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社会的表现。

(2)理解:共富与先富的关系;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3)提高收集、分析、研讨相关经济案例的能力;提高正确表达能力,特别是关于“三步走”、“共富”与“先富”、“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等问题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调查研究、综合归纳,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能力提高为出发点,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采用音乐欣赏、讨论、采访等方式,结合老师讲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国目前的总体小康状况,在保持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同时能客观看待现实,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去收集共同富裕的有关资料和有关我国的小康状况的资料。

【教学重点】如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教学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

【教学方法】音乐欣赏社会调查采访讨论讲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并感悟音乐《好日子》

感悟:中国富起来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师:是呀,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真可谓是国富民强。那么,我们应怎样理解今天中国的“国富民强”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36页。(多媒体呈现课题)

(二)讲授新课

师:谈到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我们不禁想到有“天下第一村”美称的华西村。

(提问:华西村的致富观)

课件展示:华西村的致富观

(1)我国农村的典范——华西村的致富观

天下皆贫我独富,我富也贫;天下皆富我亦富,此为真富。

(2)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

思考:这两句话体现哪个观点?(思考并回答: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1.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板书)

师:我们国家真正实现共同富裕了吗?(没有)课前我们已经做好分组布置,鼓励同学通过网络等渠道去收集共同富裕的有关资料,但是据我了解,两组同学得出的结论好像不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活动一:我说我有理——社会调查结果展示

A组:介绍华西村的富裕之路,得出结论:中国已经富起来了。

B组:播放《徐本禹先进事迹》,得出结论:中国离富裕还有一大段距离。

师:两组同学通过史实分别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其实这些观点都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讲的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

2.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板书)

活动二:你来我往——采访

采访班级的同学,共同探究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理解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师:有些同学家庭经济比较富裕,但不能因此而炫富;有些同学家庭经济相对落后,但不要自卑,实现共同富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相信在国家、他人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下,一定能过上富裕的生活。为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国家制定了三步走战略。

3.三步走战略目标(板书)

(学生自学三步走战略目标)

师:我国已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达到小康水平。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那么,我们现在的小康水平怎么样呢?

活动三:故事会——看今朝,道不足

(学生结合事例讲述对小康社会的理解)

(教师组织同学进行归纳、总结)

4.总体小康的特征: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板书)

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不全面:人民物质生活的满足程度还比较好,但教育、文化等生活方面的水平还不高,农村教育还比较落后,人民群众对文化、体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医疗保障方面的需求还没有普遍得到满足。

不平衡:目前,小康的实现程度从地域看,东南沿海,小康和比较富裕的家庭比较多。而同一

地域的,城市又比农村富裕。

5.全面小康的特征:六个更加(板书)

师:到20世纪末,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规划未来,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要求“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即全面小康社会,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程度呢?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

活动四:畅所欲言——展未来,表憧憬

(学生谈全面小康实现以后国家或个人的变化)

师:我们的全面小康社会能不能实现?(能)为实现全面小康,我们国家做好了准备,实施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如西部大开发战略,下岗职工再就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农村的建设等。那么,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呢?

【课堂小结】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希望同学们能勇于承担历史重任,立志报国,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全面小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布置作业】1.《顶尖课课练》

2. 预习2.2 【板书设计】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目标

全逐

面步

建实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设现

小共

康同

社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会裕

我国目前小康水平情况(总体小康的特征)

21世纪头20年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小康的特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青少年的做法

