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叉神经痛与非典型性面痛的鉴别

三叉神经痛与非典型性面痛的鉴别

三叉神经痛与非典型性面痛的鉴别
三叉神经痛与非典型性面痛的鉴别

三叉神经痛与非典型性面痛的鉴别有哪些

文章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3c17708090.html, 三叉神经痛与非典型性面痛的鉴别有哪些?三叉神经痛我们都知道是一种常见的疼痛疾病,但是这种疼痛疾病往往会被很多患者误认为是面部疼痛疾病。这样不仅耽误了患者的及时治疗,并且对患者的健康也产生影响。因此,就需要大家能够对三叉神经痛与非典型性面痛的鉴别有所了解。那么,三叉神经痛与非典型性面痛的鉴别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一起从文章中看看吧。

非典型性面痛用以描述一组深在的、可能局限,但患者又说不清的疼痛情况,常为一侧面部疼痛,范围不超过耳郭的高度。病因至今不明,可能与感染、血管运动神经功能障碍及心理因素等有关系。

非典型性面痛的疼痛可能发生在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和颈2,3神经分布区域。疼痛范围往往包括两个或更多的神经支配部位,常波及一侧全头部,由颜面部向颞部、头顶、枕部,甚至颈肩部放射,超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并且可以越过中线。

典型的疼痛是缓慢开始,逐渐加重,持续几小时或数周,而不是突然性,也不是发作性,没有三叉神经痛那样短暂发作和立即进入间歇期的特征。

非典型性面痛的疼痛呈弥散、深在性,不易定位。疼痛性质常为钻、牵拉、烧灼样痛,无扳机点,不像三叉神经痛那样被吃饭、说话、洗脸、寒冷等因素诱发,而与精神因素有关,明显受情绪影响,患者紧张时疼痛加剧。

非典型性面痛比三叉神经痛发病率高,女性表现比男性重,发病年龄比三叉神经痛年轻。

非典型性面痛发作时常伴有同侧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如流泪、面颊潮红、鼻黏膜充血等。

非典型性面痛神经系统检查均无异常。一般止痛剂或用卡马西平、氯苯氨丁酸、苯妥英钠等无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封闭术或切断术均无效。应用酒石酸麦角胺等血管收缩剂可有效,因此有人将本病看作偏头痛的一个类型。

以上就是对三叉神经痛与非典型性面痛的鉴别有哪些的简单介绍,希望大家能够牢记。祝您早日康复。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治疗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治疗 松原市中心医院口腔科王瑜马长安学习目标: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掌握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机制、临床表现、分类、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可提高口腔科及神经内外科专业医生对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治疗水平,避免误诊误治。 前言: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国内统计的发病率52.2/10万,女略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就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各学说均无法解释其临床症状。目前为大家所支持的是

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导致神经脱髓鞘学说及癫痫样神经痛 学说。 二、临床表现: 1、性别与年龄:年龄多在40岁以上,以中、老年人为多。女性多于男性,约为3∶2; 2、疼痛部位:右侧多于左侧,疼痛由面部、口腔或下颌的某一点开始扩散到三叉神经某一支或多支,以第二支、第三支发病最为常见,第一支者少见。其疼痛范围绝对不超越面部中线,亦不超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偶尔有双侧三叉神经痛者,占3%; 3、疼痛性质:如倒割、针刺、撕裂、烧灼或电击样剧烈难忍的疼痛,甚至痛不欲生; 4、疼痛的规律: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常无预兆,而疼痛发作一般有规律。每次疼痛发作时间由仅持续数秒到1~2分钟骤然停止。初期起病时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亦长,数分钟、数小时不等,随病情发展,发作逐渐频繁,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亦逐渐加重而剧烈。夜晚疼痛发作减少。间歇期无任何不适;

