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政策学 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 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 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 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学复习材料{拣能用的用}

名词解释部分名词解释部分

Method)1、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采用匿名和反复函询的调查方式,拟定调查问卷并提供背景材料,经过几轮的征询与反馈后使各种不同的意见渐趋一致,最后把这些意见汇总后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一个统一的分析结果,供决策参考。通过有控制的反馈使得收集专家的意见更为可靠的分析方法。头脑风暴法(BrainMethod)2、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 Method)又称智力激励法、BS 法、自由思考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 年首次提出、1953 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所谓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而言的,现在转而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结构适中(优良)问题:3、结构适中(优良)问题:是指那些包含一个或几个决策者和相对有限数量备选方案的问题政策僵化:4、政策僵化:指的是一项长期存在,没有及时予以终结的政策,在发展变化了的环境下,继续执行该政策,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成为解决问题的阻力与阻碍,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政策目标:5、政策目标:公共政策目标指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政策合法化:6、政策合法化指法定主体为使选定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据法定的权限与程序对政策进行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的过程7、定性分析方法:在缺乏历史数据的条件下,利用专家的经验和专业技能进行分析的方法。它主要应用于宏观的、战略的、长期的、总体的和综合的分析,往往是对事件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分析。定量分析方法:8、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分析。显著特征之一是,数学、统计学知识的大量运用。9、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是指一种对公共政策过程的主要环节进行审查、研究并对相关机构提出政策前景预测和行动建议的活动。或者更具体地说,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是就问题构建、未来预测、行动建议、实施监控、执行评价展开分析,并创造相关的知识成果。10、边界分析:10、边界分析: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它是一种决策方法,通过对增量的对比来决定是否采取或取消一种经济行为. 主要目标:划定研究对象的边界。研究问题的边界,必须认清事物某一层次上的本质,把握这一本质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必然联系。为实现边界分析,划定研究对象的边界,使之与外界相对隔离,在边界内部组成一个统一整体,往往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实现:饱和抽样诱导问题的陈述边界估计11、政府(公众)11、政府(公众)议程:(1)、公众议程(public agenda)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系统地成员普遍认为:值

得公众注意,同时又与现存政府的法定职权内的事务直接相关的一切问题。(2)、政府议程(governmental agenda):是指那些引起政府官员的深切关注并在政府议政过程中被提起的政策问题。12、政策终结:12、政策终结: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和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它表现为三个特征:强制性、更替性和灵活性。(参见教材第327 页)13、公共政策规划:13、公共政策规划:公共政策规划,是政策行动主体在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民主的程序和方式,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出相应的解决政策问题的办法或方案,为政策决策提供必要前提的过程。14、公共政策决策:14、公共政策决策:公共政策决策就是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政策决策是联结政策规划与政策执行、评估的纽带。15、政策执行:15、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操作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选择相应的政策工具,采取宣传、试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已合法化的公共政策付诸实践,从而实现政策既定目标的动态过程。

16、公共政策评估:16、公共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评价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17、政策监控:17、政策监控政策监控是对政策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和纠偏的过程。

一、公共政策学发展史:公共政策学发展史:

(1)、在美国:1951 年,拉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出版,标志着公共政策学的诞生。拉斯韦尔被誉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创立者。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拓宽了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叶海卡·德洛尔通过政策科学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政策科学构想》、、《政策科学进展》对政策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奠定了学科体系的基础。公共政策学的学习研究在1960S 末进入美国的科研院所。1970S、1980S 年代,政策科学取得新的进展。主要表现为在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的研究上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在政策评估、政策执行和政策终结等方面形成了各种理论。最近二三十年,西方政策科学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在美国,政策科学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实现体制化。(2)、在中国关注(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提出(20 世纪80 年代中期)重视(20 世纪90 年代)发展(21 世纪初)具体内容可参见教材代序《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二、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案例:国家严禁胎儿性别鉴定)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一)组成部分公共政策系统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

政治系统。它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1)、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2)、政策客体指政策所发生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两个方面。(3)、政策环境(政策情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二)构成要素但凡现代化、科学化的公共政策系统一般都是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所构成的大系统。(1)、信息子系统——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和传递等,为决策提供信息资料。(2)、咨询子系统——为决策提供方案和咨询服务,亦称为参谋子系统或智囊子系统。(3)、决断子系统——公共决策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政策的最终决定者,领导决策的全过程,被称为中枢子系统。(4)、执行子系统——将政策方案转变为政策效果。(5)、监控子系统——贯穿于公共决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的全过程,通过监督手段使政策目标能够顺利实施。

三、公共政策问题界定的主要步骤:公共政策问题界定的主要步骤:

(1)、邓恩的问题构建理论问题情势→问题搜索→元问题问题定义→实质问题→问题详述→规范问题→问题感知第一阶段,问题搜索(problem search)。从问题情势出发,分析者的目的不是要发现单个问题,而是要找出与多个利益相关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元问题meta-question )。分析者若忽视这一阶段,可能陷入错误的问题边界的危险。第二阶段,问题定义。分析者需要以最基本和最一般的术语来定义问题。简单的说,就是要对问题进行最基本的归类。在该阶段,可能面对的危险是选择错误的世界观、意识形态和学科知识。第三阶段,问题详述。进一步确立更详细、更具体的规范问题。在此阶段,主要危险是选择了错误的形式表达(模型)来描述实质问题。衡量问题构建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于,实质问题及规范问题在多大程度上与原先的问题情势相符合。对政策分析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形成对问题的实质的界定和规范性陈述。(2)、韦默和维宁的观点:A、评估症状。

B、框定问题。

C、模拟问题。(3)、帕顿和沙维奇的观点A、思考问题。B、描述问题边界。C、发展一个事实基础。

D、列出目标和目的

E、查明政策范围

F、展示潜在的利益和成本

G、对问题的评论

四、公共政策议程的主体:公共政策议程的主体

创立公共政策议程的主体:创立公共政策议程的主体:(1)政治动员型主体:其成员主要是执政党领导集体和核心人物、政府主要负责人、立法机构的常设委员、各专门委员会主要负责人。这些机构或个人提出提案,形成关于制定某方面政策的动员,使政策问题进入议程。(2)外在压力型主体:成员主要是群体。先由社会上一些分散的个人或群体提出相关创议,然后创议扩展到更大的范围,引起公众注意,进行公众议程;再通过公众诉求、公众

压力等途径引起政府官员的严重关切,最终使制定政策的创议进入政府议程。(3)内在推进型主体:成员主要是立法机关的代表或委员、政府机构中的负责人以及公务员。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政府机构内部的部分官员,将制定某项公共政策的创议,不经过体制外的公众,而是在体制内提出,以推动这一创议进入政府议程。五、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步骤: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步骤: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全面理性模式(comprehensivemodel)(一)全面理性模式(comprehensive-rational model)、全面理性模式起源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是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的。它舍弃了一些次要变量,使问题的分析得以简化,形成有效的分析框架,能用来解释经济中的诸多现象。A、概念:指决策者依据完整而综合全面的资料做出合理性的决策。简而言之,就是从众多备选方案中选择最经济有效的政策方案。B、内容:1、决策者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2、决策者清楚自己的目标、价值或要点,确定优先顺序。

