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隧道工程中岩溶灾害及其防治论文

隧道工程中岩溶灾害及其防治论文

隧道工程中岩溶灾害及其防治论文
隧道工程中岩溶灾害及其防治论文

隧道工程中岩溶灾害及其防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隧道工程中岩溶灾害及其防治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隧道工程中岩溶灾害及其防治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隧道工程岩溶防止灾害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tunnel project and its control in karst disasters analys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karst tunnel engineering of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atastrophe and related content.

keywords: tunnel project karst to prevent disasters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基础建筑设施的建设的飞速发展,在隧道项目施工中经常会遇到岩溶地质。因其本身的复杂性,给隧道的施工设计带来了较大的不便;如果对岩溶治理不当,将会给以后隧道运营、管理留下安全隐患。所以,对岩溶隧道的合理处理就显得尤其重要。

1.工程实例

某路线一岩溶隧道全长8776 m,最大埋深364m,为全线地质最复杂的岩溶隧道之一。由于该隧道设计最大涌水量58×108m3/d。

地质灾害培训内容 (1)

国道219线康措段16标 汛期地质灾害培训材料 一、地质灾害、各种地质灾害的定义及其组成要素 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1、什么是滑坡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滑坡多发生在坡度小于50度的斜坡上。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的主要要素有:滑坡体(滑体)、滑坡壁、滑动面(滑面)、滑动带(滑带)、滑坡床(滑床)、滑舌、滑坡台阶、滑坡周界、滑坡洼地、滑坡鼓丘和滑坡裂缝(包括拉张裂缝、羽毛状裂缝、鼓张裂缝、及扇状裂缝)。 以上滑坡要素只有发育完全的新生滑坡才同时具备,并

非任一滑坡都齐全具有。 2、什么是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 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一般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的高陡坡上。产生在土体中的称土崩,产生在岩体中的称岩崩。规模巨大、涉及山体者称山崩。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庄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 3、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也称蛟龙)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水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划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三类;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和稀性泥石流;此外还有按水源类型划分的;降雨、冰川、溃坝型;按地形形态划分的沟谷型、坡面型等。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降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溢水等都可成为泥石流的水源。 4、什么是地裂缝 地裂缝是指由于采矿及地基不稳固引发的房屋开裂(开口),地面开口等现象。 5、什么是地面塌陷