三叉神经痛的小针刀治疗

三叉神经痛的小针刀治疗 刘战平 耿华峰 赵军 河南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462002) 摘 要:目的:探讨针刀医学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126例三叉神经痛的观察治疗,认为其机理原发者可能是由于三叉神经支配区周围的软组织损伤后与三叉神经粘连所致,其继发者可能是由于龋齿或齿槽骨化刺激或压迫三叉神经末梢激发了半月节内的神经元而产生。采用小针刀对扳机区进行闭合性痛点松解治疗。结果:取得了法简、效速、价廉、安全可靠且无毒副作用的神奇疗效。结论:明显优于其他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针刀/三叉神经痛 闭合性痛点松解术 中图分类号:R24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28914(2006)1220067202 三叉神经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经支配区内反复发作的短暂而剧烈的疼痛,是神经痛中最常见、疼痛最剧烈而又不易治愈的疾病。属于中医学之头痛、偏头痛范畴。分原发和继发两种,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现代医学多采用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药物或三叉神经阻滞疗法以减轻疼痛、或减少发作次数。许多病人已产生依赖性。药物治疗无效者采用手术疗法切断三叉神经分支。笔者自1993年至今采用朱汉章教授发明的针刀医学疗法治疗本病126例,取得了法简、效速、价廉、安全可靠且无毒副作用的神奇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26例中,男39例,女87例,男∶女=1∶2123;年龄最小35岁,年龄最大78岁,平均年龄52岁,病程3~10年;原发者112例,继发者14例;其中眼支(第一支)9例,上颌支(第二支)58例,下颌支(第三支)76例,三叉神经节部102例。 2 临床表现及体征 211 疼痛部位:仅限于三叉神经支配区内,多为一侧,以第2、3支最为常见,而第一支很少受累。故以面颊、上下颌等部位的太阳、上关、下关、颊车等穴处痛点较为明显、疼痛最为剧烈。根据解剖部位本病诊断并不困难。 212 疼痛性质及特点:起病急骤,呈典型的阵发性剧痛、刺痛或刀割样、烧灼样疼痛,每次发作持续数秒或1~10分钟。 213 扳机区或触发区:三叉神经支配区内某个区域特别敏感,稍加触动即可引发,这些区域称为扳机区或触发区。更有甚者冷风吹拂、声光刺激或身体移动带动头部即可引发,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即使在间歇期,病人也不敢吃饭或大声说话、洗脸等,唯恐引发。 214 本病一般病程较长,多有不发作的缓解期,通常于数周或数月后发生。一旦发病,多次连续的发作相当频繁,而其发作间期也逐渐缩短,重者甚至一日之内可有数次或数十次发作。215 神经系统检查常无异常表现 216 排除其它引起颜面部剧痛的疾病,如牙痛、副鼻窦炎、偏头痛、血管紧张性头痛、舌咽神经痛、下颌关节炎及三叉神经半月神经瘤等。 3 治疗方法 检查痛点即为针刀治疗点,紫药水定点,局部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戴消毒手套,左手拇指固定痛点,右手持针刀,刀口线一般与局部肌肉和神经走向一致,然后突然用力进针刀,待局部出现酸沉酸胀感时即可行切开松解3~5刀或纵行疏通剥离几次即可出针,术毕压迫针孔片刻,创可贴固定。对临床症状较重或发作较频繁者术毕可用2%利多卡因2ml、VitB 12 500μg、地塞米松5mg局部封闭治疗。 4 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1次治疗后局部刺痛跳痛症状当即消失或明显减轻或仅留有局部木麻酸沉感,但并非神经损伤之麻木触电感。76例一次治愈,47例24小时后再度发作,但并非原疼痛治疗点而又行本法治疗而告痊愈。1例经3次治疗后,三叉神经节部及下颌支颊部跳痛症状消失后,仅留有右下第2磨牙处钝痛,属于继发性,劝其拔掉右下第2磨牙后,用中西药物调理而愈。2例治疗后疼痛症状虽有缓解,但不能停止而且疼痛再度发作,未愈。余124例均治愈,随访至今均未再复发。治愈率98141%。 5 典型病例 李某某,女,78岁,西平县人和乡农民,患三叉神经痛5年余,吃饭讲话等即可诱发,每日发作达10余次,曾多方治疗效不佳,靠口服卡马西平等药物以防止发作缓解疼痛,病人十分痛苦,经人介绍来我科诊治,诊为三叉神经节部痛及下颌支痛而行小针刀治疗,治疗后仅感局部木麻酸沉,48小时后复诊自述每日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至3次,每次发作疼痛程度较前明显减轻,要求再治疗一次,术后局部封闭,嘱其停服卡马西平等药物,三次治疗后,三叉神经痛症状消失,仅剩右下第2磨牙处留有余痛,劝其拔之,后用中西药物调理而愈,随访三年,未再复发。 6 体会 三叉神经痛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和解剖部位诊断并不困难。其病因病理目前尚不太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无明显病理或器质性改变,针刀医学认为其根本病因是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慢性软组织损伤、颈椎移位和局部电生理线路紊乱所致[1]。通过临床观察治疗笔者认为:原发者可能是由于三叉神经支配区周围的软组织损伤后与三叉神经粘连或局部肌肉痉挛挤压牵拉刺激三叉神经而引发[1],其继发者可能是由于龋齿或齿槽骨化刺激或压迫三叉神经末梢激发了半月节内的神经元而产生[2]。 ? 7 6 ? 光明中医2006年12月第21卷第12期 C J G MT C M December2006.V ol21.12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临床路径 一、三叉神经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三叉神经痛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1.阵发性发作的面部疼痛,持续数秒; 2.疼痛至少包含以下4种标准 (1)疼痛只限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多支分布区 (2)疼痛为突发的、强烈的、尖锐的、皮肤表面的刺痛或烧灼痛 (3)疼痛程度严重 (4)刺激扳机点可诱发疼痛 (5)具有痉挛发作间歇期 3.无神经系统损害表现; 4.每次发作形式刻板; 5.排除其他引起面部疼痛的疾患。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1.药物治疗: (1)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已被公认为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 加巴喷丁,为新型抗癫痫药,对该病也具有 较好的治疗效果; (2)抗痉挛药物:脊舒和力奥来素,与抗癫痫药物合用效果佳; (3)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匹莫奇特,主要用于抗精神病治疗; (4)维生素: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6及B12,不仅有促进神经修复作用,而且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2、神经阻滞治疗:如药物治疗无效,或者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可采用神经阻滞治疗。下颌神经分布区疼痛的患者,可行下颌神经阻滞术;上颌神经分布区疼痛的患者,可行上颌神经阻滞术。对于三叉神经任何一支或多支疼痛者,均可行半月神经节药物或射频损毁术。 3、手术治疗:如药物治疗无效,或者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现多采用的手术为微血管减压术。

二、三叉神经痛临床路径 (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二)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三叉神经痛; 2.患者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患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三)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2-3 天(指工作日)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常规化验:血(尿便)常规、ABO血型、肝肾功能、电解质、感染性疾病筛查、凝血功能、肿瘤标记物等; 2.胸片、心电图、头颅MRI; 3 患者及家属签署以下同意书:检查及治疗知情同意书,神经阻滞同意书,介入手术知情同意书,麻醉知情同意书。 (四)根据患者病情及V AS评分,给予药物调整镇痛。 (五)药物控制疼痛不佳者,如其入院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可给予神经阻滞、微创治疗或者外科手术。 (六)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V AS评分小于3分,或者疼痛不影响夜间睡眠;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三叉神经痛诊治指南

三叉神经痛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国内统计的发病率10 万,女略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 病因及发病机制就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各学说均无法解释其临床症状。目前为大家所支持的是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导致神经脱髓鞘学说及癫痫样神经痛学说。 临床表现 性别与年龄 年龄多在40 岁以上,以中、老年人为多。女性多于男性,约为3∶2。 疼痛部位 右侧多于左侧,疼痛由面部、口腔或下颌的某一点开始扩散到三叉神经某一支或多支,以第二支、第三支发病最为常见,第一支者少见。其疼痛范围绝对不超越面部中线,亦不超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偶尔有双侧三叉神经痛者,占3%; 疼痛性质 如倒割、针刺、撕裂、烧灼或电击样剧烈难忍的疼痛,甚至痛不欲生 疼痛的规律