3、列出所有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

4、调查每个备选方案所有可能的结果。

5、比较每个备选方案的可能结果。

6、选择最能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C、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决策过程中必须获得全部有效的信息。寻找出与实现目标相关的所有决策方案。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所能产生的结果。非常清楚那些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人们的社会价值偏向及其所占的相对比重。可以选择出最优化的决策方案。D、分析方法确立一套完整的操作目标,并赋予权重。准备一套完整的备选方案。建立一套其他价值与资源的完整清单,并赋予权重。对每一方案的成本/效益进行完整预测。对每一方案进行净期望值计算。比较各净期望值,选取期望值最高的方案。E、不足假定决策者是公共、客观、理智的,现实较少。(经济人只是经济学家假设出来的一个概念)过高地估计了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的作用。现实的政策问题往往错综复杂,决策者往往不是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现实中政策目标、价值的排列困难重重。现实中决策者拥有的知识与获得信息有限,受决策成本限制,不可能对所有可能的后果进行精确计算。、有限理性模式(二)有限理性模式(bounded rationality model) 、有限理性模式(bounded 提出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和詹姆士·马奇(James G. March)A、理论依据:人们在实践中,由于受能力、信息、时间、知识等因素的制约,只能在有限的且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决策,“全面理性”在实际中并不存在。人类所依赖的是有限理性,而非全面理性。人的理性是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B、主要观点:决策者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理性,只要求有限理性。决策者在决策中追求“满意”标准,而非最优标准。C、决策步骤:确定问题或目标→决定最低标准→选择一个可行的方案→评估这一方案→决定这一方案是否符合所确定的最低标准→如此方案无法接受→检查其他方案若方案可行→开始行

动→执行后,评定方案难易,提高或降低标准D、评论:该模型更符合决策的实际情况。不足:不同决策者的标准不一致,导致的决策结果各有不同。渐进模式(incrementalist (三)渐进模式(incrementalist model) A、提出者:查尔斯·林德布洛姆(C.E.Lindblom)B、主要内容:(1)、政策制定所依据的是过去的经验,经过渐进变迁的过程,从而获得共同一致的政策。(2)、以现行的政策作为基本方案,在与其他新方案相互比较后,制定出对现行政策的修改、增加的新政策。C、提出经过:(见教材51-52 页)两个假设命题:1、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现行的政策做出的局部的调整。2、决策者把决策看作一个典型的一步接着一步、永远没有完结的过程(其对应的原型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不足之处:1、趋向保守主义,忽视社会变革尤其是革命。

2、注重短期目标,忽视长远目标。

3、不适应战略性决策。、混合扫描模式(mixed(四)混合扫描模式(mixed-scanning):、混合扫描模式(mixed scanning):提出者:艾米塔·埃泽奥尼(Amitai Etzioni)A.埃泽奥尼在对全面理性模型与渐进主义模型批评的基础上,提出混合扫描模型。他认为,渐进主义有诸多局限性:反应强势组织利益,集中于短期目标,难以进行重大决策。内容:该模式试图将全面理性决策和渐进主义模式的优点结合起来:截取理性主义模型1、的政策视野,以充分考虑政策选择、激发政策创意并深入政策核心问题。截取渐进主义模型的政策落点,把政策关注力集中在经过选择的政策方案及其评估上,形成政策焦点,以有效地解决政策问题。评论:试图调和理性主义模型和渐进主义模型在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上的矛盾,难免在价值取向上显得模棱两可。最优化模式(optimal model):(五)最优化模式(optimal model):、最优化模式提出者为叶海卡.德洛尔(Y ehezke Dror) ,也称为规范最优模式。它试图克服全面理性模式和渐进主义模式的缺点,提出的带有综合性质的模型。四项假设:最佳决策是一个认同理性、增加理性的过程;此过程对于在复杂问题上形成最佳决策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认同理性、增加理性的过程得以实现;现代政府同时面对要求稳定的政策诉求与要求变革的政策诉求,而在一定时期内则以其中一种诉求为主。三阶段18 个步骤决策前1-7;决策中8-14;决策后15-17;联结先前各个阶段的沟通和反馈的渠道18 评论:其不足之处亦显而易见,参见教材第55 页各学者的意见。(六)政治系统模型提出者:戴维.伊斯顿(《政治系统的分析方法》《政治分析的框架》《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 假定:决策主体是由一个社会中那些可以识别同时又是相互关联的机构和活动组成(即政治系统)。政策过程是一个“输入→决策→输出→反馈”系统运行过程。政治系统的内部是一个“黑箱”。内容:在政治系统运行的周期过程中,公共政策源源不断地产生。评价:政治系统模型是公共政策分析中最具有解释力,并且最具有普适性的一个模型,适于宏观分析的模型,视野开阔而宏大。不足:只能给人

们提供一个轮廓,不能够指明所分析的政策的具体特性。机构—(七)机构—制度模型提出者:托马斯·R·戴伊(Thomas R. Dye,《理解公共政策》) 内容:无论何种政策体系,政府权力机构都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规范着公共权力机构组织与个人行为的各种制度,都必然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方式和执行方式,影响着政策选择、政策内容和政策结果。(八)集团模型提出者:戴维.杜鲁门(David B.Truman,《政府过程》)假定: 制定政策是政治过程的决策性阶段,而政治过程则是各集团争取影响公共政策的行为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是相互竞争着的集团之间达成力量平衡的过程。在现代政治生活中,集团间获取公共政策资源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在任何时候,公共政策都反映占支配地位的集团的利益,随着各集团的力量和影响的消长,公共政策将变得有利于其影响增加的那些团体的利益,而不利于其影响下降的那些团体的利益。内容:公共政策是某一特定时间集团间的争斗所达到的平衡,它体现了那些一直试图获取优势的并相互竞争着的派系或团体之间出现的均势。批评:注意力集中于政策形成过程中那些重要的能动因素的同时,过分夸大了集团的重要性,而低估了公共权力机构自身所起的独立的又富有创造性的作用。无法解释人类在政府与政治过程上的许多问题(如独裁政体)。对多元主义政治体制以外的那些政治体制内的决策过程,缺乏解释力。(九)精英模型内容:社会分为有权的少数和无权的多数,国家政策是由少数所决定,而不是民众决定的。统治人的少数不代表被统治者的多数。为了保持稳定避免发生革命,非精英上升到精英地位的过程必须缓慢而又不间精心策划。精英们在社会制度的基本准则和保持现代制度不变等方面意见一致,只在很少问题上有分歧。国家政策并不反映民众的要求,而只反映盛行于精英中的价值观。行动积极的精英受态度冷漠的民众的直接影响很少。评论:揭示了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于人民”与实际的政治过程、政策过程中总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的悖论。批评: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里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和能力,以及这种参与对政策形成的影响。公共政策分析的步骤:策分析过程的主要步骤) 公共政策分析的步骤:(政策分析过程的主要步骤) 1、问题界定——政策分析的逻辑起点2、标准设立——衡量备选方案的优劣3、方案搜索——从备选方案中选择最合理的方案4、结果预测——可选方案未来可能会产生的何种结果5、方案抉择——对备选方案加以比较分析并作出抉择6、政策执行与检测——政策从文本付诸实践7、结果评估——政策问题是否已被解决,政策方案是否被恰当地执行8、政策变迁——对政策作出的调整案例:“麻雀”政策。

六、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1)管制功能:政策主体要制约、禁止政策对象不做什么,或者说要使政策对象不发生政策主体不愿见的行为,就须使政策对政策对象的行为具有管制功能,这种功能通过政策的条

