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术侦察3

技术侦察3

技术侦察3
技术侦察3

技术侦查:立法授权与司法控制并举

https://www.doczj.com/doc/3715444989.html, 2006年11月24日00:53 正义网-检察日报□一般而言,案件性质的严重程度是技术侦查措施适用范围的基本标准。

□技术侦查措施的具体选用应有两个标准:措施必要和合理怀疑。

□在有效的实体限制和程序控制之下,通过技术侦查措施所获得的证据应当允许作为证据使用。

□对技术侦查措施的审查监督应以技术侦查的主体、适用范围、适用条件为主要审查内容,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先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后进行审查。

现代刑事诉讼法致力于寻求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两大价值目标的统一,我国关于技术侦查措施的制度由于缺乏法律对技术侦查措施的具体规定,使得许多技术侦查措施游离于法律范围之外,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极易导致侦查机关滥用职权,造成对公民权利的侵害,从而有悖于刑事诉讼保障人权的价值目标。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必须以寻求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两大价值目标为指导,对我国技术侦查措施的法律规制进行重构,尽量做到立法授权与司法控制并举,力求构建一个规范的技术侦查措施体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技术侦查措施法定化

综观各国立法,对技术侦查措施的立法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即在刑事诉讼法中设立专门章节就技术侦查措施的条件程序作出专门规定。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即由刑事诉讼法就技术侦查措施作出一般、授权性规定。而由立法机关通过制定单行法的形式就技术侦查措施条件程序作出详细规定。笔者认为,在具体立法模式上可以借鉴德国的模式,在刑事诉讼法中用专门章节对技术侦查措施作出详细规定。采取这种做法的原因在于:首先,我国的多年立法经验和惯例都是将刑事诉讼程序统一规定在刑事诉讼法典中,采取德国模式符合我国立法惯例。其次,我国刑事诉讼法自1997年修改至今已将近10年,刑事诉讼法进

行再修正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在对刑事诉讼法进行再修正的同时将技术侦查措施法定化正是一次良好的契机。最后,将技术侦查措施在刑事诉讼法中以专门章节规定,也有利于各侦查机关统一认识,便于实践操作,加强对技术侦查措施的法律规制。

■限定技术侦查的主体、适用范围、适用条件

在技术侦查的主体问题上,技术侦查的实施主体无疑应当是侦查机关。我国人民警察法和国家安全法已经对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行使技术侦查措施作了规定。但是立法缺失了对检察机关的技术侦查授权。检察机关承担着职务犯罪的侦查职能,也应当由立法授权成为技术侦查权的行使主体,这是检察机关打击贪污贿赂等高智商、隐秘性犯罪的客观要求,也符合《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精神。同时也与国外立法通例相一致。即无论是否属检警一体的机制,只要有侦查职能,就同样赋予技术侦查权。因此笔者以为应当在刑事诉讼法中统一规定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其他依法具有侦查权的机关都是技术侦查权的主体,必要时都可以运用技术侦查措施发现和侦查犯罪。

在技术侦查的适用范围上,参照国外立法例,一般以列举方式或概括的限定条件明确规定技术侦查措施适用范围,严格限制技术侦查的适用范围。一般而言,案件性质的严重程度是技术侦查措施适用范围的基本标准,许多国家都确立了技术侦查措施使用的“重罪原则”,即技术侦查措施只能适用于性质严重的刑事案件的侦查活动。同时,还要考虑到一些案件的特殊性,某些案件尽管在社会危害性上并不属于特别严重情形,但是,由于这类案件的特殊性质,也可以规定对其使用技术侦查措施,这类案件如利用通讯技术进行的犯罪、在公开场合进行的犯罪、难以取证的犯罪等。从我国司法实践中刑事犯罪的特点和部分犯罪固有的特性以及侦破成本出发,可以考虑将重大的有组织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智能型、技术型犯罪以及侦查难度大、用一般的侦查手段难以解决的、危害严重的犯罪纳入技术侦查措施的适用范围。笔者认为应采用以下列举方式结合限定条件,确定技术侦查措施适用范围。 1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 2毒品犯罪、走私犯罪; 3黑社会组织、恐怖组织等有组织犯罪案件; 4计算机犯罪案件; 5重大贪污贿赂案件; 6其他法定刑在十年以上确需采用

技术侦查措施的重大复杂案件。

在技术侦查的适用条件上,技术侦查措施的选用应有两个标准:措施必要和合理怀疑。并非性质严重案件的侦查活动就一定需要使用技术侦查措施。是否使用技术侦查措施,还应当考虑具体案件的实际情况。倘若经由常规的法定侦查措施便可以实现侦查目的,那么技术侦查措施就应当不予动用,这是必要原则在技术侦查措施选用问题上的落实和要求。技术侦查措施必要标准的基本含义是指:只有在使用常规法定侦查措施无法达到查明犯罪事实、收集犯罪证据、有效控制犯罪的目的的情况下方可选用技术侦查措施。合理怀疑标准的含义是指:必须有一定的证据能够证明相对确定的侦查相对人已经有犯罪行为。也就是说,技术侦查措施指向的对象只能是高度嫌疑人、被指控人以及有证据证明与被指控人存在密切关联的其他人员,严禁对无关联的人员采用技术侦查措施。另外还应注意的是技术侦查措施所采用的具体手段和实施的侦查范围应严格限制在与侦查目的有关的内容上,收集的证据材料范围应仅限于与指控内容有关联。

■承认依法定程序通过技术侦查措施所获证据的合法性

长期以来,技术侦查措施所获得的材料能否作为证据使用在理论界有很大争议,在实践中往往对技术侦查所获得的证据材料进行必要的转化,然后将转化后的证据在诉讼程序中使用。笔者认为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一是技术侦查措施在立法上的缺失使得侦查机关在运用技术侦查所获得的证据材料作为证据使用时,无相应的法律依据。二是技术侦查神秘化观念根深蒂固,侦查机关将技术侦查当做打击犯罪的制胜法宝秘而不宣,担心一旦公开,会提高犯罪分子的反侦查能力,使侦查陷于被动。三是由于我国侦查实践中“口供”的取得限制少,技术侦查措施取得的信息或案件情况大多可以通过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方式重新加以确认和固定实现转化。因此在实践中技术侦查措施所获材料多作为犯罪线索、犯罪情报的来源,或作为指导侦查方向的参考,直接作为证据使用的极少。