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常无预兆,而疼痛发作一般有规律。每次疼痛发作时间由仅持续数秒到1~2分钟骤然停止。初期起病时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亦长,数分钟、数小时不等,随病情发展,发作逐渐频繁,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亦逐渐加重而剧烈。夜晚疼痛发作减少。间歇期无任何不适;5 、诱发因素:说话、吃饭、洗脸、剃须、刷牙以及风吹等均可诱发疼痛发作,以致病人精神萎靡不振,行动谨小慎微,甚至不敢洗脸、刷牙、进食,说话也小心,惟恐引起发作; 扳机点 扳机点亦称“触发点”,常位于上唇、鼻翼、齿龈、口角、舌、眉等处。轻触或刺激扳机点可激发疼痛发作; 表情和颜面部变化 发作时常突然停止说话、进食等活动,疼痛侧面部可呈现痉挛,即“痛性痉挛”,皱眉咬牙、张口掩目,或用手掌用力揉搓颜面以致局部皮肤粗糙、增厚、眉毛脱落、结膜充血、流泪及流涎。表情呈精神紧张、焦虑状态; 神经系统检查 无异常体征,少数有面部感觉减退。此类病人应进一步询问病史,尤其询问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史,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必要时包括腰穿、颅底和内听道摄片、颅脑CT、MRI 等检查,以助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鉴别。 分类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两 大类,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较常见。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是指具有临床症状,但应用各种检查未发现与发病有关的器质性病变。 继发性三叉神经(Second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痛除有临床症状,同时临床及影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和治疗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和治疗 发表时间:2011-07-06T15:33:57.7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4期供稿作者:高文彤 [导读] 肌松药替扎尼啶可以被很好地耐受但疗效弱于卡马西平,目前仅可作为次选药物或与卡马西平联合应用。 高文彤(黑龙江双鸭山煤炭总院 155100) 【中图分类号】R7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4-0182-02 【摘要】目的研究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根据其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治疗主要可用抗癫痫、神经阻滞等治疗,无效或失效时考虑其他疗法,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应针对病因治疗。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诊断治疗 临床资料:收集三叉神经痛36例,其中男14例,女22例,年龄35-76岁,70%以上为40岁以上,病程最短2年最长30年。发作每天可有一次或多次。疼痛从口角附近放射到同侧面部、耳、眼和头部。无预兆,开始和停止都很突然,轻触即可诱发,间歇期可完全正常。 三叉神经痛又称痛性抽搐,是一种濒死样撕裂样的面部疼痛,持续数秒到1分钟左右,几乎总是在一侧(仅5%以下为双侧性发生),其通常由触摸受累区、冷风、吃饭、刷牙,有时甚至谈话可引发。本症中年后期开始,更多发生于成年及老年人,40岁以上的患者可达70%~80%,女性较男性略多。 【诊断精要】 1.临床特征与体征三叉神经痛的发作每天可有一次或多次。三叉神经的上颌支最常受累(约占60%),下颌支次之(约占30%),但在三叉神经眼支发作者罕见。通常疼痛从口角附近放射到同侧面部、耳、眼和头部。在病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如上、下唇,鼻翼,口角,牙齿,颊,舌等)有板击点或称触发点。三叉神经痛以一阵阵地发作,持续数天或数周,可以在发作期间有持续的灼样或疼痛的背景。无症状的期间可以数月或数年。 本病原因不明。患者可没有神经病学体征或提示任何相关器质性损害的其他特征。仔细询问神经病史(如曾有的神经性疾病例如视神经炎)和检查(如面部麻木、角膜反射消失),头颅X片或下列疾病的某些阶段。 2.鉴别诊断 (1)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其中主要为颅底部肿瘤,陈曼娥等报告12例以颜面痛为首发或主要表现的颅底部肿瘤,其中前颅底肿瘤3例,中颅底肿瘤5例,后颅窝肿瘤4例。颜面痛表现为典型的三叉神经痛7例,非典型的三叉神经痛5例。这提示颜面疼痛是颅底部肿瘤的重要信号,在临床诊治中应予足够的重视,应避免延误诊断而延误治疗。 (2)多发性硬化:这比特发性三叉神经痛更常见于双侧三叉神经痛。 (3)桥脑小脑角肿瘤。 (4)三叉神经纤维瘤。 (5)基底动脉扩张。 (6)牙痛:为持续性,多局限于齿龈部,不因外来因素加剧或诱发,必要时可作X线检查以鉴别。 (7)三叉神经炎:呈持续性,压迫神经分支所在处疼痛加剧。检查时有三叉神经感觉减退或过敏,有时可伴有运动支功能障碍。其前有炎症、病毒感染及糖尿病或其他疾病史,结合临床症状可以鉴别。 (8)舌咽神经痛。 (9)蝶腭神经痛。 【治疗精要】 三叉神经痛治疗主要可用抗癫痫、神经阻滞等治疗。 【处方选择】 1.卡马西平:开始可给100mg,2/d,口服,如果对副作用能耐受,则随后可很快地加到600mg,3/d,以控制疼痛。 2.苯妥英钠:这是第二个可选择药物,可给予100mg,2/d,口服,每日可达600mg。 3.硝西泮0.5~2.0mg/d,口服。或必要时口服氯苯氨丁酸5mg,3/d,逐渐加到30mg,3/d,用1~2周。 4.神经阻滞治疗 5.如以上治疗无效,或虽有效但不能耐受副作用,则可考虑给予手术治疗。但手术的患者要准备接受术后有可能留有面部麻木,有时甚至可出现面部感觉障碍及保护眼角膜的感觉缺失。手术可有以下几种: (1)酒精注射,暂时阻断面部的三叉神经相应分支,使疼痛暂时缓解。 (2)经皮用苯酚、甘油或酒精注射入三叉神经感觉根神经节。 (3)经皮用热凝或电凝三叉神经感觉根神经节,有报道称首次热凝有效率为90%,2次热凝有效率100%,术后均停止发作,未见有严重并发症。一年内复发率为16%,经再次治疗后又获痊愈。 (4)经颅切开术行神经根切除(因手术的危险性原因已基本废弃不用)。 (5)感觉根减压术,通常从经过三叉神经的一个小动脉减压,不引起面部感觉丧失,但需要经后颅凹手术。 【经验指导】 特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药物治疗首选抗癫痫药,临床已经证实了抗癫痫药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卡马西平常作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一线药物。但在撤药时则应每1周或2周缓慢地进行,使停药时不是落在本病的自发缓解期。苯妥英钠则是第二个可选择药物,非抗癫痫药物也常用于临床,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巴氯芬是常用的次选药物之一。抗抑郁药氯丙咪嗪效果优于阿米替林,第二代抗抑郁药安非拉酮有效而且副作用较小。麻醉药及抗心率失常药利多卡因,妥卡尼临床实验证明有效,但妥卡尼血液方面的副作用限制了它的应用,而美西律及丙美卡因局部眼麻醉方法未获得肯定疗效。谷氨酸盐受体拮抗剂右美沙芬临床实验证明无效,而氯胺酮用药初期有效,长期效果不理想。肌松药替扎尼啶可以被很好地耐受但疗效弱于卡马西平,目前仅可作为次选药物或与卡马西平联合应用。 参考文献 [1]夏养华,牛朝诗,凌士营,计颖,蒋辰,程传东.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与手术治疗—附36例临床分析.《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答案

