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容提要:序言敬告子敬用心学习书法,点明笔势要义。接着从十二个面论述:一、初学纲领,如临战阵。二、凝神静虑,意象纷繁。三、心正笔险,朗润丽象。四、一点之规,各禀其仪。

五、戈笔峨峨,动静有象。六、勾挑转折,力敌千钧。七、横竖有法,布白有则。八、笔势十四,并悉不同。九、掠磔合宜,结字紧密。十、体遵正法,可不慎欤!十一、端手指,表记心灵。十二、抓住根本,勿自怠惰。

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1]。父不亲教,自古有之[2]。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3],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4],定其模楷,详其舛(chuǎn)谬(miù)[5],撮(cuō)其要实[6],录此便宜[7]。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8];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9],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10],足可迷人。故辨其由,堪(kān)愈膏肓(huāng)之疾[11]。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12],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13],功省而易成,纂(zuǎn)集精专[14],形彰而势显[15]。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16],罕有奇者,始克有成[17],研精覃(yǎn)思[18],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19]。

【注】

[1] 闲:通“娴”。娴熟。[2]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这是孟子的观点。公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见《孟子·离娄上》7·18)[3] 字势:包括点画、结体、章法三部分。[4] 指归:主旨。[5]舛(chuǎn)谬(miù):亦作“舛缪”。差错;错误。[6] 撮(cuō):抓。要实:要领;实质。[7] 便(biàn)宜:合宜。[8] 臻(zhēn):达到。[9] 悬针垂露:竖画的不同写法。悬针的收笔处提笔放开,垂露的收笔处留住回收。

[10] 扬波腾气之势:捺称“波”,写捺讲究“一波三折”,富有韵律感。[11]故辨其由,堪(kān)愈膏肓(huāng)之疾:指辨明各种笔势的来源,就能治愈各种病笔。堪:能,可以,足以。

[12] 《乐毅论》:小楷。书于永和四年(348)。列为羲之正书第一。[13] 篆籀:指大篆。[14]纂(zuǎn)集精专:指集成各体精华于一体。[15]形彰而势显:指建立鲜明的风格与丰富的笔势。[16]笔削:指著述。[17] 克:能够。[18]覃(yǎn)思:深思。[19]“初成之时”等五句:过庭《书谱》云:“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椟乃存。观夫致一书、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岂有贻谋令嗣,道叶(xié)义,章则顿亏,一至于此!又云与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zhuàn)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从弃择。”过庭所云十章与本篇所述十二章有出入,但过庭质疑“与伯英同学”有理有据,因此,此文是否为羲之所撰,或者为后人伪托,实在值得探讨。若为后人假羲之名而撰,至少在唐朝之时已经流传,且可视为羲之一脉的书学思想,犹如《庄子》的外篇、杂篇与庄子撰七篇共同构成了庄子的思想,同样值得学习。

【译】

告诉你子敬:我发现你在书法上悟性过人,但对于书法的规矩未能娴熟。父亲不亲自教儿子,

自古有之。今撰述《笔势论》一篇,开启你的悟性。《笔势论》谈到书法的字势,总共有十二章,每章各有主旨,围绕各个主旨,品定正确的,详明差错的,抓住主要的、核心的,写下合宜的、明白的。有时,形体变化的地,笔势字势变化也多,但很少见到能够探到根本;圆转的笔势用得多,但认识不到它的本源。悬针垂露之竖,较难领略它的的格调;一波三折的捺,生气波动却足可迷人。因此,辨析其所以如此的道理,就能治好如入膏肓的病笔。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送给你藏好它,勿使流播于外,封好藏好,不可让朋友看到。若深入研究篆籀,用功虽少但容易成就。集成各体精华于一体,鲜明的风格与丰富的笔势就能建立。留意学习的人,两个月可见其功;不大聪明的人,百日亦知其本。这篇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好藏好,一生享有名誉。书法著作久已有之,罕有奇妙之论,终于能够有成,是精研深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才形成本文论点。文章初成之时,同学伯英想求见一下,我诈称文章丢失了,其实是自己藏起来,放在更加隐秘的地,这不能随便给人看啊。

创临章第一

【记】初学纲领,如临战阵。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shuò)也,墨者兵甲也,水砚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飏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1],点画者磊落也[2],戈旆(pèi)者斩斫(zhuó)也[3],放纵者快利也[4],著笔者调和也[5],顿角者蹙(cù)捺也[6]。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7],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8],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9]。如其生涩[10],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11],不得计其遍数也。

【注】

[1] “夫纸者阵也”等十句:这十句与《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的相关文句基本相同,注解参前文。其中,“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略有出入。《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为“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2]磊落:错落、圆转、俊伟。[3]戈旆:以戈喻钩,以旆喻撇。斩斫(zhuó):以斩斫喻钩撇之势。[4] 放纵:指向右、向左的挑,例如策(短横)、啄(短撇)。快利:以快利喻策、啄之势。[5]著笔:即行笔。[6]顿角:指顿笔调锋出现的笔触。蹙(cù)捺:短捺。蹙:局促。[7]正脚手:指执笔的法与书写的姿势。[8] 似:继承。[9]抽拔:指空中运笔。抽,拔出。拔:拔起,拔出。[10] 生涩:指行笔厚重使线条富有生涩感。这是毛笔在两股反向力量的作用下欲快又不能快的行笔。蔡邕云:“涩势,在于紧駃(jué)战行之法。”(见《九势》)[11] 创:开始。滑健:流畅刚健。

【译】

书法的纸,好比是阵地。笔,好比是刀槊。墨,好比是盔甲。砚,好比是城池。本领,好比是主帅。心意,好比是副将。结构,好比是谋略。举笔,好比是吉凶。行笔,好比是号令。转折,好比是杀戮。其中,点画错落、圆转、俊伟。钩撇神骏斩斫,策(短横)啄(短撇)快捷犀利,行笔时调和笔锋,顿笔出锋成短捺。开始学书之时,不可能穷尽字的形势,可一遍一遍学习:第一遍注意执笔的法和书写的姿势;第二遍稍稍把握字的形势;第三遍稍稍继承字的根本;第四遍加强笔墨的遒润饱满;第五遍再加强行笔的空中之势。至于生涩的行笔,不可以就此停滞。写两行、三行的字,在开始临写时就须流畅刚健,不得以计算遍数学习。

启心章第二

【记】凝神静虑,意象纷繁。

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乃钟繇弟子。常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1]。状如惊蛇之透水[2],激楚浪以成文[3]。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其勇也。摆拨似惊雷掣电[4],此乃飞空妙密[5]。顷刻浮(chén)[6],统摄铿锵,启发厥意。能使昏迷之辈,渐觉胜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

【注】

[1]“欲学书之法”等三十七句:这三十七句与与《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的相关文句基本相同,注解参前文。[2] 透水:跳水。[3] 楚浪:指整齐的涟漪。[4] 摆拨:指运笔的气势。掣电:闪电。[5] 妙密:邈远细密。[6]浮(chén):即浮沉。指空中、纸面的运动。

