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对生命科学的作用与贡献 - 经典论文

微生物学对生命科学的作用与贡献 - 经典论文

微生物学对生命科学的作用与贡献 - 经典论文
微生物学对生命科学的作用与贡献 - 经典论文

微生物学对生命科学的作用与贡献- 经典论文

微生物(microbe) 是单细胞、多细胞和无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以及病毒等[1]。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是现代高新生物技术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自然界常见微生物的生物学规律, 即形态结构、营养需要、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以及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内容, 并将其应用于医药卫生、工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治理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1977年日本学者尾形学在《家畜微生物学》一书中阐述微生物学是近代科学中对人类福利最大的一门科学。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 也是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随着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日益密切, 微生物学也更加凸显其重要性[2]。本文将从古代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微生物学的奠基与建立、微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微生物与人类的健康及微生物学未来发展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微生物的发现历史和微生物学的建立

1.1微生物的发现历史

微生物的发现历史分为史前期、初创期、奠基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五个时期。中国是最早认识并应用微生物的少数国家之一, 8000年前已经出现了曲蘖酿酒;2500年前发明酿酱、醋, 用曲治消化道疾病;古罗马人G.Fracastoro在16世纪就发现人类许多传染性疾病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引起的;1676年荷兰人安东&m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 利用自制的显微镜(50-300倍) 才真正观察到微小的生物-细菌和原生动物的存在, 并进行了生物形态学描述, 第一次揭示了一个暂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1,3]。

1.2微生物学的奠基

自从安东&m列文虎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开始, 全世界掀起了微生物研究的热潮, 但主要研究内容只是对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和分类;直到19世纪中叶, 法国的巴斯德(Louis Pasteur) 和德国的柯赫(Robert Koch) 发现微生物是造成食物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 才将微生物研究从形态描述发展到生理学研究阶段, 并建立微生物分离接种、无菌培养、巴氏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方法和技术, 微生物学才以独立的学科形式开始形成, 同时, 开辟了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环境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学等分支学科[1]。

2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命科学是系统地阐述与生命特征有关的重大课题的科学。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 微生物作为最简单的生命体而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不可替代的理想材料, 它是进行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基因工程、酶工程和微生物工程研究的模式生物, 奠定了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基础地位;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健康与进步:建立了外科手术中的消毒技术, 防止病原微生物感染;寻找人畜传染病致病的病原菌;接种疫苗对人类进行预防接种, 杜绝传染病的传播;抗生素和化学治疗剂的发现及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等, 为人类健康长寿作出了极其重大贡献。

2.1微生物学奠定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础, 促进许多生命科学理论的突破

微生物学发展历史中的许多重大发现促进生命科学由细胞或整体研究水平进入分子水平, 奠定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础。Beadle和Tatum (1941) 通过脉孢菌属(Neurospora) 的粗糙脉胞菌(Neu-rospora crassa) 突变实验阐明基因和酶的关系, 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通过肺炎双球菌实验和病毒重建实验证明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是遗传物质的基础, 从而奠定了分子遗传学基础;基因结构的精细分析及重叠基因的发现都与微生物学发展密不可分。20世纪60年代Nirenberg等人通过E.coli无细胞蛋白合成体系研究发现了基因的遗传密码;遗传密码的破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分子生物学最辉煌的成就, 人们开始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法国科学家Monod与Jacob (1961) 通过E.coli诱导酶形成机制实验, 发表蛋白质合成中的遗传调节机制一文, 提出操纵子学说。大肠杆菌的乳糖操纵子是一个十分巧妙的自动控制系统, 通过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的研究, 阐明了基因表达调控机制, 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5]。

2.2微生物学对生命科学与技术研究的贡献

微生物学奠基人柯赫除了在病原体研究方面的伟大成就外, 发明了人工培养基, 并用固体培养基分离、培养和纯化微生物。人们借助微生物的消毒灭菌、分离培养等技术可在平板或三角瓶中培养动植物细胞, 进行组织再分化;转基因动物和植物的基因工程技术源于微生物的理论和技术。基因克隆、PCR技术等的出现导致了DNA重组技术和遗传工程的发展, 彻底颠覆了生命科学, 使人类定向改变生物、根治疾病的梦想成为现实[6]。

3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人类的健康与进步

3.1微生物学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人体体表皮肤和外界相通的口腔、上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道等粘膜及其腔道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称之为人体正常微生物菌群。人体正常菌群的主要生理作用为:1) 生物拮抗作用:正常菌群通过粘附和繁殖能形成一层非特异性的自然菌保护膜, 与病原菌争夺营养物质和空间, 并通过其代谢产物以及产生抗生素、细菌素等抑制有害微生物菌群的生长;2) 营养作用:参与机体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及维生素的合成及胆汁的代谢、胆固醇的代谢和激素转化, 影响生物体的物质代谢与转化;3) 刺激免疫应答:正常菌群释放的内毒素等物质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 调节人体免疫平衡, 产生的抗体除抵抗病原微生物致病外, 某些诱发的自身免疫过程具有抑癌作用[8]。

3.2微生物学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

人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 分布有3~4万个基因, 其DNA大约由30亿(3109) 个核苷酸对所组成。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 是人类科学史上三大工程(登月计划、曼哈顿原子计划及人类基因组计划) 之一, 由美国科学家xx年率先提出, xx年正式启动, 是一项跨国跨学科、规模宏大的科学探索工程, 目标是完成人类基因组全部DNA序列测定, 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 破译人类遗传信息。人类基因组计划中, 细菌和酵母菌可作为模式生物, 加快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通过病原微生物基因组研究, 可使人类了解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规律;同时, 某些微生物中存在与人类某些遗传疾病相类似的基因, 通过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分析, 利用这些病原微生物的模型来研究人类遗传疾病相关的功能基因, 为人类基因组研究提供模式[2]。

