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设计规范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设计规范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设计规范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设计规范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设计规范

一、总则

设计基准期为100年;结构混凝土耐久性的基本要求;位处3类或4类环境的桥梁,当耐久型确实需要时,其主要受拉钢筋宜采用环氧树脂涂层钢筋;预应力钢筋、锚具及连接器应采取专门防护措施。

水位变动区有抗冻混凝土抗冻等级选用标准;结构混凝土抗渗等级选用标准;

三、材料

1、计算现浇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和偏心受压构件时,如截面的长边或直径小于300㎜,表中数值应乘以系数0.8;

2、混凝土弹性模量:C50-C80的E值应乘以折减系数:0.95。

3、混凝土的剪变模量G采用弹性模量的0.4倍,泊松比为0.2。

钢筋混凝土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构件的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大于330MPa时,取330MPa。

四、桥梁计算的一般规定

剪支板的计算跨径应为两支撑中心之间的距离。与梁肋整体连接的板,计算弯矩时其计算跨径可取为梁肋间的净矩加板厚,但不大于两肋中心之间的距离,与计算跨径相同的剪支板跨中弯矩M,支点弯矩取-0.7M,跨中弯矩:板厚与梁肋高度比等于或大于1/4时取0.7M,板厚与梁肋高度比小于1/4

时取0.5M;与梁肋整体连接的板,其计算剪力时的计算跨径可取两肋间净距,剪力按该计算跨径的剪支板计算。

4.1.3计算整体单向板时,通过车轮传递到板上的荷载分布宽度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平行于板的跨径方向的荷载分布宽度;2、垂直于板的跨径方向的荷载分布跨度;多个相同车轮在板的跨径中部时,当个单个车轮计算的荷载分布宽度有重叠时;3、车轮在板的支撑处时;4、车轮在板的支撑附近,距支点的距离为x时;以上数值不得大于车轮在板的跨径中部的分布宽度;内容:板的计算跨径;铺装层厚度;板的厚度;多个车轮时外轮之间的中距;

4.1.4当整体式斜板桥的斜交角,跨径确定。

垂直与悬臂板跨径方向的车轮荷载分布宽度c平行于悬臂板跨径的车轮着地尺寸的外缘,通过铺装层45度分布线的外边线至腹板外边缘的距离;

4.1.6与梁肋整体连接且具有承托的板,当进行承托内或肋内板的截面验算时,板的计算高度可按下式计算:至承托起点至肋中心线之间的任一验算截面的水平距离,夹角大于1/3时取1/3。

4.2;梁的计算

4.2.1T形截面梁的翼缘有效宽度应按下列规定采用:1、内梁的翼缘有效宽度取下列三者中的最小值:1)对于简支梁,取计算跨径的1/3.对于连续梁,各中间跨正弯矩区段,取该

计算跨径的0.2倍;边跨正弯矩区段,取该跨计算跨径的0.27倍;各中间支点负弯矩区段,取该支点相邻两计算跨径之和的0.07倍;2)相邻两梁的平均距离;3)梁的腹板宽度;承托长度;受压区翼缘悬出板的厚度;承托根部厚度;

2、外梁翼缘的有效宽度取相邻内梁翼缘有效宽度的一半,加上腹板宽度的1/2,再加上外侧壁板平均厚度的6倍或外侧悬臂板实际宽度两者中的较小值;

预应力混凝土梁在计算预加力引起的混凝土应力时,预加力作为轴向力产生的应力可按实际翼缘全宽计算;由预加力偏心引起的弯矩产生的应力可按翼缘有效宽度计算。对超静定结构进行作用(或荷载)效应分析时,T形截面梁的翼缘宽度可取实际全宽。

4.2.3箱形截面梁在腹板两侧上、下翼缘的有效宽度可按下式规定计算:1、简支梁和连续梁各跨中部和边支点及中间支点;与所求的翼缘有效跨度相应的翼缘实际宽度,在跨中部分梁段和支点之间的采用插入法计算。

4.2.4计算连续梁中间支撑处的负弯矩时,可考虑支座宽度对弯矩折减的影响;折减后的弯矩按下列公式计算;但折减后的弯矩不得小于未经折减的弯矩的0.9倍。梁的支点反力在支座两侧向上按45度分布于梁截面中心轴的荷载强度;梁支点反力在支座两侧向上按45度扩散交予中心轴(圆形支座可换算为边长等于0.8倍直径的方形支座)

4.2.11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在施工过程中不转换结构体系,在混凝土徐变完成后由预加力引起的总的次效应(包括弹性变形和徐变),可由预加应力时引起的弹性变形次效应乘以预应力钢筋张拉力的平均有效系数求得。平均有效系数按下式计算;预应力损失全部完成后,预应力钢筋平均张拉力;预应力瞬时第一批损失完成后,预应力钢筋平均张拉力。

4.2.12结构体系变化在时光能够过程中转换结构体系;

4.3拱的计算:

4.3.1无铰拱和双铰拱的计算可不考虑拱上建筑与主拱圈的联合作用;计算由车道荷载引起的拱的正弯矩时,拱顶,拱跨1/4应乘以折减系数0.7,拱脚应乘以0.9,中间各个截面的正弯矩折减系数,可用直线插入法确定。

拱的轴向力组合设计值可按下式计算;

计算拱圈时稳定计算;

4.3.9计算风力或离心力引起的拱脚截面的荷载效应时,可按以下假定近似公式计算;

4.3.14系杆拱

五、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1.1在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作用(或荷载)的效应(其中汽车荷载应计入冲击系数)应采用其组合设计值;结构材料性能采用其强度设计值;钢筋的应力等于应变乘以弹性模量,但不大于其强度设计值;

1.5作用(或荷载)效应(其中汽车荷载应计入冲击系数)的组合设计值,当进行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等超静定结构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为预应力(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引起的次效应;当预应力效应对结构有利时分项系数取1.0;不利时取1.2;

1.6计算先张法预应力构件锚固区的正截面和斜截面抗弯承载力时,锚固区内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在锚固起点处为零,在锚固终点处为。预应力的锚固长度;当采用骤然放松预应力时,锚固长度应从离构件末端0.25处开始,为预应力钢筋的预应力传递长度;锚固长度应根据表值按强度比例增减;

5.2受弯构件

5.2.1受弯构件的纵向受拉钢筋和截面受压区混凝土同时达到其强度设计值时,构件的正截面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受压取预应力钢筋合力点处混凝土法向应力等于零时预应力钢筋的应力。

5.2.4受弯构件的最大相对受压高度计算的应用条件时,可不考虑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可能增加的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和按构造要求配置的纵向钢筋截面面积。

5.2.7受弯构件,当配置箍筋和弯起钢筋时,其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斜截面受压端上由作用效应产生的最大剪力设计值,当该截面处于变高度梁段时,则应

考虑作用于截面的弯矩引起的附加剪应力的影响;异号弯矩影响系数,计算简支梁和连续梁近边支点梁段的抗剪承载力是取 1.0,计算连续梁和悬臂梁近中间支点梁段的抗剪承载力时取0.9;预应力提高系数;受压翼缘的影响系数;斜截面内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百分率;斜截面内箍筋配筋率;在斜截面受压端正截面处的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剪力设计值应考虑预应力的次效应。变高度(承托)的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和悬臂梁,在变高度梁段内当考虑附加剪应力影响时,其换算剪力设计值按下式计算:按等高度梁计算的计算截面的剪力组合设计值;相应于剪力组合设计值的弯矩组合设计值;计算截面的有效高度;计算截面处梁下缘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当弯矩绝对值增加而梁高减小时。

5.2.8进行斜截面承载力验算时,斜截面水平投影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5.2.9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要求;可不进行截面结算的条件;应按不少于60%由混凝土和箍筋共同承担,不超过40%由弯起筋承担,并且用水平线将剪力设计值包络图分割为两个部分。