地铁隧道及地下工程灾害分析及防治

地铁隧道及地下工程灾害分析及防治 摘要:近年来,由于地面资源日渐匮乏,地下资源越来越被人所重视。地下工 程是修筑在地面以下的设置与建筑,例如地铁隧道和人防通道等。地下工程可以 通过较少的空间资源占用,保障地面环境,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一直受到社 会各业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介绍我国地铁隧道及地下工程概况,其次分析了地 铁隧道及地下工程灾害发生原因,最后提出了地推隧道及地下工程灾害防治方案。期望引起相关领域人士深思,并且共同探讨和研发未来地铁隧道地下工程灾害的 防治策略。 关键词:地铁隧道;地下工程;工程灾害;灾害防治 前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各领域都飞速进步。城市建设亦是如此,地 面建筑由旧时代瓦片砖房发展成富有科技感的参天大厦,从道路崎岖的羊肠小径到笔直宽阔 的阳光大道,铁路的修建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创举。但由于地面空间资源 有限,为了解决城市地面空间紧张的矛盾,提升人们居住环境质量。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 在当今社会极具重要性,地铁和人防通道等地下工程的出现,缓解了地面资源紧张所带来的 压力。但给予人们便利的同时,地下工程灾害的发生也使人们产生深思,我国应对地下工程 灾害设立安全有效的防治措施,使人们在安全放心的环境下享受地下工程为人们带来的便利。 一、地铁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地下工程建设也迎来了 春天。城市建设领域人士认识到地面空间资源的匮乏,开始逐渐对地下空间进行挖掘与开发。近年来相关开发技术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地铁,铁路隧道,人防通道等方面都取得了重 大发展。地铁隧道是地下工程中重要的一项,我国在地下工程建设中,地铁隧道无论在技术 还是人力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我国开通地铁的城市并不多,不过正在稳步增长中。随 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城市规划也越来越好,地铁隧道也逐渐融入更多城市的城市规 划与地下工程中[1]。通过开发地下工程,大多数城市对于地下空间使用不断提升,例如地下 停车场,地下商场,地铁,公路隧道,人防通道等项目。这些地下工程普遍存在防灾抗灾能 力强,受干扰小的特点,受到社会各业的广泛关注。 二、隧道及地下工程灾害类型与原因 地下工程灾害类型主要以水体灾害和地面坍塌为主。2007年南京地铁某项目工人正在 场地施工时,突然发现顶部涌水,随即大量淤泥下涌,数秒内造成路面坍塌,形成深水坑[2],给人们正常出行带来极大不便,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此次地下灾害事故发生原因是由于挖 掘时施工人员未注意地下水管存在渗漏,由于挖掘带走渗漏处的土沙,导致下水管道产生泄漏,在地面与场地之间形成了淤泥和水的空洞。施工人员挖掘时打破周围泥土,才导致水和 淤泥涌入场地,并造成地面坍塌。2003年末,上海修建某地铁隧道时,正在对管道进行注浆,注浆过程中出现倾盘式的涌水现象[3]。分析事故原因时发现,由于注浆压力过大,致使管道 破裂。以上都是水体灾害导致的隧道及地下工程灾害,多以降雨过多或系统水管处理不当造成。 近年来由于地面坍塌造成的地下工程灾害事故也常有发生,南京某地铁施工队正在施 工时发生软土塌方,事故造成了数十人受伤,两人死亡,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分析发现,由于该路段土质较为松软,加上处于梅雨季节,气候潮湿,导致了土质强度凝聚力降低,造 成塌方。2009年广州轨道修建三号线时,突然出现渗水现象,使地面发生沉降[4]。经过几分 钟实践地面呈现V字状,摇摇欲坠。由于处于水源附近,土质呈沙状,所以挖掘时出现渗水 流沙,发生事故。2007年3月,北京市地铁10号线标段苏州街站东南出入口处发生坍塌事故,导致六人被埋。此次事故发生原因使由于施工路段地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进行施工,导 致施工断面产生塌方,导洞拱部产生环向裂缝时未及时采取安全保护措施而造成。 三、地铁隧道及地下工程灾害防治方案 (一)引用新奥法和盾构法 地铁隧道及地下工程灾害的防治方案应以预防和处理应急状况为主,设计地下工程时,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评估及防治措施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评估及防治措施 摘要:通过对岩溶塌陷区地质灾害发生的评估,分析岩溶塌陷形成的机理,提出针对性的岩溶塌陷勘查手段及预报措施,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 关键词:地质灾害;岩溶塌陷;灾情预测;防治措施 一、前言 地质灾害是由不良的地质作用引发的事件,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经济损失和环境改变。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程地质作用对人类生存环境及工程环境本身的影响与致灾性越来越明显。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及其危害程度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格局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与方式,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等)、气象水文及植被条件,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及其强度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可能引起地表塌陷,例如地下空间开挖活动、矿产资源开发、地下工程施工、古溶洞、隐蔽工程、含水层中地下水流失、地层液化、建筑物自重、冲积层中含水量变化、化学物侵蚀作用、地壳移动、古窑老采区、地层滑移、地下水超量开采、陷落柱及淤泥地带等因素。 由于特殊的地质演化过程,岩溶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往往更频繁地发生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其中地质灾害最多表现形式为岩溶地面塌陷。 二、岩溶塌陷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岩溶地面塌陷是指覆盖在溶蚀洞穴之上的松散土体,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突发性地面变形破坏,其结果多形成圆锥形塌陷坑。 岩溶地面塌陷是地面变形破坏的主要类型,多发生于碳酸盐岩、钙质碎屑岩和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激发塌陷活动的直接诱因除降雨、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因素外,往往与抽水、排水、蓄水和其他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密切相关,而后者往往规模大、突发性强、危害也就大。岩溶地面塌陷发现于碳酸盐岩分布区,其形成受到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 1. 可溶岩及岩溶发育程度 可溶岩是由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物质基础,而岩溶洞穴的存在则为地面塌陷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大量塌陷事件表明,塌陷主要发生在覆盖型岩溶和裸露型岩溶分布区,部分发育在埋藏型岩溶分布区。 溶穴的发育和分布受岩溶发育条件的制约,一般主要沿构造断裂破碎带、

各种隧道灾害的预防及处置措施

8隧道地质灾害预防及处置措施 一、岩爆 1.岩爆发生前的预防措施 1.1微弱岩爆地段,可直接在开挖面围岩上洒水,软化围岩表层,促使应力释放和调整。 1.2中等岩爆地段,在隧道开挖断面轮廓线外10~15cm范围内,侧壁及拱部打设注水孔,并向孔内喷灌高压水,软化围岩,加快围岩内部的应力释放。 1.3强烈岩爆地段,可先掘进一个断面积为15~30cm2的小导洞,使岩层中的高地应力得以部分释放,再进行隧道开挖,但应通过探测到的具体情况,确定循环进尺。 1.4在可能发生岩爆地段,还应改善爆破设计,将深孔爆破改为浅孔爆破,减少一次装药量,拉大不同部位炮眼的雷管段位间隔,延长爆破时间,减弱爆破对围岩的影响,减小爆破应力场的叠加,降低岩爆频率和强度。 2.岩爆发生时的处理措施 2.1岩爆发生岩爆剧烈时,人员在安全距离地段躲避一段时间,直至岩爆平静为止,洞顶的岩爆松石要及时清除掉,同时进行工作面的观察记录,如岩爆位置、强度、类型、数量及山鸣等。 2.2机械迅速驶离现场,到达安全区域,停机待命。 3.岩爆发生后的处理措施 3.1加强巡视,及时撬顶,清除爆裂的岩石,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3.2岩爆发生并确认岩爆平静后,施工人员向工作面及附近洞壁岩体洒高压水,以降低岩体强度,减弱岩体的脆性,降低岩爆的剧烈程度;同时起到降温除尘的作用。 3.3初期支护紧跟开挖面,尽可能减少岩层爆露时间,减少岩爆发生,确保人员安全。 4.岩爆地段的技术措施 4.1采用能及时受力的锚杆。 4.2采用喷射钢纤维混凝土,厚度宜为5-8cm; 4.3当用台车钻眼,岩爆的强度在中等以下时,可在台车及装碴机械、运输

