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析苏轼旷达人生观

我析苏轼旷达人生观

我析苏轼旷达人生观
我析苏轼旷达人生观

我析苏轼旷达人生观

绪论

宋代文人有强烈的结盟思想,几乎每个时期都会出现领导风气的文坛盟主。苏轼在诗词文赋、文学理论、琴棋书画均超越常人,并都有极高深的造诣,有“宋代文学第一人”的头衔。故苏轼也就成为了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引领宋代文学风骨,是宋代文学一面屹立不倒的旗帜。苏轼22岁中进士,以儒家经世济民为政治思想,以儒学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他人生观的哲学基础,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但由于苏轼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秉持“渐变”的思想,他既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变革,但又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结果多次受到排斥和打击。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但是从“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苏轼一生旷达为怀的品性。宦海沉浮,苏轼虽深切地感受到人生如梦,但是并未因此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解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轼是一个随缘自适、安和处世、放达乐观的人,而且善戏谑,喜幽默,这就构成了他“坡仙”的形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每每读到他的这首悼亡词《江城子》,我总会被感动,然后在心里想象苏轼写这首悼亡词的悲痛。两人一生一死,时隔十年,无法相见,思念或许已经变得茫然了吧。不让自己去想念,却发现早已难以忘怀。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非但没有冲淡他对妻子的深情一片,反而随着时间的沉淀,他的思念之情愈深、愈浓。不愿去思量,也不敢去思量,思念却一直盘旋的自己的心头,解不开,也拂不去。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如果分开的距离是看得见的,纵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终会有再见面的一天;而现今,摆在面前的是生死的距离,是看不见的,无法逾越的,也是没有办法期待的距离。死者对世间的冷暖已经茫然无知了,但是活着的人呢,两鬓霜白,只能孤独的守在坟前,诉说无人倾听的肠衷。那些缠绕在风中的,是满满的没法解开的思念与深情。苏轼与亡妻不可逾跨的生死距离,透着他与妻子再也不能相逢的浓浓的悲凉与遗憾。古代文

人,为妻子写悼亡词的人是极少的,这首悼亡词,写出了十年来苏轼对亡妻的悲切思念,同时也吟唱了对亡妻至死不渝的深情。让我们看到了苏轼这样一个至情至深的男子。

现在,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首悼亡词,主要抒发的是苏轼十年来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掺杂了苏轼自己因仕途多艰带来的人生忧伤。回首看,原来和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日子历历在目,现今妻子早已离去,留下自己无处诉肠衷。但即便如此,苏轼选择的不是逃避,而是勇敢的去面对。借助诗、词、散文等方式来抒发自己的纠结和苦闷,进行自我疏导,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旷达的心态呢。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正是因为这样,他富于创新,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他的散文既有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也有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他秉性正直、为人坦率,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可以在他的诗中体现出来。特别是他的说理诗,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而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例如他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读书破万卷,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他在创作中注重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做到刚柔相济,呈现出“清雄”之风。自然苏轼的词和他的诗一样,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他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他主张作词应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他有时把自然山水的关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有时又钟情于和谐宁静的自然山水,借以表现忘怀物我、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代表作是《西江月》。眼光独到,关注以前的词人从未关注的领域——充满泥土芳香和生活气息的乡村。苏轼的文学作品,虽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样特立独行的文人,毕然会成为一个朝代的旗帜。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贬谪黄州是苏轼思想创作的转折点,苏轼以儒家忠义思想自励,胸存浩然正气,但此时,已经渗入大量的佛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外儒内佛,以求身处逆境时的精神

解脱,始终保持旷达、乐观、向上、任性逍遥和随缘自适。现存的东坡词,约有四分之一写于贬黄州期间。苏轼被贬至惠州、儋州时,已经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人,但创作激情仍未衰退,而且在艺术上进入了精深华妙的新境界。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在宋代就有人认为贬至海南并不是苏轼的不幸,逆境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的玉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苏轼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想要在政途上大有一番作为,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并且勇于进言,非常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和打击。元丰三年,御史官员从他的诗文中搜索材料,说他讥讽皇帝,诋毁朝廷,而把他逮捕,制造了一起“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次年被贬谪,安置黄州。此后,苏轼又几经沉浮,先后被贬于定州、知州、惠州、直至儋州。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实事。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越。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两座。晚年更被一贬再贬,直到贬到离京城最远的海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合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在他任地方官的时候,深入了解民情,常把耳闻目见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如写北方遭受蝗旱之灾的农民,南方水灾侵袭下的百姓,还有在沉重的赋税艰苦生活的农民。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批判,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然而他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才干,然而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江神子·密州出猎》这首词就表现了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伴随着宦海沉浮,经历了人生挫辱的他,虽然看清了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和险恶,也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奈,但是这并没有磨灭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忧国忧民的赤诚。只要有机会、有条件,苏轼总不会放弃为国效忠、为民效力的信念。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一生,从政约40年,基本上是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坎凛起伏地度过。但是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于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然态度,以及禅宗的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结合起来,做到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苏轼始终保持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这使得他在逆境中依旧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经过人生的起起伏伏,苏轼深切地感受到人生如梦,但他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生活阅历极为丰富的他,对人生的思考也是深刻的,力求自我解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这就使苏轼对荣辱沉浮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进退自如、宠辱不惊,这是苏轼站立的人生姿态,也成为了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