5.2.12斜截面抗弯承载力的计算;

3受压构件

3.4小偏心受压构件位于截面受拉边或受压较小边的纵向钢筋的应力;

5.3.10计算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时,对长细比大于17.5的构件,应考虑构件在弯矩作用平面内的绕曲对轴向力偏心矩的影响。此时,应将轴向力对截面重心重心轴的偏心距乘以偏心矩增大系数。

5.3.12截面具有两个相互垂直对称轴的钢筋混凝土双向偏心受压构件,其正截面抗压承载力可按下列规定计算:构件截面轴心抗压承载力设计值,计入全部纵向钢筋但不考虑稳定系数;按轴向力作用于x轴,并考虑相应的偏心距后,计入全部纵向计算的构件偏心抗压承载力设计值;

6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

6.1一般规定:公路桥涵的持久状况设计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采用作用(或荷载)的短期效应组合、长期效应组合或短期效应组合并考虑长期效应组合的影响,对构件的抗裂、裂缝宽度和绕度进行验算,并使各项计算至不超过本规范规定的各相应限值。在上述各种组合中,汽车荷载效应可不计冲击系数。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预应力作为荷载考虑,荷载分项系数取为 1.0。对连续梁等超静定结构,尚应计入由预应力,温度作用等引起的次效应。

6.1.2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作用短期效应组合下,不允许出现拉应力。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作用短期效应组合下,当拉应力加以限值时,为A类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当拉应力超过限值时,为B类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跨径大于100m

桥梁的主要受力构件,不宜进行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设计。6.1.3预应力钢筋的张拉控制应力值;

6.1.4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弹性阶段计算中,构件截面性质可按下列规定采用:1、先张法构件采用换算截面;2、后张法构件,当计算由作用引起的应力时,管道压浆前采用净截面,预应力钢筋与混凝土粘结后采用换算截面;当计算由预加力引起的应力时,除指明者外采用净截面。截面性质对计算应力或控制条件影响不大时,也可采用毛截面。

6.1.5由预加力产生的混凝土法向应力及相应阶段预应力钢筋的应力,1、先张法:预应力钢筋合力点处混凝土法向应力等于零时的预应力钢筋应力:扣除预应力损失加上混凝土的弹性压缩模量;相应阶段预应力钢筋的有效预应力::扣除钢筋的预应力损失。

求偏心矩时:先张法:混凝土法向应力为零时的钢筋应力;后张法:有效应力。

6.1.7对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端部区段进行正截面、斜截面抗裂验算时,预应力传递长度范围内预应力的实际应力值,在构件端部取为零,在预应力传递长度末端取有效预应力值,两点之间按直线变化取值。

预应力传递长度应根据预应力钢筋放松时混凝土立方体抗压迁都值确定,当在表列混凝土强度等级之间时,预应力传递长度按直线内插取用;当预应力钢筋的有效预应力值与表

值不同时,其预应力传递长度应根据表值按比例增减;

当采用骤然放松预应力钢筋的施工工艺时,应从离构件末端0.25处开始计算。

6.2.3后张法构件预应力曲线钢筋由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应考虑锚固后反向摩擦的影响,可参照附录D:两端张拉(分次张拉或同时张拉)且反摩擦损失影响长度有重叠时,在重叠范围内同一截面扣除正摩擦和回缩反摩擦损失后预应力钢筋的应力可取,两端分别张拉、锚固,分别计算正摩擦和回缩反摩擦损失,分别将张拉端锚下控制应力减去上述应力计算结果所得较大值。

6.2.4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放松钢筋时由混凝土弹性压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在计算截面重心处,由全部钢筋预加力产生的混凝土法向应力;

6.2.7由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构件受拉区和受压区预应力钢筋的预应力损失,可按下列公式计算:RH代表桥梁所处环境的年平均相对湿度(%);理论厚度h=2A/u,构件截面面积,构件与大气接触的周边长度。当构件为变截面时取平均值。

当台座与构件共同受热时,不考虑温差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6.3抗裂验算

6.3.1、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正截面和斜截面抗裂验算。

荷载长期效应组合系指结构自重和直接施工于桥上的活荷载产生的效应组合,不考虑间接施加于桥上的其他作用效应。

6.4裂缝宽度验算

换算直径钢丝束或钢绞线束的等代直径;

6.5绕度验算

对变截面连续梁,当支座截面刚度不大于跨中截面刚度的两倍时,构件刚度仍可采用跨中截面刚度。

6.5.3受弯构件在使用阶段的绕度应考虑荷载长期效应的影响,即按荷载短期效应组合和本规范第6.5.2条规定的刚度计算的绕度长期增长系数;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按上述计算的长期绕度值,在消除结构自重产生的长期绕度后梁式桥主梁的最大绕度处不应超过计算跨径的1/600;梁式桥主梁的悬臂端不应超过悬臂长度的1/300;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由预应力引起的反拱值,可用结构力学方法按刚度进行计算,并乘以长期增长系数。计算使用阶段预加力反拱值时,预应力钢筋的预加力应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长期增长系数取用2.0;

汽车荷载频遇值为汽车荷载标准值的0.7倍,人群荷载频遇值等于其标准值;预拱的设置应按最大的预拱值沿顺桥向做成平顺的曲线。

8构件计算的规定

8.1.3组合式受弯构件当预制构件与现浇混凝土层组合时的混凝土龄期之差超过三个月时,应就算混凝土收缩差效应。

8.2墩台盖梁

8.2.1墩台盖梁与柱应按钢构计算。当盖梁与柱的线性刚度之比大于5时,双柱式盖梁可按简支梁计算,多柱式墩台盖梁可按连续梁计算。以上分别为梁或柱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毛截面惯性矩、梁计算跨径或柱计算。计算连续梁盖梁支座的负弯矩时,可按本规范的规定考虑柱支撑宽度的影响,圆形截面柱可换算为边长等于0.8倍直径的方形截面柱。

8.2.2圆形截面可换算为0.8倍直径的方形截面柱。

8.2.3按简支梁计算的盖梁,其计算跨径应取净跨1.15倍和支承中心之间的距离,在确定盖梁的净跨径时,圆形截面柱可换算为边长等于0.8倍直径的方形截面柱。当盖梁作为连续梁或刚构分析时,计算跨径可取支承中心的距离。

8.2.4钢筋混凝土盖梁的正截面承载力应按下列规定计算:边长150㎜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取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8.2.6钢筋混凝土盖梁的斜截面抗剪承载力按下列规定计算:连续梁异号弯矩影响系数。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8.2.7钢筋混凝土盖梁两端位于柱外的悬臂部分设有外边梁时,当外边梁作用点至柱边缘的距离(圆形截面柱可换算为

边长等于0.8倍直径的方形截面柱)大于盖梁截面高度时,其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按本规范第5章有关规定计算。当边梁作用点至柱边缘的距离等于或小于盖梁截面高度时,则可按撑杆-系杆体系方法计算悬臂部分正截面抗弯承载力;斜截面抗剪承载力可按钢筋混凝土一般受弯构件计算。

8.29跨高比≤5.0的钢筋混凝土盖梁可不作绕度验算。

8.3铰

8.3.1线接触的圆柱形铰,其受压面抗压承载力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8.4橡胶支座

8.4.1板式橡胶支座的基本:1、支座使用阶段的平均压应力限值:10.0MPa;2、常温下橡胶支座简变模量1.0 MPa.橡胶支座简变模量随橡胶变冷而递增,当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的平均值为0-10度时增大20%;当低于-10度时增大50%;当低于-25度时,2MPa。