车辆上加装防护钢板,避免岩爆弹射出的块体伤及作业人员和砸坏施工设备。 4.4采用分步开挖法施工。开挖后,及时施作超前锚杆对开挖面前方的围岩进行锁定。在拱部及两侧侧壁布置预防岩爆的短锚杆,锚杆长度宜为2m左右,间距宜为0.5~1.0m,并宜与钢纤维喷射混凝土联合使用,形成喷锚加固作用。 二、隧道塌方、突水涌泥 遇特殊和不良地质条件,如断层及其破碎带、滑动层、溶洞、陷穴、堆积体、流沙、淤泥、地下水、松散地层等稳定性差的围岩,都可能发生塌方。 1.隧道塌方、突水涌泥的先兆 1.1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如干燥的围岩突然出水,地下水突然增多,涌水量增大,水质由清变浊(地下水将断层泥带走)等都是即将发生坍方的前兆。 1.2开挖面上有可能不稳定块体出露,尤其是小断(夹)层或其它软弱结构面和围岩的节理裂缝构造可能不稳定块体的出露处,往往是局部围岩坍方的部位。 1.3拱顶不断掉下小石块,甚至较大的石块相继掉落,预示着围岩即将发生坍方。 1.4岩石裂缝旁出现岩粉或洞内无故发现有岩粉飞扬时,也说明可能即将发生坍方。 1.5围岩发生裂缝,并逐步扩大,很可能要发生坍方。 1.6支护受力(敲击发声清脆有力,拱架接头挤偏或压劈等)变形甚至发出声响时,说明围岩压力增大,有坍塌的可能。 1.7喷射砼出现大量的明显裂纹,亦说明围岩压力增大,有可能出现失稳坍方。 1.8围岩或隧道支护,拱脚附近的水平收敛率大于0.2mm/d,或拱顶下沉量大于0.1mm/d,并继续增大时,说明围岩仍在发生变形,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2.隧道塌方、突水涌泥等灾害事故的处置措施 ⑴针对小规模的涌水即掌子面或拱顶渗水,应及时挂网喷射混凝土。 ⑵待掌子面相对稳定且喷射混凝土强度满足后应立即组织人员在拱顶和掌子面进行打管注浆,打管长度不小于2.5m,注浆管应呈梅花型布置,间距不小于0.5m,注水玻璃-浓硫酸双液浆。土层及浆液凝固后方可进行超前支护和开挖施工。

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预报与防治1104

分类号学号2005821830405 学校代码10487 密级 硕士学位论文 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预报与防治 学位申请人:周大华 学科专业:建筑与土木工程 指导教师:王元汉教授 答辩日期:2007年11月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isaster Prediction and Treatment in Tunnel Construction Candidate : Zhou Dahua Major :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Supervisor : Prof. Wang Yuanh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P. R. China October 200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中部崛起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步伐,中西部地区高速公路的大量建设,修建的公路隧道也越来越多。隧道的长度、洞室断面都是空前的,修建难度也大于以前。西部地区多属山岭重丘区,地势险恶,为了缩短线路长度,改善行车条件,在跨越山岭时通常采用隧道方式。而穿越地质复杂的山体,遇到的问题是复杂多变的,隧道的修建也是困难重重。本文结合十漫高速公路的云岭隧道,对其施工过程中的地质灾害提出了超前预报,并针对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质灾害提出了防治措施。 云岭隧道是连接湖北和陕西两省的长大隧道,地处两郧断裂的影响范围,进口处于大型滑坡体内,地质条件复杂。隧道遇到的围岩主要为工程条件很差的千枚岩,传统的按照弹性波速来划分围岩分类的方法确定围岩类别出入较大,地下水丰富,地应力较大,导致云岭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多次发生大变形情况,严重威胁隧道安全。 根据云岭隧道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对该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超前预报。特别针对围岩分类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结合概率论等数学理论,提出了一种围岩分类的方法,并对该隧道围岩进行了预测预报。实际施工揭示,预报结果与实际情况是一致的。 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大变形,塌方,起拱,二衬开裂,滑坡等地质灾害。针对各种地质灾害,结合施工过程中进行的长期和适时的位移和应力监测,分析了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结果表明,研究工作有效地预防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及时地进行了事故处理。 本文进行的超前地质预报,围岩分类预测和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云岭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困难问题,而且对类似的隧道工程建设也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隧道;地质灾害;超前预报;围岩分类;大变形;滑坡;塌方;处理措施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本文结合紫金县某村庄发生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的实际情况,探析岩溶地面塌陷的原因,并在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防治措施。 标签:岩溶地面塌陷防治措施 1工程概况 2013年5月7日,某村庄发生地面沉降局部地面塌陷,对房屋墙体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居民房屋地面、墙面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地面产生不同程度下陷。 2010年5月,在地面沉降点附近,发生两处地面塌陷,塌陷坑长约5m,宽约5m,深约5m。2012年4月,又发生两处地面塌陷,一处塌陷坑长4.5m,宽3.6m,深5.1m,另一处塌陷坑长4m,宽3.6m,深4m。2012 年10 月,发生地面塌陷,塌陷坑长16m,宽10m,深30m。 2地面塌陷发生的环境 地面塌陷区属第四系覆盖型石灰岩地带,地势较开阔、平坦。地面塌陷及沉降发生地段,为养殖螺旋藻及养鳗厂附近。 地面塌陷区域及周边出露地层为:(1)第四系联圩组(Qhl):岩性为粉质黏土、砂砾石层。厚度变化较大,粉质黏土厚度2.4~3.0m,砂砾石层厚度在6.0~30.0m 之间。(2)石炭系上统壶天群(C2h):属石炭系上统壶天群,岩性主要为灰岩、细晶灰岩,底部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溶洞与溶蚀裂隙发育,利于地下水渗入,储存与运移。上覆第四系松散层。 3地面塌陷区域地下水开采现状 地下水开采主要有居民生活饮用水、养鳗场、螺旋藻养殖基地用水等。 (1)居民生活饮用水:塌陷区附近居民约有5770 人,按每人用水量0.15m3/d3,则居民生活饮用水用水量为866m3/d。 (2)养鳗场用水:采用四口机井开采地下水,从2010年8 月至今2014年6月,开采量为1336 m3 /d,之前开采量为现在的三倍,计4008m3/d。 (3)螺旋藻养殖基地:有五口机井开采岩溶地下水,地下水开采量平时为943m3 /d,每月最大开采量1716m3/d。 地下水开采总量为866+4008+943=6760m3/d。是地下水允许开采量(3470m3

