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图文稿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图文稿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图文稿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图文稿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五节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

一、婴儿情绪发展

(一)婴儿的先天性情绪表达能力

1、华生

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怕。

2、布里奇斯(,加拿大,1932

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些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些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3、伊扎特

婴儿出生时已具有五种面部表情:惊奇、苦恼、厌恶、微笑、感兴趣。

4、孟昭兰

婴儿有8—10种从中总进化中获得的情绪,情绪的发生有一定的时间和诱因

(二)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

克林勒特和坎佩斯的研究:

1、无面部知觉(0~2月)

2、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月)

3、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月)

? 4、在因果关系参照中确认情绪信息(7、8~10月)

(三)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1、社会性微笑

?

?约5周始,大人的声音、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儿的微笑,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

?4个月开始,婴儿开始对不同的人报以不同的微笑,出现有差别、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

2、陌生人焦虑

?陌生人焦虑一般在婴儿6~8个月时发生。

3、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在婴儿6~7个月时产生,随着母—婴依恋的建立而同时发生。

4、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当婴儿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这一现象我们即称做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是婴儿成长到七八个月时才发生的。

二、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亲子依恋、同伴交往、亲社会行为和自我发展等几个方面。

(一)婴儿依恋

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1、定义指婴儿与经常接触的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系。

3、婴儿依恋的发展过程(鲍尔比)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月)

?第二阶段:有差别(选择性)的社会反应阶段(3-6月)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月-2岁)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时期 indiscriminate responsiveness to humans

?出生到8-12周。这一阶段以婴儿所发出的各种信号的发展为标志。

?婴儿从出生起开始使用哭泣这种有效的信号来发动与他人的联系,第2个月开始,他又用微笑来进行这种联系。

?由于这个时候的婴儿还缺乏辨别不同个体的能力,还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人的偏爱,而只是在物体和人中表现的更喜欢人,并表现出特有的兴奋。

选择性的社会性反应时期focusing on falimiar people

?3~6个月。婴儿形成分辨与他们接触的成人的能力。他们更频繁的对熟悉的面孔微笑、发声,而对陌生人的微笑则相对减少,甚至消失。

?婴儿开始能辨认并偏爱所熟悉的人,他们喜欢与熟悉的人进行接触。婴儿所熟悉的人也往往更容易安慰孩子,能更迅速、更广泛、更频繁地引出婴儿的微笑和发声。这时期的婴儿并不拒绝熟悉的人离开。

特殊的情感联结期active proximity seeking

?6个月-2岁。由于婴儿开始获得新的运动技能,他们开始到处爬动。这使他们有了更强的探索外部环境的能力,并开始主动接触父母,表现出有意识的社会行为。

?婴儿对不同对象的反应出现巨大的差别,对依恋对象的存在极为注意。当婴儿所依恋的对象离去时,开始通过哭泣表示抗议。这时,依恋对象成为婴儿探索的安全基地。他们对陌生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警惕、戒备和退缩。开始出现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目标调整的参与期partnership behavior

?2以后。婴儿的有目的的行动、语言的交往和进行适宜反应等能力越来越成熟。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和社交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越来越主动的进行各种接触,开始理解依恋对象的目的,情感和特点,并以此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出较多的灵活性。他们也能容忍与依恋对象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并且逐渐善于与同伴和不熟悉的人进行交往。

4、婴儿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securely attached): 65%-70%

(2)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ed): 20%

(3)矛盾型依恋(resistant attached):10%-15%

儿童依恋类型的测量

?艾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法(strange situation)

?通过在实验室设置一种类似儿童日常生活典型情境,观察儿童在此情境中的反应,从而判断儿童依恋关系的现状。

5、依恋类型的影响因素

?亲子依恋的类型,是母子间相互作用的产物。

?母亲与婴儿交往的态度、行为以及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还有家庭关系等是影响婴儿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主要因素。

??

?

?

?

依恋的性质是可以变化的的吗

儿童依恋的性质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12个月时,是躲避依恋或是矛盾依恋的婴儿,到18个月时,有可能建立安全的依恋,反之亦然。

6、依恋性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相关研究结果介绍

(1)影响认知与社会性的发展

(2)影响同伴关系的发展

(二)婴儿社会交往的发展(同伴交往)

?根据心理发展顺序,婴儿早期的同伴交往行为似乎在遵循一个固定的程序进行——

?1、以客体为中心交往(6-12个月)。婴儿之间的交往集中在玩具和物品上而不是针对对方,他们互不理睬,或偶尔注意对方,相互微笑,发出声音或出现短暂的注意。

?2、简单交往(1-1.5岁)。婴儿对对方发出的信号能迅速反应,如能模仿对方行为,进行简单“对话”,为对方拿玩具等。

?3、互补交往(1.5-3岁)。表现在婴儿之间轮流玩玩具、躲藏、追赶等,或早期友谊建立,能与别人共享一个玩具(共看一本图书等),特别亲近某个伙伴,对他人表现出欣赏等。

(三)婴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合作、分享、帮助、安慰等有利于社会和谐的行为。

婴儿亲社会行为发展过程

?概括来说,0~3岁婴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有如下四个序列:

?第一,非生物性的亲近行为,表现在对人微笑或表现出友好的行为、受到鼓励暗示后重复做出讨好行为。

?第二,与人分享,表现在能与别人共享玩具,能将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第三,关心他人,表现在能根据别人的情绪推断别人的处境,表现出同情、谦让、援助等行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第四,理解他人内在情感,表现在经常模仿成人的社会情绪和行为。如会表现出对洋娃娃的母爱,或医生对病人的爱,或教师对学生的爱。

(四)自我的发展

自我在心理学上包括:自我知觉、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自尊等概念。从自我知觉的发生到自尊的建立,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它远远超出婴儿期而贯穿到成年甚至终身。婴儿时期只涉及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的最初发展。

婴儿自我认知发展的五个阶段

哈特(Hatter,1997)