橡胶支座抗压弹性模量和支座变形系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橡胶支座抗压弹性模量和支座形状系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支座抗压弹性模量;支座简变模量;支座形状系数;矩形支座加劲钢板短边尺寸;矩形支座加劲钢板长边尺寸;圆形支座钢板直径;支座中间单层橡胶厚度。

4、橡胶弹性体积模量2000MPa。

5、支座与不同接触面的摩擦系数:支座与混凝土接触时0.3;

与钢板接触时0.2;聚四氟乙烯板与不锈钢板接触(加硅脂)时6、橡胶的剪切角正切值。

8.4.2板式橡胶支座的计算

1、板式橡胶支座有效承压面积按下列公式计算:支座有效承压面积(承压加劲钢板面积);支座压力标准值,汽车荷载应计入冲击系数。板式橡胶支座橡胶层总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从满足剪切变形考虑,应符合下列规定:

2、板式橡胶支座在横桥向平行于墩台帽坡或盖梁横坡设置时,支座橡胶层总厚度应符合下列条件:支座橡胶层总厚度;由上部结构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和徐变等作用标准值引起的剪切变形和纵向力标准值(当计入制动力时包括制动力标准值)产生的支座剪切变形以及支座直接设置于不大于1%纵坡的梁底面下,在支座顶面由支座承压力标准值顺桥纵坡方向分力产生的剪切变形;支座在横桥向平行于不大于2%的墩台帽横坡或盖梁横坡上设置,由支座承压力标准值平行于横坡方向分力产生的剪切变形。

从保证受压稳定考虑,应符合下列条件:矩形支座;圆形支座。

板式橡胶支座竖向平均压缩变形应符合下列规定:

板式橡胶支座加劲钢板应符合下列规定,且其最小厚度不应小于2㎜;

8.4.3板式橡胶支座抗滑稳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8.5.2当承台下面外排桩中心矩外台省边缘大于承台高度时,其正截面抗弯承载拉力可作为悬臂梁进行计算;1、承台截面计算宽度:1)当桩中距不大于三倍桩边长或桩直径时,取承台全宽;当桩中距大于三倍桩边长或桩直径时:2、承台计算截面弯矩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8.5.3当外排桩中心距墩台边缘等于或小于承台高度时,承台短臂可按“撑杆-系杆”计算撑杆的抗压承载力和系杆的抗拉承载力。

8.5.4承台的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由承台悬臂下面桩的竖向力设计值产生的计算斜截面以外各排桩最大剪力设计值的总和;每排桩的竖向力设计值,取其中一根最大值乘以该排桩的根数;

8.5.5承台应按下列规定进行冲切承载力验算:1、柱或墩台向下冲切的破坏椎体应采用自柱或墩台边缘至相应桩顶边缘连线构成的椎体;桩顶位于承台顶面以下一倍有效高度处。椎体斜面与水平面得夹角,不应小于45度,当小于45度时,取用45度。

注:当承台为变厚度时,计算墩台下冲切中的有效高度取,沿柱或墩台边缘垂直截面的承台有效高度;边桩和角桩取承台边缘截面的有效高度。

9构造规定

9.1.1普通钢筋和预应力直线形钢筋的最小混凝土保护层厚

度(钢筋外缘或管道外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公称直径,后张法构件预应力直线形钢筋不应小于其管道直径的1、2,且应符合表9.1.1的规定;

9.1.2当受拉区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50㎜时,应在保护层内设置直径不小于6㎜,间距不大于100㎜的钢筋网。

9.1.3组成束筋的单根钢筋直径不应大于36㎜。组成束筋的单根钢筋根数,当其直径不大于28㎜时不应多于三根,当其直径不大于28㎜时不应多于三根,当其直径大于28㎜时应为两根。束筋成束后的等代直径为根号下根数乘以直径,当单根钢筋直径或束筋的等代直径大于36㎜时,受拉区应设表层钢筋网的布置范围,应超出束筋的设置范围,每边不小于6㎜,上述钢筋网的布置范围,应超出束筋的设置范围,每边不小于5倍钢筋直径或束筋等代直径。

绑扎接头的钢筋直径不宜大于28㎜,但轴心受压和偏心受压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可不大于32㎜。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不应采用绑扎接头。

束筋的搭接接头应先由单根错开搭接,接头中距为1.3倍表9.1.9规定的单根钢筋搭接长度;在用一根其长度为1.3(n+1)乘以单根钢筋搭接长度。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应满足下列条件:受弯构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设计值;受弯构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设计值;受弯构件正截面开裂弯矩值。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

构件中普通受拉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0.003bh。。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关于发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2008-08-02 19:32:15|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交公路发[1995」 1141号 现批准发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编号JTJO13-9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编号JTJ 033-95)作为行业标准,自 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及《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分别由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和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总公司负责解释,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1986年发布的《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同时废止。希望各单位在实践中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意见分别函告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和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总公司,以便修订时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1995年 11月 30日 目次 1 总则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施工前的准备 3.1 施工准备 3.2 施工测量 3.3 施工前的复查和试验 3.4 场地清理 3.5 试验路段。 4 路基施工的一般规定 4.1 基本要求 4.2 路基施工排水 4.3 路基施工取土和弃土 4.4 土方机械化施工 5 填方路堤的施工 5.1 一般规定 5.2 土方路堤的填筑 5.3 桥涵及其他构造物处的填筑 5.4 填石路堤 5.5 土石路堤 5.6 高填方路堤 6 挖方路堑的施工 6.1 一般规定 6.2 土方路堑的开挖 6.3 石方的开挖 6.4 深挖路堑的施工 7 路基压实 7.1 一般规定 7.2 填方地段基底的压实 7.3 压实机械的要求与选择

7.4 填方路堤的压实 7.5 路堑路基的压实 7.6 桥涵及其他构造物处填土的压实 7.7 填石路堤的压实 7.8 土石路堤的压实 7.9 高填方路堤的压实 8 路基排水 8.1 一般规定 8.2 地面水的排除 8.3 地下水的排除 8.4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路基排水 9 特殊地区的路基施工 9.1 水稻田地区路基施工 9.2 河、塘、湖、海地区路基施工 9.3 软土、沼泽地区路基施工 9.4 盐渍土地区路基施工 9.5 风沙地区路基施工 9.6 黄土地区路基施工 9.7 多雨潮湿地区路基施工 9.8 季节性冻融翻浆地区路基施工 9.9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施工 9.10 岩溶地区路基施工 9.11 滑坡地段路基施工 9.12 崩坍岩堆地段路基施工 9.13 膨胀土地区路基施工 10 季节性路基施工 10.1 路基的冬季施工 10.2 路基的雨季施工 11 路基防护与加固 11.1 一般规定 11.2 坡面防护 11.3 路基冲刷防护 11.4 其他加固工程 12 公路绿化工程与环境保护 12.1 公路绿化工程 12.2 空气污染的防治 12.3 防止水、土污染和流失 13 路基整修、检查验收及维修 13.1 路基整修 13.2 检查及验收 13.3 路基维修 13.4 质量标准 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试题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一、选择题 1、沥青路面基层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不允许产生的变形或破坏不包括。 A.残余变形 B.抗压破坏 C.剪切破坏 D.弯拉破坏 2、以下不能作为公路路面基层粒料的是:。 A.水泥稳定土 B.级配砾石 C.填隙碎石 D.级配碎石 3、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应用 12t 以上压路机碾压,用 12-15t 三轮压路机 碾压,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 15 厘米,用 18-20t 三轮压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厘米。 A.15 B.18 C.20 D.25 4、石灰稳定土应在秋末和夏季组织施工,施工期的日最低气温应在50C 以上,并应在第一次冰冻到之前到两个月完成。 A .一个月 B .一个半月C.两个半月D .三个月 5、石灰稳定土基层应严格控制其厚度和高程,其路拱横坡应与一致。 A.边坡 B.路床 C.面层 D.2%--4% 6、级配碎石的不适用层次为。 A.各级公路的基层和底基层 B.高速公路的基层和底基层 C.较薄的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之间的中间层 D.以上都不对 7、级配碎石层施工时,应遵守下列规定和要求。 A.允许少量离析现象 B.塑性指数应符合规定 C.级配必须准确 D.颗粒组成顺滑曲线 8、级配碎石用料的要求中,碎石中的扁平、长条颗粒的总含量应不超过