我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我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共同富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主题,如何达到共同富裕更是大家奋斗的目的,因此如何更好的认识共同富裕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在邓小平的理论体系中,共同富裕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对共同富裕内涵的全面准确理解,是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前提和基础。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并日益成熟起来的。共同富裕首先意味着要消灭贫穷,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是富而不是穷。其次,共同富裕是有差别的共富,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的“同步富”;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平均富”只能导致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最后,实行共同富裕不是要搞两极分化,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生活意义上的共同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意义上的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那种片面强调发展生产力,以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是共同富裕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不是共同富裕;物质生活充裕、精神生活匮乏、社会风气恶化,同样不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还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统一;才能真正地达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共同富裕不是从来就有的,不是哪个社会制度想实现就能实现的。迄今,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社会制度能够过上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原始社会的人过着饥一餐饱一顿的生活,没有共同富裕可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也谈不上共同富裕;而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其剥削的本质决定了它也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只有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是一个从贫穷到温饱、小康再到富裕,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循序渐进的艰难过程,因而“分三步”走是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战略步骤。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部分先富是加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各地经济基础不同,自然条件不同,劳动者能力不同,生产发展水平不同,也由于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地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剥削现象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但这不会促长剥削思想的产生,因为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邓小平同志提出,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构想的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非平衡发展和波浪式前进这个大政策,以承认差别为前提,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条件,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在整个经济改革和发展中起了重大作用。对于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他认为,沿海先发展起来,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阶段,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在处理先富、后富和共富关系时,也要从大局看问题,以防止引起社会大动荡。重要的是,要鼓励大家动脑筋想办法发展我们的经济,要有开拓的精神,不要去损害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损害了对社会主义事业不利。实践已经证明,实行这样一个发展战略,是我们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总之,共同富裕不等于平均富裕,又不同于一部分先富,而是大家富起来,与贫穷彻底告别。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继往开来的不懈努力,加速前进。我们对走向共同富裕充满必胜的信心!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doc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1 引文: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这里的“三步走”指是党的十三大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历史背景: 1、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3、1992年10月日—18日召开的党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取得的成就: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到本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体架构已经确立,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国家行列。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所取得的成就:1998~XX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保持在7%~9%之间,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上升到世界第六位。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所取得的成就,这些信息证明了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经济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经济就越有生机和活力,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也就越大。二、让一切财富源泉充分涌流1、为了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党和国家提出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

重创造”的方针。(“四个尊重”的核心是尊重劳动)2、“四个尊重”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①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财富的源泉,也是产生和积累知识、发现和孕育人才、凝聚和提供创造力的源泉。②在当今这个知识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已经成为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③人才是知识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是创造财富的最重要的资源。只有尊重人才、关心人才,才能创造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新局面。④创造指的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实践的活动,创造的结果是产生新知识和新事物。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其内驱力就是创造。⑤可见,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都非常重要,只有劳动与知识、人才、创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3、贯彻“四个尊重”方针有什么意义?贯彻“四个尊重”方针,可以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人民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富裕,国家才会越来越强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会保持旺盛生机和持久活力。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渐实现 2019-06-20 2.1 引文: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这里的“三步走”指是党的十三大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

关于共同富裕能否实现的看法

关于共同富裕能否实现的看法 共同富裕,这一词很早就进入我们的脑海了,当时中国能否可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我们应该如何思考?如果能实现,那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如果不能实现,那又是因为什么因素阻碍着这一目标的实现? 我想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共同富裕吧。共同富裕即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水平。它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我们也必须到共同富裕,不是指同等富裕,也不是指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这里有讲到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也不是同时富裕,那么它是阶级性的富裕,虽然不是每个人拥有一样的财富,但都能满足各个阶级的物质需求。那么我们所了解的共同富裕是有可能实现的,这个的前提就是先富带后富。 也许有人会说,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了共产主义也就实现了共同富裕。但是他们有没有想过,共产主义到底能不能实现?人都是有私心的,也是有野心的,当你处在某一阶层时你会想着要爬向更高的位置,这样社会才会有进步。但是如果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无论你付出多大的努力,你得到的报酬和其他人的一样,那你就没了上进心,没了积极性,蔓延下去,那么社会就会衰落,共产主义社会不会维持很久,盛极而衰,这是不变的规律。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共产主义比共同富裕更难实现。 除了考虑物质需求外,还有一个条件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精神文明。从目前的状况看,中国的经济是飞速发展起来了,但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了,这已经成为了我国不安定的因数。要想实施先富带后富的政策,那就要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让先富起来的人能够自觉的去帮助贫困的人,带动他们富裕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精神文明跟不上物质文明,那么共同富裕就只能是口头话题了。所以,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发展好精神文明,精神文明跟上了物质文明,那么共同富裕才有可能实现。 另一方面,就是时间问题。目前我国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都未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高度,两级分化还很严重,现在共同富裕只是一个奋斗的目标,在当前难以实现,它的实现跨时极长。 总的来说,共同富裕是有可能实现的。

浅谈社会主义.