【译】

将要学习书书,先专心磨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的大小、俯仰、平直、律动、使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如果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正,前后齐平,便不叫书法,只不过得到些点画而已。从前有位叫宋翼的人,常常写成这个样子。宋翼是钟繇的弟子,钟繇于是呵斥他。于是三年不敢见钟繇,即潜心改变旧习。后来每作一捺,常一波三折;每作一撇,常藏锋之后再出锋;每作一横,壮阔高远如列阵排云;每作一斜钩,笔力雄健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厚重如高峰坠;每作一趯,峻峭如曲折钢钩;每作一竖,强韧如万岁枯藤;每作一策、啄,劲捷如举步快走。从笔画的形势来看,其状如惊蛇跳入水中,激起了整齐的涟漪。又似虬龙蜿蜒,称说其曲线的美妙。或若鸾凤飞翔,申言其飞动的勇气。运笔中气势像惊雷闪电,这是空中笔法的邈远细密。顷刻间的空中、纸面运动,其实是精神统摄,故能听到毛笔与纸乃至于心脏跳动时的铿锵之声,这就启发了审美心胸的愉悦。于是,能使心智昏迷的人渐渐体会心灵之美,知识渊博的人境界上更加开朗。

视形章第三

【记】心正笔险,朗润丽象。

视形象体[1],变貌犹同[2],逐势瞻颜,高低有趣[3]。分均点画,远近相须[4];播布研精,调和笔墨[5]。锋纤往来,疏密相附[6],铁点银钩,圆整[7]。起笔下笔,忖(cǔn)度寻思[8],引说踪由[9],永传今古[10]。智者荣身益世,怀浸润[11]之深;愚者不俟(sì)[12]佳谈,如暗尘之视锦[13]。生而知者发愤,学而悟者忘餐。此乃妙中增妙,新中更新。金书锦字[14],本领[15]为先,尽说安危,务以平稳为本[16]。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制[17],大小尤难。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渚[18];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

【注】

[1] 视形象体:指书法的各种“法象”,如“列阵排云”、“百钧弩发”、“高峰坠”、“曲折钢钩”、“万岁枯藤、”“举步快走”、“惊蛇透水”、“虬龙蜿蜒”、“鸾凤徘徊”、“惊雷掣电”等等。[2] 变貌犹同:指点线虽变化万千,但原理相同。蔡邕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九势》)[3] 逐势瞻颜,高低有趣:指笔势呼应,点画顾盼,高低错落,生动有趣。蔡邕云:“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九势》)[4] 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指点画分布以均衡为原则,无论远近,皆须配合。相须:亦作“相需”。互相依存;互相配合。[5]播布研精,调和笔墨:精研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的来龙去脉,调和笔墨的各种因素。播布:传布,此处指书法本体的来龙去脉。[6]锋纤往来,疏密相附:毛笔往来纸面,切割的空间有疏有密,相互依附。[7]铁点银钩,圆整:指点线刚劲柔媚,圆变化整齐。[8] 忖(cǔn)度寻思:思量、思考。[9]引说踪由:引说各家特点,追踪所致之由。[10] 永传古今:继承传统,开创新貌。[11] 浸润:浸染;熏。[12] 俟(sì):等待。[13] 暗尘:积累的尘埃。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14]金书锦字:金和锦都是高贵的东西,以此来形容书法的美丽。[15] 本领:书法的本领为笔法。

[16] 安危:指平正与险绝的体势。以平稳为本:即“平正→险绝→平正”的变化。过庭云:“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平正是心,险绝是笔,以平正之心运险绝之笔,直至通会境界,则人书俱老。[17]体制:式样。[18] 江渚(zhǔ):江中小洲。亦指江边。

【译】

书法的各种法象,虽千变万化,但原理相同。如笔势呼应,点画顾盼,高低错落,生动有趣。分布的点画以均衡为原则,无论远近,皆须配合。精研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的来龙去脉,调和笔墨的各种因素。使毛笔往来于纸面时,切割的空间疏密有致,相互依附。并使点线刚劲柔媚,圆变化整齐。观察思考起笔下笔的地,引说各家特点,追踪所致之由。以期继承传统,开创新貌。智者藉由书法荣身益世,这才感念在书法上熏之深。愚者听不进有关书法的美谈,犹如色彩亮丽的锦绣积累了尘埃。生而知之的人发愤习书,学而知之的人习书忘食。这是妙中增妙,新中更新。想写一手好字,笔法为先,常人尽说平正险绝,然平正是心,险绝是笔,可见险绝之笔又须以平正之心为本。分间布白,讲究上下齐平时的疏密变化,均衡每个字的式样,大字、小字的协调尤其困难。大字写得紧,贵在大中见小,小字写得宽,贵在小中见大。宽紧大小自然合适,不失其宜。横势的字,静正如孤舟漂浮江边;纵势的字,生发若春笋抽芽于寒谷。

说点章第四

【记】一点之规,各禀其仪。

夫著点皆磊磊似大之当衢[1],或如蹲鸱(chī)[2],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lì)子,存若鹗(è)口[3],尖如鼠屎。如斯之类,各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

【注】

[1]衢(qú):大路。[2] 蹲鸱(chī):以蹲伏的鸱比喻点的笔势。[3]鹗(è)口:鱼鹰的嘴。

【译】

写点皆须高大,就像大头挡在了大路上,或者像蹲伏的鹞(yào)鹰,或者像蝌蚪,或者像

栗子,或者像鱼鹰的嘴,或者尖如鼠屎。像这样一些类型,各有各的仪态,但获得多少启发,就看学者个人开悟与否。

处戈章第五

【记】戈笔峨峨,动静有象。

夫斫戈[1]之法,落竿峨峨[2],如长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弩初。处其戈意,妙理难穷。放似弓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之劲松,曲类悬钩之钓水[3]。崚(líng)嶒(céng)切于云汉[4],倒载陨(yǔn)于山崖[5]。天门腾而地户跃[6],四海谧而五岳封[7];玉烛明而日月蔽,绣彩乱而锦纹翻[8]。

【注】

[1]斫(zhuó)戈:即“戈”。[2] 峨峨:态度庄重肃。[3]钓水:指钓鱼。[4] 崚(líng)嶒(céng):高耸突兀。切于云汉:极言其高。切:贴近。[5] 倒载:倒卧。陨(yǔn):坠落。[6] 天门、地户:古代传说天有门,地有户,天门在西北,地户在东南。[7]谧(mì):安宁、平静。封:密闭,引申为不动。[8] 乱:理丝。翻:翻卷,即变化。

【译】

戈笔的法则,落笔时庄重肃,像溪谷旁倾斜的长松,像要倾倒,又像百钧之弩刚刚开。处心戈的意味,妙理难以道尽。放似弓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劲松,曲像垂钓鱼钩。或高耸突兀直接云汉,倒卧坠落俯临山崖。或腾空飞跃如天门地户,平静不动如四海五岳。或如玉烛点明而日月隐蔽,绣彩有理而锦纹变化。

健壮章第六

【记】勾挑转折,力敌千钧。

夫以屈脚[1]之法,弯弯如角弓之,“鸟”、“焉”、“为”、“乌”之类是也。立人[2]之法,如鸟之在柱首,“彳(chì)”、“亻(rén)”之类是也。踠(wǎn)脚之法[3],如壮士之屈臂,“凤”“飞”“凡”“气”之例是也。急引急牵[4],如云中之掣电[5],“日”、“月”、“目”、“因”之例是也。踠脚?(tiāo)斡(wò)[6],上捺下撚(niǎn)[7],终始转折,悉令和韵,勿使蜂腰鹤膝[8]。放纵宜存气力,视笔取势。行中廓落[9],如勇士伸钩[10],刚对敌。麒麟斗角,虎凑龙牙,筋节拿拳,勇身精健。放法如此[11],书进有功也。牵引深妙,皎在目前,发动精神,提撕志意[12],挑剔精思[13],秘不可传。夫作右边折角,疾牵下微开,左畔斡转,令取登对[14],勿使腰中伤慢。视笔取势,直截[15]向下,趣义常存[16],无不醒悟。

