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04

吉林省通宇公路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时云飞

学习内容

○一般路基设计标准

○路基排水

○路基防护与支挡

○路基拓宽改建

○特殊路基

规范

在设计、施工中要求严格遵守规范的强制性条文,针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合理运用标准、规范,对可能影响到工程安全的指标应该首先得到满足,克服工程设计、施工“只对规范负责,不对工程的安全、质量负责”的做法。

规范是以往工程实践的总结,不可能完全适用各种情况。

标准横断图

标准横断图

总则

?为统一公路工程路基设计技术标准,使公路路基工程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经济合理的要求。

?路基工程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路基设计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避免引发地质灾害,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路基设计应做好工程地质勘测工作,查明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获取设计所需数据。?路基设计应从地基处理、路基填料选择、路基强度与稳定性、防护工程、排水系统以及关键部位路基施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

总则

?路基设计宜避免高路堤与深路堑。

?受水浸淹路段的路基边缘标高,应不低于设计洪水频率的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以及0.5m的安全高度。

?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的地段的路基设计最小填土高度不应小于路床处于中湿状态的临界高度。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高边坡路堤、陡坡路堤、挖方高边坡、滑坡、软土地区路基设计应采用动态设计法。

表1.0.8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一般路基

?一般规定

◇路基设计之前,应做好全面调查研究,充分收集沿线地质、水文、地形、地貌、气象、地震等设计资料。

◇路基设计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选择适当的路基横面形式和边坡坡度。河谷地段不宜侵占河床,可视具体情况设置其它的结构物和防护工程

◇陡坡上的半填半挖路基,可根据地形、地质条件,采用护肩、砌石或挡土墙。

◇沿河路基边缘标高应满足1.0.8条的规定,并根据冲刷情况,设置必要的防护设施。一般路基

?路床

◇路床填料应均匀、密实,并符合表3.2.1规定。

◇路床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00㎜,路床顶面横坡应与路拱横坡一致。

◇路床加固应根据土质、降水量、地下水类型及埋藏深度、加固材料来源等,经比选采用就地碾压、换土或土质改良、加强地下排水、设置土工合成材料等加固措施。

表3.2.1规定路床土最小强度和压实要求

一般路基

?填方路基

◇填方路基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

◇泥炭、淤泥、冻土、强膨胀土、有机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等,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

◇当采用细粒土填筑时,路堤填料最小强度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堤填料。

◇浸水路堤应选用渗水性良好的材料填筑。

◇桥涵台背和挡土墙墙背应优先选用渗水性良好的填料。

表3.3.1的规定路堤填料最小强度要求

填方路基

◇路堤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压实度应符合表3.3.2的规定。

◇细粒土填筑时的含水量应接近最佳含水量,当含水量过高时,应采取晾晒或掺入石灰、水泥、粉煤灰等材料进行处治。

◇路堤边坡形式和坡率应根据填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边坡高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确定。

◆当地质条件良好,边坡高度不大于20m时,其边坡坡率不宜陡于表3.3.4规定。

◆对边坡高度超过20m的路堤,边坡形式宜用阶梯型,边坡坡率应按第3.6节的规定由稳定性分析计算确定,并应进行个别设计。

◆浸水路堤在设计水位以下的边坡坡率不宜陡于1∶1.75。

路堤压实度表3.3.2的规定

路堤边坡坡率不宜陡于表3.3.4规定

填方路基

◇地基表层处理

◆稳定斜坡上地基表层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地面横坡缓于1:5时,清除地表草皮、腐殖土后,可直接在天然地面上填筑路堤。

□地面横坡为1:5~1:2.5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应小于2m。当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宜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

◆地面横坡陡于1:2.5地段的陡坡路堤,必须检算路堤整体沿基底及基底下软弱层滑动的稳定性,抗滑稳定系数不得小于规定。否则应采取改善基底条件或设置支挡结构物等防滑措施。

◆当地下水影响路堤稳定时,应采取拦截引排地下水或在路堤底部填筑渗水性好的材料等措施。

◆应将地基表层碾压密实。在一般土质地段,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基底的压

实度(重型)不应小于90%;三、四公路不应小于85%。路基填土高度小于路面和路床总厚度时,应将地基表层土进行超挖、分层回填压实,其处理深度不应小于重型汽车荷载作用的工作区深度。

◆在稻田、湖塘等地段,应视具体情况采取排水、清淤、晾晒、换填、加筋、外掺无机结合料等处理措施。

填方路基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路堤与桥台、横向构造物(涵洞、通道)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路基压实度不应小于96%,并注意填料强度、地基处理、台背防排水系统等综合设计。过渡段长度宜按2倍~3倍路基填土高度确定。

◇护肩路基,护肩高度不宜超过2m,顶面宽度不应侵占硬路肩或行车道及路缘带的路面范围。

◇砌石路基,砌石应选用当地不易风化的片、块石砌筑,内侧填石;岩石风化严重或软质岩石路段不宜采用砌石路基。砌石顶宽不小于0.8m,基底面向内倾斜,砌石高度不宜超过15m。砌石内、外坡率不宜陡于规定。

◇护脚路基,当填方路基受地形地物限制或路基稳定性不足时,可采用护脚路基。护脚高度不宜超过5m,受水浸淹的路堤护脚,应予防护或加固。

挖方路基

◇土质路堑

◆土质路堑边坡形式及坡率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边坡高度、排水措施、施工方法,并结合自然稳定山坡和人工边坡的调查及力学分析综合确定。边坡高度不大于20m时,边坡坡率不宜陡于表3.4.1规定。

◆路堑边坡高度大于20m时,其边坡形式及坡度应按第3.7节确定。

◇岩质路堑

◆岩质路堑边坡形式及坡度应根据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边坡高度、施工方法,结合自然稳定边坡和人工边坡的调查综合确定。必要时可采用稳定分析方法予以检算。边坡高度不大于30m时,无外倾软弱结构面的边坡按附录A确定岩体类型,边坡坡率可按表3.4.2确定。

◆对于有外倾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坡顶边缘附近有较大荷载的边坡、边坡高度超过表 3.4.2范围的边坡等,边坡坡率应按第 3.7节有关规定通过稳定性分析计算确定。

◆硬质岩石挖方路基宜采用光面、预裂爆破技术。

◆边坡高度大于20m的软弱松散岩质路堑,宜采用分层开挖、分层防护和坡脚预加固技术。

土质边坡坡率表3.4.1规定

岩质边坡坡率表3.4.2确定

岩质边坡的岩体分类1

岩质边坡的岩体分类2

挖方路基

◇当挖方边坡较高时,可根据不同的土、岩石性质和稳定要求开挖成折线式或台阶式边坡,边沟外侧应设置碎落台,其宽度不宜小于 1.0m;台阶式边坡中部应设置边坡平台,边坡平台的宽度不宜小于2m。

◇边坡坡顶、坡面、坡脚和边坡中部平台应设置地表排水系统,各种地表排水设施构造

尺寸按第4.2节确定。

◇当边坡有积水湿地、地下水渗出或地下水露头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地下渗沟、边坡渗沟或仰斜式排水孔,或在上游沿垂直地下水流向设置地下排水隧洞以拦截地下水等排导设施。

◇根据边坡稳定情况和周围环境确定边坡坡面防护形式,边坡防护应采取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稳定性差的边坡应设置综合支挡工程。条件许可时,宜优先采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防护措施。

◇当土质挖方边坡高度超过20m、岩石挖方边坡高度超过30m和不良地质地段路堑边坡,应按第3.7节的有关规定,进行路基高边坡个别处理设计。

路基填挖交界处理

◇半填半挖路基中填方区应符合第3.3节、3.6节有关规定。必要时,可采用冲击碾压或强夯等进行增强补压,以消减路基填挖间的差异变形。

◇半填半挖路基中挖方区应符合第3.4节、3.7节有关规定。

◇半填半挖路基的填料应综合设计,当挖方区为土质时,应优先采用渗水性好的材料填筑,对挖方区路床0.80m范围土质进行超挖回填碾压,并在填挖交界处路床范围铺设土工格栅;当挖方区为坚硬岩石时,宜采用填石路基。

◇当地表斜坡陡于1:2.5时,应进行填挖间路基稳定性分析,其最小稳定系数不得小于表3.6.8规定。当路基稳定性不够时,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在路堤边坡下方设置支挡工程。