文表现出来。(2)引导功能: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3)调控功能: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4)分配功能:在通常情况下公共政策容易把价值或利益分配给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及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优缺点)七、公共政策执行的常用工具:优、缺点)公共政策执行的常用工具:一、政策工具是指政府治理的手段和途径,抑或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加拿大公共政策学者霍莱特和拉梅什(M·Howlett and M·Ramesh)根据政策工具的强制性程度,将政策工具分为自愿性工具(非强制性工具)、强制性工具和混合性工具三类。二、强制性工具强制性工具,也称指导性工具,它借助国家或政府的权威及强制力,迫使目标团体及个人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为。主要手段:管制、公共企业(国有企业)、官僚机构直接供给管制的优缺点主要优点:所需的信息较少,较容易实施和管理,成本较低,效果具有直接性,且更易见效,适应于作为处理危机的工具。主要缺点:扭曲自愿性或私人活动,可能导致经济上的无效率,不利于革新和技术进步,过于刻板而缺乏灵活性等。

:八、常规决策与危机决策(决策类型)常规决策与危机决策(决策类型)

常规决策:一般表现为程序性和确定性决策。危机决策:要求组织在高度逆境中(有限的时间、资源、人力等约束条件下)完成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即在一旦出现某些预料之外的紧急情况下,为防止错失良机,而通常需要打破常规程序和方法,省去决策中的某些“繁文缛节”,以尽快做出的应急性非常程序的决策。形成危机决策的要素:1、决策问题的发生发展具有突发性、急剧性,需当机立断。2、可供决策者利用的时间和信息等资源非常有限3、事态继续发展会危及决策单位、决策者的根本利益。危机决策和常规决策的典型特征比较九、政策执行、评估的基本原则:政策执行、评估的基本原则:

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1、执行目标与政策目标相一致原则2、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3、刚性制约与柔性协调互补原则4、时效性和稳妥性兼顾原则5、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原则

6、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并举原则

7、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政策评估的基本原则:

十、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模型: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模型:

(一)微观层面的政策执行模型1、政策循环执行模式提出者:美国学者马丁·雷恩和佛朗西·拉宾诺维茨1978 年提出。三个阶段:拟定纲领阶段;分配资源阶段;监督执行阶段。三个原则:合法原则、合理原则和共识原则。循环执行模型的三个阶段是相互作用的双向循环过程。这种循环不仅是周期性的,而且是非单向流动的,是不断循环的复杂动态过程。主要贡献:在于肯定了政策环境对政策执行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强调执行过程重复循环的价值。

但它抹杀了政策目标群体的存在,则是不恰当的。2、政策执行博弈模型代表人物:美国学者 E.巴德克《执行博弈》观点:1、将政策执行视为一种赛局,包括下列因素:(1)竞赛者(政策执行人员和相关人员)(2)利害关系。。(3)竞赛的资源(包括策略与技术等软资源,财经、权威等硬资源)(4)竞赛规则(竞赛获胜的标准和条件)(5)竞赛者之间信息沟。。通的状况。(6)所获得结果的不稳定程度等。竞赛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参加者的竞争策略。2、政策执行可能遇到四大障碍:资源分散、目标偏差、行政困境、能源浪费。不足之处:该模式以虚构的理性行为为理论基础,考虑的变量也不足以说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情况,而且变量也很模糊,构成了该模式的诸多缺陷。(二)中观层面的政策执行模型1、政策执行过程模型:提出者:T.史密斯于1973 年提出。观点:影响政策执行成功与否的重大因素有四个方面:一是理想化的政策(Idealized Policy)。二是执行机构(Implementing Orgnization)。三是目标群体(Target Group)。四是政策环境(Policy Environment)。政策执行过程中,这四个方面是互动的,均应给予充分重视。贡献: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目标群体、执行机构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2、政策执行调试模式(Mutual Adaptation Model)主要观点:(1)政策执行过程就是政策执行者、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行相互调试的互动过程。(2)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决定于政策执行者和受影响者之间的调试程度。(3)调试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结论:成功的政策方案有赖于成功的政策执行,而成功的政策执行则有赖于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双方行为调试的成功。贡献与不足:调试模型肯定了政策执行是执行者和受影响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执行者并非简单被动执行政策,受影响者也不是简单被动接受政策。但它过多强调调试而忽视其它因素的作用,限制了调试模型的适用范围。(三)宏观层面的政策执行模型1、政策执行系统模型提出者:美国学者C.霍恩和D.米特尔。观点:在政策决定与政策实际效果之间存在许多变量因素,这些变量因素既有系统本身的,也有系统之外的,共同影响着政策决定与政策效果的关系。它们归结为六个方面:一是政策目标与标准;二是政策资源;三是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化行动;四是执行机构的特性;五是经济与政治环境;六是执行人员的偏好。优点:政策执行系统模型吸收其他模型的优点,将系统内外的多种影响因素都予以考虑,这是值得肯定的。2、政策执行综合模型提出者:美国学者马兹曼尼安和萨巴蒂尔在1979 年首次提出。该模型认为,影响政策执行各个阶段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政策问题的可处理性;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政策本身以外的变量。每一大类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几个小类(见教材253 页)。显著特点:联系政策执行的不同阶段来考察变量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十一、政策规划的特征、主要步骤及必须坚持的原则:十一、政策规划的特征、主要步骤及必须坚持的原则:、公共政策规划的特征(一)公共政策规划的特征、(1)从政策规划

的主体来说,多元化和政府主导并存。(2)从时间进程上来看,政策规划主要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3)政策规划具有明确的取向:目标取向;变革取向;选择取向;理性取向;集体取向;、政策规划的主要步骤(二)政策规划的主要步骤、从总体上讲,公共政策规划包括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可行性论证和方案优化等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区别的环节。1、确立政策目标(1)确立政策目标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政策规划的任务是为解决政策问题而寻找各种可能的政策方案。在政策问题和政策方案之间,必须有政策目标作为中介和纽带。政策问题规定着政策目标,政策目标只能指向特定的政策问题;同时,政策目标规定着政策方案,政策目标既制约着政策方案的方向,又为政策方案优劣的评判提供标准。更进一步言之,政策目标不仅与政策制定阶段关系密切,而且也影响着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政策过程就是从政策目标的确定到政策目标的实现,再到政策目标评估的过程。(2)在选择和确立政策目标时,需要注意什么内容?首先,要弄清现实和理想的关系。其次,要协调总目标与子目标的关系。另外,要充分考虑影响政策目标的各种因素。2、设计政策预案(备选方案)所谓政策预案设计,即构思各种实现政策目标的可供选择的可能性方案或备选方案。政策制定是对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途径和方法的选择过程,因此,备选方案设计是政策规划的中心环节,方案是否可行、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政策预案的来源(参见教材第149-151 页)3、预测方案后果什么是预测?预测一般被界定为对所研究的事件的未来前景做出估计或推测,即由过去、现在推断未来。(教材第170 页)具体而言,政策分析中的预测是依据先前政策分析的各阶段所掌握的关于政策问题、目标和方案的信息或知识,对政策方案的未来前景做出估计、推测或判断。关于政策方案预测的分类和意义,参见教材第170-172 页。

4、预案可行性论证所谓政策预案的可行性论证,就是围绕政策目标,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政策方案实际上是否可行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亦即对实现政策方案所需的条件是否具备做出说明。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预案的政治可行性。二是预案的经济可行性。三是预案的技术可行性。四是预案的法律可行性。

5、比较、优化政策预案在对政策预案的政策效率进行分析时,常用的方法是计算未来政策的成本效益之比。必须依据资源投入和政策结果的获得来比较不同政策预案的效率高低,效率高低是决定采纳两个或两个以上可选预案的关键依据。在本阶段,还要对效率比较分析中暴露出来的缺陷和疏漏进行优化,做好弥补和调整工作,综合协调各方案的优点,最终形成一个能让决策者满意、认可的方案、政策规划的主要原则(三)政策规划的主要原则、1、针对性原则:要针对实际问题,切中问题的要害。2、可行性原则:在政策操作中具备实现政策方案的必要条件和因素。3、系统性原则:不是只考虑该项目本身,而应着眼于整体,思考相关的各项目

标对这一目标的影响,使多个目标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从而形成合理的目标结构。4、规范性原则:政策规划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5、具体性原则:政策规划所设计的政策方案必须是具体明确的。具体包括:语言表达必须明确、具体、清晰;明确的时间期限;明确的约束条件和适应范围;政策方案要尽量量化.

