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断向集约型方向转变,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但由于南京作为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城市,重化工业又占有相对较高的比重,加之自然资源比较贫乏,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要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从数据变化的视角,对近年来南京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通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和问题的剖析,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以期促进南京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一、发展状态的基本表现

(一)三次产业总体结构分析

近年来,南京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2008年初步测算全市GDP完成3775亿元,是2000年的3.5倍。从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我市三次产业GDP比重依次为:2.5:47.5:50,呈现“三、二、一”结构形态。

1、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

2008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795、188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97.5%,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推动南京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近五年来南京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及其所占GDP比重(表1-1)

由表1-1可知,近五年来,南京市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以下变化:

一是第一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但所占GDP比例逐步下降。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5.27亿元,到2008年增至93.00亿元,年均增长3.3%(可比价)。从所占GDP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始终最低,并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从2004年的3.6%逐渐下降到2008年的2.5%,五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

二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快,所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2004年南京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04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2008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795亿元,年均增长15.8%。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48.6%降至08年的47.5%,比重呈下降趋势。

三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连续增长态势。2004年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87.92亿元,2008年达到1887亿元,总量比2004年增加了约九成,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5.1%;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47.8%升至2008年的50%。

图1-1 近五年来南京市各产业增加值变化图 (单位:亿元) 由图1-1可知,近五年来,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其总量远远低于第二、三产业。而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日益接近,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反超第二产业92亿元。

(二)主要产业内部结构状况分析

1、工业结构的基本状况

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472.23亿元,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16.2:83.8,相差67.6个百分点。

从所有制结构来看,通过多年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非公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仍占支配地位。改革开发以来“三资”工业企业快速发展,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04年全市三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24.41亿元,占规上工业的35.7%,到2008年全市三资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505.30亿元,占比为38.7%,比5年前提高了3个百分点。

从规模结构来看,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户均年资产、户均年产值和户均年收入均大幅增长。与2004年相比,2008年户均年资产、户均年产值和户均年收入的增幅分别达到60.3%、95.9%、99.6%。大中型企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性作用日益显现。2008年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总值4573.9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0.7%。小企业的发展步伐加快,通过多年的开发搞活,

小企业的产能得到集中释放,并充分发挥了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在全市的工业发展中较为突出。2008年全市小型企业工业总产值比2004年增长131.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6.2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增幅达139.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利税总额、利润总额的增幅更是高达107.6%和82.6%,远远优于全市平均发展水平。

从行业结构来看,2008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化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四个行业实现总产值3771.52亿元,增长7.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8.3%。

2、三产结构的初步分析

从增加值比重来看,2008年全市各行业增加值所占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的五个行业依次为:批发和零售业(22.7%)、金融业(16.0%)、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10.5%)、房地产业(8.6%)、教育(7.6%)。由此可见,第三产业现已形成以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房地产业和教育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如图1-2所示:

图1-2 2008年全市第三产业主要行业增加值比重从发展进程来看,由表1-3可知,2004年至2008年,南京市第三产业内部14大产业的结构比例变动不大,说明在目前的条件下,要促进其变化发展需要有新的发展思路。

表1-3南京市第三产业内部14大行业结构变化状况

通过上述对全市产业总体结构及主要产业内部结构状况的分析,近几年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有较大幅度升高,表明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呈现出优化提升的态势。但面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确保南京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南京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状况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合理之处。

二、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

1、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一是主导产业(行业)发展不均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时电子、石化、钢铁、汽车四大产业成为南京的“四大支柱产业”。近5年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产业的发展

相当不均衡。(见图1-3,2003-2007年四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图表)。

图3-1 2003-2007年四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图(单位:亿元)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支柱产业之间的发展不均衡,甚至个别产业出现了萎缩趋势。比如,汽车产业五年间产业的规模没有多大变化,以其工业总产值为例,2007年仅比2003年增长12.6%,甚至在2005年总体规模出现了下滑现象。

二是商贸、交通仍占服务业的主导地位。服务业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制造业升级提效的重要支撑。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南京市服务业尽管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产业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2008年,南京市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两大行业增加值达699.84亿元,占服务业总量的比重为37.1%;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仅5.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比5.6%。

三是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偏高。由于南京是以重化工业结构为主的工业型城市,特别是我市石油化工、钢铁和建材等行业生产对原油和煤炭等能源的消费需求较大。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我市高耗能产业的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重虽有所下降,但我市偏重化工业的经济结构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2008年南京市综合能源消耗量达2878.31万吨标准煤,列全省第二位;其中,石化、钢铁、建材、电力四个主要耗能行业实际综合耗能,占全市综合耗能量的70%以上。较重的产业结构导致南京对能源、原材料的巨大消耗和高度依赖,受国际、国内环境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较大。

