另一面下山,则不同的走法的种数是 A、6 B、10 C、12 D、20 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的不等式()表示的区域(阴影部分)可能是 12、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与b 的夹角为锐角,则 A、B、C、D、 13、若坐标原点()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则角的取值集合是 A、{} B、{} C、{} D、{} 14、关于的方程(),表示的图形不可能是

15、在( ) 的展开式中,所有项的系数之和等于 A 、32 B 、-32 C 、1 D 、-1 16、设命题 ,命题 ,则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A 、p B 、 C 、 D 、 17、已知抛物线 的焦点为 ,准线为 ,该抛物线上的点 到 轴的距离为 ,且 =7,则焦点 到准线 距离是 A 、2 B 、 C 、 D 、 18、某停车场只有并排的8个停车位,恰好全部空闲,现有3辆汽车依次驶入,并且随机停放在不同车位,则至少有2辆汽车停放在相邻车位的概率是 A 、 B 、 C 、 D 、 19、已知矩形ABCD ,AB=2BC ,把这个矩形分别以AB ,BC 所在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围成集合体的侧面积分别记为S 1、S 2 ,则S 1、S 2的比值等于 A 、 B 、 C 、 D 、 20、若由函数 图像变换得到 的图像,则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步,把 上所有点的横坐标变为原来的4倍,纵坐标不变;第二步,可以把图像沿x 轴 A 、向右平移 个单位 B 、向右平移 个单位 C 、向左平移 个单位 D 、向左平移 个单位 二、填空题 21、已知函数 ,则 的值等于 。 22、已知 ,若 ,则 等于 。 23、如图所示,已知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 ,E ,F 分别是D 1B,A 1C 上不重合的两个动 点,给出下列四个结论: ①CE||D 1F ; ②平面AFD||平面B 1EC 1 ; ③AB 1 EF ; ④平面AED||平面ABB 1A 1 其中,正确的结论的序号是 。 24、已知椭圆C 的中心在坐标原点,一个焦点的坐标是(0,3),若点(4,0)在椭圆C 上,则椭圆C 的离心率等于 25、在一批棉花中随机抽测了500根棉花纤维的长度(精确到1mm )作为样本,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由图可知,样本中棉花纤维的长度大于225mm 的频数是 。

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

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三年高考(2017-2019)理科数学高考真题分类汇总:集合

集合 2019年 1.(2019全国Ⅰ理)已知集合}242{60{}M x x N x x x =-<<=--<,,则M N I = A .}{43x x -<< B .}42{x x -<<- C .}{22x x -<< D .}{23x x << 解析:依题意可得,2426023{|}{|}{} |M x x N x x x x x =-=--=-<<,<<<, 所以2|}2{M N x x =-I <<. 故选C . 2.(2019全国Ⅱ理)设集合A ={x |x 2-5x +6>0},B ={ x |x -1<0},则A ∩B = A .(-∞,1) B .(-2,1) C .(-3,-1) D .(3,+∞) 解析:由{}2560(,2)(3,)A x x x =-+>=-∞+∞U ,{}10(,1)A x x =-<=-∞,则(,1)A B =-∞I .故选A. 3.(2019全国Ⅲ理)已知集合2{1,0,1,2}{1}A B x x =-=≤,,则A B =I A .{}1,0,1- B .{}0,1 C .{}1,1- D .{}0,1,2 3.解析 因为{}1,0,1,2A =-,2{|1}{|1 1}B x x x x ==-剟?, 所以{}1,0,1A B =-I .故选A . 4.(2019江苏)已知集合{1,0,1,6}A =-,{|0,}B x x x =>∈R ,则A B =I . 解析 因为{}1,0,1,6A =-,{}|0,B x x x =>∈R , 所以{}{}{}1,0,1,6|0,1,6A B x x x =->∈=R I I . 5.(2019浙江)已知全集{}1,0,1,2,3U =-,集合{}0,1,2A =,{}1,0,1B =-,则U A B I e= A .{}1- B .{}0,1? C .{}1,2,3- D .{}1,0,1,3- 解析 {1,3}U A =-e,{1}U A B =-I e .故选A . 6.(2019天津理1)设集合{1,1,2,3,5},{2,3,4},{|13}A B C x x =-==∈