1、无自我认知阶段(5~8个月)。

婴儿显示对镜像的兴趣,他们注视它、接近它、抚摸它,对它微笑。但他们对自己的镜像与对其他婴儿形象的反应没有区别,说明他们并未认识到镜像是自己的像、自己与他人的差别,以及自己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因而,婴儿还没有萌生自我认知。

2、初步的主体我阶段(9~12个月)。

婴儿表现出了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识。表现为他们以自己的动作引起镜像中的动作。他们主动地引起自身动作与镜像动作相匹配,表明婴儿对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的认识。这阶段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

3、主体我发展阶段(12~15个月)。婴儿已能区分由自己作出的活动与他人所作出的活动的区别,对自己镜像与自己活动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有了清楚的觉知,说明婴儿已会把自己与他人分开。主体我得到明确的发展。

4、初步客体我阶段(15~18个月)。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表现在对客体特征(如红鼻头)与主体特征的联系上,认识到客体特征来自主体特征,对主体某些特征有了稳定的认识。这反映了在客体我水平上的自我认知的发展。

5、客体我发展阶段(18~24个月)。婴儿已具有了用语言标示自我的能力,如使用代词(“我”、“你”)标示自我与他人。婴儿在此年龄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特征,能从客体中认识自己,用语言标示自己,表明婴儿已具有明确的客体我。

婴儿自我控制的发展

自我控制在婴儿出生后第二年就已经出现。婴儿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于外部世界的,自己的行为具有自主性,而且可以导致某种预期的结果。自我控制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延迟满足。表现在可短时等待食物或换尿布时不哭闹。

2、外抑制出现。表现在当成人说“不”时,可马上抑制不合适的行为。

3、内抑制出现。表现在能主动抑制有诱惑力的欲望,不去做成人不允许的事,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欲望。

4、坚持性行为出现。表现在启动一件事并能坚持做完,如始终遵守某一规定,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

幼儿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幼儿情绪发展的大凡趋势 幼儿情绪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盛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 幼儿最初的情绪和情感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幼儿的成长,情绪情感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因此,情绪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情感的发展过程。社会化是情绪和情感发展的一种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⒈情绪中社会性交往成分不断增加 幼儿情绪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例如,美国心理学家爱姆斯利用两年的时间,对幼儿交往中的微笑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从1岁半到3岁,非社会性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交性微笑的比例则有所增长。法国心理学家列鲁阿·布斯旺类似的研究表明,在同一情况下,8岁儿童比4岁幼儿在看电影时的情感交往次数有所增加;4岁幼儿看电影时主要同教师交往,而8岁儿童则主要同邻近儿童交往。 以上两个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情感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幼儿与老师的情感交往多于与同伴的情感交往。 ⒉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⒊表情的社会化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有的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而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 面部表情是情绪生理过程的一部分,但它又与社会性认知有密切的联系。掌握社会性面部表情有赖于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而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是社会性认知的严重标志。表情所提供的信息对幼儿和成人交往的发展与社会性发展起着特别严重的作用。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解释面部表情和运用表情手段的能力都有所增长。黄煜锋的研究表明,幼儿园小班孩子已能辨认到别人的表情,对愤

怒表情的识别,则大约在幼儿园中班开始。前苏联的雅可布松认为,婴儿的特点是毫不保留地表露自己的情绪。以后则根据社会的要求调节真实情绪的表现方式。幼儿从2岁开始已经能够用表情手段去影响别人,并学会在例外场合下用例外的方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情绪的深化,是指它指向的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例如,被成人抱起来,较小的孩子感到亲密,较大的孩子会感到难以为情;年小幼儿对父母的依恋,主要由于父母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年长的幼儿则已经包括对父母劳动的尊崇和爱戴等内容。 (三)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能力得到加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⒈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年小的幼儿常常处于激烈的情绪状态,这与其生理因素主要是大脑皮质的兴奋简易扩散、皮质对皮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够相关。随着幼儿的发育以及语言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起初是被动的,由于服从成人的要求而控制自己的情感。 直到幼儿晚期(5-6、7岁),幼儿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才逐渐发展。成人经常不断的教育和要求,以及幼儿的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的要求,都有利于他们逐渐养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减少冲动性。 ⒉情绪的安定性逐渐提高 婴幼儿的情绪非常不安定,具有情境性、易变性、易受感染的特点。婴幼儿的两种对立情绪,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相互转换,随着情境的变化而迅速变化。幼儿晚期情绪较少受大凡人的感染,但仍然易受家长和教师的感染。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加强,情绪逐渐趋于安定。 ⒊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婴幼儿情感和社会性

婴幼儿情感和社会性、 语言与认知能力的培养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南京市儿童保健所 童梅玲 心理 ?心理是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它包括感觉、知觉、语言、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兴趣、动机、性格、能力等心理现象。 ?心理是客观事物在脑中的反应,也就是说脑是产生心理现象的生理器官。 ?心理是脑的机能。 儿童心理发育 ?儿童心理发育包括动作、语言、认知、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 ?婴幼儿神经心理的发育大量地反映为日常的行为,此期的发育也称之为行为发育。 ?儿童心理发育正常与否可以从发育的各个方面去作判断和评价。 心理发育基础:大脑神经系统 左右脑 儿童心理发育 ?包括感知觉、运动、语言、认知、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 脑发育的可塑性 情感和社会性 情绪(feeling)和情感(emotion) 新生儿 新生儿就有最初的情绪反应,情绪的状态主要决定于需要满足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一般吃饱、睡足就有愉快的肯定的情绪,相反当饥饿、瞌睡和身体不适时就会哭闹。 情绪(feeling)和情感(emotion) 婴儿 ?2~3个月的婴儿产生了和成人接触的需要,因而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决定于是否有人跟他玩。 ?4~5个月以后的婴儿更进一步产生了摆弄物体的需要,因此是否有鲜明的玩具供他摆弄也常是他情绪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8~10个月的婴儿由于对照料他的成人的依恋,会因成人的离去或因自己被单独留在屋里而哭起来,或者表现出似乎疯狂地去寻找母亲,这就是最早出现的焦虑情绪。 ?1岁时,婴儿还会表现出最简单的“同情感”,这种最简单的“情感共鸣”是高级社会情感的基础。 情绪(feeling)和情感(emotion) 幼儿 ?基本具备各种形式的情绪和情感。 ?社会情感开始能萌芽。