抗菌药物答案 ()除用于治疗钩虫、蛔虫、鞭虫、蛲虫、旋毛虫等线虫病外,还可用于治疗囊虫和包虫病D. 阿苯达唑 ()单剂可治疗单纯性淋病 C. 头孢曲松 ()的肝癌患者具有HBV感染的背景 C.90% ()的适应证是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预防复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A. 秋水仙碱 ()的镇静作用较强,主要用于治疗焦虑性或激动性抑郁症A. 阿米替林 ()对幻觉妄想、思维障碍、淡漠木僵及焦虑激动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用于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D. 奋乃静 ()患者禁用碳酸锂B.妊娠的前3个月以及缺钠或低盐饮食 ()禁用胶体果胶铋 D.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及孕妇 ()可通过胎盘屏障,故妊娠后期母体用量可能增加,分娩后6周须减量C. 地高辛 ()可以缓解输尿管平滑肌痉挛,具有缓解疼痛和排石的作用 B.α受体阻断剂 ()是阿片受体拮抗剂,能逆转阿片类药物所致昏迷、呼吸抑制、缩瞳等毒性作用 B.纳洛酮 ()是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治疗的关键 B.早期使用有效抗菌药物 ()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关键 C.积极控制感染 ()是目前公认的早期发现前列腺癌最佳的初筛方法 D.直肠指检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是目前治疗躁狂的首选药物 B.碳酸锂 ()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D.组织病理检查 ()是输尿管结石的主要表现,由结石在输尿管内移动所致D.肾绞痛 ()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B.冠状动脉造影 ()是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金标准B.肺功能测定指标 ()是治疗宫颈癌的主要方法,适用于Ⅰb期及其以后各期患者,即使对Ⅳ期也能起到姑息作用 B ()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首选药D.糖皮质激素 ()是最有效的控制哮喘气道炎症的药物 B.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麻醉前、中、后的镇静与镇痛,是目前复合全麻中常用的药物A. 芬太尼 ()适用于无须肌松的各种表浅、短小手术。不合作儿童的诊断性检查麻醉。全身复合麻醉,亦可用于吸入全麻的诱导,或作为氧化亚氮或局麻的辅助用药A. 氯胺酮 ()岁以下儿童不应用克拉霉素治疗咽炎 A.12 ()为肺癌影像诊断中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其对肿瘤分期、定位,了解肿瘤侵犯的部位和范围,搜索位于隐蔽部位的病灶等具有重要意义 A.CT ()为胰头癌患者的常见体征 B.背腰部疼痛 ()严禁与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合用B. 哌替啶 ()药物毒性是利多卡因4倍C. 布比卡因 ()宜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口服B. 阿奇霉素 ()用于慢性迁延型肝炎伴谷丙转氨酶升高者;也可用于化学毒物、药物引起的谷丙转氨酶升高者D. 联苯双酯 ()用于敏感微生物所致的耳鼻咽喉部、下呼吸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也可用于军团菌感染,或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鸟分枝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A. 克拉霉素 ()用于手术结束时拮抗非去极化肌肉松弛药的残留肌松作用,用于重症肌无力,手术后功能性肠胀气及尿潴留等A. 新斯的明 ()用于治疗习惯性顽固性便秘C. 酚酞 ()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肠道感染以及脑膜炎、软组织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等 D. 氨苄西林

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症状和表现

三叉神经痛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的阵发性电击样剧烈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病程呈周期性发作,疼痛可自发,也可因刺激扳机点引起。常因说话、吃饭、饮水、洗脸、刷牙、皱眉、吞咽或触动面部诱发阵痛。中医称为“头风”,“面风”,“面痛风”等。三叉神经痛是中枢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西医认为:三叉神经痛是神经血管黏连压迫,关系密切,中医认为:经络不通,气血不畅,头面部三阳筋经受邪受阻。这是中西医的不同表述,总之一句话:三叉神经功能异常引起疼痛,需要有效的营养修复神经功能! 三叉神经痛分原发性、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继发性如颅内肿瘤、血管瘤、血管畸形、中耳炎、鼻窦炎、疱疹、拔牙、颈椎病等因素引起;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西医标准找不到引发的原因而形成的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主要症状和表现

1、疼痛发作前 无先兆症状,突然起病,疼痛时间持续数秒钟至十几分钟不等,不疼时和正常 人一样,多数患者发作日趋频繁,甚至24小时都疼痛,很少有自愈者。也有 部分定点疼痛,如每天晚上12:00,早上7:00-8:00等定时疼痛。 2、疼痛的部位 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区域(还包括耳周、舌根,甚至头顶),右侧为多,占60%左右,双侧疼痛约8%,左侧疼痛者较少32%。疼痛多在第三支,约占40% ,第二、三支同时发病者最多约50% ,第一支发病较少约5% 。 3、疼痛的性质 呈闪电式、浅表而尖锐的剧痛,常被描述为刀剜样、电击样、火烧样或撕裂样痛,也有隐隐的钝疼症状。 4、疼痛的程度 三叉神经痛极为剧烈,疼痛发作时表情异常痛苦,常用手猛搓面部,以至于皮 肤肿胀、破损,眉毛胡子搓光,有的频频呼喊,也有的用头部猛烈撞墙或在地 上打滚,还有的表现为保持原来姿势,不敢动弹,不敢张嘴,不敢吃饭,不敢 说话,感觉痛不欲生! 5、伴随症状:可有面部潮红、流泪、流涎、流涕,精神萎靡、抑郁等。 6、扳机点:约有 1/3 以上,三叉神经分布区存在敏感点,稍加触碰就可引起 疼痛发作,此区域称为“触发点”或“扳机点”,触发点常位于疼痛受累支别所支配的范围内,如唇、鼻旁、齿龈及舌部、眼眶、腮部、胡须、眉毛、嘴唇等。也有很多没有明显的扳机点,呈现不定位疼痛。 7、诱因:本病发作可因说话、洗脸、吃饭、刷牙、震动、冷热刺激、睡觉体位、咽唾液、受风寒、发脾气、心理暗示等因素诱发。 8、40岁以上人群多发,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而且近年来呈现低龄化趋势, 年龄最小者14岁,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