技术侦查措施作为现代社会打击犯罪不可缺少的手段,在有效的实体限制和程序控制之下,通过技术侦查措施所获得的证据应当允许作为证据使用,没有必要再经历复杂的转化过

程,这也有助于侦查机关控制犯罪能力的提高和纠正侦查活动过于依赖犯罪嫌疑人口供的定势。

■确定技术侦查措施的审查监督内容及规则

对技术侦查措施的审查监督应以技术侦查的主体、适用范围、适用条件为主要审查内容,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先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后进行审查。

监督机关在收到侦查机关的技术侦查措施申请后,应当依法审查以下内容:是否属于法定案件适用范围,是否具备法定适用条件,技术侦查措施的介入是否必要,适用对象是否确定,是否具有关联性,经审查符合法定条件的予以批准。只有经司法监督机关依法定审查程序作出决定后,侦查机关方可采取技术侦查措施。

然而,对技术侦查措施进行审查监督,不可避免地会使侦查机关的效率降低,在公正和效率的价值冲突中应当寻找一平衡点,使得对技术侦查措施的审查监督既维护公正,减少对公民权利侵害,同时又不会阻碍侦查破案工作的进行。所以笔者以为:在紧急情况下,比如不采取相应的技术侦查措施,就会严重贻误侦查时机或造成犯罪嫌疑人逃脱,关键证据灭失的情况下,侦查机关可以先行采取技术侦查措施,但是应当在事后及时提请监督机关予以确认。监督机关经审查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的,应予以确认,如果审查认为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予以撤销,所获得的信息材料不得作为证据使用,并依法予以销毁。

■技术侦查措施的监管和侵权救济

对技术侦查措施进行监管和救济的前提是必须全程、如实地记录技术侦查的使用过程,技术侦查措施应当记入笔录,等待检察官、法官与相对人的检验、质疑,即使是为了保密之需,技术侦查措施至少需要单独订卷,单独送给法官、检察官事后审查,同时有必要保障辩方律师知悉、阅览的权利。技术侦查措施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内,当需要使用技术侦查措施所取得的证据时,应将技术侦查的进行情况告知相对人。如果所取得的材料与追诉程序无关时,应当销毁。同时可以参考德国、日本的规定,令作为技术侦查的实施者公安、检察机关定期

向人民代表大会相应工作机构报告技术侦查措施的使用情况,使得国家权力机关与社会公众能够对技术侦查措施进行总体上的控制。

另外,技术侦查措施违法使用侵犯公民隐私权、住宅权时对公民的赔偿问题,也应纳入到国家赔偿法的范围当中,确定其属于国家侵权的一种,赋予被侵权人申请赔偿的救济途径。

技术侦查(1)

浅论技术侦查应用于职务犯罪侦查的适用 一、技术侦查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技术侦查措施,指的就是侦查机关运用技术装备调查罪犯和案件证据的一种秘密侦查措施,包括电子窃听、秘密录象、秘密拍照、用机器设备排查、传递个人情况数据以及用机器设备对比数据等等。 1、技术侦查拥有全新的证据获取方式,有利于证据的保全和固定 在我国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影响下,职务犯罪也已经成为高智能型、高隐秘型的犯罪,犯罪的的手段层出不穷,犯罪获得的钱、物藏匿的越来越深、犯罪涉及到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因而现阶段侦查中发现难、取证难、固定证据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运用通常的侦查措施往往很难奏效。而技术侦查手段主要是监听电话、监视录像、秘密搜查、秘密拍照、对侦查对象定位追踪、用机器设备排查、传递个人情况数据以及用机器设备对比数据等,因为技术侦查获得证据和保存证据的方式特殊,所以相对于口供证据更加有利于对犯罪证据的及时保全和固定,这些证据能够客观、准确地为侦查破案提供第一手资料,也为分析案情和进一步侦破案件提供有力依据和指示方向。 2、技术侦查改变了现有侦查模式,使侦查变得多样化

现阶段检察机关侦查职务犯罪案件,特别是贿赂犯罪这种行动隐秘的案件,侦查方式基本上还停留在原始模式上,而且现今保护人权的呼声越加强烈,随着国家各种防止刑讯逼供的法规、政策的相继出台,在规范文明执法的同时,也使得检察机关传统的侦查模式陷入窘境。“由供到证”的侦查模式愈演愈烈,这种“挤牙膏”的侦查方式,其工作效率、社会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转换侦查模式,不仅是刑事侦查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内在要求。而技术侦查正是适应这种时代的要求所产生的“由证到供”的侦查模式。在结合过去的“由供到证”的侦查模式,使侦查走向多样化,让证、供互相指引、互相佐证,拓宽侦查方向,提高破案效率。 二、使用技术侦查手段的必要性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管理制度方面的漏洞依然存在,法律制度不够健全,权力运行仍缺少完善的制约和监督。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使职务犯罪呈现智能化、专业化、隐蔽化、国际化等特点。一方面,犯罪分子作案隐蔽、串供、毁证、伪造证据、转移赃物等反侦查活动越加普遍,给检察机关侦查、取证造成极大的困难;另一方面,随着法律的普及,检察机关办案流程和方法的公开化、透明化,犯罪分子对抗司法的心理也越来越强,尤其是刑事诉讼法对反渎反贪侦控能力的程序性控制和高检院的一系列规范性规定,更使得传统的侦查模式陷入了窘境。从司法体制上看,检察机关现行的管理

军事理论

第三章国际战略环境 1.国际战略环境:是一个时期内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在矛盾.斗争或合作共处中的全 局状况和总体趋势,它是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综合体现。 2.当前国际战略环境的特点: 1)国际形势总体趋于缓和但局部冲突仍然不断 2)大国较量的重点转向综合国力 3)军备竞赛趋缓但质量竞争激烈 4)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并呈现新的表现形式 5)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 3.国际战略格局:指世界各主要战略力量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通过相互联系.相互斗争而形 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 4.新旧格局转换及其特点: 1)这次国际战略格局的转换不是通过战争手段或是由于战争的结果,而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 2)这次国际战略格局的转换不是多极格局已经孕育成熟的结果 3)这次国际战略格局的转换还受地缘政治差异的影响 5.当前国际战略格局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1)美国单边主义难阻多极化潮流 2)欧盟整体实力和自主意识不断加强 3)俄罗斯发挥军事优势,力保大国地位 4)日本加快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 5)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6)印度已成为一支新生的世界力量 6.“一超”指的是美国“多强”包括俄罗斯.日本.中国.印度和英美德为代表的欧洲联盟等 7.国家间的领土争端因其形式的历史条件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1)历史上长期遗留的领土争端 2)殖民统治者为了给获得独立的国家制造麻烦而留下的领土纠纷 3)两极格局解体后新独立国家间的领土争端 4)新的国际法出台前后引发的国家间领土争端 8.局部战争已成为威胁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战争形态。 9.我国陆地边界22000多千米,海岸线18000多千米,周边国家多达29个,其中直接接壤邻国就有14个,我国领土总面积1260万平方公里。 10.三大毒瘤:1)国际恐怖主义2)宗教极端主义3)民族分裂主义 11.我国安全环境发展趋势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1)少数国家炒作“中国威胁”论,强化对我国的战略防范与牵制