同时,在南京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原油和原煤几乎全部从外部调入,能源自给率只有25%左右,能源消费的对外依存度很高,受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巨大,企业经营状况也随之大幅起伏。

图(1-4)2009年一季度工业重点耗能行业耗能状况图

四是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市能源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依然过高,能源资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依然过大,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在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投入成本也越来越大。2008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已达3.77亿吨,工业粉尘排放量4.31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4383亿标立方米。2008年全市污染源治理投资总额达到113.2亿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达到74.7亿元。如果我们不在经济增长方式、产业

结构调整方面有所作为,长此以往,必将导致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的后果。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更要求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致力于南京市产业结构的调优、调高、调轻。只有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产业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产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问题

一是存量上与“第一梯队”渐行渐远,且在在长三角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以工业总产值为例,2004年南京与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的差距分别为9472.43亿元、4095.04亿元,1345.79亿元、1167.01亿元、477.68亿元,但到2008年这个差距已经分别扩大到17932.74亿元、12157.9亿元、3809.44亿元、2859.94亿元、2419.55亿元。

同时,放眼长三角16城市,南京制造业各项主要指标在长三角中的比重呈现出不升反降现象。2008年南京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利税总额等4项指标占长三角的比重

分别为5.7%、4.6%、2.7%、4.6%,与2004年相比4项指标所占的比重依次下降0.7、1.7、4.6、3.1个百分点。

2004年到2008年的五年间,南京的总产值增长了105.2%,除了上海市因为基数较大增长速度低于南京外,其余14个城市增长均超过南京。这说明南京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长三角的平均水平,在制造业新一轮的发展大潮中已经慢人一步甚至多步,赶超的压力相当的大。

二是制造业外向度不高。2007年南京制造业累计实现出口交货值达1155.63亿元,占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注:由于缺乏16城市的销售产值,本文用主营业务收入代替)的比重为20.5%。从与长三角16城市对比看南京出口交货值所占比重排名靠后,仅高于泰州、常州、镇江、扬州等市,与排列前茅的舟山、苏州等市差距较大,比重仅占其一半,比长三角的平均水平还低8.7个百分点。从南京的产品出口的性质来看,大部分产品出口集中于“三资”企业,本土化的企业相对偏少,因此,南京企业外向拓展的空间很大。

三是产业趋同现象不容忽视。长三角地区内部制造业“趋同化”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在产业部门趋同的条件下,

各地产业升级有可能导致产品的同质化。从经济总量排位在南京前面的5个城市的分行业资料来看,各个城市的支柱行业虽然由于各自城市的资源禀赋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别,但是主要集中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这种选择固然是市场竞争的必然性,但是未来产业的发展如果忽视地区间的合理分工和自主创新,势必会带来新一轮制造业趋同问题。

四是制造业过度依赖于少数重点行业。南京支柱行业的集中度比较高,行业内部以产值排序,前五大行业2007年工业总产值累计达3870.56亿元,占全市制造业总量的比重达68.5%,居长江三角洲16城市中上海(58.2%)、苏州(63.7%)、常州(56.7%)、杭州(43.9%)、宁波(45.7%)五市之前,在六大城市排名第一。虽然支柱产业的集中度加大,行业的聚集效应明显,但也容易产生“成亦萧何、败亦萧何”的局面。加之,南京前三大行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甚深,生产成本逐渐加大,严重影响着全市的工业增加值率水平。可见制造

业的发展过度的依赖重点行业的发展,容易产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不利局面。

五是工业投入规模不小,但有效产出少。有效的工业投入能厚实工业发展基础,增强工业发展后劲。2008年南京完成工业投资总额达108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占全市投资总额的50.2%。在投入总量上,2008年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宁波五大城市分别投入1420.82亿元、1267.69亿元、944.73亿元、569.34亿元、753.4亿元,南京工业投入列上海、苏州之后,排第三位;从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比重来看,南京以50.2%位列无锡之后,居第二名。

以目前工业的规模来看,南京的工业投入并不少,在全市投资总额中的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但南京工业的规模却无法与上述五大城市相媲美,尤其难望上海、苏州两市之项背。今后要加大工业投入中有效投入的比重,注重新的投入对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方面投入的同时,加大在新产品、新技术方面的研制投入。

