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币汇率变化趋势范文

人民币汇率变化趋势范文

人民币汇率变化趋势范文
人民币汇率变化趋势范文

人民币汇率变化趋势

一、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回顾与发展趋势

(一)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回顾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79-1984),单一制到双重汇率制由于我国的物价一直由国家计划规定,长期没有变动,许多商品价格偏低且比价失调,形成国内外市场价格相差悬殊且出口亏损的状况,这就使人民币汇价不能同时照顾到贸易和非贸易两个方面。为了加强经济核算并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从1981年起实行两种汇价制度,即另外制定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继续保留官方牌价用作非贸易外汇结算价。即所谓的“双重汇率制”或“汇率双轨制”.1980年人民币官方牌价为1美元=l.5元人民币。从1981年1月到1984年12月期间,我国实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贸易外汇1美元=

2.80元人民币;官方牌价即非贸易外汇1美元=1.50元人民币。前者主要适用于进出口贸易及贸易从属费用的结算;后者主要适用于非贸易外汇的兑换和结算,且仍沿用原来的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

随着美元在80年代初期的逐步升值,我国相应调低了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使之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相接近。1984年底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己调至1美元=2.7963元人民币,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持平。

2.第二阶段(1985-1990),双重汇率制到单一制在人民币双重汇率制下,外贸企业政策性亏损,加重了财政补贴的负担,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外国生产厂商对双重汇率提出异议。1985年1月1日,我国又取消了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重新恢复单一汇率制,1美元=2.50元人民币。事实上,1986年随着全国性外汇调剂业务的全面展开,又形成了统一的官方牌价与千差万别的市场调剂汇价并存的新双轨制。而且当时全国各地的外汇调剂市场,在每一时点上,市场汇

率水平不尽相同。这种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的多重汇率制一直延续到1993年底。其间,外汇调剂市场的汇率形成机制,经历了从开始试办时的人为定价到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过程。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物价上涨速度加快,而西方国家控制通货膨胀取得一定成效。在此情况下,我国政府有意识地运用汇率政策调节经济与外贸,对人民币汇率作了相应持续下调。从1986年1月1日起,人民币放弃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做法,改为管理浮动。其目的是要使人民币汇率适应国际价值的要求,且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1986年7月5日,人民币汇率再度大幅调低至l美元=3.7036元人民币。1989年12月16日,人民币汇率又一次的大幅下调,由此前的1美元=3.7221元人民币调至当日的4.7221元人民币。1990年11月17日,人民币汇率再次大幅下调,并由此前的4.7221调至当日的5.2221元人民币。

3.第三阶段(1991-1993),多重汇率制

1991年4月9日起,我国开始对人民币官方汇率实施有管理的浮动运行机制。国家对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的浮动调整,改变了以往阶段性大幅度调整汇率的做法。实际上,人民币汇率实行公布的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即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多重汇率制度。

我国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主要指人民币官方汇率的有管理的浮动,其基本特点是,我国的外汇管理机关即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与发展的状况,特别是对外经济活动的要求,参照国际金融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动情况,对公布的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的浮动调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官方汇率数十次小幅调低,但仍赶不上水涨船高的出口换汇成本和外汇调剂价。

4.第四阶段(1994-2005),人民币汇率并轨

1994年l月1日起,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1993年12月31日,官方汇率l美元兑换人民币5.8元;调剂市场汇率为1美元兑换人民币8.7元左右。从1994年l月1日起,将这两种汇率合并,实行单一汇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定为l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同时,取消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度,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改革汇率形成机制。这次汇率并轨后,我国建立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二)汇率变化的发展趋势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宣布: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宣布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升值约2个百分点。从2005年7月至2009年9月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趋势有几个比较有意义的时间点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8.0,为7.9982元人民币兑1美元。2007年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07年5月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至千分之五。人民币汇率由2008年初的7.2986高点持续下跌,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破7”,达到6.9920元人民币兑1美元。至该年的7月15日,人民币汇率升值6.53%.这主要是因为2008年上半年中国政府将控制通胀、减少资金流作为调控的重点,在美国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实行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市场对人民币升值报有预期。美元在国际市场持续走低,凸显人民币价值的相对升高。

次贷危机全面升级后,人民币汇率自6.823横向波动,微幅贬值,至2008年12月份人民币汇率累计贬值0.35%,全年升值6.2%.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方案,加大市场资金流投入力度,人民币市场化趋势增强。

2012年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兑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 6.3031

元,1港元兑人民币0.81278元,100日元兑人民币7.8470元,1欧元兑人民币8.3475元,1英镑兑人民币9.8710元,澳元/人民币6.6920元,加元/人民币6.3015元,人民币1元兑0.48085林吉特,人民币1元兑4.7148俄罗斯卢布。

二、汇率变化对外贸的影响

(一)汇率变化对外贸的短期影响

货币贬值对出口的影响表现为:本国生产的出口产品生产成本受到原材料来源的影响,其以本币表示的商品价格要受本国国内价值影响。在不同情况下,汇率下降对出口产品的本币价格和外币价格的影响不同,因而对贸易也会产生不同影响。

当出口商品使用本国原材料的情况下,如果本币国内价值升值,本国原材料价格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使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下跌,汇率下降又使本币对外币贬值,因此产品的外币价格大幅度下跌,这增强了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引起出口增加;如果本币国内价值稳定,国内原材料价格不变,生产成本也不变,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也不会发生变化,但汇率下降使本币对外币贬值,出口商品不变的本币价格折算成外币也会使外币价格下跌,从而也增强了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进而增加产品出口;如果本币国内贬值,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使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上涨,但汇率下降,出口商品上涨的本币价格折算成外币,其外币价格是否下跌及下跌幅度的大小,则要由本币国内贬值使出口商品本币价格上涨的幅度与汇率下降使本币贬值的幅度共同决定。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涨,导致出口减少;若前者等于后者,则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不变,不影响商品的出口;若前者小于后者,则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下跌,不过下跌的幅度较小,只会较少地增加出口。

而当原材料来自国外时,汇率变动在对出口产品价格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对进口原材料的价格产生同样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汇率变动的贸易效果与

进口原材料在出口商品生产中所占比重的高低成反比。因此,该比重越大,汇率下降促进出口的作用效果就越小;反之,汇率下降的作用效果就越大。

对进口来讲,由于进口商品是外国生产的,其外币价格不会因别国汇率的变动而变动。本币汇率下降使本币对外贬值,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折算成本币就会使以本币表示的商品价格上升,从而导致进口商品的减少。