视频侦查技术应用功能与方法研究

编号:20140101155 毕业论文 题目视频侦查技术应用功能与方法研究 姓名刘诗宇 专业治安学 学号 20140101155 指导教师闾刚 2016年4月17日

视频侦查技术应用功能与方法研究 摘要:视频监控侦查技术是一种将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到侦查和破案活动中的工作方法,伴随着技术的发达与时代的进步,视频技术在不断的完善,侦查工作在不断改进。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侦查活动结合视频监控技术将在侦查领域掀起一股新的潮流。视频侦查技术的发展大大推进了侦查工作的开展,为更快、更高效、更准确的破获案件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本文主要针对视频监控技术在侦查领域的应用现状、功能与具体方法展开研究,一方面对视频侦查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另一方面为视频侦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视频侦查;现状;应用功能;方法 Video investigative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unctions and methods Abstract:Video surveillance investigative techniques is a video surveillance technology applied to the working methods of investigating this case activities, along with video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progress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investigative work, a combination of video surveillance technology and investigative activities in the field of investigation set off a newfashion, innovation and enrich the means of investigating this case.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detective work, and 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faster, more efficient, more accurate cracked the case. In this paper,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video surveillance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investigation, function and specific method study, on the one hand,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status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video, on the other h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video investigation. Key words:Video investigation;Status quo;Application functions;Method

光电探测技术发展概况

光电探测技术发展概况 学号:20121226465姓名:熊玉宝 摘要:本文扼要论述光电探测技术重要性,并简要地介绍了光电探测技术的几种主要方法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光电;探测;技术 光电探测技术是根据被探测对象辐射或反射的光波的特征来探测和识别对象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本身就赋予光电技术在军事应用中的四大优点,即看得更清、打得更准、反应更快和生存能力更强。 光电探测技术是现代战争中广泛使用的核心技术,它包括光电侦察、夜视、导航、制导、寻的、搜索、跟踪和识别多种功能。光电探测包括从紫外光(0.2~0.4μm)、可见光(0.4~0.7μm)、红外光(1~3μm,3~5μm,8~12μm)等多种波段的光信号的探测。 新一代光电探测技术及其智能化,将使相关武器获得更长的作用距离,更强的单目标/多目标探测和识别能力,从而实现更准确的打击和快速反应,在极小伤亡的情况下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同时使武器装备具有很强的自主决策能力,增强了对抗,反对抗和自身的生存能力。实际上,先进的光电探测技术已成为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 现代高技术战争的显著特点首先是信息战,而信息战中首要的任务是如何获取信息。谁获取更多信息,谁最早获取信息,谁就掌握信息战的主动权。光电探测正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微波雷达和光电子成像设备常常一起使用,互相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可以获取更多信息,可以更早获取信息。前者作用距离远,能全天候工作;后者分辨率高,识别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强。无论侦察卫星、预警卫星、预警飞机还是无人侦察机往往同时装备合成孔径雷达和CCD相机、红外热像仪或多光谱相机。为改进对弹道导弹的预警能力,美国正在研制的天基红外系统(SBIRS)拟用双传感器方案,即一台宽视场扫描短波红外捕获传感器和一台窄视场凝视多色(中波/长波红外、长波红外/可见光)跟踪传感器,能捕获和跟踪弹道导弹从发射到再入大气的全过程。美国已经装备并正在不断改进的CR-135S眼镜蛇球预警机,采用可见光和中波红外像机,能精确测定420km外的导弹发射,确定发动机熄火点,计算出它的弹道和碰撞点。最近在上面加了一台远程激光测距机,其作用距离可达400km。美国海军也在为战区弹道导弹防御

浅析技术侦查制度的不足及完善建议.doc

浅析技术侦查制度的不足及完善建议- 在我国技术侦查这个专业术语最早出现在198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协助人民检察院对重大经济案件使用技术侦查手段有关问题的答复》之中,但规定也没有特别细致,只是规定了重大经济案可以使用技术侦查,至于如何使用技术侦查、具体经过什么样的程序、由哪个部门批准都没有做出规定。之后几年,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各类案件也层出不穷,1993年《国家安全法》中第10条规定:国家安全机关侦查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同时,在之后的《警察法》中也对该项制度做出了相应规定。然而,各类案件的破获难度不断增加、犯罪的手段越来越偏技术化、加之公民的法治意识以及自身的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出现的问题也明显增多,特别是针对该制度的合法性的争论以及该制度对公民权利的侵犯。在这种情况下,技术侦查制度通过立法规范技术侦查手段,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刑事诉讼法在2012年做出了修改,特别引人瞩目的是添加了技术侦查这一节,对技术侦查制度的适用程序、适用期限、适用对象以及适用范围都做出较为详细的规定。 一、我国技术侦查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侦查制度适用案件范围的规定太过宽泛 新修订的刑诉法对技术侦查适用的案件范围做出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但有些条文对技术侦查制度规定的不够具体;同时有些罪名在适用技术侦查措施的时间上也有不妥之处。尤其是类似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适用技术侦查措施规定为

立案后,会影响对此类犯罪的打击力度。因为这些案件需要在立案之前就要对其进行技术侦查,以减小这些案件对社会的危害性。 (二)技术侦查制度监督惩罚机制不够完善 制度的实施与运用只有在阳光下才能够发挥其作用。然而,此次新修订的刑诉法虽然较之以往有较大进步,但关于技术侦查制度的监督并没有进行规定,这会使公民对该规定的合法落实产生质疑。同时,由于该规定对惩罚机制也没有做出任何规定,这会造成权力任意扩张、控权流于形式、。甚至会损害公民合法权益。 (三)缺乏专业人员及设施 技术侦查制度因为其特有的技术性特点而受到关注,该制度的运用实施不但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高,同时对于侦查设施的要求也比较严格。然而,技术侦查措施在2012年刑诉法修改之前,技术侦查措施并没有被广泛的使用,所以在有了新规定之后,司法实践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以及设施。因为该项制度在之前虽然有所运用,但数量却屈指可数,使得我国司法机关缺少对技术侦查制度的了解与重视,更别提花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去建设高端的硬件设施和培着技术侦查所需要的技术性人才了。 二、完善技术侦查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技术侦查制度适用案件的范围 由于目前我国在该制度的案件适用范围上存在一些规定模糊、部分条文规定不周全等问题,需要在以后的相关司法解释以及法律规定中进行完善,重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对条文规定应更为细致。此次新刑诉法对技术侦查制度