◇根据地下水出露情况和岩土性质,设置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除在边沟下设置纵向渗沟外,应在填挖之间设置横向或纵向渗沟。

◇纵向填挖交界处应设置过渡段,土质地段过渡段宜采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碎石填筑,岩石地段过渡段可采用填石路堤。

高边坡路堤与陡坡路堤

◇高边坡路堤与陡坡路堤设计应贯彻综合设计和动态设计的原则。

◇对边坡高度超过20m的路堤或地面斜坡坡率陡于1:2.5的路堤,以及不良地质、特殊地段的路堤,应进行个别勘察设计,对重要的路堤应进行稳定性监控。

◇高边坡路堤与陡斜坡路堤的地基勘察应查明地基土的土质类别、层位、厚度、分布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确定地下水埋深和分布特征,确定地基土的承载能力,获取设计所需的物理力学指标。其工程地质勘察应满足《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要求。

◇路基填料应满足第3.2.1、3.3.1 条规定,路堤压实度应满足第3.2.1、3.3.2 条的要求。必要时,可采用冲击碾压或强夯等进行增强补压,以消减高路堤的差异变形。

◇高路堤边坡形式和坡度应根据填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边坡高度、车辆荷载和工程地质条件等经稳定分析计算确定。高路堤断面形式宜采用台阶式,降水量较大的地区,平台上应加设截水沟。

高边坡路堤与陡坡路堤

◇高路堤稳定性分析的强度参数应根据填料场地情况,选择有代表性土样进行室内试验,并结合现场情况确定。

◇路堤稳定性分析包括路堤堤身的稳定性、路堤和地基的整体稳定性、路堤沿斜坡地基或软弱层带滑动的稳定性等内容。

◇路堤基底处理应符合第3.3.5条规定,当地基分布有软弱土层时,应按第7.6节规定,做好地基加固设计。当路堤稳定系数小于表3.6.8的稳定安全系数时,应采取改善基底条件或设置支挡结构物等措施。

◇路堤稳定性监测设计。

挖方高边坡

◇土质挖方边坡高度超过20m、岩石挖方边坡高度超过30m、以及不良地质、特殊岩土地段的挖方边坡,应进行个别勘察设计。

◇边坡工程勘探宜采用钻探、坑(井、槽)探与物探等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必要时可辅以硐探。边坡工程地质勘察应满足《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要求,并应查明下列内容:

◆地形地貌特征;

◆岩土体类型、成因、性状、风化程度、完整程度、分层厚度;

◆岩土体天然和饱水状态下物理力学性能(如重度、强度参数、等);

◆主要结构面(特别是软弱结构面)特征、组合关系、力学属性、与临空面关系;

◆气象、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

◆不良地质现象的范围、性质和分布规律;

◆坡顶邻近建筑物的荷载、结构、基础形式、埋深及稳定状态。

挖方高边坡

◇边坡岩土体力学参数:岩体抗剪强度指标、岩体结构面的结合程度、边坡岩体性能指标标准值、岩体内摩擦角、土体力学参数、土质边坡。

◇边坡稳定性评价。

◇根据不同的岩土性质和稳定要求应将边坡开挖成折线式或台阶式边坡。

◇边坡防护设计应根据边坡地质和环境条件、边坡高度及公路等级,采取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的综合措施,稳定性差的边坡应设置综合支挡工程,并采用分层开挖、分层稳定和坡脚预加固技术。

◇应设置完善的边坡地表和地下排水系统,及时引排地面水和地下水。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挖方高边坡及不良地质、特殊岩土地段的挖方边坡设计应采用施工监测、信息化动态设计方法。

填石路堤

一般规定:

◇概念:用径大于37.5mm且含量超过总质量70%的石料填筑的路堤。

◆膨胀性岩石、易溶性岩石、崩解性岩石和盐化岩石等均不应用于路堤填筑。

◆用填石料修筑公路路堤,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做好断面设计、结构设计和排水设计,保证填石路堤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并具有可供铺筑路面的坚实基础

◆填石路堤应采用大功率推土机与重型压实机具施工。

◆填石路堤在施工前,应通过试验路段,确定填石路堤合适的填筑层厚、压实工艺以及质量控制标准。

◆采用强夯或冲击式压路机进行施工的填石路堤,其压实层厚与质量控制标准可通过现场试验或参照相应的技术规范确定。

填石路堤

◇填石料的分类,根据石料饱和抗压强度指标,可按表3.8.2将填石料分为硬质岩石、中硬岩石、软质岩石。

填石路堤

◇不同强度的石料,应分别采用不同的填筑层厚和压实控制标准。填石路堤的压实质量标准宜用孔隙率作为控制指标,并符合表3.8.3-1~3.8.3-3要求。

填石路堤

◇填石路堤的质量控制,

◆填石路堤的压实质量宜采用施工参数(压实功率、碾压速度、压实遍数、铺筑层厚等)与压实质量检测联合控制。

◆填石路堤压实质量以采用压实沉降差或孔隙率进行检测,孔隙率的检测应采用水袋法进行。

◇在填石料表面填筑土、粉煤灰等其它材料时,填石料顶面应无明显孔隙、空洞。在其它填料填筑前,填石路堤最后一层的铺筑层厚应不大于400㎜,过渡层碎石料粒径应小于150㎜,其中小于0.05㎜的细料含量不应小于30%。在必要时,宜设置土工布作为隔离层。

◇填石路堤可采用与土质路堤相同的路堤断面型式,填石路堤的边坡坡率应根据填石料种类、边坡高度和基底的地质条件确定。易风化岩石与软质岩石用作填料时,应按土质路堤边坡设计。在路堤基底良好时,填石路堤边坡坡率不宜陡于表3.8.6规定。

◆填方边坡较高时,可在边坡中部设边坡平台,平台宽度1m~3m。

◆中硬和硬质石料及以上填石路堤应进行边坡码砌,边坡码砌应采用强度大于30MPa的不易风化的石料,码砌石块最小尺寸不应小于300mm,石块应规则。

◆填高小于5m的填石路堤,边坡码砌厚度不小于1m,填高5m~12m的填石路堤,边坡码砌厚度不小于1.5m,12m以上填高的路堤边坡码砌厚度不小于2m。

填石路堤边坡坡率表3.8.6

路基取土

◇路线外集中取土坑的设置,应根据各地段所需取土数量,并结合路基排水、地形、土质、施工方法等,作出统一设计。

◇取土坑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取土坑至路基之间的距离不得影响路基边坡稳定。

◆桥头引道两侧不宜设置取土坑。

◆兼作排水的取土坑,应确保水流通畅排泄,其深度不宜超过该地区地下水水位,并应与桥涵进口高程相衔接;其纵坡不应小于0.2%,平坦地段亦不应小于0.1%。

◇对取土坑应采取必要的排水、防护和绿化措施,避免水土流失。

路基弃土

◇路基弃土堆设计应与当地农田建设和自然环境相结合,并注意保护林木、农田、房屋及其它工程设施。

◇应合理设置弃土堆,不得影响路基稳定及斜坡稳定。

◇弃土堆应堆放规则,进行适当碾压,并应采取必要的排水、防护和绿化措施。

◇沿河弃土时,应防止加剧下游路基与河岸的冲刷,避免弃土阻塞、污染河道,必要时应设置防护支挡工程。桥头弃土不得挤压桥墩,阻塞桥孔。

路基排水

?一般规定

◇公路路基排水设计应防、排、疏结合,并与路面排水、路基防护、地基处理以及特殊路基地区(段)的其它处治措施等相互协调,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

◇路基排水设计应遵循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少占农田,环境保护,景观协调的原则,并与当地排灌系统协调。

◇排水困难地段,可采取降低地下水位、设置隔离层等措施,使路基处于干燥、中湿状态。

◇施工场地的临时性排水设施,应尽可能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相结合。各类排水设施的设

计应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结构安全可靠,便于施工、检查和养护维修。

路基排水

?地表排水

◇路基地表排水设施设计降雨的重现期: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采用15年,其它等级公路应采用10年。

◇路基地表排水设施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与急流槽、蒸发池、油水分离池、排水泵站等,应结合地形和天然水系进行布设,并做好进出口的位置选择和处理,防止出现堵塞、溢流、渗漏、淤积、冲刷和冻结等现象。

