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造血干细胞及免疫细胞的生成

第十二章造血干细胞及免疫细胞的生成

第十二章造血干细胞及免疫细胞的生成
第十二章造血干细胞及免疫细胞的生成

第十二章造血干细胞及免疫细胞的生成

免疫细胞都属于血细胞,所有血细胞都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因此在一定意义

上讲,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就是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熟的过程。

第一节 造血干细胞的特性和分化

一、造血干细胞的起源和表面标记

(一)造血干细胞的起源

哺乳动物的造血最早发生在卵黄囊,随后转移到胎肝,胚胎发育中期以后以

及出生后,骨髓成为主要的造血场所,并为B细胞发育的中枢免疫器官;胸腺

是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的中枢免疫器官。

早期的造血干细胞是多能造血干细胞(pluripotent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具有自我更新(self?renewing)和分化(differentiation)两种重要的潜能,赋予

机体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始终保持造血能力。多能造血干细胞最初分化为共同淋巴

样祖细胞和共同髓样祖细胞等等。

(二)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记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为造血干细胞表面标记的研究及其分离纯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人造血干细胞的主要表面标记为CD34和c-kit (CD117),不表达谱系(lineage)特异性标记。

(1)CD34:CD34是一种高度糖基化跨膜蛋白,有1%~4%骨髓细胞表达

CD34,其中包括了造血干细胞,是造血干细胞的一种重要标记,应用CD34单

克隆抗体可从骨髓、胎肝或脐血中分离、富集造血干细胞。随着造血干细胞的分

化成熟,CD34表达水平逐渐下降,成熟血细胞不表达CD34。

(2)CD117:CD117是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的受体,是原

癌基因c?kit的编码产物Kit。CD117是属于含有酪氨酸激酶结构的生长因子受体,胞膜外区结构属IgSF。CD117+细胞约占骨髓细胞的1%~4%,50%~70%

CD117+骨髓细胞表达CD34,因此,CD117也是多能造血干细胞的重要标记。

(3)Lin-细胞:应用针对T细胞、B细胞、NK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

胞、巨核细胞、髓系以及红系等多种谱系相应单克隆抗体的混合抗体(CD2、CD3、CD14、CD16、CD19、CD24、CD56、CD66b和血型糖蛋白A等抗体)结合免

疫磁珠分离的方法,除去骨髓、胎肝单个核细胞中上述各个谱系发育不同阶段的细胞,所留下的细胞称为谱系阴性(Lin-)细胞,主要为早期造血干细胞。

二、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一)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应用同系小鼠骨髓细胞输注给经射线照射的小鼠,可在受体小鼠脾脏内形成由单一骨髓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的细胞集落,包括红细胞、粒细胞或巨核细胞等,此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CFU?S)。随后,用半固体培养技术,在含有造血生长因子存在条件下,干细胞在体外可分化为不同谱系的细胞集落,称为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ulture,CFU?C)。CFU?S和CFU?C主要用于髓样干细胞中各谱系的研究。80年代后,胚胎胸腺器官培养(FTOC)技术的建立,为淋巴样干细胞分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骨髓、胸腺造血微环境是造血干细胞发育分化的必要条件。在体外干细胞或祖细胞培养中,骨髓或胸腺基质细胞对于支持干细胞的生长和促进分化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认为,骨髓、胸腺等造血微环境主要通过以下机制维持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①分泌细胞因子或其它介质,如胸腺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如IL?7)及肽类分子胸腺激素、胸腺素、促胸腺生成素是胸腺中T细胞成熟的重要条件;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IL?7是诱导祖B细胞(pro?B)向前B细胞(pre?B)分化的关键细胞因子;骨髓及胸腺基质细胞还可产生多种集落刺激因子(CSF),刺激不同谱系发育不同阶段细胞的生长和分化。②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通过黏附分子以及分泌的细胞外基质与干细胞及其分化的血细胞相互作用,提供必要的刺激信号。

(二)定向干细胞及其分化

多能造血干细胞最初分化为定向干细胞,包括淋巴样干细胞(lymphoid stem cell)或称淋巴样祖细胞(lymphoid progenitor),以及髓样干细胞(myeloid stem cell)或称髓样祖细胞(myeloid progenitor)。淋巴样干细胞继续分化为B细胞、T细胞和NK细胞,髓样干细胞继续分化为具有产生红系、粒细胞系、巨核系和单核/巨噬细胞系潜能的集落形成单位CFU?GEMM,CFU?GEMM可分别分化为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以及红细胞与巨核细胞/血小板。其中中性粒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在发育分化过程中共有一种前

体细胞。

1.髓样干细胞及其分化

(1)红系:红细胞生成素(EPO)是红系分化中最为重要的生长因子。髓样干细胞体外培养在EPO和SCF存在条件下,可形成由许多细胞组成形如爆发火花样的集落,称为爆式红系前体形成单位(burst formimg unit?erythroid precursor,BFU-E),进一步分化可形成细胞数较少的红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erythrocyte,CFU?E)。

(2)巨核系:血小板生成素(TPO)是巨核细胞/血小板谱系分化中关键的生长因子。髓样干细胞在TPO和其他造血生长因子(如IL-6, IL-11)存在条件下,体外可形成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megakaryocyte,CFU?Meg)。

(3)粒单系:CFU?GEMM在GM?CSF、SCF和IL-3等生长因子的刺激下,可进一步分化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共同前体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ommon precursor of granulocyte and monocyte,CFU?GM),CFU?GM在G?CSF/GM?CSF或M?CSF/GM?CSF诱导下分别分化为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两个不同的谱系。

(4)嗜酸性粒细胞:CFU?GEMM在GM?CSF、IL?5和IL?3诱导下,可分化为嗜酸性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Eos),进而分化成熟为嗜酸性粒细胞。

(5)嗜碱性粒细胞:CFU?GEMM在IL?5、TGF?β诱导下分化为嗜碱性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Baso),在IL?3和IL?4存在下可进一步分化成熟为嗜碱性粒细胞。

2.淋巴样干细胞及其分化在免疫系统中,每个T细胞和B细胞克隆通过其抗原受体TCR和BCR特异性识别相应抗原,所有T细胞克隆和B细胞克隆的总和分别组成了T细胞库(repertoire)和B细胞库,赋予了免疫系统可识别周围环境中几乎所有抗原的潜力。因此,T细胞和B细胞的发育分化过程中首先是功能性TCR和BCR形成的过程。具有功能性识别抗原的淋巴细胞在发育分化为功能性T及B细胞后,在相应抗原刺激后发生活化和克隆的扩增,并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效应分子,识别和清除相应的抗原。成熟T细胞和B细胞的这种特性称为免疫适能(immunological competence)。

(1)T细胞谱系:T细胞在胸腺发育过程中获得功能性TCR的表达、自身MHC限制以及自身免疫耐受(图12?1)。

① TCR α和β链基因重排:αβ T细胞约占T细胞95%~99%,γδ T细胞约占1%~5%。胸腺细胞在CD4? CD8?双阴性(DN)阶段β链基因开始重排;β链即有表达,并与前T细胞替代α链pTα(pre T cell α)组装成pTα:β,表达于前T 细胞(pre?T)表面,IL?7R的表达对这个时期的分化发育至关重要,在IL-7提供下pre?T后期增殖活跃,并经β选择,向T细胞发育。进而,分化至CD4+ CD8+(DP)细胞,此阶段pTα: β下调,细胞停止增殖,α链基因重排,并表达有功能性的TCR αβ。

② CD3以及辅助受体CD4和CD8的表达:按照CD4和CD8分子表达的格局可分为双阴性、双阳性和单阳性三个阶段。1)双阴性阶段:进入胸腺的淋巴样干细胞不表达CD3、CD4及CD8(DN)。2)双阳性阶段:发育中T细胞开始表达CD4+ CD8+(DP),CD3表达水平较低,随后功能性TCR αβ也开始表达,CD3表达水平逐渐升高。3)单阳性阶段:在胸腺皮质中,同胸腺上皮细胞表面抗原肽?MHCⅠ类或Ⅱ类分子复合物以适当亲和力发生特异结合的DP细胞可继续分化为单阳性(SP)细胞,其中与Ⅰ类分子结合的DP细胞CD8表达水平升高,CD4表达水平下降直至丢失,而与Ⅱ类分子结合的DP细胞,CD4表达水平升高,CD8表达水平下降最后丢失;不能与抗原肽?MHC发生有效结合或亲和力过高的DP细胞在胸腺皮质中发生凋亡,此类易凋亡细胞占DP细胞的95%以上。此过程称为胸腺的阳性选择(positive selection)。经阳性选择的DP细胞存活,并分化为SP细胞,使T细胞获得了在识别过程中自身MHC限制能力。阴性选择(negative selection):SP细胞在皮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面抗原肽?MHCⅠ类或Ⅱ类分子发生高亲和力结合者,则被删除,以保证进入外周淋巴器官的T细胞库中不含有针对自身抗原成份的T细胞,此过程也是T细胞获得中枢免疫耐受的主要机制。经过胸腺中发育的三个阶段以及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后,具有单阳性标记的TCR+CD4+CD8-及TCR+CD4-CD8+细胞,迁入胸腺髓质区,经历功能成熟发育,并进一步消除自身应答细胞,产生