幼儿情绪及社会性发展量表

中国幼儿情绪性及社会性发展量表(CITSEA) 量表介绍 中国幼儿情绪及社会性发展量表(CITSEA),引进美国耶鲁大学的“幼儿社会性情绪发展评估量表( ITSEA)”,适用于1~3岁的幼儿。,量表则由幼儿的抚养人填写。原量表包括171项条目,调整后的量表包括146 个条目。量表包含4个领域:外化行为域(活动性/冲动性、攻击性/反抗性和同伴攻击性三个因子)、内化行为域(忧郁/退缩、焦虑、恐惧、强迫、分离焦虑和对新鲜事物退缩六个因子)、失调域(睡眠、负性情绪、饮食和感官敏感性四个因子)和能力域(依从性、注意力、模仿/游戏、掌握动机、移情和亲社会同伴关系六个因子)。量表条目采用三级评分法:0(不符合或极少符合),1(部分符合),2(非常符合)。评分方法为:先计算每个域的原始总分,得出均分再转化为相应T分。 全国常模为:问题维度(外化维度、内化维度和失调维度) T分> 63分为阳性,能力维度T分<37分为阳性(阳性表示在这一方面可能存在问题)。下面为每一领域中各维度的正常范围值: 量表内容 根据幼儿最近1个月的反应,对下列陈述选择最符合该幼儿的选项,0表示不符合或极少符合,1表示部分符合,2表示非常符合。

量表解释 一、外显行为域 包括活动度/冲动性、攻击性/反抗性及同伴攻击三个维度。 【活动度/冲动性】 活动度指小儿在日常生活中身体活动的数量。活动度高表现为不分场合,活动过多、无明显目的性,如易兴奋,好哭闹,平时手脚动个不停,显得格外活泼等;冲动性是指儿童的情感活动不能受理性控制而发作性的扰乱现象,如克制力差、容易激惹,易受外界刺激而兴奋等特点。 《建议》:对活动度较高的小儿可适当安排活动量大、接触外界的活动;还应要求他们保持一定的安静时间(在需要时),但是时间不宜过长,以同龄小儿的标准为限。预防小儿的冲动行为,应从婴儿期就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逐渐学会“等待”;对于盛怒状态的孩子,可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使其冲动行为暂时被忽视;父母或教师应避免对小儿冲动、随意性的惩罚,使儿童不断学习用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 【攻击性/反抗性】 攻击性是指小儿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反抗性是小儿在受到他人伤害或干扰后进行的攻击,属报复还击。小儿的攻击性/反抗性,通常发生在父母或他人对其施加权威以阻碍或限制他们时,由于挫折和愤怒而对父母或他人表现出攻击性/反抗性。表现为不听话、爱发脾气、霸道及打、咬、踢父母等行为。 《建议》:对于经常具有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小儿,在其发生攻击/反抗性行为之后,首先应采取一贯、连续性的、而且具有一定强度的厌恶惩罚刺激。惩罚必须在攻击行为发生后尽可能快地执行。实施惩罚时,必须分析被惩罚者的攻击动机,注意被惩罚者的个性以及惩罚强度。另外,还可以让愤怒的小儿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情绪宣泄,如运动、游戏等。家长如果能为具有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小儿提供良好的教养方式,并对其进行良好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均可减少小儿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发生。 【同伴攻击】 小儿的攻击性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同伴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主要表现是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咬人、踢打同伴或采取取笑、捉弄别人等敌意性攻击行为。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图文稿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五节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 一、婴儿情绪发展 (一)婴儿的先天性情绪表达能力 1、华生 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怕。 2、布里奇斯(,加拿大,1932 ) 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些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些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3、伊扎特 婴儿出生时已具有五种面部表情:惊奇、苦恼、厌恶、微笑、感兴趣。 4、孟昭兰 婴儿有8—10种从中总进化中获得的情绪,情绪的发生有一定的时间和诱因 (二)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 克林勒特和坎佩斯的研究: 1、无面部知觉(0~2月) 2、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月) 3、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月) ? 4、在因果关系参照中确认情绪信息(7、8~10月) (三)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1、社会性微笑 ? ?约5周始,大人的声音、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儿的微笑,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 ?4个月开始,婴儿开始对不同的人报以不同的微笑,出现有差别、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 2、陌生人焦虑 ?陌生人焦虑一般在婴儿6~8个月时发生。 3、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在婴儿6~7个月时产生,随着母—婴依恋的建立而同时发生。 4、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当婴儿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这一现象我们即称做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是婴儿成长到七八个月时才发生的。 二、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亲子依恋、同伴交往、亲社会行为和自我发展等几个方面。 (一)婴儿依恋 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1、定义指婴儿与经常接触的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系。 3、婴儿依恋的发展过程(鲍尔比)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月) ?第二阶段:有差别(选择性)的社会反应阶段(3-6月)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月-2岁)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时期 indiscriminate responsiveness to humans ?出生到8-12周。这一阶段以婴儿所发出的各种信号的发展为标志。 ?婴儿从出生起开始使用哭泣这种有效的信号来发动与他人的联系,第2个月开始,他又用微笑来进行这种联系。 ?由于这个时候的婴儿还缺乏辨别不同个体的能力,还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人的偏爱,而只是在物体和人中表现的更喜欢人,并表现出特有的兴奋。 选择性的社会性反应时期focusing on falimiar people ?3~6个月。婴儿形成分辨与他们接触的成人的能力。他们更频繁的对熟悉的面孔微笑、发声,而对陌生人的微笑则相对减少,甚至消失。 ?婴儿开始能辨认并偏爱所熟悉的人,他们喜欢与熟悉的人进行接触。婴儿所熟悉的人也往往更容易安慰孩子,能更迅速、更广泛、更频繁地引出婴儿的微笑和发声。这时期的婴儿并不拒绝熟悉的人离开。 特殊的情感联结期active proximity seeking ?6个月-2岁。由于婴儿开始获得新的运动技能,他们开始到处爬动。这使他们有了更强的探索外部环境的能力,并开始主动接触父母,表现出有意识的社会行为。 ?婴儿对不同对象的反应出现巨大的差别,对依恋对象的存在极为注意。当婴儿所依恋的对象离去时,开始通过哭泣表示抗议。这时,依恋对象成为婴儿探索的安全基地。他们对陌生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警惕、戒备和退缩。开始出现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目标调整的参与期partnership behavior ?2以后。婴儿的有目的的行动、语言的交往和进行适宜反应等能力越来越成熟。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和社交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越来越主动的进行各种接触,开始理解依恋对象的目的,情感和特点,并以此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出较多的灵活性。他们也能容忍与依恋对象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并且逐渐善于与同伴和不熟悉的人进行交往。