浅论网络犯罪侦查

【摘要】网络犯罪是一种新型的智能犯罪。在侦查网络犯罪中,除了应借鉴侦查传统犯罪的方法外,更应探索新的侦查途径,采用新的侦查方法。首先,应想方设法获取网络犯罪案源;其次,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初查;第三,在网络犯罪现场勘查过程中,除了采用传统方法取证外,还应重点对与网络犯罪相关的电磁记录、命令记录等网络证据进行搜集;最后,应依托网络采取切实可行的侦查措施。【关键词】网络犯罪;案源;勘查;侦查措施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利用网络专门知识,以计算机为工具对存在于网络空间里的信息进行侵犯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①“网络犯罪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网络空间的计算机犯罪案件每年都以几倍甚至十几倍的速度增长,其所造成的损害远远大于现实空间的犯罪......”②按照《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的推测,20xx年以后,全球使用因特网的人数将以更加惊人的速度发展,预计至20xx年全球因特网用户将达7.65亿。网络犯罪具有极强的跨国性、专业化程度高、隐蔽性强、取证困难,而且犯罪主体年轻化,犯罪分子常常连续作案,造成的社会危害后果十分严重。对网络犯罪侦查的研究,目前在中国大陆基本上仍处于空白状态。实际部门办理此类案件尚无理论指导,因此,对网络犯罪侦查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总体上说,侦查网络犯罪一方面应借鉴侦查传统犯罪的方法,另一方面应针对网络犯罪的特点寻找切实可行的对策。一、网络犯罪案源的获取网络犯罪跨跃物理与虚拟两大空间。网络犯罪与发生在物理空间里的犯罪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其突出特点之一便是犯罪行为难以发现及被害人不愿举报。这一特点决定了要发现网络犯罪是相当困难的。鉴于此,则极有必要探寻获取网络犯罪案源的方法,否则,无案源,侦查工作也就无从谈起。获取网络犯罪案源,除了采用传统的发现案源线索的方法外,还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一)建立网络系统发现犯罪。即从各个要素入手,建立一个完善的获取犯罪信息的网络系统,通过此系统搜集案源线索。首先,从组织要素考虑,组建反网络犯罪机构。其次,从意识要素入手,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第三,为系统的顺利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第四,在满足有关要素的基础上,使系统运行起来,通过该系统搜集与网络犯罪有关的线索。如,国际刑警组织与美国的AtomTangerine公司合作,建立反计算机犯罪情报网络,该网络可以收集计算机及网上犯罪活动的情报,特别是犯罪分子即将攻击的目标和他们可能使用的手段。 ③我国可以参照国际刑警组织的做法,在国内建立同样的网络系统。(二)通过科技手段监视获取。即由控御主体利用各种现代技术建立跟踪或搜索系统实现对网络犯罪的监视,通过监视发现案源。如,韩国警方于20xx年7月份成立了“网络犯罪对应中心”。该中心利用实时跟踪和事件分析等先进搜查系统严密监视网上犯罪,并及时加以打击。中国大陆于20xx年2月26日面向全国发行了全国首款互联网净化器软件“网络警察110”,通过这一技术手段可以截堵互联网上的邪教、色情、暴力等有关信息。美国斯坦福研究所旗下的AtomTangerine公司研制出一个名为“网络雷达"的程序,可以监视计算机及网上犯罪活动。 ④又如,美国联邦贸易委员(FTC)建立一个特殊的因特网研究室,该研究室通过搜索机器人(这是一种可自动搜索因特网可疑内容的技术)等先进技术对网上广告进行全天24小时监控,通过监控可以及时发现网络欺诈的种种迹象,以便实现及时打击。⑤再如,美国联邦调查局于20xx年研究并设立了打击网络犯罪新系统。此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一个是“信息搜集系统”,该系统将帮助联邦调查局依据《外国情报侦察法》的规定,为窃听活动建立一个“灵活而即时的信息搜集基础”;另一个是名为“数字风暴”(DigitalStorm)的信息分析系统,该系统可以使联邦调查局经法庭授权之后,对电话和手机的传输信息进行过滤和检查;第三个系统是“企业数据库”,据此系统联邦调查局可以通过一个保密的全球网络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同时,美国为此新系统的建立投入了7500万美元。上述相关做法均值得借鉴。(三)通过设立打击网络犯罪网站获取信息。即设立一个专门用于打击网络犯罪的综合性网站,此网站既有新闻发布、官员讲话、法律文本和司法部门的其他报告,也有关于调查黑客、