A .5% B. 10% C.20% D.30% 9、级配碎石路拌法施工,拌和结束时,混合料的含水量应均匀,并较最佳含 水量大左右。 A .2% B.3% C. 4% D.1% 10、级配碎石路拌法施工必须分幅铺筑时,纵缝应搭接拌和,应将相邻的 前幅边部的厘米搭接拌和,整形后一起碾压密室。 A.20 B.30 C.50 D. 100 11、级配砾石的适用层次的说法,不对的是有。 A.高速公路底基层 B.轻交通的二级和二级以下公路 C.各级公路的底基层 D.不宜作底基层 12、级配砾石的级配中天然砂砾符合规定的要求,而且塑性指数或 9 以上 时,可以直接用作基层。 A.6 B.7 C.8 D.9 13、填隙碎石适用层次。 A. 一级公路以上的基层 B.高速公路基层 C. 二级公路以下面层 D.各级公路的底基层 14、填隙碎石基层施工分为和湿法两种方法。 A.干法 B.撒布法 C.分层法 D.湿法 15、填隙碎石基层施工,碾压完成后,基层的固体体积率应不小于,底基 层的固体体积率应不小于 83%。 A.90% B.85% C.80% D.83% 16、沥青稳定碎石基层的碎石力学强度指标中的压碎值应小于30%,或 磨耗率小于。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版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最新版 一说到公路路基设计规范2015,相关建筑人士还是比较陌生的,最新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相比旧版修订哪些内容呢以下是为建筑人 士公路路基设计规范最新版基本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通过本网站建筑知识专栏的知识整理,梳理相关建筑施工企业的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基本概况: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主要内容:《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的修订是根据交通部交公路发[2000]722号关于下达2000年度公路工程标准规范定额等编制和修订工作计划的通知和交公路发[2002]288号发布公路工程标准规范体系的精神进行的。 最新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历史演变: 《公路粉煤灰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6-93、《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019-98)、《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04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15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修订内容: 1)原规范3.2 节路床根据交通荷载等级调整了路床深度范围;提出了路基结构回弹模量的控制标准及指标预估方法。 2)填方路基 补充了填方路基高度的设计原则与确定路堤高度的方法。 3)高路堤与陡坡路堤修订了路堤稳定性分析方法;补充了高填方路基在连续降雨工况、地震工况下稳定安全系数及稳定性分析方法。 4)将原规范3.9 节粉煤灰路堤改为轻质材料路堤;增加了土工泡沫塑料路堤、泡沫轻质土路堤;明确了轻质材料路堤结构设计、材料设计与稳定性、沉降验算要求。 5)增加3.10 节工业废渣路堤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1.1道路几何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1.0.3在道路设计中应考虑残疾人的使用要求。 2.1.2除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I、II、III。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I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II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III级标准。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2.2.1计算行车速度的规定见表2.2.1。当旧路改建有特殊困难,如商业街、文化街等。经技术经济比较认为合理时,可适当降低计算行车速度,但应考虑夜间行车安全。 2.4.1城市道路建筑限界见图2.4.1。顶角抹角宽度应与机动车道侧向净宽一致。最小净高见表2.4.1。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入。

2.5.1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快速路、主干路为20a,次干路为15a;支路为10~15a。(代表年) 2.5.2路面结构达到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 二、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碎石路面与沥青贯入式碎(砾)石路面为15a。支路修筑沥青混凝土等高级路面时,可采用10a。 三、沥青表面处治路面为8a。 四、粒料路面为5a。 2.8.1地震区的道路工程及重要的附属构筑物应按国家规定工程所在地区的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防。 4.3.2快速路应设中间分车带,不得采用双黄线。

4.5.2路侧带各组成部分的宽度确定如下: 一、人行道宽度必须满足行人通行的安全和顺畅。 5.1.3道路的圆曲线半径应采用大于或等于表5.1.3规定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值。 5.1.6圆曲线半径小于表5.1.3中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在圆曲线范围内应设超高。 5.1.9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内侧按表5.1.9的规定加宽。 5.1.11视距的规定如下: 一、道路平面、纵断面上的停车视距应大于或等于表5.1.11-1规定值。寒冷积雪地区应另行计算。 二、车行道上对向行驶的车辆有会车可能时,应采用会车视距。其值为表 5.1.11-1中停车视距的两倍。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信息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1-6-14 13:44:27 阅读: 11654 次 F02 JTJ 034-2000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1 总则 1.0.1为适应我国公路建设需要,建成质量符合要求的公路路面基层,避免因基层质量不好而产生的面层过早破坏现象,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各级公路的刚性(水泥混凝土)路面、半刚性(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或柔性(柔性基层沥青或中级)路面的基层和底基层施工。 1.0.3本规范规定了水泥稳定土、石灰稳定土、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级配碎石、级配砾石和填隙碎石的施工和质量管理要求。 1.0.4用沥青碎石混合料和沥青贯入式碎石做基层时,其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和质量管理应符合国家标准《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 1.0.5用贫混凝土、碾压式混凝土做基层时,其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和质量管理应符合国家标准《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7)和本规范。 1.0.6凡有可能改建提高等级的中级路面,都应采用本规范中的基层结构作为主要承重层,其上可用砂砾土、石屑土、砂土等材料做磨耗层。 1.0.7垫层的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和质量管理应符合本规范对同类材料的底基层的规定。 1.0.8本规范采用重型击实试验方法的最大干密度作为标准干密度。 1.0.9本规范涉及的试验方法应符合交通部现行有关试验规程的规定。 2 术语 2.0.1基层 base 直接位于沥青面层下、用高质量材料铺筑的主要承重层或直接位于水泥混凝土面板下、用高质量材料铺筑的一层称做基层。基层可以是一层或两层,可以是一种或两种材料。 2.0.2底基层 sub base 在沥青路面基层下、用质量较次材料铺筑的次要承重层或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下、用质量较次材料铺筑的辅助层称做底基层。底基层可以是一层或两层以上,可以是一种或两种材料。 2.0.3细粒土 fine grained soil 颗粒的最大粒径小于9.5mm,且其中小于2.36mm的颗粒含量不少于90%(如塑性指数不同的各种粘性土、粉性土、砂生土、砂和石屑等)。 2.0.4中粒土 medium grained soil 颗粒的最大粒径小于26.5mm,且其中小于19mm的颗粒含量不少于90%(如塑性指数不同的各种粘性土、粉性土、砂性土、砂和石屑等)。 2.0.5粗粒土 coarse grained soil 颗粒的最大粒径小于37.5mm,且其中小于31.5mm的颗粒含量不少于90%(如砂砾土、碎石土、级配砂砾、级配碎石等)。 2.0.6水泥稳定土 cement stabilized soil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03 4.4面层 4.4.1水泥混凝土面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耐久性,表面抗滑、耐磨、平整。 4.4.2面层一般采用设接缝的普通混凝土;面层板的平面尺寸较大或形状不规则,路面结构下埋有地下设施,高填方、软土地基、填挖交界段的路基等有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时,应采用设置接缝的钢筋混凝土面层。其他面层类型可根据适用条件按表4.4.2选用。 表 4.4.2其他面层类型选择 4.4.3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或钢纤维混凝土面层板一般采用矩形。其纵向和横向接缝应垂直相交,纵缝两侧的横缝不得相互错位。 4.4.4纵向接缝的间距按路面宽度在3.0~4.5m范围内确定。碾压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面层在全幅摊铺时,可不设纵向缩缝。 4.4.5横向接缝的间距按面层类型和厚度选定: ——普通混凝土面层一般为4~6m,面层板的长宽不宜超过1.30,平面尺寸不宜大于25m2; ——碾压混凝土或钢纤维混凝土面层一般为6~10m; ——钢筋混凝土面层一般为6~15m。 4.4.6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或配筋混凝土面层所需的厚度,可参照表4.4.6所示参考范围并按4.4.9条规定计算确定。