(完整版)第三章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

知识目标: 1、把握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以及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2、了解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发展状况。 技能目标: 1、能够辨别并分析学前儿童情绪、情感。 2、能初步设计促进学前儿童良好的情绪、情感发展的活动方案。

一、基本情绪的发展 ?1、哭 哭代表着不愉快的情绪。人出生时,最明显的情绪表现就是哭。新生儿的哭是生理性的,以后逐渐带有社会性(有了需要性的哭。饿了会哭,尿布湿了会哭,冷了会哭)。 生理性的啼哭: 心理性啼哭: ?2、笑 笑是愉快情绪的表现,儿童的笑比哭发生的晚。笑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自发性的笑,婴儿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是一种生理表现,不是社交的表情手段。这种自发性的笑会在3个月以后逐渐消失。二是诱发性的笑,它与自发性笑不同,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比如温柔地碰碰幼儿的脸颊,就会出现诱发性的笑,也是反射性的笑。三是社会性的微笑,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差别的微笑。婴儿只对亲近的人笑,或者对熟悉的人脸比对不熟悉的人脸笑得更多。这是最初的社会性微笑。 婴儿的笑发展阶段: 自发的微笑(0-5周)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3、恐惧 幼儿的恐惧分化经历一下几个阶段: (1)本能的恐惧。恐惧是婴儿天生就有的情绪反应,甚至可以说是本能的反应。最初的恐惧不是由视觉刺激引起的,而是由听觉、肤觉、机体觉等刺激引起的,如刺耳的声音,从高处摔下等。 (2)与直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婴儿从4个月左右开始,出现与直觉发展相联系的恐惧。引起过不愉快经验的刺激会激起恐惧情绪。也是从这时开始,视觉对恐惧的产生渐渐起主要作用。

(3)怕生。怕生是对陌生刺激物得恐惧反应,怕生与依恋同时产生,一般在6个月左右出现,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越强,怕生情绪也越强烈。 ?4、依恋 依恋是幼儿对某个人或某些人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绪。有研究认为幼儿依恋突出表现为三个特点:幼儿园以与依恋对象在一起,与其在一起时感到愉快;在幼儿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任何其他人都更能抚慰幼儿;依恋对象使幼儿具有安全感,当依恋对象在身边时,幼儿较少害怕,当幼儿害怕时,总要寻找依恋对象。 二、情绪的社会化 (一)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学前儿童的情绪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醉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学前儿童交往中的微笑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儿童自己玩的高兴时的微笑; 第二类,儿童对教师微笑; 第三类。儿童对小朋友微笑。 这三类中,第一类不是社会性情感的表现,后两类则是。从1岁到3岁儿童对自己微笑的比例下降,对小朋友和教师微笑的比例增长,即儿童非社会性交往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会性微笑的比例则不断增长。 (二)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 引起情绪反应的原因,成为情绪动因。 1~3岁的儿童情绪反应的动因,除了与满足生理需要有关的食物外,还有大量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事物。如,婴儿喜欢被人抱。抱,使其身体舒适,满足了他的生理需要,又使婴儿直接与成人接触,又能满足他的社会性需要。因此,当婴儿饥饿时,成人把他抱起来,也能使他安静一会儿,这是因为满足了他的社会性需要。但总的来说,3岁前儿童情绪反应动因中,生理需要是否满足是主要动因。 3~4岁幼儿,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例如,刚入园的幼儿喜欢老师牵他的手,愿意让老师摸一摸、亲

社会性情绪发展及其特征——婴儿情绪和社会性

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的孩子常常很小就被要求去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家长们都望子成龙,而且我们也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无以伦比的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不过,我们在关注孩子智力开发的时候,也应该意识到关注孩子心灵的重要性。婴儿从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一开始就从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发展,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即学习一些社会行为技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他人建立关系,以适应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包括三个主要内容:情绪的发展、社会性依恋、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情绪的发展 在心理学上,对情绪的认识、评价和协调管理能力被称为“情商”(EQ)。美国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认为,EQ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事实证明,情商高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快乐,他们在挫折面前能更快地调整和驾驭自己的心态与情绪,一种健全的人格和自尊也会让他们更快走向成功,并领悟和享受到生活本身的乐趣。人类婴儿天生具有情绪反应的能力,出生后即有情绪表现,这里介绍三种基本情绪:笑、哭和恐惧。 (一)微笑 1、自发性微笑(0-5周):自发微笑又称为反射性微笑。指的是婴儿不自觉的微笑。是一种肌肉的收缩。婴儿一出生就会笑,就像婴