浅谈社会主义 ——我心目中的社会主义 2007111303 郑楚桂 上个世纪,邓小平同志就归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发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谈到社会主义时,我们都会对未来共同富裕的社会充满无限的憧憬。我也不例外,跟大多数人一样,偶尔也会规划自己心目中的社会主义。 我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是生产力相对比较发达的社会。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导致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朝不保夕,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心中的社会主义应该是生产力相对发达的社会。也只有生产力的相对发达,才能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 生产力相对发达,是建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和谐统一社会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的前提条件。缺乏发达的生产力,社会主义经济就会陷入混沌、萧条的状态之中,人们的生产生活无法得到满足,也无法专心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此时,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无法实行,各项改革创新也无从谈起,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也只可能是空中楼阁。 而且,中国要想立足于世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为支柱。 我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统一的社会。 社会主义不仅要有较高的生产力,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保证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统一起来,同步建设。和谐社会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政治文明的发展与完善,有利于人民真正的实现当家作主,有利于各项社会政治制度、保障制度和措施真正落实到实处,同时真的的实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当三者能够同时得到充分的建设和完善时,人们的文化素质就会达到更高的程度,民主法治就会被自觉地贯彻执行,社会秩序也会自然而然的得到改善,和谐社会也就会逐步形成。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社会的表现。 (2)理解:共富与先富的关系;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3)提高收集、分析、研讨相关经济案例的能力;提高正确表达能力,特别是关于“三步走”、“共富”与“先富”、“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等问题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调查研究、综合归纳,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能力提高为出发点,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采用音乐欣赏、讨论、采访等方式,结合老师讲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国目前的总体小康状况,在保持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同时能客观看待现实,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去收集共同富裕的有关资料和有关我国的小康状况的资料。 【教学重点】如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教学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 【教学方法】音乐欣赏社会调查采访讨论讲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并感悟音乐《好日子》 感悟:中国富起来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师:是呀,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真可谓是国富民强。那么,我们应怎样理解今天中国的“国富民强”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36页。(多媒体呈现课题) (二)讲授新课 师:谈到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我们不禁想到有“天下第一村”美称的华西村。 (提问:华西村的致富观) 课件展示:华西村的致富观 (1)我国农村的典范——华西村的致富观 天下皆贫我独富,我富也贫;天下皆富我亦富,此为真富。 (2)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 思考:这两句话体现哪个观点?(思考并回答: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1.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板书) 师:我们国家真正实现共同富裕了吗?(没有)课前我们已经做好分组布置,鼓励同学通过网络等渠道去收集共同富裕的有关资料,但是据我了解,两组同学得出的结论好像不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活动一:我说我有理——社会调查结果展示 A组:介绍华西村的富裕之路,得出结论:中国已经富起来了。 B组:播放《徐本禹先进事迹》,得出结论:中国离富裕还有一大段距离。 师:两组同学通过史实分别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其实这些观点都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讲的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 2.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板书) 活动二:你来我往——采访 采访班级的同学,共同探究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理解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师:有些同学家庭经济比较富裕,但不能因此而炫富;有些同学家庭经济相对落后,但不要自卑,实现共同富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相信在国家、他人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下,一定能过上富裕的生活。为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国家制定了三步走战略。 3.三步走战略目标(板书) (学生自学三步走战略目标) 师:我国已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达到小康水平。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那么,我们现在的小康水平怎么样呢? 活动三:故事会——看今朝,道不足 (学生结合事例讲述对小康社会的理解) (教师组织同学进行归纳、总结) 4.总体小康的特征: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板书) 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不全面:人民物质生活的满足程度还比较好,但教育、文化等生活方面的水平还不高,农村教育还比较落后,人民群众对文化、体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医疗保障方面的需求还没有普遍得到满足。 不平衡:目前,小康的实现程度从地域看,东南沿海,小康和比较富裕的家庭比较多。而同一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练习题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巩固练习 一,基础知识巩固 1,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分配制度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我国的分配原则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在分配中,既有提倡,又要落实;既有反对,又要防止。3,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只有鼓励一部分一部分地区通过和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和,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8、在我们社会,、、、蔚然成风,一切劳动、、、和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也将充分涌流。 9、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们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抓住、发挥,积极进取,努力创业,实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二,单选题 1,(06中考)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A.同步富裕B.共同富裕 C.先富带后富D.达到小康水平2,xx年初两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A.按劳分配原则 B.四项基本原则 C.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D.共同富裕 3,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下列选项中能直接体现这一观点的() A、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施行 B、我国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C、我国运动员在雅典奥运会上勇夺金牌 D、国务院高度重视并处理特大安全事故 4,实施“联结南北、启动东西”的战略格局,目的是为了实现() A、同步富裕 B、共同富裕 C、依法治国 D、对外开放 5,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下列属于不合法致富途径的是() A、炒股 B、经营水产养殖场 C、开办公司,搞农产品出口 D、自办六合彩赌博公司 6,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大局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另一个大局是当东部发展到一定时期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这一战略思想表明 A.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B.我国已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不同时期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内容 D.我国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 7,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制度是