◇地表排水沟管排放的水流不得直接排入饮用水水源、养殖池。

◇边沟

◆边沟断面形式及尺寸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边坡高度及汇水面积等确定。

◆边沟沟底纵坡宜与路线纵坡一致,并不宜小于0.3%。困难情况下,可减小至0.1%。

◆路堑边沟的水流,不应流经隧道排出。

◆边沟有可能产生冲刷时,应进行防护。

地表排水

◇截水沟

◆截水沟应根据地形条件及汇水面积等进行设置。挖方路基的堑顶截水沟应设置在坡口5m以外,并宜结合地形进行布设。填方路基上侧的路堤截水沟距填方坡脚的距离,应不小于2m。在多雨地区,视实际情况可设一道或多道截水沟。

◆截水沟断面形式应结合设置位置、排水量、地形及边坡情况确定,一般情况下,沟底纵坡不宜小于0.3%。

◆截水沟的水流应排至路界之外,不宜引入路堑边沟。

◆截水沟应进行防渗加固。

◇排水沟

◆将边沟、截水沟、取(弃)土场和路基附近低洼处汇集的水引向路基以外时,应设置排水沟。

◆排水沟断面形式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确定,沟底纵坡不宜小于0.3%,与其它排水设施的连接应顺畅。易受水流冲刷的排水沟应视实际情况采取防护、加固措施。

地表排水

◇跌水与急流槽

◆水流通过坡度大于10%,水头高差大于1.0m的陡坡地段,或特殊陡坎地段时,宜设置跌水或急流槽。跌水和急流槽应采取加固措施。

◆急流槽底的纵坡应与地形相结合,进水口应予防护加固,出水口应采取消能措施,防止冲刷。

◆为防止基底滑动,急流槽底可设置防滑平台,或设置凸榫嵌入基底中。

◇蒸发池

◇油水分离池

◇排水泵站

地下排水

◇进行地下排水设计前,应进行野外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勘探和测试,查明水文地质条件,获取有关水文地质参数。

◇路基地下排水设施包括暗沟(管)、渗沟、渗水隧洞、渗井、仰斜式排水孔、检查疏通井等。◇暗沟(管)

◆1 暗沟(管)用于排除泉水或地下集中水流。

◆暗沟的纵坡不宜小于1%,条件困难时亦不得小于0.5%,出水口处应加大纵坡,并应高出地表排水沟常水位0.2m以上。寒冷地区的暗沟,应作防冻保温处理或将暗沟设在冻结深度以下。

◇深而长的暗沟(管)、渗沟及渗水隧洞,在直线段每隔一定距离及平面转弯、纵坡变坡点等处,宜设置检查、疏通井。

◇仰斜式排水孔

地下排水

◇渗沟(井)

◆渗沟、渗水隧洞及渗井用于降低地下水位或拦截地下水。当地下水埋藏浅或无固定含水层时,宜采用渗沟。当地下水埋藏较深或有固定含水层时,宜采用渗水隧洞、渗井。

◆渗沟的埋置深度按地下水位的高程、地下水位需下降的深度以及含水层介质的渗透系数等因素考虑确定。

◆渗沟、渗水隧洞及渗井的断面尺寸,应根据构造类型、埋设位置、渗水量、施工和维修条件等确定。

◆填石渗沟最小纵坡不宜小于1%,无砂混凝土渗沟、管式及洞式渗沟最小纵坡不宜小于

0.5%。渗沟出口段宜加大纵坡,出口处宜设置栅板或端墙,出水口应高出地表排水沟槽常水位0.2m以上。

◆渗沟及渗水隧洞迎水侧可采用砂砾石、无砂混凝土、渗水土工织物作反滤层。

◆边坡渗沟、支撑渗沟应垂直嵌入边坡坡体,其平面形状宜采用条带形布置;对于范围较大的潮湿坡体,可采用增设支沟的分岔形布置或拱形布置。

◆地下水位较高、水量较大的填挖交界路段和低填方路段应设置渗沟,保证路基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

路基防护与支挡

?一般规定

?各级公路应根据当地气候、水文、地形、地质条件及筑路材料分布情况,采取工程防护和植物防护相结合的综合措施,防治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并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

?路基坡面防护工程应在稳定的边坡上设置,防护类型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边坡高度、环境条件、施工条件和工期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路基稳定性不足和存在不良地质因素的路段,应注意路基边坡防护与支挡加固的综合设计。

?路基支挡结构设计应满足在各种设计荷载组合下支挡结构的稳定、坚固和耐久;结构类型选择及设置位置的确定应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便于施工养护;结构材料应符合耐久、耐腐蚀的要求。

?在地下水较为发育路段,应注意路基边坡防护与地下排水措施的综合设计。在多雨地区,用砂类土、细粒土等填筑的路堤,应采取坡面防护与截排水的综合措施,防止边坡冲刷破坏。

?防护支挡结构应与桥台、隧道洞门、既有支挡结构物协调配合,衔接平顺。

路基防护与支挡

?坡面防护

?植物防护:植被、三维植被网、湿法喷播、客土喷播

?骨架植物防护:浆砌片石或砼骨架植草、砼空心块护坡、锚杆砼框架植草

?圬工防护:喷浆、喷砼、锚喷、干砌片石、浆砌片石、砼预制块

?封面、捶面防护

?膨胀土边坡防护

?8.3 沿河路基防护

?沿河路基防护工程分类

?植物防护

?砌石或砼防护

?护坦防护

?抛石防护

?石笼防护

?浸水挡土墙

?土工膜袋

?丁坝、顺坝、改移河道防护

路基防护与支挡

?挡土墙

?挡土墙类型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冲刷深度、荷载作用情况、环境条件、施工条件、工程造价等因素,

?在勘测设计阶段,应对挡土墙地基基础进行综合地质勘察,查明地基地质条件和地基承载能力。

?挡土墙可采用锥坡与路堤连接,墙端应伸入路堤内不应小于0.75m,锥坡坡率宜与路堤边坡一致,并宜采用植草防护措施。

?应根据挡土墙墙背渗水量合理布置排水构造。具有整体式墙面的挡土墙应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

?挡土墙墙背填料宜采用渗水性强的砂性土、砂砾、碎(砾)石、粉煤灰等材料,严禁采用淤泥、腐殖土、膨胀土,不宜采用粘土作为填料。

?路肩式挡土墙的顶面宽度不应占据硬路肩、行车道及路缘带的路基宽度范围,并应设置护栏。

各类挡土墙的适用条件1

各类挡土墙的适用条件2

路基防护与支挡

?挡土墙

?荷载

?基础设计与稳定性计算

?重力、半重力式挡土墙设计计算

?悬臂、扶臂式挡土墙设计计算

?锚杆挡土墙设计计算

?锚定板挡土墙设计计算

?加筋土挡土墙设计计算

?桩板式挡土墙

路基防护与支挡

?边坡锚固防护

?土钉支护

?土钉、土钉支护的函义

?排水

?土钉支护每步施工的一般流程

?信息化施工

?建立地面观测网和深层位移监测点

?坡面开挖

?土钉施工

?抗滑桩

特殊路基

软土地区路基

?一般规定

?应认真收集沿线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等资料,按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有关规定,采用适宜的勘探方法进行综合勘探试验和现场原位测试,并进行统计与分析,为设计提供可靠的软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软土地基上公路路基的设计包括沉降计算、稳定验算及其相应的处治方法的设计;施工中的沉降与侧向位移(稳定)观测的技术要求应作为设计内容。