表 4.4.6 水泥混凝土面层厚度的参考范围 4.4.7钢纤维混凝土面层的厚度按钢纤维掺量确定,钢纤维体积率为 0.6%~1.0%时,其厚度为普通混凝土面层厚度的0.65~0.75倍。特重或重交通时,其最小厚度为160mm;中等或轻交通时,其最小厚度为140mm。 4.4.8复合式路面沥青上面层的厚度一般为25~80mm。 4.4.9除混凝土预制块面层外,各种混凝土面层的计算厚度应满足式(3.0.3)的要求。荷载疲劳应力和温度疲劳应力分别按附录B.1和B.2计算。面层设计厚度依计算厚度按10mm向上取整。 采用碾压混凝土或贫混凝土做基层时,宜将基层与混凝土面层视作分离式双层板进行应力分析。上、下层板在临界荷位处的荷载疲劳应力和温度疲劳应力分别按附录C.1和C.2计算。上、下层板的计算厚度应分别满足式(3.0.3)的要求。 具有沥青上面层的水泥混凝土板,在临界荷位处的荷载疲劳应力和温度疲劳应力分别按附录D.1和D.2计算。混凝土板的计算厚度,应满足式(3.0.3)的要求。 4.4.10路面表面构造应采用刻槽、压槽、拉槽或拉毛等方法制作。构造深度在使用初期应满足表4.4.10的要求。 表 4.4.10 各级公路水泥混凝土面层的表面构造深度(mm)要求

感觉系统

感觉器官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感觉器官的是( ) A.耳 B.鼻 C.神经D.皮肤 E.以上均错 2.视器包括( ) A.眼球壁和附属结构 B.眼球壁和屈光装臵 C.眼球及其附属结构 D.眼球及其屈光装臵 E.眼球及其眼睑 3.眼球() A.壁仅由巩膜、脉络膜、视网膜构成 B.折光系统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C.视神经盘是感光最敏锐的部位 D.房水由虹膜分泌形成 E.角膜中央一圆孔称瞳孔 4.巩膜() A.乳白色,厚而坚韧,是硬脑膜的延伸结构 B.前方与晶状体相连C.占纤维膜的前1/6 D.有屈光作用 E.以上均错 5.瞳孔大小() A.随眼压高低而变化 B.随光线强弱而变化 C.由睫状体收缩来调节D.与三叉神经眼神经的作用有关E.随晶状体突度变化而变化 7.眼前房是指() A.角膜与玻璃体之间腔隙 B.角膜与虹膜之间腔隙 C.虹膜与晶状体之 间腔隙 D.虹膜与玻璃体之间腔隙 E.角膜与晶状体之间腔隙 8.黄斑() A.位于视神经乳头(盘)外侧约3-4mm 处 B.感光作用强,但无辨色能力C.中央有中央凹,该处对光不敏感D.视网膜节细胞轴突由此向后穿出眼 球壁 E.此处无感光细胞,称为生理性盲点 9.上直肌收缩时,瞳孔转向()A.上内方 B.下内方 C.上外方 D.下外方 E.外侧 10.上斜肌可使() A.瞳孔转向上外方 B.瞳孔转向下外方 C.瞳孔转向上方D.瞳孔转向外侧 E.瞳孔 转向下方 11.眼球的折光装臵为() A.晶状体 B.角膜、晶 状体 C.角膜、房水、晶状 体 D.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E.角 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12.泪道包括() A.鼻泪管、泪小管 B.泪小管、 泪囊 C.泪小管、泪囊、鼻泪管 D.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 E.泪腺、结膜囊、泪小管、泪囊、鼻 泪管 13.视网膜中央动脉来源于() A.颈内动脉B.颈外动脉 C.椎动脉 D.脑膜中动脉 E.面 动脉 17. 属于生理性盲点的是 A、脉络膜 B、角膜 C、虹膜 D、视轴 E、视网膜中央凹 14. 眼前房与后房的分界是() A.睫状体 B.虹膜 C.脉 络从 D.晶状体 E.玻璃体 15.关于中耳鼓室壁的描述中,何者是错误的() A.上壁为鼓室盖,分隔鼓室与颅中 窝 B.内壁为乳突窦壁 C.下壁为颈静脉壁,将鼓室与颅内 静脉起始部隔开 D.外侧壁为鼓膜 E.前壁为颈动脉壁,此壁上部有咽 鼓管鼓口 16. 位于鼓室内的结构是() A.球囊 B.面神经 C.听 小骨 D.螺旋器(Corti器) E.半规管 17.耳蜗( ) A.由软骨构成B.由蜗管围绕蜗轴约两周半形成的 C.仅分为前庭阶和鼓阶两部分D.前庭阶和鼓阶充满内淋巴 E.以上均不对 18.不属于位觉感受器的是() A.椭圆囊斑 B.球囊斑 C.壶 腹嵴 D.螺旋器 E.以上均不对 19.前庭阶和鼓阶借何结构相通 () A.蜗孔 B.蜗管 C.蜗 窗 D.前庭窗 E.联合管 20.将声波的振动传人内耳的是 () A.听小骨 B.前庭 C.耳

公路基层施工技术规范下载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公路基层施工技术规范下载 篇一: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信息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xx-6-1413:44:27阅读:11654次 F02jtj034-2000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1总则 1.0.1为适应我国公路建设需要,建成质量符合要求的公路路面基层,避免因基层质量不好而产生的面层过早破坏现象,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各级公路的刚性(水泥混凝土)路面、半刚性(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或柔性(柔性基层沥青或中级)路面的基层和底基层施工。 1.0.3本规范规定了水泥稳定土、石灰稳定土、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级配碎石、级配砾石和填隙碎石的施工和质量管理要求。 1.0.4用沥青碎石混合料和沥青贯入式碎石做基层时,其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和质量管理应符合国家标准《沥青路

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 1.0.5用贫混凝土、碾压式混凝土做基层时,其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和质量管理应符合国家标准《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7)和本规范。 1.0.6凡有可能改建提高等级的中级路面,都应采用本规范中的基层结构作为主要承重层,其上可用砂砾土、石屑土、砂土等材料做磨耗层。 1.0.7垫层的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和质量管理应符合本规范对同类材料的底基层的规定。1.0.8本规范采用重型击实试验方法的最大干密度作为标准干密度。 1.0.9本规范涉及的试验方法应符合交通部现行有关试验规程的规定。 2术语 2.0.1基层base 直接位于沥青面层下、用高质量材料铺筑的主要承重层或直接位于水泥混凝土面板下、用高质量材料铺筑的一层称做基层。基层可以是一层或两层,可以是一种或两种材料。 2.0.2底基层subbase 在沥青路面基层下、用质量较次材料铺筑的次要承重层或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下、用质量较次材料铺筑的辅助层称做底基层。底基层可以是一层或两层以上,可以是一种或两种材料。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D50-2006)

JTG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G D50—2006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Design of Highway Asphalt Pavement 2006- 1 - 1 发布 2006 - 1 - 1 实施