案例分析部分案例分析部分

1、中华路建设风波:主要用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相关问题;中华路建设风波:主要用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相关问题;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一、政策方案的影响1、政策问题的性质。

2、政策目标的性质。

3、政策方案内容的性质。

4、政策方案的稳定性。

5、政策方案的综合配套性。二、政策执行机构的影响1、组织机构的层级和幅度。层级过多会造成信息不畅,程序繁琐;层级过少则会造成分工不明、责权不清。幅度过宽,会造成穷于应付的局面;幅度过窄,又会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2、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和体制。既要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又应防止权力过于分散。

3、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影响凝聚力的因素主要有,组织成员对目标的认同和认识度;群体成员对组织利益的认识;核心人物的影响;群体成员心理满足程度;组织内部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等。三、政策执行人员的影响1、执行者的政策水平。2、执行者的政制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3、执行者的意向、责任感、工作作风。

4、执行者的知识结构和组织管理能力。四、政策对象的影响1、政策对象的利益取向。收益的公共政策对象可能会支持政策的执行,而受损的对象就可能反对和抵制公共政策执行。2、政策对象的受教育程度。政策对象的受教育程度制约他们对政策的认识、理解以及支持程度。3、政策对象的群体力量。有共同社会背景和利益要求的政策对象会自发结成利益群体,以群体力量来增大与政策决策者、执行者利益博弈的筹码。五、政策资源的影响1、物力和财力资源。这是是最基本的政策资源。2、人力资源。(包括执行人员和目标群体)3、信息资源。足够的信息以及信息传递渠道畅通。

4、权威资源。政策执行的权威资源,对于政策接受者具有威慑力量和感召力量,从而有助于政策执行。

5、制度资源。完善的制度体系,能够保障执行者的工作顺利进行。怒江中下游水电站建设问题:2、怒江中下游水电站建设问题:一、政策议程角度:外在压力型主体:成员主要是群体。先由社会上一些分散的个人或群体提出相关创议,然后创议扩展到更大的范围,引起公众注意,进行公众议程;再通过公众诉求、公众压力等途径引起政府官员的严重关切,最终使制定政策的创议进入政府议程。内在推进型主体:成员主要是立法机关的代表或委员、政府机构中的负责人以及公务员。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政府机构内部的部分官员,将制定某项公共政策的创议,不经过体制外的公众,而是在体制内提出,以推动这一创议进入政府议程。二、方案规划原则角度:1、可行性原则:在政策操作中具备

实现政策方案的必要条件和因素。2、、系统性原则:不是只考虑该项目本身,而应着眼于整体,思考相关的各项目标对这一目标的影响,使多个目标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从而形成合理的目标结构。3、民主参与:广泛征集公众、专家的意见等;三、政策合法角度:政策合法化就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国家发改委将通过的规划上报国务院审批的过程就是政策合法化的过程。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2016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库完整

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并行力量是(A)。 A、市场和政府 B、法律和市场 C、宪法和法律 D、政府和政策 2、深刻影响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行政主流理论的人是(B)。 A、马克思、恩格斯 B、马克斯?韦伯、亚当?斯密 C、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D、尼采、弗洛伊德 3、现代政策研究最早兴起于(D)。 A、德国 B、中国 C、英国 D、美国 4、美国现代政策研究的起始阶段主要侧重于(C)。 A、农村问题 B、政府问题 C、大型城市问题 D、小城市问题 5、二次大战后催化政策科学发展的一个在因素是(A)。 A、公民社会意识的“非政治化”倾向 B、公民道德判断意识加强 C、公民社会意识的“政治化”倾向 D、经济危机 6、亚当?斯密以及后来的赫伯特?斯宾塞主(B)。 A、加大政府干预 B、减少政府干预 C、多用“看得见的手”干预社会 D、尽量用公共政策手段干预社会 7、20世纪公共政策对社会的调节、规作用已经(C)。 A、失败 B、降到最低 C、不可或缺 D、逐步减少 8、拉斯维尔和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A)。 A、“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B、“凡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的事情” C、“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 D、“政府机构和它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9、政策不仅具有符号特征,而且是(B)。 A、一个分析过程 B、一个行为过程 C、一个收益过程 D、一个黑箱过程 10、在政策研究中,政策、制度、法律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D)。 A、矛盾关系 B、等价关系 C、平行关系 D、交叉关系 11、下列属于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的是(C)。 A、政策目标与政策实际执行结果趋于统一 B、道德价值判断成为政策制定的唯一标准 C、政策的合法性受到更多重视 D、在政治领域出现由治理政治向统治政治的

自考公共政策学试题及答案2009.4~2013.7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 1.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实际参与研究对象的一些与政策过程有关的生活过程进行的观察称为 C A.实地观察法 B.非参与观察法 C.参与观察法 D.无结构访谈法 2.标志着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著作之一是 A A.《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B.《政策方向》 C.《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D.《逆境中的政策制定》 3.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是 B A.元政策 B.基本政策 C.部门政策 D.总政策 4.1977年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决定废止大学招生实行的免试推荐制度而改行全国统一考试的制度属于政策类型中的 D A.风险型政策 B.竞争型政策 C.不确定型政策 D.确定型政策 5.在政策支持系统中,被称为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的是 A A.信息传播系统 B.政策支持系统 C.政策监控系统 D.政策评估系统 6.实行中央集权型单一制的典型国家是 C 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加拿大 7.在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中,采取委员会制的国家是 B A.俄罗斯 B.瑞士 C.法国 D.中国 8.在政策过程模型中,由林德布洛姆构建的政策过程模型是 B A.理性主义模型 B.渐进主义模型 C.规范最适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9.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最广泛而又最缺乏理论色彩的一个决策模型是 A A.机构—制度模型 B.集团模型 C.精英模型 D.“上下来去”模型 10.公共问题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提出主体是 D A.政党组织 B.大众传媒 C.政治人物 D.政府部门 11.在问题认定的方法中,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是 B A.边界分析 B.多角度分析 C.类别分析 D.层次分析 12.公共政策的政府议程又称为 A A.正式议程 B.政策议程 C.公众议程 D.系统议程 13.科珀等人认为,外在创始模型通常出现在 C