本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表现为:当生产出口商品使用本国原材料时,本币国内价值贬值的情况下,本币汇率升值会使出口商品的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出口减少;本币国内价值稳定的情况下,本币升值仍会使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涨,导致商品的出口减少;本币国内价值升值,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是否上涨及上涨幅度的大小,由本币国内升值使出口商品本币价格下降的幅度和本币升值使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的幅度共同决定,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引起出口增加;若前者等于后者,则不影响出口;若前者小于后者,则只会较少地减少商品出口。而当生产原材料来自海外时,本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与进口原材料在出口商品生产中所占的比重高低成反比,比重越大,则汇率升值减少出口的作用效果越小;反之,效果就越大。

本币升值对进口的影响表现为: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不受他国汇率变动的影响,因此本币升值会使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下降,从而导致国内商品进口的增加。

(二)汇率变化对外贸的长期影响

目前理论界有关汇率变动对外贸的长期影响的讨论可分为两种:中性论和非中性论。所谓中性论是指汇率变动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对一国的贸易影响趋于零。因为汇率变动形成的价格竞争优势只可以在短期内存在,而在长期内各种制约因素逐步抵消了由汇率变动形成的价格竞争优势。所谓非中性论,即汇率变动不仅在短期内可以促进一国的出口贸易扩大,而且可以促进一国出口贸易的长

期、稳定发展。其理由是:汇率变动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不仅表现为短期内价格竞争优势的形成,更重要的是,这种短期贸易促进功能可以为启动一国潜在的、有利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各因素发挥作用,进而推动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笔者认为,汇率变动对外贸发展长期有利效果并非汇率变动本身造成,而是以汇率变动为契机,通过比较优势的转换形成。因此,要使汇率变动具各出口贸易长期发展的促进作用必须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

1.出口产业应具有规模经济特征。因为汇率变动产生的价格竞争优势只是短暂的,要使此种优势转换成长远优势,必须保证出口产业在汇率变动的短期作用效果下迅速形成不仅仅依赖于价格因素的产业竞争优势。很显然,这种竞争优势的转换必须以规模经济为基础。只有出口产业具有规模经济特征,这种竞争优势的转换才有可能在短期内完成。

2.出口国应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完善的产业体系不仅仅是汇率变动的短期效果赖以发挥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支撑出口产业实现比较竞争优势转换的重要前提条件。只有具备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才能保持产业间和产业内的合理结构和紧密联系;有关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连锁效应才有可能得以充分发挥,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才有可能在接受短期出口贸易发展拉动的同时,反作用于出口产业比较竞争优势的转换。因此,任何两头在外的飞地经济都难以通过汇率变动的方式实现出口贸易的长期、稳定增长。

3.人力技术资本的积累和供给是影响一国长期汇率变动效果的最根本因素。汇率变动的长期贸易效果既然是通过动态比较优势实现的,那么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该贸易效果赖以实现的重要物质基础。要促成产业结构的改善,高水平的人力技术资本的投入则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历史证明,当一国经济发展到要素察赋优势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逐渐消失时,人力技术资本的供给将成为该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对我国外贸应对汇率变化的建议

从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币不断升值,美元兑换人民币已经突破7.0这个关口,在巨大的升值压力之下,我国政府和外贸企业应采取相应对策来应对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压力。

(一)政策方面的建议

当前,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己经形成,升值的预期往往比升值本身更可怕。从日本的经验来看,升值预期的自我实现往往会导致汇率的超调,而汇率的过度波动,特别是大幅度升值会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我国政府当务之急是采取措施、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大原则,缓解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压力。

1.完善央行干预机制。

外汇的市场化改革要求逐渐减小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频率。现在的情况是中央银行入市干预的交易日数超过总交易日数的70%,对银行间市场的头寸基金全部收购或供应,可以说主导了市场汇率的形成。扩大汇率波动区间后,中央银行应减少市场干预频率。中国人民银行也将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除非当市场汇率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趋势性的、较长期内的低估或者高估,并可能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时,中央银行才入市干预。

2.综合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针对目前人民币存在的升值问题,我国应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相结合的方式来为人民币进一步升值“虚火降温”.主要措施有:

(1)调整出口退税率,减少对高能耗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补贴。我国目前平均出口退税率高达15%,但财政却又无力支付,可考虑合理利用外汇储备

加快拖欠款的偿还,以加快企业资金的周转和减轻国家财政支出压力。税率下调的结果会使我国的出口增长放慢,经常项目余额减少,从而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另外税率的调整也可以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2)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管制是降低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重要途径。对于像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大型中资跨国公司的全球资金调拨以及银行持有更多的海外资产等应逐步放宽,扩大国内企业和居民用汇的权利等。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适当提高对新增非居民人民币存款的准备金要求,从而降低银行支付给新增非居民人民币存款的利率;鼓励境外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并放宽境内机构发行外币债务管制。

(3)降低人民币存款利率或提高贷款利率。存款利率应下调到使人民币的收益率低于其他国家货币如美元的收益率,从而有助于避免大量“热钱”流入我国,降低人民币来自资本项目盈余的升值压力;提高贷款利率会增加出口企业的成本从而会引起出口增长放慢,降低人民币来自经常项目盈余的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对于投机性的热钱要严格监控坚决杜绝,以维护我国汇率制度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3.调整进出口商品的贸易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我国目前较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我国贸易商品结构具有如下特点: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较大比重,是我国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所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有了快速发展,但是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仍很低,依然是高科技产品的主要进口国: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仍然很小,新兴服务业的出口竞争力明显不足。从我国的贸易商品结构可以看出,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外国需求弹性较小,而且面临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而进口的高科技产品和机器设备的国内需求弹性相对较高,这一贸易结构特点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改善。因为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这是因为: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强调静态的贸易利益,忽略了动态的贸易利益,即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演进、技术的进步

以及制度创新等的推动作用。在贸易自由化和经全球化日益加快的环境下,劳动力、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加上技术的进步和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推动了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新材料对资源的替代以及劳动力要素的提高对数量不足的弥补,从而使得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因此,我们不能被当前的比较优势条件所限制,而应该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发展我国的主导产业,将我国潜在的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竞争优势。