目次 1 总则 2 术语及符号 2.1术语 2.2符号 3 一般规定 3.1 交通量 3.2 路用材料的技术要求 4 结构层与组合设计 4.1 结构层设计 4.2 结构组合设计 5 路基与垫层 5.1 路基回弹模量 5.2 垫层与抗冻设计 6 基层、底基层 6.1 半刚性基层 6.2 柔性基层 6.3 刚性基层 7 沥青面层 7.1 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 7.2 沥青贯入式路面与表面处治 8 新建路面的结构厚度计算 9 改建路面设计 9.1 一般规定 9.2 沥青路面加铺层 9.3 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路面 10 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设计 11 排水设计及其他路面工程设计 11.1 一般规定 11.2 其他路面工程 附录A 沥青路面结构厚度计算示例 A.1 基本资料 A.2 路面材料配合比设计与设计参数的确定

A.3 路面厚度设计 附录B 气候区有关资料 附录C 沥青面层矿料级配与沥青贯入式面层 表C.1 各种混合料的集料级配表 表C.2- C.3 沥青贯入式面层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 表C.4 表面加铺拌和层时贯入层部分的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 表C.5 沥青表面处治面层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 附录D 无结合料材料的级配组成 表D.1 级配碎石混合料的级配组成 表D.2 级配砾石结构层的级配组成 附录E 材料设计参数参考资料 表E.1 沥青混合料设计参数 表E.2 基层、底基层材料设计参数 表E.3 碎砾石土设计参数 附录F 土基回弹模量参考值 表F.1 路基临界高度参考值 表F.2 二级自然区划各土组土基回弹模量参考值 附件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2004 条文说明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 范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信息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1-6-14 13:44:27阅读: 11654 次 F02 JTJ 034-2000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1 总则 2 术语 base 直接位于沥青面层下、用高质量材料铺筑的主要承重层或直接位于水泥混凝土面板下、用高质量材料铺筑的一层称做基层。基层可以是一层或两层,可以是一种或两种材料。 sub base 在沥青路面基层下、用质量较次材料铺筑的次要承重层或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下、用质量较次材料铺筑的辅助层称做底基层。底基层可以是一层或两层以上,可以是一种或两种材料。 fine grained soil 颗粒的最大粒径小于9.5mm,且其中小于2.36mm的颗粒含量不少于90%(如塑性指数不同的各种粘性土、粉性土、砂生土、砂和石屑等)。 medium grained soil 颗粒的最大粒径小于26.5mm,且其中小于19mm的颗粒含量不少于90%(如塑性指数不同的各种粘性土、粉性土、砂性土、砂和石屑等)。 coarse grained soil 颗粒的最大粒径小于37.5mm,且其中小于31.5mm的颗粒含量不少于90%(如砂砾土、碎石土、级配砂砾、级配碎石等)。 cement stabilized soil 用水泥做结合料所得混合料的一个广义的名称,它既包括用水泥稳定各种细粒土,也包括用水泥稳定各种中粒土和粗粒土。在经过粉碎的或原来松散的土中,掺入足量的水泥和水,经拌和得到的混合料在压实和养生后,当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的要求时,称为水泥稳定土。 用水泥稳定细粒土得到的强度符合要求的混合料,视所用的土类而定,可简称为水泥土、水泥砂或水泥石屑等。 用水泥稳定中粒土和粗粒土得到的强度符合要求的混合料,视所用原材料而定,可简称为水泥碎石、水泥砂砾等。 composite stabilized soil 同时用水泥和石灰稳定某种土得到的强度符合要求的混合料,简称为综合稳定土。 cement improved soil coefficient of uniformity of soil 筛分土的颗粒组成时,通过量为60%的筛孔尺寸与通过量为10%的筛孔尺寸之比值,称做土的均匀系数。 aggregate 由碎石(或砾石)、砂粒和粉粒(有时还可能有粘料)组成的,并以碎石(或砾石)和砂粒为主的矿料混合料,统称其为集料。 粒径大于2.36mm的集料,称粗集料;粒径小于2.36mm的集料,称细集料。 lime stabilized soil 在粉碎的或原来松散的土(包括各种粗、中、细粒土)中,掺入足量的石灰和水,经拌和、压实及养生后得到的混合料,当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的要求时,称为石灰稳定土。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标准

目录 第一章编制依据及原则 (1) 第一节编制依据 (1) 第二节编制原则 (2) 第二章工程概况 (3) 第一节工程概况 (3) 第二节施工条件 (3) 第三节工程特点 (4) 第三章施工组织机构设置 (5) 第一节施工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 (5) 第二节主要职责分工 (7) 第三节组织机构高效运行措施 (10) 第四章施工部署 (12) 第一节施工方针及施工目标 (12) 第二节施工准备 (13) 第五章施工进度计划 (17) 第一节施工工序和施工段的划分 (17) 第二节施工进度计划安排 (18) 第六章施工平面布置 (19) 第一节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原则 (19) 第二节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19) 第七章资源配备计划 (22) 第一节施工机械配备 (22) 第二节劳动力安排 (23) 第三节材料供应计划 (23) 第八章工程测量 (25) 一、构筑物施工定位放线、测量 (25) 二、轴线及标高控制方法 (25) 三、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方法 (26) 第九章箱涵施工方案 (27) 第一节施工放样 (27) 第二节基坑的开挖 (27) 第三节箱涵的施工一般要求 (27) 第四节涵身的浇注顺序 (29) 第五节箱涵的检验评定 (29) 第六节涵背回填 (29) 第十章排水管网施工方案 (30) 第一节排水管网总体施工方案 (30) 第二节管沟开挖 (30)

第三节钢筋混凝土雨污水管施工 (33) 第四节检查井及雨水井施工 (37) 第五节闭水试验及沟槽回填 (40) 第十一章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 (43) 第一节质量目标 (43) 第二节质量保证体系 (44)

道路路面工程施工方案

第三节路面工程 第一小节路面各结构层主要技术指标 第二小节主线路面结构 第三小节石灰粉煤灰土 第一条材料要求 (1)石灰 石灰质量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中规定的III 级以上的生石灰或消石灰的技术指标。 (2)粉煤灰 用于路面结构的粉煤灰粒径应在0.001~2mm之间,为便于压实,小于0.074mm的颗粒含量应大于45%,粉煤灰烧失量应小于12%,SiO2、AL2O3和Fe2O3含量应大于70%,比表面积宜大于2500cm2/g。 第二条混合料组成设计 (1)原材料的试验、包括: 1)土的液限、塑性指数测定; 2)石灰的有效钙和镁离子含量; 3)粉煤的化学成分,细度,烧失量。 (2)混合料设计步骤 1)制备不同配比的二灰土,确定其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2)按设计要求的压实度确定不同配比时二灰土应具有的干密度,根据此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制备试件,其七天无侧限抗压强度应≥0.5Mpa,若七天无侧限抗压强度达不到规定值时,经监理或业主批准可加入二灰混合料总质量2%~3%的水泥。 3)根据设计要求应加1.5%的水泥。 4)铺筑试验段。 第三条施工方法 (1)准备下承层 对下承层总的要求是:平整、坚实、具有规定的路拱,没有任何松散的材料和软弱地点。 1)对于路基,用18t三轮压路机或等效的碾压机械进行3~4遍碾压检测。 2)对下承层进行压实度检测和弯沉值检测。凡不符合设计要求的路段,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使之达到规范规定的标准。 3)土基必须按照规范规定进行验收。并逐个断面检查下承层标高。 (2)施工放样 1)在土基上恢复中线,直线段每15~20m设一桩,平曲线段每10~15m 设一桩,并在两侧路肩边缘外设指示桩。 2)在两侧指示桩上用明显标记标出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层边缘的设计标高。 (3)运输和摊铺 1)装车时,应控制每车料的数量基本相等。 2)由远到近将料按上述计算距离卸料卸置于下承层的中间或上侧。卸料距离应严格控制掌握,避免有的路段料不够或过多。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标准