【注】

[1]屈脚:指“?”。[2] 立人:指“彳(chì)”、“亻(rén)”。[3]踠(wǎn)脚:指“?”。踠,足胫相连的活动部位。[4]急引急牵:指“?”。毛笔运动向急剧改变,皆须引牵毛笔,调锋再行。[5]掣(chè)电:闪电。[6]踠脚?(tiāo)斡(wò):指勾挑转折。[7] 上捺下撚(niǎn):指毛笔在勾挑转折的地上下作按留住力量,同时调锋作势再运笔。[8]蜂腰鹤膝:皆为骨节突兀的病笔。[9]廓落:空阔。[10] 钩:兵器,形似剑而曲。[11] 放(fāng):通“”,正;当。

[12] 提撕:振作。志意:思想,精神。[13]挑剔精思:指深入思考。[14] 登对:原为门当

户对,引申为笔势统一。[15] 直截:指铺毫行笔。[16] 趣义:意味,法度。

【译】

写“屈脚”(?)的法,笔画弯弯如角弓开,“鸟”、“焉”、“为”、“乌”之类的字就是。写“立人”(彳、亻)的法,好像鸟儿闲在柱子上端,“彳(chì)”、“亻(rén)”之类的偏旁就是。写“踠(wǎn)脚”(?)的法,好像壮士屈臂,“凤”“飞”“凡”“气”之类的字就是。“急引急牵”(?)的地,好像云中的闪电垂挂天边,“日”、“月”、“目”、“因”之类的字就是。诸如勾挑转折的写法,须上下作按留住力量,调锋作势再行运笔。总之,写勾挑转折,要写得文雅有风度,不能写成骨节突兀的蜂腰鹤膝。向空中提笔挑出前,宜留住力量,再根据笔道调锋取势。行间距离空阔,好像让给勇士伸钩,正要对敌战斗。笔势字势如麒麟斗角,虎凑龙牙,筋节拿拳,勇身精健。运用这样的法,书法的进步才有功力。勾挑转折时牵引的深妙,须清清楚楚如在目前。发动精神,振奋志意,深入思考,虽言不可传,却能探秘意会。写右边的转折(?),要在转折直下的地微微放开,写左边的转折(?),要令前后笔势统一,不能在转折的腰部过于迟缓。简言之,根据笔道调锋取势,铺毫向下发力,意味与法度常存心中,就没有不清楚明白的。

教悟章第七

【记】横竖有法,布白有则。

凡字处其中画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右相复宜粗于左畔。横贵乎纤,竖贵乎粗。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当须递相掩盖,不可孤露形影及出其牙锋,展转翻笔之处,即宜察而用之。

【译】

处在字中间的笔画的写法,都不得偏左或偏右,左右两竖画,右边的竖画宜粗于左边。横画贵在纤美,竖画贵在粗犷。点线之间、字之间、行之间的留白,远近均衡,上呼下应,各得其所,自然平稳。把握黑白之间递相掩盖的原则,不可孤露某个字及某个笔画的牙锋,特别在展转翻笔的地,即宜细察并加以化用。

观形章第八

【记】笔势十四,并悉不同。

夫临文用笔之法,复有数势,并悉不同。或有藏锋者大[1],(藏锋在于腹而起。)侧笔者乏[2],(亦不宜抽细而且紧。)押笔者入[3],(从腹起而押之。又云:利道而牵,押即合也。)结笔者撮[4],(渐次相就,必始然矣。参乎妙理,察其径趣。)憩笔者俟失[5],(憩笔之势,视其长短,俟(sì)失,右脚须欠也。)息笔者逼逐[6],(息止之势向上,久久而紧抽也。)蹙(cù)笔者将[7],(蹙,即捺角也;将,谓劣尽也。缓下笔,要得所,不宜长不宜短也。)战笔者合[8],(战,阵也;合,叶也。缓不宜长及短也。)厥笔者成机[9],(促抽上勿使伤长。厥,谓其美也,视形势成机,是临事而成最妙处。)带笔者尽[10],(细抽勿赊也。带是回转走入之类,装束身体,字含鲜洁,起下笔之势,法有轻重也。尽为其著而后反笔抽之。)翻笔者先然[11],(翻转笔势,急而疾也,亦不宜长腰短项。)叠笔者时劣[12],(缓不宜长。)起笔者不下[13],(于腹举,勿使露笔,起止取势,令不失节。)打笔者广度[14]。(打广而就狭,

广谓快健,又不宜迟及修补也。)

【注】

[1] 藏锋者大:藏锋笔力大,厚重岿然。羲之《书论》云:“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diàn)也。”蔡邕《九势》云:“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2] 侧笔者乏:侧锋笔力小,轻盈流畅。侧笔即侧锋。侧锋亦为点画的出入之迹,常见于行草的落笔及映带。[3] 押笔者入:押笔须杀锋入纸,力透纸背。押即按。毛笔由上而下发力,要留得住,有弹性,避免笔毫趴伏于纸上。押同“压”。[4] 结笔者撮:结笔是把笔毫聚拢起来,使毛笔不失弹性。撮(cuō):聚起。[5] 憩(qì)笔者俟失:憩笔时笔锋继续运动至笔画的末梢时再停息。俟(sì):等待。

[6] 息笔者逼逐:息笔在积蓄中酝酿笔势犹如逼逐。逼逐:犹驱逐。[7] 蹙(cù)笔者将:指捺笔的势由强转弱。蹙笔:即捺。将:指捺脚从强到弱的变化。[8]战笔者合:毛笔如入阵地,点线无不和洽。合:叶(xié)韵。[9] 厥笔者成机:指融合各种笔势应合宜。过庭云:“济成厥美,各有攸宜。”厥(jué):其,指各种笔势。机:合宜。[10]带笔者尽:映带的笔画要尽美。[11]翻笔者先然:翻笔时引导前进的样子。先:前进;引导。[12] 叠笔者时劣:叠笔时纸面与空中的交界处要细致。叠笔:指笔画的连续运动。劣:本义为弱小,引申为细致。[13] 起笔者不下:起笔时笔不塌下。[14] 打笔者广度:空中打笔做点有宽宏的气度。

【译】

书写汉字的用笔法,又有数种势,并都不同。有藏锋的大力,(藏锋从笔画部起笔。)侧笔的轻盈,(侧锋也不宜写得又细又急)押笔的入纸,(从笔画的部发力作提按。又云:顺着笔道行笔,使笔锋与笔画相合。)结笔的撮毫,(渐次将笔毫聚拢起来,必然像未运笔前的毛锥子一样。参悟其中的妙理,观察这一法的旨趣。)憩笔的化势,(憩笔的笔势,要看笔毫的长短,待笔锋运至笔画末梢后停息,接着再提笔。)息笔的积势,(息止的势积蓄向上,久久提按,纸笔紧密。)蹙笔的捺势,(蹙笔,就是捺脚;将,就是捺脚从强到弱的变化。缓慢下笔,位置要对,捺较不宜长也不宜短。)战笔的叶韵,(战,是阵地;合,是点线叶韵。运笔慢些,点线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厥笔的融合,(毛笔要能提得起来,不要因为长锋而有所妨碍。厥,意味着各种笔势的美,看准形势把握时机,这是随机应变最妙的地。)带笔的尽美,(提笔的游丝不要写长。带笔是回转这类笔画的映带。好像把字装束一番,使字显得鲜活整洁,起下笔的势,有轻也有重,尽量使映带显著而后翻转毛笔提起。)翻笔的引导,(翻转笔势,要灵活快捷,不宜像蜂腰鹤膝一般,把中间写长,把两头写短。)叠笔的细致,(可写缓慢,但不宜写长。)起笔的刚健,(笔锋在笔画衄挫,不露于外,起止取势,令不失节奏。)打笔的宽宏。(打笔的心态宽宏但书写的点很小,广是畅快劲健,又不宜迟缓以及修补。)