?软土的鉴别表7.6.1。

软土地区路基

?地基沉降计算

?稳定验算

?地基稳定性与工后沉降控制标准

?地基加固措施

?软土地基上修筑的路堤底部均宜设置透水性水平垫层,厚度以0.50m为宜。对于缺少砂砾的地区,可以将土工合成材料和砂砾垫层配合使用,以减小砂砾垫层的厚度。

?轻质路堤可采用粉煤灰、泡沫聚苯乙烯(EPS)块等轻质材料填筑。

?路堤加筋应采用强度高、变形小、耐老化的土工合成材料作路堤的加筋材料。

?反压护道可在路堤的一侧或两侧设置,其高度不宜超过路堤高度的1/2,其宽度应通过稳定计算确定。

?排水固结法

?粒料桩

?加固土桩

谢谢!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关于发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2008-08-02 19:32:15|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交公路发[1995」 1141号 现批准发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编号JTJO13-9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编号JTJ 033-95)作为行业标准,自 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及《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分别由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和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总公司负责解释,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1986年发布的《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同时废止。希望各单位在实践中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意见分别函告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和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总公司,以便修订时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1995年 11月 30日 目次 1 总则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施工前的准备 3.1 施工准备 3.2 施工测量 3.3 施工前的复查和试验 3.4 场地清理 3.5 试验路段。 4 路基施工的一般规定 4.1 基本要求 4.2 路基施工排水 4.3 路基施工取土和弃土 4.4 土方机械化施工 5 填方路堤的施工 5.1 一般规定 5.2 土方路堤的填筑 5.3 桥涵及其他构造物处的填筑 5.4 填石路堤 5.5 土石路堤 5.6 高填方路堤 6 挖方路堑的施工 6.1 一般规定 6.2 土方路堑的开挖 6.3 石方的开挖 6.4 深挖路堑的施工 7 路基压实 7.1 一般规定 7.2 填方地段基底的压实 7.3 压实机械的要求与选择

7.4 填方路堤的压实 7.5 路堑路基的压实 7.6 桥涵及其他构造物处填土的压实 7.7 填石路堤的压实 7.8 土石路堤的压实 7.9 高填方路堤的压实 8 路基排水 8.1 一般规定 8.2 地面水的排除 8.3 地下水的排除 8.4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路基排水 9 特殊地区的路基施工 9.1 水稻田地区路基施工 9.2 河、塘、湖、海地区路基施工 9.3 软土、沼泽地区路基施工 9.4 盐渍土地区路基施工 9.5 风沙地区路基施工 9.6 黄土地区路基施工 9.7 多雨潮湿地区路基施工 9.8 季节性冻融翻浆地区路基施工 9.9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施工 9.10 岩溶地区路基施工 9.11 滑坡地段路基施工 9.12 崩坍岩堆地段路基施工 9.13 膨胀土地区路基施工 10 季节性路基施工 10.1 路基的冬季施工 10.2 路基的雨季施工 11 路基防护与加固 11.1 一般规定 11.2 坡面防护 11.3 路基冲刷防护 11.4 其他加固工程 12 公路绿化工程与环境保护 12.1 公路绿化工程 12.2 空气污染的防治 12.3 防止水、土污染和流失 13 路基整修、检查验收及维修 13.1 路基整修 13.2 检查及验收 13.3 路基维修 13.4 质量标准 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版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最新版 一说到公路路基设计规范2015,相关建筑人士还是比较陌生的,最新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相比旧版修订哪些内容呢以下是为建筑人 士公路路基设计规范最新版基本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通过本网站建筑知识专栏的知识整理,梳理相关建筑施工企业的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基本概况: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主要内容:《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的修订是根据交通部交公路发[2000]722号关于下达2000年度公路工程标准规范定额等编制和修订工作计划的通知和交公路发[2002]288号发布公路工程标准规范体系的精神进行的。 最新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历史演变: 《公路粉煤灰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6-93、《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019-98)、《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04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15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修订内容: 1)原规范3.2 节路床根据交通荷载等级调整了路床深度范围;提出了路基结构回弹模量的控制标准及指标预估方法。 2)填方路基 补充了填方路基高度的设计原则与确定路堤高度的方法。 3)高路堤与陡坡路堤修订了路堤稳定性分析方法;补充了高填方路基在连续降雨工况、地震工况下稳定安全系数及稳定性分析方法。 4)将原规范3.9 节粉煤灰路堤改为轻质材料路堤;增加了土工泡沫塑料路堤、泡沫轻质土路堤;明确了轻质材料路堤结构设计、材料设计与稳定性、沉降验算要求。 5)增加3.10 节工业废渣路堤

感觉系统

感觉器官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感觉器官的是( ) A.耳 B.鼻 C.神经D.皮肤 E.以上均错 2.视器包括( ) A.眼球壁和附属结构 B.眼球壁和屈光装臵 C.眼球及其附属结构 D.眼球及其屈光装臵 E.眼球及其眼睑 3.眼球() A.壁仅由巩膜、脉络膜、视网膜构成 B.折光系统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C.视神经盘是感光最敏锐的部位 D.房水由虹膜分泌形成 E.角膜中央一圆孔称瞳孔 4.巩膜() A.乳白色,厚而坚韧,是硬脑膜的延伸结构 B.前方与晶状体相连C.占纤维膜的前1/6 D.有屈光作用 E.以上均错 5.瞳孔大小() A.随眼压高低而变化 B.随光线强弱而变化 C.由睫状体收缩来调节D.与三叉神经眼神经的作用有关E.随晶状体突度变化而变化 7.眼前房是指() A.角膜与玻璃体之间腔隙 B.角膜与虹膜之间腔隙 C.虹膜与晶状体之 间腔隙 D.虹膜与玻璃体之间腔隙 E.角膜与晶状体之间腔隙 8.黄斑() A.位于视神经乳头(盘)外侧约3-4mm 处 B.感光作用强,但无辨色能力C.中央有中央凹,该处对光不敏感D.视网膜节细胞轴突由此向后穿出眼 球壁 E.此处无感光细胞,称为生理性盲点 9.上直肌收缩时,瞳孔转向()A.上内方 B.下内方 C.上外方 D.下外方 E.外侧 10.上斜肌可使() A.瞳孔转向上外方 B.瞳孔转向下外方 C.瞳孔转向上方D.瞳孔转向外侧 E.瞳孔 转向下方 11.眼球的折光装臵为() A.晶状体 B.角膜、晶 状体 C.角膜、房水、晶状 体 D.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E.角 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12.泪道包括() A.鼻泪管、泪小管 B.泪小管、 泪囊 C.泪小管、泪囊、鼻泪管 D.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 E.泪腺、结膜囊、泪小管、泪囊、鼻 泪管 13.视网膜中央动脉来源于() A.颈内动脉B.颈外动脉 C.椎动脉 D.脑膜中动脉 E.面 动脉 17. 属于生理性盲点的是 A、脉络膜 B、角膜 C、虹膜 D、视轴 E、视网膜中央凹 14. 眼前房与后房的分界是() A.睫状体 B.虹膜 C.脉 络从 D.晶状体 E.玻璃体 15.关于中耳鼓室壁的描述中,何者是错误的() A.上壁为鼓室盖,分隔鼓室与颅中 窝 B.内壁为乳突窦壁 C.下壁为颈静脉壁,将鼓室与颅内 静脉起始部隔开 D.外侧壁为鼓膜 E.前壁为颈动脉壁,此壁上部有咽 鼓管鼓口 16. 位于鼓室内的结构是() A.球囊 B.面神经 C.听 小骨 D.螺旋器(Corti器) E.半规管 17.耳蜗( ) A.由软骨构成B.由蜗管围绕蜗轴约两周半形成的 C.仅分为前庭阶和鼓阶两部分D.前庭阶和鼓阶充满内淋巴 E.以上均不对 18.不属于位觉感受器的是() A.椭圆囊斑 B.球囊斑 C.壶 腹嵴 D.螺旋器 E.以上均不对 19.前庭阶和鼓阶借何结构相通 () A.蜗孔 B.蜗管 C.蜗 窗 D.前庭窗 E.联合管 20.将声波的振动传人内耳的是 () A.听小骨 B.前庭 C.耳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标准

主要内容 一、《规范》修订背景 二、《规范》亮点与特点 三、《规范》的作用影响 四、《规范》主要修订内容 五、执行《规范》注意事项 一、《规范》修订背景 交通量越来越大,轴载越来越重,路基路面的承载能力面临巨大挑战。 原规范的标准与路面设计指标不够协调 交通运输部三轮次、长达10年的的技术攻关,建立新一代路基结构设计方法与指标标准 近十年来,全国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公路建设技术方面,发展新的技术,积累工程经验。交通运输部于2010年启动《规范》修订 二、《规范》亮点、特点 亮点1:首次实现路基路面一体化设计 国内外结构与设计指标 原规范存在问题 路基设计、施工检验与路面设计指标不一致 路基设计指标:CBR;施工检验指标:压实度 路面设计指标:回弹模量;施工检验:弯沉值 CBR值-表征路基填料的水稳定性能,密实度-反映路基的密实状态。 路基设计状态与施工检验验收状态、道路服役状态不一致 设计状态:最不利季节,设计难以确定路基湿度和强度。 施工验收状态:最佳含水率