具有自身MHC限制以及自身免疫耐受的成熟T细胞,迁出胸腺,进入外周T细胞库。

(2)B细胞谱系:哺乳动物的B细胞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其发育阶段经历了祖B细胞(pro?B cell)、大前B细胞(large pre?B cell)、小前B细胞(small pre?B cell)、未成熟B细胞(immature B cell)和成熟B细胞(mature B cell)或称初始B细胞(naive B cell)等几个阶段。B细胞发育过程中重要的生化事件几乎都是围绕着功能性BCR的表达和中枢免疫耐受的形成(图12?1)。

① Ig重链、轻链基因重排:祖B细胞重链可变区基因先后发生D?J和V?DJ 重排;到大前B细胞阶段由于VDJ重排的完成,可表达完整的μ链,并作为pre?B 细胞受体的一部分表达于大前B细胞表面;分化到小前B细胞阶段,轻链的V?J 发生重排;未成熟B细胞可表达完整的mIgM,只表达mIgM的未成熟B细胞部分可输出骨髓,进入外周,如受到抗原刺激,则发生免疫耐受,这是B细胞中枢免疫耐受的主要机制;成熟B细胞同时表达mIgM和mIgD,抗原刺激后一般发生免疫正应答,使B细胞活化增殖,进一步分化为分泌Ig的浆细胞。

② Igα/ Igβ:Igα(CD79a)和Igβ(CD79b)是BCR复合物的组成部分,主要介导抗原刺激后的信号传递。祖B细胞即开始表达Igα/ Igβ异源二聚体,是B 细胞重要标记。

③λ5和VpreB:大前B细胞表达pre?B受体,是由μ链和λ5/VpreB替代轻链所组成,是B细胞发育中一个重要的关卡点(checkpoint)。

3.NK细胞:骨髓是NK细胞发育分化的主要场所。用FTOC技术证实了小鼠胸腺中存在T/NK共同的定向干细胞。人成熟NK细胞的表面标志是TCR?mIg? CD56+ CD16+。此外NK细胞在发育成熟过程中还表达KIR家族和CD94/NKG2家族中某些成员,由于NK细胞表面KIR、CD94/NKG2家族成员是以抑制性受体功能为主,可通过识别作为配体的自身HLAⅠ类分子,而使NK 细胞处于受抑制状态,这是NK细胞自身耐受的主要机制。因此,NK细胞一般不杀伤自身正常的组织细胞;当病毒感染或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后,由于MHC Ⅰ类分子的丢失或改变,解除了对NK细胞的抑制作用,使这些靶细胞对NK细胞的杀伤变得十分敏感(详见第九章,第三节)。

第二节淋巴细胞抗原识别受体的编码基因及多样性的产生

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了能针对周围环境几乎所有抗原发生免疫应答的能力,这种适应性免疫的细胞学基础是机体免疫系统中存在着由众多特异性识别抗原细胞克隆所组成的T细胞库和B细胞库。每种T细胞克隆的TCR和B细胞克隆BCR是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分子基础,其遗传学基础是T、B淋巴细胞在发育早期阶段存在着分隔的、一定数量的胚系基因片段,在淋巴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这些基因片段发生不同的重排和组合,从而产生数量巨大、识别抗原特异性各异的T细胞受体(TCR)和B细胞受体(BCR)。

一、BCR和TCR基因结构及其重排

BCR和TCR基因结构以及发生重排的机制十分相似。本节以BCR基因结构和重排为主简述其基因结构和重排的特征。

(一)胚系基因结构

1.V区基因和C区基因BCR或Ig的重链(H链)可变区(V区)基因包括V基因片段(variable gene segment)、D基因片段(diversity gene segment)和J基因片段(joining gene segment),轻链(L链)V区基因只有V、J基因片段。V区基因的下游是编码H链或L链恒定区(C区)的C基因。V H和Vκ(λ)分别表示重链和κ(λ)轻链V基因片段;D H表示重链D基因片段;J H和Jκ(λ)分别表示重链和κ(λ)轻链的J基因片段。

2.胚系基因的结构人BCR 的H、κ、λ链基因定位于不同染色体。重链胚系基因中基因片段从5’端到3’端排列顺序是V H、D H、J H和C基因片段。其中编码重链V区的V H、D H和J H的基因片段数分别为65、27和6个;C基因片段有9个,其排列顺序是5’-Cμ-Cδ-Cγ3-Cγ1-Cα1-Cγ2-Cγ4-Cε-Cα2-3’,每个C基因包括几个编码C区各结构域的外显子。人BCR κ轻链胚系基因中,编码V区的Vκ和Jκ基因片段数分别为40和5个,Cκ基因片段数只有1个。编码λ轻链V区的Vλ和Jλ基因片段数分别为30和4个,但Cλ基因片段有4个,而且是与Jλ基因片段配对排列的(图12?2、表12?1)。

表12?1人BCR和TCR的功能性基因片段数

肽链所在染色体V D J C

BCR H 14 65 27 6 9

κ 2 40 5 1

λ 22 30 4 4 TCR

α 14 70-80 61 1

β 7 52 2 13 2

γ 7 12 5 2 δ 14 4 3 3 1

在TCR 中,β链和δ链胚系基因和结构与BCR H 链相似,即其V 区的基因有V 、D 、J 三种基因片段;α和γ链与BCR L 链相似,只有V 、J 两种基因片段(表12?1)。TCR V 、(D )、J 和C 基因的排列顺序大致与BCR 基因排列相似。

(二)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抗原受体基因的重排

BCR 和TCR 胚系基因中,V 、(D )、J 基因片段之间由内含子隔开,在淋巴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通过基因片段的重排(rearrangement ),形成V (D )J 连接重排后的DNA ,转录为初级RNA 转录本,通过剪接形成的mRNA ,翻译为带有前导序列的新生多肽,再经过多肽的加工、糖基化、切除前导序列,产生BCR (或Ig )的重链或轻链。

1.重组酶 BCR 和TCR 基因片段的重排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主要是通过一组称之为重组酶的作用来实现的:①重组激活酶基因(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 ,RAG )编码重组激活酶,

有RAG1和RAG2两种,形成RAG1/RAG2复合物,可特异性识别并切除V 、(D )、J 基因片段两侧称之为重组信号序列(recombination signal sequence ,RSS )的保守序列;②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TdT )可将数个核苷酸(N -核苷酸)通过一种非模板编码(non-template encoded )的方式加到DNA 的断端;③其他如DNA 外切酶,DNA 合成酶等。

2.等位排斥和同种型排斥 一个B 细胞克隆只表达一种BCR ,只分泌一种抗体。对于遗传上是杂合子的个体来说,保证B 细胞克隆单一的特异性以及只表达一种Ig 型的轻链,主要是通过等位排斥和同种型排斥的机制来实现的。等位排斥(allelic exclusion )是指B

细胞中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轻链或重链基因,

其中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得到表达,先重排成功的重链抑制了另一条染色体上重链基因的重排。同种型排斥(isotype exclusion)是指κ轻链和λ轻链之间的排斥,κ轻链基因表达成功即抑制λ轻链基因的表达。在人Ig中κ链和λ链之比约65:35,而在小鼠Ig中,κ链与λ链之比约为95:5。

3.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在抗体应答过程中,抗原激活B细胞后,分泌Ig 的类别可从IgM转换IgG、IgA或IgE等其他类别或亚类的Ig,这种现象称之为Ig类别转换(class switching,或isotype switching)。类别转换主要与同一V区基因与不同重链C基因重排有关。在C基因的5’端内含子中含有一段称之为转换区(switching region, S region)的序列,不同的转换区之间可发生重组。图12?3例举了重链γ3类别转换的过程。

4.膜型Ig和分泌型Ig重链基因重排B细胞发育过程中,膜表面最早表达的是IgM,成熟B细胞共表达IgM和IgD,以后通过类别转换的机制表达其他Ig类型。受到抗原刺激后,B细胞活化,分化为浆细胞并大量产生分泌型Ig。膜型和分泌型Ig重链基因的结构和重排相同,但在RNA水平上的剪接有所不同,图12?4列举膜型IgM和分泌型IgM中重链(μ链)羧基端的差别。