儿一出生就会哭一样。这种笑是自发的,通常在婴儿睡眠时或者感到困倦时出现,持续时间很短,而且一般都是没有声音的笑,这种笑常常在没有任何外部刺激的时候发生。待婴儿稍微长大一些,在他清醒的时候抚摸他的脸颊、腹部,甚至抓着他的手让他拍手,婴儿也会出现笑容,但在这时候,他的笑也是反射性的,并不是对人们的回应,不具有任何交流的意义。 2、无选择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起):具有社会性功能,对人的脸和声音都容易引起婴儿微笑。一直到3个月左右,婴儿对父母都没有特别的偏爱,他们还不会认生;他们对所有的人都不加区分的微笑,不管是陌生人还是自己最亲近的父母;只要他看见的是人脸的正面,那么,不管这张脸的表情如何,生气也好,高兴也罢,他们都一样会报以微笑。 3、有选择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开始能认出熟悉的个体,能对不同个体作出不同反应。这种微笑增加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依恋。婴儿对经常照顾自己的母亲笑得最多、最频繁,其次是对经常看见的其他家庭成员,对陌生人笑得最少。 有研究表明,逗笑出现越早的孩子智力发展的越好,所以父母要使劲浑身解数逗孩子笑。 (二)哭的发展 学会语言之前,哭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研究表明,所有婴儿啼哭的规律都是相同的,有一项研究历经4年,对3000多个不同人种的婴儿进行研究,总结出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九章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学习目标 ?认识情绪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掌握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趋势及特点。 ?了解幼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和高级情感的发展,掌握幼儿依恋的特点。 基础知识 1、情绪和情感: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行为反应(态度)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如幼儿见到妈妈高兴,见到医生恐惧。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为(人和动物)所共有,而情感只有(人类)才有。 (2)情绪是(外现的、暂时的) 如:快乐、愤怒、恐惧、悲哀等。 情感是(内隐的、稳定的)。 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 二、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情绪是儿童心理活动的激发者。 ?如:情绪愉快,儿童愿意学习。 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 ?(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推动幼儿的认知活动。 ?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 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如:幼儿喜欢猴子,不喜欢河马。喜欢观察猴子。 不同情绪状态对智力操作的影响(孟昭兰,1984,1985): ?1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 ?2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与惧怕之间浮动。愉快情绪有 利于婴幼儿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惧怕等对婴幼儿智力操作不利。 ?3愉快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倒U字相关,即适中的愉快情绪能使智力操作 达到最优。 ? 4 痛苦、惧怕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直线相关,即痛苦、惧怕强度越大,操 作效果越差. ? 5 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究活动,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 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 (三)情绪对意识产生的作用----情绪促进了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复杂组织的形成。 ?婴儿最初的情绪体验就是最初的意识。 (四)情绪对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是儿童交往的重要手段。如:用表情(情绪的外部表现)与人交往。 ?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特别是在婴幼儿与人的交往 中占特殊、重要的地位。 ?婴幼儿掌握语言之后,表情仍然是婴幼儿重要的交流工具,它与语言一起共同实现 着儿童的人际交往。 (五)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的作用--------影响个性的形成。

第六章 婴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第六章婴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理论 3课时、实践5课时) [知识点提示] 了解气质的类型;理解婴儿依恋的类型及发展;掌握自我意识的涵义及其发展;掌握婴儿交往行为及生活适应行为的发展 [重难点提示] 掌握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要点 掌握婴儿交往能力培养的要点 第一节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理论1课时,心理实验1.5课时,观察记录1.5课时) 理论部分: 一、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庞丽娟,2003)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自我意识是儿童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和特征 1.自我意识的结构 (1)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第一部分:学前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 (一)对情绪的识别 幼儿能够通过面部表情识别他人的内心世界。 3 岁左右的大多数幼儿已经能够正确命名“快乐”的表情 3-4 岁的幼儿开始学会识别“伤心”和“生气” 4-5 岁的幼儿逐渐学会使用“害怕”这个情绪标签 研究表明,西方幼儿识别“伤心”早于“生气”,相反,中国幼儿识别“生气”早于“伤心”。研究者认为,这和中国父母的情绪表达习惯是相吻合的。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父母更重视自身的权威性,愤怒更容易维护个人权威,而伤心则被认为是内心脆弱的表现,因此父母更倾向于表现愤怒而非伤心,这样,中国幼儿接触愤怒的生活情境相对较多,对于?愤怒”的识别也相对较好。(二)对情绪的理解 情绪理解是指幼儿看不到表情也能够理解在一个具体情境下他人的情绪感受。例如,问一名幼儿:“妈妈给小明买了一盒巧克力,小明会有什么感受?大多数幼儿能够理解小明的情绪。这种情绪理解能力在幼儿阶段发展迅速。5一6岁的幼儿已经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体验给出合理的解释,而且与表情识别不同,幼儿对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与生活中消极情绪更容易引起成人和幼儿的讨论有关。 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

情绪表达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出生时婴儿会表现出好奇、痛苦、厌恶和满足。两个月时,婴儿开始展露社会性微笑。2—7 个月出现的其他基本情绪是愤怒、悲伤、快乐、惊讶和恐惧。2 岁时,婴儿开始表现出复杂的情绪,例如尴尬、害羞、内疚、嫉妒和骄傲,这些情绪又被称为自我意识的情绪,都是在自我评价过程中产生的。最初这些情绪只有在成人在场观察他们的行为时才会产。例如:一个3 岁的孩子在一个高高的滑滑梯上独自玩耍并不会产生自豪感,但是当父母在旁边时,他便会很得意地对父母说:“看,我高不高! ”而父母故作激动的表情会让孩子感到非常满足,他会乐此不疲地滑下爬上向父母显示自己的本领。在父母的引导和强化下,幼儿逐渐将成人的评价标准内化,直到学龄阶段才能够在没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骄傲、羞愧或内疚。 三、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一)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 1. 幼儿的自我情绪调节 初生婴儿的情绪调节比较困难。他们只能通过将身体从引起不愉快的物体旁边移开或是通过不断吸吮的方式减少某些不愉快的冲动,大部分时候他们只能通过哇哇大哭来发泄自己的情感2—3 个月的婴儿能够采用控制视觉注意的方法来调节情绪。例如:父母在逗宝宝时,宝宝乐不可支,但是突然会把视线移开几秒钟,宝宝的这一举动其实是为了获得片刻的休息,调节一下情绪,然后还想继续玩下去。 当婴儿够爬行或走路时,则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采用接近或回避的方式调节情绪,如当看到一个发出较大声响的电动机器人时可能会表现出警觉,并爬到一边远远地看着 2—3 岁的幼儿通常采取独自游戏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体验,因为在独自玩物游戏的过程