开要章第九

【记】掠磔合宜,结字紧密。

夫作字之势,饬甚为难[1],锋铦(xiān)来去之则[2],反复还往之法,在乎精熟寻察[3],然后下笔。作丿字不宜迟,?不宜缓,而脚不宜赊(shē)[4],腹不宜促[5],又不宜斜角,不宜峻[6],不用作其棱角[7]。二字合体,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

【注】

[1]饬(shì):痛“饰”。[2]锋铦(xiān):笔锋。[3]精熟寻察:指精熟的技巧与娴熟的笔理。寻察,查究考察。[4] 赊(shē):长。[5] 促:短。[6]峻:陡峭。[7]棱角:即尖角。

【译】

写字的笔势,难以掩饰。笔锋来去的原则,反复往返的法,在于精熟的技巧与娴熟的笔理,然后下笔。写丿不宜迟,?不宜缓,且捺脚不宜长,笔画的中部不宜短,还不宜造作地把捺脚写成斜角、陡峭、尖角等。左右合体的字,不宜写阔。上下合体的字,不宜写长。笔画少的字不宜写小,笔画多的字不宜写大。密胜于疏,短胜于长。

节制章第十

【记】体遵正法,可不慎欤!

夫学书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如是则是头轻尾重,不相胜任。)不宜伤密,密则似疴(kē)瘵(zhài)缠身[1];(不舒展也。)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2];(诸处伤慢。)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腰肢无力。)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há)蟆(má)。(言其阔也。)此乃大忌,可不慎欤!

【注】

[1]疴(kē)瘵(zhài):病。[2]溺(nì)水:淹没水里。

【译】

学习书法的结体,必须遵循正法。字的形势不得上宽下窄;(如果这样就显得头轻尾重,不相胜任。)不宜伤密,密则像久病缠身;(不舒展啊。)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的鸟禽;(各部力不从心。)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腰肢无力。)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的蛤蟆。(这是太宽阔了。)这都是结体的大忌,能不谨慎吗?

察论章第十一

【记】端手指,表记心灵。

临书安帖之[1],至妙无穷。或有回鸾返鹊之饰[2],变体则于行中[3];或有生成临谷之戈[4],放龙笺于纸上[5]。彻笔则峰烟云起[6],如万剑之相成;落纸则椑(pí)楯(dùn)施[7],蹙踏江波之锦[8]。若不端手指[9],无以表记心灵,吾务斯道,废寝忘餐,悬历岁年[10],乃今稍称矣。

【注】

[1]临书安帖:指临摹学习书法。[2]回鸾返鹊:用以形容书法笔势的萦回缭绕,喜气安详。鸾,传说凤凰一类的鸟。鹊,喜鹊鸟。民间传说听见它叫将有喜事来临。[3]体则:指字的样式。[4]临谷之戈:《处戈章第五》云:“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长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弩初。”[5]放:书法用语,相当于蔡邕所言“散”,是调心之后的放开。龙笺:亦作“龙牋”。原指绘龙的笺纸,这里比喻书如游龙。[6]彻笔:指通透的点线。[7]椑(pí)楯(dùn):椭圆形的盾。椑:椭圆形。楯:同“盾”。[8]蹙(cǜ)踏:踩踏。蹙,同“蹴”,踏,踩。[9]端手指:指把握笔法。[10] 悬:牵挂,用心。

【译】

临摹学习书法的法,至妙无穷。有的笔势如鸾鹊萦回缭绕,喜气安详,一行之中,体势多变;有的生成像戈笔倚临溪谷那般意味无穷,敞开心灵书如游龙跃然于纸上。点线通透则峰烟四起,如同万剑相生相成;落纸行笔,如椑楯施,腾扑伏蹲,踩踏于如锦的江波之上。若无笔法,则无以表记心灵。我致力于书法的学习,竟至废寝忘餐,如此用心已历多年,直到现在,才稍微称心。

譬成章第十二

【记】抓住根本,勿自怠惰。

凡学书之道,有多种焉。初业书要类乎本[1],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若拟目前要急之用[2],厥(jué)理难成。但取形质快健,手腕轻便,圆大小各不相犯。莫以字小易,而忙行笔势;莫以字大难,而慢展毫头[3]。如是则筋骨不等,生死相混。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gōng)。予《乐毅论》一本,书为家宝,学此得成,自外咸就,勿以难学而自惰焉。

【注】

[1] 业书:指学习书法。类乎本:指接近书法的根本。[2]拟目前要急之用:指以某种世俗目的学习书法。[3] 毫头:指笔锋。

【译】

大凡学习书法,法有多种。初学者要在入门时就接近根本,慢运笔以确定字体的形势,匆忙运笔就会失去规矩。若以某种世俗目的学习书法,理所难成。关键在得到畅快刚健的笔势,而手腕却不失轻便,并使圆大小各不相犯。不要以为字小容易,而忙行笔势;不要以为字大难写,而慢展毫头。如果这样则筋骨都不相称,生动之笔、死板之笔相互混杂。倘若一点写不好,就像美人病了一目;一画写不好,就像壮士折了一胳膊。我写的《乐毅论》一本,是传家之宝,学《乐毅论》有所成,其它的也都会成就,不要以难学而偷懒怠惰。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满分技巧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满分技巧 一、平心“3秒钟”:了解“话题”,调动“情绪”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二、专心“3分钟”:画什么词 1、条件词:“一般情况下”、“特殊条件下”、“基本上”、“在一定程度上”、“相对来说”、“理论上说”、“从这个角度来说” 2、极端词:“唯一”、“唯有”、“根本原因”、“直接导致”、“肯定”、“一定”、“绝没有”、“绝不可能”、“完全”、“只要……就” 3、因果词:“因为”、“源于”、“导致”、“使得” 4、程度词:“一点”、“几乎”、“绝大多数”、“一小部分” 5、否定词:“不可能”、“非”、“勿”、“避免”等“否定动词” 6、推测词:“可见”、“可以得出”、“由此看来” 7、对象词:时间、地点、人物、概念 8、假设词:“如果”、“可能”、“大概”、“也许” 9、比较词:“比”、“对比”、“强大反差”、“难分伯仲”、“更倾向于……” 【实战演练1】: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

笔势论 晋 王羲之

筆勢論十二章 [晉] 王羲之 目錄 序 創臨章第一 啟心章第二 視形章第三 說點章第四 處戈章第五 健壯章第六 教悟章第七 觀彩章第八 開要章第九 節制章第十 察論章第十一 譬成章第十二 序 告汝子敬:吾觀汝書性過人,仍未閑規矩,父不親教,自古有之,今述《筆勢論》一篇開汝之悟,凡斯字勢猶有十二章,章有指歸,定其模楷,詳其舛謬,撮其要實,錄此便宜,或變體處多罕臻其本,轉筆處眾莫識其源,懸針垂露之蹤難為體制,揚波騰氣之勢足可迷人,故辨其由堪愈膏肓之疾,今書《樂毅論》一本、《筆勢論》一篇貽爾藏之,勿播於外,緘之祕之,不可示知諸友,窮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專形彰而勢顯存意,學者兩月可見其功,天性靈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筆論可謂家寶家珍,學而祕之,世有名譽,筆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諸規矩,存其要略,以為斯論初成之時,同學張伯英欲求見之,吾詐云失矣。蓋自祕之,甚不苟傳也。 創臨章第一 夫紙者,陣也;筆者,刀槊也;墨者,兵甲也;水硯者,城池也;本領者,將軍也;心意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策也;颺筆者,吉凶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點畫者,磊落也;戈斾者,斬斫也;放縱者,快利也;著筆者,調和也;頭角者,蹙捺也;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腳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澀,不可便休,兩行三行,創臨惟取滑健,不得計其遍數也。 啟心章第二 夫欲學書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靜慮,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則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昔宋翼常作是書,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見繇,即潛心改跡,每作一波常三過折,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為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點如危峰之墜石,屈折如鋼鉤,每作一牽如萬歲之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趨驟,狀如驚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虯龍之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