浅谈共同富裕

浅谈共同富裕 基本内容 形成条件 如何实现 如何实现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 ,如何认识共同富裕关系到对当前存在的一些收入差距、贫富悬殊的正确理解问题 ,关系到对社会主义事业前途的信心问题。论文认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共同富裕 ,不是绝对的平均富裕 ,而是社会成员间存在一定收入差距的相对共同富裕。应该把这种共同富裕理解为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成员的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绝对共同富裕——无差别的共同富裕 深刻领会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应着重把握以下要点:二、共同富裕的 内容 共同富裕是一个久远的历史课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未来课题。那么这个课题的共同富裕到底是指什么呢?下面我们进行分析: (一)共同方面的含义: 一是经济地位平等,共同享有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在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里,所有人处于平等的地位,这种平等不是简单的法律规定或者社会认识,而是体现在经济优势上。即:不是通过法律的手段或者政治的手段来维持保障经济地位的平等,而是各个阶层和劳动者个体在经济要素方面拥有相互抗衡的经济实力。通过经济措施的努力,将把劳动力和劳动文化培育成可以与劳动物质相抗衡的劳动因素,同时都具有资本抗衡的能力。在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里,没有雇佣关系,也没有资本家或者无产阶级,而是劳动力及其资本的拥有者、劳动文化及其资本的拥有者和劳动物质及其资本的拥有者,以及单纯的资本拥有者。各种拥有者的地位是一致的,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里,更体现在经济优势里。由于经济地位的平等不是一个政治虚名或者法律虚名,所以会直接共同享有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 二是公正公平分配,全面消灭剥削,共同享有劳动成果。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剥削有劳动力剥削、劳动文化剥削。劳动力剥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成本回收不完整,劳动力成本包含从把胎儿培养成劳动力的所有资金耗费,以及在形成劳动力后维持和发展劳动力的所有资金耗费,当然享乐性的资金耗费不计算在之内。如果成本不能回收,那么劳动力的耗费上就直接形成负资产或者说仅有最低底线的自然生存和繁衍的资产。这些成本的回收应当可以维持劳动者一生在衣、食、住、行、医疗、健身、学习等方面的资金耗费。可是,许多的劳动者是居无定所,医疗无钱,养老无钱。在当前,众多劳动者无法偿还父母和社会的养育、培养的资金耗费;开始劳动后无法购置维持劳动力存在的房屋和一些生活、学习、工作等必须品;失去劳动力后无法安度晚年。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当知道到底是当前的生产力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还是剥削造成的。二是劳动力创造的相应的增殖价值部分或者利润部分被剥削了。结合第一点,那些产生、维持劳动力的资金耗费形成了整个劳动力的成本,但是这个成本并没有象劳动物质和资金那样成为生产成本,并参与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分配。凭什么劳动物质的资金耗费和直接的资金耗费成为了分配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资本,而劳动力的资金耗费就不能参与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分配呢?这就是剥削!当前我们许多劳动者不仅应有的增殖价值或者利润被剥削了,甚至连成本都被剥削了。劳动文化剥削主要体现在劳动者的创新研