第三章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第三章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及关系: 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 分为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联系: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区别:第一,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绪和情感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第二,认识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则通过态度的体验、变化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第三,认识过程有着较强的有意性,人们可以有意地感知、记忆和思考,也可以有意地停止这种认识活动;而情绪和情感有着较强的自发性,人的情感只有在认识的作用下才会增强有意性。(三)、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1、情绪和情感都是人的内在体验,都是心理体验。 2、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感是情绪经验的概括。 3、情绪和情感密切相关,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 4、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从发生过程来看,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发生较晚。 2、情绪带有情景性和暂时性的特点。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3、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则比较内隐,不轻易流露出来。 二、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1、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 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情绪直接驱动、促使儿童去做出某种行为,或抑制某种行为。 2、情绪和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3、情绪和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婴儿的(情绪、人格及社会性)发展·笔记

婴儿情绪的发展·笔记 1.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认为,新生儿有五种情绪反应,即(惊奇)、(伤心)、(厌恶)、(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2.孟昭兰指出,新生儿有四种表情,即(兴趣)、(痛苦)、(厌恶)和(微笑)。 (一)快乐 婴儿的笑是快乐的表现,其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阶段1 自发性的笑 ①在没有任何外部性刺激的条件下发生,新生儿自发性的笑,这是内源性的笑; ②轻拍或抚摸婴儿时,会露出愉快的笑容,属于诱发性的笑; ③把婴儿双手对拍,给婴儿看东西等引起婴儿发笑,是反射性的笑。 阶段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①婴儿到5~6周时,对人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和微笑,成人的面孔容易引起婴儿自发的社会性微笑。 ②一直到3个半月左右,婴儿对人的社会性微笑不分化,即对所有人的微笑一致。 阶段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①从4个月后,婴儿出现有差别的、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对母亲、家庭成员和陌生人的笑是有区则的。 ②婴儿表现出“认生”陌生人出现时婴儿会产生营得性的往和,素张不安,甚至会验避陌生人,即“陌生人焦虑”,也会出现时批养者的依态。 ③当抚乔者要两开时,婴儿会表现出“分离焦虑”,如哭泣。 (二)恐惧 恐惧是种消极情绪。对于危险事物的恐惧,是种适应性的保护自己的本能反应、对婴儿的生存是有益的。恐惧情绪的发展经历以下4个阶段:有 阶段I本能的恐惧 ①这是一种生来就有的反射。 ②最初的恐惧是由听觉制激或触觉刺激引发的,如大的声响、突然的身体位置或姿态的变化、疼痛等。 阶段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①大约从3~4个月起,曾引起不愉快经验的刺激,会激发婴儿的恐惧情绪。这时恐惧情绪多是视觉刺激引发的。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以9个月大的男孩阿尔伯特为被试,通过条件反射机制形成了对白鼠的恐惧情绪,就充分说明了生活经验在情绪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阶段3:惧怕陌生人 ②大约从6个月起,婴儿出现“认生”现象,也称之为“陌生人焦虑”。一般到I周岁时会消失,也有婴儿会持续到2~ 3岁。婴儿见到陌生人会哭泣或回避,立刻寻找或抱紧妈妈。阶段4:预测性恐惧 ③2岁左右,婴儿的恐惧较多地表现为由想象或预想引起的恐惧,如怕黑暗、怕狼外婆、怕独自一人等都属于预测性恐惧。一般来说,这些恐惧在4岁时达到高峰,直到6岁左右,才开始逐渐下降。 (三)哭 哭是婴儿情绪表达的基本方式,新生儿就是以其第一声暗哭宣告他来到了这个世界。婴儿的哭是痛苦的表现,其发展有一个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1生理性的哭 由机体内外不适宜刺激引起,如饥镇、疼痛机体不适等,婴儿就会啼哭,这种哭常常件有号

婴幼儿的基本情绪及表现90799

婴幼儿的基本情绪及表现 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中获得的情绪大约为8-10种,称为基本情绪,如愉快、兴趣、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悲伤等。所有这些不同的情绪,在婴儿出生到半岁左右陆续发生。基本情绪在个体生活中的显现不是同时的,它们随着个体的成长、成熟而出现。它们的发生有一个时间顺序,这一顺序服从于婴儿的生理成熟和适应的需要;而且它们的发生既有一般规律,又有个体差异。 父母应该根据宝宝的情绪特点,培养宝宝积极愉快的情绪,它是宝宝从事探索、发展认识能力的保证。宝宝在积极愉快的情绪中易于接受父母的教育和诱导,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消极、不良的情绪是不利于宝宝的身心发展,也不易于使宝宝接受教育。 培养积极愉快的情绪要从满足宝宝的生理需要开始,安静、整洁的环境,营养丰富的食物、适合发展水平的玩具,都能使宝宝在生理上得到满足,产生愉快的情绪。此外,父母要与宝宝建立亲密的情感和关系,以帮助宝宝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 情绪是人类的生物—社会现象,人类的基本情绪是先天的。例如刚出生1~2天的新生儿就会有痛苦、厌恶和微笑反应,这些反应是生物性的。但是新生儿从出生一刻起,就需要依靠成人的抚育维持生命,这是人际互动的社会化开端,婴儿的情绪在人际互动的社会环境中分化发展,因而情绪又是社会的产物。个体情绪产生源于先天,发展决定于后天,是生物—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类基本情绪的出现和发展,也同其他领域的发展一样,是有一定顺序遵循一定规律的,情绪产生的顺序和规律,服从于婴儿的生理成熟和社会适应的需要。在这里我们从正面和负面两类情绪中分别选择出现最早的两种基本情绪加以介绍。 一正面情绪及表现 (一)兴趣 1、什么是兴趣 兴趣是先天的情绪,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之一。它最早出现于新生儿出生后的4~7天。兴趣也是一种情感状态,是人类动机的最深水平。我们常说兴趣是原动力,它可以驱动人去行动。早期婴儿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就是由兴趣这种内在动机驱动引起身体运动而发生的。例如婴儿看见了一个红球,对这个红色的东西产生了兴趣,引起了注意。因为有兴趣才可能维持对它的注意,而对物体的集中注意是认知发展的基础。兴趣使然,当红球移动时,婴儿才会用目光追视,而视觉追视是视觉—运动协调的基础。再如:当婴儿刚刚会发音的时候,他对自己能发出音感到好奇和兴趣,于是不断地反复地发音并乐此不疲。如果成人对婴儿的发音给予应答,就可以加深婴儿对发音的兴趣,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可以说兴趣是激励智力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兴趣的发展 兴趣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1~3个月是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由于外界的刺激,引起了婴儿的运动反应,运动反应的发生使婴儿参与到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②4~9个月是相似性物体再认知阶段,外界声、光等刺激的重复出现引起婴儿的兴趣,使得婴儿对这些刺激做出反应。兴趣和反应使得有趣的景象得以保持,有趣的景象又使得婴儿对自己的活动产生了快乐的感觉。兴趣和快乐使婴儿不断地对刺激做出反应,于是活动重复不断地进行,婴儿从兴趣、反应和快乐中得到探索的满足。例如:带响的彩色玩具引起了婴儿的注意,成人移动玩具,引起婴儿视觉追视,每次玩具的移动都是再现的过程,再现引起婴儿的兴趣和探索。③9个月以后是新异性探索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儿童对新异性物体感兴趣。一个熟悉了的物体不再引起儿童的注意,这是习惯化反应。