近几年自学考试公共政策学试题与答案

2001年4月全国自考公共政策学试题及答案 2001-10-12 〖次〗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25分) l、“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①拉斯韦尔②伊斯顿③戴伊④安德森 2、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①渐进主义模型②理性主义模型③规范最佳模型④政治系统模型 3、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①功能取向②过程取向③结构取向④目标取向 4、公共政策问题通常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 ①外在创始模型②动员模型③内在创始模型④自发模型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①合议制②合议、三权分立制 ③民主集中制④合议、民主集中制 6、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③〕 ①拟定政策方案②评估政策方案③确定政策目标④择定政策方案 7、“上政策”是政策执行偏差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它主要表现为() ①象征式政策执行②残缺式政策执行③替代式政策执行④附加式政策执行 8、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是件估() ①政策效率②政策效益③政策效能④国应的充分性 9、政策主体与客体呈现周期性更迭变化,这种政策周期应属于() ①阶段性周期②功能性周期③反复性周期④结构性周期 10、以下组织院于强制性公共组织的是〔③) ①学校②工会③行政机构④妇联 11、对策论;作为政策分析的创造性方法之一,又被称作() ①脚本写作②头脑风暴法③博弃论④个人判断法 12、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是() ①政策评估②政策制定、③政策执行④政策终结 13、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这是() ①利益表达②利益综合③政策制定④政策执行一人一 14、在美国,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 ①立法决策②行政决策③司法决策④政党政策 15、当代中国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在政策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是() ①政策执行②政策研究③政策制定④政策分析 16、政策主体制约、禁止政策对象的行为,这使政策对政策对象具有() ①沟通功能②管制功能一③监督功能④平衡功能 17、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 ①林德布洛姆②西蒙③德洛尔④戴伊 18、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1)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政策工具本身是(C)的。 A.一元B.单一C.多元D.复杂 2、古德诺(Goodnow)认为,国家和地方利益矛盾,(C)可能导致国家解体或集权政府。 A.利益分配B.权力分配C.权利分配D.资源分配 3、解决国家和地方的矛盾的方法是在中央和地方合理分配(A)的范围。A.意志表达B.利益表达C.呼声表达D.情感表达 4、利益集团最早出现于(B)世纪末的北美13州。 A.16B.18C.19D.20 5、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B)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A.政治体制外B.政治体制内C.政治体制内外D.政治体制之间 6、政策环境是政策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即各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政策活动的(B)客观因素的总和。 A.内部B.外部C.内外部D.所有 7、结构不良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是指(C)。 A.有明确的答案和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B.没有明确的答案的问题C.没有明确的答案和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D.没有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 8、政府过程实质上即(C)政策过程。 A.执行B.监督C.公共D.评估 9、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C)。

A.主体B.客体C.中介D.环境 10、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整体目标需要,服从于政府对(C)的追求。 A.精神B.公开C.利益D.公正 11. Path Dependence 是指(C)。 A.制度依赖B.习惯依赖C.路径依赖D.心里依赖 12. public choice theory是指(C)。 A.社会选择B.自我选择C.公共选择D.生态选择 13. 现代政策科学诞生后,在美国兴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A)。 A.政策科学运动B.社会科学运动C.自然科学运动D.工程科学运动 14. 行政决策目标的特征不包括(D )。 A.可行B.合理C.科学D.人治 15. Inter Market意为(B)。 A.外部市场B.内部市场C.国内市场D.国外市场 二、多选题 1、公共政策评估具有(ABCD)。 A.诊断功能B.预测功能C.反馈功能D.校正功能 2、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ABCD)。 A.理论渊源B.概念体系C.研究对象D.研究方法 3、政策方案的选择,实际上是对实践活动的各要素及其结合方案的选择,包括(ABD )。 A.实践主体的选择B.在特定的实践时空环境中的选择

《公共政策学》题库及答案

《公共政策学》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政策产生于两种需求即(),或者是()。 2.()在三权分立的体制中是司法决策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3.公共政策的功能是()、()、()和()。 4.传统理性模型的实质是()。 5.渐进主义模型的实质是()。 6.政策问题的确认是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和()的过程。 7.事实前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和( ) 三个方面。 8.()和()是政策议程两种最基本的形式。 9.触发机制作为公共政策的催化剂,其作用的发挥源于()、()和()这三个影响因素的互动。 10.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是()、()和()。 11.()在三权分立的体制中是司法决策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12.政策终结心理方面的障碍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制定者;二是();三是()。 13.费斯廷格提出了()理论。 14.政策合法性包括()、()、()以及() 15.政策评估都需要经过()、()和总结与报告三个环节。 二、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①拉斯韦尔②伊斯顿③戴伊④安德森 2.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①渐进主义模型②理性主义模型③规范最佳模型④政治系统模型 3.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①功能取向②过程取向③结构取向④目标取向 4.公共政策问题通常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 ①外在创始模型②动员模型③内在创始模型④自发模型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①合议制②合议、三权分立制③民主集中制④合议、民主集中制 6.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 ①拟定政策方案②评估政策方案③确定政策目标④择定政策方案 7.以下哪种触发机制属于政策议程的外在触发机制() ①自然灾害②经济灾难③生态变迁④经济对抗 8.“凡是政府选择作的或选择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①伍德罗.威尔逊②哈罗德.拉斯维尔③戴维.伊斯顿④托马斯.戴伊 9.下面哪一种不属于政治行动的类型() ①控制②命令③交易④博弈 10.在我国,行政法规通常以()形式加以发布。 ①国务院文件②总理令③国务院办公厅文件④部长令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1讲课讲稿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 一、案例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 (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 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就是指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而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政策研究组织:是由具有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前政治家、行政人员所组成的综合性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其主要工作是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政策理论研究、政策规划、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工作,以帮助改进执政党及政府部门的政策质量。 3.政策系统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4.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6.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已经被社会上多数人觉察、认同、感觉出来的,已经与既定的价值、规范、利益发生冲突,并且由社会中的团体与个人表达出来属于政府管辖的范围并且能被列入政府的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7.政策议程:又称政策日程,是指政策制定者就某个广为关注的公共问题进行讨论,以决定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及采取什么行动。 8.公众议程:公众进行讨论的议程;是指公共问题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要求政策制定者将其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 9.政府议程:指政府相关部门根据特定程序而把公共问题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进行讨论、研究和处理的过程。政府议程本质上是一种行动议程,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行动过程。 10.方案规划:指发展一个计划、方法和对策,以满足某种需求,解决某项问题。 11.政策规划者是指参与政策方案的设计、研究、审议等活动的各种机构和人员,他们可分为政策系统内部的规划者和政府系统外部的规划者。 12.方案审议指有关机构、团体和人员对围绕某个政策的所有备选方案进行鉴定、评估和考察。 13.方案择优是指决策主体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最优化方案的阶段,它是决策程序中最关键的步骤,其中包含两个紧密衔接的环节: 一是对所有方案进行分析论证,作出评价;二是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从中选优,拍板定案。