2.1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测试题

2.1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满分25) 一、填空题:(4分) 1、_______________,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经济进入了___________时期。 2、创造财富最重要的资源是__________。 3、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3分) 1、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为我们勾画了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我们实现了战略部署的第一、二步目标,即() A.解决温饱问题 B.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C.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D.基本实现现代化 2、浙江义乌,从一个地处偏僻山区的小县一跃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交易中心,以有形的市场模式,演绎出无穷的经济发展潜力,创造出一个的商业奇迹。这说明() A.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B.义乌快速发展因为他们最聪明 C.义乌的发展模式没有任何借鉴意义 D.市场经济只在义乌起作用 3、我们要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下列违背了此项内容的是 () A、炒股 B、玩六合彩 C、村集体办工厂 D、个人开办养殖场 二、多项选择题:(8分) 1、为了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社会中就应该形成______社会风气。() A尊重劳动B尊重知识C尊重人才D尊重创造 2、下列选项能直接体现共同富裕要求的有() A.修筑青藏铁路 B.西电东送 C.某消费者协会积极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 3、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 A.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 B.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 C.基本实现现代化 D.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4、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在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 A、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实现工业化、农业化 C、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消除文盲

浅谈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浅谈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社会学思想,主张或提倡整个社会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 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也经过了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首先在16世纪至17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就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表现。托马斯·莫尔在他的名著《乌托邦》中就提出了理想社会的一些基本原则,诸如废除私有制、实行财产公有制,实行普遍意义的义务劳动制,消除阶级压迫和实行按需分配等。在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三时期,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三人对理想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不仅提出了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的观点,也更多的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批判。然而这一阶段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还是不成熟的。所以16至18世纪的社会主义是受到了历史状况和条件的限制的。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空想社会主义学家对资本主义的抨击和批判,不仅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宝贵材料,也为科学社会主义批判旧世界,并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参加了革命斗争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方法,对人类社会历史、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诞生。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书中,作者阐明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科学地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火种”开始在神州大地传播。在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也是对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扬。

九年级政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1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瓯海区景山中学金晓燕 一、教材分析: ㈠课程标准依据 4.1感受身边得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改革开发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4.2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㈡教学具体内容: ⑴主要阐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⑵党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 ⑶了解现阶段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及意义;理解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本课包括“主题词”、“探究园”、“国情导读”、“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五个板块.。 “主题词”揭示了本课主要内容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康社会、共同富裕。 “探究园”个案探讨讲述海尔从一个亏损的小厂发展成为世界百强企业的变迁史,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探讨海尔这样的企业成功的原因。

“国情导读”共安排了三个子栏目。第一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目;“让一切财富充分涌流”第三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实践与评价”设置了一个调查与分析的活动让学生对照全面小康的“1项具体指标”,调查自己所在区的情况,找一找还有哪些差距。 “阅读与感悟”提供两个材料:一个是“苏州实践:小康概念的萌生”;另一个材料是“‘共同富裕’造就大华西”。 ㈢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识记:全面小康社会的表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三步走”战略。 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四个尊重”方针;共富与先富的关系;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能力目标 增强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阅读理解本课基本内容;提高收集、分析、研讨相关经济案例的能力;提高正确表达能力,特别是关于“三步走”、“共富”与“先富”、“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等问题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对时事政治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目前的小康社会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在保持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同时能客观看待现实,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我国正处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认同社会主旋律,保持高度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