第三节-婴儿的情绪和社会性

婴儿期的情绪、情感和社会性发展 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的孩子常常很小就被要求去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家长们都望子成龙,而且我们也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无以伦比的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不过,我们在关注孩子智力开发的时候,也应该意识到关注孩子心灵的重要性。婴儿从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一开始就从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发展,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即学习一些社会行为技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他人建立关系,以适应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包括三个主要内容:情绪的发展、社会性依恋、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情绪的发展 在心理学上,对情绪的认识、评价和协调管理能力被称为“情商”(EQ)。美国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认为,EQ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事实证明,情商高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快乐,他们在挫折面前能更快地调整和驾驭自己的心态与情绪,一种健全的人格和自尊也会让他们更快走向成功,并领悟和享受到生活本身的乐趣。人类婴儿天生具有情绪反应的能力,出生后即有情绪表现,这里介绍三种基本情绪:笑、哭和恐惧。 (一)微笑 1、自发性微笑(0-5周):自发微笑又称为反射性微笑。指的是婴儿不自觉的微笑。是一种肌肉的收缩。婴儿一出生就会笑,就像婴儿一出生就会哭一样。这种笑是自发的,通常在婴儿睡眠时或者感到困倦时出现,持续时间很短,而且一般都是没有声音的笑,这种笑常常在没有任何外部刺激的时候发生。待婴儿稍微长大一些,在他清醒的时候抚摸他的脸颊、腹部,甚至抓着他的手让他拍手,婴儿也会出现笑容,但在这时候,他的笑也是反射性的,并不是对人们的回应,不具有任何交流的意义。 2、无选择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起):具有社会性功能,对人的脸和声音都容易引起婴儿微笑。一直到3个月左右,婴儿对父母都没有特别的偏爱,他们还不会认生;他们对所有的人都不加区分的微笑,不管是陌生人还是自己最亲近的父母;只要他看见的是人脸的正面,那么,不管这张脸的表情如何,生气也好,高兴也罢,他们都一样会报以微笑。 3、有选择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开始能认出熟悉的个体,能对不同个体作出不同反应。这种微笑增加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依恋。婴儿对经常照顾自己的母亲笑得最多、最频繁,其次是对经常看见的其他家庭成员,对陌生人笑得最少。 有研究表明,逗笑出现越早的孩子智力发展的越好,所以父母要使劲浑身解

婴儿社会性打印

第五节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从出生时起,婴儿就是一个社会的人,婴儿就被包围在各种社会物体、社会刺激之中,形成和发展着人的情绪情感、社会行为和关系等。近年对婴儿心理的大量新研究,使我们从另一新的角度,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了婴儿心理的发展,看到了婴儿情绪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一、最初的情绪反应 儿童出生后即有情绪表现,如新生儿或哭,或静,或四肢蹬动。同时,初生婴儿的情绪反应就已是初步分化的。情绪专家伊扎德(C.E.Izard)研究表明,人类婴儿在出生时,就展示出了五种不同的情绪,它们是惊奇、伤心、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基于自己和他人的一系列研究指出,新生儿即已有兴趣、痛苦、厌恶和微笑四种表情。可见,婴儿出生后不仅有情绪,而且已初步分化。但是,儿童最初的这种情绪反应大多是先天性的,是遗传本能,且与儿童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直接相关。因此,它们是最初步的原始的情绪反应。 随着婴儿发展,在成熟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下,其情绪不断变化、发展。一般研究认为,婴儿在5~6周时,出现对人的特别的兴趣和微笑,即社会性微笑;3~4个月时,婴儿出现愤怒、悲伤;6~8个月时,婴儿出现对最熟悉、亲近者的依恋,并随之产生对陌生人的焦虑及分离焦虑等。1.5岁左右时,伴随自我意识和交往、认知的进一步发展,婴儿逐渐产生羞愧、自豪、骄傲、内疚、同情等更高级、复杂的社会性情感,同时,原始、最初的情绪反应如笑、哭、恐惧等也不断分化、发展。比如,哭逐渐分化为因饥饿、寒冷、疼痛、困倦、玩具被拿走、成人离开、恐惧、惊吓、成人批评、焦虑等引起的哭;恐惧也由一开始的由物理、机体刺激如刺耳的高声、身体突然失去平衡等引起,发展为渐与知觉、经验相联系,并越来越多地与人际交往、想象、语言相联系在一起。 二、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初生婴儿的情绪基本都是生理性的,是一种原始的、本能的反应,由机体内外某些适宜、不适宜的刺激所引起,并反映机体当时的内部状态、生理需要。但是,婴儿自降生的时刻起,即进入人类社会环境中,和成人进行相互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实现着情绪的社会化。 婴儿情绪社会化是当前情绪发展研究的焦点之一,是近年研究、探讨得最多的热点课题之一。婴儿社会性微笑、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和情绪的社会性参照等既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情绪社会化研究的中心主题。 (一)社会性微笑 社会性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是婴儿发展中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件。虽然婴儿生来就有笑的反应,但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它与中枢神经系统皮质下的神经冲动自发发放有关,与脑干或边缘系统的兴奋状态变化有直接联系。因此,它通常发生在婴儿的睡眠中或困倦时,并且是突然出现、低强度的。这种笑通常也被称为内源性的笑,常常在没有任何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发生。出生后3周左右,在婴儿清醒时,轻轻地抚摩其面颊、腹部,也能引起婴儿微笑。婴儿4~5周时,把其双手对拍,让他看转动的纸板,或听各种熟悉的说话声等,都能引起婴儿微笑。但此时这些微笑不管是内源性的还是诱发性的,都是反射性的,而不是社会性的微笑。