羲之笔势论 原文译文 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我告诉你,子敬,我察觉你学书法的悟性超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 过 常人,但还没有娴熟于规矩。父亲不亲自教儿 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 这 方面的错误,摘出它最重要、最实际的东西, 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今书《乐毅论》 记录在这里方便适用。可能遇到一幅字中多处变 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 体,但 很少能触及书法的根本;因转角笔的地方 之秘 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功省而易 屡见,而 没有认识到笔法的来源。悬针垂露的笔 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 迹, 难以成为一种体制;而波浪翻空,云气蒸腾 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 的势 态,又足以使人迷惑,所以我要辨明书法的 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 原由, 能够治愈那些病入膏肓的俗书。 现在我写 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 《乐毅论》一本和《笔势论》一篇,留给你藏好, 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 不要传 播给外人,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 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们看。深入地研究篆籀 zhcu ,可以省些功夫而 容易成功,编辑各家精品专长,可以让字形更清 晰,体势 更显著。留心学习的人,两个月就可以 见到他的灵感成功;没有灵感和悟性的人,一百 篇, 幵汝之悟。 子,自古就有此说法。现在我著述《笔势论》 楷, 多, 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 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处 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 篇,来启发你的悟性。 这里论到的字势,总起来有十二章,每一章 都有它的意旨,定下它的标准、楷模,详细指出

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

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 《王羲之行书技法》王羲之(303-361,另说303-379、307-365、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 犹存。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羲之16 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乘龙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 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345-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临川市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 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

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内画家一丁内书黄庭经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

王羲之《乐毅论》临习指导

一、《乐毅论》简介 《乐毅论》(上图为拓本局部)系王羲之小楷法帖,创作于永和四年(348年)。《乐毅论》为三国时期夏侯玄所撰,是一篇论述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征战主事的文章。王羲之抄写这篇书迹,是付给其子王献之的。原迹久已不存,有《越州石氏帖》、《玉烟堂帖》、《快雪堂帖》等众多刻本传世。 《乐毅论》是王羲之楷书中颇负盛誉的名帖,历代名家对此赞不绝口。隋智永在《题右军{乐毅论)后》说:“《乐毅论》者,正书第一。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唐褚遂良《拓本<乐毅论)记》指出:“(《乐毅论》)笔势精妙,备尽楷则。”北宋黄庭坚有诗咏《乐毅论》为:“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清人钱泳《书学》对《乐毅论》更是大为推崇:“昔人谓右军《乐毅论》为千古楷法之祖,其言确有理据。盖《黄庭》、《曹娥》、《像赞》非不妙,然各立面目,惟《乐毅》冲融大雅,方圆适中,实开后世馆阁试策之端,斯为上乘。” 《乐毅论》外标冲蔼之容,内含清刚之气;遒劲之中不失婉媚,端庄之中不失姿态;精淳粹美,清雄雅正,意境高远,静气迎人,所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空灵淡荡,高怀绝俗,真大雅不群之作也。《乐毅论》是学习小楷的上乘法帖,从其学起,定能获益匪浅。 二、学习《乐毅论》应注意的几点 《乐毅论》(下图为拓本局部)是小楷名帖,它与写其他大楷碑帖不一样,因此在临写该帖(也包括临写其他小楷字帖)时必须注意以下几

点: 第一,写小楷虽仅靠锋尖运行,但仍保持“逆起、行笔、回收”的运笔过程,也按轻、重、疾、涩的方法运笔。在结构上,小楷讲究舒展,抱成一团则眉目不清。 第二,初学小楷,用笔宜缓,缓则允许我们有时间注意到笔法的完善。王羲之《笔势论》中说:“初业书要类乎本,缓笔以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小楷字形虽微,但用笔最要精到。端坐作书时,思想要集中,一念不可它移,精神要贯注,一毫不可苟且,使锋藏画中,力透纸背。特别是发笔、收笔、转换、过渡、中间走笔处,尤不可忽略。明末清初书法家倪苏门《书法论》中说:“轻、重、徐、疾四法之中,惟以徐为要。徐者,缓也,即留得笔住也。此法—熟,则诸法方可运用。”切忌字小而忙行笔势,犯急躁草率、信手疾书之病。 第三,初学小楷,当先从基本点画人手,后构结体。点画结字既熟,方可注意到笔势的往来和自然的韵律。小楷虽以沉静端庄为主,但亦当静中寓动,既欲态度自在,有老僧补衲之沉静;又要笔机活泼,兼天马行空之动势。 总之,学习小楷,捷则有之,忙则不可。要达到这种境界,惟一的办法就是一个“熟”字。笔法圆熟,则腕不停笔,笔不离纸,虽翰落如飞,而点画精到、结体熨帖、态度雍容,气韵自然生动。 三、《乐毅论》的点画特点 尽管点画在用笔方法上,小楷与大楷并无多大的区别,但事实上小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的阅读习题及答案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的阅读习题 及答案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相貌。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提醒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严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详细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详细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习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规定就陷入了为难。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

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到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 怎样将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与心性表现的“第三自然”——“手中自然”。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妙悟自然,更不是眼观自然,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即是他本人真性情、真情感的流露。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了书法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 (摘编自史忠平《中国古代书论中的“自然”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代崔瑗的“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证明我国书法理论在很早以前就诞生了。 B.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严

王羲之书论

王羲之书论 自论书(传) 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钟、张故为绝伦,其馀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贤,仆书次之。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平南李式论君不谢。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传)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其击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书论(传)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 夫书,不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

非草书(赵壹) 笔论、九势(蔡邕) 隶书体(成公绥) 四体书势(卫恒) 草书势(索靖) 笔阵图(卫铄) 题衞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十二章并序、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王羲之)古今文字志目(王愔) 采古来能书人名(羊欣) 论书表(虞龢) 论书、笔意赞(王僧虔) 论书表(江式) 与梁武帝论书启、论书启(陶弘景) 古今书评(袁昂) 观锺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今书人优劣评(萧衍) 书品(庾肩吾) 心成颂(释智果) 八诀、三十六法、传授诀、用笔论(欧阳询) 笔髓论、书旨述(虞世南) 笔法诀、论书、指意、王羲之传论(李世民) 书谱(孙过庭) 书后品(李嗣真) 书议、书估、书断、文字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评书药石论(张怀瓘)述书赋(窦臮) 「述书赋」注、「述书赋」语例字格(窦臮) 法书论(蔡希综) 论书(徐浩)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颜真卿) 二字诀(李华) 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陆羽) 授笔要说(韩方明) 拔镫序(林蕴) 送高闲上人(韩愈) 临池诀(卢携) 论书(释亚栖) 书述(李煜) 五十六种书并序(韦续) 试笔(欧阳修) 论书(苏轼) 续书断(朱长文) 论书(黄庭经) 海岳名言(米芾) 翰墨志(赵构) 负暄野录(陈槱)