三、加快发展的路径选择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致力于产业结构的调优、调高、调轻

未来城市竞争中,资源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从南京市目前产业结构看,南京是以重化工业结构为主的工业型城市,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钢铁等产业发展很快,但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的产业结构形成对资源的高度依赖,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日益加大。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前提,致力于南京市产业结构的调优、调高、调轻。就产业结构来看,要优化产业结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现化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构筑以新兴产业为先导,支柱产业为支撑,都市型工业为特色,生产性服务业为配套,符合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结构体系。不断推动三、二、一产业的融合发展,充分利用三次产业间融合发展的联动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型现代服务业,继续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城市。

2、循序渐进,合理引导重化工业健康发展

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不是“毕其一役”而成功,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合理引导重化工业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对于重化工业的发展,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提高市场进入门槛,加强对现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促进重化工业采用先进适用

技术和制造工艺,加速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引导重化工业健康发展。

3、大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

利用原有产业优势,在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进步及产业改造,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原来的产业进行上下游的延伸,扩展原有产业链,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提高资源的附加值,进而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发展壮大,产业的竞争能力的自我发展能力将逐步增强。在巩固和发展原有产业基础的同时,积极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4、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确保发展可持续性

在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和低成本竞争优势弱化的情况下,只有建立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才是有后劲、可持续的。

南京是全国四大科研教育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国重要的高教、科研基地,拥有一批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2008年末,南京市共有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5家,国家、省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18家,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5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66家,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条件,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注重投入向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方向发展,注重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大力开发和使用经济上合理、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态环境友好的先进技术,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关键技术,精心培育一批战略性产

业,支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重点提升优势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把引进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和先进技术作为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的重要途径,让自主创新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5、加快节能减排步伐,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我市能源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比较大,能源资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也比较高,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工业化进程与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加快以节能减排为中心的技术改造,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促进重化工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制造工艺,对于重化工业的发展,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提高市场进入门槛。企业要注重清洁生产、循环生产,推进产品生态设计,用新技术节能、降耗、减污,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让主导产业成为“绿色”产业,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和思考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断向集约型方向转变,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但由于南京作为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城市,重化工业又占有相对较高的比重,加之自然资源比较贫乏,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要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从数据变化的视角,对近年来南京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通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和问题的剖析,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以期促进南京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一、发展状态的基本表现 (一)三次产业总体结构分析 近年来,南京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2008年初步测算全市GDP完成3775亿元,是2000年的3.5倍。从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我市三次产业GDP比重依次为:2.5:47.5:50,呈现“三、二、一”结构形态。

1、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 2008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795、188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97.5%,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推动南京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近五年来南京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及其所占GDP比重(表1-1) 由表1-1可知,近五年来,南京市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以下变化: 一是第一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但所占GDP比例逐步下降。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5.27亿元,到2008年增至93.00亿元,年均增长3.3%(可比价)。从所占GDP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始终最低,并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从2004年的3.6%逐渐下降到2008年的2.5%,五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 二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快,所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

国发〔2005〕40 号《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 国发〔2005〕4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已经2005年11月9日国务院第11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 制定和实施《暂行规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立责任制,狠抓落实,按照《暂行规定》的要求,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制订具体措施,合理引导投资方向,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和修订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相关政策,切实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家发展改革、财政、税务、国土资源、环保、工商、质检、银监、电监、安全监管以及行业主管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机制,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增强产业政策的执行

效力。在贯彻实施《暂行规定》时,要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国务院 二○○五年十二月二日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经济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经济结构的及时合理调整又是经济总量获得增长的必备条件。经过20余年的改革发展,湖南经济在发展速度及总量扩张上虽有很大突破,但经济结构尚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体制痕迹与传统内陆封闭型经济烙印;同时,由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些改革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经济结构调整又碰到新的问题。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属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国际背景下的开放性调整,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的升级性调整,短缺经济结束、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后的需求导向型调整,经济发展实现阶段性转变和体制转轨进入攻坚阶段后的战略性调整。尽管机遇和挑战并存,但结构调整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认清和掌握我省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对加快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效应对加入WTO后的各种挑战尤为重要。本文就我省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作初步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特点 经济发展过程也是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层次就越高。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则随工业化的推进呈现倒U 型曲线,即当一国工业化由初级阶段进入加速阶段,其增加值比重上升较快;当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其比重则趋于缓慢上升继而停滞、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目前我省产业结构总体上处于升级优化阶段,其演变的主要特点: 1、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以后,湖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6.99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3983亿元,年均增长8.8%,比全国同期平均速度高0.7个百分点。伴随而来的是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继续得到相应发展;工业落后的局面得到基本的扭转,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促使湖南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迈进。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0.7:40.7:18.6,演变成2001年的20.7:39.5:39.8(见表1)。第一产业大幅下降20个百分点,且90年代下降的幅度大大高于80年代;第二产业的比重80年代有所下降,由1980年的40.2%下降到1990年的33.6%,但90年代又回升了近6个百分点,2001年为39.5。第三产业比重一路攀升,大幅上升近20个百分点,2001年达到