服役状态:平衡湿度状态 尚未充分考虑与交通荷载等级、道路服环境条件; 尚未充分考虑路基土长期性能演化。 问题:设计针对性不强,强度设计难以指导填料设计,路基路面设计不协调,难以回答服役时间。 新规范 统一路基设计状态、施工状态和道路服役使用状态,理顺了相互之间的关系 设计状态:服役期路基处于平衡湿度状态,即设计状态与使用状态一致 施工状态:标准湿度状态(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 路基设计控制:动态回弹模量为设计指标,压应变为验收指标 施工过程控制:填料类型符合设计要求,以含水率、压实度作为施工质量检验指标; 路基交工控制: 检测路床顶面的动态弯沉或回弹模量值,检测方法可采用落锤式弯沉仪或贝克曼梁弯沉检测 建立了基于路基长期性能演化规律、路基路面协调设计的的设计指标体系,实现了路基路面一体化设计。 亮点2:更新理念,以功能等级确定指标标准 首先根据公路功能、等级、交通量等,确定交通等级; 根据交通等级,确定路基性能的技术指标或参数; 以指标为目标,确定路基结构与材料设计方案。 强化排水、防护功能设计,兼顾绿色环境的要求; 显著提高了公路路基的长期性能,保证路基在各种环境因素和汽车荷载作用影响下的长期性能满足要求! 亮点3:基于原规范补充新内容,建立了内容完整的公路路基设计体系 1977年《公路工程设计准则》;第1次制定(JTJ013-86),1985年《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为基础编制;第2次(JTJ013-95);第3次(JTG D30-2004);本次是第4次修订。三十年发展,建立了内容完整的路基设计规范体系 修订了路床厚度范围; 补充完善路基设计指标、控制标准与指标预估方法; 补充了低路堤设计要求; 新增了轻质材料路堤、工业矿渣路堤; 新增石笼式挡土墙、无面板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土墙等新型柔性防护结构 补充完善了高路堤、陡坡路堤与深路堑稳定性分析方法与控制标准; 新增季节冻土路基,补充完善十八类特殊路基性能评价与控制标准、病害防治技术措施等。

设计说明(路基部分)

设计说明(路基部分) 一、设计规范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 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4、《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7); 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6、《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7、《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8、《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9、《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 019-98; 以及其他有关的国家及地方强制性规程、标准。 二、路基、路面排水及防护工程设计 一)、路基横断面设计 第二绕城高速公路现状路基宽度33.5米:由0.75米(土路肩)+3.00米(硬路肩)+3x3.75米(行车道)+0.75米(路缘带)+2.00米(中分带)+0.75米(路缘带)+3x3.75米(行车道)+3.00米(硬路肩)+0.75米(土路肩)组成。路线设计线位于中央分隔带中心,路基设计标高位置位于中央分隔带边缘。 第二绕城高速公路路基设计为加宽路基,辅助车道、匝道加减速车道及渐变段计入加宽第二绕城高速路基设计。 二)、路基设计 1、路基设计原则 路基必须做到密实、均匀、稳定,路基回弹模量值应不小于40MPa,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措施提高土基强度。 路基填筑材料因地制宜,合理采用当地材料或工业废料。 路基设计应经济、耐用,满足设计年限的使用需求。 路基设计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景观,同时注意工程景观效果。 2、路基设计标高及路拱横坡 路基设计标高为道路路线中心路面顶标高(有中央分隔带的路基设计标高为中央分隔带路面边缘标高)。 第二绕城高速路面横坡为双向2%。 3、路基填料及压实度要求 填方路基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并应严格控制分层厚度,并注意不同填料的填筑顺序。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路基填料强度及压实度应满足下表要求。 本项目立交区土石方中,挖除的I类土不得作为路基填料使用,可作为绿化及边坡培土。其余非膨胀性挖方土(或经过改良后的膨胀土)作为路基填方用土,尽量做到土石方就地利用。 填方高度大于2m的填方路基和土质或全、强风化泥岩段的挖方路基,于路面下1.5m范围内(路床+上路堤),进行砂砾石填筑(换填)处理。 4、路基边坡 (1)路堤 当边坡高度小于20m,且基底无不良地质现象时,一般土质路堤边坡坡率如下: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路基防护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路基防护 22 5 路基防护与支挡 5.1一般规定 5.1.1 各级公路应根据当地气候、水文、地形、地质条件及筑路材料分布情况,采取工程防护和植物防护相结合的综合措施,防治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并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 5.1.2路基坡面防护工程应在稳定的边坡上设置,防护类型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边坡高度、环境条件、施工条件和工期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路基稳定性不足和存在不良地质因素的路段,应注意路基边坡防护与支挡加固的综合设计。 5.1.3路基支挡结构设计应满足在各种设计荷载组合下支挡结构的稳定、坚固和耐久;结构类型选择及设置位置的确定应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便于施工养护;结构材料应符合耐久、耐腐蚀的要求。 5.1.4在地下水较为发育路段,应注意路基边坡防护与地下排水措施的综合设计。在多雨地区,用砂类土、细粒土等填筑的路堤,应采取坡面防护与截排水的综合措施,防止边坡冲刷破坏。 5.1.5 防护支挡结构应与桥台、隧道洞门、既有支挡结构物协调配合,衔接平顺。 5.1.6 路基施工过程中应注意边坡临时防护措施,边坡临时防护工程宜与永久防护工程相结合。 5.2坡面防护 5.2.1 植物防护 1 植被防护 1) 选用草种应根据防护目的、气候、土质、施工季节等确定,宜采用易成活、生长快、根系发达、叶茎矮或有匍匐茎的多年生草种。 2) 种子的配合、播种量等的设计应根据选用植物的生长特点、防护地点及施工方法确定。 3) 铺草皮适用于需要快速绿化的边坡,且坡率缓于1:1的土质边坡和严重风化的软质岩石边坡。草皮应选择根系发达、茎矮叶茂耐旱草种,不宜采用喜水草种,严禁采用生长在泥沼地的草皮。 4) 植树适用于坡率缓于1:1.5的边坡,或在边坡以外的河岸及漫滩外。树种应选用能迅速生长且根深枝密的低矮灌木类。公路弯道内侧边坡严禁栽植高大树木。 2 三维植被网防护 三维植被网适用于砂性土、土夹石及风化岩石,且坡率缓于1:0.75边坡防护;三维植被网中的回填土采用客土或土、肥料及含腐殖质土的混合物。 3 湿法喷播 湿法喷播适用于土质边坡、土夹石边坡、严重风化岩石的坡率缓于1:0.5的路堑和路堤边坡及中央分隔带、立交区、服务区及弃土堆绿化防护。 4 客土喷播 1) 客土喷播适用于风化岩石、土壤较少的软质岩石、养分较少的土壤、硬质土壤,植物立地条件差的高大陡坡面和受侵蚀显著的坡面。 2) 当坡率陡于1:1时,宜设置挂网或混凝土框架。 5.2.2骨架植物防护 1 浆砌片石或水泥混凝土骨架植草护坡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试题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 1.为保证煤矸石路堤稳定,()的煤矸石不宜直接用于填筑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路堤。 A.已经氧化与陈化 B.塑性指数大于10 C.烧失量大于20% D.未经充分氧化与陈化、塑性指数大于10 用户答案:[D] 得分:10.00 2.特殊路基设计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期整治时,应保证在各种因素的变化过程中()。 A.不降低路基安全度 B.路基有足够的强度 C.路基有足够的稳定性 用户答案:[A] 得分:10.00 3.特殊路基设计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期整治时,应保证在各种因素的变化过程中()。 A.不降低路基安全度 B.路基有足够的强度 C.路基有足够的稳定性 用户答案:[A] 得分:10.00 4.当路基中心挖方深度超过()时,宜结合路线方案,进行深路堑与隧道、半隧半路或分离式路基的方案比选。 A.10m B.20m C.30m D.40m 用户答案:[C] 得分:10.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1道题】 1.高路堤、陡坡路堤与深路堑设计时,路基稳定性计算分析工况包括()。 A.正常工况 B.暴雨或连续降雨工况

