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双版纳旅游资源评价报告

西双版纳旅游资源评价报告

西双版纳旅游资源评价报告

第一部分:绪言

调查区: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距昆明7 40公里。景区包括景洪县风景片区、勐海县风景片区、勐腊县风景片区三大块。每一块内又有若干景区,共有19个风景区,800多个景点,总面积1202.13平方公里。西双版纳作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在地区文化、民族风情、热带雨林、观赏植物、野生动物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等各个方面别具特色,犹如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中国的西南边疆。

目的:通过对西双版纳地区的旅游资源的调查和分析,在其现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做出客观全面的总体评价,并进行进一步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要求:在掌握大量西双版纳地区旅游资源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旅游资源评价分析法,结合全体调查人员的思路和知识,尽可能全面而客观的做出西双版纳地区旅游资源的评价和规划。

调查人员:旅游01-3班——樊又文、高翔、高经粱、项征、刘颖霄、马晓岩、方泉、揭伟、朱莉

工作期限:截止到二零零四年五月十七号

工作量:包括西双版纳地区与旅游资源相关的资料收集(文字、图片、影音、表格等)、数据处理、分析总结、报告文本材料的制作、幻灯片的制作等。

主要资料来源:西双版纳旅游咨询网、

云南旅游咨询网

《中国西部概览》民族出版社谢蕴秋主编

《云南孔雀之旅——西双版纳》群言出版社

《云南之旅》广东旅游出版社克勤、悦真编著

《华夏之旅——云南》旅游教育出版社李荣强编著

成果:对西双版纳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分类,并作出了综合性评价。以及三大风景区的旅游价值、环境和开发条件的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从而了解了西双版纳三大景区的基本情况。为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和资料。

第二部分: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状况

1、基本概况

①地理位置、面积、人口构成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最南端,在北纬21°08′~22°36′,东经99°56′~101°5 0′之间,系北回归线以南,亚洲大陆向东南亚半岛过渡地带。土地面积为1912 4.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95%,盆地占5%。占云南土地面积的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0.22%,有耕地面积155.23万亩,农业人口平均占地1.41亩。西双版纳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种类较多的地区。至2002年总人口数达到86.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74.86%,人口密度为37.6人/km 。

②历史沿革

“西双版纳”一词系傣语,意为“十二个田赋单位”。其从远古以来,就是祖国各民族大家庭的在员,“西双版纳” 这个名称始于明朝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但西双版纳的傣族历史,在公元前二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据《后汉书》记,公元一、二世纪,傣族首邻曾先后几次派遣使者到东汉

首都洛阳承受汉朝皇帝的赏赐和封号。至公元13世纪,西双版纳为受封于唐朝的南诏(大理)所管辖。

1950年2月17日,西双版纳全境解放,普洱专员公署分别在车里、佛海、南峤、镇越四个县成立了人民政府。1953年1月23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成立(根据宪法,1956年6月改设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辖区除四个县外,还将整董乡、普文、象明、整糯、勐阿、安康等五个区一个乡重新分为十二个版纳,即:景洪、勐养、勐龙、勐旺、勐海、勐混、勐阿、勐遮、西定、勐腊、勐捧、易武等。1959年7月30日正式改为景洪、勐海、勐腊三个县至今。

2、自然环境及其要素特征

景区内崇山峻岭连绵起伏,澜沧江及其支流贯穿全境。这里生活着以傣族为主,包括景颇、哈尼、布朗、基诺、拉祜、瑶、汉等众多民族;栖息着孔雀、亚洲象、长臂猿等多种珍禽异兽,生长着莽莽热带雨林及各种奇花异草。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西双版纳赢得了“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孔雀之乡”、“大象乐园”等美誉,妩媚旖旎的亚热带风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古老浓郁的民族风情相融,使西双版纳成为驰名中外的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西双版纳风景区已被国务院落列为我国旅游资源特别丰富的三个重点旅游开发区之一,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现已与老、缅、泰等国开通了边境旅游,并即将开通国际航班。西双版纳将成为我国与东南亚旅游市场接轨的中心枢纽。