深埋隧道工程主要灾害地质问题

深埋隧道工程主要灾害地质问题 摘要:深埋隧道工程是交通与资源开发工程深入发展的产物,其通常具有洞程长、埋深大、施工环境复杂、影响因素多等特点。基于此可知,深埋隧道工程施工过程必定会遭受诸多地质灾害问题。由于此类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与所面临的地质背景相当复杂,则其危害性与强度必然会非常大。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详细剖析深埋隧道工程主要灾害的地质问题。 关键字:深埋隧道工程高地温高地应力高压涌水 Abstract: deep buried tunnel project is the result of the traffic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 exploitation engineering, it usually has a hole length, large buried depth, complicated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more influence factors, etc. Based on this, the deep buried tunne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is bound to suffer from va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s. Due to this kind of geological disaster mechanism and facing the complexity of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its harmfulness and strength must be very big.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ngineering cases, detailed analyze the deep buried tunne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s of main disasters. Key words: deep buried tunnel engineering high ground temperature high ground stress and high pressure water gushing 深埋隧道工程的埋深较大且所穿越的地质单位较复杂。目前国内外多项深埋隧道工程已证实,深埋隧道工程同时具有三种地质灾害问题,即一般浅埋隧道工程地质灾害问题、较浅埋隧道严重的地质灾害问题、特殊地质灾害问题。下表简单归纳了世界范围部分深埋隧道工程的主要地质灾害问题: 由上表可知,深埋隧道工程地质灾害问题主要包括:高地温问题、高地应力问题、涌水与突泥问题、有害气体问题等。下文主要就深埋隧道工程的高地温问题、高地应力问题、高压涌水问题展开讨论。 一、深埋隧道工程的高地温问题 深埋越岭地下工程的设计通常需综合考虑施工机具的工作条件与施工人员的工作环境,同时必须把工程地质问题的解决作为一切工作开展的先决条件。高

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按照我国现有的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属国土资源部门管理的地质灾害共有7 种,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和不稳定斜坡。我县最主要的灾害类型为滑坡,其次为崩塌,再次为地面塌陷和不稳定斜坡。 二、滑坡、崩塌诱发的主要因素 1、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或融雪,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 2、地震引起坡体晃动或强烈振动破坏坡体平衡。 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水库水体不断地冲刷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降低坡 体强度。 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或边坡、地下采空、塘库堰蓄水或渗漏、采掘矿产资源、道路工 程、其它建设等改变和破坏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 三、滑坡监测的简易方法和手段 1、设桩监测:在滑坡裂缝两侧埋设简易观察桩。 2、设片监测:在挡土墙等建(构)筑物裂缝上贴水泥砂浆片或纸条。 3、设尺监测:在裂缝两侧设固定标尺。 4、刻槽监测:在滑坡前缘剪出带内刻槽。定期测量裂缝的长度、宽度和深度的变化,以及裂缝形态和开裂 延伸方向变化,根据变化情况,初步判断滑坡的发展趋势。 四、滑坡、崩塌发生的前兆 1、滑坡体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性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 2、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涸、水位突变等异 常现象。 3、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滑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弛现象。 4、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塌不断发生。 5、崩塌的脚部有凹腔或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闻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 6、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现象和嗅到异常气味。 7、动物惊恐异常,如猪、狗、羊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 五、滑坡、崩塌出现险(灾)情采取的措施 1、立即发出制定报警信号,险区人民群众马上撤离,并相互转告。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护