4.降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国别依赖。

目前我国对外出口地区结构上极端不平衡,出口集中在少数国家,增大了对这些国家市场的依赖性,从而可能使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斗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如下文图表所示,以2006、2007年为例,美国和日本两个市场占我国总出口市场近一半。论文格式另外,我国贸易收支顺差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美国,而与拉美、非洲等大多数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和经贸合作相对较小。因此,从对外贸易地区结构上看,我国应努力开拓拉美、非洲、东欧等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适度减轻对日本、美国、欧盟以及东亚一些国家或地区贸易市场的过度依赖,从而减轻与美、日等国的贸易摩擦,减轻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压力以及升值对我国贸易的冲击影响。

(二)企业方面的建议

具体措施如下:

1.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企业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汇率机制改革后,出口企业如果不能摆脱以往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出口价格的“三低局面”,将很容易减少其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因此,出口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品牌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

劳动生产率等措施,从根本上提高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另外,挖掘内部潜力,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节省不必要的费用,大多数出口企业应从抓内部管理入手,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尽量减少原材料采购环节,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走差异化、品牌化之路。我国很多企业缺乏长远品牌规划,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面临的是与世界品牌竞争的市场。出口企业要尽快提高出口产品档次,提升产品的品牌内涵和设计能力,创建出口产品品牌优势,走高端名牌之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国外频繁以反倾销、特保等措施来给中国企业施压。

3.加快海外转移,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出口企业应逐步进行资源整合,合理利用财务杠杆,通过收购兼并等手段,适度加大海外扩张的步伐,建立全球化生产贸易体系。这样可以提高对汇率变动的抵抗能力,减少个别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

4.提高汇率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中国的外贸出口企业应当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目前国内企业可以使用的汇率避险工具主要有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掉期交易、出口押汇、福费廷和结构性存款等。企业应充分了解这些业务的功能,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与期望回报率对各种产品进行选择,注意选择合适的交易时机作外汇保值交易锁定结汇收入,提高汇率风险防范意识,积极与专业银行合作,可以有效地规避汇率风险,这也是缓解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贸易负面影响的一个现实途径。此外,中国需要加快汇率利率机制改革,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打造公平、有效的宏观平台。

电大作业汇率调查人民币汇率变化分析人民币短期汇率走势及其影响

电大作业汇率调查人民币汇率变化分析人民币短期汇率走势及其影响

问题: 调查一月内人民币汇率变化,分析人民币短期汇率走势及其影响。学习者提交一份一月内汇率变化数据表(限任一自然月),并三言两语概括汇率走势。 答: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兑各币种中间价月平均汇率 2 4 6 8 10 12 9月7月5月3月1月

美元港元百日元欧元英镑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因此一国货币对其它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而人民币汇率就是人民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7月21日,人民银行突然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人民币汇率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改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变相升值2%,而且不再与美元挂钩。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人民币汇率一篮子机制就是综合考虑在中国对外贸易、外债(付息)、外商直接投资(分红)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并分别赋予其在篮子中相应的权重。具体来说,美元、欧元、日元、韩元等自然成为主要的篮子货币。另外,由于新加坡、英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澳大利亚、泰国、加拿大等国与中国的贸易比重也较大,它们的货币对人民币汇率也很重要。 从图表中我们看到总体相对稳定的汇率除了人民币汇率单方向升值和贬值的选择以外, 保持相对稳定,也是当前汇率变动的一种选择,很可能也是在当前动荡的国

浅析人民币汇率变化原因及对经济影响

浅析人民币汇率变化原因及对经济影响 总论 汇率是国际金融的重要指标,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人民币汇率是中国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经济杠杆,也是实现和衡量我国经济内外均衡的重要指标。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经济增长状况;经济增长是决定一国货币价值的根本因素。一般而言,经济增长都会引起货币价值的上升,其原因在于:如果一国经济增长率较高,人们对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状态产生信心,外国投资者必然踊跃前往该国投资,从而引起该国国际收支资本项目的收入增加,该国货币需求旺盛,币值自然上升。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收支的总和。在浮动汇率制下,市场供求决定汇率的变动,因此国际收支逆差将引起本币贬值,外币升值,即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国际收支顺差则引起外汇汇率下降。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来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经常项目顺差近年来保持着较高的水平,这就潜在地形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且在我国资本项目基本上是连年顺差的,外汇储备明显增加,这表明外汇市场上的供给大于需求,本国货币有升值的压力。 三:通货膨胀因素:通货膨胀率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一般地,通货膨胀和国内物价上涨,会引起出口商品的减少和进口商品的增加,从而对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影响,导致该国汇率波动。同时,一国货币对内价值的下降必定影响其对外价值,削弱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地位,人们会因通货膨胀而预期该国货币的汇率将趋于疲软,把手中持有该国货币转化为其它货币,从而导致汇价下跌。 国内外通货膨胀率的差异是决定汇率长期趋势的主导因素,通货膨胀率的高低是影响汇率变化的基础。如果一国的货币发行过多,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就会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使一国的货币在国内购买力下降,使货币对内贬值,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对内贬值,必然引起对外贬值。因为汇率是两国币值的对比,发行货币过多国家,其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减少,因此在该国货币折算成外国货币时,就要付出比原来多的该国货币。若中国的通货膨胀率相对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人民币的相对币值也就是说其购买力在下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缓解。相反若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则美元的币值在下降,人民币的币值相对上升,人民币会有升值的压力。 四: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决定货币价值、货币购买力的首要因素。如果本国货币供给减少,则本币由于稀少而更有价值。通常货币供给减少与银根紧缩、信贷紧缩相伴而行,从而造成总需求、产量和就业下降,商品价格也下降,本币价值提高,外汇汇率将相应地下跌。如果货币供给增加,超额货币则以通货膨胀形式表现出来,本国商品价格上涨,购买力下降,这将会促进相对低廉的外国商品大量进口,外汇汇率将上涨。 五:国外环境的变化:(1)外国政府的政治压力:一些西方国际声称人民币价值