现代探测技术

《现代探测技术》 2120100190 付悦 1 红外探测技术 1.1 红外探测的基本工作原理 不同种类的物体发射出的红外光波段是有其特定波段的,该波段的红外光处在可见光波段之外。因此人们可以利用这种特定波段的红外光来实现对物体目标的探测与跟踪。将不可见的红外辐射光探测出并将其转换为可测量的信号的技术就是红外探测技术。 红外接收光学系统的作用是把目标或目标区域的红外辐射聚焦在探测器上,其结构类似于通常的接收光学系统,但由于工作在红外波段,其光学材料和镀膜必须和其工作波长相适应。红外探测器将目标及背景的红外辐射转换成电信号,经过非均匀性修正和放大后以视频形式输出至信息处理器。信息处理器由硬件和软件组成,对视频进行快速处理后获得目标信息,通过数据接口输出。显示装置可以实时显示视频信号、状态信息。中心计算机的作用是对整个系统提供时序、状态、接口及对内、对外指令等控制。扫描和伺服控制器控制光学扫描镜或伺服平台的工作,并把光学扫描镜或伺服平台的角度位置信息反馈给中心计算机。 从目前应用的情况来看,红外探测有如下几个优点:环境适应性优于可见光,尤其是在夜间和恶劣天候下的工作能力;隐蔽性好,一般都是被动接收目标的信号,比雷达和激光探测安全且保密性强,不易被干扰;由于是目标和背景之间的温差和发射率差形成的红外辐射特性进行探测,因而识别伪装目标的能力优于可见光;与雷达系统相比,红外系统的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探测器的光谱响应从短波扩展到长波;探测器从单元发展到多元、从多元发展到焦平面;发展了种类繁多的探测器和系统;从单波段探测向多波段探测发展;从制冷型探测器发展到室温探测器;由于红外探测技术有其独特的优点从而使其在军事国防和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尤其是在军事需求的牵引和相关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作为高新技术的红外探测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地位更加重要。 1.2 红外探测技术的应用 红外探测具有环境适应性好、隐蔽性好、抗干扰能力强、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伪装目标,且设备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等特点,在军事上被广泛应用于搜索跟踪、火力控制、制导、监视等方面。 (1)搜索跟踪。搜索平台周围的广大区域出现的目标,跟踪并将信息传送给相应单位。IRST(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根据应用领域可以分成3种:机载、舰载以及地基。机载IRST除了以敌飞机和其发射的空空导弹为主要探测对象外,还包括以地面发射的地对空导弹为对象的MWS(导弹告警系统)或MAWS(导弹临近告警系统);舰载IRST以反舰导弹为主要目标;而地面IRST则主要用于对临近攻击枷直升机进行早期预警。 (2)火力控制。把捕获、跟踪目标获取的信息直接用于平台的火力运用,攻击目标。例如,进行机控系统(FCS);观测命中结果,并提供弹道信息的炮长瞄准装置等。 (3)制导。用于导弹寻的:便携式地对空导弹、近程地对空导弹、导弹防御用地对空导弹等;对付反舰导弹的舰载近程对空导弹、舰载BMD用对空导弹等:机载反舰导弹(ASM)、空空格斗导弹等。

技侦民警工作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技侦民警工作心得 篇一:技侦培训心得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转眼间前期集培训已经接近结束,在部领导和基地领导的关心指导下,经过近一个月的学习培训,使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我认为这次集中培训非常有意义,而且非常有必要,让我无论在思想认识上、工作追求上还是生活习惯上都有了巨大的进步,较全面的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理念。以下是我这段时间的一些感受和体会:首先,在政治想思想方面,做为一名军人,时时刻刻要把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祖国、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牢记于心,付之于行动,融入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以政治为先,突出政治引领方向,用核心价值观“对党绝对忠诚、政治绝对合格”支撑,用技侦品格魂贮立行,用先进文化凝神聚气来推动技侦后勤事业的发展。在工作作风上,作为一名即将成为技侦后勤事业的保障人员,让我明确了工作的方向就是:技侦事

业拓展到那里,后勤保障就跟进到哪里,要以科学谋划、真抓实干、雷厉风行、缜密细致的作风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以做好自己的本职为重点,作为一名医生,就是要以精湛的医术最大限度的解除技侦患者的疾苦,保障技侦人才的健康;坚持远**想,开拓创新,刻苦学习,坚持高尚品行,摆正心态,不计较个人得失,倾情平凡岗位、奉献神圣事业、矢志追求卓越。 篇二:线路治安管理与技术侦察工作岗位年度个人工作总结 线路治安管理与技术侦察工作岗位 =个人原创,绝非网络复制,欢迎下载= 转眼之间,一年的光阴又将匆匆逝去。回眸过去的一年,在×××(改成线路治安管理与技术侦察岗位所在的单位)线路治安管理与技术侦察工作岗位上,我始终秉承着“在岗一分钟,尽职六十秒”的态度努力做好线路治安管理与技术侦察岗位的工作,并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摆正自己的工作位置和态度。在各级领导们的关心和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下,我在线路治安管理与技术侦察工作岗位上积极进取、勤奋学习,认真圆满地完成今年的线路治安管理与技术侦察工作任务,履行好×××(改成线路治安管理与技术侦察岗位所在的单位)线路治安管理与技术侦察工作岗位职责,各方面表现优异,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肯定。现将过去一年来在线

技术侦察3

技术侦查:立法授权与司法控制并举 https://www.doczj.com/doc/3715444989.html, 2006年11月24日00:53 正义网-检察日报□一般而言,案件性质的严重程度是技术侦查措施适用范围的基本标准。 □技术侦查措施的具体选用应有两个标准:措施必要和合理怀疑。 □在有效的实体限制和程序控制之下,通过技术侦查措施所获得的证据应当允许作为证据使用。 □对技术侦查措施的审查监督应以技术侦查的主体、适用范围、适用条件为主要审查内容,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先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后进行审查。 现代刑事诉讼法致力于寻求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两大价值目标的统一,我国关于技术侦查措施的制度由于缺乏法律对技术侦查措施的具体规定,使得许多技术侦查措施游离于法律范围之外,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极易导致侦查机关滥用职权,造成对公民权利的侵害,从而有悖于刑事诉讼保障人权的价值目标。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必须以寻求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两大价值目标为指导,对我国技术侦查措施的法律规制进行重构,尽量做到立法授权与司法控制并举,力求构建一个规范的技术侦查措施体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技术侦查措施法定化 综观各国立法,对技术侦查措施的立法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即在刑事诉讼法中设立专门章节就技术侦查措施的条件程序作出专门规定。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即由刑事诉讼法就技术侦查措施作出一般、授权性规定。而由立法机关通过制定单行法的形式就技术侦查措施条件程序作出详细规定。笔者认为,在具体立法模式上可以借鉴德国的模式,在刑事诉讼法中用专门章节对技术侦查措施作出详细规定。采取这种做法的原因在于:首先,我国的多年立法经验和惯例都是将刑事诉讼程序统一规定在刑事诉讼法典中,采取德国模式符合我国立法惯例。其次,我国刑事诉讼法自1997年修改至今已将近10年,刑事诉讼法进

技术侦查措施

技术侦查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对技术侦查措施作出规定。 第八节技术侦查措施第一百四十八条公安机关在立案后,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重大毒品犯罪或者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案件,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人民检察院在立案后,对于重大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按照规定交有关机关执行。追捕被通缉或者批准、决定逮捕的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经过批准,可以采取追捕所必需的技术侦查措施。第一百四十九条批准决定应当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确定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种类和适用对象。批准决定自签发之日起三个月以内有效。对于不需要继续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应当及时解除;对于复杂、疑难案件,期限届满仍有必要继续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经过批准,有效期可以延长,每次不得超过三个月。第一百五十条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措施种类、适用对象和期限执行。侦查人员对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过程中