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发展

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发展 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的顺序转移的一般趋势。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首先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则趋于不断增长。 多年来,苏州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也符合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1:55.7:16.2演变为2004年的2.2:65.7:32.1.具体来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制造业总量比较大。苏州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苏州工业总产值达1.86万亿元,居全国第二,超过南京与无锡的总和,接近广州与杭州的总和。与此同时,制造业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化纤纺织服装、冶金、轻工、石化等六大主导产业,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初成雏形。 (2)产业集聚度比较高。苏州以“两轴三带”为支撑,以5个国家级、12个省级开发区、3个保税物流园区和6个出口加工区为载体,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联动,全市开发区集聚了85%左右的实际利用外资、80%的进出口和51%的财政收入。 (3)国际开放度比较高。依托区位、人文、服务、环境等比较优势,通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苏州经济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国际资本加速流入,投资的叠加效应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底,全市累计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1330个,新增注册外资1149.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95.7亿美元。生产销售日趋全球化,产品出口已遍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4)科技创新起步比较快。多年来,通过实施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专利申请量不断增长。初步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持续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08年,全市R&D占GDP比重达到1.94%,以IT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4%。 (5)统筹发展能力较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人力、土地、科技、金融、市场资源等配置基本实现市场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推进,发展方式由粗放型的规模扩张向内涵型的质量提升转变,驱动方式由投资拉动向科技拉动转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均超过12%,城乡收入比达到2∶1。 但是,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苏州产业结构依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1)资源环境瓶颈凸显。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也在不断制约着未来发展。苏州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日本的2.1倍、韩国的1.5倍,2008年苏州地均GDP仅为深圳的1/5。能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水平。万元GDP能耗0.906吨标煤,大致相当于日本的6倍、美国的2.3倍。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求也不相适应。 (2)产业结构比例偏重。2008年,苏州第二产业比重达到62%。工业用电从2005年开始就超过了香港,特别是钢铁、化工、建材等6个行业能源消耗占比达到85%,而产值占比只有30%。另一方面,2008年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只有36.4%,处于全国20个大中城市末位,远低于国内外先进水平。 (3)产品附加价值较低。苏州虽然已经是一个国际性制造业基地,但加工贸易出口占比高达76.3%。即便是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也大多处于“三来一补”型委托加工阶段,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 (4)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苏州虽然被列为世界九大新兴科技城市,但主要是通过招商引资,成为高科技产品的加工基地,基本上还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层次,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依然缺乏。2008

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加速新农村建设 县委党校罗捷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并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明确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这充分表明了中央对农村社会发展重要性和现实状况的重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发展水平不一,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找出一些共性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思路和办法,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认为,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紧要的战略任务。在此,就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谈点肤浅认识和体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把农民增收和调整结构摆在农业和农村工作十分突出的位置,提出了靠结构调整增收,靠农业产业化经营增收,靠搞活农产品流通增收,靠提高科技含量增收,靠发展非农产业增收,靠转移农村劳动力增收,靠投资拉动基础建设增收,靠政策保障增收的综合性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一、传统农业的特征仍然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单一,规模化生产程度偏低,难以适应市场多元化的要求。产业结构单一,表现为经济结构仍然是以农业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多种经营,特别是特色种植、养殖比重偏小。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依靠种植业,农民从非农产业得到的收入仍然很低。 二、农业结构调整趋同,特色显少,区域比较优势不明显。从总体看,目前在结构调整中重生产、轻市场的现象比较突出。区域性农业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区域之间重复投入,常常一哄而上,未根据当地资源、生产等优势进行因地制宜的生产,盲目跟风的现象比较突出,出现的后果是特色产品少,产业及产品雷同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导致产品数量过剩,质量不高,不适应市场需要,农产品出现卖难价低,农民利益受损。 三、在结构调整中没有做到优质优价,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产品品质、适应市场需要,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是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近几年在结构调整中虽然加大了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力度,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比重提高,但目前优质农产品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对优质农产品的概念、标准模糊不清,片面的认为只要是新引进或生产的都是优质农产品,同时,随意降低优质农产品的标准,造成一些盲目引进“优质”农产品,出现“优质不优价”的现象。二是优质不能高产,并且未完全做到优价,从而达不到高效。 四、农村第三产业内部的基础设施及其配套服务不够健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了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主要的传统产业,但对与之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近几年来,苏州市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既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但就总体而言,苏州第三产业的比重仍不算高,还低于第二产业;而且其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比如仍以商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而具有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一、苏州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现状 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的顺序转移的一般趋势。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首先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趋于不断增长。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一般规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苏州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15712演变为2004年的26731(参见图一)。 注根据苏州市历年统计年鉴及其统计公报数据绘制 很明显,苏州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从苏州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苏州的产业结构又与这一“一般规律”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 按照历年汇率计算,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1978年仅为415美元,1992年首度超过1000美元,达到11524美元,到200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升至70083美元,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二。按照“一般规律”,苏州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远小于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44%;又有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平均为37%。但是,苏州市当年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却高达67%,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位居第一。 (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 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7%; 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为53%。2004年,苏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70083美元,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1%。显然,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其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同时,