3.3病原微生物致病机理的研究获得重大突破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与其毒力、侵入机体的数量、侵入途径及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所有病原微生物都存在III型分泌系统, 利用其III型分泌系统将分泌的毒素蛋白直接注入宿主细胞, 从而引起机体致病;病原微生物可通过自身的快速复制或破坏宿主免疫系统或引起局部感染, 或自身代谢产生有害于宿主的代谢毒素导致宿主发病;许多研究表明胃病、肥胖症等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或与微生物有关[4];近年来, 国内外对病原微生物致病机理的研究获得重大突破, 许多重大传染病的病理病因及细菌抗药性基因研究获得新的进展。

3.4微生物工业和产品

微生物工业主要是指是微生物发酵工业, 包括医药工业、食品工业、能源工业、农业(改造植物基因、生物固氮、生物农药、微生物饲料) 和环境保护等。微生物工业是工业化、规模化培养特定的微生物, 将原料经过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其主要产品是微生物菌体本身或代谢产物, 产品类型有酒类、醋、酱油、酸奶等食品及调味品、抗生素、疫苗及基因工程药物、酶制剂及微生物肥料等[2]。

4微生物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4.1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

基因组学由Thomas Roderick xx年创立, 是结构、功能和进化基因组学交织学科, 包括全基因组的序列分析、功能分析和比较分析。随着高并行DNA测序技术和高通量质谱技术的出现, 微生物学的发展已进入基因组学研究时代, 对微生物所有基因进行定位、作图、测序和功能分析, 鉴定基因的功能、分析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并阐明基因组的进化规律。目前已完成200多种独立生活的微生物基因组序列测定, 特别是与工农业及环境、资源有关的重要微生物基因组的测序, 从本质上认识、利用和改造微生物。同时, 继续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后基因组研究提供模式基因组生物。

4.2微生物学分支学科间的渗透、交叉和融合

微生物学分支学科间的渗透、交叉和融合产生了一系列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 形成了许多新的边缘或交叉学科。如分子生物学、微生物进化工程学、细菌冶金学、微生物生态工程学等;未来微生物学将与计算机、信息、能源和材料结合, 进一步向海洋、大气和太空渗透, 使海洋微生物学、

大气微生物学和太空微生物学等边缘学科得到发展;微生物学与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科学和技术科学进一步交叉、渗透和融合, 将开辟新的研究和应用领域[8]。

4.3微生物学发展促进环境保护

微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污染治理与修复、土壤的肥力修复、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废物资源化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利用微生物肥料、杀虫剂等来取代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 维护环境生态平衡;生产环境友好型物资如PHB、聚乳酸取代塑料和农用薄膜以减少白色污染;利用微生物来净化污水;利用微生物来检测环境的污染程度等。

生命科学类论文

《生命科学概论》课程论文 姓名袁和 学号13042128 专业金属材料工程年级材料1301 完成时间2014.10.18 2014年10月18日

能源新思路 商洛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袁和 13042128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地球化石资源的储存量却在逐渐降低,同时,生态环境也不断恶化。这些都迫使全球能源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开发新的能源。生物能源由于其可再生性,它的发展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危机,而且还能改善日益恶化的环境。本文阐述了当前我国生物能源的主要种类,生物能源的生产技术研究现状及生物能源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展望了生物能源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生物能;种类;生物能源技术;前景 1.我国生物能源现状 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一直是在“改善农村能源”的观念和框架下运作,较早地起步于农村户用沼气,以后在秸秆气化上部署了试点。近两年,生物质能源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生物质能源利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沼气工程建设初见成效。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建成3764座大中型沼气池,形成了每年约3.4l亿立方米沼气的生产能力,年处理有机废弃物和污水1.2亿吨,沼气利用量达到80亿立方米。到2006年底,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农户达2260万户,占总农户的9.2%,占适宜农户的15.3%,年产沼气87.0亿立方米,使7500多万农民受益,直接为农民增收约180亿元。生物质能源发电迈出了重要步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液体生物质燃料生产取得明显进展,全国燃料乙醇生产能力达到102万吨,已在河南等9个省的车用燃料中推广使用乙醇汽油。到2005年,这些地方除军队特需和国家特种储备外实现了车用乙醇汽油替代汽 2.生物质能源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尽管中国在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中国生物质能源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原料资源短缺限制了生物质能源的大规模生产 由于粮食资源不足的制约,目前,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质燃料生产已不具备再扩大规模的资源条件。今后,生物质燃料乙醇生产应转为以甜高粱、木薯、红薯等为原料,特别是以适宜在盐碱地、荒地等劣质地和气候干旱地区种植的甜高粱为主要原料。 2.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生物质能源工业体系,研究开发能力弱,技术产业化基础薄弱 虽然中国已实现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的产业化生产,但以其他能源作物为原料生产生物质燃料尚处于技术试验阶段,要实现大规模生产,还需要在生产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心得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心得 导语:当今,人类面临着许多重大的问题和挑战。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生命科学导论论文心得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心得1 作为文科生,我在高中时所学的生物较为浅显,但一直以来对生物总是充满了好奇。怀揣着一颗兴趣盎然的心,这学期我选了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还记得 第一节课我坐在第一排听着老师讲绪论,我对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充满了敬畏:感觉生命真的好神奇,感觉生命科学真的好博大精深,感觉自己对生命竟然一无所知,好无知!这门课让我明白: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而我,一个面向21世纪的大学生,理应有生命科学基础,而不应该成为“生物盲”!此时此刻,面对着复杂系统的许多问题,科学界将把目光转向生命科学,积极地寻求新的概念,新的观点,新的思路,面对着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愈益严重的人口,粮食,环境,资源,健康等社会问题,我们将终意识到是时候从生命科学中去寻求出路了! 因为是选修课,课时有限,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了解到了营养与健康的关系;我知晓了细胞与细胞工程的神秘;