续书谱(姜夔) 秦汉魏四朝用笔法(陈思) 衍极(郑杓) 「衍极」注(刘有定) 翰林要诀(陈绎曾) 春雨杂述(解缙) 书诀(丰坊) 书法雅言(项穆) 画禅室随笔(董其昌) 钝吟书要(冯班) 书筏(笪重光) 书法约言(宋曹) 评书帖(梁巘) 初月楼论书随笔(吴德旋) 书学捷要(朱履贞) 书学(钱泳) 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阮元)艺舟双楫(包世臣) 艺概(刘熙载) 临池管见(周星莲) 临池心解(朱和羹) 广艺舟双楫(康有为) 宣和书谱?叙论(佚名) 永字八法(佚名) 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佚名)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 原文译文 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一篇,开汝之悟。 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我告诉你,子敬,我察觉你 学书法的悟性超过常人,但还没有娴熟于规矩。父亲不亲自教儿子,自古就有此说法。现在我著述《笔势论》一篇,来启发你的悟性。 这里论到的字势,总起来有十二章,每一章都有它的意旨,定下它的标准、楷模,详细指出这方面的错误,摘出它最重要、最实际的东西,记录在这里方便适用。可能遇到一幅字中多处变体,但很少能触及书法的根本;因转角笔的地方屡见,而没有认识到笔法的来源。悬针垂露的笔迹,难以成为一种体制;而波浪翻空,云气蒸

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腾的势态,又足以使人迷惑,所以我要辨明书法的原由,能够治愈那些病入膏肓的俗书。现在我写《乐毅论》一本和《笔势论》一篇,留给你藏好,不要传播给外人,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们看。深入地研究篆籀zh òu ,可以省些功夫而容易成功,编辑各家精品专长,可以让字形更清晰,体势更显著。留心学习的人,两个月就可以见到他的灵感成功;没有灵感和悟性的人,一百天也能知道书法的根本。这个笔论,可以说是家宝家珍,学习它还要秘藏它,会在世间享有名誉的。笔使用太久了,写成的字就少有奇绝的,刚刚能有所成就,又精心研究,深入思考,验证了各方面的规矩,保留它最简要的梗概,作成这篇《笔势论》。刚完成的时候,同学

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

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告汝子敬:吾观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辨其所由,堪愈膏肓之疾。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创临章第一》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槊(shuò)也,墨者鍪(móu)甲也,水砚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pèi)者斩斫(zhu ó)也,放纵者快利也,着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取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此章论述初学时临摹的基本原理。 译文:(书法创作所用的)纸就好像是作战的阵地。笔就像是刀矛。墨就像是武器装备。磨墨用的水和砚台就像是城池。书写的本领就像是将军。书写时的心意就像是副将。结构就像是谋略。挥笔作书就像行事有吉凶成败。用笔的出入就像是发号施令。用笔的屈直就像是杀戮。书法的点画虽然众多错杂,但要多样统一。书法创作就像是士兵拿着武器,举着旌旗在战场上战斗。放纵即打钩的笔画要求用笔要快捷犀利。着笔要求笔画调和。顿角是指要写出急促收缩的捺笔。刚学书之时,不可要求一下子样样掌握。第一遍要求正确掌握写字姿态和执笔的方法。第二遍要求初步获得笔画字体的形势。第三遍要求稍微抓住书法的根本。第四遍要求加强笔画的遒劲和润泽。第五遍要求加强对抽笔和拔笔的理解和感受。如果已经懂得行笔的生涩,不可停滞不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容提要:序言敬告子敬用心学习书法,点明笔势要义。接着从十二个面论述:一、初学纲领,如临战阵。二、凝神静虑,意象纷繁。三、心正笔险,朗润丽象。四、一点之规,各禀其仪。 五、戈笔峨峨,动静有象。六、勾挑转折,力敌千钧。七、横竖有法,布白有则。八、笔势十四,并悉不同。九、掠磔合宜,结字紧密。十、体遵正法,可不慎欤!十一、端手指,表记心灵。十二、抓住根本,勿自怠惰。 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1]。父不亲教,自古有之[2]。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3],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4],定其模楷,详其舛(chuǎn)谬(miù)[5],撮(cuō)其要实[6],录此便宜[7]。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8];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9],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10],足可迷人。故辨其由,堪(kān)愈膏肓(huāng)之疾[11]。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12],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13],功省而易成,纂(zuǎn)集精专[14],形彰而势显[15]。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16],罕有奇者,始克有成[17],研精覃(yǎn)思[18],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19]。 【注】 [1] 闲:通“娴”。娴熟。[2]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这是孟子的观点。公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见《孟子·离娄上》7·18)[3] 字势:包括点画、结体、章法三部分。[4] 指归:主旨。[5]舛(chuǎn)谬(miù):亦作“舛缪”。差错;错误。[6] 撮(cuō):抓。要实:要领;实质。[7] 便(biàn)宜:合宜。[8] 臻(zhēn):达到。[9] 悬针垂露:竖画的不同写法。悬针的收笔处提笔放开,垂露的收笔处留住回收。 [10] 扬波腾气之势:捺称“波”,写捺讲究“一波三折”,富有韵律感。[11]故辨其由,堪(kān)愈膏肓(huāng)之疾:指辨明各种笔势的来源,就能治愈各种病笔。堪:能,可以,足以。 [12] 《乐毅论》:小楷。书于永和四年(348)。列为羲之正书第一。[13] 篆籀:指大篆。[14]纂(zuǎn)集精专:指集成各体精华于一体。[15]形彰而势显:指建立鲜明的风格与丰富的笔势。[16]笔削:指著述。[17] 克:能够。[18]覃(yǎn)思:深思。[19]“初成之时”等五句:过庭《书谱》云:“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椟乃存。观夫致一书、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岂有贻谋令嗣,道叶(xié)义,章则顿亏,一至于此!又云与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zhuàn)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从弃择。”过庭所云十章与本篇所述十二章有出入,但过庭质疑“与伯英同学”有理有据,因此,此文是否为羲之所撰,或者为后人伪托,实在值得探讨。若为后人假羲之名而撰,至少在唐朝之时已经流传,且可视为羲之一脉的书学思想,犹如《庄子》的外篇、杂篇与庄子撰七篇共同构成了庄子的思想,同样值得学习。 【译】 告诉你子敬:我发现你在书法上悟性过人,但对于书法的规矩未能娴熟。父亲不亲自教儿子,

王羲之书法评价

王羲之书法评价 王羲之书法评价准确地总结很难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来看王羲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其实并不都是因为李世民的作用。唐太宗肯定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王羲之客观的书法水平决定了他书圣的地位。 再者,如果说字因人(李世民)贵,那皇帝贵为天子,那岂不字更贵?但事实上皇帝留下的字迹,还是没有王羲之的字贵。因此,字因人贵也有不合理的一面。王羲之个人书法水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再来谈书法风格问题。风格这两个字也是新名词,在古代很难谈到“风格”问题,但也强调书法某方面的特色问题。你很难拿出一个准确的字眼来圈定他,诠释他,很难做到。因为往往大家无特色,大家无风格。这是一句什么话呢?这也是现在书法论坛上很少有人提到的。真正的书法大家都没有什么特色,包括其他方面的,绘画是,诗文都是如此。 前段时间,我看到戏曲频道播放梅兰芳的演唱,其中有一个人就论到梅兰芳的特色问题。说梅兰芳没有特色,为什么没有特色?因为他浑身都是优点,他每个方面都超长与别人,你说他特色在哪里?王羲之作为书圣也是这样。他被称为圣人的时候,就是一个绝对的覆盖面,他把以后书法家的优势完全集于一身。 我们谈到杜甫诗圣,你说杜甫诗有什么特色,当然,你要故意