浅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趋势

浅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趋势 [论文关键词]货币政策汇率变动 [论文摘要]近年来,要求人民币升值和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呼声越来越高,从分析货币政策目标与汇率制度的关系入手,探讨我国近期人民币汇率变动、汇率制度改革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发达的货币信用基础上的,将货币政策作为主要的、常规的宏观经济调控工具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货币政策一般应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中介目标及政策效应等诸方面内容,其中目标的选择是首要问题。1995年央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将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定位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所谓币值稳定应该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的含义,对内要力求货币供需总量长期均衡,对外则要保证汇率基本稳定,所以汇率政策应当视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又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只有妥善处理两者关系才可能使得政策顺利执行并取得预期效果。 1我国施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总供求关系极不平衡,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的背景之下。与这种宏观经济不均 衡状况相适应,我国只能施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总供求关系出现巨大转变,但是由于改革过程中某些矛盾没有得到恰当处理,也是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使然,1997年出现了始料未及的市场需求不足态势,而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更使得这一矛盾日益突出,通货紧缩的迹象初步显现:1997年下半年我国GDP增长率开始下降,物价指数持续下跌,国内市场萎缩,失业增加。为了防止经济滑坡,政府适时地提出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从1997年10月份开始在坚持适度从紧的前提下,采取了一些灵活微调的松动性措施;1998年3月央行合并准备金账户,并先后两次调低法定存款准备率,适当增加了货币供给量;从1996年起央行8次下调利率,优化了利率结构和利差水平;继续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8年人民币坚持不贬值,保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研究分析.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分析.

————————————————————————————————作者:————————————————————————————————日期: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国际收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用购买力平价分析发展中国家时要做修正。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时期可能有较高的通胀率而其汇率并不按比例贬值。因为在经济起飞的一段时间里,发展中国家的非贸易品(住房,服务)的涨价幅度远高于贸易品的涨幅。第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时期可贸易品生产力的提高速度一般高于发达国家。这也是人民币未来可能趋强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利率平价对人民币走势的解释和预测能力会越来越强。第四,中国应考虑在贸易项下基本平衡,在经常帐户下有赤字,在资本项下有盈余的格局来保持外汇供求平衡和汇率的稳定。第五,靠减少再贷款对冲中央银行买汇放出基础货币的余地已变得越来越小。可选择政策工具有:(1)用鼓励投资或放宽进口限制的方法适当增加进口;(2)考虑采取用部分自愿结汇的办法使一部分外汇分流在民间;(3)逐步使利率市场化,以减少由套利活动带来的不确定性;(4)考虑逐步开放资本帐户,稳步走向人民币全面可兑换。 1994年汇率并轨后,中国实行了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系,从而基本上消除了外汇黑市。官方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管理,官方汇率基本上等于在给定外贸和汇率政策下的市场均衡汇率。图1给出了1980—1996年人民币官方汇率。从总体来看,94年以来的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为稳定汇率,在1994—1996三年期间,我国中央银行平均每天净买入1亿美元。本文以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为主线来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基准及未来走势。 1.1994,1995,1996三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21.7%,14.8%,6.1%,美国这三年的通胀率平均为3%左右;为什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此期间非但不贬反而稳中有升?2.1994—1996三年期间,人民币存款利率远高于美元利率;为什么人民币还能升值?3.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国际收支对人民币汇率有那些影响?4.中国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关系如何?本文分五部分:绝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国际收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前三部分提供分析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基准,后两部分分析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一、绝对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理论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物价指数之比。代表本国货币交换外国货币的比率——汇率,实际上代表的是用本国购买力交换外国购买力的比率。绝对购买力根据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在一篮子可比较商品上所具有的购买力的大小来解释汇率的决定。如果用E表示1美元合多少元人民币的人民币直接标价汇率,P$表示美国的价格水平,PRMB表示中国的价格水平,绝对购买力可用公式表述为:用购买力平价估算的结果差距很大。以《经济学家》期刊(1993年5月13日)所引用的估算为最高,1美元合1.5元人民币;以目前汇率折算的估算为最低,1美元合8.30元人民币。中国1995年的GDP为57733亿元人民币,如果1美元合1.5元人民币,那么中国1995年的GDP就约为38500亿美元,人均3200美元。这一数字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国(第一为美国)。很显然1美元合1.5元人民币高估了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然而,如果我们目前用汇率将GDP从人民币折算成美元,那么中国1995年的GDP只有6955亿美元,人均580美元。观察中国的生活水平(比如寿命,食品和服装消费,教育,医疗服务,住房等等),人均580美元又显然低估了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最早对中国经济实力进行购买力平价分析的是美国的克拉维

人民币汇率变化的调查报告

人民币汇率变化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人民币汇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币与其他国家币种相兑换的一定比例,也可以叫做人民币汇价。从2005年7月21开始,中国就开始采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现在被广大人民接受的人民币汇率是人民币与发达国家货币之间的管理浮动汇率。现在各国均已对发达国家美国的美元的汇率为基础汇率,而与其他国之间的汇率则是通过各自与美元兑换的汇率互算而得。因此本文以2005年-2013年的人民币汇率为数据基础,分析这9年的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从而分析出2014年人民币汇率的变动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进而实现对“十三五”、“十四五”期间人民币汇率发展趋势的预测,以及针对为来年的发展趋势,我国居民为了能购保障构建小康社会的进程顺利进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二、调查现状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虽说有时候很微小但宏观上影响着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政策的导向,微观上影响着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说大到国家小到寻常百姓家。下面通数字具体说明人民币汇率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主要影响。 (1)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 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就是GDP,首先整体纵观一下2005-2013年GDP与相应年份的人民币汇率的情况,见表1、图1所示,表中可见人民币汇率每年都在下降,国内生产总值逐年稳定上涨,可见这9年中国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自身综合实力也在不断提高,人民币汇率的下降也意味着人民币逐渐升值,名义利率也在提高。

表1 2005-2013年人民币汇率与GDP 、进出口总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统计表 图1 2003-2015年人民币汇率与GDP 历年变化趋势图 运用SPPS 软件拟合出相关变量的关系式为: x y 650.564773287.5+= 973.02=R 其中y 为人民币汇率,x 为国内生产总值 二者的拟合公式相关度为973.02=R ,说明两者具备很强的因果关系,图2为二者的关系拟合图,直观表明两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汇率变化

汇率变化 答: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兑各币种中间价月平均汇率 2 4 6 8 10 12 2010年9月7月5月3月1月 美元港元百日元欧元英镑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而人民币汇率就是人民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2005年7月21日,人民银行突然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人民币汇率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改为1