我惊叹了基因与基因工程的作用,端正了对转基因产品的看法;我理解了遗传病的根源;我知道了信息传递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神经系统在信息传递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理解了激素系统和细胞信息的传递;我冲破了癌症的迷雾重重,深刻的认识了癌症这种可怕的疾病;我解除了对人禽流感的种种疑惑,提高了自己的预防意识;我深化了对微生物的认识,了解到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残忍”的破坏;我接触到了纳米科学,看到了并纳米在生物及医学方面的应用与发展;我真正理解了雾霾天气的形成因素及危害,体会到了牺牲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后,人类自食恶果的无奈。。。。。。简单的概括涵盖不了通过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我所学到的知识;也不能充分说明我的受益匪浅;更加不能表达我对这门课的感谢之情。这门课让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种种不良的生活习惯,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摒弃那致命不良习惯的必要性。大学的生活基本由自己支配,自由自在的我曾经经常熬夜看电影,和同学唱歌,一玩就是一整夜,平时也是很懒的那种,根本不想着去做做运动,有时间就宅在宿舍玩电脑。 那时我总认为自己还年轻,有身体资本去疯,去过不规律的生活,去忽视不良的生活习惯,根本不会意识到这慢性的致命危害。是这门课让我感到了自己曾经多么可怕,因为

《生物科学导论》结课论文优秀范本

《生命科学导论》结课报告姓名:詹晓琴 学号:1000530234 专业:商学院10级电子商务 《生命科学导论》主要涵盖的内容,非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学习《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意义 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是细胞内严密组织和高度有序且动态的结构体系,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是生命的本能;生命通过繁殖而延续,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DNA 是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生物具有个体发育的经历和系统进化的历史;生物对外界刺激可产生应激反应并对环境具有适应性。生命是集合这些主要特征的物质存在形式。 “生命科学导论”是生命科学的入门科学。基础生命科学涵盖的基本内容包括:生命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能量与代谢、繁殖与遗传、遗传信息的传递与控制、生物的起源进化与系统分类、生物个体的发育、结构、功能和行为、生态环境、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前沿与新进展等。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正在由宏观向微观深入发展,分子生物学正在向揭示生命的本质方向迈进。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推动了生命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深刻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团结协作是一些杰出科学家所具备的基本科学态度和精神。 作为非生物学专业的我,认真学好《生命科学导论》主旨在于培养自己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主动探索生命的奥秘,把握生命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建立进化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等知识框架,培养自己带着问题去学习,并留出想象的空间的能力,把学习到的生命科学知识与全面提高科学素质相结合,打开生命科学知识创新大门。 根据生物体的元素及分子组成特点,联系实际浅谈我们现代人健康合理的膳食 通过对《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了生物体的元素及分子组成基本特点和他们对于生物体的重要性,深刻感觉到我们人类也应该根据各类食物构成的不同营养价值合理健康饮食,促进营养需要与饮食供给建立平衡关系,达到合适的热量、合适的蛋白质、合适的无机盐、丰富的维生素、适量的食物纤维、

生命科学 选修课论文

旅游与会展学院 生命科学 评阅人签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_ 姓名 学号 学院 班级编号 上课时间 2015年10月22日

对生命科学的认识 大自然最玄妙的存在莫过于生命体的存在,总是引发了我们的无限的思考。到底生命是怎么诞生,生命的本质到底是怎么被塑造,在生命的进化的历程中又是什么在起着莫大的作用,在进化论的背后是不是有着不一样的秘密?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尤其生命科学领域的进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已经成为当今最为活跃的科技领域之一,人类对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认知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地位和作为是不言而喻的。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正在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在减少人类疾病和动植物病害、改善人类的营养状况,减少环境公害、保护自然资源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生命科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人类文明的初期,人们就注意到了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并对生物进行观察、描述,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材料。17世纪前,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神学对人们思想的

影响,古老的生物学始终停留在观察和描述阶段。到18世纪,伴随工业革命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生物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成为主要课题19世纪,物理学和化学进一步发展,新技术不断地应用于生物研究,使生物学由描述性的学科发展为实验性的学科。20世纪以来伴随物理化学等有关学科的发展生命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建立起来了。20世纪后半叶,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生命科学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速度,一方面传统生物学的学科分支进一步深化、细化,另一方面学科间的交叉进一步加强。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生物工程、克隆技术、PRC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生物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生命科学的发展经历了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学说、达尔文的选择论、分子遗传学说以及现代综合进化论。时至今日,各学科的科学工作者都已从掌握的生命程式中找到了各自所涉及科学的一些规律的认知:计算机学科专家在探索生物神经元的工作方式时,使电子计算机的运算的速度更快,已发明了生物计算机;农学家在作生命遗传基因的最合理搭配,使人类的食品更符合自己的营养、口感以及保健需求,转基因植物、动物已经出现;医学家正在为各种疾病建立基因档案,使人类对疾病的处理手段从预防、诊断到治疗出现了一个全方位的改善,已开始实施基因疗法。 对于生命科学大家早已不陌生,在高中课本上就讲过很多关于生物制药、基因工程、蛋白质、酶、抗生素等知识。生命科学前沿与人类健康主要研究现在比较前沿的科学,即尚处于研究阶段的科学。现实生活中我们存在很多的无赖,比如:我们眼睁睁的看着亲人朋友的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解读生命 摘要:学习了生命科学导论,本就对生物充满好奇的我更加的对生命充满好奇,生命科学导论中,我认识到了更多关于生命的秘密,生命中有许多难以相信的巧合,生命是复杂的的,到现在我们仍不能制造一个新的大自然从未有过的生命,生命是那么的精巧,充满神奇!我在本片论文中将探讨生命的含义及生命的结构,有我对生命的理解,和什么是生命的一点见解。 关键词:生命、生命的定义、DNA 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历史悠久,从人类思考我是谁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历史上有许多答案,但大多都是带有情感色彩的哲学答案,到了近代,生物科学有了初步的发展,对生命的理解才有了一个笼统的定义,定义分为五个点: 第一、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 第二、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是生命的本能。 第三、生命通过繁殖而延续,DNA是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 第四、生物具有个体发育和进化的历史。 第五、生物对环境具有适应性。 生命的定义就是:具有以上共同特征的物质存在形式是生命。 生命的定义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不断的更新,在当今,生命不再有所谓的绝对定义,变成了一个泛泛的概念,如有这样的概念:生命泛指有机物和水构成的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一类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能够稳定地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热量排放到外界)、能回应刺激、能进行自我复制(繁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生命个体通常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和死亡。生命种群则在一代代经过自然选择发生进化以适应环境。病毒在有寄主可寄生的时候,会表现出生命现象;但在没有寄主可寄生的时候不会表现生命现象,所以病毒是介于生命与无生命之间的一种奇妙的生物。 总得来说生命就是物质系统。目前主要分为二大类:一是无机生命如一粒光子、一台电脑、一颗星;二是有机生命如细胞、动物、植物。有机生命是地球这样的星体环境中所特有的,以水为载体组成的具有自行吐故纳新、精度复制、温和分裂等能力,不可逆转但总是持续不停地重复着或延续着这些能力的物质系统。根据人类的约定俗成,有机生命简称为生命。 从生命物质微观构成的共性来概括生命定义。根据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人们对构成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生命体的形状、大小和结构可以千差万别,但他们都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为骨架构成的 DNA是由四种不同的叫做脱氧核苷酸的小分子(单体)按一定排列次序组成的一条非常长的分子链。列如大肠杆菌的 DNA就是有约两万个脱氧核苷酸分子组成的长链。在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体中,DNA相当于同样的字母写出的长短不同、排列次序不同、因而意义也不同的书。RNA也是有四种不同的叫做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单体连接而成的分子链。其情况与DNA相似,