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应当保密;对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获取的与案件无关的材料,必须及时销毁。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获取的材料,只能用于对犯罪的侦查、起诉和审判,不得用于其他用途。公安机关依法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并对有关情况予以保密。 第一百五十一条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经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可以由有关人员隐匿其身份实施侦查。但是,不得诱使他人犯罪,不得采用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发生重大人身危险的方法。对涉及给付毒品等违禁品或者财物的犯罪活动,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实施控制下交付。第一百五十二条依照本节规定采取侦查措施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如果使用该证据可能危及有关人员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产生其他严重后果的,应当采取不暴露有关人员身份、技术方法等保护措施,必要的时候,可以由审判人员在庭外对证据进行核实。

侦察监视技术

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在其不朽名著《孙子兵法》地形篇的结尾中写道: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是说只要了解敌情和我情,就能胜利而不会有什么危险,只要了解天时地利,胜利就会接踵而来。可见从古代开始军事家就对了解敌情、掌握天时、地利等情况非常重视。历史发展到了今天,对敌情的了解就更加成为取得战争主动权的重要因素。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了解敌情、掌握天时地利呢?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要了解敌情无非是派人去侦察,通过人的眼睛去看、耳朵去听。要想看的远一点,只有在前敌修筑了望塔,在技术不发达、武器装备落后的古代,这样也就够了。在现代则远远不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武器装备的进步,战争样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要了解敌情就不能只靠人眼看耳听,而是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各种装备,也就是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侦察监视技术。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侦察监视技术是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但是在教材中并没有单独的节来讲授,我是将各节中有关的内容摘出来并将我掌握的有关材料融合在一起向大家作一介绍。)?一、概述 ?二、几种常见的侦察监视技术 ?三、对抗侦察监视的基本措施 ?四、侦察监视技术的发展趋势 (简要介绍主要内容) ?一、概述 ?(一)基本概念 ?什么是侦察?其目的是什么?侦察目的实现的物理基础是什么? 我们研究问题首先要明确所研究问题的概念,从而确定我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侦察的概念。 ?侦察是军队为获取军事斗争所需敌方或有关战区情况而采取的措施。 我们讲的侦察是指在战争中或为战争做准备过程中所从事的获取敌方情况的工作。 ?侦察的直接目的是探测目标,具体可分为发现目标、识别目标、监视目标、跟踪目标和对目标进行定位。 要达到探测目标的目的,一定要借助与技术手段和装备。 ?现代侦察监视技术是指发现、识别、监视、跟踪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定位所采用的技术。我们研究侦察监视技术,首先要提出的问题是,目标为什么可以被发现和识别,它的物理基础是什么,应该说:自然界中目标和背景之间总有一些差异,可以由人的感官或借助一些技术手段加以区别。这是我们进行侦察的基础。 为了更好的了解常用的几种侦察监视技术,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些基础知识。 ?(二)基础知识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有关电磁波的基础知识,对电磁波谱也有一定的认识,我们知道根据波长的不同,可分为各种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和无线电波。我们采用的是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通常对应照相机、红外扫描装置和雷达。 ?1、电磁波 ?波长0.4—0.76微米为可见光波段 ?波长0.76—1000微米为红外线波 ?波长1毫米—1米为微波 我们介绍这些电磁波的特性是因为任何物体都有发射和反射电磁波的性质,下面我们来介绍: 2、物体发射和反射电磁波的特性 ?(1)发射特性 ?高于绝对0度的物体都有热运动。

探测与识别技术

目标探测与识别技术调研报告 摘要:目标检测与识别在军事上对于战场监视和侦察具有重要作用,是现代高科技战争中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目标检测与识别就是对目标及环境的探测、识别、跟踪、定位,提供目标的信息,探测技术包括微光夜视技术、热成像技术、激光技术、兵器雷达技术等目前各国对目标检测与识别的研究都十分重视,探测与识别技术在现代国防,工业,医学和空间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探测、识别、跟踪、定位、微光夜视技术、热成像技术、激光技术、兵器雷达技术。 引言:目标检测与识别在军事上对于战场监视和侦察具有重要作用,是现代高科技战争中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目标检测与识别就是对目标及环境的探测、识别、跟踪、定位,提供目标的信息,探测技术包括微光夜视技术、热成像技术、激光技术、兵器雷达技术等。 微光夜视技术 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范围内,将微弱的光照图像转变为人眼可见的图像,扩展人眼在低照度下的视觉能力。微光夜视仪器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种类型。直接观察的微光夜视仪,由物镜、像增强器、目镜和电源、机械部件等组成,人眼通过目镜观察像增强器荧光屏上的景物图像,已广泛用于夜间

侦察、瞄准、驾驶等。间接观察的微光电视,由物镜、微光摄像器件组成微光电视摄像机,通过无线或有线传输,在接收显示装置上获得景物的图像,可用于夜间侦察和火控系统等。1934年,荷兰的霍尔斯特等人制成第一只近贴式红外变像管,树立起人类冲破夜暗的第一块里程碑。随着夜视技术的不断进展,品种不断增多,目前主要有:主动式红外夜视仪、微光夜视仪和热成像仪三种。其中微光夜视仪与主动红外夜视仪相比,有着体积小、重量轻,而且由于工作方式是被动的,使用起来安全可靠,不易暴露的优点;和热成像仪相比虽然在性能上稍逊一筹,但其极高的性价比使其逐渐成为各国军队的主战夜视装备。 主动式红外夜视仪是夜视器材的鼻祖,它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看到黑暗中的目标。像增强器研制成功,使得夜视器材的发展产生了一个新飞跃。而利用微弱的光线进行观测,是因为两个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首先,研制成功了灵敏度极高的光电阴极(S-20多碱光电阴极),使得夜视仪的光电增益大大提高。另一个突破是采用了光学纤维面板,大大提高了成像质量,将光线逐级放大,便实现了无须红外照明的微光观测。到1998年,就在美国陆军与利顿和ITT公司签订合同之际,第三代管的性能似乎已经达到了极限,然而利顿在投标中却又抛出了撒手锏——无膜微通道板像增强器。自动门控允许像增强器在照明区域和白天仍产生对比度良好的高分辨率影像,而不是产生模糊的影像。这个特点对陆军直升机驾驶员来说特别重要,因为驾驶员在城镇、村庄上空飞