最新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可根据是否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为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 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一般不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即在封闭的情况下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主要有:配第-克拉克定律、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技术集约化规律、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发现并由克拉克经济实证研究而系统归纳,其基本结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增加,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三次产业劳动力的比重次序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 霍夫曼定律揭示的是工业结构演变的重工业化阶段,消费资料与资本资料工业之间的增加值的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他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部门的增加值与资本货物部门的增加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他把工业化阶段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发展迅速,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则不发达,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较小。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有:巴西、印度、新西兰等。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发展较快,消费资料工业虽也有发展,但速度减缓,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仍远不及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日本、荷兰、加拿大、匈牙利)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在规模上大致相当。(英国、美国、德国、法国)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将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处于这一阶段的当时还没发现。 技术集约化规律,即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的资源结构呈现出向以技术为主题的结构演进的趋势。在工业化初期,工业资源结构中劳动力的数量占据突出地位,形成以劳动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工业化中期,工业资源结构中的资本积累及积累能力居突出地位,形成以资本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后工业化时期,技术资本品的质量和劳动力质量为工业资源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从而进入技术集约化阶段。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把人均收入开始增长,并伴随有不同形式的经济进步的时期称为“经济时代”,把其后的经济发展称为“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不是指狭义的经济增长,而是指经济时代以后的经济全面发展。库兹涅茨的现代增长理论不仅证实了配第-克拉克定理,而且更广泛更深入探导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雁行模式”,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该理论模式认为,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制约下,落后国家的产业结构要经历三个阶段的

加强铸造产能管理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doc

加强铸造产能管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加强铸造产能管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铸造产业一直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的、基础性的、不可替代的产业,也是我县工业经济组成中重要的一节。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且由于铸造工艺技术门槛较低,造成铸造企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越发严重。切实抓好铸造产能管理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落实高质量发展、打赢蓝天保卫战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对加快推进铸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加快企业创新步伐,努力推动我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市前列具有重要意义。现结合我县实际,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县铸造企业现状和产能摸排工作情况 (一)我县铸造企业现状 我县铸造企业分布较为零散。产业集中度不高,没有形成集聚效应,不利于产业做大做强。铸造企业体量小,技术含量低的情况普遍存在。由于我县工业基础条件薄弱,铸造产业发展也较为粗放,产业的整体层次不高,多以综合厂的铸造车间为主,体量较小,工艺技术含量较低,没有较大竞争力。全县19家铸造企业,规上企业1家,年开票收入约1亿元。当前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还是模仿的居多,自我研发的较少,尤其在新工艺、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上仍有较大的不足。造型工艺普遍落后,没有形成现代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大多数企业,尤其是老企业的生产工艺还是以传统的、

没有改良的粘土砂湿型技艺为主,由于砂型强度不高等问题,所以只能制造小型和中型偏小的铸件。 (二)铸造产能摸排工作情况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8〕22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重点区域严禁新增铸造产能的通知》(工信厅联装〔2019〕44号)和《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发〔2018〕122号)要求,我局坚决执行国家和省、市关于严禁新增铸造产能的规定,确保相关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接到上级通知后,我局积极与县发改委、县生态环境局进行会商,迅速启动铸造产能梳理摸排工作,全面摸清铸造企业数量和合规产能情况。工信部门安排专门人员和企业负责人进行对接,向企业解答关于省、市文件关于严禁新增铸造产能的疑惑和问题,对企业送报材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完整性等进行严格审核,确保报送产能清单真实、准确和全面,统计核算了报送铸造产能的企业19家,企业产能共68.15万吨。这些铸造企业有的生产以汽车、工程机械的铸造件,但大多仍生产自行车配件、地漏等低端铸造产品,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企业间合作水平较低,没有形成抱团效应,存在各自为政,相互砸价的现象。 总的来说,我县铸造企业呈现分布散、规模小、技术低、没有龙头企业引领、缺乏产业上下游联动的现象。这次对铸造企业的产能摸排工作,充分掌握了我县铸造行业的实际情况,整理出企业在铸造产能上存在的问题,为后续产能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南京市主导产业及发展条件分析