第一章 隧道:隧道是地下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铁路、道路、水渠、各类管道(给排水、供电、供热、供气、动力及通信电缆等)遇到岩土、水体等障碍物时开凿的穿过山体或水体的内部通道,是“生命线”工程。 灾害:所谓灾害,一般指那些可以造成人畜伤害和物质财富毁损的自然或社会事件,它们源于天体、地球、生物圈、等方面以及人类自身的失误,形成超越本地区防救力量的大量伤亡和物质的毁损。 自然灾害成因:(1)由大气圈变异活动引起的气象灾害和洪水;(2)由水圈变异活动引起的海洋灾害及海岸带灾害; (3)由岩石圈变异活动引起的地震及地质灾害;(4)由生物圈变异活动引起的农、林、病虫、草、鼠害;(5)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分类:(1)气象灾害;(2)海洋灾害;(3)洪水灾害;(4)地质灾害;(5)地震灾害;(6)农作物灾害;(7)森林灾害。 地下工程常遇灾害:(1)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2)人为灾害(战争灾害、运营事故、工程事故)。第二章 风险的属性:(1)自然属性; (2)社会属性;(3)经济属 性。 风险的特征:(1)客观性;(2) 普遍性;(3)随机性;(4)规 律性;(5)动态性。 工程的可靠性:工程结构在规 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 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 地铁运营中引起事故的原因: (1)运营设备、线路老化短 路引起的火灾;(2)年久失修, 隧道地下工程渗漏、断裂、沉 降、倒塌;(3)操作失误,引 发列车追尾、出轨。 风险损失:风险损失是指风险 事故发生后所产生的一系列 问题,由于风险分析是事前进 行,风险损失的分析就带有预 测成分。 第三章 地下工程内部火灾特点:(1) 氧含量急剧下降;(2)温度 急剧升高;(3)产生烟气量大, 火灾的危害大;(4)散热条件 差,浓烟难以排出;(5)人 员疏散困难;(6)灭火救援 难。 地下工程的火灾易发地点: (1)长隧道;(2)地形较复 杂隧道;(3)容易形成低扩散 区的隧道。 地下工程火灾的原因:(1)违 反电气安装和使用的安全规 定进行操作;(2)电气焊割; (3)吸烟及用火不慎;(4) 线路过负荷;(5)爆炸所引起 的火灾;(6)人为纵火或恐怖 袭击;(7)列车故障或管理不 善引发的铁路隧道火灾。 建筑消防系统作用:为建筑物 的火灾预防和火灾扑救建立 一套完整、有效的保障体系, 以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水平。 第四章 地震:地震是一种由于地球内 部物质快速运动或人为爆破 造成地面震动的自然现象。

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办法

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项目分部管段内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充分发挥超前地质预报对隧道设计和施工的指导作用,确保隧道工程质量安全,依据《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铁路隧道设计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铁技〔2010〕352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铁路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通知》(铁建设函〔2006〕340号)、《加强铁路隧道工程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铁建设〔2007〕102号)、《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200号)、《关于铁路高风险隧道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工管质〔2011〕36号)、《铁路建设工程风险管理技术规范》(铁总建设〔2014〕131号)及项目隧道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是通过地质调查、物探、超前地质钻探、超前导坑等综合手段,进一步查清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工程、水文及不良地质等信息,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和危害程度,保证隧道工程质量安全。 第三条超前地质预报应按照超前地质预报设计,合理选择预报或监控手段,遵循科学、准确、及时、经济的原则。 第四条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优化工程设计、实现施工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进一步查清因前期地质勘察工作的局限而难以探查的、隐伏的重大地质问题,及时掌握和反馈隧道地质条件信息,调整和优化隧道设计参数、防护措施,为优化隧道施工

组织、制定施工安全应急预案、控制工程变更设计提供依据。 第五条抓好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以预防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降低地质灾害发生机率,有效规避工程建设风险,实现铁路工程质量、安全、工期、环境和投资控制目标。 第六条本分部隧道地质条件复杂,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重点内容主要有:不良地质、地质构造(特别是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岩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地层岩性(特别是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及特殊岩土等)和地下水(特别是对岩溶管道水、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及富水地层等)。 第七条本办法依据沪昆客专湖南有限责任公司标准化管理体系文件《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管理办法》(Xxxx安质〔2014〕XXX号)的文件结合中铁XXXXXXX铁路项目经理部第二分部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第八条中铁XXXXXXX铁路工程项目经理部第二分部成立Xxxx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项目分部经理:XXX 副组长:党工委副书记:XXX 项目副经理:Xxxx 安全总监:XXX 总工程师:XXX 组员:XXXXX XXX铁路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管理领导小组负责XXX铁路项目经理部第二项目分部铁路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质环保部,归口管理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常见地质灾害与防治

地质灾害及防预基本知识 一、地质灾害类型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 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海(咸)水入侵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自然因素为主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崩塌、滑坡、泥石流为突发地质灾害,地裂缝、地面沉降是缓变性地质灾害,又称缓变地质灾害。 崩塌: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或震动作用下,突然发生崩落的地质现象。 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山扒皮”等。 泥石流: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泥沙石块的特殊流体。 二、地质灾害主要预防措施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地段,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设置警示标志。重大险情地段采取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措施等。 (一)防灾避险方法 地质灾害不用怕,防灾减灾有办法。 群测群防功劳大,发现前兆要明查。 防灾避险明白卡,预警措施告诉咱。