浅谈克隆技术

2011年《现代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课程论文 克隆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学校: 所在院、所、中心: 年级: 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

目录 摘要 2 引言 2 1.克隆技术 2 2.“多利”羊特别之处 2 3.“多利”羊成功诞生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3 4.克隆技术是否应用于复制人类 3 5.人类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4 5.1赞成者的理由 4 5.2不赞成者的理由 5 6.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应用克隆技术克隆绵羊“多利”的问世 5 参考文献 6

克隆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摘要: 本文分析克隆技术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科技进步对伦理学提出了哪些挑战,讨论如何正确看待和应用克隆技术。 关键词:克隆技术,克隆人,克隆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伦理挑战,正确看待和应用克隆技术 引言: 1997 年2 月23 日世界上第一头克隆羊“多利”(Dolly)诞生在英国苏格兰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以来,有关克隆技术及克隆人的讨论一直沸沸扬扬,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克隆技术不断成熟完善,继克隆羊之后克隆兔、克隆猪、克隆猴等不断获得成功。照这样的速度下去,过不了多久人类将很有可能“遭遇”克隆人。但是,是否应将克隆技术引向人类自身却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大讨论。 1. 克隆”技术 何为“克隆”技术,何为克隆克隆是英文“clone”一词的音译,简单讲就是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方式,即人工操作动物的繁殖过程。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郑昌学说,克隆通俗地讲就是“复制”、“拷贝”生物,而不是靠父母繁育。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克隆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扩大,只要是从一个细胞得到两个以上的细胞、细胞群或生物体,就可以称为克隆。由此分化所得到的细胞、生物体就是克隆细胞、克隆体。 2.“多利”羊特别之处 “多利”羊特别之处何在多利早在本世纪六十年代末,英国科学家戈德就运用克隆技术成功培育出了青蛙,自1986年以来,科学家又成功培育出了兔子、猪、牛、羊、猴,都从未引起过轰动,而克隆羊“多利”却引起了巨大反响,这是为什么呢?无性繁殖的手段有多种。其中的细胞核移植,就是用机械的办法,把一个称之为“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另一个被称之为“受体”的、去除了细胞核的细胞质,生命科学导论论文中。核移植采用的供体细胞有两种,一种是胚胎细胞,一种是体细胞,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胚胎细胞克隆属于异体复制,复制的是提供受精卵胚胎的动物的下一代,而体细胞克隆属于自体复制,“拷贝”的是提供体细胞的动物本身。严格的说,只有基因组全都来自于单亲的体细胞克隆,才是真正的无性繁殖。另外,从技术操作的难度考虑,前者难度小,后者难度大。因为胚胎细胞是有全能性的,而体细胞却失去了全能性,只有用特殊方法处理后才能恢复其全能性。“多利”是世界上第一只由成年动物的体细胞——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题目:“草草”引发的思考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姓名:余小航 学号:201609834 班级:给排水(本)201603 指导老师:邹立扣