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师范) 题目主导产业及其发展条件分析姓名张冰冰 201001035 指导教师朱国传 2013 年 6 月

主导产业及发展条件分析 ——以南京地区为例 摘要:本文以南京市为例,选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南京市2011年统计年鉴。重点指出有哪些主导产业以及这些主导产业发展的条件。首先,通过对南京市工业产业种类产值与总工业值进行比较得出该产业所占的比重,在与江苏省该产业的产值与总产值的比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南京市该产业的区位商。如果区位商的值大于2,我们认为该产业为南京市的主导产业。得出南京的主导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等。然后重点对主导产业进行发展条件分析。 关键词:南京;主导产业;区位商 引言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5010.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0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327.76亿元,增长13.6%,其中工业增加值2005.26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2540.57亿元,增长13.0%。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 2.8:46.5:50.7。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39.6%,比上年提高 3.7个百分点。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2,比上年上涨 4.2%。构成消费价格的八大类指数“七升一降”。由此可知,南京的主导产业主要为第二、三产业。 一.南京市主导产业的确定 表1:南京各产业区位商对比 指标南京市该工业总 产值值(亿元) 江苏省该工业总 产值(亿元) 区位商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8.68607 78.44 1.151564598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5.92371 9.25 1.659699322 非金属矿采选业28.91571 176.27 1.705917488 农副食品加工业141.0104 2564.45 0.571820175 食品制造业92.00007 484.99 1.972685894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59.6307 759.44 0.816542896

深龙委0[2010]1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讲解

深龙委〔2010〕1号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 升级的决定 来源:区委(府办发布时间:2010年2月23日浏览:693 深龙委〔2010〕1号 中共深圳市龙岗区委员会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 各街道,区属各单位、企业,驻龙岗处以上单位: 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四届十三次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和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双重压力,切实解决我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在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合作发展中把握先机,提升我区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区域竞争优势,确保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特作出如下决定。 一、推进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 通过调结构促转型,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实现二、三产业的协调和配套发展;通过调结构促转型,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以及管理创新转变,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承载压力;通过调结构促转型,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减轻人口过多带来的社会管理压力;通过调结构促转型,推动城 市更新,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城市化水平,将我区建设成为全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 二、明确结构调整方向,突出产业转型重点 调结构促转型要牢牢把握“优化三个结构、发展三个高端、提升三个产业、促进三个转型”的基本方向。

优化三个结构:以工业促进服务业,以服务业带动工业,在巩固制造业主体地位的同时,加速发展服务业,稳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和水平,不断优化二、三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保持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核心地位,不断优化工业内部结构。重点发展有特色的高端服务业,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发展三个高端:着眼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坚持全面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的新能源、生物工程和互联网等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升三个产业:充分利用我区现有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提升文化产业,促进多元化融合发展;提升商贸业,引导发展高端业态;提升旅游业,发展都市休闲和滨海旅游。 促进三个转型:促进传统产业从低端简单生产向技术和管理创新转型;促进加工贸易由贴牌生产(0EM向自主设计加工(ODM和自主品牌生产(OBM转型;促进社区经济从单一的租赁型向投资、服务、管理等多元化实体经济转型。 三、实施六大工程,强力推进产业调整升级 (一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1、培育发展新能源、生物工程和互联网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太阳能、生物能源、核电技术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积极引进转基因育种、海洋生物等为代表的生物产业;大力培育发展以物联网、电子商务、下一代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产业。 2、创造新兴产业发展的优良环境。落实市政府新能源、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聚集相关领域高端人才,在重点工业园区内优先规划和布局三大产业及其配套项目的用地。 (二实施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巩固提升工程