写到这里,我仿佛看见了天空下着绵绵细雨,东坡先生独自走在林间小道里,任凭雨点飘落在他身上,边走边低声浅唱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品苏轼作品学其人生的旷达与洒脱

摘要:苏轼一生坎坷, 多次被贬,九死一生, 虽处逆境, 而独立不依, 刚正不阿, 以乐观豁达的态度直面人生, 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本文试结合其作品来分析他面对逆境时超然自适、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及其对后人黄钟大吕般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苏轼作品; 洒脱;旷达; 教育意义 “他具有一个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广博,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林语堂《苏东坡传》 一、苏轼的逆境人生 三苏在宋英宗时名噪京师,神宗登位,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在王安石变法中,处于政治狭缝中的苏轼屡屡遭打击,但他时时“缘诗人之义, 托事以讽”。将耳闻目睹的民生疾苦反映出来, 在《送黄师是赴浙宪》中: “哀哉吴越人, 久为江湖吞。官自倒帑禀, 饱不及黎元。”描绘了洪灾过后民不聊生的惨状。“乌台诗案”使他受尽凌辱和折磨, 谪贬黄州。却保持着旷达的心胸, 淡然处之。《定风波》: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哲宗亲政, 被流放岭南, 3年后,再贬海南。直到65岁才遇赦北归, 1年后就病逝了。综观苏轼的一生, “心似已灰之木, 心如不系之舟, 问汝功业, 黄州, 惠州, 儋州。”“不系之舟”是苏轼坎坷一生的最好象征。在40多年的仕途生涯中, 苏轼有30 多年辗转漂泊于各个地方, 直到老死, 始终没有在一个地方安顿下来过。但他始终保持着自己坚定的政治操守, 独立不倚, 正直不屈。 二、苏轼在逆境中人生态度的形成 苏轼思想通达, 兼收并蓄,把儒、佛、道思想融合在一起, 互相弥补, 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 佛道思想使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 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 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又用儒家思想避免了佛道思想中虚无主义和逃避现实的倾向, 使他在逆境中也从未放弃拯世济民的责任感。也就是说: 他一直没有割裂“兼济”和“独善”的关系, 而是把两者统一起来, 所以, 他无须辞官、无须归隐同样能完善自我。 三、苏轼面对逆境的旷达人生 处变不惊, 执着追求。苏轼一生光明磊落, 为人正直率真,不阿附权贵, 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凌辱和折磨, 从监狱出来后, 来到黄州, “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晚年被放逐荒远的岭南, 却“报道先生春睡足, 道人轻打五更钟”, 悠然自得地酣然入梦, 后来他又被迫渡海, 离别亲人, 白首投荒来到海南。面对不公平待遇, 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 海南万里真吾乡”。一生颠沛流离, 横跨了大半个中国, 尽管不幸接踵而来, 从来都“天下为己任”,无论处庙堂之高, 还是处江湖之远。不管历经多少磨难, 九死不悔。“拣尽寒枝不肯栖”正是苏轼独立不倚刚正不阿的政治操守的象征。 随缘自适, 超然物外。苏轼有兼济天下之志,经世报国之才,命运一次次将他抛下,都坦然面对,《初到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以逐客身份来黄州这荒凉之地,但没有抱怨, 他自嘲“老来事业转荒唐”,从现实局促的功利之心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 去欣赏当地的鱼肥水美、竹茂笋香。“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 《超爱铿然曳杖声。”没有行路难的感叹, 而是悠然自得地欣赏着自己的竹杖敲击山路的声音。 然台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苏轼知足感恩, 他认识到“人之所欲无穷, 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所以选择安贫乐道, 澹泊自持。由于苏轼超然物外,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忘怀得失,所以能做到“无往而不乐”, 无论身在何方, 总能随缘自适, 自得其乐。 寄情山水, 寻求超脱。他常登山临水, 怀古凭吊, 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 抒发自己

浅谈苏轼的处世情怀与旷达人生

浅谈苏轼的处世情怀与旷达人生 摘要: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逸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 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 关键词:苏轼诗词政治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3-9795(2012)04(b)-0176-02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产生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或傲 岸泉石之畔、放浪筵席之间,而以其诗词名扬天下;有的伏处民间撰史立论成就一家之言;有的流窜边陲之地,同时坚持自己的志向不懈,而成就鸿文巨篇。他们大都在政治上有其不幸的遭遇:或终生抑郁潦倒,或在党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或与邪恶势力斗争失败告终,甚至有的以身殉志。然而他们大多数虽然九折而不会,其悲剧行的人格力量可歌可泣、上薄云天。肉体的生命也许早逝若干年,但是精神的生命却长存于天地间。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象征,他们的业绩、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理想,已经沁入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他们像皓月朗星一样闪耀在民族历史的天幕上,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中依然到处可见他们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都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精神联系。其中给予我精神联系最深远的是苏轼。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生活的坎坷造就了他的出众文章,政坛生涯