【摘要】大自然中,奔腾于草原上的骏马,穿梭于林间的飞禽走兽,翱翔于长空的展翅雄鹰,以及深藏于海底的奇珍异宝……生命的形式如此丰富,她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值得我们去探索与发现。 这些生物具有多样性,然而它所提供的价值在其有效实现之前会有一个在空间上的一个积累过程,也就是说她提供的可利用价值是间接的,需要一个转化过程。正如森林,她提供的果实这一部分的使用价值人们可以马上享受到,然而她提供的另一部分价值,例如森林系统所涵养的水流就需要在空间上的一个流动积累,才能汇集成河流为我们所用。之前上课时,邹老师放了一个关于大熊猫“草草”的视频,给了我不少关于生物多样性思考,同时也让我联想到了另外一种动物就是华南虎 关键词:华南虎生态系统人类活动生物多样性 华南虎是中国特有的虎亚种,生活在中国中南部,也叫做中国虎,是中国十大濒危野生动物之一。野生华南虎主要生活在山地,多单独生活,不成群,喜食新鲜肉,捕食对象包括业主、野牛和鹿类。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人类文明对华南虎生存环境的破坏,华南虎的数量剧减,目前在野外几乎灭绝,仅在各地动物园繁殖基地人工饲养着100多只华南虎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且其起源以及分布区的变迁过程在研究虎的 起源和演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华南虎是中国独有的虎亚种,因此也叫做中国虎。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之一,华南虎的命运却着实让人担心。从新中国建立到现在,华南虎种群的数量锐减,到现在已经基本确定境内华南虎灭绝。保护华南虎,保护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野生华南虎惨淡的生存现状要从建国开始研究。 建国初期,野生华南虎的数量还有4000多头。经过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华南虎标本持续进行的大规模捕杀,华南虎种群遭受重创,一蹶不振。当时,政府宣布华南虎为“四害” 之一,除虎如同剿匪,大打人民战争,还组织专门的打虎队,由解放军和民兵协同作战,赶尽杀绝。而在1962年9月国务院颁布指示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列出19种动物为严禁捕猎动物,并在一些地区受到保护,华南虎再度被排斥在外,这对华南虎的种群数量又是一次打击。之后国务院颁布一些条例规定,将华南虎的保护级别逐步提升。到1979年,农业部才把华南虎列为一级保护动物。不过这个措施为时已晚,因为据估计,1981年,的种群数量已经只有150-200了。1996年,联合国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发布的《植物国际公约》将华南虎列为第一号濒危物种,列为世界十大濒危物种之首。据传人类最后一次在野外看见华南虎,也是2007年10月13日在重庆和陕西交界的大巴山原始森林。后经专家组研究认定这种说法可信度很低,并断定华南虎已经灭绝。由此可见,华南虎的受威胁程度是非常严重的,早年受政府下令捕杀,等到种群数量很低政府出台条例保护华南虎时, 华南虎面临的捕杀危机虽然减弱,但是生存环境由于人类的活动而急剧减少,一只成年公存所需的100公顷的森林在华南虎种群分布范围内已经很少见。重重困难和危机下,华南虎群遭到灭顶之灾。而维持华南虎个体数量的圈养华南虎种群形势也不容乐观。由于数量极其有限,动物园和繁殖基地的华南虎的近亲繁殖系数极高,生下的幼崽常有多病痴呆等症状,种群面临严重衰退。生活在这种环境的华南虎体质和免疫力低下,正常的繁殖都需要人类助,很难承担维持种群数

尔雅通识基础生命科学满分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分) 1人体饥饿时,通过激素的作用,酶最终生成()进入到血液中。(分)分 A、蛋白激酶 B、肾上腺素 C、胰高血糖素 D、葡萄糖 我的答案:D 2麋鹿苑的世界灭绝动物的墓地中人类的墓碑位于()(分)分 A、倒数第一块 B、倒数第二块 C、第145块 D、第146块 我的答案:B 3氨基酸最主要的功能是()。(分)分 A、构成蛋白质的元件 B、调节代谢 C、传递细胞信号 D、构成生物的大分子 我的答案:A 4雄蛾与雌蛾信息交流的方式是依靠()。(分)分 A、听觉 B、味觉 C、嗅觉 D、光波 我的答案:C 5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增加会造成()。(分)分 A、沙尘暴 B、酸雨 C、臭氧层破坏 D、皮肤癌患者增加 我的答案:B 6()首先用显微镜看到了活的细菌。(分)分 A、施莱登 B、施旺 C、胡克 D、列文·虎克 我的答案:D 7下面不属于生物能源开发的是()。(分)分 A、作为药用资源使用 B、藻类加工成柴油燃料 C、用麻风树的种子生产燃料 D、开采煤矿 我的答案:D

分(分)。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不包括()8. A、根 B、茎 C、叶 D、花 我的答案:D 9加洛特发现的第一例遗传病是()。(分)分 A、白化病 B、尿黑酸症 C、苯丙酮尿症 D、纤维性囊泡化病 我的答案:B 10生命科学第二个发展阶段被称为()。(分)分 A、描述生物学 B、创造生物学 C、实验生物学 D、现代生物学 我的答案:C 11对人体来讲,最合适的生产能量的燃料是()。(分)分A、葡萄糖B、脂肪C、氨基酸D、蛋白质A 我的答案:分12植物界中进化水平最高的是()。(分) 、苔藓植物A 、被子植物B C、蕨类植物D、裸子植物B 我的答案:(分)分13下面关于病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比细菌小得多B、具有细胞核C、不能独立生存、包含蛋白质和核酸DB 我的答案:。14下面人体中的元素属于常量元素的是()(分)分A、锰B、钾、铜C 、锂DB 我的答案:。15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点是()(分)分、会引起发炎A. B、最终结果是消灭异己 C、反应速度快 D、免疫效果好 我的答案:D 16循环式的光合磷酸化可以生成()。(分)分 A、ATP B、氧气 C、还原型的辅酶Ⅱ D、二氧化碳 我的答案:A 17孟德尔对豌豆进行杂交试验时,对子一代的处理方式是()。(分)分 A、杂交 B、自交 C、侧交 D、回交 我的答案:B 18通过克隆技术可以得到的蛋白质类、多肽类的药物是()(分)分