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变相升值2%,并且不再与美元挂钩。 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即期外 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 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 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 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 浮动。人民币汇率一篮子机制就是综合考虑在中国对外贸易、外债(付息)、外商直接投资(分红)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并分别赋予其 在篮子中相应的权重。具体来说,美元、欧元、日元、韩元等自然成为主要的篮子货币。此外,由于新加坡、英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澳大利亚、泰国、加拿大等国与中国的贸易比重也较大,它们的货币对人民币汇率也很重要。 从图表中我们看到总体相对稳定的汇率除了人民币汇率单 方向升值和贬值的选择以外, 保持相对稳定,也是目前汇率 变动的一种选择,很可能也是在当前动荡的国 际经济形势下,人民币汇率最可取的改革思路。 一、人民币升值的带来的利益

人民币汇率变化预期

人民币汇率变化预期 汇率变化预期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比如,国家的政府主权外债的签署,进出口企业因汇率变动导致的企业相关政策的调整等。成功的预测汇率的走势对政府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规避外回风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汇率预测理论, 简单分析了各类预测方法的优点及不足, 寻找适合我国的汇率预测方法。关于汇率预测的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以现有的汇率决定理论( 如购买力平价假说、利率平价假说、国际收支学说、资产市场假说等) 为基础, 在汇率与影响汇率的经济因素之间建立线性模型, 再利用计量等工具对模型进行检验、矫正。常采用的计量方法有:最小二乘法、协整方法等。国内学者魏巍贤建立基于美元汇率浮动的人民币汇率决定模型, 选择1994—1997年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证明他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和性和预测能力。张晓朴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正检验得出购买力平价理论不适用于1979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实际变动。 二、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预测。时间序列就是将某一个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不同数值, 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常用的时间序列方法有随机游走模型(RW)、回归模型(AR)、GARCH模型等。 1.基于广义自回归异方差(GARCH)模型。广义自回归异方差模型是Bollerslev在对ARCH模型的一些约束条件扩展而得。国外学者Aguilar和Nydahl使用GARCH模型对汇率的波动性进行建模, 发现央行的干预对汇率影响并不显著。国内学者惠晓峰等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运用GARCH模型,对汇率体制改革后的人民币/ 美元汇率建模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GARCH模型基础上,分别采用一步向前预测的滚动算法和递归算法,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预测效

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xx金融2xx 汇率(exchange rate,ER)又称汇价,是一种货币用另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是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或比价。汇率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率、利率水平、市场预期都会影响汇率的制定,这些方面的变化会导致汇率的变化。同时,一国汇率的变化也会对该国经济造成影响。 通常汇率变化会影响该国的贸易收支、非贸易收支、资本流动、物价水平、利率水平、就业和国民收入等。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和对经济的影响都是我们该关注的问题。一下是对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影响的分析。 一、近年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化 目前,人民币面临着升值的预期。其影响因素有以下一些:1.国际收支状况变化。资本项目下的收支状况,对汇率影响是长期的、而且是双向的。资本收支顺差,短期可能引起本币的升值,但因为顺差是顺差国的负债、逆差国的权益,这种负债的积累必然又会导致本币的贬值。2.价格水平。目前我国的物价水平呈现上升趋势3.扩张性财政政策淡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可以刺激经济,增加产出和收入,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本国货币价值变化的影响却有着不同的作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本国货币贬值;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却会使本国货币升值。4.市场预期与投资市场的预期会影响一国货币对外汇价。目前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较强。但由于目前市场交易者在市场的投资还是比较谨慎的,外汇市场投资计划也比较理性,所以不会出现汇率大幅度升值的可能。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人民币汇率即使有微弱升值,但在参考“一揽子货币”和市场供求等因素的新机制下,人民币不会升值太多。人民币的大幅升值必然引

2000年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及成因分析

2000年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及成因分析 1、近十年人民币汇率走势 中国经济进入2000年后保持了高速而且稳定的增长,这期间人民币汇率整体上呈现出了两个主要的走势,第一阶段从2000年至2005年呈基本固定的走势,实际上这是由于当时实行的是固定汇率政策,第二阶段从2005年至今,这期间人民币实行了两次汇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上升。第二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阶段,分别是从2005年6月中旬至2008年6月中旬,这阶段中由于2005年实行汇改,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所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上升。2008年6月中旬第一次汇改结束,从此至2010年6月中旬的两年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保持在1:6.8左右。2010年6月实行第二次汇改后,人民币汇率进一步下降,到2011年10月10日,也就是前天,已经跌破1:6.35,创历史新高。这种走势可以用下面的图表形象的表示出来: 2、人民币汇率变动成因分析 汇率变动的6大影响因素:经济增长,国际收支,货币供应量, 外汇储备,利差,通货膨胀

1)经济增长 进入2000年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年10%左右,国民总产值增长迅猛,同时国内通货膨胀率又较低,老百姓有很强的消费需求又有很强的购买力,使得人民币购买力增强。同时国外发达国家诸如美国、日本2000年后经济持续低迷或负增长,从而使得人民币的购买力变得更强。 近20年中国GDP增速 2)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及货币供应量 进入两千年后,中国对美国的外贸呈连年递增的顺差形势,这导致了中国对美国的国际收支的巨额顺差,因此外汇储备也逐年剧增。国际收支顺差会导致美元的供应量的增加,从而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就会下降,导致人民币的升值。此外2011年,美国实行美元量化宽松政策,实际上就是增加美元供应量,实行贬值,这也是导致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近30年中国外汇储备 3)利差 所谓利差理论,拿中美两国来说就是,中国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差额近似等于中美两国的利率差额。进入两千年以后,中国国民总产值迅速增长拉动需求和投资增长,投资回报率较美国更高,中美两国利差达到3%左右,根据利差理论,人民币会因此升值。 4)通货膨胀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国货币汇率由二者的通货膨胀率决定,即如果中国通货膨胀率高于美国则人民币应该贬值,如果通胀率低于美国则人民币应该升值。但是这一理论并不