主要内容 一、《规范》修订背景 二、《规范》亮点与特点 三、《规范》的作用影响 四、《规范》主要修订内容 五、执行《规范》注意事项 一、《规范》修订背景 交通量越来越大,轴载越来越重,路基路面的承载能力面临巨大挑战。 原规范的标准与路面设计指标不够协调 交通运输部三轮次、长达10年的的技术攻关,建立新一代路基结构设计方法与指标标准 近十年来,全国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公路建设技术方面,发展新的技术,积累工程经验。交通运输部于2010年启动《规范》修订 二、《规范》亮点、特点 亮点1:首次实现路基路面一体化设计 国内外结构与设计指标 原规范存在问题 路基设计、施工检验与路面设计指标不一致 路基设计指标:CBR;施工检验指标:压实度 路面设计指标:回弹模量;施工检验:弯沉值 CBR值-表征路基填料的水稳定性能,密实度-反映路基的密实状态。 路基设计状态与施工检验验收状态、道路服役状态不一致 设计状态:最不利季节,设计难以确定路基湿度和强度。 施工验收状态:最佳含水率

服役状态:平衡湿度状态 尚未充分考虑与交通荷载等级、道路服环境条件; 尚未充分考虑路基土长期性能演化。 问题:设计针对性不强,强度设计难以指导填料设计,路基路面设计不协调,难以回答服役时间。 新规范 统一路基设计状态、施工状态和道路服役使用状态,理顺了相互之间的关系 设计状态:服役期路基处于平衡湿度状态,即设计状态与使用状态一致 施工状态:标准湿度状态(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 路基设计控制:动态回弹模量为设计指标,压应变为验收指标 施工过程控制:填料类型符合设计要求,以含水率、压实度作为施工质量检验指标; 路基交工控制: 检测路床顶面的动态弯沉或回弹模量值,检测方法可采用落锤式弯沉仪或贝克曼梁弯沉检测 建立了基于路基长期性能演化规律、路基路面协调设计的的设计指标体系,实现了路基路面一体化设计。 亮点2:更新理念,以功能等级确定指标标准 首先根据公路功能、等级、交通量等,确定交通等级; 根据交通等级,确定路基性能的技术指标或参数; 以指标为目标,确定路基结构与材料设计方案。 强化排水、防护功能设计,兼顾绿色环境的要求; 显著提高了公路路基的长期性能,保证路基在各种环境因素和汽车荷载作用影响下的长期性能满足要求! 亮点3:基于原规范补充新内容,建立了内容完整的公路路基设计体系 1977年《公路工程设计准则》;第1次制定(JTJ013-86),1985年《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为基础编制;第2次(JTJ013-95);第3次(JTG D30-2004);本次是第4次修订。三十年发展,建立了内容完整的路基设计规范体系 修订了路床厚度范围; 补充完善路基设计指标、控制标准与指标预估方法; 补充了低路堤设计要求; 新增了轻质材料路堤、工业矿渣路堤; 新增石笼式挡土墙、无面板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土墙等新型柔性防护结构 补充完善了高路堤、陡坡路堤与深路堑稳定性分析方法与控制标准; 新增季节冻土路基,补充完善十八类特殊路基性能评价与控制标准、病害防治技术措施等。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1总则 1.0.1 为适应交通运输发展和公路建设的需要,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质量和技术水平,保证工程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1.0.3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案,应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性质和要求,结合当地气侯、水文、土质、材料、施工技术、实践 经验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等,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水泥混 凝土路面设计应包括结构组合、材料组成、接缝构造和钢筋 配制等。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应按规定的安全等级和目标可 靠度,承受预期的荷载作用,并同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 满足预定的使用性能要求。 1.0.4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 水泥混凝土路面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以水泥混凝土做面层(配筋或不配筋)的路面,亦称刚性路面。 2.1.2 普通混凝土路面plain concrete pavement 除接缝区和局部范围外面层内均不配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亦称素混凝土路面。

2.1.3 钢筋混凝土路面jointed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 面层内配置纵、横向钢筋或钢筋网并设接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4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ontinuous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 面层内配置纵向连续钢筋和横向钢筋,横向不设缩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5 钢纤维混凝土路面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 在混凝土面层中掺入钢纤维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6 复合式路面composite pavement 面层由两层不同类型和力学性质的结构层复合而成的路面。 2.1.7 水泥混凝土预制块路面concrete block pavement 面层由水泥混凝土预制块铺砌成的路面。 2.1.8 碾压混凝土roller compected concrete 采用振动碾压成型的水泥混凝土。 2.1.9 贫混凝土lean concrete 水泥用量较低的水泥混凝土。 2.1.10 设计基准期限design reference period 计算路面结构可靠度时,考虑各项基本度量与时间关系所取用的基准时间。 2.1.11 安全等级safety classes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7道路与铁路交叉、8路基设计

第七章道路与铁路交叉 第一节设计原则与规定 第7.1.1条道路与铁路交叉的位置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需要调整时,应报有关部门确定。 第7.1.2条道路与铁路立体交叉的设置条件如下: 一、快速路与铁路交叉,必须设置立体交叉。 二、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与铁路交叉,当道口交通量大或铁路调车作业繁忙而封闭道口累计时间较长时,应设置立体交叉。 三、主干路、次干路与铁路交叉,在道路交通高峰时间内经常发生一次封闭时间较长时,应设置立体交叉。 四、行驶有轨电车或无轨电车的道路与铁路交叉,应设置立体交叉。 五、中、小城市被铁路分割,道口交通量虽较小,但考虑城市整体的需要,可设置一、二处立体交叉。 六、地形条件不利,采用平面交叉危及行车安全时,可设置立体交叉。 第7.1.3条道路与铁路交叉,机动车交通量不大但非机动车交通量和人流量较大时,可设置人行立体交叉或非机动车与行人合用的立体交叉。 第7.1.4条道路与铁路交叉宜采用正交,斜交时交叉角应大于或等于45°。 第二节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 第7.2.1条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时,道路线形应为直线。直线段从最外侧钢轨外缘算起应大于或等于30m。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缘石转弯曲线切点距最外侧钢轨外缘应大于或等于30m。无栏木设施的铁路道口,停止线位置距最外侧钢轨外缘应大于或等于5m。 第7.2.2条道口的位置不应设在铁路的道岔处或站场范围内,也不宜设在道路与铁路通视条件不符合行车安全要求的路段上。 第7.2.3条道口两侧应设置平台。自最外侧钢轨外缘到最近竖曲线切点间的平台长度规定如下: 通行铰接车和拖挂车的道口应大于或等于20m;通行普通汽车的道口应大于或等于16m。

关于发布《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关于发布《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城镇沥青路面工程施工技术规程 目录 1 总则··2 2 术语··2 3 基层··5 4 材料··6 5 沥青表处··13 6 沥青贯入··15 7 热拌沥青··17 8 乳化沥青碎石··26

9 透层、粘层与封层··27 10 其他工程··30 11 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32 12 附录··40