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1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研究 ——探讨产业结构变迁与劳动生产率、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化的关系 郝成磊 20130202015 产业经济学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外汇储备、外贸出口额由1978年的全球排名38、30上升到2011年的全球第一;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548.20亿元飙升至2011年的79646.65亿元,增加了24.44倍;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年均增9.62%,远远大于同期的世界经济平均增长水平约为2.5%。特别是在2000——2010年这一段长达11年的时间里,国内生产总值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经济总量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城镇化水平的变化。本文通过分析全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研究我国在1978年到2012年期间,劳动生产率、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为当前国内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推进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1978年——2012年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一)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变要受经济增长阶段的影响 判断不同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所处的阶段,对于把握产业结构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判断经济增长阶段的主要指标有三个: 1.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水平是最重要的综合指标。 2.产业结构GDP 比例。 3.就业结构。

2 (二)中国产业结构转变受到国内具体条件的影响 1.较高速度的增长和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仍将并存。 2.多层面多档次的需求旺盛。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很大,不同企业使用的设备和产品的技术档次差距很大,不同地区的收入水平和基础设施 建设状况差距很大,这种差距为各类产业的生产和服务提供了客观的市场条件。 3.就业压力很大。在这16年中,有近2亿劳动力要从农业中转移出来,每年需要转移1000万人以上.再加上随着工业结构的升级,工业中就业人数的增长会明显慢于工业产值的增长,工业中吸收农业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就业的压力十分突出。 (三)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1.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分析

常州市产业结构特点及主导产业选择条件分析

常州市产业结构特征及主导产业选择条件分析 班级08(1)班姓名纪元学号9 1 前言 区域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系统中的经济主体和骨骼,能否正确地选择和培育区域的主导产业,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前提和关键,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进而影响到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本文在介绍常州市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的基础上,对常州市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运用产业专门化率定量分析常州的产业并从中选出主导产业。 2 常州市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2.1 行政区划 常州市下辖溧阳、金坛两市及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区。溧阳、金坛二市下辖17个镇、75个居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和332个村民委员会;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区下辖21个街道办事处、20个镇,217个居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和608个村民委员会[2]。 2.2 地理位置 常州地处江苏省南部,沪宁线中段,位于长三角平原环太湖城市圈西侧,属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位于北纬31°09’至32°04’,东经119°08’至120°12’之间,北倚长江天堑,南与安徽省交界,东濒太湖与无锡市相连,西与南京、镇江两市接壤[1]。 2.3 河流水系 常州气候温和,水网密布,耕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常州境内河道纵横交织,湖塘星罗棋布。著名的有长荡湖、滆湖(西太湖)、太湖3大天然湖泊,并有沙河(天目湖)、大溪两大人工水库,贯通全境的京杭大运河更是支流密布,脉脉相连,形成江河相通,3湖相连的水系网络。常州市区北临长江,南濒太湖,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是长三角唯一同时临江、濒湖和拥河的城市,连江通海,水资源优势十分明显。[1] 2.4 交通运输条件

(完整版)东莞市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东莞市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东委发[2009]7号 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推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探索转型发展之路,2009年4月16日,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重点方向以及主要措施。 一、深刻认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30年来东莞走的是一条典型的传统发展道路,尤其是集粗放型增长与外源型主导为一体的产业结构,带来了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等难以为继的突出问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东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核心任务,今天不主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所调整。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加深,东莞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抗经济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凸显,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同时,金融危机客观上带来了市场优胜劣汰的机会,利用时机重新洗牌,就能越洗越强。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创造性地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团的讲话精神,强化机会意识,抓住国家政策更加有利、国际原材料大幅下跌和企业转型升级主动性更强、空间更大的时机,发挥我市软硬实力较为

雄厚的优势,继续坚持“四个忍得住”,下大气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矢志不移地抓转型升级,坚持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努力稳定加工贸易的增长,着力加快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再创竞争新优势,既为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努力,又为今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全市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完成之日,就是东莞经济脱胎换骨之时,从而实现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目标。 二、全面把握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目标 工作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为指引,以省委省政府“三促进一保持”的决策部署为工作重点,以产业规划统领结构调整,以帮扶重点企业夯实产业基础,以企业转型带动产业链延伸,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强化产业关键缺失项目招商,稳步推进低附加值项目有序转移,优化调整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确保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双转型。 目标要求: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力争用10 年左右的时间,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并转”、高新技术产业和适度重化工业“两翼齐飞”、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产业发展转入自主化、高端化、规模化、集聚化、品牌化的轨道,实现三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 学生:杨欢指导老师:杨立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很大的变革,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工业结构重型化,服务业发展滞后,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经济措施。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变化调整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图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图1 1978—2008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87年的28.20%下降到2009年的10.73%,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图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图2 1978—2008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但总体来讲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图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图3 1978—2008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南京市产业结构分析