关于生命科学的论文

解读DNA结构的生命科学 马椿杰12号12生物技术 毫无疑问,生命科学与化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甚至认为生命科学就是用化学来解释生命。但是,我们不能孤立地来阐述生命科学与结构化学的关系,也就是说不能把生命科学看成一块,再把结构化学看成另一块,然后再说明他们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认为,结构化学与生命科学是揉合在一起的,很多结构化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就有不凡的建树。鲍林就是以化学向生物学渗透的先驱者,他不仅进行了大分子研究,还对镰刀形细胞贫血分子病和大脑化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我认为,最能体现结构化学与生命科学揉合一体的历史故事,就是鲍林与沃森和克里克关于DNA结构之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法定义他们到底是化学家还是生物学家。而且,结构化学的知识不仅为他们建立模型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且在帮助他们判别真理与谬误、为他们的结论提供事实支持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解决DNA结构这个世界性的生命科学课题,是许多化学家、物理学家、晶体学家、生化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能受到许多在科学研究上的启发。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今天,我们更不能仅仅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必须同时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为将来的研究打下基础。 在一九二四年以前,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DNA的重要性。但就在那一年,科学家罗伯特·福尔根发现了一种方法能将DNA染成淡紫色。在这种方法的帮助下,科学家们发现DNA仅存在于细胞核中。到了一九三一年,科学家乔基姆·哈默林用实验证明了植物长成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细胞核。随后的一切实验事实都表明,发出遗传信息的正是细胞核里的DNA。 于是,在美洲和欧、亚、非三洲各试验室里的人们都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在美国,著名的化学家莱纳斯·鲍林开始了对DNA的研究。在剑桥大学的卡文迪斯实验室里,英国人弗朗西斯·克里克和美国人詹姆斯·沃森也着手进行对奇异的DNA结构的探索。这是一场用结构化学来解释生命科学的竞赛,也是“一个远方传奇大力士被两个无名小卒砍倒的故事”。虽然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场竞赛的结果,但我认为,这一探索的过程更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将双方的研究进行了一些对比,确实从中学到了一些东西,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双方的开端: 当时的鲍林已经是化学界的“权威”,他致力于蛋白质的研究。1951年夏天,鲍林开始深入研究有关DNA的材料,并常常找人讨论。他认为,与蛋白质相比,弄清DNA的结构不会很难,“这算不上一个最为紧迫的问题”。DNA在重量上是染色体的一种重要成分,但蛋白质也一样。大多数学者认为,蛋白质部分最有可能包含着遗传的信息。相对而言,DNA似乎就比较简单了,它很可能只是一种结构性的成分,只是用来帮助染色体折叠和打开的。鲍林就这样认为。在1952年初,几乎所有重要的遗传学学者都持这一种观点。我们可以看看后来鲍林自己的话:“我以前就知道DNA是一种遗传物质的论点,然而我没有接受这一论点。

2018尔雅通识《基础生命科学》满分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人体饥饿时,通过激素的作用,酶最终生成()进入到血液中。(1.0分)1.0 分 A、蛋白激酶 B、肾上腺素 C、胰高血糖素 D、葡萄糖 我的答案:D 2麋鹿苑的世界灭绝动物的墓地中人类的墓碑位于()(1.0分)1.0 分 A、倒数第一块 B、倒数第二块 C、第145块 D、第146块 我的答案:B 3氨基酸最主要的功能是()。(1.0分)1.0 分 A、构成蛋白质的元件 B、调节代谢 C、传递细胞信号 D、构成生物的大分子 我的答案:A 4雄蛾与雌蛾信息交流的方式是依靠()。(1.0分)1.0 分 A、听觉 B、味觉 C、嗅觉 D、光波 我的答案:C 5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增加会造成()。(1.0分)1.0 分 A、沙尘暴 B、酸雨 C、臭氧层破坏 D、皮肤癌患者增加 我的答案:B 6()首先用显微镜看到了活的细菌。(1.0分)1.0 分 A、施莱登 B、施旺 C、胡克 D、列文·虎克 我的答案:D 7下面不属于生物能源开发的是()。(1.0分)1.0 分 A、作为药用资源使用 B、藻类加工成柴油燃料 C、用麻风树的种子生产燃料 D、开采煤矿 我的答案:D 8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不包括()。(1.0分)1.0 分

A、根 B、茎 C、叶 D、花 我的答案:D 9加洛特发现的第一例遗传病是()。(1.0分)1.0 分 A、白化病 B、尿黑酸症 C、苯丙酮尿症 D、纤维性囊泡化病 我的答案:B 10生命科学第二个发展阶段被称为()。(1.0分)1.0 分 A、描述生物学 B、创造生物学 C、实验生物学 D、现代生物学 我的答案:C 11对人体来讲,最合适的生产能量的燃料是()。(1.0分)1.0 分 A、葡萄糖 B、脂肪 C、氨基酸 D、蛋白质 我的答案:A 12植物界中进化水平最高的是()。(1.0分)1.0 分 A、苔藓植物 B、被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裸子植物 我的答案:B 13下面关于病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比细菌小得多 B、具有细胞核 C、不能独立生存 D、包含蛋白质和核酸 我的答案:B 14下面人体中的元素属于常量元素的是()。 (1.0分)1.0 分 A、锰 B、钾 C、铜 D、锂 我的答案:B 15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点是()。(1.0分)1.0 分 A、会引起发炎

生命科学课程论文

生命科学课程论文 题目 艾滋病简介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名称:公共管理类班级:公管(3)班学号:201102111138 学生姓名:谢子豪

1.论文摘要: 艾滋病:取自其英文acp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 roome的缩写的音译名AIDS。学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或“后天性免疫失效缺损”症。汉语称之为“艾滋病”。是一种新发现的主要经性接触和血液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爱病病毒)感染传播的传染病。此病菌1981年首先在美国报告首例病人,1982年正式命名,由其有强烈的传染性和高度的致命性,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恐惧,被称之为:“当代人类新瘟疫”、“超级癌症”、二十世纪新世界鼠疫“。目前已成为毒害面最广的全球性卫生问题,至今为至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几乎无一例处走向死亡,据有关方面介绍载止1999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毒感染者17316例,其中,艾滋病患者647例,死亡356例,疫性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据有关专家预计,到去年底,全国实际感染者已超过50万人。作为其促进艾滋病传播的性病,近年来在我国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每年以年发率上升20—30%的速度增加。 2.基本概述 2.1 简介 艾滋病,是种人畜共患疾病,由感染"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并感染其它的疾病导致各种疾病复合感染而死亡。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年至9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2.2起源发展 科学研究发现,艾滋病最初是在西非传播的,是某慈善组织做了一批针对某流行病疫苗捐给非洲某国,但他们不知道做疫苗用的黑猩猩携带有艾滋病毒。 由美国、欧洲和喀麦隆科学家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说,他们通过野外调查和基因分析证实,人类艾滋病病毒HIV-1起源于野生黑猩猩,病毒很可能是从猿类免疫缺陷病毒SIV 进化而来。其实,艾滋病的起源应该是在非洲。1959年的刚果,还是法属殖民地。一个自森林中走出的土人,被邀请参与一项和血液传染病有关的研究。他的血液样本经化验后,便被予以冷藏,就此尘封数十年。万没想到的是,数十年后,这血液样本竟然成为解开艾滋病来源的重要线索。 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