第三章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第三章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及关系: 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 分为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联系: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区别:第一,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绪和情感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第二,认识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则通过态度的体验、变化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第三,认识过程有着较强的有意性,人们可以有意地感知、记忆和思考,也可以有意地停止这种认识活动;而情绪和情感有着较强的自发性,人的情感只有在认识的作用下才会增强有意性。(三)、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1、情绪和情感都是人的内在体验,都是心理体验。 2、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感是情绪经验的概括。 3、情绪和情感密切相关,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 4、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从发生过程来看,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发生较晚。 2、情绪带有情景性和暂时性的特点。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3、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则比较内隐,不轻易流露出来。 二、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1、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 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情绪直接驱动、促使儿童去做出某种行为,或抑制某种行为。 2、情绪和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3、情绪和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情绪的外部表现叫表情,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是以表情作为交际的工具。 人类的表情有:面部表情、体势表情、言语表情。 4、情绪和情感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对性格具有重要影响,儿童形成的稳定情绪特征是性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早期的情感发展,对个性的最终形成至关重要。 第二节早期情感的发生 一、情绪的发生: 1、原始情绪说 新生儿有三种原始情绪:怕、怒、爱。 2、情绪分化说 8-10种基本情绪:愉快、兴奋、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悲伤等。 二、婴儿的几种基本情绪表现: 1、哭(消极情绪) (1)饥饿的啼哭(2)发怒的啼哭(3)疼痛性啼哭 (4)恐惧和惊吓的啼哭(5)不称心的啼哭(6)吸引别人注意的啼哭 2、笑(积极情绪) 一周:自发性微笑 三周:诱发性微笑 四个月:社会性微笑 3、恐惧(消极情绪) 四个月:出现与知觉相联系的恐惧 六个月:怕生 两岁左右:预测性恐惧 4、焦虑(消极情绪) 焦虑:只是一种朦胧的、游移的、不确定的心神不定。 陌生人焦虑:指婴幼儿对陌生人的警觉反应。 分离焦虑:是孩子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分离焦虑的三个阶段: (1)反抗阶段(2)失望阶段(3)超脱阶段

5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五章 早期情绪 与社会性的发展婴儿情绪的发展情绪的功能与发生婴儿的情绪表达婴儿的情绪体验婴儿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婴儿情绪的社会化与自我调节早期道德感的萌芽气质及其发展气质结构气质的测量气质的稳定性遗传和环境对气质的影响婴儿期社会交往的发展依恋的概述依恋的发展对依恋的解释依恋类型及其测量形成安全依恋关系的条件依恋与日后发展日托机构与婴幼儿早期的社会性发展从对父母的依恋发展到与同伴的社会交往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自我意识的发生――自我认识自我分类的产生自我控制的出现一、情绪的功能与发生孟昭兰(1997)把婴儿的情绪功能归纳为以下四点:情绪有适应功能;情绪具有驱动功能;情绪有行为组织功能;情绪具有交流功能。一、情绪的功能与发生情绪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出生到1个月内):新生儿具有的一系列基本情绪是感兴趣、痛苦、厌恶和快乐的面部表情。第二阶段(出生1-7个月):其他的基本情绪如愤怒、悲伤、欢乐、惊讶和害怕等在2-7个月期间陆续显现(Izard et al., 1995)。第三阶段(出生6个月以后):出现的情绪是惊奇、害羞和嫉妒。二、婴儿的情绪表达婴儿微笑是第一个社会性行为第一阶段:自发微笑(0-5周),主要是用嘴作怪相,可以是自发的笑或反射性的笑,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对熟悉人的脸和不熟悉人的脸,作出不同的反应。二、婴儿的情绪表达婴儿的哭第一阶段:生理-心理激活(出生-1个月)。有生理需求。第二阶段:心理激活(1个月)。一种低频、无节奏的没有眼泪的“假哭”。这种哭泣通常意味着婴儿需要得到注意或照看。第三阶段:有区别的哭泣(2个月-22个月)。在这一阶段,不同的人可以激活或终止婴儿的哭泣。二、婴儿的情绪表达婴儿的情绪表达能力 VS 早期社会性的发展虽然婴儿的情绪表达能力还很幼稚,但很明显,婴儿所展现出的情绪能与照顾者之间起到沟通交流的作用,并影响照料者对婴儿的反应。婴儿的情绪表达帮助婴儿与他们的亲密同伴“逐渐了解对方”、亲近对方。三婴儿的情绪体验积极情绪的发展:快乐消极情绪的发展伤心的情绪害怕的情绪怯生是婴儿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出的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