侦查技术与方法

侦查技术与方法 并案侦查是公安机关在侦查破案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常规的重要的侦查措施之一。是指通过信息交流、分析判断、现场勘查、案情分析、初步侦查等方法和措施,认为在同一地区或不同地区发生的一系列案件,有许多共同之处,可能是同一个犯罪分子或同一伙犯罪分子所为,于是把这些案件串连起来,一井组织专案侦查,进行由此及彼,由一案挂多案的一种侦查措施。可 以实施并案侦查的条件很多,如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作案的时间、地点、环境,作案工具及手段方法,遗留痕迹特征等。[找文章到☆()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并案的方法大体有三种,一是以人串案,“人”可指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也可以指被害人的特定性特征;二是以案串案,即几起案件类型相同、情节相似;作案目标、作案手段、作案过程有共同点。三是以物串案,即依据物证串案。根据现场遗留痕迹、遗留物、作案工具、赃物等与案件有关物品进行串案;根据当前刑事犯罪。特别是严重刑事犯罪的一些特点,犯罪分子大流窜、跨区域、连续作案,集盗、抢、杀人、放火等罪行于一身的特点。要求侦查人员在侦查实践中,注重串并案侦查,并敢于、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 发展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观点。这两个观点为我们准确、及时、大胆地实施并案侦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并案侦查是实施中发展的观点 犯罪分子并不是生来就是罪犯,他有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其自然特征或体貌特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而改变。另外,犯罪分子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其生理、心理、习惯有相对的稳定性,其作案手段和方法会形成一种定势,有相对稳定的犯罪活动规律,但是犯罪分子特别是惯犯、累犯,他们在每一次作案后必然会有一个恢复心理平静、调整心理状态、揣摸作案手法、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他们为了提高下一次作案成功的把握性,增强逃避打击的能力总是尽量地克服一些心理定势,有意制造假象,干扰侦查视线。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国际间交流的进一步普遍和加深,犯罪分子犯罪方法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如某一犯罪分子在前几年采用踹门入室,“白日闯”盗窃作案,今天随着防盗门窗的普及,犯罪分子不得不研习技术开锁以达到作案目的。禁绝已久的毒品犯罪改革开放以后又死灰复燃,犯罪分子受高额利润的诱惑,由原来的盗窃抢劫等刑事犯罪变为毒品犯罪。如果一犯罪分子在前几年还只是小偷小摸的话,今天变成持枪抢劫、杀人越货的江洋大盗并不足为奇。犯罪的心理状态、方法手段等都有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犯罪分子在每一次作案得逞后,其犯罪欲望不断加强,主观恶习不断加深,犯罪能量步步升级。这本身就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可见,无论是从案件还是案犯来看,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在侦查实践中要注意运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案件和案犯,成功地进行串并案侦查。 二、并案侦查实施中联系的观点 事物的相对稳定性体现了其自身的同一性,同一性是我们认识和区别事物的基础。系列性案件的犯罪主体是同一的,案件必然在某方面具有同一性即案件的不变性特征,这是串并案侦查的基础。不论是以人申案、以案串案还是以物串案,串的是“案”,案件与案件串起来的根据是案件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案件的任何一个或几个环节中、通过认真细致地现场勘查,综合系统地分析判断,结合已经掌握的犯罪情报资料,找出案件之间的相关联的痕迹物证、手段方法、侵害目标、时间地点、主体特征等串案因素,这些相关联的因素是相对稳定的,依此进行串并案侦查并非难事。目前就串并案侦查中容易忽视的一个因素是案件之间的外在的联系。许多案件之间可供我们实施串并案侦查的相关联的稳定性的因素极少,本来应该申案分析、并案侦查的却没有实施,往往使我们错失破案良机。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完全相同的两起案件。侦查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案件之间的内在联

网络侦察技术分析

网络侦察技术分析(一) [本文原创,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一名严谨的黑客在入侵之前会先进行网络侦察及分析,以判断可行性及应采取的入侵方法。我们今天就讲一下一名黑客是如何进行网络侦察的。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安全管理的规范。一名好的网络安全人员,应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网络进行安全评估:1、从黑客角度进行思考,寻找现有的网络漏洞,对网络资源加以保护;2、从安全管理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寻找最佳途径既可保障安全又不影响商业运作效率。 从安全管理者角度考虑,安全管理者知道网络是如何配置的,更多从防火墙内部发起探测,关注内部网络的服务器和主机是否有异常情况,但黑客是不知道目标网络的配置情况,他们是从防火墙外部进行攻击/渗透的,所以一名合格的安全管理者还要从防火墙外部进行渗透看是否能穿透防火墙而控制网络主机。 如图: 从安全顾问角度考虑,首先要从不知情者的角度加以定位,然后以内部知情人的角度来评估网络安全 如图: 下面我们看一下不同基点的安全管理结构: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基于网络的安全管理结构。 如图: 由图可知,基于网络的管理产品将软件安装在一台服务器上,由它来向网络提出查询,提出查询的要求,其中主机往往是管理者,扫描网络上所有可疑的活动。在这种结构下每台计算机被动的响应查询,优点是主机并不知道被监视,缺点是监视端口会对交换机的性能产生影响 我们再介绍一下基于主机级的安全管理结构。 如图: 由图可知,这是一种分层管理体系,一层是图形界面,二层是管理者,通过代理发出查询请求,从代理收集信息进行显示,三层是安装在每台主机上的代理。可安装SNMP辅助管理。 安全审计的三个阶段: 对于安全管理的几个概念我们介绍完了,我们看一下网络攻击的动机。随着木马/病毒及黑客技术的商业化,网络攻击行为越来越多的是为了名利目的。现在所存在的主要动机为:偷

侦查中的技术侦查调研

侦查中的技术侦查调研 文章标题:职务犯罪侦查中的技术侦查调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向科技要战斗力,将科技手段运用于职 务犯罪案件的侦查,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与发展在刑事诉讼领域的反映,也是刑事诉讼实现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价值目标的客观需要。大力提高检察中的科技含量,依靠检察科技进步和提高好检察干警素质,是今后检察的重要发展方向。 当前,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体制转型中的新情况, 新事物不断涌现,职务犯罪日趋智能化、技术化,罪犯作案隐蔽、串供、毁证、伪造假证、转移赃物等反侦查活动普遍,取证难度较大;同时, * 的 * 性和对抗司法的心理增强,尤其是新刑事诉讼法对反贪侦控能力的程序性控制和高检院的一系列规范性规定,更使的传统的侦查模式陷入了窘境。我国有学者预言:21世纪的司法证明将是 以“物证”为主要载体的科学证明。在新的执法环境下,职务犯罪的侦查要有所突破,就必须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丰富侦查方法,提高侦查能力,而要提高侦查能力,必须要求侦查手段科技化,运用包括技术侦查等手段在内的科技手段。笔者在这里主要对技术侦查做一阐述。 一、技术侦查的概念与发展