C.地震工况 用户答案:[ABC] 得分:20.00 三、判断题【本题型共4道题】 1.既有路基的利用方案和路基拓宽拼接方案是路基拓宽改建设计的重要内容。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10.00 2. 公路路基设计应根据公路的功能和等级,通过技术经济综合比选,合理确定路基方案,做好综合设计。()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0.00 3. 工业废渣用于路堤填筑时,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严禁采用含有有害物质的工业废渣用于路堤填料。()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10.00 4. 本次规范修订重点是建立公路路基结构设计方法与控制标准,实现路基路面一体化设计。()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10.00

(完整版)感觉系统检查--浅感觉

感觉系统检查--浅感觉 1.痛觉:用大头针的针尖轻刺被检者皮肤以检查痛觉,左右远近对比并记录感觉障碍类型(过敏、减退或消失)与范围。 2.触觉:用棉签或软纸片轻触被检者的皮肤或粘膜。 3.温度觉:用盛有热水(40 ℃~50 ℃)或冷水(5~10 ℃)的试管接触皮肤,辨别冷热感觉。深感觉 1、运动觉:被检者闭目,检查者轻轻夹住被检者的手指或足趾两侧,上下移动5°左右,令被检者说出“向上”或“向下”。如感觉不明显可加大活动幅度或测试较大的关节。 2、位置觉:被检者闭目,检查者将其肢体摆成某一姿势,请患者描述该姿势或用对侧肢体模仿。 3、振动觉:用振动着的音叉柄置于骨隆起处(如内、外踝,手指、桡尺骨茎突、胫骨、膝盖等),询问有无振动感觉和持续时间,并两侧对比。 .腹壁反射(abdominal reflex):被检者仰卧,下肢稍屈曲,使腹壁松弛,然后用钝头竹签分别沿肋弓下缘(T7~8)、脐孔水平(T9 ~10)及腹股沟上(T11 ~12)的平行方向,由外向内轻划腹壁皮肤。正常反应是该侧腹肌收缩,脐孔向刺激部分偏移。 .提睾反射(cremasteric reflex)反射中心L1 ~2。 与检查腹壁反射相同,竹签由下而上轻划大腿上部内侧皮肤,反应为该侧提睾肌收缩使睾丸上提。 跖反射(plantar reflex) :反射中心S1~2。被检者仰卧、下肢伸直,医生手持被检者踝部。用钝头竹签划足底外侧,由足根向前至小趾根部足掌时转向内侧,正常反应为足趾跖屈(即Babinski征阴性)。 肛门反射:反射中心S4~5。用竹签轻划肛门周围皮肤,可引起肛门外括约肌收缩。 膝反射(k nee reflex)(L2~4) 坐位检查时,患者小腿完全松弛下垂,与大腿成直角,卧位检查则患者仰卧,检查者以左手托起其膝关节使之屈曲约120°,用右手持叩诊锤叩击膝盖髌骨下方股四头肌腱,可引起小腿伸展。 踝反射(ankle reflex) (S1~2) 又称跟腱反射。患者仰卧,屈膝约90°,检查者左手将其足部背屈成直角,以叩诊锤叩击跟腱,反应为腓肠肌收缩,足跖屈;或俯卧位,屈膝90°,检查者用左手按足跖,再扣击跟腱;或患者跪于床边,足悬于床外,扣击跟腱。 .Babinski巴宾斯基征取位与检查跖反射一样,用竹签沿患者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内侧,阳性反应为踇趾背屈,其余各趾呈扇形展开。

第八章、感觉系统

感觉器:感受器:机体接受内、外环境各种刺激的结构。 副器:辅助装置 功能:感受器(接受刺激)神经冲动感觉神经→中枢→大脑皮质(产生相应的感觉) 视器:眼球角膜(无色透明)角膜和巩膜之间有巩膜静脉窦 纤维膜巩膜(白色) 眼球壁血管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含大量血管和色素细胞 视网膜 房水 眼球内容物晶状体眼的屈光系统或屈光装置 玻璃体 角膜:占眼球纤维膜的前1/6,无色透明,曲度较大,有屈光作用,无血管(移植纤维膜不需配型),感觉神经末梢丰富,感觉极为敏锐。 巩膜:占纤维膜的前5/6,白色不透明,厚而坚韧,保护眼球内容物,后方有视神经穿出,并与视神经的鞘膜相延续。 巩膜与角膜相接处深面有一环形的巩膜静脉窦,是房水回流的通道。 虹膜:血管膜的最前部,呈圆盘状,中央为瞳孔。颜色与所含色素细胞多少有关,有明显种族差异。(黄色人色素较多,呈棕色) 瞳孔括约肌(环形)→副交感神经支配→缩瞳 瞳孔开大肌(放射状)→交感神经支配→扩瞳 血管膜睫状体:巩膜与角膜移行部的内侧,虹膜后外方的环形增厚部分。 后部:平坦光滑,称睫状环 前部:有许多向内突出的皱襞,称睫状窦。借睫状小带与晶状体相连 睫状体(内有睫状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产生房水,调节晶状体脉络膜:占眼球血管膜的后2/3,前端连于睫状体,后方有视神经通过。富有血管(营养作用)、色素细胞(暗室作用) 虹膜部 盲部睫状体部最内层:神经节细胞 视网膜内层:神经细胞层中层:传递神经冲动的双核细胞 视部外层:接受光刺激的感光细胞(视杆细胞、视锥细胞) “日锥夜杆” 外层:色素上皮层,紧贴脉络膜。 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网膜后部集结成束,并形成圆盘状的隆起,称视神经盘(视神经乳头),之后穿过脉络膜和巩膜构成视神经。视神经盘在活体上呈淡红色,正常时边缘清楚,有视网膜中央血管出入眼球,无感光作用,故又称生理盲点。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约0.35cm处,有一黄色小区,称黄斑。其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是感觉最敏锐的地方。 视网膜内、外两层之间连接疏松,在病理情况下两层分离,形成视网膜脱落。 房水:睫状体产生房水→后房→瞳孔→虹膜角膜角隙→巩膜静脉窦→眼静脉 眼球房:眼球内角膜和晶状体之间的空隙,被虹膜分为眼球前房和眼球后房,两房借瞳孔相通。 虹膜与角膜交界处的环形间隙称虹膜角膜角,又称前房角。其前外侧壁是由小梁构成的栅状壁,栅的空隙称虹膜角膜角隙,房水经此隙渗入静脉窦,是房水回流的通道。 房水:屈光作用。营养角膜和晶状体,维持眼内压。若房水产生过多或回流受阻,可造成眼内压增高,压迫视网膜,影响视力,临床上称青光眼。

公路边坡,规范

公路边坡,规范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04 吉林省通宇公路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时云飞 学习内容 ★一般路基设计标准 ★路基排水 ★路基防护与支挡 ★路基拓宽改建 ★特殊路基 规范 在设计、施工中要求严格遵守规范的强制性条文,针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合理运用标准、规范,对可能影响到工程安全的指标应该首先得到满足,克服工程设计、施工“只对规范负责,不对工程的安全、质量负责”的做法。 规范是以往工程实践的总结,不可能完全适用各种情况。

标准横断图 标准横断图 总则 ◎为统一公路工程路基设计技术标准,使公路路基工程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经济合理的要求。 ◎路基工程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路基设计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避免引发地质灾害,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路基设计应做好工程地质勘测工作,查明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获取设计所需数据。 ◎路基设计应从地基处理、路基填料选择、路基强度与稳定性、防护工程、排水系统以及关键部位路基施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 总则 ◎路基设计宜避免高路堤与深路堑。 ◎受水浸淹路段的路基边缘标高,应不低于设计洪水频率的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以及0.5m的安全高度。 ◎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的地段的路基设计最小填土高度不应小于路床处于中湿状态的临界高度。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高边坡路堤、陡坡路堤、挖方高边坡、滑坡、软土地区路基设计应采用动态设计法。