1 总则 1.0.1 为确保沥青混合料施工质量,提高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水平,使铺筑的沥青路面坚实、平整、稳定、耐久,有良好的抗滑性能,达到技术可靠、经济合理、工艺科学,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我省城镇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城镇道路的沥青路面工程。大、中型维修的城镇道路沥青路面工程施工,工业园区、生活小区、园林等内部道路沥青路面工程也可参照本规程执行。 1.0.3 沥青面层不得在雨天施工,当施工中遇雨时,应停止施工,雨季施工时应采取路面排水措施 1.0.4 沥青路面施工应确保施工安全,施工人员应有良好的劳动保护。沥青拌和厂应具有防火措施。 1.0.5 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的质量标准,凡本规范有规定者,应按照执行;无规定者,应按现行的有关标准执行。 1.0.6 沥青路面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符号、代号 2.1 术语 2.1.1 沥青结合料asphalt binder,asphalt cement 在沥青混合料中起胶结作用的沥青类材料(含添加的外掺剂、改性剂等)的总称。 2.1.2 乳化沥青emulsified bitumen(英), asphalt emulsion,emulsified asphalt(美) 石油沥青与水在乳化剂、稳定剂等的作用下经乳化加工制得的均匀的沥青产品,也称沥青乳液。 2.1.3 液体沥青liquid bitumen(英), cutback asphalt(美) 用汽油、煤油、柴油等溶剂将石油沥青稀释而成的沥青产品,也称轻制沥青或稀释沥青。 2.1.4 改性沥青modified bitumen(英), modified asphalt cement(美) 掺加橡胶、树脂、高分子聚合物、天然沥青、磨细的橡胶粉或者其他材料等外掺剂(改性剂),使沥青或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得以改善而制成的沥青结合料。 2.1.5 改性乳化沥青modified emulsified bitumen

设计说明(路基部分)

设计说明(路基部分) 一、设计规范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 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4、《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7); 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6、《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7、《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8、《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9、《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 019-98; 以及其他有关的国家及地方强制性规程、标准。 二、路基、路面排水及防护工程设计 一)、路基横断面设计 第二绕城高速公路现状路基宽度33.5米:由0.75米(土路肩)+3.00米(硬路肩)+3x3.75米(行车道)+0.75米(路缘带)+2.00米(中分带)+0.75米(路缘带)+3x3.75米(行车道)+3.00米(硬路肩)+0.75米(土路肩)组成。路线设计线位于中央分隔带中心,路基设计标高位置位于中央分隔带边缘。 第二绕城高速公路路基设计为加宽路基,辅助车道、匝道加减速车道及渐变段计入加宽第二绕城高速路基设计。 二)、路基设计 1、路基设计原则 路基必须做到密实、均匀、稳定,路基回弹模量值应不小于40MPa,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措施提高土基强度。 路基填筑材料因地制宜,合理采用当地材料或工业废料。 路基设计应经济、耐用,满足设计年限的使用需求。 路基设计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景观,同时注意工程景观效果。 2、路基设计标高及路拱横坡 路基设计标高为道路路线中心路面顶标高(有中央分隔带的路基设计标高为中央分隔带路面边缘标高)。 第二绕城高速路面横坡为双向2%。 3、路基填料及压实度要求 填方路基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并应严格控制分层厚度,并注意不同填料的填筑顺序。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路基填料强度及压实度应满足下表要求。 本项目立交区土石方中,挖除的I类土不得作为路基填料使用,可作为绿化及边坡培土。其余非膨胀性挖方土(或经过改良后的膨胀土)作为路基填方用土,尽量做到土石方就地利用。 填方高度大于2m的填方路基和土质或全、强风化泥岩段的挖方路基,于路面下1.5m范围内(路床+上路堤),进行砂砾石填筑(换填)处理。 4、路基边坡 (1)路堤 当边坡高度小于20m,且基底无不良地质现象时,一般土质路堤边坡坡率如下: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目次 1 总则 2 术语及符号 2.1术语 2.2符号 3 一般规定 3.1 交通量 3.2 路用材料的技术要求 4 结构层与组合设计 4.1 结构层设计 4.2 结构组合设计 5 路基与垫层 5.1 路基回弹模量 5.2 垫层与抗冻设计 6 基层、底基层 6.1 半刚性基层 6.2 柔性基层 6.3 刚性基层 7 沥青面层 7.1 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 7.2 沥青贯入式路面与表面处治 8 新建路面的结构厚度计算 9 改建路面设计 9.1 一般规定 9.2 沥青路面加铺层 9.3 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路面 10 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设计 11 排水设计及其他路面工程设计

11.1 一般规定 11.2 其他路面工程 附录A 沥青路面结构厚度计算示例 A.1 基本资料 A.2 路面材料配合比设计与设计参数的确定 A.3 路面厚度设计 附录B 气候区有关资料 附录C 沥青面层矿料级配与沥青贯入式面层 表C.1 各种混合料的集料级配表 表C.2- C.3 沥青贯入式面层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 表C.4 表面加铺拌和层时贯入层部分的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 表C.5 沥青表面处治面层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 附录D 无结合料材料的级配组成 表D.1 级配碎石混合料的级配组成 表D.2 级配砾石结构层的级配组成 附录E 材料设计参数参考资料 表E.1 沥青混合料设计参数 表E.2 基层、底基层材料设计参数 表E.3 碎砾石土设计参数 附录F 土基回弹模量参考值 表F.1 路基临界高度参考值 表F.2 二级自然区划各土组土基回弹模量参考值 附件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2004 条文说明

2019年整理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 034-93 条文说明 目录 1.总则 2.水泥稳定土 一般规定 材料 混合料组成设计 路拌法施工 中心站集中拌和(厂拌)法施工 养生及交通管制 其它 3.石灰稳定土 一般规定

混合料组成设计 路拌法施工 中心站集中拌和(厂拌)法施工 养生及交通管制 其它 4.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 一般规定 材料 混合料组成设计 路拌法施工 中心站集中拌和(厂拌)法施工 养生及交通管制 其它 5.级配碎石 一般规定 材料 路拌法施工 6. 级配砾石 一般规定

施工 7. 填隙碎石 一般规定 材料 施工 8.质量管理及检查验收 质量管理 检查验收 附录A 修订说明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标准《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以下简称原规范)是1986年10月1日由交通部批准实行的,编号JTJ034-85,实行6年多以来,对指导我国公路路面基层施工,保证路面质量起到了很大作用。1991年交通部决定对原规范进行修订。由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负责修订工作。 对原规范的主要修订如下: 1.为了适应我国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本规范对原规范作了某些必要的补充和修改,如下: 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为了保证半刚性材料层与其下半刚性材料层之间不会留下素土夹层,除直接铺在土基上的半刚性材料层可以采用路拌法施工外,其上各个半刚性材料层都必须采用集中厂拌法施工。这不是说对于二级公路不需

要这样做,而是因为我国当前的机械水平还达不到二级公路的基层都用集中厂拌法施工,但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应采用厂拌法施工。 为了保证面层顶面的标高和面层的厚度,以及为了在开放交通后沥青面层的平整度不会较快变坏,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基层混合科应使用摊铺机摊铺。 为了减少基层混合料在拌和、运输和摊铺过程中的粗细集料离析现象,减少拌和机和摊铺机的磨损,以及为使基层具有较高的平整度,将用作高速公路和二级公路的基层集料的最大粒径缩小到方孔筛30mm。 为了减轻水泥稳定级配集料的收缩性和增强其抗冲刷能力,当将其用作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基层时,对原集料的颗粒组成范围提出了较严格的要求。 2.原规范中三类半刚性材料的强度标准是针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和三、四级公路分别提出的,即分为四个等级。本规范将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归成一个等级,将二级和二级以下的公路归成另一个等级,并分别针对这两个不同等级规定了强度标准。 3.根据最新实践经验,对石灰粉煤灰集料混合料的7天龄期抗压强度作了适当调整。 为使各单位在使用《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时,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按本规范的条款顺序对某些条款作了必要的条文说明。 1 总则 1.0.l 实践证明,无论是对于沥青路面还是水泥混凝土路面,影响其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的最关键因素是基层的材料和质量。新建高速公路和其他公路产生的一些早期破坏都与基层质量不好有关。 1. 0. 3 在沥青路面结构层中有一层强度满足规定要求的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层,且其厚度大于或等于15cm时,称半刚性路面。其特性明显不同于全是柔性材料层的沥青路面。 1.0.4 有中央分隔带的高速公路称双幅高速公路,无中央分隔带的高速公路(先建了一半)称单幅高速公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