①季节气候

西双版纳北倚青藏商原,位居横断山脉尾稍、南濒浩翰的太平洋与印度洋交绥地带,冬夏为不同的海陆气团控制,形成与同纬度其它地区不可比拟有优越环境。山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河谷坝子为热带季风性气候。具有“夏无酷暑、冬无寒流、夏多雨、冬有雾”,的特点。每年4-10月为夏季,约7个时间,气温均在22摄氏度以上,11月至次年8月为春、秋季,1月最冷,2月平均气温也有16摄氏度,故西双版纳四季如春,被誉为“没有冬天的乐土”。

一年分雨季和旱季,5-10月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太平痒东南季风影响,气流深厚而稳定,降水频繁而集中,使天气阴沉多雨,温暖湿润。这段时间是雨季。1 1月-次年4月,西风南支流把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半岛北部等沙漠或大陆地区的干暖气流引导过来,使天气晴朗省雨,温度宜人,这段时间是旱季。

全区年平均气温为18 -22度,年降雨量在1200mm以上,相对湿度为78-8 8%以上,年平均雾日为90-180天,最冷月均温为12-16度大部地区无霜。个区具有热带气候的面积为3452Km(平方千米),是我国大陆上热区面积最大的地区。由于地形的影响,州内各地垂直变化大,立体气候显著,形成丰富的小气候生境。为热带、亚热带多种植物和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②风景名胜及分布

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距昆明740公里。景区包括景洪县风景片区、勐海县风景片区、勐腊县风景片区三大块。每一块内又有若干景区,共有19个风景区,800多个景点,总面积1202.13平方公里。

景洪风景区:

景洪,也叫允景洪,是傣语的音译,意为黎明之城,曾是古“景陇王国”之地。1 959年6月取名为景洪县,1994年4月撤县改市。景洪市历史上一直是西双版纳的首府。市区总面积7000.3平方公里,全市辖五镇八乡,人口近36万。

景区面积达49.45平方公里,是西双版纳风景体系的中心,主要景点有:民族风情园、曼听公园、原始森林公园、热带花卉园、橄榄坝风光、野象谷、曼典瀑布、曼飞龙佛塔等。浓郁的民族风情,古老的南传上部座佛教文化胜迹,奇特的热带风光,茫茫原始森林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等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使景洪成为我国不可多得的全年性的旅游城市。

民族风情园:位于景洪城南的流沙河畔,距西双版纳飞机场约4公里,占地面积30公顷,是景洪城区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之一。风情园分为南园和北园,园内培植有热带果木,奇花异草,修有多条游览道,建盖有6幢小巧典雅,风格各异的干栏式竹楼,用于展示世居西双版纳的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瑶等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园内还建有高大宏伟的西双版版纳解放纪念碑和场面宽敞、内容丰富的运动场、民俗斗鸡场、民族歌舞表演场、泼水场、大象表演厅、孔雀馆、鳄鱼池、百鸟园等设施。因而民族风情园已成为展示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民族风情和热带风光兼容的旅游、游乐的综合性公园。

曼听公园:又名春欢公园。地处景洪城郊东南3公里的傣族村寨曼听村的南面,与曼听佛寺相连,占地面积400余亩,是景洪城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荟萃的公园,也是西双版纳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名园。现在的曼听公园是在宫庭花园的废址上修建的。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在公园内仿建了曼飞龙笋塔和景真八角亭;重建了西双版纳历史第一个总佛寺——洼坝姐佛寺;塑建了周恩来总理欢度泼水节的铜像。将古河道改造为碧波荡漾的人工湖。建造了跨越古河道的钢筋水泥仿木桥,建有西双版纳第一个孔雀园、大象表演场、泼水场、露天歌舞表演场等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公园设施。曼听公园成为一座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园林胜地。

橄榄坝:是驰名中外的“孔雀尾巴”,意谓西双版纳最美之地,有"不到橄榄坝,不算到版纳"的赞语。从景洪沿澜沧江泛舟顺流而下37公里即可到达。橄榄坝是澜沧江形成的河谷平地,平面椭圆而林木葱茏似橄榄,面积50平方公里,海拔530米,是全州最低地。这里江水长流,花开四季,64座傣族村寨与竹楼皆掩映在绿林丛中,人们称之为"椰林下面的竹楼",既有典型的傣族特色和热带风光,充满了一种自然的、纯朴的、宁静的美。

版纳野象谷:位于勐养自然保护区南缘,坐落在昆洛公路684—685公里路段西侧,距州府景洪35公里。是西双版纳最令人神往的森林公园和观赏野象活动的景区。由于此地的河流分为三岔,故又名三岔河森林公园。