表1.0.8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一般路基 ◎一般规定 ◇路基设计之前,应做好全面调查研究,充分收集沿线地质、水文、地形、地貌、气象、地震等设计资料。 ◇路基设计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选择适当的路基横面形式和边坡坡度。河谷地段不宜侵占河床,可视具体情况设置其它的结构物和防护工程 ◇陡坡上的半填半挖路基,可根据地形、地质条件,采用护肩、砌石或挡土墙。 ◇沿河路基边缘标高应满足1.0.8条的规定,并根据冲刷情况,设置必要的防护设施。 一般路基 ◎路床 ◇路床填料应均匀、密实,并符合表3.2.1规定。 ◇路床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00㎜,路床顶面横坡应与路拱横坡一致。 ◇路床加固应根据土质、降水量、地下水类型及埋藏深度、加固材料来源等,经比选采用就地碾压、换土或土质改良、加强地下排水、设置土工合成材料等加固措施。 表3.2.1规定路床土最小强度和压实要求

感觉系统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1.浅感觉 一般感觉 2.深感觉 3.复合感觉:又称为皮质感觉,指大脑顶叶皮质对深浅感觉的分析,比较整 合而形成的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和定位觉和重量觉等特殊感觉: 视觉, 听觉味觉嗅觉 二.解剖生理 (一)感觉通路 痛温觉通路 皮肤、粘膜痛温感受器→脊N→脊N节●→脊髓上升1~2节段→后角●→前联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丘脑后腹外侧核●→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后1/3→大脑中央后回上2/3、顶叶 精细触觉通路 皮肤、粘膜触感受器→脊N→脊N节●→ ①大部分→脊髓后索→延髓薄束核楔束核●→交叉→内侧丘系 ②小部分→脊髓内上升1~2节段→后角●→前联合交叉→脊髓丘脑前束 ①②→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大脑中央后回 躯体深感觉通路 本体感受器→脊N→脊N节●→脊髓后索→延髓薄束核楔束核●→交叉 →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大脑中央后回 (二)节段性感觉支配 上肢:(外→内) C5、6、7→8、T1、2; 下肢:(前→后) L1~3、L4~5→S1~2; 躯干:腋窝T2~3;乳头T4;剑突T6;肋弓T8;脐T10; 腹股沟T12~L1;鞍区:S3、4、5; (三)髓内示意图

三.损害表现及定位 (一)感觉障碍的分类▲▲▲▲ 感觉过敏:轻微刺激引起强烈感觉 感觉倒错:非疼痛性刺激引发疼痛 感觉过度:感觉刺激阀↑,不立即产生疼痛(潜伏期) ,达到阀值时 可产生一种定位不明确的强烈不适感、持续一段时间才 消失(后作用) 。见于丘脑、周围N损害。 定义:无外界刺激情况下出现异常自发性感觉 麻木感 刺激性症状肿胀感 感觉异常分类痒感 蚁走感 针刺感 电击感 局部性疼痛 放射性疼痛:由局部扩展到受累感觉N支配区 疼痛扩散性疼痛:由一个N分支与扩散到另一分支 牵涉性疼痛:内脏疼痛扩散到相应体表节段 感觉减退 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痛温觉缺失触觉及深感抑制症状感觉缺失保存 完全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各种感觉均缺失 (二)感觉障碍定位▲▲▲ 单一周围神经型(神经干型): 受损害的某一神经干分布区,各种感觉均消失. 末梢型: 表现为四肢对称型的末端各种感觉障碍,呈手套,袜套分布,远端重于近端见于多发性神经病等 后根型:感觉分布障碍范围和神经根的分布一致,为节段性感觉障碍,伴有剧烈疼痛.如椎间盘脱出,髓外肿瘤等 脊髓型传导型: 1)横贯性: 病变平面以下所有感觉均缺失或减弱 2)半切型: 病变损伤平面以下深感经障碍和上运动N元瘫痪和对侧损 伤平面以下痛觉缺失,为Brown—Sequard征见于髓外占位病变,外 伤等 3)前联合和后角型:前联合病变时,受损部位出现双侧对称性节段性感 觉分离,即痛温觉消失而触觉存在.后角损害表现为损伤侧节段性感 觉解离. 见于髓鞘空洞症,脊髓内肿瘤等 脑干型: 交叉型.同侧面部和对侧半身感觉障碍 丘脑型:对侧偏身型完全性感觉缺失或减退、丘脑痛(患侧肢体自发痛)见于脑血管病内囊型:对侧偏身感觉缺失或减退,常伴有偏瘫和偏盲,称为三偏综合征,见于脑血管病皮质型:顶叶皮质损害,可出现病灶对侧的复合感觉障碍,而痛温觉较轻.部分区域损害时,则出现对侧单肢的感觉障碍,如为刺激病灶,则出现局限性感觉性癫痫.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04 吉林省通宇公路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时云飞 学习内容 ○一般路基设计标准 ○路基排水 ○路基防护与支挡 ○路基拓宽改建 ○特殊路基 规范 在设计、施工中要求严格遵守规范的强制性条文,针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合理运用标准、规范,对可能影响到工程安全的指标应该首先得到满足,克服工程设计、施工“只对规范负责,不对工程的安全、质量负责”的做法。 规范是以往工程实践的总结,不可能完全适用各种情况。 标准横断图 标准横断图 总则 ?为统一公路工程路基设计技术标准,使公路路基工程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经济合理的要求。 ?路基工程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路基设计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避免引发地质灾害,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路基设计应做好工程地质勘测工作,查明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获取设计所需数据。?路基设计应从地基处理、路基填料选择、路基强度与稳定性、防护工程、排水系统以及关键部位路基施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 总则 ?路基设计宜避免高路堤与深路堑。 ?受水浸淹路段的路基边缘标高,应不低于设计洪水频率的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以及0.5m的安全高度。 ?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的地段的路基设计最小填土高度不应小于路床处于中湿状态的临界高度。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高边坡路堤、陡坡路堤、挖方高边坡、滑坡、软土地区路基设计应采用动态设计法。 表1.0.8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一般路基 ?一般规定 ◇路基设计之前,应做好全面调查研究,充分收集沿线地质、水文、地形、地貌、气象、地震等设计资料。 ◇路基设计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选择适当的路基横面形式和边坡坡度。河谷地段不宜侵占河床,可视具体情况设置其它的结构物和防护工程

《生理复习重点及习题-中南大学》9-2感觉系统功能.doc

神经系统功能(三〉NS的感觉分析功能 掌握内容: 特异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和特点,大脑皮质的体感投射区和特点,痛觉产生机制(致痛物质和相关机制)和外周传入神经,皮肤痛和内脏痛特点,牵涉痛及其产生原理,以及其临床意义。 熟悉内容 躯体感觉传入上行通路及特点,丘脑核团分类、体腔壁痛、内脏感觉投射区域。 了解内容:本体、触压和温度感觉 (-)名称解释 感觉、感受器、感觉器官、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觉传导系统.痛觉与伤害感受、牵涉痛 列表比较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觉传导系统的异、同点 (起源、中继核、上行传导路径、换神经元次数、投射特点、功能) (二)选择题 【Ai型题】 1.在骨骼肌标本浸液中加入筒箭毒碱后,刺激支配该肌的运动神经纤维,肌细胞终板电位的变化是 A.去极化加大 B.维持原水平 C.去极化减小 D.暴 发动作电位 E.发生超极化 2.含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元胞体主要集屮的部位是 A.脊髓前角 B.低位脑干C?中脑黑质D.纹状体E.大脑皮层 3.下列神经递质中,未见于周围神经系统中的是 A.多巴胺 B.肾上腺素 C.腺昔 D. ATP E. 5-症色胺 4.下列神经纤维中,属于肾上腺素能纤维的是 A.支配肾上腺髓质的神经 B.骨骼肌交感舒血管神经 C.交感缩血管神经 D.骨骼肌运动神经 E.支配多数小汗腺的神经 5.激活后通过升高效应细胞内IP3和DG浓度而产生生物效应的受体是 A.山受体 B.血受体 C.卩|受体 D.卩2受体 E.卩3受体 6.由a受体介导的生理效应是