二、抗原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免疫系统中T细胞库和B细胞库分别包容了所有特异性不同的T细胞克隆和B细胞克隆,但它们都来自于同一个祖细胞,在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抗原受体的多样性产生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组合造成的多样性(combinational diversity) 包括众多V区基因片段的组合和轻重链的组合。在V、(D)、J基因片段重排时,只能分别取用众多V、(D)、J基因片段中的1个,因而可产生众多V区基因片段组合。以人V H为例,其排列组合的种类可达65(V H)×27(V D)×6(V J)=10530之多。以此类推,Vκ和Vλ的组合种类分别达200种和120种。理论上Ig V区基因片段的组合加上轻重链组合后的多样性约为3.2×106。

2.连接造成的多样性(junctional diversity)在重排过程中,V、(D)、J

基因片段的连接处可以丢失或加入数个核苷酸。如TdT能将N-核苷酸加到DNA断端,从而显著增加了BCR和TCR的多样性。

3.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同组合和连接造成的多样性不同,体细胞高频突变(somatic hypermutation)造成的多样性是在已成熟B细胞即已完成V基因重排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只发生在抗原刺激后外周淋巴器官生发中心的B细胞。体细胞高频突变是一种DNA点突变。常见于V区的3个CDR区,尤其是CDR3。突变后有些抗体分子结合抗原的亲和力随之升高。在抗体应答过程中,特别是再次免疫后抗体的亲和力升高的现象,称为抗体亲和力成熟(affinity maturation),主要是由抗原在生发中心中对高频突变的B细胞选择的结果。

造成TCR多样性机制与BCR基本类似,它们也具有组合和连接造成的多样性,不同的是:①TCR没有体细胞高频突变;②N-核苷酸的插入多于BCR,在BCR中只有重链有N-核苷酸插入,而在TCR中,α链和β链都有N-核苷酸的插入。

三、淋巴细胞的克隆选择

淋巴细胞的克隆选择(clonal selection)是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免疫识别阶段中的核心问题。淋巴细胞在成熟过程中,通过BCR和TCR基因的重排,获得了具有识别特异性抗原功能的BCR和TCR。由于多样性的产生,赋予了免疫系统中B细胞库和T细胞库能识别周围环境中几乎所有的抗原的潜力。T细胞克隆和B细胞克隆识别抗原的能力是在机体免疫系统未遭遇抗原前预先形成的。而某一特定的抗原进入机体只是选择出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使之活化、增殖,并分化为效应的淋巴细胞,从而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

Burnet根据天然免疫耐受现象和人工免疫耐受的实验结果,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克隆选择的理论。如图12?5所示,克隆选择学说主要的论点是:(1)众多的淋巴细胞克隆具有各自特异的抗原受体,但都来自于同一个淋巴祖细胞;(2)在淋巴细胞发育早期,未成熟淋巴细胞如结合自身抗原即被克隆删除,发生自身免疫耐受;(3)成熟淋巴细胞可识别外来抗原,并发生活化和克隆扩增;(4)同一克隆的淋巴细胞识别相同的抗原,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分化为效应细胞,清除相应的抗原。

小结

免疫细胞都来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人造血干细胞的主要表面标记是CD34和CD117。体内造血干细胞的分化有赖于骨髓和胸腺微环境。多能造血干细胞最初分化为定向干细胞,其中淋巴样干细胞继续分化为B细胞、T细胞和NK细胞;髓样干细胞发育为CFU?GEMM细胞,并进一步分化为红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免疫系统中T细胞库和B细胞库是识别众多不同抗原T细胞或B细胞克隆的总和。T、B细胞发育成熟的核心是有功能的、特异性TCR或BCR的表达,中枢免疫耐受的形成,以及TCR在识别过程中获得自身MHC限制的能力。NK细胞与T细胞可来源于共有一个前体细胞,配体为自身MHC分子的抑制性受体的表达是NK细胞免疫耐受的主要机制。编码BCR(或Ig)和TCR各条多肽链的胚系基因包括编码V区的V、(D)、J基因片段和编码C区的C基因。在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V、(D)、J和C基因片段发生重排,形成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BCR(或Ig)和TCR。众多V区基因片段的组合和轻重链的组合,N-核苷酸的插入,以及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了BCR和TCR的多样性。抗体的亲和力成熟主要与体细胞高频突变有关。淋巴细胞的克隆选择是适应性免疫应答中T、B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基础。

思考题

1.多能造血干细胞的主要特征及其表面标志。

2.多能造血干细胞和定向干细胞是如何分化的?试比较T细胞和B细胞的发育

过程及其功能性TCR和BCR的形成。

3.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自身耐受的主要机制。

4.抗原受体基因是怎样进行重排的?简述抗原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5.什么是淋巴细胞的克隆选择?简述Ig类别转换和抗体亲和力成熟。

参考文献

1. A. Neil Barclay, Marion H. Brown S. K. Alex Law, Andrew J. McKnight, Michael

G. Tomlinson, P. Anton van der Merwe. The leucocyte antigen, FastsBook. 2nd ed. London: Academic Press,1997

2. Charles A. Janeway, Jr., Paul Travers, Mark Walport, Mark J. Shlomchik.

Immunobiology: The Immune System in Health and Disease. 5th ed. New York and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 2001

3. 陈慰峰. 医学免疫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生物制品

附录3: 生物制品 第一章 范围 第一条 生物制品的制备方法是控制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采用下列制备方法的生物制品属本附录适用的范围: (一)微生物和细胞培养,包括DNA重组或杂交瘤技术; (二)生物组织提取; (三)通过胚胎或动物体内的活生物体繁殖。 第二条 本附录所指生物制品包括:细菌类疫苗(含类毒素)、病毒类疫苗、抗毒素及抗血清、血液制品、细胞因子、生长因子、酶、按药品管理的体内及体外诊断制品,以及其它生物活性制剂,如毒素、抗原、变态反应原、单克隆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调节剂及微生态制剂等。 第三条 生物制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应当符合本附录要求和国家相关规定。 第二章 原则 第四条 生物制品具有以下特殊性,应当对生物制品的生产过程和中间产品的检验进行特殊控制: (一)生物制品的生产涉及生物过程和生物材料,如细胞培养、活生物体材料提取等。这些生产过程存在固有的可变性,因而其副产物的范围和特性也存在可变性,甚至培养过程中所用的物料也是污染微生物生长的良好培养基。 (二)生物制品质量控制所使用的生物学分析技术通常比理化测定具有更大的可变性。 (三)为提高产品效价(免疫原性)或维持生物活性,常需在成品中加入佐剂或保护剂,致使部分检验项目不能在制成成品后进行。 第三章 人员 第五条 从事生物制品生产、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及其他相关人员(包括清洁、维修人员)均应根据其生产的制品和所从事的生产操作进行专业知识和安全防护要求的培训。 第六条 生产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和质量受权人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微生物学、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生物制品学等),并能够在生产、质量管理中履行职责。 第七条 应当对所生产品种的生物安全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生产、维修、检验、动物饲养的操作人员、管理人员接种相应的疫苗,并定期体检。 第八条 患有传染病、皮肤病以及皮肤有伤口者、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有潜在不利影响的人员,均不得进入生产区进行操作或质量检验。 未经批准的人员不得进入生产操作区。 第九条 从事卡介苗或结核菌素生产的人员应当定期进行肺部X光透视或其它相关项目健康状况检查。 第十条 生产期间,未采用规定的去污染措施,员工不得从接触活有机体或动物体的区域穿越到生产其它产品或处理不同有机体的区域中去。 第十一条 从事生产操作的人员应当与动物饲养人员分开,不得兼任。 第四章 厂房与设备 第十二条 生物制品生产环境的空气洁净度级别应当与产品和生产操作相适应,厂房与设施不应对原料、中间体和成品造成污染。 第十三条 生产过程中涉及高危因子的操作,其空气净化系统等设施还应当符合特殊要求。 第十四条 生物制品的生产操作应当在符合下表中规定的相应级别的洁净区内进行,未列出的操作可参照下表在适当级别的洁净区内进行:

生物制品试题

生物制品:利用微生物、寄生虫及其组分或代谢产物或免疫应答产物制备的一类物 质,用于传染病或其他有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生物制剂。疫苗:凡接种动 物后能产生自动免疫和预防疾病的一类生物制剂均称为疫苗,包含细菌性菌苗、病 毒性疫苗和寄生虫性虫苗。单价疫苗:利用同一种微生物菌(毒)株或同一种微生 物的单一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制备的疫苗称为单价疫苗。多价疫苗:指 用同一种微生物中若干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物制备的疫苗。多价疫苗能使免疫 动物获得完全的保护力,且可在不同地区使用。8、类毒素:细菌的外毒素经甲醛 处理后,失去毒性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制剂。免疫: 机体识别自我与非自我的过程。排除异己,维护自身稳定的生理反应。抗原:凡能 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 或体外发生反应的物质。也可称为免疫原。抗原决定簇:抗原的分子结构十分复杂, 但抗原分子的活性和特异性只决定于其一小部分抗原区域。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 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由于其通常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因而又称为抗原表位。灭活: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活性物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 物、激素、酶、血清因子和补体等)丧失活力过程。佐剂:凡是能增强抗原特异性 免疫应答的物质均称为佐剂生物制品学:系指研究各类生物制品的来源、结构特点、 应用、生产工艺、原理、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知识的一门科学。 基因工程疫苗:狭义的疫苗被称做传统疫苗,即完整的病原体为主制成的疫苗;而 基因工程疫苗则属于新一代疫苗或高技术疫苗范畴。灭活疫苗:又称死疫苗,是指 利用加热或甲醛等理化方法将人工大量培养的完整的病原微生物杀死,使其丧失感 染性和毒性而保持其免疫原性,并结合相应的佐剂而制成的疫苗。减毒活疫苗:又 称弱毒疫苗,是指将微生物的自然强毒株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连续传 代,使其对原宿主丧失致病力,或只引起亚临床感染,但仍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 遗传特性,用这种毒株制备的疫苗就亚单位疫苗:是指提取或合成细菌、病毒外壳 的特殊蛋白结构,即抗原决定簇制成的疫苗,这类疫苗不是完整的病毒,是病毒的 一部分物质,故称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也称遗传工程疫苗,指使用重组DNA技术克隆并表达保护性抗原基因,利用表达的抗原产物,或重组体本身制成的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主要是指将基因工程表达的蛋白抗原纯化后制成的疫 苗。抗体:指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基因治疗:就是 向有功能缺陷的细胞补充相应功能基因,以纠正或补偿其基因缺陷,从而达到治疗 的目的。1生物制品:疫苗、免疫血清、诊断制剂2根据疫苗抗原的性质和制备工艺, 疫苗又分为活疫苗、死疫苗和基因疫苗三类3按疫苗抗原种类和数量,疫苗又可分 为单价疫苗、多价疫苗和多联疫苗。按疫苗病原菌(毒)株的来源,疫苗又可分为 同源疫苗和异源疫苗4免疫就是机体对外源性或内源性异物进行识别、清除、排斥 的过程7 依据化学结构和抗原性差异,Ig可分为IgG、IgM、IgA、IgE和1gD五类。 12免疫应答的表现形式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分别由B、T细胞介导。13免疫应答具有一是特异性;二是具有一定的免疫期;三是具有免疫记忆三大特点。15常用的灭活剂为甲醛16保护剂根据作用机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渗透剂,另一类为非渗透剂17佐剂的作用机理为1.抗原递呈,2.抗原寻的,3.免疫调节18对天然强毒株进行毒力的人工致弱是培育弱毒菌毒种的主要方法,采用的途径主要有物理途径、化学途径和生物学途径,这些途径可以联合使用1细菌进行生长繁殖需要合适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营养、温度、酸碱度(pH)、渗压和气体等2与细菌生长繁殖有关的气体主要是CO2和O2,根据细菌对O2的需求,可将其分为4种类型,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5病毒的增殖过程包括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六个阶段6病毒是专性细胞的内寄生物,自身无完整的酶系统,不能进行独立的物质代谢,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提供能量、原料和场所才能进行增殖,其增殖方式为核酸复制1、生物制品学的研究内容:是研究各类生物制品的结构、功能、制备工艺、开发现状与发展战略等内容4、血浆中除含有大量的水分以外,还含有血浆蛋白等溶质。7、传统疫苗是用人工变异或从自然界筛选获得的减毒或无毒的活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的制剂或者用理化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制备的生物制剂,用于人工自动免疫以保护人或动物产生免疫力,这些制剂被称为疫苗(多用于预防),即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8、基因工程疫苗主要包括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基因缺失活疫苗、蛋白工程疫苗等等,广义的还包括遗传重组疫苗、合成肽疫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以及微胶囊可控缓释疫苗等。免疫的特性1. 识别自身与非自身(Recognition of self and nonself):机体的淋巴细胞能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结合抗原表位(epitope),这种识别非常精细,可识别异种动物之间的大分子或同种动物之间的大分子。2. 特异性(Specificity):机体的免疫应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能对某一种抗原物质产生应答。如接种痘疫苗只会产生抗痘病毒的抗体,防止痘的发生。3. 免疫记忆(Immunological memory):免疫具有记忆功能,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后会激活B淋巴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同时产生免疫记忆,对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物质会产生更快更强烈的反应,免疫期更长。免疫的功能1. 抵抗感染(Defense):机体能抵抗病原微生物侵袭的能力。又称免疫防御。抗菌、抗病毒、抗真菌、抗寄生虫免疫2. 自身稳定(Homeostasis):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衰老死亡细胞,免疫的第二个功能就是清除这些细胞,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3.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机体细胞会因物理、化学和病毒等生物因素的影响,使细胞发生癌变,形成肿瘤等,机体可识别、清除这些细胞,这是免疫系统的第三个功能。当这个功能低下或失调时,会导致肿瘤或癌症。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源性:机体免疫细胞能识别自身和异己物质,只有外源性的物质才具有免疫原性,产生免疫反应。2.分子大小:抗原物质的免疫原性与其分子大小有直接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免疫原性良好的物质,其相对分子质量一般都在10000以上,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0的物质其免疫原性较弱。3.化学组成、分子结构与立体构象的复杂性4.物理状态:不同物理状态的抗原物质其免疫原性也有差异。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通常比可溶性抗原强,可溶性抗原分子聚合后或吸附在颗粒表面可增强其免疫原性,免疫原性弱的蛋白质如果吸附在氢氧化铝胶、脂质体等大分子颗粒上可增强其抗原性。免疫应答的过程免疫应答程可人为地划分为致敏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1. 致敏阶段又称感应阶段,是抗原物质进入体内,抗原递呈细胞对其识别、捕获、加工处理和递呈,以及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阶段。2. 反应阶段又称增殖与分化阶段,此阶段是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进行增殖与分化,以及产生效应性淋巴细胞和效应分子的过程。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淋巴母细胞,最终成为效应性淋巴细胞,并产生多种细胞因子;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一部分T、B细胞淋巴细胞在分化的过程中变为记忆性细胞(Tm和Bm)。这个阶段有多种细胞间的协作和多种细胞因子的参加。3. 效应阶段此阶段是由活化的效应性细胞CTL(细胞毒性T细胞)与TD(迟发型变态反应性T细胞)细胞和效应分子(抗体与细胞因子)发挥细胞免疫效应和体液免疫效应的过程,这些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共同作用清除抗原物质。影响抗体产生的因素1. 抗原方面 A. 抗原的性质B. 抗原的物理状态C. 抗原用量、接种次数与时间间隔D. 接种途径E.佐剂作用2. 机体方面 A. 遗传因素 B.年龄幼龄、青壮年、老龄动物等。 C.其他因素营养、应激、健康状况等。9、简述制备高免血清的免疫程序及免疫方法免疫程序分为两个阶段(一)基础免疫先用疫苗按预防量作第一次免疫,1~3周再用较大剂量的灭活菌或活菌或特制的灭活抗原再免疫1~3次。(二)高度免疫,一般在基础免疫后2~4周开始进行,注射的抗原为强度,免疫剂量逐渐增加,每次注射抗原时间间隔为3~10天,高免得注射次数要视血清抗体效价而定。(三)免疫途径皮下、肌肉,多部位注射法问答题1死疫苗与活疫苗的优缺点①活疫苗可以在免疫动物体内繁殖;能刺激机体产生全面的系统免疫反应和局部免疫反应。优点:免疫力持久,有利于清除野毒;产量高,产品成本低。缺点:疫苗残毒在自然界动物群体内持续传递后有毒力增强和返祖危险;有不同抗原的干扰现象;要求在低温、冷暗条件下运输和储存。 ②死疫苗不能再动物体内繁殖的疫苗。优点:比较安全,不发生全身性副作用, 无毒力返祖现象;有利于制备多价或多联等混合疫苗;制品稳定,受外界环境影响 小,有利于保存运输。缺点:死疫苗免疫剂量大,生产成本高,需多次免疫。该类 疫苗一般只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免疫记忆,故常需要用佐剂或携带系统来增 强其免疫效果。