的暗淡又常常伴随着艺术生涯的辉煌。欣赏他的豁达、欣赏他的淡然、欣赏他的恬静。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在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后依然恬静淡然的生活。心情愉快的生活着并没有陷入一度的困苦中。苏轼在被贬谪后甚是豁达,每日吃的好睡的香,与邻人饮酒赋诗好不自在。能够像苏先生这样宠辱不惊、淡然豁达的人真是不多!很多人遭遇了贬谪后沉郁、忧愁。借诗抒怀,表达自己的不得志,抑郁愁闷的心理。然而让我欣赏的是苏先生并没有像他们一样在诗中一味的重复着自己的痛苦,沉陷在其中不能自拔。而是真正的用心生活,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总是快乐的生活着。本文也只能从个人主观的角度出发,结合前人的些许观点来谈谈我所认识的苏轼。苏轼的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从多方面分析和探寻苏轼的处事情怀和对人生的旷达态度。 在中国古代的艺术王国中,苏东坡是一位非常少见的、杰出的全能文艺家。他多才多艺,在文学艺术的好几个领域都有很高的建树。还记得苏东坡把美丽的西湖比作西子姑娘的绝妙比喻。还记得东坡先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诗句。月圆月缺,年年中秋,每逢这个佳节的时候总有人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东坡的这首中秋词中,包含着多么深的人生感慨和期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东坡的事,有感而发,常有奇妙的比喻和对人生、对宇宙的真知灼见,妙趣横生。在词方面东坡是一个开拓者、改革家。苏东坡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疆域,他更喜欢写社

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在中国文学史上球星闪耀的苍穹中,苏轼不能不算是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的降生,曾一度使蜀地的山川秀水相形之下黯然失色。是蜀地的丰草沃土孕育了他博大的文人气质,也造就了他的伟大。 苏轼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山色空蒙雨亦奇”,“春江水暖鸭先知”透露了渺焉入无形的“物之妙”。苏轼的词,开创了一代豪放派新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费。(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十年生死》)开创了悼亡词之首创。 苏轼虽才学满天下,仕途却非常坎坷,多次遭贬折。在他的诗词中,也常常流露出人生不得意的抑郁之情,甚至于“欲乘风归去”,然而多数情况下他的抑郁之情都是短暂的,笔锋一转又回到现实中。他一生坎坷,却始终能保持那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这种豁然,这种旷达不是每个文人都能到达的境界。所以苏轼那种“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一直为后世文人所敬仰。 素食知识渊博,思想豁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气氛中如鱼得水。苏轼不仅对儒释道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他们本来都是相同的。他曾说过:“庄子盖住孔子者”,庄子对孔子的态度是“阴挤而阳助之”(《庄子祠堂记》)。他又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

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2)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思想时速是人生哲学观的基础。 苏轼其人,不仅后来的士大夫们喜欢他,而且当今的人们也喜欢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其作为典范的魅力,每每激发和启迪我们从而去激发传统文化社会中的辩证运动。不仅如此,通过苏轼人生哲学的研究,我们还可以领悟到,在出仕与隐退,理想与现实,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中,一个诗人的灵魂是怎样挣扎,解脱,回旋和升腾的。 一.出仕与隐退.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入仕后奋力有用世之态.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朝政且勇于进言.长时间在宦海沉浮,反复面临人生抉择. 尤其是感到失落以及政治上受挫,遭遇贬谪时,儒家的入世思想是他的'主心骨'.在与王安石同朝而仕中,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击.他在外任时勤于正事.他先后在杭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灭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越。甚至在贬到惠州时,他还捐助修桥两座,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按照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处在被疏或自疏的境地,必将坚守独善之道了,但苏轼那种“致君尧舜”的积极入世却是从小就扎根在心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总是促使他不自觉地“居庙堂之上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即使是“处江湖之远”他也不单单是只忧其民,而总是找机会为国家出谋献策。他44岁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在离开黄州而往汝州

也无风雨也无晴------谈苏东坡的幽默和旷达33

也无风雨也无晴------谈苏东坡的幽默和旷达33 连着三节课我们都是以苏轼为例讲关于人格修养,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我们且不说人格太次会如何,那个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那是法律问题或者道德问题,我们讨论的是,如果一个人不把自己的人格修养得具备一定的魅力,那么在当今社会,甚至可以说难于生存,更不必说要发展、要实现自身价值,因为谁都不愿意和一个性情乏味的人合作共处。我们之所以拿出几个课时来讲苏东坡,理由就在于他可以说是古今第一性情中人,在他有生之年,无论什么处境都活得很快乐,有声有色;在他去世之后,留给历史长河的是无限精彩和穿透时空限制的人格魅力。真是说不尽的苏东坡,这节课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幽默谈起。 “乌台诗案”的时候,苏轼与续娶的第二位夫人王闰之已经共同生活了十二年,尽管被排挤出朝廷,展转外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妻子和家人生活总还是平平安安,可是“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鸡犬”(孔文仲《孔氏谈苑》,孔文仲比苏轼小一岁,完全同时,记载应该是很真实的),丈夫突然要被捉入京城大牢问罪,夫人王闰之当然吓得不行。如果不是苏东坡,换一个人,他顶多是安慰妻子,“别害怕,没什么大事”,这无疑是空话,不会产生安抚妻子的作用,再差劲一点的男人,没准哆嗦得比他老婆还厉害。而苏轼怎