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影响因素及趋势分析

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影响因素及趋势分析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trend of changes of RMB exchange rate 摘要:汇率作为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中间载体,是微观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同时它也是衡量某一个国家经济贸易的重要综合性价格指标,对国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的经济和国际贸易取得重大发展,人民币汇率问题是当前的一个热点研究话题。本文旨在基于所学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文献资料来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及探讨其变化趋势。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变化趋势 Abstract:As the intermediat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promo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xchange rate is the transaction object of micro financial market. Meanwhile, it is an important comprehensive price index to measure the economy and trade of one country, and plays a vital role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ctivities for the country. With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hina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and the issue of RMB exchange rate becomes the hot topic at the presen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hanges of RMB exchange rate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materials and relevant fundamental theories, and further probe the trend of changes. Key words: RMB exchange rate; influence factors; trend of changes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各国之间在经济贸易上的往来也越来越频繁,从而也推进了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汇率是国际经济贸易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因为作为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中间载体,它是微观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同时它也是衡量某一个国家经济贸易的重要综合性价格指标,对国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当下的中国,在国际经济贸易的地位也日趋上升,所以人民币汇率问题也就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研究话题。基于本学期所学外贸理论知识和文献资料,本文旨在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及探讨其变化趋势。 二、汇率的定义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国与国之间的货币比价,也可以说是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通俗地说就是一国的货币可以兑换多少另一国的货

建国以来人民币汇率变化

建国以来人民币汇率变化 人民币是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时发行的,1949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天津首次公布人民币汇率。从此以后到现在,人民币汇率经过了不断变化的历程。如 一、改革开放前 1.第一阶段(1950~1952) 这个时期由于人民币没有规定的含金量,所以人民币与西方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并不 是按照两国货币之间的黄金平价来折算的,而是用物价对比法为基础进行计算。也就是说,它的依据是物价水平。 新中国建立之初,国民党留下来的一副烂摊子导致物价飞涨,仅仅从1949年1月18 日到1950年3月13日的13个月中,上海市场批发价格指数就上涨了21.43倍,同期人民 币兑美元的汇率一共调整了49次,从80(旧币)贬值到42000(旧币),据此套算出人民 币兑其他货币的汇率。1950年3月到1952年末,物价从上涨转向下跌,以及因为抗美援朝遭遇美国及其盟国一系列的物质封锁禁运,这时候政府需要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推动本国进口,所以把汇率调高到了26170(旧币)。 2.第二阶段(1953~1972) 这个时期由于国内物价稳定,对外贸易也从私人手里转为国营公司统一经营,并且主 要产品全都纳入国家计划,所以人民币汇率非常稳定。 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新人民币,这是建国后第一次进行的币制改革,1万元旧人 民币兑换1元新人民币,从此直到1971年12月18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直是 2.4618。1971年12月18日美元兑换黄金的官方价格全部贬值7.89%,人民币汇率则相应调整为1 2.2673。 3.第三阶段(1973~1978) 这个时期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解体、石油危机导致全球物价上涨,西方国家普遍 实行浮动汇率制,所以我国也开始频繁调整人民币汇率,并且也参考西方国家货币汇率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办法,以避免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 其调整依据主要是,以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比重较大的货币品种进行加权平均。1980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1973年的2.46逐步升值到1.50,反过来可以说,美元兑人民币贬 值了39.2%。而人民币兑另一种主要货币英镑的汇率则从1973年的5.91逐步升值到 3.44,换句话说,英镑兑人民币贬值了41.6%。仅仅1978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就调整了61次,总的趋势是人民币不断升值,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1972年的2.24逐步升值到1977年的1.755[容易看出,这个汇率比现在的人民币汇率要高得多,但当时好像也并“没有”发生任何不妥。究其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外贸进出口对象主要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更重要的是进出口收支平衡、没有外汇储备,所以汇率的作用被抹杀了。] 二、改革开放后

近期我国汇率变动地原因及其趋势分析

近期汇率变动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预见我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趋 势 关于人民币近期的走贬,受制于强势美元的被动贬值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反应出了央行货币政策在适应内外部环境中所作出的适应性调整。元立方金服研究员认为, 一、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为了防风险,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基调就不会改变; 二、我国去杠杆带动的金融周期回落属于主动可控式的,货币政策的结构性特征仍将会比较明显; 三、6月中下旬以来人民币这轮快速贬值,很大程度上可认为是“补跌”,人民币后市不具备长期贬值的基础。 本文也将结合2018年6月27日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8年第二季度(总第81次)例会发布的例会纪要内容以及结合当前经济形式,分析当前汇率变动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我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趋势。 当前汇率波动情况及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1.美元指数及人民币汇率变化

今年一月份到五月份,人民币汇率整体保持稳定,在三月份稍有贬值,但在四月份重新回归稳定,总体而言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从四月份下旬开始,美元指数走强,人民币略有贬值但是依然保持稳定,贬值幅度不大。但是,从六月份下旬开始,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贬值幅度超过美元指数的升值幅度,并不断刷新自去年8月初以来新低。先是在7月2日连破6.64、6.65、6.66、6.67、6.68、6.69六大关口,又在7月3日,连破6.70、6.71、6.72、6.73四大关口,离岸人民币突破6.73,在岸人民币跌幅超过700个基点,人民币贬值的速度仍然在加快。自6月13日以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最低已跌3400点,在岸人民币最低跌逾3100点,纷纷刷新去年8月初以来新低。 2.汇率大幅波动下,股、债市资产价格的走势变动

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

问题: 调查一月内人民币汇率变化,分析人民币短期汇率走势及其影响。学习者提交一 份一月内汇率变化数据表(限任一自然月),并三言两语概括汇率走势。 首先,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内容来看,中央政府把20178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让住房回归居住功能,及如何防范金融风险上。而要做到这两点 一是要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转型,由投机炒作为主导的住房市场转型为以消费为主导的住房市场。对此,尽管政府职能部门一直在说,要鼓励居民的住房消费,但是对2016年房地产市场热点城市来说,如果不挤出房地产泡沫,不让房价下跌,而要保持房价稳定,要想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转型或回归到居住功能简直是天方夜谭,根本就不可能。而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转型,让房价下跌必然会在短期内冲击2018年GDP增长。根据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预计中央政府可能会放弃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让GDP增长目标在6.5%以下,长痛不短痛。如果这样房地产化经济将会调整,而房地产化经济短期调整必然会对GDP的增长带来冲击,而这种短期冲击也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较大的影响,人民币的贬值预期有可能在这过程中得以强化。 二是中央政府要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金融市场的去杠杆可能是2018年货币政策的主要倾向。对此,尽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8年仍然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但是这种稳健性与2017年货币政策相比,会处于偏紧的态势。在这种偏紧的货币政策下,有些资产泡沫可能会引爆。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人民币汇率同样可能处于贬值的劣势地位。 三是当前中国防范金融风险的底线思维,尽管可以让中国货币政策当局及政府成为金融市场的主动监管者及参与者,可缓解金融市场所面对危机。但是这样做也可能让整个金融市场的道德风险充斥,逆向选择泛滥。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及市场投资者更是会进行更多更高风险投资,肆意扩张信用,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市场出现问题或发生危机,政府会来保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更是累积增多而是减少。这既不利于降低中国金融市场风险,也使得去杠杆的效果更差。从