A.传入侧支负反馈抑制自身胞体 C.通过交互性突触而形成交互抑制 E.意义在于协调不同屮枢的活动下列关于冋返性抑制的描述,正确的是A.经自身受体抑制递质释放而实现 C.细胞内共存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 E.能使兴奋神经元周边的神经元抑制产生突触前抑制的机制是 A.突触前膜阈电位水平抬高 B.传入纤维主干与侧支释放不同递质D.通过抑制一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实现 B.通过串联性突触而起抑制作用 D.能使同一中枢神经元同步活动 B.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减少 D.糖酵解加强 E.脂肪分解加强 去甲肾上腺素与a受体结合后引起舒张效应的平滑肌是 A.血管平滑肌 B.子宫平滑肌 C.虹膜辐射状肌 D.胃肠括约肌 E.小肠平滑肌 由卩受体介导的生理效应是 A.骨骼肌血管收缩 B.胃肠括约肌收缩 C.膀胱逼尿肌收缩 D.竖毛肌收缩 E.糖酵解加强 去甲肾上腺素与卩受体结合后引起收缩或收缩加强的肌组织是 A.心房肌 B.子宫平滑肌 C.小肠平滑肌 D.血管平滑肌 E.支气管平滑肌 卩3受体被激活后的生理效应是 A.睫状体肌舒张 B.心肌收缩力增强 C.肾球旁细胞分泌肾素 D.肝糖原分解 E.脂肪分解 下列关于非条件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学习的简单形式 B.多属单突触反射 C.形式较为固定 D.可建立,可消退 E.大脑皮层参与其形成 下列生理活动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喝呛水而咳嗽 B.风沙入眼而流泪 C.入赛场而心跳加快 D.脚踩图钉而抬腿 E.食物入口而唾液分泌 下列关于条件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数量无限 B.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强化 C.使机体具有更大的适应性 D. 一旦建立就会终身保留 E.是经过后天学习训练形成的 在反射活动中,最易发生疲劳的部位是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 C.反射中枢 D.传出神经 E.效应器关于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正确的描述是 A.双向传布 B.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C.不衰减传递 D.兴奋节律不变 E.不易疲劳 突触后抑制的产生机制是 A.进入突触前末梢Ca"量减少 B.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量减少 C.抑制一兴奋性中间神经元 D.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E.突触后膜去极化程度减小 下列关于传入侧支性抑制的描述,正确的是 A.瞳孔扩大 B.心率加快 C.支气管扩张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 CJJ194-2013

去时陌上804158787 一、编制背景及意义 CJJ37-2012》2012年年5月1日颁布实施20年来我国城市道路建设新的技术、经验和成果。但只是一个通用规范 1 2 3 4 5 6 7 8 基础标准 1 道路工程术语标准GBJ/T 124-88 在修订 2 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T 50162-92 1993-05-01 3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质[2004]16号2004-04-01

通用标准 4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2012-05-01 5 城镇道路项目安全评价规范待编 6 城市道路环境控制标准待编 7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 2008-09-01 8 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2006 2006-10-01 9 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CJJ/T 141-2010 2010-09-01 专用标准 10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程部标在编 11 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CJJ 129-2009 2009-10-01 12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 2011-03-01 13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 2001-08-01 14 城市客运交通枢纽设计规范部标在编 15 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设计规范CJJ 136-2010 2010-09-01 16 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CJJ/T 15-2011 2012-06-01 17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程部标在编 18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程CJJ 169-2011 2012-07-01 19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范CJJ/T 135-2009 2010-07-01 20 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部标在编 21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 2012-05-01 22 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 14886-2006 2006-12-01 23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1,2,3-2009 2009-07-01

人体解剖学——感觉系统

人体解剖学——感觉系统名词解释 1. 感受器 2. 眼轴 3. 巩膜静脉窦 4. 虹膜角膜角 5. 盲点 6. 黄斑 7. 眼房 8. 结膜穹窿 9. 光锥 10. 第二鼓膜 11. 螺旋器 12. 壶腹嵴 选择题 A型题 1.眼球壁 A. 由角膜、脉络膜和视网膜构成 B.由外膜、脉络膜和内膜构成 C.由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构成 D.由巩膜、脉络膜和内膜构成

E.以上都不对 2.下列结构中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是A.视网膜 B.巩膜 C.脉络膜 D.睫状体 E.以上都不是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角膜神经末梢丰富 B.脉络膜血管丰富 C.巩膜不含血管,故呈乳白色 D.角膜不含血管 E.虹膜内含平滑肌 4.虹膜 A.位居眼球血管膜的中部 B.可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C.依赖房水获得营养 D.分隔眼的前房和后房 E.以上都不对 5.关于瞳孔大小的描述正确的是

A.随眼压的高低而变化 B.随光线的强弱而变化 C.取决于睫状肌的舒缩状况 D.取决于房水循环的通畅与否 E.以上都不正确 6.眼球壁的中膜中最肥厚的部分是 A.虹膜 B.睫状体 C.脉络膜前部 D.脉络膜后部 E.以上都不是 7.视网膜 A. 仅贴于脉络膜内面 B.由视锥和视杆细胞、双极细胞和节细胞三层构成C.全层均有感光功能 D.紧邻眼球壁内腔的是视锥、视杆细胞层 E.以上都不对 8.视神经乳头 A.为调节视力的重要结构 B.为视锥和视杆细胞集中之处 C.为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集中之处

D.为感光最敏感的部位 E.以上都不对 9.视神经盘 A.位于黄斑的内上方 B.位于黄斑的内下方 C.位于黄斑的外上方 D.位于黄斑的外下方 E.以上都不对 10.有关视神经乳头的描述错误的是 A.位于视网膜后部的偏内侧 B.无辨色能力 C.位于黄斑的鼻侧 D.中央凹陷处称中央凹 E.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由此出入 11.关于黄斑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位于视神经乳头鼻侧3.5 mm 处 B.中央由视网膜中央动脉穿出 C.感光作用强,但无辨色能力 D.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由此向后穿出眼球壁E.以上都不正确

学习发展的五大阶段

学习发展的五大阶段 第一阶段:感觉通路的建立 具备接受外界刺激的能力,是孩子学习的大前提。这种能力虽然有赖于视觉、听觉、触觉、前庭平衡觉、动觉、嗅觉及味觉等感觉系统的正常运作,但光靠这些仍然不够。因为要传送刺激到大脑,促使脑部发展的感觉神经通路若不正常,个体仍然无法正确了解外界的事物。例如,视力正常而视觉神经通路有问题的孩子,虽能看到外界的事物,却无法将所看到的事物正确的传送到脑部。所以有些孩子会把“9”看成“6”或“P”,把“朋友”看成“友朋”等。再者,感觉神经通路应具有选择刺激的能力,也就是有过滤或扩大刺激的能力。例如:在嘈杂的教室里,能专心听老师的讲课,在安静的夜晚,能听到家人蹑手蹑脚回家的脚步声。 第二阶段:感觉动作的发展 婴儿刚出生时,手脚只是无意义地乱动,尚无法取物或移动身体。直到3、4个月后,神经反射动作出现,肌肉张力逐渐形成,才慢慢具有自主活动的能力。约6个月后,待神经反射动作成熟,婴儿的手脚就能做有意识的活动,例如:看到玩具会用手去抓等。另一方面,抗拒地心引力的能力也逐渐增强,能由爬至坐,最后由站而走。平衡感、

韵律感亦逐渐形成,可随着音乐舞动身体,做一些有节奏的活动。唯有在感觉动作成熟后,孩子才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有意义的反应,所以感觉动作是学习不可或缺的要素。 第三阶段:身体形象的认识 孩子通过感觉动作的发展,虽可对外界的刺激做有意识的反应,但动作要能更加协调灵活,仍有赖于孩子对自己身体形象认识的程度。当孩子认清自己的眼睛、嘴巴、手、脚等位置及功能,并知道加以活用后,再配合已逐渐开始的身体双侧动作协调发展,才能进一步学习新的动作技巧,如穿脱衣服或鞋袜、滑滑梯和荡秋千等。反之,如对自己身体形象认识不足,身体各部位的动作无法良好的协调,则行动笨拙、反应迟钝,会经常摔跤或碰伤自己,同时也学不会荡秋千、扣纽扣或拿筷子等动作。 第四阶段:知觉运动的形成 孩子通过感觉通路、感觉动作以及对自我身体形象的认识,已获得相当多的经验,累积储存在脑部而形成知觉。因此,孩子不仅可以听懂别人说话的意思,而且会照着别人的指示做事,模仿别人的语句与人对话。同时,也可辨认物体的形状、大小,记得看过的图片,辨识图画的主题与背景,会玩走迷宫、拼图等益智玩具。反之,孩子如果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