么样呢?他给妻子讲故事:当年真宗皇帝去泰山封禅,回来时听说有个隐士,叫杨朴,安贫乐贱,吟诗自娱,不愿为官,就特意召见来了。皇上问杨朴:“你天天跟朋友吟诗唱和,那么这次有没有人给你作诗送行啊?”杨朴回答:“没有。只有我老妻吟唱一绝。”皇上很惊喜:“你夫人也会作诗?不妨诵来朕听听。”杨朴不愿意。皇上非让他诵来不可,他才诵道:“且休落魄贪杯酒,更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你可别以为这是打油诗顺口溜,它严合格律。皇上哈哈大笑,就把杨朴放回去了。故事讲完了,玩笑还在继续:“夫人若是想救我,何不也吟诗一首?”我们设想一下王闰之的反映,她也许会嗔怒:“都什么时候啦,你还这么没正经!”可是她的心镇定下来了。 幽默不是滑稽,不是耍贫嘴,它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充满自信的表现。宋人笔记当中,关于苏东坡幽默的故事很多,大多数是他和文人朋友之间的雅谑玩笑。比如有关吃鱼的两则:和尚佛印是东坡的好朋友,虽是出家人,并不戒酒肉。一天煎了鱼下酒,东坡来了,佛印急忙把鱼藏在磬底下了。东坡已经看见了,进门就说:“今日特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说:“你堂堂学士怎么连这么俗的对联都不知道?积善人家庆有余嘛。”“哦,磬(庆)底下有鱼(余)啊,那就拿出来吧!”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跟苏东坡有师生之谊,可他们并不拘师生之礼。

浅析苏轼的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重要影响

浅析苏轼的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 建平中学高一<1>班李雪莹16 【内容摘要】历来研究苏轼的学者,无不被他诗词中那份潇洒旷达、豪放飘逸、仗义执言所感染,一再地想挖掘这些词风形成的原因。也许历史上也有许多背景与他相似的人,但为何却只成就出“世上不可无一难得有二”的大文豪书东坡?在此,我想从苏东坡的家庭、政治思想、经历、学养等方面追根溯源,浅析苏轼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苏轼,家庭,政治思想,经历,学养,北宋诗词发展大背景——————————————————————————————————苏轼一开始就能从众多学者中脱颖而出,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说的正是苏轼三父子。在宋朝,苏氏可以说是当时的文学世家。其父苏洵发奋虽晚,但非常用功。苏轼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勤勉学习的影响。从小热爱读书的习惯到苏轼做官后仍在一直延续,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记载:“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如此发奋学习,也不奇怪他日后会成为一代文化巨匠。 当然能使苏轼获得巨大成也包括他自身的诗词天赋。在苏氏一族日日文化熏陶与苏轼过人聪慧的有益影响下,年未及冠的苏轼已经能“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这也为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苏洵最先替苏轼打开文学大门,那欧阳修则是引领苏轼踏入文学界的第一人。 北宋散文家欧阳修和苏轼是宋代“古文运动”领袖。后来两个人成为宋代

散文史上相提并举的两位杰出学者,并称“欧苏”,在词的风格上都属于豪放派。欧阳修为人严谨,但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大度,竭力赞美与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而苏轼就是在那些被伯乐慧眼识中的才子里,一匹脱颖而出的千里马。 欧阳修发现苏轼才能的经过,也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某一年欧阳修担任礼部省试的主考官。其中一名考生所作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与《春秋对义》让欧阳修赞叹不已,并毫不犹豫地将其列为第一名。发榜时,欧阳修才知道这两篇文章,均出自苏轼之手。从此他对苏轼青睐有加,多次提拔他。他曾在《与梅圣俞四十六通》中盛赞苏轼的文才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欧阳修慧眼识金,提拔了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苏轼能被欧阳修这样当时的大文豪所赏识,也算是一种幸运,不过客观原因还是他出众的文采能够力压群雄。欧阳修的支持更巩固了苏轼在宋朝文学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地位,也给了苏轼不断向前的动力。 如果说苏轼的才华本该使他的文学之路一帆风顺,那么政治上一次次的挫败则成为影响苏轼形成其独特诗风的重要因素。 就经历而言,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足迹所履近二十多处。当时北宋宰相王安石提倡新法——发展经济。但由于没有资本支持,这一举措势必要加重赋税征敛。苏轼不完全赞同王安石的改革,也反对司马光的尽废新法,他处在这么个尴尬的地位却要倔强地坚守自己的观点,于是被新旧党相互排挤。而这段时间正好落在苏轼充满斗志与理想的年龄段,所以苏轼的诗风