2、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为例,简述卵黄抗体的制备1. 选择健康无 病的产蛋鸡群,开产前或开产后,以免疫原性良好的IBD油佐剂灭活疫苗肌肉注射 2ml每只。2. 7~10d后,重复注射一次,7~10d后再注射一次。油佐剂剂量适度递增。3. 免疫后定期检测卵黄抗体水平,琼扩达1:128时开始收集,琼扩降到1:64时停止。4. 对高免蛋进行灭菌,打开收集卵黄,加入生理盐水进行稀释,稀释后的卵黄抗体琼扩效价不低于1:16~1:32,加青链霉素和硫柳汞充分搅拌后分装4 ℃保存。4、研制菌苗的新方法①对细菌感染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及涉及许多病原体毒力决定簇如粘附素、侵袭素、荚膜多糖、脂多糖、毒素等编码基因及其产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与鉴定,是不断设计和研制新型疫苗的重要基础。②针对不同病原体致病特点和毒力决定簇的特点,发展和产生了不同的菌苗研制方法,得到不同类型的菌苗。5、理想菌苗的条件①安全,遗传性状稳定,无毒性,无致癌性,无致畸变或致流产性。②结构简单清楚,可生物降解,有生物相容性,与组织抗原无免疫学交叉反应。③对各年龄组人群均有长时间的免疫保护作用。④多价,有更大的覆盖面,最好一次性免疫。⑤能口服,能有效诱导粘膜免疫。⑥易于生产,储存及服务,不需冷藏。10、抗体的治疗机制①中和作用:用于感染性疾病,使病原体或其产生的毒素丧失致病力。②示踪或导向作用:使与其相连的功能性分子特异性地激活或封闭、破坏靶细胞或靶分子。③竞争性抑制作用/拮抗作用:与体内产生或体外进入的物质结合,阻止其与靶分子作用产生毒性损害。④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及补体依赖性细胞溶解作用。⑤通过内影像作用模拟抗原,使疫苗更具安全性及广泛性。2、传统疫苗与新型疫苗的区别:传统疫苗:①疫苗的研制则主要是通过人体实验从经验与失败中获得。②20世纪以来,随着病原学、流行病学、免疫学,特别是病毒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大量传统疫苗相继问世。③免疫学的进展,使人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中和抗体判定疫苗成功与否。几乎所有免疫保护机制明确,可以产生中和抗体,又易于培养的疫苗都已获得成功。甚至一些新出现的疾病,主要具备上述特点,也可使用传统疫苗技术迅速研制成功。④对于免疫保护机制不明确,有潜在致癌性或免疫病理作用,以及病原不能或难于培养的疫苗,使用传统疫苗技术就很难研制成功。新型疫苗:①新型疫苗则是在分子生物、分子免疫学、蛋白化学以及相应的生物高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②重组DNA技术包括促进了疫苗生产技术的发展。③从现代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把疫苗定义为:一种使用抗原通过诱发机体产生特异免疫反应以预防和治疗疾病或达到特定医学目的的生物制剂。 ④目前新型疫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进传统疫苗和研制传统技术不能解决的新疫苗两个方面,包括肿瘤疫苗、避孕疫苗及其它非感染性疾病疫苗的研究,其中发展治疗性疫苗已成为新型疫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单选题10、冷冻干燥的优点是(ABCDE )A、可避免药品因高热而分解变质B、产品剂量准确,外观优良C、所得产品质地疏松,加水后迅速溶解恢复药液原有的特性D、含水量低,一般为1%~3%。干燥在真空中进行,不易氧化,有利于产品长期储存E、产品中微粒物质比用其他方法生产时少,因为污染机会相对减少。 1、构成抗原的基本条件:异物性、一定的理化特性、特异性。 2、蛋白质根据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有:盐析法、有机溶剂法层析法、等电点层、疏水析法;根据分子大小、形状和密度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有:凝胶过滤层析法、透析法、过滤和超过滤法、离心和超离心法等;根据电性不同:离子交换层析法、等电点沉淀法、电泳和等电聚焦电泳等;根据立体结构中的特定电位与某种特定配体的特异亲和力进行分离,叫亲和层析法。 3、生物反应器的类型有:搅拌式生物反应器、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固定床式生物反应器、流化床式生物反应器、袋式或膜式生物反应器、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以及可同时制备巨载体和微囊等的固定化培养的生物反应器等。 4、新型疫苗包括:工程基因疫苗、遗传重组疫苗、合成肽疫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微胶囊疫苗。 5、破碎细胞的方法有:高压匀浆法、高速珠磨法、超声振动破碎法、压力法、反复冻融法、化学渗透法、酶溶破碎法。 6、细菌外毒素的特征:毒性强、具有亲组织性、具有抗原性、是一种双组分结构蛋白质。 7、用生物反应器进行细胞培养过程中需检测的物化参数有:温度、pH、溶氧、搅拌、进出液流量。7、生物制品的质量鉴定包括:理化鉴定、安全鉴定、效力鉴定、其中理化鉴定包括:外观、真空度、溶解时间、化学鉴定(蛋白质含量测定、防腐剂含量测定、纯度测定、其他)安全鉴定包括:一般安全性鉴定(异常毒性试验、无毒实验、热原试验)杀毒、灭活和脱毒情况的检查(活毒检查、解毒检查、残余毒力试验)外源性污染检查(野毒检查、支原体检查、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和爱滋抗体的检查、残余细胞DNA检查)过敏性物质检查(过敏性试验、血型物质的检测)效力鉴定包括动物保护性试验、活菌数和活病毒滴定测定、抗毒素和类毒素的单位测定、血清学试验 请简述生物制品分包装的作用?(1)保护内装物:防止劣化变质,防止破损,防止侵入或泄漏(2)方便使用:单元化包装,多剂量包装,组合包装(3)构成商品,促进销售:一个独立的包装,都有具体的品名、规格、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以及生产厂家的封口保证。(4)物流合理化生物制品理想的效力检定应具备的条件是哪些?(1)试验方法具最佳代表性(2)试验方法应简便易行,重复性好(3)结果应明显(4)所用试验动物应标准化(5)试验结果要能与流行病学调查基本取得一致灭活疫苗的优点与不足?优点:1.较为安全 2.能制备多价混合疫苗 3.稳定、耐热性相对较好.不足:1.一般需多次接种及加强没有 2.不能诱生局部抗体,一般无细菌没有作用3.需要病毒抗原高浓度请简述生物制品的分装过程(一)分装容器的准备(1)清洗1)玻璃容器的清洗:60℃热水清洗三次,清洗水源为纯化水,最后一次需用无热源注射用水冲洗。2)橡胶塞的清洗:用0.1mol/L氢氧化钠液煮沸,反复搓洗干净,随后用0.1mol/L盐酸水溶液煮沸30min至1h,再用饮用水洗净,最后用注射用水冲洗。3)将洗净的玻璃容器倒置于洁净的盒内,并将盒加盖密封。(2)干燥灭菌耐高温的玻璃容器、铝盖等包装材料用180℃干热灭菌2h,以彻底破坏热原,橡胶塞用高压蒸汽灭菌法(121℃,30min)灭菌,灭菌好的空瓶存放于有空气净化装置的柜子内,瓶子存放时间最好不超过24h。(二)灌装和封口灌装必须在100级的净化室中无菌条件下进行。药液灌装要准确,药液不沾瓶壁,不受污染,注入容器的量比标示量多。封口要严密不漏气。安瓿颈端应圆整光滑,无尖头和小泡。搅拌式生物反应器有哪些基本构件?各部件的功能?(1)罐体功能:防止高速搅拌时,形成湍流(2)搅拌系统功能:使细胞在培养基中均匀分布,使养分能充分地被细胞利用,同时还可使气体分散成较小的气泡,增大气液界面,有利于氧的传递。(3)加温和冷却系统功能:满足不同微生物和动植物细胞生长对温度的要求。(4)进出气系统功能:满足不同微生物和动植物细胞生长对氧的要求。(5)进出液系统功能:方便反应物的收集和控制,提高反应器的生产效率。(6)检测和控制系统功能:保证生物反应器的物化参数处在微生物或细胞生长的最佳条件。(7)管线和接头功能:可直接用火焰消毒以防止连接时污染。请简述类毒素的生产过程(1)产毒生产毒素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菌种、产毒培养基、培养方法。(2)脱毒影响脱毒的几个因素有:温度、pH、甲醛浓度、毒素。(3)精制精制条件要温和,避免对抗原性有任何损伤。多糖类制品纯化的方法有哪些?(1)沉淀法(2)盐析法(3)季铵盐沉淀法(4)纤维素柱层析法5)离子交换法6)金属配合物法论述题冷冻干燥的工艺过程1、冻结制品在干燥之前必须进行预冻,预冻方法有速冻法和慢冻法。速冻法是在产品进箱之前,先把冻干箱温度降到-45℃以下,再将制品装入箱内,这样急速冷冻,形成细微冰晶,制得产品疏松易洗。此法不易引起蛋白质变性,对于酶类活菌活病毒的保存有利。慢冻法可使溶液形成大冰晶,使溶液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受到应力,延长了共熔混合物中盐对生物活性物质的作用时间,从而增加了分子聚合的机会,导致变性。此法适合细菌或细胞制品。2 第一次干燥第一次干燥的目的主要是除去大量的游离水及部分中间型结合水。在这一程序中,冻干物质的温度应始终低于共熔点,否则它将溶解产生气泡,造成变性,甚至引起分子结构的变化。若冻干物质在4%左右的残余水分下能稳定,即可终止冻干,进行封口包装,否则要进行第二次干燥。3/第二次干燥第二次干燥的目的主要是去除残余的中间型结合水,但要注意不要除去结构型结合水,否则蛋白质会发生氧化作用,也会破坏蛋白质的三级和四级结构,使生物活性物质变性失活。4/封口干燥完毕后应及时封口,封口前可抽真空或充氮,避免干燥物质暴露于氧气中。试论述基因工程疫苗的表达系统和其生产工艺过程基因工程的表达系统主要有酵母表达系统和CHO表达系统.酵母表达系统:它将酵母作为表达系统来生产乙肝表面抗原。其基因构建是:用内切酶先将HBV的S基因切出,前面加上甘油醛磷酸脱氢酶作为启动子,后加上ADH-1 作为中止物形成一个基因盒,与PBR-322质粒重组,再与酵母的2 μDNA复制起点构成穿梭质粒转化入酵母细胞。一般用于生产的酵母重组细胞HBsAg的表达量多于5μg/ml,但不能分泌到细胞外,必须将细胞破碎后才能得到HBsAg。生产工艺:工程菌(酵母)大罐发酵,收集菌体→菌体破碎,收集抗原→硅胶对抗原吸附(粗提)→过疏水层吸住(精纯)→甲醛灭活→稀释加佐剂→分装→成品及检定。CHO表达系统:我国构建的CHO表达细胞为C28株。生产工艺:CHO表达细胞株→转瓶细胞培养,表达HBsAg →收集分泌出的抗原→溴化钾超离心→硫酸铵沉淀(粗提)→超滤→疏水层析或凝胶过滤(精纯)→甲醛灭活,除菌过滤→稀释加佐剂→分装→成品及检定。GMP 大题涉及三方面:(1)人员高素质的人员是推行实施GMP的重要保证(2)硬件符合要求的硬件是实施GMP的先决条件(3)软件即组织、制度、工艺、操作、卫生标准、记录、教育等管理规定。GMP的作用和特点:1、GMP实施涉及两方面:政府药政部门从管理角度出发,把GMP看成是政府对药厂提出的最低要求,并作为药品质量监督员检查药品质量和药厂的的依据;对制药单位来说,应把GMP 视为本厂所必须具备的技术水平,即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和质量监测应达到的必需水平。2、GMP是根据通用的原则性规定,针对本国所有药厂而制定,各药厂应按GMP要求,制定更具体的实施实例3、GMP是防患于未然。应该把重点放在生产过程,通过对生产过程的严格控制来保证生产出安全有效的药品。4、GMP强调有效性的证实。5、在管理系统上,GMP要求有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两权分立的特点,在组织上两者的地位是平行的,在人事两部门的负责人不能互相兼任。 6、GMP强调人员素质、卫生要求、无菌要求、核对制度以及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实施GMP意义:1、实施GMP是我国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先决条件。2、实施GMP是企业及其产品增加竞争力的重要保证。3、实施GMP,才能是药品质量得到最大限量的保证,才能保障人民安全用药,这是企业对人民安全与健康高度负责精神的具体体现。