生命科学论文

生命科学结课作业 姓名任重远 学号20134050313 专业金融学 上课时间3-8周 教师李春奇 2015年4月15日

引言 因为对生命科学感兴趣,所以有幸选择了李春奇老师的生命科学课程,感觉收获良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生命科学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日益紧密,并已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们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因“生命科学”这一名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有幸在这学期的选修课中聆听生命科学,使我扩充了知识量,开阔了眼界,亲近了自然。 在几次课程中,老师通过展示大量的关于生命科学的视频录像,使我们能正确辨别各类野生动物,了解了动物世界的多样性,以及它们的习性与生存状况。通过课程我们了解了一些野生动物所面临的恶劣环境,糟糕的生存状况,尤其是一些已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它们的凄惨境况唤起了多数同学的责任感与同情心。使我们树立了保护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信念。同时,也展示了很多生命进化,生命诞生的历程,让我们获益匪浅。 生命科学讲座丰富了我们的课程内容,使我了解并学习了生命科学的一系列具体而有较为系统的课题,开阔了我的眼界,扩展了我的知识面,使自己多了解一些生物科学的知识,具备多一种的能力,并用于实践,提升自己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

1.对生命科学课程的认识 原本只是对生物课程感兴趣,到后来不断地学习,生命科学给了我太多生物上的启发。从生命的起源到生物体相关的物质、能量代谢,以及生长、繁衍,我仿佛又从大学生活回到了那个熟悉的高三。 之前对于生命科学,我脑海里没有完整而且详细的解释,除了在课堂上学到的基本定义: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外,我觉得生命科学能够很全面地解释深奥的生命现象,能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因此它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另外,我还从课外书中了解到,生命科学可以分为前生物学时期、古典生物学时期、实验生物学时期以及分子生物学时期。前生物学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着手对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生物进行形态及其本性的描述和记载。古典生物学时期科学家除了继续对各物种的特性进行描述外,已经逐渐深入到微观的水平。经过归纳和总结,他们提出了一些初步阐明生命科学规律的理论和学说,标志着生命科学正在酝酿一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研究的变革。实验生物学时期生物学家已经不再局限于以观察、描述性的手段研究生物体和生命现象,他们还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与操作,迈开了窥视生命奥秘的步伐。分子生物学时期生物学研究深入到细胞和分子的层次,取得一系列辉煌的成就。 不可否认,生命科学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之一。它是系统地阐述与生命特性有关的重大课题的科学,支配着物理和化学定律同样也适用于生命世界,无须赋予生命物质一种神秘的活力,它本身就奥秘万千,等待着所有人去发掘。对于生命科学的深入了解,无疑也能促进物理、化学、人文等人类其它知识领域的发展。举一个以前从网上看到的例子,比如生命科学中一个世纪性的难题是“智力从何而来?”我们对单一神经元的活动了如指掌,但对数以百亿计的神经元组合成大脑后,如何产生出智力却一无所知。可以说,对人类智力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解释智力本身。对这一问题的逐步深入破解也将会相应地改变人类的知识结构。生命科学的研究不但依赖物理、化学知识,而且依靠后者提供的仪器,如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蛋白质电泳仪、超速离心机、X-射线仪、核磁共振分光计、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等等,举不胜举。 研究生命科学的科学家也是由各个学科汇聚而来,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造成了许多前景无限的生长点与新兴学科,我相信生命科学必将成为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领航者。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大都是朝着为人类服务的方向走的。孟德尔对遗传基本规律的发现是对人类遗传学知识的重要补充;巴斯德对乳酸杆菌的发现彻底粉碎了自然发生论;近十几年来闹的沸沸扬扬的克隆技术以及人类基因图的绘制更是把基因时代推到了我们面前。我们不能否认,同时更应该承认:生命学科的发展不仅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身和周围的动植物,而且为人类开发利用各种生物资源和改善、掌握自己的生命状态提供了基础。在我们的生活中,生命科学是无处不在的---我们食用的酸奶,各种转基因蔬果,医生所使用的药物等等。它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帮助人类应付种种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论文

RNA干涉及其应用 摘要 RNA干涉(RNAi)是将双链导入细胞引起特异基因mRNA降解的一种细胞反应过程.它是转录后基因沉默的一种。RNAi发生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起始阶段,扩增阶段,效应阶段。RNAi在生物界中广泛存在.综述RNAi现象的发现、发生机制及其应用,并展望未来的研究. 关键词 RNA干涉 RNA干涉应用 RNA interference and its application Abstract Introduction of double-stranded RNA into cells can induce specific mRNA degradation. This process is called RNA interference(RNAi). It is a kind of 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 RNAi patlwa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ep: initiation step, amplification step and effector step . RNAi exists in a wide variety of organisms. The discovery ,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 were reviewed in the paper . In addition, the out look of RNAi was introduced . Key words RNA interference application RNA 干涉(RNA interference ,简称RNAi) 是将双链RNA(dsRNA) 导入细胞引起特异基因mRNA 降解的一种细胞反应过程.它是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的种.1998 年, Fire 等人[1]在利用反义核酸技术来抑制线虫基因表达时意外地发现,由正义和反义RNA 退火形成dsRNA 引起的基因表达抑制要比单独应用正义或反义RNA 强10 倍以上. dsRNA 引起的基因表达抑制不是正义或反义RNA 引起的基因表达抑