近10年来人民币的汇率变动及其影响

2002-2011年人民币汇率变动及其影响 摘要: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人民币的汇率受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近10年里,人民币汇率变化一直是根敏感的经济弦。人民币在10年里历经了一系列升降的变化,但总体趋势是升值的。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是逐渐显现的,是我国社会经济深刻变革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关键词:汇率美元升值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 近1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这些都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2005年7月21日以来,我国对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人民币总体小幅升

值。 一.2002-2011年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 中国经济进入2000年后保持了高速且稳定的增长,这期间人民币汇率整体上呈现了两个主要的走势:第一阶段从2002年至2005年呈基本固定的走势,实际上这是由于当时实行的是固定汇率政策;第二阶段从2005年至今,这期间人民币实行了两次汇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上升。在第二阶段中又可以分成三个小的阶段,分别是从2005年6月中旬至2008年6月中旬,这阶段中由于2005年实行汇改,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所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幅上升。2008年6月中旬第一次汇改结束,从此至2010年六月中旬的两年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保持在6.8:1左右。2010年6月实行第二次汇改后,人民币汇率进一步下降,到2011年10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经跌破6.35:1,创历史新高。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原因 总的来说,一国经济实力的变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是决定汇率长期发展趋势的根本原因。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外汇市场中,市场人士都十分关注各国的各种经济数据,如国民经济总产值、消费者物价指

人民币汇率变化趋势范文

人民币汇率变化趋势 一、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回顾与发展趋势 (一)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回顾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79-1984),单一制到双重汇率制由于我国的物价一直由国家计划规定,长期没有变动,许多商品价格偏低且比价失调,形成国内外市场价格相差悬殊且出口亏损的状况,这就使人民币汇价不能同时照顾到贸易和非贸易两个方面。为了加强经济核算并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从1981年起实行两种汇价制度,即另外制定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继续保留官方牌价用作非贸易外汇结算价。即所谓的“双重汇率制”或“汇率双轨制”.1980年人民币官方牌价为1美元=l.5元人民币。从1981年1月到1984年12月期间,我国实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贸易外汇1美元= 2.80元人民币;官方牌价即非贸易外汇1美元=1.50元人民币。前者主要适用于进出口贸易及贸易从属费用的结算;后者主要适用于非贸易外汇的兑换和结算,且仍沿用原来的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 随着美元在80年代初期的逐步升值,我国相应调低了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使之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相接近。1984年底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己调至1美元=2.7963元人民币,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持平。 2.第二阶段(1985-1990),双重汇率制到单一制在人民币双重汇率制下,外贸企业政策性亏损,加重了财政补贴的负担,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外国生产厂商对双重汇率提出异议。1985年1月1日,我国又取消了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重新恢复单一汇率制,1美元=2.50元人民币。事实上,1986年随着全国性外汇调剂业务的全面展开,又形成了统一的官方牌价与千差万别的市场调剂汇价并存的新双轨制。而且当时全国各地的外汇调剂市场,在每一时点上,市场汇

未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会呈现何种趋势(精)

未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会呈现何种趋势 2009-08-07 08:03:14 来源: 卓越理财跟贴0 条手机看股票2009年4月至5月,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显著变化。一方面市场流动性继续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3个月期LOBOR-OIS利差已经由2008年4季度的200个基点以上的水平回落至50以下的水平,正逐步接近正常水平,另一方面市场的风险偏好也在明显回升,表示市场对未来股市波动性预期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VIX指数已经由60下降至30附近,接近 20~30的正常水平。英镑、澳元、欧元汇率纷纷突破阻力位上行,资金由美元资产流出的趋势出现。可以说,市场对于金融危机的恐慌已经过去,对经济的触底反弹有所期望。但是,笔者认为市场对于经济的乐观预期是建立在不稳定的高流动性水平之上的,一旦目前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稍有变化,市场预期与金融市场将会出现大幅波动。 金融机构核心资本充足后,过高的超储率将回落至正常水平 理论上讲,流动性转好将使金融机构对流动性不足的担忧下降,存款类金融机构会主动降低超额储备率,而美国存款类金融机构超储率不但没有随着市场流动性提升而降低,反而继续上升,由危机爆发时的5-10倍提升至5月份的15.7倍,且非借准备金占比由金融危机爆发时的-300%反弹至5月份的40%,这表示美国金融机构的自有资金正在逐步恢复,这主要是联储大量从金融机构手中购买证券使得金融机构手中流动资金充沛,但非借准备金占全部准备金比例还没有上升至90%以上的正常水平,主要是借入准备金和非借入准备金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的缘故,2009年5月仅借入准备金水平就达到法定准备金的10倍。 1 目前,制约金融机构降低超储的主要因素在于资本金并不十分充足,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有一级资本及一级核心资本监管要求,而目前美国存款类金融机构以普通股为主的核心资本尚处于缺乏状态。二级市场上金融股指数迅猛上涨意味着市场对于金融机构普通股的需求将会回升,金融机构募集普通股补足资本金仅是

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及影响分析(金融学论文)