信号路线先记下,及时避让保全家。(二)泥石流预防 泥石流,鬼见愁,发生地点在沟头。下暴雨,水断流,临灾特征显下游。地在震,房在抖,撤离路线尽快走。相互间,帮把手,安全地带方停留。(三)泥石流预防 泥石流,来势汹,水土砂石沟口拥。龙门山,沟谷中,暴雨来时往下冲。毁房屋,阻交通,一路生物皆失踪。震灾区,很集中,加紧提防不放松。(四)滑坡预防 坡前垮,土体胀,井水田水齐下降。现裂缝,在坡上,滑坡一定有情况。不牵牛,不赶羊,吆喝大家跑出房。抱孩子,搀爹娘,尽快离开莫商量。(五)崩塌预防 哪种灾,威力大,山区必然数崩塌。来势猛,像爆炸,灾难常在陡崖下。掉小块,噼里啪,危岩裂缝有变化。前兆现,莫惊吓,及时避开就不怕。(六)灾后应急自救 有灾情,速上报,救援工作最紧要。听广播,看电视,关注雨情最明智。建预案,勤查看,避免新灾再发难。灾区人,是一家,防灾减灾靠大家。 一、山区建房如何预防地质灾害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TSP法)施工作业指导书

超前地质预报(TSP法)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适用于铁路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TSP法)施工。 2.作业准备 2.1施工前应充分掌握隧道设计图纸及相关文件内容,并及时与现场进行核对,以确定合适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并配备相应机具设备。根据施工图设计要求及现场实际情况做好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技术交底。 2.2熟悉《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Q/CR9217-2015)、业主下发有关超前地质预报的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 2.3将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纳入正常的施工工序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和信息反馈系统。 2.4熟悉了解已有勘察资料,掌握掌子面所处地段的地层岩性、构造特征、不良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 2.5熟悉了解其他预报手段探测成果,分析判断掌子面所处地段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可能出现的差异(与勘察成果比较)。 3.技术要求 3.1技术指标 3.1.1地层岩性预报,特别是针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及特殊岩土的预测预报。 3.1.2地质构造预报,特别是针对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岩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3.1.3不良地质预报,特别是针对瓦斯等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3.1.4地下水预测预报,特别是针对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富水地层中的裂隙水等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3.2技术标准 3.2.1探明断层的性质、产状、富水情况、在隧道中的分布位置、断层破碎带的规模、物质组成等,并分析其对隧道的危害程度。 3.2.2测定瓦斯含量、瓦斯压力、涌出量、瓦斯放散初速度等,评价隧道瓦斯严重程度及对工程的影响,提出技术措施建议等。 4. 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4.1施工程序 施工程序详见图1。 4.2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详见图2、图3。

关于岩溶地面塌陷地灾评估

评估区处于溶蚀谷地地貌地貌,上部为第四系覆盖层,下伏基岩为下二叠统茅口组((P1m))厚层块状灰岩。建筑物区大部分为覆盖型岩溶地区,场地上覆灰岩溶蚀残余堆积土,主要为棕黄-褐黄色粘土,矿区南东面洼地较厚,为0.2-3.5m,矿区内山坡较薄,厚0.1-0.3m,平均为0.2m。下伏石炭系碳酸盐岩岩溶中等发育,发育一些溶蚀裂隙和溶沟、溶槽,规模小,溶洞高0.3~3.5m,充填软塑状粘性土,其上覆土体厚度一般0.5~3.5m,岩溶地下水埋深较大,地下水汇集于溶蚀裂隙、岩溶管道中径流,评估区面积较大,局部地段土层中可能存在未揭露的土洞。据区域地质资料该层岩石岩溶中等发育,在上覆新增荷载、振动等作用下,或气候的异常变化使地下水位升降幅度过大,造成地下水位反复升降,及施工时机械荷载、堆填荷载、爆破、碾压振动等作用下将导致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危及施工设备及人员,预估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万元。 本项目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预测,采用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陈国亮(1994)《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与防治》以专家调查法得出的经验预测指标进行预测,该方法以岩溶地面塌陷的三个基本条件(地下水、覆盖层、山溶(地貌与岩溶))作为评估依据,总指标为100;以降水入渗为主的地段,水位指标为40,预测地段近期曾发生塌陷,指标为100。 判别标准:指标≥90,为极易塌陷地段。 指标为71~89,为易塌陷地段。 指标≤70,为不易塌陷地段。

岩溶塌陷经验预测指标表表6 注:评估区对岩溶塌陷的影响因素取值是根据本次评估调查及收集前人资料整理而成。 本项目已建场地和未来采场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预测指标见表6,预测场地综合指标值为82,属于岩溶易塌陷地段,但现场调查场地周边区域未发生过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因此工程建设引发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常见地质灾害