颌面部疼痛的鉴别诊断

知识点1 颌面部疼痛的鉴别诊断 学时:20分钟内容概述学习方法和建议关键词:疼痛|aching|鉴别诊断 一、检查要点 1.疼痛部位 牙齿痛?牙龈痛?口腔粘膜痛?下颔关节痛?双侧痛?单侧痛?深部痛?浅部痛?疼痛能否定位?疼痛是否放散到其它部位。 2.疼痛时间 持续痛?阵发痛?持续时间多久?间歇期长短?是否有周期性。 3.疼痛性质 酸痛、胀痛、跳痛,隐痛、钝痛.针刺样痛、烧灼样痛、撕裂样痛。 4.疼痛原因 冷热刺激痛,酸甜刺激痛、手术创伤后痛、伤口感染后痛、咀嚼吞咽时痛、自发性痛、有无病灶或原因不明。 5.必要时全身检查、X线片、超声波检查等。 二、鉴别诊断 1.急性牙髓炎 特点是对温度刺激敏感、常伴有龋齿、磨损、牙折等。并有自发痛和激惹痛,疼痛常不能定位,夜晚或头低位时疼痛加剧。 2.急性尖周炎 剧烈痛、能定位,牙有伸长感,温度刺激不痛,明显叩压痛,牙龈粘膜红

肿,慢性尖周炎急性发作时X线片显示根尖部牙槽骨有不规则阴影区。 3.急性牙周炎 特点是叩压痛、牙松动、牙周盲袋深,龈红肿,X线片显示牙槽嵴呈垂直型吸收阴影。 4.急性智齿冠周炎 特点是智齿冠周红肿,持续性剧痛。能定位,张口受限,吞咽困难,可伴咬肌下、下颌下或翼下颌间隙感染。 5.急性颌周蜂窝组织炎 特点是局部软组织肿胀疼痛,皮温升高,口腔粘膜充血,可伴有张口受限,咀嚼吞咽困难。重症者伴有全身症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升高等。 6.干槽症 特点是常在拨牙后2-3天发病,持续性剧烈痛,可放散至半侧头颞部痛,拨牙创血块脱落,牙槽骨暴露,创口有探触痛。 7.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特点是下颌关节部位疼痛,可放散至耳心、颞部、肩颈部,可伴有张口受限,咀嚼困难,下颌骨活动异常。 8.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特点是阵发性剧烈痛、有扳击点、每次疼痛持续十数秒钟或几分钟不等,痛可突然自发,亦可自行停止,疼痛在三叉神经分布区,不超越中线、痛如刀割、针刺、烧灼、撕裂样、难以忍受。吃饭、洗脸、刷牙、说话、手摸皆可激发疼痛。诊断时必需排除中枢或外周各种病变引起的症状性三叉神经痛。 9.原发性舌咽神经痛 特点是在舌根和咽部剧痛、说话吞咽动作可激发、痛如刀割、电击、烧灼样,呈阵发性,每次痛约十数秒或几分钟即可停止。用1%的卡因喷舌咽部粘

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下) 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下)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 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颅神经疾病诊 治中心2015-06-03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颅神经疾病,其人群患病率为182人/10万,年发病率为3~5人/10万,多发生于成年及老年人,发病年龄在28~89岁,70%~80%病例发生在40岁以上,高峰年龄在48~59岁。但是,WHO最新调查数据显示,三叉神经痛正趋向年轻化,人群患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工作和社交,也增加了医疗支出。三叉神经痛的治疗,目前主要有药物治疗、射频热凝、半月节球囊压迫、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和微血管减压手术,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非主流的治疗方法也在应用,再加上不同地区医疗技术水平之间的差异,许多患者至今不能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因此,编写三叉神经痛诊疗专家共识,规范三叉神经痛的治疗选择,提升总体治疗效果,是有益于广大患者的必然选择。我们期待分享更多专家的临床经验和智慧,也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借鉴和吸收近年来已经报道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力求使专家共识既符合现代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的要求,也能最大限度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三叉神经痛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对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的疗效确切,尤其适合于治疗初发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但药物治疗对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不确切。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确切(A级证据,强烈推荐)。奥卡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能有效(B级证据,推荐)。加巴喷丁、拉莫三嗪、匹莫齐特可以考虑用于辅助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疼痛(C级证据)。其他用于镇痛的药物(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和三环类抗抑郁药)在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疗效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原发性三 叉神经痛的一线治疗药物包括卡马西平(200~1 200 mg/d)和奥卡西平(600~1 800 mg/d)。虽然卡马西平的疗效优于奥卡西平,但后者安全性方面的顾虑更少一些。如果以上任何一种钠离子通道阻滞剂无效,下一步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典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自然恢复几乎是不可能的,药物治疗的效果可能是部分缓解、完全缓解与复发交替出现,因此,鼓励患者根据发作的频率来调整药物剂量。三叉神经痛的外科治疗当药物治疗的疗效减退或者出现患者无法耐受的药 物副作用而导致药物治疗失败时,可以尽早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方式有多种,包括经皮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Meckel's囊球囊压迫术、Meckel's囊甘油注射、伽马刀治疗及微血管减压手术。一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消融、球囊压迫、甘油注射1针对三叉神经周围支的外科治疗:如利多卡因注射、冷冻疗法、神经切除术、乙醇注射、

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最新版】

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日前,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和上海交通大学颅神经疾病诊治中心联合发布了《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三叉神经痛定义 1756年法国Nicolas Andri首先报道了三叉神经痛,指局限在三叉神经支配区内的一种反复发作的短暂性阵发性剧痛。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两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认为病变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及其感觉神经根内,也可能与血管压迫、岩骨部位的骨质畸形等因素导致对神经的机械性压迫、牵拉及营养代谢障碍有关。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又称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常为某一疾病的临床症状之一,由小脑脑桥角及其邻近部位的肿瘤、炎症、外伤以及三叉神经分支部位的病变所引起。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三叉神经痛按病因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按疼痛的症状特点可分为典型三叉神经痛和非典