干细胞免疫疗法是世界上的终端疗法

——干细胞免疫疗法是世界上的终端疗法 当年一个全民补钙的理念,今天“双青胶囊”使补骨髓成为现实,全民补骨髓的趋势刚刚兴起,将给人类带来健康活力。 树老干枯,人老髓衰,骨髓饱满疾病全无,骨髓流失器官衰老,骨髓免疫寿命延长,年轻的骨髓让生命返老还童!骨髓是干细胞的种子,免疫细胞的源泉,“双青胶囊”能透过骨髓滋养孔对骨髓进行全方位的滋养调理,三个月等同全新的骨髓再造,全新的骨髓能激活人体静止的干细胞,提高造血干细胞的数量,修复免疫系统,主动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根本改变人体内部环境,从而起到对疾病的治疗作用,这是医疗史上的一场革命,也是世界上的终端疗法——干细胞免疫疗法。 一、干细胞疗法——现今世界上的终端疗法 干细胞疗法也叫免疫疗法。它的基础概念是——骨髓干细胞。这种细胞通过分化再生各种不同的细胞。简单的说,人体内骨髓的增多,能使造血干细胞数量提高,因此骨髓的再生和增强对于维持人体生命和免疫力都十分重要。骨髓再生能整体调节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使这三大系统有效的增强调控能力。促使消化系统、循环系统、骨骼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系统、生殖系统等六大系统自然恢复功能。均可使许多疾病不治自愈和内环境的稳定。使肌体健康生长和生存。干细胞作为一类未分化细胞和原始细胞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干细胞可以定向分化肌体内的功能细胞,形成任何类型的组织和器官具有可朔性。因此被称为源泉细胞、万能细胞,它能抑制细胞变异,并能修复、排除变异细胞、再生、分化新的细胞。 当骨髓生成神经干细胞时,它可以治疗帕金森氏病症、老年性痴呆症、脊柱侧弯硬化及外伤所致的脊柱损伤、中枢神经肿瘤等;生成胰腺干细胞可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及其它型糖尿病;生成肝脏造血干细胞时可治疗慢性肝炎肝腹水肝硬化;生成角膜干细胞时可以治疗各种眼病,能使眼角膜再生。干细胞疗法应用于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必将成为人类健康长寿的福音。 二、骨髓——免疫细胞的孵化器

生物制品与工艺习题(1)(精选.)

一、名词解释 生物制品:是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原料,应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制成,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 GMP: 是英文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的缩写,中文的意思是“良好作业规范”,或是“优良制造标准”,是一种特别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实施对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 疫苗:一切通过注射或黏膜途径接种,可以诱导机体产生针对特定致病原的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免疫,从而使机体获得保护或消灭该致病原能力的生物制品。 抗原:在机体内能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诱导机体产生可与其起特异反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物质。 灭活疫苗:又称死疫苗,是指利用加热或甲醛等理化方法,将人工大量培养的完整的病原微生物杀死,使其丧失感染性和毒性而保持其免疫原性,并结合相应的佐剂而制成的疫苗。 减毒活疫苗:又称弱毒疫苗,是指将微生物的自然强毒株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方法,连续传代,使其对原宿主丧失致病力或只引起亚临床感染,但仍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遗传特性,由此制备的疫苗称为减毒活疫苗。 类毒素:细菌外毒素经甲醛作用及加温处理后可以除去毒性而保留其免疫原性。亚单位疫苗:指提取或合成细菌、病毒外壳的特殊蛋白结构及抗原决定簇制成的疫苗。因不是完整病毒而是病毒的一部分物质,故称亚单位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也称遗传工程疫苗,是指使用重组DNA技术克隆并表达保护性抗原基因,利用表达的抗原产物或重组体本身制成的疫苗。 抗原提呈细胞: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能将抗原物质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辅佐细胞。 免疫佐剂:能非特异地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式与抗原结合而增强其特异免疫性的物质。 细菌类疫苗:用细菌、支原体、螺旋体或其衍生物制成,进入人体后使机体产生抵抗相应细菌能力的生物制品。 病毒类疫苗:用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或其衍生物制成,进入人体后使机体产生抵抗相应病毒能力的生物制品。 正常人免疫球蛋白:又称丙种球蛋白或多价免疫球蛋白,是采用低温乙醇蛋白分离法或经批准的其他蛋白质分离方法从健康人血浆中分离制得的免疫球蛋白浓缩剂。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是由对某些病原微生物具有高滴度抗体的血浆制备的特异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是一组由机体的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小分子或中等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质(多肽)与糖蛋白。 血液制品:由健康人血浆或特异免疫人血浆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成的血浆蛋白组分或血细胞组分制品,可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被动免疫预防。基因治疗: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正常基因直接导入患者病变部位的靶细胞,通过控制目的基因的表达、抑制、校正、替代或补偿缺陷或异常基因,从而恢复受体细胞、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集落刺激因子(CSF):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增殖分化, 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的集落的细胞因子。 干扰素(IFN):机体在病毒感染时合成释放的,能干扰病毒DNA或RNA的复制,