公共政策学第3阶段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0年下半年第三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公共政策学》第九章至第十一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内。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政策实施的(A)是检验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据 A、效果 B、影响 C、效率 D、反馈 2、(D)是公共政策的执行者,研究者和责任的承担者 A、政策研究机构 B、政策执行机构 C、利益团体 D、政府官员 3、政策评估核心是集中关注(A)的活动及其对社会影响 A、公共部门 B、决策者 C、决策机构 D、民间组织 4、政策终结过程要重视交流与沟通,消除(A) A、心理抵触情绪 B、主观臆断 C、社会影响 D、领导权威 5、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如果得到政策实施对象的支持和遵守,政策效能就(B) A、低 B、高 C、不变 D、都不是 6、政策实施中把政策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这是政策实施的(C) A、原则性 B、灵活性 C、整体性 D、建设性 7、对政策实施后的效果进行判断是(B) A、政策形成 B、政策评估 C、政策修正 D、政策终结 8、下列哪些属于内部评估者( A ) A、政府机构的政策研究室 B、民间研究组织 C、压力集团 D、公共利益组织 9、从政策作用的对象的感受出发来对政策效果予以评定称为(A) A、对象评定法 B、自评法 C、对比法 D、德尔菲法 10、当一项政策终结威胁到组织自身的存在时,我们称这个因素为(B) A、心理抵触 B、组织惯性 C、认知的局限 D、法律延迟 二、多项选择(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后面的括号内。答案未选全者得1分,选错,该题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5分) 1、政策实施可以概括为(ABC)过程 A、政策实施 B、政策结果 C、政策纠正 D、政策检验 2、下列(ABCD)属于政策评估的机构 A、政府内部评估 B、民间的研究组织 C、压力集团 D、公共利益组织 3、政策评估的类型包括(ABCD) A、政策过程评估 B、政策影响评估 C、政策效果评估 D、元评估 4、政策终结是(BCD)的新起点 A、政策变革 B、政策更新 C、政策发展 D、政策进步 5、政策创新的内容包括(ABCD) A、政策内容的创新 B、政策运行过程中环节的创新 C、技术手段的创新 D、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的创新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2014年4月公共政策学自考真题及其答案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公共决策者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是(B )1-69 A.政策群 B.政策链 C.政策一般 D.个别政策 2.提出政策执行博弈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 )7-328 A.西蒙 B.德洛尔 C.泰勒 D.尤金·巴达克 3.以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相互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的关系为标准,公共政策可以划分为(C )2-122 A.战略、战术、策略 B.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 C.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D.单目标政策和多目标政策 4.当代中国不具有政策制定一般功能的一级政府是(B )2-144 A.省政府 B.乡政府 C.市政府 D.县政府 5.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公共政策可划分为(B )2-129 A.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 B.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 C.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 D.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 6.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景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景况存在显著差距,由此形成的问题属于(A )5-249 A.公共问题 B.社会实践问题 C.公共政策问题 D.私人问题 7.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特性指的是政策问题基本属性中的( D )5-253 A.客观性 B.主观性 C.历史性 D.动态性 8.以特定的行业或职业的代表为特征,影响政府各机关制定和执行有利于自身的公共政策的群体是(B )5-257 A.政党组织 B.利益集团 C.政府部门 D.政治人物 9.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将某种公共问题细分成许多次类的方法是(B )5-263 A.边界分析 B.类别分析 C.层次分析 D.假设分析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1

Ch1.公共政策学 ●案例1-1(书P4-6)辨析是否属于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功能(单选/简答P157) (1)引导功能:正向与负向 (2)管制功能:对影响社会良性发展的不利因素进行管制与约束。 如《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为消极性管制,还有突出正激励原则的积极性管制。(3)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不仅需要指明人民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而且还需指明人民应该先做什么和后做什么。Eg: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 (4)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分类(了解) 1、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 程序性政策只涉及采取行动和由谁来采取行动的问题。 2、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 分配性政策一般只产生得利者,而没有明确的受损者; 再分配性政策涉及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和权利的转移分配。 例如,累进收入税、养老退休金额度的重新分配),美国的“反贫困”计划。 3、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 如广播、电视、煤炭、电力等特殊行业兼具自我管制政策的性质。 4、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 最低工资标准、经济适用房政策、农民收入补贴政策等 设立教师节、环境政策 5、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 国防是典型的涉公政策 而垃圾收集、邮政服务、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也带有一些私人物品的特征。 Ch.2 公共政策的理论模型与公共政策系统 ●公共政策理论模型 A**过程模型(P235): 1.公共政策的阶段性 2, 公共政策是一个动态过程

B渐进模型: 1. 林德布洛姆:公共政策是政府根据过去的经验对现行政策作出的局部调整。 2. 渐进模型有以下特点(P238): (1)政策具有承继性,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有政策的缺陷; (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C团体模型:公共政策是利益团体之间的平衡。 ●公共政策的系统 1.公共政策的主体 直接主体:执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领袖权威人物 间接主体: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众/非执政党/思想库 2.公共政策的客体 公共政策问题(政策问题) 概念:权威当局认为所提出者属其权限范围内的事物,且有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必要者。社会问题如何转化为政策问题:公共权威当局趋同(+概念) 目标群体:公共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目标群体理解、接受、服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3.公共政策环境(了解) 自然环境社会变迁国际环境 经济环境(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经济利益) 政治文化(政治心理、政治价值、政治行为模式) Ch3公共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工具的内涵:指政府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所采用的各种手段的总称。 ●公共政策工具的类型(简答) 公共政策工具分类: 三分法(按国家干预程度分) 自愿性工具(非强制性工具) 强制性工具 混合型工具

公共政策学X-2习题及答案

公共政策学X-2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5.0 分)1. 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属于() A.横向监控 B.纵向监控 C.外部监控 D.自下而上的监控 得分:5 (5.0 分)2. 公共政策指()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企业 B.政府 C.第三部门 D.个人 得分:5 (5.0 分)3. 制定政策的政策指() A.元政策 B.基本政策 C.具体政策 D.实质性政策 得分:5 (5.0 分)4. 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对利益如何分配、利益究竟分配给谁等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的()范畴。 A.事实分析

B.价值分析 C.规范分析 D.利益分析 得分:5 (5.0 分)5. 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是() A.公共政策制定 B.公共政策执行 C.公共政策评估 D.公共政策分析 得分:5 (5.0 分)6. 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这是() A.利益表达 B.利益综合 C.政策制定 D.政策执行 得分:5 (5.0 分)7. 将旧的公共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公共政策,从公共政策的终结方式类型讲,属于()。 A.替代 B.分解 C.合并 D.缩减