去找总能找,但整体说来,他覆盖整个一个格律诗坛,站在了最高点。就像他写的望岳一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说泰山有什么特色,你说他太雄伟太高大,这就是他的特点——“大”,那也不能叫特色,他的特色是囊括了所有其他山的特点。你说王羲之是书圣的时候,他也就是书界之尊,你应该看到,他的优点别人都只是学到一部分,学到一部分的人反倒成了个特色。而对于他,很难用什么风格特色去衡量他。这样说,有人可能说,你太迷信王羲之了。有人说王羲之的字属于中和一派,不是雄强的,是中和的,是以韵胜。 所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真是个俗词滥调。我们说到王羲之的时候,我们想一想,王羲之的书法岂止是尚韵,难道他的书法不尚意吗,难道他的书法不尚法吗?他成为万世法成,后世所有书家都在学习他,难道不尚法吗?他那个意境之高远,难道不尚意吗?他韵味之醇厚,难道只尚韵吗?所以王羲之的不管是神、意、韵,他各个方面都是完美的。有人说他是中和之美,我们姑且认同他这个话。但是我们知道什么是“中和”吗?“中和”就是不激不历,风规自远。这就是孙过庭《书谱》中说的“中和”。其实,一切以中和为大!你说一个人写的字非常慷慨激昂,阳刚气十足,另一个人说他写的字阴柔气十足,属于秀美一派,或者是粗壮的、古拙的、老辣的,其实这一切都最后归结为“大中和”。 中和才最大,有些人特别强调书法特色,要有个人面目,其实是不好的。我告诉大家,清代有一个诗书画都很精通的大家,叫杨钧的著有笔记《草堂之灵》,他说过一句话: “凡面目特异者,其道必小。字之冬心板桥,一入藩篱,终

中国书法书学史略DOC

中国书法书学史略 自有书法以来,历代书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和总结荟萃了各种书论与书评,我们把这些书论与书评统称为书学。综观这些书学,可以说每一卷每一章、甚至每一段话语都有我们今人借鉴之处,而某些论断又是我们今人所不及的。限于篇幅,这里只能把历代主要的书学——书论与书评作以简单的轮廓性的介绍。 一、书学的形成时期 (一)秦汉时期的书法研究 秦代的书法研究完全附属于文字学。秦丞相李斯(?——前208),中车府令赵高(?——前207),太史令胡母敬(生卒不详)等,不仅善写篆书,而且将《史籀篇》的大篆省改为小篆,没有对书法的相当研究是不可能为之的。然这并不属于自觉的书学研究,而是为当时的文字政策服务的。 两汉时期篆书向隶书过渡,书坛上各体并存、百花齐放,书法研究之风胜于秦代,书论的雏形才基本形成。其标志是: 1、书法成就载入史籍 《汉书·元帝纪》曾称:“元帝多才艺,善史书”(即史籀大篆)。《外戚传》载孝成许皇后“聪慧,善史书”,《王尊传》载其十三岁以前就“能史书”。可见当时习史籀大篆已是一种时尚。《张汤传》载其子张安世“用善书给事尚书”,可见书法在当时已受到相当高的重视。用今天的话说:已经成为一个专业工种。

2、书法短论已留传后世 相传东汉的赵壹有《非草书》,蔡邕《笔论》、《九势》等,都对当时的书法有较独到见解的论述。但蔡邕两文,应系伪托。而《晋书·卫恒传》所载《四体书势》一文附有蔡邕《篆势》、崔瑗(东汉人77—142)《草势》可信。这两篇短论,分别论述了篆书和草书起源、特色、书写要领。其文字文雅、堂皇且形象生动。如《篆势》称篆书的特点是“龟文针裂,栉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缦。”书写时应“似水露缘丝,疑垂下端。纵者如悬,衡者如緼,杳杪斜趋,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跂跂翾翾。”《草势》指出草书的兴起在于“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书写特点是:“方中不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后,兀若竦崎,兽跂鸟,志在飞移,狡兔暴骸,将奔未驰。”以上的部分短论,是书法初始阶段的理论知识,也标志着书学理论的诞生。 3、对书体的系统论述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书法史上第一部对书法的系统论述。尽管所论书体仅限于秦汉书体,但直至现代仍被书界奉为至宝。书中对秦汉书体有相当完备的论述:“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兴有草书”。又说新莽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许慎是从文字形体角度来探讨书体,所以,总体上说

重庆市2021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

重庆市2021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三上·安顺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广阔无边的海平面向下、向下、再向下……那片深度在6000米以下的深海水域,有着一个的名称——“海斗深渊”。这里终年无光、温度低寒、缺乏氧气、食物资源,有着巨大的海水压力,化学环境也非常,对常规生命来说,这里是地狱一般的禁区。然而,大自然的神奇依然在这里显现。事实上,在这样的“地狱禁区”,研究人员仍然发现了数百种物种,狮子鱼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在这片特殊的深海水域,它有着“高高在上”的地位,处于超深渊食物链的顶端,可承受700千克力/平方厘米的压力。科学家们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应超深渊,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堪叹。狮子鱼在皮肤、骨骼和细胞等方面经历了的演变。超深渊狮子鱼的皮肤色素和视觉相关基因大量丢失,()。超深渊狮子鱼中一个与骨骼钙化相关的基因——骨钙蛋白被截短了,而骨钙蛋白调控骨骼钙化和发育,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相关基因在深海鱼中出现了扩张,这使得在高压和低温下,此类生物能够保证它们的细胞膜的流动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令人心悸匮乏独特脱胎换骨 B . 令人心寒匮乏奇特改天换地 C . 令人心悸贫乏奇特脱胎换骨 D . 令人心寒贫乏独特改天换地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科学家们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宜超深渊环境,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堪叹。 B . 科学家们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应超深渊环境,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堪叹。 C . 科学家们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宜超深渊环境,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惊叹。 D . 科学家们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应超深渊环境,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惊叹。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及解释

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及解释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鞘(qiao)也,墨者鍪(mou)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 [译文]这纸是阵地,笔是刀和长矛,墨是盔甲,水砚是城池,心意是将军,本领是副将,字的结体和形势布置安排是谋略, 飏(yang)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lu)也。夫欲书者,先乾研黑,凝神静思, [译文]扬笔是吉凶,笔的出入是号令,屈折是杀戮。凡要作书,先干研墨,集中精神静静思考, 预想字形,大小偃(yan)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 [译文]预想字形的大小,俯仰,平直,振动(或说“提按顿挫”),使笔势相连,这样意在笔先,然后作书。如果(写出的)笔画平直相似,像算子一样,上下方整, 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钟繇(you)弟子宋翼常作此书,繇乃叱之,翼遂三年不敢见繇, [译文]前后平直,便不是书法,(这)仅仅是得到字的点画而已。原来宋翼常常写这种字,宋翼是钟繇的弟子,钟繇就呵斥他。宋翼三年不敢(去)见钟繇,