所谓技术侦查措施,指的就是侦查机关运用技术装备调查罪犯和案件证据的一种秘密侦查措施,包括电子窃听、秘密录象、秘密拍照、用机器设备排查、传递个人情况数据以及用机器设备对比数据等手段。技术侦查是在被追诉者及一般公众均不知晓情况下进行的,因而能避免 * 的反侦查措施,所获取的证据也通常比较真实可靠。 技术侦查手段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 * 的增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国家的犯罪出现了组织化、技术化、隐蔽化的特点,这既给侦查造成了极大困难,又迫使侦查机关努力寻求侦查方式的变更和突破。首先在西方国家,侦查机关的侦查手段日益向技术化、高隐蔽性方面发展,新的社会形势提出了对这些新型犯罪最适合法律与司法工具问题,于是技术侦查措施产生并日益成为打击犯罪的一种重要的侦查手段。 在西方国家,一般对技术侦查的范围做了明确的界定,指定了侦查机关使用的程序和规则。如美国国会1968年通过《综合犯罪控制与街道安全法》,对于运用电子的、机械的及其他手段监听任何电子通讯或口头会话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规定,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明确赋予侦查机关广泛的监听权力;美国多数州法院承认心理测试结果的间接证据作用,已经有36个州承认心理测试结论;德国刑事诉讼法第8章规定“押、监视电话通讯、扫描侦查、使用技术手段、派遣秘

黑客侦察目标几种常用技术解析精编

黑客侦察目标几种常用 技术解析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对网管员来说,保障网络安全是基本工作之一,试想,假设一个厉害的黑客正在攻击公司的基础设施,而网管却无能为力的话,那么公司基础设施的信息还有什么价值防止攻击,首先就是要弄清攻击原理,才能做到应对自如。任何一个厉害的黑客攻击的第一步就是对目标的侦察。让我们来看一下几种常见的技术,还有如何防止他们。 1、一定要公私分明 经常有很多令你吃惊的大量的关于你们公司的敏感信息在网络中出现,等待着一些人偶然发现。你曾经为了你的域名搜索过IT论坛吗试试看吧!技术员工将经常在公共论坛上粘贴问题或者答案,提到在他们公司运行中的特殊设备,他们甚至用到了他们的工作电子邮件地址。很明显,他们没想到黑客会喜欢不用接触到你的网络就可以找出防火墙的类型或者你所属的服务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你应该加强执行一个政策就是要求你的使用者们不要用他们的工作电子邮件地址在公共论坛上注册任何信息,公司的名字也应该被禁止使用。他们仍然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但是你的基础设施的细节就不会被全世界看到。 2、在线数据库和网站注册 另一个黑客寻找你的技术员工信息的地方是IP地址的在线数据库和网站注册。实际上有四个数据库,每个包含一种类型的世界上不同部分的信息。查看在http://或者http://上的Whois部分,看是否能看到你公司的域名列表,名称,电子邮件,或你技术员工的电话号码。理想地,你应该提供这些领域中的普通信息,以防止黑客利用这些员工的身份,来迫使你的用户泄漏他们的密码或其他敏感信息。 3、注意文件安全 一个人的垃圾是另一个人的珍宝!在垃圾桶中搜寻是一种古老的,龌龊的但是仍然富有成效的信息聚集技术,在这种技

技术侦察措施

授权与控权:技术侦查措施的法治化 [陈磊]——(2012-4-27) / 已阅1568次 新刑事诉讼法在“侦查”一章中增设了“技术侦查措施”一节五个条文,规定了秘密监控、乔装侦查和控制下交付三类特殊的侦查措施,意义重大且深刻:一方面,明确对技术侦查措施予以授权,结束了技术侦查措施“秘而不宣”的立法状态,破解了技术侦查措施“证据合法性”的司法困境。另一方面,面对技术侦查措施不得不使用的“现实必要性”,以及技术侦查措施对公民隐私权和自治权构成天然威胁的“现实危险性”的两难局面,通过立法严格限制技术侦查措施的适用,为控制犯罪而授权,为保障人权而控权,以授权实现真正有效的控权,实现犯罪控制和人权保障两大价值目标的平衡。 一、提升法律位阶的明确授权 技术侦查措施以往并非无法可依,只是依据不足。1993年国家安全法第10条和1995年人民警察法第16条分别授权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为侦查犯罪活动(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察措施。这两条简单的概括性授权条款赖以实施的细则,主要是公安部制定的部门规章,包括2000年公安部颁布的《关于技术侦察工作的规定》等。技术侦查措施是对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住宅安宁权的干预和限制,对公民隐私权构成极大威胁。国家安全法和人民警察法均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普通法律,根据法律位阶理论——对社会重大利益的调整和保护应由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授权,技术侦查措施由普通法律授权的方式有违立法的基本原理。而且,具体的执行规范由公安机关内部掌握对外保密,浓厚的部门色彩使其重犯罪控制、轻人权保障。规制秘密手段的规范本身也是秘密的,这既违背了公开原则,也难以实现有效的监督。 上述规范只赋予了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使用技术侦查措施的权力,检察机关技术侦查措施的适用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尽管198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公安机关协助人民检察院对重大经济案件使用技侦手段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规定检察机关在侦办自侦案件时,对贪污贿赂案件与重大经济犯罪案件经过严格的审批,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使用技术侦查手段。但是《通知》本身并不具有法律的效力,也没有真正赋予检察机关决定与实施技术侦查措施的权力。 新刑事诉讼法将技术侦查措施的授权从普通法律提升到国家基本程序法的高度,符合强制侦查法定原则,兼顾了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价值需求。 新刑事诉讼法彻底解决了技术侦查措施“证据合法性”的问题,第152条明确规定,依法采取侦查措施所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同时,为了防止证据公开可能产生的危险,第152条还规定,如果使用该证据可能危及特定人员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产生其他严重后果的,应当采取不暴露特定人员真实身份等保护措施,必要时可以由审判人员在庭外对证据进行核实。 二、对技术侦查措施的严格限制 为规范技术侦查措施的适用,新刑事诉讼法对其适用的时间、范围、条件、程序、期限等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