得分:5 (5.0 分)8. 系统议程又被称为() A.政府议程 B.行政议程 C.正式议程 D.公众议程 得分:5 (5.0 分)9. 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政策思想的思想家是() A.管仲 B.孔子 C.孟轲 D.荀况 得分:5 (5.0 分)10.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创始公共政策学科时使用的名称是() A.政策科学 B.公共政策学 C.政策学 D.政策分析 得分:5 二、多选题 (6.0 分)1. 3、公共政策的终结方式有()。 A.替代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学》书中案例分析 ①看清题目,找准知识点。如时间充裕,则适当延展。 ②案例的原理,即脱离案例的理论知识。 ③结合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案例中哪些做法符合原理,所以成功了;哪些做法不符合原理,所以没成功。因此,要。。。(某些情况) ④案例分析要写得清晰明了,有一目了然的感觉。答题时注意分点,有层次感为佳。 成功的政策分析依赖于上述阶段步骤的不断循环反复。 一、结合案例,论述研究公共政策学的现实意义。(47页) (一)存在的问题: 1、缺少政策制定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科学化、程序化的决策水平不高,喜欢采用“试错法”这样一种经验型的方法。 2、有些政策没有经过理论探讨,没有经过专家的详细论证,没有经过多次代表大会的充分、认真的讨论。 3、少数领导者凭经验,按主观设想拍板 4、有些方面的政策缺乏完整性,没有形成有机体系,往往是零散、无系统的就事论事而缺乏远见, 导致前后不一致和不同政策间相冲突。 5、政策制定的法制化程度不高,政策制定和实施往往靠层层发放文件,缺乏完善的有关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法律手段。 6、政策的实施产生大量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问题,如就业、人口、环境问题等。 7、“温青年方案”:表明政治民主化进程不高,民间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程度不够。 (二)意义: 1、提高我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迫切需要: 以公共政策系统的改进以及提高政策质量为目标,并形成相当完善的理论和方法,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2、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以及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 行、系统完整的宏观经济政策及社会政策,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特别是必须处理好一些目标易冲突或难以同时达成的经济政策间的关系。如经济增长与公平分配、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3、深化我国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在行政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政 府运用种杠杆(政治、经济、法律)指导和经济生活。因此,发展公共政策学,探索政策研究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于改善政策制定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公共政策学有着我们学习的理由: 1、职业上:使我们更好地利用社会科学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 2、政治行政上:(1)保证国家、政府采纳正确政策,规范社会发展方向,达成目标; (2)加强政治民主化建设。 3、提高行政管理水平:行政管理即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公共政策分析为行政部门提供政策相关知识。 二、运用政策分析程序,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向市长推荐你所偏好的方案。(80页) (一)相关原理。 1、政策分析过程的八大步骤(68页)。 (1)问题界定:①消除不相关的信息资料,用数字说话,抓住焦点或关键因素,明确界定问题。 ②弄清当事人可能解决的问题是否存在,应能提供第一手关于问题的陈述,应能够估计分析者所需的时间和资料。 ③当备选方案被派生和分析时,问题的其他方面要加以界定,重新界定任务。 (2)标准确立:①当事人提供或间接地从目标或目的概述。②分析者推导。③必须说明与公共利益相关的标准。(3)方案搜寻:①决策者自身。②政策过程的其他参与者。③现行政策,他人经验。 (4)结果预测:①当时间较充分时,用民意测验。②当时间不允许时,使用敏感性分析、快速的决策。 (5)方案抉择:对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技术、经济、政治、行政可行性的分析) (6)政策执行与监测:政策执行中信息不充分、有限理性、既得利益偏好、意外事件等的影响使得必须对政策执行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 (7)结果评估:其意义①探讨政策是否达到目标,政策执行中所采取的各种措施,行为是否按事先的设计来进行。 ②事后评估所得信息是采取对应措施的基础。 ③为解释或说明某一特殊政策效果或影响提供依据。④解释政策成败的理由。 在实践过程中,这些阶段的先后次序是相对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它的覆盖面的宽度和广度,这些阶段的过程必须重复进行,必须通过分析问题的循环再循环,以使答案越来越集中且更具穿透力。 2、政策分析的作用:帮助决策者找目标;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分析每个备选方案的每个结果; 依一定标准科学修改(效益、效率、适当性、回应性、公正性、充分性)。 二、结合案例分析:按照上面的步骤分析。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分析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显著区别在于支付费用的主体差别。 2、有限理性模型追求的目标:决策追求满意解。 3、精英理论模型:政策是精英们价值偏好的反映 基本观点: (1)社会分化成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少数人掌握社会价值的分配权,多数人参与不了公共政策的制定。 (2)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并非是作为被统治者的多数人的代表。精英人物主要来自经济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 (3)从被统治的非精英阶层进入统治人的精英阶层,这个变化过程一定是缓慢且持续的,从而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并避免革命的发生。 (4)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的发展方面,精英阶层表现出看法的一致性。 (5)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众的要求,而是政治精英的主要价值观。公共政策的变化一定是渐进性的,而非革命性的。 (6)精英是活跃的,公众是麻木的,二者信息严重不对称。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远远大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4、团体理论模型的缺陷:过分扩大团体的作用,低估政策制定者作用。 5、政策主体 官方决策者:(1)立法机关(2)行政决策机关(3)行政执行机关 (4)法院 非官方参与者:(1)利益集团(2)政党(3)公民个人 (4)大众传媒(5)思想库 6、政策议程的内外触发机制: (1)内在触法机制:①自然灾害;②经济灾难;③技术突破;④生态变迁;⑤社会变迁(2)外在触发机制:①战争行动;②地区与国际冲突;③经济对抗; ④新式武器与力量失衡 7、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只有当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况是社会问题时,它才是社会问题,其中权力因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社会上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对某一社会情况的关注程度及其看法态度,有时候能够把某一社会情况直接推上社会问题的舞台。(2)社会问题的两种类型: ①过失性社会问题:这类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 ②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 (3)社会问题的特征: ①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 ②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 ③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