公园规划面积369公顷(5535亩),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水面0.8万平方米。设有动物观赏区、森林探险旅游区、蝴蝶养殖场、兰花园等参观景点。为方便游客,还设立了接待服务中心。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森林公园的各种设施逐步建立完善。公园内建立了中国的第一所大象训养表演学校,可以在动物观赏区内观赏训练有素的大象表演有趣的节目。森林探险旅游区内,有沟谷雨林、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林间铺设有4000米步行游览道,沿途建有观象台。道旁有乔木板根出露、古藤攀树、植物绞杀等独具特色的景观。在公园中心区,沿蜿蜒小河建有高6米,宽1米、长200米的“丁”字形空中长廊。长廊傍树之处,分别建有10余间小巧玲珑的观象旅馆。河边的古树上设有观象独屋。欲观野象活动的游客,可在旅馆内留宿,凭借月色和夜视镜观赏野象临泉饮水食盐等活动情况。在空中长廊上安然无恙地拍照、录相,领略回归大自然的情趣。

曼典瀑布:位于景洪西北的嘎栋乡阿麻山境地,距景洪城27公里。周围有傣族寨子和哈尼族寨子,是热带雨林较为集中的自然保护区。雨林之中,藤葛遍

布,兰花满地,溪水纵横,林深景幽。穿过森林,跨过一座溪上小桥,抬头便见悬崖绝壁上的瀑布飞泻而下。10余级瀑布形成落差20多米、宽10多米的瀑布群,遮天盖地,水珠四溅,雨雾升腾,令人顿生凉意,不亦快哉。

曼飞龙佛塔:位于景洪市西南60公里的曼飞龙村北后山上,又称“金刚宝座塔”。傣语为“塔糯庄龙”“塔糯”意为“笋塔”,是大头笋塔之意。此塔建于傣历565(公元1203年),相传为勐龙头人祜巴南批主建,设计者是三个印度僧人。主塔高16.29米,八个角由8座5米高的小塔托拥;9座塔身均呈葫芦形,为实心砖石结构。主塔由基座、钟座、覆钵莲花、蕉包、宝伞、风标8部分组成。每座小塔塔基前方都有一个卷筒式佛龛,里面有石雕佛像。佛龛外壁上方也有佛像浮雕,边沿与四周亦刻有动植物和云团浮雕花纹。整座塔形如雨生春笋破土而出,参差有致,结构庄重,色彩雪白如玉,因位于曼飞龙村,形似春笋,故名曼飞龙笋塔。曼飞龙佛塔,是古代傣族人民吸收其他民族建筑风格创造出来的民族建筑艺术,是中国少有的古塔清品,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勐海风景区:

勐海距景洪市56公里。“勐海”是傣语地名,“勐”为地方,“海”为厉害、勇敢,勐海即勇敢的人居住的地方。景区内的主要景观有:曼栾回傣旅游度假村、曼短佛寺旅游度假村、打洛森林公园、景真八角亭、勐遮曼宰龟壁画。

打洛:距景洪134公里的边镇打洛,位于勐海县西部,与缅甸小勐拉接壤,是国家二级口岸。打洛是傣语译名,意为“多民族混杂聚居的渡口”,自古以来,这里就居住着傣、哈尼、布朗等民族,现人口为1.6万。打洛气候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1摄氏度,小镇四周群山绵亘,森林茂密,覆盖率为45%,中有红椿、三角杉等珍稀树种。从打洛坝子流过的南笕河直通缅甸邻邦,河流两岸,两国村舍毗邻,风光如画,两国边民语言相通服饰相同,自古有着撘灰麓當的胞波情谊。打洛的边境贸易、边境旅游十分发达,璈综合服务设施集食、宿、购、游为一体,每日迎接中外大量宾客。

景真八角亭:位于勐海县城西16公里南哈河畔的景真山上,此处的地理环境十分优美,左面临景真湖,右旁是宽敞的沥青路面的佛双公路,依山傍水,是一处少有的风水宝地。自景真八角亭建立300多年来,历经沧桑,在傣族人民的精心保护下,始终完好地屹立在祖国南疆的边陲,成为境内外各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群众心目中的瑰宝。