Ⅰ.名词解释 (8道) 1.滑坡主裂隙P122:滑坡壁向下的张裂隙最深、最长、最宽,称主裂隙。 2.泥石流P130: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3.岩堆P128:陡峻斜坡上的岩体,受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岩石碎屑,崩落下来在坡脚形成的疏松岩块堆积体称岩堆。 4.休止角P128:松散物质在自然状态下保持稳定的极限坡角。 5.岩溶P135:国际上通称喀斯特,是指可溶性岩石受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侵蚀和崩塌为辅的地质营力综合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 6.落石P126:若陡峻斜坡上个别、少量岩块、碎石脱离坡体向下坠落,称为落石。 7.溶蚀基准面P137:在一定时期内,岩溶水对可溶岩性岩石的溶蚀作用有一个极限深度,这个极限深度称为岩溶的溶蚀基准面。 8.地震P139:地壳发生的颤动或振动称为地震。 9.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内部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整体下滑,且水平位移大于垂直位移的坡体变形。P121 10.滑坡台阶:滑坡体各部分下滑速度差异或滑体沿不同滑面多次滑动,在滑坡上部形成阶梯状台面称滑坡台阶。P122 11.崩塌: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坡体向下崩落的现象。P126 12.活动性断裂:活动性断裂又称活断层,工程上将距今10万年以来有充分位移证据证明曾活动过,或现今正在活动,并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有可能活动的断层。P140 13.发震断裂:全新活动断裂中、近期(近500年来)发生过地震震级M≥5级的断裂,或在今后100年内,可能发生M≥5级的断裂,可定为发震断裂。P140 14.地震烈度:指某地区地表面和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P144 15.基本烈度:基本烈度是一个地区今后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P146 Ⅱ.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最佳答案,将其代码填在括号中)(29道) 1.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坡内一个或几个滑动面作整体下滑的过程叫做()。P121

试述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常见地质灾害

试述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常见地质灾害 发表时间:2017-11-01T19:35:49.6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1期作者:朱江帆1 李铮2 [导读] 摘要:地质灾害,特别是公路施工当中的地质灾害会对施工人员,施工机械,产生毁灭性的破坏,在公路建设中应当充分考虑,反复考察施工路段的地质情况,在施工前做好地质灾害的评估,根据灾害的形成原因,做好预防工作。 1身份证号码:53030219860721xxxx;2身份证号码:43011119850626xxxx 摘要:地质灾害,特别是公路施工当中的地质灾害会对施工人员,施工机械,产生毁灭性的破坏,在公路建设中应当充分考虑,反复考察施工路段的地质情况,在施工前做好地质灾害的评估,根据灾害的形成原因,做好预防工作。在公路隧道的使用阶段,做好养护工作,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做好维护和加固,做到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公路隧道;施工;地质灾害 引言 由于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我国汽车普及率也越来越高,同时也提高了对我国公路基础工程建设的需求。公路隧道施工中由于工程地质的复杂性,隧道围岩地质情况复杂多变,各种不良地质所导致的工程事故屡见不鲜,因此针对不良地质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显得越来越重要。不良地质地段是指滑坡、崩塌、岩堆、偏压地层、岩溶、高应力、高强度地层、松散地层、软土地段等不利于隧道工程施工的不良地质环境。这些问题给公路隧道的设计施工带来了严重困难。 一、隧道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地质灾害现象 1、涌水突水现象 水质灾害是隧道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种地质灾害现象。由于岩石结构的性质,以及隧道施工中对岩层的影响,导致岩层出现较多的裂痕等,增加了岩层的渗水性,当降雨天气频发时,地下水位上升,就会随着岩石裂缝涌现在隧道中,在较大的裂缝和涌水处还会伴随着泥沙和碎石粒,造成隧道路面的淤积,严重影响车辆的出行。由于排水不畅,隧道在长期的浸泡中会进一步造成岩石结构的迫害,致使岩石疏松多孔,严重影响了隧道的使用寿命。在一些山体地质环境中,隧道施工中若遇到溶洞、与地表水域有连通性的藏水区就会出现大量的水流涌出,这种地质灾害不仅具有突发性,由于水量的巨大,极易引起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施工中应加强地质勘探,对进一步的施工进行测井和地震等勘查,通过计算机模拟地质结构草图避让突水区域施工。 2、山体塌方现象 塌方地质灾害是隧道中一种危害形式,其危害的发生常与当地山体的地质结构和施工方案有较大的联系。隧道通过在岩层中的穿凿,影响了原有的岩层结构,在一些岩层较薄、岩层相较疏松的区域进行施工,极易引发由于支撑力缺失导致的局部塌方。另外,在一些断层和大断裂地带,岩层之间的相互叠加、错落,长期的地质变迁中形成了稳定的作用力平衡,当进行隧道施工时,岩层之间的结构遭到破坏,由于受力不平衡,导致局部地区释放应力,引起严重的塌方。塌方与涌水和突水下陷不同,对施工人员和环境等容易造成严重的破坏,一旦发生此种地质灾害就会产生生命和财产的威胁,因此,必须加强防御塌方地质灾害的有效措施,尤其在隧道的进出口区域进行结构的稳固,避免塌方的频发。 3、岩爆现象 在隧道的岩层结构中,主要是通过围岩体的支撑进行应力分解的,若在隧道施工中,造成了围岩的形变,就会产生大面积的崩塌和岩爆,隧道周围的岩体结构将岩石以碎石和岩片的形式发生弹射和片帮。岩爆现象具有频发的性质,但是并不是存在于整个隧道的终身使用中,往往在施工的初期极易发生此种地质灾害,特别是在地下水较少的山体结构中。与其他的地质灾害不同,岩爆现象不能够通过预测进行预警工作处理,只能实施支护保护,防止二次爆破的发生。岩爆地质灾害不容忽视,小到围岩的表面破碎,大到引起地震效应,不仅对出行的人员造成威胁,还影响了隧道周围居民的生活。 二、隧道工程中防治地质灾害的有效措施 1、隧道施工中防治突水与涌水现象的有效措施 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可以通过排、堵或排堵结合的措施处理涌水与突水现象,在治理涌水与突水现象的同时,还应加强监测与预控隧道工程附近溶洞和暗河的突水部位,实现施工阶段地质预报。具体措施如下: (1)为有效防止突水现象的发生,可以通过先隔水层后开挖含水层。此外,也可以通过采取超前预注浆、超前引排等施工技术,以达到有效减少突水地质灾害程度的效果。 (2)浅埋隧道和熔岩隧道的防治。进行治理浅埋隧道和熔岩隧道时应主要以堵为主,并在最大程度的基础上防止地下水位下降,通过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现井泉干枯和地面塌陷等现象,进而保护施工周围的生态环境,提高施工安全性。 (3)非熔岩深埋隧道防治。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发生突水和涌水后,应通过检测与预控工作准确分析并明确溶洞、暗河及隧道的交汇位置,采取钻孔疏干和排水导坑的措施治理非岩溶深埋隧道。例如,作者曾在云南磨思高速公路坝卡箐隧道、龙瑞高速公路三合同段官坡隧道中实施过具体的防排水施工技术,云南思茅、龙陵两地降雨频率较多,降雨量较大,当地土质渗水系数较大,给隧道的排水带来了较大的隐患。在具体的施工技术中采用了浅埋式排水管作为第一道防水措施,又结合当地的情形,施行防水层和防水混凝土作为又一道放水措施,有效地解决了隧道的涌水和渗水灾害。 2、隧道施工中塌方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塌方现象主要诱因是山体地质结构的不稳定性,在施工的准备初期,要对施工区域进行具体的勘查,结合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和现代隧道手段,对此区域的岩层结构、溶洞和断层等进行实地检测,分析岩层结构的力学特性,制定出最优的施工方案。在塌方的防治手段中,最重要的是进行支护工作,而不仅仅是预防。岩层区域采用锚杆和钢架支撑,熔岩区域采用导管的支撑办法。在隧道的施工中,常有混合地质灾害的发生,当发生围岩坍塌时,应做好导坑的预防,并用爆破和超前支护的方式进行施工的安全预防实施。施工人员之间对施工方案进行细致的审核,预见性了解该区域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做好提前预防和保护工作,并在状况发生时,做出准确的处理方案,保护施工人员安全的基础上,挽救施工单位的经济损失。 3、隧道施工中岩爆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为了缓解岩爆造成的危害程度,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具体如下:(1)改变围岩性质。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可以通过工作面附近