南京市产业结构 分析报告 姓名施益军 学号200804033 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2010年11月

目录 1前言 (3) 2南京市产业结构总体概述 (3) 2.1南京市产业结构发展历程 (3) 2.2南京市产业结构总体特点 (4) 3南京市产业结构具体分析 (5) 3.1南京市产业结构水平分析 (5) 3.2南京市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6) 3.3二元经济结构分析 (7) 3.4轻重工业结构分析 (8) 4南京市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9) 5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对策 (11) 参考文献 (12)

1前言 城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对一个城市产业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它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减轻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作为“长三角”区域的中心城市之一和宁镇扬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南京市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问题,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巩固其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南京产业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三十年,在这期间,南京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以及经济效益等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站在历史的节点上,从多个层面、多维角度评价南京产业在改革以来取得的成就,同时客观分析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保持产业持续、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对南京市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发展状况特点等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南京市产业结构目前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南京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2南京市产业结构总体概述 2·1南京市产业结构发展历程 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南京产业结构走上协调发展的转折点。1978年以前,由于政府政策认识上的偏差,南京市的三次产业演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违背经济规律的现象,致使工业产值比重上升过快,农业经济迅速衰退,第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下降。 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导下,资源逐渐按照市场原则进行自由流动,促使一部分资源开始向效益更高的部门(如第三产业部门)转移,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快速进步,南京三次产业间产值和劳动力结构的失衡状况开始逐步改善,产业结构的协调性不断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南京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增加了二十多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目前,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已经接近50%,从业人员已占全南京市从业人员总数的46.2%,成为南京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产业。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虽然出现了一定程度

武汉市产业结构推进

武汉市的产业结构推进 一、武汉市产业结构概述 二、武汉市产业结构推进历程 三、武汉各区域发展定位 四、十二五期间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 概述 ●武汉地理位置优越,得“中”独厚,得“水”独优,在解放前就已经是我国华中地区和 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 ●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汉即成为国家投资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一五”期间,武汉市的 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等大型骨干企业就属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改革开放30年,武汉市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逐步由 低级向高级演变,2008就成为全国9个“三、二、一”产业结构的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之一。 概述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成效: 1、工业结构优化,重型化、集约化趋势明显 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1978年轻、重工业差别不大,但近几年重工业急速上升。在一批现代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投产的推动下,形成了汽车及机械、钢铁、光电子、烟草及食品、石油化工等一批支柱产业,集约化水平大大提高。 2、农业结构转型,规模化、产业化步伐加快

种植业向优质、特色品种调整,畜牧业向规模化和特种良种养殖发展,水产品向产业化和高新技术方向拓展,农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3、服务业层次提高,现代化、新兴化不断推进 4、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化、区域化逐步形成 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468个,国家级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1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13个。形成了以“武汉—光谷”为龙头、以“两区多园”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园区,成为推动武汉市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幻灯片5 概述 1978年 1988年 2000年 1959年 我国1949-2011年三次产业比重曲线图

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 主旨:为了便于了解中国产业结构的详细变化,我从中国统计局网站上搜集到了1978-2012年中国三大产业的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的相关数据,本文共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了解三大产业每年的生产总值以及变化。第二方面了解三大产业中每年从业人数的比重和相关变化。正文: (一).中国三大产业生产总值变化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自1978-2012中国三大产业的生产总值均呈上 升趋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渐成为中国总产值的两大重要部分。我们再看下面一幅图可以知道,三大产业的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所生产的总值从1992年开始呈跨越式发展,增长速度最快,到2012 年时所生产总值与第二产业几乎差不多。而其中第一产业从 1978-1990年生产总值差不多到现在不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25%,增长最为缓慢。而第二产业所产值一直居于首位,自1998年之后也 开始飞速增长中。

如果我们还无法看清三大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我们可以看下面一幅图。

由上图可以清晰看出三大产业的变化,第一产业从1978年的接近30%下降到2012年的11%,呈不断下降趋势。而第二产业从大趋势上来说略有上涨,但起伏不大,在40%左右。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25%上涨到2012年44%,涨势惊人,但与国际相比来说,像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其第三产业的GDP比重均达到70%以上,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5%左右,所以如果三大产业结构评价我国的发展水平,只能说我国依然处于发展中国家,未来第三产业仍需大力发展提高,第一产业继续下降,而第二产业也应开始呈下降趋势,我国才能迈入发达国家行列,任重而道远。 (二).中国三大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