2018尔雅通识基础生命科学期末答案

【单选题】()试图跨越物理世界和生命世界的鸿沟,创作了《生命是什么》。 ?A、贝塔·朗菲 ?B、薛定谔 ?C、牛顿 ?D、维纳 我的答案:C 得分:0.0分 2 【单选题】面对严峻的人口问题,首要解决的是()。 ?A、粮食问题 ?B、医疗问题 ?C、资源问题 ?D、计划生育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物能源开发的是()。 ?A、藻类加工成柴油燃料 ?B、用麻风树的种子生产燃料 ?C、开采煤矿 ?D、作为药用资源使用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1995年,国内的重点理工科大学把生物类的课程列为非生物专业的限选课和必修课程。()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单选题】在下列运动形式中,哪种最简单?() ?A、物理运动 ?B、化学运动 ?C、生命运动 ?D、机械运动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盘点2003年中国感染传染病,()是死亡之首。 ?A、乙肝病毒 ?B、SARS病毒 ?C、狂犬病病毒 ?D、艾滋病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生命科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被称为()。 ?A、创造生物学 ?B、实验生物学 ?C、现代生物学 ?D、描述生物学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就对淋巴细胞的破坏能力而言,艾滋病毒要比非典期间的SARS病毒厉害得多。 ()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单选题】为满足身体需要,老年人每天要补充多少钙离子?() ?A、800毫克 ?B、1000毫克 ?C、1200毫克 ?D、600毫克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在地球上,()元素的含量最丰富。 ?A、氢 ?B、氧 ?C、氮 ?D、碳

生物学基础论文

关于物种形成的理解 摘要: 本文就物种的概念、形成方式、形成原因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思考,重点考虑了地理成种和非地理成种两种成种方式。物种形成是指由物种通过各种机制进化出新物种的过程,是进化生物学领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从根本上来说,物种形成是生物学多样性产生的基本机制。尽管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就已经提出,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主导因素(Darwin,1859),但一直以来,物种形成过程一般被认为是由随机过程导致的。直到生殖隔离的概念被提出,自然选择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才重新受到重视,并认为物种形成是与地理因素存在着重要的关系。本文对物种形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就在生殖隔离与物种形成方式上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物种形成;生殖隔离;地理成种;非地理成种;。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pecies of the concept, form and forming reason was research and thinking, mainly considering the geography into species and geographical into two ways. Speciat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new species evolve by species through various mechanisms, evolutionary biology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and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Fundamentally, speciation is a basic mechanism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Although Darwin has been put forward in the origin of species, natural selection is a dominant factor of speciation (Darwin, 1859), but for a long

生命科学论文

年级:2011 学院:求是学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姓名:胡继洲学号:3011204127 精密仪器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概况 精密仪器是生命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而生命科学又以其独特的成果给精密仪器的设计以新的启示。 现代生命科学是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它所研究和观测的层次是细胞、分子乃至量子水平,因此所用精密仪器的灵敏度和分辨力应能满足上述各种层次的需要。 生命的特征是新陈代谢。生命科学往往需要获得活机体的信息,而不只是对死机体的测量结果;既使从活的生物体内取出样品进行离体测量,也不是最理想的方法。 除了以上一些要求外,从应用的角度考虑,还要求仪器具有简便、快速、精确与经济等特点。在医学检验诊断仪器中,这种要求更为突出。 目前生命科学用仪器仪表在下述几方面的发展动向是值得注意的。 一、原理与方法 分子生物学所观测的现象有不同的结构层次。不同层次所使用的仪器,在工作原理上是不完全相同的。 细胞对环境的识别是通过嵌合于细胞膜表面的活性物质进行的。细胞免疫与癌变过程都首先从细胞膜表面结构的改变开始。表面与界面现象在生命科学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对细胞、细菌及胶体微粒表面现象的观测表明,在这一领域内,电泳是一种较好的检测手段。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电泳速率与被测物质的表面电荷密度、s电位存在明确的定量关系。对于固体组织的表面,光声光谱与光声反射吸收光谱是强有力的观测工具。对于生物组织切片的观测,各种平板选择性膜电极有广泛的用途。 要观测生物体内的自由基反应和分子结构,需借助于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SR)和核磁共振波谱仪(NMR)。前者以原子核外电子的自旋运动为基础,后者以原子核的磁矩为基础。对物质结构的深人探测,必然涉及许多微观现象。一般说来,对物质结构的了解愈深入,要求仪器仪表的灵敏度和分辨率也就愈高。这也是ESR与NMR与中子活化法等受到普遍重视的原因。 生命科学所观测的信号都很微弱,必须进行放大才能检测。在生命科学用仪器仪表中,放大的概念和放大技术都有新的发展。除了力学放大(杠杆)、光学放大(显微镜)、电子学放大与共振放大等物理方法外,还发展到化学放大、生物学放大等。化学放大可以用催化反应作代表,而生物学放大可以用免疫过程中的补体反应作例子。补体系统的放大作用是一种多级放大。化学放大与生物学放大同物理学放大相比较,一般说来具有噪声低、放大倍数高等优点。因此,在设计生命科学用仪器仪表时,应当充分利用化学放大和生物学放大作用。 二、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是传感器的分支学科。生物传感器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指生物体内的传感器,二是指能把生物体的各种非电量转换为电量的器件。大多数人接受后一种定义。但是两者是密切关联的。即人工制作的生物传感器往往要向天然的生物传感器借鉴。发展生物传感器不仅可以提高生命科学用仪器的质量,而且可以通过仿生技术,改进传感器的设计。从这个意义上说,研制生物传感器的重要性,将超出生命科学的范围。 生物本身的传感器,就其灵敏度与选择性,而言,是现有的人工传感器所无法比拟的。例如,经晤适应后,人眼可以感受相当于1个光子的光量。人们可以明显嗅知某些气味,而分析仪器却无法检测出来。 由此可见膜与活性物质(相当于受体),是构成传感器的基础物质,这一模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目前研制的各种离子选择性膜电极、酶电极、免疫电极、细菌电极等,都是这一模式的具体体现。 采用微电子学集成电路技术,可以实现FET型传感器的微型化。这种微型传感器输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