型三叉神经痛。一、病因分类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又称特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上将找不到确切病因的三叉神经痛称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剧烈疼痛,呈电击样、刀割样和撕裂样剧痛,突发突止。每次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十秒,间歇期完全正常。疼痛发作常由说话、咀嚼、刷牙和洗脸等面部随意运动或触摸面部某一区域(如上唇、鼻翼、眶上孔、眶下孔和口腔牙龈等处)而被诱发,这些敏感区称为'扳机点'。为避免发作,患者常不敢吃饭、洗脸,面容憔悴、情绪抑郁。发作严重时可伴有同侧面肌抽搐、面部潮红、流泪和流涎,又称痛性抽搐。多见于40岁以上的患者。 2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又称症状性三叉神经痛,是指由颅内外各种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三叉神经继发性损害而致的三叉神经痛。多见于40岁以下的患者。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不同点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疼痛发作时间通常较长,或为持续性疼痛、发作性加重,多无'扳机点'。体检可见三叉神经支配区内的感觉减退、消失或过敏,部分患者出现角膜反射迟钝、咀嚼肌无力和萎缩。经CT、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二、症状分类1典型三叉神经痛

牙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牙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牙痛是口腔科最常见的症状。必须详细询问有关病史及做针对性的检查,才能确定牙痛的病因,区分不同类型的牙病或非牙源性疾病所引发的牙痛。 一、病史要点 (一)现病史 1.疼痛的时间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发作间歇时间;有无夜间痛,是否夜间疼痛比白天 2.疼痛的部位是局限的、可定位的,还是放散的或不定位的疼痛。如疼痛是放散的,须明确放散的范围。 3.疼痛的性质是自发痛还是激发痛。如为自发痛,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或为持续性痛阵发性加重,是锐痛、钝痛、跳痛、酸痛、胀痛还是烧灼样疼痛。 4.疼痛的促发因素牙痛的发作或加重是否与以下因素有关,即温度刺激(冷、热),化学刺激(酸、甜饮食),机械刺激(触摸口腔颌面部某一部位,即“扳机点”),体位及头位的变化,说话、咀嚼、大张口、吞咽动作、气压变化(高空飞行)、精神情绪变化等。 5.近期是否正在接受牙病治疗。 (二)既往史 牙齿邻近组织的病史有无上颌窦炎、化脓性中耳炎、颌骨骨髓炎、颞颌关节痛、颌面部肿瘤。 (三)全身情况 是否接受过头颈部放疗;有无上呼吸道感染、冠心病、高血压、血管神经性头痛症、癔病;是否正处于月经期、更年期。 (一)视诊及探诊 1.疼痛侧上下颌牙齿有无龋坏应仔细检查牙齿的隐蔽部位,如邻面近颈部、与邻牙的重叠或相嵌处、义齿基牙、不良修复体边缘的牙齿、冠套已破损的牙齿。 2.牙有无充填物,充填物边缘与牙体是否密合,有咬殆接触的上下颌牙是否有不同金属的充填物或修复体。 3.牙体缺陷有无牙颈部楔状缺损(wedge—shapeddefect)、重度磨耗(attrition)、牙隐裂(crackedtooth)、畸型中央尖(abnormal central cusp)、牙釉质内陷(dens invaginatus)、牙折(tooth fracture). 4.牙周情况有无牙周袋(Periodontal Pocket),牙龈乳头有无红肿或坏死,牙周有无红肿面部及口腔内唇颊沟、上腭有无肿胀,张口度是否正常,有无已感染的拔牙创面。 (二)叩诊 垂直及侧向叩击牙齿时,有无不适或疼痛。 (三)咬诊 正中及侧方牙合时,有无早接触或咬牙合疼痛。 (四)牙髓温度测试 牙髓温度测试是对牙髓感觉的测试。以低于10℃为冷刺激,高于60℃为热刺激,牙髓有病变时,对冷、热刺激可表现敏感,但有时可出现假阳性反应,故诊断时只能用做参考。 (五)扪诊 可疑患牙的根尖部有无压痛的肿胀;颞颌关节区有无弹响及压痛;上颌窦前壁有无压痛;

三叉神经痛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三叉神经痛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牙痛是指牙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而言,为口腔疾患中常见的症状之一。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那么他们之间的区别有哪些呢? 牙痛的典型临床表现 牙痛指由于龋齿、残根、残冠等牙病引起的疼痛。 牙痛是持续性疼痛,夜间发病明显,冷热刺激加重,疼痛部位深、无放电样疼痛,通过对口腔检查可发现牙病,如龋齿、残根、残冠待。 三叉神经痛典型临床表现 在三叉神经感觉支配范围内(如眉弓上方、眼眶下方、颧部、上唇、下唇等处)突然发生电样,刀割样、撕裂样或针刺样剧烈疼痛,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后停止,多数病人仅发生在面部一侧,亦有双侧同是发生,常见于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 三叉神经痛发作是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不少病人患病后不敢洗脸、不能刷牙、说话甚至不能吃饭。 三叉神经(II支)痛和下颌神经(III支)痛特别容易与牙痛相混,有不少患者的疼痛来自牙龋、常因此被误以为牙痛而惨遭拔牙之苦,更有患者遇到糊涂的牙医竟然全排牙都被连根拔除而依然疼痛不已,因此患者与牙科医师均应高度警觉。 三叉神经痛经常会跟头疼或者是牙疼相混淆,有很多牙疼的患者都将牙齿拔掉了,但 是疼痛还依旧存在。所以,以下的几种疼痛患者要多加注意: 1.紧张性头痛主要特点是疼痛呈持续性,时轻时重,从无缓解;性质为钝痛,或患者诉头部有紧箍感、重压感;部位多在顶颞部和(或)枕颈部;常伴有睡眠障碍、精力衰退、焦虑、疲倦等症状。抗抑郁药、轻型安定药能减轻头痛,抗偏头痛药治疗常无效。 2.颈动脉痛有以下特点:①症状多样、广泛,即除头痛外尚可有头晕,步履不稳,额、面、咽、颈及肩肿痛等。②单或双侧颈动脉痛是其突出特点。颈动脉壁间动脉瘤、颈动脉炎或动脉粥样硬化为常见病因,部分病例病因不明。 3.丛集性头痛丛集性头痛有以下特点:①以眼为中心的刀插样痛,并有结膜充血;②有伴随症:鼻塞流涕、流泪;③在头痛间歇期,每次饮酒必发作;④每次痛阈不超过头的正中线。 4.颈椎病此病也有偏头痛型,但多数是从枕部的疼痛向前放射的痛,可检查一侧的枕大和枕小神经区域的压痛重庆胆结石哪家医院好以及一侧颈部的压痛,常伴有肩和上肢的麻木。