试谈共同富裕实现的措施

试谈共同富裕实现的措施 2011级市场开发与营销1班占健 2011301120136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的意思不是让人民同时富起来,而是让一部分人或地区先富起来,接着,先富起来的人帮助后富的人,一步一步的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但是,现今我国的收入分配不均,这具体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拉大,居民收入贫富分化,已经成为严峻的问题,要对次有正确的认识。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解决这一问题最为重要的是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扭转当前的局势。 关键词:共同富裕,贫富差距,有效措施 一、正确认识我国的贫富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并促使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使得资本、技术、信息和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合法合理的参与分配当中来。这种经济制度的实行虽然能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现实生活的不和谐的一面。近些年来收入差距不仅越来越扩大,而且还使得贫富分化更加严重。这种状况表现在城乡差距、地区差异以及行业差异的差距持续扩大。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这种贫富差距,这对于让共同富裕目标的成真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的居民收入分配中市场调节,资本、技术、信息、管理等因素也参与分配,拉大了居民收入差距,其中难免会产生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制度上的缺陷和不公平导致生产经营资源分配不公,从而出现初次分配差别悬殊,宏观政策资源配置效率低则造成再次的资源分配不公。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权力参与资源的分配,掌权者更容易利用社会转轨时期的制度和政策漏洞去瓜分社会财富形成暴富,而常见的乱收费、乱罚款行为将部分社会利益转化成个人收入,更表明权力直接参与了收入分配,使收入分配更加不公平。实践表明,当一个国家贫富差距过于巨大时,必然会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严重时会出现两极分化。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措施,调节我国持续扩大的收入差距,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共同富裕及其实现路径

共同富裕及其实现路径 摘要: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非但没有实现共同富裕,反而出现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究其根源,就在于共同富裕不符合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因而其难以随市场经济而自动实现。为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我们就必须要利用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克服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为此,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发挥税的真正功能,促进社会平等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调整精神奖励的评选标准。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要求。继而,他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来落实这一目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由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然而,“多年的实践证明,让‘一部分人先富’的目标虽然在很短的历史时期中迅速完成,但‘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却迟迟不能够自动实现”[1]。社会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对此,笔者试分析其中的原委,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一、共同富裕的内涵 要探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就必须先对其内涵进行一番考察。对于它的内涵,我们可以首先判断的,就是它肯定不是富的极富,穷的极穷这样一种贫富极端分化的现象。邓小平曾这样说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2]110111显而易见,共同富裕是与两极分化格格不入的。对于前者,邓小平是极力推进其在我国的实现和落实;对于后者,邓小平是坚决予以反对的。他告诫道:“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3]有鉴于此,我们就要采取各种措施,实现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 另外,共同富裕也决非平均富裕。这是因为,“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2]155。因此,共同富裕只能是一部分有才能的人和一些在地理环境、人文素质等有优势的地区先富起来,再由这些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带动其他人和其它地区也逐步走向富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绝不能要求全国人民整齐划一和步调完全相同地富起来。这才是真正符合邓小平关于“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4]这段讲话精神的做法。 由此可见,所谓共同富裕,既非平均主义,亦非收入差距拉大,它是一种既体现差距又体现均衡性的富裕观。有差距,以便对先进分子以物质激励,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均衡发展则体现社会公平,以免形成阶级分化,影响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二、市场经济对共同富裕的消极影响 自党的十四大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经济在市场化的作用下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的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了一些,生活先好了起来,即先富了起来。从这个角度看,市场经济对共同富裕有积极的意义。不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尽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它也可能是引起社会两极分化的前奏。从我国的实践结果来看,市场经济在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也使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由此可见,市场经济的客观趋势并非共同富裕,而是两极分化。 市场经济之所以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其根源就在于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价格机制实现社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1.2走向共同富裕 同步练习题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1.2走向共同富裕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我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 ) A.对外开放 B.改革开放 C.对内改革 D.科教兴国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无论是从速度变化看,还是从结构优化、动能转化看,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都更加明显”。下列对我国经济发展认识正确的是() ①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②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协调的挑战③我国城镇化水平还不高④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3.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发展阶段 A. 更高速度增长 B. 高质量 C. 中速增长 D. 高效益 4.下列对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B.改革已经完成 C.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D.我国未来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5.“将再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2018年我国政府的“民生红包”之一。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产生的影响是( ) A.增强公民依法纳税的意识 B.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 C.城乡居民消费行为越来越理性 D.加大产品研发投入,提高企业效益 6.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五年来,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7岁。我国棚户区住房改造2 600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 1 700多万户,上亿人喜迁新居。这表明( ) ①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 ②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改革就是要使全体人民过上同样的生活 ④改革能实现同等富裕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7.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是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②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③说明我国坚持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④是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8.“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体现了党和政府( )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在改革开放几十年后的今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民GDP大幅增长。但是,我国现在仍有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过大,保障体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将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阻碍。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努力发展经济 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贫困,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说,无论是要构建和谐社会,还是要实现共同富裕,我们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但是,仅仅这样够吗?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将共同富裕作为战略目标 在我国的经济取得发展的同时,应该将共同富裕提上战略议程。其具体做法如下,可以改变对官员的的考核体制,从过去单纯的从经济总量考核,改变为将工资增长、基尼系数、社保水平、群众满意度等方面作为考核指标的考核体系。同时,加强对基尼系数的监督,加强对贫富差距的监测,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人不幸福主要来源于低收入,高物价和失业问题。那么,作为政府,应该怎么办呢?在这里,笔者认为,必须建立完善的义务教育体制,提高义务教育年限,加强对低收入学生家庭的补助。当然,还有,政府必须完善医保制度。不得不说,中国现在的医保制度做得比较可以,但还需改进。比如,让患者敢进医院,实行先治疗,后付款的医疗方案。或许,这种医疗方案会带来一些问题,但只要措施得当,这也是很好解决的。还有,对于失业问题,失业本来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所以政府应该出面解决。比如,建立失业救济保障制度,简化保障程序,还有,要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从而提高就业几率。对于养老问题,政府也得加强,让人们感觉的确是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 四:建立适当的分配体制 在改革开放的这些年里,政府和企业的收入增幅远大于居民收入的增幅。同