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姓名:陈泳准考证号:082310100281 摘要:苏轼的豪放词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他的婉约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而最能代表他深刻思想和宽广胸襟及性格特征的则是他的旷达词。旷达是苏轼最重要的精神品质。文章从苏轼的旷达着手,分别从苏轼旷达的本质,豁达宏通的性格底色,人生的体验剖析其内涵。 关键词:苏轼旷达阔达宏通人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继北宋欧阳修之后的文学巨匠,他使整个北宋文坛乃至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历史为之灿然,可称为千古第一人。他不仅作为“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令世人敬仰,而且更以其别样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出独特的魅力,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踏入仕途后,早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属于旧党,后因诗谤之嫌,逮捕入京,终遭贬谪。晚年因新派得势,黜废旧人,他又以旧党关系,远谪海南的儋州(今海南儋县)。在生命最后一年(1101年)写的《字体金山画像》一诗中,他平静地对自己曲折的一生做了这样的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从诗中可见诗人已摆脱了世俗的羁绊,归于无欲无求境界,回首一生;他觉得正是在三次被贬之地成就了自己的功业。能如此豁达看待自己多舛命运的人,该会有怎样旷达的人生境界呢? 一 旷达,是一种放任的、达观的人生态度。它指的是一种超然物外、洒脱达观的审美情趣。旷达的内涵就是解脱超越,改变固有的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发现事物的美,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使他一方面摆脱现实社会人生的束缚,以超脱的心态去体会外物,书写人生。另一方面,促进它对人生形成真正的领悟,探求生命的意义,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求无限的久远的存在价值。这两个层面的人生境界,在他的人生征程中有重逢的体现。 苏轼的一生,无论是做官还是被贬都在为国家尽心尽力。他不善藏锋,指斥时弊,敢做敢为。他的耿直方正,又偏好用文字来表露,基于这些原因,他屡遭排挤、贬谪和外放。然而苏轼均能以旷达的情怀化解悲苦,乐观面对。无论在何种境地,都不会怨天尤人,而是自解宽心,心中永远憧憬着美好的前景。无怪乎他可以用“九死南荒吾不恨,

从东坡作品中看苏轼的旷达人生(1)

第30卷第4期2007年7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30 No.4 J ul. 2007 从东坡作品中看苏轼的旷达人生 谭淑红 (大连职工大学应用语言系,辽宁大连116031) 收稿日期:2006211216 作者简介:谭淑红(19672),女,辽宁大连人,大连职工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摘 要: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文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九死一生,但他虽处逆境,然而独立不依,刚正不阿,以乐观豁达的态度直面人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这里结合苏轼的作品分析他面对逆境时超然自适、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关键词:东坡作品;旷达;人生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751(2007)0420102204 An Observation of Sushi ’s Broad 2minded Attitude to Life from Dongpo ’s Works TAN Shu 2hong (Department of A p plied L inguistics ,Dalian College f or S taf f and W orkers ,Dalian 116031,China ) Abstract :Sushi is a famous litterateur of Bei 2Song dynasty whose poems and articles were well 2known in the world.Although Sushi had experienced a lot of hard work and a near escape ,he still insists on his will and keep s his optimistic attitude to life.He left many valuable literary heritage.This thesis analyzes Sushi ’s broad 2minded attitude to life in adversary environment with a reference to his works. K ey w ords :Dongpo ’s works ;broad 2minded ;life 一、苏轼的逆境人生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 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 人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反 对。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 的改革派,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但是并不是说在这场党派之争中,苏轼是个折中主 义者,或者说他毫无主见;实际上,他一向立场鲜明, 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 当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大刀阔斧地进行变法 时,他不顾自身安危,屡次上书,反对骤变,认为欲速 则不达,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弊端时,时时“缘 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诚然,作为当时的士大夫阶 层,他有自己的阶级局限性,所持的观点也未必正 确。但是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他在作品中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以“使君元是此中人”的身份和角度,将耳闻目睹的民生疾苦反映出来,在《送黄师是赴浙宪》中:“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官自倒帑禀,饱不及黎元。”描绘了洪灾过后民不聊生的惨状;在另一首《吴中田妇叹》中他写道:“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 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对当时赋税沉重,谷贱伤农的现象进行了批判。然而这一切却遭来了新进官僚的攻击和诬谄,苏轼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投进了监狱。在这场牢狱之灾中,苏轼九死一生,历经磨难,经过4个月的审讯和折磨后,侥幸获释,谪贬黄州。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一腔忠君爱国之心,却被见疑流放。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是苏轼最失意的日子,也是一段生活上穷困潦倒的时光。但是,— 201—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天津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1103s214 汪兵 摘要:吾谓苏子,自北宋以来,文学之最者,词风之达者,莫过于东坡一人而已。纵观苏轼一生,仕途上的不顺,宦海沉浮。然而这些挫折并未使之意志消沉下去,相反,正是这些挫折,使他变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超凡脱俗,有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人生情怀。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达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本文浅论苏轼旷达情怀的形成原因,本是出自童子之手,如有见笑大方之家者,亦已焉哉。 关键词:苏轼、旷达、人生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里说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信条千百年来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天下文人,他们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而踏入社会生活。然而,从中国古典文献中不难发现,历史上有多少思想文化巨人,他们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几乎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子,心怀楚王,却最终“葬乎江中鱼腹尔”,放荡不羁的阮籍穷途而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潜,“感于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北宋的苏轼同样也没摆脱这种尴尬的状态。 一、苏轼简介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共为唐宋八大家,人称“三苏”。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也是我所崇敬的文人精神偶像。 二、何谓旷达 无论是苏轼的词风,还是他对人生不顺的态度,皆可用“旷达”二字概括。所谓的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苏轼对待人生有超旷达观的襟怀,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能够超然"游于物之外",自可"无所往而不乐"。苏轼一生政治上的不得志,屡次遭贬,使得他对政治生活心灰意冷,他一生当中,当数“乌台诗案”对其一生影响最大,对其旷达情怀的形成影响最大。 三、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6)正月,苏轼作《田围博见示石炭诗,有“铸剑斩佞臣”之句,次韵答之》一首,诗云: “楚山铁炭皆奇物,知君欲斫奸邪窟。 属镂无眼不识人,楚国何曾斩无极。 玉川狂直古遗民,救月裁诗语最真。 千里妖蟆一寸铁,地上空愁虮虱臣。” 这首诗成为政敌蓄谋已久的政治迫害阴谋的导火线。于是在他移知湖州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元丰二年(1076)权鉴御史何正臣,舒亶,权御史中丞李定连续上表弹劾苏轼,其中罪