三叉神经痛鉴别诊断

三叉神经痛诊断鉴别 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外,应注意与以下几种疾病相鉴别。 1.牙痛牙痛也是一种非常疼痛的一种疾病,有时特别是发病的初期,常常到口腔就诊,被误诊为牙痛,许多病人将牙齿拔掉,甚至患侧的牙齿全部拔除,但疼痛仍不能缓解,一般牙痛特点为持续性钝痛或跳痛,局限在齿龈部,不放射到其他部位,无颜面部皮肤过敏区,不因外来的因素加剧,但患者不敢用牙齿咀嚼,应用X线检查或CT检查可明确牙痛。 2.三叉神经炎可因急性上颌窦炎,流感,额窦炎,下颌骨骨髓炎,糖尿病,梅毒,伤寒,酒精中毒,铅中毒及食物中毒等疾病引起,多有炎性感染的历史,病史短,疼痛为持续性的,压迫感染的分枝的局部时可使疼痛加剧,检查时有患侧三叉神经分区感觉减退或过敏,可伴有运动障碍。 3.中间神经痛中间神经痛患者表现特点: (1)疼痛性质:为发作性烧灼痛,持续时间长,数小时,短者也数分钟。 (2)疼痛部位:主要位于一侧外耳道,耳廓及乳突等部位,严重者可向同侧面部,舌外侧,咽部以及枕部放射。 (3)伴随症状:局部常伴有带状疱疹,还可有周围性面瘫,味觉和听觉改变。 4.蝶腭神经痛本症病因不明,多数人认为鼻旁窦炎侵及蝶腭神经节引起。 (1)疼痛部位:蝶腭神经节分支分布区域的鼻腔,蝶窦,筛窦,硬腭,齿龈及眼眶等颜面深部位,疼痛范围较广泛。 (2)疼痛性质:疼痛为烧灼或钻样比较剧烈的疼痛,呈持续性或阵发性的加重或周期性反复性发作,发作时一般持续数分钟到几小时,伴有患侧鼻黏膜肿胀,出现鼻塞,鼻腔分泌物增加,多呈浆液性或黏液性,可伴有耳鸣,耳聋,流眼泪,畏光及下颌皮肤灼热感和刺痛,疼痛可由牙部,鼻根,眼眶,眼球发生,尔后扩展至齿龈,额,耳及乳突部,均为一侧性,严重者向同侧颈部,肩部及手部等处放射,眼眶部可有压痛。 (3)发病年龄:常在40~60岁之间,女性较多。 (4)本病可以用1%普鲁卡因做蝶腭神经封闭或用2%~4%丁卡因经鼻腔对蝶腭神经节作表面麻醉,可使疼痛缓解,即可确诊。 5.偏头痛偏头痛也称丛集性头痛,它是一种以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病因较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与家族,内分泌,变态反应及精神因素等有关,临床表现特点: (1)青春期女性多见,多有家族史。 (2)诱发原因:多在疲劳,月经,情绪激动不安时诱发,每次发作前有先兆,如视物模糊,闪光,暗点,眼胀,幻视及偏盲等,先兆症状可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之久。 (3)疼痛性质为剧烈性头痛,呈搏动性痛,刺痛及撕裂痛或胀痛,反复发作,每天或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发作一次,伴随有恶心,呕吐,大便感,流眼泪,面色苍白或潮红,发作过后疲乏嗜睡。 (4)查体时颞浅动脉搏动明显增强,压迫时可使疼痛减轻,在先兆发作时应用抗组胺药可缓解症状。 (5)偏头痛还有普通型,特殊型(眼肌麻痹,腹型,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均需要进行鉴别。 6.舌咽神经痛本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它是一种以舌咽神经分布区域内阵发性剧痛,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疼痛性质与三叉神经痛相似,临床表现有以下特点。 (1)病因可能与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压迫神经进入区有关,除此之外,可见于小脑脑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治疗-修改稿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治疗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个持续进展的过程,早期进行药物干预,可能达到阻止疾病进展的目的。认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是治疗的关键,外周和中枢敏化是许多临床疼痛综合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治疗的重要靶点,但如果疼痛机制完全在于中枢,则仅治疗外周敏化可能是无益的。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治疗虽不够理想,仅有约少于50%的患者可能通过药物治疗达到较满意的疼痛控制效果,但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药物治疗应建立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并认真评估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和治疗反应。应同时治疗相关疾病,注意对以往治疗的反应及可能影响治疗的合并疾病。注意抑郁、焦虑、睡眠障碍、躯体功能改变和神经病理性疼痛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停药是试探性的,并采取逐步减量的方法。停药应建立在有效、稳定治疗效果的基础上。 2010年IASP和EFNS最新版指南推荐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一线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α δ配体药物如普瑞巴林和加巴喷丁,三环类抗抑郁药和局部病损时的 2 局部利多卡因贴剂。二线药物包括阿片类镇痛药和曲马多。当一线药物单独或联合使用效果不满意时,可使用阿片镇痛药或曲马多,或将这些药物和一线药合用。三线药物包括其他抗癫痫药(如拉莫三嗪、托吡酯)、抗抑郁药(如度洛西汀、文拉法辛),NMDA受体拮抗剂及局部辣椒素等。 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药物的选择应考虑药物的疗效/安全比和患者的临床情况(如:并发症、禁忌症、合并用药情况等),药物选择应个体化,不同种类药物,作用机制可能不同,各种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和主要应用事项见附表。 一、钙通道调节剂(普瑞巴林和加巴喷丁) δ亚基,减少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和P 两者均作用于电压门控钙通道α 2 物质释放。除可能减轻疼痛外也可改善患者睡眠和情绪。药物的吸收受食物影响较小,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基本不经肝脏代谢,没有重要的临床药物相互作用。副作用主要为剂量依赖的嗜睡和头晕,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减量。 普瑞巴林具有显著的镇痛及广泛抗焦虑作用,是目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pDPN)具有A级证据的药物(2011年美国神经病学会、美国神经肌肉和电子诊断医学会及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等共同发布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疼痛处理指