公共政策学第3阶段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三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公共政策分析》第九章至第十二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决策过程用一系列决策环节构成的决策过程,用树状图表示的方法是( A ) A、决策树法 B、效果分析 C、成本分析 D、灵敏性分析 2、将预测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的依据是( D )。 A、预测的期限 B、具体计算方法 C、预测的功能 D、预测的时间尺度 3、按照功能不同,可以将预测分为直觉性预测、探索性预测和( B )。 A、长期预测 B、规范性预测 C、中期预测 D、短期预测 4、按照具体计算方法不同,可以将预测分为定性预测和( C )。 A、直觉性预测 B、长期预测 C、定量预测 D、短期预测 5、非任意抽样常见的形式有随意抽样、判断抽样和( B )。 A、单纯抽样 B、定额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体抽样 6、提出莫名的“寡头铁律”的精英主义代表人物是( B )。 A、帕累托 B、米歇尔斯 C、赖特·米尔斯 D、林德布洛姆 7、《政府过程》一书的作者是集团分析模型代表人物( A )。 A、阿瑟·本特利 B、戴维·杜鲁门 C、米歇尔斯 D、赖特·米尔斯 8、政策创新和传播主要有两种解释框架,即传播模型和( C )。 A、互动模型 B、领导跟进模型 C、内部决策模型 D、创新模型 9、提出支持联盟框架的学者是( B )。 A、鲍姆 B、萨巴蒂尔 C、琼斯 D、伊斯顿 10、目前运用最为广泛、最为成功的运筹学模型是( C )。 A、目标规划 B、动态规划 C、线性规划 D、随机规划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政策运行成本大致有( ABCD )。 A、政策制定费用 B、衔接成本 C、摩擦成本 D、操作费用 2、任意抽象常见的方法有( ABCD )。 A、单纯随机抽样 B、机械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体随机抽样 3、精英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 ABC )。 A、帕累托 B、米歇尔斯 C、赖特·米尔斯 D、林德布洛姆 4、集团分析模型的核心假设在于( ABD )。 A、集团是个人与政府之间发生联系的纽带 B、集团的存在与斗争是政治生活的基本特征 C、每个决策者首先考虑个人利益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山西煤矿的 洋务运动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山西煤矿业的“洋务运动” 浏览次数:2052次悬赏分:10|解决时间:2010-6-29 19:50|提问者:lkatat 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山西兴起于煤亦受制于煤,煤矿安全生产已成山西当政者头等大事。当产权制度改革、煤炭资源整合等措施陷入泥沼之际,山西的煤矿安全开始求助于国外技术援助,南非则成了山西的首选。 以晋城市为例,晋城市地处西省东南部,煤矿经营收入占全市经济的60%—70%,全市385座矿井中,1/3属于高瓦斯矿井。瓦斯治理成了市长夏振贵最头疼的事情。2005年10月,南非煤矿技术与设备交流大会在北京举行期间,夏振贵听到一项让他吃惊不已的瓦斯抑制防爆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在短时期内将瓦斯爆炸的温度降到100度以下,并减少冲击波。从此,“以技术弥补体制上的不足”称为晋城市的一个设想。2005年以后,山西省主管煤矿安全的官员先后四次奔赴南非进行学习考察。 2008年8月,新华社一篇刊载山西考察南非破产管理的内刊直呈国务院领导案头,国务院主要领导就借鉴南非经验,减少煤矿安全事故作出批示,时任国家安全总局局长的王君要求安监总局启动南非经验课题组,下设法规、体制、培训、技术设备、应急救援、综合等6个小组。 南非目前有100个煤矿,产量达到2.5亿吨,机械化水平达到100%。“要知道晋城市2005年机械化采煤才达到17%。”晋城安监总局牛德文说。让这些官员感兴趣的是南非的煤矿管理:南非的矿工健康与安全有着比较完备的法律,要求强化职工培训,硬性规定矿主必须拿出矿工薪金的1.5%统一出资到技术院校培训;要求建立瓦斯治理实验室;强制矿主设立紧急疏散图;提高矿工死亡补充标准一个矿工死亡补偿45万南非币。“你知道吗?南非在进行矿工培训的时候,最后一项任务就是让他们观摩瓦斯爆炸的测试现场。”晋城参与考察的一位官员面带不可思议的表情说。这种“杀鸡给猴看”的方法让这些矿工在此后数年内都会记忆犹新。年费煤矿防爆专家赫尔姆斯?斯巴斯称,90%以上的煤矿安全事故都是人为疏忽和多种原因巧合造成的。1951年,南非国家职业安全协会开创了“ NOSA系统”他们认为煤矿每项工作都有考虑安全、健康可环保问题。通过评估查找隐患,制定防范措施及预案,所有意外事故、危险都可避免。 在国务院领导批示之后,山西晋城市在阳城县开展了8个试点。他们的设想是由政府、企业、学校共同组建一个研发中心。在研发中心下设立一个基金,通过基金运作、矿工培训、制度研究、生产基地、示范基地“将抽象的经验转化为看得见的东西”。比如,设立井下救护所,根据不同矿井设立示范基地,建立瓦斯爆炸测试现场,让培训工人能够时刻记着矿难的威胁,同时设立井下特警——矿山救护队等。 不过,摆在政府面前的是资金的来源问题。阳城县的一位主管领导在初次考察南非之后认为,如果让这些煤矿主动采用瓦斯防爆技术并不可行。假设一个矿寿命只有十年,他们并不会投巨资安装这些设备的。在此之前山西省曾主推国内技术,力图让煤矿完成技术改造,结果很多设备成了摆设仅供参观,并未达到提升煤矿安全的目的。“好比一个车子,车轮甚至发动机都安装好了就是不能开。” 政府最终想到了用安全保证来解决启动资金的问题。以晋城为例,其煤矿保证金已经道道5亿元。这笔资金始终放在银行账户上,官员们认为保证金就应该“取之于矿用之于矿”。当地的建设银行也伸出了橄榄枝,只要有启动资金,银行也看好这个能够带来效益的安全项目。这意味着,煤矿可以通过租赁技术设备的方式实现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的目标。

国家开放大学2020年秋季学期电大《公共政策》期末重点复习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文本)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 选择、简答: 什么是公共政策?一般说来:凡是致力于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政策,都应看成是 公共政策。 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其本质是利益 利益分配的动态性有利益选择、利益综合、利益分配、利益落实。 政府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分配的基础是政府选择利益和综合利益;分配的 关键是落实利益。 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利益作为分配对象。 对公共政策的定义须强调:1、公共政策是政府的政策;2、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要 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3、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4、公共政策对 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的整体目标需要,更直接地说,是服从于政府对利益的 追求;5、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过程,是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的。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1、整体性,政策是配套,就是指由众多数量、类型不 一的政策,组成政策体系,用以强化政策的整体功能;2、超前性;3、层次性;4、 多样性;5、合法性。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也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 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分配功能在通常的情况下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3、普遍获

公共政策要素有:1、政策问题;2、政策目标;3、政策方案;4、政策模型;5、政策资源;6、政策评价标准;7、政策效果;8、政策环境;9、政策信息。 美国政治科学家H·D·拉斯韦尔编写了《政策科学》一书,首次对政策科学的基 本范畴与方法等内容作出了规定,奠定了政策科学的基础,并提出了“政策科学”的 概念。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政策。 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处罚性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公共政策将失去权 威性。 政策的向导是行为和观念的向导。 政府主体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公共政策主体应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核对主体分为政府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 公共政策主体包括立法机关、政府、第三部门等。 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核心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社会公众。 政策主体能力是各政策主体的能力与整个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的 综合体;从整体上来说,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主要包括: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4、公平分配社 会资源的能力;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整合能力。 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个人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 模式。 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2、公共 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共需求;3、“入世“新环境和经 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案例一: “堵车”这个词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已经成为目前众人热议但也对之异常无奈的词汇。2010年9月,北京出现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堵车现象,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场规模庞大的堵车出现了内外夹击之势。北京城内的交通拥堵在中秋节前后到达了一个顶峰,在京城外的京藏高速路,也形成了几千辆大货车滞留,成为高速堵车之最。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让北京城的部分地区交通一度陷于瘫痪。 近两年堵车已经成为大城市的交通常态。像北京,2010上半年北京市机动车平均每日净增1900辆,千人保有量超过230辆。预计2015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将达700万辆。但是当机动车保有量达500万辆到600万辆之间时,不采取限行措施进行车辆管理,高峰时拥堵时间将超过5个半小时;即使采取限行措施,中度以上拥堵时间也将达3小时至4小时。 案例二: 由于城市交通拥堵加剧,目前很多大城市的人,不论是有车族还是计划购车的人都已经开始计算“拥堵经济成本”了。简单而言,“拥堵经济成本”这个新名词就是在各地居民的平均月均收入的基础上,将由于拥堵而损失在路上的时间换算成金钱。 首先,仅计算油耗问题,通常计算方式是把堵车时间所用的油耗转换

成公里数。据计算,堵车三分钟的油耗大约相当于正常工况开动1公里。以中型车每百公里油耗10升计算,每三分钟因拥堵产生的油耗是0.1升。以上调油价后的北京93号汽油每升6.92元来计算,每三分钟的拥堵成本是0.69元。平均每月22个工作日堵车时间1小时,那么仅堵车油耗消费就高达303.6元。其次是尾气的排放问题。据统计,汽车在怠速情况下,CO(一氧化碳)的排放量是正常行驶时的两倍,HC(碳氢化合物)则是正常行驶的三倍。另外,对于每天堵在路上的人来说,车辆因为超车并道引起的几百起追尾刮蹭等小事故带来的时. 间和经济损耗,将会波及所有涉及人员。 案例三: 从摇号到限号,从限号到限行,从不断攀升的停车费到渐行渐近的拥堵费,办法想了很多,北京交通拥堵依然。今年1月19日,高德公布了2015年度中国堵城排行榜,北京依然毫无悬念位列榜首。正因为还“堵”,那就还要“限”——限制车主的财产权。收费的程序性准备已在紧锣密鼓。在政策上,北京市近日出台的《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正在研究交通拥堵收费政策,推进出租汽车运价形成机制改革。” (1)根据案例材料,分析造成我国城市堵车现象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大城市堵车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原因;(3)针对堵车严重的问题,从公共政策学方面提出改进对策。(1)答: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方面,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