我析苏轼旷达人生观

我析苏轼旷达人生观 绪论 宋代文人有强烈的结盟思想,几乎每个时期都会出现领导风气的文坛盟主。苏轼在诗词文赋、文学理论、琴棋书画均超越常人,并都有极高深的造诣,有“宋代文学第一人”的头衔。故苏轼也就成为了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引领宋代文学风骨,是宋代文学一面屹立不倒的旗帜。苏轼22岁中进士,以儒家经世济民为政治思想,以儒学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他人生观的哲学基础,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但由于苏轼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秉持“渐变”的思想,他既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变革,但又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结果多次受到排斥和打击。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但是从“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苏轼一生旷达为怀的品性。宦海沉浮,苏轼虽深切地感受到人生如梦,但是并未因此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解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轼是一个随缘自适、安和处世、放达乐观的人,而且善戏谑,喜幽默,这就构成了他“坡仙”的形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每每读到他的这首悼亡词《江城子》,我总会被感动,然后在心里想象苏轼写这首悼亡词的悲痛。两人一生一死,时隔十年,无法相见,思念或许已经变得茫然了吧。不让自己去想念,却发现早已难以忘怀。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非但没有冲淡他对妻子的深情一片,反而随着时间的沉淀,他的思念之情愈深、愈浓。不愿去思量,也不敢去思量,思念却一直盘旋的自己的心头,解不开,也拂不去。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如果分开的距离是看得见的,纵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终会有再见面的一天;而现今,摆在面前的是生死的距离,是看不见的,无法逾越的,也是没有办法期待的距离。死者对世间的冷暖已经茫然无知了,但是活着的人呢,两鬓霜白,只能孤独的守在坟前,诉说无人倾听的肠衷。那些缠绕在风中的,是满满的没法解开的思念与深情。苏轼与亡妻不可逾跨的生死距离,透着他与妻子再也不能相逢的浓浓的悲凉与遗憾。古代文

旷达的诗句

旷达的诗句

篇一: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天津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1103s214 汪兵 摘要:吾谓苏子,自北宋以来,文学之最者,词风之达者,莫过于东坡一人而已。纵观苏轼一生,仕途上的不顺,宦海沉浮。然而这些挫折并未使之意志消沉下去,相反,正是这些挫折,使他变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超凡脱俗,有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人生情怀。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达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本文浅论苏轼旷达情怀的形成原因,本是出自童子之手,如有见笑大方之家者,亦已焉哉。 关键词:苏轼、旷达、人生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里说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信条千百年来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天下文人,他们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而踏入社会生活。然而,从中国古典文献中不难发现,历史上有多少思想文化巨人,他们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几乎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子,心怀楚王,却最终“葬乎江中鱼腹尔”,放荡不羁的阮籍穷途而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潜,“感于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北宋的苏轼同样也没摆脱这种尴尬的状态。 一、苏轼简介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共为唐宋八大家,人称“三苏”。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

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也是我所崇敬的文人精神偶像。 二、何谓旷达 无论是苏轼的词风,还是他对人生不顺的态度,皆可用“旷达”二字概括。所谓的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苏轼对待人生有超旷达观的襟怀,认为君子可以

历史人物评析苏轼

历史人物评析 ——苏轼苏轼在人们心中是一代大文豪,以其一首《定风波》彰显出他豪放不羁,潇洒淡然 的性格。要评析这个人,就不得不通过他的诗词去解析他。词如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 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 想。或许你会羡慕他的豁达胸襟,但你应该先了解下他的经历。 余秋雨有一本书叫《苏东坡突围》就很好的说明了苏东坡宦海的浮沉。我先大概介 绍下这个“乌台诗案”事件。一些文化官僚硬说苏东坡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政府的不 满和不敬,后来宋神宗判了苏东坡的罪。1079年7月28日,朝廷派人到湖州的州 衙来逮捕苏东坡,苏东坡事先得知风声,立即不知所措。文人终究是文人,他完全不知 道自己犯了什么罪,从气势汹汹的样子看,估计会处死,他害怕了,躲在后屋里不敢出 来,朋友说躲着不是办法,人家已在前面等着了,要躲也躲不过。正要出来他又犹豫了, 出来该穿什么服装呢?已经犯了罪,还能穿官服吗?朋友说,什么罪还不知道,还是穿 官服吧。苏东坡终于穿着官服出来了,朝廷派来的差官装模作样地半天不说话,故意要 演一个压得人气都透不过来的场面出来。苏东坡越来越慌张,说:“我大概把朝廷惹恼 了,看来总得死,请允许我回家与家人告别。”差官说“还不至于这样”,便叫两个差 人用绳子捆扎了苏东坡,像驱赶鸡犬一样上路了。家人赶来,号啕大哭,湖州城的市民