诊断药品生化药品生物制品的定义

诊断药品生化药品生物制品的定义 诊断药品是指用于造影(碘化油)、器官功能检查(组织胺)及其他疾病诊断用的制剂(刚果红)。包括体内使用的诊断药品和按药品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艾滋病(人体免疫缺陷)抗体、梅毒检测试剂和ABO血型分型检测试剂。 生化药品是指以生物化学方法为手段从生物材料中分离、纯化、精制而成的用来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药品.比如氨基酸、肽、蛋白质、酶类。 生物制品是指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学技术制成的免疫制剂或有生物活性的制剂。可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根据生物制品的用途可分为预防用生物制品、治疗用生物制品和诊断用生物制品三大类。预防用生物制品均用于传染病的预防,包括疫苗、类毒素和γ -球蛋白三类。 疫苗是由细菌或病毒加工制成的。过去中国生物制品界和卫生防疫界习惯将细菌制备的称作菌苗,病毒制备的称作疫苗,有的国家将二者都称作疫苗。类毒素也可称作疫苗。疫苗分灭活疫苗和活疫苗。 ①灭活疫苗。制备过程是先从病人分离得到致病的病原细菌或病毒,经过选择,将细菌放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收获大量细菌,再用物理或化学法将其灭活(杀死),可除掉其致病性而保留其抗原性(免疫原理);病毒只能在活体上培养,如动物、鸡胚或细胞培养中复制增殖,从这些培养物中收获病毒,灭活后制成疫苗。 ②活疫苗。指人工选育的减毒或自然无毒的细菌或病毒,具有免疫原性而不致病,经大量培养收获病毒或细菌制成。活疫苗用量小,只需接种一次,便可在体内增殖而达到免疫功效,而灭活疫苗用量大,并且需接种2~3次方能达到免疫功效。二者各有优缺点。现在,疫苗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来制备,主要用于尚不能用人工培养的细菌或病毒。 一些细菌在培养过程中产生的毒性物质称为外毒素,外毒素经化学法处理后,失去毒力作用,而保留抗原这种类似毒素而无毒力作用的称为类毒素,如破伤风类毒素。接种人体可产生相应抗体,保持不患相应疾病。 γ-球蛋白是血液成分之一,含有各种抗体。人在一生中不免要患一些疾病,病愈后血液中即存在相应抗体,胎盘血也是一样。有些传染病在没有特异疫苗时,可用γ-球蛋白作为预防制剂。现今给献血人员接种某些疫苗或类毒素,从而产生高效价抗体,用其制备的γ-球蛋白称特异γ-球蛋白,如破伤风、狂犬病、乙型肝炎特异γ-球蛋白。有人认为γ-球蛋白是“补品”而当作保健品用,这是不对的。 治疗用生物制品包括各种血液制剂、免疫制剂如干扰素。按治疗作用机理可分为特异的(如抗毒素和γ-球蛋白)和非特异的(如干扰素和人白蛋白等)。临床医生将抗毒素及γ-球蛋白作常规治疗用药品,实际上也起预防作用。血液制剂在治疗用生物制品中占非常大的比例。中国生产和正在研制的血液制剂已有50余种。有些单克

免疫细胞治疗现状

免疫细胞治疗现状 一、免疫细胞治疗概念和分类 细胞治疗分为干细胞治疗和体细胞治疗(免疫细胞治疗)。前者包括ES、神经干细胞、骨髓干细胞、外周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脐带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治疗等。后者体细胞治疗一般是指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是通过干细胞移植来替代、修复患者损失的细胞,恢复细胞组织功能,从而治疗疾病。 免疫细胞治疗技术是通过采集人体自身免疫细胞,经过体外培养,使其数量扩增成千倍增多,靶向性杀伤功能增强,然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从而来杀灭血液及组织中的病原体、癌细胞、突变的细胞。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具有疗效好、毒副作用低或无、无耐药性的显着优势,成为继传统的手术疗法、化疗和放疗后最具有前景的研究方向之一。 免疫细胞治疗主要包括非特异性疗法LAK、CIK、DC、NK 和特异性TCR、CAR。(非特异性没有明确的免疫细胞靶点,是从整体上提高人体免疫力而达到缓解肿瘤症状,特异性治疗具有明确的靶点和机制,能通过激活或者抑制明确靶点来实现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免疫激活)。 目前,国际最领先的是CAR-T细胞治疗,辉瑞、诺华等巨头与生物技术公司合作从事CAR或TCR开发,国内这块还没出成果,还处在临床试验阶段。而我国广泛使用的是非特异性细胞疗法,主要涉及CIK,DC-CIK治疗,比如双鹭药业,北陆药业,中源协和等公司已经运用于临床治疗中,还有些处在临床试验阶段。 二、传统非特异性细胞治疗 CIK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是将人体外周静脉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培养而获得的一群异质性细胞,其中CD3+和CD56+双阳性细胞为其主要效应细胞,兼具T细胞特异性杀肿瘤和NK细胞非MHC限制性杀瘤的特点。目前CIK细胞主要用于手术后、放化疗后微小残留病灶的清除及调节患者免疫能力。 CIK 细胞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清除肿瘤微小残余病灶,防止复发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3 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 (1)直接杀伤肿瘤细胞:CIK 细胞表面含有与靶细胞(肿瘤细胞)表面分子结合的受体,启动细胞溶解反应释放一些细胞毒颗粒或因子,从而溶解肿瘤细胞。 (2)释放细胞因子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CIK 细胞可分泌IL-2、IFN-γ、TNF-

第十二章 造血干细胞及免疫细胞的生成

第十二章造血干细胞及免疫细胞的生成一、选择题 A型题 1.哺乳动物的造血最早发生在() A.胎肝 B.卵黄囊 C.骨髓 D.胸腺 E.脾脏 2.出生后,主要的造血场所为() A.胎肝 B.卵黄囊 C.骨髓 D.胸腺 E.脾脏 3.人B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是() A.骨髓 B.法氏囊 C.扁桃体 D.脾生发中心 E.肠集合淋巴结 4.T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是() A.骨髓 B.胸腺 C.脾脏 D.淋巴结 E.法氏囊 5.NK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是() A.骨髓 B.胸腺 C.脾脏 D.扁桃体 E.淋巴结 6.免疫细胞都来源于() A.淋巴样干细胞 B.髓样干细胞 C.多能造血干细胞 D.定向干细胞

E.CFU-GEMM细胞 7.小鼠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不包括() A.CD90 B.Kit+(CD117) C.CD34 D.WGA+ E.Sca-1+ 8.小鼠干细胞因子的受体是() A.CD90 B.CD117 C.CD34 D.WGA+ E.Sca-1+ 9.人造血干细胞的主要标志是() A.CD34和CD117 B.CD3 C.CD4和CD8 D.Igα∕Igβ E.CD56和CD16 10.关于CD34,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是一种高度糖基化跨膜蛋白 B.是人造血干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 C.骨髓基质细胞、大部分内皮细胞等也可表达D.小鼠造血干细胞不表达CD34 E.成熟血细胞表达CD34 11.下列哪种细胞不是由髓样干细胞分化而成()A.红细胞 B.血小板 C.中性粒细胞 D.NK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 12.下列哪种细胞不是由淋巴样干细胞分化而成()A.T细胞 B.B细胞 C.浆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NK细胞 13.下列哪两种细胞在发育早期共有一个前体()

第十二章造血干细胞及免疫细胞的生成

第十二章造血干细胞及免疫细胞的生成 免疫细胞都属于血细胞,所有血细胞都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因此在一定意义 上讲,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就是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熟的过程。 第一节 造血干细胞的特性和分化 一、造血干细胞的起源和表面标记 (一)造血干细胞的起源 哺乳动物的造血最早发生在卵黄囊,随后转移到胎肝,胚胎发育中期以后以 及出生后,骨髓成为主要的造血场所,并为B细胞发育的中枢免疫器官;胸腺 是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的中枢免疫器官。 早期的造血干细胞是多能造血干细胞(pluripotent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具有自我更新(self?renewing)和分化(differentiation)两种重要的潜能,赋予 机体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始终保持造血能力。多能造血干细胞最初分化为共同淋巴 样祖细胞和共同髓样祖细胞等等。 (二)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记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为造血干细胞表面标记的研究及其分离纯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人造血干细胞的主要表面标记为CD34和c-kit (CD117),不表达谱系(lineage)特异性标记。 (1)CD34:CD34是一种高度糖基化跨膜蛋白,有1%~4%骨髓细胞表达 CD34,其中包括了造血干细胞,是造血干细胞的一种重要标记,应用CD34单 克隆抗体可从骨髓、胎肝或脐血中分离、富集造血干细胞。随着造血干细胞的分 化成熟,CD34表达水平逐渐下降,成熟血细胞不表达CD34。 (2)CD117:CD117是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的受体,是原 癌基因c?kit的编码产物Kit。CD117是属于含有酪氨酸激酶结构的生长因子受体,胞膜外区结构属IgSF。CD117+细胞约占骨髓细胞的1%~4%,50%~70% CD117+骨髓细胞表达CD34,因此,CD117也是多能造血干细胞的重要标记。 (3)Lin-细胞:应用针对T细胞、B细胞、NK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 胞、巨核细胞、髓系以及红系等多种谱系相应单克隆抗体的混合抗体(CD2、CD3、CD14、CD16、CD19、CD24、CD56、CD66b和血型糖蛋白A等抗体)结合免