景真八角亭是属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中的戒堂,傣语称为“窝苏”,即是佛爷诵经忏悔、开会议事的地方。景真八角亭通高20米,底部直径10米,亭基高5米。亭子为砖木结构,呈八角形,亭身有31面,32个角。八角亭的偏厦,自下而上,逐层收缩,重叠而上,十分美观。屋面覆盖着鱼鳞般的琉璃瓦,屋脊安置着傣族艺人精心制作的陶质卷草花卉、宝塔,八个角顶则饰有金鸟、凤凰陶塑。边沿挂有铜铃,亭冠有一把金属制作的伞盖。室内有24面墙,墙壁印有各种金银粉漏版金水图案。东西南北各开有门,正门向东,呈拱形,上设佛龛,供有铜佛像。门前台阶两侧塑立着两头雄狮,木质亭梯两边雕塑着两条巨龙,栩栩如生。整座建筑造型独特精美,是傣族佛教建筑中的精品。

勐腊风景区:

勐腊地处云南省最南端,是中国大陆通向中南半岛的走廊。勐腊是个美丽的山城,据文献记载,勐腊古时是茶山茶园比比皆是。“普洱茶”六大茶山中的五座就在勐腊。勐腊是中国植物最密集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500万亩。景区内主要景点有:绿石林雨林公园、热带植物园、望天树景区、磨憨口岸、

关累边境航运经济区。现在勐腊已建成为一个以热带雨林、民族风情、异国风情、跨国旅游和边境旅游为主体的多功能、多类型、大规模的旅游胜地。

③动植物资源

西双版纳境内有珍贵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360万亩,其中有70万亩是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在这些茂密的丛林里,蕴藏着两万多种植物资源,其中高等植物有5000多种,约占全国的1/6。特有、稀有、孑遗种约300多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渐危植物如树蕨、臀形果、天料木、木莲、鸡毛松、苏铁、小叶轮种草、百日青等达51种,占全国重点保护植物的15%,故有人说它是“植物物种基因库”。这些树种至今已繁衍了100多万年,既原始又古老,被人们称为“活化石”。仅西双版纳特有和稀有的植物中有望天树、红光树、云南肉豆蔻、四薮木、云树、黄果木、胡桐、藤黄、美登木、三尖杉等。可直接利用的经济作物达1200种,是我国植物最密集、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丰富的植物和温和的气候,各种动物生存繁衍有了块理想家园。目前有鸟类近400种,兽类达67种,昆虫1437种。其中,亚洲象、兀鹰、白腹黑啄木鸟、金钱豹、印支虎等为世界性保护动物。懒猴、白颊长颈猿、金钱豹、虎、象、野牛、羚羊、赤角犀鸟等20种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熊猴、金猫、原鸡、孔雀、孔雀雉等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境内还有我国珍贵、稀有的两栖动物巨蜥、蟒蛇、虎纹蛙、大壁虎等,不仅有科研价值,而且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④特产

主要特产有:橡胶、茶叶、咖啡、西番莲、香荚兰、依兰香、香茅草、血竭、金鸡纳、砂仁、绞股兰、滇橄榄、柚子、菠萝密等。

3、人文旅游资源

①民族组成及主要民族的概况介绍

居住在西双版纳的民族有傣、汉、哈尼、布朗、基诺、拉祜、佤、瑶、壮、彝、回、苗、白、景颇等13种民族和尚未归系的八角人、克木人和空格人等,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种类较多的地区。傣族为主体民族,有29.89万人、占全州人口总数的34.63%,大多居住在坝区、河谷地带,其他少数民族分布于山区和半山区。

傣族:傣族族系发源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自治州和德宏傣族自治州两个地区。其中西双版纳人口约30万,傣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全民信仰小乘佛教,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

布朗族:布朗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主要分布于临沧地区的云县、镇康县、永德县、双江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总人口有8.17万余人。布朗族没有文字,但有本民族的语言。属南亚语孟高棉语族布语支,分为布朗和乌两种方言。布朗族的宗教信仰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祖先崇拜信奉鬼神,二是受傣族的影响信仰小乘佛教。白族:人口148.2万,主要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区,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早在四千多年前,白族的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洱海文化,唐代的南诏国,宋代的大理国都曾在这里建都,延续了五百多年,一度成为云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

哈尼族:哈尼族聚居于红河和澜沧江流域的中心地带,以红河州最为集中,人口124.8万。语言属汉藏语系彝语支。哈尼族没有传统的文字,1957年制定的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