也在路边流泪。 全部遭遇还不知道半点起因,苏东坡只怕株连亲朋好友,在途经太湖和长江时都想投水自杀,由于看守严密而未成。不是别的,是诗句,把他推上了死路。没想到,就在这时,隐隐约约地,一种散落四处的文化良知开始汇集起来了,他的诗文竟然在这危难时分产生了正面回应,他的读者们慢慢抬起了头,要说几句对得起自己内心的话了。很多人不敢说,但毕竟还有勇敢者;他的朋友大多躲避,但毕竟还有侠义人。杭州的父老百姓想起他在当地做官时的种种美好行迹,在他入狱后公开做了解厄道场,求告神明保佑他;狱卒梁成知道他是大文豪,在审问人员离开时尽力照顾生活,连每天晚上的洗脚热水都准备了;他在朝中的朋友范镇、张方平不怕受到牵连,写信给皇帝,说他在文学上“实天下之奇才”,希望宽大;他的政敌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也仗义执言,对皇帝说:“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语罪人”,如果严厉处罚了苏东坡,“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就在这种情势下,皇帝释放了苏东坡,贬谪黄州。 黄州是苏轼一生最重要的经历,是他性格改变,洞悉这个世界,洞悉官场,看透生死的地方。一个人的成长必定会是一部触目惊心的血泪史,更何况是苏轼这个大文豪。那场差点要了他的命的事件让他看清了世间的很多东西。尽管后来苏轼的宦海生活还有历经起伏,可是这次是他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这个事件之前苏轼满怀抱负,希望可以帮君王解忧,为民众造福,可是似乎上天不想让他做一名政客,于是他成了一个令后辈景仰的大文豪。我们不应该埋怨历史,不应该假设,不应该如果,苏轼就这样成长起来了,留给世人后代无穷无尽的财富。 这时的苏轼才真正的成熟起来: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

(情怀)苏轼最旷达乐观的诗词

(情怀)苏轼最旷达乐观的诗词 01 看破人生路,万事转头空。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西江月·平山堂》 这首诗是为怀念恩师欧阳修所作。 十年前,苏轼和恩师把酒言欢,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 而这十年中,自己官场坎坷,尝遍人间冷暖。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不要轻言东坡消极,或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 我们所追求的功名利禄,只不过是人生中的幻光。人生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意与挫折,算得什么呢? 人生要想过得去,惟有看破得失,看淡功名利禄,才能坦然面对挫折,笑看自己的人生。 02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1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的一生,辗转各处,像什么呢? 正像到处飞的鸟类。到处飞是鸟的命运,各处奔波是人的命运,我们在哪里留下痕迹,停留何处,都是偶然,也是必然。 无常,是人生本来的称谓。 人生,是一系列不期然而然、期然而不然的偶然。既然如此,我们也便不必在意生活奔波。 曾经亲密无间的两人,因为命运各奔东西,这无可厚非,都是偶然的事,所以不用放在心上。 人生充满了偶然,而我们则需要用一种必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偶然。 03 直面人生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首词写自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和大家一起出行游玩,中途遇到大雨,同伴狼狈躲雨,却只有苏轼不以为意。 2

国学经典 苏轼黄州时期人格分析

国学经典苏轼黄州时期人格分析 一、“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对待佛老及心灵的态度 初到黄州的苏轼,的确贫病交加,穷困潦倒。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他两次说自己“穷到骨”,在给友人的信件中也多次说道自己右目病笃,卧病半年,并“杜门斋僧,百想灰灭。”(《与蔡景繁》,《文集》卷55第1661页)在这种情况下,他“归诚佛僧”,专心研读佛经,对道家和道教也作了更深入的探讨。 在历史上,佛老思想往往成为困窘士子的精神支柱,但苏轼是否也像以往的封建士大夫那样,在“穷”时接受佛老思想,从而“超世入佛”,或独善其身呢? 苏轼对待佛教的态度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首先,苏轼“归诚佛僧”不仅仅是为了排遣愁郁,消弭烦恼,更重要的是向往以此来作为分析既往人生的精神向度,求得更为旷达和洒脱的人生态度。《黄州安国寺记》《文集》卷12第391页)概述了初到黄州时学佛的缘由及心理,他说初到黄州“舍馆粗定,衣食稍给”之后,就开始了“自我反省”:“闭门却扫,收拾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

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静,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这段话,从表面上看是闭门思过,诚心归佛,但细细品味,又觉不然。首先,前面所谓“皆不中道”,绝非诚心悔过之语,而是用一种十分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激情绪;后面的话与其说是祈求福祐,倒不如说是求诸己心,从精神上抛弃尘垢世污,以期达到“物我相忘”的境地。苏轼在黄州时期以前“锐于报国,拙于谋身”,烦恼纷生,在现实中无由排解,只好求诸佛学,从中汲取精种营养,摆脱儒家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建立新的生活态度。必须看到的是,这一切都是以执着现实人生为出发点的,因而苏轼不会否弃现实,否弃社会,否弃人生,变成真正的佛教徒。纵观苏轼的一生,佛教以及其他某些宗教对感性世界的否弃与苏轼的整个人生态度是有着根本的抵触的,因此,苏轼决不会变成虔诚的佛教徒,至多是以佛教的理论和思维方式作为改造自己人生态度的工具而已。