高三数学集合测试题

1.设全集I={0,1,2,3,4},集合A={0,1,2,3},集合B={2,3,4},则A C I ∪B C I =( ) A .{0} B .{0,1} C .{0,1,4} D .{0,1,2,3,4} 2.方程组3231x y x y -=?? -=?的解的集合是( ) A .{x =8,y=5} B .{8, 5} C .{(8, 5)} D .Φ 3.有下列四个命题: ①{}0是空集; ②若Z a ∈,则a N -?; ③集合{}2210A x R x x =∈-+=有两个元素;④集合6B x Q N x ??=∈∈???? 是有限集。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A .0 B .1 C .2 D .3 4.如果集合A={x |ax 2+2x +1=0}中只有一个元素,则a 的值是( ) A .0 B .0 或1 C .1 D .不能确定 5.已知}{R x x y y M ∈-==,42,}{42≤≤=x x P 则M P 与的关系是( ) A .M P = B .M P ∈ C .M ∩P =Φ D . M ?P 6.设集合M=},21 4|{},,412|{Z k k x x N Z k k x x ∈+==∈+=,则( ) A .M =N B . M ≠?N C . N ≠?M D .M ∩=N Φ 7.设集合A={x |1<x <2},B={x |x <a }满足A ≠?B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2 B .(]1,∞- C .[)+∞,1 D .(]2,∞- 8.满足{1,2,3} ≠?M ≠?{1,2,3,4,5,6}的集合M 的个数是( ) A .8 B .7 C .6 D .5 9.如右图所示,I 为全集,M 、P 、S 为I 的子集。 则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为 A .(M ∩P)∪S B .(M ∩P)∩S C .(M ∩P)∩(I S) D .(M ∩P)∪(I S) 二、填空题: 1.已知{}2|1,R,R A y y x x y ==+∈∈,全集R U =,则() N U A =e . 2.已知{},M a b =,{},,N b c d =,若集合P 满足P M 且P N ,则P 可是 . 3.设全集U ={a ,b ,c ,d ,e},A ={a ,c ,d},B ={b ,d ,e}, 则?UA∩?UB =________. 4.已知{}{}22|2013(2)400x x a x a +?++-==,则a = . 三、解答题:(写出必要的计算步骤) 1.已知集合A ={x |-1<x <3},A∩B=Φ,A∪B=R ,求集合B .

(完整版)2019年高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01:集合

2019年高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01:集合 一、单选题 1.(2019?浙江)已知全集U={-1,0,1,2,3},集合A={0,1,2},B={-1,0,1},则=() A. {-1} B. {0,1} C. {-1,2,3} D. {-1,0,1,3} 【答案】 A 2.(2019?天津)设集合 ,则() A.{2} B.{2,3} C.{-1,2,3} D.{1,2,3,4} 【答案】 D 3.(2019?全国Ⅲ)已知集合A={-1,0,1,2},B={x|x2≤1},则 A∩B=() A.{-1,0,1} B.{0,1} C.{-1,1} D.{0,1,2} 【答案】 A 4.(2019?卷Ⅱ)已知集合A={x|x>-1},B={x|x<2},则A∩B=( ) A.(-1,+∞) B.(-∞,2)

C.( -1,2) D. 【答案】 C 5.(2019?卷Ⅱ)设集合A={x|x2-5x+6>0},B={ x|x-1<0},则 A∩B=() A.(-∞,1) B.(-2,1) C.(-3,-1) D.(3,+∞) 【答案】 A 6.(2019?北京)已知集合A={x|-11},则AUB=( ) A.(-1,1) B.(1,2) C.(-1,+∞) D.(1,+∞) 【答案】 C 7.(2019?卷Ⅰ)已知集合U= ,A= ,B= 则=() A. B. C. D. 【答案】 C 8.(2019?卷Ⅰ)已知集合M= ,N= ,则M N=() A. B. C. D. 【答案】 C

9.(2019?全国Ⅲ)《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瑰宝,并成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某中学为了 了解本校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情况,随机调查了100位学生,其中 阅读过《西游记》或《红楼梦》的学生共有90位,阅读过《红楼梦》的学生共有80位,阅读过《西游记》且阅读过《红楼梦》的学生共有60位,则该校阅读过《西游记》的学生人数与该校学生总数比值的估计值为() A.0.5 B.0.6 C.0.7 D.0.8 【答案】 C 二、填空题 10.(2019?江苏)已知集合,,则 ________. 【答案】