生物制品的基本知识

生物制品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生物制品 ?生物制品是根据免疫学原理,用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以及微生物的毒素等)、动物的血液、组织制成的,用以预防、治疗以及诊断人或动物传染病的一类药品。其中包括:供预防传染病发生的菌苗、疫苗、类毒素;供治疗或紧急预防用的抗菌血清、抗病毒血清、抗病毒素、噬菌体、干扰素等;和供诊断传染病用的各种抗原抗体诊断液等。 二、生物制品的分类 ?1、菌苗、疫苗和类毒素2、抗病血清3、诊断液 1.1 菌苗:按抗原菌株的处理,可区分为死菌苗和活菌苗。 ?死菌苗是使用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强毒菌种,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利用化学和其他方法,在不破坏其抗原的原则下,将其杀死制成的。其优点是性质稳定,安全性高,保存期一般在1年左右。但其免疫力不及活菌苗,免疫次数多,用量大,产生免疫力慢,免疫力时间短。 ?活菌苗是选用无毒或弱毒但免疫原性高的菌种,经培养、繁殖后制成的。活菌苗株进入机体后,能继续生长繁殖,对机体呈长时间刺激,持续产生抗体。于死菌苗相比,活菌苗具有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免疫效果好,免疫期长达(1~2)年等优点。 1.2疫苗:是用病毒或立克次氏体,接种于动物、鸡胚或组织培养后,加以处理而制成的。可分为弱毒疫苗和死毒疫苗。 ?弱毒疫苗给动物接种以后,一般看不到动物有任何发病症状,即使有反应,也甚轻微。其他有点与活菌苗大体相同;但若保存温度不适宜,很易失效。所以一般都制成冻干产品,并备有相应的冷藏设备。 ?死毒疫苗一般是用化学药品将病毒灭活,而保留其免疫原性。 1.3类毒素:使用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加入甲醛处理后,使之变为无毒性但仍有免疫原性的制剂。 抗病血清 ?2.1 抗病血清是抗菌,抗病毒、抗毒血清的总称。 ?2.2 凡是用细菌免疫马或其他大动物所取得的免疫血清,称为抗菌血清。 ?2.3 凡是用病毒免疫马或其他大动物,所取得的免疫血清,称为抗病毒血清。 ?2.4凡是用细菌类毒素或毒素免疫马或其他大动物,所取得的免疫血清、称为抗毒素。(或抗毒血清) ?诊断液 ?常用的诊断液可以区分为: ?3.1 抗原:用以检验动物血清中有无特异性抗体存在。 ?3.2 诊断血清:诊断血清内有经标定的已知抗体,用以检查可疑畜禽组织内,有无该种疫病特异性抗原(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物)存在。 ?3.3 变态反应原:是利用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制成的一种具有特异性的诊断液。 三、使用生物制品注意事项 ?1、药瓶上必须有完整的瓶签,并有厂名、稀释倍数。已稀释的药品限当日用完,为用完的应予废弃。 ?2、死菌苗、诊断液及血清,要求在2~15℃下保存和运送。若在严寒季节运送,应避免冻结。须在低温保存的活菌苗或弱毒疫苗,在运输中温度不得高于10 ℃,并防日光照射。 ?3、必须按厂家印发的说明书所载方法使用,不得擅自更改,以免影响药品效果,甚至发生事故。 四、常用疫苗菌苗 1、猪瘟疫苗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死亡率高、无药可治。 ?猪瘟疫苗——本品是弱毒苗、分以下种类: ?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系采用感染兔化弱毒的乳兔的组织制作而成,则为猪瘟兔化弱毒乳兔组织冻干苗—注射四天可产生免疫力。断奶后仔猪免疫、免疫期可达六个月到一年半。采用兔的脾脏、淋巴制作而成则为猪瘟脾淋苗。(效果好、价格高) ?猪瘟兔化弱毒牛体反应冻干苗:系采用接种过猪瘟疫苗牛的组织制作而成。 ?猪瘟兔化弱毒细胞培养冻干苗:利用接种过猪瘟兔化苗动物的细胞经培养研制而成(价格低、产量高、效果差)。

生物制品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1、联合免疫:采用多种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联合制成多联或多价疫苗,注射这种疫苗克预防多种传染病或相同疾病的不同亚型,也可将多种疫苗同时进行免疫接种,已达到预防多种传染病的目的。 2、免疫佐剂:凡非特异地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式与抗原结合而增强其特异免疫性的物质 3、先天性免疫系统:是人体天生具有的免疫保护系统,包括四道主要防线,即物理防线、生理防线、吞噬细胞防线和感染反应防线。 4、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又称生物合成亚单位疫苗或重组亚单位疫苗,主要是指将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基因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分离,然后与载体DNA相连接,再经载体将抗原基因带进受体进行复制与表达,最后将基因工程表达的蛋白质抗原分离纯化后制成的疫苗。 5、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能引起肿瘤出血性坏死。对各种正常细胞具有广泛的免疫生物学活性。 6、单克隆抗体:是将抗体产生细胞与具有无限增值能力的骨髓瘤细胞相融合,通过有限稀释法及克隆花使杂交瘤细胞成为纯的单克隆细胞系而产生。 7、抗原: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的物质。 8、转基因植物疫苗:通过介导特定的外源基因来获得转基因植物,以改良植物、研究植物功能,生产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蛋白质。 9、细胞因子:是人类或动物的各类细胞分泌的具有多样性生物活性的因子,是一组可溶性的不均一的蛋白质分子,能够调节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10、类毒素:是一种主动免疫制剂,用于细菌毒素性疾病的预防,包括白喉、破伤风等类毒素。 11、灭火疫苗:是将自然强毒株或标准菌株人工大量培养后,经加热处理或福尔马林、戊二醛、B-丙内酯等化学处理制成的。灭火疫苗需加工佐剂以提高其免疫效果。 12、集落刺激因子:是一类能参与造血调节过程的酸性糖蛋白分子,在体外培养中能刺激骨髓造血细胞分化增值为细胞集落,又称造血刺激因子或造血调节因子。 13、疫苗:是一种特殊的药物,一类由免疫学的经验、理论和生物技术共同发展而产生的生物制品,它与一般药物具有明显的不同,主要用于健康人群,通过免疫机制预防疾病发生。 14、离子交换层析:是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依据流动相中的组分离子与交换剂上的平衡离子进行可逆交换时的结合力大小的差别而进行分离的一种层析方法。 15、蛋白质等电点沉淀:当蛋白质溶液的PH=pI时,蛋白质的净电荷为0,因而失去了水化和分子间相斥的作用,疏水性氨基酸残基暴露,蛋白质分子相互靠拢、聚集,最后形成沉淀析出,即等电点沉淀。 16、免疫原性:指疫苗接种进入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影响因素包括:1,抗原的强弱、大小和隐定性2,抗原的理化性质

干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差别,您有必要了解一下

干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差别,您有必要了解一下!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由细胞构成的王国,极其精密复杂,同时又高度有序。任何伟大的王国都既需要能干建设者,也需要勇猛防卫兵。我们身体细胞王国也不例外。简单来说,干细胞就是建设者,免疫细胞则是防卫兵! 干细胞是建设者 干细胞是构筑人类形态的原始细胞,通过分化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生细胞,根据需要发育成人体内各种类型的组织和器官。 当我们成年后身体不再成长,干细胞又会扮演细胞王国的维护者,及时替换和更新衰老或受损的细胞。因为数量非常丰富,可塑性极强,又被医学界称为“万能细胞”。 免疫细胞是防卫兵 当有外敌入侵,如细菌和病毒,免疫细胞就会扮演细胞王国的军队,快速反应,将其清除。如果细胞王国中出现叛变分子,如正常细胞突变为癌细胞,免疫细胞就会扮演安保系统,将其识别并清除。 但是,当外敌入侵过多,或王国内叛变分子太多,免疫细胞没有能力全部清除时,我们的身体就会生病。不幸的是,当我们慢慢衰老,体内干细胞和免疫细胞的数量及活力均会不断减弱。 幸运的是,科学家开发了基于干细胞和免疫细胞的生物医学技术,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①干细胞与免疫细胞提取方式有何不同? 干细胞可以从多种人体组织中提取。以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间充质干细胞为例,最初是从骨髓中提取的,后来在新生儿脐带、脂肪、牙髓等多种人体组织都能提取到。 研究发现,新生儿出生后带来的脐带胎盘中有非常丰富的干细胞,使用和提取对新生儿和妈妈都没有任何伤害,并且在用于治疗各类难治重病时,有非常好的效果和潜力。而牙髓干细胞可以来自小孩的乳牙或成人的智齿等,相较于一生只能存储一次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给大家提供了更多的存储机会。 目前,免疫细胞的来源主要是血液,包括成人的外周血和婴儿的脐带血。血液中含有大量功能成熟的免疫细胞,在我们的身体内不停循环,时刻保护我们的健康。其用途广泛,前景广阔,为未来免疫细胞技术研究突破储备生命资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