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

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 --------冯波 摘要:本文从苏轼的生平遭遇和思想性格特征方面试论了苏轼旷达词风形成的原因。苏轼在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对自己的命运有了更多的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他的心情变的旷达,而这种精神的形成与他旷达词风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苏轼在对主客,物我,得失,顺逆等关系,惯于适应机遇,竭尽全力,以我役物,不以物役我,淡漠得失。在逆境中,豁达开朗,坦然自若,彰显其文化性格。 关键词:苏轼乌台诗案旷达人生哲学 绪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大多是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而踏入社会生活的。然而,当我们具体去审视一个个思想文化巨人时,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几乎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就连“怀瑾握玉﹑独善其身”的退身之策也在强大的社会异己力量的冲击下而变地荆棘丛生。从虽死犹荣的屈原到放荡不羁的阮籍,从超然物外的陶渊明到行藏在我的白居易,在他们身上都显示了不同人格特征,耿怀而又世故,狂放而由拘谨,进取而又淡泊,重生而又轻死,既兼济天下又独善其身,既为君报国又为己保全性格……而苏轼则可以说是这些封建文人的一个典型代表。 一、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也是我所崇敬的文人精神偶像。 二、何谓旷达 旷达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所谓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苏轼对待人生有超旷达观的襟怀,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

品读苏轼之苏轼的人生观(康震)

品读苏轼之苏轼的人生观 康震 “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苏轼的人生是一种典型的审美人生,即以沉浸于文学艺术的读书写作,赏玩人生宇宙的色相、秩序、节奏与和谐为人生愉悦。”在拜读了木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定义后,我深深有感,不光钦佩于木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豁达写照,还感叹于木师相教前人的一些评价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也使得我们这些弟子们有了新的内容。我在这里写的无非也只是简单的转述一下苏轼的生平来表达我队木师观点的赞叹,以及粗浅的谈谈苏轼人生观的。 苏轼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释、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具体则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首先,良好的家庭环境赋予他深刻的儒家思想。一生的仕途生涯是其实现经世济民思想的重要过程。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独生子砥励名节。当苏轼21岁离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象,这时候的苏轼,是怀着大用于天下的雄心壮志的。在此以后的仕途生涯,恰恰是他实现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的重要过程。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奋厉有用士之志。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而且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为此,在王安石新法之初他上书反对,结果被谪至密州。密州之迁是他在仕途上的第一次挫折。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苏轼是如何对待的呢?我们可以从他在当时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略窥一斑。 其次,坎坷的任途生涯又令苏轼的思想充满着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自22岁进士以来,苏轼一直在宦海中沉浮。神宗熙宁年间新法实施,苏轼虽然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但不主张遽变,反对“求之过急”,于是接连上书反对,自请外任,先后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处地方官。后因作诗被指为“谤讪”朝廷,在湖州被捕入狱。又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被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哲宗元佑年间,保守派执政,又因反对尽废新法而再度外调。绍圣初年,新党上台,被远贬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儋州(今海南岛),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后遇赦北归,病死在常州。可以说苏轼的一生

高中语文_走近潇洒东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走进潇洒东坡 ——苏轼诗词群文阅读教案 一课堂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是一颗耀眼的明星,诗、文、词、画样样精通。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词豪放雄健,慷慨悲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孔子说:“诗言志。”读一个人的作品,其实就是在读他的人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透过作品来感受他旷达的人生观。 二课前抢答 学习苏轼的诗词之前,让我们先来模仿中国诗词大会,来个课前抢答,看谁记得答得又快又准确。 三课堂分享 苏轼的诗词选材广泛,有叙事的,写景的,记人的,怀古的。这周,我们对苏轼的诗词进行了群文阅读。同学们在学案上,从写作背景、诗词大意、写作手法、表达感情等角度对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了赏析。先小组交流一下,再每组选一人全班交流。 四总结诗词赏析的方法 学习苏轼的诗词,你掌握了哪些赏析诗歌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总结了诗词赏析的方法:知人论世、分析意象意境、抓表现手法、把握抒情方式等等。今后我们可以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究其他诗人的诗词。 五感悟精神

读一部作品,可以感知一个时代。读一首诗,可以了解作者的人生。诗词中的名句,是诗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可以通过把握名句,来把握诗人的感情。下面让我们再次朗读苏轼诗词中的名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他的哪些诗文或者事迹引发你的思考?他的哪些精神或者态度让你赞叹不已?如果,苏轼穿越九百多年的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 六课堂总结: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今后,我们要像苏轼那样,用乐观的态度俯视生命中的挫折,用豁达的心境笑对人生的苦难!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苏轼的诗词 2完成“苏轼专题研究”报告 《走进潇洒苏轼》学情分析 《赤壁赋》)(《必修二》) 《念奴娇赤壁怀古》(《必修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唐诗宋词》p56)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唐诗宋词》p57) 《江城子"密州出猎》(《唐诗宋词》p65)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唐诗宋词》p6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