面部三叉神经疼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面部三叉神经痛可能是原发性的神经痛,确切的病因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是由于病毒感染后引起神经脱髓鞘改变,从而导致神经异常放电。患者可以出现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疼痛,可以表现为一侧眼眶眶周,额颞部,上颌部位,下颌部位疼痛,也可能会出现牙痛,一般症状持续时间短暂,为数秒钟至数分钟不等,可以突然停止,也可能会缓慢缓解。如果考虑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多数有明确的病因,常见于颅内器质性病变,包括颅脑肿瘤,脑出血,脑梗死,脑炎等等,是由于占位性的病变压迫神经而导致。 面部神经痛,一般也叫“三叉神经痛”,也称为“脸痛”,容易与牙痛混淆。是一种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多数三叉神经痛于40岁起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女性尤多,其发病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刷牙或微风拂面时都会导致阵痛,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三叉神经痛患者常因此不敢擦脸、进食,甚至连口水也不敢下咽,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此被人称此痛为“天下第一痛”,又称痛性抽搐。 病常不同,然而病理机制多有相同者,可以运用中医异病同治法,一方

疗多疵。”叁岔清,针对各种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痛、神经性头痛、耳颞神经痛、眶上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牙神经痛等头面部神经痛,滴耳疗法或者耳后涂抹,抓住了“牛鼻子”,止疼康复一体,营养修复神经,一步到位,源头康复! [三叉神经痛,百般疼痛,痛不可忍!我们更懂您的痛,真定堂叁岔清,给家人多一份疼爱,让亲人少一分痛苦!

三叉神经的解剖

一、三叉神经的解剖: 三叉神经:含有躯体感觉纤维和躯体运动纤维,由较粗大的感觉根和细小的运动组成。感觉根上的感觉神经节位于颞骨岩部尖端前面的三叉神经压迹处,叫做三叉神经半月节。自节发出三大支,即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运动根紧贴三叉神经半月节的深面,进入下颌神经。故眼神经和上颌神经属感觉性,而下颌神经则为混合性。三支神经的感觉纤维分布于面部皮肤,运动纤维则主要支配咀嚼肌。 1.眼神经:ophthalmic nerve自半月节发出后经眶上裂入眶,分为额神经、泪腺神经及鼻睫状神经等三支。 (一)额神经frontal nerve最粗,在上睑提肌的上方向前行,在眶中部分为二支,较大的外侧支为眶上神经;较小的内侧支为滑车上神经。滑车上神经经眶上孔内侧的额切迹,眶上神经经眶上孔(切迹)出眶,布于额部的皮肤。 (二)泪腺神经Lacrimal nerve较细小,沿外直肌的上缘向前至泪腺 (三)鼻睫状神经nasociliary nerve在上直肌的下面斜越视神经上方至眶内侧,分出睫状节长根和2-3支睫状长神经等。分布于眼球、眼睑、泪囊、鼻腔前部的粘膜和鼻下部的皮肤。 2.上颌神经:maxillary nerve经园孔出颅至翼腭窝,再经眶下裂入眶区,经眶下沟、管,出眶下孔称眶下神经。上颌神经分布于眼裂和口裂之间的皮肤、上颌牙齿以及鼻腔和口腔的粘膜。上颌神经主要分支有: (一)上牙槽神经superior alveolar nerve该神经分为前、中、后三支。上牙槽后支在翼腭窝内自上颌神经主干发出,在上颌骨体后方入骨质;上牙槽中支和前支分别在眶下沟和眶下管内由眶下神经发出。 上述神经分布于上颌牙齿及牙龈。 (二)蝶腭神经为两根短小的神经,在翼腭窝内分出,向下连于翼腭神经节,由节发出的分支布于鼻腔和腭部粘膜。 (三)眶下神经infraorbital nerve为上颌神经本干的延续,眶下裂入眶,行经眶下沟、眶下管,再经眶下孔出眶,分布于眼睑鼻外侧部,上唇和颊部皮肤,在沿途发出上牙槽中支和前支。 (四)颧神经较细小,在翼腭窝发出,经眶下裂入眶,在眶内分为两小支,分布于颧颞部皮肤,颧神经发出小支加入泪腺神经,主管泪腺的感觉和分泌(泪腺分泌为岩大神经在翼腭神经节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随颧神经分布至泪腺)。 3.下颌神经mandibular nerve是混合性神经,经卵圆孔出颅在颞下窝内即分出许多分支。感觉纤维分布于下颌牙齿及牙龈、口腔底、颊部的粘膜、舌的粘膜及口裂以下的面部皮肤。运动纤维主要分布于咀嚼肌。下颌神经的主要分支有: (1)耳颞神经auriculo-temporal nerve以两个根起始,挟持着硬脑膜中动脉,然后合成一干,在下颌关节后方转向上行,自腮腺上缘穿出,与颞浅动、静脉伴行,分布于颞部皮肤、下颌关节、外耳道的皮肤、鼓膜及耳前面的皮肤。在腮腺内发出一小支分布于腮腺,此支含有副交感纤维,来自舌咽神经的岩小神经,经耳神经节换神经元后发出的节后纤维。 (2)颊神经buccal自翼外肌两头间穿出,沿颊肌外面前行贯穿此肌,分布于颊部的皮肤和颊粘膜。 (3)下牙槽神经inferior alveolar (dental) nerve为混合性神经,在舌神经的后方,沿翼内肌外侧面下行,经下颌孔进入下颌管,在管内分成许多小支,分布于下颌牙齿、牙龈、终支从颏孔穿出称颏神经,布于颏部及唇的皮肤和粘膜。在未进入下颌孔以前,下牙槽神经发出一小支走向前下方支配下颌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 (4)舌神经lingual nerve在下牙槽神经的前方,行向前下方,在舌骨舌肌外侧越过下颌下腺上方至舌尖。支配口腔底和舌前2/3粘膜的躯体感觉。舌神经在行程中有来自面神经的鼓索加入,故鼓索内的味觉纤维随着舌神经分布到舌前2/3司味觉,故鼓索内的副交感纤维随舌神经到下颌下神经节,换神经元后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于下颌下腺及舌下腺,支想腺体的分泌。 (5)咀嚼肌支为数支,支配咀嚼肌。一侧三叉神经完全性损伤后,损伤侧的面部皮肤、角膜、结合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