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

《第25课两极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从联盟到对手、美苏“冷战”和“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三部分内容。 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政策及苏联的对抗措施,双方以“冷战”方式进行的激烈争夺,但与此同时又有局部“热战”。 作为必修一第八单元开篇一课,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即两极格局形成。 此外又是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期间的历史走向主要是美苏两极全球性的对峙和争夺,其主要形式体现为“冷战”,当然也有局部地区的“热战”。伴随着两大主角——美苏两国的争夺和在各自羽翼下的内部力量的消长,加之其他国际力量的发展,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最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趋势。 根据课标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美苏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正确理性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已经对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等内容有所了解,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高一学生一般不具有认识问题深刻性和分析问题透彻性的能力,看问题具有表面性和肤浅性,所以对“冷战”政策形成的深刻原因和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有什么影响还需要深刻理解和体会。此外对国际关系演变和决定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需要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还需要认识到: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一个国家的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决定的。基于此,在教学活动中,力求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就美苏两国在“冷战” 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的影响进行深刻分析和理 解。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辩证地认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2)注重启发式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和谐、平等交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全国高考数学数列真题汇总

2016-2018年高考数学全国各地 数列真题汇编 1.(2018全国新课标Ⅰ理)记n S 为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若3243S S S =+,12a =,则=5a ( ) A .12- B .10- C .10 D .12 答案:B 解答: 111111324 3 3(3)24996732022 a d a d a d a d a d a d ??+ ?=+++??+=+?+=6203d d ?+=?=-,∴51424(3)10a a d =+=+?-=-. 2.(2018北京理)设{}n a 是等差数列,且a 1=3,a 2+a 5=36,则{}n a 的通项公式为__________. 【答案】63n a n =- 【解析】13a =Q ,33436d d ∴+++=,6d ∴=,()36163n a n n ∴=+-=-. 3.(2017全国新课标Ⅰ理)记n S 为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若4524a a +=,648S =,则{}n a 的公差为 A .1 B .2 C .4 D .8 【答案】C 【解析】设公差为d ,45111342724a a a d a d a d +=+++=+=,61165 6615482 S a d a d ?=+ =+=,联立11 2724 ,61548a d a d +=?? +=?解得4d =,故选C. 秒杀解析:因为166346() 3()482 a a S a a +==+=,即3416a a +=,则4534()()24168a a a a +-+=-=, 即5328a a d -==,解得4d =,故选C. 4.(2017全国新课标Ⅱ理)我国古代数学名着《算法统宗》中有如下问题:“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意思是:一座7层塔共挂了381盏灯,且相邻两层中的下一层灯数是上一层灯数的2倍,则塔的顶层共有灯( ) A .1盏 B .3盏 C .5盏 D .9盏 【答案】B 5.(2017全国新课标Ⅲ理)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为1,公差不为0.若2a ,3a ,6a 成等比数列,则{}n a 前6 项的和为( )

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及演变

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了解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初步认识未来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意识,因此国际关系史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在世界近代史上,国际关系格局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无论是维也纳体系还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更大程度上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本文试就对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史做一些简略的分析,以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一、二极格局形成的背景和基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使近代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结束,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成为必然。 1、欧洲主要国家普遍衰落:①二战彻底打垮了德国,其领土被盟国占领,殖民地被剥夺殆尽,国际市场和海外投资全部丧失。②英国赢得了战争却输尽了财富,黄金储备枯竭,昔日威风一扫而光。③法国更是元气大伤,二战使法国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而且因贝当政府的卖国投降,国际威望急剧下降。 2、美国独占鳌头,反映在:①军事上因其常规军事实力最强,并垄断原子弹等,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②经济上因工业实力雄厚,黄金储备丰富,美元地位提高等,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③政治上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唯

美国马首是瞻。 3、苏联的空前强大,反映在:①经过二战,苏联的军队空前壮大。 ②其政治影响和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成为唯一与美国抗衡的军事政治强国。 总之,旧的欧洲衰落了,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美苏实力均衡。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成为二战后世界格局形成的背景和基础。 二、两极格局初步形成的标志: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世界大国开始按照战争期间一系列首脑会议确定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它确立的过程主要包括: 1、1945年联合国成立。 2、审判战犯,包括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 3、划分势力范围:如①二战后美苏等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的分区占领和对奥地利的分区占领。②承认蒙古独立。③以三八线为界,苏、美分别进驻朝鲜的北部和南部。④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等。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向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的最终形成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历史性的变化,使世界国际关系进入到新的时代。 三、两极格局进一步确立的标志: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抗 雅尔塔体系确立以后,美苏两国在战争期间的战时盟友关系很快被一种对抗的关系所取代,这种对抗的反映就是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尖锐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