岩溶地面塌陷区地质灾害治理方法

岩溶地面塌陷区地质灾害治理方法摘要:岩溶地面塌陷区主要是指地表以下隐藏大面积溶蚀洞穴、漏斗及管道,在经过内外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地面塌陷变形破坏现象。由于我国土地辽阔,地质形态多样,岩溶以不同形态分散在全国各个地区。更重要的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人类活动的频繁,人类工程活动中产生的岩溶地面塌陷数量也呈现出上升趋势,且常出现在人口聚集的地区,对于地面建筑和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对此展开对岩溶地面塌陷区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地面塌陷区地质灾害治理方法研究,对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地方生态和经济协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岩溶地面;塌陷区;地质灾害;治理方法 岩溶地面塌陷区多发生在碳酸盐地区、钙质碎屑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区域。激发岩溶地面塌陷灾害的的成因多样,直接原因是大量降雨、干旱等自然因素。而间接原因是由频繁的人为活动所导致的,如,人类活动对该区域进行大量的抽排水、大开挖、深开采等人为破坏地下饱和生态水。人为因素导致下的塌陷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等特点。因此展开对岩溶地面塌陷区的地质灾害治理防范研究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现状 在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地质条件和外力的影响,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现状表现多样:如突发形成深坑、旋涡,逐渐形成岩溶漏斗,断裂带,在下坡地带可能会出现滑坡、泥石流及崩塌等现象。造成的

地质灾害有:建筑物倒塌,破坏机场、公路,溪河干枯、泉水消失,大量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等等。而根据我国南北不同地质条件、气象水文特点以及区域职能特点,岩溶地面塌陷区所带来的地质灾害种类是不同的。 (一)北方地区的岩溶地面塌陷区现状 北方地区主要是指长江以北的地区,该区域的岩溶地质除了古代岩溶系统之外,现代岩溶主要是以溶蚀裂隙为主。在地域分布中,主要集中在山区与平原的过渡段,如,在辽宁省的南部、山东的泰安、枣庄、莱芜等地区。 (二)南方地区的岩溶地面塌陷区现状 长江以南地区碳酸盐分布广泛,且气候气候温热湿润,植被茂密,地质构造多为紧密的褶皱和密集的断块,因此现代岩溶十分发育,并呈区域性集中发育。在区域上形成岩溶管网。以下为贵州某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岩溶集中发育区,也是最易出现岩溶塌陷区的范围。 (三)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区的现状 矿山采空区的地面塌陷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的地面塌陷形势,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区还代表着我国社会建设中的工程项目的地面塌陷区情况。目前,矿山采空区所带来的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全国20个省区市,在塌陷区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必须能够重视矿山采空区所带来的地面大面积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 二、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成因 (一)岩溶地面塌陷区的岩土体内部条件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