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及影响分析 摘要: 关键字:人民币、汇率、升值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指的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而人民币汇率指的就是人民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 2005年7月21日,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出台,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改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变相升值2%,且不再与美元挂钩。实施10年之久的非正式盯住美元汇率制的宣告结束,国内外市场上喧嚣已久的“人民币升值论”成为现实。 从历史趋势我们很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逐渐加大,人民币的汇价趋势是不断升值,这种升值趋势对这种趋势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因素。 汇率的变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如下几点因素。 (一)国际收支状况。 国际收支变化是决定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因素,它反映了外汇市场供给变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如果国际收支盈余,外汇市场外币供给将增加,外币将贬值,人民币将升值;如果国际收支恶化外汇供给将下降,人民币会面临贬值压力。长期以来我国的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人民币也保持升值的趋势。若我国国际收支盈余下降,人民币升值压力将变缓,汇率双向变动可能性会增加。 (二)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是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及货币汇率长期走势的重要原因。经济实力是决定汇率的根本原因。一国经济增长率比其他国家高,意味着有较高收益的投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外国投资者必然竞相前往该国投资,导致该国汇率不断攀升。 (三)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率的高低是影响汇率变化的基础性因素。若中国的通货膨胀率相对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人民币的相对币值也就是说其购买力在下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缓解。相反若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则美元的币值在下降,人民币的币值相对上升,人民币会有升值的压力。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虽有下降的趋势,但仍高于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人民币的币值相对下降,人民币升值压力也将得到一定缓解。 (四)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的主要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例如央行的干预和公众的预期等,都会影响到人民币汇率的变化。 二、人民币升值的带来的有利影响 汇率变动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刺激进口增加,人民币汇率升值,国外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比以前便宜,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二是有利于改善吸引外资的环境,人民币汇率升值,可使已在华投资的外资企业的利润增加,从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促使其进一步追加投资或进行再投资;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吸引大量外资进入中国的资本市场,间接投资比重将进一步增加。三是有利于减轻外债还本付息压力,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未偿还外债还本付息所需本币的数量相应减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外债负担。四是可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有效地冷却过热的宏观经济。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国际上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引起经济过热、房地产泡沫扩大。

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影响

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影响 【摘要】2005年7月人民币汇制改革终于拉开了序幕, 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而是一篮子货币政策,从而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本文主要阐述了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和汇制改革的情况、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汇率变化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金融危机下的人民币汇率。 【关键词】人民币汇制改革、汇率变化、进出口贸易、金融危机 一.人民币汇率变化情况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制改革终于拉开了序幕, 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而是一篮子货币政策,从而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的小幅攀升,截止到2006年底1美元兑换7.81元人民币,2009年1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已突破7。但令世人大跌眼镜的是,汇改后中国的贸易顺差和贸易额以及外汇储备均不减反增(而且是大幅增加) ,人民币相对美元的升值,将导致进口成本降低,同时增加了出口产品成本、抑制出口。虽然人民币升值对于国民经济和各行业的发展有利有弊,可谓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但从另一方面说,这是综合国力增强、人民币渐渐成为强势货币的表现,我国的商品出口企业应该抓住机会。 中美贸易的不平衡问题也并未因人民币的升值而改善,如今美方仍然认为人民币汇率“失真”,又再次掀起要求人民币更大幅度升值的风潮。因此,人民币汇改尤其是由此引发的人民币升值的贸易效应,以及中国贸易顺差的深层次根源,值得深思。 二、人民币汇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及表现 (一)人民币汇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2005年的人民币汇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一是改变人民币汇率制度,即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的改革,是此次汇改的重点。自改革之日起,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二是适当释放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对人民币币值作小幅的升值调整,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 2.1%。三是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允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波幅为上下浮动0.3%;2005年9月23日还扩大了人民币与非美元货币汇率的浮动区间,由1.5%扩大到3%;扩大银行自行定价的权限,取消

论稳健货币政策下我国汇率的变动趋势(一)

论稳健货币政策下我国汇率的变动趋势(一) 摘要一直以来我国施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国汇率也保持相对稳定。近年来,要求人民币升值和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呼声越来越高,从分析货币政策目标与汇率制度的关系入手,探讨我国近期人民币汇率变动、汇率制度改革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货币政策汇率变动稳定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发达的货币信用基础上的,将货币政策作为主要的、常规的宏观经济调控工具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货币政策一般应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中介目标及政策效应等诸方面内容,其中目标的选择是首要问题。1995年央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将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定位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所谓币值稳定应该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的含义,对内要力求货币供需总量长期均衡,对外则要保证汇率基本稳定,所以汇率政策应当视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又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只有妥善处理两者关系才可能使得政策顺利执行并取得预期效果。 1我国施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总供求关系极不平衡,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的背景之下。与这种宏观经济不均衡状况相适应,我国只能施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总供求关系出现巨大转变,但是由于改革过程中某些矛盾没有得到恰当处理,也是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使然,1997年出现了始料未及的市场需求不足态势,而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更使得这一矛盾日益突出,通货紧缩的迹象初步显现:1997年下半年我国GDP增长率开始下降,物价指数持续下跌,国内市场萎缩,失业增加。为了防止经济滑坡,政府适时地提出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从1997年10月份开始在坚持适度从紧的前提下,采取了一些灵活微调的松动性措施;1998年3月央行合并准备金账户,并先后两次调低法定存款准备率,适当增加了货币供给量;从1996年起央行8次下调利率,优化了利率结构和利差水平;继续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8年人民币坚持不贬值,保证了国内及亚洲经济的稳定,这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西方国家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长期实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的必然后果是经济滞胀。中国实行扩大内需政策之后并没有出现严重地滞胀,但近年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往往过于依赖少数部门,高增长、无通胀的背后掩藏了难以调和的结构性矛盾;诸多迹象表明,虽然现实的通货膨胀没有出现,通货膨胀预期却开始上升,比如2002以来的住房信贷的持续扩张,2003年以来难以控制的局部“投资热”。在此情形下,央行及时作出调整,2003年以来采取多种措施以期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控缓解通胀压力。 (1)法定准备率的调整。2003年9月起央行两次决定将存款准备率提高,以抑制投资过热造成的信贷扩张,并降低由于外汇占款大幅增加带来的流动性增长;同时根据金融体系不良贷款率高而资金充足率低的状况,对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以强化其风险防范作用。(2)再贴现率的调整。2004年1月央行规定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扩大到1.7倍,农村信用社扩大到2倍;此后,2004年10月央行又决定将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个百分点,同时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浮区间,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至基准利率的2.3倍,并允许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下浮。 (3)公开市场业务的调控。面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剧烈波动和投资过热、信贷增长过快等情况,2004年央行共开展110次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通过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基础货币6690亿元。全年共发行105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15072亿元,年末央行票据余额为9742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43次,收回基础货币3330亿元;开展逆回购5次,投放基础货币1490亿元。这些政策的施行能否实现预期的目标,可能还有待时间的验证;但是从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