我国现阶段如何推进共同富裕

我国现阶段如何推进共同富裕 摘要: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应该说,他的共同富裕思想,突破了平均主义的传统观念,扫清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障碍,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指导思想,对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我国社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致富之路。 关键词:共同富裕、邓小平 、贫富差距、生产力 共实现同富裕是一种理想,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共同目标。只有共同富裕了,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可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实现共同富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然而,近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使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伴随着我国进入小康社会的步伐,我国社会成员之间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此有关“贫富差距”的问题就成了全国人民关注的问题。而贫富差距的明显扩大也引起了人们对邓小平之前提出的“先富”政策的困惑,对“部分先富不会导致两极分化”观点的疑虑。所以,我们必须科学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正确理解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问题,既要承认贫富差距这一现实,又要慎重稳妥地制定某些政策和可行措施,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为走向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一、共同富裕的含义 我们应该怎样实现共同富裕呢?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何为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富裕则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但这种普通富裕不是、也不可能靠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作为一个社会公平的范畴,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上的绝对平均,而是在生活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就是说社会成员因其素质的不同、对社会贡献的不同,在财富占有的多寡上也必然不一样。事实上,也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

21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1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一、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 识记:全面小康社会的表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三步走”战略。 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四个尊重”方针;共富与先富的关系;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2.能力目标 增强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阅读理解本课基本内容;提高收集、分析、研讨相关经济案例的能力;提高正确表达能力,特别是关于“三步走”、“共富”与“先富”、“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等问题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对时事政治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目前的小康社会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在保持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同时能客观看待现实,保持清醒的头脑。 知道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认同社会主旋律,保持高度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 认同“四个尊重”方针,确立劳动光荣的观点,培养创新意识,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二、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内容分析 本课包括“主题词”、“探究园”、“国情导读”、“实践与评价”、“阅读和感悟”五个板块。 主题词揭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康社会”、“共同富裕”。 探究园“个案研讨”讲述海尔从一个亏损的小厂发展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变迁史,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探讨海尔这样的企业成功的原因。通过认真阅读和分析,不难看出,正是因为长期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造”,让海尔的技术、管理、劳动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才使海尔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的。这个案例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讨论会”主题为“我理解的小康

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与此同时,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东西差距也势在必行,意义重大。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作了重要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就是后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在1985年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的改革就失败了。” 1987年,邓小平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在党的十三大中确定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其中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邓小平在谈到小康目标时,用的是“小康社会”,也就是说小康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概念。同样,我们认为共同富裕也不单是一个物质上富裕的问题,而是一个包含物质生活在内的、体现社会成员各方面生活富裕在内的综合概念。也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保证人民获得财富的公平权利;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保证人民享有共同致富的权利。 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裕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拥有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依托,闲暇时间不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可能成为滋生惰性、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的温床。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精神富裕的价值,不止是它和物质富裕是互相联系、制约的,而且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实力的总和。但社会的发展日益表明,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