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 [译文](自己于是)就专心改变书迹(或说字的形状)。每写一个“波”画,常常(要有)三道波折;每写(一点一画的)起笔,常常(要)藏锋而写,每写一横画,像排云一样布列的兵阵; 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nu)发,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屈折如钢钩,每作一放纵, [译文]每写一戈(钩)像待发的百钧弓弩;每写一点,有如从高峰坠下的石头;(写折,钩等弯曲,转折的笔画),像弯折的钢钩一样有力;每写一竖画,犹如万年的枯藤一样瘦劲;每写一趋笔(如撇,捺,挑), 如足行之驰骤,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乃读之, [译文]像足行一样趋骤势猛。宋翼原来的字很不好,晋朝太康年间,有人在许昌掘开钟繇的墓,于是获得《笔势论》,宋翼读了它,依照这书上的方法学习书写, 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译文]名气于是大振。要写楷书(真书),行书都要按照这个方法(去写)。

王羲之书论

传世王羲之“书论”有《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等。这些“书论”曾载于唐张彦远《法书要录》、韦续《墨薮》,宋朱长文《墨池编》、陈思《书苑菁华》,明汪挺《书法粹言》,清冯武《书法正传》等。这些“书论”同样是真伪交杂,或谓羲之自撰,或谓他人伪托,后世多有辨析。比如《笔阵图》撰者是王羲之还是卫夫人,书史上就有不同看法。孙过庭、朱长文认为系王羲之自撰,而张彦远、陈思则归诸卫夫人。今人多认为是卫夫人作。虽然真伪参半,但犹应确认其价值。如系王羲之真作,其价值自不待言,即使是伪托,时间也甚早,大抵在六朝,而且伪作者对于羲之书法、书论颇有研究。后人以这些书论衡鉴右军书法,也常得印证。这些资料揭示了王羲之的“书论”价值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技法揭秘。如《笔势论》凡十二章:创临章、启心章、视形章、说点章、处戈章、健壮章、教悟章、观形章、开要章、节制章、察论章、譬成章,论及技法诸多方面。从用笔言,论及藏锋、侧笔、押笔、结笔、憩笔、息笔、蹙笔、战笔、厥笔、带笔、翻笔、叠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从结体言,若笔画“作丿字不宜迟,\不宜缓”等;若配合“二字合体”,则“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若大小,则“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从布白言,则论“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当须递相掩盖”,等等。和前此的传世书学理论相比较,显然王羲之书论中的技法论内容更为广泛而系统化。

二、书法创作论。首先,王羲之多次将书法创作比拟为一场鏖战。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卜〉》云:“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稍也,墨者銮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在《创临章》中也有相似的说法。战争是一种多方面的较量:装备、工事、谋略、士兵之素质、将帅之才能。书法创作类此,除笔墨纸的精良外重视“心意”、“本领”、“谋略”,用心意操纵“兵法”,才能出奇制胜。此论对后世影响颇巨。唐太宗就在其《论书》中以自己布阵击敌之战事悟通书法之理。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中更是将战事与书法连类譬喻。其次,王羲之强调创作中的“意在笔前”、“书须存思”。《启心章》云:“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其三,书法创作的进阶,《创临章》云:“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通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创作在一遍又一遍中艰难跋涉,然又不限于遍数,以终诣美善滑健为胜,其四,书法创作的魔方变化莫测。《察论章》云:“临书安帖之方,至妙无穷。或有回鸾返鹊之饰,变体则于行中:或有生成临谷之戈,放龙笺于纸上。彻笔则峰烟云起,如万剑之相成;落纸则椑楯施张,蹙踏江波之锦。”《书论》云:“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以上所引,都是王羲之的经验之谈。 三、揭示书法美学原理。首先,书法讲究意象之美。王羲之论点

第12章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一、选择题 1.临床上的“植物人”通常是指只有呼吸心跳而没有其他生命体征的病人。该类患者脑部一般没有受到损伤部位是 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大脑皮层 答案:C 2.下列反射活动中,属于人类特有的是 A.有东西往眼前晃动时眨眼 B.人在看到酸梅叫分泌唾液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D.看到小说中感人处时流泪 答案:D 3.人体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脑 B.神经 C.脊髓 D.神经元 答案:D 4.为了初步诊断病人的脊髓是否受损,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是 A.内脏B超 B.心电图检查 C.膝跳反射检查 D.血常规化验 答案:C 5.下列有关人体各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 B.血液循环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部分组成,包括血液、血管和心脏三个器官 C.胰脏既属于消化系统也属于内分泌系统 D.肾脏是尿液形成的部位,尿的形成是间歇性的,所以排尿也是间歇性的 答案:AC 6.人喝醉酒后走路摇晃、站立不稳,这是由于酒精麻痹了 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大脑皮层 答案:B 7.从2010年4月1日起实施的新《道路交通安全法》提高了对酒后驾车的处罚力度。禁止酒后驾车的原因是过量的酒精会抑制人的 A.神经系统B.消化系统C.呼吸系统D.循环系统 答案:A

8、我们的大脑中有很多如下图所示的细胞。以下对这种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这种细胞叫神经元 B这种细胞没有细胞核 C这种细胞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D这种细胞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的功能 答案:B 9.近年来因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不断攀升。驾驶员酒后驾车易发生重大车祸的主要原因是过量饮酒会导致 A.慢性酒精中毒 B.肝脏负担加重 C.心脏、血管受损D.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 答案:D 10、在人的神经系统中,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是 A.脊神经 B。脑神经 C。脊髓 D。神经纤维 答案:C 11.与人体的其他细胞相比,神经元的功能是 A.能够收缩舒张产生运动 B.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C.能够通过细胞体上的许多突起与其它组织细胞联系 D.能够对生物体起到支持、连接、保护和营养的作用 答案:B 12.生命之美不仅美在其宏观形态上,更美在其微观结构上。细胞的精妙结构决定了它的特定功能。下图所示细胞能 A.控制动物行为B.完成反射活动

王羲之书法理论

王羲之书法理论 王羲之《用笔赋》 秦、汉、魏至今,隶书其惟钟繇,草有黄绮、张芝,至于用笔神妙,不可得而详悉也。夫赋以布诸怀抱,拟形于翰墨也。辞云:何异人之挺发,精博善而含章。驰凤门而兽据,浮碧水而龙骧。滴秋露而垂玉,摇春条而不长。飘飘远逝,浴天池而颉颃;翱翔弄翮,凌轻霄而接行。详其真体正作,高强劲实。方圆穷金石之丽,纤粗尽凝脂之密。藏骨拒筋,含文包质。没没汨汨,若蒙汜之落银钩;耀耀希希,状扶桑之挂朝日。或有飘颻骋巧,其若自然;包罗羽客,总括神仙。季氏韬光,类隐龙而怡情;王乔脱屣,焱飞凫而上征。或改变驻笔,破真成草;养德俨如,威而不猛。游丝断而还续,龙鸾群而不争;发指冠而些皆裂,据纯钩而耿耿。忽瓜割兮互裂,复交结而成族;若长天之阵云,如倒松之卧谷。时滔滔而东注,乍纽山兮暂塞地。射雀目以施巧,拔长蛇兮尽力。草草眇眇,或连或绝,如花乱飞,遥空舞雪;时行时止,或卧或厥,透嵩华兮不高,逾悬壑兮非越。信能经天纬地,毗助王猷,耽之玩之,功积山丘。吁蹉秀逸,万代嘉休,显允哲人,于今鲜俦。共六合而俱永,与两曜而同流;郁高峰兮偃盖,如万岁兮千秋。 王羲之【书论】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可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三脚急,斯乃取形势也。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 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 天台紫真谓予曰“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力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言讫,真隐子遂镌石以为陈迹。维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将军王羲之记。 王羲之《自论书》 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为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贤,仆书次之。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平南李式论君不谢。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